TWI328811B -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8811B
TWI328811B TW095107047A TW95107047A TWI328811B TW I328811 B TWI328811 B TW I328811B TW 095107047 A TW095107047 A TW 095107047A TW 95107047 A TW95107047 A TW 95107047A TW I328811 B TWI328811 B TW I3288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ight
focus
polarization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07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43941A (en
Inventor
Tetsuya Ogata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703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5908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034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557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485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590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643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43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8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88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5Beam splitters or combin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5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6Double or multiple prisms, i.e. having two or more prisms in co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11B7/1367Stepped phase pla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11B7/1369Active plates, e.g. liquid crystal panels or electrostrictive el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81Non-lens elements for alter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beam, e.g. knife edges, slits, filters or stop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Description

1328811 (.1) ·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一種光學系統,一種光學拾取裝置,及一 種光碟裝置’且更特別地有關一種用以自光束提取信號光 線分量之光學系統,一種包含該光學系統之光學拾取裝置 ’以及一種包含該光學拾取裝置之光碟裝置。 【先前技術】 近年來且正持續的是,由於數位科技中之進步以及資 料壓縮技術中之改善,用作記錄電腦程式,聲頻資訊,視 頻資訊(下文稱爲“內容”)之光碟(例如CD(小型光碟)及 DVD(數位多功能光碟)正吸引極大的注意。因此,當光碟 變得較不昂貴時,則用以讀出光碟中所記錄之資訊的光碟 裝置會成長而呈現廣泛地被使用。 即將記錄於光碟中之資訊的數量正逐年地成長,因此 ’期盼能進一步增加單一光碟之記錄容量。至於正在發展 供增加光碟記錄容量用的方法,則存在有例如增加記錄層 之數目。因此,有力的硏究正進行於具有複數個記錄層之 光碟(下文中稱爲多層光碟)及存取該等多層光碟之光碟裝 置上。 在多層光碟中,若記錄層之間的間隔太大時,則將存 在有來自目標記錄層的信號會受到球面像差之不利影響的 可能,因此,有著降低該等記錄層間之間隔的趨勢。然而 ,降低該等記錄層之間的間隔將產生串音(cross-talk)於記 (2) (2)1328811 錄層之間(所謂“層間串音”)。因而,折返(反射)自多層光 碟之光束不僅含有反射自目標記錄層之所企望的光束(下 文中稱爲“信號光線”),而且會含有反射自除了該目標記 錄層外之諸記錄層之大量所不企望的光束(下文爲“漫射光 線”)。此將導致再生信號之S/N比的降低。 例如第50 A及50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自雙層記錄媒 體讀出資訊之操作。第50A圖係光線圖,顯示讀取第一記 錄層L’O中所記錄之資訊的例子,以及第50B圖係光線圖, 顯示讀取第二記錄層L’l中所記錄之資訊的例子(亦請參閱 第2圖)。 在第50A圖中,物鏡104係定位遠離基板表面而形成細 尖之光束光點於第一層L50上。在第50B圖中,物鏡104係 定位較接近該基板表面而形成細尖之光束光點於第二層 L’l上。如第5 0A及50B圖中所示,當反射自第一及第二層 L’O、L’l之信號光束透過穿過物鏡104時,則該等信號光 線會改變爲平行光線,且若聚光透鏡106係設置於固定位 置時,則將聚集及偵測於相同的光線接收表面1 08。 第51圖顯示減少雙層DVD光碟之第一層與第二層MB 0 及MB1間的中間層厚度時所觀察之再生自第一層ΜΒ0之抖 動劣化的結果。 若從第一層ΜΒ0讀出資訊時,漫射光線會產生自第二 層MB1,如藉由第51A圖中之點線所示。若從第二層MB1 讀出資訊時,漫射光線會產生自第一記錄層ΜΒ0,如藉由 第51B圖中之點線所示。而一部分之漫射光線會與反射自 -5- (3) 1328811 目標記錄層之光束重疊且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 0 8。 大致地,此漫射信號係偵測爲不同信號之偏差(更詳 細地描述於Shintani等人之“用於雙層相改變光碟之驅動器 及碟片之設計的分析”,第281至283頁)。 而且,若降低中間層之厚度時’干擾會在信號光線及 • 漫射光線到達光學偵測單元1 08之前存在於信號光線與漫 射光線之間,此千擾將產生焦點誤差信號,軌誤差信號, φ 及碟片再生信號(抖動)之雜訊分量。例如,在觀察從第一 記錄層MB0所再生之信號的抖動中,第52圖顯示當中間層 以小於30微米(μιη)之厚度來形成時,抖動會受到不利地影 響。典型地,此現象係稱爲串音。因此,若降低雙層記錄 媒體之中間層厚度時,所企望的是,消除或減少漫射光線 於光學拾取裝置中。 例如在一相關技藝實例中,由漫射光線所造成之偏差 可藉由提供繞射光柵於光學偵測系統中以供劃分信號光線 • 及漫射光線爲主要光線及次要光線,藉由不同的光學偵測 . 器來偵測來自複數個層之漫射光線,以及計算信號光線與 ^ 漫射光線間之差異而予以消除(參閱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 • 第200 1 -273640號)。然而,藉由此相關技藝實例,不僅該 ' 漫射光線會受到繞射光柵所繞射,而且信號光線亦將遭受 繞射。此將造成反射自光碟之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分 量的損失,而且此相關技藝無法消除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 抵達光學偵測表面之前在信號光線與漫射光線間之干擾所 造成之光量改變,因而使信號光線的強度變化。 (4) (4)1328811 在另一相關技藝實例中,漫射光線之效應可藉由提供 聚光透鏡及針孔於光學偵測系統中來予以減少(參閱曰本 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3-323736號)。然而,藉由此相關技 藝實例,漫射光線之最強分量會通過針孔且由光學偵測器 所偵測,因此,無法充分地防止漫射光線之偵測。而且, 因爲物鏡典型地係驅動於循軌方向中,所以光軸之偏差可 能會發生。在此一例子中,由於針孔之位置可能阻斷信號 光線,因而導致信號光線強度中的改變。 例如另一相關技藝實例,日本註冊之專利號碼第 2 6 2425 5號提出一種用於當讀出自多層碟片時降低層間串 音之裝置。 此裝置需要進一步地減少其偵測器之針孔的直徑以供 降低入射於偵測器上之漫射光線分量用。然而,減少針孔 之直徑亦將導致入射於偵測器上之信號光線分量的損失。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大致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系統,一種光學 拾取裝置’及一種光碟裝置’其實質地排除由先前技術之 限制及缺點所造成的一或更多個問題。 本發明之特性及優點將陳述於下文說明中,且部分地 將從說明及附圖而呈明顯,或可根據該說明中所提供之教 示,藉由本發明之實行來加以習得。本發明之目的以及特 性和優點可藉由說明書中以有關使一般熟習於本項技藝之 人士能實行本發明之該等充分、清楚、簡潔、及正確用語 (5) 1328811 所定指出之光學系統,光學拾取裝置,及光碟裝置來實現 及獲得。 爲了要達成該等及其他優點以及根據本發明之目的, 如此處實施及所廣泛描述地,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系統, * 用以自包含信號光線分量及漫射光線分量之一光束提取信 * 號光線分量,該光學系統包含:一聚光光學元件,係置於 該光束之一光學路徑上,用以聚集該光束;一偏極化改變 φ 單元,用以改變透射穿過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入射光束中所 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及該等漫射光線分量之其中至少 之一的偏極化狀態;以及一提取元件,用以提取透射穿過 該偏極化改變單元之該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 〇 再者,一種光學系統,用以自包含信號光線分量及漫 射光線分量之光束來提取信號光線分量,該光學系統包含 :一聚光光學元件,係置於該光束之一光學路徑上,用以 # 聚集該光束;一偏極化改變單元,包含一偏極化改變元件 • 及一反射部件的組合,用以改變透射穿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 之入射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及該等漫射光線 分量之其中至少之一的偏極化狀態;以及一提取元件,用 ' 以提取透射穿過該偏極化改變單元之該光束中所包含的該 等信號光線分量。 而且’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一光源 ’用以照射一光束;一光學系統,包含一物鏡,用以聚集 該光束至具有複數個記錄層之一光碟的一目標記錄層;根 -8- (6) · 1328811 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以及一光學偵測系統,用以 根據所提取之信號光線分量的光線量來產生信號。 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光碟裝置,包含:根據本發明 實施例之光學拾取裝置;以及一處理裝置,用以根據藉由 該光學偵測系統所產生之該等信號來讀出光碟中所記錄之 - 資訊。 再者,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系統,用以自包含信號光 0 線分量及漫射光線分量之一光束來提取信號光線分量,該 光學系統包含:一聚光光學元件,係置於該光束之一光學 路徑上,用以聚集該光束,該聚光光學元件聚集該等信號 光線分量於一第一焦點及聚集該等漫射光線分量於一第二 焦點;一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係定位於該聚光光學元件 與該第二焦點之間,該第二焦點係置於比該第一焦點更接 近該聚光光學元件,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包含第一及第 二區域,該第一及第二區域係藉由與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 φ 軸垂直交叉的線所劃分,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將入 - 射於該第一區域上之該光束的偏極化方向改變至90度之角 _ 度的光學特性;一第一分離元件,係定位於該第一與第二 ' 焦點之間,該第一分離元件係可操作來反射或吸收比該第 '一焦點更朝向該聚光光學元件所聚集之該等漫射光線分量 :一第二分離元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與一第三焦點之 間,透射穿過第一分離元件之該等漫射光線分量係聚集於 該第三焦點,該第二分離元件係可操作來反射或吸收透射 穿過該第一分離元件之該等漫射光線分量;以及一第二偏 -9- (7) 1328811 極化改變元件,包含第一及第二區域,該第一及第二區域 係藉由與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軸垂直交叉的線所劃分,該 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將入射於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 的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其中之一上的該光束之偏極 '化方向改變至90度之角度的光學特性。 ' 而且,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一光源 ’用以照射一光束;一光學系統,包含一物鏡,用以聚集 φ 該光束至具有複數個記錄層之一光碟的一目標記錄層,及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以及一光學偵測系統,用 以根據所提取之信號光線分量的光線量來產生信號。 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光碟裝置,包含:根據本發明 實施例之光學拾取裝置;以及一處理裝置,用以根據藉由 該光學偵測系統所產生之該等信號來讀出光碟中所記錄之 資訊。 再者,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係配置有一光 # 源,一準直透鏡,一偵測器及分離部件,一物鏡,一光學 •偵測系統,及一光學偵測器,用以記錄資訊至一具有複數 . 個層之光碟及自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讀出資訊,該光學拾 取裝置包含:一聚光光學元件,用以聚集反射自該光碟之 ' 複數個層的一光束,該光束包含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 m層的一信號光束Lm,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Ι層的 —第一漫射光束Lm+1 ’及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第m-Ι層 的一第二漫射光束Lm-1,該信號光束Lm係聚集於一第一 焦點fm,該第一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二焦點fm+1 -10- (8) 1328811 ’及該第二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三焦點fm-i ; —前 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f m與該第二焦點fm + 1之間 ,用以屏蔽定向至一第一區域之該光束;以及一後屏蔽部 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fm與該第三焦點fm-丨之間,用以 | 屏蔽定向至一第二區域之該光束;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區域 、 係藉由該聚光光學元件之一光軸來予以劃分。 而且,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配置有一光源 φ ,一準直透鏡,一偵測器及分離部件,一物鏡,一光學偵 測系統,及一光學偵測器,用以記錄資訊至一具有複數個 層之光碟及自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讀出資訊,該光學拾取 裝置包含:一聚光光學元件,用以聚集反射自該光碟之複 數個層的一光束,該光束包含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 層的一信號光束Lm,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1層的一 第一漫射光束Lm+1,及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Ι層的 一第二漫射光束Lm-1,該信號光束Lm係聚集於一第一焦 • 點fm,該第一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二焦點fm+1, -及該第二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三焦點fm-1 ;—光束 _ 分光部件,係定位比該第二焦點fm+ 1更接近該聚光部件, 用以將該光束分光至藉由該聚光光學元件之一光軸所劃分 之第一及第二區域之內;一前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 區域側之該第一焦點fm與該第二焦點fm+ 1之間,用以屏蔽 該第一漫射光束Lm + 1 ;以及一後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 第二區域側之該第一焦點fm與該第三焦點fm-1之間’用以 屏蔽該第二漫射光束Lm-Ι。 -11 - (9) 1328811 再者,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配置有一光源 ,一準直透鏡,一偵測器及分離部件,一物鏡,一光學偵 測系統,及一光學偵測器,用以記錄資訊至一具有複數個 層之光碟及自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讀出資訊,該光學拾取 _ 裝置包含:一聚光光學元件,用以聚集反射自該光碟之複 * 數個層的一光束,該光束包含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 層的一信號光束Lm,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l層的一 φ 第一漫射光束Lm+1,及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i層的 一第二漫射光束Lm-1,該信號光束Lm係聚集於一第一焦 點fm’該第一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二焦點fm+i, 及該第二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三焦點fm-l ;—光束 分光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fm與該第二焦點fm+ 1之間 ’用以將該光束分光至藉由該聚光光學元件之一光軸所劃 分之第一及第一區域之內;以及一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 第一焦點fm與該第三焦點fm-Ι之間,用以屏蔽該第一漫射 # 光束Lm+1及第二漫射光束Lm-1。 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記錄裝置,包含:根據本 . 發明實施例之光學拾取裝置。 再者’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再生裝置,包含:根據本 ' 發明實施例之光學拾取裝置。 而且,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記錄及再生裝置,包含: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學拾取裝置。 【實施方式】 -12- 1328811 (ίο) · 本發明將依據圖式中所描繪之實施例來加以詳細地描 述。 第1圖係示意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裝置 20 〇 * 該光碟裝置20包含例如心軸馬達22,用作一用以驅動 '光碟1 5轉動之馬達;光學拾取裝置23 ;搜尋馬達2 1,用於 以滑行方向來驅動光學拾取裝置23 ;雷射控制電路24 ;編 φ 碼器25 ;驅動控制電路26(例如包含馬達驅動器27及伺服 控制器33);再生信號處理電路28 ;緩衝器RAM 34 ;緩衝 管理器37;界面38;快閃記憶體(或ROM)39; CPU 40;以 及RAM 41。第1圖中所描繪之箭頭指示信號及資訊之典型 流程’且並未指不所描繪之組件(區塊)間之所有連接’而 且,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裝置20可應用於多層碟片, 再者,該光碟裝置20包含一專用以記錄資訊於光碟中之裝 置(光碟裝置),一專用以讀出資訊自光碟之裝置(光學再生 # 裝置),以及一專用以記錄/再生資訊至/自光碟之裝置。 •如第2圖中所示,光碟15包含例如第一基板M0,第一 、記錄層L0,中間記錄層ML,第二記錄層L1,及第二基板
Ml,其係以此順序來疊層自光碟15之光線入射方向(第2圖 ' )中之箭頭方向。此外,例如由金屬材料(例如銀、鋁)或介 電材料(例如矽)所形成之半透明膜ΜΒ0係配置於第一記錄 層L0與中間層ML之間。而且,例如由金屬材料(例如銀、 鋁)所形成之反射膜MB1係配置於第二記錄層L1與第二基 板Ml之間。該中間層ML包含UV硬化樹脂材料,其具有相 -13- 1328811 (1.1) · 似於該等基板之折射率的折射率,也就是說,光碟15係單 面之雙層碟片,各個記錄層具有以螺旋或同心導槽所形成 之一或多個軌。該光碟15係以第一記錄層L0係置於比第二 記錄層L1更接近於光碟裝置20之方式來予以設定,因此, 入射於光碟15上之一部分光帶將反射於該半透明膜ΜΒ0, * 而剩餘部分之光帶則將透射穿過該半透明膜ΜΒ0,然後, 透射穿過該半透明膜ΜΒ0之光帶將由反射膜MB 1來予以反 φ 射。在此實施例中,該光碟15係DVD類型之資訊記錄媒體 〇 該光學拾取裝置23係用以照射雷射光束至光碟15之兩 記錄層其中之一上(將搜尋接達於其之記錄層,下文中稱 爲“目標記錄層”)以及用以接收反射自光碟1 5之光線。如 第3 A圖中所示,如光學拾取裝置23包含光源單元51,耦合 透鏡52,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1/4波板55,物鏡60,光 學系統7〇(亦稱爲光學偏極化系統),聚光透鏡(偵測透鏡 • )58 ’用作PD(亦稱光學偵測器)之光學偵測單元,以及驅 • 動系統,該驅動系統包含聚焦致動器AC及循軌致動器(未 . 圖示),用以驅動物鏡60» 該光源單元51包含例如半導體雷射LD,用作光源以供 * 照射一具有與光碟15相符之波長(在此實例中,大約660奈 米(nm))的雷射光束。在本發明之此實施例中,從光源單 元51所照射之最大強度之雷射光束的方向係在+X方向中, 而且,光源單元51將照射例如一集束之偏極化光線,該偏 極化光線係平行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入射面(P偏極化 -14 - 1328811 (t2) 光)。 其係定位於光源單元51之+X側的耦合透鏡52將使照射 自光源單元51之光束成爲實質平行的光線。 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係定位於耦合透鏡52之+X側, . 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反射比係依據入射光帶之偏極化 • 狀態而變化。在此實例中,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係設定 具有相對於P偏極化波之漸減的反射比以及相對於S偏極化 φ 波之漸增的反射比。也就是說,從光源單元51所照射之大 部分的光束可透射穿過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1/4波板 係定位於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X側。 1/4波板55提供相對於入射在該1/4波板55上之光束之 1/4波長的相位差。其係定位於1/4波板55之+X側的物鏡60 將聚集透射穿過該1/4波板之光束至靶標記錄層之上。 其係定位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Z側的光學系統70 將選擇性地允許反射自該目標記錄層之一部分反射光束( • 經由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透射穿過該處。該光學系統70 • 之架構將詳細地說明如下。 . 其係定位於光學系統70之-Z側的聚光透鏡58將聚集透 射穿過該光學系統70之該反射光束到光學偵測單元PD之光 ' 學偵測表面上。該光學偵測單元PD具有複數個光學偵測器 (或光學偵測區域),用以產生信號(光電轉換信號),該等 PD係最佳地用以偵測例如RF信號,擺動信號,及伺服信 號於再生信號處理電路28中。 該聚焦致動器AC係用於精確地以焦點方向,亦即,物 -15- (13) (13)1328811 鏡60之光軸方向來驅動(移動)物鏡60。爲便利性之緣故, 在其中目標記錄層係第一記錄層L0的例子中,相對於該焦 點方向之物鏡60的最佳位置係稱爲“第一透鏡位置”,以及 在其中目標記錄層係第二記錄層L 1的例子中,相對於焦點 方向之物鏡60的最佳位置係稱爲“第二透鏡位置”。當比較 於其中物鏡60係在第一透鏡位置的例子時,若其中該物鏡 60係在第二透鏡位置時,則物鏡60與光碟15間之距離會更 短(參閱第4A及4B圖)。 循軌致動器(未圖示)係用以精確地驅動(移動)物鏡60 於循軌方向中。 接著,將參照第4A及4B圖來說明從光碟15所反射之光 束。 如第4A圖中所示,若其中該目標記錄層係第一記錄層 L0時,則物鏡60之位置係界定爲第一透鏡位置。因此,該 物鏡60將聚集照射自光源單元51之光束至第一記錄層L0之 上’然後,該光束之一部分將反射自半透明膜ΜΒ0且入射 於該物鏡60之上,而反射自半透明膜ΜΒ0之此部分光束包 含信號光線分量(信號光),同時,該光束的剩餘部分會透 射穿過半透明膜ΜΒ0’反射自反射膜MB1,及入射於物鏡 60上,而反射自該反射膜MB 1之該剩餘部分的光束包含漫 射光線分量(漫射光)。 也就是說,不論該目標記錄層是否爲第一記錄層L0或 第二記錄層L1 ’反射自光碟15之光束包含反射自半透明膜 MB 0之光束(下文中稱爲“第一反射光線”)以及反射自反射 -16- (14) 1328811 膜MB1之集束光線(下文中稱爲“第二反射光線”)。在此實 例中,若其中目標記錄層係第一記錄層L 0時,則第一反射 光線包含信號光線分量(信號光)以及第二反射光線包含漫 射光線分量(漫射光)。同時,若其中靶標記錄層係第二記 ' 錄層L1時,則第二反射光線包含信號光線分量(信號光)以 • 及第一反射光線包含漫射光線分量(漫射光)。當偵測種種 信號再生信號處理電路28之中時,因爲漫射光線分量會造 φ 成S/N比劣化,故企望於提取信號光線分量自光碟15所反 射之光束。 接著’將說明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70。 在此實施例中,第3B圖中所示之光學系統70包含透鏡(聚 光光學元件)61,兩個1/4波板(62、63),及偏極化光學元 件(提取元件)64。 其係置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Z側的透鏡61將聚集 反射自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折返光束,因爲半透明膜 φ ΜΒ0及反射膜MB1係彼此分離於焦點方向中,故第一反射 - 光線的焦點與第二反射光線的焦點並不匹配,也就是說, . 第一反射光線的焦點與第二反射光線的焦點係彼此分離於 透鏡61的光軸方向中。 ' 例如,如第5A圖中所示,若其中該目標記錄層係第一 記錄層L0時,則設定透射穿過透鏡61之第二反射光線的焦 點爲“f+1 ”以及設定透射穿過透鏡61之第一反射光線的焦點 爲“f〇”。而且,如第5B圖中所示,若其中該目標記錄層係 第二記錄層L1時,則設定透射穿過透鏡61之第二反射光線 -17- (15) (15)1328811 的焦點爲“f〇”以及設定透射穿過透鏡61之第一反射光線的 焦點爲。也就是說,信號光線之焦點(第一焦點)係設 定爲“fG”,同時,從記錄層所反射之漫射光線的焦點(第二 焦點)係設定爲“f+ Γ,其中相較於目標記錄層,該記錄層 係置於更遠離物鏡60 ;而從相較於目標記錄層’其係置於 更接近物鏡60之記錄層所反射之漫射光線的焦點(第三焦 點)則將設定爲“f-i”。此外,該透鏡61之光軸的+X側在下 文中亦稱爲“區域1”,以及該透鏡61之光軸的·Χ側在下文 中亦稱爲“區域2”(參閱第5Α及5Β圖)。 1/4波板(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62係定位於透鏡61之-Ζ 側之上,且係置於第二焦點f+1與第一焦點fo之間(參閱第 5 A圖)。例如,如第6A圖中所示,該1/4波板62係藉由一延 伸於Y方向中之劃分線62d來劃分爲兩區域(62a、62b)。於 此實例中,在相對於劃分線6 2 d之+ 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 區域62a,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62d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 爲區域62b。區域62a提供相對於入射在1/4波板上之光束 之+1 /4波長的相位差,應注意的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1/4波長”包含“+l/4x(2n+l)波長”,其中“η”係自然數》 區域62b提供相對於入射在1/4波板62上之光束之-1/4波長 的相位差’應注意的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1 /4波長” 包含“_1Μχ(2η+1)波長”,其中“n”係自然數。若其中物鏡 6〇以循軌方向來偏移時,則入射在1/4波板62上之折返光 束將偏移至一對應於該循軌方向的方向(在此實例中,γ方 向)。 -18- (16) (16)1328811 1/4波板63(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係定位於1/4波板62 之-Z方向中且係置於第一焦點fc與第三焦點f.,之間(參閱第 5B圖)。例如,如第7A圖中所示, 該1/4波板63係藉由一延伸於Y方向中之劃分線63 d來劃分 爲兩區域(63a、63b) »於此實例中,在相對於劃分線63d之 + 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3a,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63d 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3b。區域63 a提供相對於入 射在1M波板63上之光束之+1/4波長的相位差,區域63b提 供相對於入射在1/4波板63上之光束之-1/4波長的相位差。 換言之,1/4波板63具有相同於1/4波板62的光學特性,而 且,在此例子中,當物鏡60以循軌方向來偏移時,則入射 在1/4波板63上之折返光束將偏移至一對應於該循軌方向 的方向(在此實例中,Y方向)。 例如可使用扭轉向列液晶,子波長線柵,或光子晶體 來當作1/4波板62、63。 其係定位於1/4波板63之側的偏極化光學元件64僅 允許來自該1/4波板63之光束中所含的S偏極化分量透射穿 過該處。 接著,將參照第5Α、5Β '及8Α圖來說明上述光學拾 取裝置23之操作。在第8 Α圖中所示之圖表中以及根據本發 明實施例之下文圖式中的該等圖表之中,字母“S”指示“S 偏極化光線”,字母“P”指示“P偏極化光線”,字母“R”指 示“右旋偏極化光線”,以及字母“L”指示“左旋偏極化光線 ”。而且,在第8A圖中所示之圖表中以及根據本發明實施 -19- (17) (17)1328811 例之下文圖式中的該等圖表之中’應注意的是’相對於透 鏡61的光軸方向,透鏡61與第二焦點f+1之間的光學路徑係 稱爲“光學路徑A,’ ’第二焦點f+ι與1/4波板62之間的光學路 徑係稱爲“光學路徑B”,1/4波板62與第一焦點f〇之間的光 學路徑係稱爲“光學路徑C”,第一焦點f〇與1M波板63之間 的光學路徑係稱爲“光學路徑D” ’ 1/4波板63與第三焦點f-i 之間的光學路徑係稱爲“光學路徑E”,第三焦點f-i與偏極 化光學元件64之間的光學路徑係稱爲“光學路徑F”,以及 偏極化光學元件64與聚光透鏡58之間的光學路徑係稱爲“ 光學路徑G”(參閱第5A及5B圖)。 從光源單元51所照射之直接偏極化光線(在此實例中 ,P偏極化光線)係藉由耦合透鏡52來變成集束之實質平行 光線;然後,該平行光線呈入射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 上。該光束之大部分係維持其平行狀態來透射穿過該偏極 化光束分光器54,係藉由1/4波板55來予以迴旋地偏極化 ,以及經由物鏡60來聚集爲細尖的光束光點於光碟15之目 標記錄層之上》從光碟15所反射之光束(包含信號光線分 量及漫射光線分量)以相反的旋轉方向來呈現迴旋偏極化( 相對於照射至光碟15之迴旋偏極化光線的旋轉方向)且再 藉由物鏡60來變成爲實質平行的光線。然後,使所反射之 集束的平行光線變成與1M波板55處之所照射光線的方向 垂直交叉的線性偏極化光線(在此實例中,S偏極化光線) 。然後,所反射之光束呈入射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上 ,而藉由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以方向所反射之光束將 -20- (18) 1328811 聚集於物鏡6 1處。 接著,透射穿過該物鏡61之該反射光束將呈現入射於 1/4波板62之上,包含於該反射光束中之信號光線及漫射 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透鏡61與1/4波板62間之光學路徑 • A、B處(參閱第5A及5B圖)。該1/4波板62提供相對於入射 - 在區域62a上之光束的+1/4波長相位差以及提供相對於入 射在區域62b上之光束的-1/4波長相位差(參閱第6A圖)。因 φ 此,該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以順時鐘方向所迴旋偏極 化之光線(右旋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1中,以及 均係以順時鐘方向所迴旋偏極化之光線(右旋偏極化光線) 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2中。此外,在光學路徑D之區域1中, 雖然該漫射光線維持爲以順時鐘方向所迴旋偏極化之光線 (右旋偏極化光線),但信號光線會呈現爲以逆時鐘方向所 迴旋偏極化之光線(右旋偏極化光線)。再者,在光學路徑 D之區域2中,雖然該漫射光線維持爲以逆時鐘方向所迴旋 φ 偏極化之光線(左旋偏極化光線),但信號光線會呈現爲順 - 時鐘方向所迴旋偏極化之光線(右旋偏極化光線)。 _ 然後,透射穿過1/4波板62之該反射光束將呈現入射 於1M波板63之上。該1/4波板63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3a * 上之光束的+1/4波長相位差以及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 63b上之光束的_1/4波長相位差(參閱第7A圖)。在1/4波板 63與偏極化光學元件64間之光學路徑(光學路徑E及F)中, 該信號光線爲S偏極化光線,以及該漫射光線爲P偏極化光 線。 -21 - (19) 1328811 然後,透射穿過1/4波板63之該反射光束將呈現入射 於偏極化光學元件64之上,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僅允許來 自1/4波板63之光束中所包含的S偏極化分量透射穿過該處 。因此,在光學路徑G之光束將僅包含信號光線分量’換 * 言之,將提取該反射光束中所包含的信號光線分量。 • 然後,透射穿過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之該反射光束將 經由聚光透鏡58而藉由光學偵測單元PD來加以接收。光電 φ 轉換過程係在光學偵測單元P D中之各個光學偵測器(或光 學偵測區域)處來予以執行於該反射光束之上。然後,該 光學偵測單元PD輸出光電所轉換之信號到再生信號處理電 路28。因爲僅只該反射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分量(信 號光)將接收於光學偵測單元PD,所以該光學偵測單元PD 可輸出具有高S/N比之光電所轉換之信號。 接著,將說明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光學系統70。 在本發明之此修正實施例中,第3B圖中所示之光學系統70 • 包含透鏡(聚光光學元件)61,兩個1/2波板(62a、62b),及 - 兩個偏極化光學元件(64a、64b)。 ^ 置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Z側的透鏡61將聚集從偏 « 極化光束分光器54所反射之折返光束,因爲半透明膜MB 0 * 及反射膜MB 1係彼此分離於焦點方向中,故第一反射光線 的焦點與第二反射光線的焦點並不匹配,也就是說,第一 反射光線的焦點與第二反射光線的焦點係彼此分離於透鏡 61的光軸方向中。 例如,如第5C圖中所示,若其中該目標記錄層係第二 -22- (20) (20)1328811 記錄層L1時,則設定透射穿過透鏡61之第一反射光線的焦 點爲“f+1”以及設定透射穿過透鏡61之第一反射光線的焦點 爲“f〇”。而且,如第5D圖中所示,若其中該目標記錄層係 第一記錄層L0時,則設定透射穿過透鏡61之第一反射光線 焦點爲“fG”以及設定透射穿過透鏡61之第二反射光線焦點 爲“f·!”。也就是說,信號光線之焦點係設定爲“f〇”,同時 ,從記錄層所反射之漫射光線的焦點係設定爲“f+1”,其中 相較於目標記錄層,該記錄層係置於更接近於物鏡60,而 從相較於目標記錄層,其係置於更遠離物鏡60之記錄層所 反射之漫射光線的焦點則將設定爲“f^”。此外,該透鏡61 之光軸的+X側在下文中亦稱爲“區域1”,以及該透鏡61之 光軸的-X側在下文中亦稱爲“區域2”(參閱第5C及5D圖)。 1/2波板(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62a係定位於透鏡61之-Z側之上,且係置於透鏡61與焦點f+1之間(參閱第5C圖)。 例如,如第6B圖中所示,該1/2波板62 a係藉由一延伸於Y 方向中之劃分線623來劃分爲兩區域(621、622)。於此實例 中,在相對於劃分線623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21 ,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623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 622。區域621允許入射光線照原狀地透射穿過該處。區域 62 2提供相對於入射在1/2波板62a上之光束之1/2波長(+W2 波長)的相位差,應注意的是,“+1/2波長”包含 “+1/2χ(2η+1)波長”,其中“η”係自然數。若其中物鏡60以 循軌方向來偏移時,則入射在1/2波板62a上之折返光束將 偏移至一對應於該循軌方向的方向(在此實例中,Y方向) -23- (21) 1328811 偏極化光學元件64a(第一分離元件)係定位於焦點f+1 與焦點f〇之間(參閱第5B圖)。例如,如第7B圖中所示,該 偏極化光學元件64 a係藉由一延伸於Y方向中之劃分線643 來劃分爲兩區域(641、642)。於此實例中,在相對於劃分 • 線643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41,以及在相對於劃 分線64 3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42。該區域64 1允 φ 許S偏極化光線透射穿過該處,以及反射或吸收P偏極化光 線;區域642允許P偏極化光線透射穿過該處,以及反射或 吸收S偏極化光線。若其中物鏡60以循軌方向來偏移時, 則入射於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a上之折返光束將偏移至一 對應於該循軌方向的方向》 偏極化光學元件64b(第二分離元件)係定位於焦點f〇與 焦點f·!之間(參閱第5C圖)。例如,如第7C圖中所示,偏極 化光學元件64b係藉由一延伸於Y方向中之劃分線64 7來劃 # 分爲兩區域(645、646)。於此實例中,在相對於劃分線647 •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45,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 . 647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46。該區域645允許P偏 極化光線透射穿過該處,以及反射或吸收S偏極化光線; ' 區域646允許S偏極化光線透射穿過該處,以及反射或吸收 P偏極化光線。若其中物鏡6〇以循軌方向來偏移時,則入 射於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 4b上之折返光束將偏移至一對應 於該循軌方向的方向。 1/2波板(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62b係置於偏極化光學 -24- (22) (22)1328811 元件64b與聚光透鏡58之間(參閱第5D圖)。例如,如第6C 圖中所示,該1/2波板62b係藉由一延伸於Y方向中之劃分 線627來劃分爲兩區域(625、626)。於此實例中,在相對於 劃分線627之+ 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25,以及在相對 於劃分線627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區域626。區域625 提供相對於入射在1/2波板62b上之光束之1/2波長的相位差 ,區域626允許入射光線透射穿過該處。若其中物鏡60以 循軌方向來偏移時,則入射在1/2波板62b上之折反光束將 偏移至一對應於該循軌方向的方向。 例如可使用扭轉向列液晶、子波長線柵、或光子晶體 來當作1/2波板62a、62b。 接著,將參照第5C、5D圖及第8B圖來說明根據本發 明修正實施例之上述光學拾取裝置。此處,相對於透鏡61 之光軸方向,在透鏡61與1/2波板62a間之光學路徑係稱爲“ 光學路徑A”,在1/2波板62a與焦點f+1間之光學路徑係稱爲 “光學路徑B”,在焦點f+1與偏極化光學元件64a間之光學路 徑係稱爲“光學路徑C”,在偏極化光學元件64a與焦點f〇間 之光學路徑係稱爲“光學路徑D”,在焦點心與偏極化光學 元件64b間之光學路徑係稱爲“光學路徑E”,在偏極化光學 元件64b與1/2波板62b間之光學路徑係稱爲“光學路徑F”, 以及在1/2波板62b與聚光透鏡58間之光學路徑係稱爲“光 學路徑G”(參閱第5C及5D圖)。 從光源單元51所照射之直接偏極化光線(在此實例中 ,P偏極化光線係藉由耦合透鏡52來變成集束之實質平行 -25- (23) 1328811 光線;然後,該平行光線呈入射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 上,該光束之大部分係維持其平行狀態來透射穿過該偏極 化光束分光器54,係藉由1/4波板55來予以迴旋地偏極化 ,以及經由物鏡60來聚集爲細尖的光束光點於光碟15之目 • 標記錄層之上。從光碟15所反射之光束(包含信號光線分 • 量及漫射光線分量)以相反的旋轉方向來呈現迴旋地偏極 化(相對於照射至光碟15之迴旋偏極化光線的旋轉方向)且 φ 再藉由物鏡60來變成爲實質平行的光線。然後,使所反射 之集束的平行光線變成與1/4波板55處之所照射光線的方 向垂直交叉的線性偏極化光線(在此實例中,S偏極化光線 )。然後,所反射之光束將變成入射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 54之上,而藉由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以-Z方向所反射之 光束將聚焦於透鏡61處。 [在其中目標記錄層係L0的例子中] · • 接著,透射穿過該物鏡61之該反射光束將呈現入射於 - 1/2波板62a之上,包含於該反射光束中之信號光線及漫射 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該透鏡61與1/2波板62 a間之光學 路徑A處(參閱第5D圖)。該1/2波板62a允許入射在區域621 ' 上之光束透射穿過該處,以及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22 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因此,該信號光線及漫射光 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B之區域1中,以及均係P偏 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B之區域2中。此外,信號光線及漫射 光線均維持爲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1中,且該 -26- (24) 1328811 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維持爲P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 區域1中。 然後,透射穿過1/2波板62a之該反射光束將呈現入射 在偏極化光學元件64a上。因爲入射在區域641上之信號光 * 線及漫射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故該等光線之各個光線 • 將透射穿過區域641;因爲入射在區域642上之信號光線及 漫射光線均係P偏極化光線,故該等光線之各個光線將透 φ 射穿過區域642。因此,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維持爲S偏 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D之區域1中,以及信號光線及漫射光 線均維持爲P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D之區域2中。此外, 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E之區域1中 ,但信號光線將變成P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E之區域1中 ;再者,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P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E之 區域2中,但信號光線變成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E之區 域2中》 • 接著,透射穿過偏極化光學元件64a之該反射光束呈 -入射在偏極化光學元件64b之上。因爲入射在區域645上之 漫射光線係S偏極化光線,故所入射之漫射光線會反射或 吸收於區域645 ;因爲入射在區域645上之信號光線係P偏 * 極化光線,故所入射之信號光線會透射穿過區域以5。因 爲入射在區域646上之信號光線係S偏極化光線,故所入射 之信號光線會透射穿過區域646。因此,入射在光學路徑F 之區域1上之該反射光束僅包含P偏極化信號光線,以及入 射在光學路徑F之區域2上之該反射光束僅包含S偏極化信 -27- (25) 1328811 號光線。換言之,提取出該反射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 (信號光線分量)以及漫射光線(漫射光線分量)。 接著,透射穿過偏極化光學元件64b之該反射光束係 入射在1/2波板62b之上。該1/2波板62b提供相對於入射在 '區域625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且允許入射在區域 - 626上之光束透射穿過該處。因此,信號光線會變成S偏極 化光線於光學路徑G之區域1之中’且該信號光線會維持爲 φ 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G之區域2之中。 [在其中目標記錄層係L1的例子中] 接著,透射穿過透鏡61之該反射光束將呈現入射於 1/2波板62 a之上,包含於該反射光束中之信號光線及漫射 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該透鏡61與1/2波板62a間之光學 •路徑A處(參閱第5C圖)》該I/2波板62a允許入射在區域621 上之光束透射穿過該處,以及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2 2 # 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因此,該信號光線及漫射光 - 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B之區域1中,以及均係P偏 ,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B之區域2中。此外,信號光線及漫射 光線均維持爲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1中,且該 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維持爲P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 區域1中。 然後,透射穿過1/2波板62a之該反射光束將呈現入射 在偏極化光學元件64a上。因爲入射在區域641上之信號光 線係S偏極化光線,所以該信號光線會將透射穿過區域642 -28- (26) 1328811 。另一方面,因爲入射在區域641上之漫射光線係P偏極化 光線,所以該漫射光線會反射或吸收於區域64 1。因爲入 射在區域642上之信號光線係P偏極化光線’所以該信號光 線會透射穿過區域64 2。另一方面,因爲入射在區域6 42上 • 之漫射光線係S偏極化光線,所以該漫射光線會反射或吸 • 收於區域642。因此,該反射光束僅包含S偏極化之信號光 線於光學路徑D之區域1中,以及該反射光束僅包含P偏極 φ 化之信號光線於光學路徑D之區域2中。所以,在光學路徑 D之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信號光線分量)。也就是說,可 提取出該反射光束中所包含的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 該信號光線變成P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E之區域1中 ,而且在該光學路徑E之區域2中的信號光線會變成S偏極 化光線。 接著,透射穿過偏極化光學元件64a之該反射光束變 成入射於偏極化光學元件64b之上。因爲入射在區域645上 • 之信號光線係P偏極化光線,故所入射之信號光線將透射 • 穿過區域645 ;因爲入射在區域646上之信號光線係S偏極 . 化光線,故所入射之信號光線將透射穿過區域646。 接著,透射穿過偏極化光學元件64b之該反射光束會 • 入射於1/2波板62b上’該1/2波板62b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 域625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且允許入射在區域626上 之光束透射穿過該處。因此,該信號光線變成S偏極化光 線於光學路徑G之區域1中,以及該信號光線維持爲S偏極 化光線於光學路徑G之區域2中。 -29- (27) 1328811 然後,透射穿過W2波板62b之反射光束將經由聚光透 鏡5 8而藉由光學偵測單元PD來加以接收。光電轉換過程係 執行於光學偵測單元PD中之各個光學偵測器(或光學偵測 區域)處之該反射光束上。然後,光學偵測單元PD輸出經 ' 光電轉換之信號至再生信號處理電路28,因爲僅接收該反 • 射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分量(信號光線)於光學偵測單 元PD,所以光學偵測單元PD可輸出具有高S/N比之經光電 φ 轉換之信號。 接著,請翻閱第1圖,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再生信號 處理電路28將依據自光學偵測單元PD所輸出之信號(經光 電_轉換之信號)來取得例如伺服信號(例如包含焦點誤差信 號及軌誤差信號),位址資訊,同步信號,及RF信號。因 爲自光學偵測單元PD所輸出之經光電轉換之信號具有高 S/N比,所以再生信號處理電路28可準確地獲得伺服信號 ,位址資訊,同步資訊(同步信號),及RF信號。例如,如 • 第9A圖中所示,相較於習知實例,該焦點誤差信號的線性 • 部分會更長(第10A圖中所示),此將使焦點之偏差量(位置 、 性偏差)可準確地偵測。在第9A圖中之垂直軸係標準化, 例如若其中光學偵測單元PD係藉由一延伸在對應於循軌方 ' 向之方向中的劃分線來予以劃分爲兩個光學偵測區域時, 則第9A圖之垂直軸可表式爲(Sa-Sb)/(Sa+Sb),其中從個別 劃分區域所輸出之信號爲Sa < Sb。而且,如第9B圖中所示 ,相較於習知實例(顯示於第10B圖中),包含RF信號之總 信號(添加經光電轉換之信號的總和)亦係穩定,故可準確 -30- (28) 1328811 地獲得RF信號。在第9B圖中之垂直軸係常態化’其中該總 信號之最大値係設定爲1。第9A及9B圖係以其中中間層ML 之厚度約爲9微米(μπι),物鏡之ΝΑ(數値孔徑)約爲0.65 ’ 以及雷射光束之波長約爲6 60奈米(nm)之例子中的資料爲 基礎。 • 例如所獲得之伺服信號係輸出至驅動控制電路26 ’所 獲得之位址資訊係輸出至CPU 40,以及同步信號係輸出至 φ 編碼器25或驅動控制電路26。而且,該再生信號處理電路 2 8將執行解碼過程及誤差偵測過程於RF信號上。若偵測出 誤差時,則執行誤差校正過程於RF信號之上;然後,該等 所修正之信號將經由緩衝管理器37來予以儲存於緩衝器 RAM 34中當作再生資料。包含於再生資料中之位址資料 係輸出至CPU 40。 驅動控制電路26依據來自再生信號處理電路28之軌誤 差信號來產生循軌致動器之驅動信號以供相對於循軌方向 • 而校正物鏡60之位置性偏差用。而且,該驅動控制電路26 • 會依據來自再生信號處理電路28之焦點誤差信號來產生聚 _ 焦致動器AC之驅動信號以供校正物鏡60之焦點偏差用。該 等致動器之各個的驅動信號係輸出至光學拾取裝置23,以 ‘執行循軌控制及聚焦控制。此外,該驅動控制電路2 6將依 據來自CPU 40之指令來產生用以驅動搜尋馬達21之驅動信 號及用以驅動心軸馬達22之驅動信號,各個馬達之驅動信 號將分別輸出至搜尋馬達2 1及心軸馬達22。 緩衝器RAM 34暫時地儲存即將記錄於光碟15中之資 -31 - (29) 1328811 料(記錄資料)以及即將再生自光碟15之資料(再生資料)。 緩衝管理器37則管理針對緩衝器RAM 34之資料的輸入/輸 出。 編碼器25依據來自CPU 40之指令經由緩衝管理器37來 提取緩衝器RAM 34中所儲存之記錄資料。該編碼器25執 ' 行資料調變以及誤差校正碼之添加於所提取之記錄資料, 藉以產生用以寫入資料至光碟15上之信號(寫入信號)。所 φ 產生之寫入信號係輸出至雷射控制電路24。 雷射控制電路24控制半導體雷射LD之照射功率,例如 在記錄資料於光碟15中,該雷射控制電路24將依據寫入信 號,記錄條件,及半導體雷射LD之照射特性來產生用以驅 動半導體雷射LD之驅動信號。 界面38用作執行與諸如個人電腦之上層裝置(或主機 )90之雙向通訊的界面,該界面38遵照諸如ATAPI(AT附件 訊包界面),SCSI(小型電腦系統界面),以及USB(通用串 • 聯匯流排)之界面標準。 . 快閃記憶體(R〇M)39儲存例如以可讀取供CPU 40用之 碼所寫的種種程式,記錄條件(例如記錄功率,記錄策略 * 資訊),以及半導體雷射LD之照射特性》 ‘ CPU 40根據快閃記憶體39中所儲存之種種程式來控制 不同的部件,以及儲存使用於控制之資料於RAM 4 1及緩 衝器RAM 34之中。 接著,請參閱第11圖,將以其中光碟裝置20接收來自 上層裝置90之存取請求的例子來說明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32- (30) (30)1328811 光碟裝置20的操作。 第11圖之流程圖顯示包含藉由CPU 40所執行之一序列 之步驟的算式。 當接收到來自上層裝置90之記錄命令或再生命令(下 文中稱爲“請求命令”)時,CPU 40之操作係藉由設定對應 於第11圖中所示之流程圖的頭標位址於CPU 40的程式計數 器而起始。 在步驟S401中,CPU 40指示驅動控制電路26來旋轉光 碟15於預定的線速度或角速度。該CPU 40亦報告來自上層 裝置90之請求命令的接收至再生信號處理電路28。 然後,在步驟S403中,CPU 40自請求命令提取所指定 之位址,且依據所指定之位址來識別目標記錄層(是否爲 第一記錄層L0或第二記錄層L1) » 接著,在步驟S405中,CPU 40報告有關所識別之目標 記錄層的資訊至例如驅動控制電路26 » 然後,在步驟S409中,CPU 40指示該驅動控制電路26 形成光束光點於對應於所指定位址之目標位置的近區處, 藉以執行搜尋操作。若無需執行捜尋操作時,可跨越步驟 S4〇9中之過程。 然後,在步驟S411中,CPU 4〇允許根該請求命令之資 料的記錄或資料的再生。 接著,在步驟S413中,CPU 4〇決定該記錄過程或再生 過程是否完成。若該記錄過程或該再生過程並未完成時, 貝IJCPU 40決定該記錄過程或該再生過程之完成爲否定,且 -33- (31) 1328811 在一預定時間過去之後再嘗試該決定。若該記錄過程或該 再生過程完成時,則CPU 40決定該記錄過程或再生過程之 完成爲肯定,且藉此結束操作。 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裝置20中,該再生信號處 理電路28 ’ CPU 40,以及藉由CPU 40所執行之程式係包含 * 於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處理裝置中。此外,藉由CPU 40所 執行之方法(步驟)亦可部分地或全部地利用其他附加之硬 φ 體來予以執行。 藉由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上述光學拾取裝置23,從光 源單元51所照射之集束的線性偏極化光線(在此實例中,P 偏極化光線)將經由耦合透鏡52,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 1/4波板55,及物鏡60而聚集形成細尖之光束光點於光碟 15的目標記錄層之上。從光碟15所反射之反射光束(包含 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將變成與照射自光源單元51之光線 方向垂直交叉的線性偏極化光線(在此實例中,S偏極化光 # 線)且入射在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上。在該偏極化光 - 束分光器54中以-Z方向所反射之光束變成聚集之光線於透 鏡61(聚光光學元件)且入射於1/4波板62(第一偏極化改變 元件)之上。該1/4波板62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2a上之光 束的+1/4波長相位差,且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2b上之 光束的-1M波長相位差。透射穿過該1/4波板62之該反射光 束係入射於1/4波板63 (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之上,該1/4 波板63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3a上之光束的+1/4波長相 位差,且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3b上之光束的_1/4波長相 -34 - (32) 1328811 位差。因此,透射穿過1/4波板63之信號光線變成S偏極化 光線,以及透射穿過1/4波板63之漫射光線變成P偏極化光 線。透射穿過1/4波板63之該反射光束係入射於偏極化光 學元件64(提取元件)之上,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僅允許該 ' 反射光束中之信號光線透射穿過該處,換言之,該偏極化 光學元件64將自該反射光束提取信號光線。透射穿過偏極 化光學元件64之該反射光束係經由聚光透鏡58而由光學偵 φ 測單元PD所接收,因爲藉由光學偵測單元PD所接收之該 反射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信號光線分量),所以可輸出具 有高S/N比之經光電轉換的信號。因此,可準確地自具有 複數個記錄層之光碟15獲得預定的信號。 再者,因爲1/4波板62及1/4波板63之劃分線匹配對應 於循軌方向之方向,所以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可精確地予 以分離,即使是在其中物鏡60偏移於循軌方向的例子中》 此外,因爲具有高S/N比之經光電轉換的信號係輸出 # 自光學拾取裝置23,所以可精確地及穩定地執行對於具有 # 複數個記錄層之光碟的存取。因此,資訊可精確地再生自 具有複數個記錄層之光碟》 # 在一實例中,如第12圖中所示,1/4波板62及1/4波板 ' 63亦可經由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透明構件TB來形成爲聯合 體,此允許劃分線62d及劃分線63d在製造過程期間易於彼 此面向,所以可易於定位各個偏極化光學構件的位置,換 言之,可簡化組合過程及位置調整過程。在此例子中,因 爲偏極化光學構件將安裝於透明構件TB之上,所以較佳的 -35- (33) (33)1328811 是使用子波長線柵或光子晶體,因爲該子波長線柵或光子 晶體可相當容易地形成。 在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如第1 3 B圖 中所示,除了經由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透明構件TB來形成 偏極化光學元件爲聯合體之外,該透明構件TB亦可分別地 配置於焦點f+1與偏極化光學元件60之間,以及配置於偏 極化光學元件64b與焦點f-!之間。由於相較於本發明之上 述實施例,焦點f+1與焦點間之距離以及焦點fo與焦點fd 間之距離的各個距離會變得更大,故此將擴大入射在各個 偏極化光學元件上之該反射光束的光束直徑。因此,即使 是在其中光碟15之中間層ML係薄的例子中,可增加在匹 配1/4波板62、63之劃分線中的可允許誤差,換言之,可 簡化組合過程及位置調整過程。光束直徑與中間層ML之 厚度間的關係係以一其中透明構件TB具有1 .46之折射率的 代表性例子來顯示於第1 4圖之中。 在另一實例中,如第15A圖中所示,1/4波板62,1/4 波板63,及偏極化光學元件64可形成爲聯合體。在此例子 中,該1/4波板62,1/4波板63,及偏極化光學元件64係藉 由配置例如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透明構件TB在該1/4波板62 與1/4波板63與偏極化光學元件64之間’且亦在焦點f+1與 1/4波板62之間而形成爲聯合體。因此,可簡化組合過程 及位置調整過程。 在另一實例中,該等1M波板62、63以及該偏極化光 學元件64之各個可形成爲稜鏡。如第16A圖中所示,該等 -36- (34) 1328811 稜鏡可形成爲聯合體,在此例子中,1/4波板62、63及偏 極化光學元件64可藉由使用例如多層介電膜來形成爲稜鏡 〇 * 在另一實例中,如第17A圖中所示,1/4波板62、63可 • 予以傾斜,此將提供散光性於透射穿過該等1/4波板62、 • 63之該反射光束。因此,若採用散光性方法以供執行焦點 誤差偵測用時,將不需要用以提供散光性之透鏡(例如柱 φ 面透鏡),也就是說,可減少組件之數目。 在另一實例中,如第18A圖中所示,除了使該等1/4波 板62、63傾斜之外,該等1/4波板亦可經由透明構件TB來 形成爲聯合體。 如第19圖中所示,偏極化分離光學元件66(分離光學 元件)可配置於透鏡61與1/4波板62之間,使得從光源單元 5 1所照射之光束可藉由偏極化分離光學元件66所反射,藉 由透鏡61來變成實質平行的光線,以及入射於1/4波板55 φ 之上,因此,將無需耦合透鏡52及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 - 所以可達成光學拾取裝置之大小減少及成本降低。 藉由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上述光學拾取裝置23, 從光源單元51所照射之集束的線性偏極化光線(在此實例 ' 中,P偏極化光線)將經由耦合透鏡52,偏極化光束分光器 54,1/4波板55,及物鏡60而聚集形成細尖之光束光點於 光碟15的目標記錄層之上。從光碟15所反射之反射光束( 包含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將變成與照射自光源單元51之 光線方向垂直交叉的線性偏極化光線(在此實例中,S偏極 -37- (35) 1328811 化光線)且入射在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上。在該偏極化 光束分光器54中以-Z方向所反射之光束變成聚集之光線於 透鏡61(聚光光學元件)且入射於1/2波板62a(第一偏極化改 變元件)之上。該1/2波板62a允許入射在區域621上之光束 ' 透射穿過該處以及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22上之光束的 • 1/2波長相位差。透射穿過1/2波板62a之該反射光束係入射 於偏極化光學元件64a(第一分離光學元件)之上,該偏極化 φ 光學元件64a允許S偏極化光線透射穿過區域641以及允許P 偏極化光線透射穿過區域642。透射穿過偏極化光學元件 64a之該反射光束係入射於偏極化光學元件64b(第二分離 光學元件)之上,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b允許P偏極化光線 透射穿過區域6M以及允許S偏極化光線透射穿過區域646 。透射穿過偏極化光學元件64b之光束係入射於1/2波板 62b(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之上,該1/2波板62b提供相對於 入射在區域625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且允許入射在區 # 域626上的光束透射穿過該處。因此,透射穿過1/2波板 - 62b之該反射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換言之,可提取該反 . 射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透射穿過該1/2 波板62b之該反射光束係經由聚光透鏡58而由光學偵測單 元PD所接收,因爲藉由該光學偵測單元PD所接收之該反 射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信號光線分量),所以可輸出具有 高S/N比之經光電轉換之信號。因此,可準確地從具有複 數個記錄層之光碟15獲得預定的信號。 再者,因爲各個1/2波板及各個偏極化光學元件之劃 -38- (36) (36)1328811 分線匹配對應於循軌方向之方向,所以信號光線及漫射光 線可精確地予以分離,即使是在其中物鏡60偏移於循軌方 向的例子中。 此外,因爲具有高S/N比之經光電轉換之RF信號係輸 出自光學拾取裝置23,所以可精確地及穩定地執行對於具 有複數個記錄層之光碟的存取。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修正實施例,該偏極化光學元件 64b係描繪爲允許P偏極化光線透射穿過區域645以及允許S 偏極化光線反射或吸收於區域645,而允許S偏極化光線透 射穿過區域64 6以及允許P偏極化光線反射或吸收於區域 646 ;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6亦可允許S偏極化光線透射穿 過區域645以及允許P偏極化光線反射或吸收於區域645, 而允許P偏極化光線透射穿過區域646以及允許S偏極化光 線反射或吸收於區域646。在此例子中,藉由光學偵測單 元PD所接收之光束係P偏極化光線。 在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在區域1及2 之各個1/2波板及各個偏極化光學元件之特性可相對於本 發明上述修正實施例而相反,也就是說,信號光線及漫射 光線係藉由改變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之偏極化狀態的其中 至少之一使得該信號光線之偏極化狀態與漫射光線之偏極 化狀態彼此不同而予以提取。 在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如第12B圖 中所示,偏極化光學元件64 a及偏極化光學元件64b亦可經 由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透明構件TB來形成爲聯合體。此允 -39- (37) 1328811 許劃分線643及劃分線64 7在製造過程之期間易於定位以彼 此面向,因此,可易於界定1/4波板62及1/4波板63之位置 ,換言之,可簡化組合過程及位置調整過程。在此例子中 ,因爲1/4波板62及1/4波板63係將要安裝在透明構件TB之 ‘上,所以較佳地使用子波長線柵或光子晶體,因爲該子波 • 長線柵或光子晶體可相當容易地予以形成。 在另一實例中,如第1 3 A圖中所示,除了經由具有折 φ 射率大於1之透明構件TB來形成1/4波板62及1/4波板63爲 聯合體之外,該透明構件TB亦可分別地配置於焦點f+!與 1/4波板62之間,以及配置於1/4波板63與焦點f.,之間。由 於相較於本發明之上述修正實施例,焦點i與焦點間之 距離以及焦點f〇與焦點fd間之距離的各個距離會變得更大 ,故此將擴大入射在1/4波板62、63上之該反射光束的光 束直徑。 因此,即使是在其中光碟15之中間層ML係薄的例子 • 中,可增加在匹配各個偏極化光學元件之劃分線的可允許 . 誤差,換言之,可簡化組合過程及位置調整過程。光束直 _ 徑與中間層ML之厚度間的關係係以一其中透明構件TB具 有1.46之折射率的代表性例子來顯示於第14圖之中。 _ 在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如第15B圖 中所示,個別的1 /2波板及個別的偏極化光學元件可形成 爲聯合體。因此,可簡化組合過程及位置調整過程。 在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個別之1 /2 波板及個別之偏極化光學元件可形成爲稜鏡。如第i6B圖 -40- (38) (38)1328811 中示,該等稜鏡可形成爲聯合體。因此,可簡化組合過程 及位置調整過程。在此例子中,個別之1/2波板及個別之 偏極化光學元件可藉由使用例如多層介電膜來形成爲稜鏡 〇 在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如第17B圖 中所示,該等偏極化光學元件可予以傾斜,此將提供散光 性於透射穿過偏極化光學元件之該反射光束。因此,若採 用散光性方法以供執行焦點誤差偵測用時,將不需要用以 提供散光性之透鏡(例如柱面透鏡),也就是說,可減少組 件之數目。 在根據本發明修正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如第18B圖 中所示,該等偏極化光學元件亦可經由透明構件TB而形成 爲聯合體,藉此,可簡化組合過程及位置調整過程。 [倒轉之1/4波板] 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光學系統70之 1/4波板63可定位使得光軸旋轉180度,也就是說,區域 63 a可爲相對於劃分線63 d之-X側中的區域,以及區域63b 可爲相對於劃分線63 d之+X側中的區域。在此例子中,透 射穿過1/4波板63之信號光線變成P偏極化光線,以及透射 穿過1/4波板63之漫射光線變成S偏極化光線。因此,變成 必須改變透射比軸90度使得P偏極化光線分量透射穿過該 偏極化光學元件64 ° 接著,將參照第20圖來說明光學系統70之操作。 -41 - (39) 1328811 藉由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在-Z方向中所反射之光束係 聚集於透鏡6 1。 然後,透射穿過透鏡61之該反射光束變成入射於1/4 波板62之上,包含於該反射光束中之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
• 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透鏡61與1/4波板62間之光學路徑A、B • 處(參閱第5A及5B圖)。該1/4波板62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 域62a上之光束的+1/4波長相位差以及提供相對於入射在 φ 區域62b上之光束的-1/4波長相位差(參閱第6A圖)。因此, 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以順時鐘方向所迴旋偏極化之光 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1中,以及均係以順時鐘方向所迴旋 偏極化之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2中。此外,在光學路徑 D之區域1中,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以順時鐘方向所迴旋偏 極化之光線,但信號光線會變成以逆時鐘方向所迴旋偏極 化之光線;而且,在光學路徑D之區域2中,雖然漫射光線 維持爲以逆時鐘方向所迴旋偏極化之光線,但信號光線會 • 變成以順時鐘方向所迴旋偏極化之光線。 -接著,透射穿過1/4波板62之該反射光束會變成入射 _ 在1/4波板63之上。1/4波板63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3a上 之光束的+1/4波長相位差以及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3 b '上之光束的-W4波長相位差(參閱第7A圖)。在1/4波板63與 偏極化光學元件64間之光學路徑(光學路徑E及F)中,信號 光線係S偏極化光線以及漫射光線係P偏極化光線。 然後,透射穿過1/4波板63之該反射光束將變成入射 在偏極化光學元件64之上。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僅允許來 -42 - (40) (40)1328811 自1/4波板63之光束中所包含的S偏極化分量透射穿過該處 ,因此,在光學路徑G之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分量。換言 之,可提取該反射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分量。因此, 可得到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之效應。 [1/4波板^ 1/2波板] 選擇性地,光學系統7〇之1/4波板62可以藉由1/2波板( 下文中稱爲“1/2波板172”)來予以置換,以及1/4波板63可 以藉由另一1/2波板(下文中稱爲“1/2波板173”)來加以置換 〇 例如,如第21圖中所示,1/2波板172係藉由延伸於Y 方向中之劃分線172d來劃分爲兩區域(172a、172b)。在此 實例中,在相對於劃分線172 d之+X側上之區域係指示爲區 域172a,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172d之-X側上之區域係指示 爲區域172b。該區域172a提供相對於入射在1/2波板172上 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該區域172b允許入射在1/2波板 172上之光束透射穿過該處。若其中物鏡60偏移於循軌方 向之中時,則入射在1/2波板172上之折返光束將偏移至一 對應於該循軌方向之方向(在此實例中,Υ方向)。 例如,如第22圖中所示,1/2波板173係藉由延伸於Υ 方向中之劃分線173d來劃分爲兩區域(173a、173b)。在此 實例中,在相對於劃分線173 d之+X側上之區域係指示爲區 域173a,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173d之-X側上之區域係指示 爲區域173b。該區域173a允許入射在1/2波板173上之光束 -43- (41) 1328811 透射穿過該處,該區域173b提供相對於入射在W2波板173 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也就是說,1/2波板173之區域 173a具有相同於1/2波板172之區域172b的光學特性,以及 1/2波板173之區域173b具有相同於1/2波板172之區域172a ’ 的光學特性。若其中物鏡60以循軌方向來偏移時,則入射 • 在1/2波板173上之折返光束將偏移至一對應於該循軌方向 之方向(在此實例中,Y方向)。 φ 在此實例中之該光學系統70的結果係顯示於第23圖之 中〇 藉由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在-Z方向中所反射之光束係 聚集於透鏡61。 然後,透射穿過透鏡61之該反射光束變成入射於1/2 波板172之上。如第23圖中所示,包含於該反射光束中之 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透鏡61與1/2波板 172間之光學路徑A、B處,該1/2波板172提供相對於僅入 # 射在區域172a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因此,信號光 - 線及漫射光線均係P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1中, . 以及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2中。此外,在 光學路徑D之區域1中,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P偏極化光線 ' ,但信號光線會變成S偏極化光線;而且,在光學路徑D之 區域2中,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S偏極化光線,但信號光線 會變成P偏極化光線。 接著,透射穿過1/2波板172之該反射光束將入射於1/2 波板173之上。該1/2波板173提供相對於僅入射在區域 -44- (42) 1328811 173b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因此,在1/2波板173與偏 極化光學元件64間的光學路徑(光學路徑E及F)中,該信號 光線變成S偏極化光線,以及該漫射光線變成P偏極化光線 〇 然後,透射穿過1/2波板173之該反射光束將入射於偏 極化光學元件64之上。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僅允許來自該 1/2波板173之光束中所包含的S偏極化分量透射穿過該處 ,因此,在光學路徑G之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分量。換言 之,可提取該反射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分量。因此, 可得到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的效應。 [倒轉之1/2波板] 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1/2波板173可定 位使得光軸旋轉180度,也就是說,區域173a可爲相對於 劃分線173d之-X側中的區域,以及區域173b可爲相對於劃 # 分線173d之+X側中的區域。在此例子中,透射穿過1/2波 -板173之信號光線變成P偏極化光線,以及透射穿過1/2波 . 板173之漫射光線變成S偏極化光線。因此,變成必須改變 透射比軸90度使得P偏極化光線分量透射穿過該偏極化光 學元件64。 在此實例中之光學系統7〇的結果係顯示於第24圖之中 〇 藉由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 4在-Z方向中所反射之光束係 聚集於透鏡61 -45- (43) 1328811 接著,透射穿過透鏡61之該反射光束呈現入射於1/2 波板172之上。如第24圖中所示,包含於該反射光束中之 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透鏡61與1/2波板 172間之光學路徑A、B處。該1/2波板172提供相對於僅入 ' 射在區域172a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因此,信號光 • 線及漫射光線均係P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1中, 以及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2中。此外,在 φ 光學路徑D之區域1中,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P偏極化光線 ,但信號光線會變成S偏極化光線:而且,在光學路徑D之 區域2中,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S偏極化光線,但信號光線 會變成P偏極化光線。 接著,透射穿過1/2波板172之該反射光束將入射於1/2 波板173之上。該1/2波板173提供相對於僅入射於區域 173a上之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因此,在1/2波板173與偏 極化光學元件64間的光學路徑(光學路徑E及F)中,該信號 # 光線變成P偏極化光線,以及該漫射光線變成S偏極化光線 在其中使用子波長線柵或光子晶體爲1/2波板的例子 中,該1/2波板可更容易地製造,而更多的有效區域將變 得更窄。因此,1/2波板172、173可例如配置有一具有實 質相等於信號光線之有效光束直徑之直徑的有效區域,以 及可具有一形成爲包圍該有效區域之外區域的透明構件。 在此例子中,雖然偏差自有效區域之漫射光線可照現狀地 透射穿過1/2波板172、173,但在1/2波板173與偏極化光學 -46- (44) 1328811 元件64間的光學路徑(光學路徑E及F)中,該漫射光線係S 偏極化光線,亦即,相同於透射穿過該有效區域之S偏極 化光線的漫射光線。 接著,透射穿過1/2波板173之該反射光束變成入射在 ' 偏極化光學元件64之上。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僅允許來自 • 該W2波板173之光束中所包含的P偏極化分量透射穿過該 處,因此,在光學路徑G之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分量。換 φ 言之,可提取該反射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分量。因此 ,可得到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的效應。 [1/4波板—旋轉器] 選擇性地,光學系統70之1/4波板62可以藉由旋轉器( 下文中稱爲“旋轉器182”)來予以置換,以及1/4波板63可以 藉由另一旋轉器(下文中稱爲“旋轉器183”)來加以置換。 例如,如第25圖中所示,旋轉器182係藉由延伸於Υ方 Φ 向中之劃分線182d來劃分爲兩區域(182a、182 b)»在此實 • 例中,在相對於劃分線1 82d之+X側上之區域係指示爲區域 一 182a,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182d之-X側上之區域係指示爲 區域182b。該區域182a旋轉入射光束之偏極化方向至+45 ' 度的角度,以及該區域182b旋轉入射光束之偏極化方向 至-4 5度的角度。若其中物鏡60偏移於循軌方向之中時, 則入射在該旋轉器182上之折返光束將偏移至一對應於該 循軌方向之方向(在此實例中,Y方向)。 例如,如第26圖中所示,旋轉器183係藉由延伸於Y方 -47- (45) 1328811 向中之劃分線183d來劃分爲兩區域(183a、183b)。在此實 例中,在相對於劃分線183d之+X側上之區域係指示爲區域 183a,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183d之-X側上之區域係指示爲 區域183b。該區域183a旋轉入射光束之偏極化方向至+4 5 * 度的角度,以及該區域183b旋轉入射光束之偏極化方向 • 至_4 5度的角度。也就是說,旋轉器183具有相同於旋轉器 182的光學特性。若其中物鏡60偏移於循軌方向之中時, φ 則入射在該旋轉器183上之折返光束將偏移至一對應於該 循軌方向之方向(在此實例中,Y方向)。 在此實例中之該光學系統70之結果係顯示於第27圖之 中。此處,爲便利性之緣故,該偏極化方向之角度係依據 S偏極化光線之偏極化方向來予以描述。因此,若其中線 性偏極化光線具有+90度或-90度之偏極化方向時,則該線 性偏極化光線爲P偏極化光線。 藉由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在-Z方向中所反射之光束係 # 聚焦於透鏡6 1。 • 然後,透射穿過透鏡61之該反射光束變成入射於旋轉 . 器182之上。如第27圖中所示,包含於該反射光束中之信 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透鏡61與旋轉器182 ' 間之光學路徑A、B處。該旋轉器182相對於入射在區域 18 2a上之光束來旋轉偏極化方向至+45度的角度,以及相 對於入射在區域18 2b上之光束來旋轉偏極化方向至-4 5度 的角度。因此,該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具有+45度之 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1中,以 -48- (46) 1328811 及均係具有-4 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於光學 路徑C之區域2中。此外,在光學路徑D之區域1中,雖然漫 射光線維持爲具有+4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 ,但信號光線會變成具有-4 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 ' 化光線:而且,在光學路徑D之區域2中,雖然漫射光線維 • 持爲具有-4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但信號 光線會變成具有+4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 φ 接著,透射穿過旋轉器182之該反射光束變成入射於 旋轉器183之上。該旋轉器183相對於入射在區域183a上之 光束來旋轉偏極化方向至+45度的角度,以及相對於入射 在區域183b上之光束來旋轉偏極化方向至-45度的角度。 因此,在旋轉器183與偏極化光學元件64間之光學路徑(光 學路徑E及F)中,信號光線將變成具有0度之偏極化角度的 線性偏極化光線(亦即,S偏極化光線),以及漫射光線將 變成具有+90度或-90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 • 亦即,P偏極化光線)。 • 然後,透射穿過旋轉器183之該反射光束將入射於偏 . 極化光學元件64之上。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僅允許來自該 , 之 處 ^一目 該換 過。 穿量 射分 透線 量光 分號 化信 極含 偏包 S 的僅 含束 包光 所之 戶G 0徑 束路 J學 之电 3 ^ 18在 器’ 轉此 旋因 可 此 因 〇 量 分 線 光 號 信。 之應 含效 包的 所例 中施 束實 光述 射 上 反之 該明 取發 提本 可到 ’ 得 [倒轉之旋轉器] -49- (47) 1328811 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另一實例中,該旋轉器1 8 3可 定位使得光軸旋轉180度,也就是說,區域18 3a可爲相對 於劃分線183d之-X側中的區域,以及區域183b可爲相對於 劃分線183 d之+X側中的區域。在此例子中,透射穿過該旋 '轉器183之信號光線變成P偏極化光線,以及透射穿過該旋 • 轉器183之漫射光線變成S偏極化光線。因此,變成必須改 變透射比軸90度使得P偏極化光線分量透射穿過偏極化光 φ 學元件64。 在此實例中之光學系統70的結果係顯示於第28圖之中 〇 藉由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在-Z方向中所反射之光束係 聚集於透鏡6 1。 接著,透射穿過透鏡61之該反射光束呈現入射於旋轉 器182之上。如第28圖中所示,包含於該反射光束中之信 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亦即,具有90度之偏 # 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於透鏡6 1與旋轉器1 82間之光 •學路徑A、B處。該旋轉器182相對於入射在區域182a上之 > 光束來旋轉偏極化方向至+4 5度的角度’以及相對於入射 在區域182b上之光束來旋轉偏極化方向至-45度的角度。 * 因此,該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具有+4 5度之偏極化角 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域1中,以及均係具 有-4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之區 域2中。此外,在光學路徑D之區域1中,雖然漫射光線維 持爲具有+4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但信號 -50- (48) 1328811 光線會變成具有-4 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 而且,在光學路徑D之區域2中,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具有 有-4 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但信號光線會 變成具有+45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 * 接著,透射穿過旋轉器182之該反射光束變成入射於 • 旋轉器183之上。該旋轉器183相對於入射在區域183a上之 光束來旋轉偏極化方向至-4 5度的角度,以及相對於入射 φ 在區域183b上之光束來旋轉偏極化方向至+4 5度的角度。 因此,在旋轉器183與偏極化光學元件64間之光學路徑(光 學路徑E及F)中,信號光線將變成具有+90度或-90度之偏 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亦即,P偏極化光線),以及 漫射光線將變成具有〇度之偏極化角度的線性偏極化光線( 亦即,S偏極化光線)。 在其中使用子波長線柵或光子晶體爲旋轉器的例子中 ,該旋轉器可更容易地製造,而更多的有效製造將變得更 Φ 窄。因此,旋轉器182、183可例如配置有一具有實質相等 - 於信號光線之有效光束直徑之直徑的有效區域,以及可具 . 有形成爲包圍該有效區域之外區域的透明構件。在此例子 ♦ 中,雖然偏差自有效區域之漫射光線可照現狀地透射穿過 ' .旋轉器182、183,但在旋轉器183與偏極化光學元件64間 的光學路徑(光學路徑E及F)中,該漫射光線係S偏極化光 線(亦即,相同於透射穿過該有效區域之S偏極化光線的漫 射光線)。 接著,透射穿過旋轉器183之該反射光束變成入射在 -51 - (49) 1328811 偏極化光學元件64之上。該偏極化光學元件64僅允許來自 該旋轉器183之光束中所包含的P偏極化分量透射穿過該處 ,因此,在光學路徑G之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分量。換言 之,可提取該反射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分量。因此, ' 可得到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的效應。 • 第29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學拾取裝置23的另 一實例。在第29圖中所示之光學拾取裝置23中,聚光透鏡 φ (偵測透鏡)5 8及光學偵測單元PD係配置於偏極化光學元件 64之+Z側處,而上述1/4波板62、63以及偏極化光學元件 64係藉利用1/2波板67及反射鏡65來予以置換。在此例子 中,該光學系統70包含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透鏡61、 1/2波板67、及反射鏡65。 1/2波板67係定位於透鏡61之-Z側且置於焦點f+1與焦 點f〇之間,例如,如第30圖中所示,該1/2波板67係藉由延 伸於Y方向中之劃分線67d來劃分爲兩區域(67a、67b)。在 • 此實例中,在相對於劃分線67d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爲 • 區域67a,以及在相對於劃分線67d之-X側上的區域係指示 . 爲區域67b。該區域67a提供相對於入射在1/2波板67上之 光束的+1/2波長相位差,該區域67b不提供相對於入射在 ^ 1/2波板67上之光束的相位差。若其中物鏡60偏移於循軌 方向之中時,則入射在1/2波板67上之折返光束將偏移至 對應於循軌方向之方向(在此實例中,Y方向)。 例如扭轉向列液晶、子波長線柵、或光子晶體可予以 使用作1/2波板67。 -52- (50) 1328811 參閱第31圖,反射鏡65係置於焦點f〇,該反射鏡65反 射來自1/2波板67之區域67a的光束到1/2波板67之區域67b ,以及反射來自1/2波板67之區域67b的光束到1/2波板67之 區域6 7 a。 * 接著,將參照第31及32圖來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 上述光學系統的操作。此處,相對於透鏡61之光軸方向, 從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前進至焦點f+1的光學路徑稱爲“光 • 學路徑A”,從焦點f+1前進至1/2波板67的光學路徑稱爲“光 學路徑B”,從1/2波板67前進至焦點fG的光學路徑稱爲“光 學路徑C”,從焦點fQ前進至1/4波板67的光學路徑稱爲“光 學路徑D”,從1/4波板67前進至焦點f+1的光學路徑稱爲“光 學路徑E”,從焦點f+1前進至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 4的光學路 徑稱爲“光學路徑F”,以及從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前進至 聚光透鏡58的光學路徑稱爲“光學路徑G”(參閱第31及32圖 )° • 藉由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在-Z方向中所反射之光束係 * 聚集於透鏡61,然後,透射穿過透鏡61之反射光束變成入 . 射於1/2波板67之上。如第32圖中所示,在該反射光束中 嘩 所包含之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光學路 • 徑A、B處,該1/2波板67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7a上之光 束的+1/2波長相位差以及不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7b上 之光束的相位差。因此,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均係P偏極 化光線於光學路徑C的區域1中,以及均係S偏極化光線於 光學路徑C的區域2中。 -53- (51) 1328811 接著,來自1/2波板67之光束變成入射於1/2波板67之 上。反射鏡65反射來自1/2波板67之區域67a的光束至1/2波 板67之區域67b,以及反射來自1/2波板67之區域6 7b的光 束至1/2波板67之區域67a »因此,在光學路徑D之區域1中
* ,雖然漫射光線維持爲P偏極化光線,但信號光線會變成S • 偏極化光線。而且,在光學路徑D之區域2中,雖然漫射光 線維持爲S偏極化光線,但信號光線將變成P偏極化光線。 φ 接著,從反射鏡65所反射之光束變成入射於1/2波板 67之上,該1/2波板67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7a上之光束 的+1/2波長相位差以及不提供相對於入射在區域67b上之 光束的相位差。因此,在光學路徑E及F中,信號光線變成 P偏極化光線以及漫射光線變成S偏極化光線。 然後,來自1/2波板63之光束經由透鏡61而呈入射於 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之上,該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 4僅允許 P偏極化分量透射穿過該處以及入射於聚光透鏡58之上。 # 所以在光學路徑G之光束僅包含信號光線分量,因此,可 • 得到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之效應。因而,可減少該光學拾取 _ 裝置之組件的數目以及大小。 選擇性地,耦合透鏡52可配置於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 ' 之+X處,如第33圖中所示。在此例子中,該耦合透鏡52提 供相同於透鏡61相對於該反射光束的功能,也就是說,在 此例子中之光學系統70包含偏極化光束分光器54,耦合透 鏡52,1/2波板67,及反射鏡65。如第34及35圖中所示, 在此例子中之光學系統70可達到相同於第29圖中所示光學 -54- (52) 1328811 系統70的效應。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該光學拾取裝置之組 件的數目以及大小。 此外,因爲1/2波板67之劃分線匹配於對應循軌方向 之方向,所以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可精確地予以分離,即 • 使是在其中物鏡60偏移於該循軌方向的例子中。 • 在第29及/或33圖中所示的光學系統70中,1/2波板67 及反射鏡65可選擇性地形成爲聯合體。在此例子中,1/2 φ 波板67及反射鏡65可經由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透明構件TB 來形成爲聯合體。因此,可簡化組合過程及位置性調整過 程。 此外,在第29及/或33圖中所示的光學系統70中,具 有折射率大於1之透明構件TB可配置於焦點…與fe之間。 因此,可簡化組合過程及位置性調整過程。 雖然在第29及33圖中所示的光學系統70使用反射鏡65 來當作反射部件,但亦可選擇性地使用棱鏡,也就是說, φ 可採用其他的反射部件,只要該反射部件可從1/2波板67 • 之區域67a反射光束至1/2波板67之區域67b,以及從1/2波 _ 板67之區域67b反射光束至1/2波板67之區域67a即可。 雖然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描繪該物鏡爲無焦系統(無 • 限系統),但該物鏡亦可爲聚焦系統(有限系統)。甚至在此 例子中,可得到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的效應。 雖然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裝置20係描繪爲一可記 錄資訊至光碟15及再生資訊自光碟15之裝置於上文,但該 光碟裝置20將包含其他光學裝置,只要該光學裝置至少可 -55- (53) 1328811 再生光碟之資訊即可。 而且’雖然該光碟15係描繪爲具有兩層,但該光碟15 並未受限於具有兩層,該光碟15可選擇性地具有三層或更 多層。在此例子中,當目標記錄層係置於兩記錄層之間時 ’該反射光束包含:第一漫射光線(第一漫射光線分量), 其聚集於一接近於信號光線之焦點的位置;以及第二漫射 光線(第二漫射光線分量),其聚集於一遠離於信號光線之 φ 焦點的位置。 再者,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15不僅包含DVD類型 之光碟,而且包含CD類型之光碟以及對應於具有約405奈 米(nm)之波長的光束之下一代資訊記錄媒體。 此外,雖然該光學拾取裝置23係利用單一的半導體雷 射之實例來予以描述,但亦可採用複數個雷射。例如可利 用發出不同波長之光束的多重半導體雷射,在此一例子中 ,一半導體雷射可發出具有約405奈米之波長的光束,另 # —半導體雷射可發出具有約660奈米之波長的光束,以及 ‘又一半導體雷射可發出具有約780奈米之波長的光束。換 . 言之,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裝置20包含可與不同標準 之種種光碟相容之光碟裝置,其中該等光碟之一可爲具有 ‘複數個層之光碟。 第36圖係示意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光學 拾取裝置23中所包含之光學偵測系統200的代表性架構。 將注意的是,相同於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之組件係以相同的 參考符號來予以表示且將進一步地加以解說。 -56- (54) 1328811 在第36圖中,參考符號ill表示前屏蔽部件,以及參 考符號112表示後屏蔽部件。第36圖係從光碟15之循軌方 向所觀視之例子中的橫剖面視圖,光學偵測系統200係用 以分離及偵測反射自光碟1 5之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 • 在其中包含反射自光碟20之信號光線集束(下文中稱 • 爲“信號光束”)及漫射光線集束(下文中稱爲“漫射光束”)的 光束係入射於聚光透鏡106上之例子中,該光束之放大率 • 將依據反射該光束之層(表面)的位置而不同,也就是說, 在聚光透鏡106上所入射的光束中,反射自目標記錄層之 信號光束Lm具有不同於反射自光碟20之其他層(除了該目 標記錄層之外)的漫射光束Lm±n的放大率,其中“m”係設定 爲從目標記錄層之頂部表面所計數之層,“m”係整數,其 中其最大値爲記錄媒體1 5之諸層的總數,以及“η”係一給 定之整數(只有在滿足ng 1及m>n之關係的條件之下),因 此,透射穿過該聚光透鏡106各個集束之焦點會有所不同 • 。在此實例中,焦點fm對應於信號光束Lm,以及焦點 • fm±n對應於漫射光束Lm±n。在本發明之此實施例中,爲 . 便利起見,η係設定滿足n=l之關係。將注意的是,當m=l 時,並沒有漫射光線於負(_)側,另一方面,當m爲最大値 時*並沒有漫射光線於正(+ )側。 如上述,參閱第50A及50B圖,由於信號光束Lm係設 定呈平行相對於聚光透鏡之光軸,故焦點fm之位置係定位 於光學偵測系統中之固定位置而不管m之値爲何。而且, 除非在接受記錄/再生之光碟的中間層厚度中存在有重大 -57- (55) 1328811 的差異,否則在個別焦點fm+ 1、fm '及fm-1間的間隔(距 離)可涵蓋於可預測之範圍內,因爲焦點fm+ 1及fm· 1的位 置係根據光碟15之中間層厚度來予以界定。換言之,可稱 該等焦點係實質固定之點而與m之値無關。 , 從相較於光束所聚集的目標記錄層之置於更遠離物鏡 • 104的層所反射之漫射光束Lm + n(參閱第51A及51B圖)將形 成一置比信號光束Lm之焦點fm更接近聚光透鏡106的焦點 φ fm + n,而置於最接近焦點fm之正側的焦點爲fm+1。另一 方面,從相較於光束所聚集的目標記錄層之置於更接近物 鏡104的層所反射之漫射光束Lm-n(參閱第51A及51B圖)將 形成一置於比信號光束Lm之焦點fm更接近光學偵測器1 08 的焦點fm_n,而置於最接近焦點fm之負側的焦點爲fm-Ι。 參閱第36及37圖,相對於光束之傳播方向的中心軸C( 聚光透鏡106之光軸)的上半部區域係稱爲“區域A”,以及 相對於該光束之傳播方向的中心軸C的下半部區域係稱爲“ # 區域B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前屏蔽部件1 1 1係定位於焦 -點fm + l與焦點fm之間,用以屏蔽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 . 光束於區域A之中。再者’後屏蔽部件112係定位於焦點fm 與焦點fm -1之間,用以屏蔽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 0 6之光束 於區域B之中。 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〇6之部分區域A之光束中所包含的 信號光束Lm及漫射光束Lm-n係藉由前屏蔽部件1 1 1來加以 屏蔽。因爲漫射光束Lm + n係聚集於(收斂於)抵達前屏蔽部 件111之前,故漫射光束Lm + n的位置會倒轉至區域B。因 -58- (56) 1328811 此,漫射光束Lm + n係屏蔽於後屏蔽部件1 12。 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之光束中所包含之 漫射光束Lm-n係屏蔽於後屏蔽部件112。因爲漫射光束 Lm + n係聚集於(收斂於)抵達前屏蔽部件1 1 1之前,故漫射 ^ 光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因此,該漫射光束Lm + n # 係屏蔽於前屏蔽部件111。信號光束Lm之焦點係結合於前 屏蔽部件1 1 1與後屏蔽部件1 12間之點,因此,信號光束Lm 9 的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所以僅信號光束Lm將透射穿過前 屏蔽部件1 1 1及後屏蔽部件1 1 2,且偵測於光學偵測器i 08 〇 雖然在上述說明中之前屏蔽部件1 1 1係定位於區域A側 ,但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的信號光束Lm可 藉由定位前屏蔽部件1 1 1於區域B側及定位後屏蔽部件1 ! 2 於區域A側而由光學偵測器1 0 8加以偵測。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上述光學偵測系統亦可應用於一 # 用以記錄及讀出資訊自諸如雙層光碟的光碟之光學系統。 - 此處’其係置於更接近物鏡104之光碟20(在此實例中 . ,雙層光碟)的層係稱爲第一層L0,以及其係置於更遠離 物鏡104之雙層光碟的層係稱爲第二層L1。在其中光束光 # 點係形成於第一記錄層L0上之例子中,反射自光碟15之光 束包含第一記錄層L0之信號光束Lm及第二記錄層L1之漫 射光束Lm+1。因爲信號光束Lm係聚集於前屏蔽部件1 1 1與 後屏蔽部件1 1 2間之點,所以該信號光束Lm可到達光學偵 測器108。同時’因爲漫射光束Lm+1係藉由後屏蔽部件 -59- (57) 1328811 及前屏蔽部件111來予以屏蔽,所以該漫射光束Lm+1 無法到達光學偵測器1 08。因此,可獲得令人滿意的信號 〇 在其中光束光點係形成於第二記錄層L1上之例子中, 反射自光碟15之光束包含第二記錄層L1之信號光束Lm及 * 第一記錄層L1之漫射光束Lm-Ι。因爲信號光束Lm係聚集 於前屏蔽部件U 1與後屏蔽部件1 1 2間之點,所以信號光束 # Lm可到達光學偵測器1 08。同時,因爲漫射光束Lm-Ι係藉 由前屏蔽部件111及後屏蔽部件112來予以屏蔽,所以該漫 射光束Lm-Ι無法到達光學偵測器108。 因此,根據本發明以上實施例之上述架構可合適地應 用於雙層光碟以供去除漫射光線(漫射光線分量)用。然而 ,應注意的是’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架構可應用於其 他多層的記錄媒體。而且,雖然在圖式中之後屏蔽部件係 描述及繪製爲分離自光學偵測器之組件,但該後屏蔽部件 # 及光學偵測器可形成爲聯合體。再者,相同的效應可藉由 * 使屏蔽側上之一部分光學偵測器變成無法偵測出入射在該 . 部分上之光束而取得(例如僅提供光學偵測區域於相對於 於其中設置後屏蔽部件之區域的區域處)。 ' 第37圖係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用以防止光量(光 線數量)中之損失的另一架構示意圖。在第37圖中,參考 符號113表示用以分光光束之光束分光部件,第37圖顯示 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之光學偵測系統2〇〇 的另一實例。 -60- (58) 1328811 在此實例中,光學偵測系統200具有光束分光部件113 ,配置於聚光透鏡106與前屏蔽部件1 12之間,用以分光入 射光束於兩區域(區域A、區域B)內。在此實例中,該光束 分光部件1 13係反射單元。在此實例中,如第37圖中所示 ‘ ,區域A係置於相對於向上反射光束之折彎中心軸C的右側 * ,且係置於相對於向下反射光束之折彎中心軸C的左側, 此亦可應用於下文所述圖式第38至47A圖中之表示。此外 φ ,將注意的是,置於該光束分光部件下方之光學系統及組 件係藉由添加一上標點“,”於其參考符號來予以表示。 相對於中心軸之上半部區域(區域A)之架構係實質地 相同於第37圖中所示之架構,除了用於前屏蔽部件111及 後屏蔽部件Π 2之對應區域交換其位置之外。 如第37圖中所示,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 的光束係藉由光束分光部件1 13來反射至光學偵測器1〇8 ’ 前屏蔽部件1 1 1係定位於焦點fm+ 1與焦點fm間以供屏蔽區 # 域B用,後屏蔽部件1 1 2係定位於焦點fm與焦點fm-1之間以
-供屏蔽區域A用。因爲漫射光束Lm + n係聚集於抵達前屏蔽 . 部件1 1 1之前,故該漫射光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B ,因此,該漫射光束Lm + n將屏蔽於前屏蔽部件1 1 1處’而 '漫射光束Lm-η則將屏蔽於後屏蔽部件11 2處。信號光束Lm 之焦點係結合於前屏蔽部件1與後屏蔽部件112間之一點 ,因此,信號光束Lm之位置將倒轉至區域B,所以僅信號 光束Lm將透射穿過前屏蔽部件1 1 1及後屏蔽部件1 1 2且偵測 於光學偵測器1〇8。 -61 - (59) 1328811
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之光束係藉由光束 分光部件1 1 3來反射至光學偵測器1 〇 8 ’,前屏蔽部件1 11 ’係 定位於焦點fm+Ι與焦點fm之間以供屏蔽區域A用,後屏蔽 部件112’係定位於焦點fm與焦點fm-1之間以供屏蔽區域B ' 用。因爲漫射光束Lm + n係聚集於抵達前屏蔽部件1 1 1 ’之前 • ,故該漫射光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因此,該漫 射光束Lm + n將屏蔽於前屏蔽部件111’處,而漫射光束Lm- φ η則將屏蔽於後屏蔽部件1 12’處。信號光束Lm之焦點係結 合於前屏蔽部件11 1 ’與後屏蔽部件11 2 ’間之一點,因此, 信號光束Lm之位置將倒轉至區域A,所以僅信號光束Lm將 透射穿過前屏蔽部件111’及後屏蔽部件112’且偵測於光學 偵測器108’。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的信號光束 Lm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08,以及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 部分區域B的信號光束Lm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 0 8 5,故可 • 充分地偵測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束。 • 雖然在第37圖中之該光束分光部件113係描繪爲具有 . 兩外部面的直角稜鏡,但光束分光部件113亦可爲兩個扁 平反射鏡之組合,其中該兩扁平反射鏡之交叉角度並未受 + 限於直角。換言之,在該光束分光部件113中,可選擇性 地採用諸如兩個扁平反射鏡之組合的其他反射器,只要該 兩扁平反射鏡的交叉位置匹配中心軸C且其組件(例如屏蔽 部件)係定位使該等組件不會接觸或妨礙其他組件即可。 第38圖係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另一架構的示意圖 -62- (60) 1328811 。在第38圖中,參考符號114表示用以屏蔽光束之屏蔽部 件’第38圖顯示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之光 學偵測系統2 0 0的另一實例》 在此架構中,光束分光部件113之位置係定位遠離聚 光透鏡106,使得該光束分光部件113置於焦點fm+ 1與焦點 • f m之間。 因而,相對於在向上方向中藉由光束分光部件113所 ® 反射之光束,漫射光束Lm+1及Lm-1均係位於區域A之中。 同時’信號光束Lm係在通過焦點fm之後位於區域B之中。 因此,屏蔽部件11 4係定位於一相對於聚光透鏡106而超過 該焦點fm之位置以供屏蔽區域a用,因此,僅信號光束Lm 能到達光學偵測器108。 此將應用於以向下方向所反射之光束,其中屏蔽部件 1 1 4 ’係定位於一相對於聚光透鏡i 〇 6而超過該焦點fm之位 置以供屏蔽區域B用,因此,僅信號光束Lm能到達光學偵 ® 測器1 0 8 ’。 • 因爲屏蔽部件114、114’提供相同於第36及37圖中所 : 示之後屏蔽部件112、112’之功能,故該等屏蔽部件114、 114’可分別地形成爲具有光學偵測部件1〇8、1〇8’之聯合體 〇 第39圖係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另一架構的示意圖 。在第39圖中,參考符號115表示用以屏蔽光束之另一光 束分光部件’第39圖顯示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 光線之光學偵測系統200的另一實例。 -63- (61) 1328811 光束分光部件1 1 5係定位於焦點fm+ 1與焦點fm之間以 供分光光束於兩區域(區域A、區域B)內。如第39圖中所示 ,該光束分光部件Π5包含一對光學楔形物,其中該等光 學楔形物之較薄側係匹配使得該等光學楔形物相對於中心 . 軸(聚光透鏡106之光軸)係彼此對稱的。 • 在其中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的光束並未 在到達光束分光部件115之前聚集(收斂)的例子中,光束將 • 藉由該光束分光部件1 1 5來予以折射及導向至光學偵測器 108。屏蔽部件1 14係定位於焦點fm與焦點fm-1之間以供屏 敝區域A用。 在其中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的光束並未 在到達光束分光部件1 15之前聚集(收斂)的例子中,光束將 藉由該光束分光部件115來予以折射及導向至光學偵測器 108’。 屏蔽部件1 14’則定位於焦點fm與焦點fm-Ι之間以 供屏蔽區域B用。 •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之漫射光束 • Lm + ri係聚集於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 15之前,所以該漫射光 . 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B,因此,漫射光束Lm + n係屏 蔽於屏蔽部件1 14’,漫射光束Lm-n係屏蔽於屏蔽部件114 。信號光束Lm之焦點係結合於光束分光部件115與屏蔽部 件114間之點,因此,信號光束Lm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B 。所以,僅信號光束Lm將透射穿過屏蔽部件114及偵測於 光學偵測器108。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之漫射光束 • 64 · (62) 1328811
Lm + n係聚集於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 1 5之前,所以該漫射光 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因此,漫射光束Lrn + n係屏 蔽於屏蔽部件114,漫射光束Lm-n係屏蔽於屏蔽部件114’ 。信號光束Lm之焦點係結合於光束分光部件115與屏蔽部 件1 14間之點,因此,信號光束Lm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 * 。所以,僅信號光束Lm將透射穿過屏蔽部件1 1 4 ’及偵測於 光學偵測器108’。 φ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〇6之部分區域A之信號光束
Lm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08,且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 分區域B之信號光束Lm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08’,所以可 充分地偵測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束。而且,該光學偵測 系統之架構可予以簡化,因爲所有的漫射光束Lm±n可實質 地藉由製備兩個相同的屏蔽部件114、114’來予以屏蔽。 選擇性地,光束分光部件115可置於比焦點fm+l更接 近聚光透鏡106。在此例子中,原理係實質地相同於第37 * 圖中所示之架構,其中前屏蔽部件及後屏蔽部件將對應於 * 個別之所分光光束來予以配置。在此例子中,對應於個別 . 之所分光光束的該等後屏蔽部件可形成爲聯合體,因爲它 們係彼此接近地定位。 第40圖係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另一架構的示意圖 。在第40圖中,參考符號116表示用作光束分光部件之繞 射光柵’第40圖顯示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 之光學偵測系統200的另一實例。 在此實例中所使用之繞射光柵1 1 6係閃耀光柵。 -65- (63) 1328811 該閃耀光柵利用布拉格(Bragg)繞射條件來增強既定階 之繞射效率。雖然以下所述之光柵係解說爲設定用於第一 階(-1階、+1階)繞射之閃耀光柵’但亦可應用其他階之繞 射。而且,較佳地係採用可在既定週期中滿足相對於入射 光束之所有布拉格條件,而僅非在傾斜之固定週期之一中 . 滿足。 在此實例中之繞射光柵116藉由產生一相對於區域A之 • 光束而表現強烈的+1階繞射的繞射光線及產生一相對於區 域B之光束而表現強烈的-1階繞射的繞射光線來提供相對 於各個區域的不同繞射。 該光束分光部件(亦即’繞射光柵)1 1 6係定位於焦點 fm+l與焦點fm之間以供分光光束至兩區域(區域A、區域B) 之內。 在其中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〇6之部分區域A的光束並未 在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 16之前聚集(收斂)的例子中’該光束 • 係藉由光束分光部件116來予以繞射及導向至光學偵測器 • 1 0 8。屏蔽部件1 1 4係定位於焦點fm與焦點fm-1之間以供屏 . 蔽區域A用。 在其中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的光束並未 在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 16之前聚集(收斂)的例子中’該光束 係藉由光束分光部件116來予以繞射及導向至光學偵測器 1 〇 8,。屏蔽部件1 1 4,係定位於焦點fm與焦點fm-1之間以供 屏蔽區域B用。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之漫射光束 -66- (64) 1328811
Lrn + n係聚集於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16之前,所以該漫射光 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B,因此,漫射光束Lm + ri係屏 蔽於屏蔽部件114’,漫射光束Lm-n係屏蔽於屏蔽部件114 。信號光束Lm之焦點係結合於光束分光部件116與屏蔽部 件1 14間之點,因此,信號光束Lm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B • 。所以,僅信號光束Lm將透射穿過屏蔽部件1 14及偵測於 光學偵測器108。 #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之漫射光束 Lm + n係聚集於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16之前,所以該漫射光 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因此,漫射光束Lm + n係屏 蔽於屏蔽部件1 14,漫射光束Lm-n係屏蔽於屏蔽部件1 14’ 。信號光束Lm之焦點係結合於光束分光部件116與屏蔽部 件114間之點,因此,信號光束Lm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 。所以,僅信號光束Lm將透射穿過屏蔽部件11 4’及偵測於 光學偵測器108’。 ®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之信號光束
Lm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08,且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 ·· 分區域B之信號光束Lm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08’,所以可 充分地偵測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束。而且,該光學偵測 系統之架構可予以簡化,因爲所有的漫射光束Lm±n可實 質地藉由製備兩個相同的屏蔽部件114、114’來予以屏蔽 。此外,該光學偵測系統之架構的大小可減少,因爲該閃 耀光柵具有扁平結構。 選擇性地,光束分光部件116可置於比焦點fm+1更接 -67- (65) 1328811 近聚光透鏡106。在此例子中,原理係實質地相同於第39 圖中所示之架構’其中前屏蔽部件及後屏蔽部件將對應於 個別之所分光光束來予以配置。 第41圖係第40圖中所示架構之修正實例。在第41圖中 ’參考符號117表示另一繞射光栅,以及參考符號118表示 • 另一屏蔽部件。第41圖顯示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 射光線之光學偵測系統2 0 0的另一實例。 • 在此修正實例中之繞射光柵117藉由產生一相對於區 域A之光束而表現強烈的_1階繞射的繞射光線及產生一相 對於區域B之光束而表現強烈的+1階繞射的繞射光線來提 供相對於各個區域的不同繞射。因此,繞射於繞射光柵( 閃耀光柵)117之各個信號光束會在抵達屏蔽部件118之前 交叉。 該光束分光部件(亦即,繞射光柵)1 17係定位於焦點 fm + 1與焦點fm之間以供分光光束至兩區域(區域A、區域B) 籲之內。 • 在其中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的光束並未 - 在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17之前聚集(收斂)的例子中,該光束 係藉由光束分光部件117來予以繞射及導向至光學偵測器 108’。 屏蔽部件1 1 8係定位於焦點fm與焦點fm-1之間’其 中該屏蔽部件118之下方部件118 a將屏蔽區域A。 在其中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的光束並未 在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17之前聚集(收斂)的例子中’該光束 係藉由光束分光部件117來予以繞射及導向至光學偵測器 -68- (66) 1328811 108 »屏蔽部件1 18係定位於焦點fm與焦點fm-1之間’其中 上方部件1 18b屏蔽區域B。 雖然屏蔽部件118之上方及下方部件118a、118b可配 置爲分離組件,但該上方部件及下方部件11 8b將形 ' 成爲聯合體,因爲它們係彼此接近地設置。 •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之漫射光束 Lm + ri係聚集於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17之前,所以該漫射光 # 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B,因此,漫射光束Lm + n係屏 蔽於屏蔽部件1 18,漫射光束Lm_n係屏蔽於屏蔽部件1 18。 信號光束Lm之焦點係結合於光束分光部件117與屏蔽部件 118之間的點,因此,信號光束Lm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B 。所以僅信號光束Lm將透射穿過屏蔽部件1 1 8及偵測於光 學偵測器108’。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之漫射光束 Lm + n係聚集於抵達光束分光部件1 17之前,所以該漫射光 ® 束Lm + n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因此,漫射光束Lm + n係屏 •蔽於屏蔽部件1 18,漫射光束Lm-n係屏蔽於屏蔽部件118。 - 信號光束Lm之焦點係結合於光束分光部件1 17與屏蔽部件 118之間的點,因此,信號光束Lm之位置會倒轉至區域A 。所以僅信號光束Lm將透射穿過屏蔽部件1 18及偵測於光 學偵測器108。 因爲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A之信號光束 Lm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〇8’,且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之 部分區域B之信號光束Lm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08,所以 -69- (67) 1328811 可充分地偵測光束中所包含之信號光束。而且,該光學偵 測系統之架構可予以簡化,因爲所有的漫射光束Lm±ii可 實質地藉由製備單一的屏蔽部件118來予以屏蔽。此外, 該光學偵測系統之架構的大小可減少,因爲該閃耀光柵具 ' 有扁平結構。 * 選擇性地,相似於使用光束分光部件118上述架構的 光學路徑可藉由使用相似於使用含有一對光學楔形物之光 # 束分光部件115之架構(參閱第39圖)的架構來取得。然而, 在此例子中,該等光學楔形物之較厚側係匹配使得光學楔 形物相對於中心軸(聚光透鏡106之光軸)係彼此對稱的。因 此,光束之折射方向將變成相反於第39圖中所示之方向, 藉以允許使用單一的屏蔽部件。 第42 A及4 2B圖係其中光束分光部件及屏蔽部件形成爲 聯合體之架構的示意圖,第42A圖對應於第40圖,以及第 42B圖對應於第41圖。在第42A及42B圖中,參考符號119 ® 及120表示光束分光單元。第42A及42B圖顯示用以分離及 - 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之光學偵測系統200的另一實例 〇 在此實例中,藉由採用繞射光柵1 19a、120a來當作光 束分光部件,則繞射光柵119a、120a及屏蔽部件119b、 119b’、120可安裝以形成聯合體。因此,該光束分光單元 119、12 0可配置爲單一組件。 第43圖顯示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之光 學偵測系統200的另一實例。 -70- (68) 1328811 在此實例中,係使用第40圖中所示之架構》如第43圖 中所示,光源1 〇 1係定位於屏蔽部件1 1 4、114 ’之間。而且 ,此實例中所使用之光束分光部件1 1 6係閃耀型偏極化光 柵。該光束分光部件116允許以偏極化方向自光源101所發 ' 出之集束光線無繞射地透射穿過該處,以及繞射以一垂直 • 交叉於偏極化方向之方向自光源101所發出的集束光束。 從光源101所發出之光束係不受光柵116所影響地導向 • 至聚光透鏡106。接著,將描述光束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06 後之操作(雖未顯示於圖式中)。首先,其係藉由聚光透鏡 106來改變爲平行光線之光束係藉由λ/4波板來予以迴旋偏 極化且聚集至物鏡104,藉此照射至光碟15之上。自光碟 15所反射之信號光束呈平行光線於物鏡。藉由通過λ/4波 板,該平行光線變成與來自光源101所照射之光束的偏極 化方向垂直交叉的線性偏極化光線,該線性偏極化光線透 射穿過聚光透鏡106而藉由光束分光部件116的繞射光柵來 ® 加以分光及繞射。所繞射之光線則藉由光學偵測器1 0 8、 • 1〇8’來予以偵測。 - 如上述地,反射自光碟15之漫射光束可藉由屏蔽部件 1 Μ來予以屏蔽,使得僅信號光束可偵測於光學偵測器108 、108、 光源101,光束分光部件(繞射光柵)116,屏蔽部件114 ,及光學偵測器108、108’可形成爲聯合體,因此可獲得 小尺寸的光學拾取裝置。 第44圖顯示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之光 -71 - (69) 1328811 學偵測系統2 Ο 0的另一實例。 在第44圖中,參考符號in表示第二聚光透鏡,參考 符號122表示分割之光學偵測器,參考字符s表示接收自光 學偵測器之輸出信號。第44圖顯示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 線及漫射光線且亦用以取得焦點誤差信號之光學偵測系統 • 200的另一實例。 在此實例中’第二聚光透鏡121係定位於後屏蔽部件 # 1 1 2與分割之光學偵測器之間,信號光束Lm係偵測於設置 在信號光束Lm之焦點的分割光學偵測器122處。 接著,將說明用以取得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焦點誤差 信號的方法(原理)。 若其中透射穿過物鏡104之光束係聚集於光碟15之上 時,自光碟1 5所反射之信號光束Lm將聚焦於分割之光學偵 測器122的光學偵測器部件122a與光學偵測器部件122b之 間,在光學偵測器部件122a之輸出(Sa)與光學偵測器部件 # 122b之輸出(Sb)間的差異(Sa-Sb)爲0。同時,若其中該物 * 鏡104係定位遠離光碟15時,則聚集於第二聚光透鏡121之 . 光束會在抵達分割之光學偵測器122之前聚集,使得半球 面形之光束呈入射於光學偵測器122b之上(以點線描繪於 • 第44圖中之第二聚光透鏡121的右側),也就是說,輸出之 差異變成小於〇(Sa-Sb<0)。相反地,若其中該物鏡1 〇4係定 位接近光碟15時,則聚集於第二聚光透鏡121之光束會聚 集於分割之光學偵測器122之後(超過分割之光學偵測器 122),使得半球面形之光束(在變成聚集之前)呈入射於光 -72- (70) 1328811 學偵測器122a之上(以斷線描繪於第44圖中之第二聚光透 鏡121的右側),也就是說,輸出之差異變成大於〇(Sa_ Sb>0)。因此’藉由5十算輸出之差異(Sa-Sb)’可取得指示 相對於光碟15之物鏡104焦點的信號(焦點誤差信號)。在此 ‘ 例子中,信號光束可藉由S a+ S b來取得。偵測焦點誤差信 • 號之架構不僅可應用於第36圖中所示之架構而且可應用於 第37至42圖中所示之架構。 # 在此實例中,因爲第二聚光透鏡121係定位於後屏蔽 部件1 1 2與分割之光學偵測器部件1 22之間,所以後屏蔽部 件1 12及分割之光學偵測器部件122無法形成爲聯合體。然 而,可形成該第二聚光透鏡121及後屏蔽部件112爲聯合體 。在第二聚光透鏡121之入射側,該第二聚光透鏡121至少 可具有透鏡功能於相對於光軸之一側。該第二聚光透鏡可 以以不同的形狀來形成,只要光束不會透射至相對於光軸 之另一側即可。 ® 第45A至45C圖係示意圖,用以說明根據本發明實施例 ' 之光束’屏蔽部件,及光束分光部件之位置性關係。第 45 A圖顯示前及後屏蔽部件與光束間之關係。第45B圖顯示 光束分光部件與光束間之關係,以及第45C圖顯示其中相 對於第45 A及45B圖之光軸偏差於循軌方向中的例子。 在第45A至45C圖中,參考符號124表示光束光點,參 考符號125表示劃分線,以及參考符號126表示光束分光線 。第45 A至45C圖用作描述用以分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 光線之光學偵測系統200的另一實例,其中信號光束之絕 -73- (71) 1328811 對數量並不會改變,即使是在其中物鏡之光軸偏移於循軌 方向之中時。 反射自光碟15之光束係繞射於光碟15之凹槽,藉以形 成如第45B圖中所示之相似於棒球形狀的圖案(軌圖案)。 在藉由第45B圖中之曲線所描畫之區域中,中心區域係獲 ' 得自光碟15之軌區域所反射之光線的圖案,以及側邊區域 係獲得自藉由該軌區域之兩側上所配置的階梯(陸地)區域 # 所繞射之光線的圖案。典型地,該等側邊區域具有比中心 區域更大的光量。下文係以側邊區域具有比中心區域更大 的光量之前提下作描述。 在此實例中,用以劃分用於前及後屏蔽部件111、112 之光束的劃分線125(參閱第45A圖)以及用以分光該光束分 光部件之光束的分光線126(參閱第45B圖)係定向於信號光 束之循軌方向中。如第45 C圖中所示,若其中光軌偏差於 循軌方向之中時,光束將朝向相對於光學系統之劃分線 ® 125或分光線126的方向移動。因此,即使在其中物鏡104 - 在循軌方向中偏移以及光軸之偏差發生於信號光束時,在 - 劃分線125及分光線126之上方及下方的光束分佈並不會改 變。因此,信號可令人滿意地偵測而無任何改變於抵達光 " 學偵測器122之信號光束的光量中。 第46A及4 6B圖係用以描繪取得軌誤差信號之操作的圖 式。第46A圖係光線圖以及第46B圖係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光學偵測器的平面視圖。第46 A至4 6B圖用作描繪用以分離 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且亦用以取得軌誤差信號之光 -74- (72) 1328811 學偵測系統2 Ο 0的另一實例。 在此實例中,另一分割之光學偵測器1 22( 1 22c、122d) 將偵測信號光束Lm,該分割之光學偵測器1 22係藉由劃分 線125或一與該分光線126垂直交叉的線,沿著資料記錄方 向(Y方向)而劃分爲至少兩區域。 ' 接著,將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用以取得軌誤差信 號的方法(原理)。 • 透射穿過屏蔽部件之信號光束變成半球面形之發散光 束且係偵測於分割之光學偵測器1 2 2。 若其中光束光點係形成於光碟15之凹槽中心之上時, 軌圖案會變成對稱於其左側及右側,因此,光學偵測器部 件122c之輸出(Sc)與光學偵測器部件122d(Sd)之輸出(Sd) 間的差異(Sc-Sd)爲0。若其中光束光點偏差自凹槽中心時 ,則軌圖案將變成非對稱於其左側及右側,如第45C圖中 所示,因此該差異Sc-Sd將呈大於0(Sc-Sd>0)或小於〇(Sc- ® Sd<0)。所以藉由計算輸出之差異(Sc-Sd),可取得指示循 * 軌於光碟15上之光束光點位置的信號(軌誤差信號)。在此 - 實例中,信號光束可藉由Sc + Sd來予以取得。 _ 第47A及47B圖係用以描繪取得焦點誤差信號及軌誤差 信號兩者之操作的示意圖。第47 A至47B圖用作描繪用以分 離及偵測信號光線及漫射光線且亦用以取得焦點誤差信號 及軌誤差信號之光學偵測系統200的另一實例。 在此實例中,光束分光部件113係定位於聚光透鏡1〇6 與前屏蔽部件111之間,用以劃分光束至兩區域(區域A及 -75- (73) 1328811 區域B)之內,此部分係實質地相同於第37圖中所示之架構 。該聚光透鏡係定位於後屏蔽部件1 12與光學偵測器之 間,用以接收透射穿過聚光透鏡1〇6之部分區域A的信號光 束。因此,在信號光束Lm之焦點處,信號光束Lm係偵測 . 於分割之光學偵測器1 23 ( 1 23a ' 123b)。而且,透射穿過聚 • 光透鏡106之部分區域B之信號光束Lm係偵測於分割之光 學偵測器123’(123’c、123’d),該光學偵測器123’係沿著資 # 料記錄方向(第47B圖中之Y方向)而分割爲至少兩部件。 因此,個別的信號可不具有漫射光束地取得,其中焦 點誤差信號係藉由Sa-Sb來取得’軌誤差信號係藉由Sc-Sd 來取得,以及再生信號係藉由Sa + Sb + Sc + Sd來取得。 例如另一實例,第53A及53B圖顯示於第39圖中所示架 構之修正實例,其中光束分光部件及屏蔽部件係形成爲聯 合體。 在第53A及53B圖中,參考符號124及125表示含有稜鏡 ® (124a、125a)及屏蔽部件(124b、125b)之光束分光單元。 * 因爲第53A及53B圖中所示架構之操作係實質地相同於第 - 42A及42B圖中所示之操作,故將省略其進一步之解說。在 第53A圖中所示之架構中,雖然該光束分光單元124之稜鏡 124a的厚度可變大,但會截止一部分之有效光束(例如參 閱第53 A圖中之點虛線)。而且,應注意的是,雖然光束甚 至在透射穿過光束分光單元之後會折射,但所折射之光束 係省略於圖式中。 第48圖係示意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光學 -76- (74) 1328811 拾取裝置之總架構。在第48圖中,參考符號1〇1表示光源 ’參考符號102表示耦合透鏡,參考符號1〇3表示偵測器及 分離部件,參考符號104表示物鏡,參考符號1〇5表示光碟 ’參考符號106表示偵測透鏡,參考符號1〇7表示繞射光柵 ’以及參考符號1 08表示光學偵測器。 參閱第48圖,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學拾取器,例如 包含:光源1 0 1 ’用以照射供讀出及記錄資訊自及至光碟 ® 105之光線;耦合透鏡102,用於使來自光源101之發散光 束變成實質平行的光束;偵測器及分離部件103,用以分 離從光源101照射至光碟105之光束及從光碟105所反射之 光束;物鏡1 04,用以聚集入射光束至/自光碟丨〇5 ;偵測 透鏡1 06,用以聚集反射自信號層(記錄層)之光束至光學偵 測器108 ;繞射光柵107,用以產生焦點誤差信號及循軌誤 差信號以用於維持預定位置於循軌方向中;以及光學偵測 器108,用以取得信號資訊自光碟105»在此實例中之物鏡 ® 104係藉由致動器來予以驅動於光軸方向中以供聚焦光束 ' 爲光點於光碟105之信號資訊表面(記錄表面)之上。 : 從光源101所照射之光束係在耦合透鏡103變成實質平 行之光線且係透射穿過偵測器及分離部件1 03,藉此形成 細尖之光束光點於光碟105的資訊記錄表面(記錄表面)上。 從光碟105所反射之光束係藉由物鏡104來再變成實質平行 的光線,然後藉由偵測器及分離部件10 3來皮射,接著聚 焦於聚焦透鏡106,且然後藉由繞射光柵107來予以繞射, 而藉由光學偵測器108之光學偵測表面來予以偵測。 -77- (75) (75)1328811 在上述實例中,其中從光源101照射至光碟105之光束 的光學路徑(光學系統)可稱爲照射路徑(光學照射系統)或 前進路徑。同時,其中從光碟105所反射之光束的光學路 徑(光學系統)可稱爲偵測路徑(光學偵測系統)或折返路徑 〇 包含例如光源1 ο 1、繞射光柵1 07、及光學偵測器之光 學單元的實施例係顯示於第49圖中。在此實例中,從光源 101所照射之發散光線將透射穿過繞射光柵107,前進至光 學拾取器中所配置之耦合透鏡(未顯示)以及前進至光碟(未 顯示)。從光碟所反射之光束會再透射穿過耦合透鏡以及 以聚集光線之形式入射於繞射光柵107之上》該繞射光柵 10 7係相對於入射光束而劃分(分離)爲複數個區域,對應於 所分割區域之所劃分(所分離)的光束係藉由光學偵測器(分 割之光學偵測器)1 0 8來予以接收。在一實例中,如第5 0圖 中所示,該繞射光柵1 07係劃分爲三個部件,藉由偵測繞 射於區域AB之光線(藉由使用刀口繞射),將取得焦點誤差 信號,以及藉由接收光線於個別的區域C及D,將取得循軌 誤差信號。 進一步地,本發明並未受限於該等實施例,而是諸變 化及修正可予以完成而不會背離本發明之範疇。 本申請案係以日本專利局之日本優先權申請案第 2005-056976號、第 2005-070366號、第 2005-074031號、第 2005-103441號、第 2005-135509號、以及第 2005-248548號 (分別於2005年3月2日、3月14日、3月15日、3月31日、5 -78- (76) i3288li 月9日、及8月30日所申請)爲基礎,該等申請案之全部內 容係結合於本文供參考)。 .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示意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裝置 的代表性架構; 第2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 •的架構; 第3Α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學 系統及包含該光學系統的光學拾取裝置; 第3Β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 光學系統及包含該光學系統的光學拾取裝置; 第4 Α及4Β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信號光線(信號光線 分量)及漫射光線(漫射光線分量); 第5A及5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第3A圖中所示之光 I學系統的代表性操作; ' 第5C及5D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第3B圖中所示之光 - 學系統的代表性操作; 第6 A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1 /4 波板; 第6B及6C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 例之1/2波板; 第7A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另一 1 /4波板; -79- (77) 1328811 第7B及7C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 例之光學偏極化元件; 第8 A圖係圖表,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3 A圖中 所示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8B圖係圖表,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3B圖中所 ' 示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9A及9B圖係圖形,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藉 • 由第1圖中所示之再生信號處理電路所獲得的焦點誤差信 號及總信號; 第10A及10B圖係圖形,用以描繪根據習知實例所獲得 的焦點誤差信號及總信號; 第11圖係流程圖,用以描繪在接收來自上方階層裝置 之接達請求的例子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碟裝置的過 程(操作); 第12A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 ® 3A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一修正實例; • 第12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 • 之第3B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一修正實例; 第13A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 3A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二修正實例; 第13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實施例 之第3B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二修正實例; 第14圖係圖形’用以描繪根據第13A及13B圖中所示光 學系統之光束直徑與光碟中間層之間的關係; -80- (78) (78)1328811 第15A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 3A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三修正實例; 第15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 之第3B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三修正實例: 第16A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 3A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四修正實例; 第16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 之第3B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四修正實例; 第17A圖係不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 3A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五修正實例; 第17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 之第3B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五修正實例: 第18A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 3 A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六修正實例; 第18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另—實施例 之第3B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第六修正實例; 第19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1 圖中所示光學拾取裝置的第一修正實例; 第20圖係圖表’顯示若其中1/4波板係旋轉180度時,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3 A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f 第21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其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第3A圖中所示1M波板係藉由1/2波板予以置換的例子; 第22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其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81 - (79) 1328811 第3A圖中所示另一1/4波板係藉由另一 1/2波板予以置換的 例子; 第2 3圖係圖表,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利用第2 1及 22圖中所示1/2波板之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24圖係圖表,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若其中另一 - 1/2波板係旋轉180度時之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25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其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Φ 第3A圖中所示1/4波板係藉由旋轉器來予以置換的例子; 第26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其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 第3A圖中所示另一 1/4波板係藉由另一旋轉器來予以置換 的例子; 第2 7圖係圖表,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利用第2 5及 26圖中所示旋轉器之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28圖係圖表,顯示若其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另一 旋轉器係旋轉180度時之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 第29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1 ‘ 圖中所示光學拾取裝置的第二修正實例; ; 第30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29 圖中所示光學系統中所包含的1/2波板; 第31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29 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32圖係圖表,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29圖中所 示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33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i -82- (80) (80)1328811 圖中所示光學拾取裝置的第三修正實例; 第34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33 圖中所示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35圖係圖表,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第33圖中所 示光學系統的操作(效應); 第36圖係不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 光學拾取裝置的基本架構; 第3 7圖係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用以防止光線量( 光量)中之損失的架構示意圖; 第38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實施例之 光學拾取裝置的修正實例; 第39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 光學拾取裝置的另一修正實例; 第40圖係不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 光學拾取裝置的另一修正實例; 第4 1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實施例之 第40圖中所示光學拾取裝置的進一步修正實例; 第42A及42B圖係不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實 施例之形成第40及41圖中所示之光束分光部件及屏蔽部件 爲一聯合體之實例; 第43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實施例之 光學拾取裝置的另一修正實例; 第44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實施例之 光學拾取裝置的另一修正實例: -83- (81) 1328811 第45 A、45 B及45C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 又一實施例之光束,屏蔽部件,及光束分光部件的位置關 係; 第46A及4 6B圖係示意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 之用以取得軌誤差信號的代表性架構; ’ 第47A及47B圖係示意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 之用以取得焦點誤差信號及軌誤差信號的代表性架構; ® 第圖係示意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光學 拾取裝置的全部架構; 第49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又一實施例之光學單 元的實例; 第50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 繞射光柵的實例; 第51 A及51B圖係示意圖,用以描繪讀出及記錄資訊自 及至光碟(雙層資訊記錄媒體)之操作; ® 第52圖係圖形,顯示在降低雙層DVD碟片之中間層厚 ' 度的例子中,再生自第一層L’O之信號的抖動劣化之觀察 ; 結果;以及 第53 A及53B圖顯示第39圖中所示之其中光束分光部件 及屏蔽部件係形成爲一聯合體之架構的修正實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M0 :第一基板 ΜΒ0 :半透明膜 -84- (82) 1328811
LO :第一記錄層 L 1 :第二記錄層 MB1 :反射膜 M L :中間記錄層 PD :光學偵測單元 LD :半導體雷射 AC :聚焦致動器 1 0 1、1 1 2 :光源 102 :耦合透鏡 103 :分離部件 60、 104 :物鏡 15 、 81 、 105 :光碟 5 8、1 0 6 :聚光透鏡 19a 、 20a 、 107 :繞射光柵 1 0 8、1 0 8 ’ :光學偵測器 111' 1 1 15 :前屏蔽部件 1 1 2、1 1 2 ’ :後屏蔽部件 113、 115' 116、117、119、120:光束分光部件 114、 114’、118、124b' 124b’、125b' 19b、19.b’: 屏蔽部件 1 1 8 a、1 1 8 b :下方部件 121 :第二聚光透鏡 122 ' 122a、 122b、 122c、 122d、 123、 1235 ' 123(a、 b)、123’(c、d):光學偵測器 -85- (83)1328811 124 :光束分光單元 124a ' 125a :稜鏡 125、 172d ' 173d、 182d、 183d、 643 :劃分線 1 2 6 :分光線 172 、 173 : 1/2 波板 72、 74、 182、 183、 183” :旋轉器 20 :光碟裝置
2 1 :搜尋馬達 2 2 :心軸馬達 23 :光學拾取器 2 4 :雷射控制電路 25 :編碼器 26、47:驅動器控制電路 2 7 :馬達驅動器 28:再生信號處理電路
3 3 :伺服控制器 34 :緩衝器RAM 37 :緩衝管理器 3 8 :界面 39 :快閃記憶體(ROM) 5 1 :光源單元 52 :耦合透鏡 55 、 62 、 63 : 1/4 波板 6 5 :反射鏡 -86- (84) (84)1328811 66 :偏極化分離光學元件 6 1 :透鏡 54:偏極化光束分光器 64 :偏極化光學元件 70 :光學系統 88、200 :光學偵測系統
-87 -

Claims (1)

1328811 疒 *· · ·—_ -——, __ 叱)月 十、申請專利範圍 ^ 第95 1 07047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9年3月15日修正 1· 一種光學系統,用以自包含信號光線分量及漫射 光線分量之一光束提取信號光線分量,該光學系統包含: 一聚光光學元件,係置於該光束之一光學路徑上,用 • 以聚集該光束; 一偏極化改變單元,用以改變透射穿過該聚光光學元 件之入射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及該等漫射光 線分量之其中至少之一的偏極化狀態;以及 一提取元件,用以提取透射穿過該偏極化改變單元之 該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 其中該提取元件藉由僅允許來自該偏極化改變單元之 該信號光線分量透射穿過,而配置以提取該等信號光線分 ®量。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偏極化改變單元包含第一及第二偏極化改變元 件; 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各自包含第一及第 二區域,該第一及第二區域係藉由與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 軸垂直交叉的線所劃分; 其中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係定位於一第一焦點與一 第二焦點之間,該第二焦點係置於比該第一焦點更接近該 1328811 \ 聚光光學元件; 其中該第一焦點係該等信號光線分量所聚集的位置, 及該第二焦點係該等漫射光線分量所聚集的位置; 其中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與一 第三焦點之間,該第三焦點係置於比該第一焦點更接近該 提取元件,該第三焦點係該等漫射光線分量所聚集的另一 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學系統, φ 其中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改變入射於該第一偏 極化改變元件的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其中至少之一 上的該光束之偏極化的光學特性; 其中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相同於該第一偏極化 改變元件之該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偏極 化改變單元係建構以藉由提供一相位差至該入射光束而改 變該入射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及該等漫射光 · 線分量之其中之至少之一的偏極化狀態; 其中提供至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 該入射光束之該相位差與提供至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之 該第二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之該相位差的總合係0波長及 1/2波長之其中之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一 偏極化改變元件提供+1/4波長之一相位差至該第一偏極化 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以及提供-1/4波 -2- 1325811 長之一相位差至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上的 該入射光束。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一 偏極化改變兀件提供+1/2波長之一相位差至該第一偏極化 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以及不提供相位 差至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 〇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偏極 化改變單元係建構以藉由旋轉該入射光束之偏極化方向來 改變該入射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及該等漫射 光線分量之其中至少之一的偏極化狀態; 其中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將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 之該第一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之該偏極化方向旋轉至+45 度之角度,及將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上的 該入射光束之該偏極化方向旋轉至-45度之角度。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偏極化改變單元包含第一及第二偏極化改變元 件; 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各自包含第一及第 二區域,該第一及第二區域係藉由與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 軸垂直交叉之線所劃分; 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區域具有不同的光學特性; 其中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係定位於一第一焦點與一 第二焦點之間,該第二焦點係置於比該第一焦點更接近該 -3- 1328811 聚光光學元件; 其中該第一焦點係該等信號光線分量所聚集的位置, 及該第二焦點係該等漫射光線分量所聚集的位置; 其中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與一 第三焦點之間,該第三焦點係置於比該第一焦點更接近該 提取元件’該第三焦點係該等漫射光線分量所聚集的另一 位置。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改變入射於該第一偏 極化改變元件的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其中至少之一 上的該光束之偏極化的光學特性; 其中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相同於該第一偏極化 改變元件之該光學特性的光學特性。 1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偏極 化改變單元係建構以藉由提供一相位差至該入射光束而改 變該入射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及該等漫射光 線分量之其中至少之一的偏極化狀態; 其中提供至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 該入射光束之該相位差與提供至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之 該第二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之該相位差的總合係0波長或 1/2波長。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一偏極化改變元件提供+ W4波長之一相位差至該第一偏極 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以及提供-1/4 -4- 1325811 波長之一相位差至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上 的該入射光束。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偏極化改變元件提供+1/2波長之一相位差至該第一偏極 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以及不提供相 位差至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上的該入射光 束。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偏極 化改變單元係建構以藉由旋轉該入射光束之偏極化方向來 改變該入射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及該等漫射 光線分量之其中至少之一的偏極化狀態; 其中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該入射 光束之偏極化方向的旋轉角度與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之 該第二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之偏極化方向的旋轉角度的總 合係+ 90度或-90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將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 上的該入射光線之偏極化方向旋轉至+ 45度之角度,以及 將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上的該入射光線之 偏極化方向旋轉至-4 5度之角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一 及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係經由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一透明 構件來予以形成爲一聯合體。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一 -5- 1328811 偏極化改變元件,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及該提取元件 係經由具有折射率大於丨之一透明構件來予以形成爲—聯 合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一 及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係相對於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軸而 傾斜。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一 偏極化改變元件’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及該提取元件 係各自置於對應的稜鏡之一平面上。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等 對應的稜鏡係形成爲一聯合體。 2〇. 一種光學系統,用以自包含信號光線分量及漫射 光線分量之一光束提取信號光線分量,該光學系統包含: 一聚光光學元件,係置於該光束之一光學路徑上,用 以聚集該光束; 一偏極化改變單元,包含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及一反射 部件的組合,用以改變透射穿過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入射光 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及該等漫射光線分量之其 中至少之一的偏極化狀態;以及 一提取元件,用以提取透射穿過該偏極化改變單元之 該光束中所包含的該等信號光線分量, 其中該提取元件藉由僅允許來自該偏極化改變單元之 該信號光線分量透射穿過,而配置以提取該等信號光線分 量。 -6- 1328811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0項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偏極化改變元件包含第一及第二區域,該第— 及第二區域係藉由與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軸垂直交叉的線 所劃分; 其中該偏極化改變元件係定位於一第一焦點與一第二 焦點之間,該第二焦點係置於比該第一焦點更接近該聚光 光學元件: # 其中該第一焦點係該等信號光線分量所聚集的位置, 及該第二焦點係該等漫射光線分量所聚集的位置; 其中該反射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 2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改變入射於該偏極化改變 元件的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其中至少之一上的該光 束之偏極化的光學特性; 其中該反射部件具有自該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 ^ 域反射該光束至該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的光學特 性。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偏 極化改變元件提供+1/2波長之一相位差至該偏極化改變元 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以及不提供相位差至該 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偏 極化改變元件及該反射部件係經由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一 透明構件來予以形成爲一聯合體。 1328811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光學系統,進一步包 含一透明構件,定位於該第一焦點與該第二焦點之間,其 中該透明構件具有大於1之折射率。 26. —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一光源,用以照射一光束; 一光學系統,包含: 一物鏡,用以聚集該光束至具有複數個記錄層之 一光碟的一目標記錄層,以及 φ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學系統;以及 一光學偵測系統,用以根據所提取之信號光線分量的 光線量來產生信號。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光學拾取裝置,進一 步包含:一分離光學元件,係定位於該聚光光學元件與該 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間; 其中該分離光學元件係相對於聚光透鏡之光軸而傾斜 45度; 籲 其中來自該光源之該光束係經由該分離光學元件而入 射於該聚光光學元件之上; 其中來自該聚光光學元件之該光束係入射於該物鏡之 上。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用於該第一及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之各個偏極化改變元件 的該劃分線係以對應於循軌方向之方向來延伸。 29. —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8- 1328811 一光源’用以照射一光束; 一光學系統,包含: 一物鏡’用以聚集該光束至具有複數個記錄層之 一光碟的一目標記錄層,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光學系統;以及 一光學偵測系統,用以根據所提取之信號光線分量的 光線量來產生信號。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提取元件係一光束分光器,該光束分光器係置於該光源 與該物鏡間之一光學路徑上,其中該聚光光學元件係一耦 合透鏡’該耦合透鏡置於該光束分光器與該物鏡間之一光 學路徑上。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用於該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劃分線係以對應於循軌方向之 方向來延伸。 32. —種光碟裝置,包含: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光學拾取裝置;以及 一處理裝置,用以根據藉由該光學偵測系統產生之該 等信號來讀出該光碟中所記錄之資訊。 33. —種光碟裝置,包含: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光學拾取裝置:以及 一處理裝置,用以根據藉由該光學偵測系統產生之該 等信號來讀出該光碟中所記錄之資訊。 34. —種光學系統,用以自包含信號光線分量及漫射 -9- 1328811 光線分量之一光束提取信號光線分量,該光學系統包含: 一聚光光學元件,係置於該光束之一光學路徑上,用 以聚集該光束,該聚光光學元件聚集該等信號光線分量於 一第一焦點及聚集該等漫射光線分量於一第二焦點; 一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係定位於該聚光光學元件與 該第二焦點之間,該第二焦點係置於比該第一焦點更接近 該聚光光學元件,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包含第一及第二 區域,該第一及第二區域係藉由與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軸 垂直交叉的線所劃分,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將入射 於該第一區域上之該光束的偏極化方向改變至 90度之角 度的光學特性; 一第一分離元件,係定位於該第一與第二焦點之間, 該第一分離元件係可操作來反射或吸收比該第一焦點更朝 向該聚光光學元件所聚集之該等漫射光線分量; 一第二分離元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與一第三焦點 之間,透射穿過該第一分離元件之該等漫射光線分量係聚 集於該第三焦點,.該第二分離元件係可操作來反射或吸收 透射穿過該第一分離元件之該等漫射光線分量;以及 —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包含第一及第二區域,該第 一及第二區域係藉由與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軸垂直交叉的 線所劃分,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具有將入射於該第二偏 極化改變元件的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其中至少之一 上的該光束之偏極化方向改變至 90度之角度的光學特性 -10- 1328811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一偏極化改變元件提供1 /2波長之一相位改變至該第一偏 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一區域上的該入射光束,以及不提供 相位差至該第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之該第二區域上的該入射 光束。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及第二分離元件係經由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一透明構件 • 來予以形成爲一聯合體。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光學系統,進一步包 含:一透明構件,定位於該第二焦點與該第三焦點之間, 該透明構件具有大於1之折射率。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一偏極化改變元件,該第一分離元件,該第二分離元件, 及該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係經由具有折射率大於1之一透 明構件來予以形成爲一聯合體。 ^ 3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一及第二分離元件係相對於該聚光光學元件之光軸而傾斜 〇 4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一偏極化改變元件係置於一第一稜鏡之一平面上,其中該 第一分離元件係置於一第二稜鏡之一平面上,其中該第二 分離元件係置於一第三稜鏡之一平面上,其中該第二偏極 化改變元件係置於一第四稜鏡之一平面上。 4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光學系統,其中該第 -11 - 1328811 一至第四稜鏡係形成爲一聯合體。 42·—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光源’用以照射一光束; —光學系統,包含: —物鏡’用以聚集該光束至具有複數個記錄層之 一光碟的一目標記錄層,以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4項之光學系統;以及 一光學偵測系統,用以根據所提取之信號光線分量的 光線量來產生信號。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用於該第一及第二偏極化改變元件之各個偏極化改變元件 的該劃分線係以對應於循軌方向之方向來延伸。 44. 一種光碟裝置,包含: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光學拾取裝置;以及 一處理裝置’用以根據藉由該光學偵測系統所產生之 該等信號來讀出該光碟中所記錄之資訊。 45. —種光學拾取裝置,配置有一光源,一準直透鏡 ,一偵測器及分離部件,一物鏡,一光學偵測系統,及一 光學偵測器,用以記錄資訊至一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及自 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讀出資訊,該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一聚光光學元件’用以聚集反射自該光碟之該複數個 層的一光束,該光束包含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層的 一信號光束Lm,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Ι層的一第 一漫射光束Lm+1’及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Ι層的 •12- 1328811 一第二漫射光束Lm-l,該信號光束Lm係聚集於一第一焦 點fm,該第一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二焦點fm+i ,及該第二漫射光束Lrn-1係聚集於一第三焦點fm-1 ; 一前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fm與該第二焦 點fm+1之間,用以屏蔽定向至一第一區域之該光束;以 及 一後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fm與該第三焦 • 點fm-Ι之間,用以屏蔽定向至一第二區域之該光束; 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區域係藉由該聚光光學元件之一光 軸來予以劃分。 4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之光學拾取裝置,進一 步包含:另一聚光光學元#,配置於該光學偵測器的前面 ,其中該光學偵測器包含一部件,該部件係藉由平行於循 軌方向之線來劃分爲兩部份。 4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 該光學偵測器包含一部件,該部件係藉由與循軌方向垂直 交叉的線來予以劃分。 48.—種光學拾取裝置,配置有一光源,一準直透鏡 ,一偵測器及分離部件,一物鏡,一光學偵測系統,及一 光學偵測器,用以記錄資訊至一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及自 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讀出資訊,該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一聚光光學元件,用以聚集反射自該光碟之該複數個 層的一光束,該光束包含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層的 一信號光束Lm,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1層的一第 -13- 1328811 一漫射光束Lm+l,及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l層的 一第二漫射光束Lm-1,該信號光束Lm係聚集於一第一焦 點fm,該第一漫射光束Lm+l係聚集於一第二焦點fm+1 ,及該第二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三焦點fm-1 ; 一光束分光部件,係定位比該第二焦點fm+ 1更接近 該聚光部件,用以將該光束分光至藉由該聚光光學元件之 一光軸所劃分之第一及第二區域之內; 一前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區域側之該第一焦點 fm與該第二焦點fm+1之間,用以屏蔽該第一漫射光束 Lm+ 1 ;以及 一後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二區域側之該第一焦點 fm與該第三焦點fm-Ι之間,用以屏蔽該第二漫射光束 Lm-1。 4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之光學拾取裝置,進一 步包含:另一聚光光學元件,係相對於藉由該光束分光部 件所分光之一部分該光束而配置在該光學偵測器前面,其 中藉由該另一聚光光學元件所聚集之該信號光束係藉由該 光學偵測部件來予以偵測,該光學偵測部件包含一部件, 該部件係藉由平行於循軌方向之線來劃分爲兩部份。 5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在無其他聚光光學元件配置於該光學偵測部件前面的情況 中,用以偵測藉由該光束分光部件所分光之一部分該光束 的該光學偵測部件包含一部件,該部件係藉由平行於循軌 方向之線來劃分爲兩部份。 -14- 1328811 5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之光學拾取裝置, 步包含:另一聚光器部件,係配置於該光學偵測器前 用以經由該另一聚光器部件來偵測藉由該光束分光部 分光之一部分該光束;以及 另一光學偵測器,用以偵測藉由該光束分光部件 光線所分光之另一部分光線集束。 52. —種光學拾取裝置,配置有一光源,一準直 # ’ —偵測器及分離部件,一物鏡,一光學偵測系統, 光學偵測器,用以記錄資訊至一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 具有複數個層之光碟讀出資訊,該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一聚光光學元件,用以聚集反射自該光碟之該複 層的一光束,該光束包含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 一信號光束Lm,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l層的 —漫射光束Lm+1,及反射自該複數個層之一第m-l 一第二漫射光束Lm-1,該信號光束Lm係聚集於一第 ^ 點fm,該第一漫射光束Lm+1係聚集於一第二焦點 ,及該第二漫射光束Lm-Ι係聚集於一第三焦點fm-1 一光束分光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fm與該 焦點fm+ 1之間,用以將該光束分光至藉由該聚光光 件之一光軸所劃分之第一及第二區域之內;以及 —屏蔽部件,係定位於該第一焦點fm與該第三 fm-Ι之間,用以屏蔽該第一漫射光束Lm+1及該第二 光束Lm-1。 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 2項之光學拾取裝置, 進一 面, 件所 信號 透鏡 及一 及自 數個 層的 一第 層的 一焦 fm+1 * 第— Pw 1 學元 焦點 漫射 其中 -15- 1328811 該光束分光部件包含一對光學楔形物,其中該等光學模形 物之較薄側係匹配使得該等光學楔形物相對於該聚光光學 元件的光軸係彼此相互對稱的。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光束分光部件包含一對光學楔形物,其中該等光學楔形 物之較厚側係匹配使得該等光學楔形物相對於該聚光光學 元件的光軸係彼此相互對稱的》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3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光束分光部件及該屏蔽部件係形成爲一聯合體。 56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光束分光部件及該屛蔽部件係形成爲一聯合體。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光束分光部件包含一繞射光柵,用以提供相對於該第一 及第二區域之不同的繞射。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繞射光柵係建構來繞射該光束,使得所繞射的光束係反 相的。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8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繞射光柵及該屏蔽部件係形成爲一聯合體。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若未提供該繞射光栅時,該光源係置於該焦點 fm,其中 該光源係以可不受該繞射光柵所繞射的方向來照射一線性 偏極化光線。 6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16- 1328811 該繞射光柵及該屏蔽部件係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該繞射光柵,該屏蔽部件, 成爲一聯合體。 63. —種光學記錄裝置 用以記錄資訊於光碟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习 64. —種光學再生裝置 用以自光碟讀出資訊之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 $ 65. —種光學記錄及再 用以記錄/重製資訊至/丨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 IJ 形成爲一聯合體。 57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光源,及該光學偵測器係形 ,包含: 之裝置;以及 看之光學拾取裝置。 ,包含: 裝置;以及 I之光學拾取裝置。 生裝置,包含: 自光碟之裝置;以及 喔之光學拾取裝置。 -17-
TW095107047A 2005-03-02 2006-03-02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TWI32881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56976 2005-03-02
JP2005070366A JP4859089B2 (ja) 2005-03-14 2005-03-14 抽出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5074031 2005-03-15
JP2005103441A JP4855703B2 (ja) 2005-03-15 2005-03-31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記録装置、光再生装置、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JP2005135509 2005-05-09
JP2005248548A JP4859095B2 (ja) 2005-03-02 2005-08-30 抽出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43941A TW200643941A (en) 2006-12-16
TWI328811B true TWI328811B (en) 2010-08-11

Family

ID=36941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07047A TWI328811B (en) 2005-03-02 2006-03-02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7660226B2 (zh)
EP (1) EP1854098B1 (zh)
KR (1) KR100803992B1 (zh)
TW (1) TWI328811B (zh)
WO (1) WO20060933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4087A (ja) * 2006-02-27 2007-09-13 Toshiba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ヘッド装置、光記憶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光記憶媒体再生方法
JP4726254B2 (ja) * 2006-03-30 2011-07-2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情報機器
JP2007305254A (ja) * 2006-05-12 2007-11-22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027507A (ja) * 2006-07-20 2008-02-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200818170A (en) * 2006-07-26 2008-04-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2008033991A (ja) * 2006-07-26 2008-02-1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842209B2 (ja) 2006-08-22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抽出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299980A (ja) * 2007-06-01 2008-12-11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8014257B2 (en) * 2007-10-18 2011-09-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xtra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head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5040028B2 (ja) * 2007-12-05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多層情報記録媒体・層判別方法
JP2009176378A (ja) * 2008-01-28 2009-08-06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ヘッド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装置
JP2009223937A (ja) * 2008-03-14 2009-10-01 Ricoh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光情報処理装置
JP5070140B2 (ja) * 2008-06-13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8154976B2 (en) * 2008-09-03 2012-04-10 Ricoh Company, Ltd. Reflecting wavelength plate and optical pickup using reflecting wavelength plate
JP5103367B2 (ja) * 2008-12-15 2012-12-19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0192044A (ja) * 2009-02-19 2010-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173899B2 (ja) * 2009-03-12 2013-04-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542459B2 (ja) * 2010-01-25 2014-07-09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1181118A (ja) * 2010-02-26 2011-09-15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1181120A (ja) * 2010-02-26 2011-09-15 Hitachi Maxell Ltd コリメート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277206B2 (ja) 2010-06-07 2013-08-28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617561B2 (ja) 2010-11-25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2012174290A (ja) * 2011-02-17 2012-09-10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9739448B2 (en) 2012-05-08 2017-08-22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tterned polarization grating polarization converter
CN103389534B (zh) * 2012-05-08 2016-04-13 香港科技大学 偏振转换器和偏振转换系统
CN112750470B (zh) 2019-10-30 2022-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装置、光驱及检测方法
DE102019129932B4 (de) * 2019-11-06 2023-12-21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raunschweig Optische Detektions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optischen Detektionsein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4255B2 (ja) 1987-06-09 1997-06-2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記録再生装置
JP3266627B2 (ja) * 1991-10-11 2002-03-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再生装置
US5615200A (en) * 1992-09-10 1997-03-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ight beam shaping device to change an anisotropic beam to an isotropic beam for reducing the size of an optical head
BE1007872A3 (nl) 1993-12-15 1995-11-07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sche aftastinrichting, alsmede een opteken- en/of uitleesinrichting voorzien van een dergelijke aftastinrichting.
JPH08185640A (ja) 1994-12-28 1996-07-16 Sony Corp 多層光ディスク用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6411587B1 (en) 1999-10-08 2002-06-25 Konica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oupling optical system, coupling optical system lens and recording/reproduction apparatus
JP2001273640A (ja) 2000-03-28 2001-10-05 Hitachi Ltd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TW526339B (en) 2000-07-22 2003-04-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atible optical pickup
JP3805194B2 (ja) * 2000-12-07 2006-08-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学情報再生装置
JP2002251768A (ja) 2001-02-26 2002-09-06 Ricoh Co Ltd 光路分離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20020081077A (ko) 2001-04-18 2002-10-26 코니카가부시끼가이샤 대물 렌즈, 집광 광학계, 광 픽업 장치 및 기록·재생 장치
JP2002367211A (ja) 2001-06-11 2002-12-20 Hitachi Ltd 光学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KR100439372B1 (ko) 2001-09-13 2004-07-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종 기록매체 호환 광픽업 장치
JP2003248960A (ja) 2002-02-25 2003-09-05 Sony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US20030214898A1 (en) 2002-04-15 2003-11-20 Tetsuya Ogata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rive using the same
JP2003323736A (ja) 2002-05-01 2003-11-14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光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004005810A (ja) * 2002-05-31 2004-01-08 Fujitsu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EP1372144B1 (en) 2002-06-14 2008-1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arranging optical pickup system and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optical pickup system arranged using the same
TWI227484B (en) 2002-08-24 2005-0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bjective lens driv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pickup
JP4156911B2 (ja) * 2002-12-02 2008-09-24 新オプトウエア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光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光情報再生装置
US7577076B2 (en) 2003-03-14 2009-08-18 Ricoh Company, Ltd. Tilt sensor using diffraction grating
US7729226B2 (en) 2003-10-06 2010-06-01 Ricoh Company, Ltd. Wavefront aberration compensation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US7738340B2 (en) 2003-11-27 2010-06-15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with aberration correcting part, and optical disk
JP4557281B2 (ja) 2004-02-16 2010-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20050201248A1 (en) 2004-03-10 2005-09-15 Junichi Kitabayashi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an optical disc drive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uch an optical picku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47298A1 (en) 2008-10-09
EP1854098A1 (en) 2007-11-14
EP1854098B1 (en) 2012-02-29
KR100803992B1 (ko) 2008-02-18
US20100091632A1 (en) 2010-04-15
US7660226B2 (en) 2010-02-09
WO2006093326A1 (en) 2006-09-08
KR20070065262A (ko) 2007-06-22
US7839753B2 (en) 2010-11-23
EP1854098A4 (en) 2008-11-12
TW200643941A (en) 2006-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8811B (e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JP4859089B2 (ja) 抽出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859095B2 (ja) 抽出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TWI336887B (en) Multilaye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head, and optical drive
JP3304053B2 (ja)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WO2007123065A1 (ja) 光学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TWI334137B (en) Compatible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US8064316B2 (e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signal beams
CN1957404B (zh) 光学系统、光学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TW200937409A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JP2004139672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200730525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511023A (ja) 複数のデータ層を有するディスクへの光学的記憶
JP2010135054A (ja)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情報記録方法及びホログラフィック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996334B2 (ja) 抽出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JP4568653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JPH10124921A (ja) 光再生装置
JPH08153336A (ja) 光ヘッド装置
KR101089803B1 (ko) 마이크로 홀로그래픽 데이터 기록장치, 이를 이용한 기록방법
JP4345799B2 (ja) 光ディスク
KR100214591B1 (ko) 씨디/디브이디 겸용 광픽업장치
JP2010040121A (ja) ヘッド装置および光情報装置
KR20050081273A (ko) 홀로그래픽 롬 디스크 및 이를 이용한 재생 방법
JPH07169062A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806593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