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5718A - 泡沫噴出器 - Google Patents

泡沫噴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5718A
TW202005718A TW108120417A TW108120417A TW202005718A TW 202005718 A TW202005718 A TW 202005718A TW 108120417 A TW108120417 A TW 108120417A TW 108120417 A TW108120417 A TW 108120417A TW 202005718 A TW202005718 A TW 20200571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am
flow path
gas
liquid agent
liq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6299B (zh
Inventor
竹内将城
八島昇
稲川義則
小栗伸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48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497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162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2103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5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5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6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629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018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 B05B7/0025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 B05B7/0031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with disturbing means promoting mixing, e.g. balls, crowns
    • B05B7/0037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with disturbing means promoting mixing, e.g. balls, crowns including sieves, porous memb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5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for making fo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20Jet mixers, i.e. mixers using high-speed fluid streams
    • B01F25/23Mixing by intersecting j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40Static mixers
    • B01F25/45Mixers in which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are pressed together throug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e.g. between beads
    • B01F25/452Mixers in which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are pressed together throug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e.g. between beads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provided wit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 B01F25/4521Mixers in which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are pressed together throug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e.g. between beads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provided wit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the components being pressed through orifices in elements, e.g. flat plates or cylinders, which obstruct the whole diameter of the tub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40Static mixers
    • B01F25/45Mixers in which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are pressed together throug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e.g. between beads
    • B01F25/452Mixers in which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are pressed together throug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e.g. between beads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provided wit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 B01F25/4523Mixers in which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are pressed together throug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e.g. between beads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provided with orifices or interstitial spaces the components being pressed through sieves, screens or meshes which obstruct the whole diameter of the tub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87Combination of liquid and air pump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Nozzl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泡沫噴出器,上述泡沫噴出器(200)具備:混合部(300),其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上述液劑成為泡沫狀;噴出口(242),其噴出成為泡沫狀之上述液劑;及流路(250),其與上述噴出口連通,且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混合部供給至上述噴出口;且於上述噴出口設置有第1多孔質構件(270),上述流路之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於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的上游側朝向上述供給方向擴大,上述噴出口處之上述流路之上述截面面積為上述流路中之最小截面面積的1.2倍以上。

Description

泡沫噴出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泡沫噴出器。
作為使液劑成為泡沫狀而噴出之泡沫噴出器,例如可列舉下述專利文獻1至下述專利文獻5中所記載之噴出容器(泡沫噴出器)。專利文獻1之噴出容器能夠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產生泡沫狀之液劑,並向噴出容器之外部噴出泡沫狀之液劑(泡沫劑)。此外,下述專利文獻1中揭示之噴出容器係於噴出口設置有多孔質體,藉由使成為泡沫狀之液劑通過上述多孔質體,而噴出均勻且微細之泡沫狀之液劑。又,於下述專利文獻2中,揭示一種泡沫產生裝置(泡沫噴出器),該泡沫產生裝置在設置於噴出口附近之空間將液劑噴霧,於該空間中將液劑與空氣混合,並使其通過設置於噴出口之多孔質體,藉此產生泡沫狀之液劑。專利文獻3~5中揭示之泡沫噴出容器能夠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產生泡沫狀之液劑,並向泡沫噴出容器之外部噴出泡沫狀之液劑。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8-052601號公報 專利文獻2:CA1090748(A)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1-251691號公報 專利文獻4:US2006219738(A1) 專利文獻5:GB2566203(A)
本發明係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混合部,其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上述液劑成為泡沫狀;噴出口,其噴出成為泡沫狀之上述液劑;及流路,其與上述噴出口連通,且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混合部供給至上述噴出口。於上述噴出口設置有第1多孔質構件。上述流路之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於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的上游側朝向上述供給方向擴大。上述噴出口處之上述流路之上述截面面積為上述流路中之最小截面面積的1.2倍以上。
本發明係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混合部,其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上述液劑成為泡沫狀;及噴出口,其噴出成為泡沫狀之上述液劑。上述混合部具有:複數個氣液接觸室,其等供上述液劑與上述氣體接觸;複數個液劑流路,其等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液劑;氣體流路,其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氣體;及泡沫流路,其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至上述噴出口。於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位置,上述氣體流路於與上述泡沫流路延伸之方向交叉之第1平面上延伸。
於先前之泡沫噴出器中,根據使用者之泡沫噴出器之使用方式、或收容於泡沫噴出器之液劑之特性,存在無法獲得微細且均勻之泡沫之情況。又,於先前之泡沫噴出器中,存在無法充分進行液劑與氣體之混合,而導致無法獲得充分包含氣體之泡沫狀之液劑之情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能夠噴出經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狀之液劑之泡沫噴出器。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能夠進一步增加泡沫狀之液劑中之氣體之含量的泡沫噴出器。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針對具有實質上相同之功能構成之構成要素,藉由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又,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針對不同之實施形態之類似之構成要素,有時於相同符號之後標註不同之字母來加以區分。但是,於無須特別區分類似之構成要素之各者之情形時,僅標註相同符號。
以下說明中所參照之圖式係用於促進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及其理解的圖式,為了便於理解,圖中所示之形狀或尺寸、比等有時與實際不同。又,以下說明中之與具體之形狀相關之記載並非僅指幾何學上為該形狀之情況,係指亦包括具有於泡沫噴出容器之製造及使用中所容許之程度之差異的與該形狀類似之形狀。例如,於以下說明中,於表達為「圓盤狀」之情形時,並非限定於具有真圓之面之板,亦指具有橢圓形等與真圓類似之形狀之面之板。進而,於以下說明中,對具體之直徑之大小或長度所使用之「大致相同」並非僅指數學上或幾何學上完全一致之情況,係指亦包括具有於泡沫噴出容器之製造及使用中所容許之程度之差異(例如,便於製造之餘裕(餘地))的大小或長度。
又,於以下說明中,以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為基準而確定上下方向。詳細而言,以下說明中之上下方向係指於下述泡沫噴出容器中將收納液劑之容器本體配置於下側,將泡沫噴出蓋配置於上側之情形時之上下方向。但是,存在該上下方向與泡沫噴出容器之製造時及使用時之泡沫噴出容器及構成該泡沫噴出容器之要素(零件)之上下方向不同的情況。進而,於以下說明中,「上游」及「下游」係指氣體、液劑、或泡沫狀之液劑之流向之相對位置,詳細而言,將相對於該等之流向靠近流向之起點之位置稱為上游,將與「上游」相比距上述起點相對較遠之位置稱為「下游」。
進而,於以下說明中,泡沫狀之液劑係指藉由液劑包入氣泡,而內包有複數個如球形或類似於球形般之形狀之氣泡之類之狀態的液劑。因此,於以下說明中,泡沫狀之液劑中所包含之氣泡之大小(具體而言,上述球形之直徑等)或氣泡的分佈密度等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氣泡之大小或分佈密度根據液劑之用途等而發生變化。
<<第1實施形態>> <泡沫噴出容器10之概略構成> 首先,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進行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係可藉由將填充於下述容器本體100之液劑與自容器本體100之外部引入之氣體混合而使該液劑變成泡沫狀並向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部噴出的容器。以下,參照圖1,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之概略構成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觀之說明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主要具有填充液劑之容器本體100、及可裝卸地安裝於該容器本體100之泡沫噴出蓋(泡沫噴出器)200。詳細而言,該泡沫噴出容器10係可藉由使用者之手指等朝向下方按壓泡沫噴出蓋200之頭部230而使液劑變成泡沫狀並噴出之具有手動式泵之被稱為所謂泵泡沫發生器的容器。即,於以下說明中,該泡沫噴出容器10係設為泵泡沫發生器型容器而進行說明。以下,對上述泡沫噴出容器10之各部分之概要進行說明。
(容器本體100) 容器本體100設置於泡沫噴出容器10之下側,且具有能夠填充液劑之空間。例如如圖1所示,容器本體100具有圓筒狀(圓管狀)之主體部102、接連著上述主體部102之上側之圓筒狀之頸部104、及將上述主體部102之下端封閉之底部106。詳細而言,上述主體部102可藉由利用底部106將其下端封閉而具有用以貯存液劑之空間。進而,於頸部104形成有開口,且可於該開口內插下述泡沫噴出蓋200之一部分。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本體100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圖1所示之形狀,亦可為其他形狀。
填充於容器本體100之液劑例如為洗面乳、洗手乳、沐浴乳、清潔劑、餐具用、浴室用等之各種洗劑、整髮劑、剃鬚用乳霜、粉餅或美容液等皮膚用化妝料、染毛劑、消毒藥水等此種以泡沫狀使用之各種液劑,並無特別限定。進而,該液劑之黏度亦無特別限定,但例如於25℃時,較佳為2 cP(厘泊)以上,10 cP以上20000 cP以下,更佳為20 cP以上,進而較佳為30 cP以上,更佳為10000 cP以下,進而較佳為2000 cP以下。再者,上述液劑之黏度例如可使用B型黏度計進行測定。再者,測定黏度時之測定條件可於各黏度計中適當選擇基於黏度水準而決定之轉子類型、旋轉速度、旋轉時間。
(泡沫噴出蓋200) 如圖1所示,泡沫噴出蓋200係安裝於貯存液劑之容器本體100,由容器本體100於上方支持之泡沫噴出蓋200。該泡沫噴出蓋200主要具有自容器本體100供給液劑之供給機構260、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液劑成為泡沫狀之泡沫發生器機構(混合部)300、及具有噴出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噴出口242之頭部230。詳細而言,泡沫噴出蓋200能夠藉由螺合等固定方法可裝卸地安裝於上述容器本體100之頸部104。泡沫噴出蓋200主要具有用以安裝於上述頸部104之蓋構件210、支持於蓋構件210之頭部230、及自蓋構件210下垂之供給機構260。又,泡沫噴出蓋200具有與噴出口242連通且自泡沫發生器機構300將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供給至噴出口242之流路。
具體而言,蓋構件210具有圓筒狀之安裝部212,藉由該安裝部212對上述頸部104進行螺合等,能夠將泡沫噴出蓋200之整體安裝於容器本體100。換言之,藉由將泡沫噴出蓋200安裝於頸部104,而由泡沫噴出蓋200封閉頸部104之開口。再者,安裝部212亦可形成為雙重筒構造,於此種情形時,安裝部212之內側之筒對頸部104進行螺合等。進而,上述蓋構件210具有將安裝部212之上端部封閉之環狀封閉部214、及自環狀封閉部214之中央部(環狀封閉部214之俯視下之中央部)朝向上方豎起之豎起筒部216。該豎起筒部216具有直徑較上述安裝部212小之圓筒狀之形狀,將下述供給機構260之一部分內插於該豎起筒部216。
如之前所說明,上述供給機構260係以自上述豎起筒部216下垂之方式設置。該供給機構260包含:液劑供給部(省略圖示),其用以將貯存於上述容器本體100之液劑供給至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該液劑變成泡沫狀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及氣體供給部(省略圖示),其自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部將氣體引入,並將氣體供給至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詳細而言,上述液劑供給部例如為構成液劑泵之液劑汽缸,對設置於供給機構260內之液劑泵室(省略圖示)內之液劑進行加壓並將其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又,上述氣體供給部例如為構成氣體泵之氣體汽缸,對設置於供給機構260內之氣體泵室(省略圖示)內之氣體進行加壓並將其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液劑供給部及氣體供給部之構成並無特別限定,可應用公知之各種構成。又,供給機構260之上端係由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封閉,或藉由流路(省略圖示)而與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連通。
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係以內包於豎起筒部216及筒狀部234之方式設置,能夠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該液劑變成泡沫狀。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於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中與液劑混合之上述氣體係指自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部向內部引入之包含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之空氣(外部大氣)。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氣體並不限定於空氣,例如上述氣體亦可為預先填充於容器本體100等之包含各種氣態之成分之氣體。再者,下文對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詳情進行敍述。
又,如圖1所示,頭部230具有作為與頭部230一體之物體而設置之噴嘴部240。進而,於噴嘴部240之前端設置有噴出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噴出口242。進而,於該噴嘴部240之內部空間設置有朝向噴出口242供給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泡沫流路250。該泡沫流路250自頭部230朝向外側延伸,並與上述噴出口242連通。又,泡沫流路250可如圖1所示般以隨著朝向噴出口242而向下方傾斜之方式延伸,或者亦可沿著水平方向延伸。進而,泡沫流路250於與噴出口242相反側,換言之,泡沫流路250之上游側與下述筒狀部234之內部空間即連絡流路252連通。此外,該連絡流路252與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連通。即,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噴出蓋200具有泡沫流路250及連絡流路252作為流路,利用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能夠通過上述連絡流路252及泡沫流路250自上述噴出口242向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部噴出。再者,下文對頭部230之詳細構成進行敍述。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噴出口242設置有多孔質體(第1多孔質構件)270(參照圖2、4)。多孔質體270係以封閉噴出口242之方式設置,利用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成為泡沫狀之液劑進而藉由通過上述多孔質體270而成為經進一步微細化之泡沫。較佳為,多孔質體270配置於自噴出口242之開口端起10 mm以內。換言之,自多孔質體270至噴出口242之開口端(噴出口端)242a(參照圖4)之泡沫流路250之長度較佳為10 mm以下,更佳為8 mm以下。再者,下文對多孔質體270之詳情進行敍述。
進而,頭部230構成為能夠沿著上下方向可動。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於頭部230設置有接受使用者之手指等之按壓操作之操作部232。再者,如圖1所示,上述噴嘴部240係以自該操作部232突出之方式設置。具體而言,於對操作部232進行按壓操作,頭部230相對於安裝部212相對地被按下之情形時,上述液劑供給部(省略圖示)對液劑泵室(省略圖示)內之液劑進行加壓並將其供給至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進而,上述氣體供給部(省略圖示)對氣體泵室(省略圖示)內之氣體進行加壓並將其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又,頭部230具有自上述操作部232向下方下垂之筒狀部234。進而,如之前所說明,於筒狀部234之內部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連絡流路252。該連絡流路252與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上端連通,進而與上述泡沫流路250之上游側連通。
<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概略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2對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概略構成進行說明。圖2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200之縱截面之一部分的說明圖,詳細而言,示出將圖1所示之泡沫噴出蓋200沿著泡沫噴出容器10之中心軸切割時之縱截面的一部分。
如之前所說明,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係用以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液劑變成泡沫狀之機構,如圖2所示,收容於頭部230之筒狀部234之內筒部234b。如之前所說明,該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上端與筒狀部234之連絡流路252連通,進而該連絡流路252與噴嘴部240之泡沫流路250連通。因此,利用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能夠經由上述噴嘴部240之噴出口242向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部噴出。
另一方面,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下端與止回閥相對,上述止回閥包含設置於上述供給機構260之內部之球閥180與閥座部131,且容許對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液體供給。因此,泡沫發生器機構300能夠隨著上述止回閥之上述球閥180之上下移動,而接受自位於球閥180之下方之上述液劑供給部(省略圖示)之液劑的供給,阻止自泡沫發生器機構300向液劑供給部之回液。
又,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於其內部具有用於自上述液劑供給部供給之液劑之液劑流路(省略圖示)、及用於自供給機構260之上述氣體供給部(省略圖示)供給之氣體之氣體流路(省略圖示)各1個或複數個。進而,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於其內部具有液劑流路與氣體流路相交之混合室(省略圖示)。於該混合室中,所供給之液劑與氣體相互混合,能夠使液劑成為泡沫狀。而且,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被新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液劑及氣體擠壓,自上述混合室排出至上述連絡流路252。進而,如之前所說明,排出之泡沫狀之液劑經由連絡流路252及泡沫流路250自噴出口242向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部噴出。
進而,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於其內部具有多孔質體(第2多孔質構件)310。例如該多孔質體310為圓盤狀或圓柱狀,且設置於如與來自上述混合室之泡沫狀之液劑接觸般之位置。因此,於上述混合室中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藉由通過多孔質體310而成為經進一步微細化之泡沫。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上述多孔質體310亦可為篩網、紗布、泡沫、海綿、或選自該等之中之2種以上之組合。詳細而言,上述多孔質體310之網眼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20 μm以上,更佳為40 μm以上,較佳為350 μm以下,更佳為300 μm以下。上述網眼於上述多孔質體310係由具有矩形之開口之篩網所構成之情形時,係指矩形之開口之縱橫之長度,於具有圓形之開口之情形時,係指該圓形之直徑。更具體而言,例如作為上述多孔質體310,可使用篩網尺寸#50~#550之市售之篩網片,較佳可使用篩網尺寸#85~#350之市售之篩網片。例如作為篩網片,可使用#61、#508、#85、#305。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亦可如圖2所示般具有2個多孔質體(設置於下游側之第2多孔質構件)310a、多孔質體(設置於上游側之第2多孔質構件)310b。更具體而言,多孔質體310a亦可設置於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上端(下游側),並與連絡流路252連通。於此種情形時,於上述混合室中成為泡沫狀之液劑可藉由依序通過多孔質體310b、310a而成為經進一步微細化之泡沫。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亦可具有3個以上之多孔質體,多孔質體之數量並無特別限定。
<頭部230之詳細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2至圖5對上述頭部230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圖3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頭部230之外觀之說明圖。圖4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頭部230之縱截面之說明圖,詳細而言,示出將圖3所示之頭部230沿著泡沫噴出容器10之中心軸切割時之縱截面。又,圖5係圖4所示之縱截面之立體圖,詳細而言,示出使圖4所示之頭部230之縱截面以上述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情形時的圖。再者,於圖5中,關於多孔質體270,係以未切割之形式而圖示。
如之前所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頭部230如圖2及圖3所示,主要具有具備噴出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噴出口242之噴嘴部240、接受使用者之手指等之按壓操作之操作部232、及自上述操作部232向下方下垂之筒狀部234。再者,噴嘴部240、操作部232及筒狀部234例如可由樹脂材料一體成形。以下,對頭部230之各部分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操作部232) 如之前所說明,操作部232能夠受理使用者之手指等之按壓操作。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者藉由按壓操作部232而將頭部230按下。
(筒狀部234) 如圖2所示,筒狀部234成為二重筒構造,具有外筒部234a及內筒部234b。該內筒部234b之一部分插入於蓋構件210之豎起筒部216。筒狀部234係由上述供給機構260、及設置於該供給機構260之施力構件(省略圖示)等間接地支持。因此,頭部230抵抗上述施力構件之施力而於特定之範圍內能夠按下(下降)。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頭部230於解除對操作部232之按壓操作之狀態下,隨著上述施力構件之施力而沿著上下方向相對於蓋構件210之豎起筒部216相對地上升並移動至上方停止點。另一方面,藉由使用者抵抗上述施力構件之施力對操作部232進行按壓操作,頭部230相對於豎起筒部216相對地下降。此時,頭部230能夠於豎起筒部216與筒狀部234之外筒部234a及內筒部234b之間確保可吸入空氣之窄幅流路,並且沿著上下方向移動。
又,如圖2所示,於內筒部234b之下側設置有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進而,於內筒部234b之上方設置有與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上端連通之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連絡流路252。該連絡流路252供利用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成為泡沫狀之液劑通過,該泡沫狀之液劑供給至頭部230之泡沫流路250。又,該連絡流路252之截面(詳細而言,沿著水平方向切割之情形時之切割面)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例如可為圓形狀,亦可為矩形狀。再者,下文對連絡流路252之長度之詳情進行敍述。
(噴嘴部240) 如圖3所示,噴嘴部240於前端具有噴出口242,且具有如自操作部232突出,隨著朝向噴出口242而向下方傾斜般之形態。進而如之前所說明,如圖2及圖4所示,作為噴嘴部240之內部空間而設置有供泡沫狀之液劑通過之泡沫流路250。泡沫流路250自與連絡流路252連結之連結部254(參照圖4)朝向噴出口242而內徑擴徑。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流路250自連結部254朝向噴出口242而內徑逐漸擴徑。換言之,泡沫流路250之與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泡沫狀之液劑流動之方向)正交之切割面的截面面積沿著該供給方向朝向噴出口242遞增。再者,下文對泡沫流路250之截面面積之遞增之詳情進行敍述。
再者,泡沫流路250之上述截面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例如可為矩形狀,可為各頂點帶弧度之矩形,可為圓形狀,亦可為橢圓狀。
進而,如圖2所示,於噴嘴部240之前端設置有多孔質嵌合構件272。多孔質嵌合構件272為圓筒狀或角形柱狀之構件,構成為與泡沫流路250之噴出口242側之內徑相同直徑或若干小徑,能夠與噴嘴部240之前端之內部嵌合。進而,於多孔質嵌合構件272之內徑設置有多孔質體270。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用可與噴嘴部240之前端之內部嵌合之多孔質嵌合構件272,能夠容易地將多孔質體270設置於噴嘴部240之噴出口242。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用上述多孔質嵌合構件272,能夠容易地製造本實施形態之頭部230。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用上述多孔質嵌合構件272,而將多孔質體270設置於噴出口242,並且亦不會損害噴嘴部240之外觀。
又,上述多孔質體270例如為板狀、角柱狀、圓盤狀、或圓柱狀之構件。自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供給之泡沫狀之液劑可藉由通過該多孔質體270而成為經進一步微細化之泡沫。
例如上述多孔質體270與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多孔質體310同樣地,亦可為篩網、紗布、泡沫、海綿、或選自該等之中之2種以上之組合。詳細而言,上述多孔質體270之網眼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20 μm以上,更佳為40 μm以上,較佳為350 μm以下,更佳為300 μm以下。上述網眼於上述多孔質體270係由具有矩形之開口之篩網所構成之情形時,係指矩形之開口之縱橫之長度,於具有圓形之開口之情形時,係指該圓形之直徑。更具體而言,例如作為上述多孔質體270,可使用篩網尺寸#50~#550之市售之篩網片,較佳可使用篩網尺寸#85~#350之市售之篩網片。例如作為篩網片,可使用#61、#508、#85、#305。
又,如圖4及5所示,泡沫流路250於泡沫流路250與連絡流路252連結之連結部254處截面面積成為最小。即,連結部254可以說是具有最小截面面積之最小截面面積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流路250之沿著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之自多孔質體270至截面面積成為最小之連結部254的長度L較佳為3 mm以上。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該長度L更佳為10 m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上述長度L變長,能夠緩和(均勻化)通過流路內之中心附近之液劑與通過壁面附近之液劑的流速差,因此能夠產生均勻性提高之泡沫。再者,換言之,上述長度L亦可稱為通過泡沫流路250之截面之中心之泡沫流路250之中心線的長度。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成為最小截面面積之位置並不限定於泡沫流路250與連絡流路252連結之連結部254,亦可為泡沫流路250之該連結部254與多孔質體270之間。即便於該情形時,泡沫流路250之沿著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之自多孔質體270至截面面積成為最小之部位的長度較佳亦為3 mm以上。又,於該情形時,該長度更佳為10 m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上。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圖4及圖5所示之連絡流路252之自與泡沫流路250連結之連結部254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中之混合室的長度M較佳為12 mm以上。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該長度M更佳為1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上。又,上述長度M亦可稱為通過連絡流路252之截面之中心之連絡流路252之中心線的長度。因此,連結部254處之上述長度L及長度M之起點可以說是泡沫流路250之中心線與連絡流路252之中心線相交的點。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上述長度M變長,能夠進一步降低泡沫狀之液劑通過噴出口242之多孔質體270時之流速,因此能夠產生經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
即,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流路250及連絡流路252之自多孔質體270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中之混合室之沿著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的長度(長度L+長度M)較佳為15 mm以上。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該長度(長度L+長度M)更佳為2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40 mm以上。又,於泡沫發生器機構300具有複數個多孔質體310之情形時,泡沫流路250及連絡流路252之自多孔質體270至設置於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最上游側之多孔質體310b的長度較佳為10 mm以上。進而,自多孔質體270至設置於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最上游側之多孔質體310b之長度更佳為20 mm以上,進而較佳為35 mm以上。
為了產生經進一步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較佳為降低泡沫狀之液劑通過噴出口242之多孔質體270時之流速,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使泡沫流路250及連絡流路252之長度變長。然而,若考慮泡沫噴出容器10之易用性等,則對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大小或形狀有限制,使泡沫流路250及連絡流路252之長度無限制地變長並不現實。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著眼於泡沫流路250之流路徑,使泡沫流路250之截面面積朝向噴出口242遞增,藉此,即便於對泡沫流路250及連絡流路252之長度有限制之狀況下,亦能夠進一步降低泡沫狀之液劑通過噴出口242之多孔質體270時之流速。
詳細而言,如之前所說明,泡沫流路250於泡沫流路250與連絡流路252連結之連結部254處截面面積成為最小。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流路250之與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於多孔質體270之上游側沿著泡沫狀之液劑的供給方向自連結部254朝向噴出口242遞增。更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噴出口242處之泡沫流路25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連結部254處之泡沫流路250的截面面積(最小截面面積)較佳為1.2倍以上。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噴出口242處之泡沫流路25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上述最小截面面積更佳為3倍以上。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詳細而言,與上述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相對於最小截面面積較佳為1.2倍以上,更佳為3倍以上。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流路250之與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並不限定於在多孔質體270之上游側沿著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自連結部254朝向噴出口242遞增,上述切割面之截面面積亦可於多孔質體270之上游側沿著供給方向自連結部254朝向噴出口242呈階梯狀擴大。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泡沫流路250之截面面積於多孔質體270之上游側朝向供給方向擴大,能夠降低泡沫狀之液劑通過多孔質體270時之流速,其結果為,能夠產生經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降低泡沫狀之液劑之流速,能夠利用於泡沫流路250內產生之層流之作用使通過之該液劑均勻化,進而推定出,經均勻化之液劑藉由以低速通過多孔質體270,而成為經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尤其是,藉由使泡沫流路250之截面面積於多孔質體270之上游側朝向噴出口242遞增,能夠於泡沫流路250內更進一步產生層流,從而使通過之該液劑均勻化,進而,經均勻化之液劑藉由以低速通過多孔質體270而成為經微細化且均勻性進一步提高之泡沫。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之前所說明,成為最小截面面積之部位並不限定於泡沫流路250與連絡流路252連結之連結部254,亦可為泡沫流路250之該連結部254與多孔質體270之間。即便於該情形時,噴出口242處之泡沫流路250之截面面積亦相對於最小截面面積較佳為1.2倍以上,更佳為3倍以上。
如上,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提供一種能夠噴出經微細化且均勻性進一步提高之泡沫狀之液劑之泡沫噴出容器10。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不會將先前之泡沫噴出容器之形態大幅度改變,因此,生產線之變更亦較少,與先前之泡沫噴出容器相比,亦不會損害使用便利性或外觀。
<<第2實施形態>> 進而,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頭部230亦可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頭部230不同之另一形態。因此,以下作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頭部,對具有不同之另一形態之頭部230a之詳情進行說明。
以下,參照圖6至圖8對本實施形態之頭部230a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圖6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頭部230a之外觀之說明圖。圖7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頭部230a之縱截面之說明圖,詳細而言,示出將圖6所示之頭部230a沿著泡沫噴出容器10之中心軸切割時之縱截面。又,圖8係圖7所示之縱截面之立體圖,係使圖7所示之頭部230a之縱截面以上述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情形時的圖。再者,於圖8中,關於多孔質體270a,係以未切割之形式而圖示。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本實施形態之頭部230a如圖6所示,主要具有具備噴出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噴出口242之噴嘴部240a、接受使用者之手指等之按壓操作之操作部232、及自上述操作部232向下方下垂之筒狀部234(外筒部234a、內筒部234b)。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噴嘴部240a之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即,於本實施形態中,操作部232及筒狀部234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於以下說明中,將操作部232及筒狀部234之詳細說明省略,對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噴嘴部240a之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亦於噴嘴部240a之內部設置有供泡沫狀之液劑通過之泡沫流路250a。泡沫流路250a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自與連絡流路252連結之連結部254朝向噴出口242而內徑逐漸擴徑。但是,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流路250a與第1實施形態相比,擴徑之程度亦可變小。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以堵住噴嘴部240a之前端之噴出口242之方式於噴出口242直接設置有多孔質體270a。該多孔質體270a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多孔質體270同樣地,藉由使自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供給之泡沫狀之液劑通過,能夠將該液劑製成經進一步微細化之泡沫。
進而,如圖8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泡沫流路250a之與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亦沿著泡沫狀之液劑的供給方向自連結部254朝向噴出口242遞增。更具體而言,噴出口242處之泡沫流路250a之截面面積相對於連結部254處之泡沫流路250的截面面積(最小截面面積)較佳為1.2倍以上。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多孔質體270a之截面面積(詳細而言,與上述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相對於上述最小截面面積較佳為1.2倍以上。
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不使用多孔質嵌合構件272而將多孔質體270a直接設置於噴出口242。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多孔質嵌合構件272之厚度等能夠避免多孔質體270a之截面面積變小,即便泡沫流路250a之擴徑之程度變小,亦能夠使多孔質體270a之截面面積變得更大。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便泡沫流路250a之擴徑之程度變小,亦能夠降低泡沫狀之液劑通過多孔質體270a時之流速。即,藉由本實施形態,亦可提供一種能夠噴出經微細化且均勻性進一步提高之泡沫狀之液劑之泡沫噴出容器10。
<<第3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200亦可為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不同之另一形態。以下,作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對具有不同之另一形態之泡沫噴出蓋200b之詳情進行說明。
(泡沫噴出蓋200b) 於圖9中示出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b。泡沫噴出容器10b具備泡沫噴出蓋200b。如圖9所示,泡沫噴出蓋200b係安裝於貯存液劑之容器本體100,由容器本體100於上方支持之泡沫噴出蓋200b。該泡沫噴出蓋200b能夠藉由螺合等固定方法可裝卸地安裝於上述容器本體100之頸部104。又,泡沫噴出蓋200b主要具有用以安裝於上述頸部104之蓋構件210、固定於蓋構件210且構成下述液劑供給部及氣體供給部之汽缸部220(參照圖10)、及將泡沫狀之液劑向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外部噴出之頭部230b。
詳細而言,蓋構件210具有圓筒狀之安裝部212,藉由該安裝部212對上述頸部104進行螺合等,能夠將泡沫噴出蓋200b之整體安裝於容器本體100。換言之,藉由將泡沫噴出蓋200b安裝於頸部104,而由泡沫噴出蓋200b封閉頸部104之開口。再者,安裝部212亦可形成為雙重筒構造,於此種情形時,安裝部212之內側之筒對頸部104進行螺合等。進而,上述蓋構件210具有將安裝部212之上端部封閉之環狀封閉部214、及自環狀封閉部214之中央部(環狀封閉部214之俯視下之中央部)朝向上方豎起之豎起筒部216。該豎起筒部216具有直徑較上述安裝部212小之圓筒狀之形狀,將下述汽缸部220之一部分內插於該豎起筒部216。
進而,汽缸部220(參照圖10)包含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該液劑變成泡沫狀之泡沫發生器機構(混合部)300b、用以將貯存於上述容器本體100之液劑供給至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液劑供給部、及自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外部引入氣體並將氣體供給至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氣體供給部。詳細而言,上述液劑供給部例如為構成液劑泵之液劑汽缸,對下述液劑泵室280(參照圖10)內之液劑進行加壓並將其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又,上述氣體供給部例如為構成氣體泵之氣體汽缸,對下述氣體泵室261(參照圖10)內之氣體進行加壓並將其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再者,下文參照其他圖式對該等液劑供給部、氣體供給部及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詳情進行敍述。又,汽缸部220之上端由下述頭部230b封閉。
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於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與液劑混合之上述氣體係指自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外部向內部引入之包含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之空氣(外部大氣)。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氣體並不限定於空氣,例如上述氣體亦可為預先填充於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容器本體100等之包含各種氣態之成分的氣體。
如圖9所示,頭部230b具有作為與頭部230b一體之物體而設置之噴嘴部240b。進而,於噴嘴部240b之前端設置有噴出口242。該噴嘴部240b之內部空間與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連通,利用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能夠自上述噴出口242向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外部噴出。又,頭部230b具有自上述操作部232向下方下垂之筒狀部234。
進而,頭部230b構成為能夠上下可動。詳細而言,頭部230b具有接受使用者之手指等之按下操作之操作部232。又,如圖9所示,上述噴嘴部240b係以自該操作部232突出之方式設置。具體而言,於使用者對操作部232進行按下操作,頭部230b相對於安裝部212相對地被按下之情形時,上述液劑供給部對液劑泵室280(參照圖10)內之液劑進行加壓並將該液劑供給至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進而,於上述情形時,上述氣體供給部對氣體泵室261(參照圖10)內之氣體進行加壓並將該氣體供給至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
<泡沫噴出蓋200b之詳細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10對上述泡沫噴出蓋200b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圖10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200b之縱剖視圖。如之前所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200b主要具有頭部230b、汽缸部220、及蓋構件210。進而,如圖10所示,泡沫噴出蓋200b具有活塞導件290。以下對泡沫噴出蓋200b之各部分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頭部230b) 如之前所說明,頭部230b具有操作部232、及自該操作部232向下方下垂之筒狀部234。詳細而言,筒狀部234係由汽缸部220、下述活塞導件290、盤簧273等間接地支持。頭部230b抵抗上述盤簧273之施力而於特定之範圍內能夠按下(下降)。具體而言,頭部230b於解除按下操作之狀態下,隨著盤簧273之施力而沿著上下方向相對於蓋構件210相對地上升並移動至上方停止點。另一方面,藉由使用者抵抗盤簧273之施力對頭部230b(詳細而言,操作部232)進行按下操作,頭部230b相對於蓋構件210相對地下降。又,如圖10所示,筒狀部234成為二重筒構造,具有外筒部234a及內筒部234b。上述頭部230b上下移動時,蓋構件210之豎起筒部216能夠於外筒部234a與內筒部234b之間確保可吸入空氣之窄幅流路(省略圖示),並且沿上下方向移動。
(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 如之前所說明,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係用以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液劑變成泡沫狀之機構,如圖10所示,收容於筒狀部234之內筒部234b內。該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上側與頭部230b之噴嘴部240b之內部空間連通,因此,利用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能夠經由上述噴嘴部240b之噴出口242向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外部噴出。另一方面,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下側與包含設置於下述活塞導件290之內部之球閥180及閥座部131之容許向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液體供給的止回閥相對。再者,下文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詳情進行敍述。
(活塞導件290) 活塞導件290係位於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下方,沿著上下方向拉伸較長之圓筒狀之構件,且固定於頭部230b。而且,下述液體活塞271經由該活塞導件290固定於頭部230b。進而,頭部230b、活塞導件290及液體活塞271能夠成為一體地沿著上下方向移動。又,於活塞導件290之上側之內部形成有閥座部131,於該閥座部131上配置有上述球閥180。該球閥180可於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下端與閥座部131之間上下移動地被保持。進而,於閥座部131之中央設置有與閥座部131之下方連通之貫通孔131a。即,上述球閥180與上述閥座部131構成上述止回閥,該止回閥能夠隨著球閥180之上下移動而將液劑自閥座部131之下方供給至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能夠阻止自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向液劑供給部之回液。
又,活塞導件290以緩插狀態外嵌於下述氣體活塞255,該氣體活塞255能夠相對於活塞導件290相對地沿著上下方向移動。又,於活塞導件290之上下方向上之中央部設置有凸緣部233,於凸緣部233之上表面設置有圓環狀(環形)之閥構成槽134。進而,於活塞導件290之上部以緩插狀態外嵌有下述氣體活塞255之筒狀部251。由該閥構成槽134、及氣體活塞255之筒狀部251之下端部構成氣體排出閥。更詳細而言,於活塞導件290中外嵌有筒狀部251之部分之外周面設置有分別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複數個流路構成槽(省略圖示)。設置於該等流路構成槽與氣體活塞255之筒狀部251之內周面之間之間隙(省略圖示)構成供經由上述氣體排出閥自下述氣體泵室261流出之氣體流向上方的氣體流路。
(液劑供給部及氣體供給部)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200b中,如圖10所示,於蓋構件210及汽缸部220之內部設置有上述液劑供給部及上述氣體供給部。詳細而言,汽缸部220具有固定於蓋構件210之環狀封閉部214之下表面側之圓筒狀之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作為上述氣體供給部。又,汽缸部220具有以自該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下垂之方式設置且具有直徑較上述氣體汽缸機構部221小之圓筒狀之形狀的液劑汽缸機構部222作為上述液劑供給部。進而,汽缸部220具有將上述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之下端與液劑汽缸機構部222之上端相互連結之環狀連結部223。
-氣體汽缸機構部221- 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之上端部藉由對環狀封閉部214之下表面側進行嵌合而固定於環狀封閉部214。進而,氣體汽缸機構部221具有氣體活塞255。以下,將於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中氣體活塞255與環狀連結部223之間之空間稱為氣體泵室261,能夠於該氣體泵室261貯存氣體。又,氣體泵室261之容積能夠隨著氣體活塞255之上下移動而擴大縮小。
氣體活塞255具有形成為圓筒狀並且以緩插狀態外嵌於活塞導件290之上下方向上之中央部之筒狀部251、及自筒狀部251向徑向外側凸出之活塞部256。於活塞部256之周緣部設置有外周環狀部253。外周環狀部253呈環繞狀氣密地與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之內周面相接,氣體活塞255上下移動時,能夠相對於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之內周面滑動。進而,於活塞部256中之筒狀部251之附近之部分設置有沿著上下方向貫通該活塞部256之複數個吸入開口257。
詳細而言,藉由使用者對頭部230b進行按下操作而氣體泵室261收縮。此時,氣體泵室261內之氣體被加壓,並且氣體活塞255相對於活塞導件290稍微上升,藉此,由筒狀部251與閥構成槽134所構成之氣體排出閥打開。其結果為,氣體泵室261內之氣體經由該氣體排出閥、及設置於筒狀部251與活塞導件290之間之氣體流路(省略圖示)向上方輸送。進而,於氣體活塞255之筒狀部251之上方設置有由筒狀部234之下端部之內周面與活塞導件290之外周面的間隙所構成的氣體流路(省略圖示)。該氣體流路與設置於筒狀部251和活塞導件290之間之氣體流路連通,因此,氣體泵室261內之氣體經由氣體排出閥、設置於筒狀部251與活塞導件290之間之氣體流路、及設置於筒狀部234之下端部之內周面與活塞導件290之外周面之間的氣體流路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
又,於氣體活塞255之筒狀部251中之下側外嵌有圓環狀之吸入閥構件155。該吸入閥構件155具有向徑向外側凸出之環狀膜即閥體。而且,由吸入閥構件155之上述閥體與活塞部256構成氣體抽吸閥。詳細而言,頭部230b下降時,即氣體泵室261收縮時,藉由吸入閥構件155之閥體密接於活塞部256而將吸入開口257封閉。另一方面,頭部230b上升時,即氣體泵室261擴大時,氣體泵室261內之氣壓下降,因此,吸入閥構件155之閥體離開活塞部256而將吸入開口257打開。而且,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外部之氣體經由位於豎起筒部216之上端與筒狀部234之間之間隙被引入至氣體泵室261內。
進而,於氣體汽缸機構部221形成有貫通該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之內外之貫通孔229。於如未將頭部230b按下,頭部230b於上方停止之狀態下,該貫通孔229由氣體活塞255之外周環狀部253封閉。進而,於自按下頭部230b由外周環狀部253將貫通孔229封閉之狀態移行至未封閉之狀態之情形時,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外部之氣體經由位於豎起筒部216之上端與筒狀部234之間之間隙及貫通孔229流入至容器本體100內。藉由此種氣體之流入,位於較容器本體100內之液劑之液面更上方之空間(氣體)具有與大氣壓相同之氣壓。
-液劑汽缸機構部222- 液劑汽缸機構部222具有液體活塞271。於以下說明中,將於液劑汽缸機構部222中設置於由上述球閥180及上述閥座部131所構成之止回閥與下述液劑吸入閥之間之空間稱為液劑泵室280。該液劑泵室280能夠貯存液劑,液劑泵室280之容積能夠隨著液體活塞271及活塞導件290之上下移動而擴大縮小。詳細而言,藉由使用者對頭部230b進行按下操作而液劑泵室280收縮。此時,藉由對液劑泵室280內之液劑進行加壓,由球閥180與閥座部131所構成之止回閥打開,將液劑泵室280內之液劑經由上述止回閥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
又,液體活塞271具有圓筒狀(圓管狀)之形狀。藉由將活塞導件290之下端部插入於液體活塞271之上端部,液體活塞271能夠固定於活塞導件290。而且,於液體活塞271之下端之下方設置有液劑汽缸機構部222之直線部222a。
進而,如圖10所示,液劑汽缸機構部222具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棒狀構件即提動閥276。該提動閥276貫通液體活塞271,自活塞導件290之內部跨及液劑汽缸機構部222之內部而插通。提動閥276能夠相對於液體活塞271相對地沿著上下方向移動。又,提動閥276之下端部構成閥體部278。閥體部278之下表面能夠液密地與下述閥座部224密接。由上述閥體部278與上述閥座部224構成液劑吸入閥。
又,液劑汽缸機構部222具有盤簧273,該盤簧273以緩插狀態外嵌於提動閥276之中間部(詳細而言,上下方向上之中間部)。盤簧273例如為壓縮型盤簧,以壓縮狀態保持。因此,盤簧273能夠對液體活塞271、活塞導件290及頭部230b朝向上方施力。
進而,液劑汽缸機構部222具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直線形狀之直線部222a、接連著直線部222a之下方並且朝向下方縮小直徑之頸縮部222b。於頸縮部222b之內周面中之下部設置有與上述閥體部278成對之閥座部224。又,頸縮部222b具有接連著頸縮部222b之下方之圓筒狀之管保持部225。藉由對該管保持部225插入浸漬管228之上端部,而將該浸漬管228保持於汽缸部220之下端部。藉由如此,容器本體100內之液劑經由上述浸漬管228抽吸至液劑泵室280內。
詳細而言,使用者將頭部230b按下而活塞導件290下降時,藉由活塞導件290與提動閥276之上端部之摩擦而提動閥276從動於活塞導件290,提動閥276之閥體部278之下表面與汽缸部220之閥座部224液密地接觸。另一方面,將使用者對頭部230b之按下操作解除時,液體活塞271、活塞導件290及頭部230b隨著盤簧273之施力而上升。其結果為,提動閥276之閥體部278於盤簧273之下端與閥座部224之間隙中稍微上升,因此,隨著閥體部278之上升,液劑泵室280之下端部之液劑吸入閥打開,液劑經由液劑吸入閥而抽吸至液劑泵室280內。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液劑供給部及氣體供給部之構成並不特別限定於如上所述之構成,可應用公知之各種構成。
<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3至圖13對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構成進行說明。圖3係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立體圖,圖4係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分解立體圖。又,圖13係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立體剖視圖,詳細而言係傾斜觀察以通過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中心軸之方式沿著上下方向切割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時之截面之情形時的圖。
如圖11及圖1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係藉由自下方將第1構件311及第2構件350之2個構件組合而構成。如圖12所示,主要構成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下側之第1構件311係具有與圓錐台(詳細而言,圓錐台係將圓錐沿與底面平行之平面切割並將小圓錐之部分除去而得之圖形)類似之形狀,更具體而言,具有與具備直徑較大之圓形作為上表面之圓錐台類似之形狀的構件。又,如圖12所示,主要構成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上側之第2構件350為圓筒狀之構件。
詳細而言,如圖11及圖12所示,於該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將第1構件311之上側之一部分內插於圓筒狀之第2構件350的下側,藉由此種內插,第2構件350支持於第1構件311。進而,於該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自上方觀察第1構件311及第2構件350之情形時之俯視下貫穿各者之中心之中心軸存在於同軸上。
又,如圖11所示,於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外周設置有用以將氣體引入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內之複數個(例如8個)吸入開口370。詳細而言,將第1構件311之上側之一部分內插於第2構件350之下側而構成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時,存在於第1構件311之外周上端與第2構件350之外周下端之間之間隙成為吸入開口370。又,該等複數個吸入開口370沿著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外周之圓周方向以等角度間隔設置。
又,如圖13所示,於第1構件311之上表面設置有與吸入開口370連通之氣體流路330。對於該氣體流路330,經由上述吸入開口370供給自上述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供給之氣體。再者,關於該氣體流路330之詳情,藉由下述第1構件311之詳情而進行說明。
並且,如圖13所示,以沿著上下方向貫穿第1構件311之中央部(第1構件311之俯視下之中央部)之方式設置有液劑流路320。向該液劑流路320供給自上述液劑汽缸機構部222供給之液劑。進而,液劑流路320將液劑供給至圖12所示之設置於第1構件311之上表面之液劑流路322。再者,關於液劑流路322之詳情,藉由下述第1構件311之詳情而進行說明。
進而,如圖13所示,於設置在上述第1構件311之上方之第2構件350設置有沿著上下方向貫穿第2構件350之複數個(例如8個)泡沫流路360。藉由上述液劑流路322及上述氣體流路330供給之液劑及氣體於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內相互混合而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而且,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被新供給至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內之液劑及氣體擠壓,經由上述泡沫流路360排出至第2構件350之上表面側。進而,如之前所說明,所排出之泡沫狀之液劑自蓋構件210之噴嘴部240b之噴出口242向泡沫噴出容器10b之外部噴出。再者,關於泡沫流路360之詳情,藉由下述第2構件350之詳情而進行說明。
接下來,對構成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2個構件、第1構件311及第2構件350之各構件之詳情進行說明。
(第1構件311) 首先,參照圖14及圖15對第1構件311之詳情進行說明。圖14係本實施形態之第1構件311之說明圖,詳細而言,自圖中之上方起,為第1構件311之俯視圖、沿著上下方向將第1構件311切割時之剖視圖、及第1構件311之仰視圖。更詳細而言,上述剖視圖與沿俯視圖所示之A-A'線將第1構件311切割之情形時之截面對應。又,圖15係用以說明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構件311之上表面之液劑流路322及氣體流路330之說明圖,詳細而言,為第1構件311之俯視圖。
如圖14所示,第1構件311主要具有筒狀之小徑部312、位於小徑部312之上方並且具有較小徑部312大之直徑之筒狀的大徑部314、及自小徑部312之下端向下方突出之複數個(例如4個)突出部316。
如第1構件311之剖視圖所示,大徑部314具有圓筒狀之筒狀部314a、及水平設置於筒狀部314a之上方之圓盤狀(圓板狀、碟狀)之地板部318。進而,如第1構件311之俯視圖所示,於地板部318之俯視下之中央部設置有沿著上下方向貫穿地板部318之開口,該開口藉由與上述筒狀部314a之內部空間、及下述小徑部312之內部空間連通而構成液劑流路320。而且,如第1構件311之俯視圖所示,於地板部318之上表面設置有俯視地板部318時自液劑流路320呈放射狀延伸之複數個(例如8個)液劑流路(第1液劑小流路)322a、及自各液劑流路322a分支且彎曲延伸之2個液劑流路(第2液劑小流路)322b。進而,於地板部318之上表面設置有自該地板部318之外周部朝向中央部延伸之複數個(例如8個)氣體流路330。該等液劑流路322a、322b及氣體流路330係由藉由自地板部318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流路壁326(詳細而言,流路壁326a、326b)與第2構件350之下表面(詳細而言,地板部352之下表面)氣密(液密)地相接而於流路壁326之間產生的間隙構成。
詳細而言,設置於地板部318之中央部之液劑流路320於上下方向上與第2構件350之下表面(詳細而言,地板部352之下表面)相對,因此,藉由該液劑流路320輸送之液劑與上述下表面碰撞,沿著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面內方向(例如水平方向)流動。即,第2構件350之下表面能夠使液劑流動之方向自上下方向變成地板部318之上表面的面內方向。
又,於上述地板部318之上表面設置有自液劑流路320呈放射狀分支延伸之複數個液劑流路322a。換言之,液劑流路322a沿著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面內方向延伸。而且,複數個液劑流路322a沿著地板部318之外周之圓周方向以等角度間隔設置。進而,於上述地板部318之上表面設置有俯視地板部318時自1個液劑流路322a分支且彎曲延伸之2個液劑流路322b。
更具體而言,如圖15所示,1個液劑流路322包含自地板部318之中央部呈放射狀延伸之1個液劑流路322a、及自該液劑流路322a分支且彎曲延伸之2個液劑流路322b。於本實施形態中,液劑流路322b可自液劑流路322a以描繪圓弧之方式彎曲,或者亦可自液劑流路322a呈直角彎曲,並無特別限定。進而,藉由不同之複數個液劑流路322之液劑流路322b相互連通,而構成沿著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外周延伸之環狀流路324。又,之前所說明之設置於第2構件350之泡沫流路360設置於如在上下方向上與該環狀流路324相對之位置,即泡沫流路360對上述環狀流路324開口。再者,該泡沫流路360較佳為以對不同之液劑流路322之液劑流路322b彼此相交之區域(以下說明中,將該區域稱為氣液接觸室340)開口之方式設置。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如圖15所示,將不同之液劑流路322之液劑流路322b彼此相交,且與泡沫流路360相對之環狀流路324之部分稱為氣液接觸室340。該氣液接觸室340亦為液劑與氣體接觸之區域,藉由在該氣液接觸室340內液劑與氣體接觸並混合,能夠獲得泡沫狀之液劑。並且,於該氣液接觸室340內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泡沫流路360排出。即,藉由引導至上述液劑流路322,利用液劑流路320供給至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液劑分支至液劑流路322a,進而通過液劑流路322b,並流向複數個上述氣液接觸室340。而且,流向各氣液接觸室340之液劑於該氣液接觸室340與氣體混合而成為泡沫狀,並自上述泡沫流路360排出。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各液劑流路322b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各液劑流路322b於與上述泡沫流路360延伸之上下方向垂直交叉之平面(第2平面)602(參照圖10)上,即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上延伸。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1個液劑流路322中,較佳為2個某液劑流路322b彼此之長度大致相同,進而於複數個液劑流路322之間,亦較佳為液劑流路322a彼此、液劑流路322b彼此之長度相互大致相同。進而於複數個液劑流路322之間,較佳為液劑流路322a彼此、液劑流路322b彼此之寬度相互大致相同。不同之液劑流路322之2個液劑流路322b且對1個氣液接觸室340供給液劑之2個液劑流路322b係以隔著上述氣液接觸室340而相互對向之方式設置,於該氣液接觸室340中,自2個液劑流路322b流入之液劑之流動方向相互成為相反方向。因此,可以說自2個液劑流路322b流入之液劑於氣液接觸室340中相互碰撞。此外,於自2個液劑流路322b流入至氣液接觸室340之液劑中,於以流動方向發生變化之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中央部為起點觀察之情形時,至氣液接觸室340之路徑不同,但只要液劑流路322a彼此、液劑流路322b彼此之長度及寬度相互大致相同,則流經大致相同之路徑長。其結果為,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上述氣液接觸室340中,自2個液劑流路322b流入之液劑之流動強度(流速、壓力)大致相等,來自2個某液劑流路322b之液劑能夠保持平衡地朝向上述氣液接觸室340流入。
又,如圖15所示,上述氣液接觸室340之地板部318之外周側之整個面作為開口部(第1開口部)330a而開口,進而,該開口部330a與設置於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複數個(例如8個)氣體流路330中之1個連通。如之前所說明,該氣體流路330係用以向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內之上述氣液接觸室340供給氣體之流路。詳細而言,如圖15所示,氣體流路330於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面內自外周朝向各氣液接觸室340延伸。更具體而言,氣體流路330於氣體流路330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沿著與上述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不同之方向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相交。即,氣體流路330於氣體流路330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於與上述泡沫流路360延伸之上下方向交叉之平面(第1平面)602(參照圖10)上延伸。於本實施形態中,氣體流路330於氣體流路330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於與上述泡沫流路360延伸之上下方向垂直交叉之平面602上,即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上延伸。進而,複數個氣體流路330沿著地板部318之外周之圓周方向以等角度間隔設置。
詳細而言,俯視地板部318時,各液劑流路322b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處之液劑流路322b延伸之方向和氣體流路330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處之氣體流路330延伸之方向成為相互垂直的關係。因此,於上述氣液接觸室340中,氣體流路330能夠從由液劑流路322b決定之2個方向保持平衡地對朝向泡沫流路360流入之液劑之兩者均等地供給氣體,上述液劑流路322b係以隔著上述氣液接觸室340而相互對向之方式設置。其結果為,於本實施形態中,液劑與氣體能夠充分混合。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所示,氣體流路330之開口部330a係以隔著氣液接觸室340而與自地板部318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流路壁326a之側面(壁面)326c相互對向的方式設置。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利用氣體流路330供給至氣液接觸室340之氣體藉由與流路壁326a之側面326c碰撞而暫時滯留於氣液接觸室340,因此,能夠於氣液接觸室340內與液劑充分混合。
再者,如第1構件311之俯視圖所示,液劑流路322a、322b及氣體流路330係由具有以包圍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中央部之方式設置之複數個(例如8個)大致扇形狀(或等腰三角形之頂部有缺口之形狀)之形狀的自地板部318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複數個流路壁326a、及具有以包圍該複數個流路壁326a之方式設置之複數個(例如8個)大致扇形狀之形狀的自地板部318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複數個流路壁326b決定其輪廓。即,該等液劑流路322a、322b及氣體流路330係由藉由自地板部318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流路壁326(詳細而言,流路壁326a、326b)與第2構件350之下表面(詳細而言,地板部352之下表面)氣密(液密)地相接而於流路壁326之間產生的間隙構成。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如圖14之第1構件311之剖視圖所示般,使上述液劑流路322b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連通之開口部(第2開口部)322c係以將該第2開口部322c之開口中心軸相比於使上述氣體流路330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連通之開口部330a之開口中心軸更配置於泡沫流路360側的方式設置。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氣體流路330於氣液接觸室340內以向利用液劑流路322b供給之液劑之下方供給氣體之方式設置。藉由如此,利用氣體流路330供給至氣液接觸室340之氣體朝向泡沫流路360側向上方上升,但該氣體能夠於上升時與液劑充分混合。又,使上述液劑流路322b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連通之開口部322c之每一個之開口面積較佳為小於使上述氣體流路330與上述氣液接觸室340連通之開口部330a的開口面積。藉由如此,供給至氣液接觸室541之液劑於自泡沫流路360排出之前,能夠與氣體充分混合為止。
又,如圖14之第1構件311之俯視圖所示,於地板部318之外周部設置有複數個(例如8個)切口部328。上述切口部328構成上述吸入開口370之一部分,將自上述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供給之氣體引導至氣體流路330。再者,複數個切口部328沿著地板部318之外周之圓周方向以等角度間隔設置。
又,如圖14之第1構件311之剖視圖所示,位於大徑部314之下方之小徑部312具有圓筒狀之形狀,於其中央部設置有沿上下方向貫穿之液劑流路320。
進而,如圖14之第1構件311之仰視圖所示,於小徑部312之下方設置有自小徑部312之下端突出之複數個(例如4個)突出部316。突出部316具有自下方觀察第1構件311之俯視下為大致三角形狀(或大致扇形狀)之形狀,且以包圍液劑流路320之方式沿著小徑部312之圓周方向以等角度間隔配置。突出部316之下端與上述球閥180相對。因此,於球閥180向上方移動之情形時,球閥180與突出部316之下端接觸,因此,突出部316之下端能夠限制球閥180之上升。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突出部316之數量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3個以上,更佳為4個以上。
(第2構件350) 接下來,參照圖16對第2構件350之詳情進行說明。圖16係本實施形態之第2構件350之說明圖,詳細而言,自圖中之上方起,為第2構件350之俯視圖、沿著上下方向將第2構件350切割時之剖視圖、及第2構件350之仰視圖。更詳細而言,上述剖視圖與沿俯視圖所示之B-B'線將第2構件350切割之情形時之截面對應。
如圖16所示,第2構件350主要具有圓筒狀之筒狀部354、將筒狀部354之下側封閉之水平設置之圓盤狀(圓板狀、碟狀)之地板部352、及以自地板部352之外周部向下方突出之方式設置之複數個(例如8個)外周壁356。
詳細而言,如圖16之第2構件350之俯視圖所示,筒狀部354係以包圍地板部352之外周之方式設置。進而,於地板部352之外周附近設置有沿上下方向貫穿地板部352之複數個(例如8個)之圓形狀的泡沫流路360。進而,複數個泡沫流路360沿著地板部352之外周之圓周方向以等角度間隔設置。如之前所說明,該泡沫流路360對上述氣液接觸室340開口,因此,可以說是以自氣液接觸室340向上方延伸之方式設置。而且,於上述氣液接觸室340與氣體混合而成為泡沫狀之液劑通過該泡沫流路360,向由筒狀部354所包圍之地板部352之上表面上,換言之,向第2構件350之上表面側排出。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地板部352之俯視下之泡沫流路360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如圖16所示之圓形狀,例如亦可為橢圓形或矩形等。
進而,如第2構件350之仰視圖所示,以包圍地板部352之下表面之中心部之方式設置有自地板部352之外周部向下方突出之複數個外周壁356。於複數個外周壁356之內側內插自第1構件311之地板部318之上表面突出的部分(詳細而言,流路壁326)。又,如之前所說明,地板部352之下表面之中央部(詳細而言,地板部352之俯視下之中央部)與第1構件311之液劑流路320相對。進而,相鄰之上述外周壁356之間之間隙構成上述吸入開口370之一部分,能夠將自上述氣體汽缸機構部221供給之氣體引導至氣體流路330。
<關於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之液劑及氣體之流向> 接下來,參照圖17、圖18及圖19對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之液劑及氣體之流向進行說明。圖17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之液劑及氣體之流向的立體剖視圖。又,圖18係本實施形態之氣液接觸室340、液劑流路322b、氣體流路330及泡沫流路360之模式圖,詳細而言,模式性地示出氣液接觸室340之周圍中之液劑流路322b、氣體流路330及泡沫流路360。圖20係比較例之氣液接觸室541、液劑流路522b、氣體流路531及泡沫流路560之模式圖,與上述圖18對應。再者,此處比較例為上述專利文獻3中所揭示之泡沫噴出容器。
首先,當對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之液劑之流向簡單地進行說明時,如圖17所示,利用液劑流路320輸送之液劑碰撞第2構件350之地板部352之中央部,分支至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之液劑流路322a,進而通過液劑流路322b流向氣液接觸室340。接下來,當對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之氣體之流向簡單進行說明時,如圖17所示,自吸入開口370引入之氣體通過於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上延伸之氣體流路330流向氣液接觸室340。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藉由在上述氣液接觸室340內液劑與氣體接觸相互混合而獲得之泡沫狀之液劑係自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泡沫流路360向上方排出。
對本實施形態之氣液接觸室340更詳細地進行說明。如圖18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各液劑流路322b於各液劑流路322b與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於與上述泡沫流路360延伸之上下方向垂直交叉之平面(第2平面)602上,即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上延伸。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氣體流路330於氣體流路330與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於與上述泡沫流路360延伸之上下方向垂直交叉之平面(第1平面)602上,即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上延伸。
另一方面,如圖20所示,於比較例中,各液劑流路522b與本實施形態同樣地,於各液劑流路522b與氣液接觸室541相交之部位,於與泡沫流路560延伸之上下方向垂直交叉之平面702上延伸。然而,於本比較例中,與本實施形態不同,氣體流路531於氣體流路531與上述氣液接觸室541相交之部位,沿著上述泡沫流路560延伸之上下方向延伸。
於比較例中,由於氣體流路531沿著與泡沫流路560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延伸,故而氣體與泡沫狀之液劑一致地自下方流向上方(產生層流)。因此,於比較例中,利用氣體流路531供給至氣液接觸室541之氣體因層流之作用而立即向氣液接觸室541之上方排出,因此難以與液劑充分混合。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氣體流路330不沿著與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延伸,詳細而言,沿著相對於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因此,氣體與泡沫狀之液劑不一致地向下方流向上方,因此能夠抑制層流之產生。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避免利用氣體流路330供給至氣液接觸室340之氣體因層流之作用而立即向氣液接觸室340之上方排出,因此能夠與液劑充分混合。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氣體流路330係以隔著氣液接觸室340而與流路壁326a之側面(壁面)326c相互對向之方式設置。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利用氣體流路330供給至氣液接觸室340之氣體藉由與流路壁326a之側面326c碰撞而暫時滯留於氣液接觸室340,因此能夠於氣液接觸室340內與液劑充分混合。
如上,根據本實施形態,能夠進一步增加泡沫狀之液劑中之氣體之含量。詳細而言,根據液劑之用途等,較佳為泡沫狀之液劑中之氣體之含量較多(空氣之比率較高),但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能夠進一步增加泡沫狀之液劑中之氣體之含量,故而能夠獲得更佳之泡沫。尤其是於比較例中,於使用者之頭部230b之操作部232之按下速度較快之情形時,向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供給之氣體之流速變快,因此,存在氣體向氣液接觸室541之上方排出,無法與液劑充分混合之情況。然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便上述押上速度變快,氣體亦能夠與液劑充分混合。進而,於比較例中,不僅於上述按下速度較快之情形時,還根據液劑之組成,存在氣體與液劑無法充分混合之情況,但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便液劑之組成發生變化,氣體與液劑亦能夠充分混合。
<<變化例>> 且說,於上述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藉由使氣體流路330不沿著與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延伸,即相對於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垂直延伸,能夠抑制層流之產生,而將氣體與液劑充分混合。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氣體流路330延伸之方向並不限定於相對於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垂直。因此,作為本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參照圖19對使氣體流路330b沿相對於與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的例進行說明。圖19係本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氣液接觸室340、液劑流路322b、氣體流路330b及泡沫流路360之模式圖。
如圖19所示,於本變化例中,與上述本實施形態同樣地,各液劑流路322b於各液劑流路322b與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於與上述泡沫流路360延伸之上下方向垂直交叉之平面(第2平面)602上,即地板部318之上表面上延伸。另一方面,於本變化例中,與上述本實施形態不同,氣體流路330b於氣體流路330b與氣液接觸室340相交之部位,於與泡沫流路360延伸之上下方向傾斜交叉之平面(第1平面)600上延伸。進而,於本變化例中,平面600與平面602所構成之角度D較佳為-45°以上60°以下(角度D為0°之情形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對應)。再者,於本變化例中,如圖19所示,關於該角度D,平面602與位於平面602之上方之平面600所構成之角度為正,平面602與位於平面602之下方之平面600所構成之角度為負。又,於本變化例中,上述角度D更佳為-30°以上,進而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
於本變化例中,氣體流路330b不沿著與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延伸,詳細而言,沿相對於泡沫流路360延伸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因此,於本變化例中,亦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同樣地,氣體與泡沫狀之液劑不沿同一方向流動,因此能夠抑制層流之產生。因此,於本變化例中,亦能夠避免利用氣體流路330b供給至氣液接觸室340之氣體因層流之作用而立即向氣液接觸室340之上方排出,因此能夠與液劑充分混合。
進而,於本變化例中,亦較佳為氣體流路330b以隔著氣液接觸室340而與流路壁326a之側面(壁面)326c相互對向之方式設置。因此,於本變化例中,利用氣體流路330b供給至氣液接觸室340之氣體亦藉由與流路壁326a之側面326c碰撞而暫時滯留於氣液接觸室340,因此能夠於氣液接觸室340內與液劑充分混合。
<<綜上>>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發明之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可提供一種能夠噴出經進一步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狀之液劑之泡沫噴出容器10。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及變化例,可提供一種能夠進一步增加泡沫狀之液劑中之氣體之含量之的沫噴出容器10b。
如以上所說明之泡沫噴出容器10、10b之構造及動作僅為一例,亦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將公知之構造應用於上述實施形態。
又,構成上述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10b之零件並無特別限定,但例如可由各種樹脂材料形成。又,該泡沫噴出容器10、10b之製造能夠藉由已知之各種成型加工等進行。
再者,本發明之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並不限定於泵泡沫發生器型容器,亦可為能夠藉由使用者按壓容器本體100而使液劑變成泡沫狀並噴出之所謂擠壓泡沫發生器型容器。於此種情形時,藉由使用者壓縮容器本體100,內部空間之容積收縮,而對容器本體100內之液劑及氣體進行加壓,藉此向上述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供給液劑及氣體。進而,供給液劑及氣體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產生泡沫狀之液劑。因此可認為,於泡沫噴出容器10為擠壓泡沫發生器型容器之情形時,容器本體100之側面部具有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之操作部232相同之功能。
又,於第3實施形態中,頭部230b及噴嘴部240b之形態並不限於上述形態,可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頭部230及噴嘴部240相同之形態,亦可為與第2實施形態之頭部230a及噴嘴部240a相同之形態。
以上,已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並不限定於該例。只要為具有本發明之技術領域中之通常之知識者,則可明確於申請專利範圍內所記載之技術思想之範疇內,可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對於該等,當然亦理解為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者。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一步揭示以下之泡沫噴出器及泡沫噴出容器。
<1> 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 混合部,其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上述液劑成為泡沫狀; 噴出口,其噴出成為泡沫狀之上述液劑;及 流路,其與上述噴出口連通,且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混合部供給至上述噴出口;且 於上述噴出口設置有第1多孔質構件, 上述流路之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於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的上游側朝向上述供給方向擴大, 上述噴出口處之上述流路之上述截面面積為上述流路中之最小截面面積的1.2倍以上。 <2> 如上述<1>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之與上述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為上述最小截面面積的1.2倍以上。 <3> 如上述<1>或<2>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流路之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於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的上游側沿著上述供給方向朝向上述噴出口遞增。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自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至上述噴出口之開口端之上述流路之長度為10 mm以下。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自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至在上述流路中具有最小之上述截面面積之最小截面面積位置之上述流路的長度為3 mm以上。 <6>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流路具有以隨著朝向上述噴出口而向下方傾斜之方式或沿著水平方向延伸之泡沫流路、及與上述泡沫流路之上游側連通且自上述混合部之上端朝向上述泡沫流路沿上下方向延伸之連絡流路,且於上述泡沫流路與上述連絡流路之連結部具有上述最小截面面積。 <7> 如上述<6>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上述混合部具有將供給之上述液劑與上述氣體相互混合之混合室,且 自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至上述混合室之上述流路之長度為15 mm以上。 <8>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混合部具有1個或複數個第2多孔質構件。 <9> 如上述<8>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流路與上述第2多孔質構件中之設置於下游側之上述第2多孔質構件連通,且自設置於上游側之上述第2多孔質構件至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之上述流路之長度為10 mm以上。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上述混合部具有: 複數個氣液接觸室,其等供上述液劑與上述氣體接觸; 複數個液劑流路,其等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液劑; 氣體流路,其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氣體;及 泡沫流路,其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至上述噴出口;且 於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氣體流路於與上述泡沫流路延伸之方向交叉之第1平面上延伸。 <11> 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 混合部,其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上述液劑成為泡沫狀;及 噴出口,其噴出成為泡沫狀之上述液劑;且 上述混合部具有: 複數個氣液接觸室,其等供上述液劑與上述氣體接觸; 複數個液劑流路,其等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液劑; 氣體流路,其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氣體;及 泡沫流路,其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至上述噴出口;且 於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氣體流路於與上述泡沫流路延伸之方向交叉之第1平面上延伸。
<12> 如上述<10>或<11>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第1平面與相對於上述泡沫流路延伸之方向垂直交叉之第2平面所構成之角度為-45°以上60°以下。 <13> 如上述<12>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角度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15°以上,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5°以下。 <14> 如上述<10>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各液劑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各液劑流路於上述第2平面上延伸。 <15> 如上述<10>至<14>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氣體流路於與上述泡沫流路延伸之方向垂直交叉之上述第1平面上延伸。 <16> 如上述<10>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上述混合部具有對1個上述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液劑之2個上述液劑流路,且 上述各液劑流路係以隔著上述氣液接觸室而相互對向之方式設置。 <17> 如上述<10>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供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連通之第1開口部係以隔著上述氣液接觸室而與壁面相互對向之方式設置。 <18> 如上述<17>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供上述液劑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連通之第2開口部係以該第2開口部之開口中心軸與上述第1開口部之開口中心軸相比更配置於上述泡沫流路側的方式設置。 <19> 如上述<18>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第2開口部之每一個之開口面積與上述第1開口部之開口面積相比較小。 <20> 如上述<10>至<19>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係以沿著上述泡沫噴出器之上下方向自上述氣液接觸室向上方延伸之方式設置。 <21> 如上述<20>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自上方觀察上述氣液接觸室之俯視下,於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氣體流路延伸之方向和於上述各液劑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各液劑流路延伸的方向垂直相交。 <22> 如上述<20>或<21>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混合部係藉由自上述泡沫噴出器之下方依序將第1構件及第2構件之2個構件組合而構成。 <23> 如上述<22>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自上述泡沫噴出器之上方觀察之情形時之俯視下,貫穿上述第1構件及上述第2構件350之各者之中心之中心軸存在於同軸上。 <24> 如上述<22>或<23>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上述液劑流路係以沿著上下方向貫穿上述第1構件之中央部之方式設置,且 於上述第1構件之上表面設置有自上述液劑流路呈放射狀延伸之複數個第1液劑小流路、及自上述各第1液劑小流路分支且彎曲延伸之2個第2液劑小流路, 上述各第2液材小流路經由上述第2開口部而與上述氣液接觸室連通。 <25> 如上述<22>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混合部之外周設置有用以將上述氣體引入至上述混合部內之複數個吸入開口。 <26> 如上述<25>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氣體流路係以與上述吸入開口連通之方式設置於上述第1構件之上表面。 <27> 如上述<22>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係以沿著上下方向貫穿上述第2構件之方式設置。 <28> 一種泡沫噴出容器,其具有如上述<10>至<27>中任一項記載之上述泡沫噴出器、及填充上述液劑之容器本體。 <29> 一種泡沫噴出容器,其係具有供填充上述液劑之容器本體、及安裝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頸部之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上述泡沫噴出器者,且 具有受理使用者之按壓操作之操作部,藉由按壓該操作部而噴出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 <30> 如上述<29>中記載之泡沫噴出容器,其進而具備: 蓋構件,其用以安裝於上述頸部;及 頭部,其支持於該蓋構件;且 於該頭部設置有上述噴出口及上述操作部, 藉由上述使用者按壓上述操作部,而將上述頭部按下,噴出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
<<實施例>> 此處,參照圖21,對使用具有上述本發明之第1或第2實施形態之頭部之泡沫噴出容器10而獲得之泡沫狀之液劑的例進行說明。圖21係自本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泡沫噴出容器噴出至試樣用容器之泡沫狀之液劑的拍攝圖像。
再者,此處比較例係具有圖22及圖23所示之頭部530之泡沫噴出容器。圖22係表示比較例之頭部530之縱截面之說明圖,詳細而言,示出將頭部530沿著泡沫噴出容器之中心軸切割時之縱截面。又,圖23係圖22所示之縱截面之立體圖,詳細而言,係使圖22所示之頭部530之縱截面以上述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情形時之圖。再者,於圖23中,關於多孔質體570,係以未切割之形式而圖示。
如圖22所示,比較例之頭部530與本發明之第1或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主要具有具備噴出口542之噴嘴部540、操作部532、及筒狀部534。進而,筒狀部534具有外筒部534a及內筒部534b。又,如圖22所示,於內筒部534b之下側設置有與本實施形態相同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於內筒部534b之上方設置有與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之上端部連通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連絡流路552。
進而,於比較例之噴嘴部540之內部設置有供利用泡沫發生器機構300成為泡沫狀之液劑通過的泡沫流路550。但是,該泡沫流路550與上述第1或第2實施形態不同,內徑不朝向噴出口242而擴徑,內徑自與連絡流路552連結之連結部554至噴出口542大致相同。進而,如圖22所示,於比較例中,於噴嘴部540之前端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置有具有多孔質體570之多孔質嵌合構件572。又,於比較例中,如圖23所示,多孔質體570之截面面積(詳細而言,與上述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相對於連結部554處之泡沫流路550之截面面積(最小截面面積)變小。
其次,參照圖21,對使用具有本發明之第1或第2實施形態中實施例之頭部230、230a之泡沫噴出容器10(實施例1~5)、及具有上述比較例之頭部530之泡沫噴出容器(比較例1、2)而獲得之泡沫狀之液劑的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說明中,實施例1之頭部230所具有之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連結部254處之泡沫流路250的截面面積(最小截面面積)設為3.0倍(截面面積倍率)。又,實施例2之頭部230所具有之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連結部254處之泡沫流路250的截面面積(最小截面面積)設為1.2倍。實施例3之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上述最小截面面積設為1.9倍。實施例4之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上述最小截面面積設為2.6倍。實施例5之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上述最小截面面積設為1.2倍。又,於實施例1中,將泡沫流路250之沿著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之自多孔質體270至截面面積成為最小之連結部254的長度L設為25.6 mm。於實施例2~4中,將上述長度L設為5 mm。於實施例5中,將上述長度L設為3 mm。進而,比較例1之頭部530所具有之多孔質體57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連結部554處之泡沫流路550的截面面積(最小截面面積)設為0.5倍。又,比較例2之頭部530所具有之多孔質體57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連結部554處之泡沫流路550的截面面積(最小截面面積)設為0.8倍。進而,於上述比較例1及2中,將泡沫流路550之沿著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之自多孔質體570至截面面積成為最小之連結部554的長度L設為5 mm。
又,圖21係自上述實施例1~5及比較例1、2之泡沫噴出容器噴出至試樣用容器之泡沫狀之液劑的拍攝圖像,詳細而言,係於使操作部232之按下速度固定之情形時所噴出之泡沫狀之液劑的拍攝圖像。再者,於實施例1~5及比較例1、2中,對操作部232之按壓操作之按下速度越快,則自泡沫發生器機構300供給之泡沫狀之液劑之流速越快。
由圖21可知,自比較例1、2之泡沫噴出容器噴出包含較大之泡沫(crabs bubble)之不均勻之泡沫狀的液劑。詳細而言,於比較例1、2中,未展現利用多孔質體570所獲得之微細化效果,泡沫之外觀、泡質明顯變差。另一方面,自實施例1~5之泡沫噴出容器10噴出均勻性進一步提高之微細之泡沫狀的液劑。尤其是自該等實施例1~5之泡沫噴出容器10中,即便操作部232之按下速度變快,亦噴出均勻性進一步提高之微細之泡沫狀之液劑。再者,於比較例1、2中,不僅於上述按下速度較快之情形時,還根據液劑之組成,存在泡沫之外觀、泡質明顯變差之情況。另一方面,於實施例1~5中,即便液劑之組成發生變化,亦噴出均勻性進一步提高之微細之泡沫狀之液劑。
認為比較例中之泡質之下降係由於通過多孔質體570時之泡沫狀之液劑的流速較快而導致。另一方面,於實施例1~5中,藉由使泡沫流路250、250a之截面面積朝向噴出口242遞增,而降低泡沫狀之液劑通過多孔質體270時之泡沫狀之液劑的流速。其結果為,於實施例1~5中,藉由降低泡沫狀之液劑之流速,能夠利用於泡沫流路250、250a內產生之層流之作用使通過之該液劑均勻化,進而推定出,經均勻化之液劑藉由以低速通過多孔質體270、270a,而成為經進一步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而且,根據與長度L相同且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互不相同之實施例2~4及比較例1、2對應之泡沫狀之液劑的拍攝圖像可知,於使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相對於連結部254處之泡沫流路250之截面面積(最小截面面積)變得更大的情形時,成為均勻性進一步提高之微細之泡沫。又,根據與多孔質體270之截面面積相同且長度L互不相同之實施例2、5對應之泡沫狀之液劑的拍攝圖像可知,藉由使泡沫流路550之沿著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之自多孔質體570至截面面積成為最小之連結部554的長度L變得更長,能夠使泡沫狀之液劑進一步微細化,且使泡沫狀之液劑之均勻性提高。
如上可知,根據第1或第2實施形態,能夠噴出經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狀之液劑。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發明之泡沫噴出器,能夠噴出經微細化且均勻性提高之泡沫狀之液劑。又,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發明之泡沫噴出器,能夠進一步增加泡沫狀之液劑中之氣體之含量。
10‧‧‧泡沫噴出容器 10b‧‧‧泡沫噴出容器 100‧‧‧容器本體 102‧‧‧主體部 104‧‧‧頸部 106‧‧‧底部 131‧‧‧閥座部 131a‧‧‧貫通孔 134‧‧‧槽 155‧‧‧吸入閥構件 180‧‧‧球閥 200‧‧‧泡沫噴出蓋 200b‧‧‧泡沫噴出蓋 210‧‧‧蓋構件 212‧‧‧安裝部 214‧‧‧環狀封閉部 216‧‧‧豎起筒部 221‧‧‧氣體汽缸機構部 222‧‧‧液劑汽缸機構部 222a‧‧‧直線部 222b‧‧‧頸縮部 223‧‧‧環狀連結部 224‧‧‧閥座部 225‧‧‧管保持部 228‧‧‧浸漬管 229‧‧‧貫通孔 230‧‧‧頭部 230a‧‧‧頭部 230b‧‧‧頭部 232‧‧‧操作部 233‧‧‧凸緣部 234‧‧‧筒狀部 234a‧‧‧外筒部 234b‧‧‧內筒部 240‧‧‧噴嘴部 240a‧‧‧噴嘴部 240b‧‧‧噴嘴部 242‧‧‧噴出口 242a‧‧‧開口端(噴出口端) 250‧‧‧泡沫流路 250a‧‧‧泡沫流路 251‧‧‧筒狀部 252‧‧‧連絡流路 254‧‧‧連結部 255‧‧‧氣體活塞 256‧‧‧活塞部 257‧‧‧吸入開口 260‧‧‧供給機構 261‧‧‧氣體泵室 270‧‧‧多孔質體 270a‧‧‧多孔質體 271‧‧‧液體活塞 272‧‧‧多孔質嵌合構件 273‧‧‧盤簧 276‧‧‧提動閥 278‧‧‧閥體部 280‧‧‧液劑泵室 290‧‧‧活塞導件 300‧‧‧泡沫發生器機構 300b‧‧‧泡沫發生器機構 310a‧‧‧多孔質體 310b‧‧‧多孔質體 311‧‧‧第1構件 312‧‧‧小徑部 314‧‧‧大徑部 314a‧‧‧筒狀部 316‧‧‧突出部 318‧‧‧地板部 320‧‧‧液劑流路 322‧‧‧液劑流路 322a‧‧‧液劑流路 322b‧‧‧液劑流路 322c‧‧‧開口部(第2開口部) 326a‧‧‧流路壁 326b‧‧‧流路壁 326c‧‧‧側面(壁面) 328‧‧‧切口部 330‧‧‧氣體流路 330a‧‧‧開口部(第1開口部) 330b‧‧‧氣體流路 340‧‧‧氣液接觸室 350‧‧‧第2構件 352‧‧‧地板部 354‧‧‧筒狀部 356‧‧‧外周壁 360‧‧‧泡沫流路 370‧‧‧吸入開口 522b‧‧‧液劑流路 530‧‧‧頭部 531‧‧‧氣體流路 532‧‧‧操作部 534‧‧‧筒狀部 534a‧‧‧外筒部 534b‧‧‧內筒部 540‧‧‧噴嘴部 541‧‧‧氣液接觸室 542‧‧‧噴出口 550‧‧‧泡沫流路 552‧‧‧連絡流路 554‧‧‧連結部 560‧‧‧泡沫流路 570‧‧‧多孔質體 572‧‧‧多孔質嵌合構件 600‧‧‧平面(第1平面) 602‧‧‧平面(第2平面) 702‧‧‧平面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觀的說明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200之縱截面之一部分的說明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頭部230之外觀的說明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頭部230之縱截面的說明圖。 圖5係圖4所示之縱截面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頭部230a之外觀的說明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頭部230a之縱截面的說明圖。 圖8係圖7所示之縱截面之立體圖。 圖9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容器10之外觀的說明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200b之縱剖視圖。 圖11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立體圖。 圖12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分解立體圖。 圖13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之立體剖視圖。 圖14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第1構件311之說明圖。 圖15係用以說明設置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第1構件311之上表面之液劑流路322及氣體流路330的說明圖。 圖16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第2構件350之說明圖。 圖17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發生器機構300b中之液劑及氣體之流向的立體剖視圖。 圖18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氣液接觸室340、液劑流路322b、氣體流路330及泡沫流路360之模式圖。 圖19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氣液接觸室340、液劑流路322b、氣體流路330b及泡沫流路360之模式圖。 圖20係比較例之氣液接觸室541、液劑流路522b、氣體流路531及泡沫流路560之模式圖。 圖21係自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實施例1~5及比較例1、2之泡沫噴出容器噴出至試樣用容器之泡沫狀之液劑的拍攝圖像(照片)。 圖22係表示比較例之頭部530之縱截面之說明圖。 圖23係圖22所示之縱截面之立體圖。
230‧‧‧頭部
232‧‧‧操作部
234‧‧‧筒狀部
234a‧‧‧外筒部
234b‧‧‧內筒部
240‧‧‧噴嘴部
242‧‧‧噴出口
242a‧‧‧開口端(噴出口端)
250‧‧‧泡沫流路
252‧‧‧連絡流路
254‧‧‧連結部
270‧‧‧多孔質體
272‧‧‧多孔質嵌合構件
300‧‧‧泡沫發生器機構

Claims (20)

  1. 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 混合部,其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上述液劑成為泡沫狀; 噴出口,其噴出成為泡沫狀之上述液劑;及 流路,其與上述噴出口連通,且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混合部供給至上述噴出口;且 於上述噴出口設置有第1多孔質構件, 上述流路之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於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的上游側朝向上述供給方向擴大, 上述噴出口處之上述流路之上述截面面積為上述流路中之最小截面面積的1.2倍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之與上述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為上述最小截面面積的1.2倍以上。
  3. 如請求項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流路之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之供給方向正交之切割面之截面面積於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的上游側沿著上述供給方向朝向上述噴出口遞增。
  4. 如請求項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自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至上述噴出口之開口端之上述流路之長度為10 mm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自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至在上述流路中具有最小之上述截面面積之最小截面面積位置之上述流路的長度為3 mm以上。
  6. 如請求項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流路具有以隨著朝向上述噴出口而向下方傾斜之方式或沿著水平方向延伸之泡沫流路、及與上述泡沫流路之上游側連通且自上述混合部之上端朝向上述泡沫流路沿上下方向延伸之連絡流路,且於上述泡沫流路與上述連絡流路之連結部具有上述最小截面面積。
  7. 如請求項6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上述混合部具有將供給之上述液劑與上述氣體相互混合之混合室,且 自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至上述混合室之上述流路之長度為15 mm以上。
  8. 如請求項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混合部具有1個或複數個第2多孔質構件。
  9. 如請求項8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流路與上述第2多孔質構件中之設置於下游側之上述第2多孔質構件連通,且自設置於上游側之上述第2多孔質構件至上述第1多孔質構件之上述流路之長度為10 mm以上。
  10. 如請求項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上述混合部具有: 複數個氣液接觸室,其等供上述液劑與上述氣體接觸; 複數個液劑流路,其等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液劑; 氣體流路,其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氣體;及 泡沫流路,其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至上述噴出口;且 於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氣體流路於與上述泡沫流路延伸之方向交叉之第1平面上延伸。
  11. 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 混合部,其將液劑與氣體混合而使上述液劑成為泡沫狀;及 噴出口,其噴出成為泡沫狀之上述液劑;且 上述混合部具有: 複數個氣液接觸室,其等供上述液劑與上述氣體接觸; 複數個液劑流路,其等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液劑; 氣體流路,其向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氣體;及 泡沫流路,其將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自上述各氣液接觸室供給至上述噴出口;且 於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氣體流路於與上述泡沫流路延伸之方向交叉之第1平面上延伸。
  12. 如請求項10或1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第1平面與相對於上述泡沫流路延伸之方向垂直交叉之第2平面所構成之角度為-45°以上60°以下。
  13. 如請求項1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各液劑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各液劑流路於上述第2平面上延伸。
  14. 如請求項10或1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上述混合部具有對1個上述氣液接觸室供給上述液劑之2個上述液劑流路,且 上述各液劑流路係以隔著上述氣液接觸室而相互對向之方式設置。
  15. 如請求項10或1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 供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連通之第1開口部係以隔著上述氣液接觸室而與壁面相互對向之方式設置。
  16. 如請求項15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供上述液劑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連通之第2開口部係以該第2開口部之開口中心軸與上述第1開口部之開口中心軸相比更配置於上述泡沫流路側的方式設置。
  17. 如請求項10或1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係以沿著上述泡沫噴出器之上下方向自上述氣液接觸室向上方延伸之方式設置。
  18. 如請求項17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自上方觀察上述氣液接觸室之俯視下,於上述氣體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氣體流路延伸之方向和於上述各液劑流路與上述氣液接觸室相交之部位上述各液劑流路延伸的方向垂直相交。
  19. 一種泡沫噴出容器,其係具有供填充上述液劑之容器本體、及安裝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頸部之如請求項1、10及11中任一項之上述泡沫噴出器者,且 具有受理使用者之按壓操作之操作部,藉由按壓該操作部而噴出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
  20. 如請求項19之泡沫噴出容器,其進而具備: 蓋構件,其用以安裝於上述頸部;及 頭部,其支持於該蓋構件;且 於該頭部設置有上述噴出口及上述操作部, 藉由上述使用者按壓上述操作部,而將上述頭部按下,噴出上述成為泡沫狀之液劑。
TW108120417A 2018-07-18 2019-06-13 泡沫噴出器及泡沫噴出容器 TWI7862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4827A JP7149750B2 (ja) 2018-07-18 2018-07-18 泡吐出器
JP2018-134827 2018-07-18
JP2018216243A JP7221031B2 (ja) 2018-11-19 2018-11-19 泡吐出器
JP2018-216243 2018-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5718A true TW202005718A (zh) 2020-02-01
TWI786299B TWI786299B (zh) 2022-12-11

Family

ID=69163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417A TWI786299B (zh) 2018-07-18 2019-06-13 泡沫噴出器及泡沫噴出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1560B2 (zh)
EP (1) EP3825248A4 (zh)
CN (1) CN112424080B (zh)
TW (1) TWI786299B (zh)
WO (1) WO20200171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1076B (zh) * 2021-04-21 2021-12-21 紅粧生技有限公司 泡沫洗染瓶
CN114261641A (zh) * 2021-11-22 2022-04-01 黑武士2K气雾剂有限公司 用于喷雾罐的按压式释放器及喷雾罐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090748A (en) 1978-06-27 1980-12-02 Paul R. Stoesser Foam-generating device for a pump sprayer
JPH0615891Y2 (ja) * 1986-10-31 1994-04-27 高圧化工株式会社 発泡性液体の小出し容器
IE880496L (en) 1988-02-24 1989-08-24 Pandion Haliaetus Ltd Silver S Foaming apparatus for car wash.
JP2934145B2 (ja) * 1994-01-28 1999-08-16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JPH07315401A (ja) * 1994-05-27 1995-12-05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泡噴出容器
NL1012419C2 (nl) * 1999-06-23 2000-12-28 Airspray Nv Spuitbus voor het afgeven van een vloeistof.
JP3797613B2 (ja) * 2002-09-20 2006-07-19 株式会社カザマ技研開発 二液混合吐出装置
US20050115988A1 (en) * 2003-12-01 2005-06-02 Brian Law Multiple liquid foamer
WO2005056415A1 (ja) * 2003-12-08 2005-06-23 Kohno Jushi Kogyo Co., Ltd. 泡噴出ポンプ容器装着用ノズルヘッド
JP2005262202A (ja) 2004-02-20 2005-09-29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フォーマーディスペンサ
JP4674056B2 (ja) * 2004-05-10 2011-04-20 河野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泡噴出ポンプ容器装着用ノズルヘッド
FR2889263B1 (fr) * 2005-07-26 2007-10-26 Sannier Gerard Dispositif d'adaptation a la production de mousse
JP4911505B2 (ja) * 2007-01-31 2012-04-04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泡噴出容器
TWI341734B (en) * 2007-04-27 2011-05-11 Kao Corp Two-part dyeing or bleaching composition
CA2783472C (en) * 2009-12-18 2016-08-0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ersonal care composition foaming product and foaming dispenser
JP5435794B2 (ja) * 2010-01-22 2014-03-05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吐出容器
US20110272488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Baughman Gary M Foam dispenser
JP5556383B2 (ja) 2010-05-31 2014-07-23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WO2011152375A1 (ja) 2010-05-31 2011-12-08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JP5603753B2 (ja) * 2010-11-19 2014-10-08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吐出容器
EP2813444B1 (en) * 2012-02-09 2019-04-10 Daiwa Can Company Pump-type discharge container
NL2009084C2 (en) * 2012-06-29 2013-12-31 Rexam Airspray Nv Foam dispensing assembly.
NL1039786C2 (en) * 2012-09-03 2014-03-04 Markus Franciscus Brouwer Foam dispenser.
EP3023352B1 (en) * 2013-07-17 2018-09-05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Foamer dispenser
US9204766B2 (en) * 2013-11-19 2015-12-08 Ya-Tsan Wang Press head assembly
EP3238830A4 (en) * 2014-12-24 2018-08-15 Kao Corporation Foam dispenser
JP6552205B2 (ja) * 2015-01-30 2019-07-31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泡噴出容器
US10349785B2 (en) * 2015-04-28 2019-07-16 Kao Corporation Foam discharge device
KR101701773B1 (ko) * 2015-10-13 2017-02-13 주식회사 아폴로산업 도립형 압착용기 거품발생기
JP6669692B2 (ja) 2016-06-30 2020-03-18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JP6887777B2 (ja) 2016-09-30 2021-06-16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吐出容器及び吐出容器入りフォーム剤
JP2018083637A (ja) * 2016-11-21 2018-05-31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25248A4 (en) 2022-07-13
US20210268525A1 (en) 2021-09-02
CN112424080B (zh) 2022-11-18
WO2020017174A1 (ja) 2020-01-23
TWI786299B (zh) 2022-12-11
CN112424080A (zh) 2021-02-26
US11351560B2 (en) 2022-06-07
EP3825248A1 (en) 2021-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9355B (zh) 泡沫施配器
US9718070B2 (en) Inverted squeeze foamer
JP5603753B2 (ja) ポンプ式泡吐出容器
WO2016104591A1 (ja) 泡吐出器
JP2016504971A (ja) フォームディスペンサー
TW202005718A (zh) 泡沫噴出器
JP2002086029A (ja) ポンプ式泡出し容器
JP7193999B2 (ja) 泡吐出器
JP7149750B2 (ja) 泡吐出器
JP7221031B2 (ja) 泡吐出器
JP6890209B2 (ja) 泡状内容液吐出装置、泡状内容液吐出システムおよび泡状内容液吐出方法
JP2021014300A (ja) 泡吐出器
US11247220B2 (en) Foam discharger
JP2020079109A (ja) 泡吐出器
JP2021037999A (ja) 泡吐出器
TWI802619B (zh) 泡沫噴出器
JP7189738B2 (ja) 泡吐出器
JP7397688B2 (ja) 泡吐出器
JP7423199B2 (ja) 発泡部材、泡吐出ディスペンサー、及び泡吐出容器
US20220355318A1 (en) Foam dispenser
WO2022053158A1 (en) Foam dispenser
JP2000325839A (ja) 泡吐出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