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64457B - Organic EL elements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on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EL elements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on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64457B
TWI264457B TW093125350A TW93125350A TWI264457B TW I264457 B TWI264457 B TW I264457B TW 093125350 A TW093125350 A TW 093125350A TW 93125350 A TW93125350 A TW 93125350A TW I264457 B TWI264457 B TW I2644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rganic
light
electrode layer
em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25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10507A (en
Inventor
Emiko Kambe
Akira Ebisawa
Satoshi Shirai
Masahiro Shinkai
Tetsushi Inoue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510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10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64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644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4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liphatic or olefinic chains, e.g. poly N-vinylcarbazol, PVC or PTF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8Carrier 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80Composition varying spatially, e.g. having a spatial gradi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10K85/1135Polyethylene dioxythiophene [PEDOT];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5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lanthanides or actinides, e.g. comprising europ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6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e.g. bis-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6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heteroatoms per ring
    • H10K85/6565Oxadiazole compou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7Electroluminesc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126445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Electro Luminescence) 本發明係關於有機EL(電場發光 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自從KODAKU公司發表藉由使用低分子化合物之真空蒸 鍍^形成有機層之疊層型有機£1^元件以來,紛紛進行有機 =員示器之開發,目前已達實用化。另一方面紛紛進行熱 安定性優越之在有機層上使用發光性之高分子化合物之有 ,元件之開發。在有機層上使用高分子化合物時,除熱 安定性優越之外,由於有機層主要係藉由使用塗敷溶液之 塗敷法而形成,因此亦具有可簡化製程之優點。再者,使 用真空蒸鍍法所形成之有機層,往往其層之一部分未形成 而產生缺陷,反之,藉由塗敷法所形成之有機層亦具有極 不易產生缺陷,而可靠性高之優點。 但是’將使用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扯元件採用疊層型 ^㈣成有機層時使用之塗敷溶液中 較不影響其他層之高分子化合物之特性之溶劑。== 溶劑之選定非常困難,因此使用高分子化合 件’除可形成電洞注入#之7……丄 ^ ^ 層之水刀政糸材料之pED0T/pss之 外,主要採用有機層係單層構造者。
有機層係單層構造之右H 要…π 件’其單一之有機層亦需 Γ、載子再結合及發光之任何一種功能。但 疋’先前之使用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EL元件,因載子平衡 95555.doc 1264457 之偏差等,而無法有效發揮此種全部功能,係發光效率、 耐熱性及壽命等元件特性上稱不上充分者。因&,從製程 之可靠性(良率)及製^本等觀點而言,依然要求使用具有 優越元件特性之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匕元件。 先前提出有數種須因應此種要求之在有機層上使用高分 子化σ物之I層型有機EL元件。如特開⑼_ 15〇 1號公報 中揭不有.塗敷混合乙醇溶解性緩衝聚合物與電子輸送材 料之溶液,而在發光層上形成電子輸送層之有機el元件。
此外專利27933835虎公報中揭示有:以改善用於陰極之 金屬之附著性,可均—發光,提高電子與電洞之再結合性 為目的’而在發光層與陰極之間插入能距(Energy㈣為4 〇 eV 以上之、,.巴緣性之金屬氧化物所形成之有機EL元件。 【發明内容】 但是,本發明人詳細檢討揭示於特開2000-150165號公報 中之使用冋刀子化合物之有機扯元件後,發現即使是此種 有機EL元件,仍無法獲得充分高之發光效率及壽命。亦即, 為求使揭示於特開2__ i 5G i 65號公報中之有機el元件發 光’需要設定高驅動電壓’且係其亮度半衰期之壽命(以下 稱「亮度半衰期壽命」)稱不上充分者。此因電子輸送層中 含有之緩衝聚合物(如聚乙H各院酮等)之載子移動度 低,而妨礙電子注入發光層。 亦即,注入之電子對電洞數變少時’發光層中存在無法 再結合之過剩之電洞。由於該過剩之電洞在㈣層中不與 電子再結合,而無助於有機£乙元件之發光。 95555.doc 1264457 此外,依據專利2793383號公報揭示之構造,即使在發光 層與陰極之間插入金屬絕緣物時,發光效 足,有時可看出產生黑點。 …不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種可達成充分高之發光效 年及哥中之有機EL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為解决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以下⑴〜⑺之有機虹元件。 一(“)種有機ELtg件,其係具備:基板;第—電極層及第 :電極層,其係以在基板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置;及 :=,其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制;其特徵為:前述第一 毛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之一方係電洞注入電極芦,另一 :::電:注入電極層’在前述發光層中形成有偏向前述電 $極層側’含有與構成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 二高分子化合物之改質部(以下稱「第-有機EL元 一(:)-種有機EL元件’其係具備:基板;第一電極層及 —黾極層,盆在1、/ + f α 彳在基板之—減此相對之方式配置;及 二枉二,其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層严日1 ;其特徵為:前述第- =及前述第二電極層之一方係電洞注入電極層,另一 層二Π入電極層,在前述發光層與前述電子注入電極 子化合物有包,滿足以下公式⑴及公式(2)之有機高分 °之有機薄膜層(以下稱「第二有機EL元件λ . lEA-|-|EAOTL|^〇.3eV (1) ^ |IP〇Tl|'IIPll|^ 0.3 eV ⑺ [A式中,EA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電子親和力, 95555.doc 1264457 不丽述有機薄膜層之電 、, 声之雛工儿 包于親和力IP〇TL表不丽述有機薄膜 曰 包位,IP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離子化電位。] 二有機EL7G件’其係具備:基板;第-電極層及第 =厚日,其係以在基板之-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置;及 :_,其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層"1;其特徵為:前述第- ^ 弟一甩極層之一方係電洞注入電極層,另一 方係電子注入電極層 a 曰 層之間形成有Γ含;二 _子注入電極 有機望n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 有細版層(以下稱「第三有機EL元件」)。 -乂 :有機EL7G件’其係具備:基板;第-電極層及第 在基板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置;及 —β /、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層間;其特徵為: J述第-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之—方係電洞注入電 曰3方係電子注人電極層’在前述發光層與前述電 :有主:電極層之間形成有包含滿足上述公式⑴及公式(2) 之有钱咼分子化合物之有機薄膜層; :前述發光層中形成有偏向前述電子注入電極層側,含 :與構: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合 之改貝部(以下稱「第四有機EL元件」)。 !Γ種有機EL元件具備:基板;第-電極層及第 =極層,其係以在基板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置;及 兔先層’其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層。”其特徵為:前述第— 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之一方係電洞注入電極層,另— 方係電子注入電極層’在前述發光層與前述電子注入電極 95555.doc -9- 1264457 層之間形成有包含能隙3=5 eVa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 有機薄膜層’在前述發光層中形成有偏向前述電子注入電 極層側’含有與冑成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 高分子化合物之改質部(以下稱「第五有機el元件」)。 第-、第⑸及第五有機此元件在&含有機化合物之發光 ,中存在含有與該有機化合物不同之高分子化合物之改質 部。此外’該高分子化合物並非混合於整個發光層,而係 偏向發光層中之電子注入電極層側存在。 第二及第四有機EL元件在發光層與電子注入電極層之間 具備包含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層,其有機高分子化合 物係滿足上述公式⑴及公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有機 層成為有機薄膜層。 弟二及第五有機EL元件在發光層與電 曰%于/主入電極層之間 具備包含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 Α π城層其有機高分子化合 物係能隙3 · 5 e V以上之右德古八工人, ^ 之有枝回刀子化合物,有機層成為有機 潯膜層。另外,本發明中,所謂有 月啕钺潯朕層之「薄膜」,係 才曰膜厚比發光層小,典型而言,俜指 你知未達20 nm(更是未達 10 nm)者。 第一〜第五有機EL·元件之主要因辛得 、 京係具備上述之改質部 及/或有機薄膜層,來發揮充分高 + 尤效率,哥命亦延 長。k侍此種效果之原因雖不明, 个5不過本發明人推測如下。 亦即,由於先前有機EL元件 存如 仵之載子(電洞或電子)移動 义,在主要使電子移動之層(電子 #展莖、你+热士 +、 層电子輸送層及發 光g荨)14主要使電洞移動之層(雷、、 洞庄入層、電洞輪送層及 95555.doc •10- 1264457 發光層等)之間形成較大差異’因此在發光層中,電洞與電 子之再結合數減少。發光層中不發生電洞與電子之再結合 時,由於有機EL元件不發光,因此發光效率降低。 σ 發光效率降低時,需要提高發光用之驅動電壓,此外, 藉由抽出1Ό與再結合無關之载子,而在有機EL it件之有 機層上造成大負荷,因此構成有機層之物質引起化學變 化,而成為非發光物質,甚至亦可能因載子平衡被破壞導 致Μ光效率。藉此,有機此元件之亮度逐漸降低,而縮 短亮度半衰期壽命。 、,弟—〜第五有機虹元件在改質部及/或有機薄膜層 附k產生月&壁,由於此等區域起作用作為對電洞之閉鎖 (Blockmg)層’因此可充分抑制電洞自發光層向電子注入電 極層方向移動。因此,其發光層内充分儲存電洞,藉由電 洞之储存,有效降低其周邊部之電子注人障壁(將電子注入 發先層時f要之能障壁)。從上述可取得電子與電洞之注入 平衡’發光層之電洞與電子之再結合概率上昇,而可獲得 具有充分高發光效率及壽命之有機虹元件。此外,由於可 防止發光層與全屬 + 、孟屬之私子注入電極層(陰極)直接接觸,因此 可防止因能移動導致激勵狀態失活。 中’與構成發光層之有機 ,可採用滿足上述公式(1) 此外’可採用螢光量子收 〇 中’與構成發光層之有機 第一、第四及第五有機EL元件 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及公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率為1%以下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第一、第四及第五有機E]L元件 95555.doc 1264457 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抓用-隙3.5eV以上之 第二〜第五有機EL元件中,有機 —m,更宜為。·一二:層巧厚宜為。·。5 五有機EL元件之改質部之膜厚 二-、第四及第 機高分子化合物之膜平均分佈量為為構成改質部之有 度來定義,其厚度宜為":為1〇 _以上部分之厚 又且為〇·01〜2〇咖,更宜為O.Hhm, 尤宜為〇.〇1〜5_。因此’第四及第五有機 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宜為〇抓3〇譲,更宜^ 〇· 1 〜5 nm 〇 有機薄膜層或改質部之厚度為上述範圍内時,可有效提 向有機此元件之發光效率,可賦予充分高之壽命。另外, t機薄膜層或改f部之膜厚未達上述下限時,發光效率及 哥命之改善效果小,超過上述上限時,電子通過困難,產 生驅動電壓之上昇,可能造成發光不足。 與構成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滿足上述公式⑴及公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及能隙 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中之至少丨個宜為極性有 機Γ7刀子化合物。通常高分子發光層多不屬於極性材料, 使其均一地附著包含極薄膜之無機化合物等之電子注入材 7困難,不過改質部或有機薄膜層包含具有極性之高分子 %,附著性獲得改善而成為均一之狀態,容易發揮高發光 效率及壽命。 此種極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如包含下述(a)〜(C)之有機 95555.doc 12 I26W?25350 t tt t &>Γ{ ^ >l?,,X ^
中文說明書替換頁(95年1月)jr ' _。J 高分子化合物之1或2以上(其中,(a)〜(c)之有機高分子化合 物亦可具有取代基)者。 (a) 自包含乙烯基吡啶、(曱基)丙烯酸、N-烷基丙烯醯胺、 N,N-二烧基丙稀醯胺、經基(曱基)丙稀酸酯、醋酸乙稀、 苯乙稀及N -乙稀基。比π各烧酮之群選出之化合物之聚合物或 共聚物。 (b) 烷基之碳數為2〜4之氣化烯聚合物或共聚物。 (c) 聚噁唑啉或聚乙烯醇縮丁醛。 此外,其較佳例如自聚(2-乙烯基吡啶)、聚(4-乙烯基吡 咬)、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N,N_:曱基丙烯醯胺)、 聚(2-經乙基丙烯酸酯)、聚(2-羥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_Ν· 乙烯基吡咯烷酮、聚醋酸乙烯、聚苯乙烯、取代聚苯乙烯、 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曱·撐醚)乙二醇、聚(2_乙基 噁唑啉)及聚乙烯醇縮丁醛之群選出之丨或2個以上之有機 而分子化合物。 另外,與構成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 合物、滿足上述公式(1)及公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及能 隙3 · 5 e V以上之錢高分子化合物中之至少ι個肖別宜為數 均分子量為50,〇〇〇以上。 傅风兔、无層 ,,土冋苁卞彳匕合物 此時所謂「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係指藉由電洞盥電子 結合被激勵時可發光(螢光、構光)之高分子化合物,亦勺 在作為主材料之發光性高分子化 ^ 材料者之概念。 ⑯内心發先性摻雜 95555-95〇12〇.d〇( 1264457 同為藉由塗敷包含與構成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 化合物與溶劑之溶液而形成者。如此,有 旦有1产=先層之改質方法,藉由採用塗敷法,改質部 / X X。亦即,改質部之電子注入電極 之上述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濃度提高,並隨著向改質部之 ::注:電極層側’構成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之濃度逐漸 k:。猎由具有此種濃度梯度’ ?文質部具有某程度大之膜 厚範圍,作為階段性 M ^ ^ 白仅f生之閉鎖層,而可有效儲存電洞,因此 有助於發光層之電洞與電子之再結合。 另外,有機薄膜層亦宜為藉由塗敷包含滿足上述公式⑴ 及么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與溶劑之溶液,或是包含能 隙3.5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與溶劑之溶液而形 者。 毛光層包3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時,其表面具有某程度 之凹凸形狀。因此,藉由在此種凹凸狀之表面塗敷上述溶 液,可較容易地形成上述濃度梯度,有助於發光層之電洞 與電子之再結合。此外,對上層塗敷之物理性強度亦提高。 此外,改質部中,由於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與塗敷之有機 咼分子化合物充分接著,因此在有機EL元件之製程或使用 時’改質部不易被破壞。 為使塗敷良好,上述情況使用之溶劑最好含有極性溶 劑’極性溶劑宜為自包含具有氫氧基之總碳數丨〜1〇之鏈狀 化合物、具有碳數2〜6之二烷基醯胺基之總碳數2〜8之鏈狀 化合物、總碳數2〜1 〇鏈狀酯及總碳數2〜9之鏈狀碳酸酯之 95555.doc 14 1264457 群之1或2個以上之極性溶劑。 :使:兒子主入電極層注入電子容易,可在電子注入電 巫’之電洞注入電極層_,鄰接於電子注入電極層,具備 包3 3有·驗金屬、驗土金屬或稀土金屬之化合物之電子 庄入層。另外’電子注入層與改質部及/或有機薄膜層之合 計膜厚宜為〇.5 nm〜25 nm。 作為電子注人層而層疊金屬或合金或混合物時,因氧化 j離解之#子擴散至陽極等,而容易發生元件惡化, 不過藉由具有改質部及有機薄膜層,由於可安定地保持此 種金屬或金屬化合物,因此可獲得安定之元件驅動。 上述本發明之有機EL元件可藉由以下之⑷〜⑷之製造方 法來適切製造。 , ⑷一種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以下步驟:在 基板之:側形成第—電極層;以至少1層成為發光層之方 、门在引述第弘極層上進行層形成;及在以該步驟層疊 之:表面之層上形成第二電極層;將前述第一電極層及前 $第二電極層之一方作為電洞注入電極層,將另一方作為 ^子左入^極層,藉由在前述發光層之電子注入電極層 ^ ^塗敷含有與構成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 问刀子化合物之溶液,使偏向前述電子注入電極層側,含 有刖述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改質部形成於前述發光層上。 ()種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以下步驟:在 基板之一側形成第一電極層;以至少丨層成為發光層之方 式,在前述第一電極層上進行層形成;及在以該步驟層疊 95555.doc 1264457 之最表面之層上形成筮-帝 __ 一电極層;將前述第一電極層及前 :弟二電極層之一方作為電洞注入電極層,將另一方作為 電極層’形成包含滿足上述公式⑴及公式⑺之有 铖尚刀子化合物之有機薄膜層 曰 作馮則述發光層與電子注 入電極層間之層。 ⑷-種有機此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以下步驟:在 基板之一側形成第一電極居· ^ 層,以至少1層成為發光層之方 式’在W述第一電極層上進行 ^ 仃智小成,及在以該步驟層疊 之联表面之層上形成第二 一 屯位層,將刖述第一電極層及前 A弟一电極層之一方作為電兩 千 入包極層,將另一方作為 ::注入電極層,形成包含繼5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 e物之有機薄膜層,料前述發光層與電子注人電極層間 之層。 (a) (c)之製造方法中,作為鄭技 、、_、 下马郯接於電子注入電極層之電 /同注入電極層側之層,宜 风匕有鹼金屬、鹼土金屬 或稀土至屬之化合物之電子 ,u、 „ 甩于,主入層。另外,亦可組合(a)及 ()之衣造方法或(a)及(c)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有機件亦含有包含以下構造之態樣。亦 Γ係:種有機EL元件’其特徵為具備:基板電極 "其係形成於财述基板之一側;至少;# 忐於么、+、Μ , 主夕1個有機層,其係形 二“弟一電極層上;及第二電極層,其係形成於配置 於:述有機層中距前述基板最遠位置之有機層r前述第 一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 、$往層之任何-方係電洞注入電極 ® 另一方係電子注入電極#,命、+、士 兒杜層則述有機層中之至少丨個係 95555.doc -16- 1264457 引’L电注入電極層側之表面附近具有含有非發光性t 分子:合物之改質部之發光層。 " 此時’所謂發光層之「表面附近」’係指自發光層之表面 ,大至:發光層之厚度方向中心部之間之體積區域。此 外所明「非發光性」,係指螢光量子收率為1%以下。再 者所明合有非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之改質部」,係指 發光層之展;# 予度方向,構成該改質部以外部分之發光層之 料契非舍光性南分子化合物混合之層部分,而不包含 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不存在之層部分。 ' =:易理解上述改f部,圖16顯示使用高分子發光材料 ^光層20之發光材料時之發光層2G表面附近之剖面 圖。該圖16中之符號16表示之部分係改質部,厚度方 任何位置中亦存在非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之粒子& 卜改貝相外之部分係以符號14來表示,在厚度方向之 壬何位置,亦不存在非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之粒子& 另外,上述態樣中,發光層之改質部 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之 敷3有非 液而形成,非發光性高分子化人 物且具有 5·Οχ1〇-9〜ι.0χ1〇-6 2 ° 1〇-s , 〇 ln.7 ; 2 g m 之尽度,更宜為 2.5χ 之「// 此時’所謂非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等 在於發光層之表面附近之該非發光性 ⑽子化S物寻之貝量除以其發光層 :合物存在之面之外形面積(排除表面凹凸之面積)之值: 卜上述《之發光層宜含有發絲高分子化 浴液最好含有極性溶劑。 丄义 95555.doc 1264457 上述態樣之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法,如為包含以下步驟 之衣化方法·準備基板;在前述基板之一侧形成第一電極 層;在前述第一電極層上至少形成丨個有機層;在前述有機 層中形成發光層後,在前述發光層上形成其他層之前,在 前述發光層之表面塗敷含有非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之溶 液;及在配置於前述有機層中距前述基板最遠位置之有機 層上形成第二電極層。 【實施方式】 以下,依需要參照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較佳之實施形能。 圖1係本發明第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係對應於上述第一有機EL元件者。圖丨所示之第一種實 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係具備:基板1〇 ;第一電極層12及第 二電極層18,其係以在基板10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 置,及發光層20,其係配置於此等之電極層間者,·第一電 極層12係電洞注入電極層,第二電極層丨8係電子注入電極 層,在發光層20中,偏向電子注入電極層側(亦即第二電極 層18側),形成有含有與構成發光層(係改質部以外之發光 層,以下稱「非改質發光層14」)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 咼分子化合物之改質部1 6。第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 中,改質部16與非改質發光層14之界面係與基板1〇大致平 行之平面。 圖2係第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1^元件第一種變形態樣之 模式剖面圖,改質部16與非改質發光層丨4之界面並非與基 板10平行之平面,界面形成凹凸面。該變形態樣中,存在 95555.doc -18- 1264457 改質部1 6與非改質發光層14之明顯之界面。 圖3係第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第二種變形態樣之 模式剖面圖,改質部16與非改質發光層14之界面並非與基 板10平行之平面,界面形成凹凸面,改質部16與非改質發 光層14之界面不明顯,而存在改質部1 6之成分與非改質發 光層14之成分以任意比率混合之區域。 圖4係本發明第二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係對應於上述第一有機EL元件者。圖4所示之第二種實 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除在改質部16與第二電極層18之間 具備電子注入層22之外,具有與第一種實施形態相同之構 造。另外,第二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亦與第一種實 之弟及弟一變形悲樣同樣地,可為改質部1 6與非 改質發光層14構成界面之態樣,不過圖上並未顯示。 圖5係本發明第三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係對應於上述第一有機EL元件者。圖5所示之第三種實 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除在第一電極層12與非改質發光^ 14之間具備電洞注人層24之外,具有與第—種實施形態二 同之構造。另外,第三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亦與第 -種實施形態之第一及第二變形態樣同樣地,可為改質部 1614非改質發光層14構成界面之態樣,不過圖上並未顯示。 圖6係本發明第四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係對應於上述第-有機EL元件者。圖6所示之第四種實 施形態之有機EL7t件’除在第—電極層㈣非改質發光層 14之間具備電洞注人層24之外,具有與第:種實施形態相 95555.doc 19 1264457 同之構造。另夕卜,第四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亦與第 -種實施形態之第—及第二變形態樣同樣地,可為改質部 與非改質發光層14構成界面之態樣,不過圖上並未顯示。 圖7係本發明第五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係對應於上述第二有機EL元件者。圖7所示之第五種實 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係具備:基板1〇;第一電極層12及第 -電極層18 ’其係以在基板1G之—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 置;及發光層20,其係配置於此等之電極層間纟;第一電 極層12係電洞注入電極層,第二電極層⑻系電子注入電極 層,在發光層20與第二電極層18之間形成有包含滿足上述 公式⑴及公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薄膜層%。 圖8係第六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自圖,係對 應於上述第二有機EL元件者。圖8所示之第六種實施形態之 有機EL元件,除在有機薄膜層3〇與第二電極層“之間具備 電子注入層22之外,具有與第五種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 圖9係第七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係對 應於上述第二有機EL元件者。圖9所示之第七種實施形態之 有機EL元件,除在第一電極層12與發光層2〇之間具備電洞 主入層24之外,具有與第五種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 圖10係第八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係 =應於上述第二有機ELit件者。圖1G所示之第八種實施形 =之有機EL元件’除在第一電極層12與發光層如之間具備 電洞注入層24之外,具有與第六種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 另外,藉由將第五、六、七及八種實施形態之有機此元 95555.doc -20- 1264457 件之有機薄膜層30,自滿足上述公式⑴及公式(2)之有機高 分子化合物變更成能隙3 5 e 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獲得對應於第五、力、七及八種實施形態之上述第三 EL元件。 ' 圖11係本發明第九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係對應於上述第四有機EL元件者。圖n所示之第九種 2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係具備:基板]〇;第一電極層I〕及 第二電極層18,其係以在基板1〇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 置,及發光層20,其係配置於此等之電極層間者;第一電 極層12係電洞注入電極層,第二電極層18係電子注入電極 層,、在發光層2G與第二·電極層18之間形成有包含滿足上述 a式(1)及公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薄膜層%,在 毛光層20中,偏向電子注入電極層側(亦即第二電極層1 8 侧),形成有含有與構成發光層(非改質發光層14)之有機化 石物不同之有機鬲分子化合物之改質部16。 圖12係本發明第十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係對應於上述第四有機EL元件者。圖12所示之第十種 貝轭形怨之有機EL元件,除在第一電極層12與發光層2〇之 間具備電洞注入層24之外,具有與第九種實施形態相同之 構造。 圖13係本發明第十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 面圖,係對應於上述第四有機EL元件者。圖13所示之第十 種貝^幵7怨之有機EL元件,除在有機薄膜層3 〇與第二電 極層18之間具備電子注入層22之外,具有與第十種實施形 95555.doc -21 - 1264457 態相同之構造。 另外,藉由將第九、十及十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 之有機薄膜層30,自滿足上述公式(1)及公式(2)之有機高分 子化合物變更成能隙3·5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可獲 侍對應於第九、十及十一種實施形態之上述第五有機EL元 件0 圖1〜13之X係改質部16之厚度(膜厚),γ係有機薄膜層3〇 =膜厚。另外,如上述,改質部16之膜厚係作為構成改質 部丨6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膜平均分布量為1〇 wt%以上部 分之厚度來定義。此外,改質部16亦可以與構成非改質發 光層14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1〇〇%形 成,亦可為該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與構成非改質發光層14之 有機化合物混合者。改質部16宜具有自第二電極層Μ向第 y電極層12,上述高分子化合物之濃度逐漸降低之傾斜構 造0 第二及第四有機EL元件具備包含滿足公式及公式p)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薄膜層,圖14係模式顯示有機 薄膜層滿足此等公式時之發光層與有機薄臈層之能圖形之 圖。如圖14所示,發光層之電子親和力之絕對值⑽』比 有機薄膜層之電子親和力之絕對值(丨ea〇t山大, |EAllHEA〇tl|之值狀3 eV以上。此彳,有機薄”之離 子化電位之絕對值(|IP〇TL|)比發光層之離子化電位之絕對 值(队山大,|nWHlPLL|之值為〇.3 eV以上。本發明中, |EALL|-|EA0TL|之值宜為〇.4ev以上,争官么 又且与U.5 eV以上。此 95555.doc -22 - 1264457 取儿wujev以上,更宜為〇·5 圖15係模式顯示第十一種膏 Μ上。 種貝苑形恶之有機EL元件之 構造及能圖形之圖。如圖15所 叹貝4及/或有機薄 附近產生能障壁,此等區域起作用作為對電 ^層 因此,可充分抑制電洞自發光層向電子注入+才‘層。 動,電洞充分儲存於其發光層 电虽層方向移 有效降低其周邊部之電子、、主… 於電洞儲存時’ 屯子,主入p早壁(於發光層内注入带; 時所需之能障壁)。因此’可取得電子與電洞之注入平: 發光層之電洞與電子之再結合概率上昇,圖15所示之有機 EL元件顯示充分高之發光效率。此外,由於可將有機薄膜 層及/或改質部作為極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因此盘同= 含具極性之金屬化合物之電子注入.層之密合性良;,可; 揮長哥命。此外,由於可防止發光層與金屬之電子注入: 極層(陰極)直接接觸,因此亦可 ^ 此私動造成激勵狀態 夭活。 如此’本發明之有機EL元件即使將形成有改質部_ 或有機薄膜層30者作為主要因素,而使用發光性高分子化 合物作為發光層之構成材料時,仍然發揮充分高之發光效 率及長壽命。此外,可儘量抑制在發光層與陰極之;使用 能隙為4.0 eV之無機氧化物時成為問題之黑點之發生及容 易與發光層剝離而導致短壽命。 (基板) 基板如非晶質基板(如玻璃、石英等)、結晶基板(如石夕、 石申化鎵、石西化鋅、硫化鋅、石粦化鎵、碟化銦等),此外,亦 95555.doc -23- 1264457 可使用在此等結晶基板上形成晶f、#晶質或金屬緩衝層 之基板。此外,金屬基板可使用鉬、鋁、 — Q 級、金、|巴 等。再者,亦可使用樹脂薄膜基板(如聚對笨二曱酸乙二铲 酯等)。 基板10設於光取得侧時,宜使用玻璃及石英等透明基 板,特別宜使用廉價之玻壤透明純。為求調整發色光: 宜在透明基板上設线色器膜及含螢光物質之 是衍生物反射膜等。 、、义 (電洞注入電極層) 用於第-電極層之電洞注入電極(陽極)層12之材料,宜為 可有效對發光層注入電洞者’宜為功函數為“ ey〜5·5 π 之物質。具體而言’宜為以透明導電膜之摻雜錫氧化銦 στ〇Η參雜鋅氧化銦(IZ0)、氧化銦(ln2〇3)、氧化錫⑽⑹ 及氧化鋅(ZnO)之任何一個為主要成分者。 此等氧化物亦可與其化學計量組成有若干偏差]τ〇之氧 化錫對氧化銦之混合比宜為㈣質量,更
:。曰此外,IZO之氧化鋅對氧化銦之混合比,通常約為 質量%。電洞注入電極層12為調整功函數,亦可含有二氧 〇化ws1〇2)。二氧化石夕之含有量宜對ιτ〇約為0.5〜爾 %。猎由含有二氧切,加之功函數增大。 I 取得光側之電極層1不限定於電洞注人電極層。此外, =機EL兀件之發光波長區域之伽〜7⑼疆之透過率,特別 疋RGB各色之波長之透過率宜為5〇%以上,更宜為嶋以 上尤且為90/〇以上。光透過率未達5〇%時,來自發光層之 95555.doc -24- 1264457 發=本身衰減’發光元件可能不易獲得所需之亮度。 日士 ^ ’主人電極層12之膜厚,於作為取得光侧之電極層 、曾+考慮上述之光透過率來決定。如使用氧化物之透明 導電:時,膜厚宜為50〜5〇〇nm,更宜為5〇〜3〇〇_。電洞 —甩極層12之膜厚超過500 nm時,光透過率不足,並且 心易發生電洞注入電極層12自基板1〇剝離。此外,光透過 性雖隨者膜厚減少而提高,不過膜厚未達5G㈣時,對發光 層2〇之包洞 >主入效率降低,並且膜之強度降低。 (電子注入電極層) —用於第二電極層之電子注入電極(陰極)層18之材料,由於 …、湏藉由後述之發光層20之改質部16或有機薄膜層川之效 果而具有較低之功函數,而無特別限定。因此,可使用 具㈣低功函數之鐘、m铯等驗金屬m 或鋇等鹼土類金屬;氟化鋰(LiF)或碘化鉋(Csi)等鹼鹵化 物氧化鐘(LhO)等氧化物;鑭、鈽、錫、鋅、或鍅等與驗 金屬或鹼土類金屬特性接近之金屬,再者,亦可使用具有 較高功函數之鋁、銀、銦、鈦、銅、金、鉬、鎢、鉑、鈀 或鎳,或是此等金屬合金,或此等金屬與其他金屬之合金。 此外,亦可單獨使用此等中之丨種或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此等之中,為有效發揮發光層2〇之功能,宜使用氟化鋰 於私子注入電極層1 8。先前使用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於發 光層之有機EL元件,在使用氟化鋰於電子注入電極層時, 不易獲得充分之發光效率及壽命。但是,本實施形態之有 機EL元件藉由在發光層2〇上設置改質部16,此外藉由設置 95555.doc 1264457 有機薄膜層30,即使使用氟化鐘於電子注入電極層i8,仍 可實質地減少電子注入障壁’而提高與氟化鋰之密合性, 因此可達成優越之發光效率及壽命。 電子注入電極層18之膜厚,只要可對發光層2〇注入電子 即可’亚無特別限帝j,不過使用驗金屬或驗土類金屬時, 宜為0·1〜100細,更宜為h〇〜50細。此外,使用驗齒化物 或氧化料氧化物時之膜厚,從對發光層Μ之電子注入能 力之觀點,宜儘可能較薄,具體而言宜為H)随以下,更宜 為5 nm以下。 (發光層) 如上述,發光層2〇可為偏向電子注入電極層側(亦即向第 :電極層18側之界面附近),而具有含有與構成非改質發光 層14之有機化合物不同 態樣。 』之有祛阿分子化合物之改質部16的 於改貝WU6中含有之高分子化合物之絕緣性較高
元件之發光效率進一步提高,且達到更高壽命 足上述公式⑴及公式⑺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月匕隙為3 · 5 e V以上(更官炎4 Λ 札 (更且為4.〇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
物。改質部1 6中含有之古八工儿人L 々…… 分子化合物特別宜為滿足上i 式(1)及公式(2),且能隙ς 立月eV以上(更以4() 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 及南壽命化相關 之物質之改質部 進一步詳細考察 之因素不明, 對電洞有效且 ,藉由電洞儲 系巴緣性與發光效率之提高 不過推測係因含有絕緣性高 確實地起作用作為閉鎖層。 95555.doc >26- 1264457 存於改質部1 6内,可使來自電子注入電極層之電子注入障 壁有效降低。藉由該現象與上述之電洞之儲存,發光層中 不致注入過剩之電洞或過剩之電子,可取得適切之電洞與 電子之平衡,因此,發光層之電洞與電子之再結合概率上 昇,發光效率亦提高,而達到長壽命化。 改質部1 6中含有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如具有極性基之高 分子,亦包含將此等高分子與極性、非極性高分子共聚者 或是末端基等中具有極性基之取代基之極性、非極性高分 子。 極性高分子之具體例如:聚乙烯醇、聚烯丙醇、聚乙烯 醚、聚稀丙醚等之不飽和醇或不飽和醚之聚合物或不飽和 醇與不飽和醚之共聚物;聚醚;纖維素衍生物;丙烯酸及 偏丙烯酸等不飽和羧酸之聚合物或共聚物;聚醋酸乙烯基 等聚乙烯酯及聚苯二酸等聚丙烯酯等在醇殘基中具有不飽 和結合者之聚合物或共聚物;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 馬來酸酯聚合物、富馬酸酯聚合物等之在氧殘基中或氧殘 基中與醇殘基中具有不飽和結合者之聚合物或共聚物;丙 烯腈聚合物、偏丙稀腈聚合物、丙烯腈與偏丙烯腈之共聚 物、聚偏二氰乙烯、丙二腈聚合物、fumarononitrile聚合物、 丙二腈與fumarononitrile之共聚物;聚乙浠°比咬、聚-N-乙 烯吡咯烷、聚乙烯吡咯烷酮等雜環式化合物之聚合物或 共聚物;聚曱基丙烯酸甲酯(PMMA)。 此種之中,從進一步提高有機EL元件之發光效率及壽命 之觀點,宜使用聚(2-乙烯基吡啶)、聚(4-乙烯基吡啶)、聚 95555.doc -27- 1264457 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N,N_二曱基丙烯醯胺)、聚乙 一醇、I丙撐一醇、聚(2-乙基-2-°惡σ坐琳)、聚(2_經乙基丙 烯酸酯)、聚(2-羥乙基曱基丙烯酸酯)、聚(四曱撐醚)乙二 醇、聚醋酸乙烯、聚丁烯醇縮丁醛、取代聚苯乙烯及聚_ν_ 乙烯基吡咯烧酮。 由於與構成非改質發光層14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 分子化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可適切形成後述之濃度 梯度,因此宜為2000以上。Mw未達20〇〇時,有機el元件i 之發光效率可能降低,壽命可能縮短。此因,㈣質降低而 容易引起凝聚等,起因於改質部16對電洞無法適切起作用 作為閉鎖層。 發光層20之改質部16宜藉由塗敷含有與構成非改質發光 層14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溶液:形 成二如成改質部16時,有機£1^元件之發光效率及壽命 =步提南。雖不瞭解其詳細原因,不過係因改質部16之 又梯度亦即,係因改質部i 6之電子注入電極層側塗敷 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所佔之比率(濃度)高,構成非改質發光 層二之物質之濃度低。而後,隨著朝向改質部“之電洞注 入電極層㈣,塗敷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濃度逐漸降低, 代之以構成非改質發光層14之物質之濃度提 此種濃度梯度,改質邻丨古甘工Λ 3由/、有 ^ 貝口(U6/、有某程度大之膜厚範圍,可 效起作用作為對電洞之階 斧之—、π“ 丨…生之閉鎖層,因此有助於發光 盾之电洞與電子之再結合。 用於上述岭液之溶劑(溶媒),只要係可溶解上述有機高分 95555.doc -28 ~ 1264457 子化合物者,並無特別限定而均可使用 性及溶解性等之觀點,該溶劑宜為極性溶劑。 此種極性溶劑,如 的 ,一甲曰乙醯胺或是2-乙氧基乙醇 寻,更宜使用2 乂氧基乙醇。 畔 改質部之膜厚宜 且為0·01〜20nm,更宜為〇〇1〜1〇nm,尤 為0.01〜5 nm。該屋庳叮朴丄立 尽度可猎由適切控制形成改質部16時之夂 種條件來調整。如μ、+、+^ + 丁又口 糟由上述塗敷來形成改質 控制塗敷溶液中之有機古八;几人a 猎由 有枝问刀子化合物之濃度、塗敷時間或 塗敷溶液量等,即可,敫声痒 ^ ^ 、, 凋正厗度。進行此種塗敷之方法(塗敷 法)並無知·別限制,如自旋式 ^ ^ ㈡收八土载沄、賀塗法、滴塗法、 墨法或印刷法等均可適用。 、 構成非改貝㉟光層14之有機化合物,只要係構成先前之 有機EL元件之發光層之材料(發光材料),並無特別限定均 可使用。 ~ 用於非改質發光層14之發光材料,如有機金屬配位或榮 光色素等低分子發光材料(發光性低分子化合物),或是冗丘 輛系統高分子化合物或是分子分散型高分子化合物(具有 在非共㈣統高分子化合物中分散螢光色素構造之高分子 化合物)等之高分子發光材料(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或是 亦可將具有較低發光性之發光材料作為主材料,將具有較 高發光性之發光材料料摻雜物材料(客材料㈣混合使用 等之組合兩種以上之發光材料來使用。 此等中,使用高分子發光材料(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作為 發光材料時,對上層塗敷之物理性強度之高度,及非發光 95555.doc -29- 1264457 有機EL元件之 性高分子化合物對發光層20之密合性提高 發光效率及署命亦提高。 將此種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作為溶液實施塗敷時,其表 面產生微細之凹凸,表面積增大。因此,藉由將與構成^ 改質發光層14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作為 溶液而塗敷於該微細之凹凸表面上,接著面積增大,發光 性高分子化合物與改質部之接著強度非常高。此外,:於 構成改質部之成分可浸透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中,因此在 界面分子纏繞,界面之接著強度提高,並且亦產生構成改 質部之成分之濃度梯度。推測此等成為主要因素,導致有 機EL元件之發光效率及壽命提高。 再者,攸進一步提高發光效率、耐熱性及壽命之觀點, 發光性咼分子化合物中,更宜使用分子分散型高分子化合 物作為發光層20之發光材料,使用自包含:聚合包含自具 有下述一般式(1)〜(4)表示之構造之化合物所誘導之乙烯基 早體之聚合性皁體而獲得之乙烯基系高分子化合物,聚合 包3以下达一般式(5)〜(1〇)表示之化合物之聚合性單體而 獲付之乙烯基系高分子化合物及具有以下述公式⑴卜⑴) 表不之重複單位之高分子化合物之群選出t至少一種高分 子化口物蚪,因載子輸送性、耐熱性及發光效率之安定性 提高而更佳適宜。 此夕卜,6 — ”有下述一般式(1)〜(4)表示之構造之化合物所 誘&之乙烯基單體分別更宜為具有以下述-般式(14)〜(16) 及(18)表不之構造之乙烯基單體,以下述一般式(5),(9)及 95555.doc •30- 1264457 u〇)表不之化合物分別更宜為以下述一般式(21),(22)及 (23) 表示之化合物。 再者’具有一般式(16)表示之構造之乙烯基單體更宜為具 有下述一般式(17)表示之構造之乙烯基單體,尤宜為具有一 般式中之X61〜χ73中之至少一個總碳數3〜20之烷基之取 代基。此外,亦宜使用具有下述一般式(19)表示之構造之乙 烯基早體及具有以下述一般式(2〇)表示之構造之乙烯基單 體。 再者,一般式(23)表示之乙烯基單體,更宜為下述一般式 (24) 或(25)表示之乙稀基單體。藉由使用上述適宜之單體, 發光效率、耐熱性及壽命進一步提高。 X10 X1
此時,式⑴中,χ1~χ1。可相同亦可不同,分別表示氣、 烷基、烷氧基、芳S、芳氧基、雜環基、胺基、氰基或齒 ’、子此外Ί合於構成式⑴之祐(pyrene)環之碳原子之各 取代基,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口 95555.doc -31 - 1264457 /20 X19
此時,式(2)中,xu〜x20 烷基、烷氧美、# 叮相同亦可不同,分別表示氫、 土 方基、芳氧基、雜π# 原子。^ 雜裱基、胺基、氰基或鹵 、、、口合於構成式(2)之菲 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之衩原子之各取代基,
A(/’式(3)中,#〜X24作同亦可不同,分別表示取千 氧基、芳基、芳氣基、雜環基、胺基、! 原子)等,nl表示1〜3之整數,kl及k4分別表示0# 正 ’ k2及k3分別表示〇〜4之整數。 95555.doc -32- 1264457
此時,式(4)中,X25〜X29可相同亦可不同,分別表示烷基、 烧氧基、芳基、芳氧基、雜環基、胺基、鹵原子或氰基。 k5〜k9表示供給至對應之苯環之取代基數,k5及k7表示0〜5 之整數,k6及k9表示0〜4之整數,k8表示0〜2之整數。此夕卜, 結合於構成式(4)之二苯基并四苯環之碳原子之各取代基, 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95555.doc -33 - 1264457
此k,式(5)及⑹中,Li及。分別表示2價之基,χ3〇〜χ35 可:同亦可不同’分別表示烷基、烷氡基、芳基、芳氧基、 雜基、月女基、南馬^ ^ -rr 〇原子或亂基1及13分別表示()或1,]^〇,]^3, kl4及kl5分別表示〇〜3整 一 正数 kl 1表不0〜2之整數,kl2表 示〇〜4之整數。此外,处人 店2 、,口 口於構成哭悤(fluoranthene)環之碳 ,、之各取代基,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此時, 可相同亦 同亦可不
及L分別表示2價之基,Χ36〜χ38 1不同,分則主一产 j表不氧原子或取代基,Y1〜Y4可相 分別表示取彳其 丁取代基,〇及(1分別表示〇或1,p/及 95555.doc -34- 1264457 8分別表示〇〜4之整數, 之碳原子之各取代基, q表示0〜3之整數5結合於構成 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芴環
可相同亦可不同,分 义不Μ貝之基,X39〜 示Ο.π〜χ4δ 碳原子或氮原子,分別 甲之一個係以L5表示之美十B 之碳原子,其以外 基或疋乙烯基結 ^ ^ 反原子上亦可結合取七 基,亦可彼此結合+ 取代基,該各取 。口而形成環;Χ49〜5δ 之基或是乙埽基結合之中之-個係以卜表 合取代基,該各取代基 此、::之碳原子上亦可、 了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95555.doc ~ 35 - 1264457
此時,式(14)中,l7表示單結合或烷撐基或arylene基等之 2價之基,可無取代亦可具有取代基,X2〜χιο可相同亦可不 同’分別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雜 %基、胺基、氰基或鹵原子。此外,結合於構成式(Μ)之芘 環之碳原子之各取代基,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學 X12
X14 X15 (15) 95555.doc 1264457 此時,式(15)中,l/表示單結合或烷基或芳基等之2價之 基’該2價之基可無取代亦可具有取代基,χ11〜χ2〇可相同 亦可不同,分別表示氫、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 雜環基、胺基、氰基或鹵原子。此外,結合於構成式^5) 之菲環之碳原子之各取代基,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此時,式(16)中,X21〜X”、χ59及χ6〇可相同亦可不同 =別表示烧基、烧氧基、芳基1氧基、雜環基、齒原子 氰基、氳氧基或胺基。以表示卜3之整數,η2表示〇或… 表示0〜5之整數,k2,k3,kl6及kl7分別表示〇〜4之整數。
此時,式(17)中,X61〜X73分別可相 -. 相问亦可不同’分別表 不虱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丨 ni表不1〜3之整數,n2 95555.doc -37- 1264457 表示〇或1。
(18) 此時,式(18)中,L9表示單結合、烧樓基或aryl ene基,可 無取代亦可具有取代基,X25〜X29可相同亦可不同,分別表 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雜環基、胺基、鹵原子 或氰基。k5〜k9表示供給至對應之苯環之取代基數,k5, k6 及k9分別表示0〜4之整數,k7表示0〜5之整數,k8表示0〜2 之整數。此外,結合於構成式(18)之二苯基并四苯環之碳原 子之各取代基,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95555.doc -38- 1264457
此時,式(19)中,L1G表示單結合、烷撐基或arylene基, 可無取代亦可具有取代基,X25〜X29及X74可相同亦可不同, 分別表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雜環基、胺基、 鹵原子或氰基。k5〜k9及k21表示供給至對應之苯環之取代 基數,k5及k7分別表示0〜5之整數,k6, k9及k21分別表示0〜4 之整數,k8表示0或1。此外,結合於構成式(19)之二苯基并 四苯環之碳原子之各取代基,亦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此時,式(20)中,L1G表示單結合、烷撐基或arylene基, 95555.doc -39- 1264457 可無取代亦可具有取代基,X25〜X27、X29、X74及χ75可相同 亦"Τ不同’分別表示院基、院氧基、芳基、芳氧基、雜環 基、胺基、鹵原子或氰基。k5〜k7, k9, k21及k22表示供給至 對應之苯環之取代基數,k5、k7及k22分別表示〇〜5之整數, k6,k9及k21分別表示〇〜4之整數。此外,結合於構成式(2〇) 之一苯基并四苯環之碳原子之各取代基,亦可彼此結合而 形成環。
4,式(21)中,Li表示2價之基,χ3〇〜χ32可相同亦可 同刀別表不烧基、燒氧基、芳基、芳氧基、雜環基、 土鹵原子或氰基,a表示〇或i,kl〇表示㈢之整數,^ 表示0〜2之整數,k12表示〇〜4之整數。此外,、结合於構成 (21)之癸!、環之碳原子之各取代基,亦可彼此結合 環。
95555.doc (22) -40- 1264457 此時,式(22)中,了 5 一 + 表不2價之基,e表示(^丨。此外,構 成式(22)之非繞啉環 人 κ 7 灸反原子中,以L5表示之基或乙烯基結 合之原子以外之碳 ^ 1分L从人 录子上亦可結合取代基,該各取代基亦 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23) 此時,式(23)中,τ 6主一。 、、 L表不2價之基,f表示0或1。此外,構 成式(23)之非繞琳環 衣之石反原子中,以L6表示之基或乙烯基結 合之原子以外之石声店 人原子上亦可結合取代基,該各取代基亦 可彼此結合而形成環。
此日守’式(24)及(25)中,L6表示2價之基,f表示0或1,構 成菲^琳環之碳原子中,以L6表示之基或乙烯基結合之原 了 、 以外之碳原子上亦可結合取代基,該各取代基亦可彼此 95555.doc -41 - 1264457 結合而形成環。 此外,使用7Γ共軛系統高分子化合物時,為具有下述一 般式(26)〜(29)表示之重複單位之高分子化合物之任何一個 時更佳。另外,一般式(29)之Ar表示取代或未取代之2價之 芳香族基。
(26)
(27) 95555.doc -42- 1264457
此外,各個上述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之係取代或未 取代之苯撐基,a〜…時,從與上述相同之觀點特別適宜。 再者,作為發光層20之發光材料而使用之上述高分子化 合物中,亦可使用使具有兩種以上高分子化合物:: 位共聚之共聚物作為該發光材料,亦可使用夏 之上述高分子化合物之重複單位,與具有此處種以士 分子化合物之重複單位之共聚物作為該發光材料:丨不之南 95555.doc -43- 1264457 層:中之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亦可使用非共. 厄系統 “子化“勿。此種非共軛系統高分子化合物如主鏈上旦 有以下述-般式(30)表示之構造單位之高分子化合物。- -L13——Ar丨
飞(x100)a10
:般式⑽中,L、L12分別表示2價之有機基,⑽及^ 表不〇或1,且(k10+ml0)y以上。以Ln及Ll2表示之2價之 有機基只要係將上述之聚合物作為非共軛系統者之有機基 即可’而並無特別限定。亦即,只要係在兩個多重結合間 不含f結合之2價之有機基(不過亦可包含芳香環)即可。Dlh 及L12如取代或未取代之烧撐基、取代或未取代之環烧撐 基、^代或未取代之_咖基、取代或未取代之雜環基、 歹工基(氧原子)、碳基、亞胺基、石黃酿基、或組合此等中之1 或2種以上之基之2價之有機基。 片此外’ 一般式(30)中’ X丨〇〇表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 氧2錶%基、鹵原子、氰基、氫氧基或胺基,a10表示0〜8 之正數另外,al〇為2〜8之整數時,取代成亞蔥基之各χΐ〇〇 可相同亦可不同。 1 0 0 ^ 、马基時,烷基可為直鏈狀或分歧鏈狀。此外,烷 基可為未取代者,不過亦可具有取代基。烷基之碳數宜為 1〜30。較佳之烷基如:甲基、乙基、n_丙基、異丙基、 丁基、異丁基、s_ 丁基、t_ 丁基、戊基等。 95555.doc -44- 1264457 χ為炫氧基時,構成烷氧基之 鏈狀。此外,烷氧基可為未取代者, 烷氧基之碳數宜為1〜3〇。 基、η-丙氧基、異丙氧基、 t-丁氧基等。 炫基可為直鏈狀或分歧 不過亦可具有取代基。 較佳之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 n_ 丁氧基、異丁氧基、s-丁氧基、 為芳基k彡基可為取代或未取&,不㉟芳基之總 碳數宜為6〜20。較佳之芳基如:苯基、。.甲苯基、.甲苯 基、p-甲苯基、二苯基等。 X為芳氧基日·^,構成芳氧基之芳基可為取代或未取 代不過芳氧基之總碳數宜為6〜20。較佳之芳氧基如:苯 氧基、…甲苯氧基、…甲苯氧基、卜甲苯氧基等。 x10G為雜環基時,雜環基宜為5員環基或6員環基。雜環 基可具有稠壞,或是亦可具有取代基。此外,雜環基可具 有芳香族性,亦可不具有芳香族性。較佳之雜環基如:吡 咯基、咣啶基、喹啉基、噻嗯基、呋喃基等。 X為鹵原子時,鹵原子如為:氟、氯、溴、碘等。 X1⑽為胺基時,胺基可為取代或未取代,如亦可為具有 上述之燒基及芳基者。胺基之總碳數宜為〇〜2〇。較佳之氨 基如:狹義之胺基(-NH2)、甲胺基、乙胺基、苯胺基、二 甲月女基、一苯胺基(diphenylamino)等 此外9 一般式(30)中之nl〇表示1以上之整數,並宜為非共 車厄系統高分子化合物之重量均分子量為5000〜1 〇〇〇〇〇〇之範 圍内之整數。 非共麵系統高分子化合物更宜為具有以下述一般式(3〇a) 95555.doc -45 - 1264457 表示之構造單位之 非共幸厄糸統南分子化合物 >(Χ100) ^1〇2)b10 -L13—Ar1
一般式(30a)中L13及L·14分別表 (30a) 示2價之有機基。l13及L14 可使用與上述L"及同者。亦即如取代或未取代之烧樓 基、取代或未取代之我#基、取代或未取代之咖ne基、 取代或未取代之雜環基、氧原子)、㈣、亞胺基、谱 酿基、或組合此等中之⑻種以上《基之2價之有機基。 此外,x100、-al〇及nl0分別係與—般式(3〇)中者同義。再 者’ X102可如與-般式(30)中之者。pi〇Ju以上之 整數,更宜為bbl0表示〇〜4之整數,而Μ〇為2~4之整數時, 取代成笨撐基之各X1G2可相同亦可不同。
Ar’表示取代或未取代之2價之芳香族基,此等中仍宜為 取代或未取代之苯撐基、萘撐基、亞蔥基或此等基之組 香族基。 合,更宜為以下述一般式(31),(32),(33)或〇句表示之芳
95555.doc -46- 1264457 (X1〇4)d10
一般式(31),(32),(33),(34)中,x103,χΐ〇4,X105及 χι〇6 分別表示烧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雜環基、鹵原子、 氰基、氫氧基或胺基,具體而言,可如與上述一般式㈠〇) 之X100相同者。此外,cK)&el〇分別表示〇〜4之整數,dl〇 及fl〇分別表示0〜8之整數。cl0,el〇為2〜4之整數時,取代 成苯撐基之或x1Q5分別可相π t 了 」」相同亦可不同。dio, fio為2〜8 95555.doc -47- 1264457 之整數時,取代成亞蔥基之X1G4或X1G6分別7 + 不 〜1相同亦可 同 非共軛系統高分子化合物尤宜為且有 一 /、π Μ下述—般式 (3 5),(3 6a)或(3 6b)表示之構造單位之非共 牙、玩南分子化 合物。 -
(35) (36a) (36b) 一般式(35),(36a),(36b)中,表示經由碳原子或雜 原子而構成之2價之有機基。L5之具體例如:取代或未取代 之烷撐基、取代或未取代之環烷撐基、取代或未取代之 arylene基、取代或未取代之雜環基、羥基(氧原子)、羰基、 亞胺基、磺醯基等。Αι及A2分別表示2價之碳化氫基,其具 體例如:取代或未取代之烷撐基、取代或未取代之環烷撐 95555.doc -48- 1264457 基取代或未取代之arylene基等。ql〇&rl〇分別表示〇或1, ql 0為〇¥,成為2價之碳化氫基之各Α1直接結合之構造。 此外,Ar,,,al〇,Μ〇,nl〇 及 pl〇 分別與一 般式(2)中者同義。亦即Ar表示取代或未取代之2價之芳香 族基,X⑽及分別表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 雜環基、i原子、氰基、氫氧基或胺基,al〇表示〇〜8之整 數,bl〇表示〇〜4之整數,nl0及pl〇表示1以上之整數。 一般式(3)中之,如為以下述式(37)〜(41) 表示之基。
—ch2-ch2—(4〇) —CH2 - CH2 - CH2 - CH2— (41) 一般式(36a),(36b)中之-AMlAw-a1-,如為以上述式 (40)表示之乙烯基及以上述式(41)表示之心丁烯基,A2如為 亞曱基及乙烯基。 以一般式(3 5),(36a)及(36b)表示之非共軛系統高分子化 合物之具體例,分別如為具有下述式(42)或(43)與下述式 (44),(45)或(46)表示之構造單位之非共軛系統高分子化合 95555.doc -49- 1264457 物0
另外,上述之低分子發光材料如可使用:萘衍生物、蔥 及其衍生物、花及其衍生物、聚甲炔系、氧雜蒽(xanthene) 系、香豆素系、赛安寧(cyanine)系等色素類、8-羥基喹琳 95555.doc -50- 1264457 及其衍生物之有機金屬配位化合物、芳香族胺、四苯基環 ^垸二烯減其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及料生物等。具 °可使用如知'開昭57-5 1 78 1號及特開昭59-1 94393號 公報所揭示者等熟知者。 I光層2G中’除發光材料之外,依需要亦可含有先前熟 知之電洞輸送性材料及/或電子輸送性材料等之載子輸送 材料。 _電洞輸送性材料如·、比唾琳衍生物、难mlne衍生物、 芪衍生物或三苯基二胺衍生物等。 〆 ]迖性材料可使用·噁二唑衍生物、anthraquinodimethane 或其何生物、benzGquin瞻或其衍生物、萘酿或其衍生物、 蔥酉昆或其衍生物、tetracyan〇anthraquin〇dimeth繼或其衍生 物、芴或其衍生物、diphenyldicya_hyi_或其衍生物、 聯對苯醌衍生物或8邊基㈣或其衍生物等之有機金屬配 位化合物等。 大載子輪送材料之使用量係依使用之化合物種類等而異, 口此係在不阻礙充分之成膜性與發光特性範圍内決定最佳 之斗加1即可。通常對發光材料係1〜40質量%,更宜為2〜30 質量%。 ” 豈發光層20之膜厚並無特別限制,此外,亦依形成方法而 不過坆進一步提咼發光效率之觀點而言,宜為20〜150 nm 〇 (有機薄膜層) 有機/專膜層包含滿足上述公式⑴及公式⑺之有機高分 95555.doc -51 - 1264457 隙4.0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時,該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在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中可同種亦可不_,不過為方便 製造宜為同種。 子化合物或能隙為3.5eV以上(更宜為4“ν以上)之有機高 分子化合物。有機薄膜層尤宜為滿足上述公式⑴及公式⑺ 且能隙為3.5 eV以上(更宜為4〇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 物。構成有機薄膜層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可使用盘用於上 述改質獨同之化合物。亦即,如:具極性基之高分子、 =此等高分子與極性、非極性高分子共聚者或是在末端基 等上”有極基之取代基之極性、非極性高分子。另外有 機EL元件具備有機薄膜層與改f部時,且此等同時包含能 &用於有機薄膜層之極性高分子之具體例如··$乙稀醇、 水:丙%、聚乙烯醚、聚烯丙醚等之不飽和醇或不飽和醚 之水口物或不飽和醇與不飽和醚之共聚物;聚醚;纖維素 /亍生物,丙烯馱及偏丙烯酸等不飽和羧酸之聚合物或共聚 …“日fee乙烯基等聚乙烯g旨及聚笨二酸等聚丙烯醋等在 吁欠土中/、有不飽和結合者之聚合物或共聚物;聚丙烯酸 l A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酯聚合物、富馬酸酯聚合物等 之在氧殘基中或氧殘基中與醇殘基中具有不飽和結合者之 聚合物或共聚物;丙烯腈聚合物、偏丙烯腈聚合物、丙烯 腈與偏丙烯腈之共聚物、聚偏二氰乙烯、丙二腈聚合物、 fumar0nonitrile聚合物、丙二腈與⑽〇η衍…之共聚 ^,♦乙烯吡啶、聚-N-乙烯吡咯烷、聚-N-乙烯吡咯烷酮 等‘ I式化合物之聚合物或共聚物·,聚曱基丙烯酸甲酯 95555.doc -52- 1264457 (PMMA) 〇 以上係說明本發明之有機el元件較 一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形態,不過 ==之有機EL元件之其他實施形態亦可為··第一 曰係电子注入電極(陰極)屏, 甩極 ο Λ Μ ^ μ ^ —私極層係電洞注入電極 屬。在基板上配置電子汴+ ^ ^ 弘千注入电極(陰極)層時,可 毛極層側作為光取得側。此時電子注 /入 述電洞注人電極層作Α' 層宜滿足將上 件。 作為絲相時之光學性條件及膜厚條 此外’有機層可為堆疊數 数層务先層,亦可為除發光声之 外還堆疊電洞注入層、㊄、、问仏、、,陆 X尤肩之 0士丄 層包洞輸达層及/或電子輸送層。此 守,°上所逑,電洞注人層係鄰接堆疊於電润注入電極芦 之發光層側,電洞輸送層係堆疊於上述電洞注人層鄉^ 層之間,電子輸送層係堆疊於電子注入電極層與發光層之 間0 用於電洞輸送層之電洞輸送性材料及用於電子輸送層之 電子輸送性材料如以上所述者。此外,用於電洞注入狀 電洞注入材料如聚噻吩或聚苯胺等熟知之導電性高分子化 合物。 藉由此種塗敷法形成上述有機層時之膜厚,每一種有機 層宜為0.5〜1000 nm,更宜為1〇〜5〇〇 nm。藉由增加有機層 之膜厚5特別是形成20 nm以上,可防止漏電流之發生。 此外,本發明之有機EL元件之其他實施形態之發光層之 改質部,取代或除上述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外,亦可為含 95555.doc -53- 1264457 有BAlq等之有機金屬鹽。此時所謂有機金屬鹽,係指以金 屬取代有機酸、醇、二烧基酿胺之氫者,亦可金屬二配二 基之配位結合—部分存在’不過不含配位結合為全部者。 有機金屬鹽如:敎酸、苯紛等有機酸之鹽、烷氧基金屬、 —燒基酸胺之鹽等。 、緩酸可為脂肪族亦可為芳香族。脂肪錢酸宜為總碳數 為1〜24者,可為飽和脂肪族羧酸亦可為不飽和脂肪醆羚 酸,亦可為具有2個以上之羧基者。此外,亦可具有芳基二 取代基。具體而言,如:醋酸、二乙基甲酮酸、辛酸:己 -酸、癸m桂酸等脂料羧酸、油酸或乾麻醇 (ncmoleic)酸等不飽和脂肪族羧酸、或檸檬酸、頻果酸或草 酸等之二或三等多價之羧酸等。芳香族誠宜為總碳數為 7〜24者,亦可具有取代基(碳數為丨〜8之烷基、羥基等),具 體而言如:安息香酸、〇_(t•丁基)安息香酸、岭丁基泠 息香酸、水揚酸、叫經基)、安息香酸或P-(經基)安息香酸 等0 苯驗宜為總碳數為6〜46者,亦可具有取代基(碟數為^ 之值鏈狀或分歧狀之炫基及笨基等之芳基等)及稠環(亦可 具有取代基之苯環等芳香環等),可為丨價之笨盼亦可為螬 以上之夕仏之苯酚。具體而言如:笨酚、蔡酚、笨基笨 酚或2, 2-雙(p-羥基苯基)丙烷(雙酚a)等。 形成烧氧基金屬之醇宜為總 乙醇、 n_丙醇或η-丁醇等第一極醇 t-丁醇等第三極醇等。此外 碳數為1〜10者,如 異丙醇或s-丁醇等第二極醇或 亦可為二價以上之多價醇,如 95555.doc -54- 1264457 乙二醇等。 二烧基醯胺亦可進一步具有取代基’總碳數宜為2〜24。 具體而言如··二甲基醯胺、二乙基醯胺、N-甲基乙基醯 胺等。 有機金屬鹽中,亦宜為炫氧基金屬、酴鹽或醋酸鹽等。 此因此種鹽及配位化合物之安定性優越,對塗敷溶劑之溶 解性高。 上述有機金屬鹽及有機金屬配位化合物之具體例列舉如 ° 众匕 I Φ 1 | 蜀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
95555.doc -55- 1264457
(c-ll)
95555.doc -56- 1264457 [Ca(0C2H40)】n (C-18) Ca(OC2H5)2 (C-19) Ca(CH3COO)2 (020)
Ba(CH3COO)2 (C-25) SmO-CaHTOJa (026) La(OC2H5)3 (027)
95555.doc -57- 1264457
Al(0Et)3 AK〇iPr}3 AI(OPh)3
Mn(CH3C〇2)2 AICIa CH^CHaC^ n〇Et ·〇 0Et
(CH3〇CH2CH2〇)^AI CHj ch3ch2c^ •Vi ,c=。 CH3 cxwHr (n爲聚合度)
0½ M»=20,000 (n爲聚合度) 此時,式(C-18)及(C-22)之各個重量均分子量宜為 5000〜500000,更宜為 20000〜300000。 再者’為防止元件之有機層及電極惡化’宜藉由密封板 等密封元件上。密封板為防止濕氣浸入,須使用接著性樹 脂層來接著密封密封板。密封氣體宜為氬、氦或氮等惰性 氣體等。此外,該密封氣體之水分含有量宜為1 00質量ppm 以下,更宜為10質量ppm以下,尤宜為1質量ppm以下。該 水分含有量之下限值雖無限定,不過通常約為0.1質量ppm。 95555.doc -58- 1264457 其次,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有機£;1元件之製造方法之軟俨 實施形態。以下係說明具有圖i所示構造之有機紅元件之: 造方法。 瓦先,在準備之基板10上,如形成IT〇等電洞注入電極層 12。其形成方法可採用濺射法或蒸鍍法等先前使用之方法。 、其次,在電洞注入電極層12上形成發光層2〇。其形成方 f ’於發光層含有高分子發光材料(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 時,係可自溶液形成其發光材料者時,可使用自旋式塗敷 法喷土法、滴塗法、喷墨法或印刷法等塗敷法。此等中, 且使用自方疋式塗敷法,藉由塗敷於電洞注入電極層12之全 开/成^光層20之步驟非常簡|,製造裝f亦為簡單且 價廉者。 此外’發光層係低分子發光材料時,除上述塗敷法之外, ,、可使用歲射法或洛錢法等,不過考慮形成改質部1 6時之 有機P7刀子化合物之密合性及濃度梯度時,宜使用容易在 發光層之表面形成凹凸之塗敷法。 一 i貝為求在發光層20之表面附近形成改質部1 6,宜將 含有上述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並使用上述之溶劑,更宜為 極!生命d而5周制之溶液塗敷於發光層之表面。塗敷法並 無特別限定,如W /占田& > 了使用自方疋式塗敷法、喷塗法、滴塗法、 喷墨法或印刷法等。 、 此外,宜調整溶液中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濃度,使得 改貝二16具有所需之厚度。該濃度宜為0.01〜1.0質量0/。。該 數值範圍於將先前之有機EL元件之含有高分子化合物之有 95555.doc -59- 1264457 機層與藉由塗敷法形成、^ ^ ^ 薄之濃产,m 辰度比較,係非常 淨辰! ’不過猎由塗數曲 敷具有此種浪度之溶液,可將適产 之浪度梯度賦予改質部16。而後,在發光層2〇上形成= 層18,有機肛元件製作完成。其形成方法可採用 瘵鍍法或濺射法等先前使用之方法。 另外,具有圖7所示構造之有機π元件於形成發光層後, 在該層上塗敷含有滿足公式⑴及⑺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或::隙為3.5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溶液,而形成有 機薄膜層3G,其次藉由形成電子注人電極層i 8即可製作。 具有圖U所示構造之有機此元件’則係如上述地形成改質 邛16後,在其上塗敷含有滿足公式及(2)之有機高分子化 合物或能隙為3.5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溶液,而形 成有機薄膜層30,其次形成電子注入電極層丨8即可。具有 圖4〜6、8〜10、12〜13所示構造之有機EL元件,將熟知之電 子注入層22及/或電洞注入層24之形成方法應用於上述製 造方法時即可製造。構成有機薄膜層3〇之材料與構成改質 部16之材料相同時,於形成發光層後,藉由在該層上塗敷 包含:可使發光層溶解或澎潤之溶劑、以及滿足公式(1)及 (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或能隙為3.5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 化合物之溶液,可一次製作改質部16與有機薄膜層3〇。 以上係說明本發明之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法之較佳實施 形態,不過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 本發明之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法之其他實施形態,係堆 疊有數個有機層之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法時,欲在兩個有 95555.doc -60- 1264457 機層間形成界面’ 層。此時p赴 自下層之塗敫面除去溶劑後 此外亦可在塗敷下層後進行加熱處理等。 成 不形成兩個有機層之界面日寺,兩層 成所謂傾斜組成4界亦可形 溶劍、黏度、比對溶劍之溶解度、 匕重之任何一個不同之材料 別塗敷兩種有機層,即 丁主敷,分 尚未自下…… 1面、,且成傾斜狀地變化。此外, 居而敷面完全除去溶劍時’亦可藉由塗敷下一 曰而不形成界面。此時,成為 成為兩層界面之區域中,兩層之 主要成为或摻雜材料之混合比,以 Ί 1 . Ί 貝里比且約為10000 : 〜1 · 1,更宜為1000 ··卜⑺·· J。 2者’其他實施形態’其改質部係取代或除有機高分子 、:物之外,含有上述有機金屬鹽之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 .:才且稭由塗敷法在發光層上塗敷該有機金屬鹽而形成 改質部。此種情況下,亦為求使改質部之厚度為希望者, 更且適切為整塗敷之有機金屬鹽之溶液之濃度。 (貫施例) 以下猎由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不過本發明並 不限定於此等實施例。 (實施例1) 首先弘/同,主入電極(陽極)層,係在形成有板電阻1 5 Q / □之ΙΤΟ膜之透明玻璃製基板之ΙΤ〇膜上,藉由自旋式塗敷 法塗敷PEDOT/PSS(Bayer公司製,Bitr〇n Ρ),形成具有4〇 nm 膜厚之電洞注入層。其次,將包含以下述式(47)表示之重複 單位之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2〇〇〇〇)95質量%與紅熒烯5質 95555.doc -61 - 1264457 量%溶解於甲苯,來調制濃度2質量%之甲苯溶液。而後, 藉由自旋式塗敷法將該曱苯溶液塗敷於上述電洞注入層 上,而形成具有70 nm膜厚之發光層。
(47) 其次,在上述發光層上,藉由自旋式塗敷法塗敷使能隙 3.5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分子量300000之聚(2-乙 烯基吡啶),以0.1質量%溶解於2-乙氧基乙醇而調制之溶 液,藉由在1 80°C下,於氮氣氛中乾燥1小時,而形成有機 薄膜層及改質部。該合計之膜厚為2 nm。另外,|EAllHEA0TIJ 係 0.3 eV以上,|IP0TL|-|IPLL|係 0.3 eV以上。 繼續在形成改質部之發光層上蒸鍍氟化鋰,使得具有 0.2 nm之膜厚,在其上蒸鍍銘,使得具有250 nm之膜厚, 形成電子注入電極(陰極)層,而獲得實施例1之有機EL元 件。 95555.doc -62- 1264457 ,疋評估該有機EL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1〇 mA/cm2 —儿度為413 cd/m2,驅動電壓為4·86 v。此外,以該電流 山度進仃%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5⑻小時。 (實施例2) 、’、取代刀子里300000之聚(2-乙烯基吡啶),在能隙3·5 eV 以t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分子量150000之兩末端基使用 具酸氯化物之聚苯乙烯之外與實施例丨相同,而獲得實施例 有機EL元件。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為2 nm 另外,|EAll|_|EAotl|係 〇·3 eV以上,|Ιρ〇τ[Ηιρ^κ|;、〇·3 eV以上。 測定評估該有機£1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i〇mA/cm2 =亮度為273 Cd/m2,驅動電壓為5 2() V。此外,以該電流 密度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3〇〇小時。 (實施例3) 除取代刀子里300000之聚(2_乙烯基吡啶),而使用能隙 3.5 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分子量之聚乙 烯基比疋)之外與貫施例1相同,而獲得實施例3之有機 元件。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為2 nm。另外, |EALL|-|EA〇TL| 係 0.3 eV 以上,|Ip〇TLHlpLL丨係 〇3 ev 以上。 測定評估該有機EL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ι〇ιηΑ/_2 之亮度為400 cd/m2,驅動電壓為5 〇〇 v。此外,以該電流 密度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8〇小時。 (實施例4) 除取代刀子里300000之聚乙稀基口比幻,而使用能隙 95555.doc -63 - 1264457 3.5 e 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
κ 口物之分子量200000之PMMA 之外與貫施例1相同,而獲 ^ 于貝施例4之有機EL·元件。有機 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 予马 2 nm。另外,丨EAll|-|EAotl| 係 〇.3eV 以上,IIJWHIPLL| 係 0.3ev 以上。 7定評估該有租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1GmA/cm2 :売度為300 Cd/m2 ’驅動電壓為5·2〇 v。此外,以該電流 密度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35()小時。 (實施例5) 除取代μ施例1之發光層,而使用ΜΕΗ·ρρν(分子量 咖〇〇),藉由自旋式塗敷法形成具有60 nm之膜厚之發光 g之外44 m靶例1相同,而獲得實施例5之有機EL元件。有 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為2㈣。另外,丨EAll|_|ea〇tl| 係 0.3 eV以上,|ip〇tlHiPll丨係 〇 3 ev以上。 測疋砰估該有機EL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l〇mA/cm2 之冗度為600 cd/m2,驅動電壓為3 5〇 v。此外,以該電流 密度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25〇小時。 (貫施例6) 除取代使分子量300000之聚(2_乙烯基σ比啶),以〇1質量0/〇 岭解於2-乙氧基乙醇而調制之溶液,而使分子量3〇〇〇〇〇之 來(2-乙烯基σ比啶)5〇質量%與上述式(匕丨)表示之鈉(μμ)5〇 貝里/〇之混合物以〇·2質量%溶解於2_乙氧基乙醇而調制之 办液,以及不在形成改質部之發光層上蒸鍍氟化鋰,而蒸 鍍鋁使得具有250 nm之膜厚外,與實施例丨相同,而獲得實 知例6之有機EL元件。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為 95555.doc •64- 1264457 另外,丨EALL|-|EA0TL丨係 〇·3 eV以上,|Ip抓HIPll|係 0·3 eV以上。 丄〜平估汶有機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1 0 mA/cm2 :党度為350 Cd/m2’驅動電壓為5.80 V。此外,以該電流 二度進仃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州小時。 (實施例7) 3 5、取代刀子里300000之聚(2-乙烯基吡啶),而使用能隙 _#5、…从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分子量200000之聚乙二 ' .1貝里%浴解於甲醇之外與實施例1相同,而獲得實施 另夕有機ELto件。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為2證。 、|EAllHEA〇tl|係 〇·3 eV以上,|IP0TL|_|IPLL|係 0.3 eV 以上。 測定評估該有機EL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1〇mA/cm2 ^度為4〇〇 cd/m2,驅動電壓為5·2() v。此外,以該電流 松度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彻小時。 (實施例8) 除取代分子量3_〇〇之聚(2_乙烯基吼咬),而使用能隙 v以上之有機尚分子化合物之分子量ι3〇〇⑼之聚乙烯 略烧_之外與貫施例】相同,而獲得實施例8之有機队元 件。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為2 nm。另外, 1EAl^|EA°tlI係 〇.3 eV以上,inwi-|iPLLi係 0.3 π以上。 ’収》平估该有機EL TG件之特性日夺,電流密度為i 〇 mA/cm2 之亮度為430 Cd/m2,驅動電屋為5.00 V。此外,以該電流 密度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550小時。 95555.doc -65 - 1264457 (實施例9) 除不蒸鍍氟化鐘之外與實施例1相同,而獲得實施例9之 有機EL元件。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合計膜厚為2 _。 之党度為130 cd/m2, 密度進行穩流驅動時 (實施例1 〇 ) 測定評估該有機虹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ι〇ιηΑ/_2 驅動電壓為6.00 V。此外,以該電流 儿度半衣期哥命為1 5 〇小時。 一除將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形成合計膜厚狀2 nm之外與 貝%例1相同,而獲付貫施例1〇之有機元件。測定評估該 有機ELtl件之知性時,電流密度為丨〇 之亮度為 /m驅動电壓為85v。亮度半衰期壽命為则小時。 另外,實施例1〜10中係鄰接於改質部而形成包含與改質 成分相同成分之有㈣膜層’不過該有機薄膜層之膜厚未 達 2 nm 〇 (參考例1) —除將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形成合計膜厚為31 nm之外與 貝知例1相㈤,而獲得參考例1之有機EL元件。測定評估該 有機EL元件之特十生日夺,電流密度為lOmA/cm2之亮度為! cd/m2, 驅動電壓為22 V。無法測定亮度半衰期壽命。 (比較例1) 除不形成有機薄膜層與改質部之外與實施例丨相同,而獲 知比較例1之有機EL元件。測定評估該有機EL·元件之特性 日守’包机松度為10 mA/cm2之亮度為18 cd/m2,驅動電壓為 8·50 V。此外,以該電流密度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 95555.doc -66 - 1264457 期筹命為50小時。 (比較例2) 除取代比較例1之發光層,而使用meh-ppv(分子量 100000) ’藉由自旋式塗敷法形成具有6〇 nm之膜厚之發光 層之外與比較例1相同,而獲得比較例2之有機EL元件。 測定評估該有機EL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丨〇 mA/cm2 之冗度為80 cd/m2 ’驅動電壓為3·5〇 v。此外,以該電流密 度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3〇小時。 (比較例3 ) 除取代比較例1之發光層,而使用ΜΕΗ_ρρν(分子量 100000)與聚苯乙烯(分子量15〇〇〇⑴之混合物(重量混合比 50 50),藉由自旋式塗敷法形成具有60 nm之膜厚之發光 層之外與比較例1相同,而獲得比較例3之有機EL元件。 測定評估該有機EL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1〇mA/cm2 之亮度為2 cd/m2,驅動電壓為1〇 v。此外,以該電流密度 進行穩流驅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短而無法測定。 (比較例4) &除不形成__層錢質部,並取代氟化心形成丨胆之 乳化鋇(BaO)之外,與實施例丨相同,而獲得比較例*之有機 BL元件。測定評估該有機此元件之特性時,電流密度為 10 mA/cm之焭度為18 cd/m2,驅動電壓為5·5〇 V。此外, 以該電流密度進行穩流動時,亮度半衰期壽命為$小時。 此外,發光面上產生大量之黑點。另夕卜,取代氧化鎖而使 用氧化鎂(MgO)時,獲得相同之結果。 95555.doc -67- 1264457 (比較例5) 除不形成有機薄膜層及改質部,而以蒸鍍形成2 nm之聚 對苯(polyparaphenylene)之外與實施例丨相同,而獲得比較 例5之有機EL元件。測定評估該有機EL元件之特性時,電 *岔度為1〇 mA/cm2之亮度為〇 cd/m2,驅動電壓為⑺v。無 法測定壽命。 本發明之有機EL元件即使使用製程可靠性特別高,且可 降低嬈造成本之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作為發光層之構成材 料,仍可達成充分高之發光效率及壽命。此外,本發明之 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法可提供上述之有機EL元件。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第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2係第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s件第一種變形態樣之 模式剖面圖。 圖3係第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第二種變形態樣之 模式剖面圖。 圖4係第二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5係第三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6係第四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7係第五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8係第六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9係第七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10係第八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Π係第九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95555.doc -68- 1264457 圖12係第十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13係第十一種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圖14係模式顯示有機薄膜層滿足公式(1)及公式(2)時 發光層與有機薄膜層之能圖形之圖。 、 圖1 5心权式顯示第十一錄杂# 士 乐卞檀具施形悲之有機EL元件之元件 構造及能圖形之圖。 之剖面圖 圖16係模式顯示發光層20之表面附近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基板 12 第一電極層 14 發光層 16 改質部 18 弟一電極 20 發光層 22 粒子 24 電洞注入層 30 有機薄膜層 95555.doc -69>

Claims (1)

  1. j 1264想H5°號專利申請案 丄文申清專利範圍替換本(95年1 .月):! 十、申請專利範圍: 。種有機EL元件,其係具備:基板;第_電極層及第二 電極層,其係以在基板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置丨及 ^光層,其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層間;其特徵為·· 月D述第一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之一係電洞注入電 極層,另一係電子注入電極層: 、、在可述發光層與前述電子注入電極層之間形成有包含 :足以下式(1)及式⑺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薄膜 /f : IEAll卜|EA0TL| — 〇·3 eV (l) Iipotl|-|IPll|^ 0.3 eV ⑺ [式中,EA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電子親和力,E 一 、', 〇 T L 2, 不厨述有機薄膜層之電子親和力,Ip㈣表示前述有機薄 膜層之離子化電位,Ip“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離子化電位]。 -種有機EL元件,其係具備:基板;第一電極層及第二 電極層,其係'以在基板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西曰己置.: 發^層,其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層間;其特徵為: 别述第一電極層及前述篦—喷 ^ ^ 引迷弟一電極層之一係電洞注入電 極層,另一係電子注入電極層; 、、在前述發光層與前述電子注人電極層之間形成有包含 層足乂下式(1)及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薄膜 在前述發光層中形成有改質部,其係偏向前述電子、、主 入電極層側’含有與構成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 1264457 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EALL|-|EA〇TL| ^ 0.3 eV (1) |IP〇tL|-|IPll|^ 0.3 eV ⑺ [式中,ea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電子親和力,EA〇几表 不刖述有機薄膜層之電子親和力,11>〇几表示前述有機薄 膜層之離子化電位,IP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離子化電位]。 3. 如請求項2之有機EL元件,其中上述改質層中與構成前述 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係滿足 以下式(1)及式(2)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EAlL|-|EA〇xl| ^ 0.3 eV (ι) |IP〇tl|-|IPll|^ 0.3 eV ⑺ [式中,ea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電子親和力,EA〇几表 示前述有機薄膜層之電子親和力,IP0Tj示前述有機薄 膜層之離子化電位,IP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離子化電位]。 4. 如請求項1或2之有機EL元件,其中滿足前述式(1)及式(2) 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係極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5·如請求項鴻2之有機EL元件,其中滿足前述式⑴及式⑺ 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數均分子量為5〇,〇〇〇以上。 &如請求項之有機EL元件,其中前述有機薄膜層係藉 由塗敷包含滿足前述式⑴及式⑺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與溶劑之溶液而形成者。 7· -種有機EL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以下步驟:在基 板之-側形成第-電極層;以至…層成為發光層之方 式’在前述第-電極層上進行層形成;及在以該步驟層 95555-950120.doc 1264457 堆疊之最表面之層上形成第二電極層;其特徵為·· 將前述第一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声 ^ 电征嘈之一作為電洞注 入電極層,將另一作為電子注入電極層; 形成包含滿足以下式⑴及式⑺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之有機薄膜層,作為前述發光層與電子注人電極層間之 層:. θ |EALL|-|EA〇TL[ ^ 0.3 eV (ι) |ΪΡ〇丁lHIPllI — 〇·3 eV ⑺ 8. [式中,EA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電子親和力,几表 示前述有機薄膜層之電子親和力,IP0TL表示前述有。:薄 膜層之離子化電位,IU示前述發光層之離子化電位]。 一種有機EL元件,其係具備:基板;第一電極層及第二 電極層,其係以在基板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置;及 發光層,其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層間;其特徵為· 前述第一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之一係電洞注入電 極層,另一係電子注入電極層; 在前述發光層中形成有改質部,其係偏向前述電子注 入電極層側,含有與構成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 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上述改質層中與構成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 有機而分子化合物,係滿足以下式⑴及式(2)之有機高分 子化合物: IEAllI-IEAotlI^ 0.3 eV (1) |IP〇tl|-|IPll| ^ 0.3 eV (2) 95555-950120.doc 1264457
    前述第-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之一係電洞注入電 極層,另一係電子注入電極層; 处在則述發光層與丽述電子注入電極層之間形成有包含 隙3.5eV以上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有機薄膜層; 一二式中,EA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電子親和力,£、几表 ::述有機薄膜層之電子親和力,〜表示前述有機薄 ―“之離子化電位,IP“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離子化電位]。 2種有機EL元件,其係具備:基板;第一電極層及第二 :極層,其係以在基板之一側彼此相對之方式配置;及 &光層’其係配置於此等電極層間;其特徵為: 在前述發光層中形成有改質部,其係偏向前述電子注 電極層側,含有與構成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 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上述改質層中與構成前述發光層之有機化合物不同之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係、滿^下式⑴及式(2)之有機高分 子化合物: IEAllI-IEAotlI^ 0.3 eV ⑴ 丨1P〇丁lHIPll|- 0.3 eV (2) L式中,EA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電子親和力,EA〇u :前述有機薄膜層之電子親和力,心几表示前述有機薄 #層之離子化電位’IPll表示前述發光層之離子化電位]。 95555-950120.doc
TW093125350A 2003-08-20 2004-08-20 Organic EL elements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on thereof TWI26445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96531 2003-08-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10507A TW200510507A (en) 2005-03-16
TWI264457B true TWI264457B (en) 2006-10-21

Family

ID=342135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25350A TWI264457B (en) 2003-08-20 2004-08-20 Organic EL elements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on thereof
TW095102282A TW200621940A (en) 2003-08-20 2004-08-20 Organic E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02282A TW200621940A (en) 2003-08-20 2004-08-20 Organic E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897269B2 (zh)
EP (1) EP1691584A4 (zh)
JP (2) JPWO2005020642A1 (zh)
KR (1) KR100779416B1 (zh)
CN (1) CN1839667A (zh)
TW (2) TWI264457B (zh)
WO (1) WO20050206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9878A (ja) * 2004-08-17 2006-03-02 Tdk Corp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4706243B2 (ja) * 2004-11-30 2011-06-22 Tdk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US7309956B2 (en) * 2005-01-14 2007-12-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Top-emitting OLED device with improved-off axis viewing performance
JP2007059783A (ja) * 2005-08-26 2007-03-08 Showa Denko Kk 有機el素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MX2008013869A (es) 2006-05-02 2009-02-16 Superbulbs Inc Diseño de remocion de calor para bulbos de led.
KR20090008317A (ko) * 2006-05-02 2009-01-21 슈퍼불브스, 인크. 플래스틱 led 전구
US20080074048A1 (en) * 2006-05-25 2008-03-27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a surfactant-coated cathode
US8277955B2 (en) * 2006-10-17 2012-10-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mpound for organic EL device and organic EL device
JP4811314B2 (ja) * 2007-03-27 2011-1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バイス
US8439528B2 (en) * 2007-10-03 2013-05-14 Switch Bulb Company, Inc. Glass LED light bulbs
CN101339977B (zh) * 2008-08-19 2010-09-1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有机小分子空穴注入层及其电致发光器件
US9306186B2 (en) * 2010-03-17 2016-04-05 Konica Minolta, Inc.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700044B2 (ja) * 2010-07-06 2015-04-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591069B2 (en) 2011-09-21 2013-11-26 Switch Bulb Company, Inc. LED light bulb with controlled color distribution using quantum dots
JP2013179293A (ja) * 2012-02-09 2013-09-09 Yamagata Univ 有機電子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3161095A1 (ja) * 2012-04-26 2015-12-21 東レ株式会社 凹凸構造を有する結晶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212261B2 (ja) * 2013-01-25 2017-10-11 日本放送協会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EP3138858B1 (en) 2015-09-01 2019-10-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mino fluorene polymer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7183153A (ja) * 2016-03-31 2017-10-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1986434B1 (ko) * 2017-12-08 2019-06-05 재단법인대구경북과학기술원 투명 발광체, 무기발광소자 및 유기발광소자
TWI677979B (zh) * 2019-03-21 2019-1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73261B2 (ja) * 1989-01-23 1997-11-05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の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JPH03137186A (ja) * 1989-10-23 1991-06-11 Asahi Chem Ind Co Ltd 有機の電界発光素子
JP2793383B2 (ja) * 1991-06-24 1998-09-0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09245511A (ja) 1996-03-12 1997-09-19 Idemitsu Kosan Co Ltd 蛍光変換フィルタ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9623204D0 (en) * 1996-11-07 1997-01-08 Univ Durham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
JP4147621B2 (ja) 1998-01-20 2008-09-1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H11251066A (ja) 1998-02-27 1999-09-17 Honda Motor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0277639B1 (ko) * 1998-11-12 2001-01-15 김순택 유기 전자발광소자
JP2000252069A (ja) 1999-03-03 2000-09-14 Honda Motor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189193A (ja) * 1999-10-05 2001-07-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照明装置
KR20010090848A (ko) 1999-10-05 2001-10-19 모리시타 요이찌 발광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표시장치,조명장치
TW541853B (en) * 2000-11-10 2003-07-11 Sumitomo Chemical Co Polymeric fluorescent substance and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3900897B2 (ja) 2000-11-10 2007-04-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蛍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分子発光素子
JP2002170667A (ja) 2000-11-30 2002-06-14 Hitachi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518909B (en) * 2001-01-17 2003-01-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02319488A (ja) * 2001-04-20 2002-10-31 Honda Motor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3077673A (ja) 2001-06-19 2003-03-14 Honda Motor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838951B2 (ja) * 2001-06-26 2011-1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7022421B2 (en) * 2001-08-29 2006-04-04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carrier blocking layers comprising metal complexes
US7157142B2 (en) * 2002-02-06 2007-01-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thin-film device and transfer material used therein
JP2004172102A (ja) 2002-10-29 2004-06-17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界発光素子
US20060040137A1 (en) * 2004-08-17 2006-02-23 Tdk Corporation Organic el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organic el display
JP4706243B2 (ja) * 2004-11-30 2011-06-22 Tdk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91584A4 (en) 2012-06-06
TWI359856B (zh) 2012-03-11
US20050129979A1 (en) 2005-06-16
JP2009278147A (ja) 2009-11-26
KR20060029700A (ko) 2006-04-06
WO2005020642A1 (ja) 2005-03-03
TW200510507A (en) 2005-03-16
US7897269B2 (en) 2011-03-01
CN1839667A (zh) 2006-09-27
EP1691584A1 (en) 2006-08-16
JP4737326B2 (ja) 2011-07-27
KR100779416B1 (ko) 2007-11-28
TW200621940A (en) 2006-07-01
JPWO2005020642A1 (ja) 200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64457B (en) Organic EL elements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on thereof
TWI378741B (en) Tandem oled having stable intermediate connectors
JP2897138B2 (ja) 電界発光素子
TWI334741B (en) Cascad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Itano et al. Exciplex formation at the organic solid-state interface: yellow emission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using green-fluorescent tris (8-quinolinolato) aluminum and hole-transporting molecular materials with low ionization potentials
TWI271119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5456554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TW201014450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a multi-layer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articles thereof
JPH05239455A (ja) 電界発光素子
TW200948191A (en) Polymer luminescence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polymer luminescence display apparatus
TW200935970A (en) Stable blu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TW200950175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illuminator
JP2015111602A (ja) 有機el素子
JPH1110278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TW201031260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JP2001172284A (ja) 有機発光素子材料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有機発光素子
TW200948928A (en) Pulsed driven light emissive device and composition therefor
JP2014112674A (ja) 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JP2714695B2 (ja) 電界発光素子
TW201241148A (en) Fabricat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W201008931A (en) Composition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0757780B1 (ko) 제어된 발광층 구조를 이용하는 고분자 전계 인광 소자
JPH03163189A (ja) 電界発光素子
JP2004127557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392369B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high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 capable of emitting nearly white light broadband spectr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