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2619B - 泡沫噴出器 - Google Patents

泡沫噴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2619B
TWI802619B TW107145221A TW107145221A TWI802619B TW I802619 B TWI802619 B TW I802619B TW 107145221 A TW107145221 A TW 107145221A TW 107145221 A TW107145221 A TW 107145221A TW I802619 B TWI802619 B TW I8026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foam
adjacent
liquid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5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7412A (zh
Inventor
青山涼平
酒寄直子
八島昇
小栗伸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137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8973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137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897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298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939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7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7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2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261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018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 B05B7/005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herein ambient air is aspirated by a liq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7/00Closures with filling and discharging, or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 B65D47/04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 B65D47/06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018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 B05B7/0025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 B05B7/0031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with disturbing means promoting mixing, e.g. balls, crow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KSANITARY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OILET ACCESSORIES
    • A47K5/00Holders or dispensers for soap, toothpaste, or the like
    • A47K5/06Dispensers for soap
    • A47K5/12Dispensers for soap for liquid or pasty soap
    • A47K5/1202Dispensers for soap for liquid or pasty soap dispensing dosed volume
    • A47K5/1204Dispensers for soap for liquid or pasty soap dispensing dosed volume by means of a rigid dispensing chamber and pistons
    • A47K5/1205Dispensing from the top of the dispenser with a vertical pist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02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87Combination of liquid and air pu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05B7/0416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 B05B7/0425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without any source of compressed gas, e.g. the air being sucked by the pressurised liqui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zzl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泡沫噴出器具備發泡機構(20),發泡機構(20)具有:液體流路(50),其供自液體供給部供給至混合部(21)之液體通過;及氣體流路(70),其供自氣體供給部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通過;且液體流路(50)包含鄰接液體流路(51),該鄰接液體流路(51)具有對混合部(21)開口之液體入口(52),氣體流路(70)包含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該等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分別具有對混合部(21)開口之氣體入口(72),液體入口(52)配置於與自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經由氣體入口(72)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彼此之合流部(22)對應的位置。

Description

泡沫噴出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泡沫噴出器、裝有液體之製品及泡沫噴出蓋。
作為使內容物泡沫化而噴出之泡沫噴出器,例如有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者。 專利文獻1之泡沫噴出器具有液體泵、及配置於液體泵之周圍之氣體泵,自液體泵壓送出之液體及自氣體泵壓送出之氣體構成為經由配置於液體泵之上方之球閥而流入至混合部(該文獻之合流空間)並合流。自液體泵壓送之液體係自混合部之下方大致筆直上升地流入至混合部,另一方面,自氣體泵壓送之氣體係自混合部之周圍流入至混合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5-262202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2006-290365號公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泡沫噴出器,該泡沫噴出器具備:發泡機構,其自液體產生泡沫; 液體供給部,其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液體; 氣體供給部,其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氣體; 噴出口,其噴出藉由上述發泡機構產生之上述泡沫;及 泡沫流路,其供自上述發泡機構前往上述噴出口之上述泡沫通過;且 上述發泡機構具有: 混合部,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液體與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氣體匯合; 液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液體通過;及 氣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通過;且 上述泡沫流路包含在下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之鄰接泡沫流路, 上述液體流路包含鄰接液體流路,該鄰接液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液體入口, 上述氣體流路包含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該等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分別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氣體入口, 上述液體入口係配置於與自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經由上述氣體入口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彼此之合流部對應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者等之研究,於專利文獻1之構造之泡沫噴出器之發泡機構中,根據內容物之性狀,未必容易將液體與氣體充分地混合而產生充分均勻之泡沫,關於構造尚有改善之餘地。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更良好地將氣液混合而產生充分均勻之泡沫之構造之泡沫噴出器、裝有液體之製品及泡沫噴出蓋。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之構成要素附上相同之符號,適當省略重複之說明。
[第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a)至圖2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
如圖1(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具備:發泡機構20,其自液體產生泡沫;液體供給部29,其對發泡機構20供給液體;氣體供給部28,其對發泡機構20供給氣體;噴出口41,其將藉由發泡機構20產生之泡沫噴出;及泡沫流路90,其供自發泡機構20前往噴出口41之泡沫通過。發泡機構20具有:混合部21,其供自液體供給部29供給之液體與自氣體供給部28供給之氣體匯合;液體流路50,其供自液體供給部29供給至混合部21之液體通過;及氣體流路70,其供自氣體供給部28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通過。泡沫流路90包含在下游側鄰接於混合部21之鄰接泡沫流路91。液體流路50包含鄰接液體流路51,該鄰接液體流路51在上游側鄰接於混合部21且具有對混合部21開口之液體入口52。氣體流路70包含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該等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在上游側鄰接於混合部21且分別具有對混合部21開口之氣體入口72。如圖1(b)所示,液體入口52係配置於與自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經由氣體入口72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彼此之合流部22對應之位置。 再者,鄰接泡沫流路91具有對混合部21開口之泡沫出口92。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混合部21之數量為1個,鄰接氣體流路71a與鄰接氣體流路71b之2個鄰接氣體流路71對混合部21供給氣體,1個鄰接液體流路51對混合部21供給液體。又,針對混合部21配置有1個鄰接泡沫流路91。 又,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換言之,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專用之複數個(例如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又,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鄰接液體流路51之數量為1個,並且與各個鄰接液體流路51對應地配置有混合部21。又,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鄰接泡沫流路91之數量為1個。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發泡機構20亦可具有複數個鄰接液體流路51,且與各個鄰接液體流路51對應地個別地配置有混合部21。 即,發泡機構20具有1個或複數個鄰接液體流路51,且與各個鄰接液體流路51對應地配置有混合部21。 又,於本發明中,可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3個以上之鄰接氣體流路71,可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2個以上之鄰接液體流路51,亦可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2個以上之鄰接泡沫流路91。
如圖1(b)所示,各氣體入口72係各鄰接氣體流路71之下游端,且係各鄰接氣體流路71之與混合部21之連接端。氣體入口72a係鄰接氣體流路71a之下游端,氣體入口72b係鄰接氣體流路71b之下游端。 液體入口52係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下游端,且係鄰接液體流路51之與混合部21之連接端。 泡沫出口92係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上游端,且係鄰接泡沫流路91之與混合部21之連接端。
此處,劃定混合部21之複數個面中之1個以上之面亦可包含假想面及壁面而構成,或為不包含壁面之假想面。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混合部21例如為長方體形狀,氣體入口72a、氣體入口72b、液體入口52及泡沫出口92(分別不包含壁面之假想面)構成劃定混合部21之6個面中之4個面之各1個,剩餘之2個面成為分別劃定圖1(b)之紙面中之混合部21之近前側及裏側之壁面。亦即,混合部21係由複數個氣體入口72、液體入口52、泡沫出口92及壁面劃定。
如上所述,於本發明中,發泡機構20亦可不具有複數個混合部21。即,作為一例,發泡機構20具備複數個混合部21,複數個混合部21之各者係由複數個氣體入口72、液體入口52、泡沫出口92及壁面劃定。
所謂合流部22係指如下部位:自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經由氣體入口72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彼此合流,自該等鄰接氣體流路71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流動均衡,且產生氣體彼此之相互推擠。 此處,於本說明書中,將如下區域稱為氣液接觸區域23,該區域係混合部21內之區域,且使對應於該混合部21配置之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於各鄰接氣體流路71之下游端之軸心方向上分別延長所得之區域彼此重疊之區域與使對應於該混合部21配置之鄰接液體流路51於該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下游端之軸心方向上延長所得之區域重疊。於圖1(b)中,對氣液接觸區域23附上影線。 所謂合流部22係氣液接觸區域23內之部位,且位於對一混合部21開口之複數個氣體入口72彼此之中間之部位。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對應於一混合部21配置有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自該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向對應之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相互對向。鄰接氣體流路71a、71b之氣體入口72a、72b彼此相互平行地對向。又,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AX3與軸心AX1、AX2正交。於此情形時,如圖1(b)所示,合流部22係位於2個氣體入口72a、72b彼此之中間之假想面。 但,於本發明中,發泡機構20亦可具有複數個混合部21,於此情形時,亦可為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自該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向對應之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相互對向。 如此,發泡機構20具有1個或複數個混合部21,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自該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向對應之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相互對向。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氣體流路71a、71b分別呈直線狀延伸,鄰接氣體流路71a、71b之剖面形狀分別為矩形,氣體入口72a係與鄰接氣體流路71a之軸心正交之矩形開口,氣體入口72b係與鄰接氣體流路71b之軸心正交之矩形開口。又,氣體入口72a與氣體入口72b形成為相互相同之形狀及相互相同之面積。亦即,對混合部21開口之氣體入口72之形狀相互相同,對混合部21開口之氣體入口72之面積相互相同。又,鄰接氣體流路71a之軸心AX1與鄰接氣體流路71b之軸心AX2配置於相互相同之直線上。鄰接液體流路51之剖面形狀為矩形。而且,混合部21整體成為氣液接觸區域23,混合部21與氣液接觸區域23相互相同。又,鄰接液體流路51呈直線狀延伸,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AX3與軸心AX1、AX2正交。又,鄰接泡沫流路91呈直線狀延伸,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心AX4配置於與軸心AX3相同之直線上。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合流部22位於2個氣體入口72a、72b彼此之中間,且為與氣體入口72a、72b相同之形狀及尺寸之假想之面(假想面)。
再者,於針對一混合部21配置有3個以上之鄰接氣體流路71,且該等3個以上之鄰接氣體流路71之軸心配置於相互相同之平面上之情形時,合流部22成為包含該等3個鄰接氣體流路71之軸心彼此之交點,且與該平面正交之假想之線(假想線)。 又,於針對一混合部21配置有3個以上之鄰接氣體流路71,且該等鄰接氣體流路71之軸心不存在於同一平面上之情形時,合流部22成為假想之點(假想點)。
所謂液體入口52配置於與合流部22對應之位置係指於在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下游端之軸心AX3之方向上觀察液體入口52時,液體入口52與合流部22重疊(液體入口52之至少一部分與合流部22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液體入口52較佳為配置於合流部22之附近。例如,液體入口52與合流部22之距離較佳為液體入口52之直徑以下。又,液體入口52進而較佳為配置於與合流部22直接相接之位置。如圖1(a)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液體入口52與合流部22直接相接。
又,較佳為於混合部21中之隔著鄰接液體流路51之延長線上之區域(以下為延長線上區域)之兩側之位置,分別配置有氣體入口72。 此處,延長線上區域係混合部21中之於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下游端之軸心AX3之方向上觀察時與鄰接液體流路51重疊之區域。此處,較佳為於延長線上區域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間不存在障礙物。但,如阻礙流體之流動之障礙物亦可存在於延長線上區域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間。 延長線上區域可為混合部21之一部分區域,亦可為混合部21之整體。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延長線上區域為混合部21之整體。 再者,延長線上區域係包含上述氣液接觸區域23之區域。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延長線上區域、氣液接觸區域23與混合部21相互相同。 所謂於隔著延長線上區域之兩側之位置分別配置有氣體入口72係指於中間隔著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下游端之軸心AX3之延長線的兩側之區域分別配置有氣體入口72。 而且,為了使經由各氣體入口72流入至混合部21之氣體自隔著延長線上區域之兩側之區域到達延長線上區域,而配置有各氣體入口72。
又,配置於隔著鄰接液體流路51之延長線上之區域(延長線上區域)之兩側的位置之氣體入口72之各者較佳為朝向該區域。 所謂氣體入口72朝向延長線上區域意味著於在鄰接氣體流路71之下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氣體入口72之任一部位與延長線上區域重疊(氣體入口72之至少一部分與延長線上區域之至少一部分重疊)。雖然較佳為於延長線上區域與氣體入口72之間不存在障礙物,但如阻礙流體之流動之障礙物亦可存在於延長線上區域與氣體入口72之間。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針對一混合部21配置有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於此情形時,較佳為對一混合部21開口之氣體入口72彼此中間隔著該混合部21而相互對向。所謂對一混合部21開口之氣體入口72彼此中間隔著混合部21而相互對向意味著於在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中之一鄰接氣體流路71a之下游端之軸心AX1的方向上觀察時,該鄰接氣體流路71a之氣體入口72a與混合部21以及另一鄰接氣體流路71b之氣體入口72b重疊(氣體入口72a之至少一部分與混合部21之至少一部分及氣體入口72b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並且於在另一鄰接氣體流路71a之下游端之軸心AX2之方向上觀察時,該鄰接氣體流路71b之氣體入口72b與混合部21以及一鄰接氣體流路71a之氣體入口72a重疊(氣體入口72b之至少一部分與混合部21之至少一部分及氣體入口72a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之構成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向(軸心AX3之方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和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相同。 此處,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係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向正交之鄰接液體流路51之內腔剖面積的平均值,且係將鄰接液體流路51之容積除以鄰接液體流路51之長度所得之值。 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之最大值亦較佳為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小。 即,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之最大值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相同或較該流路面積小。 再者,於鄰接液體流路51並非直線狀之情形時,較佳為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下游端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相同或較該流路面積小。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和混合部21之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軸心AX4之方向)正交之內腔剖面積(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相同。 此處,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係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鄰接泡沫流路91之內腔剖面積的平均值,且係將鄰接泡沫流路91之容積除以鄰接泡沫流路91之長度所得之值。 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亦較佳為較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之最大值小。 即,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和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相同或較該內腔剖面積小。 再者,於鄰接泡沫流路91並非直線狀之情形時,較佳為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上游端之軸心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和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相同或較該流路面積小。 更佳為,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係與將混合部21之容積除以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上之混合部21之尺寸所得的值(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的平均值)相同或較該值小。
泡沫出口92之開口面積較佳為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小或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相等。 泡沫出口92之開口面積較佳為較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小或與該內腔剖面積相等。 進而較佳為,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較與該混合部21對應之氣體入口72之開口面積大。於對應於一混合部21配置有複數個氣體入口72之情形時,較佳為與該等氣體入口72之開口面積之合計值相比,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較大。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長度較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上之氣體入口72之尺寸長。進一步而言,鄰接泡沫流路91之長度較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上之混合部21之尺寸長。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與鄰接液體流路51係以混合部21為基準配置於相互相反側。而且,泡沫出口92與液體入口52係以中間隔著混合部21之方式相互對向。所謂泡沫出口92與液體入口52以中間隔著混合部21之方式相互對向,意味著於在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泡沫出口92與混合部21及液體入口52重疊(泡沫出口92之至少一部分與混合部21之至少一部分及液體入口52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並且於在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下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液體入口52與混合部21及泡沫出口92重疊(液體入口52之至少一部分與混合部21之至少一部分及泡沫出口92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2所示,泡沫流路90包含擴大泡沫流路93,該擴大泡沫流路93在下游側鄰接於鄰接泡沫流路91且流路面積較鄰接泡沫流路91大。因此,可抑制所產生之泡沫將鄰接泡沫流路91堵住,可更佳地實現連續之泡沫之產生。
此處,圖3(a)及圖3(b)係表示對使用圖2所示之構造之發泡機構噴出泡沫時之情況進行拍攝所得之照片的圖。 如圖3(a)及圖3(b)所示,確認到以下動作:由自鄰接液體流路51供給至混合部21之液體形成液柱80,該液柱80依序(交替)高速地朝遠離鄰接氣體流路71b之方向及遠離鄰接氣體流路71a之方向擺動,自液柱80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藉由此種動作,產生有大量細膩之泡沫。 產生此種動作之理由並不確定,認為原因在於:自一鄰接氣體流路71a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低於自另一鄰接氣體流路71b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自另一鄰接氣體流路71b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超過自另一鄰接氣體流路71b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之時序與自一鄰接氣體流路71a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超過自另一鄰接氣體流路71b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自另一鄰接氣體流路71b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低於自另一鄰接氣體流路71b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之時序以較短之時間間隔依序地(交替地)產生。
液柱80形成於自混合部21遍及鄰接泡沫流路91之範圍,有時亦形成於自混合部21遍及擴大泡沫流路93之範圍。亦即,泡沫之產生除可於混合部21中進行以外,亦可於鄰接泡沫流路91或擴大泡沫流路93中進行。
如此,至少鄰接泡沫流路91構成擺動區域,該擺動區域係供包含液體之液柱80朝向遠離對混合部21開口之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之各者之氣體入口72的方向依序擺動。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針對一混合部21配置有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於擺動區域中,液柱80交替地擺動。
藉由使用圖2所示之構造之發泡機構噴出泡沫,可於混合部21中將氣液更良好地混合。因此,容易產生充分均勻且細膩之泡沫。 泡沫噴出器100不具備通常之發泡機構所具有之篩網,但即便如此,亦可產生充分均勻且細膩之泡沫。因此,可避免產生篩網之堵塞。 又,對於高黏度之液體等不容易泡沫化之液體,亦可容易地泡沫化。
又,關於詳細情況將在下述實施例中進行說明,藉由使用圖2所示之構造之發泡機構噴出泡沫,可無關於每單位時間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及液體之量,而使泡沫之細膩度均勻。
根據本實施形態,液體入口52配置於與自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經由氣體入口72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彼此之合流部22對應之位置,故而藉由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等,可有效地進行利用氣流之液體之泡沫化。由此,可良好地將氣液混合並產生充分均勻之泡沫。
又,與各個鄰接液體流路51對應地配置有個別之混合部21,故而來自混合部21之氣體或液體之逸出位置受到限制,因此可更確實地進行混合部21中之氣液之混合。 又,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專用之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藉此,來自混合部21之氣體或液體之逸出位置更進一步受到限制,故而可更確實地進行混合部21中之氣液之混合。
又,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和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相同,故而可使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於有限之空間內進行,且通過液柱之周圍之氣流之流路亦受到限制。由此,可更良好地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又,鄰接泡沫流路91之長度較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上之氣體入口72之尺寸長。亦即,於混合部21之後段,具備流路面積受到限制之長度充分之區域。由此,可更確實地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且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又,自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a、71b向對應之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相互對向,故而可於合流部22中更良好地產生氣流彼此之相互推擠。由此,可更確實地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且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4至圖13說明第2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係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不同,於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相同。 以下,為了簡化泡沫噴出器100之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之說明,設為圖4中之下方向為下方且其相反方向為上方。但,該等方向並不限制泡沫噴出器100之製造時及使用時之方向。
如圖4所示,泡沫噴出器100具備:貯存容器10,其貯存液體101;及泡沫噴出蓋200,其可裝卸地安裝於貯存容器10。
貯存容器10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如圖4所示,貯存容器10成為如下形狀,即具有:筒狀之主體部11;圓筒狀之口頸部13,其連接於主體部11之上側;及底部14,其將主體部11之下端封閉。於口頸部13之上端形成有開口。 於貯存容器10,填充有液體101。
本實施形態之裝有液體之製品500構成為具備泡沫噴出器100、及貯存容器10中所充填之液體101。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液體101,可列舉洗手乳作為代表例,但並不限定於此,可例示洗面乳、清潔劑、餐具用洗潔劑、整髮劑、沐浴乳、剃鬚膏、粉底液或美容液等肌膚用化妝料、染毛劑、消毒藥等以泡沫狀使用之各種物品。 泡沫化之前之液體101之黏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於20℃下為1 mPa∙s以上且10 mPa∙s以下。 又,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成為可使於20℃下為10 mPa∙s以上且100 mPa∙s以下之例如洗髮精亦良好地泡沫化,且適於黏性更高之液體101之泡沫化之構造,例如對於在20℃下黏度為100 mPa∙s以上之液體101,亦可較佳地泡沫化。 再者,黏度測定係使用B型黏度計,可選擇適於所測定之黏度區域之轉子及轉數。
泡沫噴出器100係利用發泡機構20之混合部21(圖12等)使於常壓下貯存於容器10之液體101與空氣接觸,藉此使液體101變化為泡沫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泡沫噴出器100係例如藉由手壓操作而噴出泡沫之泵容器,藉由將頭構件(頭部)30之操作接受部31按下,使液體101泡沫化而形成泡沫,並噴出該泡沫。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對發泡機構20供給液體101之液體供給部例如為液體泵之液體氣缸,對發泡機構20供給氣體之氣體供給部例如為氣體泵之氣體氣缸。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泡沫噴出器可為以藉由擠壓貯存容器而噴出泡沫之方式構成之所謂擠壓瓶,亦可為具備馬達等之電動式泡沫分配器。
如圖5所示,泡沫噴出蓋200具備:蓋構件110,其具有藉由螺合等固定方法可裝卸地安裝於口頸部13(圖4)之圓筒狀之安裝部111;氣缸構件120,其固定於蓋構件110且構成液體泵及氣體泵之氣缸;及頭構件30,其具有受理按下操作之操作接受部31。 藉由將安裝部111安裝於口頸部13,而將泡沫噴出蓋200之整體安裝於口頸部13。再者,如圖5所示,安裝部111可形成為雙重筒構造,其中內側之筒狀部螺合於口頸部13,亦可構成為單層筒狀。藉由於口頸部13安裝泡沫噴出蓋200,而利用泡沫噴出蓋200將口頸部13之開口封閉。
蓋構件110具備:環狀封閉部112,其將安裝部111之上端部封閉;及立起筒部113,其形成為直徑較安裝部111小之圓筒狀,並且自環狀封閉部112之中央部朝上方立起。
氣缸構件120具備:圓筒形狀之氣體氣缸構成部121,其固定於蓋構件110之環狀封閉部112之下表面側;圓筒形狀之液體氣缸構成部122,其直徑較氣體氣缸構成部121小;及環狀連結部123。環狀連結部123將氣體氣缸構成部121之下端部與液體氣缸構成部122之上端部相互連結,液體氣缸構成部122自環狀連結部123下垂。 再者,氣體氣缸構成部121、液體氣缸構成部122、安裝部111及立起筒部113相互同軸地配置。
氣體氣缸構成部121之上端部係藉由嵌合於環狀封閉部112之下表面側等而固定於環狀封閉部112。 氣體泵之氣缸(氣體氣缸)構成為具備氣體氣缸構成部121及環狀連結部123。 氣體泵之活塞包含下述氣體活塞150。 以下,於氣體氣缸構成部121之內部空間中,將氣體活塞150與環狀連結部123之間之部分稱為氣體泵室210。 氣體泵室210之容積係伴隨氣體活塞150之上下移動而擴大與縮小。
另一方面,液體泵之氣缸(液體氣缸)構成為具備液體氣缸構成部122。 液體泵之活塞構成為具備下述液體活塞140。 液體泵室220係下述液體排出閥與液體吸入閥之間之空間。液體泵室220之容積係伴隨液體活塞140及下述活塞導引件130之上下移動而擴大與縮小。
液體氣缸(液體供給部)構成為將內部之液體101進行加壓而將該液體101供給至發泡機構20。 氣體氣缸(氣體供給部)構成為配置於液體氣缸之周圍,且將內部之氣體進行加壓而將該氣體供給至發泡機構20。
更詳細而言,泡沫噴出器100具備頭構件30,該頭構件30可相對於安裝部111上下移動地保持於安裝部111,並且相對於安裝部111相對地被按下,發泡機構20、噴出口41及泡沫流路90係保持於頭構件30。 而且,於將頭構件30相對於安裝部111相對地按下時,分別將液體供給部之內部(液體泵室220之內部)之液體101與氣體供給部之內部(氣體泵室210之內部)之氣體進行加壓而供給至發泡機構20。
液體氣缸構成部122具備:直線形狀之直線部122a,其上下延伸;及縮徑部122b,其連接於直線部122a之下方,並且朝向下方縮徑。 於直線部122a之下端部之內周,形成有接受螺旋彈簧170之下端之彈簧接受部126a。該彈簧接受部126a包含以等角度間隔等特定角度間隔形成於液體氣缸構成部122之下端部之內周之複數個肋部126的上側之端面。 縮徑部122b之內周面之下部構成可供包含下述提動閥160之下端部之閥體162液密地密接之閥座127。
進而,氣缸構件120具備連接於液體氣缸構成部122之下方之圓筒狀之管保持部125。藉由將汲取管128之上端部插入至該管保持部125,該汲取管128被保持於氣缸構件120之下端部。可經由該汲取管128將貯存容器10內之液體101抽吸至液體泵室220內。
再者,於氣缸構件120之上端部,外嵌有襯墊190。於藉由螺合而將蓋構件110安裝於貯存容器10之狀態下,襯墊190呈環繞狀氣密地密接於口頸部13之上端,藉此,將貯存容器10之內部空間密閉。
又,於氣體氣缸構成部121,形成有貫通該氣體氣缸構成部121之內外之貫通孔129。於頭構件30位於上死點之狀態下,貫通孔129被下述氣體活塞150之外周環部153堵住。
頭構件30具有:操作接受部31,其接受按下操作;及雙重筒狀部即內筒部32及外筒部33,其等自操作接受部31朝下方下垂。內筒部32及外筒部33之上端被操作接受部31封閉。 內筒部32較外筒部33朝下方延伸得長。內筒部32插入至蓋構件110之立起筒部113。 內筒部32由安裝部111間接地(介隔氣缸構件120、螺旋彈簧170等間接地)保持。 頭構件30可對抗螺旋彈簧170之賦能而實現自上死點至下死點為止之範圍內之按下操作,當解除按下操作時,隨著螺旋彈簧170之賦能而返回至上死點。 頭構件30相對於蓋構件110相對地上下移動,於該上下移動時,內筒部32由立起筒部113引導。外筒部33之內徑被設定為較立起筒部113之外徑直徑大,於頭構件30被按下時,立起筒部113被收容至外筒部33與內筒部32之間之間隙。
又,頭構件30一體地具有噴嘴部40。噴嘴部40自操作接受部31水平地突出。噴嘴部40之內部空間係於內筒部32之上端部與內筒部32之內部空間連通。噴出口41形成於噴嘴部40之前端。
於頭構件30未被按下之通常之狀態(通常狀態)下,藉由螺旋彈簧170之作用而將頭構件30相對於蓋構件110及氣缸構件120之上下方向位置維持於上限位置(上死點)(圖5)。該上限位置例如成為下述氣體活塞150之活塞部152之上端抵接於氣缸構件120之環狀封閉部112之位置。 另一方面,使用者進行對抗螺旋彈簧170之賦能而將頭構件30按下之操作,藉此頭構件30相對於蓋構件110及氣缸構件120相對地下降。再者,頭構件30之下限位置(下死點)例如成為下述活塞導引件130之凸緣部133之下端抵接於氣缸構件120之環狀連結部123之位置。
此處,發泡機構20收容於頭構件30之內筒部32內,由內筒部32保持。又,頭構件30介隔氣缸構件120、螺旋彈簧170、液體活塞140及活塞導引件130間接地由安裝部111保持。又,頭構件30構成為包含噴出口41。 如此,泡沫噴出器100具備:貯存容器10,其貯存液體101;及安裝部111,其安裝於貯存容器10;且發泡機構20、噴出口41及泡沫流路90係保持於安裝部111。
泡沫噴出蓋200進而具備活塞導引件130、液體活塞140、氣體活塞150、吸入閥構件155、提動閥160、螺旋彈簧170及球閥180。 其中,活塞導引件130固定於頭構件30,液體活塞140經由活塞導引件130固定於頭構件30。因此,頭構件30、活塞導引件130及液體活塞140一體地上下移動。 又,氣體活塞150以可動插入狀態外嵌於活塞導引件130,且可相對於活塞導引件130相對地上下移動。吸入閥構件155固定於氣體活塞150。 提動閥160插入至液體活塞140,且可相對於該液體活塞140相對地上下移動。 於提動閥160,以可動插入狀態外嵌有螺旋彈簧170。 球閥180可上下移動地保持於下述閥座部131與下述第1構件810之突起部811a(圖6)之下端之間。
活塞導引件130形成為上下長條之圓筒狀(圓管狀),該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插入至頭構件30之內筒部32之下端部,且固定於該內筒部32。活塞導引件130自頭構件30之內筒部32之下端朝下方下垂。 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之內部,形成有圓筒狀之閥座部131,於該閥座部131上配置有球閥180。再者,液體排出閥包含球閥180及閥座部131。活塞導引件130之閥座部131之上方之部位的內部空間構成收容球閥180、以及第1構件810之第1部分811及第2部分812之收容空間132。收容空間132經由形成於閥座部131之中央之貫通孔131a,與較活塞導引件130之閥座部131更靠下側之內部空間(亦即液體泵室220)連通。 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下方向之中央部形成有凸緣部133,於凸緣部133之上表面形成有圓環狀之閥構成槽134。 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部,以可動插入狀態外嵌有氣體活塞150之筒狀部151。此處提及之活塞導引件130之上部係活塞導引件130之較凸緣部133更靠上側之部分,且係活塞導引件130中較插入及固定於內筒部32之部分更靠下側之部分。 氣體排出閥包含凸緣部133之上表面之閥構成槽134、及氣體活塞150之筒狀部151之下端部。 進而,於活塞導引件130中外嵌有筒狀部151之部分之外周面,分別形成有上下延伸之複數個流路構成槽135(圖10)。該流路構成槽135與氣體活塞150之筒狀部151之內周面之間的間隙構成供經由氣體排出閥自氣體泵室210流出之氣體通過之流路211(圖10)。 活塞導引件130之較凸緣部133更靠下側之部分之外徑尺寸係設定為略微小於液體氣缸構成部122之直線部122a之內徑尺寸的程度,該部分係於活塞導引件130上下移動時由直線部122a引導。 於活塞導引件130中較閥座部131更靠下側之部分(其中,較供液體活塞140插入固定(例如壓入固定)之部分更靠上側之部分)之內周面,分別形成有上下延伸之複數個肋部136。該等肋部136能以壓接狀態與提動閥160接觸。
液體活塞140形成為圓筒狀(圓管狀)。於液體活塞140之下端部,形成有朝徑向外側突出之形狀之外周活塞部141。 液體活塞140之較外周活塞部141更靠上側之部分插入且固定(例如壓入固定)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下端部。 又,液體活塞140之外周活塞部141插入至液體氣缸構成部122之直線部122a。外周活塞部141之外徑尺寸係設定為與直線部122a之內徑尺寸相等。外周活塞部141呈環繞狀液密地與直線部122a之內周面相接,且於該外周活塞部141上下移動時,相對於直線部122a之內周面滑動。 外周活塞部141之內周面包含接受螺旋彈簧170之上端之斜階差形狀之彈簧接受部142。 液體活塞140之上端部成為內徑較其他部分小之內縮部143。
氣體活塞150具備:筒狀部151,其形成為圓筒狀並且以可動插入狀態外嵌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部(較凸緣部133更靠上側之部分);及活塞部152,其自筒狀部151朝徑向外側突出。 筒狀部151可相對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部相對地上下滑動。 再者,筒狀部151之上端部插入至內筒部32之下端部。筒狀部151之下端部形成為可嵌入至活塞導引件130之凸緣部133之上表面之閥構成槽134的形狀。 於活塞部152之周緣部,形成有外周環部153。外周環部153呈環繞狀氣密地與氣體氣缸構成部121之內周面相接,且於氣體活塞150上下移動時,相對於氣體氣缸構成部121之內周面滑動。 筒狀部151相對於活塞導引件130之相對移動(上下移動)之下限位置係筒狀部151之下端部與閥構成槽134碰觸後氣體排出閥成為閉狀態之位置。 另一方面,內筒部32之下端部之內周面包含向上移動限制部32a,該向上移動限制部32a限制筒狀部151相對於活塞導引件130及內筒部32上升。即,筒狀部151相對於活塞導引件130之相對移動(上下移動)之上限位置係於因筒狀部151之下端部自閥構成槽134離開而使氣體排出閥成為開狀態之後,筒狀部151之上端部被向上移動限制部32a限制移動之位置。 於活塞部152之筒狀部151之附近之部分,形成有上下貫通該活塞部152之複數個吸入開口154。
於氣體活塞150之筒狀部151之下部,外嵌有環狀吸入閥構件155。吸入閥構件155具有朝徑向外側突出之環狀膜即閥體。 再者,氣體抽吸閥包含吸入閥構件155之閥體及活塞部152之下表面。 於按下頭構件30時、即氣體泵室210收縮時,吸入閥構件155之閥體與活塞部152之下表面密接,因此吸入開口154自下側被封閉。 另一方面,於頭構件30上升時、即氣體泵室210擴大時,吸入閥構件155之閥體自活塞部152之下表面離開,因此外部大氣經由吸入開口154被擷取至氣體泵室210內
提動閥160係上下長條之棒狀之構件,且以貫通液體活塞140之狀態,自活塞導引件130之內部遍及液體氣缸構成部122之內部插通。 提動閥160之上端部161形成為直徑較提動閥160之上下方向之中間部大,且以壓接狀態與活塞導引件130之複數個肋部136接觸。提動閥160之上端部161形成為直徑較液體活塞140之內縮部143之內徑大,且朝下方之移動受內縮部143限制。 提動閥160之下端部構成閥體162。閥體162形成為直徑較提動閥160之上下方向之中間部大。閥體162之下表面包含可液密地與氣缸構件120之閥座127密接之圓錐狀之形狀的部分。再者,液體吸入閥構成閥體162及閥座127。於閥體162之上端部,形成有自螺旋彈簧170接受向下之賦能之彈簧接受部162a。
螺旋彈簧170以可動插入狀態外嵌於提動閥160之中間部。螺旋彈簧170係壓縮型螺旋彈簧,且以壓縮狀態保持於氣缸構件120之彈簧接受部126a與液體活塞140之彈簧接受部142之間。因此,螺旋彈簧170自氣缸構件120獲得反作用力,對液體活塞140、活塞導引件130及頭構件30朝上方賦能。 又,螺旋彈簧170之下端不僅對彈簧接受部126a朝下方賦能,亦對提動閥160之彈簧接受部162a朝下方賦能。
此處,以提動閥160可較彈簧接受部162a之高度位置與氣缸構件120之彈簧接受部126a之高度位置一致之位置略微朝下方移動之方式,設定提動閥160及氣缸構件120之形狀及尺寸。而且,於頭構件30被按下而活塞導引件130下降時,藉由活塞導引件130之複數個肋部136與提動閥160之上端部161之摩擦而使得提動閥160從動於活塞導引件130,藉此,提動閥160之閥體162之下表面液密地密接於氣缸構件120之閥座127。此時,彈簧接受部162a自螺旋彈簧170之下端離開並下降。其後,於閥體162之下表面與閥座127密接之後,進而頭構件30、活塞導引件130及液體活塞140一體地下降時,閥體162之下降受到閥座127限制。因此,活塞導引件130之複數個肋部136相對於提動閥160之上端部161摩擦地滑動,且活塞導引件130相對於提動閥160相對地下降。 另一方面,於對頭構件30之按下操作被解除,液體活塞140、活塞導引件130及頭構件30隨著螺旋彈簧170之賦能而一體地上升時,首先,於彈簧接受部162a與螺旋彈簧170之下端抵接之前,提動閥160從動於活塞導引件130而上升。藉此,閥體162與閥座127分離。其後,液體活塞140、活塞導引件130及頭構件30繼續隨著螺旋彈簧170之賦能而一體地上升。此時,提動閥160之上升受到螺旋彈簧170限制,故而提動閥160之上端部161相對於活塞導引件130之複數個肋部136摩擦地滑動,且活塞導引件130相對於提動閥160相對地上升。 如此,提動閥160之閥體162被容許於螺旋彈簧170之下端與閥座127之間隙中略微上下移動,液體泵室220之下端部之液體吸入閥伴隨閥體162之上下移動而開閉。
此處,分別對自氣體泵室210及液體泵室220向發泡機構20之氣體及液體101之供給路徑進行說明。
藉由對頭構件30進行按下操作而使液體泵室220收縮。此時,藉由對液體泵室220內之液體101進行加壓,包含球閥180及閥座部131之液體排出閥打開,液體泵室220內之液體101經由液體排出閥流入至收容空間132,進而供給至配置於收容空間132之上部之第1構件810之孔815內、即發泡機構20之液體流路50之鄰接液體流路51(圖6、圖9)(下述)。 詳細情況將於下文進行敍述,液體101係自鄰接液體流路51供給至混合部21(圖6、圖9)。
又,藉由對頭構件30進行按下操作,氣體泵室210亦收縮。此時,氣體泵室210內之氣體被加壓,並且氣體活塞150相對於活塞導引件130略微上升,藉此,包含筒狀部151之下端部及閥構成槽134之氣體排出閥打開,氣體泵室210內之氣體經由氣體排出閥、及筒狀部151與活塞導引件130之間之流路211(圖10)朝上方供氣。
於氣體活塞150之筒狀部151之上方,配置有包含內筒部32之下端部之內周面與活塞導引件130之外周面之間隙之筒狀氣體流路212(圖5)。流路211之上端與筒狀氣體流路212之下端連通。 進而,於筒狀氣體流路212之上側,在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之周圍分別間歇性地形成有上下延伸之複數個軸向流路213(圖5)。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以等角度間隔配置有3個軸向流路213。更詳細而言,例如於內筒部32之下端部之內周面,形成有上下延伸之3個槽32b(圖5、圖6),軸向流路213包含3個槽32b與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之外周面之間隙。筒狀氣體流路212與各軸向流路213連通。
於軸向流路213之上側,設置有呈環繞狀配置於第1構件810之第3部分813(下述)之周圍之環繞狀流路214(圖6)。軸向流路213之上端部與環繞狀流路214連通。 於環繞狀流路214之上側,配置有沿著第1構件300之第4部分814(下述)之外周面上下延伸之複數個軸向氣體流路73(圖6)。環繞狀流路214與該等軸向氣體流路73之下端部連通。
詳細情況將於下文進行敍述,氣體係自軸向氣體流路73供給至鄰接氣體流路71a、71b、71c(圖6、圖9、圖12)。 如此,經由流路211朝上方輸送之氣體依序通過筒狀氣體流路212、軸向流路213、環繞狀流路214及軸向氣體流路73,而供給至鄰接氣體流路71,且自鄰接氣體流路71供給至混合部21。
又,於混合部21之上方配置有鄰接泡沫流路91(圖6),進而於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上方配置有擴大泡沫流路93(圖6)。
用以實現發泡機構20之零件構成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一例,藉由分別將以下所說明之第1構件810(圖7(a)、圖7(b))與第2構件820(圖6、圖9)組合而構成發泡機構20。
第1構件810具備分別形成為圓柱狀之第1部分811、第2部分812、第3部分813及第4部分814。於第1部分811之上側連接有第2部分812,於第2部分812之上側連接有第3部分813,於第3部分813之上側連接有第4部分814。第2部分812形成為直徑較第1部分811大,第3部分813形成為直徑較第2部分812大,第4部分814形成為直徑較第3部分813大。第1部分811、第2部分812、第3部分813及第4部分814相互同軸地配置,其等之軸心係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第1構件810進而具備自第1部分811朝下方突出之複數個(例如4個)突起部811a。
於第2部分812、第3部分813及第4部分814中位於較第1部分811更靠徑向之外側之部分,形成有上下貫通該等第2部分812、第3部分813及第4部分814之複數個孔815。該等孔815係於第1構件810之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更詳細而言,例如將8個孔815以等角度間隔配置(圖7(a))。該等孔815之內腔剖面積例如於下部相對較大且於上部相對較小。該等孔815之上部之內部空間例如形成為圓柱狀。各孔815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大小。
於第4部分814之外周面,形成有於第4部分814之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之複數個(例如24個)軸向氣體槽816。各軸向氣體槽816係上下延伸,且自第4部分814之下端遍及上端而形成(圖7(a))。 各個軸向氣體槽816例如整體上形成為固定之深度及寬度。又,各軸向氣體槽816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深度及寬度。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各軸向氣體槽816之與軸向正交之軸向氣體槽816之剖面形狀成為正方形狀。但,於本發明中,各軸向氣體槽816之剖面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
於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形成有於第4部分814之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之複數個(例如8個)第1上表面槽817、於第4部分814之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之複數個(例如8個)第2上表面槽818、及於第4部分814之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之複數個(例如8個)第3上表面槽819。 於俯視下,第1上表面槽817、第3上表面槽819及第2上表面槽818朝順時針方向依序反覆配置。 各第1上表面槽817與各孔815一一對應。各第2上表面槽818與各孔815一一對應。各第3上表面槽819與各孔815一一對應。 各第1上表面槽817於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形成為L字狀。各第1上表面槽817於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自徑向上之外側之端部朝向徑向上之內側延伸至對應之孔815之附近為止,進而彎曲並到達對應之孔815。 各第2上表面槽818係於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形成為倒L字狀。各第2上表面槽818係於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自徑向上之外側之端部朝向徑向上之內側延伸至對應之孔815之附近為止,進而彎曲並到達對應之孔815。第1上表面槽817彎曲之方向與第2上表面槽818彎曲之方向係相互相反之方向。 各第3上表面槽819係於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自徑向上之外側之端部朝向徑向上之內側呈直線狀延伸。各第3上表面槽819之內周側之端部到達對應之孔815。 各軸向氣體槽816與複數個第1上表面槽817、複數個第3上表面槽819或複數個第2上表面槽818之任1個一一對應。與複數個第1上表面槽817一一對應之軸向氣體槽816之上端部連接於對應之第1上表面槽817之外周側之端部。與複數個第2上表面槽818一一對應之軸向氣體槽816之上端部連接於對應之第2上表面槽818之外周側之端部。與複數個第3上表面槽819一一對應之軸向氣體槽816之上端部連接於對應之第3上表面槽819之外周側之端部。 各個第1上表面槽817例如整體上形成為固定之深度及寬度。又,各第1上表面槽817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深度及寬度。 各個第2上表面槽818例如整體上形成為固定之深度及寬度。又,各第2上表面槽818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深度及寬度。 各個第3上表面槽819例如整體上形成為固定之深度及寬度。又,各第3上表面槽819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深度及寬度。 又,軸向氣體槽816、第1上表面槽817、第2上表面槽818及第3上表面槽819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深度及寬度。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各第1上表面槽817之與軸向正交之第1上表面槽817之剖面形狀、各第2上表面槽818之與軸向正交之第2上表面槽818之剖面形狀、及各第3上表面槽819之與軸向正交之第3上表面槽819之剖面形狀分別成為正方形狀。但,於本發明中,各第1上表面槽817、各第2上表面槽818及各第3上表面槽819之剖面形狀並不限定於此該例。 於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例如形成有一對凹部810a。
如圖6、圖8及圖9所示,第2構件820例如構成為具備圓筒狀之筒部822、及將筒部822之下端封閉之平板狀之板部823。 筒部822之軸向係上下延伸。板部823水平地配置。筒部822及板部823之外徑與第1構件810之第4部分814之外徑大致相等。 於板部823,形成有上下貫通該板部823之複數個孔824。該等孔824係於板部823之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更詳細而言,例如將8個孔824以等角度間隔配置。孔824之內部空間例如形成為圓柱狀。各孔824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內徑。 第2構件820例如具有自板部823朝下方突出之一對凸部820a。各凸部820a設置於與第1構件810之各凹部810a對應之位置。
如圖6及圖9所示,第2構件820之各凸部820a嵌入至第1構件810之各凹部810a,藉此將第1構件810與第2構件820相互組裝。第2構件820之板部823之下表面與第1構件810之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相互面接觸且氣密地密接。 此處,第1構件810之孔815與第2構件820之孔824一一對應。而且,於各孔815之正上方配置有對應之孔824。 例如,孔815之上部與孔824成為相互相同之內徑,並且相互同軸地配置。
如圖6所示,於內筒部32之內部,形成有保持部32c,該保持部32c收容及保持第1構件810之第3部分813及第4部分814、以及第2構件820。保持部32c之內部空間為圓柱狀之空間。於將第1構件810與第2構件820相互組裝之狀態下,第1構件810之第3部分813及第4部分814與第2構件820嵌入並固定於保持部32c。 第1構件810之第2部分812嵌入並固定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第2部分812之外周面呈環繞狀氣密地密接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之內周面。 第1構件810之第1部分811插入至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第1構件810之第1部分811之突起部811a配置於收容空間132之內部。 於第1構件810之第3部分813之外周面與保持部32c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有環繞狀流路214。
如圖11所示,於第1構件810之第4部分814之外周面之各軸向氣體槽816與保持部32c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有上下延伸之軸向氣體流路73(圖11)。 第1構件810之各孔815之內部空間之上端部構成混合部21。亦即,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具有合計8個混合部21。該等混合部21配置於同一圓周上。 混合部21係例如孔815之內部空間中之較第1上表面槽817、第2上表面槽818及第3上表面槽819之底面更靠上側之部分。 第1構件810之各孔815之內部空間中之較混合部21更靠下側之部分構成鄰接液體流路51。 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之方向成為上下方向。自鄰接液體流路51對混合部21向上供給液體。
如圖12所示,於第1構件810之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之各第1上表面槽817與第2構件820之板部823之下表面之間,形成有鄰接氣體流路71a。 於第1構件810之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之各第2上表面槽818與第2構件820之板部823之下表面之間,形成有鄰接氣體流路71b。 於第1構件810之第4部分814之上表面之各第3上表面槽819與第2構件820之板部823之下表面之間,形成有鄰接氣體流路71c。 鄰接氣體流路71a、鄰接氣體流路71b及鄰接氣體流路71c例如分別水平地延伸。
如圖6及圖9所示,鄰接泡沫流路91包含第2構件820之各孔824之內部空間。 擴大泡沫流路93包含第2構件820之筒部822之凹部821之內部空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分別具有複數個(例如3個)鄰接氣體流路71、即鄰接氣體流路71a、71b、71c。亦即,發泡機構20例如具有合計24個鄰接氣體流路71。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分別具有各1個鄰接液體流路51。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各鄰接氣體流路71之流路面積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小。 鄰接氣體流路71a之下游端、即針對混合部21之鄰接氣體流路71a之連接端係氣體入口72a。同樣地,鄰接氣體流路71b之下游端係氣體入口72b,鄰接氣體流路71c之下游端係氣體入口72c。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13所示,鄰接氣體流路71a之下游端之軸心AX1之方向、鄰接氣體流路71b之下游端之軸心AX2之方向及鄰接氣體流路71c之下游端之軸心AX13之方向例如成為相互差120度之方向。於混合部21之周圍以等角度間隔配置有3個氣體入口72a、72b、72c。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具備複數個混合部21,且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3個鄰接氣體流路71(鄰接氣體流路71a、71b、71c),自該等3個鄰接氣體流路71向對應之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位於同一平面(例如水平面),並且自鄰接液體流路51向該混合部21之液體之供給方向成為與該平面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 藉由此種構成,與自2個鄰接氣體流路71對一混合部21供給氣體之情形相比,液柱高速地擺動且週期變短,結果泡沫變得更細膩。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發泡機構20具備複數個混合部21之例,於發泡機構20所具備之混合部21之數量為1個之情形時,亦可為與該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3個鄰接氣體流路71,自該等3個鄰接氣體流路71向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位於同一平面,並且自鄰接液體流路51向該混合部21之液體之供給方向成為與該平面交叉之方向。於此情形時,亦同樣地,液柱高速地擺動且週期變短,結果泡沫變得更細膩。
就液柱高速地擺動之週期之均等性之觀點而言,自3個鄰接氣體流路71對一混合部21供給氣體之方向較佳為如本實施形態般為120度間隔。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自3個鄰接氣體流路71對一混合部21供給氣體之方向亦可為不等間隔。作為一例,亦可自相互對向之2個方向及自與該等2個方向正交之1個方向分別對混合部21供給氣體。即,例如亦可於一混合部21之周圍呈T字狀配置有3個鄰接氣體流路71。
如圖1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氣液接觸區域23係使鄰接氣體流路71a於鄰接氣體流路71a之下游端之軸心AX1之方向上延長所得之區域、使鄰接氣體流路71b於鄰接氣體流路71b之下游端之軸心AX2之方向上延長所得之區域、使鄰接氣體流路71c於鄰接氣體流路71c之下游端之軸心AX13之方向上延長所得之區域、與使鄰接液體流路51於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之方向上延長所得之區域重疊之區域。於圖13中,對氣液接觸區域23附上影線。 又,合流部22位於氣體入口72a、氣體入口72b及氣體入口72c之中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氣體入口72a、氣體入口72b及氣體入口72c朝向相互差120度之方向。因此,合流部22成為上下延伸之線,而非面。
如圖6及圖9所示,於各混合部21之上側配置有鄰接泡沫流路91,鄰接泡沫流路91係上下延伸。亦即,發泡機構20具有複數個(例如8個)鄰接泡沫流路91。鄰接泡沫流路91之剖面形狀例如成為圓形。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內部空間形成為圓柱狀,鄰接泡沫流路91之剖面積固定。但,鄰接泡沫流路91可朝向擴大泡沫流路93逐漸(呈錐狀)擴大或縮小,亦可階段性地擴大或縮小。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方向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心方向相互同軸地配置。
此處,對如本實施形態般,鄰接液體流路51之剖面形狀及混合部21之剖面形狀為圓形,鄰接泡沫流路91之剖面形狀亦為圓形之情形時之較佳之尺寸關係進行說明。於此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直徑較佳為與混合部21之直徑相同或較混合部21之直徑小。鄰接泡沫流路91之直徑較佳為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直徑相同或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直徑小。 再者,於鄰接泡沫流路91之剖面形狀為圓形,但鄰接液體流路51之剖面形狀及混合部21之剖面形狀為正方形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直徑較佳為與混合部21之剖面形狀中之一邊之長度相同或較該一邊之長度小,且較佳為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剖面形狀中之一邊之長度相同或較該一邊之長度小。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鄰接液體流路51及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心之方向(上下方向)上,氣體入口72a、72b、72c之尺寸與混合部21之尺寸相互相等。又,於鄰接液體流路51及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心之方向上,氣體入口72a、72b、72c之位置與混合部21之位置相互一致。 但,於鄰接液體流路51及鄰接泡沫流路91之圍繞軸之方向上,在各氣體入口72a、72b、72c之周圍(兩側),存在劃定混合部21之壁面。 因此,可對混合部21供給足夠量之液體,且對該液體自各氣體入口72a、72b、72c供給氣體。由於可抑制供於氣液混合之液體之不足,故而可穩定且連續地進行氣液之混合,可連續地產生泡沫。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各個氣體入口72之面積較液體入口52之面積小。更詳細而言,液體入口52之面積較氣體入口72之面積之3倍大。亦即,與3個氣體入口72a、72b、72c之面積之合計值相比,液體入口52之面積較大。 即,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各個氣體入口72之面積較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液體入口52之面積小。 又,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氣體入口72之合計面積較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液體入口52之面積小。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氣體入口72之合計面積可與對應於一混合部21配置之液體入口52之面積相等,亦可較該面積大。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和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相等。由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使液柱之擺動於有限之空間內進行。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長度亦較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上之氣體入口72之尺寸長。由此,可更確實地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且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更詳細而言,鄰接泡沫流路91之長度較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上之混合部21之尺寸長。
如此,發泡機構20具備複數個混合部21,泡沫流路90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具備個別之鄰接泡沫流路91。藉由此種構成,即便於存在複數個混合部21之情形時,亦可限制各混合部21中產生之液柱於鄰接泡沫流路91中擺動之範圍,故而可較佳地實現液柱高速且交替地擺動之動作。 進而,於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上側配置有擴大泡沫流路93。各鄰接泡沫流路91與1個放大泡沫流路93合流。即,泡沫流路90包含擴大泡沫流路93,該擴大泡沫流路93鄰接於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下游側且流路面積較鄰接泡沫流路91大,與複數個混合部21分別對應之鄰接泡沫流路91與一放大泡沫流路93合流。 由此,可使藉由於複數個混合部21中將氣液混合而產生之泡沫與擴大泡沫流路93合流,彙聚後自噴出口41噴出。
內筒部32之內部空間中之第2構件400之上方之空間構成供自擴大泡沫流路93流入之泡沫通過之流路32d。 流路32d之上端經由噴嘴部40之內部空間與噴出口41連通。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氣體流路70包含軸向氣體流路73及鄰接氣體流路71。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液體流路50包含鄰接液體流路51。
泡沫噴出器100係以如上方式構成。
再者,泡沫噴出蓋200包含泡沫噴出器100之構成中之除貯存容器10以外之部分。 即,泡沫噴出蓋200具備:安裝部111,其安裝於貯存液體101之貯存容器10;發泡機構20,其保持於安裝部111且自液體101產生泡沫;液體供給部,其保持於安裝部111且對發泡機構20供給液體;氣體供給部,其保持於安裝部111且對發泡機構20供給氣體;噴出口41,其保持於安裝部111且將藉由發泡機構20產生之泡沫噴出;及泡沫流路90,其保持於安裝部111且供自發泡機構20前往噴出口41之泡沫通過。發泡機構20之構成係如上所述。
其次,說明動作。
首先,於未對頭構件30進行按下操作之通常狀態下,如圖5所示,頭構件30存在於上死點位置。 於該狀態下,提動閥160之閥體162之彈簧接受部162a與螺旋彈簧170之下端相接,閥體162自閥座127略微朝上方離開。亦即,液體吸入閥為開狀態。又,球閥180與閥座部131相接,液體排出閥為閉狀態。 又,氣體活塞150之筒狀部151之下端部嵌入至活塞導引件130之凸緣部133之上表面之閥構成槽134,氣體排出閥為閉狀態。又,吸入閥構件155之閥體與氣體活塞150之活塞部152之下表面接觸,氣體抽吸閥為閉狀態。又,氣體氣缸構成部121之貫通孔129被氣體活塞150之外周環部153堵住。
藉由將頭構件30按下,活塞導引件130及液體活塞140與頭構件30一體地下降。伴隨該下降,螺旋彈簧170被壓縮,並且液體泵室220之容積縮小。 於活塞導引件130及液體活塞140下降之過程之初期,提動閥160因與活塞導引件130之肋部136之摩擦而從動於活塞導引件130略微下降。藉此,閥體162液密地密接於閥座127,液體吸入閥成為閉狀態。 於液體吸入閥成為閉狀態之後,液體活塞140進而下降,藉此對液體泵室220內之液體101進行加壓,該液體101被壓送至上方。亦即,球閥180因液體101之壓力而自閥座部131浮起,液體排出閥成為開狀態,並且液體101自液體泵室220經由液體排出閥及收容空間132被分配並流入至液體流路50之各鄰接液體流路51。 此處,鄰接液體流路51係以等角度間隔配置,各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相互相等。因此,液體101均等地流入至各鄰接液體流路51。 進而,液體101通過各鄰接液體流路51,經由各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上端之液體入口52流入至連接於各鄰接液體流路51之上側之混合部21。
又,藉由將頭構件30按下,氣體泵室210內之氣體被壓縮,藉此被壓送至發泡機構20。 即,於液體活塞140及活塞導引件130下降之過程之初期,氣體活塞150相對於活塞導引件130相對地上升(其中,氣體活塞150相對於氣缸構件120實質上靜止或略微下降)。藉此,氣體活塞150之筒狀部151之下端部自凸緣部133之閥構成槽134朝上方離開,因此氣體排出閥成為開狀態。 其後,筒狀部151之上端部與內筒部32之向上移動限制部32a接觸,藉此,氣體活塞150相對於頭構件30及活塞導引件130之相對性上升被限制,之後,氣體活塞150與頭構件30及活塞導引件130一體地下降。藉此,對氣體泵室210內之氣體進行加壓。 由此,氣體泵室210內之氣體依序經由氣體排出閥、流路211(圖10)、筒狀氣體流路212(圖5)、軸向流路213(圖5、圖6)、環繞狀流路214(圖5、圖6),均等地分配並供給至氣體流路70之24個軸向氣體流路73(圖6、圖9、圖11)。 進而,氣體係自24個軸向氣體流路73之各者供給至對應之鄰接氣體流路71。即,對8個鄰接氣體流路71a、8個鄰接氣體流路71b及8個鄰接氣體流路71c均等地供給氣體。 繼而,氣體自對應之鄰接氣體流路71a、71b、71c,經由氣體入口72a、72b、72c流入至各混合部21。
亦即,針對各混合部21,自各鄰接氣體流路71a、71b、71c經由氣體入口72a、72b、72c供給氣體,並且自鄰接液體流路51經由液體入口52供給液體,氣體與液體於混合部21中混合。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液體入口52亦配置於與自鄰接氣體流路71a、71b、71c經由氣體入口72a、72b、72c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彼此之合流部22對應的位置。因此,可有效果地進行利用氣流之液體之泡沫化。即,例如,如第1實施形態中所作說明般,由自鄰接液體流路51供給至混合部21之液體形成液柱。繼而,反覆執行自與一混合部21對應之3個鄰接氣體流路71a、71b、71c依序對該混合部21供給氣體之動作。因此,液柱朝遠離鄰接氣體流路71a之方向、遠離鄰接氣體流路71b之方向、及遠離鄰接氣體流路71c之方向高速地依序呈環繞狀擺動,自液柱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由此,可良好地將氣液混合而產生充分均勻之泡沫。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與各個鄰接氣體流路71對應地設置有個別之軸向氣體流路73。因此,與如下述第3實施形態般之自一軸向氣體流路73對複數個(2個)鄰接氣體流路71分配氣體之情形相比,氣體可於低壓下通過軸向氣體流路73,故而可減少頭構件30之按下所需之力之大小。並且,容易對各鄰接氣體流路71更均等地分配並供給氣體,藉此,亦可抑制產生稱為蟹泡之稍大之泡沫,且可使所產生之泡沫之品質穩定化。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泡沫噴出器100亦不具備通常之發泡機構所具有之篩網,但即便如此,亦可產生充分均勻且細膩之泡沫。因此,可避免產生篩網之堵塞。 又,對於高黏度之液體等不容易泡沫化之液體,亦可容易地泡沫化。
又,對應於各個鄰接液體流路51,分別配置有個別之混合部21。因此,來自混合部21之氣體或液體之逸出位置受到限制,故而可更確實地進行混合部21中之氣液之混合。 又,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專用之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藉此,來自混合部21之氣體或液體之逸出位置更進一步受到限制,故而可更確實地進行混合部21中之氣液之混合。
再者,泡沫之產生除可於混合部21中進行以外,亦可於鄰接泡沫流路91或擴大泡沫流路93中進行。 即,有於混合部21或鄰接泡沫流路91中產生之泡沫與擴大泡沫流路93合流,且於此泡沫亦變得更細膩之情形。 泡沫係自擴大泡沫流路93經由流路32d與噴嘴部40之內部空間自噴出口41噴出至外部。
其後,當解除對頭構件30之按下操作時,螺旋彈簧170因彈性恢復而伸長。因此,液體活塞140由螺旋彈簧170賦能而上升,且活塞導引件130及頭構件30與液體活塞140一體地上升。此時,液體泵室220擴大,藉此液體泵室220成為負壓,故而球閥180與閥座部131接觸,液體排出閥成為閉狀態。
於活塞導引件130上升之過程中,提動閥160因與肋部136之摩擦而從動於活塞導引件130略微上升。藉此,閥體162自閥座127離開,液體吸入閥成為開狀態。閥體162之彈簧接受部162a與螺旋彈簧170之下端接觸,之後提動閥160之上升停止,肋部136相對於提動閥160滑動,且活塞導引件130上升。 活塞導引件130及液體活塞140進一步上升而使液體泵室220擴大,藉此,貯存容器10內之液體101經由汲取管128被抽吸至液體泵室220內。
又,於活塞導引件130上升之過程中,活塞導引件130相對於氣體活塞150相對地上升,氣體活塞150之筒狀部151之下端嵌入至凸緣部133之閥構成槽134。藉此,氣體排出閥成為閉狀態。 於活塞導引件130進一步上升時,氣體活塞150與活塞導引件130一體地上升。 氣體活塞150上升而使氣體泵室210擴大,藉此氣體泵室210內成為負壓,故而吸入閥構件155之閥體自活塞部152之下表面離開而使氣體吸入閥成為開狀態。藉此,泡沫噴出器100之外部之空氣經由立起筒部113之上端與外筒部33之下端之間隙、立起筒部113與內筒部32之間隙、環狀封閉部112與活塞部152之間隙、以及活塞部152之吸入開口154及氣體吸入閥,流入至氣體泵室210內。 頭構件30、活塞導引件130、液體活塞140及氣體活塞150之上升例如因活塞部152之上升被環狀封閉部112限制而停止。
再者,於按下操作解除後之頭構件30等之上升時,貯存容器10內之液體101被抽吸至液體泵室220內,藉此貯存容器10內之較液體101之液面更靠上方之空間因容積擴大而成為負壓。 但,其後,頭構件30被按下,貫通孔129自被外周環部153堵住之狀態移行至未被堵住之狀態,藉此,泡沫噴出器100之外部之空氣經由立起筒部113之上端與外筒部33之下端之間隙、立起筒部113與內筒部32之間隙、環狀封閉部112與活塞部152之間隙及貫通孔129,流入至貯存容器10內。藉此,貯存容器10內之較液體101之液面更靠上方之空間恢復至大氣壓。
此處所說明之泡沫噴出蓋200之構造及動作為一例,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將其他廣為人知之構造應用於本實施形態亦無任何問題。
根據如上所述之第2實施形態,液體入口52亦配置於與自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經由氣體入口72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彼此之合流部22對應的位置,故而藉由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等,可有效果地進行利用氣流之液體之泡沫化。由此,可良好地將氣液混合並產生充分均勻之泡沫。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4及圖14至圖27說明第3實施形態。 圖16(a)、圖17(a)及圖18中之A-A線之位置相互對應,圖16(a)、圖17(a)及圖18中之B-B線之位置相互對應。 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之發泡機構20係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之發泡機構20不同,於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之發泡機構20相同。 又,關於除發泡機構20以外之構成,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及泡沫噴出蓋200構成為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及泡沫噴出蓋200相同。
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發泡機構20構成為具備第1構件810及第2構件820,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作為一例,藉由分別將以下所說明之第1構件300(圖16(a)、圖16(b))與第2構件400(圖17(a)、圖17(b))組合而構成發泡機構20。
如圖15、圖16(a)、圖16(b)、圖19及圖20之任一者所示,第1構件300係筒狀之構件,該第1構件300之軸心係於上下方向上延伸。 第1構件300構成為具備:第1筒部311;第2筒部312,其連接於第1筒部311之上側;第3筒部313,其連接於第2筒部312之上側;第4筒部314,其連接於第3筒部313之上側;及複數個(例如4個)突起部321,其等自第1筒部311朝下方突出。 第1筒部311之下部例如朝向下方呈錐狀縮徑。 第2筒部312形成為直徑較第1筒部311大。 第3筒部313形成為直徑進而較第2筒部312大。 第4筒部314形成為直徑較第3筒部313小。 第1筒部311、第2筒部312、第3筒部313及第4筒部314相互同軸地配置。 於第1構件300之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貫通該第1構件300之中央孔301。
於第3筒部313之外周面,形成有在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之複數個外周切口形狀部331。外周切口形狀部331自第3筒部313之下端遍及上端形成。更詳細而言,例如以等角度間隔配置有8個外周切口形狀部331。
於第3筒部313之上表面,形成有分別於徑向上延伸之複數個徑向氣體槽341。各徑向氣體槽341係於第3筒部313之圓周方向上,配置於各外周切口形狀部331之中央位置。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以等角度間隔配置有8個徑向氣體槽341。徑向氣體槽341係於第3筒部313之上表面,自徑向外側之端延伸至內側之端。
進而,於第3筒部313之上表面,在避開外周切口形狀部331及徑向氣體槽341之位置,形成有複數個(例如2個)對位凹部390。
於第4筒部314之外周面,形成有在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之複數個軸向氣體槽342。各軸向氣體槽342自各徑向氣體槽341之內側之端部延伸至上方。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以等角度間隔配置有8個軸向氣體槽342。軸向氣體槽342自第4筒部314之外周面之下端遍及上端形成。
於第4筒部314之上表面,形成有在圓周方向上間歇性地配置之複數個徑向槽345。各徑向槽345係於第4筒部314之上表面,在徑向上自徑向內側之端延伸至外側之端部。徑向槽345之徑向外側之端部例如成為俯視呈弧狀鼓出之槽前端部346。 徑向槽345例如無關於徑向上之位置而形成為固定之深度(上下尺寸)及寬度。 各徑向槽345係於第1構件300之圓周方向上,配置於相鄰之配置有軸向氣體槽342之位置彼此之中間位置。
進而,於第4筒部314之上表面之周緣部,形成有較徑向槽345淺之周緣環繞槽344。周緣環繞槽344將相鄰之徑向槽345之徑向上之外側之端部附近彼此相連。各周緣環繞槽344形成為以第1構件300之中心軸為中心之圓弧狀。周緣環繞槽344例如無關於圓周方向上之位置而形成為固定之深度(上下尺寸)及寬度。
如圖15、圖17(a)、圖17(b)、圖19及圖20之任一者所示,第2構件400例如構成為具備圓筒形狀之筒部410、及圓板狀之板部420。 筒部410之軸心係於上下方向上延伸。 板部420水平地配置於筒部410之內部且該筒部410上端與下端之中間位置。板部420例如配置於較筒部4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下側。 於筒部410內,較板部420更靠上側之空間為凹部411,較板部420更靠下側之空間為凹部412。 例如,凹部411之內徑被設定為較凹部412之內徑大。 於板部420,形成有複數個(例如8個)孔421,該等孔421係自凹部411遍及凹部412上下貫通板部420。 孔421係以等角度間隔配置於筒部410之軸心之周圍。 如圖17(b)所示,於筒部410之下表面,形成有複數個(例如2個)對位突起490。 再者,於凹部411,亦可形成有階差部413。於凹部411中,較階差部413更靠上側之部分之內徑略大於較階差部413更靠下側之部分之內徑。
如圖15、圖19、圖20及圖21所示,凹部412之內徑係設定為與第4筒部314之外徑相等,第4筒部314嵌入至凹部412內,藉此將第1構件300與第2構件400相互組裝。 此處,使對位突起490分別嵌入至各對位凹部390內,將第1構件300與第2構件400組裝,藉此,使第1構件300與第2構件400於圓周方向上相互對位。 如圖18所示,於俯視下,各孔421配置於徑向槽345之徑向上之外側之端部附近。 第4筒部314之上表面氣密地密接於板部420之下表面。 第4筒部314之外周面氣密地密接於凹部412之內周面。 筒部410之外徑係設定為與第3筒部313之外徑相等。
如圖15所示,於內筒部32之內部,形成有保持部32c,該保持部32c收容及保持已相互組裝之狀態之第1構件300及第2構件400。保持部32c之內部空間為圓柱狀之空間。於保持部32c,嵌入並固定有已相互組裝之狀態之第1構件300及第2構件400。 第1筒部311嵌入並固定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 突起部321配置於收容空間132之內部。
第1筒部311之外周面呈環繞狀氣密地密接於活塞導引件130之上端部之內周面。 於第2筒部312之外周面與保持部32c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有環繞狀流路214(圖20)。 於第3筒部313之外周面與保持部32c之內周面之間,藉由外周切口形狀部331而形成有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圖20)。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具有複數個(例如8個)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 大直徑液體流路53包含中央孔301之內部空間。
於第3筒部313之上表面與筒部410之下表面之間,形成有環繞狀氣體流路74(圖20、圖22)。環繞狀氣體流路74亦包含徑向氣體槽341內之空間。 第4筒部314之外周面除軸向氣體槽342以外,均氣密地密接於凹部412之內周面。於第4筒部314之外周面與凹部412之內周面之間,藉由軸向氣體槽342而形成有上下延伸之軸向氣體流路73(圖20、圖23)。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具有複數個(例如8個)軸向氣體流路73。軸向氣體流路73與大直徑液體流路53平行地延伸。亦即,軸向氣體流路73(交叉氣體流路)於與大直徑液體流路53並行之方向上延伸。又,複數個軸向氣體流路73(交叉氣體流路)間歇性地配置於大直徑液體流路53之周圍。
第4筒部314之上表面除徑向槽345(包含槽前端部346之)及周緣環繞槽344以外,氣密地密接於板部420之下表面。 於第4筒部314之上表面與板部420之下表面之間,藉由徑向槽345而形成有鄰接液體流路51及混合部21。 鄰接液體流路51係於徑向槽345中,形成於較與周緣環繞槽344之交叉部更靠徑向內側之部分和板部420之間。 此處,大直徑液體流路53與鄰接液體流路51相比流路面積較大。又,各鄰接液體流路51係於與大直徑液體流路53之軸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上,自大直徑液體流路53之下游側端部朝周圍延伸。 混合部21係於徑向槽345中,形成於與周緣環繞槽344之交叉部以及較該交叉部更靠徑向外側之部分(槽前端部346)和板部420之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之最大值亦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分別具有各1個鄰接液體流路51。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具有呈放射狀配置之複數個(例如8個)鄰接液體流路51、及複數個(例如8個)混合部21。 複數個混合部21係沿著圓周配置,複數個鄰接液體流路51係於該圓周之內側呈放射狀配置。
如此,發泡機構20具備複數個混合部21,液體流路50包含大直徑液體流路53,該大直徑液體流路53在上游側鄰接於鄰接液體流路51且流路面積較鄰接液體流路51大,複數個混合部21配置於大直徑液體流路53之下游側端部之周圍,複數個鄰接液體流路51於與大直徑液體流路53之軸向交叉之面內方向上,自大直徑液體流路53之下游側端部朝向周圍延伸。 藉由此種構造,可較佳地實現發泡機構20具備複數個混合部21之構成。
又,於第4筒部314之上表面與板部420之下表面之間,藉由周緣環繞槽344而形成有鄰接氣體流路71。 此處,周緣環繞槽344與軸向氣體槽342係於軸向氣體槽342之上端部即槽上端部343相互連通。亦即,軸向氣體流路73之上端部與鄰接氣體流路71連通。 如圖24及圖25所示,自各軸向氣體流路73之上端部分別分支成2個鄰接氣體流路71。各鄰接氣體流路71水平地呈弧狀延伸。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泡機構20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分別具有複數個(例如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亦即,發泡機構20例如具有合計16個鄰接氣體流路71。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氣體流路71之流路面積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小。 各個鄰接氣體流路71包含沿著圓周配置之環狀流路之各一部分。
如此,氣體流路70包含交叉氣體流路(軸向氣體流路73),該交叉氣體流路(軸向氣體流路73)在上游側鄰接於鄰接氣體流路71且朝與鄰接氣體流路71交叉之方向延伸,一交叉氣體流路分支成與一混合部21對應之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之一者(鄰接氣體流路71a)、及與另一混合部21對應之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之一者(鄰接氣體流路71a)。
如圖25至圖2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氣液接觸區域23係如下區域,即,使鄰接氣體流路71a於鄰接氣體流路71a之下游端之軸心AX1之方向上延長所得之區域、使鄰接氣體流路71b於鄰接氣體流路71b之下游端之軸心AX2之方向上延長所得之區域、與使鄰接液體流路51於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AX3之方向上延長所得之區域重疊之區域。 又,合流部22位於氣體入口72a與氣體入口72b之中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氣體入口72a與氣體入口72b並非嚴格地相互平行,故嚴格而言,合流部22成為線而非面,但實質上氣體入口72a與氣體入口72b相互平行地配置,故而如圖25及圖26所示,為方便起見,將合流部22設為面而示出。 於徑向槽345之徑向外側之端部形成有呈弧狀鼓出之槽前端部346,藉此氣液接觸區域23及合流部22配置於俯視下之混合部21之中心附近。
又,如圖18、圖26及圖27所示,於各混合部21之上側,配置有鄰接泡沫流路91,鄰接泡沫流路91係上下延伸。亦即,發泡機構20具有複數個(例如8個)鄰接泡沫流路91。鄰接泡沫流路91之剖面形狀例如成為圓形。鄰接泡沫流路91可朝向擴大泡沫流路93逐漸(呈錐狀)擴大或縮小,亦可階段性地擴大或縮小。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26及圖27所示,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心AX4之方向上之氣體入口72a、72b之尺寸較該方向上之混合部21之尺寸小,氣體入口72a、72b係於混合部21之鄰接泡沫流路91側之端部開口。 因此,對混合部21之鄰接泡沫流路91側之端部供給氣體,且可於混合部21之與鄰接泡沫流路91側為相反側之端部儲存液體。由此,可抑制供於氣液混合之液體之不足,故而可穩定且連續地進行氣液之混合,可連續地產生泡沫。 更詳細而言,氣體入口72a、72b之上下尺寸較混合部21之上下尺寸小,氣體入口72a、72b係於混合部21之上端部開口。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各個氣體入口72之面積較液體入口52之面積小。更詳細而言,液體入口52之面積成為氣體入口72之面積之2倍以上。 即,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各個氣體入口72之面積較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液體入口52之面積小。 又,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氣體入口72之合計面積較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液體入口52之面積小。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與一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之氣體入口72之合計面積可與對應於一混合部21而配置之液體入口52之面積相等,亦可較該面積大。
再者,如圖18所示,於俯視下,各鄰接泡沫流路91收納於各混合部21之內側。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較混合部21之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內腔剖面積(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之最大值小。由此,可於更有限之空間內進行如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液柱之擺動,且通過液柱之周圍之氣流之流路亦受到限制。由此,可更良好地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劃定混合部21之面中之包含泡沫出口92之面包含泡沫出口92及該泡沫出口92之周圍之壁面(板部420之下表面)。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長度亦較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上之氣體入口72之尺寸長。由此,可更確實地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且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更詳細而言,鄰接泡沫流路91之長度較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向上之混合部21之尺寸長。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AX3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心AX4相互交叉(例如正交)。
進而,於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上側配置有擴大泡沫流路93。各鄰接泡沫流路91與1個放大泡沫流路93合流。 即,發泡機構20具備複數個混合部21,泡沫流路90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具備個別之鄰接泡沫流路91,泡沫流路90包含擴大泡沫流路93,該擴大泡沫流路93在下游側鄰接於鄰接泡沫流路91且流路面積較鄰接泡沫流路91大,與複數個混合部21分別對應之鄰接泡沫流路91與一放大泡沫流路93合流。 由此,可使藉由於複數個混合部21中將氣液混合而產生之泡沫與擴大泡沫流路93合流,彙聚後自噴出口41噴出。
內筒部32之內部空間中之第2構件400之上方之空間構成供自擴大泡沫流路93流入之泡沫通過之流路32d。 流路32d之上端經由噴嘴部40之內部空間與噴出口41連通。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氣體流路70包含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環繞狀氣體流路74、軸向氣體流路73及鄰接氣體流路71。 如圖24所示,自軸向氣體流路73供給至鄰接氣體流路71之氣體分支為鄰接氣體流路71a與氣體入口72b,且分別供給至對應之混合部21。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液體流路50包含大直徑液體流路53及鄰接液體流路51。大直徑液體流路53與鄰接液體流路51相比流路面積較大。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球閥180可上下移動地保持於閥座部131與第1構件300之突起部321之下端之間。 活塞導引件130之閥座部131之上方之部位的內部空間構成收容球閥180、及第1構件300之第1筒部311之收容空間132。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藉由對頭構件30進行按下操作而對液體泵室220內之液體101進行加壓,藉此包含球閥180及閥座部131之液體排出閥打開,液體泵室220內之液體101經由液體排出閥流入至收容空間132,進而,被供給至配置於收容空間132之上方之第1構件300之中央孔301內、即發泡機構20之液體流路50之大直徑液體流路53。液體101係自大直徑液體流路53供給至鄰接液體流路51(圖15、圖24),進而供給至混合部21(圖24)。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在軸向流路213之上側設置有環繞狀流路214(圖14、圖15),該環繞狀流路214呈環繞狀配置於第1構件300之第2筒部312(下述)之周圍。 於環繞狀流路214之上側,配置有沿著第1構件300之第3筒部313(下述)之外周面上下延伸之複數個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圖20)。環繞狀流路214與該等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之下端部連通。 於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之上側,配置有位於第1構件300之第3筒部313之上表面與下述第2構件400之筒部410之下表面之間的環繞狀氣體流路74(圖20)。各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之上端部與環繞狀氣體流路74連通。 氣體係自環繞狀氣體流路74供給至軸向氣體流路73(圖20),進而供給至鄰接氣體流路71(圖20、圖24)。 如此,經由流路211朝上方輸送之氣體依序通過筒狀氣體流路212、軸向流路213、環繞狀流路214、環繞狀氣體流路74及軸向氣體流路73,而被供給至鄰接氣體流路71。
泡沫噴出器100係以如上方式構成。
其次,說明動作。
首先,於未對頭構件30進行按下操作之通常狀態下,如圖14所示,頭構件30存在於上死點位置。 藉由將頭構件30按下,而對液體泵室220內之液體101進行加壓,該液體101自液體泵室220經由液體排出閥及收容空間132流入至液體流路50之大直徑液體流路53。 進而,液體101自大直徑液體流路53之上端部分支地流動至8個鄰接液體流路51。 此處,鄰接液體流路51係以等角度間隔配置於大直徑液體流路53之周圍,各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寬度相互相等。因此,液體101均等地流入至各鄰接液體流路51。 進而,液體101通過各鄰接液體流路51,經由各鄰接液體流路51之液體入口52流入至連接於各鄰接液體流路51之徑向外側之端部的混合部21。
又,藉由將頭構件30按下,氣體泵室210內之氣體被壓縮,藉此被壓送至發泡機構20。 即,氣體泵室210內之氣體依序經由氣體排出閥、流路211(圖10)、筒狀氣體流路212(圖14)、軸向流路213(圖14、圖15)、環繞狀流路214(圖15、圖21),均等地分配並供給至氣體流路70之8個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圖22)。 流入至8個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之氣體係於通過該等軸向連通氣體流路75之後,在環繞狀氣體流路74中暫時合流,其後,進而均等地分配並供給至8個軸向氣體流路73(圖22、圖23)。 進而,氣體自8個軸向氣體流路73之各者分支為每2個的鄰接氣體流路71a、71b。 而且,氣體自對應之鄰接氣體流路71a、71b經由氣體入口72a、72b流入至各混合部21。
亦即,針對各混合部21,自各鄰接氣體流路71a、71b經由氣體入口72a、72b供給氣體,並且自鄰接液體流路51經由液體入口52供給液體,氣體與液體於混合部21中混合。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液體入口52亦配置於與自鄰接氣體流路71a、71b經由氣體入口72a、72b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彼此之合流部22對應之位置。因此,可有效果地進行利用氣流之液體之泡沫化。即,例如,如第1實施形態中所作說明般,進行如下動作:由自鄰接液體流路51供給至混合部21之液體形成液柱,該液柱高速地朝遠離鄰接氣體流路71b之方向及遠離鄰接氣體流路71a之方向交替地擺動,自液柱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由此,可良好地將氣液混合並產生充分均勻之泡沫。
又,與各個鄰接液體流路51對應地分別配置有個別之混合部21。因此,來自混合部21之氣體或液體之逸出位置受到限制,故而可更確實地進行混合部21中之氣液之混合。 又,與各個混合部21對應地配置有專用之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藉此,來自混合部21之氣體或液體之逸出位置更進一步受到限制,故而可更確實地進行混合部21中之氣液之混合。
又,自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a、71b向對應之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相互對向,故而可於合流部22中更良好地產生氣流彼此之相互推擠。由此,可更確實地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且斷續地產生細膩之泡沫。
再者,泡沫之產生除可於混合部21中進行以外,亦可於鄰接泡沫流路91或擴大泡沫流路93中進行。 即,有於混合部21或鄰接泡沫流路91中產生之泡沫與擴大泡沫流路93合流,且於此泡沫亦變得更細膩之情形。 泡沫係自擴大泡沫流路93經由流路32d及噴嘴部40之內部空間自噴出口41噴出至外部。
根據如上所述之第3實施形態,液體入口52亦配置於與自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71經由氣體入口72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彼此之合流部22對應的位置,故而藉由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等,可有效果地進行利用氣流之液體之泡沫化。由此,可良好地將氣液混合並產生充分均勻之泡沫。
[第4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8對第4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係於發泡機構20具有分隔部350之方面,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不同,於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構件300具有分隔部350。利用分隔部350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軸向氣體流路73分斷成2個,並且於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將相鄰地配置之鄰接氣體流路71a與鄰接氣體流路71b相互分隔。 因此,各軸向氣體流路73係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成為專用於各個鄰接氣體流路71a、71b之流路。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期待自鄰接氣體流路71a、71b分別供給至一混合部21之氣體之壓力更穩定,因此,可期待能夠更穩定地產生細膩且均勻之泡沫。 又,與各軸向氣體流路73分別為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所共用之流路之情形(第3實施形態)相比,關於泡沫之細膩度之均勻性,對每單位時間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及液體之量之依存性進一步降低。 又,與各軸向氣體流路73分別為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所共用之流路之情形(第3實施形態)相比,頭構件30之按下所需之力之大小降低。
<變化例1> 於圖29(a)所示之變化例1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流路面積較與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心AX4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小,鄰接氣體流路71之流路面積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小,於該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再者,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劃定混合部21之面中之包含泡沫出口92之面包括泡沫出口92及該泡沫出口92之周圍之壁面。
<變化例2> 於圖29(b)所示之變化例2之情形時,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AX3正交之混合部21之內腔剖面積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大,鄰接氣體流路71之流路面積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大,於該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再者,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劃定混合部21之面中之包含液體入口52面包括泡沫出口92及該液體入口52之周圍之壁面。
<變化例3> 於圖29(c)所示之變化例3之情形時,鄰接氣體流路71之流路面積較鄰接液體流路51之流路面積大,於該方面與變化例2不同,於其他方面與變化例2相同。
<變化例4> 於圖30(a)所示之變化例4之情形時,鄰接氣體流路71a之軸心AX1與鄰接氣體流路71b之軸心AX2以未達90度之角度與鄰接液體流路51之軸心AX3交叉,且氣體入口72a與氣體入口72b相互平行地對向,於該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自鄰接氣體流路71a、71b向混合部21之氣體之流動方向相對於自鄰接液體流路51向混合部21之液體之流動方向成為正向。
<變化例5> 於圖30(b)所示之變化例5之情形時,氣體自鄰接氣體流路71a向混合部21之流動方向相對於液體自鄰接液體流路51向混合部21之流動方向為反向而非正向,於該方面與變化例4不同,於其他方面與變化例4相同。
<變化例6> 圖31(a)所示之變化例6之情形時,鄰接氣體流路71a之軸心AX1與鄰接氣體流路71b之軸心AX2相互平行,但配置於相互錯開之位置。氣體入口72a與氣體入口72b相互平行地對向,且氣體入口72a之一部分與氣體入口72b之一部分對向,剩餘之部分彼此不對向。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於其他方面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比,鄰接液體流路51及鄰接泡沫流路91之軸心AX3、AX4之方向上之氣液接觸區域23之尺寸變小。
<變化例7> 於圖31(b)所示之變化例7之情形時,劃定混合部21之面中之包含液體入口52面、包含氣體入口72a之面、包含氣體入口72b之面及包含泡沫出口92之面分別包含周圍之壁面而構成。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於其他方面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變化例8> 圖32所示之變化例8之情形係對應於一混合部21配置有各3個鄰接氣體流路71(鄰接氣體流路71a、71b、71c)。與一混合部21對應之3個鄰接氣體流路71例如於同一平面上分別延伸。 鄰接氣體流路71a係以混合部21為基準配置於與鄰接液體流路51對向之位置。 如圖32所示,較佳為鄰接氣體流路71a之氣體入口72a、鄰接氣體流路71a之氣體入口72即氣體入口72a、鄰接氣體流路71b之氣體入口72即氣體入口72b、鄰接氣體流路71c之氣體入口72即氣體入口72c係以混合部21之中心為基準以大致等角度間隔配置。藉由如此,可將氣體均等地自各鄰接氣體流路71供給至混合部21。 又,為了將自與一混合部21對應之3個鄰接氣體流路71對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配置成等角度間隔,較佳為以混合部21之中心為基準,以大致等角度間隔配置該等3個鄰接氣體流路71之軸心。因此,周緣環繞槽344形成為於軸向氣體流路73之下游端彎折之摺線狀。藉由將自與一混合部21對應之3個鄰接氣體流路71對混合部21之氣體之供給方向配置成等角度間隔,亦可將氣體自各鄰接氣體流路71均等地供給至混合部21。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與對應於一混合部21之鄰接氣體流路71之數量為2個之情形相比,液柱每單位時間擺動之次數增大,單位時間產生之泡沫之數量增加(該方面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可產生更細膩之泡沫。
再者,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及各變化例中,泡沫噴出器100及泡沫噴出蓋200之各構成要素無需為分別獨立之存在。容許複數個構成要素形成為一個構件、由複數個構件形成一個構成要素、某構成要素為其他構成要素之一部分、及某構成要素之一部分與其他構成要素之一部分重疊等。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亦包含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改良等態樣。
例如,鄰接液體流路51亦可朝向液體入口52縮徑(逐漸(呈錐狀)縮徑、或階段性地縮徑)。 又,鄰接氣體流路71亦可朝向氣體入口72縮徑(逐漸(呈錐狀)縮徑、或階段性地縮徑)。
又,泡沫噴出器100亦可視需要具備篩網。例如於第2實施形態及第3實施形態中,可將於一端或兩端設置有篩網之筒狀之構件配置於第2構件400之凹部411內。
又,於針對一混合部21配置有一對鄰接氣體流路71a、71b之情形時,氣體入口72a之開口面積與氣體入口72b之開口面積亦可略微不同。藉由如此,自氣體入口72a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流之壓力與自氣體入口72b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流之壓力自初期狀態變得不平衡,故而可期待能夠更迅速地開始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
[第5實施形態] 然,作為自液體產生泡沫並噴出之泡沫噴出器,例如可列舉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擠壓發泡器。 專利文獻2之擠壓發泡器具備:混合部,其使液體與空氣混合而產生泡沫;及噴出孔,其自混合部噴出泡沫,於噴出口之內表面,形成有螺紋狀或蛇腹狀之凹凸部。 根據本發明者等之研究,於專利文獻2之技術中,未必可噴出充分細膩之泡沫。
本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可更確實地噴出細膩之泡沫之構造之泡沫噴出器、及裝有液體之泡沫噴出器(裝有液體之製品)。
本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泡沫噴出器,該泡沫噴出器具備:泡沫產生部,其自液體產生泡沫;泡沫流路,其供藉由上述泡沫產生部產生之上述泡沫通過;及噴出口,其噴出已通過上述泡沫流路之泡沫;且上述泡沫流路包含:上游側流路;及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且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與上述細流路之長度方向正交之該細流路之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更確實地噴出細膩之泡沫。
本實施形態可設為與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之組合而實現,此外,亦可不以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之構成為前提而單獨實現本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泡沫產生部係相當於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中所說明之發泡機構20之構成,例如可設為與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中所說明之發泡機構20相同之構造。因此,對泡沫產生部附上與發泡機構20共通之符號。 但,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產生部20可設為與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中所說明之發泡機構20不同之構造,亦可為其他廣為人知之構造。
以下,使用圖36至圖39對本實施形態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36至圖38中之下方向為下方,上方向為上方。即,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下方向(下方)亦為泡沫噴出器100之底部14載置於水平之載置面而泡沫噴出器100豎立之狀態下之重力方向。 於圖36中對泡沫噴出器100所具備之泡沫噴出蓋200(下述)之構成中較曲線H更靠下側之部分,僅示出外形線。 圖37係圖36之局部放大圖,並且亦為沿著圖38之A-A線所得之剖視圖。 於圖39中,示出泡沫流路700之各部與自泡沫產生部20形成之泡沫出口710之平面形狀。更詳細而言,於圖39中示出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及下游端732之外形線(於本實施形態中,該等2個外形線相互一致)、上游側流路720之外形線、複數個泡沫出口710、及構成下游側流路740之一部分之流路32d。
如圖36至圖39之任一者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具備:泡沫產生部20(圖36),其自液體101產生泡沫;泡沫流路700,其供由泡沫產生部20產生之泡沫通過;及噴出口41,其噴出已通過泡沫流路700之泡沫。 如圖37及圖38所示,泡沫流路700包含:上游側流路720;及細流路730,其鄰接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游側流路720小。 如圖39所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圖37及圖38所示之軸心AX11之方向)上觀察時,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央部配置有細流路730。 與細流路730之長度方向正交之細流路730之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由泡沫產生部20產生之泡沫通過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之細流路730時,因細流路730之內周面與泡沫之黏性阻力而產生之剪力會施加至泡沫,藉此使得泡沫微細化。更詳細而言,認為於泡沫通過細流路730時,泡沫在細流路730之長度方向上被拉伸而反覆進行泡沫分裂之動作,藉此使得泡沫微細化。由於細流路730之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故而可使泡沫與細流路730之內周面之最大距離變小,因此可更確實地進行細流路730中之泡沫之剪切。 並且,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央部配置有細流路730。因此,於泡沫自上游側流路720流入至細流路730之階段,泡沫之流速適度地減速,故而得以抑制泡沫直接通過細流路730,可進一步確實地進行細流路730中之泡沫之剪切。 由此,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並自噴出口41噴出。 又,根據本發明者等之研究,無關於通過泡沫流路700之泡沫之流速而可使泡沫微細化而噴出(下述)。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係上下方向。因此,如圖39所示,俯視細流路730及上游側流路720時之上游側流路720及細流路730之配置係於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之細流路730及上游側流路720之配置。 所謂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央部係避開上游側流路720之周緣部之區域。所謂上游側流路720之周緣部,例如如圖39所示,可設為當將於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之上游側流路720的半徑(或圓當量半徑)設為r時,自上游側流路720之外周起r/10之區域。亦即,泡沫流路700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於以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心C為基準而半徑為9r/10之圓形區域具有細流路730。再者,本發明並不排除泡沫流路700具有配置於自上游側流路720之外周起r/10之區域之細流路730,泡沫流路700亦可與配置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央部之細流路730分開地具有配置於上游側流路720之周緣部之細流路730。 泡沫流路700所具有之細流路730之數量可為1個,亦可為複數個,但較佳為1個。於細流路730之數量為1個情形時,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心C位於細流路730之外形線之內側。即便於細流路730之數量為複數個之情形時,亦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心C位於複數個細流路730中之1個細流路730之外形線之內側。 又,所謂與泡沫流路700之長度方向正交之細流路730之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意味著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圖37、圖39)較正交剖面形狀之短軸方向之尺寸D2(圖38、圖39)大。正交剖面形狀例如可列舉長方形狀或圓角之長方形狀,但亦可為其他除四邊形以外之多邊形狀或圓角之多邊形狀,且亦可為橢圓形狀或長圓形狀等。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39所示,正交剖面形狀為長方形狀。又,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之形狀亦為長方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為相互相同之形狀,並且於俯視下,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一致。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亦可為互不相同之形狀,且於俯視下,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亦可配置於相互錯開之位置。
較佳為,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與短軸方向之尺寸D1之比D1/D2為1.5以上。藉由設定為此種比,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並且可使泡沫之大小變得更均勻。 比D1/D2進而較佳為1.7以上。比D1/D2較佳為12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37所示,細流路730之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使泡沫進一步微細化。 藉由長軸方向之尺寸D1反覆擴大與縮小可使泡沫微細化之理由雖不明確,但認為以下情況將有助於泡沫之微細化:於泡沫通過細流路730時泡沫之流速亦根據流路面積之變化而反覆增減,因此促進泡沫之分裂。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尺寸D1之擴大與縮小反覆進行3次。但,反覆進行尺寸D1之擴大與縮小之次數可為2次,亦可為4次以上。又,尺寸D1擴大與縮小之次數亦可為1次。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例,細流路730之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亦可為固定。進而,亦可為細流路730形成為直線狀,並且正交剖面形狀固定。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37所示,細流路730之上游端部734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端731朝向下游側擴寬。換言之,上游端部734成為上游端731縮窄之形狀。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使泡沫之大小變得更均勻。 藉由使上游端部734中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端731朝向下游側擴寬,可使泡沫之大小變得更均勻,雖理由不明確,但認為原因在於:流入至細流路730之泡沫於上游端731更均勻地減速後於細流路730內流動,藉此使得泡沫均勻地微細化。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細流路730之下游端部735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下游端732朝向上游側擴寬。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在細流路730之沿著長度方向與上述長軸方向之剖面(亦即圖37之剖面)中,長軸方向之兩端之細流路730之外形線733為波浪線狀之曲線形狀。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使泡沫之大小變得更均勻。
於細流路730之沿著長度方向與上述長軸方向之剖面(圖37之剖面)中,關於長軸方向之兩端之細流路730之外形線733,以長度方向為基準之最大傾斜角度未達45度。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使泡沫之大小更均勻。
細流路730之流路面積之最大值S1(圖37)與最小值S2(圖37)之比S1/S2較佳為2以下。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使泡沫之大小更均勻。比S1/S2更佳為1.7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正交剖面形狀之短軸方向之尺寸D2(圖38)固定。因此,長軸方向之尺寸D1之最大值D1MAX(圖37)與最小值D1MIN(圖37)之比D1MAX/D1MIN較佳為2以下,比D1MAX/D1MIN更佳為1.7以下。
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短軸方向之尺寸D2(圖38)較佳為0.5 mm以上且4 mm以下。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並且可使泡沫之大小變得更均勻。 尺寸D2更佳為1.0 mm以上且3.0 mm以下。
細流路730之長度尺寸L2(圖37)較佳為3 mm以上。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更充分地進行細流路730中之泡沫之剪切,故而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 長度尺寸L2進而較佳為5 mm以上。長度尺寸L2較佳為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下。
上游側流路720之長度尺寸L1(圖37)較佳為1 mm以上。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使上游側流路720中各個泡沫以獨立之泡沫之形式形成(由各個泡沫劃定),並且於各個泡沫之整體之膜厚平均化之後,流入至泡沫細流路730並接受剪切。換言之,泡沫剛產生之後,動態表面張力較大且膜厚存在偏差(定向),針對此,可於在泡沫通過充分長之上游側流路720之過程中泡沫之膜厚平均化後,使泡沫流入至細流路730。由此,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 又,於將本實施形態設為與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之組合之構成之情形時,上游側流路720之長度尺寸L1為1 mm以上,藉此可充分地確保用以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之空間,可較佳地實現該擺動。 長度尺寸L1進而較佳為2 mm以上。長度尺寸L1較佳為10 mm以下。長度尺寸L2較佳為較長度尺寸L1長。
較佳為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下游端722與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交界處流路面積非連續地變化。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於泡沫自上游側流路720流入至細流路730之階段使泡沫之流速更確實地減速,故而可進一步確實地進行細流路730中之泡沫之剪切。又,可於上游側流路720中確保用以供泡沫充分地進行劃定之空間。 更詳細而言,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流路面積較佳為上游側流路720之下游端722之流路面積之1%以上且4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上且35%以下。
泡沫流路700進而包含下游側流路740,該下游側流路740鄰接於細流路730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細流路730大。 因此,可使通過細流路73之泡沫之流速於下游側流路740中充分地放慢後自噴出口41噴出。由此,可使自噴出口41噴出之泡沫容易由手等噴出對象物接住,並且亦可抑制因泡沫與噴出對象物碰撞所致之破裂。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泡沫產生部20具有朝向上游側流路720分別開口之複數個泡沫出口710。作為一例,泡沫產生部20具有8個泡沫出口710。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泡沫出口710之數量亦可為1個。 再者,於以與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之組合實現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下游端(與擴大泡沫流路93之交界)成為泡沫出口710。 又,例如,擴大泡沫流路93之上游側之部分(下部)成為上游側流路720。
如圖39所示,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較複數個泡沫出口710之配置區域偏靠中心之位置配置有細流路730。即,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各泡沫出口710之中心配置於細流路730之外形線之外側。 藉此,於上游側流路720與細流路730之交界存在阻礙泡沫之流動之部分(例如下述上側構件830之下端面831),而可使泡沫於上游側流路720與細流路730之交界處充分地減速。
上游側流路720之流路面積較複數個泡沫出口710之合計開口面積大。 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流路面積較佳為複數個泡沫出口710之合計開口面積以上。藉此,可使自泡沫出口710噴出之泡沫平穩地(未受到過度之壓力地)流入至細流路730。由此,可抑制泡沫自上游側流路720流入至細流路730時之破裂。
如圖36所示,泡沫噴出器100構成為具備:貯存容器10,其貯存液體101;及泡沫噴出蓋200,其可裝卸地安裝於貯存容器10。 貯存容器10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貯存容器10成為如下形狀,即具有:主體部11;圓筒狀之口頸部13,其連接於主體部11之上側;及底部14,其將主體部11之下端封閉。於口頸部13之上端形成有開口。 本實施形態之裝有液體之泡沫噴出器(裝有液體之製品)500構成為具備泡沫噴出器100、及填充於貯存容器10之液體101。
於本實施形態中,液體101亦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泡沫噴出器100係藉由使常壓下貯存於容器10之液體101於泡沫產生部20中與氣體接觸,而使液體101變化為泡沫狀。泡沫噴出器100係例如藉由手壓操作而噴出泡沫之泵容器。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泡沫噴出器可為以藉由擠壓貯存容器而噴出泡沫之方式構成之所謂擠壓瓶,亦可為具備馬達等之電動式泡沫分配器。又,泡沫噴出器亦可為液體與壓縮氣體一起填充於貯存容器之霧劑容器。
泡沫噴出蓋200具備:蓋構件110,其可裝卸地設置於貯存容器10;泵部600,其設置於蓋構件110;汲取管128,其用於將貯存容器10內之液體101吸取至泵部600;頭構件30,其保持於泵部600;及泡沫產生部20,其設置於頭構件30。
蓋構件110具備:安裝部111,其係藉由螺合等固定方法而可裝卸地安裝於貯存容器10之口頸部13;環狀封閉部112,其將安裝部111之上端堵住;及立起筒部113,其自環狀封閉部112之中央部朝上方立起。 頭構件30具備:操作接受部31,其受理由使用者進行之按下操作;內筒部32,其自操作接受部31朝下方延伸;外筒部33,其配置於內筒部32之周圍;及噴嘴部40。內筒部32之下部插入至立起筒部113內。內筒部32之內部空間與噴嘴部40之內部空間即噴嘴內泡沫流路741係經由形成於內筒部32之上端之流路32d而相互連通。於噴嘴內泡沫流路741之下游端形成有噴出口41。泡沫流路700之下游側流路740包含流路32d及噴嘴內泡沫流路741。 內筒部32之內部空間且流路32d之下側之空間係保持部32c。於保持部32c,分別收容有下述上側構件830及下側構件820。泡沫產生部20之泡沫出口710、泡沫流路700之上游側流路720及細流路730包含該等下側構件820及上側構件830。 此處,下側構件820可設為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第2構件820相同之構成,對下側構件820附上與第2構件820共通之符號。 泵部600構成為包含:液體供給泵,其係藉由利用對操作接受部31之按下操作將頭構件30按下,而將貯存容器10內之液體101供給至泡沫產生部20;及氣體供給泵,其係藉由將頭構件30按下而將貯存容器10內之氣體供給至泡沫產生部20。泵部600之構造為人熟知,於本說明書中省略詳細之說明。 泡沫產生部20具有氣液接觸部(未圖示),該氣液接觸部係供自液體供給泵供給之液體101與自氣體供給泵供給之氣體相互接觸。再者,氣液接觸部可設為與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中所說明之混合部21相同之構成。 於氣液接觸部中將液體101與氣體混合,而產生泡沫。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上所述,泡沫產生部20具有朝向上游側流路720分別開口之複數個泡沫出口710。作為一例,泡沫產生部20具有與各泡沫出口710對應之複數個氣液接觸部。 如此,泡沫噴出器100具備:貯存容器10,其貯存液體101;及安裝部111,其安裝於貯存容器10;且泡沫產生部20、泡沫流路700及噴出口41保持於安裝部111。 藉由將泡沫噴出蓋200安裝於貯存容器10,而利用泡沫噴出蓋200將口頸部13之上端開口封閉。 再者,此處所說明之泡沫噴出蓋200(包含泵部600)之構造為一例,作為泡沫噴出蓋200之構造,亦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應用其他廣為人知之構造。
藉由使用者對頭構件30之操作接受部31進行1次按下操作(將頭構件30自上死點按下至下死點為止之操作)、即泡沫之噴出操作,而自泡沫噴出器100噴出固定量之泡沫。再者,嚴格而言,於自長時間間隔後進行噴出操作之情形時,與噴出操作持續進行之情形相比,所噴出之泡沫之量變少。 於細流路730中泡沫流路變細,因此可減少殘留於自泡沫出口710至噴出口41為止之部分之泡沫之量。由此,可相應於噴出操作而自噴出口41噴出較大比率的於泡沫產生部20中產生之泡沫。
如圖37及圖38所示,下側構件820例如構成為包含圓筒狀部分,該圓筒狀部分具有向上開口之圓柱形狀之凹部821。複數個泡沫出口710於凹部821之底面開口。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39所示,8個泡沫出口710以等角度間隔配置於凹部821之底面之周緣部。
如圖37及圖38所示,上側構件830形成為上下長條之柱狀。於上側構件830之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貫通上側構件830之孔。由該孔之內部空間構成細流路730。 上側構件830之下部係嵌入並固定於下側構件820之凹部821之上部之嵌入部832。 上側構件830之下端面831配置於自凹部821之底面朝上方離開之位置。 凹部821之下部、即位於上側構件830之下端面831與凹部821之對向間隔之空間構成上游側流路720。 如圖39所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複數個泡沫出口710較佳為配置於較上游側流路720之外形線更靠內側。
流路32d之流路面積及噴嘴內泡沫流路741之流路面積較細流路730之流路面積大。即,下游側流路740係鄰接於細流路730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細流路730大。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泡沫噴出器100不具備將所產生之泡沫微細化之篩網。因此,即便於液體101含有洗滌劑之情形時,亦可較佳地產生並噴出泡沫。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泡沫噴出器100亦可具備將所產生之泡沫微細化之篩網。例如,可將篩網配置於泡沫產生部20與上游側流路720之交界,於此情形時,篩網之格子狀之各開口成為泡沫出口710。
圖40(a)、圖40(b)、圖40(c)及圖40(d)之各者係表示對由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噴出之泡沫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像的圖。更詳細而言,圖40(a)~圖40(d)所示之圖像係將長度尺寸L1設為5.7 mm,將長度尺寸L2設為18 mm,將尺寸D1MIN設為4.0 mm,將尺寸D1MAX設為6.0 mm,將尺寸D2設為2.0 mm,將泡沫出口710之內徑設為1.0 mm,且將上游側流路720之內徑設為7.0 mm時之泡沫之圖像。 另一方面,圖48(a)、圖48(b)、圖48(c)及圖48(d)之各者係表示對由比較形態之泡沫噴出器(未圖示)噴出之泡沫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像的圖。 比較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係於不具有上側構件830之方面(亦即不具有細流路730之方面),與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不同,於其他方面構成為與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相同。 圖40(a)及圖48(a)係將按下頭構件30之速度(按下速度)設為10 mm/秒而噴出之泡沫之圖像。圖40(b)及圖48(b)係將按下速度設為30 mm/秒而噴出之泡沫之圖像,圖40(c)及圖48(c)係將按下速度設為50 mm/秒而噴出之泡沫之圖像,圖40(d)及圖48(d)係將按下速度設為70 mm/秒而噴出之泡沫之圖像。 由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噴出之泡沫與由比較形態之泡沫噴出器噴出之泡沫相比,無關於按下速度而變得細膩且均勻。亦即,無關於通過泡沫流路700之泡沫之流速,可將泡沫微細化而噴出。
即便為與於圖40(a)~圖40(d)中示出泡沫之圖像之例相比於將尺寸D2設為1.5 mm之方面不同之例、於將尺寸D2設為2.5 mm之方面不同之例、於將尺寸D2設為3.0 mm之方面不同之例、及於將尺寸D2設為4.0 mm之方面不同之例,泡沫亦無關於按下速度而變得細膩且均勻。 即便為將與於圖40(a)~圖40(d)中示出泡沫之圖像之例相同尺寸之細流路730之數量設為2個之例,泡沫亦無關於按下速度而變得細膩且均勻。 即便為圖42(a)所示之例(下述)、圖42(b)所示之例(下述)及圖42(e)所示之例(下述),泡沫亦無關於按下速度而變得細膩且均勻。
<細流路之上游端或下游端之形狀之變化例> 其次,說明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之形狀之各變化例。 於圖41(a)之例中,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為長方形狀,且成為與上述實施形態相比於長軸方向上更細長之形狀。 於圖41(b)之例中,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為圓角之長方形狀。 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並不限於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之形狀,亦可呈曲線狀延伸。例如,如圖41(c)所示,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亦可於長軸方向上呈波浪線狀延伸。 於圖41(d)之例中,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成為於長軸方向上較長之六邊形狀。 於圖41(e)之例中,位於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之對角上之2個角部分別成為圓角之形狀,剩餘之2個角部成為有稜角之形狀。 於圖41(f)之例中,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之短軸方向上之一外形線呈弧狀朝外側突出,位於短軸方向上之一側之2個角部分別成為圓角之形狀。 於圖41(g)之例中,短軸方向上之2個外形線分別朝向內側彎折。 再者,於各變化例中,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之間之中途部分之形狀(上述正交剖面形狀)可為與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相同之形狀及尺寸,亦可為使上游端731或下游端732之形狀於長軸方向上擴大而成之形狀。
<細流路之縱剖面形狀之變化例> 其次,對沿著細流路730之長度方向與長軸方向之剖面形狀之變化例進行說明。 細流路730之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擴大與縮小之次數亦可為1次。即,例如如圖42(a)所示,亦可僅於自上游端731朝向下游側暫時擴寬之後,朝向下游端732再次縮窄。於此情形時,外形線733之形狀例如為弧狀。又,與圖42(a)之例相反,如圖42(e)所示,亦可僅於自上游端731朝向下游側暫時縮窄之後,朝向下游端732再次擴寬。 於圖42(b)之例中,細流路730之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擴大與縮小的次數為2次。 如圖42(c)所示,細流路730之上游端部734之長軸方向之尺寸可自上游端731朝向下游側縮窄,下游端部735之長軸方向之尺寸亦可自下游端732朝向上游側縮窄。 如圖42(d)所示,外形線733亦可為直線狀之摺線形狀。
[第6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亦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關於一種可更確實地噴出細膩之泡沫之構造之泡沫噴出器、及裝有液體之泡沫噴出器(裝有液體之製品)。
本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泡沫產生部,其自液體產生泡沫;泡沫流路,其供藉由上述泡沫產生部產生之上述泡沫通過;及噴出口,其噴出已通過上述泡沫流路之泡沫;且上述泡沫流路包含:上游側流路;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及下游側流路,其鄰接於上述細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細流路大;且上述泡沫產生部具有分別朝向上述上游側流路開口之複數個泡沫出口,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較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大。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更確實地噴出細膩之泡沫。
本實施形態可設為與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之組合而實現,此外,亦可不以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之構成為前提而單獨實現本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泡沫產生部係相當於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中所說明之發泡機構20之構成,例如可設為與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中所說明之發泡機構20相同之構造。因此,對泡沫產生部附上與發泡機構20共通之符號。 但,本實施形態之泡沫產生部20可設為與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中所說明之發泡機構20不同之構造,且亦可為其他廣為人知之構造。
以下,使用圖43至圖45對本實施形態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43至圖45中之下方向為下方,上方向為上方。即,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下方向(下方)亦為泡沫噴出器100之底部14載置於水平之載置面而泡沫噴出器100豎立之狀態下之重力方向。 於圖43中,對泡沫噴出器100所具備之泡沫噴出蓋200(下述)之構成中較曲線H更靠下側之部分,僅示出外形線。 於圖45中,示出泡沫流路700之各部與自泡沫產生部20形成之泡沫出口710之平面形狀。更詳細而言,於圖45中示出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及下游端732之外形線(於本實施形態中,該等2個外形線相互一致)、上游側流路720之外形線、複數個泡沫出口710、及構成下游側流路740之一部分之流路32d。
如圖43至圖45之任一者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具備:泡沫產生部20(圖43),其自液體101產生泡沫;泡沫流路700,其供由泡沫產生部20產生之泡沫通過;及噴出口41,其噴出已通過泡沫流路700之泡沫。 如圖44所示,泡沫流路700包含:上游側流路720;及細流路730,其鄰接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游側流路720小;及下游側流路740,其鄰接於細流路730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細流路730大。 泡沫產生部20具有朝向上游側流路720分別開口之複數個泡沫出口710(圖44、圖45)。泡沫出口710之數量只要為複數個,則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45所示,泡沫出口710之數量為8個。 泡沫流路700所具有之細流路730之數量可為1個亦可為複數個,較佳為1個。 與上游側流路720之長度尺寸L1(圖44)相比,細流路730之長度尺寸L2(圖44)較大。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由泡沫產生部20產生之泡沫通過細流路730時,因細流路730之內周面與泡沫之黏性阻力而產生之剪力會施加至泡沫,藉此使得泡沫微細化。更詳細而言,認為於泡沫通過細流路730時,泡沫在細流路730之長度方向上被拉伸而反覆進行泡沫分裂之動作,藉此使得泡沫微細化。 並且,細流路730之長度尺寸L2較上游側流路720之長度尺寸L1大,故而可更充分地進行利用剪切之泡沫之微細化。 由此,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並自噴出口41噴出。 此外,泡沫流路700具有下游側流路740,該下游側流路740鄰接於細流路730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細流路730大,故而通過細流路730之泡沫之流速可於在下游側流路740中充分地放慢後自噴出口41噴出。由此,可使自噴出口41噴出之泡沫容易由手等噴出對象物接住,並且亦可抑制因泡沫與噴出對象物碰撞所致之破裂。 又,根據本發明者等之研究,無關於通過泡沫流路700之泡沫之流速,可使泡沫微細化而噴出(下述)。
再者,於以與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之組合實現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之情形時,鄰接泡沫流路91之下游端(與擴大泡沫流路93之交界)成為泡沫出口710。 又,例如,擴大泡沫流路93之上游側之部分(下部)成為上游側流路720。
與泡沫流路700之長度方向正交之細流路730之正交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該正交剖面形狀為圓形。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正交剖面形狀亦可為多邊形狀、圓角之多邊形狀等其他形狀。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之形狀亦為圓形。 於本實施形態中,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為相互相同之形狀,並且於俯視下,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一致。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可為互不相同之形狀,於俯視下,上游端731與下游端732亦可配置於相互錯開之位置。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細徑流路730之內部空間成為圓柱狀之形狀。 細流路730之內徑D(圖44)或圓當量徑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5 mm以上且6.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上且4.0 m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2.0 mm以上。藉由將細流路730之內徑D或圓當量徑設為0.5 mm以上且6.0 mm以下,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
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圖44所示之軸心AX11之方向)上觀察時,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央部配置有細流路730。 因此,於泡沫自上游側流路720流入至細流路730之階段,泡沫之流速適度地減速,故而得以抑制泡沫直接通過細流路730,可進一步確實地進行細流路730中之泡沫之剪切。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為上下方向。因此,如圖45所示,俯視細流路730及上游側流路720時之上游側流路720及細流路730的配置係於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之細流路730及上游側流路720的配置。 所謂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央部係指避開上游側流路720之周緣部之區域。所謂上游側流路720之周緣部,例如如圖45所示,可設為當將於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之上游側流路720的半徑(或圓當量半徑)設為r時,自上游側流路720之外周起r/10之區域。亦即,泡沫流路700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於以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心C為基準而半徑為9r/10之圓形區域具有細流路730。再者,本發明並不排除泡沫流路700具有配置於自上游側流路720之外周起r/10之區域之細流路730,泡沫流路700亦可與配置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央部之細流路730分開地具有配置於上游側流路720之周緣部之細流路730。 於細流路730之數量為1個之情形時,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心C位於細流路730之外形線之內側。於細流路730之數量為複數個之情形時,亦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上游側流路720之中心C位於複數個細流路730中之1個細流路730之外形線之內側。
如圖45所示,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較複數個泡沫出口710之配置區域偏靠中心之位置配置有細流路730。即,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各泡沫出口710之中心配置於細流路730之外形線之外側。 藉此,於上游側流路720與細流路730之交界存在阻礙泡沫之流動之部分(例如下述上側構件830之下端面831),而可於上游側流路720與細流路730之交界處使泡沫充分地減速。
細流路730之長度尺寸L2(圖44)較佳為3 mm以上。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更充分地進行細流路730中之泡沫之剪切,故而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 長度尺寸L2進而較佳為5 mm以上。長度尺寸L2較佳為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下。
上游側流路720之長度尺寸L1(圖44)較佳為1 mm以上。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使上游側流路720中各個泡沫以獨立之泡沫之形式形成(由各個泡沫劃定),並且於各個泡沫之整體之膜厚平均化之後,流入至泡沫細流路730並接受剪切。換言之,泡沫剛產生之後,動態表面張力較大且膜厚存在偏差(定向),針對此,可於在泡沫通過充分長之上游側流路720之過程中泡沫之膜厚平均化後,使泡沫流入至細流路730。由此,可更確實地使泡沫變得細膩。 又,於將本實施形態設為與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或其等之變化例之組合之構成之情形時,上游側流路720之長度尺寸L1為1 mm以上,藉此可充分地確保用以進行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之空間,可較佳地實現該擺動。 長度尺寸L1進而較佳為2 mm以上。長度尺寸L1較佳為10 mm以下。
較佳為於上游側流路720之下游端722與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交界,流路面積非連續地變化。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於泡沫自上游側流路720流入至細流路730之階段使泡沫之流速更確實地減速,故而可進一步確實地進行細流路730中之泡沫之剪切。又,可於上游側流路720中確保用以供泡沫充分地進行劃定之空間。 更詳細而言,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流路面積較佳為上游側流路720之下游端722之流路面積之1%以上且4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上且35%以下。
上游側流路720之流路面積較複數個泡沫出口710之合計開口面積大。 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流路面積較佳為複數個泡沫出口710之合計開口面積以上。藉此,可使自泡沫出口710噴出之泡沫平穩地(未受到過度之壓力地)流入至細流路730。由此,可抑制泡沫自上游側流路720流入至細流路730時之破裂。
如圖43所示,泡沫噴出器100構成為具備:貯存容器10,其貯存液體101;及泡沫噴出蓋200,其可裝卸地安裝於貯存容器10。 貯存容器10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相同。 本實施形態之裝有液體之泡沫噴出器(裝有液體之製品)500構成為具備泡沫噴出器100、及填充於貯存容器10之液體101。
於本實施形態中,液體101亦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泡沫噴出器100亦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可為泵容器,可為擠壓瓶,可為具備馬達等之電動式泡沫分配器,亦可為霧劑容器。
又,關於泡沫噴出蓋200之蓋構件110、泵部600、汲取管128、頭構件30及泡沫產生部20,亦與第5實施形態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於保持部32c收容有上側構件830及下側構件820。泡沫產生部20之泡沫出口710、泡沫流路700之上游側流路720及細流路730包含該等下側構件820及上側構件830。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細流路730中泡沫流路700變細,故而可減少殘留於自泡沫出口710至噴出口41為止之部分之泡沫之量。由此,可相應於噴出操作而自噴出口41噴出較大比率的於泡沫產生部20中產生之泡沫。
如圖45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較佳為於在細流路730之上游端731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複數個泡沫出口710配置於較上游側流路720之外形線更靠內側。
流路32d之流路面積及噴嘴內泡沫流路741之流路面積較細流路730之流路面積大。即,下游側流路740係鄰接於細流路730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細流路730大。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泡沫噴出器100不具備將所產生之泡沫微細化之篩網。因此,即便於液體101含有洗滌劑之情形時,亦可較佳地產生並噴出泡沫。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泡沫噴出器100亦可具備將所產生之泡沫微細化之篩網。例如,可將篩網配置於泡沫產生部20與上游側流路720之交界,於此情形時,篩網之格子狀之各開口成為泡沫出口710。
圖46(a)、圖46(b)、圖46(c)及圖46(d)之各者係表示對由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噴出之泡沫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像的圖。更詳細而言,圖46(a)~圖46(d)所示之圖像係將長度尺寸L1設為5.7 mm,將長度尺寸L2設為18 mm,將細流路730之內徑D設為3.2 mm,將泡沫出口710之內徑設為1.0 mm,且將上游側流路720之內徑設為7.0 mm時之泡沫之圖像。 另一方面,圖48(a)、圖48(b)、圖48(c)及圖48(d)之各者係表示對由比較形態之泡沫噴出器(未圖示)噴出之泡沫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像的圖。 比較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係於不具有上側構件830之方面(亦即不具有細流路730之方面),與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不同,於其他方面構成為與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相同。 圖46(a)及圖48(a)係將按下頭構件30之速度(按下速度)設為10 mm/秒而噴出之泡沫之圖像。圖46(b)及圖48(b)係將按下速度設為30 mm/秒而噴出之泡沫之圖像,圖46(c)及圖48(c)係將按下速度設為50 mm/秒而噴出之泡沫之圖像,圖46(d)及圖48(d)係將按下速度設為70 mm/秒而噴出之泡沫之圖像。 由本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100噴出之泡沫與由比較形態之泡沫噴出器噴出之泡沫相比,無關於按下速度而變得細膩且均勻。亦即,無關於通過泡沫流路700之泡沫之流速,可將泡沫微細化而噴出。
即便為與於圖46(a)~圖46(d)中示出泡沫之圖像之例相比,於將內徑D設為4.0 mm之方面不同之例,泡沫亦無關於按下速度而變得細膩且均勻。 即便為圖47(a)所示之例(下述),且將內徑D設為3.2 mm之例及將內徑D設為4.0 mm之例,泡沫亦分別無關於按下速度而變得細膩且均勻。
<細流路之縱剖面形狀之變化例> 其次,說明沿著細流路730之長度方向之剖面形狀之變化例。 於圖47(a)及圖47(b)所示之例中,細流路730之流路面積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使泡沫進一步微細化。 藉由細流路730之流路面積反覆擴大與縮小可使泡沫微細化之理由雖不明確,但認為以下情況將有助於泡沫之微細化:於泡沫通過細流路730時泡沫之流速亦根據流路面積之變化而反覆增減,因此促進泡沫之分裂。 細流路730之流路面積擴大與縮小之次數亦可為1次。 如圖47(a)所示,細流路730之上游端部734之流路面積亦可自上游端731朝向下游側擴寬。又,細流路730之下游端部735之流路面積亦可自下游端732朝向上游側擴寬。 如圖47(b)所示,細流路730之上游端部734之流路面積亦可自上游端731朝向下游側縮窄。又,細流路730之下游端部735之流路面積亦可自下游端732朝向上游側縮窄。 於細流路730之沿著長度方向之剖面中,如圖47(a)及圖47(b)所示,與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之兩端側之細流路730之外形線733可為波浪線狀之曲線形狀,雖未圖示但亦可為直線狀之摺線形狀。 於圖47(a)及圖47(b)之例中,細徑流路730成為蛇腹狀之形狀。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包含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改良等態樣。
例如,細流路730之軸心可未必呈直線狀延伸,亦可呈曲線狀延伸。例如,細流路730之軸心亦可呈弧狀彎曲。作為一例,亦可藉由將橡膠製之上側構件830壓入至已彎曲之管狀部,而形成彎曲之形狀之細流路730。若如此,則例如亦可實現如下構成:細流路730中之上游側部分鉛垂地延伸,細流路730之下游側部分沿著噴嘴內泡沫流路741水平或大致水平地延伸。
又,上側構件830亦可成為於細流路730之長度方向上之1個部位或複數個部位被分斷之分割構造。藉由如此,亦可容易地實現細流路730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之構造。
又,上述泡沫噴出器100之各種構成要素無需為分別獨立之存在,容許複數個構成要素形成為一個構件、由複數個構件形成一個構成要素、某構成要素為其他構成要素之一部分、及某構成要素之一部分與其他構成要素之一部分重疊等。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技術思想。 <1>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發泡機構,其自液體產生泡沫; 液體供給部,其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液體; 氣體供給部,其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氣體; 噴出口,其噴出藉由上述發泡機構產生之上述泡沫;及 泡沫流路,其供自上述發泡機構前往上述噴出口之上述泡沫通過;且 上述發泡機構具有: 混合部,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液體與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氣體匯合; 液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液體通過;及 氣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通過;且 上述泡沫流路包含在下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之鄰接泡沫流路, 上述液體流路包含鄰接液體流路,該鄰接液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液體入口, 上述氣體流路包含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該等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分別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氣體入口, 上述液體入口係配置於與自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經由上述氣體入口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彼此之合流部對應的位置。 <2>如<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有1個或複數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 與各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對應地配置有上述混合部。 <3>如<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專用之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 <4>如<3>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並且具有分隔部,該分隔部係將與相鄰之上述混合部中之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和與另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相互分隔。 <5>如<2>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液體流路包含大直徑液體流路,該大直徑液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鄰接液體流路且流路面積較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大, 上述複數個混合部配置於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下游側端部之周圍, 複數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於與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軸向交叉之面內方向上,自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下游側端部朝向周圍延伸。 <6>如<2>至<5>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泡沫流路對應於各個上述混合部,具備個別之上述鄰接泡沫流路。 <7>如<6>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包含擴大泡沫流路,該擴大泡沫流路鄰接於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下游側且流路面積較上述鄰接泡沫流路大, 與上述複數個上述混合部分別對應之上述鄰接泡沫流路與一上述擴大泡沫流路合流。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流路面積和上述混合部之與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軸向正交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相同或較該內腔剖面積小。 <9>如<8>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長度較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上述軸向上之上述氣體入口之尺寸長。 <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有1個或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自該一對鄰接氣體流路向對應之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之供給方向相互對向。 <11>如<1>至<9>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1個或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3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自該等3個鄰接氣體流路向對應之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之供給方向位於同一平面,並且自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向該混合部之上述液體之供給方向成為與該平面交叉之方向。 <12>如<1>至<11>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泡沫出口。 <13>如<1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複數個混合部之各者係由複數個上述氣體入口、上述液體入口、上述泡沫出口及壁面劃定。 <14>如<1>至<13>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貯存容器,其貯存上述液體;及 安裝部,其安裝於上述貯存容器;且 上述發泡機構、上述噴出口及上述泡沫流路係保持於上述安裝部。
<15>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長度較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上述軸向上之上述混合部之尺寸長。 <16>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包含擴大泡沫流路,該擴大泡沫流路在下游側鄰接於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且流路面積較上述鄰接泡沫流路大。 <17>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複數個混合部係沿著圓周配置, 上述複數個鄰接液體流路係於上述圓周之內側呈放射狀配置。 <18>如<17>之泡沫噴出器,其中各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包含沿著上述圓周配置之環狀流路之各一部分。 <19>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液體流路之軸心與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軸心相互交叉。 <20>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之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數量為1。 <21>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之數量為1。
<22>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氣體流路包含交叉氣體流路,該交叉氣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鄰接氣體流路且於與上述鄰接氣體流路交叉之方向上延伸, 一上述交叉氣體流路分支成與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之一者、及與另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之一者。 <23>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與一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 上述氣體流路包含交叉氣體流路,該交叉氣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鄰接氣體流路且於與上述鄰接氣體流路交叉之方向上延伸, 一上述交叉氣體流路分支成與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之一者、及與另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之一者, 上述交叉氣體流路係於與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並行之方向上延伸。 <24>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複數個上述交叉氣體流路間歇性地配置於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周圍。 <25>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與上述鄰接液體流路係以上述混合部為基準而配置於相互相反側。 <26>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液體供給部構成為對內部之液體進行加壓而將該液體供給至上述發泡機構, 上述氣體供給部構成為配置於上述液體供給部之周圍,且對內部之氣體進行加壓而將該氣體供給至上述發泡機構。 <27>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頭部,該頭部可相對於上述安裝部上下移動地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相對於上述安裝部相對地被按下, 上述發泡機構及上述噴出口係保持於上述頭部, 於上述頭部相對於上述安裝部相對地被按下時,上述液體供給部之內部之上述液體與上述氣體供給部之內部之上述氣體分別被加壓並供給至上述發泡機構。
<28>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至少上述鄰接泡沫流路構成擺動區域,該擺動區域係供包含上述液體之液柱朝向遠離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之各者之上述氣體入口的方向依序擺動。 <29>如<24>之泡沫噴出器,其中針對一上述混合部配置有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 於上述擺動區域中,上述液柱交替地擺動。 <30>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針對一上述混合部配置有3個以上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 上述3個以上之鄰接氣體流路之軸心相互配置於同一平面上。 <31>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呈直線狀延伸。 <32>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呈直線狀延伸。 <33>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混合部中之隔著上述鄰接液體流路之延長線上之區域之兩側的位置,分別配置有上述氣體入口。 <34>如<33>之泡沫噴出器,其中配置於隔著上述鄰接液體流路之延長線上之區域之兩側的位置之上述氣體入口之各者朝向該區域。 <35>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針對一上述混合部配置有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 對上述一混合部開口之上述氣體入口彼此中間隔著該混合部而相互對向。 <36>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上述氣體入口之形狀相互相同。 <37>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上述氣體入口之面積相互相同。 <38>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對應於一混合部而配置之上述氣體入口之合計面積與對應於一混合部而配置之上述液體入口之面積相同或較該面積小。 <39>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對應於一混合部而配置之各個上述氣體入口之面積較對應於一混合部而配置之上述液體入口之面積小。
<40>如<1>至<39>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包含:上游側流路;及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且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與上述細流路之長度方向正交之該細流路之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 <41>如<40>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 <42>如<4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部之上述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端朝向下游側擴大。 <43>如<41>或<4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沿著上述長度方向與上述長軸方向之剖面中,上述長軸方向之兩端之上述細流路之外形線為波浪線狀之曲線形狀。 <44>如<41>至<43>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沿著上述長度方向與上述長軸方向之剖面中,關於上述長軸方向之兩端之上述細流路之外形線,以上述長度方向為基準之最大傾斜角度未達45度。 <45>如<40>至<4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流路面積之最大值S1與最小值S2之比S1/S2為2以下。 <46>如<40>至<45>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之最大值D1MAX與最小值D1MIN之比D1MAX/D1MIN較佳為2以下,比D1MAX/D1MIN更佳為1.7以下。 <47>如<40>至<46>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短軸方向之尺寸D2為0.5 mm以上且4 mm以下。 <48>如<40>至<47>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與短軸方向之尺寸D2之比D1/D2為1.5以上。 <49>如<40>至<48>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與短軸方向之尺寸D2之D1/D2較佳為1.7以上,上述比D1/D2較佳為12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 <50>如<40>至<49>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L2為3 mm以上。 <51>如<40>至<50>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L2進而較佳為5 mm以上,長度尺寸L2較佳為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下。 <52>如<40>至<51>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L1為1 mm以上。 <53>如<40>至<52>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L1較佳為2 mm以上,長度尺寸L1較佳為10 mm以下。 <54>如<40>至<53>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L2較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L1長。 <55>如<40>至<5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與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交界處,流路面積非連續地變化。 <56>如<55>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流路面積為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之流路面積之1%以上且40%以下。 <57>如<55>或<56>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流路面積為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之流路面積之15%以上且35%以下。 <58>如<40>至<57>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貯存容器,其貯存上述液體;及安裝部,其安裝於上述貯存容器;且上述泡沫產生部、上述泡沫流路及上述噴出口係保持於上述安裝部。 <59>如<1>至<39>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包含:上游側流路;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及下游側流路,其鄰接於上述細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細流路大;且上述發泡機構具有分別朝向上述上游側流路開口之複數個泡沫出口,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較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大。 <60>如<59>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61>如<60>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較上述複數個泡沫出口之配置區域偏靠中心之位置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62>如<59>至<61>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為3 mm以上。 <63>如<59>至<62>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較佳為5 mm以上,長度尺寸較佳為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下。 <64>如<59>至<63>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為1 mm以上。 <65>如<59>至<6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較佳為2 mm以上,長度尺寸較佳為10 mm以下。 <66>如<59>至<65>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與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交界處,流路面積非連續地變化。 <67>如<66>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流路面積為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之流路面積之1%以上且40%以下。 <68>如<66>或<67>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流路面積為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之流路面積之15%以上且35%以下。 <69>如<59>至<68>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內徑或圓當量徑較佳為0.5 mm以上且6.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上且4.0 m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2.0 mm以上。 <70>如<59>至<69>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流路面積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 <71>如<70>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沿著上述細流路之長度方向之剖面中,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之兩端側之上述細流路的外形線為波浪線狀之曲線形狀。 <72>如<59>至<71>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貯存容器,其貯存上述液體;及安裝部,其安裝於上述貯存容器;且 上述泡沫產生部、上述泡沫流路及上述噴出口係保持於上述安裝部。
<73>一種裝有液體之製品,其具備:如上述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及 上述液體,其填充於上述貯存容器。 <74>一種泡沫噴出蓋,其具備:安裝部,其安裝於貯存液體之貯存容器; 發泡機構,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自上述液體產生泡沫; 液體供給部,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液體; 氣體供給部,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氣體; 噴出口,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噴出藉由上述發泡機構產生之上述泡沫;及 泡沫流路,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供自上述發泡機構前往上述噴出口之上述泡沫通過;且 上述發泡機構具有: 混合部,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液體與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氣體匯合; 液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液體通過;及 氣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通過;且 上述泡沫流路包含在下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之鄰接泡沫流路, 上述液體流路包含鄰接液體流路,該鄰接液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液體入口, 上述氣體流路包含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該等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分別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氣體入口, 上述液體入口係配置於與自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經由上述氣體入口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彼此之合流部對應的位置。 <75>如<74>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有1個或複數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 與各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對應地配置有上述混合部。 <76>如<75>之泡沫噴出蓋,其中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專用之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 <77>如<76>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並且具有分隔部,該分隔部係將與相鄰之上述混合部中之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和與另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相互分隔。 <78>如<75>至<77>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液體流路包含大直徑液體流路,該大直徑液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鄰接液體流路且流路面積較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大, 上述複數個混合部配置於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下游側端部之周圍, 複數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於與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軸向交叉之面內方向上,自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下游側端部朝向周圍延伸。 <79>如<75>至<78>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泡沫流路對應於各個上述混合部,具備個別之上述鄰接泡沫流路。 <80>如<79>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泡沫流路包含擴大泡沫流路,該擴大泡沫流路鄰接於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下游側且流路面積較上述鄰接泡沫流路大, 與上述複數個上述混合部分別對應之上述鄰接泡沫流路與一上述擴大泡沫流路合流。 <81>如<74>至<80>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流路面積和上述混合部之與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軸向正交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相同或較該內腔剖面積小。 <82>如<81>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長度較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上述軸向上之上述氣體入口之尺寸長。 <83>如<74>至<82>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有1個或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自該一對鄰接氣體流路向對應之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之供給方向相互對向。 <84>如<74>至<82>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1個或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3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自該等3個鄰接氣體流路向對應之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之供給方向位於同一平面,並且自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向該混合部之上述液體之供給方向成為與該平面交叉之方向。 <85>如<74>至<8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泡沫出口。 <86>如<85>之泡沫噴出蓋,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複數個混合部之各者係由複數個上述氣體入口、上述液體入口、上述泡沫出口及壁面劃定。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技術思想。 <101>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泡沫產生部,其自液體產生泡沫;泡沫流路,其供藉由上述泡沫產生部產生之上述泡沫通過;及噴出口,其噴出已通過上述泡沫流路之泡沫;且上述泡沫流路包含:上游側流路;及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且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與上述細流路之長度方向正交之該細流路之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 <102>如<10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 <103>如<10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部之上述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端朝向下游側擴大。 <104>如<102>或<103>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沿著上述長度方向與上述長軸方向之剖面中,上述長軸方向之兩端之上述細流路之外形線為波浪線狀之曲線形狀。 <105>如<102>至<10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沿著上述長度方向與上述長軸方向之剖面中,關於上述長軸方向之兩端之上述細流路之外形線,以上述長度方向為基準之最大傾斜角度未達45度。 <106>如<101>至<105>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流路面積之最大值S1與最小值S2之比S1/S2為2以下。 <107>如<101>至<106>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之最大值D1MAX與最小值D1MIN之比D1MAX/D1MIN較佳為2以下,比D1MAX/D1MIN更佳為1.7以下。 <108>如<101>至<107>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短軸方向之尺寸D2為0.5 mm以上且4 mm以下。 <109>如<101>至<108>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與短軸方向之尺寸D2之比D1/D2為1.5以上。 <110>如<101>至<109>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與短軸方向之尺寸D2之D1/D2較佳為1.7以上,上述比D1/D2較佳為12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 <111>如<101>至<110>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L2為3 mm以上。 <112>如<101>至<111>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L2進而較佳為5 mm以上,長度尺寸L2較佳為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下。 <113>如<101>至<112>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L1為1 mm以上。 <114>如<101>至<113>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L1較佳為2 mm以上,長度尺寸L1較佳為10 mm以下。 <115>如<101>至<11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L2較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L1長。 <116>如<101>至<115>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與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交界處,流路面積非連續地變化。 <117>如<116>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流路面積為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之流路面積之1%以上且40%以下。 <118>如<116>或<117>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流路面積為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之流路面積之15%以上且35%以下。 <119>如<101>至<118>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貯存容器,其貯存上述液體;及安裝部,其安裝於上述貯存容器;且上述泡沫產生部、上述泡沫流路及上述噴出口係保持於上述安裝部。 <120>一種裝有液體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如<119>之泡沫噴出器;及上述液體,其填充於上述貯存容器。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技術思想。 <201>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泡沫產生部,其自液體產生泡沫;泡沫流路,其供藉由上述泡沫產生部產生之上述泡沫通過;及噴出口,其噴出已通過上述泡沫流路之泡沫;且上述泡沫流路包含:上游側流路;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及下游側流路,其鄰接於上述細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細流路大;且上述泡沫產生部具有分別朝向上述上游側流路開口之複數個泡沫出口,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較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大。 <202>如<20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203>如<20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較上述複數個泡沫出口之配置區域偏靠中心之位置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204>如<201>至<203>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L2為3 mm以上。 <205>如<201>至<20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L2較佳為5 mm以上,長度尺寸L2較佳為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下。 <206>如<201>至<205>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L1為1 mm以上。 <207>如<201>至<206>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L1較佳為2 mm以上,長度尺寸L1較佳為10 mm以下。 <208>如<201>至<207>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與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交界處,流路面積非連續地變化。 <209>如<208>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流路面積為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之流路面積之1%以上且40%以下。 <210>如<208>或<209>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流路面積為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端之流路面積之15%以上且35%以下。 <211>如<201>至<210>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內徑或圓當量徑較佳為0.5 mm以上且6.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上且4.0 m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2.0 mm以上。 <212>如<201>至<211>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流路面積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 <213>如<21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沿著上述細流路之長度方向之剖面中,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之兩端側之上述細流路的外形線為波浪線狀之曲線形狀。 <214>如<201>至<213>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貯存容器,其貯存上述液體;及安裝部,其安裝於上述貯存容器;且上述泡沫產生部、上述泡沫流路及上述噴出口係保持於上述安裝部。 <215>一種裝有液體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如<214>之泡沫噴出器;及上述液體,其填充於上述貯存容器。 [實施例]
以下,使用圖33(a)至圖35(g)說明實施例。 圖33(a)至圖35(g)之各者係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與圖2同樣地包含擴大泡沫流路之構造)之發泡機構產生泡沫並噴出至培養皿上,且對泡沫與培養皿進行拍攝所得之照片。再者,泡沫噴出器之整體構造係使用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者,代替第3實施形態之發泡機構,組裝有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發泡機構。 其中,圖33(a)至圖33(g)之各者係將鄰接泡沫流路之泡沫出口設為直徑0.5 mm之圓形,將鄰接液體流路之液體入口設為一邊為0.5 mm之正方形,且將各鄰接氣體流路之氣體入口設為一邊為0.35 mm之正方形之例(以下為實施例1)。 圖34(a)至圖34(g)之各者係將鄰接泡沫流路之泡沫出口設為直徑0.79 mm之圓形,將鄰接液體流路之液體入口設為一邊為0.3 mm之正方形,且將各鄰接氣體流路之氣體入口設為一邊為0.5 mm之正方形之例(以下為實施例2)。 圖35(a)至圖35(g)之各者係將鄰接泡沫流路之泡沫出口設為直徑0.5 mm之圓形,將鄰接液體流路之液體入口設為一邊為0.7 mm之正方形,且將各鄰接氣體流路之氣體入口設為一邊為0.3 mm之正方形之例(以下為實施例3)。 於實施例1、2、3之任一者中,氣液比即供給至混合部21之氣體與液體之體積比(氣體之體積/液體之體積)係設為13。 因此,於實施例1、2、3之任一者中,每單位時間供給至混合部之氣體及液體之量相同,但對混合部供給之氣體之流速係實施例3最快,其次實施例1較快,實施例2最慢。又,供給至混合部之液體之流速係實施例2最快,其次實施例1較快,實施例3最慢。再者,於實施例1、2、3之任一者中,不使用篩網。
圖33(a)、圖34(a)及圖35(a)表示將頭部之按壓速度設為5 mm/秒時之泡沫,圖33(b)、圖34(b)及圖35(b)表示將頭部之按壓速度設為10 mm/秒時之泡沫,圖33(c)、圖34(c)及圖35(c)表示將頭部之按壓速度設為20 mm/秒時之泡沫,圖33(d)、圖34(d)及圖35(d)表示將頭部之按壓速度設為30 mm/秒時之泡沫,圖33(e)、圖34(e)及圖35(e)表示將頭部之按壓速度設為40 mm/秒時之泡沫,圖33(f)、圖34(f)及圖35(f)表示將頭部之按壓速度設為50 mm/秒時之泡沫,圖33(g)、圖34(g)及圖35(g)表示將頭部之按壓速度設為60 mm/秒時之泡沫。
於實施例1、2、3之任一者中,泡沫之細膩度均無關於頭部之按壓速度(亦即每單位時間供給至混合部之氣體及液體之量)而大致均勻。 認為此種結果之理由在於,當頭部之按壓速度變大時,如上所述之液柱之擺動週期變短,每單位時間供給至混合部之氣體之量亦變多。
又,於實施例1中與實施例2相比泡沫變得細膩,於實施例3中與實施例1相比泡沫變得更細膩。由該情況可知,於2個氣體入口之合計面積與液體入口之面積相同或為其以下之情形時,使泡沫變得細膩之效果提昇。換言之,認為藉由使供給至混合部之氣體之流速某種程度以上變大,可使泡沫變得細膩。 再者,於實施例2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使用篩網而產生充分細膩之泡沫。
該申請係主張以於2017年12月15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7-240240號、2018年12月7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229837號、2018年11月14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213760號、及2018年11月14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213761號為基礎之優先權,將該揭示之全部內容併入文中。
10‧‧‧貯存容器 11‧‧‧主體部 13‧‧‧口頸部 14‧‧‧底部 20‧‧‧發泡機構(泡沫產生部) 21‧‧‧混合部 22‧‧‧合流部 23‧‧‧氣液接觸區域 28‧‧‧氣體供給部 29‧‧‧液體供給部 30‧‧‧頭構件(頭部) 31‧‧‧操作接受部 32‧‧‧內筒部 32a‧‧‧向上移動限制部 32b‧‧‧槽 32c‧‧‧保持部 32d‧‧‧流路 33‧‧‧外筒部 40‧‧‧噴嘴部 41‧‧‧噴出口 50‧‧‧液體流路 51‧‧‧鄰接液體流路 52‧‧‧液體入口 53‧‧‧大直徑液體流路 70‧‧‧氣體流路 71‧‧‧鄰接氣體流路 71a‧‧‧鄰接氣體流路 71b‧‧‧鄰接氣體流路 71c‧‧‧鄰接氣體流路 72‧‧‧氣體入口 72a‧‧‧氣體入口 72b‧‧‧氣體入口 72c‧‧‧氣體入口 73‧‧‧軸向氣體流路 74‧‧‧環繞狀氣體流路 75‧‧‧軸向連通氣體流路 80‧‧‧液柱 90‧‧‧泡沫流路 91‧‧‧鄰接泡沫流路 92‧‧‧泡沫出口 93‧‧‧擴大泡沫流路 100‧‧‧泡沫噴出器 101‧‧‧液體 110‧‧‧蓋構件 111‧‧‧安裝部 112‧‧‧環狀封閉部 113‧‧‧立起筒部 120‧‧‧氣缸構件 121‧‧‧氣體氣缸構成部 122‧‧‧液體氣缸構成部 122a‧‧‧直線部 122b‧‧‧縮徑部 123‧‧‧環狀連結部 125‧‧‧管保持部 126‧‧‧肋部 126a‧‧‧彈簧接受部 127‧‧‧閥座 128‧‧‧汲取管 129‧‧‧貫通孔 130‧‧‧活塞導引件 131‧‧‧閥座部 131a‧‧‧貫通孔 132‧‧‧收容空間 133‧‧‧凸緣部 134‧‧‧閥構成槽 135‧‧‧流路構成槽 136‧‧‧肋部 140‧‧‧液體活塞 141‧‧‧外周活塞部 142‧‧‧彈簧接受部 143‧‧‧內縮部 150‧‧‧氣體活塞 151‧‧‧筒狀部 152‧‧‧活塞部 153‧‧‧外周環部 154‧‧‧吸入開口 155‧‧‧吸入閥構件 160‧‧‧提動閥 161‧‧‧上端部 162‧‧‧閥體 162a‧‧‧彈簧接受部 170‧‧‧螺旋彈簧 180‧‧‧球閥 190‧‧‧襯墊 200‧‧‧泡沫噴出蓋 210‧‧‧氣體泵室 211‧‧‧流路 212‧‧‧筒狀氣體流路 213‧‧‧軸向流路 214‧‧‧環繞狀流路 220‧‧‧液體泵室 300‧‧‧第1構件 301‧‧‧中央孔 311‧‧‧第1筒部 312‧‧‧第2筒部 313‧‧‧第3筒部 314‧‧‧第4筒部 321‧‧‧突起部 331‧‧‧外周切口形狀部 341‧‧‧徑向氣體槽 342‧‧‧軸向氣體槽 343‧‧‧槽上端部 344‧‧‧周緣環繞槽 345‧‧‧徑向槽 346‧‧‧槽前端部 350‧‧‧分隔部 390‧‧‧對位凹部 400‧‧‧第2構件 410‧‧‧筒部 411‧‧‧凹部 412‧‧‧凹部 413‧‧‧階差部 420‧‧‧板部 421‧‧‧孔 490‧‧‧對位突起 500‧‧‧裝有液體之製品(裝有液體之泡沫噴出器) 600‧‧‧泵部 700‧‧‧泡沫流路 710‧‧‧泡沫出口 720‧‧‧上游側流路 722‧‧‧下游端 730‧‧‧細流路 731‧‧‧上游端 732‧‧‧下游端 733‧‧‧外形線 734‧‧‧上游端部 735‧‧‧下游端部 740‧‧‧下游側流路 741‧‧‧噴嘴內泡沫流路 810‧‧‧第1構件 810a‧‧‧凹部 811‧‧‧第1部分 811a‧‧‧突起部 812‧‧‧第2部分 813‧‧‧第3部分 814‧‧‧第4部分 815‧‧‧孔 816‧‧‧軸向氣體槽 817‧‧‧第1上表面槽 818‧‧‧第2上表面槽 819‧‧‧第3上表面槽 820‧‧‧第2構件(下側構件) 820a‧‧‧凸部 821‧‧‧凹部 822‧‧‧筒部 823‧‧‧板部 824‧‧‧孔 830‧‧‧上側構件 831‧‧‧下端面 832‧‧‧嵌入部 AX1‧‧‧軸心 AX2‧‧‧軸心 AX3‧‧‧軸心 AX4‧‧‧軸心 AX11‧‧‧軸心 AX13‧‧‧軸心 D‧‧‧細流路之內徑 D1‧‧‧長軸方向之尺寸 D1MAX‧‧‧長軸方向之尺寸之最大值 D1MIN‧‧‧長軸方向之尺寸之最小值 D2‧‧‧短軸方向之尺寸 H‧‧‧曲線 L1‧‧‧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 L2‧‧‧細流路之長度尺寸 r‧‧‧半徑 S1‧‧‧細流路之流路面積之最大值 S2‧‧‧細流路之流路面積之最小值
圖1(a)係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圖1(b)係圖1(a)所示之B部之放大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發泡機構的更詳細之構造例之剖視圖。 圖3(a)及圖3(b)係表示對使用圖2所示之構造之發泡機構噴出泡沫時之情況進行拍攝所得的照片之圖。 圖4係第2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側視圖。 圖5係第2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之側剖視圖。 圖6係圖5之局部放大圖。 圖7(a)及圖7(b)係表示構成第2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發泡機構之第1構件的圖,其中圖7(a)係俯視圖,圖7(b)係立體圖。 圖8係表示將構成第2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發泡機構的第1構件及第2構件組裝後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9係沿著圖8之A-A線所得之立體剖視圖。 圖10係沿著圖5及圖14之A-A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11係沿著圖6之A-A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12係沿著圖6之B-B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13係圖12之局部放大圖。 圖14係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蓋之側剖視圖。 圖15係圖14之局部放大圖。 圖16(a)及圖16(b)係表示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發泡機構之第1構件的圖,其中圖16(a)係俯視圖,圖16(b)係立體圖。 圖17(a)及圖17(b)係表示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發泡機構之第2構件的圖,其中圖17(a)係俯視圖,圖17(b)係仰視圖。 圖18係表示將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發泡機構的第1構件及第2構件組裝後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9係沿著圖18之A-A線所得之立體剖視圖。 圖20係於圖18之B-B線之位置切斷所得之泡沫噴出器之剖視圖。 圖21係圖15之局部放大圖。 圖22係沿著圖21之A-A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23係沿著圖21之B-B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24係沿著圖21之C-C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25係圖24之局部放大圖。 圖26係沿著圖24之A-A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27係沿著圖24之B-B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28係第4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剖視圖。 圖29(a)係用以說明變化例1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圖29(b)係用以說明變化例2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圖29(c)係用以說明變化例3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 圖30(a)係用以說明變化例4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圖30(b)係用以說明變化例5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 圖31(a)係用以說明變化例6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圖31(b)係用以說明變化例7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 圖32係用以說明變化例8之泡沫噴出器之模式圖。 圖33(a)、圖33(b)、圖33(c)、圖33(d)、圖33(e)、圖33(f)及圖33(g)係分別表示藉由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實施例4、實施例5、實施例6及實施例7而產生之泡沫之照片之圖。 圖34(a)、圖34(b)、圖34(c)、圖34(d)、圖34(e)、圖34(f)及圖34(g)係分別表示藉由實施例8、實施例9、實施例10、實施例11、實施例12、實施例13及實施例14而產生之泡沫之照片之圖。 圖35(a)、圖35(b)、圖35(c)、圖35(d)、圖35(e)、圖35(f)及圖35(g)係分別表示藉由實施例15、實施例16、實施例17、實施例18、實施例19、實施例20及實施例21而產生之泡沫之照片之圖。 圖36係第5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前視剖視圖。 圖37係圖36之局部放大圖。 圖38係沿著圖37之A-A線所得之剖視圖。 圖39係表示泡沫流路之各部及自泡沫產生部形成之泡沫出口之平面位置關係的圖。 圖40(a)、圖40(b)、圖40(c)及圖40(d)之各者係表示對由第5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噴出之泡沫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像的圖。 圖41(a)、圖41(b)、圖41(c)、圖41(d)、圖41(e)、圖41(f)及圖41(g)之各者係表示細流路之上游端或下游端之形狀之變化例的圖。 圖42(a)、圖42(b)、圖42(c)、圖42(d)及圖42(e)之各者係表示細流路之縱剖面形狀之變化例的圖。 圖43係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之前視剖視圖。 圖44係圖43之局部放大圖。 圖45係表示泡沫流路之各部及自泡沫產生部形成之泡沫出口之平面位置關係的圖。 圖46(a)、圖46(b)、圖46(c)及圖46(d)之各者係表示對由實施形態之泡沫噴出器噴出之泡沫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像的圖。 圖47(a)及圖47(b)之各者係表示細流路之縱剖面形狀之變化例之圖。 圖48(a)、圖48(b)、圖48(c)及圖48(d)之各者係表示對由第5實施形態及第6實施形態之比較形態之泡沫噴出器噴出之泡沫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像的圖。
20‧‧‧發泡機構(泡沫產生部)
21‧‧‧混合部
22‧‧‧合流部
23‧‧‧氣液接觸區域
28‧‧‧氣體供給部
29‧‧‧液體供給部
41‧‧‧噴出口
50‧‧‧液體流路
51‧‧‧鄰接液體流路
52‧‧‧液體入口
70‧‧‧氣體流路
71‧‧‧鄰接氣體流路
71a‧‧‧鄰接氣體流路
71b‧‧‧鄰接氣體流路
72‧‧‧氣體入口
72a‧‧‧氣體入口
72b‧‧‧氣體入口
90‧‧‧泡沫流路
91‧‧‧鄰接泡沫流路
92‧‧‧泡沫出口
100‧‧‧泡沫噴出器
AX1‧‧‧軸心
AX2‧‧‧軸心
AX3‧‧‧軸心
AX4‧‧‧軸心

Claims (31)

  1. 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 發泡機構,其自液體產生泡沫; 液體供給部,其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液體; 氣體供給部,其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氣體; 噴出口,其噴出藉由上述發泡機構產生之上述泡沫;及 泡沫流路,其供自上述發泡機構前往上述噴出口之上述泡沫通過;且 上述發泡機構具有: 混合部,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液體與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氣體匯合; 液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液體通過;及 氣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通過;且 上述泡沫流路包含在下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之鄰接泡沫流路, 上述液體流路包含鄰接液體流路,該鄰接液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液體入口, 上述氣體流路包含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該等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分別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氣體入口, 上述液體入口係配置於與自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經由上述氣體入口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彼此之合流部對應的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有1個或複數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 與各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對應地配置有上述混合部。
  3. 如請求項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專用之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
  4. 如請求項3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並且具有分隔部,該分隔部係將與相鄰之上述混合部中之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和與另一上述混合部對應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相互分隔。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液體流路包含大直徑液體流路,該大直徑液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鄰接液體流路且流路面積較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大, 上述複數個混合部配置於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下游側端部之周圍, 複數個上述鄰接液體流路於與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軸向交叉之面內方向上,自上述大直徑液體流路之下游側端部朝向周圍延伸。
  6.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泡沫流路對應於各個上述混合部,具備個別之上述鄰接泡沫流路。
  7. 如請求項6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包含擴大泡沫流路,該擴大泡沫流路鄰接於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下游側且流路面積較上述鄰接泡沫流路大, 與上述複數個上述混合部分別對應之上述鄰接泡沫流路與一上述擴大泡沫流路合流。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流路面積和上述混合部之與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軸向正交之內腔剖面積的最大值相同或較該內腔剖面積小。
  9. 如請求項8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長度較上述鄰接泡沫流路之上述軸向上之上述氣體入口之尺寸長。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有1個或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一對上述鄰接氣體流路,自該一對鄰接氣體流路向對應之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之供給方向相互對向。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1個或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與各個上述混合部對應地配置有3個上述鄰接氣體流路,自該等3個鄰接氣體流路向對應之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之供給方向位於同一平面,並且自上述鄰接液體流路向該混合部之上述液體之供給方向成為與該平面交叉之方向。
  12.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鄰接泡沫流路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泡沫出口。
  13. 如請求項12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發泡機構具備複數個上述混合部, 上述複數個混合部之各者係由複數個上述氣體入口、上述液體入口、上述泡沫出口及壁面劃定。
  14.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包含: 上游側流路;及 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且 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與上述細流路之長度方向正交之該細流路之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
  15. 如請求項14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
  16. 如請求項15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部之上述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端朝向下游側擴大。
  1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泡沫流路包含: 上游側流路; 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及 下游側流路,其鄰接於上述細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細流路大;且 上述發泡機構具有分別朝向上述上游側流路開口之複數個泡沫出口, 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較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大。
  18. 如請求項17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19. 如請求項18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較上述複數個泡沫出口之配置區域偏靠中心之位置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2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具備: 貯存容器,其貯存上述液體;及 安裝部,其安裝於上述貯存容器;且 上述發泡機構、上述噴出口及上述泡沫流路係保持於上述安裝部。
  21. 一種裝有液體之製品,其具備: 如請求項20之泡沫噴出器;及 上述液體,其填充於上述貯存容器。
  22. 一種泡沫噴出蓋,其具備: 安裝部,其安裝於貯存液體之貯存容器; 發泡機構,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自上述液體產生泡沫; 液體供給部,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液體; 氣體供給部,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對上述發泡機構供給氣體; 噴出口,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噴出藉由上述發泡機構產生之上述泡沫;及 泡沫流路,其保持於上述安裝部,且供自上述發泡機構前往上述噴出口之上述泡沫通過;且 上述發泡機構具有: 混合部,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液體與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之上述氣體匯合; 液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液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液體通過;及 氣體流路,其供自上述氣體供給部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通過;且 上述泡沫流路包含在下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之鄰接泡沫流路, 上述液體流路包含鄰接液體流路,該鄰接液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液體入口, 上述氣體流路包含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該等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在上游側鄰接於上述混合部且分別具有對上述混合部開口之氣體入口, 上述液體入口係配置於與自上述複數個鄰接氣體流路經由上述氣體入口供給至上述混合部之上述氣體彼此之合流部對應的位置。
  23. 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 泡沫產生部,其自液體產生泡沫; 泡沫流路,其供藉由上述泡沫產生部產生之上述泡沫通過;及 噴出口,其噴出已通過上述泡沫流路之泡沫;且 上述泡沫流路包含: 上游側流路;及 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且 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與上述細流路之長度方向正交之該細流路之正交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
  24. 如請求項23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述正交剖面形狀之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
  25. 如請求項24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部之上述長軸方向之尺寸D1自上游端朝向下游側擴大。
  26. 如請求項24或25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沿著上述長度方向與上述長軸方向之剖面中,上述長軸方向之兩端之上述細流路之外形線為波浪線狀之曲線形狀。
  27. 一種泡沫噴出器,其具備: 泡沫產生部,其自液體產生泡沫; 泡沫流路,其供藉由上述泡沫產生部產生之上述泡沫通過;及 噴出口,其噴出已通過上述泡沫流路之泡沫;且 上述泡沫流路包含: 上游側流路; 細流路,其鄰接於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上游側流路小;及 下游側流路,其鄰接於上述細流路之下游側而配置且流路面積較上述細流路大;且 上述泡沫產生部具有分別朝向上述上游側流路開口之複數個泡沫出口, 上述細流路之長度尺寸較上述上游側流路之長度尺寸大。
  28. 如請求項27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在上述細流路之上游端之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上述上游側流路之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29. 如請求項28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上述軸心方向上觀察時,在較上述複數個泡沫出口之配置區域偏靠中心之位置配置有上述細流路。
  30. 如請求項27至29中任一項之泡沫噴出器,其中上述細流路之流路面積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反覆擴大與縮小。
  31. 如請求項30之泡沫噴出器,其中於沿著上述細流路之長度方向之剖面中,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之兩端側之上述細流路的外形線為波浪線狀之曲線形狀。
TW107145221A 2017-12-15 2018-12-14 泡沫噴出器 TWI802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0240 2017-12-15
JP2017240240 2017-12-15
JP2018213760A JP7189737B2 (ja) 2018-11-14 2018-11-14 泡吐出器
JP2018213761A JP7189738B2 (ja) 2018-11-14 2018-11-14 泡吐出器
JP2018-213761 2018-11-14
JP2018-213760 2018-11-14
JP2018-229837 2018-12-07
JP2018229837A JP7193999B2 (ja) 2017-12-15 2018-12-07 泡吐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7412A TW201927412A (zh) 2019-07-16
TWI802619B true TWI802619B (zh) 2023-05-21

Family

ID=68049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221A TWI802619B (zh) 2017-12-15 2018-12-14 泡沫噴出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79758B (zh)
DE (1) DE112018006366T5 (zh)
GB (1) GB2582101B (zh)
TW (1) TWI80261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14525A (en) * 2005-07-29 2007-04-16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Discharge container
JP5603753B2 (ja) * 2010-11-19 2014-10-08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吐出容器
JP5695502B2 (ja) * 2011-05-31 2015-04-0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泡注出器
US20150360853A1 (en) * 2013-02-01 2015-12-17 Cambridge Consultants Limited Foam dispenser
US20160256016A1 (en) * 2015-02-25 2016-09-08 Simplehuman, Llc Foaming soap dispens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16462B2 (ja) * 2000-09-13 2011-07-06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出し容器
US6612468B2 (en) * 2000-09-15 2003-09-02 Rieke Corporation Dispenser pumps
JP2005013945A (ja) * 2003-06-27 2005-01-20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フォーマーディスペンサ
US8371474B2 (en) * 2009-12-01 2013-02-12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Fluid dispenser
JP5742118B2 (ja) * 2010-06-14 2015-07-01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CN104229334A (zh) * 2013-06-18 2014-12-24 周允平 一种使用液态水作为开启工具的含压喷泉饮料容器
CN104443722B (zh) * 2014-10-24 2016-08-17 梅元红 一种挤压式泡沫泵及泡沫泵产生泡沫的方法
JP6669692B2 (ja) * 2016-06-30 2020-03-18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14525A (en) * 2005-07-29 2007-04-16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Discharge container
JP5603753B2 (ja) * 2010-11-19 2014-10-08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吐出容器
JP5695502B2 (ja) * 2011-05-31 2015-04-0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泡注出器
US20150360853A1 (en) * 2013-02-01 2015-12-17 Cambridge Consultants Limited Foam dispenser
US20160256016A1 (en) * 2015-02-25 2016-09-08 Simplehuman, Llc Foaming soap dispens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02008078D0 (en) 2020-07-15
GB2582101A (en) 2020-09-09
TW201927412A (zh) 2019-07-16
CN111479758B (zh) 2022-11-29
CN111479758A (zh) 2020-07-31
GB2582101B (en) 2022-08-10
DE112018006366T5 (de)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91610B (zh) 泡沫吐出容器
JP5847796B2 (ja) ディスペンサ装置付き容器
CN107105865B (zh) 内部形成有波纹管的异类液体混合容器
CN109415144B (zh) 泡沫吐出容器
WO2016104591A1 (ja) 泡吐出器
EP4283120A2 (en) Two-piece foam piston pump
JP2018083637A (ja) 泡吐出容器
TWI786299B (zh) 泡沫噴出器及泡沫噴出容器
TWI802619B (zh) 泡沫噴出器
JP7193999B2 (ja) 泡吐出器
US11247220B2 (en) Foam discharger
TWI736609B (zh) 泡沫噴出裝置
JP2020079109A (ja) 泡吐出器
JP6890209B2 (ja) 泡状内容液吐出装置、泡状内容液吐出システムおよび泡状内容液吐出方法
JP6983191B2 (ja) 液体吐出器
JP7223643B2 (ja) 泡吐出器
JP7189738B2 (ja) 泡吐出器
JP7057158B2 (ja) 泡吐出器
JP7221031B2 (ja) 泡吐出器
JP2021014300A (ja) 泡吐出器
JP2004243274A (ja) 流動体吐出ポンプ
WO2020218156A1 (ja) 泡吐出ディスペンサー及び泡吐出容器
JP2018167887A (ja) スクイズフォーマー容器
JP2004255231A (ja) 流動体吐出ポンプ
JP2020011751A (ja) 泡吐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