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3421A - 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及電子束應用裝置 - Google Patents

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及電子束應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3421A
TW202013421A TW108131675A TW108131675A TW202013421A TW 202013421 A TW202013421 A TW 202013421A TW 108131675 A TW108131675 A TW 108131675A TW 108131675 A TW108131675 A TW 108131675A TW 202013421 A TW202013421 A TW 2020134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n source
opening
field emission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1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4526B (zh
Inventor
松永宗一郎
片桐創一
糟谷圭吾
武居亜紀
川野源
土肥隆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3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3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4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452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06Electron sources; Electron gu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06Electron sources; Electron guns
    • H01J37/073Electron guns using field emission, photo emission, or secondary emission electron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13Solid thermionic cathodes
    • H01J1/20Cathodes heated indirectly by an electric current; Cathodes heated by electron or ion bombardment
    • H01J1/22Hea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30Cold cathodes, e.g. field-emissive cathode
    • H01J1/304Field-emissive 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09Diaphragms; Shields associated with electron or ion-optical arrangements; Compensation of disturbing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10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26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Electron or ion diffraction tubes
    • H01J37/28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Electron or ion diffraction tubes with scannin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02Details
    • H01J2237/026Shields
    • H01J2237/0266Shields electromagne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18Vacuum control means
    • H01J2237/182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desired press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n Sources, Ion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使自熱電場放射電子源放射之電子束之量穩定化。為此,本發明對熱電場放射電子源設置減少藉由加熱第1電極而釋出之氣體量之構造,該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具有:針狀之電子源301;金屬線302,其供固定電子源,且對電子源進行加熱;心柱303,其被電絕緣體固定,且對金屬線通電;第1電極304,其具有第1開口部304a,且以電子源之前端較第1開口部更突出之方式配置;第2電極306,其具有第2開口部306a;及絕緣體307,其以第1開口部之中心軸與第2開口部之中心軸相一致之方式定位第1電極與第2電極,使第1電極與第2電極成為電性絕緣。

Description

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及電子束應用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在以電子顯微鏡為代表之電子束應用裝置使用之電子源、或搭載電子源之電子束應用裝置。
微細構造之可視化中廣泛使用SE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除了金屬等材料之形態觀察或生物樣本之微細之形狀或形態之觀察以外,亦用於半導體微細圖案之尺寸檢查或缺陷檢查等。於SEM中,一面對測定試樣照射電子束,一面進行掃描,檢測自測定試樣放射之信號電子(二次電子或反射電子),藉此獲得掃描像(SEM像)。
獲得SEM像時之重點之一係將自電子源放射之電子束保持固定。其原因在於:當放射之電子量減少時,一般而言對試樣照射之電流亦減少,從而所獲得之SEM像之亮度降低。SEM像之亮度降低無非是信號電子量減少,因信噪比降低,不僅使亮度變大亦使圖像之粗糙度變大。當該粗糙度增加時,SEM像之視認性降低。又,於使用所獲得之SEM像進行檢查之情形時,有引起檢查精度降低之問題之虞。
為了將自電子源放射之電流量保持穩定,此前進行真空度之提高。作為獲得電子束之方法,有加熱電子放射源所獲得之熱電子及藉由對電子放射源施加較高之電壓而獲得之電場放射電子,於任一情形時,電子源均設置於真空中。若為熱電子源,則因真空中之殘留氣體與經加熱之電子源發生反應而使其表面構造變化,藉此使放射電流量變化。另一方面,若為電場放射電子源,則因吸附於表面之真空中之殘留氣體分子而使自表面之電子放射之容易性(功函數)變化,藉此使放射電流量變化。
為了提高真空度,眾所周知的是減少來自與真空接觸之面之釋出氣體之方法。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利用氣體釋出較少之材料被覆與真空接觸之面積較廣之真空腔室側面。又,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為了抑制由電子照射所產生之氣體,利用氣體釋出較少之材料被覆供照射電子束之引出電極或加速電極。又,如非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3所揭示,一般而言進行被稱為烘烤之藉由使構成電子槍之零件升溫而促進脫氣,提高室溫冷卻時之真空度之方法。為了該烘烤,一般而言於構成超高真空之零件較多使用具有耐熱性之金屬及陶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62-12660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3-10024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8-140623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堀越源一著、「真空技術」、第3版、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年、p.156-162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將尖銳化之高熔點金屬線設為電子源本體,除了用於加熱該電子源之長絲、用於引出電子之引出電極、用於將電子加速至所需之加速之加速電極以外,以自經加熱之長絲放射之熱電子不混入至試樣照射電流之方式將電極(壓制電極)設置於較電子源更上游。壓制電極之作用在於回推來自長絲之熱電子,因此壓制電極之特徵在於:以包圍電子源及長絲之方式設置,進而對電子源及長絲施加負之電位。先前,考慮到壓制電極之表面積相對於腔室內壁十分小,氣體釋出量較小,進而考慮到與引出電極或加速電極不同,藉由使電子源成為負電位而不照射電子,因此認為由電子束照射所引起之脫氣量亦幾乎沒有。因此,壓制電極沒有作為使真空劣化之原因而受到注目。
但,發明者等人發現亦應著眼於來自壓制電極之脫氣。其原因在於重新得知:自為了放射電子而加熱至高溫之電子源及長絲發出較強之光,藉由其輻射熱而較強地加熱壓制電極。圖1表示電子源動作時間與壓制電極之溫度之關係。已知壓制電極藉由電子源動作而被加熱,且加熱至200℃左右。又,圖2表示對升溫壓制電極時所產生之氣體之種類與釋出量進行分析之結果。於圖中,作為代表性氣體種類,示出H2 、H2 O、CO、CO2 。於各氣體種類顯示複數種波形係表示氣體釋出量之不均。已知若壓制電極被加熱至大概200℃,則根據氣體種類亦有產生室溫之100倍之氣體之情形。因此,作為使自電子源放射之電流量不穩定化之原因,可重新認識來自壓制電極之脫氣。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對熱電場放射電子源設置減少藉由加熱第1電極而釋出之氣體量之構造,該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具有:針狀之電子源;金屬線,其供固定電子源,且對電子源進行加熱;心柱,其被電絕緣體固定,且對金屬線通電;第1電極,其具有第1開口部,且以電子源之前端較第1開口部更突出之方式配置;第2電極,其具有第2開口部;及絕緣體,其以第1開口部之中心軸與第2開口部之中心軸相一致之方式定位第1電極與第2電極,使第1電極與第2電極成為電性絕緣。
又,本發明係一種使用具有上述構造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電子束應用裝置。 [發明之效果]
可使自熱電場放射電子源放射之電子束之量穩定化。
其他課題及新穎之特徵根據本說明書之描述及隨附圖式將變得明瞭。
以下,使用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實施例1
圖3表示實施例1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模式圖。長絲(金屬線)302之兩端部附近點焊於被電絕緣體305固定之2根心柱303。於彎曲之長絲302之中央部點焊有電子源301。電子源301例如為單晶鎢棒,一端成為尖銳之針狀,另一端焊接於長絲302。長絲302例如為鎢,經由心柱303而通電,對電子源301進行加熱。電絕緣體305、心柱303、長絲302及電子源301藉由壓制電極304而覆蓋。壓制電極304為反向之杯型構造,於杯底之中央部分具有圓形之開口部304a。電子源301以其前端部分自該開口部304a突出之方式配置。進而,以覆蓋壓制電極304之方式設置引出電極306。於引出電極306與壓制電極304之間配置有絕緣體307,使引出電極306與壓制電極304之間成為電性絕緣,且藉由絕緣體307以引出電極306之開口部306a之中心軸與壓制電極304之開口部304a之中心軸相一致之方式進行定位。再者,於引出電極306中,對電子源301或長絲302施加正之電位,於壓制電極304中,對電子源301或長絲302施加負之電位。
於實施例1中,於長絲302與壓制電極304之間設置用於遮蔽自長絲302發出之光之遮蔽構件308。例如遮蔽構件308係以避開電子源301而覆蓋長絲302之方式設置的具有開口部之傘狀之板,且藉由支持構件309支持。支持構件309被電絕緣體305固定。可藉由遮蔽構件308遮蔽自長絲302發出之光之一部分,而將壓制電極304之溫度上升抑制於100℃以下。如圖2所示,若將壓制電極304之溫度抑制於100℃左右,則可避免氣體釋出量之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遮蔽構件308與支持構件309因自長絲302發出之光之輻射而升溫,藉此該等可能成為氣體之產生源。因此,藉由鉬(熱導率180 W/m・K)等熱傳導性較好之材料形成遮蔽構件308與支持構件309,使支持構件309之端與冷媒310接觸而進行冷卻。藉此,可將遮蔽構件308之溫度抑制於100℃以下,且抑制來自遮蔽構件308之脫氣量。由於冷媒310只要與設置有電子源或壓制電極之超高真空進行熱連接即可,故而無需配置於構成電子束應用裝置之鏡體之真空容器中。於真空容器之外側之大氣側設置水浴或珀爾帖元件等冷媒310,將連接於支持構件309之熱傳導材料311引出至真空容器外並連接於冷媒310,藉此可進行冷卻。或,亦可直接使用大氣作為冷媒。
再者,由於只要遮蔽構件308與支持構件309之電位為壓制電極304或電子源301附近之電位即可,故而無需較先前構成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更加提高電絕緣體305之耐電壓。又,於遮蔽構件308或支持構件309中,亦可與壓制電極304同樣地對電子源301賦予負之電位。於該情形時,由於不會對遮蔽構件308或支持構件309照射電子,故而亦可藉由熱傳導性較好之絕緣體例如碳化矽(熱導率200 W/m・K)或氮化鋁(熱導率150 W/m・K)等構成。
再者,由於只要遮蔽構件308遮蔽自長絲302發出之光即可,故而無需為板狀,亦可為包圍長絲302之周圍之管形狀。再者,於實施例1中,雖將壓制電極304作為設置於較電子源301之電子放射部更上游之代表性電極進行說明,但若為設置於較電子源301之電子放射部更上游之電極,則即便為除了壓制電極以外之電極,亦能夠應用本發明。此於實施例2以下及變化例中亦相同。 實施例2
相對於實施例1藉由減少向壓制電極304之熱流入量而抑制壓制電極304之溫度上升,實施例2藉由增加來自壓制電極304之熱流出量而抑制壓制電極304之溫度上升。
圖4表示實施例2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模式圖。為了抑制壓制電極304之溫度上升,可藉由熱導率較先前構成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中所一般使用之氧化鋁(熱導率30 W/m・K)更好之碳化矽或氮化鋁等構成與壓制電極304接觸之絕緣體307,經由熱傳導材料411使絕緣體307之端與冷媒410接觸進行冷卻,藉此將壓制電極304之溫度控制於100℃以下,從而抑制脫氣。該等材料之熱膨脹率較氧化鋁更小,藉由冷卻絕緣體307而抑制溫度上升,藉此可實現熱應力之影響較小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進而,與實施例1同樣地,冷媒410可設置於真空容器之外側之大氣側,或亦可直接使用大氣作為冷媒。
作為實施例2之變化例,絕緣體307之一部分亦可使用熱導率至少較氧化鋁之熱導率更高之金屬例如銅或鋁。由於壓制電極304與引出電極306必須電性絕緣,因此成為自壓制電極304至冷媒410為止之路徑之部分由熱導率較高之材料構成,除此以外之部分由成為絕緣體之材料構成。成為絕緣體之材料亦可不為熱導率較高之材料,例如可為氧化鋁。 實施例3
圖5表示實施例3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模式圖。為了對壓制電極304施加電壓,需要使設置於真空容器外之電源501、用於與電源501電性導通而設置於真空容器之壁504之饋通孔502、及導通零件503接觸。就加工容易性或成本、耐蝕性之觀點而言,該饋通孔502及導通零件503大多使用不鏽鋼,但由於不鏽鋼之熱傳導性較低(熱導率20 W/m・K),故而藉由使該等零件為熱導率較不鏽鋼更好之材料、例如銅(熱導率380 W/m・K)或鋁(熱導率200 W/m・K)、鉬等而成為電性連接,並且與大氣熱接觸而使壓制電極之熱釋出至大氣。進而,於真空容器之外側之大氣側配置冷媒、例如水浴或珀爾帖元件,當與該等導電零件接觸時,能夠更有效率地抑制壓制電極之溫度上升。 實施例4
相對於實施例1藉由遮蔽自長絲302發出之光之輻射而減少向壓制電極304之熱流入量,於本實施例中,藉由提高壓制電極304中之自長絲302發出之光之反射率而減少向壓制電極304之熱流入量。
圖6表示實施例4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模式圖。藉由反射率較高之材料601塗佈與長絲302相對向之壓制電極304之內表面。通常,壓制電極304使用鉬而製作,鉬之反射率為60%左右。因此,藉由反射率為90%以上之銀或鋁塗佈該內表面。藉此,抑制壓制電極304之光吸收,從而可抑制溫度上升。
再者,由於只要提高壓制電極304之來自長絲302之光之反射率即可,故而不限於高反射率材料之塗佈,藉由實施鏡面研磨等機械處理亦可獲得同樣之效果。進而,亦可組合鏡面研磨與塗佈進行實施。
於本實施例中,由於只要進行塗佈或表面處理即可,故而具有如下優點:能夠於不改變先前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中之電極零件之加工方法、材料等之情況下,製作電子槍。 實施例5
相對於實施例1~4抑制壓制電極304之溫度上升而抑制氣體釋出量,於實施例5中,即便壓制電極304之溫度上升,亦難以產生氣體,藉此抑制氣體釋出量。
圖7表示實施例5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中之壓制電極。壓制電極304之表面以惰性金屬701進行塗佈。作為塗佈之惰性金屬701之例,可列舉金或氮化鈦等。藉由利用惰性金屬701塗佈壓制電極304之表面,即便壓制電極304之溫度上升亦可抑制釋出氣體量。圖8表示於對作為壓制電極之材料而經常使用之鉬實施氮化鈦之塗佈之情形時的溫度與氣體產生量之測定結果之一例。已知200℃時之氣體釋出量抑制於1/10~1/100左右。再者,不限於氮化鈦,亦可為其他過渡金屬氮化物。 實施例6
於實施例6中,以與實施例5不同之形態實現溫度上升時之氣體產生量之抑制。
圖9表示實施例6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模式圖。於壓制電極304之附近設置加熱器901。如上所述,為了獲得超高真空而對電子槍進行烘烤處理。該烘烤處理係為了短時間提高極限真空度而進行。即,藉由於提高真空時進行加熱促進脫氣而抑制室溫冷卻時之脫氣量,藉此使極限真空度上升。由於通常之烘烤處理係抑制來自面積較大之真空容器之脫氣,故而使用設置於真空容器外部之加熱器加熱真空容器。於本實施例中,除了該烘烤處理以外,使用設置於壓制電極304附近之加熱器901有效率地加熱壓制電極304。藉此,可促進來自壓制電極304之氣體產生,減少電子動作時之氣體釋出量。再者,由於電子源動作時之壓制電極304之溫度為200℃左右,故而為了獲得適當之氣體減少效果,藉由加熱器901加熱壓制電極之溫度至少設為400℃以上。
以下,對實施例1~4所說明之用於提高壓制電極304之溫度上升抑制效果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如圖3等所示,壓制電極304隔著電絕緣體305與用於對長絲通電之心柱303、加熱電子源301之長絲302接觸。因此,除了以上之實施例所說明之熱輻射以外,亦可藉由通過該等物體之熱傳導而將壓制電極304加熱。雖由熱傳導所導致之加熱比由熱輻射所導致之加熱小,但根據本發明,藉由使熱輻射之影響變小而使熱傳導之影響相對變大。因此,將用於抑制由該熱傳導所導致之向壓制電極之熱流入之構成作為變化例進行說明。
圖10表示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中之壓制電極304與電絕緣體305之接觸部分之剖視圖。通常,為了使壓制電極304與電子源301之軸重合,電絕緣體305設為圓柱形,與圓筒形之壓制電極304進行面接觸。於本變化例中,以使電絕緣體305與壓制電極304之接觸面積變小之方式將間隙1001設置於接觸面,藉此可抑制由自電絕緣體305向壓制電極304之熱傳導所導致之熱流入。再者,可以說間隙1001越大,越可抑制熱流入,較理想為以壓制電極304與電子源301之軸不晃動之方式,電絕緣體305與壓制電極304於間隙1001之上下2點接觸。再者,為了使軸對準,間隙1001無需旋轉對稱地設置於電絕緣體305,亦可如圖11之俯視圖所示之設置貫通電絕緣體305之上下表面般之切入部1101。
再者,亦可對壓制電極304而不是對電絕緣體305進行同樣之加工。圖12係與圖10相對應之構成,間隙1001係藉由對壓制電極304進行加工而形成。同樣地,圖13係與圖11相對應之構成,係於壓制電極304設置有上下貫通接觸面般之切入部1101之例。又,實施用於減少接觸面積之加工係不僅對壓制電極304與電絕緣體305之一者實施加工,亦可對兩者實施加工。於該情形時,亦需要以軸不偏移之方式調整加工部位。
圖14表示搭載以上所說明之電子源之電子束應用裝置之概略構成圖。電子束應用裝置之電子光學系統內置於真空容器10中,電子光學系統包含熱電場放射電子源1、對自熱電場放射電子源1放射之電子束2進行聚焦之聚焦透鏡3、使電子束2偏向且在載置於載置台6上之試樣7上進行掃描之偏向器4、及以使電子束2之焦點位置聚焦於試樣7上之方式進行調整之物鏡5。構成電子光學系統之各光學元件由控制各自之控制部11~14予以控制,進而主控制部15控制各控制部11~14。例如主控制部15控制各控制部11~14,以所需之光學條件向試樣7照射電子束2,藉由未圖示之檢測器檢測自試樣7放射之信號電子,從而獲得圖像。
再者,列舉複數個實施例、變化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包含各種變化例。例如上述實施例係為了容易理解地說明本發明而進行說明者,未必限定於具備所說明之所有構成者。又,亦可將某個實施例之構成之一部分置換成其他實施例之構成,又,亦可於某個實施例之構成中添加其他實施例之構成。又,當然亦可組合複數個實施例、變化例進行實施。
1:熱電場放射電子源 2:電子束 3:聚焦透鏡 4:偏向器 5:物鏡 6:載置台 7:試樣 10:真空容器 11:電子束控制部 12:聚焦透鏡控制部 13:偏向器控制部 14:物鏡控制部 15:主控制部 301:電子源 302:長絲 303:心柱 304:壓制電極 304a:開口部 305:電絕緣體 306:引出電極 306a:開口部 307:絕緣體 308:遮蔽構件 309:支持構件 310:冷媒 311:熱傳導材料 410:冷媒 411:熱傳導材料 501:電源 502:饋通孔 503:導通零件 504:真空容器(壁) 601:反射率較高之材料 701:惰性金屬 901:加熱器 1001:間隙 1101:切入部
圖1係表示電子源動作時間與壓制電極之溫度之關係之圖。 圖2係表示自壓制電極釋出之氣體之種類與釋出量之圖。 圖3係實施例1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模式圖。 圖4係實施例2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模式圖。 圖5係表示實施例3中之壓制電極之冷卻構造與電壓施加構造之模式圖。 圖6係實施例4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模式圖。 圖7係表示實施例5中之壓制電極之圖。 圖8係表示實施例5之釋出氣體量減少效果之圖。 圖9係表示對實施例6中之壓制電極進行加熱之構造之圖。 圖10係表示減少向壓制電極之熱傳導之構造之圖。 圖11係表示減少向壓制電極之熱傳導之構造之圖。 圖12係表示減少向壓制電極之熱傳導之構造之圖。 圖13係表示減少向壓制電極之熱傳導之構造之圖。 圖14係電子束應用裝置之概略構成圖。
301:電子源
302:長絲
303:心柱
304:壓制電極
304a:開口部
305:電絕緣體
306:引出電極
306a:開口部
307:絕緣體
308:遮蔽構件
309:支持構件
310:冷媒
311:熱傳導材料

Claims (15)

  1. 一種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具有: 針狀之電子源; 金屬線,其供固定上述電子源,且對上述電子源進行加熱; 心柱,其被電絕緣體固定,且對上述金屬線通電; 第1電極,其具有第1開口部,且以上述電子源之前端較上述第1開口部更突出之方式配置; 第2電極,其具有第2開口部; 絕緣體,其以上述第1開口部之中心軸與上述第2開口部之中心軸相一致之方式定位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且使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成為電性絕緣;及 遮蔽構件,其設置於上述金屬線與上述第1電極之間,且遮蔽來自上述金屬線之光。
  2. 如請求項1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具有: 支持構件,其被上述電絕緣體固定,且支持上述遮蔽構件;且 上述支持構件經由熱傳導材料與冷媒接觸。
  3. 一種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具有: 針狀電子源; 金屬線,其供固定上述電子源,且對上述電子源進行加熱; 心柱,其被電絕緣體固定,且對上述金屬線通電; 第1電極,其具有第1開口部,且以上述電子源之前端較上述第1開口部更突出之方式配置; 第2電極,其具有第2開口部;及 絕緣體,其以上述第1開口部之中心軸與上述第2開口部之中心軸相一致之方式定位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使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成為電性絕緣;且 上述絕緣體經由熱傳導材料與冷媒接觸。
  4. 如請求項3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中上述絕緣體之熱導率大於30 W/m・K。
  5. 如請求項3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中上述絕緣體中之成為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熱傳導材料之路徑之部分由熱導率大於30 W/m・K之金屬形成。
  6. 一種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具有: 針狀之電子源; 金屬線,其供固定上述電子源,且對上述電子源進行加熱; 心柱,其被電絕緣體固定,且對上述金屬線通電; 第1電極,其具有第1開口部,且以上述電子源之前端較上述第1開口部更突出之方式配置; 第2電極,其具有第2開口部;及 絕緣體,其以上述第1開口部之中心軸與上述第2開口部之中心軸相一致之方式定位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使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成為電性絕緣;且 上述第1電極之與上述金屬線相對向之面以較上述第1電極之材料更高反射率之材料進行塗佈、或鏡面研磨。
  7. 一種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具有: 針狀之電子源; 金屬線,其供固定上述電子源,且對上述電子源進行加熱; 心柱,其被電絕緣體固定,且對上述金屬線通電; 第1電極,其具有第1開口部,且以上述電子源之前端較上述第1開口部更突出之方式配置; 第2電極,其具有第2開口部;及 絕緣體,其以上述第1開口部之中心軸與上述第2開口部之中心軸相一致之方式定位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使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成為電性絕緣;且 上述第1電極之表面藉由惰性金屬進行塗佈。
  8. 如請求項7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中上述惰性金屬為金、或過渡金屬氮化物。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中對上述第1電極施加較上述電子源更負之電位,對上述第2電極施加較上述電子源更正之電位。
  10. 如請求項9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中於上述電絕緣體與上述第1電極之接觸面設置有間隙。
  11. 如請求項10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其中對上述電絕緣體、或上述第1電極進行用於設置上述間隙之加工。
  12. 一種電子束應用裝置,其具有: 真空容器; 電子光學系統,其內置於上述真空容器;及 電源,其設置於上述真空容器外;且 上述電子光學系統包含: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熱電場放射電子源;聚焦透鏡,其對來自上述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電子束進行聚焦;偏向器,其使上述電子束偏向;及物鏡,其調整上述電子束之焦點位置;且 上述電源對上述熱電場放射電子源之上述第1電極施加較上述電子源更負之電位, 上述電源經由設置於上述真空容器之饋通孔及導通零件與上述第1電極連接。
  13. 如請求項12之電子束應用裝置,其中上述饋通孔及上述導通零件之熱導率大於20 W/m・K。
  14. 如請求項13之電子束應用裝置,其中上述電源與上述第1電極之連接路徑與設置於上述真空容器外之冷媒接觸。
  15. 如請求項12之電子束應用裝置,其具有內置於上述真空容器、且對上述第1電極進行加熱之加熱器。
TW108131675A 2018-09-25 2019-09-03 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及電子束應用裝置 TWI724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5308 WO2020065703A1 (ja) 2018-09-25 2018-09-25 熱電界放出電子源および電子ビーム応用装置
WOPCT/JP2018/035308 201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3421A true TW202013421A (zh) 2020-04-01
TWI724526B TWI724526B (zh) 2021-04-11

Family

ID=69950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1675A TWI724526B (zh) 2018-09-25 2019-09-03 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及電子束應用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08544B2 (zh)
KR (1) KR102523388B1 (zh)
CN (1) CN112673449A (zh)
TW (1) TWI724526B (zh)
WO (1) WO202006570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728B (zh) * 2020-04-23 2022-07-01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帶電粒子槍及帶電粒子束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6600A (ja) 1985-11-27 1987-06-08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粒子加速器用真空ビ−ムダクト
JP3793618B2 (ja) * 1996-02-14 2006-07-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源とその電子源を備えた電子線照射装置
JPH11354007A (ja) * 1998-06-11 1999-12-24 Hitachi Ltd 電子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線装置
JP3766763B2 (ja) * 1999-04-05 2006-04-19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電界放射電子銃
JP2003100244A (ja) 2001-09-26 2003-04-04 Jeol Ltd 電子ビーム源
JP2007250491A (ja) * 2006-03-20 2007-09-27 Fujitsu Ltd ZrO/Wエンハンスドショットキー放出型電子銃
JP2008140623A (ja) 2006-11-30 2008-06-19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Agency 電子線源装置
WO2008102435A1 (ja) * 2007-02-20 2008-08-28 Advantest Corporation 電子銃、電子ビーム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US8436524B2 (en) * 2007-05-16 2013-05-07 Denk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 source
JP4782736B2 (ja) * 2007-07-12 2011-09-28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源
KR20080100158A (ko) * 2008-03-27 2008-11-14 주식회사 아도반테스토 전자총, 전자빔 노광 장치 및 노광 방법
DE112009003724B4 (de) * 2008-12-16 2017-07-13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Verwendung eines Elektronenstrahlgeräts
JP2011065790A (ja) * 2009-09-15 2011-03-31 Tokyo Electron Ltd 電子源、電子源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放出方法
EP2680294B1 (en) * 2011-02-25 2015-09-09 Param Corporation Electron gun and electron beam device
JP5919049B2 (ja) * 2011-09-26 2016-05-1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電界放出型電子源
JP6095338B2 (ja) * 2012-11-28 2017-03-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銃および荷電粒子線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728B (zh) * 2020-04-23 2022-07-01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帶電粒子槍及帶電粒子束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23388B1 (ko) 2023-04-20
TWI724526B (zh) 2021-04-11
US11508544B2 (en) 2022-11-22
US20220037107A1 (en) 2022-02-03
KR20210039442A (ko) 2021-04-09
WO2020065703A1 (ja) 2020-04-02
CN112673449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43476B2 (ja) イオン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オンビーム装置
US20140140486A1 (en) Radi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radiation imaging apparatus
JP6218403B2 (ja) 電界放射型電子銃を備えたx線管及びそれを用いたx線検査装置
CN112703268B (zh) 氮化处理装置以及氮化处理方法
US10903037B2 (en) Charged particle beam device
US9431206B2 (en) X-ray generation tube, X-ray gener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X-ray generation tube, and X-ray imaging system
JP2010186694A (ja) X線源、x線発生方法およびx線源製造方法。
US3440475A (en) Lanthanum hexaboride cathode system for an electron beam generator
JP4361603B2 (ja) 環境走査型電子顕微鏡用高温試料ステージ及び検出器
TWI724526B (zh) 熱電場放射電子源及電子束應用裝置
JP6608769B2 (ja) イオンビーム装置
JPWO2006009053A1 (ja) 固定陽極x線管とそれを用いたx線検査装置及びx線照射装置
JP4526113B2 (ja) マイクロフォーカスx線管及びそれを用いたx線装置
JP2008140623A (ja) 電子線源装置
KR102195101B1 (ko) X선관
JP2005228696A (ja) 固定陽極x線管
JP2014102926A (ja) 放射線透過型ターゲット
JP6894486B2 (ja) イオンビーム装置
JP4982674B2 (ja) X線発生器
JP4955357B2 (ja) 背面電子衝撃加熱装置
JP2017054591A (ja) X線発生管及びこれを用いたx線発生装置、x線撮影システム
JP6611495B2 (ja) X線発生管、x線発生装置およびx線撮影システム
JP2015005337A (ja) 放射線発生ターゲ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放射線発生管、放射線発生装置、放射線撮影システム
JP3825933B2 (ja) 電子ビーム照射装置およびこの電子ビーム照射装置を用いた電子ビーム描画装置、走査型電子顕微鏡、点光源型x線照射装置
JP4230016B2 (ja) X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