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8247A - 包裝袋(pouch)及填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裝袋(pouch)及填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8247A
TW202208247A TW110112839A TW110112839A TW202208247A TW 202208247 A TW202208247 A TW 202208247A TW 110112839 A TW110112839 A TW 110112839A TW 110112839 A TW110112839 A TW 110112839A TW 202208247 A TW202208247 A TW 20220824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ackaging bag
penetration
content liquid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2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宏樹
畠源英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8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824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28Articles or materials wholly enclosed in composite wrappers, i.e. wrappers formed by associating or interconnecting two or more sheets or blanks
    • B65D75/30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between two opposed sheets or blanks having their margins united, e.g. by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crimping, heat-sealing, or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65D75/54Cards, coupons, or other inserts or accessories
    • B65D75/56Handles or other suspension means
    • B65D75/566Hand holes or suspension aper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acks or bags
    • B65D33/02Local reinforcements or stiffening inserts, e.g. wires, strings, strips o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7/00Internal frames or supports for flexible articles, e.g. stiffeners; Separators for articles packaged in stacks or groups, e.g. for preventing adhesion of sticky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008Standing pouches, i.e. "Standbeut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65D75/58Opening or contents-removing devic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package manufacture
    • B65D75/5861Spouts
    • B65D75/5872Non-integral spouts
    • B65D75/5877Non-integral spouts connected to a planar surface of the package w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包裝袋,其可以簡單之構成,即使於完成了裝有內容液之包裝袋的狀態下,也可偵測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的偏差。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為,一種包裝袋,其具備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之內側薄膜70,內側薄膜70具有: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一固著部71;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二固著部72;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且未被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之內側配置部75;及貫通薄膜厚度方向之複數個薄膜貫通部76;且複數個薄膜貫通部76包含有:其至少一部分形成於第一固著部71之第一薄膜貫通部76a、及形成於內側配置部75之內側薄膜貫通部76c;且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係於製袋用密封部23與本體薄膜20相重疊配置。

Description

包裝袋(pouch)及填充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角撐部之包裝袋、及將內容液填充於包裝袋內之填充方法。
以往,作為收容飲料、飲用水或液體洗潔劑等內容液之容器,周知有一種包裝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其係藉由將複數片本體薄膜熱封,以形成製袋用密封部而成形為袋狀。
此外,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已知有一種於使用時(注出內容液時)、展示時或搬運時等,以所謂箱中袋(bag in box)之形式使用之包裝袋(pouch)、亦即將包裝袋收容於外包裝箱內進行使用。
然而,由於構成此種包裝袋之樹脂薄膜具有可撓性,因此,尤其於形成大容量包裝袋之情況下,可能因內容液之本身重量,而會產生所謂體部膨凸即於包裝袋本體之下側部分產生膨凸。
於產生上述體部膨凸之情況下,在使用時、展示時或搬運時等則需要確保更大的包裝袋之設置空間,此外,在以箱中袋形式使用之情況下,為考慮包裝袋之體部膨凸,則需要使外包裝箱保有強度。
因此,作為解決如上問題之一種技術方案,本申請人於專利文獻2中提出以下之構成:藉由在包裝袋本體內配置內側薄膜,利用該內側薄膜,防止隔著內容液收容部而相對向之包裝袋本體之第1被固著部與第2被固著部相互分離,以維持收容有內容液之包裝袋的整體形狀,抑制因飲料或飲用水等之具有流動性內容液的本身重量,而於包裝袋本體之下側部分產生膨凸之所謂體部膨凸。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12161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願2019-02534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又,於專利文獻2中還提出一種構成:為了避免因內側薄膜之設置而阻礙內容液收容部內之內容液的流動,於內側薄膜上形成孔狀或缺口狀之薄膜貫通部。
然而,其存在有以下之問題:於完成了裝有內容液之包裝袋的狀態下,無法自外部確認該薄膜貫通部是否被形成於既定位置上。
亦即,雖然可設想在包裝袋之製造階段中,當於內側薄膜形成薄膜貫通部時可能於其形成位置上產生偏差,但是將此種在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產生偏差的內側薄膜配置於包裝袋本體內,且完成裝有內容液之包裝袋的狀態下,則可能因在包裝袋本體上進行印刷等,而難以自外部確認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
因此,為了解決該等之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包裝袋及填充方法,其可以簡單之構成,即使於完成了裝有內容液之包裝袋之狀態下,也可偵測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之偏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包裝袋,係具有角撐部之包裝袋,其具備:包裝袋本體,其藉由將複數片本體薄膜熱封(熱熔)以形成製袋用密封部而成形為袋狀;及內側薄膜,其配置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內;其中,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內容液收容部、及隔著上述內容液收容部而相對向之第一被固著部與第二被固著部;上述內側薄膜具有固著於上述第一被固著部之第一固著部、固著於上述第二被固著部之第二固著部、配置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內且未被固著於上述包裝袋本體之內側配置部、及形成為貫通薄膜厚度方向之孔狀或缺口狀之複數個薄膜貫通部;上述複數個薄膜貫通部,包含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上述第一固著部之第一薄膜貫通部、及形成於上述內側配置部之內側薄膜貫通部;上述第一薄膜貫通部係藉由於上述製袋用密封部,對上述本體薄膜相重疊配置,來解決上述課題。 本發明之填充方法,係將內容液填充於上述包裝袋內之填充方法,其中,上述複數個薄膜貫通部包含有第二薄膜貫通部;該第二薄膜貫通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上述第二固著部;上述第二薄膜貫通部,係於上述製袋用密封部與上述本體薄膜相重疊配置;上述第一薄膜貫通部,係橫跨上述第一固著部及上述內側配置部而形成;上述第二薄膜貫通部,係橫跨上述第二固著部及上述內側配置部而形成;上述內容液收容部,具有藉由上述內側薄膜分隔之第一收容區域及第二收容區域,於上述包裝袋本體之連通上述第一收容區域之位置,安裝有具有出料嘴注出孔之出料嘴,且於使上述第二收容區域位於上述第一收容區域之下方側之狀態下,將填充噴嘴自上述包裝袋之外部通過上述出料嘴注出孔及上述內側薄膜貫通部插入至上述第二收容區域,當填充內容液時,藉由一面將自上述填充噴嘴注出之內容液供給至上述第二收容區域內,一面使上述第二收容區域內之氣體通過上述第一薄膜貫通部及上述第二薄膜貫通部朝上述第一收容區域側移動,來解決上述課題。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第1態樣,藉由將內側薄膜配置於包裝袋本體內,可利用內側薄膜阻止隔著內容液收容部而相對向之包裝袋本體的第一被固著部與第二被固著部相互分離,因此可維持收容有內容液之包裝袋的整體形狀,且可抑制因飲料或飲用水等具有流動性之內容液的本身重量而於包裝袋本體之下側部產生膨凸之所謂體部膨凸,藉此,可實現使用時、展示時或搬運時等之包裝袋之設置空間的狹小化,並且於以箱中袋形式使用包裝袋之情況下,不僅無需使收容包裝袋之外包裝箱保有高強度,而且還可獲得以下功效。 亦即,於本發明第1態樣中,配置於包裝袋本體內之內側薄膜具有:第一薄膜貫通部,其至少一部分形成於第一固著部;及內側薄膜貫通部,其配置於包裝袋本體內,且形成於未被固著於包裝袋本體之內側配置部上,且第一薄膜貫通部係於製袋用密封部與本體薄膜相重疊配置。如此,藉由在製袋用密封部上且與本體薄膜重疊之位置形成第一薄膜貫通部,可利用形成於製袋用密封部的厚度變化,自外部確認內側薄膜之第一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且可根據該確認之第一薄膜貫通部的形成位置,推測配置於包裝袋本體內之內側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因此可以簡單之構成偵測內側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的偏差。
根據本發明第2態樣,藉由第一薄膜貫通部橫跨第一固著部及內側配置部而形成,可於包裝袋本體內使容易堆積於包裝袋本體及內側薄膜之間的固著部分附近之空氣等的氣體通過第一薄膜貫通部而流動,因此,當將內容液填充於包裝袋本體內時,可將包裝袋本體內之空氣等氣體良好地排放至外部。 根據本發明第3態樣,藉由在包裝袋本體之側面,在高度方向上較中央更靠近本體底部之位置安裝出料嘴,且於本體底部形成第一固著部,該第一固著部上形成有第一薄膜貫通部,當於手持出料嘴而將包裝袋倒掛之狀態下通過出料嘴將內容液填充至包裝袋本體內時,可使包裝袋本體內之空氣等氣體通過第一薄膜貫通部流動,因此,可將包裝袋本體內之空氣等氣體良好地排放至外部。 根據本發明第4態樣,複數個薄膜貫通部包含有第二薄膜貫通部,該第二薄膜貫通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上述第二固著部,且該第二薄膜貫通部係於製袋用密封部與本體薄膜相重疊配置,藉此,可利用形成於製袋用密封部之厚度變化,自外部確認隔著內側薄膜貫通部而形成於兩側之第一薄膜貫通部及第二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因此,可更確實地偵測內側薄膜貫通部之形成位置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第5態樣,內側薄膜具有彎曲預定部位,該彎曲預定部位,係當以本體底部作為底部將裝有內容液之包裝袋放置於載置面上時會於本體底部產生彎曲之部位,並且,以橫跨彎曲預定部位之方式形成至少一個薄膜貫通部,藉此,可使內容液通過形成於彎曲預定部位之薄膜貫通部流動,抑制內側薄膜阻礙內容液在本體底部附近之流動,因此可抑制注出剩餘之內容液殘留於本體底部附近。 根據本發明第6態樣,內側薄膜具有液面接觸預定部位,該液面接觸預定部位,係當將本體底部朝下且未開封狀態之裝有內容液的包裝袋放置於載置面上時與內容液之液面接觸的部位,並且,藉由橫跨液面接觸預定部位形成至少一個薄膜貫通部,當將本體底部朝下且未開封狀態之裝有內容液之包裝袋放置於載置面上時,可使空氣等氣體及內容液通過形成於液面接觸預定部位之薄膜貫通部而於第一收容區域與第二收容區域之間流動,因此可避免第一收容區域內之內容液的液面高度與第二收容區域內之內容液的液面高度產生高度差之情形。 根據本發明第7態樣,藉由在製袋用密封部將內側薄膜之第一固著部配置於2片本體薄膜之間且相對於2片本體薄膜進行熱封而固著於包裝袋本體上,可同時進行製袋用密封部之形成、及內側薄膜之第一固著部之對包裝袋本體之固著,因此可減輕包裝袋之製造負擔。 根據本發明第8態樣,內側薄膜係由具有熱封層之樹脂薄膜構成,且以熱封層朝向外側之方式被對折彎曲,被對折之第一固著部及第二固著部,於製袋用密封部被配置在2片本體薄膜之間而熱封於2片本體薄膜,藉此,不需要於內側薄膜之兩面形成熱封層,並且,可進一步提高將第一固著部或第二固著部配置於2片本體薄膜之間之部位的強度。 根據本發明第9、10態樣,藉由所有之內側薄膜皆以朝向第一收容區域側之狀態設置藉由對折而形成之薄膜彎曲部,當注出內容液時,可藉由內側薄膜將第二收容區域內之內容液滑順地朝第一收容區域側導引,並且當通過出料嘴將內容液填充至包裝袋本體內時,可藉由內側薄膜將第二收容區域內之空氣等氣體滑順地朝第一收容區域側導引。 根據本發明第11態樣,於使第二收容區域位於第一收容區域之下方側之狀態下,將填充噴嘴自包裝袋之外部通過出料嘴注出孔及內側薄膜貫通部插入至第二收容區域,當填充內容液時,一面將自填充噴嘴注出之內容液填充於第二收容區域內,一面使第二收容區域內之氣體通過第一薄膜貫通部及第二薄膜貫通部朝第一收容區域側移動,藉此,即使於填充液體洗潔劑等容易產生泡沫之內容液的情況下,也可抑制包裝袋內之泡沬的產生,並且可良好地達成內容液之填充。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的包裝袋10進行說明。
包裝袋10,係收容飲料、飲用水或液體洗潔劑等之內容液者,如圖1及圖2所示,其具有:包裝袋本體20,其由具有可撓性之樹脂薄膜形成為袋狀;出料嘴60,其安裝於包裝袋本體20上;及內側薄膜70,其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包裝袋10於使用時、展示時或搬運時,係收容於外包裝箱(未圖示)內使用。
如圖1及圖2所示,包裝袋本體20,係藉由將由樹脂薄膜構成之複數片本體薄膜30、40、50熱封以形成製袋用密封部23而成形為袋狀,具體而言,藉由在內容液收容部21之周圍形成製袋用密封部23而形成為袋狀,該製袋用密封部23,係藉由對正面側薄膜30、背面側薄膜40及一對角撐部用薄膜50進行熱封而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其構成為在兩側部形成有角撐部22之所謂側面角撐型之包裝袋。
如圖1所示,包裝袋本體20具有本體底部20a,該本體底部20a,具有當於包裝袋10之使用狀態即可通過出料嘴60注出內容液之狀態(注出待機狀態)下,將包裝袋10放置於載置面(未圖示)上時作為底部而發揮功能。 該本體底部20a,係於將包裝袋10放置於平坦之載置面(水平面)上之狀態下,藉由內容液之重量而使各薄膜30、40、50、70彎曲,進而到達載置面(未圖示)上之部位,於本實施形態之情況下,各薄膜30、40、50、70之一部分構成本體底部20a。圖3顯示各薄膜30、40、50、70之彎曲預定部位34、44、54、77。
各薄膜30、40、50,係由至少於其一面具有熱封層之矩形(或大致矩形)之樹脂薄膜形成,且於相互被熱封之部位上,以使熱封層彼此相對向之方式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薄膜30、40、50構成本體薄膜。
各薄膜30、40、50之熱封區域構成如下。再者,於圖3(及圖4〜圖6)中,由點陣圖案顯示各熱封區域。 首先,如圖3所示,正面側薄膜30具有:第一熱封區域31,其於背面側薄膜40被熱封;第二熱封區域32,其於角撐部用薄膜50被熱封;及第三熱封區域33,其於內側薄膜70被熱封。 此外,如圖3所示,背面側薄膜40具有:第一熱封區域41,其於正面側薄膜30被熱封;第二熱封區域42,其於角撐部用薄膜50被熱封;及第三熱封區域43,其於內側薄膜70被熱封。 此外,如圖3所示,角撐部用薄膜50具有:第一熱封區域51,其於正面側薄膜30被熱封;及第二熱封區域52,其於背面側薄膜40被熱封。此外,於一角撐部用薄膜50上形成有被熱封於出料嘴60之第三熱封區域53。
出料嘴60係由合成樹脂等形成,且安裝於包裝袋本體20上,具有作為內容液之出料口之功能。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出料嘴60,藉由熱封被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之側面,具體而言,係被固著於角撐部22(角撐部用薄膜50)之一側。 如圖1所示,出料嘴60,係安裝於包裝袋本體20之側面(角撐部22、角撐部用薄膜50),在高度方向上較中央(角撐部用薄膜50之長邊方向中央)更靠近本體底部20a之位置。 如圖2所示,內容液收容部21,具有藉由內側薄膜70分隔之第一收容區域21a及第二收容區域21b,出料嘴60安裝於與第一收容區域21a連通之位置。
如圖2及圖3所示,內側薄膜70,係由其中至少於一面具有熱封層之矩形(或大致矩形)且可撓性之樹脂薄膜所形成,且以熱封層朝向外側之方式,在由薄膜彎曲部70a對折而彎曲之狀態下,被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容液收容部21)內,該薄膜彎曲部70a係沿垂直方向(內側薄膜70之長邊方向)直線狀延伸。 如圖2所示,內側薄膜70,係將對折而形成之薄膜彎曲部70a(之凸側)設置成朝向第一收容區域21a側之狀態。 再者,作為變形例,也可考慮設置與上述相同形式之複數片內側薄膜70,但於此種情況下,較佳者為皆將薄膜彎曲部70a(之凸側)朝向第一收容區域21a側之狀態設置所有內側薄膜70。
如圖3所示,內側薄膜70,係於其長邊方向之一端側具有第一固著部71,該第一固著部71被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一被固著部24,並且於其長邊方向的另一端側具有第二固著部72,該第二固著部72被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二被固著部25,第二被固著部25係隔著內容液收容部21而與第一被固著部24相對向。
如圖1及圖3所示,第一固著部71,係於包裝袋10之底部側之製袋用密封部23上,將其熱封層以使正面側薄膜30之熱封層及背面側薄膜40之熱封層變成相對向,在對折彎曲之狀態下,被配置於正面側薄膜30與背面側薄膜40之間,且熱封於正面側薄膜30及背面側薄膜40。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第一固著部71,係形成於本體底部20a,且包裝袋10之底部側之製袋用密封部23之一部分,作為包裝袋本體20之第一被固著部24而發揮功能。
如圖1及圖3所示,第二固著部72,係於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製袋用密封部23上,於將其熱封層以與正面側薄膜30之熱封層及背面側薄膜40之熱封層相對向之方式對折彎曲的狀態下,被配置於正面側薄膜30與背面側薄膜40之間,且熱封於正面側薄膜30及背面側薄膜40。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製袋用密封部23的一部分,具有作為包裝袋本體20之第二被固著部25的功能。
再者,於第一固著部71及第二固著部72中,對折狀態之內側薄膜70之內側面彼此也被熱封。例如,也可藉由在內側薄膜70之兩面設置熱封層、或者將內側薄膜70設為熱封性材料之單膜,而將內側薄膜70之內側面彼此熱封。
此外,如圖3所示,內側薄膜70,係於其短邊方向之一端側具有第三固著部73,該第三固著部73被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三被固著部26,並且於其短邊方向之另一端側具有第四固著部74,該第四固著部74被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四被固著部27,該第四被固著部27隔著內容液收容部21而與第三被固著部26相對向。
如圖2所示,第三固著部73,係以使其熱封層與正面側薄膜30之內側面側之熱封層相對向之狀態配置,且被熱封於正面側薄膜30之內側面。於本實施形態中,正面側薄膜3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作為包裝袋本體20之第三被固著部26而發揮功能。
如圖2所示,第四固著部74,係以使其熱封層與背面側薄膜40之內側面側之熱封層相對向之狀態配置,且被熱封於背面側薄膜40之內側面。於本實施形態中,背面側薄膜4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作為包裝袋本體20之第四被固著部27而發揮功能。
此外,如圖1所示,內側薄膜70具有內側配置部75,該內側配置部75,係位於形成在固著部71〜74之內側的區域且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並且未被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
此外,如圖2及圖3所示,於內側薄膜70上形成有複數個薄膜貫通部76,其等薄膜貫通部76係在厚度方向上被形成為貫通薄膜之孔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其等複數個薄膜貫通部76上,包含:第一薄膜貫通部76a,其橫跨第一固著部71及內側配置部75而形成;第二薄膜貫通部76b,其形成於第二固著部72;及複數個(2個)內側薄膜貫通部76c,其形成於內側配置部75。 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之一部分及內側薄膜貫通部76c,係於第一收容區域21a與第二收容區域21b之間,作為使內容液或空氣等之氣體流動之部位而發揮功能。
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中之形成於第一固著部71之部分,係於製袋用密封部23處,與本體薄膜30、40相重疊配置。 如圖1所示,第二薄膜貫通部76b,係在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製袋用密封部23上,且與薄膜30、40及70相重疊之部位,藉由集中形成貫通孔28而形成者。該貫通孔28供使用者將手或手指通過,用來作為把持包裝袋10之把手孔而發揮功能。
此外,至少一個薄膜貫通部76,係以橫跨薄膜彎曲部70a之方式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及圖3所示,第一薄膜貫通部76a與內側薄膜貫通部76c,橫跨薄膜彎曲部70a而形成。
如圖2及圖3所示,內側薄膜70具有彎曲預定部位77,該彎曲預定部位77,係於以本體底部20a作為底部,將裝有內容液之包裝袋10放置於載置面上時,在本體底部20a上(換言之,載置面上)產生彎曲之部位。 如圖2及圖3所示,彎曲預定部位77,係沿水平方向(內側薄膜70之短邊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部位。 並且,以橫跨彎曲預定部位77之方式形成有至少一個薄膜貫通部76,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及圖3所示,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係以橫跨彎曲預定部位77的方式來形成。
內側薄膜70具有液面接觸預定部位78,該液面接觸預定部位78,係於將本體底部20a朝下而將未開封狀態之裝有內容液的包裝袋10放置於載置面上時與內容液之液面接觸的部位。 如圖3所示,液面接觸預定部位78係沿水平方向(內側薄膜70之短邊方向)延伸的直線狀之部位。 並且,至少一個薄膜貫通部76橫跨液面接觸預定部位78之方式形成有,於本實施形態中,2個內側薄膜貫通部76c之上側的內側薄膜貫通部76c,橫跨液面接觸預定部位78之方式所形成。
當製造包裝袋10時,準備形成有第一薄膜貫通部76a及第二薄膜貫通部76c之內側薄膜70,且將內側薄膜70熱封於本體薄膜30、40之後,藉由對薄膜30、40、70實施貫通處理,以形成第二薄膜貫通部76b(貫通孔28)。
於如此製得之本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中,形成於內側薄膜70上之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係於製袋用密封部23,與本體薄膜20、30相重疊配置。 如此,藉由將第一薄膜貫通部76a在製袋用密封部23上形成在與本體薄膜20、30相重疊之位置,可利用形成於製袋用密封部23之厚度變化,自外部確認內側薄膜70中之第一薄膜貫通部76a的形成位置,且根據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之形成位置,即使自外部不能確認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之內側薄膜貫通部76c的形成位置之情形下,也可推測出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之內側薄膜貫通部76c之形成位置。
此外,出料嘴60在包裝袋本體20之側面,被安裝於在高度方向上,較中央更靠近本體底部20a之位置,且藉由於本體底部20a形成已形成有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之第一固著部71,於手持出料嘴60將包裝袋10倒掛之狀態下,通過出料嘴60將內容液填充於包裝袋本體20內時,可使包裝袋本體20內之空氣等氣體通過第一薄膜貫通部76a而流動,可將包裝袋本體20內之空氣等之氣體良好地排放至外部。亦即,如圖4所示,於手持出料嘴60將包裝袋10倒掛之狀態下,由於形成有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之第一固著部71到達上方側,因此當通過出料嘴60將內容液L填充於包裝袋本體20內時,可使包裝袋本體20內之空氣等氣體A通過第一薄膜貫通部76a而滑順地流動,且自出料嘴60朝外部排放。再者,於圖4所示之內容液之填充方法中,在未展開的狀態下(未使其膨凸之狀態、未使正面側薄膜30與背面側薄膜40分離之狀態)將內容液供給於包裝袋10內,但也可將內容液供給至已預先展開之狀態之包裝袋10內。
接著,參照圖5及圖6,對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的包裝袋10進行說明。在此,於第二實施形態中,除了一部分構成外,其餘構成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完全相同,因此省略對除了差異以外之構成作說明。
首先,於第二實施形態中,如圖5所示,複數個第二薄膜貫通部76b中之一個,係橫跨第二固著部72及內側配置部75所形成。 橫跨了該第二固著部72及內側配置部75之第二薄膜貫通部,係於製袋用密封部23處,與本體薄膜30、40相重疊配置。
此外,於第二實施形態中,如圖6所示,在已展開之狀態下(膨凸狀態、正面側薄膜30與背面側薄膜40分離之狀態)之包裝袋10,於使第二收容區域21b位於第一收容區域21a之下方側之狀態下(更具體而言,以使安裝有出料嘴60之角撐部用薄膜50朝向上方,並且使另一角撐部用薄膜50朝向下方,以維持包裝袋10之姿勢之狀態),以一個內側薄膜貫通部76c配設到出料嘴60之下方位置。
接著,以下對將內容液填充於包裝袋10之第二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的填充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6所示,將展開狀態之包裝袋10設定為使第二收容區域21b位於第一收容區域21a之下方側的狀態,通過形成於出料嘴60之出料嘴注出孔(未圖示)及內側薄膜貫通部76c,將填充噴嘴N沿上下方向,自包裝袋10之外部,插入至第二收容區域21b。
接著,如圖6所示,藉由將自填充噴嘴N注出之內容液供給於包裝袋10內,將內容液填充至包裝袋10內。
其中,於將內容液填充至已預先展開之狀態下之包裝袋10內的情況下,為了抑制內容液在包裝袋10內起泡,當將內容液供給至第二收容區域21b內時,需要使第二收容區域21b中之相當量的氣體(空氣)朝第一收容區域21a側移動,但於第二實施形態中,由於可一面將自填充噴嘴N注出之內容液供給至第二收容區域21b內,一面使第二收容區域21b內之氣體通過第一薄膜貫通部76a及第二薄膜貫通部76b(及內側薄膜貫通部76c)朝第一收容區域21a側移動,因此可良好地抑制內容液在包裝袋10內起泡。
再者,於第二實施形態中,隨著內容液供給之進行,填充噴嘴N隨著包裝袋10內之內容液的液面高度而朝上方移動,但也可設為於內容液之填充途中不使填充噴嘴N的位置產生變化。
以上,雖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於不超出申請專利範圍記載之本發明範圍內,其可進行各種設計變更。此外,也可將上述實施形態及後述之變形例的各構成任意地組合而構成包裝袋10。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對在使用時、展示時或搬運時將包裝袋10收容於外包裝箱(未圖示)內使用之情況進行說明,但其也可使用、展示或搬運包裝袋10本身,而不將包裝袋10收容於外包裝箱(未圖示)內。
此外,關於構成包裝袋本體20之各薄膜30〜50的具體形式,只要至少於一面具有低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的烯烴系或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之聚酯系等具有熱封性之層,則為可熱封層之單層膜或熱封層上而作任意層積之層均可。構成層積層之材料係任意性者,可藉由將公知之PET及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之聚酯、聚丙烯、聚醯胺、聚乙烯、鋁箔等加以層積,而其為任意之形成均可。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對包裝袋本體20係由正面側薄膜30、背面側薄膜40及一對角撐部用薄膜50之4片本體薄膜形成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構成包裝袋本體20之本體薄膜的數量等包裝袋本體20之具體態樣,並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對包裝袋本體20係於其兩側部形成有角撐部22之作為所謂側面角撐型之包裝袋所形成的構成作了說明,但包裝袋本體20之具體態樣為任意性者,例如,其可為具有一個角撐部22之所謂底部角撐型之包裝袋、或於兩側部及底部具有合計3個角撐部22之包裝袋等之任意的構成。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對在角撐部22(角撐部用薄膜50)上安裝出料嘴60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出料嘴60之具體配置不受限於上述構成,其可為任意性,此外,也可不設置出料嘴60本身,而以藉由切割包裝袋本體20之一部分所形成注出口之方式構成包裝袋10。 此外,關於將內側薄膜70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上之方法,並不限於上述之熱封,其也可為例如使用黏著劑之黏著等任何方法。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對所有之薄膜貫通部76,在薄膜厚度方向上被形成為貫通內側薄膜70之孔狀之構成皆已進行了說明,但其也可形成為使至少一部分之薄膜貫通部76到達內側薄膜70之外緣之切口形狀。 此外,各薄膜貫通部76(第一薄膜貫通部76a、第二薄膜貫通部76b、內側薄膜貫通部76c)之具體數量、配置及形狀可為任意性者。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對第一薄膜貫通部76a橫跨第一固著部71及內側配置部75而形成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第一薄膜貫通部76a只要其至少一部分形成於第一固著部71即可,也可將第一薄膜貫通部76a整體形成於第一固著部71。 此外,也可不形成第二薄膜貫通部76b。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內側薄膜貫通部76c,在製袋用密封部23雖不與本體薄膜重疊,但內側薄膜貫通部76c,也可在製袋用密封部23以與本體薄膜重疊之方式形成。 此外,雖已對在內側薄膜70形成有薄膜彎曲部70a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其也可不在內側薄膜70形成薄膜彎曲部70a。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對以橫跨彎曲預定部位77之方式形成第一薄膜貫通部76a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橫跨彎曲預定部位77之方式形成另一薄膜貫通部76(例如,內側薄膜貫通部76c)。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對以橫跨液面接觸預定部位78之方式形成內側薄膜貫通部76c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橫跨液面接觸預定部位78而形成另一個薄膜貫通部76(例如第二薄膜貫通部76b)。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包裝袋本體20之第一被固著部24係底部側之製袋用密封部23之一部分,且第二被固著部25係頂部側之製袋用密封部23之一部分之構成作說明,但第一被固著部24及第二被固著部25之具體位置,只要是相互隔著內容液收容部21而相對向之位置關係,即可為任意性者。其可根據抑制包裝袋本體20之體部膨凸之期望效果而適宜地變更。
此外,同樣地,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對包裝袋本體20之第三被固著部26係正面側薄膜3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且第四被固著部27係背面側薄膜4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第三被固著部26及第四被固著部27之具體位置,只要是相互隔著內容液收容部21而相對向之位置關係,即可為任意性者。
此外,內側薄膜70之具體數量、配置及對薄膜30、40、50之固著形式,只要是具有第一固著部71及第二固著部72之構成即可為任意性者。 此外,也可不於內側薄膜70上設置第三固著部73或第四固著部74,換言之,僅以第一固著部71及第二固著部72將內側薄膜70固著於包裝袋本體20。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雖然使用顯示「頂部」、「底部」及「側部」等之上下之用語,但該等用語並非用以限制包裝袋10在展示時、搬運時等之設置方向者,例如,其也可於展示時、搬運時等,將包裝袋10之側部或頂部朝下而將包裝袋10設置在載置面上。
10:包裝袋 20:包裝袋本體 20a:本體底部 21:內容液收容部 21a:第一收容區域 21b:第二收容區域 22:角撐部 23:製袋用密封部 24:第一被固著部 25:第二被固著部 26:第三被固著部 27:第四被固著部 28:貫通孔 30:正面側薄膜(本體薄膜) 31:第一熱封區域 32:第二熱封區域 33:第三熱封區域 34:彎曲預定部位 40:背面側薄膜(本體薄膜) 41:第一熱封區域 42:第二熱封區域 43:第三熱封區域 44:彎曲預定部位 50:角撐部用薄膜(本體薄膜) 51:第一熱封區域 52:第二熱封區域 53:第三熱封區域 54:彎曲預定部位 60:出料嘴 70:內側薄膜 70a:薄膜彎曲部 71:第一固著部 72:第二固著部 73:第三固著部 74:第四固著部 75:內側配置部 76:薄膜貫通部 76a:第一薄膜貫通部 76b:第二薄膜貫通部 76c:內側薄膜貫通部 77:彎曲預定部位 78:液面接觸預定部位
圖1為顯示在使用狀態下將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的包裝袋放置於載置面上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2為顯示包裝袋的剖面立體圖。 圖3為顯示構成包裝袋之各薄膜的說明圖。 圖4為顯示手持出料嘴將包裝袋倒掛之狀態的說明圖。 圖5為顯示構成第二實施形態的包裝袋之各薄膜的說明圖。 圖6為顯示將內容液填充於第二實施形態的包裝袋內之狀況的說明圖。
24:第一被固著部
25:第二被固著部
26:第三被固著部
27:第四被固著部
28:貫通孔
30:正面側薄膜(本體薄膜)
31:第一熱封區域
32:第二熱封區域
33:第三熱封區域
34:彎曲預定部位
40:背面側薄膜(本體薄膜)
41:第一熱封區域
42:第二熱封區域
43:第三熱封區域
44:彎曲預定部位
50:角撐部用薄膜(本體薄膜)
51:第一熱封區域
52:第二熱封區域
53:第三熱封區域
54:彎曲預定部位
70:內側薄膜
70a:薄膜彎曲部
71:第一固著部
72:第二固著部
73:第三固著部
74:第四固著部
75:內側配置部
76:薄膜貫通部
76a:第一薄膜貫通部
76b:第二薄膜貫通部
76c:內側薄膜貫通部
77:彎曲預定部位
78:液面接觸預定部位

Claims (11)

  1. 一種包裝袋,係具有角撐部之包裝袋,其具備有: 包裝袋本體,其藉由將複數片本體薄膜熱封以形成製袋用密封部而成形為袋狀;及 內側薄膜,其配置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內, 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內容液收容部、及隔著上述內容液收容部而相對向之第一被固著部與第二被固著部, 上述內側薄膜具有固著於上述第一被固著部之第一固著部、固著於上述第二被固著部之第二固著部、配置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內且未被固著於上述包裝袋本體之內側配置部、及形成為貫通薄膜厚度方向之孔狀或缺口狀之複數個薄膜貫通部, 上述複數個薄膜貫通部,包含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上述第一固著部之第一薄膜貫通部、及形成於上述內側配置部之內側薄膜貫通部, 上述第一薄膜貫通部係於上述製袋用密封部與上述本體薄膜重疊配置。
  2.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第一薄膜貫通部,係橫跨上述第一固著部及上述內側配置部所形成。
  3. 如請求項2之包裝袋,其中,更具備有出料嘴,其安裝於上述包裝袋本體, 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本體底部, 上述出料嘴,係安裝於上述包裝袋本體之側面在高度方向上較中央更靠近上述本體底部之位置,且 於上述本體底部形成有上述第一固著部。
  4.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複數個薄膜貫通部包含有第二薄膜貫通部,該第二薄膜貫通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上述第二固著部,且 上述第二薄膜貫通部係於上述製袋用密封部與上述本體薄膜重疊配置。
  5.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更具備有出料嘴,其安裝於上述包裝袋本體, 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本體底部, 上述內側薄膜具有彎曲預定部位,該彎曲預定部位,係當以上述本體底部作為底部將裝有內容液之包裝袋放置於載置面上時會於上述本體底部產生彎曲之部位,且, 以橫跨上述彎曲預定部位之方式形成至少一個上述薄膜貫通部。
  6.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更具備有出料嘴,其安裝於上述包裝袋本體, 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本體底部, 上述內容液收容部,具有藉由上述內側薄膜分隔之第一收容區域與第二收容區域, 上述內側薄膜具有液面接觸預定部位,該液面接觸預定部位,係當將上述本體底部朝下且未開封狀態之裝有內容液的包裝袋放置於載置面上時與內容液之液面接觸之部位,且, 至少一個上述薄膜貫通部,係橫跨上述液面接觸預定部位所形成。
  7.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內側薄膜係由具有熱封層之樹脂薄膜構成, 上述第一固著部,係於上述製袋用密封部被配置於2片上述本體薄膜之間且熱封於上述2片本體薄膜上而固著於上述包裝袋本體。
  8. 如請求項7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內側薄膜係由具有熱封層之樹脂薄膜構成,且以上述熱封層朝向外側之方式被對折彎曲, 被對折之上述第一固著部及上述第二固著部,於上述製袋用密封部被配置在2片上述本體薄膜之間而熱封於上述2片本體薄膜上。
  9. 如請求項8之包裝袋,其中,更具備有出料嘴,其安裝於上述包裝袋本體, 上述內側薄膜設置有至少一片, 上述內容液收容部,具有藉由上述內側薄膜分隔之第一收容區域與第二收容區域, 上述出料嘴安裝於與上述第一收容區域連通之位置, 所有之上述內側薄膜,皆以朝向上述第一收容區域側之狀態設置藉由對折而形成之薄膜彎曲部。
  10. 如請求項9之包裝袋,其中,以橫跨上述薄膜彎曲部之方式形成至少一個上述薄膜貫通部。
  11. 一種填充方法,係將內容液填充於請求項1之包裝袋內之填充方法, 上述複數個薄膜貫通部包含有第二薄膜貫通部,該第二薄膜貫通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上述第二固著部, 上述第二薄膜貫通部,係於上述製袋用密封部與上述本體薄膜重疊配置, 上述第一薄膜貫通部,係橫跨上述第一固著部及上述內側配置部而形成, 上述第二薄膜貫通部,係橫跨上述第二固著部及上述內側配置部而形成, 上述內容液收容部,具有藉由上述內側薄膜分隔之第一收容區域及第二收容區域, 於上述包裝袋本體之連通上述第一收容區域之位置安裝有具有出料嘴注出孔之出料嘴,且 於使上述第二收容區域位於上述第一收容區域之下方側之狀態下,將填充噴嘴自上述包裝袋之外部通過上述出料嘴注出孔及上述內側薄膜貫通部插入至上述第二收容區域,當填充內容液時,一面將自上述填充噴嘴注出之內容液供給至上述第二收容區域內,一面使上述第二收容區域內之氣體通過上述第一薄膜貫通部及上述第二薄膜貫通部朝上述第一收容區域側移動。
TW110112839A 2020-04-28 2021-04-09 包裝袋(pouch)及填充方法 TW2022082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9661 2020-04-28
JP2020079661 2020-04-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8247A true TW202208247A (zh) 2022-03-01

Family

ID=78331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2839A TW202208247A (zh) 2020-04-28 2021-04-09 包裝袋(pouch)及填充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47940A1 (zh)
EP (1) EP4144663A1 (zh)
JP (1) JP6984798B1 (zh)
CN (1) CN115397741B (zh)
TW (1) TW202208247A (zh)
WO (1) WO20212205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76868B2 (ja) * 2021-11-22 2024-05-01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スパウト付きパウチ
WO2023090393A1 (ja) * 2021-11-22 2023-05-25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スパウト付きパウチ
JP2024044526A (ja) * 2022-09-21 2024-04-02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マチ付きパウ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1165A1 (de) * 1987-04-02 1988-10-20 Stiegler Maschf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tragebeuteln aus kunststoffolie mit seitennaht
JPH09238746A (ja) * 1996-03-01 1997-09-16 Fujikura Rubber Ltd 液体保持用の背負い袋体
JP2000272670A (ja) * 1999-03-23 2000-10-03 Kiyoshi Takaura 扁平な形状を保つ気密性袋体
JP2004026251A (ja) * 2002-06-27 2004-01-29 Fujimori Kogyo Co Ltd 自立包装袋
JP5315022B2 (ja) * 2008-11-20 2013-10-16 イーエヌ大塚製薬株式会社 流動体収容容器
JP5707118B2 (ja) * 2010-12-09 2015-04-22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充填用容器
ES2717770T3 (es) * 2013-12-30 2019-06-25 Pernod Ricard Módulo de dispensación de bebida y bolsa flexible
CN204871971U (zh) * 2015-08-24 2015-12-16 杭州扬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塑料袋
JP6650501B2 (ja) 2018-09-26 2020-02-19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動作応答玩具および主玩具体
CN209480302U (zh) * 2019-01-30 2019-10-11 江西锦泰塑业有限公司 环保型包装袋
JP7371332B2 (ja) * 2019-02-15 2023-10-31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マチ付きパウチおよびマチ付きパウ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20591A1 (ja) 2021-11-04
EP4144663A1 (en) 2023-03-08
CN115397741A (zh) 2022-11-25
JP6984798B1 (ja) 2021-12-22
CN115397741B (zh) 2023-10-20
JPWO2021220591A1 (zh) 2021-11-04
US20230047940A1 (en)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08247A (zh) 包裝袋(pouch)及填充方法
JP6588497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3784204B2 (ja) 軟質シートで形成された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JP5540232B2 (ja) 液状物充填包装構造体
JP2010023914A (ja) 逆止機能ノズルを備えるフレキシブル包装袋および液状物充填包装構造体
JP7371332B2 (ja) マチ付きパウチおよびマチ付きパウチの製造方法
US20230159248A1 (en) Spouted pouch
JP2017210257A (ja) 注出口具付きガゼット袋
JP5002908B2 (ja) 包装体
JP4421277B2 (ja) 包装袋、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部材の溶着方法
JP6651740B2 (ja) 手掛け付きガゼット袋
JP4313659B2 (ja) 包装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64388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2018024453A (ja) 注出口具付きガゼット袋
CN113453990B (zh) 小袋以及小袋的制造方法
JP2022029763A (ja) スパウト付きパウチ、パウチ入りケース、およびパウチ収容方法
JP2023006028A (ja) パウチおよびパウチ入りケース
JP2008132100A (ja) 液体バッグの包装袋及び液体バッグ包装体
TW202200458A (zh)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JP2024044526A (ja) マチ付きパウチ
JP2005289390A (ja) 易開封性のある2室構造袋
JP3127623U (ja) 包装用袋
JP2020200059A (ja) パウチ中間体およびパウチ充填方法
JP2020142833A (ja) マチ付きパウチ
JP2004115126A (ja) 注出具付き包装用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