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1781A -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及二次電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及二次電池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1781A
TW201921781A TW107127599A TW107127599A TW201921781A TW 201921781 A TW201921781 A TW 201921781A TW 107127599 A TW107127599 A TW 107127599A TW 107127599 A TW107127599 A TW 107127599A TW 201921781 A TW201921781 A TW 2019217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tificial graphite
negative electrode
less
electrode active
a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7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旭
井門文香
利根川明央
脇坂安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1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178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1After-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2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wo dimensions, e.g. plate-lik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4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spect ratio, i.e. the ratio of sizes in the longest to the shortest dimens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90Other properties not specified abo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1)包含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2)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A)對塊狀人造石墨(B)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B)之比D50(A)/D50(B)超過0.6而未滿1.0,(3)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表面粗糙度R為2.8以上5.1以下,(4)塊狀人造石墨(B)之表面粗糙度R為6.0以上9.0以下,(5)塊狀人造石墨(B)的質量對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的合計質量之比B/(A+B)為0.03以上0.30以下之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

Description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及二次電池
本發明係關於供提供大電流負荷特性及直流電阻特性優異的二次電池之適宜的負極活性物質以及使用該負極活性物質之二次電池。
鋰離子二次電池一般於正極活性物質使用鈷酸鋰等鋰鹽,於負極活性物質使用石墨等碳質材料。石墨有天然石墨與人造石墨。但是,使用由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所構成的從前的負極活性物質之二次電池,充放電率低,或是比率特性低,所以無法滿足近年來強烈要求的大電流負荷特性及直流電阻特性。
天然石墨有可以廉價地入手的優點。但是,由於天然石墨的表面為,活性在初次充電時會大量發生氣體,初期效率低,進而循環特性也不佳。此外,天然石墨為鱗片形狀,故在加工為電極的場合會往一個方向配向。充電這樣的電極的話,電極僅往一個方向膨脹,使性能降低。此外,充放電率也變低。
人造石墨也可以比較廉價地入手。作為人造石墨之代表例,可以舉出石油瀝青、石炭瀝青、石油焦炭、石炭焦炭之石墨化製品。但是,人造石墨之一之由高結晶性針狀焦炭所構成的人造石墨成為鱗片狀而容易配向。此外,比率特性也變低。
於這樣的技術背景,提案有種種二次電池用負極材。
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有以下述為特徵之電極用碳材料:根據廣角X線繞射法所測得之(002)面的面間隔(d002)為未滿0.337nm,亞晶粒尺寸(Lc)為90nm以上,氬離子雷射拉曼光譜之1360cm-1 之峰強度對1580cm-1 之峰強度比之R值為0.20以上,且敲緊密度(tap density)為0.75g/cm3 以上。以此電極用碳材料,藉由以下述為特徵之製造方法而可得到:以使處理前後之平均粒徑比成為1以下的方式減少粒徑,且藉由處理提高敲緊密度,而且進行藉由處理使氬離子雷射拉曼光譜之1360cm-1 之峰強度對1580cm-1 之峰強度比之R值成為1.5倍以上之力學能量處理。
專利文獻2揭示了以使鋰金屬或鋰離子之負極活性物質,擔持於石墨化中間相碳微球(graphitized meso-carbon microbeads)等球狀碳材為特徵之鋰二次電池用負極體。
專利文獻3揭示了供製造鋰二次電池用負極之用的石墨粒子,前述石墨粒子,係供製造使石墨粒子及有機系結合劑之混合物與集電體一體化而成的前述混合物之密度為1.5~1.9g/cm3 之鋰二次電池用負極之用者,且其長寬比為1.2~5之鋰二次電池負極用石墨粒子。
專利文獻4,揭示了非水溶媒系二次電池電極用碳質材料,特徵為藉由X線繞射法求得的(002)面的平均面間隔為0.365nm以上的碳質材料,使該碳質材料在H2 O與N2 之等莫耳混合氣體氣流中於900℃反應至重量減少成為60%為止之後剩下的碳質物質的藉由X線繞射法求得的(002)面之平均面間隔顯示0.350nm以下。
專利文獻5揭示了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其特徵為具備負極集電體、設於前述負極集電體上的負極活性物質層,前述負極活性物質層,包含:藉由將針狀焦炭石墨化而形成的鱗片狀石墨、將焦炭石墨化而形成的粒狀石墨、與結合劑。
專利文獻6揭示了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特徵為混合有以粒狀石墨為核材,於該核材的表面全部或一部分附著著鱗片狀石墨之石墨,以及鱗片狀石墨之集合物及/或粒狀石墨。
專利文獻7揭示了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含有粒子的長徑對短徑之長度比之長寬比為5以下之碳材料A與粒子的長徑對短徑的長度比之長寬比為6以上且80%粒徑(d80)為碳材料A的平均粒徑(d50)的1.7倍以上之鱗片狀石墨B。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34023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4-19055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2-050346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7-320740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12-129167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4-127723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2012-21653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4記載的材料,雖可對應在移動用途使用電池的場合之在低電流密度之電容量或中期循環特性,但是對應在大型電池用途使用的場合之在大電流密度之電容量或長期循環特性是非常困難的。專利文獻5記載的負極,因為電極的空隙被減低,充放電時之電解液的擴散變慢,充電特性低。專利文獻6記載的負極材料,藉由鱗片狀粒子附著於粒狀核材可以改善充電特性,但循環特性低。專利文獻7之負極材料,循環特性低。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供提供大容量且在大電流密度之充電率特性與高溫保存後之容量維持率優異的二次電池之有用的負極活性物質。 [供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實施型態。   [1]滿足下列(1)~(5)之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   (1)包含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lump)人造石墨B。   (2)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A) 對塊狀人造石墨B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B) 之比D50(A) /D50(B) 超過0.6而未滿1.0。   (3)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表面粗糙度R為2.8以上5.1以下。   (4)塊狀人造石墨B之表面粗糙度R為6.0以上9.0以下。   (5)塊狀人造石墨B的質量對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的合計質量之比B/(A+B)為0.03以上0.30以下。
[2]如[1]記載之負極活性物質,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Lc超過100nm未滿300nm,塊狀人造石墨B之Lc超過50nm未滿85nm。   [3]如[1]或[2]記載之負極活性物質,50%粒徑D50(A) 為20μm以下,50%粒徑D50(B) 為35μm以下。   [4]如[1]~[3]之任一記載之負極活性物質,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長寬比超過1.50,塊狀人造石墨B之長寬比為1.00~1.50。   [5]如[1]~[4]之任一記載之負極活性物質,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I(110) /I(004) 為0.10以下,塊狀人造石墨B之I(110) /I(004) 為0.30以上。   [6]如[1]~[5]之任一記載之負極活性物質,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BET比表面積為1.0~7.0m2 /g,塊狀人造石墨B之BET比表面積為1.5~10.0m2 /g。   [7]如[1]~[6]之任一記載之負極活性物質,負極活性物質之Lc為30nm以上,負極活性物質之I(110) /I(004) 為0.06~0.35,負極活性物質之BET比表面積為1.6~10.0m2 /g,負極活性物質之表面粗糙度R為4.0~6.4,且負極活性物質之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 為8.0~30.0μm。
[8]滿足以下(1)~(5)之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之製造方法。   (1)包含混合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   (2)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表面粗糙度R為2.8以上5.1以下。   (3)塊狀人造石墨B的表面粗糙度R為6.0以上9.0以下。   (4)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A) 對塊狀人造石墨B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B) 之比D50(A) /D50(B) 超過0.6而未滿1.0。   (5)塊狀人造石墨B的質量對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的合計質量之比B/(A+B)為0.03以上0.30以下。
[9]如[8]記載之製造方法,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Lc超過100nm未滿300nm,塊狀人造石墨B之Lc超過50nm未滿85nm。   [10]如[8]或[9]記載之製造方法,50%粒徑D50(A) 為20μm以下,50%粒徑D50(B) 為35μm以下。   [11]如[8]~[10]之任一記載之製造方法,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長寬比超過1.50,塊狀人造石墨B之長寬比為1.00~1.50。   [12]如[8]~[11]之任一記載之製造方法,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I(110) /I(004) 為0.10以下,塊狀人造石墨B之I(110) /I(004) 為0.30以上。   [13]如[8]~[12]之任一記載之製造方法,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BET比表面積為1.0~7.0m2 /g,塊狀人造石墨B之BET比表面積為1.5~10.0m2 /g。
[14]包含前述[1]~[7]之任一記載之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的電池電極用碳材料。   [15]包含前述[1]~[7]之任一記載之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的電極。   [16]包含前述[15]記載之電極的二次電池。   [17]包含前述[15]記載之電極的全固體二次電池。 [發明之效果]
可以提供供提供大容量且在大電流密度之充放電特性與高溫保存後之容量維持率優異的二次電池之有用的負極活性物質。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   相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負極活性物質含有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
[鱗片狀人造石墨A]   用於本發明之鱗片狀人造石墨A,形成鱗片狀粒子。於本發明,鱗片狀粒子,為長寬比大的粒子,較佳為超過1.50的粒子。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長寬比更佳為1.55以上,進而更佳為1.58以上。   又,長寬比的測定以下述方法進行。以電子顯微鏡拍攝照片,針對任意地選擇的區域內的20個粒子,分別的粒子的最長徑為x(μm),最短徑為y(μm),求x/y值,以20個粒子的x/y值之平均值為長寬比。
用於本發明的鱗片狀人造石墨A,C軸方向的結晶尺寸Lc較佳為超過100nm未滿300nm,更佳為超過120nm未滿270nm,進而更佳為超過140nm未滿250nm。Lc在此範圍內之鱗片狀人造石墨A對二次電池的電容量的提高貢獻大。   又,C軸方向的結晶尺寸Lc,可以根據使用粉末X線繞射(XRD)法測定的來自(002)的峰來算出。詳細內容記載於日本學術振興會第117委員會資料,117-71-A-1(1963)、日本學術振興會第117委員會資料,117-121-C-5(1972)、以及「炭素」,1963, No.36, 25-34頁。
鱗片狀人造石墨A,50%粒徑D50(A) 較佳為20μm以下,更佳為0.5μm~20μm,進而更佳為3μm~18μm,最佳為5μm~15μm。   又,50%粒徑D50(A) ,可以使石墨分散於溶媒中,將其用雷射繞射式粒度分布測定裝置得到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來決定。
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BET比表面積(SBET ),較佳為1.0~7.0m2 /g,更佳為1.5~5.0m2 /g,進而更佳為2.0~3.0m2 /g。1.0m2 /g以上的場合,初次充放電時之副反應發生量被抑制,可得初次庫倫效率佳的電池。7.0m2 /g以下的場合,可得鋰離子的吸藏/放出反應難以被阻礙且輸出入特性優異的電池。   又,BET比表面積SBET 可以用利用氮氣吸附法之比表面積計(例如Yuasa-Ionics製造的NOVA-1200)來決定。
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表面粗糙度R,較佳為2.8~5.1,更佳為3.0~4.8,進而更佳為3.0~4.0。   又,表面粗糙度R,為藉由下式定義之值。   R=SBET /SD 此處,SD 為根據雷射繞射式粒度分布測定裝置(例如,Malvern製造的Mastersizer)得到的粒度分布的資料而藉由公式算出。
Vi 為粒徑區分i(平均粒徑di )之相對體積,ρ為粒子密度,D為粒徑。
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I(110) /I(004) ,較佳為0.10以下,更佳為0.05以下,進而更佳為0.03以下。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I(110) /I(004) 為0.10以下的話,有容易把與塊狀人造石墨B混合而得的電極調整為適切的密度的傾向。
用於本發明的鱗片狀人造石墨A,可以由市售的人造石墨選擇具有特定物性值的人造石墨,亦可藉著使市售的針狀焦炭石墨化而製造。例如,可以藉著把針狀焦炭燒成(firing),以成為特定粒徑的方式粉碎及進行分級,在2900℃以上石墨化而製造。在此場合,選定結晶構造及表面粗糙度成為特定範圍的針狀焦炭,調整石墨化溫度,藉此可以製造具有特定物性值的鱗片狀人造石墨A。人造石墨之中,由以焦炭為原料,藉由粉碎、石墨化處理而得的1次粒子所構成的人造石墨為實心構造,所以循環特性、高溫保存特性優異而較佳。
[塊狀人造石墨B]   用於本發明之塊狀人造石墨B,形成塊狀粒子。於本發明,塊狀粒子,為長寬比接近於1,較佳為1.00以上1.50以下的粒子。塊狀人造石墨B的長寬比較佳為1.20以上1.45以下,進而更佳為1.30以上1.43以下。
用於本發明的塊狀人造石墨B,C軸方向的結晶尺寸Lc較佳為超過50nm未滿85nm,更佳為超過55nm未滿80nm,進而更佳為超過60nm未滿80nm。Lc在此範圍內之塊狀人造石墨B對二次電池的大電流特性的提高貢獻大。
塊狀人造石墨B的50%粒徑D50(B) ,較佳為35μm以下,更佳為0.5μm~35μm,進而更佳為5μm~30μm,最佳為10μm~26μm。50%粒徑D50(B) 可以藉著與50%粒徑D50(A) 相同的方法決定。
塊狀人造石墨B的BET比表面積(SBET )以1.5~10.0m2 /g為佳,2.0~5.0m2 /g進而更佳,2.5~4.0m2 /g為最佳。1.5m2 /g以上的場合,初次充放電時之副反應發生量被抑制,可得初次庫倫效率佳的電池。10.0m2 /g以下的場合,可得鋰離子的吸藏/放出反應難以被阻礙且輸出入特性優異的電池。
塊狀人造石墨B的表面粗糙度R,較佳為6.0~9.0,更佳為6.5~8.5,進而更佳為6.8~8.2。表面粗糙度R在此範圍的話,與電解液接觸的面積變大,鋰順利地插入脫離,可以使電池的反應電阻變小。
塊狀人造石墨B的I(110) /I(004) ,較佳為0.30以上,更佳為0.45以上,進而更佳為0.55以上。塊狀人造石墨B的I(110) /I(004) 為0.30以上的話,對電極集電體的配向被抑制,所以鋰的插入容易發生且輸出入特性優異,此外有容易得到電極的膨脹被抑制的電池之傾向。
用於本發明的塊狀人造石墨B,可以由市售的人造石墨選擇具有特定物性值的人造石墨,亦可藉著使市售的短焦炭石墨化而製造。例如,可以藉著把短焦炭進行燒成(firing),以成為特定粒徑及長寬比的方式粉碎及進行分級,在2900℃以上石墨化而製造。在此場合,選定結晶構造及表面粗糙度成為特定範圍的短焦炭,調整石墨化溫度,藉此可以製造具有特定物性值的塊狀人造石墨B。人造石墨之中,由以焦炭為原料,藉由粉碎、石墨化處理而得的1次粒子所構成的人造石墨為實心構造,所以循環特性、高溫保存特性優異而較佳。
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A) 對塊狀人造石墨B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B) 之比D50(A) /D50(B) 超過0.6而未滿1.0,較佳為超過0.65未滿0.90,更佳為超過0.65未滿0.70。   塊狀人造石墨B的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混合D50(A) /D50(B) 在前述範圍內之塊狀人造石墨B與鱗片狀人造石墨A時,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配向方向為隨機。結果,充電特性提高。
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塊狀人造石墨B的質量對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的合計質量之比B/(A+B)為0.03以上0.30以下,較佳為0.05以上0.25以下。為此範圍的話,鱗片狀人造石墨A導致之對電容量提高的貢獻與塊狀人造石墨B導致之對大電流特性提高的貢獻為大。
使用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得到的負電極層,例如圖1所示,成為鱗片狀人造石墨A(以虛線包圍的部分)依靠於塊狀人造石墨B(以實線包圍的部分)的電極構造。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配向性下降,充電率特性提高。
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I(110) /I(004) 較佳為0.06~0.35,更佳為0.08~0.32,進而更佳為0.10~0.30。   I(110) /I(004) 係以X線繞射法測定之來自(110)的峰之強度對於來自(004)的峰之強度之比。I(110) /I(004) 為配向性的指標。I(110) /I(004) 越小顯示配向性越大,I(110) /I(004) 越大顯示配向性越小。   此外,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之I(110) /I(004) ,比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I(110) /I(004) 與塊狀人造石墨B的I(110) /I(004) 之算術平均值更大。
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Lc較佳為30nm以上,更佳為50nm以上,進而更佳為70nm以上。Lc越大,蓄積於混合負極活性物質的電容量越大。
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之BET比表面積的下限,較佳為1.6m2 /g,更佳為1.8m2 /g,進而更佳為2.0m2 /g,上限較佳為10.0m2 /g,更佳為5.0m2 /g,進而更佳為3.0m2 /g。負極活性物質的BET比表面積為1.6m2 /g以上的場合,可得鋰離子的吸藏/放出反應難以被阻礙且輸出入特性優異的電池。負極活性物質的BET比表面積為10.0m2 /g以下的場合,初次充放電時之副反應發生量被抑制,可得初次庫倫效率佳的電池。
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之表面粗糙度R的下限,較佳為4.0,更佳為4.1,進而更佳為4.2,上限較佳為6.4,更佳為6.0,進而更佳為5.0。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粗糙度R為4.0以上的話,與電解液接觸的面積大,鋰順利地插入脫離,有電池的反應電阻小的傾向。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粗糙度R為6.4以下的話,副反應被抑制,所以有初期效率大的傾向。
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之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 的下限,較佳為8.0μm,更佳為10.0μm,進而更佳為12.0μm,上限較佳為30.0μm,更佳為28.0μm,進而更佳為25.0μm。負極活性物質的50%粒徑D50 為8.0μm以上的場合,初次充放電時之副反應發生量被抑制,有容易得到初次庫倫效率佳的電池的傾向。負極活性物質的50%粒徑D50 為30.0μm以下的場合,有容易得到鋰離子的吸藏/放出反應難以被阻礙且輸出入特性優異的電池的傾向。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之製造方法)   相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負極活性物質之製造方法,包含於前述之質量比B/(A+B)的範圍內混合具有前述物性的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混合,係以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進行到成為均勻的狀態。混合可以使用市售的混合機、攪拌機、混合器。供進行混合的裝置,例如可以舉出V型混合機、W型混合機、帶式攪拌機、單葉混合機、多功能混合機等。
(電池電極用碳材料)   相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電池電極用碳材料,包含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而成。本發明之電池電極用碳材料,亦可混合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與其他電極用材料,亦可僅由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所構成。使用本發明之電池電極用碳材料而得的二次電池,維持著高容量、高庫倫效率及高溫保存後的良好容量保持特性,同時達成改善的充放電率及減低的直流電阻。
(電極用糊漿或泥漿)   在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型態之電極用糊漿或泥漿,包含本發明之電池電極用碳材料與結合劑而成。電極用糊漿或泥漿,藉由混練本發明的電池電極用碳材料與結合劑與溶媒而得。
可以用於電極用糊漿或泥漿的結合劑,可以舉出聚偏二氟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氟系聚合物,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膠)等橡膠系等公知者。   結合劑的量可以因應於塗布方法而適當設定。例如,結合劑之量,對本發明的電池電極用碳材料100質量份,較佳為1~30質量份。   可以用於電極用糊漿或泥漿的溶媒,可以因應於結合劑的型態而適當選擇。例如,氟系聚合物的場合可以使用甲苯、N-甲基咯烷酮等。SBR的場合可以使用水等。其他溶媒,可以舉出二甲基甲醯胺、異丙醇等。溶媒使用水的結合劑的場合,併用增黏劑為佳。溶媒的量能夠以成為容易塗布於集電體的黏度的方式適當設定。   混練可以使用帶式混合機、螺旋軸型捏揉機(kneader)、攪拌造粒機、Loedige mixer、行星攪拌機、萬能混合機等公知裝置。電極用糊漿或泥漿,可以成形為薄片狀、丸劑(pellet)狀等形狀。
(電極)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型態之電極,為包含本發明之電池電極用碳材料與前述結合劑者。電極,例如藉由把前述電極用糊漿或泥漿塗布於集電體上,乾燥,加壓成形而得。
集電體,可舉出例如鋁、鎳、銅、不銹鋼等之箔,網目等。糊漿或泥漿的塗布厚度通常為50~200μm。塗布厚度變得太大的話,有變得無法把負極收容於規格化的電池容器的情況。糊漿或泥漿的塗布方法沒有特別限制,可以舉出例如以刮刀或桿塗布器等塗布之後,以輥壓機等成形的方法等。
加壓成形法,可以舉出輥加壓、按壓(press)加壓等。加壓成形時的壓力以1~3t/cm2 左右為佳。電極密度變得越高,單位體積的電池容量通常有大的傾向。但是把電極密度提高太多的話,循環特性通常有降低的傾向。使用本發明之於較佳實施型態之電極用糊漿的話,即使提高電極密度循環特性的降低也為小,所以可得高電極密度的電極。用此電極用糊漿而得的電極的密度之最大值,通常為1.7~1.9g/cm3 。如此進行而得的電極,適於電池的負極,特別是二次電池的負極。
(6)電池、二次電池、全固體二次電池   可以把前述電極作為構成要素(較佳為負極)組入電池、二次電池或全固體二次電池。   舉鋰離子二次電池之具體例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型態之電池或二次電池。鋰離子二次電池為正極與負極被浸漬於電解液或電解質中的構造。負極使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型態之電極。
鋰離子二次電池的正極,可採用公知的正極活性物質。例如,可以採用含鋰的過渡金屬氧化物,較佳可採用主要含有由Ti、V、Cr、Mn、Fe、Co、Ni、Mo及W所選擇的至少一種過渡金屬元素與鋰之氧化物,且鋰與過渡金屬元素之莫耳比為0.3~2.2的化合物。
在鋰離子二次電池,有於正極與負極之間設置分隔件的情況。分隔件可以舉出例如以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為主成分之不織布、布、微孔膜或組合這些者。   電解液及電解質可以使用公知的有機電解液、無機固體電解質、高分子固體電解質。 [實施例]
以下,針對本發明顯示代表性之例,進而具體地說明。又,這些僅為供說明之例示,本發明並不受到這些實施例任何限制。又,在實施例及比較例,Lc、D50 、表面粗糙度R、BET比表面積、長寬比等之測定,係藉由如已說明的方法來進行。又,D50 使用Malvern製造的Mastersizer來測定。BET比表面積使用Yuasa-Ionics製造的NOVA-1200來測定。此外,電池特性的測定以如下的方法進行。
<I(110) /I(004) >   把碳粉末試樣充填於玻璃製試樣板(試樣板窗口18×20mm,深度0.2mm),以如下的條件進行XRD測定。   XRD裝置:Rigaku製造之SmartLab   X線種:Cu-Kα線   Kβ線除去方法:Ni濾波器   X線輸出:45kV、200mA   測定範圍:5.0~10.0deg.   掃描速度:10.0deg./min.   對於所得到的波形,進行平滑化,背景除去,Kα2除去,進行外形(profile)配適(fitting)。由該結果所得到的(004)面的峰強度I(004) 與(110)面的峰強度I(110) 來算出成為配向性的指標之強度比I(110) /I(004) 。又,各面之峰選擇以下範圍中最大強度者作為各別之峰。   (004)面:54.0~55.0deg.   (110)面:76.5~78.0deg
1.硬幣電池評估方法 a)糊漿製作:   於負極活性物質96.5質量份添加昭和電工(股)製造的Polysol(登錄商標)24.0質量份,以行星攪拌機混練,作為主劑原液。
b)電極製作:   於主劑原液添加水,調整黏度之後,於高純度銅箔上使用刮刀塗布為150μm厚。使此以70℃真空乾燥1小時。以16mmφ大小打孔得到電極片。將該電極片以超鋼製壓製板夾住,以對電極的壓力成為約1×102 ~3×102 N/mm2 (1×103 ~3×103 kg/cm2 )的方式進行壓製。其後,以120℃真空乾燥12小時,得到評估用電極。
c)電池製作:   如下所述進行,製作對極鋰電池。又,以下的操作在露點-80℃以下的乾燥氬氣氛圍下實施。   於聚丙烯製的附有螺旋轉入式蓋的硬幣電池(coin cell)(內徑約18mm)內,依序重疊前述b)所製作的評估用電極與分隔件(聚丙烯製微孔膜(Celgard2400))與金屬鋰箔。於此注加下述電解液,得到試驗用電池。
d)電解液:   於EC(碳酸伸乙酯(ethylene carbonate))8質量份與DEC(碳酸二乙酯)12質量份之混合溶媒,溶解1 mol/L的LiPF6 作為電解質。
e)初期效率的測定試驗:   首先,由靜止電位(resting potential)直到0.002V為止進行在0.2mA/cm2 (0.05C)之CC(定電流, constant current)充電。達到0.002V之後,進行在0.002V之CV(定電壓, constant voltage)充電。在電流值降低至25.4μA的時間點停止充電。   其次,以電流密度0.2mA/cm2 (0.05C)進行定電流放電直到1.5V為止。   這些充電與放電在設定為25℃的恆溫槽內進行。由放電容量與充電容量之比率算出初期效率。
f)電容量及大電流比率特性之測定試驗:   首先,由靜止電位(resting potential)直到0.002V為止進行在0.2mA/cm2 (0.05C)之CC(定電流, constant current)充電。達到0.002V之後,進行在0.002V之CV(定電壓, constant voltage)充電。在電流值降低至25.4μA的時間點停止充電。   其次,以電流密度0.2mA/cm2 (0.05C)進行定電流放電直到1.5V為止。   這些充電與放電在設定為25℃的恆溫槽內進行。   電容量,係將在0.2mA/cm2 (0.05C)之充電電量除以每單位面積之活性物質量而算出。
除了把CC(定電流)充電變更為2.0mA/cm2 (0.5C)或3.2mA/cm2 (0.8C)以外,以與前述同樣的方法進行充電與放電。把在2.0mA/cm2 (0.5C)或3.2mA/cm2 (0.8C)之充電電量除以在0.2mA/cm2 (0.05C)之充電電量算出大電流比率特性。
2.層疊胞電池評估方法 a)負極的壓製   把前述1.製作的評估用電極,以約18小時後的電極密度成為1.70g/cm3 的方式,藉由單軸壓製機進行壓製,得到負極。壓製後,使負極在70℃真空乾燥1小時。
b)正極的製作   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使鈷酸鋰(平均粒徑5μm)97.5質量份,氣相法碳纖維(昭和電工製,VGCF-H(登錄商標))0.5質量份、碳黑(Imerys Graphite & Carbon Japan製造, C45) 2.0質量份,以及聚偏二氟乙烯(PVDF)3.0質量份,分散於N-甲基咯烷酮得到糊漿。將此糊漿以塗布量19.2mg/cm2 塗布於鋁箔上得到正極極板。使正極極板在70℃真空乾燥1小時。接著,把正極極板,以電極密度成為3.55g/cm3 的方式以壓製機進行壓製,得到正極。
c)電池的製作   使用前述2.a)做成的負極,與前述2.b)做成的正極,與聚丙烯製分隔件,製作單層層疊電池。電解液使用於以30:70:1的體積比率混合碳酸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亞乙烯酯的溶媒溶解1 mol/L LiPF6 者。
)二極電池的容量測定:   使電池以上限電壓4.15V,截止電流值2.5mA,藉由CC(定電流)、CV(定電壓)模式在0.2C(0.2C=0.25mA/cm2 )充電,以下限電壓2.8V藉由CC(定電流)模式進行0.2C放電。反覆進行前述操作合計4次,將第4次的放電容量作為二極電池之基準容量。試驗在設定為25℃的恆溫槽內進行。
d)直流電阻的測定   對前述2.c)製作的單層層疊電池,於50%充電狀態流通不同電流值的電流,使該電壓變化依照歐姆法則繪圖算出直流電阻之值。
e)高溫保存特性之測定   使前述2.c)製作的單層層疊電池以上限電壓4.15V,截止電流值2.5mA,藉由CC(定電流)、CV(定電壓)模式在0.2C(0.2C=0.25mA/cm2 )充電。把充電之電池在設定於60℃的恆溫槽靜置4週後,以下限電壓2.8V藉由CC(定電流)模式進行0.2C放電,測定容量。將此時的容量作為保存容量。把保存容量除以基準容量,藉此算出高溫保存容量維持率(%)。
(人造石墨1)   把針狀焦炭在1100℃燒成之後,以ACM粉碎機(Hosokawa Micron公司製造)粉碎20分鐘並進行分級,進而在3300℃石墨化而製造。物性值顯示於表1。
(人造石墨2)   把短焦炭在1000℃燒成之後,以ACM粉碎機粉碎15分鐘並進行分級,進而在3000℃石墨化而製造。物性值顯示於表1。
(人造石墨3)   把針狀焦炭在1000℃燒成之後,以ACM粉碎機粉碎20分鐘並進行分級,進而在3000℃石墨化而製造。物性值顯示於表1。
(人造石墨4)   把短焦炭在1000℃燒成之後,以噴射粉碎機粉碎20分鐘並進行分級,進而在3000℃石墨化而製造。物性值顯示於表1。
(人造石墨5)   把針狀焦炭在1100℃燒成之後,以ACM粉碎機粉碎20分鐘並進行分級,進而在3100℃石墨化而製造。物性值顯示於表1。
(人造石墨6)   把針狀焦炭在1000℃燒成之後,以ACM粉碎機粉碎10分鐘並進行分級,進而在2800℃石墨化而製造。物性值顯示於表1。
(碳材料1)   把短焦炭在1300℃燒成之後,以ACM粉碎機粉碎20分鐘進行分級而製造。物性值顯示於表1。
(複合石墨1)   於短焦炭混合瀝青(軟化點200℃),在1000℃燒成之後,以ACM粉碎機粉碎20分鐘並進行分級,進而在3000℃石墨化而製造。物性值顯示於表1。
實施例1   使材料A之人造石墨1與材料B之人造石墨2,以質量比B/(A+B)成為0.05的方式使用V型混合機混合15分鐘,得到負極活性物質。負極活性物質的物性值及電池特性顯示於表2及表3。
實施例2~3,比較例1~21   除了改變為表2所示的質量比之材料A與材料B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負極活性物質。負極活性物質的物性值及電池特性顯示於表2及表3。
如同表2及表3所示,使用含有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之電極的二次電池(實施例1~3),比使用於比較例1~21得到的負極活性物質之電極,大電流比率特性及電容量為優異。   使用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之二次電池,為小型重量輕,具有高放電容量、優異的大電流特性,所以可適宜用於行動電話、可攜電子機器、電動工具、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等廣泛的範圍。
A‧‧‧鱗片狀人造石墨
B‧‧‧塊狀人造石墨
圖1係顯示使用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之負極活性物質的電極之剖面圖之一例之圖。把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表示。把塊狀人造石墨B的一部分以實線包圍表示。

Claims (16)

  1. 一種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其特徵為滿足下列(1)~(5):   (1)包含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lump)人造石墨(B),   (2)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A) 對塊狀人造石墨(B)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B) 之比D50(A) /D50(B) 超過0.6而未滿1.0,   (3)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表面粗糙度R為2.8以上5.1以下,   (4)塊狀人造石墨(B)之表面粗糙度R為6.0以上9.0以下,   (5)塊狀人造石墨(B)的質量對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的合計質量之比B/(A+B)為0.03以上0.30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   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Lc超過100nm未滿300nm,塊狀人造石墨(B)之Lc超過50nm未滿85n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   50%粒徑D50(A) 為20μm以下,50%粒徑D50(B) 為35μm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   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長寬比超過1.50,塊狀人造石墨(B)之長寬比為1.00~1.5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   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I(110) /I(004) 為0.10以下,塊狀人造石墨(B)之I(110) /I(004) 為0.30以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   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BET比表面積為1.0~7.0m2 /g,塊狀人造石墨(B)之BET比表面積為1.5~10.0m2 /g。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   負極活性物質之Lc為30nm以上,負極活性物質之I(110) /I(004) 為0.06~0.35,負極活性物質之BET比表面積為1.6~10.0m2 /g,負極活性物質之表面粗糙度R為4.0~6.4,且負極活性物質之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 為8.0~30.0μm。
  8. 一種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以塊狀人造石墨(B)的質量對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的合計質量之比B/(A+B)成為0.03以上0.30以下的方式混合鱗片狀人造石墨(A)與塊狀人造石墨(B);且   (1)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表面粗糙度R為2.8以上5.1以下,   (2)塊狀人造石墨(B)的表面粗糙度R為6.0以上9.0以下,   (3)鱗片狀人造石墨(A)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A) 對塊狀人造石墨(B)的體積基準粒度分布之50%粒徑D50(B) 之比D50(A) /D50(B) 超過0.6而未滿1.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製造方法,其中   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Lc超過100nm未滿300nm,塊狀人造石墨(B)之Lc超過50nm未滿85nm。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製造方法,其中   50%粒徑D50(A) 為20μm以下,50%粒徑D50(B) 為35μm以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製造方法,其中   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長寬比超過1.50,塊狀人造石墨(B)之長寬比為1.00~1.50。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製造方法,其中   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I(110) /I(004) 為0.10以下,塊狀人造石墨(B)之I(110) /I(004) 為0.30以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製造方法,其中   鱗片狀人造石墨(A)之BET比表面積為1.0~7.0m2 /g,塊狀人造石墨(B)之BET比表面積為1.5~10.0m2 /g。
  14. 一種電池電極用碳材料,其特徵為   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
  15. 一種電極,其特徵為   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
  16. 一種二次電池,其特徵為   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電極。
TW107127599A 2017-08-08 2018-08-08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及二次電池 TW2019217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3044 2017-08-08
JP2017153044 2017-08-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1781A true TW201921781A (zh) 2019-06-01

Family

ID=65272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7599A TW201921781A (zh) 2017-08-08 2018-08-08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及二次電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227746A1 (zh)
JP (1) JP6543428B1 (zh)
CN (1) CN111052466A (zh)
TW (1) TW201921781A (zh)
WO (1) WO20190315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44362A4 (en) * 2019-03-18 2022-05-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CCUMULATOR
JP7338234B2 (ja) * 2019-05-21 2023-09-0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蓄電素子
WO2021182488A1 (ja) * 2020-03-11 2021-09-1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KR20220145610A (ko) * 2021-04-22 2022-10-31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7355963A (zh) * 2021-12-24 2024-01-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石墨及其制备方法及包含所述人造石墨的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1645B2 (ja) * 2010-09-16 2017-04-2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負極並びに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2216537A (ja) * 2011-03-30 2012-11-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炭素材、及び負極、並びに、非水系二次電池
JP5806271B2 (ja) * 2013-09-24 2015-11-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負極活物質及び蓄電装置
JP6379565B2 (ja) * 2014-03-25 2018-08-29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負極用炭素材、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JP6614439B2 (ja) * 2015-09-30 2019-12-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用負極及び蓄電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2466A (zh) 2020-04-21
WO2019031543A1 (ja) 2019-02-14
JPWO2019031543A1 (ja) 2019-11-07
JP6543428B1 (ja) 2019-07-10
US20200227746A1 (en)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23839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炭素粒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0442178B1 (ko) 흑연 입자 및 이를 음극으로 이용하는 리튬 2차 전지
JP5225690B2 (ja) 複合黒鉛粒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TWI620372B (zh) 鋰離子蓄電池用負極材料,鋰離子蓄電池用負極及鋰離子蓄電池
TWI533495B (zh) 鋰蓄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
EP2790252A1 (en) Anode comprising spherical natural graphit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JP6543428B1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Zhang et al. Influence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graphene additiv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porous Li4Ti5O12 anode for lithium ion capacitor
JP5563743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炭素材料、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合剤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Lin et al. Synthesis of carbon-coated Li4Ti5O12 nanosheet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KR20100051674A (ko) 비수성 전해질 이차 전지용 다공성 망상구조물 음극
JP3841611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の負極用黒鉛粒子
KR20140099988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TW201931648A (zh)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JP2007294374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材、該負極材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KR102176590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JP2001089118A (ja) 黒鉛粒子、その製造法、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TW202034569A (zh) 複合碳粒子、其製造方法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TW201943131A (zh)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製造方法、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漿料、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WO2019186828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636786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737347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炭素材料、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合剤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TW201822394A (zh)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JP2000012017A (ja) 黒鉛粒子、その製造法、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炭素材料、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2011342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