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0134A - 經唑取代之吡啶化合物 - Google Patents

經唑取代之吡啶化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0134A
TW201920134A TW107128079A TW107128079A TW201920134A TW 201920134 A TW201920134 A TW 201920134A TW 107128079 A TW107128079 A TW 107128079A TW 107128079 A TW107128079 A TW 107128079A TW 201920134 A TW201920134 A TW 2019201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substituted
carboxyl
alky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8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宏明
川村円
濱田誠
小橋陽平
伊藤勇次
鈴木一瑛
坊野綾子
舟山浩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正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正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正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0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013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439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the ring forming part of a bridged ring system, e.g. quinuclid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44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4427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 A61K31/4439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containing a five-membered ring with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omeprazo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44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4427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 A61K31/444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contain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atom, e.g. amrin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06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5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at least one nitrogen and one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s, e.g. 1,2-oxazines
    • A61K31/5375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 A61K31/5377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e.g. timol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 A61P13/12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of the kidne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405/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09/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3/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 C07D41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7/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5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8-azabicyclo [3.2.1] octane, 9-azabicyclo [3.3.1] nonane, or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s, e.g. tropane or granatane alkaloids, scopolamine; Cyclic acetals thereof
    • C07D45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8-azabicyclo [3.2.1] octane, 9-azabicyclo [3.3.1] nonane, or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s, e.g. tropane or granatane alkaloids, scopolamine; Cyclic acetals thereof containing not further condensed 8-azabicyclo [3.2.1] octane or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s, e.g. tropane; Cyclic acetal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8/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98/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8/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具有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的作用之下述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Figure TW201920134A_A0001

(上述式[I]中,
下述式[II]表示之構造,係表示
Figure TW201920134A_A0002

下述式群[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Figure TW201920134A_A0003


R1、R2、R3,及R4係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等,
R5表示下述式群[I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Figure TW201920134A_A0004
Figure TW201920134A_A0005

Figure TW201920134A_A0006

Description

經唑取代之吡啶化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產生20-羥基二十碳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以下,亦有記載為「20-HETE」者)之酵素的阻礙物質。更詳細而言,係關於產生20-HETE之酵素的阻礙物質之經唑取代之吡啶化合物。
由花生四烯酸所產生之生理活性物質,除了以環氧化酶所產生之前列腺素類及以脂肪加氧酶所產生之白三烯類以外,近年來正逐漸得知藉由屬於細胞色素P450之酵素而由花生四烯酸所產生之20-HETE,係於生體內發揮許多作用。至今為止,已知20-HETE於腦血管或腎臟等之主要臟器中會調節血管緊張性或誘發細胞增殖,暗示了其在生體內扮演重要的生理作用,並且與各種腦血管疾病、腎疾病、循環器官疾病等之病態有深度相關(非專利文獻1~3)。進一步地,近年來亦已知20-HETE與多囊性腎臟病之病態形成有相關。多囊性腎臟病,係分類為體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及體染色體隱性多囊性腎臟病,其係於腎臟形成多數之囊腫,對腎功能造成障礙的遺傳性囊腫性腎疾病。暗示了20-HETE阻礙藥,對多囊性腎臟病發病的病態動物,會抑制細胞內增殖訊號,並且發揮腎囊腫改善效果(非專利文獻4)。又,於體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患者中,觀察到腎容積增大及腎功能降低與血漿中20-HETE濃度上昇係有相關關係,暗示了多囊性腎臟病之病態進行係與20-HETE相關(非專利文獻5)。
作為產生20-HETE之酵素的阻礙物質,有報告羥基甲脒衍生物(專利文獻1)或具有苯基唑骨架之化合物的雜環衍生物(專利文獻2)或苯基唑化合物(專利文獻3)等。專利文獻2中,雖有揭示於吡啶之3號位置取代有吡唑基等之雜芳基的經雜芳基取代之吡啶化合物,但尚未揭示於吡啶之2號位置取代有吡唑基等之唑的本發明之化合物的經唑取代之吡啶化合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01/032164
[專利文獻2]WO03/022821
[專利文獻3]WO2004/092163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Journal of Vascular Research,第32卷,79頁,1995年
[非專利文獻2]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第277卷,R607頁,1999年
[非專利文獻3]Physiological Reviews,第82卷,131頁,2002年
[非專利文獻4]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nal Physiology,第296卷,F575頁,2009年
[非專利文獻5]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第55卷,1139頁,2013年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的新穎化合物。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達成上述課題,重複深入探討的結果,發現下述式[I]表示之化合物(以下,亦有記載為化合物[I]者),具有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的作用。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之態樣係如以下所述。
(1)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
下述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上述式[I]中,
下述式[II]表示之構造,表示下述式群[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R1 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或二氟甲基;
R2 、R3 ,及R4 ,係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甲基;
R5 表示下述式群[I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A)
R5 為前述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R51 表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W1 表示C4-10 烷二基;
(B)
R5 為前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R52 表示羧基;
L表示下述式群[V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此處,環D表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
(iii)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亦可經1~2個側氧基取代)、
(iv)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Y表示式-CH2 -、式-CMe2 -、式-O-、式 -NHCO-、式-NMeCO-、式-CONH-,或式-CONMe-;
W2 表示C2-10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10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前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R53 表示羧基、羧基甲基,或羧基甲氧基,
此處,R53 所表示的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及羧基甲氧基之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下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構造群α,表示下述式群[V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此處,環D’表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
(iii)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亦可經1~2個側氧基取代)、
(iv)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環B表示下述式群[V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W3 表示C4-8 烷二基、式-O-W31 -,或式-SO2 -W33 -,
此處,W31 表示C3-7 烷二基,
W33 表示C3-7 烷二基;
(D)
R5 為前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表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e)吡唑基、
(f)三唑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k)四氫異喹啉基、
(m)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
(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iii)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及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所成之群;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R54 係選自由
(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經側氧基取代之二氫吡啶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vii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1]表示之構造、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及
(x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3]表示之構造

所成之群,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及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吲哚基取代)、
(v)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亦可經1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vi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ix)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v)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 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苯基及苄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v)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4]表示之構造、
(xxxx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5]表示之構造、
(xxxx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6]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4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及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所成之群;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
(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及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所成之群,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及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e)環C為吡唑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f)環C為三唑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k)環C為四氫異喹啉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m)環C為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
(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及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所成之群,
此處,R54 為(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且該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之C1-4 烷基,經1個羧基取代時,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及
(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所成之群,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W4 表示單鍵、C1-3 烷二基,或式-O-CH2 CH2 -}。
(2)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關於前述式[I]中之R5
(A)
R5 為前述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R51 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W1 為C4-10 烷二基;
(B)
R5 為前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群[V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此時,環D為
・C3-6 環烷、
・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C1-4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CMe2 -、式-O-、式-NHCO-、式 -CONH-,或式-CONMe-,
W2 為C2-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前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R53 為羧基、羧基甲基,或羧基甲氧基,
此處,R53 所表示的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及羧基甲氧基之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環B為下述式群[V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W3 為C4-8 烷二基,或式-SO2 -W33 -,
W33 為C3-7 烷二基;
(D)
R5 為前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e)吡唑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R54
(i)羧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R54
(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C5 環烷二基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經側氧基取代之二氫吡啶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vii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及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R54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
(v)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4 烷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亦可經1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vi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ix)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四氫吡喃-4,4-二基,及哌啶-4,4-二基(該哌啶-4,4-二基的氮原子,係經甲基羰基取代)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v)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苯基及苄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環戊烷-1,1-二基,及四氫吡喃-4,4-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v)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6]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4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R54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e)環C為吡唑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R54
(i)羧基、
(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或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及
(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所成之群,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3 烷二基,或式-O-CH2 CH2 -。
(3)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或(2)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關於前述式[I]中之R5
(A)
R5 為前述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R51 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W1 為丁烷-1,4-二基,或戊烷-1,5-二基;
(B)
R5 為前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9]、式[VI-10],或式[VI-12]表示之構造表示之構造


Y為式-CH2 -、式-CMe2 -、式-O-、式-NHCO-,或式 -CONMe-,
W2 為丙烷-1,3-二基、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或式-O-(CH2 )6 -;
(C)
R5 為前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R53 為羧基、羧基甲基(該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羧基甲氧基(該羧基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8]、式[VIII-9]、式[VIII-11]、式[VIII-12]、式[VIII-14]、式[VIII-13],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W3 為丁烷-1,4-二基,或己烷-1,6-二基;
(D)
R5 為前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環C為環丙基、環丁基,或環己基;
R54
(i)羧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甲基,或經羧基取代之乙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環C為哌啶-3-基;
R54
(i)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R54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n-丙基胺基羰基、
(iv)甲基胺基磺醯基、
(v)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i)異丙基磺醯基胺基、
(viii)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四氫吡喃-4,4-二基,或哌啶-4,4-二基取代,此處,該哌啶-4,4-二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xiv)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四氫呋喃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異丙基,係經1個羥基取代)、
(xv)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i)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經吡咯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甲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乙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經羧基取代之環己基、
(xxii)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的甲基,亦可經1個苄基取代,又,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乙烷-1,1-二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又,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及環戊烷-1,1-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甲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甲基)胺基羰基、
(xxxv)經羧基取代之環丁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羰基、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的吡咯啶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嗎啉基磺醯基、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甲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異丙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n-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異丙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磺醯基,或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亦可經1個羧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環C為吡啶-2-基或吡啶-4-基;
R54
(i)羧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iv)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環C為下述式[XII-1]、式[XII-2],或式[XII-3]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環C為下述式[XIII-1]或式[XI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甲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R54
(i)羧基,或
(ii)經羧基取代之乙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丙烷-1,3-二基,或式-O-CH2 CH2 -。
(4)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下述式[II]表示之構造,為
下述式[III-1]表示之構造

(5)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3 為氫原子,
R4 為氫原子;
此處,
(B)
R5 為下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時,環D為(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C7-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7-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下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R53 為羧基,
環B為下述式[VIII-7]表示之構造


W3 為己烷-1,6-二基;
(D)
R5 為下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為(c)苯基、(d)吡啶基、(g)四氫萘基,或(h)苯并二氫吡喃基,
W4 為甲烷二基;
(c)
環C為苯基時,
R54 為(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或(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R61 為氫原子,R62 為氫原子;
(d)
環C為吡啶基時,
R54 為(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
此時,R61 為氫原子,R62 為氫原子;
(g)
環C為四氫萘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為氫原子,R62 為氫原子;
(h)
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為氫原子,R62 為氫原子。
(6)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C1-3 烷二基。
(7)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6)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鄰位的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或乙烷-1,2-二基。
(8)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7)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鄰位的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或乙烷-1,2-二基。
(9)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6)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或氟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10)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9)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11)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6)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相同地為氫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12)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1]、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W2 為C2-10 烷二基的情況,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10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13)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2)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4 環烷,或
(ii)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庚烷-1,7-二基。
(14)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4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或
(iii)包含硫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係經2個側氧基取代)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庚烷-1,7-二基。
(15)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16)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17)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18)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19)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0)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1)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2)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3)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4)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5)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6)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7)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8)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29)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0)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1)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2)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3)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4)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5)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6)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7)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8)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39)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如(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其係如以下所示:
(40)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一種醫藥,
其含有如(1)~(3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作為有效成分。
(41)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一種20-HETE產生酵素阻礙劑,
其含有如(1)~(3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作為有效成分。
(42)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供一種多囊性腎臟病之預防或改善劑,
其含有如(1)~(3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作為有效成分。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化合物(以下亦有記載為「本發明化合物」者),具有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的作用。
本發明提供具有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的作用之上述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以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所例示者。
本說明書中,「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與羧基之α位置的碳原子同義。又,同樣地,「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羧基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分別與羧基甲基的甲基之碳原子、羧基甲氧基的甲氧基之碳原子同義。
「鹵素原子」係表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
「C1-4 烷基」,係表示具有1~4個碳原子之直鏈狀或分支狀之烷基。可列舉甲基、乙基、n-丙基、異丙基、n-丁基、異丁基、sec-丁基、tert-丁基。
「鹵C1-4 烷基」,係表示經鹵素原子取代的具有1~4個碳原子之直鏈狀或分支狀之烷基。鹵素原子之較佳取代數為1~5個,較佳之鹵素原子為氟原子。例如可列舉單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1-氟乙基、1,1-二氟乙基、2-氟乙基、2-氟-2-甲基丙基、2,2-二氟丙基、1-氟-2-甲基丙烷-2-基、1,1-二氟-2-甲基丙烷-2-基、2,2,2-三氟-1-甲基乙基等。
「C2-4 烯基」,係表示具有2至4個碳原子之直鏈狀或分支狀之烯基。例如可列舉乙烯基、(E)-丙-1-烯-1-基、(Z)-丙-1-烯-1-基、丙-2-烯-1-基、(Z)-丁-2-烯-1-基等。
「C3-6 環烷」,係表示具有3~6個碳原子之烴的環。可列舉環丙烷、環丁烷、環戊烷、環己烷。
「C3-6 環烷基」係表示具有3~6個碳原子之環狀之烷基。可列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
「芳基」係表示具有6~14個碳原子之單環式芳香族烴基或縮合多環式芳香族烴基。例如可列舉苯基、萘基、蒽基等。
又,芳基中經部分飽和之基亦包含於「芳基」中。「芳基中經部分飽和之基」係表示於具有6~14個碳原子之單環式芳香族烴基或縮合多環式芳香族烴基中,經部分飽和的縮合多環式雜環基。例如可列舉二氫茚基等。
「飽和雜環」,係表示由自由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成之群相同或相異地選出的1個以上之原子與1~7個碳原子所構成的3~8員之單環式飽和雜環基。例如可列舉氧雜環丁烷(oxetane)、四氫呋喃、四氫吡喃、氮雜環庚烷(oxepane)、三亞甲亞胺、吡咯啶、哌啶、氮雜環庚烷、硫呾(thietane)、四氫硫代苯基、四氫硫代吡喃、哌嗪、吡唑啶、嗎啉、哌嗪、硫代嗎啉、1,3-氮雜氧雜環己烷(1,3-oxazinane)、異四氫噻唑等。
「飽和雜環基」,係表示由自由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成之群相同或相異地選出的1個以上之原子與1~7個碳原子所構成的3~8員之單環式飽和雜環基。例如可列舉氧雜環丁烷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吡喃基、氮雜環庚烷基(oxepanyl)、氮雜環丁烷基、吡咯啶基、哌啶基、氮雜環庚烷基(azepanyl)、硫呾基(thietanyl)、四氫硫代苯基、四氫硫代吡喃基、哌嗪基、吡唑啶基、嗎啉基、哌嗪基、硫代嗎啉基、1,3-氮雜氧雜環己烷基(1,3-oxazinanyl)、異四氫噻唑基(isothiazolidinyl)等。
「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係表示由1個氧原子與3~5個碳原子所構成的4~6員之單環式飽和雜環。例如可列舉氧雜環丁烷、四氫呋喃、四氫吡喃等。
「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係表示由1個氧原子與3~5個碳原子所構成的4~6員之單環式飽和雜環基。例如可列舉氧雜環丁烷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吡喃基等。
「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係表示由1個硫原子與3~5個碳原子所構成的4~6員之單環式飽和雜環。例如可列舉硫呾、四氫噻吩、四氫硫代吡喃等。
「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係表示由1個硫原子與3~5個碳原子所構成的4~6員之單環式飽和雜環基。例如可列舉硫呾基、四氫硫代苯基、四氫硫代吡喃基等。
「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係表示由1個氮原子與3~5個碳原子所構成,且可進一步包含選自由氮原子、氧原子,及硫原子所成之群的1個雜原子之4~6員之單環式飽和雜環。例如可列舉三亞甲亞胺、吡咯啶、哌啶、哌嗪、嗎啉、硫代嗎啉等。
「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係表示由1個氮原子與3~5個碳原子所構成,且可進一步包含選自由氮原子、氧原子,及硫原子所成之群的1個雜原子之4~6員之單環式飽和雜環基。例如可列舉氮雜環丁烷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嗪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等。
「雜芳基」,係表示由相同或相異地選自由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成之群的1個以上之原子與1~6個碳原子所構成的5~7員之單環式芳香族雜環基或由相同或相異地選自由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成之群的1個以上之原子與1~13個碳原子所構成的由9~14個原子所構成之縮合多環式芳香族雜環基。例如可列舉咪唑基、吡唑基、噻唑基、異噻唑基、噻二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噁二唑基、吡咯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嗒嗪基、三嗪基、吲哚基、苯并吡唑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呋喃基、苯并硫代苯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喹噁啉基等。
又,雜芳基中經部分飽和之基,亦包含於「雜芳基」中。「雜芳基中經部分飽和之基」,係表示由相同或相異地選自由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成之群的1個以上之原子與1~6個碳原子所構成的5~7員之經部分飽和的單環式雜環基或由相同或相異地選自由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成之群的1個以上之原子與1~13個碳原子所構成的由9~14個原子所構成之經部分飽和的縮合多環式雜環基。例如可列舉噁唑啶基、噻唑啉基、二氫吡啶基、二氫苯并呋喃基、苯并二氫吡喃基、二氫吡喃并吡啶基、二氫呋喃并吡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二氫苯并二噁英基(dihydrobenzodioxinyl)、四氫三唑并氮呯基
(tetrahydrotriazoloazepinyl)等。
「C1-4 烷氧基」,係表示具有1~4個碳原子之直鏈狀或分支狀之烷氧基。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n-丙氧基、異丙氧基、n-丁氧基、異丁氧基、sec-丁氧基、tert-丁氧基。
「單C1-4 烷基胺基」,係表示具有1個前述之「C1-4 烷基」作為取代基的胺基。可列舉甲基胺基、乙基胺基、n-丙基胺基、異丙基胺基、n-丁基胺基、異丁基胺基、sec-丁基胺基、tert-丁基胺基。
「二(C1-4 烷基)胺基」,係表示以前述之「C1-4 烷基」為取代基,而相同或相異地具有2個之胺基。例如可列舉二甲基胺基、二乙基胺基、二(n-丙基)胺基、二(異丙基)胺基、乙基甲基胺基、甲基(n-丙基)胺基等。
「C1-4 烷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C1-4 烷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可列舉乙醯基、乙基羰基、n-丙基羰基、異丙基羰基、n-丁基羰基、異丁基羰基、sec-丁基羰基、tert-丁基羰基。
「飽和雜環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飽和雜環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氧雜環丁烷基羰基、四氫呋喃基羰基、四氫吡喃基羰基、氮雜環庚烷基羰基、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吡咯啶基羰基、哌啶基羰基、氮雜環庚烷基羰基、四氫硫代吡喃基羰基、嗎啉基羰基、哌嗪基羰基、硫代嗎啉基羰基、異四氫噻唑基羰基等。
「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
例如可列舉氧雜環丁烷基羰基、四氫呋喃基羰基、四氫吡喃基羰基等。
「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吡咯啶基羰基、哌啶基羰基、氮雜環庚烷基羰基、嗎啉基羰基、哌嗪基羰基、硫代嗎啉基羰基、異四氫噻唑基羰基等。
「C1-4 烷基磺醯基」,係表示前述之「C1-4 烷基」與磺醯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n-丙基磺醯基、異丙基磺醯基、n-丁基磺醯基、異丁基磺醯基、sec-丁基磺醯基、tert-丁基磺醯基。
「C1-4 烷基磺醯氧基」,係表示前述之「C1-4 烷基磺醯基」與氧原子鍵結而得之基。可列舉甲基磺醯氧基、乙基磺醯氧基、n-丙基磺醯氧基、異丙基磺醯氧基、n-丁基磺醯氧基、異丁基磺醯氧基、sec-丁基磺醯氧基、tert-丁基磺醯氧基。
「飽和雜環基磺醯基」,係表示前述之「飽和雜環基」與磺醯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氮雜環丁烷基磺醯基、吡咯啶基磺醯基、哌啶基磺醯基、嗎啉基磺醯基等。
「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係表示前述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與磺醯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氮雜環丁烷基磺醯基、吡咯啶基磺醯基、哌啶基磺醯基、嗎啉基磺醯基、哌嗪基磺醯基、硫代嗎啉基磺醯基、異四氫噻唑基磺醯基等。
「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係表示具有1個前述之「C1-4 烷基磺醯基」作為取代基之胺基。可列舉甲基磺醯基胺基、乙基磺醯基胺基、n-丙基磺醯基胺基、異丙基磺醯基胺基、n-丁基磺醯基胺基、異丁基磺醯基胺基、sec-丁基磺醯基胺基、tert-丁基磺醯基胺基。
「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係表示分別個具有1個前述之「C1-4 烷基磺醯基」與前述之「C1-4 烷基」作為取代基之胺基。例如可列舉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甲基磺醯基(乙基)胺基、乙基磺醯基(甲基)胺基、n-丙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異丙基磺醯基(甲基)胺基、n-丁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異丁基磺醯基(甲基)胺基、sec-丁基磺醯基(甲基)胺基、tert-丁基磺醯基(甲基)胺基。
「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可列舉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乙基磺醯基胺基羰基、n-丙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異丙基磺醯基胺基羰基、n-丁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異丁基磺醯基胺基羰基、sec-丁基磺醯基胺基羰基、tert-丁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甲基磺醯基(乙基)胺基羰基、乙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n-丙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異丙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n-丁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異丁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sec-丁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tert-丁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
「C1-4 烷氧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C1-4 烷氧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可列舉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n-丙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羰基、n-丁氧基羰基、異丁氧基羰基、sec-丁氧基羰基、tert-丁氧基羰基。
「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單C1-4 烷基胺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可列舉甲基胺基羰基、乙基胺基羰基、n-丙基胺基羰基、異丙基胺基羰基、n-丁基胺基羰基、異丁基胺基羰基、sec-丁基胺基羰基、tert-丁基胺基羰基。
「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係表示前述之「二(C1-4 烷基)胺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二甲基胺基羰基、二乙基胺基羰基、二(n-丙基)胺基羰基、二(異丙基)胺基羰基、乙基甲基胺基羰基、甲基(n-丙基)胺基羰基等。
「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係表示具有1個前述之「C3-6 環烷基」作為取代基之胺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可列舉環丙基胺基羰基、環丁基胺基羰基、環戊基胺基羰基、環己基胺基羰基。
「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係表示具有1個前述之「飽和雜環基」作為取代基之胺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四氫呋喃基胺基羰基、四氫吡喃基胺基羰基、氮雜環庚烷基胺基羰基、氮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吡咯啶基胺基羰基、哌啶基胺基羰基、氮雜環庚烷基胺基羰基、四氫硫代吡喃基胺基羰基、嗎啉基胺基羰基、哌嗪基胺基羰基、硫代嗎啉基胺基羰基等。
「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係表示具有1個前述之「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作為取代基之胺基與羰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四氫呋喃基胺基羰基、四氫吡喃基胺基羰基等。
「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係表示前述之「單C1-4 烷基胺基」與磺醯基鍵結而得之基。可列舉甲基胺基磺醯基、乙基胺基磺醯基、n-丙基胺基磺醯基、異丙基胺基磺醯基、n-丁基胺基磺醯基、異丁基胺基磺醯基、sec-丁基胺基磺醯基、tert-丁基胺基磺醯基。
「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係表示前述之「二(C1-4 烷基)胺基」與磺醯基鍵結而得之基。例如可列舉二甲基胺基磺醯基、二乙基胺基磺醯基、二(n-丙基)胺基磺醯基、二(異丙基)胺基磺醯基、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甲基(n-丙基)胺基磺醯基等。
「側氧基」,係表示氧原子透過雙鍵而取代之取代基(=O)。因此,側氧基取代於碳原子上時係與該碳原子一起形成羰基,1個側氧基取代於1個硫原子上時係與該硫原子一起形成亞磺醯基,2個側氧基取代於1個硫原子上時係與該硫原子一起形成磺醯基。
本發明中側氧基取代於飽和雜環基上時之側氧基所取代的飽和雜環基之具體的例子,可列舉2-側氧基吡咯啶基、2-側氧基哌啶基、2-側氧基哌嗪基、3-側氧基哌嗪基、1,1-二氧化物四氫硫代苯基、1-氧化物四氫-2H-硫代吡喃基、1,1-二氧化物四氫-2H-硫代吡喃基、1,1-二氧化物異四氫噻唑基、2-側氧基-1,3-噁唑啶基、2-側氧基-1,3-氮雜氧雜環己烷基、6-側氧基-1,6-二氫吡啶基、6-側氧基-1,1-二氫嗒嗪基、1-側氧基-1,2,3,4-四氫異喹啉基-7-基等。
「C1-3 烷二基」,係表示由具有1~3個碳原子之烷基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的2價烴基。可列舉甲烷二基、乙烷-1,1-二基、乙烷-1,2-二基、丙烷-1,1-二基、丙烷-1,2-二基、丙烷-1,3-二基、丙烷-2,2-二基。
「C2-6 烷二基」,係表示由具有2~6個碳原子之烷基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的2價烴基。例如可列舉乙烷-1,1-二基、乙烷-1,2-二基、丙烷-1,3-二基、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等。
「C3-7 烷二基」,係表示由具有3~7個碳原子之烷基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的2價烴基。例如可列舉丙烷-1,3-二基、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等。
「C4-5 烷二基」,係表示由具有4或5個碳原子之烷基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的2價烴基。例如可列舉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等。
「C4-8 烷二基」,係表示由具有4~8個碳原子之烷基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的2價烴基。例如可列舉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辛烷-1,8-二基、3,3-二甲基-丙烷-1,3-二基等。
「C4-10 烷二基」,係表示由具有4~10個碳原子之烷基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的2價烴基。例如可列舉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辛烷-1,8-二基、壬烷-1,9-二基、癸烷-1,10-二基、3,3-二甲基-丙烷-1,3-二基、8,8-二甲基-辛烷-1,8-二基等。
「C5-10 烷二基」,係表示由具有5~10個碳原子之烷基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的2價烴基。例如可列舉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辛烷-1,8-二基、壬烷-1,9-二基、癸烷-1,10-二基、3,3-二甲基-丙烷-1,3-二基、8,8-二甲基-辛烷-1,8-二基等。
「苄基系保護基」,係表示苯基可被取代之苄基,或亞甲基可被取代之苄基,且係保護官能基之基。例如可列舉苄基或4-甲氧基苄基等。
又,經苄基系保護基所保護之官能基,例如可列舉羥基、羧基等。
再者,保護羥基時,亦有將該基稱為「苄基醚系保護基」者。同樣地,保護羧基時,亦有將該基稱為「苄基酯系保護基」者。
「縮醛系保護基」,係表示與羥基一起形成縮醛構造,且係保護官能基之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甲基、四氫吡喃基。
又,經縮醛系保護基所保護之官能基,例如可列舉羥基等。
「矽烷基系保護基」,係表示經選自烷基及芳基的3個基取代之矽烷基,且係保護官能基之基。例如可列舉三甲基矽烷基、三異丙基矽烷基、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等。
又,經矽烷基系保護基所保護之官能基,例如可列舉羥基等。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一較佳之態樣,係如以下所述。
下述式[II]表示之構造當中,

較佳之構造,為下述式群[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更佳之構造,為下述式[III-1]表示之構造
較佳之R1 ,為氫原子、氯原子,或甲基,
更佳之R1 ,為氫原子或氯原子,
又更佳之R1 ,為氫原子。
較佳之R2 ,為氫原子、氟原子,或甲基,
更佳之R2 ,為氫原子或氟原子,
又更佳之R2 ,為氫原子。
較佳之R3 ,為氫原子。
較佳之R4 ,為氫原子。
較佳之R5 係如以下所述。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較佳之R51 ,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較佳之W1 為C4-10 烷二基;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較佳之R52 為羧基;
較佳之L為下述式群[V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此處,較佳之環D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較佳之Y為式-CH2 -、式-CMe2 -、式-O-、式-NHCO-、式-CONH-,或式-CONMe-;
較佳之W2 為C2-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較佳之R53 為羧基、羧基甲基,或羧基甲氧基,
此處,R53 所表示的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及羧基甲氧基之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較佳之環B為下述式群[V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較佳之W3 為C4-8 烷二基,或式-SO2 -W33 -;
此處,較佳之W33 為C3-7 烷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較佳之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e)吡唑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k)四氫異喹啉基、
(m)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較佳之R54 ,為
(i)羧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較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或環戊烷-1,1-二基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經側氧基取代之二氫吡啶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vii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較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吲哚基取代)、
(v)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亦可經1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vi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ix)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四氫吡喃-4,4-二基,及哌啶-4,4-二基(該哌啶-4,4-二基的氮原子,係經甲基羰基取代)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v)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 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苯基及苄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環戊烷-1,1-二基,及四氫吡喃-4,4-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v)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6]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4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較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e)環C為吡唑基時,
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較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k)環C為四氫異喹啉基時,
較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m)環C為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時,
較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較佳之R54 ,為
(i)羧基、
(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或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較佳之R54 ,為
(i)羧基,或
(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較佳之W4 ,為C1-3 烷二基,或式-O-CH2 CH2 -。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其他較佳態樣係如以下所述。
上述式[I]中,
R1 、R2 、R3 、R4 ,及環A之較佳態樣,係如前所述。
其他較佳之R5 係如以下所述。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1 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其他較佳之W1 為C4-10 烷二基;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2 為羧基;
其他較佳之L為下述式群[V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此處,其他較佳之環D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其他較佳之Y為式-CH2 -、式-CMe2 -、式-O-、式
-NHCO-、式-CONH-,或式-CONMe-;
其他較佳之W2 為C2-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3 為羧基、羧基甲基,或羧基甲氧基,
此處,R53 所表示的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及羧基甲氧基之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其他較佳之環B為下述式群[V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其他較佳之W3 ,為C4-8 烷二基,或式-SO2 -W33 -;
此處,其他較佳之W33 為C3-7 烷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e)吡唑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羧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經側氧基取代之二氫吡啶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vii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
(v)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亦可經1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vi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ix)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四氫吡喃-4,4-二基,及哌啶-4,4-二基(該哌啶-4,4-二基的氮原子,係經甲基羰基取代)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v)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 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苯基及苄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環戊烷-1,1-二基,及四氫吡喃-4,4-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v)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6]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4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e)環C為吡唑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羧基、
(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或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羧基,或
(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其他較佳之W4 ,為C1-3 烷二基,或式-O-CH2 CH2 -。
此時,更佳之R5 ,係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1 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更佳之W1 ,為C4-5 烷二基;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2 為羧基;
更佳之L為下述式群[V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此處,更佳之環D為
(i)C4-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係經C1 烷基羰基取代)

更佳之Y為式-CH2 -、式-CMe2 -、式-O-、式-NHCO-、式-CONH-,或式-CONMe-;
更佳之W2 為C2-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3 ,為羧基、羧基甲基(該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羧基甲氧基(該羧基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更佳之環B為下述式群[V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更佳之W3 ,為C4-6 烷二基,或式-SO2 -W33 -,
此處,更佳之W33 為C4 烷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e)吡唑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更佳之環C為C3-6 環烷基;
更佳之R54 ,為
(i)羧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C1-2 烷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更佳之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基;
更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C2-4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3 烷基羰基、
(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經側氧基取代之二氫吡啶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viii)經羧基取代之單C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更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 烷基胺基磺醯基、
(v)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 烷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單C1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3 烷基磺醯基胺基、
(viii)C1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ix)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四氫吡喃-4,4-二基,或哌啶-4,4-二基取代,
此處,該哌啶-4,4-二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
(xiv)經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該經單 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2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該二(C1-2 烷基)胺基羰基之二(C1-2 烷基)胺基的一個C1-2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C1 烷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C2 烯基、
(xx)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 環烷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苯基及苄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環戊烷-1,1-二基,及四氫吡喃-4,4-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v)經羧基取代之C4-6 環烷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6]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2-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C3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3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C1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3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2-3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2-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之C4-5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係經選自由C1 烷基羰基、C1 烷氧基羰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更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3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3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iv)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v)經羧基取代之單C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e)環C為吡唑基時,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更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 烷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4 ,為
(i)羧基、
(ii)經C1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或
(iii)經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4 ,為
(i)羧基,或
(ii)經羧基取代之C2 烷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更佳之W4 ,為C1-3 烷二基,或式-O-CH2 CH2 -。
此時,又更佳之一的R5 係如以下所述。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1 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又更佳之W1 為丁烷-1,4-二基,或戊烷-1,5-二基;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2 為羧基;
又更佳之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9]、式[VI-10],或式[VI-12]表示之構造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Y為式-CH2 -、式-CMe2 -、式-O-、式-NHCO-,或式-CONMe-;
又更佳之W2 ,為丙烷-1,3-二基、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或式-O-(CH2 )6 -;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3 ,為羧基、羧基甲基(該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羧基甲氧基(該羧基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又更佳之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8]、式[VIII-9]、式[VIII-11]、式[VIII-12]、式[VIII-14]、式[VIII-13],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W3 為丁烷-1,4-二基,或己烷-1,6-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環丙基、環丁基,或環己基;
又更佳之R54 ,為
(i)羧基、
(iv)經羧基取代之甲基,或經羧基取代之乙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哌啶-3-基;
又更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又更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n-丙基胺基羰基、
(iv)甲基胺基磺醯基、
(v)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i)異丙基磺醯基胺基、
(viii)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四氫吡喃-4,4-二基,或哌啶-4,4-二基取代,
此處,該哌啶-4,4-二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xiv)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四氫呋喃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異丙基,係經1個羥基取代)、
(xv)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i)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經吡咯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甲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乙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經羧基取代之環己基、
(xxii)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的甲基,亦可經1個苄基取代,又,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乙烷-1,1-二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又,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及環戊烷-1,1-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甲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甲基)胺基羰基、
(xxxv)經羧基取代之環丁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羰基、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的吡咯啶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嗎啉基磺醯基、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甲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異丙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n-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異丙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磺醯基,或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亦可經1個羧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吡啶-2-基或吡啶-4-基;
又更佳之R54 ,為
(i)羧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iv)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I-1]、式[XII-2],或式[XII-3]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II-1]或式[XIII-2]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又更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甲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4 ,為
(i)羧基,或
(ii)經羧基取代之乙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又更佳之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丙烷-1,3-二基,或式-O-CH2 CH2 -。
此時,其他又更佳之R5 係如以下所述。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1 ,為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W1 ,為丁烷-1,4-二基;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2 為羧基;
又更佳之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9],或式[VI-10]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又更佳之W2 ,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或式-O-(CH2 )6 -;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3 為羧基;
又更佳之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8]、式[VIII-9],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W3 為丁烷-1,4-二基,或己烷-1,6-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或
(h)苯并二氫吡喃基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環己基;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哌啶-3-基;
又更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又更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n-丙基胺基羰基、
(iv)甲基胺基磺醯基、
(v)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i)異丙基磺醯基胺基、
(x)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xiv)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1個四氫呋喃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異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乙基、
(xvii)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或1~2個氟原子取代)、經吡咯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乙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經羧基取代之環己基、
(xxii)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異丙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n-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異丙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磺醯基,或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亦可經1個羧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吡啶-4-基;
又更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I-1]或式[XII-2]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II-1]或式[XIII-2]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又更佳之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或丙烷-1,3-二基。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其他較佳態樣係如以下所述。
上述式[I]中,
R1 、R2 、R3 、R4 ,及環A之較佳態樣,係如前所述。
其他較佳之R5 係如以下所述。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1 ,係下述式群[V-b]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其他較佳之W1 ,為C4-10 烷二基;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2 為羧基;
其他較佳之L,為下述式群[VI-b]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此處,其他較佳之環D為
(i)C5-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其他較佳之Y為式-CH2 -、式-O-、式-CONH-,或式 -CONMe-;
其他較佳之W2 ,為C5-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5-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3 ,為羧基或羧基甲氧基;
其他較佳之環B,為下述式群[V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其他較佳之W3 為C4-8 烷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k)四氫異喹啉基、
(m)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或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羧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或環戊烷-1,1-二基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或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吲哚基取代)、
(v)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亦可經1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ix)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v)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 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xix)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苄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丙烷-2,2-二基,及環戊烷-1,1-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4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k)環C為四氫異喹啉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m)環C為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4 ,為
(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或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其他較佳之W4 ,為C1-3 烷二基。
此時,更佳之R5 ,係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1 ,為下述式群[V-b]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更佳之W1 ,為C4-6 烷二基;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2 為羧基;
更佳之L,為下述式群[VI-b]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此處,更佳之環D為
(i)C5-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係經1個C1 烷基羰基取代),
更佳之Y為式-CH2 -、式-O-、式-CONH-,或式-CONMe-;
更佳之W2 ,為C5-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5-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3 為羧基;
更佳之環B,為下述式群[VIII-b]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更佳之W3 ,為C4-6 烷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k)四氫異喹啉基、
(m)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或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更佳之環C為C6 環烷基;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更佳之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基;
更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C2-4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選自由丙烷-1,1-二基及環戊烷-1,1-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3 烷基羰基、
(iii)經C2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或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此時,其他較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更佳之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2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單C1-2 烷基胺基磺醯基之C1-2 烷基,亦可經1個吲哚基取代)、
(iv)單C2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單C2 烷基胺基磺醯基之C2 烷基,係經1個吲哚基取代)、
(v)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 烷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單C1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3 烷基磺醯基胺基、
(ix)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3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
(xiv)經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該經單 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2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該二(C1-2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2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羥基或1~2個氟原子取代)、
(xix)經羧基取代之C2 烯基、
(xx)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 環烷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1個苄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丙烷-2,2-二基及環戊烷-1,1-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3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2-3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2-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之C4-5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係經選自由C1 烷基羰基、C1 烷氧基羰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更佳之R54 ,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 烷基、
(iv)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v)經羧基取代之單C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k)環C為四氫異喹啉基時,
更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m)環C為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時,
更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3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3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R54 ,為
(ii)經C1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或
(iii)經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更佳之W4 ,為C1-3 烷二基。
此時,又更佳之一的R5 係如以下所述。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1 ,為下述式[V-2]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W1 為己烷-1,6-二基;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2 為羧基;
又更佳之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10],或式[VI-11]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Y為式-CH2 -,或式-O-;
又更佳之W2 ,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或辛烷-1,8-二基;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3 為羧基;
又更佳之環B,為下述式[VIII-10]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W3 ,為丁烷-1,4-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環C,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k)四氫異喹啉基、
(m)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或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此處,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哌啶-3-基,或哌啶-4-基;
又更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又更佳之R54 ,為
(ii)胺甲醯基、
(iii)甲基胺基羰基、n-丙基胺基羰基、
(iv)乙基胺基磺醯基(該乙基胺基磺醯基的乙基,係經1個吲哚基取代)、
(v)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ix)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iv)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選自由四氫呋喃基及哌啶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異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乙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甲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i)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或1~2個氟原子取代)、經吡咯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哌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嗎啉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乙烯基、
(xx)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烯基、
(xxii)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3-基、經羧基取代之吡啶-4-基、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
(xxxxix)羥基、
(xxxxx)甲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甲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n-丙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係經1個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的氮原子,係經選自由甲基羰基、甲氧基羰基,及二甲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吡啶-4-基;
又更佳之R54 ,為
(ii)胺甲醯基,或
(v)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I-1]或式[XII-2]表示之構造


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II-1]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k)環C為四氫異喹啉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V-1]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m)環C為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V-1]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4 ,為
(i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或
(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又更佳之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或丙烷-1,3-二基。
此時,其他又更佳之R5 係如以下所述。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2 為羧基;
又更佳之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10],或式[VI-11]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Y為式-CH2 -,或式-O-;
又更佳之W2 ,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或辛烷-1,8-二基;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3 為羧基;
又更佳之環B,為下述式[VIII-10]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W3 ,為丁烷-1,4-二基;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環C,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或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此處,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哌啶-3-基或哌啶-4-基;
又更佳之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又更佳之R54 ,為
(ii)胺甲醯基、
(iii)甲基胺基羰基、n-丙基胺基羰基、
(v)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ix)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iv)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選自由四氫呋喃基及哌啶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異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乙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甲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i)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或1~2個氟原子取代)、經吡咯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哌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嗎啉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乙烯基、
(xx)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烯基、
(xxii)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3-基、吡啶-4-基、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
(xxxxix)羥基、
(xxxxx)甲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甲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n-丙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係經1個二甲基胺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的氮原子,係經選自由甲基羰基、甲氧基羰基,及二甲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吡啶-4-基;
又更佳之R54 為胺甲醯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I-1]或式[XII-2]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又更佳之環C,為下述式[XIII-1]表示之構造

又更佳之R54 為羧基;
此時,又更佳之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又更佳之R54 ,為
(i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或
(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又更佳之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或丙烷-1,3-二基。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其他較佳態樣係如以下所述。
上述式[I]中,
R1 、R2 、R3 、R4 ,及環A之較佳態樣,係如前所述。
其他較佳之R5 係如以下所述。
(A)
R5 為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1 為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

;且
W1 為C4-10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更佳之R5 ,係
R51 為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

;且
W1 為C4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R51 為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

;且
W1 為丁烷-1,4-二基的情況。
(B)
R5 為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VI-1]、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W2 為C2-10 烷二基的情況,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10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此時,更佳之R5 ,係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VI-1]、下述式[VI-4],或下述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C5-6 環烷、
・包含氧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或
・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係經1個C1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W2 為C5-8 烷二基的情況,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5-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9]、式[VI-10],或式[VI-11]表示之構造


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W2 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辛烷-1,8-二基,或式-O-(CH2 )6 -的情況;
(C)
R5 為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3 為羧基;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2]、式[VIII-4],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W3 為C3-7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更佳之R5 ,係
R53 為羧基;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2]、式[VIII-4],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W3 為C4-6 烷二基;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R53 為羧基;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8]、式[VIII-9]、式[VIII-10],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W3 為丁烷-1,4-二基,或己烷-1,6-二基的情況;
(D)
R5 為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或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此處,
環C為(a)C3-6 環烷基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更佳之R5 ,係
環C為C6 環烷基,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環C為環己基,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丙烷-1,3-二基的情況;
環C為(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4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更佳之R5 ,係
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
R54
(i)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環C為哌啶-3-基或哌啶-4-基;
R54
(i)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環C為(c)苯基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4
・羧基、
・胺甲醯基、
・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
・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及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或環戊烷-1,1-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羥基、
・C1-4 烷基磺醯氧基、
・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
・經羥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
・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更佳之R5 ,係
R54
・羧基、
・胺甲醯基、
・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單C1 烷基胺基磺醯基、
・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 烷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C1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C3 烷基磺醯基胺基、
・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C1-3 烷基、
・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
・經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該經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
・經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
・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C2 烯基、
・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烯基、
・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 環烷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C2-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或環戊烷-1,1-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C1 烷基胺基羰基、

【化153】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羥基、
・C1 磺醯氧基、
・經羥基取代之C1-3 烷基、
・經羥基取代之鹵C2-3 烷基、
・經羥基取代之C2-4 烷基磺醯基、
・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之C4-5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 烷基羰基、C1 烷氧基羰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R54
・羧基、
・胺甲醯基、
・甲基胺基羰基、乙基胺基羰基(該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1個羥基取代)、n-丙基胺基羰基、
・甲基胺基磺醯基、
・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異丙基磺醯基胺基、
・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
・羧基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
・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選自由四氫呋喃基,及吡咯啶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甲氧基,及二甲基胺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氮雜環丁烷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該氮雜環丁烷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或1~2個氟原子取代)、吡咯啶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哌啶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嗎啉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
・經羧基取代之C2 烯基、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烯基、
・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經羧基取代之環己基、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2-羧基苯基甲基胺基羰基、3-羧基苯基甲基胺基羰基、4-羧基苯基甲基胺基羰基、
・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羥基、
・甲基磺醯氧基、
・經羥基取代之甲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丙基、
・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n-丙基、
・經羥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磺醯基、
・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甲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
・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及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的氮原子,係經選自由甲基羰基、甲氧基羰基,及二甲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或丙烷-1,3-二基的情況;
環C為(d)吡啶基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4
・胺甲醯基,或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更佳之R5 ,係
R54
(ii)胺甲醯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環C為吡啶-4-基,
R54
(ii)胺甲醯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環C為(g)四氫萘基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更佳之R5 ,係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環C為下述式[XII-1]或式[X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環C為(h)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環C為下述式[XIII-1]或式[XI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環C為(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較佳之R5 ,係
R54
・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或
・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更佳之R5 ,係
環C為上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R54
(ii)經C1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或
(iii)經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R5 ,係
環C為上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R54
(i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或
(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再者,上述之「較佳之態樣」,係包含以下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上述之「較佳之態樣」,進而亦包含以下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本發明之化合物的較佳之一態樣,為下述式[I-A]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此處,R1 、R2 、R51 ,及W1 之較佳態樣係如上述所記載。
上述式[I-A]中,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1 為下述式[V-6]或式[V-8]表示之構造


W1 為C4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1 為下述式[V-6]或式[V-8]表示之構造


W1 為丁烷-1,4-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A]中,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1 為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


W1 為C4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1 為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


W1 為丁烷-1,4-二基的情況;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A]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其他較佳態樣,為下述式[I-B]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此處,R1 、R2 、L、Y,及W2 之較佳態樣係如上述所記載。
上述式[I-B]中,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1]、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5-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係經1個C1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O-、式-CONH-,或式-CONMe-;
W2 為C5-8 烷二基的情況,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5-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9]、式[VI-10],或式[VI-11]表示之構造


Y為式-CH2 -、式-O-、式-CONH-,或式-CONMe-;
W2 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辛烷-1,8-二基,或式-O-(CH2 )6 -的情況。
上述式[I-B]中,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1]、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5-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係經1個C1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W2 為C5-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5-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9]、式[VI-10],或式[VI-11]表示之構造


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W2 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辛烷-1,8-二基,或式-O-(CH2 )6 -的情況;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B]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其他較佳態樣,為下述式[I-C]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此處,R1 、R2 、R53 、環B,及W3 之較佳態樣係如上述所記載。
上述式[I-C]中,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2]、式[VIII-4],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R53 為羧基;
W3 為C4-6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8]、式[VIII-9]、式[VIII-10],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R53 為羧基;
W3 為丁烷-1,4-二基,或己烷-1,6-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C]中,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2]、式[VIII-4],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R53 為羧基;
W3 為C4-6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8]、式[VIII-9]、下述式[VIII-10],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R53 為羧基;
W3 為丁烷-1,4-二基,或己烷-1,6-二基的情況;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C]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其他較佳態樣,為下述式[I-D]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此處,R1 、R2 、R54 、環C,及W4 之較佳態樣係如上述所記載。
上述式[I-D]中,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C6 環烷基;
R54 為羧基;
W4 為C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環己基;
R54 為羧基;
W4 為丙烷-1,3-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C6 環烷基;
R54 為羧基;
W4 為C3 烷二基;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環己基;
R54 為羧基;
W4 為丙烷-1,3-二基;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D]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基;
R54
(i)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C5 烷二基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3 烷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或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哌啶-3-基或哌啶-4-基;
R54
(i)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n-丙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或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基;
R54
(i)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哌啶-3-基或哌啶-4-基;
R54
(i)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D]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d)環C為吡啶基時,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 烷基、
(iv)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i)經羧基取代之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甲基、
(iv)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vi)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d)環C為吡啶基時,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ii)胺甲醯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吡啶-4-基;
R54
(ii)胺甲醯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D]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g)環C為四氫萘基時,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羧基;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下述式[XII-1]或式[X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g)環C為四氫萘基時,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羧基;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下述式[XII-1]或式[X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D]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羧基;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下述式[XIII-1]或式[XI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羧基;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環C為下述式[XIII-1]或式[XI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的情況;
W4 為甲烷二基;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D]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n)環C為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ii)經C1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或
(iii)經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i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或
(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n)環C為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ii)經C1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或
(iii)經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i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或
(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D]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其他較佳態樣,為下述式[I-D’]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此處,R1 、R2 、R54 、R61 、R62 ,及W4 之較佳態樣係如上述所記載。
上述式[I-D’]中,
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羧基、
・胺甲醯基、
・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C1 烷基胺基磺醯基、
・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 烷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C1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C3 烷基磺醯基胺基、
・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C1-3 烷基、
・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
・經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該經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經二(C1-2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該經二(C1-2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之二(C1-2 烷基)胺基的一個C1-2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經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
・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C2 烯基、
・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烯基、
・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 環烷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1個苄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或環戊烷-1,1-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C1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羥基、
・C1 磺醯氧基、
・經羥基取代之C1-3 烷基、
・經羥基取代之鹵C2-3 烷基、
・經羥基取代之C2-4 烷基磺醯基、
・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之C4-5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 烷基羰基、C1 烷氧基羰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羧基、
・胺甲醯基、
・甲基胺基羰基、n-丙基胺基羰基、
・甲基胺基磺醯基、
・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異丙基磺醯基胺基、
・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
・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選自由四氫呋喃基,及吡咯啶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n-丙基、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乙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甲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1個羥基取代)、
・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係經1個羥基,或1~2個氟原子取代)、經吡咯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哌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經嗎啉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經羧基取代之乙烯基、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烯基、
・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經羧基取代之環己基、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的甲基,亦可經1個苄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胺基羰基、
・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羰基的n-丙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的吡咯啶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的n-丙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羥基、
・甲基磺醯氧基、
・經羥基取代之甲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丙基、
・經羥基取代之鹵甲基、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
・經羥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
・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甲基胺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及
・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的氮原子,係經選自由甲基羰基、甲氧基羰基,及二甲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或丙烷-1,3-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D’]中,
其他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羧基、
・胺甲醯基、
・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C1 烷基胺基磺醯基、
・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 烷基)胺基磺醯基之一個C1 烷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C1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C3 烷基磺醯基胺基、
・C1 烷基磺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C1-3 烷基、
・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 烷基、
・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
・經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該經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之單C1-3 烷基胺基羰基之C1-3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2 烷基、
・經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
・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2 烷基(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C2 烯基、
・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 烯基、
・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經二(C1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 環烷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C2-3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3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或環戊烷-1,1-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 烷基胺基羰基、
・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C1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員之飽和雜環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3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羥基、
・C1 磺醯氧基、
・經羥基取代之C1-3 烷基、
・經羥基取代之鹵C2-3 烷基、
・經羥基取代之C2-4 烷基磺醯基、
・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4-5 環烷基之C4-5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 烷基羰基、C1 烷氧基羰基,及二(C1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C1-3 烷二基的情況;
此時,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羧基、
・胺甲醯基、
・甲基胺基羰基、乙基胺基羰基(該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1個羥基取代)、n-丙基胺基羰基、
・甲基胺基磺醯基、
・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異丙基磺醯基胺基、
・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
・羧基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
・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選自由四氫呋喃基,及吡咯啶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甲氧基,及二甲基胺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氮雜環丁烷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該氮雜環丁烷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或1~2個氟原子取代)、吡咯啶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哌啶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嗎啉基經羧基取代之乙基、
・經羧基取代之乙烯基、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烯基、
・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經羧基取代之環己基、
・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2-羧基苯基甲基胺基羰基、3-羧基苯基甲基胺基羰基、4-羧基苯基甲基胺基羰基、
・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羥基、
・甲基磺醯氧基、
・經羥基取代之甲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丙基、
・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n-丙基、
・經羥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磺醯基、
・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甲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
・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及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哌啶基的氮原子,係經選自由甲基羰基、甲氧基羰基,及二甲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或丙烷-1,3-二基的情況;
此時,特佳之態樣,係
式[I-D]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再者,上述之「較佳之態樣」,亦包含以下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其他較佳態樣,為下述式[I-E]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此處,R1 、R2 ,及R5 之較佳態樣係如上述所記載。
上述式[I-E]中,更佳之一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B)
R5 為下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L,為下述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ii)包含氧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
R52 為羧基;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C7-8 烷二基的情況,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7-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下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環B,為下述式[VIII-7]表示之構造


R53 為羧基;
W3 為C6 烷二基的情況;
(D)
R5 為下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或
(h)苯并二氫吡喃基
此處,
(c)
環C為苯基時,
R54
(xxi)經羧基取代之C3 環烷基,或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5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d)
環C為吡啶基時,
R54 ,為(iv)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2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g)
環C為四氫萘基時,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h)
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 烷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又更佳之態樣,係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B)
R5 為下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L,為下述式[VI-4]或式[VI-10]表示之構造


R52 為羧基;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庚烷-1,7-二基、辛烷-1,8-二基,或式-O-(CH2 )6 -的情況;
(C)
R5 為下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環B,為下述式[VIII-7]表示之構造


R53 為羧基,
W3 為己烷-1,6-二基的情況;
(D)
R5 為下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或
(h)苯并二氫吡喃基,
(c)
環C為苯基時,
R54
(xxi)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或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d)
環C為吡啶基時,
環C為吡啶-4-基;
R54 為(iv)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g)
環C為四氫萘基時,
環C,為下述式[XII-1]或式[X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h)
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環C為下述式[XIII-1]或式[XIII-2]表示之構造


R54 為羧基,
R61 為氫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的情況。
上述式[I-E]中,特佳之一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之任一者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上述式[I-E]中,其他特佳之態樣,係
式[I-E]表示之化合物,為以下的情況:
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式[I-D’]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之其他較佳態樣,為下述(101)~(106)。
(101)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C1-3 烷二基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102)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鄰位的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或乙烷-1,2-二基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103)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鄰位的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或乙烷-1,2-二基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104)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或氟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105)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106)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相同地為氫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式[I-B]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之其他較佳態樣,為下述(201)~(203)。
(201)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1]、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W2 為C2-10 烷二基的情況,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10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202)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4 環烷,或
(ii)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庚烷-1,7-二基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203)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式[VI-7]表示之構造


此處,環D為
(i)C4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或
(iii)包含硫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係經2個側氧基取代)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庚烷-1,7-二基
的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本發明之化合物,為具有經吡唑基等之唑取代的吡啶作為基本骨架之化合物,亦可為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包含互變異構物。互變異構物之例子,以下顯示下述式[II]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II-1]之構造

的化合物(以下記載為化合物[I-1])及其互變異構物(以下記載為化合物[I-1-α])。
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例如可列舉如鹽酸鹽、氫溴酸鹽、氫碘酸鹽、磷酸鹽、硫酸鹽、硝酸鹽之無機酸鹽;如甲磺酸鹽、乙磺酸鹽、苯磺酸鹽、p-甲苯磺酸鹽、三氟甲磺酸鹽之磺酸鹽;如草酸鹽、酒石酸鹽、檸檬酸鹽、馬來酸鹽、琥珀酸鹽、乙酸鹽、三氟乙酸鹽、安息香酸鹽、苦杏仁酸鹽、抗壞血酸鹽、乳酸鹽、葡萄糖酸鹽、蘋果酸鹽之有機酸鹽等之酸加成鹽;如甘胺酸鹽、離胺酸鹽、精胺酸鹽、鳥胺酸鹽、麩胺酸鹽、天門冬胺酸鹽之胺基酸鹽,或如鋰鹽、鈉鹽、鉀鹽、鈣鹽、鎂鹽之無機鹽或如銨鹽、三乙胺鹽、二異丙胺鹽、環己胺鹽之與有機鹼之鹽。再者,鹽係包含水合鹽。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能具備不對稱中心,此時係存在有各種光學異構物。因此,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作為(R)及(S)之個別光學活性體,及作為消旋體或(RS)混合物而存在。又,具備2個以上不對稱中心之化合物時,進一步亦存在有各光學異構性所致的非鏡像異構物。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包含以任意比例含有此等全部型態的混合物。例如,非鏡像異構物可藉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週知之方法,例如分化結晶法等來分離,又,光學活性體可藉由為此目的而為人所週知的有機化學手法來得到。又,本發明之化合物中,可能存在有cis體、trans體等之幾何異構物。進一步地,本發明之化合物,具有互變異構性,存在有各種互變異構物。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包含該等的異構物,及以任意比例含有該等的異構物之混合物。
進一步地,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形成水合物或溶劑合物時,該等亦包含於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之範圍內。
20-HETE產生酵素,係指催化花生四烯酸之ω位置氫氧化,以花生四烯酸為基質而產生20-HETE的細胞色素P450 4A11、4F2者。
而如前述,20-HETE於生體內係發揮各種各樣的作用,與多囊性腎臟病之病態形成,或各種腦血管疾病、腎疾病、循環器官疾病等之病態相關。
因此,藉由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可預防或改善多囊性腎臟病、多囊性腎臟病相關之疾病、多囊性腎臟病相關之症狀。又,可預防或改善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缺血性心疾病、慢性腎衰竭、動脈硬化、脂肪肝、癌。
本發明之化合物,具有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的作用。因而,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使用作為20-HETE產生酵素阻礙劑,或多囊性腎臟病之預防或改善劑之有效成分。
又,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可使用作為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缺血性心疾病、慢性腎衰竭、動脈硬化、脂肪肝、癌之預防或改善劑之有效成分。
此處,「多囊性腎臟病」,係包含因基因變異,多數之囊腫於於兩側腎臟進行性地發生及增大的「體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與「體染色體隱性多囊性腎臟病」。「多囊性腎臟病相關之疾病」,可列舉慢性腎衰竭、高血壓、血管障礙、肝臟及胰臟之囊腫、尿道感染症、肝膽道系感染症、尿道結石等。又,「多囊性腎臟病相關之症狀」,係包含疼痛、血尿、腹部膨脹。
再者,欲評估本發明之化合物之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的作用,例如可遵照後述之本說明書之試驗例記載的方法等公知之手法進行。
關於本發明之醫藥,所含有的本發明之化合物之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可單獨地,或與藥學上或藥劑學上容許的添加劑一起投與。
添加劑可使用常用之賦形劑或稀釋劑,此外可依需要使用一般所使用之結合劑、崩解劑、潤滑劑、被覆劑、糖衣劑、pH調整劑、溶解劑或水性或非水性溶劑。具體而言,可列舉水、乳糖、右旋糖、果糖、蔗糖、山梨醇、甘露醇、聚乙二醇、丙二醇、澱粉、玉米澱粉、膠質、明膠、海藻酸鹽、矽酸鈣、磷酸鈣、纖維素、水糖漿、甲基纖維素、聚乙烯基吡咯啶酮、對羥苯甲酸烷酯、滑石、硬脂酸、硬脂酸鎂、寒天、果膠、阿拉伯膠、甘油、芝麻油、橄欖油、大豆油可可脂、乙二醇、低黏度羥基丙基纖維素(HPC-L)、微結晶纖維素、羧基甲基纖維素(CMC)、羧基甲基纖維素鈉(CMC-Na)等或其他常用者。
本發明之醫藥,可為固體組成物、液體組成物及其他組成物之任意形態,依需要選擇最適者。
本發明之醫藥,可對本發明之化合物添加前述之添加劑,藉由常用之製劑技術,調製為錠劑、丸劑、膠囊劑、顆粒劑、粉劑、散劑、液劑、乳劑、懸浮劑、注射劑等。
又,本發明之醫藥,能夠以本發明之化合物,與α、β或γ-環糊精或甲基化環糊精等來形成晶籠化合物而製劑化。
本發明之醫藥,可為對於可與本發明之化合物併用的化合物,作為單一製劑(摻合劑),或個別製劑化而得的2種以上之製劑(併用劑)。
將此等化合物個別製劑化而作為2種以上之製劑時,可將個別的製劑同時或隔著一定之時間間隔來投與。此時,何者先投與均可。該2種以上之製劑,亦可於1日以分別不同的次數投與。又,該2種以上之製劑,亦可以不同的路徑投與。
將此等化合物個別製劑化而作為2種製劑時,亦可能同時,或以極短間隔投與,例如,較佳於市售醫藥之添附文件或販賣手冊等之文件,記載分別予以併用之要旨。
又,亦佳為將此等有效成分個別製劑化而作為由2種製劑所成之套組的形態。
使用本發明之化合物作為20-HETE產生酵素阻礙劑等時,亦可將本發明之化合物直接經口投與。又,亦可以含有本發明之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之劑的形態來經口投與。
使用本發明之化合物作為多囊性腎臟病之預防或改善劑等時,亦可將本發明之化合物直接經口投與。又,亦可以含有本發明之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之劑的形態來經口投與。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投與量,雖亦依投與對象、投與路徑、對象疾病、症狀等而異,例如,對成人患者經口投與時,通常1次量為0.1mg~1000mg、較佳為1mg~200mg,較期望將該量1日1次~3次,或2日~3日1次投與。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製劑的製造例如以下所示。

製劑例1
製造含有以下成分之顆粒劑。
成分: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乳糖、玉米澱粉、HPC-L。
將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與乳糖過篩。將玉米澱粉過篩。將此等以混合機混合。對混合粉末添加HPC-L水溶液,捏合、造粒(擠出造粒)後乾燥。將所得之乾燥顆粒以振動篩過篩而得到顆粒劑。
製劑例2
製造含有以下成分之膠囊填充用散劑。
成分: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乳糖、玉米澱粉、硬脂酸鎂。
將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與乳糖過篩。將玉米澱粉過篩。將此等與硬脂酸鎂以混合機混合,得到散劑。所得之散劑可填充於膠囊中。
製劑例3
製造含有以下成分之膠囊填充用顆粒劑。
成分: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乳糖、玉米澱粉、HPC-L。
將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與乳糖過篩。將玉米澱粉過篩。將此等以混合機混合。對混合粉末添加HPC-L水溶液,捏合、造粒後乾燥。將所得之乾燥顆粒以振動篩過篩並整粒,而得到顆粒。所得之顆粒可填充於膠囊中。
製劑例4
製造含有以下成分之錠劑。
成分: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乳糖、微結晶纖維素、硬脂酸鎂、CMC-Na。
將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乳糖,與微結晶纖維素、CMC-Na過篩並混合。對混合粉末添加硬脂酸鎂,得到製劑用混合粉末。將本混合粉末直接打錠而得到錠劑。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I]之製造方法,但製造方法並不特別限定於所例示者。又,反應所使用之溶劑,亦只要是不阻礙各反應的溶劑即可,不特別限定於下述記載。
本發明之化合物[I],可藉由本身公知之方法,例如以下所示之製造法1~44,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製造。
又,本發明之化合物[I]之製造中,可適當替換各製造法中各自的步驟之順序。
再者,以下之各製造方法中,原料化合物亦能夠以鹽的形態使用,鹽例如可列舉前述之「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本發明之化合物[I]當中,下述式[II]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II-1]表示之構造的化合物(以下亦有記載為化合物[I-1])之製造方法示於製造法1~35,下述式[III-2]表示之構造的化合物(以下亦有記載為化合物[I-2])之製造方法示於製造法36~38,下述式[III-3]表示之構造的化合物(以下亦有記載為化合物[I-3])之製造方法示於製造法39~41,下述式[III-4]或式[III-5]表示之構造的化合物(以下亦有分別記載為化合物[I-4]、化合物[I-5])之製造方法示於製造法42~44。
本發明之化合物[I-1]之製造中間體的化合物[1-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的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1:

[流程中,
R1 、R2 、R3 ,及R4 係同前述之定義,
XA 表示氯原子或溴原子,
G表示硼酸基或硼酸酯基。
又,Pro1 表示羥基之保護基,
例如,(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與羥基一起形成苄基醚構造之保護基。本說明書中亦有稱為「苄基醚系保護基」);
(ii)甲氧基甲基、四氫吡喃基等(與羥基一起形成縮醛構造之保護基。本說明書中亦有稱為「縮醛系保護基」);
(iii)三甲基矽烷基、三異丙基矽烷基、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等(與羥基一起形成矽烷基醚構造之保護基。本說明書中亦有稱為「矽烷基醚系保護基」),
Pro2 表示以吡唑基為代表的唑之保護基。例如四氫吡喃基、三苯基甲基等]。
[步驟1-1]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a]之羥基以保護基Pro1 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文獻(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第4版,2007年,G.M.Wuts、T.W.Greene編)記載之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進行。
[步驟1-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b]與化合物[1-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d]之方法。
本反應係所謂的鈴木-宮浦偶合反應,可於鈀觸媒及鹼之存在下,藉由文獻(Tetrahedron Letters,第20卷,3437頁,1979年;Chemical reviews,第95卷,2457頁,1995年)記載之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化合物[1-c]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鈀觸媒例如可列舉肆(三苯基膦)鈀(0)、[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等。所用之鈀觸媒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b]1當量而言,通常係0.001~0.5當量、較佳為0.001~0.3當量。
鹼例如可列舉碳酸鉀、碳酸銫、碳酸鈉等之鹼金屬碳酸鹽或其水溶液、氟化鉀、氟化銫、三乙胺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b]1當量而言,通常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反應溶劑例如可列舉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甲苯、1,4-二噁烷、四氫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乙醇、水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此等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又亦可於微波照射下進行。
再者,如前所述,與本發明之化合物[I’]中包含互變異構物同樣地,於經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取代的化合物[1-d]等中亦可能有包含異構物的情況。以下顯示化合物[1-d]及其異構物[1-d-α],作為異構物的例子。
[步驟1-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d]之羥基之保護基Pro1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e]之方法。
(i)Pro1 為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醚系保護基時,本反應可於金屬觸媒及氫源之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金屬觸媒,例如可列舉鈀碳、氫氧化鈀碳等。所用之金屬觸媒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d]1當量而言,係0.001~1當量、較佳為0.01~0.5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氫壓,係常壓~10大氣壓、較佳為常壓~4大氣壓。
本反應所用之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水、四氫呋喃、乙酸乙酯等,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ii)Pro1 為甲氧基甲基、四氫吡喃基等之縮醛系保護基時,本反應可於酸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酸,例如可列舉鹽酸、三氟乙酸等。所用之酸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d]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水、二氯甲烷、氯仿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iii)Pro1 為三甲基矽烷基、三異丙基矽烷基、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等之矽烷基醚系保護基時,本反應可於酸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酸,例如可列舉鹽酸、乙酸、三氟乙酸等。所用之酸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d]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溶劑,例如可列舉四氫呋喃、甲醇、乙醇、水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又,本反應亦可於氟化物離子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氟化物離子源,例如可列舉氟化鉀、四丁基銨氟化物等。所用之氟化物離子源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d]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溶劑,例如可列舉四氫呋喃、N,N-二甲基甲醯胺、甲醇、乙醇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a]、[1-c],可藉由以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之製造中間體的化合物[1-e]當中,R1 為氯原子或溴原子的化合物[2-b],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

[流程中,
R2 、R3 、R4 ,及Pro2 係同前述之定義,
XA ’表示氯原子、溴原子]。
[步驟2-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之R1 為氫原子的化合物[2-a]與鹵化劑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b]之方法。
本反應中所用的鹵化劑,例如可列舉N-氯琥珀醯亞胺(NCS)或N-溴琥珀醯亞胺(NBS)等。所用之試藥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a]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1.1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乙腈、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醯胺、水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回流溫度,進行1~48小時。
又,本反應即使為無保護之基質,亦即Pro2 為氫原子時亦可同樣地實施。
再者,上述製造法2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2-a],可藉由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而製造。
本發明之化合物[I]之製造中間體的化合物[1-e]當中,R1 為二氟甲基的化合物[3-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

[流程中,
R2 、R3 、R4 、Pro1 ,及Pro2 ,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3-1]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d]之R1 為氫原子的化合物[3-a]予以位置選擇性地溴化,而製造化合物[3-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2之步驟2-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b]與烷基鋰化合物反應後,使所生成之反應中間體與甲醯胺化合物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c]之方法。
與化合物[3-b]之反應中所用的烷基鋰化合物可列舉n-丁基鋰。所用的烷基鋰化合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二乙基醚、四氫呋喃、1,4-二噁烷、甲苯、二甲苯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80℃~-50℃,進行0.1~1小時。
與所生成之反應中間體的反應中所用的甲醯胺化合物,例如可列舉N,N-二甲基甲醯胺、N-甲氧基-N-甲基甲醯胺等。所用的甲醯胺化合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通常可於-80℃~室溫,進行0.1~24小時。
[步驟3-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c]之甲醯基轉換為二氟甲基,而製造化合物[3-d]之方法。
與化合物[3-c]之反應中所用的氟化試藥,例如可列舉四氟硫(IV)、(N,N-二乙基胺基)硫三氟化物(DAST)、雙(2-甲氧基乙基)胺基硫三氟化物(BAST)。所用的氟化試藥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二氯甲烷、氯仿、乙腈、四氫呋喃、1,4-二噁烷、甲苯、二甲苯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3-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d]之保護基Pro1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e]之方法。
本步驟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3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3-a],可藉由前述之製造法1之步驟1-1及1-2,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1]表示之構造的化合物之製造中間體的化合物[4-c],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4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4: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R51 ,及W1 係同前述之定義,
LG1 表示羥基或脫離基。
LG1 表示之「脫離基」,例如表示氯原子、溴原子等之鹵素原子;甲烷磺醯氧基等之C1-4 烷基磺醯氧基;或p-甲苯磺醯氧基等之芳基磺醯氧基]。
[步驟4-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4-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4-b]之方法。
(i)化合物[4-a]之LG1 為羥基時,本反應可使用公知之方法,即所謂光延反應(Synthesis,1頁,1981年)來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化合物[4-a]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e]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偶氮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偶氮二羧酸雙(2-甲氧基乙酯)、偶氮二羧酸二異丙酯、1,1’-偶氮雙(N,N-二甲基甲醯胺)等。所用的偶氮化合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e]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膦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三苯基膦、三丁基膦等。所用的膦化合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e]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四氫呋喃、1,4-二噁烷、二乙基醚、氯仿、二氯甲烷、甲苯、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又,本反應亦可使用Tetrahedron Letters,第36卷,2531頁,1995年,或Tetrahedron Letters,第37卷,2463頁,1996年記載之方法來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試藥,例如可列舉氰基亞甲基三甲基膦烷或氰基亞甲基三丁基膦烷等。所用之試藥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e]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與前述之光延反應相同者。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ii)化合物[4-a]之LG1 為脫離基時,本反應可在鹼之存在下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化合物[4-a]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e]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三乙胺、N,N-二異丙基乙胺、1,8-二氮雜雙環[4,3,0]十一-7-烯等之胺、氫化鈉等之鹼金屬氫化物、氫氧化鉀等之鹼金屬氫氧化物、碳酸銫、碳酸鉀、碳酸鈉等之鹼金屬碳酸鹽、tert-丁氧基鉀等之烷氧基鹼金屬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e]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四氫呋喃、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又,化合物[4-a]之LG1 為羥基時,本反應亦可於將羥基轉換為脫離基之後進行。
羥基之轉換為脫離基,可使用慣用之方法進行。例如,可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於(a)鹵化試藥,或(b)鹼之存在下,使磺酸酯化試藥進行反應,而製造LG1 為脫離基的化合物[4-a]。
本反應所用的(a)鹵化試藥,例如可列舉亞硫醯氯、磷醯氯、N-氯琥珀醯亞胺、溴、N-溴琥珀醯亞胺等。所用的鹵化試藥之量,相對於本具有羥基之化合物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又,本反應所用的(b)磺酸酯化試藥,例如可列舉甲磺酸氯化物、三氟甲磺酸氯化物、p-甲苯磺酸氯化物等。所用的磺酸酯化試藥之量,相對於本具有羥基之化合物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鹼,可列舉三乙胺、N,N-二異丙基乙胺、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所使用之磺酸酯化試藥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4-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4-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4-c]之方法。
本反應中所用的酸,例如可列舉鹽酸或甲酸、三氟乙酸等。所用之酸之量,相對於化合物[4-b]1當量而言,係1當量~溶劑量、較佳為1~10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四氫呋喃、水、乙酸乙酯、1,4-二噁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4-c],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4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及[4-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2]表示之構造,且R52 為羧基的化合物[5-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5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5: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L、Y、W2 、LG1 係同前述之定義,
Pro3 表示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或tert-丁基]。
[步驟5-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5-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5-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以下,製造化合物[5-e]時,存在有數個合成路徑。依次記載其步驟5-2~5-6。
化合物[5-b]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或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可藉由步驟5-2及5-3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5-c]製造化合物[5-e]。
[步驟5-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5-b]之保護基Pro3 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5-c]之方法。
(i)化合物[5-b]之Pro3 為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本反應可於鹼性條件下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等之鹼金屬氫氧化物。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5-b]1當量而言,係1~100當量、較佳為1~10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2-丙醇、丙酮、四氫呋喃、1,4-二噁烷、水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ii)化合物[5-b]之Pro3 為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本反應可藉由(i)記載的方法,或製造法1之步驟1-3(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5-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5-c]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5-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5-b]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保護基時,或為(iii)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5-4及5-5,經由化合物[5-d]而製造化合物[5-e]。
[步驟5-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5-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來製造化合物[5-d]之方法。
(i)化合物[5-b]之Pro3 為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或(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iii)化合物[5-b]之Pro3 為tert-丁基時,本反應可於比較溫和的酸性條件下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酸,例如可列舉鹽酸或甲酸、三氟乙酸等。所用之酸之量,相對於化合物[5-b]1當量而言,係1當量~溶劑量、較佳為1~10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四氫呋喃、水、乙酸乙酯、1,4-二噁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室溫,進行1~24小時。
[步驟5-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5-d]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5-e]之方法。
(i)化合物[5-d]之Pro3 為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ii)化合物[5-d]之Pro3 為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本反應可藉由(i)記載的方法,或製造法1之步驟1-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iii)化合物[5-d]之Pro3 為tert-丁基時,本反應可於酸性條件下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酸,例如可列舉鹽酸或三氟乙酸等。所用之酸之量,相對於化合物[5-d]1當量而言,係1當量~溶劑量、較佳為1~10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四氫呋喃、水、乙酸乙酯、1,4-二噁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50℃~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化合物[5-b]之Pro3 為4-甲氧基苄基或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5-6而製造化合物[5-e]。
[步驟5-6]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5-b]之保護基Pro2 及Pro3 於酸性條件下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5-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ii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5-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5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及[5-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又,化合物[5-e],例如亦可藉由下述製造法6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製造。

製造法6:

[流程中,
R1 、R2 、R3 、R4 、XA 、Pro2 、Pro3 、W2 、Y、L、LG1 ,及G,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6-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a]與化合物[5-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6-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6-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6-a]與化合物[1-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5-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5-b],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5-6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生成化合物[5-e]。
再者,上述製造法6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a]、[5-a]、[1-c],可藉由以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5-e]中,Y為式-O-的化合物[7-f],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7: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W2 ,及L係同前述之定義,
LG2 ,係與LG1 獨立地,表示羥基;或氯原子、溴原子等之鹵素原子;甲烷磺醯氧基等之C1-4 烷基磺醯氧基;或p-甲苯磺醯氧基等之芳基磺醯氧基等之脫離基]。
[步驟7-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7-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7-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7-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7-b]與化合物[7-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7-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i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7-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7-d]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7-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7-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7-e]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7-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又,上述步驟7-3與7-4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7-f],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7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7-a],及[7-c],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5-e]中,Y為式-NHCO-的化合物[8-g],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8,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8: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W2 ,及L係同前述之定義,
Pro3 ’表示甲基、乙基、異丙基等之1~2級烷基;或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
[步驟8-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8-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8-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8-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8-b]之Pro3 ’於鹼性條件下去除,而製造化合物[8-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8-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8-c]與化合物[8-d]反應,而製造化合物[8-e]之方法。
本反應為所謂的縮合反應,本反應,可由公知之方法,例如,於鹼及添加劑之存在下或非存在下,使用縮合劑來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化合物[8-d]之量,相對於化合物[8-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縮合劑,例如可列舉O-(7-氮雜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ATU)、O-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BTU)、1-(3-二甲基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醯亞胺鹽酸鹽(EDCI)、二環己基碳二醯亞胺(CDI)、(1H-苯并三唑-1-氧基)(三吡咯啶-1-基)鏻六氟磷酸鹽(PyBOP)、丙基膦酸酐(T3P)、4-(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4-甲基嗎啉鎓氯化物(DMT-MM)等。所用的縮合劑之量,相對於化合物[8-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添加劑,例如可列舉N-羥基苯并三唑一水合物(HOBt)、N-羥基琥珀醯亞胺等。所用的添加劑之量,相對於化合物[8-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N,N-二異丙基乙胺、三乙胺等之3級脂肪族胺、吡啶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8-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溶劑,可列舉N,N-二甲基甲醯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甲苯、四氫呋喃、水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8-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8-e]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8-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8-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8-f]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8-g]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8-4與8-5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8-g],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8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8-a],及[8-d],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3]表示之構造,且R53 為式HOC(=O)-L1 -的化合物[9-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9,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9: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環B、W3 係同前述之定義,
L1 表示單鍵、式-CH2 -,或式-CH2 O-(再者,此等之式中,甲烷二基亦可經式群[V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取代)]。
[步驟9-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9-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9-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以下,製造化合物[9-e]時,存在有數個合成路徑。依次記載其步驟9-2~9-6。
化合物[9-b]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或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可藉由步驟9-2及9-3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9-c]製造化合物[9-e]。
[步驟9-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9-b]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9-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9-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9-c]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9-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9-b]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或為(iii)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9-4及9-5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9-d]製造化合物[9-e]。
[步驟9-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9-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9-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9-5]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9-d]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9-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9-b]之Pro3 為4-甲氧基苄基或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9-6記載的方法製造化合物[9-e]。
[步驟9-6]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9-b]之保護基Pro2 及Pro3 於酸性條件下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9-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ii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9-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9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及[9-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又,化合物[9-b],例如亦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0,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10:

[流程中,
R1 、R2 、R3 、R4 、XA 、Pro2 、Pro3 、W3 、環B、L1 、LG1 ,及G,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10-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a]與化合物[9-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0-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0-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0-a]與化合物[1-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9-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9-b],可藉由製造法9之步驟9-2~9-6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生成化合物[9-e]。
再者,上述製造法10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a]、[9-a]、[1-c],可藉由以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11-g],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11: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係同前述之定義,
W31 表示C2-6 烷二基,
Ar表示芳基或雜芳基,
XB 表示溴原子或碘原子]。
[步驟11-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11-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1-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1-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1-b]與化合物[11-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1-d]之方法。
本反應即所謂薗頭反應(“Handbook of
Organopalladium Chemistry for Organic Synthesis”, Chapter III.2.8., pp493-535),可在鈀觸媒、銅(I)鹽,及鹼存在下,藉由文獻記載之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化合物[11-c]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1-b]1當量而言,通常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鈀觸媒例如可列舉肆(三苯基膦)鈀(0)、[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錯合物、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等。所用之鈀觸媒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1-b]1當量而言,通常為0.001~0.5當量、較佳為0.005~0.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銅(I)鹽可列舉碘化銅(I)等。所用的銅鹽(I)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1-b]1當量而言,通常為0.01~1當量、較佳為0.02~0.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鹼可列舉三乙胺或N,N-二異丙基乙胺等之胺。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1-b]1當量而言,通常為2當量~溶劑量、較佳為2~5當量。
本反應所用的反應溶劑,可列舉N,N-二甲基甲醯胺、二乙基醚、1,4-二噁烷、四氫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此等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又亦可於微波照射下進行。
[步驟11-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1-d]之炔接觸氫化,而製造化合物[11-e]之方法。
本反應,可於金屬觸媒及氫源之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金屬觸媒,例如可列舉鈀碳、氫氧化鈀碳、鈀(乙二胺錯合物)碳、參(三苯基膦)銠(I)氯化物等。所用之金屬觸媒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1-d]1當量而言,為0.001~1當量、較佳為0.01~0.5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氫壓,係常壓~10大氣壓、較佳為常壓~4大氣壓。
本反應所用之溶劑,可列舉甲醇、乙醇、水、四氫呋喃、氯仿、乙酸乙酯等,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11-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1-e]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1-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1-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11-f]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1-g]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11-4與11-5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1-g],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1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11-a],及[11-c],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12-f],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2,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12: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係同前述之定義,
R7 、R8 係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又R7 及R8 亦可與鄰接之碳原子一起形成C3-6 環烷、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亦可經1~2個側氧基取代),或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W32 表示C4-8 烷二基]。
[步驟12-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12-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2-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2-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2-b]與化合物[12-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2-d]之方法。
本反應即所謂Huisgen環化反應(Angew. Chem., Int. Ed. Engl.1963,2,565.),可在添加劑之存在下或非存在下,使用銅觸媒,藉由文獻記載之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化合物[12-c]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2-b]而言,通常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銅觸媒,例如可列舉硫酸銅、碘化銅、乙酸銅、三氟甲磺酸銅-苯錯合物等。所用的銅觸媒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2-b]1當量而言,通常為0.01~0.5當量、較佳為0.05~0.2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添加劑可列舉抗壞血酸鈉等。所用的添加劑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2-b]1當量而言,通常為0.02~1當量、較佳為0.1~0.4當量。
本反應所用的反應溶劑,可列舉N,N-二甲基甲醯胺、乙醇、甲醇、1,4-二噁烷、四氫呋喃、水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此等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12-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2-d]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2-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2-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2-e]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2-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12-3與12-4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2-f],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2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12-a],及[12-c],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的化合物[13-f],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3,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13: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LG2 、W3 、L1 係同前述之定義,
環B1 表示包含氮原子之雜環基]。
[步驟13-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13-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3-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3-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3-b]與化合物[13-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3-d]之方法。
化合物[13-b]之LG2 為脫離基時,本反應可在鹼之存在下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化合物[13-c]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3-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三乙胺、N,N-二異丙基乙胺、1,8-二氮雜雙環[4,3,0]十一-7-烯等之胺、氫化鈉等之鹼金屬氫化物、氫氧化鉀等之鹼金屬氫氧化物、碳酸銫、碳酸鉀、碳酸鈉等之鹼金屬碳酸鹽、tert-丁氧基鉀等之烷氧基鹼金屬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3-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四氫呋喃、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又,化合物[13-b]之LG2 為羥基時,本反應亦可於將羥基轉換為脫離基之後進行。
羥基之轉換為脫離基,可使用慣用之方法進行。例如,可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於(a)鹵化試藥,或(b)鹼之存在下,使磺酸酯化試藥進行反應,而製造LG2 為脫離基的化合物[13-b]。
本反應所用的(a)鹵化試藥,例如可列舉亞硫醯氯、磷醯氯、N-氯琥珀醯亞胺、溴、N-溴琥珀醯亞胺等。所用的鹵化試藥之量,相對於本具有羥基之化合物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又,本反應所用的(b)磺酸酯化試藥,例如可列舉甲磺酸氯化物、三氟甲磺酸氯化物、p-甲苯磺酸氯化物等。所用的磺酸酯化試藥之量,相對於本具有羥基之化合物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鹼,可列舉三乙胺、N,N-二異丙基乙胺、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所使用之磺酸酯化試藥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13-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3-d]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3-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3-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3-e]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3-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13-3與13-4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3-f],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3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13-a]、[13-c],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4]表示之構造,且R54 為式HOC(=O)-R54 ’-的化合物[14-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4,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14: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環C、W4 、R61 、R62 係同前述之定義,
下述式[IV-4’]表示之基,表示由R54 中選出的以下之基;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
・羧基,或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1]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或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3]表示之構造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及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c)環C為苯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
・羧基、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苯基及苄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4]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5]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6]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或
・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係經1個羧基取代)
(d)環C為吡啶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
(i)羧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
(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或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及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e)環C為吡唑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羧基;
(f)環C為三唑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羧基;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羧基;
(j)環C為吲唑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k)環C為四氫異喹啉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m)環C為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
・羧基,或
・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該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之C1-4 烷基,係經1個羧基取代),
此處,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且該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之C1-4 烷基,經1個羧基取代時,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羧基;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
・羧基,或
・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基時,
上述式[IV-4’]表示之基為羧基]。
[步驟14-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14-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4-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以下,製造化合物[14-e]時,存在有數個合成路徑。依次記載其步驟14-2~14-6。
化合物[14-b]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或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保護基時,可藉由步驟14-2及14-3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14-c]製造化合物[14-e]。
[步驟14-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14-b]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4-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4-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4-c]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4-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14-b]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保護基時,或為(iii)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14-4及14-5,經由化合物[14-d]而製造化合物[14-e]。
[步驟14-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4-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4-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4-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14-d]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4-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14-b]之Pro3 為4-甲氧基苄基或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14-6來製造化合物[14-e]。
[步驟14-6]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14-b]之保護基Pro2 及Pro3 於酸性條件下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4-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ii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4-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4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及[14-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又,化合物[14-b],例如亦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5,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15:

[流程中,
R1 、R2 、R3 、R4 、R54 ’、R61 、R62 、XA 、Pro2 、Pro3 、W4 、環C、LG1 ,及G,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15-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a]與化合物[14-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5-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5-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5-a]與化合物[1-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4-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4-b],可藉由製造法14之步驟14-2~14-6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生成化合物[14-e]。
再者,上述製造法15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a]、[14-a]、[1-c],可藉由以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16-f],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6,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16: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Ar,及XB ,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16-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16-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6-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6-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6-b]與化合物[11-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6-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1之步驟11-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6-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6-c]之炔接觸氫化,而製造化合物[16-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1之步驟11-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6-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6-d]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6-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6-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16-e]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6-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16-4與16-5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6-f],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6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11-c],及[16-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17-g],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17: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W4 、LG1 ,及Pro3 係同前述之定義,
XC 表示溴原子或碘原子,
L2 表示單鍵或甲烷二基]。
[步驟17-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17-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7-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7-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7-b]與化合物[17-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7-d]之方法。
本反應即所謂Heck反應,可在鈀觸媒及鹼之存在下,藉由文獻(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第33卷,2379頁、1995年)記載之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本反應所用的化合物[17-c]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通常為1~5當量、較佳為1~1.5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鈀觸媒,可列舉肆(三苯基膦)鈀(0)、[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等。本反應所用之鈀觸媒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通常為0.01~0.2當量、較佳為0.01~0.1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鹼可使用三乙胺、N-乙基-N,N-二異丙胺、碳酸鉀、碳酸鈣、碳酸銫、t-丁氧化鉀、乙酸鉀等。本反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通常為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溶劑,可列舉乙腈、甲苯、四氫呋喃、N,N-二甲基甲醯胺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此等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又亦可於微波照射下進行。
[步驟17-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7-d]之烯接觸氫化,而製造化合物[17-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1之步驟11-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7-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7-e]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7-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7-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17-f]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7-g]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17-4與17-5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7-g],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7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17-a],及[17-c],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18-d],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8,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18: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W4 、XC 、Ar,及G,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18-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7-b]與化合物[18-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8-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8-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8-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8-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8-3]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18-c]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8-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18-2與18-3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8-d],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8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7-b]及[18-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19-d],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19,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19: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W4 ,及XC 係同前述之定義,
R7 ’、R8 ’係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又R7 ’及R8 ’亦可與鄰接之碳原子一起形成C3-6 環烷、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亦可經1~2個側氧基取代),
M表示鋰、鋅等之金屬]。
[步驟19-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7-b]與化合物[19-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19-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i)使金屬氟化物作用於矽烷基烯醇醚,或(ii)使金屬醯胺作用於酯,並使所產生之化合物[19-a]於鈀觸媒存在下與化合物[17-b]反應來進行。
(i)使金屬氟化物作用於矽烷基烯醇醚而產生化合物[19-a]時,本反應中所用的矽烷基烯醇醚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金屬氟化物,例如可列舉氟化銫、氟化鋅等。所用的金屬氟化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ii)使金屬醯胺作用於酯而產生化合物[19-a]時,本反應中所用的酯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金屬醯胺,例如可列舉鋰二異丙基醯胺(LDA)、鋰雙(三甲基矽烷基)醯胺(LHMDS)等。所用的金屬醯胺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本反應所用的反應溶劑例如可列舉甲苯、1,4-二噁烷、四氫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此等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又亦可於微波照射下進行。
[步驟19-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19-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9-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19-3]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19-c]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19-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19-2與19-3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19-d],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19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7-b]、化合物[19-a]之產生所用的矽烷基烯醇醚及酯,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0-f],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0,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0: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W4 、XC ,及M係同前述之定義,
環D表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R9 表示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或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
Pro4 表示胺基之保護基,例如tert-丁氧基羰基、苄氧基羰基等]。
[步驟20-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7-b]與化合物[20-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0-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9之步驟19-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0-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0-b]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中的氮原子之保護基Pro4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0-c]之方法。
(i)保護基Pro4 為tert-丁氧基羰基時,本反應可於酸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試藥,例如可列舉鹽酸等之無機酸或三氟乙酸等之有機酸。所用之試藥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甲醇、乙醇、水、四氫呋喃、乙酸乙酯等,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又,本反應亦可在路易士酸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試藥,例如可列舉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矽烷酯、三氟甲磺酸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酯等。所用之試藥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之添加劑可使用2,6-二甲基吡啶等。其使用量,相對於化合物[20-b]1當量而言,係1~10當量、較佳為2~5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二氯甲烷、氯仿、甲苯等,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80℃~室溫,進行1~24小時。
(ii)保護基Pro4 為苄氧基羰基時,本步驟可在金屬及氫源之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金屬可列舉鈀等。所用的金屬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b]1當量而言,為0.1~1當量、較佳為0.1~0.5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氫壓,係常壓~10大氣壓、較佳為常壓~4大氣壓。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甲醇、乙醇、水、四氫呋喃、氯仿、乙酸乙酯等,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20-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20-c],與R9 所對應之羧酸、酸鹵化物、酸酐、活性酯、異氰酸酯,或胺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0-d]之方法。
(i)本反應中所用的試藥為羧酸時,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8之步驟8-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ii)本步驟所用之試藥為酸氯化物、酸酐,或琥珀醯亞胺酯等之活性酯時,本反應可由公知之方法,例如,在鹼之存在下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酸氯化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三乙胺、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N,N-二異丙基乙胺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c]1當量而言,通常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甲苯、二乙基醚、四氫呋喃、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醯胺、乙腈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室溫,進行1~24小時。
(iii)本步驟所用之試藥為異氰酸酯時,本反應可在鹼存在下或非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異氰酸酯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三乙胺、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N,N-二異丙基乙胺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c]1當量而言,通常為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二乙基醚、四氫呋喃、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室溫,進行1~24小時。
(iv)本步驟所用之試藥係使胺進行反應時,本反應可在鹼存在下,使4-硝基苯基氯甲酸酯、二環己基碳二醯亞胺(CDI)、三光氣等進行作用,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胺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三乙胺、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N,N-二異丙基乙胺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c]1當量而言,通常為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4-硝基苯基氯甲酸酯或二環己基碳二醯亞胺(CDI)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0-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二乙基醚、四氫呋喃、乙酸乙酯、乙腈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20-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0-d]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0-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0-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20-e]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0-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20-4與20-5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0-f],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0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7-b]、化合物[20-a]之產生所用的矽烷基烯醇醚及酯,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1-d],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1: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W4 ,及XC 係同前述之定義,
環E表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或包含氮原子的雜芳基]。
[步驟21-1]
本步驟係使化合物[17-b]與化合物[21-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1-b]之方法。
本反應即所謂Ullmann型之偶合反應,可在銅鹽、配位子,及鹼之存在下,於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銅鹽,例如可列舉碘化銅(I)、溴化銅(I)、氯化銅(I)、氧化銅(I)、三氟甲磺酸銅(I)-苯錯合物等。所用的銅鹽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0.1~2當量、較佳為0.1~0.5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配位子,例如可列舉2-異丁醯基環己酮、L-脯胺酸、反-N,N’-二甲基環己烷-1,2-二胺等。所用的配位子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0.1~2當量、較佳為0.1~0.5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碳酸鉀、磷酸鉀、碳酸銫、N,N-二異丙基乙胺、三乙胺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2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1,4-二噁烷、乙腈、甲苯等,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步驟21-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1-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1-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1-3]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21-c]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1-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21-2與21-3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1-d],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1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7-b]及化合物[21-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2-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2,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2:

[流程中,
R1 、R2 、R3 、R4 、R7 、R8 、Pro2 、Pro3 ,及LG1 係同前述之定義,
W41 表示C1-3 烷二基]。
[步驟22-1]
本步驟係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22-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2-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2-2]
本步驟係使化合物[22-b]與化合物[12-c]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2-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2之步驟12-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2-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2-c]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2-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2-4]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22-d]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2-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22-3與22-4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2-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2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化合物[22-a],及化合物[12-c],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3-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3,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3:

[流程中,
R1 、R2 、R3 、R4 、W4 、LG1 、Pro2 ,及Pro3 ,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23-1]
本步驟係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23-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3-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3-2]
本步驟係藉由使碘化三甲基亞碸與鹼反應後,使化合物[23-b]進行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3-c]之方法。
碘化三甲基亞碸與鹼之反應,可藉由公知之方法,例如WO2002/002522等記載之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碘化三甲基亞碸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3-b]1當量而言,通常係1~10當量、較佳為1~5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氫化鈉、tert-丁氧化鉀、鋰雙(三甲基矽烷基)醯胺、鈉雙(三甲基矽烷基)醯胺、鉀雙(三甲基矽烷基)醯胺、甲氧化鈉、乙氧化鈉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3-b]1當量而言,通常係1~10當量、較佳為1~5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二甲基亞碸、四氫呋喃、二甲氧基乙烷、1,4-二噁烷、二乙基醚、Ν,N-二甲基甲醯胺、Ν,N-二甲基乙醯胺、乙腈、二氯甲烷等,此等溶劑亦可以適當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回流溫度,進行0.5~72小時。
[步驟23-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3-c]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3-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3-4]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23-d]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3-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23-3與23-4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3-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3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及化合物[23-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4-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4,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4: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W4 ,及LG1 係同前述之定義,
R10 表示氫原子或氟原子,
R11 表示C1-4 烷基、鹵C1-4 烷基,或芳基,
R12 表示氫原子、C1-4 烷基、鹵C1-4 烷基,或芳基]。
[步驟24-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24-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4-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4-2]
本步驟係藉由使將化合物[24-b]與烷基鋰化合物反應後所生成的反應中間體,與化合物[24-c]表示之羰基化合物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4-d]之方法。
與化合物[24-b]之反應中所用的烷基鋰化合物,例如可列舉n-丁基鋰。所用的烷基鋰化合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4-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二乙基醚、四氫呋喃、1,4-二噁烷、甲苯、二甲苯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80℃~-50℃,進行0.1~1小時。
與所生成之反應中間體的反應中所用的化合物[24-c]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4-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通常可於-80℃~室溫,進行0.1~24小時。
[步驟24-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4-d]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4-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4-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4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24-a]、[24-c],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5-f],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5,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5:

[流程中,
R1 、R2 、R3 、R4 、R9 、R10 、Pro2 、Pro4 ,及W4 係同前述之定義,
環D’表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於不鄰接於氮原子的碳原子上係經1個側氧基取代),
Pro5 表示羥基之保護基,例如三甲基矽烷基、三異丙基矽烷基、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等之矽烷基系保護基等]。
[步驟25-1]
本步驟係藉由使將化合物[24-b]與烷基鋰化合物反應後所生成的反應中間體,與化合物[25-a]表示之羰基化合物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5-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24之步驟2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5-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5-b]之羥基以保護基Pro5 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5-c]之方法。
本反應所用之試藥,可列舉三甲基矽烷基氯化物、三甲基矽烷基三氟甲磺酸酯等。所用之試藥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5-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鹼,可列舉咪唑、三乙胺、吡啶,或2,6-二甲基吡啶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5-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所用之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1,4-二噁烷、乙酸乙酯、四氫呋喃、N,N-二甲基甲醯胺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室溫,進行1~24小時。
[步驟25-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5-c]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中的氮原子之保護基Pro4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5-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20之步驟20-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5-4]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25-d],與R9 所對應的羧酸、酸鹵化物、酸酐、活性酯、異氰酸酯,或胺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5-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20之步驟20-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5-5]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5-e]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5-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5-f],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5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24-b]及[25-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24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6-d],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6,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6:

[流程中,
R1 、R2 、R3 、R4 、R10 、Pro2 、Pro3 ,及W4 ,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26-1]
本步驟係藉由使將化合物[24-b]與烷基鋰化合物反應後所生成的反應中間體,與化合物[26-a]表示之羰基化合物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6-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24之步驟2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6-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6-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6-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6-3]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26-c]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6-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26-2與26-3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6-d],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6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24-b]及化合物[26-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24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7-c],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7: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W4 ,及XC ,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27-1]
本步驟係藉由對使化合物[17-b]在鈀觸媒存在下,與二亞硫酸鉀及甲酸鈉反應藉以生成的亞磺酸鈉中間體,使環氧化物之化合物[27-a]進行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7-b]之方法。
(i)本反應中,亞磺酸鈉中間體之調製,可藉由公知之方法,例如Organic Letters,2013,15,6226等記載之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鈀觸媒,可列舉乙酸鈀(II)等,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0.01~0.1當量、較佳為0.03~0.07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乙腈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50~100℃,進行1~24小時,又亦可於微波照射下進行。
(ii)所生成之亞磺酸鈉中間體與環氧化物[27-a]之反應,可藉由公知之方法,例如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985, 50, 1327、Tetrahedron Letters, 2009, 50, 5009等記載之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環氧化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17-b]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水、甲苯、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乙腈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100℃,進行1~24小時。
[步驟27-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27-b]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7-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7-c],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7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7-b]、[27-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8-d],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8: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W4 ,及XC 係同前述之定義,
n表示0~2之整數,
R13 、R14 係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步驟28-1]
本步驟係藉由對使化合物[17-b]於鈀觸媒存在下,與二亞硫酸鉀及甲酸鈉反應藉以生成之亞磺酸鈉中間體,使溴化烷基之化合物[28-a]進行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8-b]之方法。
(i)本反應中,亞磺酸鈉中間體之調製,可藉由製造法27之步驟27-1(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ii)所生成之亞磺酸鈉中間體與溴化烷基[28-a]之反應,可藉由在不阻礙反應之溶劑中,將此等混合來進行。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室溫~100℃,進行1~24小時。
[步驟28-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28-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8-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8-3]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28-c]之2-磺醯基環烷酮開環,而製造化合物[28-d]之方法。
本反應即類似所謂逆向醛醇(retro-aldol)反應者,可在鹼存在下,於加熱條件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鹼,可列舉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所用的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28-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水、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四氫呋喃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50℃~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8-d],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8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7-b]及化合物[28-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29-f]及[29-j],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29,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29: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2 、Pro3’ 、LG1 、W4 ,及環D係同前述之定義,
下述式[IV-4”-1]表示之基,表示

自R54 中選出的以下之基
・胺甲醯基、
・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或
・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下述式[IV-4”-2]表示之基,表示

自R54 中選出的以下之基
・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氧原子及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R5A 表示
・單鍵、
・C1-4 烷基、
・鹵C1-4 烷基、
・C2-4 烯基,或
・C3-6 環烷基(該C3-6 環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環C1 表示苯基(該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或吡啶基,
R15 表示氫原子、C1-4 烷基(該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C1-4 烷基磺醯基,或氧雜環丁烷基,
R16 表示氫原子或C1-4 烷基,
R17 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羥基]。
[步驟29-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29-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9-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9-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29-b]之Pro3 ’於鹼性條件下去除,而製造化合物[29-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9-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29-c]與化合物[29-d]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9-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8之步驟8-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9-4]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29-e]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9-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9-5]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29-c]與化合物[29-g]反應,而製造化合物[29-h]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8之步驟8-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29-6]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29-h]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29-j]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29-f]及[29-j],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29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29-a]、[29-d],及[29-g],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30-g]及[30-m],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0,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0:

[流程中,
R1 、R2 、R3 、R4 、W4 、Pro2 、Pro3 、Pro3 ’、LG1 ,及L2 係同前述之定義,
下述式[IV-4”-3]表示之基,表示

自R54 中選出的以下之基
・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又,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胺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或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VIII-7]表示之構造


下述式[IV-4”-4]表示之基,表示

自R54 中選出的以下之基
・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4]表示之構造、
・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5]表示之構造、


R5B 表示
C1-4 烷基(該C1-4 烷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又,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C3-6 環烷基、苯基甲基、下述式[VIII-7]表示之構造


環C2 表示苯基或吡啶基,
R18 表示氫原子或C1-4 烷基,
環F表示
包含氮原子的4~6員之雜環基(該包含氮原子的4~6員之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前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前述[XI-2]表示之構造、
前述[XI-3]表示之構造、
前述[XI-4]表示之構造,或
前述[XI-5]表示之構造]。
[步驟30-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30-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0-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0-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0-b]之Pro3 ’於鹼性條件下去除,而製造化合物[30-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0-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0-c]與化合物[30-d]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0-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8之步驟8-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0-4]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0-e]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0-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0-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0-f]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0-g]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0-6]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0-c]與化合物[30-h]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0-j]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8之步驟8-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0-7]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0-j]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0-k]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0-8]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0-k]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0-m]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30-4與30-5及30-7與30-8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0-g]及[30-m],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0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30-a]、[30-d],及[30-h],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31-f],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1:

[流程中,
R1 、R2 、R3 、R4 、W4 、Pro2 、Pro4 ,及LG1 係同前述之定義,
m表示0~2之整數,
R19 表示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1-4 烷基、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或經側氧基取代之二氫吡啶]。
[步驟31-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31-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1-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1-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1-b]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中的氮原子之保護基Pro4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1-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20之步驟20-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1-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1-c]與化合物[31-d]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1-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8之步驟8-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1-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1-e]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1-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1-f],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1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31-a],及[31-d],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32-d],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2,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2:

[流程中,
R1 、R2 、R3 、R4 、W4 、Pro2 、Pro3 ,及m係同前述之定義,
R5C 表示C1-4 烷二基、式-(C1-4 烷)-NH-、式-(C6 H4 )-CH2 -、下述式[X-1’]、式[X-2’],或式[X-3’]表示之構造]。
[步驟32-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1-c],與化合物[32-a]或對應之烷基胺(再者,該烷基胺之烷基,係經烷氧基羰基取代)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2-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20之步驟20-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2-2]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2-b]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2-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2-3]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2-c]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2-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32-2與32-3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2-d],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2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31-c]及[32-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3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33-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3,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3:

[流程中,
R1 、R2 、R3 、R4 、W4 、LG1 、Pro2 ,及Pro3 係同前述之定義,
R20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步驟33-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33-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3-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3-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3-b]之酯的羰基之α位置予以甲基化,而製造化合物[33-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使用碘化甲基與氫化鈉來進行,將上述試藥(i)使用小過剩量時可得到R20 為氫原子的單甲基體作為主要生成物,(ii)使用大過剩量時可得到R20 為甲基的二甲基體作為主要生成物。
(i)得到單甲基體作為主要生成物時,本反應中所用的碘化甲基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3-b]1當量而言,為1~1.5當量、較佳為1~1.1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氫化鈉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3-b]1當量而言,為1~2當量、較佳為1~1.2當量。
(ii)得到二甲基體作為主要生成物時,本反應中所用的碘化甲基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3-b]1當量而言,為2~5當量、較佳為2~4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氫化鈉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3-b]1當量而言,為2~5當量、較佳為2~4.2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四氫呋喃、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等,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室溫,進行1~24小時。
[步驟33-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3-c]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3-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3-4]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3-d]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3-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再者,上述步驟33-3與33-4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3-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3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及[33-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34-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4,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4:

[流程中,
R1 、R2 、R3 、R4 、W4 、LG1 ,及Pro2 係同前述之定義,
R61 ’表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磺醯基,或甲基,
R62 ’表示氫原子或氟原子,
R21 表示氫原子或C1-4 烷基磺醯基,
Pro6 表示羥基之保護基,例如乙醯基;或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
[步驟34-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34-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4-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4-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4-b]之羥基之保護基Pro6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4-c]之方法。
(i)保護基Pro6 為乙醯基等時,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ii)保護基Pro6 為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4-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4-c]與對應之磺酸氯化物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4-d]之方法。
本反應中所用的磺酸氯化物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4-c]1當量而言,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鹼例如可列舉三乙胺、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N,N-二異丙基乙胺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34-c]1當量而言,通常係1~5當量、較佳為1~3當量。
本反應中所用的溶劑可列舉氯仿、二氯甲烷、甲苯、二乙基醚、四氫呋喃、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醯胺、乙腈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本反應通常可於0℃~室溫,進行1~24小時。
[步驟34-4]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4-d]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4-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4-5]
本步驟為由化合物[34-c]製造R21 為氫原子的化合物[34-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又,製造R21 為氫原子的化合物[34-e]時,上述之步驟34-2與34-5亦可替換順序來實施。
[步驟34-6]
本步驟為由Pro6 為4-甲氧基苄基的化合物[34-c]製造R21 為氫原子的化合物[34-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或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此等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4-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4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及[34-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1]當中,化合物[35-g],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5,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5:

[流程中,
R1 、R2 、R3 、R4 、W4 、LG1 、Pro2 ,及Pro4 係同前述之定義,
L3 表示單鍵或C1-4 烷基,
環C3 表示苯基、C3-6 環烷基,或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R22 表示C1-4 烷基磺醯基,
R23 表示氫原子或C1-4 烷基,
LG3 表示選自由氯原子、溴原子等之鹵素原子;甲烷磺醯氧基等之C1-4 烷基磺醯氧基;及p-甲苯磺醯氧基等之芳基磺醯氧基所成之群的脫離基]。
[步驟35-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e]與化合物[35-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5-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5-2]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5-b]之胺基之保護基Pro4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5-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20之步驟20-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5-3]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5-c]與對應之磺酸氯化物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5-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34之步驟34-3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5-4]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5-d]與化合物[35-e]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5-f]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7之步驟7-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5-5]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34-f]於酸性條件下反應,將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5-g]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5-6]
本步驟係由化合物[35-d]製造R23 為氫原子的化合物[35-g]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5-g],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5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e]及[35-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2]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2]表示之構造,且R52 為羧基的化合物[36-e],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6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6:

[流程中,
R1 、R2 、R3 、R4 、XA 、Pro2 、Pro3 、W2 、Y、L,及G,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36-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6-a]與化合物[36-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6-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以下,製造化合物[36-e]時,存在有數個合成路徑。依次記載其步驟36-2~36-6。
化合物[36-b]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或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可藉由步驟36-2及36-3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36-c]而製造化合物[36-e]。
[步驟36-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6-b]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6-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6-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6-c]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6-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36-b]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或為(iii)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36-4及36-5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36-d]而製造化合物[36-e]。
[步驟36-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6-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6-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6-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6-d]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6-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36-b]之Pro3 為4-甲氧基苄基或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36-6記載的方法來製造化合物[36-e]。
[步驟36-6]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6-b]之保護基Pro2 及Pro3 於酸性條件下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6-e]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ii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6-e],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6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6-a]及[36-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6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2]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3]表示之構造,且R53 為式HOC(=O)-L1 -的化合物[37-d],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7,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7:

[流程中,
R1 、R2 、R3 、R4 、XA 、Pro2 、Pro3 、W3 、環B、L1 ,及G,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37-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0-a]與化合物[36-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7-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以下,製造化合物[37-d]時,存在有數個合成路徑。依次記載其步驟37-2~37-6。
化合物[37-a]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或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可藉由步驟37-2及37-3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37-b]而製造化合物[37-d]。
[步驟37-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7-a]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7-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7-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7-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7-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37-a]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或為(iii)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37-4及37-5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37-c]而製造化合物[37-d]。
[步驟37-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7-a]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7-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7-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7-c]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7-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37-a]之Pro3 為4-甲氧基苄基或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37-6記載的方法製造化合物[37-d]。
[步驟37-6]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7-a]之保護基Pro2 及Pro3 於酸性條件下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7-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ii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7-d],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7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0-a]及[36-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0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2]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4]表示之構造,且R54 為式HOC(=O)-R54 ’-的化合物[38-d],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8,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8:

[流程中,
R1 、R2 、R3 、R4 、XA 、R54 ’、R61 、R62 、Pro2 、Pro3 、W4 、環C,及G,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38-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5-a]與化合物[36-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8-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1之步驟1-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以下,製造化合物[38-d]時,存在有數個合成路徑。依次記載其步驟38-2~38-6。
化合物[38-a]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或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可藉由步驟38-2及38-3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38-b]來製造化合物[38-d]。
[步驟38-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8-a]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8-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8-3]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8-b]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8-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之步驟4-2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38-a]之Pro3 為(i)甲基、乙基、2-丙基等之1~2級烷基時,為(ii)苄基、4-甲氧基苄基等之苄基系保護基時,或為(iii)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38-4及38-5記載的方法,經由化合物[38-c]來製造化合物[38-d]。
[步驟38-4]
本步驟係藉由將化合物[38-a]的吡唑基之保護基Pro2 於酸性條件下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8-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4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38-5]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8-c]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8-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化合物[38-a]之Pro3 為4-甲氧基苄基或tert-丁基時,可藉由步驟38-6來製造化合物[38-d]。
[步驟38-6]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8-a]之保護基Pro2 及Pro3 於酸性條件下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8-d]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iii)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8-d],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8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5-a]及[36-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5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3]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2]表示之構造,且R52 為羧基的化合物[39-c],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39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39:

[流程中,
R1 、R2 、R3 、R4 、XA 、Pro3 、W2 、Y,及L,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39-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6-a]與化合物[39-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39-b]之方法。
本反應為將所謂Stille-Kelly反應應用於分子間雜偶合(heterocoupling)者,可在鈀觸媒與有機二錫烷存在下進行。
本反應所用的觸媒之種類以及量,係同或根據製造法1之步驟1-2。
本反應所用的有機二錫烷,可列舉雙(三甲基錫烷)及雙(三丁基錫烷)等。所用的有機二錫烷之量,相對於化合物[6-a]而言,係1~3當量、較佳為1~1.5當量。
本反應所用的反應溶劑,可列舉甲苯、二甲苯、1,4-二噁烷、四氫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此等反應通常可於室溫~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又亦可於微波照射下進行。
[步驟39-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39-b]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39-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39-c],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39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6-a]及[39-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6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3]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3]表示之構造,且R53 為式HOC(=O)-L1 -的化合物[40-b],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40,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40:

[流程中,
R1 、R2 、R3 、R4 、XA 、Pro3 、W3 、環B,及L1 ,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40-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0-a]與化合物[39-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40-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39之步驟39-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40-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40-a]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40-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40-b],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40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0-a]及[39-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0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3]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4]表示之構造,且R54 為式HOC(=O)-R54 ’-的化合物[41-b],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41,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41:

[流程中,
R1 、R2 、R3 、R4 、XA 、R54 ’、R61 、R62 、Pro3 、W4 ,及
環C,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41-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5-a]與化合物[39-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41-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39之步驟39-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41-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41-a]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41-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41-b],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41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5-a]及[39-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5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4]或[I-5]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2]表示之構造,且R52 為羧基的化合物[42-c],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42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42: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3 、W2 、Y,及L係同前述之定義,
Q1 表示氧原子或硫原子。]
[步驟42-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6-a]與化合物[42-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42-b]之方法。
本反應即所謂Heck型之反應,可在鈀觸媒與鹼之存在下進行。
本反應所用之鈀觸媒之種類以及量,係同或根據製造法17之步驟17-2。
本反應所用之鹼,可列舉乙酸鉀、乙酸四丁基銨、三甲基乙酸銫等。所用之鹼之量,相對於化合物[6-a]而言,係1~3當量、較佳為1~1.5當量。
本反應所用的反應溶劑,可列舉甲苯、N,N-二甲基乙醯胺、1,4-二噁烷、水等之不阻礙反應之溶劑,此等溶劑亦能夠以適當之比例混合來使用。
此等反應,可於回流溫度,進行1~24小時,又,亦可於微波照射下進行。
[步驟42-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42-b]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42-c]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42-c],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42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6-a]及[42-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6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4]或[I-5]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3]表示之構造,且R53 為式HOC(=O)-L1 -的化合物[43-b],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43,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43:

[流程中,
R1 、R2 、R3 、R4 、Pro3 、XA 、W3 、環B、L1 ,及Q1 ,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43-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0-a]與化合物[42-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43-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2之步驟42-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43-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43-a]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43-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43-b],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43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0-a]及[42-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0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本發明之化合物[I-4]或[I-5]當中,R5 表示之構造為下述式[IV-4]表示之構造,且R54 為式HOC(=O)-R54 ’-的化合物[44-b],例如可藉由下述製造法44,或相當於其之方法而製造。

製造法44:

[流程中,
R1 、R2 、R3 、R4 、R54 ’、R61 、R62 、Pro3 、XA 、W4 、環C,及Q1 ,係同前述之定義]。
[步驟44-1]
本步驟係藉由使化合物[15-a]與化合物[42-a]反應,而製造化合物[44-a]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42之步驟42-1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步驟44-2]
本步驟係將化合物[44-a]之保護基Pro3 予以去保護,而製造化合物[44-b]之方法。
本反應可藉由製造法5之步驟5-5記載的方法或相當於其之方法來進行。
如此方式所得之化合物[44-b],可藉由公知之分離純化手段,例如濃縮、減壓濃縮、再沈澱、溶劑萃取、結晶化、層析等予以單離純化。
再者,上述製造法44中作為原料化合物所使用的化合物[15-a]及[42-a],可藉由以前述之製造法15或相當於其之方法,或本身公知之方法製造,或市售品之購入而獲得。
藉由以下之參考例、實施例,及試驗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此等限定,又,亦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的範圍進行變化。
以下之參考例及實施例中,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係使用填充管柱(Grace公司製Reveleris(註冊商標)Flash Cartridges Silica,或Biotage公司製Biotage(註冊商標)SNAP Cartridge HP-Sphere)。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係使用填充管柱(Grace公司製Reveleris(註冊商標)Flash Cartridges Amino,或Biotage公司製Biotage(註冊商標)SNAP Cartridge KP-NH)。製備型薄層層析,係使用默克公司製PLC plate 20×20cm二氧化矽凝膠60F254 ,2mm。溶出溶劑之比只要無特別指明,係指容量比。相分離器係使用Biotage公司製ISOLUTE(註冊商標)Phase Separator。
本說明書中所用的縮寫係表示下述意義。
s:單重線(singlet)
d:二重線(doublet)
t:三重線(triplet)
q:四重線(quartet)
quin:五重線(quintet)
sxt:六重線(sextet)
spt:七重線(septet)
dd:雙二重線(double doublet)
dt:雙三重線(double triplet)
td:三二重線(triple doublet)
tt:三三重線(triple triplet)
qd:四二重線(quarter doublet)
m:多重線(multiplet)
br:寬峰(broad)
J:偶合常數(coupling constant)
Hz:赫茲(Hertz)
CHLOROFORM-d:重氯仿
DMSO-d6 :重二甲基亞碸
MeOH-d4 :重甲醇
ACETONE-d6 :重丙酮
D2 O:重水
THP:四氫吡喃基
TMS:三甲基矽烷基
Rf:遲滯係數(retardation factor)
1 H-NMR(質子核磁共振光譜),係使用四甲基矽烷作為內部標準,以下述之傅利葉轉換型NMR測定,將全部δ值以ppm表示。
200MHz:Gemini2000 (Agilent Technologies)
300MHz:Inova300 (Agilent Technologies)
400MHz:AVANCE III HD400 (Bruker)
500MHz:JNM-ECA500 (JEOL)
600MHz:JNM-ECA600 (JEOL)
解析係使用ACD/Spectrus Processor 2015 ACD/Labs 2015 Release(File Version S30S41, Build 76327, 28 Feb 2015)(商品名)等。對於羥基或胺基、醯胺、吡唑等之質子非常平緩的波峰,亦有未記載者。
再者,化合物之解析中,亦可能有存在與水或溶劑之波峰重疊而無法鑑定之質子的情況。
MS(質譜)係由以下裝置測定。
PlatformLC (Waters)
LCMS-2010EV (Shimadzu)
LCMS-IT-TOF (Shimadzu)
Agilent6130 (Agilent)
Agilent6150 (Agilent)
離子化法,係使用ESI(Electrospray Ionization、電噴灑離子化)法、EI(Electron Ionization、電子離子化法),或ESI及APCI(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大氣壓化學離子化)法之雙重(dual)離子化法。數據係記載實測值(found)。通常,係觀測到分子離子波峰,但具有tert-丁氧基羰基(-Boc)之化合物的情況時,亦可能觀測到作為碎體離子之tert-丁氧基羰基或tert-丁基脫離所致的波峰。又,具有四氫吡喃基(THP)之化合物的情況時,亦可能觀測到作為碎體離子之四氫吡喃基脫離所致的波峰。又,具有羥基(-OH)之化合物的情況時,亦可能觀測到作為碎體波峰之H2 O或OH自由基脫離所致的波峰。鹽的情況時,通常係觀測到游離體之分子離子波峰或碎體離子波峰。
實施例、參考例中之LC-MS係由以下條件測定。
HPLC:Agilent 1290 Infinity
MS:Agilent 6130 或 6150

[HPLC條件]
管柱:Acquity UPLC CSH C18、1.7μm、2.1x×50mm (WATERS)
溶劑:A液;含有0.1%甲酸之水、B液;含有0.1%甲酸之乙腈
(方法A)
梯度:0.00分(A液/B液=80/20)、1.20分(A液/B液=1/99)、1.40分(A液/B液=1/99)、1.41分(A液/B液=80/20)、1.50分(A液/B液=80/20)

(方法B)
梯度:0.00分(A液/B液=95/5)、0.80分(A液/B液=60/40)、1.08分(A液/B液=1/99)、1.38分(A液/B液=1/99)、1.41分(A液/B液=95/5)、1.50分(A液/B液=80/20)

(方法C)
梯度:0.00分(A液/B液=70/30)、0.80分(A液/B液=1/99)、1.40分(A液/B液=1/99)、1.42分(A液/B液=70/30)、1.50分(A液/B液=70/30)
注入量:0.5μL、流速:0.8mL/min
檢測法:UV210nm、254nm
附屬有蒸發光散射檢測器(ELSD)時係Agilent 385-ELSD

MS條件
離子化法:ESI或ESI/APCI多重模式(multimode)
實施例、參考例中之製備型HPLC之純化係由以下條件進行。
機器:Gilson公司高通量純化系統
管柱:Triart C18、5μm、30×50mm(YMC),或X-Bridge Prep C18 5um OBD、30×50(Waters)
溶劑:A液;含有0.1%甲酸之水、B液;含有0.1%甲酸之乙腈,或A液;含有0.1%三氟乙酸之水、B液;含有0.1%三氟乙酸之乙腈
(方法A)
梯度:0.00分(A液/B液=90/10)、2.00分(A液/B液=90/10)、11.0分(A液/B液=20/80)、12.0分(A液/B液=5/95)、13.52分(A液/B液=5/95)、15.0分(A液/B液=90/10)

(方法B)
梯度:0.00分(A液/B液=95/5)、3.00分(A液/B液=95/5)、8.53分(A液/B液=80/20)、10.0分(A液/B液=80/20)、11.0分(A液/B液=50/50)、12.02分(A液/B液=5/95)、13.5分(A液/B液=5/95)、13.65分(A液/B液=95/5)、15.0分(A液/B液=95/5)

(方法C)
梯度:0.00分(A液/B液=80/20)、2.00分(A液/B液=80/20)、10.0分(A液/B液=5/95)、11.5分(A液/B液=1/99)、13.5分(A液/B液=1/99)、13.55分(A液/B液=80/20)、15.0分(A液/B液=5/95)、15.0分(A液/B液=95/5)
流速:40mL/min
檢測法:UV210nm、UV254nm
附屬有ELSD時係SofTA MODEL 300S ELSD
實施例、參考例中之製備型LC-MS之純化係由以下條件進行。
HPLC:Agilent 1260 Infinity

[HPLC條件]
管柱:X-SELECT CSH C18、5μm、OBD、30×50(Waters)
溶劑:A液;含有0.1%甲酸之水、B液;含有0.1%甲酸之乙腈,或A液;含有0.1%三氟乙酸之水、B液;含有0.1%三氟乙酸之乙腈
(方法A)
梯度:0.00分(A液/B液=90/10)、0.50分(A液/B液=90/10)、7.50分(A液/B液=20/80)、7.95分(A液/B液=20/80)、8.00分(A液/B液=5/95)、9.00分(A液/B液=5/95)、9.05分(A液/B液=90/10)、10.0分(A液/B液=90/10)

(方法B)
梯度:0.00分(A液/B液=95/5)、0.50分(A液/B液=95/5)、7.50分(A液/B液=50/50)、7.95分(A液/B液=50/50)、8.00分(A液/B液=5/95)、9.00分(A液/B液=5/95)、9.05分(A液/B液=95/5)、10.00分(A液/B液=95/5)

(方法C)
梯度:0.00分(A液/B液=80/20)、0.50分(A液/B液=80/20)、7.00分(A液/B液=5/95)、7.45分(A液/B液=5/95)、7.50分(A液/B液=1/99)、9.00分(A液/B液=1/99)、9.20分(A液/B液=80/20)、10.0分(A液/B液=80/20)
流速:50mL/min
檢測法:UV210nm、UV254nm
MS:Agilent 6130
附屬有ELSD時係Agilent 385 ELSD

MS條件
離子化法:ESI或ESI/APCI多重模式
實施例、參考例中之掌性HPLC分析係由以下條件實施。
HPLC:Agilent 1260 Infinity或1100 Series

[HPLC條件]

檢測法:UV210nm、254nm
實施例、參考例中之掌性HPLC劃分係由以下條件實施。
HPLC:Gilson公司高通量純化系統或Waters公司製備型LC系統

[HPLC條件]

檢測法:UV210nm、254nm
實施例、參考例中之掌性超臨界流體層析(SFC)分析係由以下條件實施。
SFC:WATERS公司製UPC2

[SFC條件]

檢測法:UV210nm、254nm
實施例、參考例中之掌性SFC劃分係由以下條件實施。
SFC:WATERS公司製SFC30

[SFC條件]

檢測法:UV210nm、254nm
旋光度測定裝置係使用Rudolph Research Analytical公司製Autopol V,使用鈉D線(589nm)作為光源。
微波反應裝置係使用Biotage公司Initiator,或Anton-Paar公司MONOWAVE300。
化合物名係藉由Openeye公司製PipelinePilot9.5之組件,Molecular to Chemical Name (version 1)命名。
關於參考例及實施例之化合物中的不對稱碳,本說明書中所示的立體構造,係表示絕對組態。對於不對稱碳,進行了絕對組態之標記的化合物,係為光學活性體。
藉由以下之參考例、實施例、試驗例及製劑例以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此等限定,又,亦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的範圍進行變化。
參考例1-1
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醇

(1)對市售之2-溴-5-羥基吡啶(13.00g)之丙酮(250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碳酸鉀(20.65g)及苄基溴化物(10.6mL),於室溫攪拌2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後,對殘渣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以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4:1)純化,得到2-溴-5-(苄氧基)吡啶(16.71g)之無色粉末。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0g)、1-(2-四氫吡喃基)1H-吡唑-5-硼酸頻哪醇酯(15.80g)、碳酸鈉(12.04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錯合物(1.55g)添加1,2-二甲氧基乙烷(120mL)及水(60mL),氮環境下100℃加熱回流7小時。冷卻至室溫後,通過Celite(註冊商標)去除不溶物,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加水,以氯仿萃取。以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1:1)純化,得到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5-苯基甲氧基吡啶(11.04g)之淡橙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1.04g)之乙醇(40mL)及乙酸乙酯(40mL)溶液添加鈀碳(1.10g),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溶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後,將濾液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92:8)純化,添加二乙基醚、己烷,粉末化後濾取,得到標題化合物(6.18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3-1.70 (m, 3 H) 1.83-1.91 (m, 1 H) 1.94-2.03 (m, 1 H) 2.30-2.42 (m, 1 H) 3.41-3.54 (m, 1 H) 3.81-3.88 (m, 1 H) 6.11-6.17 (m, 1 H) 6.56-6.60 (m, 1 H) 7.24-7.29 (m, 1 H) 7.48-7.59 (m, 2 H) 8.20-8.24 (m, 1 H) 10.21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46[M+H]+
以下之參考例1-2~1-3,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1-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1-5。

參考例2-1
6-[4-(二氟甲基)-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醇

(1)對參考例1-1-(2)中得到之化合物(700mg)之氯仿(10mL)溶液,室溫下添加N-溴琥珀醯亞胺(557mg),攪拌1小時。將反應溶液注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中,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純化,得到2-[4-溴-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5-苯基甲氧基吡啶(71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將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10m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於氮環境下冷卻至-78℃,滴下n-丁基鋰(1.60mol/L n-己烷溶液、1.18mL)攪拌45分鐘。對反應溶液滴下N,N-二甲基甲醯胺(0.15mL)。慢慢昇溫至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液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含有1-(2-氧雜環己烷基)-5-(5-苯基甲氧基-2-吡啶基)-4-吡唑甲醛之混合物(63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22mg)之氯仿(10mL)溶液添加雙(2-甲氧基乙基)胺基硫三氟化物(BAST)(491μL)及乙醇(7μL),於室溫攪拌1小時、50℃攪拌3小時。將反應液滴下至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中,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3:7)純化,得到2-[4-(二氟甲基)-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5-苯基甲氧基吡啶(196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96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49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50-1.80 (m, 3 H) 1.89-2.15 (m, 2 H) 2.44-2.55 (m, 1 H) 3.47-3.58 (m, 1 H) 4.00-4.09 (m, 1 H) 5.41-5.52 (m, 1 H) 6.50-6.83 (m, 1 H) 7.28-7.33 (m, 1 H) 7.49-7.55 (m, 1 H) 7.83 (s, 1 H) 8.36-8.4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9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294[M-H]-

參考例3-1
6-[4-氯-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醇

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之氯仿(6.2mL)溶液,添加N-氯琥珀醯亞胺(109mg),70℃攪拌6小時。將反應溶液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5: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17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47-1.74 (m, 4 H) 1.93-2.14 (m, 2 H) 2.37-2.51 (m, 1 H) 3.48 (td, J=11.3, 2.4 Hz, 1 H) 3.93-4.00 (m, 1 H) 5.75 (dd, J=9.8, 2.4 Hz, 1 H) 7.24-7.30 (m, 1 H) 7.59 (d, J=8.4 Hz, 2 H) 8.35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80[M+H]+
MS ESI/APCI Multi nega:278[M-H]-

參考例4-1
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5-(4-哌啶基甲氧基)吡啶

(1)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g)之四氫呋喃(40mL)溶液,添加4-(羥基甲基)-1-哌啶羧酸(苯基甲酯)(1.11g)、三丁基膦(1.50mL),及1,1’-偶氮雙(N,N-二甲基甲醯胺)(1.04g),於60℃攪拌3小時後,於室溫攪拌一夜。將反應溶液濃縮後,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後,濾離乾燥劑,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僅乙酸乙酯)純化,得到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羧酸(苯基甲酯)(1.01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1g)之甲醇(15mL)溶液添加鈀碳(200mg),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30分。將反應溶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後,將濾液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己烷:乙酸乙酯=1:1~僅乙酸乙酯~氯仿:甲醇=19:1~9: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56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38 (m, 3 H) 1.51-1.80 (m, 3 H) 1.82-1.87 (m, 2 H) 1.93-2.04 (m, 2 H) 2.06-2.12 (m, 1 H) 2.49-2.57 (m, 1 H) 2.67 (td, J=12.2, 2.5 Hz, 2 H) 3.12-3.17 (m, 2 H) 3.59 (td, J=11.6, 2.5 Hz, 1 H) 3.89 (d, J=6.6 Hz, 2 H) 4.02-4.07 (m, 1 H) 6.08 (dd, J=9.9, 2.5 Hz, 1 H) 6.49 (d, J=1.7 Hz, 1 H) 7.23-7.27 (m, 1 H) 7.53 (d, J=8.7 Hz, 1 H) 7.59 (d, J=1.7 Hz, 1 H) 8.36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3[M+H]+
以下之參考例4-2~4-4,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4-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1。

參考例5-1
5-[[(3R)-3-哌啶基]甲氧基]-2-(1H-吡唑-5-基)吡啶

對參考例4-2中得到之化合物(2.00g)之甲醇(20mL)溶液,添加水(4mL)及三氟乙酸(1mL),於60℃攪拌3小時。將反應液濃縮後,將殘渣以飽和碳酸氫鈉中和,再度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1~僅乙酸乙酯~氯仿:甲醇=9: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62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1.15-1.25 (m, 1 H) 1.30-1.42 (m, 1 H) 1.53-1.61 (m, 1 H) 1.76-1.89 (m, 2 H) 2.07 (br s, 1 H) 2.33 (dd, J=11.8, 9.7 Hz, 1 H) 2.41-2.47 (m, 1 H) 2.82 (dt, J=11.9, 3.6 Hz, 1 H) 3.02 (dd, J=11.8, 2.7 Hz, 1 H) 3.91 (d, J=6.6 Hz, 2 H) 6.72 (d, J=2.1 Hz, 1 H) 7.37-7.47 (m, 1 H) 7.60-7.76 (m, 1 H) 7.78-7.88 (m, 1 H) 8.26 (d, J=2.9 Hz, 1 H) 12.94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59[M+H]+

參考例6-1
5-[(3-溴苯基)甲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

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g)之甲苯(31mL)溶液,添加3-溴苄醇(2.73g)及氰基亞甲基三丁基膦烷(9.63mL),於100℃攪拌1小時半。將反應混合物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僅乙酸乙酯)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4.70g)之褐色油狀物質。
1 H NMR (3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51-1.83 (m, 3 H) 1.97-2.13 (m, 2 H) 2.45-2.61 (m, 1 H) 3.52-3.68 (m, 1 H) 3.97-4.08 (m, 1 H) 5.13 (s, 2 H) 5.99-6.21 (m, 1 H) 6.50 (d, J=1.9 Hz, 1 H) 7.23-7.42 (m, 3 H) 7.47-7.52 (m, 1 H) 7.52-7.57 (m, 1 H) 7.59 (d, J=1.9 Hz, 1 H) 7.60-7.65 (m, 1 H) 8.41-8.46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14[M+H]+

參考例6-2
5-[3-(3-溴苯基)丙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

將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3-(3-溴苯基)-1-丙醇(515mg),及三苯基膦(762mg)溶解於四氫呋喃(6.45mL)。冰冷下,對該溶液添加偶氮二羧酸雙(2-甲氧基乙酯)(680mg),將燒瓶內之氣體取代為氮後,於室溫攪拌整夜。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後,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7:13)純化,得到含有標題化合物(636mg)的混合物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50-1.60 (m, 1 H) 1.61-1.81 (m, 2 H) 1.97-2.21 (m, 4 H) 2.48-2.60 (m, 1 H) 2.78-2.88 (m, 2 H) 3.55-3.65 (m, 1 H) 4.01-4.09 (m, 3 H) 6.09 (dd, J=10.0, 2.3 Hz, 1 H) 6.50 (s, 1 H) 7.13-7.25 (m, 4 H) 7.28-7.39 (m, 2 H) 7.50-7.55 (m, 1 H) 7.57-7.61 (m, 1 H) 8.37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42[M+H]+
以下之參考例6-2~6-7,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6-2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1。

參考例7-1
[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雙環[1.1.1]戊基]甲胺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421mg)及1-(羥基甲基)雙環[1.1.1]戊烷-3-羧酸甲酯(295mg),根據參考例6-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6-[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雙環[1.1.1]戊烷-1-羧酸甲酯(68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84mg)之甲醇(10mL)溶液添加氫化硼鋰(148mg),於室溫攪拌17小時。追加氫硼化鋰(74.0mg),於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餾去溶劑。以氯仿萃取,以相分離器將有機層分離後,藉由減壓下濃縮而得到[3-[[[6-[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雙環[1.1.1]戊烷-1-基]甲醇(495mg)之無色油狀物質。所得之化合物不經純化即用於下一反應。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95mg)之乙酸乙酯(2mL)溶液添加三乙胺(201μL)及甲磺酸氯化物(94.8μL),於室溫攪拌1小時。濾離雜質後,藉由將濾液濃縮而得到甲磺酸[3-[[[6-[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雙環[1.1.1]戊烷-1-基]甲酯(481mg)之無色油狀物質。所得之化合物不經純化即用於下一反應。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481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5mL)溶液添加疊氮化鈉(216mg),於80℃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藉由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而得到5-[[3-(疊氮甲基)雙環[1.1.1]戊烷-1-基]甲氧基]-2-[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422mg)之褐色油狀物質。所得之化合物不經純化即用於下一反應。
(5)對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422mg)之甲醇(6mL)溶液添加鈀碳(42.2mg),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9: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358mg)之褐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49-1.58 (m, 1 H) 1.62-1.80 (m, 7 H) 1.87-2.25 (m, 3 H) 2.47-2.60 (m, 1 H) 2.72-2.79 (m, 2 H) 3.54-3.63 (m, 1 H) 4.02-4.09 (m, 3 H) 6.05-6.10 (m, 1 H) 6.49 (d, J=1.8 Hz, 1 H) 7.24 (dd, J=8.7, 3.0 Hz, 1 H) 7.52 (d, J=8.7 Hz, 1 H) 7.59 (d, J=1.8 Hz, 1 H) 8.37 (d, J=3.0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5[M+H]+

參考例8-1
5-[(3-溴-4-氟苯基)甲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

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872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0mL)溶液,添加碳酸鉀(983mg)、3-溴-4-氟苄基溴化物(1.00g),及碘化鈉(53.3mg),於60℃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7: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51g)之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51-1.57 (m, 1 H) 1.64-1.79 (m, 2 H) 1.99-2.05 (m, 1 H) 2.07-2.12 (m, 1 H) 2.50-2.57 (m, 1 H) 3.57-3.62 (m, 1 H) 4.02-4.06 (m, 1 H) 5.10 (s, 2 H) 6.08-6.11 (m, 1 H) 6.51 (d, J=1.7 Hz, 1 H) 7.14-7.20 (m, 1 H) 7.31 (dd, J=8.7, 2.9 Hz, 1 H) 7.34-7.39 (m, 1 H) 7.56 (d, J=8.7 Hz, 1 H) 7.59 (d, J=1.7 Hz, 1 H) 7.65-7.70 (m, 1 H) 8.43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32[M+H]+

參考例8-2
5-[(4-碘苯基)甲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

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41mL)溶液,添加4-碘苄基溴化物(150mg)及碳酸鉀(87.5mg),於室溫攪拌整夜。將反應液注入水中,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2: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95mg)之淡黃色膠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50-1.60 (m, 1 H) 1.61-1.80 (m, 2 H) 1.96-2.14 (m, 2 H) 2.47-2.60 (m, 1 H) 3.55-3.64 (m, 1 H) 4.00-4.08 (m, 1 H) 5.11 (s, 2 H) 6.09 (dd, J=10.1, 2.4 Hz, 1 H) 6.50 (d, J=1.8 Hz, 1 H) 7.16-7.24 (m, 2 H) 7.28-7.34 (m, 1 H) 7.50-7.64 (m, 2 H) 7.75 (d, J=8.3 Hz, 2 H) 8.42 (d, J=2.7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62[M+H]+
以下之參考例8-3,係使用3-碘苄基溴化物,根據參考例8-2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1。

參考例9-1
三甲基-[[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哌啶基]氧基]矽烷

(1)對參考例6-1中得到之化合物(421mg)與分子篩4 Å (200mg)之四氫呋喃(5mL)懸浮液,於-78℃下滴下n-丁基鋰(2.6mol/L n-己烷溶液、508μL),攪拌10分鐘。於-78℃下一口氣添加1-(tert-丁氧基胺甲醯基)-4-哌啶酮(405mg),慢慢昇溫,於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後,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9)純化,得到4-羥基-4-{3-[({6-[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哌啶-1-羧酸tert-丁酯(402mg)之黃色非晶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48mg)之氯仿(6mL)溶液,冰冷下添加2,6-二甲基吡啶(754μL)及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矽烷酯(470μL),於同溫度下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以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3:2)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0.12 (s, 9 H) 1.50-2.11 (m, 9 H) 2.50-2.56 (m, 1 H) 2.90-2.97 (m, 2 H) 3.09-3.15 (m, 2 H) 3.56-3.61 (m, 1 H) 4.02-4.06 (m, 1 H) 5.17 (s, 2 H) 6.09 (dd, J=10.1, 2.3 Hz, 1 H) 6.48-6.50 (m, 1 H) 7.28-7.44 (m, 4 H) 7.49-7.59 (m, 3 H) 8.45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507[M+H]+
以下之參考例9-2係使用參考例6-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9-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1。

參考例10-1
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14g)與市售之(3-溴甲基)安息香酸甲酯(1.17g),根據參考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1.83g)之無色非晶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83g)之甲醇(10mL)及四氫呋喃(10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5.6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己烷:乙酸乙酯=1:1~僅乙酸乙酯~氯仿:甲醇=9: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70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51-1.60 (m, 1 H) 1.61-1.82 (m, 2 H) 1.97-2.15 (m, 2 H) 2.47-2.61 (m, 1 H) 3.55-3.66 (m, 1 H) 4.01-4.09 (m, 1 H) 5.23 (s, 2 H) 6.07 (dd, J=10.0, 2.3 Hz, 1 H) 6.51 (d, J=1.7 Hz, 1 H) 7.35 (dd, J=8.7, 3.1 Hz, 1 H) 7.52-7.63 (m, 3 H) 7.72 (d, J=7.7 Hz, 1 H) 8.11 (d, J=7.7 Hz, 1 H) 8.21 (s, 1 H) 8.48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80[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78[M-H]-
以下之參考例10-2~10-3,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10-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1。

參考例11-1
2-[3-(溴甲基)苯基]乙酸乙酯

對m-甲苯甲醯基乙酸乙酯(5.00g)之乙腈(15mL)溶液添加2,2’-偶氮雙(異丁腈)(46mg),於90℃加熱攪拌。對反應溶液滴下另外調製之N-溴琥珀醯亞胺(5.24g)及2,2’-偶氮雙(異丁腈)(46mg)之乙腈(40mL)溶液,於同溫度下攪拌30分鐘。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對殘渣添加二乙基醚。濾離析出物,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30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2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6 (t, J=7.2 Hz, 3 H) 3.61 (s, 2 H) 4.16 (q, J=7.2 Hz, 2 H) 4.48 (s, 2 H) 7.19-7.38 (m, 4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57[M+H]+

參考例11-2
5-(溴甲基)-2-氟安息香酸乙酯

對2-氟-5-甲基安息香酸乙酯(243mg)之四氯化碳(6.7mL)溶液,添加N-溴琥珀醯亞胺(261mg)及2,2’-偶氮雙(異丁腈)(22mg),於外溫65℃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後,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9:1~17: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0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6-1.46 (m, 3 H) 4.34-4.45 (m, 2 H) 4.48 (s, 2 H) 7.07-7.16 (m, 1 H) 7.48-7.58 (m, 1 H) 7.92-7.98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83[M+Na]+
以下之參考例11-3,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7-1。

參考例12-1
1-[3-(溴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甲酯

(1)將市售之1-(3-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150mg)之甲苯:甲醇(1:1、1.70mL)溶液於氮環境下予以冰冷,添加三甲基矽烷基重氮甲烷(2.0mol/L二乙基醚溶液、1.10mL),於室溫攪拌3小時。冰冷下,添加乙酸使反應停止,藉由減壓濃縮而得到1-(3-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甲酯(160mg)。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60mg)之四氯化碳(1.7mL)溶液添加N-溴琥珀醯亞胺(180mg)及2,2’-偶氮雙(異丁腈)(126mg),氮環境下,於80℃攪拌4小時。冷卻至室溫,加水,將反應混合物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己烷:乙酸乙酯=10: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74mg)。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8-1.25 (m, 2 H) 1.60-1.67 (m, 2 H) 3.63 (s, 3 H) 4.49 (s, 2 H) 7.23-7.38 (m, 4 H)。

參考例13-1
[2-(3-溴甲基)苯基]-5-嘧啶羧酸甲酯

(1)將2-氯-5-嘧啶羧酸甲酯(170mg)、(3-甲基苯基)硼酸(174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80mg),及碳酸鉀(272mg)之1,4-二噁烷:水(5:1、6mL)溶液於外溫90℃攪拌5小時。冷卻至室溫後,以乙酸乙酯稀釋,進行Celite(註冊商標)過濾,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層析(己烷:乙酸乙酯)純化,得到2-(3-甲基苯基)-5-嘧啶羧酸甲酯(100m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根據參考例12-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7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4.07 (s, 3 H) 4.61 (s, 2 H) 7.44-7.60 (m, 2 H) 7.87 (d, J=4.9 Hz, 1 H) 8.47 (d, J=7.6 Hz, 1 H) 8.55 (s, 1 H) 9.04 (d, J=4.9 Hz, 1 H)。
MS ESI posi:307[M+H]+

參考例13-2
2-[3-(溴甲基)苯基]-4-嘧啶羧酸甲酯

(1)將2-氯-4-嘧啶羧酸甲酯(150mg)、(3-甲基苯基)硼酸(122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56mg),及碳酸鉀(191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5mL)溶液於外溫90℃加熱攪拌2小時。冷卻至室溫後,以乙酸乙酯稀釋,進行Celite(註冊商標)過濾,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層析(己烷:乙酸乙酯)進行純化,得到5-(3-甲基苯基)-2-嘧啶羧酸甲酯(135mg)之淡紅色固體。
(2)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30mg),根據參考例12-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06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4.07 (s, 3 H) 4.61 (s, 2 H) 7.44-7.62 (m, 2 H) 7.87 (d, J=4.9 Hz, 1 H) 8.47 (d, J=7.8 Hz, 1 H) 8.54-8.57 (m, 1 H) 9.04 (d, J=5.0 Hz, 1 H)。
MS ESI posi:307[M+H]+
以下之參考例13-3,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13-2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8-1。

參考例14-1
2-[[4-(溴甲基)-2-吡啶基]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

(1)使用4-甲基-2-吡啶醇(300mg)及2-羥基-2-甲基丙酸乙酯(550μL),根據參考例6-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甲基-2-[(4-甲基-2-吡啶基)氧基]丙酸乙酯(40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09mg)之四氯化碳(15mL)溶液添加N-溴琥珀醯亞胺(652mg)及2,2’-偶氮雙(異丁腈)(30mg),於80℃攪拌9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溶解於四氫呋喃(10mL),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957μL)及亞磷酸二乙酯(709μL),於室溫攪拌8小時。對反應液加水,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減壓乾燥而得到標題化合物(395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2 (t, J=7.1 Hz, 3 H) 1.66 (s, 6 H) 4.14 (q, J=7.1 Hz, 2 H) 4.32 (s, 2 H) 6.75 (s, 1 H) 6.84 (d, J=5.3 Hz, 1 H) 8.00 (d, J=5.3 Hz, 1 H)。
MS ESI posi:302[M+H]+
以下之參考例14-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14-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9-1。

參考例15-1
2-[3-(2-羥基乙基)苯基]乙酸甲酯

(1)對2-[3-(羧基甲基)苯基]乙酸(1.00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氮環境下予以冰冷,添加硼烷-四氫呋喃錯合物(0.90mol/L四氫呋喃溶液、6.0mL),於室溫攪拌1小時。添加飽和磷酸二氫鈉水溶液(15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減壓下濃縮,得到2-[3-(2-羥基乙基)苯基]乙酸之粗生成物。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粗生成物,根據參考例1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0: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86 (t, J=6.4 Hz, 2 H) 3.62 (s, 2 H) 3.70 (s, 3 H) 3.86 (t, J=6.4 Hz, 2 H) 7.12-7.19 (m, 3 H) 7.26-7.32 (m, 1 H)。
以下之參考例15-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15-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10-1。

參考例16-1
3-[[(3R)-3-(羥基甲基)-1-哌啶基]磺醯基]安息香酸甲酯

(1)對市售之[(3R)-3-哌啶基]甲醇(55mg)之氯仿(4.5mL)溶液,冰冷下添加三乙胺(0.13mL)及3-氯磺醯基安息香酸(100mg),於室溫攪拌2.5小時。添加飽和磷酸二氫鈉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藉由減壓濃縮而得到3-[[(3R)-3-(羥基甲基)-1-哌啶基]磺醯基]安息香酸之粗生成物。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粗生成物,根據參考例1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00-1.14 (m, 1 H) 1.61-1.82 (m, 4 H) 1.84-1.96 (m, 1 H) 2.35 (t, J=10.5 Hz, 1 H) 2.44-2.57 (m, 1 H) 3.49-3.62 (m, 3 H) 3.62-3.77 (m, 1 H) 3.97 (s, 3 H) 7.63 (t, J=7.8 Hz, 1 H) 7.95 (d, J=7.8 Hz, 1 H) 8.26 (d, J=7.8 Hz, 1 H) 8.41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4[M+H]+ , 336[M+Na]+

參考例17-1
4-[[3-(溴甲基)苯基]磺醯基胺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

對4-胺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鹽酸鹽(50mg)之氯仿(2.8mL)溶液,於氮環境下添加三乙胺(0.08mL)及3-(溴甲基)苯磺酸氯化物(78mg),於室溫攪拌2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氯仿萃取反應混合物。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2: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64mg)。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15 (s, 6 H) 1.74 (t, J=7.4 Hz, 2 H) 2.97-3.03 (m, 2 H) 3.66 (s, 3 H) 4.51 (s, 2 H) 4.53-4.60 (m, 1 H) 7.48-7.55 (m, 1 H) 7.61 (d, J=7.8 Hz, 1 H) 7.78 (d, J=7.8 Hz, 1 H) 7.87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78[M+H]+ , 400[M+Na]+
MS ESI/APCI Multi nega:376[M-H]-
以下之參考例17-2~17-4,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17-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MS數據示於表11-1。

參考例17-5
1-[3-(溴甲基)苯基]磺醯基-4-哌啶羧酸乙酯

對4-哌啶羧酸乙酯(245mg)之氯仿(3mL)溶液添加3-(溴甲基)苯磺酸氯化物(400mg),於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液添加2mol/L鹽酸,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標題化合物之混合物(573mg)。
MS ESI posi:390[M+H]+
以下之參考例17-6,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17-5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MS數據示於表11-2。

參考例18-1
4-[[3-(溴甲基)苯基]磺醯基-甲基胺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

(1)對2,2-二甲基-4-[[(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胺基]丁酸(300mg)之四氫呋喃(4.3mL)溶液,氮環境下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56mg),於室溫攪拌30分鐘後,添加碘化甲基(0.24mL),於室溫攪拌22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4)純化,得到2,2-二甲基-4-[甲基-[(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胺基]丁酸(18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85mg)之甲醇(1.5mL)溶液添加2mol/L氯化氫-甲醇溶液(1.9mL),於70℃攪拌2小時。冷卻至室溫,藉由將反應混合物減壓濃縮而得到2,2-二甲基-4-(甲基胺基)丁酸甲酯鹽酸鹽(137mg)之無色粉末。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0mg)及3-(溴甲基)苯磺酸氯化物,根據參考例16-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6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1 (s, 6 H) 1.77-1.84 (m, 2 H) 2.73 (s, 3 H) 3.01-3.07 (m, 2 H) 3.67 (s, 3 H) 4.63 (s, 2 H) 7.52 (t, J=7.9 Hz, 1 H) 7.59-7.63 (m, 1 H) 7.68-7.76 (m, 1 H) 7.80 (s, 1 H)。

參考例19-1
2-[3-(2-溴乙氧基)苯基]乙酸甲酯

對2-(3-羥基苯基)乙酸甲酯(1.12g)之N,N-二甲基甲醯胺(6.61mL)溶液,添加1,2-二溴乙烷(8.54mL)及碳酸銫(3.23g),於外溫90℃攪拌6小時半、120℃攪拌1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液注入水中,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2次,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7: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811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3.58-3.66 (m, 4 H) 3.70 (s, 3 H) 4.26-4.32 (m, 2 H) 6.79-6.93 (m, 3 H) 7.22-7.27 (m, 1 H)。

參考例19-2
2-[3-(羥基甲基)苯氧基]乙酸tert-丁酯

對3-(羥基甲基)酚(2.50g)之丙酮(100mL)溶液添加碳酸鉀(5.57g)及2-溴乙酸tert-丁酯(3.93mL),於室溫攪拌2日。濾離不溶物,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9:1)純化。減壓乾燥而得到標題化合物(3.36g)之淡橙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49 (s, 9 H) 4.52 (s, 2 H) 4.67 (d, J=6.1 Hz, 2 H) 6.80-6.85 (m, 1 H) 6.91-7.00 (m, 2 H) 7.24-7.30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61[M+Na]+

參考例19-3
2-[3-(羥基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

對3-(羥基甲基)酚(550mg)之乙腈(5mL)溶液添加2-溴-2-甲基丙酸乙酯(1.04g)及碳酸銫(2.17g),於85℃攪拌8小時。將反應液注入2mol/L鹽酸中,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3:2)純化。減壓乾燥而得到標題化合物(64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5 (t, J=7.1 Hz, 3 H) 1.60 (s, 6 H) 4.24 (q, J=7.1 Hz, 2 H) 4.64 (s, 2 H) 6.72-6.78 (m, 1 H) 6.88 (s, 1 H) 6.99 (d, J=7.5 Hz, 1 H) 7.19-7.25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61[M+Na]+

參考例20-1
8-羥基辛酸甲酯

使用8-羥基辛酸(719mg),根據參考例12-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69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8-1.42 (m, 6 H) 1.49-1.69 (m, 4 H) 2.25-2.36 (m, 2 H) 3.57-3.71 (m, 5 H)。
MS ESI/APCI Multi posi:175[M+H]+ , 197[M+Na]+
以下之參考例20-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20-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12-1。

參考例21-1
5-羥基戊酸tert-丁酯

(1)對四氫吡喃-2,6-二酮(6.85g)、N-羥基琥珀醯亞胺(2.07g),及4-(二甲基胺基)吡啶(0.73g)之甲苯(30mL)溶液,添加tert-丁醇(5.78g)及三乙胺(2.51mL),加熱回流17小時。將反應液以乙酸乙酯稀釋,以10%檸檬酸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固體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添加二乙基醚,於-20℃攪拌同時添加石油醚,濾離所析出之固體。將濾液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二乙基醚=7:3)純化,得到5-[(2-甲基丙烷-2-基)氧基]-5-側氧基戊酸(2.88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44),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32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45 (s, 9 H) 1.57-1.71 (m, 4 H) 2.26 (t, J=7.0 Hz, 2 H) 3.65 (t, J=6.1 Hz, 2 H)。
MS ESI posi:197[M+Na]+

參考例22-1
4-羥基-4-四氫吡喃羧酸tert-丁酯

(1)對四氫吡喃-4-羧酸(5g)之tert-丁醇(38mL)溶液,添加Boc2 O(13mL)及4-(二甲基胺基)吡啶(1.4g),於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3:1)純化,得到4-四氫吡喃羧酸tert-丁酯(6.65g)之無色油狀物質。
(2)氮環境下,對二異丙胺(6.8mL)之四氫呋喃(70mL)溶液,於-60℃以下之溫度滴下n-丁基鋰(1.6mol/L n-己烷溶液、18mL),於同溫度攪拌40分。接著滴下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g)之四氫呋喃(19mL)溶液,於同溫度攪拌40分後,滴下亞磷酸三乙酯(14mL),將氧氣於-60℃以下之溫度1.5小時、於室溫1.5小時進行通氣。於冰冷下添加硫酸氫鉀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7:3~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3.75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9-1.61 (m, 11 H) 2.00-2.19 (m, 2 H) 3.16 (s, 1 H) 3.72-3.91 (m, 4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25[M+Na]+

參考例23-1
乙酸5-(羥基甲基)-2-甲基苯酯

(1)對市售之3-羥基-4-甲基安息香酸(500mg)的吡啶(2.00mL)溶液添加乙酸酐(2.00mL),於室溫攪拌30分。將反應液以乙酸乙酯稀釋,以2mol/L鹽酸洗淨2次、接著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後過濾,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由n-己烷:氯仿混合液再結晶,得到3-乙醯氧基-4-甲基安息香酸(313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以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35mg)。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17 (s, 3 H) 2.32 (s, 3 H) 4.64 (s, 2 H) 7.02 (d, J=1.4 Hz, 1 H) 7.13 (dd, J=7.8, 1.4 Hz, 1 H) 7.21 (d, J=7.8 Hz, 1 H)。
以下之參考例23-2及23-3係使用市售之對應的安息香酸,以參考例23-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13-1。

參考例24-1
2-(2-苯基甲氧基苯基)乙醇

(1)對市售之2-(2-羥基苯基)乙酸(500mg)之乙醇(3mL)懸浮液添加氫氧化鉀(477mg),於室溫攪拌10分。對該溶液添加苄基溴化物(468μL),於60℃攪拌2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對反應液加水,以2mol/L鹽酸使pH成為2後,進一步以水稀釋,以氯仿萃取2次。將有機層以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19:1)純化,得到2-(2-苯基甲氧基苯基)乙酸(313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10mg),以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50mg)之無色油狀化合物。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96 (t, J=6.3 Hz, 2 H) 3.86 (t, J=6.3 Hz, 2 H) 5.09 (s, 2 H) 6.90-6.96 (m, 2 H) 7.18-7.23 (m, 2 H) 7.31-7.35 (m, 1 H) 7.36-7.44 (m, 4 H)。
以下之參考例24-2係使用市售之對應的苯基乙酸,以參考例24-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14-1。

參考例25-1
3-[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1-丙醇

(1)對3-(3-羥基苯基)丙酸甲酯(588mg)之丙酮(10.3mL)溶液添加碳酸鉀(641mg)。將混合物予以冰冷,對其添加4-甲氧基苄基氯化物(501μL),於室溫攪拌整夜。將混合物昇溫至外溫60℃後,對其添加碳酸鉀(641mg)及4-甲氧基苄基氯化物(501μL),攪拌3.5小時。冷卻至室溫後,濾離不溶物,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得到3-[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75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56mg)之四氫呋喃(6.22mL)溶液,添加氫化硼鋰(3mol/L四氫呋喃溶液、1.66mL),於室溫攪拌整夜。對混合物追加氫化硼鋰(3mol/L四氫呋喃溶液、1.66mL)後,於外溫60℃攪拌2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液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4)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68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85-1.93 (m, 2 H) 2.66-2.71 (m, 2 H) 3.67 (t, J=6.4 Hz, 2 H) 3.82 (s, 3 H) 4.98 (s, 2 H) 6.78-6.85 (m, 3 H) 6.89-6.95 (m, 2 H) 7.17-7.23 (m, 1 H) 7.36 (d, J=8.7 Hz, 2 H)。

參考例26-1
3-(氯甲基)-N-甲基苯磺醯胺

(1)對市售之3-氯磺醯基安息香酸(2.01g)之氯仿(30mL)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2.38mL)及甲胺(9.8mol/L甲醇溶液、980μL),於室溫攪拌2小時。追加N,N-二異丙基乙胺(2.38mL)及甲胺(9.8mol/L甲醇溶液、980μL),攪拌2小時。冰冷下,添加水及2mol/L鹽酸,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後,濾離乾燥劑,藉由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而得到3-(甲基胺磺醯基)安息香酸(1.54g)之黃色粉末。所得之化合物不經純化即用於下一反應。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4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羥基甲基)-N-甲基苯-1-磺醯胺(1.53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53g)之氯仿(20mL)溶液添加亞硫醯氯(778μL),於室溫攪拌2小時。追加亞硫醯氯(778μL),於室溫攪拌1小時、50℃攪拌2小時。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7: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76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3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67-2.71 (m, 3 H) 4.44 (br s, 1 H) 4.63 (s, 2 H) 7.48-7.59 (m, 1 H) 7.59-7.69 (m, 1 H) 7.78-7.86 (m, 1 H) 7.86-7.94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42[M+Na]+

參考例27-1
2-[3-(羥基甲基)苯基]安息香酸甲酯

(1)使用2-(3-甲氧基羰基苯基)安息香酸(535m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3-(羥基甲基)苯基]安息香酸之混合物(361mg)。
(2)對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361mg)之丙酮(5.22mL)溶液,添加碳酸鉀(433mg)及碘化甲基(143μL),於外溫60℃攪拌2小時。冷卻至室溫後,追加碳酸鉀(433mg)及碘化甲基(143μL),於室溫攪拌2日。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殘渣分配至二乙基醚與水。將水層以二乙基醚萃取。將合併的有機層以1mol/L氫氧化鉀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3:2)純化,得到含有標題化合物之混合物(14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6 (t, J = 5.9 Hz, 1 H) 3.65 (s, 3 H) 4.74 (d, J=5.9 Hz, 2 H) 7.22-7.26 (m, 1 H) 7.32-7.44 (m, 5 H) 7.50-7.56 (m, 1 H) 7.81-7.86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25[M-OH]+

參考例28-1
5-(羥基甲基)-2-甲氧基安息香酸甲酯

對5-甲醯基-2-甲氧基安息香酸甲酯(860mg)之甲醇溶液(18mL),於冰冷下添加氫化硼鈉(184mg),於同溫度攪拌2.5小時。對其添加水及飽和氯化銨水溶液,於減壓下餾去甲醇。將所得之水層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1~1:4) 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8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60-1.69 (m, 1 H) 3.89 (s, 3 H) 3.91 (s, 3 H) 4.60-4.69 (m, 2 H) 6.94-7.02 (m, 1 H) 7.43-7.52 (m, 1 H) 7.75-7.84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197[M+H]+

參考例29-1
4-(8-羥基辛基)-4-四氫吡喃羧酸tert-丁酯

(1)氮環境下,對二異丙胺(300μL)之四氫呋喃(5mL)溶液,於冰冷下滴下n-丁基鋰(2.67mol/L n-己烷溶液、790μL),於同溫度攪拌30分。於-60℃以下之溫度滴下參考例22-1-(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之四氫呋喃(2mL)溶液,於同溫度攪拌45分。接著於同溫度滴下2-(8-溴辛氧基)四氫吡喃(620mg)之四氫呋喃(1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9:1~3:1)純化,得到4-[8-(2-氧雜環己烷氧基)辛基]-4-四氫吡喃羧酸tert-丁酯(31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11mg)之甲醇(3.9mL)溶液添加p-甲苯磺酸一水合物(15mg),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 (n-己烷:乙酸乙酯=3:1~1:1) 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3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3-1.63 (m, 25 H) 1.95-2.06 (m, 2 H) 3.39-3.51 (m, 2 H) 3.58-3.69 (m, 2 H) 3.76-3.86 (m,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7[M+Na]+

參考例30-1
1-乙醯基-4-(6-羥基己基)-4-哌啶羧酸tert-丁酯

(1)對1-[(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4-哌啶羧酸(5.0g)之t-丁醇(22mL)溶液添加Boc2 O(6.0mL)及4-二甲基胺基吡啶(799mg),於室溫攪拌14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10mL)使反應停止,以己烷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9:1)純化,得到哌啶-1,4-二羧酸二tert-丁酯(5.6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71mg)及2-(6-溴己氧基)四氫吡喃(530mg),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4-[6-(2-氧雜環己烷氧基)己基]哌啶-1,4-二羧酸二tert-丁酯(36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62mg)之1,4-二噁烷(3.8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4mol/L氯化氫-1,4-二噁烷溶液(1.9mL),於室溫攪拌4.5小時。添加三乙胺(2.0mL)使反應停止。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殘渣溶解於氯仿(7.7mL),添加三乙胺(0.22mL)及乙酸酐(0.11mL),於室溫攪拌14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8mL),使反應停止,以氯仿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溶解於甲醇(1.5mL),冰冷下,添加水(0.50mL)及三氟乙酸(0.25mL),於室溫攪拌4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1:9~氯仿:甲醇=17: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MS ESI posi:328[M+H]+ , 350[M+Na]+
以下之參考例30-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30-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15-1。

參考例31-1
4-(6-羥基己基)-1,1-二側氧基-4-硫雜環己烷羧酸tert-丁酯

(1)使用4-硫雜環己烷羧酸(1.0g),根據參考例30-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4-硫雜環己烷羧酸tert-丁酯(1.53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00mg),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6-(2-氧雜環己烷氧基)己基]-4-硫雜環己烷羧酸tert-丁酯(46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63mg)之氯仿(6.0mL)溶液,冰冷下添加間氯過氧安息香酸(650mg),於室溫攪拌12小時。添加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1:1)混合液使反應停止,將反應混合物以氯仿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減壓下濃縮,得到4-[6-(2-氧雜環己烷氧基)己基]-1,1-二側氧基-4-硫雜環己烷羧酸tert-丁酯之粗生成物。
(4)對上述(3)中得到之粗生成物之甲醇(1.5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水(0.5mL)及三氟乙酸(0.25mL),於室溫攪拌4.5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1:4)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37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19-1.40 (m, 5 H) 1.48 (s, 9 H) 1.50-1.63 (m, 6 H) 1.92-2.07 (m, 2 H) 2.40-2.49 (m, 2 H) 2.88-3.14 (m, 4 H) 3.64 (t, J=6.5 Hz, 2 H)。
MS ESI posi:357[M+Na]+

參考例32-1
9-羥基-2,2-二甲基壬酸乙酯

(1)對7-溴-1-庚醇(1.5g)之氯仿(15mL)溶液添加3,4-二氫-2H-吡喃(840μL)、p-甲苯磺酸一水合物(150mg),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 (n-己烷:乙酸乙酯=49:1~9:1) 純化,得到2-(7-溴庚氧基)四氫吡喃(1.1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65mg)及異丁酸乙酯(345μL),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二甲基-9-(2-氧雜環己烷氧基)壬酸乙酯(72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之乙醇(23mL)溶液添加p-甲苯磺酸一水合物(87mg),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 (n-己烷:乙酸乙酯=17:3~3:2) 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46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0-1.67 (m, 21 H) 3.60-3.68 (m, 2 H) 4.05-4.17 (m,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31[M+H]+

參考例33-1
6-羥基-2,2-二甲基己酸乙酯

(1)使用2-(4-溴丁氧基)四氫吡喃(735mg),根據參考例32-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二甲基-6-(2-氧雜環己烷氧基)己酸乙酯(41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11mg),根據參考例3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6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7 (s, 6 H) 1.20-1.61 (m, 10 H) 3.60-3.69 (m, 2 H) 4.12 (q, J=7.1 Hz,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189[M+H]+
以下之參考例33-2~33-3,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33-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16-1。

參考例33-4
1-(4-羥基丁基)-1-環戊烷羧酸甲酯

(1)使用環戊烷羧酸甲酯(200mg)及2-(4-溴丁氧基)四氫吡喃(389mg),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基]-1-環戊烷羧酸甲酯(25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31-1-(4)記載之方法,於冰冷下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5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1-1.33 (m, 2 H) 1.40-1.58 (m, 4 H) 1.59-1.69 (m, 6 H) 2.05-2.15 (m, 2 H) 3.63 (t, J=6.5 Hz, 2 H) 3.67 (s, 3 H)。
以下之參考例33-5~33-8,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33-4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16-2。
參考例34-1
7-羥基-2,2-二甲基庚酸乙酯

(1)使用2-甲基丙酸乙酯(0.12mL)及5-溴戊氧基甲基苯(120mg),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2-二甲基-7-苯基甲氧基庚酸乙酯(7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2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16 (s, 6 H) 1.20-1.40 (m, 7 H) 1.48-1.63 (m, 4 H) 3.63 (q, J=6.2 Hz, 2 H) 4.11 (q, J=7.2 Hz, 2 H)。
以下之參考例34-2~34-4,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34-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17-1。

參考例35-1
1-乙醯基-4-(7-羥基庚基)-4-哌啶羧酸tert-丁酯

(1)使用參考例30-1-(1)中得到之化合物(570mg)及參考例32-1-(1)中得到之化合物(560mg),根據參考例31-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4-[7-(2-氧雜環己烷氧基)庚基]哌啶-1,4-二羧酸二tert-丁酯(55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57mg),根據參考例30-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3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1-1.67 (m, 24 H) 2.00-2.18 (m, 5 H) 2.73 (t, J=11.7 Hz, 1 H) 3.17 (t, J=11.7 Hz, 1 H) 3.56-3.73 (m, 3 H) 4.29-4.41 (m, 1 H)。
MS ESI posi:342[M+H]+

參考例36-1
1-(7-羥基庚氧基)-1-環戊烷羧酸(苯基甲酯)

(1)使用1-羥基-1-環戊烷羧酸(1g),根據參考例8-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1-羥基-1-環戊烷羧酸(苯基甲酯)(88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參考例32-1-(1)中得到之化合物(916mg)之丙酮(6.6mL)溶液添加碘化鈉(983mg),於加熱回流下攪拌8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乙基醚稀釋,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9:1~91:9)純化,得到2-(7-碘庚氧基)四氫吡喃(95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82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9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24mg),於室溫攪拌45分。於冰冷下添加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841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3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於冰冷下加水,以n-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液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9:1~17:3)純化,得到1-[7-(2-氧雜環己烷氧基)庚氧基]-1-環戊烷羧酸(苯基甲酯)(14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35mg),根據參考例29-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9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09-1.62 (m, 10 H) 1.63-1.84 (m, 4 H) 1.88-2.09 (m, 4 H) 3.23-3.36 (m, 2 H) 3.56-3.69 (m, 2 H) 5.18 (s, 2 H) 7.28-7.43 (m, 5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7[M+Na]+

參考例37-1
3-(6-羥基己氧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

(1)使用3-羥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490μL)及6-溴己氧基甲基苯(800mg),根據參考例36-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二甲基-3-(6-苯基甲氧基己氧基)丙酸甲酯(25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5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4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8 (s, 6 H) 1.30-1.64 (m, 8 H) 3.30-3.48 (m, 4 H) 3.57-3.75 (m, 5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55[M+Na]+

參考例38-1
2-[3-(4-羥基丁氧基)丙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

(1)使用丙烷-1,3-二醇(3.7mL)及2-(4-溴丁氧基)四氫吡喃(1.5g),根據參考例36-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氧基]-1-丙醇(8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70mg),及p-甲苯磺酸氯化物(928mg)之甲苯(18mL)溶液,冰冷下添加三乙胺(1mL),及三甲胺鹽酸鹽(36mg),於室溫攪拌12小時。將反應溶液以乙酸乙酯稀釋,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水洗淨有機層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進行純化,得到4-甲基苯磺酸3-[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氧基]丙酯(1.4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2-羥基-2-甲基丙酸乙酯(616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0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24mg),於同溫度攪拌30分鐘。對該混合液,慢慢滴下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0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5mL)溶液後,於35度攪拌7小時及室溫攪拌10小時。將反應液以二乙基醚稀釋,藉由飽和氯化銨水溶液洗淨。收集有機層並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己烷:乙酸乙酯)純化,得到含有2-甲基-2-[4-[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氧基]丁氧基]丙酸乙酯之混合物(60mg)。
(4)對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130mg)之乙醇(0.5mL)溶液添加2mol/L鹽酸(0.16mL),於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後,藉由於減壓下濃縮而得到標題化合物(1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8 (t, J=7.2 Hz, 3 H) 1.41 (s, 6 H) 1.61-1.73 (m, 4 H) 1.84 (t, J=6.4 Hz, 2 H) 2.23-2.36 (m, 1 H) 3.40-3.49 (m, 4 H) 3.54 (t, J=6.4 Hz, 2 H) 3.59-3.72 (m, 2 H) 4.19 (q, J=7.1 Hz, 2 H)。
以下之參考例38-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38-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18-1。

參考例38-3
1-[2-(4-羥基丁氧基)乙氧基]-1-環戊烷羧酸(苯基甲酯)

(1)對乙烷-1,2-二醇(6.0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21mL),於冰冷下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93g),於同溫度攪拌30分,接著添加2-(4-溴丁氧基)四氫吡喃(1.94mL),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1~1:9)純化,得到2-[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氧基]乙醇(1.76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8g)之甲苯溶液(40mL)添加三乙胺(2.3mL)、三甲胺鹽酸鹽(77mg),及p-甲苯磺酸氯化物(2.0g),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冰冷下對反應液加水,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7:3)純化,得到4-甲基苯磺酸2-[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氧基]乙酯(2.4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02mg)及參考例36-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根據參考例36-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1-[2-[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氧基]乙氧基]-1-環戊烷羧酸(苯基甲酯)之粗生成物(8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275mg),根據參考例29-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8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7-2.17 (m, 12 H) 3.41-3.72 (m, 8 H) 5.11-5.24 (m, 2 H) 7.22-7.46 (m, 5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9[M+Na]+

參考例38-4
2-[2-(4-羥基丁氧基)乙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

(1)使用參考例38-3-(2)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及2-羥基-2-甲基丙酸乙酯(540μL),根據參考例36-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甲基-2-[2-[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氧基]乙氧基]丙酸乙酯(37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72mg),根據參考例29-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8 (t, J=7.1 Hz, 3 H) 1.43 (s, 6 H) 1.49-1.79 (m, 4 H) 3.44-3.79 (m, 8 H) 4.19 (q, J=7.1 Hz,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71[M+Na]+

參考例39-1
2-[6-(羥基甲基)-2-吡啶基]乙酸乙酯

(1)對[6-(溴甲基)-2-吡啶基]甲醇(544mg)之乙醇:水(2:1、8.07mL)溶液,添加氰化鉀(354mg),加熱回流3小時。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殘渣懸浮於乙醇,濾離不溶物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乙酸乙酯=19:1~3:2)純化,得到2-[6-(羥基甲基)-2-吡啶基]乙腈(309mg)之淡灰色固體。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09mg)之乙醇(1.42mL)溶液,添加水(1.42mL)及氫氧化鉀(654mg),加熱回流3小時半。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於減壓下餾去溶劑。以濃鹽酸使殘渣成為酸性(約pH2),將揮發成分於減壓下餾去。將殘渣懸浮於乙醇,濾離不溶物,將所得之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2-[6-(羥基甲基)-2-吡啶基]乙酸之混合物(430mg)。
(3)對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43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97mL)溶液,添加碳酸銫(969mg)及碘化乙基(174μL),於室溫攪拌整夜。對混合物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4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2: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326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7 (t, J=7.2 Hz, 3 H) 3.75-3.82 (m, 1 H) 3.85 (s, 2 H) 4.19 (q, J=7.2 Hz, 2 H) 4.74 (d, J=3.2 Hz, 2 H) 7.13 (d, J=7.8 Hz, 1 H) 7.21 (d, J=7.8 Hz, 1 H) 7.66 (dd, J=7.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196[M+H]+

參考例40-1
2-(2-羥基乙基)安息香酸丙烷-2-酯

(1)對市售之2-(2-溴苯基)乙醇(1.0g)之N,N-二甲基甲醯胺(8.3mL)溶液添加咪唑(677mg)及tert-丁基二甲基氯矽烷(825mg),於室溫攪拌3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10mL)使反應停止,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9:1~10:1)純化,得到2-(2-溴苯基)乙氧基-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1.2g)。
(2)將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之四氫呋喃(12mL)溶液於氮環境下冷卻至-78℃,添加n-丁基鋰(1.6mol/L n-己烷溶液、0.80mL),於-78℃攪拌30分。添加氯甲酸異丙酯(0.34mL),於-78℃攪拌1.5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10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9:1~2:1)純化,得到2-[2-[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乙基]安息香酸丙烷-2-酯(229mg)。
(3)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29mg)之四氫呋喃(14mL)溶液予以冰冷,添加乙酸(0.22mL)及四丁基銨氟化物(1.0mol/L四氫呋喃溶液、0.78mL),於室溫攪拌22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10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2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38 (d, J=6.3 Hz, 6 H) 3.19 (t, J=6.3 Hz, 2 H) 3.91 (t, J=6.3 Hz, 2 H) 5.24 (spt, J=6.3 Hz, 1 H) 7.20-7.33 (m, 2 H) 7.42-7.48 (m, 1 H) 7.85 (d, J=7.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09[M+H]+
以下之參考例40-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40-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19-1。

參考例41-1
(E)-3-[2-(2-羥基乙基)苯基]-2-丙烯酸(苯基甲酯)

對市售之2-(2-溴苯基)乙醇(200mg)及市售之2-丙烯酸(苯基甲酯)(0.17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5.0mL)溶液,於氮環境下添加三乙胺(0.17mL)、三(o-甲苯甲醯基)膦(60mg),及乙酸鈀(II)(22mg),於60℃攪拌1.5小時及80℃攪拌2小時。冷卻至室溫,將反應混合物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5:1~1:2)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80mg)。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3.04 (t, J=6.7 Hz, 2 H) 3.83 (t, J=6.7 Hz, 2 H) 5.26 (s, 2 H) 6.43 (d, J=15.8 Hz, 1 H) 7.23-7.45 (m, 8 H) 7.59 (d, J=7.6 Hz, 1 H) 8.07 (d, J=15.8 Hz, 1 H)。
以下之參考例41-2~41-3,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41-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0-1。

參考例42-1
(E)-3-[3-(甲基磺醯氧基甲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

(1)對3-溴苄醇(10.0g)之乙腈(100mL)溶液添加三乙胺(15mL)、丙烯酸乙酯(17mL)、乙酸鈀(II)(360mg),及三(o-甲苯甲醯基)膦(1.95g),加熱至95℃攪拌3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對殘渣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乾燥,濾離乾燥劑。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1:1)純化,得到(E)-3-[3-(羥基甲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11.41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0g)、三乙胺(1.11mL),及乙酸乙酯(10mL)混合液,冰冷下添加甲磺酸氯化物(619μL),於室溫攪拌30分鐘。將反應溶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濾離析出物。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得到標題化合物(2.68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2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0-1.40 (m, 3 H) 2.97 (s, 3 H) 4.27 (q, J=7.3 Hz, 2 H) 5.25 (s, 2 H) 6.47 (d, J=16.0 Hz, 1 H) 7.39-7.47 (m, 2 H) 7.51-7.60 (m, 2 H) 7.68 (d, J=16.0 Hz, 1 H)。

參考例43-1
3-[3-(甲基磺醯氧基甲基)苯基]丙酸乙酯

(1)對參考例42-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g)之乙醇(10mL)溶液添加參(三苯基膦)銠(I)氯化物(449mg),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4小時。將反應溶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減壓下將濾液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3:2)純化,得到3-[3-(羥基甲基)苯基]丙酸乙酯(1.24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1g)、三乙胺(1.01mL),及乙酸乙酯(15mL)混合液,冰冷下添加甲磺酸氯化物(413μL),於室溫攪拌30分鐘。將反應溶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濾離析出物。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得到標題化合物(2.00g)之紅褐色油狀物質。
1 H NMR (2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4 (t, J=7.2 Hz, 3 H) 2.57-2.68 (m, 2 H) 2.90-3.03 (m, 5 H) 4.13 (q, J=7.2 Hz, 2 H) 5.22 (s, 2 H) 7.19-7.36 (m, 4 H)。

參考例44-1
3-[4-(羥基甲基)苯基]丙酸乙酯

(1)使用市售之(4-碘苯基)甲醇(520mg)及市售之丙烯酸乙酯(0.29mL),根據參考例4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E)-3-[4-(羥基甲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630mg)之粗生成物。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粗生成物(200mg),根據參考例4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0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4 (t, J=7.2 Hz, 3 H) 2.61 (t, J=7.8 Hz, 2 H) 2.88 (s, 1 H) 2.95 (t, J=7.8 Hz, 2 H) 4.13 (q, J=7.2 Hz, 2 H) 4.66 (s, 2 H) 7.20 (d, J=8.0 Hz, 2 H) 7.29 (d, J=8.0 Hz, 2 H)。
以下之參考例44-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44-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21-1。

參考例44-3
4-[2-(羥基甲基)苯基]丁酸甲酯

(1)對(2-碘苯基)甲醇(200mg)及3-丁烯酸甲酯(0.11mL)之乙腈(4.3mL)溶液,氮環境下添加三乙胺(0.14mL)、三(o-甲苯甲醯基)膦(52mg),及乙酸鈀(II)(19mg),於60℃攪拌2小時。冷卻至室溫,將反應混合物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8mL),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3:1~1:1)純化,得到(E)-4-[2-(羥基甲基)苯基]-3-丁烯酸甲酯(56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6mg),根據參考例4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7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85-2.06 (m, 2 H) 2.40 (t, J=7.2 Hz, 2 H) 2.68-2.80 (m, 2 H) 3.66 (s, 3 H) 4.65-4.82 (m, 2 H) 7.17-7.41 (m, 4 H)。
以下之參考例44-4,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44-3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21-2。

參考例44-5
3-[3-(2-羥基乙基)苯基]丙酸乙酯

(1)使用市售之2-(3-溴苯基)乙醇(300mg)及市售之丙烯酸乙酯(0.18mL),根據參考例4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E)-3-[3-(2-羥基乙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236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36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14mg)之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15-1.31 (m, 5 H) 2.55-2.69 (m, 3 H) 2.80-3.00 (m, 3 H) 4.13 (q, J=7.1 Hz, 2 H) 6.95-7.40 (m, 4 H)。
以下之參考例44-6,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44-5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21-3。

參考例45-1
3-[3,4-二氟-5-[(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1-丙醇

(1)使用5-溴-2,3-二氟酚(588mg),根據參考例25-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溴-1,2-二氟-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464mg)之無色固體。
(2)將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乙酸鈀(II)(6.82mg),及參(o-甲苯甲醯基)膦(18.5mg)秤取於耐壓管中,溶解於N,N-二甲基甲醯胺(1.22mL),將容器內之氣體取代為氮後密閉。對該混合物以注射器添加三乙胺(119μL)及丙烯酸乙酯(132μL),於外溫90℃攪拌整夜。冷卻至室溫後,開封容器,添加乙酸鈀(II)(13.6mg)、參(o-甲苯甲醯基)膦(37.0mg)、三乙胺(119μL),及丙烯酸乙酯(132μL),將容器內之氣體取代為氮後密閉。於外溫120℃攪拌2.5小時後,冷卻至室溫。將混合物注入水中,濾取所產生之沈澱,以水洗淨後,溶解於氯仿。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將所得之粗生成物溶解於n-己烷:乙酸乙酯(1:2)混合液,濾離不溶物。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E)-3-[3,4-二氟-5-[(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184mg)之無色固體。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84.0mg)之四氫呋喃:甲醇=1:1溶液(1.58mL),添加鈀碳-乙二胺複合體(8.40mg),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整夜。濾離觸媒,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得到3-[3,4-二氟-5-[(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丙酸乙酯(35.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35.9m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0.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78-1.87 (m, 2 H) 2.58-2.67 (m, 2 H) 3.59-3.67 (m, 2 H) 3.82 (s, 3 H) 5.06 (s, 2 H) 6.58-6.65 (m, 2 H) 6.89-6.94 (m, 2 H) 7.31-7.39 (m, 2 H)。

參考例46-1
2-(3-羥基丙基)安息香酸乙酯

(1)對2-碘安息香酸乙酯(1.0g)及2-丙炔-1-醇(0.25mL)之乙腈(7.2mL)溶液,氮環境下添加三乙胺(1.51mL)、碘化銅(I)(55mg),及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140mg),於60℃攪拌4小時。冷卻至室溫,將反應混合物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8mL),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2:1~1:1)純化,得到2-(3-羥基丙-1-炔基)安息香酸乙酯(732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32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87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39 (t, J=7.2 Hz, 3 H) 1.86-1.97 (m, 2 H) 2.25 (t, J=5.9 Hz, 1 H) 3.06 (t, J=7.4 Hz, 2 H) 3.56-3.70 (m, 2 H) 4.36 (q, J=7.2 Hz, 2 H) 7.22-7.32 (m, 2 H) 7.37-7.50 (m, 1 H) 7.87 (dd, J=7.8, 1.3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09[M+H]+
以下之參考例46-2~46-5,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46-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2-1。

參考例46-6
4-[6-(羥基甲基)-2-吡啶基]-2,2-二甲基丁酸(苯基甲酯)

(1)對(6-溴-2-吡啶基)甲醇(195mg)及2,2-二甲基-3-丁炔酸(苯基甲酯)(0.19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4.9mL)溶液,氮環境下添加三乙胺(0.69mL)、碘化銅(I)(9.4mg),及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35mg),於60℃攪拌3小時。回到室溫,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8mL),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3:2~1:9)純化,得到4-[6-(羥基甲基)-2-吡啶基]-2,2-二甲基-3-丁炔酸(苯基甲酯)(206mg)。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06mg)之乙醇(6.7mL)溶液添加參(三苯基膦)銠(I)氯化物(50mg),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14小時、80℃攪拌2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減壓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1:4)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8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9 (s, 6 H) 1.91-2.05 (m, 2 H) 2.62-2.74 (m, 2 H) 4.70 (s, 2 H) 5.13 (s, 2 H) 6.82-7.10 (m, 2 H) 7.29-7.40 (m, 4 H) 7.42-7.72 (m, 2 H)。
MS ESI posi:314[M+H]+

參考例47-1
4-[4-(羥基甲基)-2-吡啶基]-2,2-二甲基丁酸(苯基甲酯)

(1)對(2-溴-4-吡啶基)甲醇(784mg)之氯仿(8.2mL)溶液添加p-甲苯磺酸吡啶鎓(103mg)及3,4-二氫-2H-吡喃(0.74mL),於室溫攪拌17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3:2)純化,得到2-溴-4-(2-氧雜環己烷氧基甲基)吡啶(1.1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83mg)及市售之2,2-二甲基-3-丁炔酸(苯基甲酯)(0.19mL),根據參考例46-6-(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2-二甲基-4-[4-(2-氧雜環己烷氧基甲基)-2-吡啶基]-3-丁炔酸(苯基甲酯)(25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50mg),根據參考例4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2-二甲基-4-[4-(2-氧雜環己烷氧基甲基)-2-吡啶基]丁酸(苯基甲酯)(15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52mg)之1,4-二噁烷(1.9mL)溶液添加4mol/L氯化氫-1,4-二噁烷溶液(0.96mL),於室溫攪拌14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1:4)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6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8 (s, 6 H) 1.95-2.02 (m, 2 H) 2.67-2.75 (m, 2 H) 4.68 (s, 2 H) 5.12 (s, 2 H) 7.03 (s, 1 H) 7.08 (d, J=5.0 Hz, 1 H) 7.26-7.56 (m, 5 H) 8.46 (d, J=5.0 Hz, 1 H)。
MS ESI posi:314[M+H]+

參考例48-1
6-[3-(羥基甲基)苯基]-2-吡啶羧酸乙酯

使用6-溴-2-吡啶羧酸乙酯(600mg)及[3-(羥基甲基)苯基]硼酸(515mg),根據參考例13-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680mg)之淡紅色油狀物質。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44 (t, J=7.0 Hz, 3 H) 1.70-1.79 (m, 1 H) 4.47 (q, J=7.0 Hz, 2 H) 4.78 (d, J=6.2 Hz, 2 H) 7.41-7.50 (m, 2 H) 7.84-7.91 (m, 2 H) 7.95 (d, J=7.4 Hz, 1 H) 8.03 (dd, J=7.0, 1.2 Hz, 1 H) 8.06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58[M+H]+
以下之參考例48-2~48-6,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48-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3-1。

參考例49-1
2-[4-[3-(羥基甲基)苯基]-1-吡唑基]乙酸tert-丁酯

(1)對4-溴-1H-吡唑(2g)之N,N-二甲基甲醯胺(40mL)溶液添加碳酸銫(5.3g),於室溫攪拌。對該混合物,於冰冷下慢慢添加2-溴乙酸tert-丁酯(3.2g),於室溫攪拌14小時。對反應溶液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洗淨2次,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純化,得到2-(4-溴-1-吡唑基)乙酸tert-丁酯(3.2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合成之化合物(300mg)及[3-(羥基甲基)苯基]硼酸(227mg),根據參考例13-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60mg)之深棕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49 (s, 9 H) 1.60-1.67 (m, 1 H) 4.72 (d, J=6.0 Hz, 2 H) 4.84 (s, 2 H) 7.20-7.25 (m, 1 H) 7.32-7.39 (m, 1 H) 7.40-7.45 (m, 1 H) 7.51 (s, 1 H) 7.74 (s, 1 H) 7.84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89[M+H]+

參考例49-2
2-[5-[3-(羥基甲基)苯基]-2-側氧基-1-吡啶基]乙酸丙烷-2-酯

(1)對5-溴-1H-吡啶-2-酮(1.50g)之N,N-二甲基甲醯胺(8.6mL)溶液添加碳酸鉀(1.3g)及溴乙酸異丙酯(1.2mL),於室溫攪拌1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10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3:7)純化,得到2-(5-溴-2-側氧基-1-吡啶基)乙酸丙烷-2-酯(1.2g)之無色固體。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及市售之[3-(羥基甲基)苯基]硼酸(58mg)之二甲氧基乙烷:水(4:1、4.5mL)溶液,於氮環境下添加碳酸鉀(100mg)及肆(三苯基膦)鈀(0)(42mg),微波照射下於120℃攪拌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對濾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5mL),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1:9)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73mg)之棕色非晶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9 (d, J=6.3 Hz, 6 H) 1.86 (t, J=5.7 Hz, 1 H) 4.68 (s, 2 H) 4.75 (d, J=5.7 Hz, 2 H) 5.11 (spt, J=6.3 Hz, 1 H) 6.67 (d, J=9.4 Hz, 1 H) 7.29-7.50 (m, 5 H) 7.62-7.74 (m, 1 H)。
MS ESI posi:302[M+H]+

參考例49-3
2-[4-[3-(羥基甲基)苯基]-2-側氧基-1-吡啶基]乙酸丙烷-2-酯

(1)使用4-碘-1H-吡啶-2-酮(1.0g),根據參考例49-2-(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4-碘-2-側氧基-1-吡啶基)乙酸丙烷-2-酯(1.2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0mg)及[3-(羥基甲基)苯基]硼酸(75mg),根據參考例49-2-(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9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9 (d, J=6.3 Hz, 6 H) 1.94 (t, J=5.8 Hz, 1 H) 4.65 (s, 2 H) 4.77 (d, J=5.8 Hz, 2 H) 5.12 (spt, J=6.3 Hz, 1 H) 6.48 (dd, J=7.1, 2.0 Hz, 1 H) 6.78 (d, J=1.8 Hz, 1 H) 7.28 (s, 1 H) 7.42-7.54 (m, 3 H) 7.59 (s, 1 H)。
MS ESI posi:302[M+H]+

參考例50-1
2-[4-(4-羥基丁基)-1-吡唑基]乙酸tert-丁酯

(1)使用參考例49-1-(1)中合成之化合物(500mg)及tert-丁基-二甲基-[(E)-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烷-2-基)丁-3-烯氧基]矽烷(777mg),根據參考例13-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4-[(E)-4-[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丁-1-烯基]-1-吡唑基]乙酸tert-丁酯(52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之乙酸乙酯(5.5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鈀碳(115mg),於氫環境下,室溫攪拌4小時。以乙酸乙酯稀釋,進行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後,藉由於減壓下濃縮而得到含有2-[4-[4-[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丁基]-1-吡唑基]乙酸tert-丁酯之混合物。
(3)對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之四氫呋喃(2mL)溶液,添加四丁基銨氟化物(1mol/L四氫呋喃溶液、0.54mL),於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溶液於減壓下濃縮,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己烷:乙酸乙酯)進行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95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47 (s, 9 H) 1.60-1.70 (m, 5 H) 2.46-2.58 (m, 2 H) 3.60-3.75 (m, 2 H) 4.72-4.77 (m, 2 H) 7.24 (s, 1 H) 7.37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55[M+H]+
以下之參考例50-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50-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4-1。

參考例51-1
2-[4-(4-羥基丁基)-1-吡唑基]-2-甲基丙酸乙酯

(1)使用3-溴-1H-吡唑(500mg)及2-溴-2-甲基丙酸乙酯(796mg),根據參考例49-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4-溴-1-吡唑基)-2-甲基丙酸乙酯(83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根據參考例50-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3-[(E)-4-[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丁-1-烯基]-1-吡唑基]-2-甲基丙酸乙酯(9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90mg),根據參考例5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3-[4-[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丁基]-1-吡唑基]-2-甲基丙酸乙酯之混合物。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部,根據參考例50-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1 (t, J=7.2 Hz, 3 H) 1.60-1.68 (m, 4 H) 1.83 (s, 6 H) 2.51 (t, J=7.0 Hz, 2 H) 3.64-3.71 (m, 2 H) 4.16 (q, J=7.2 Hz, 2 H) 7.34 (s, 1 H) 7.38 (s, 1 H)。
以下之參考例51-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51-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25-1。

參考例52-1
4-[7-(羥基甲基)-1-側氧基-3,4-二氫異喹啉-2-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

(1)對7-溴-3,4-二氫-2H-異喹啉-1-酮(216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50mg),於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4-溴-2,2-二甲基丁酸甲酯(25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mL)溶液,於90℃攪拌2.5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於減壓下濃縮後,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13:7)進行純化,得到4-(7-溴-1-側氧基-3,4-二氫異喹啉-2-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16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60mg),及乙烯基三氟硼酸鉀(109mg),根據參考例13-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7-乙烯基-1-側氧基-3,4-二氫異喹啉-2-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11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05mg),及N-甲基嗎啉-N-氧化物(102mg),溶解於tert-丁醇(1.7mL)、四氫呋喃(1.7mL),及水(0.35mL),添加4%四氧化鋨水溶液(45μL),於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4-[7-(1,2-二羥基乙基)-1-側氧基-3,4-二氫異喹啉-2-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之混合物(110mg)。
(4)對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110mg)之四氫呋喃(1.6mL)溶液添加過碘酸鈉(77mg),於室溫攪拌30分鐘。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4-(7-甲醯基-1-側氧基-3,4-二氫異喹啉-2-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之混合物。
(5)對上述(4)中得到之混合物之甲醇(1.6mL)溶液,於-20℃添加氫化硼鈉(15mg),攪拌30分鐘。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8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7 (s, 6 H) 1.62-1.72 (m, 1 H) 1.81-1.93 (m, 2 H) 2.98 (t, J=6.6 Hz, 2 H) 3.50-3.61 (m, 4 H) 3.67 (s, 3 H) 4.68-4.74 (m, 2 H) 7.18 (d, J=7.7 Hz, 1 H) 7.45 (d, J=7.7 Hz, 1 H) 8.03 (s, 1 H)。
MS ESI posi:306[M+H]+

參考例53-1
7-(羥基甲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

(1)對市售之7-羥基-4-側氧基-1-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3.27g)之乙酸(30mL)溶液添加鈀碳(981mg),於氫環境下(50psi)、30℃攪拌12小時。將反應溶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後,將濾液濃縮。對所得之殘渣添加乙酸乙酯,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對所得之殘渣添加二乙基醚及n-己烷,濾取所析出之固體,得到7-羥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2.91g)之無色粉末。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g)之氯仿(15mL)溶液添加吡啶(730μL),冰冷下滴下三氟甲磺酸酐(910μL)。昇溫至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液於冰冷下添加1mol/L鹽酸(20mL)及水(5mL)並攪拌。以分液漏斗分離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1)純化,得到7-(三氟甲基磺醯氧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1.61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00mg)及乙烯基三氟硼酸鉀(272mg),根據參考例13-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7-乙烯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21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將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212mg)及N-甲基嗎啉-N-氧化物(267mg)溶解於tert-丁醇(4.6mL)、四氫呋喃(4.6mL),及水(0.91mL),添加4%四氧化鋨水溶液(118μL),於室溫攪拌2小時後,於60℃攪拌20分。對反應溶液添加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通過相分離器後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7-(1,2-二羥基乙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之混合物(271mg)。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271mg),根據參考例52-1-(4)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7-甲醯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之混合物(217mg)。
(6)對上述(5)中得到之混合物之乙醇(4.6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氫化硼鈉(46mg),於同溫度下攪拌30分鐘。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及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9 (t, J=7.1 Hz, 3 H) 2.13-2.33 (m, 2 H) 2.68-2.88 (m, 2 H) 4.25 (q, J=7.1 Hz, 2 H) 4.62 (d, J=6.0 Hz, 2 H) 4.69-4.76 (m, 1 H) 6.88 (d, J=7.7 Hz, 1 H) 6.94 (s, 1 H) 7.02 (d, J=7.7 Hz, 1 H)。
MS ESI posi:259[M+Na]+

參考例54-1
3-[3-(羥基甲基)苯基]-1-環己烷羧酸乙酯

(1)對3-側氧基-1-環己烷羧酸乙酯(500μL)與2,4,6-三-tert-丁基吡啶(905mg)之氯仿(6.36mL)溶液,冰冷下添加三氟甲磺酸酐(562μL),於室溫攪拌整夜。將混合物以氯仿稀釋,以1mol/L鹽酸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使用相分離器將有機層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93:7)純化,得到3-(三氟甲基磺醯氧基)-1-環己-3-烯羧酸乙酯(52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秤取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36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18.4mg),及氟化鉀(91.5mg)於三口燒瓶中,將容器密閉後,將容器內之氣體以氮取代。對該混合物添加[3-(羥基甲基)苯基]硼酸(88.9mg)之四氫呋喃(2.93mL)溶液,於室溫攪拌3日。將混合物以乙酸乙酯稀釋,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使用相分離器將有機層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7:3)純化,得到3-[3-(羥基甲基)苯基]-1-環己-3-烯羧酸乙酯(92.1mg)之黃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87.9mg),根據參考例45-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73.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0-1.34 (m, 3 H) 1.41-1.77 (m, 5 H) 1.83-2.34 (m, 4 H) 2.41-2.84 (m, 2 H) 4.08-4.24 (m, 2 H) 4.65-4.73 (m, 2 H) 7.14-7.32 (m, 4 H)。

參考例54-2
4-[3-(羥基甲基)苯基]-1-環己烷羧酸乙酯

(1)使用4-(三氟甲基磺醯氧基)-1-環己-3-烯羧酸乙酯(131mg),根據參考例54-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3-(羥基甲基)苯基]-1-環己-3-烯羧酸乙酯(77.5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92.2mg),根據參考例45-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85.1mg)之白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32 (m, 3 H) 1.42-1.83 (m, 6 H) 1.93-2.15 (m, 2 H) 2.21-2.72 (m, 3 H) 4.11-4.24 (m, 2 H) 4.64-4.71 (m, 2 H) 7.11-7.33 (m, 4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45[M-OH]+

參考例55-1
(3-甲基磺醯基-5-苯基甲氧基苯基)甲醇

(1)對3-溴-5-(羥基甲基)酚(1.20g)之丙酮(20mL)溶液添加碳酸鉀(1.63g)及苄基溴化物(842μL),於室溫攪拌5小時。將反應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2:3)純化。減壓乾燥而得到(3-溴-5-苯基甲氧基苯基)甲醇(1.71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將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碘化銅(I)(26mg)、L-脯胺酸(31mg)、氫氧化鈉(11mg),及甲烷亞磺酸鈉(139mg),及二甲基亞碸(3mL)予以混合,微波照射下於150℃攪拌50分。對反應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減壓乾燥而得到標題化合物(210mg)之淡橙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3.03 (s, 3 H) 4.74-4.78 (m, 2 H) 5.13 (s, 2 H) 7.28 (s, 1 H) 7.32-7.45 (m, 6 H) 7.53 (s, 1 H)。
MS ESI/APCI Multi nega:201[M-Bn]-

參考例56-1
[4-[(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3-甲基磺醯基苯基]甲醇

(1)對3-溴-4-羥基安息香酸(2.00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8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811mg),於室溫攪拌30分。於同溫度慢慢添加4-甲氧基苄基氯化物(2.61mL),於室溫攪拌65小時。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後,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後,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濃縮。由二乙基醚:n-己烷混合液再結晶,得到3-溴-4-[(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安息香酸(4-甲氧基苯基)甲基(3.10g)之無色粉末。
(2)於微波反應用試驗管內,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之二甲基亞碸(2mL)溶液添加甲烷亞磺酸鈉(66.9mg)、三氟甲磺酸銅(I)苯錯合物(33.0mg)、N,N’-二甲基乙二胺(14.1μL)並密封。於微波照射下150℃攪拌1小時。以乙酸乙酯萃取後,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以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後濃縮。以製備型薄層層析 (n-己烷:乙酸乙酯=1:1、Rf=0.4)純化,得到4-[(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3-甲基磺醯基安息香酸(4-甲氧基苯基)甲基(20.1mg)之無色固體。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16mg)之四氫呋喃(9mL)溶液添加氫化硼鋰(59.5mg)及甲醇(1mL),於60℃攪拌30分鐘。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攪拌至氣泡不再產生。添加氯仿,以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後濃縮。藉由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僅乙酸乙酯)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39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3.17 (s, 3 H) 3.82 (s, 3 H) 4.69 (s, 2 H) 5.19 (s, 2 H) 6.93 (d, J=8.6 Hz, 2 H) 7.10 (d, J=8.6 Hz, 1 H) 7.42 (d, J=8.6 Hz, 2 H) 7.59 (dd, J=8.6, 2.1 Hz, 1 H) 7.98 (d, J=2.1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5[M+Na]+

參考例57-1
2-[3-(4-羥基丁基磺醯基)苯基]-2-甲基丙酸甲酯

(1)對2-(3-碘苯基)乙酸甲酯(21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48mL)溶液,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19mg),於室溫攪拌5分。對該混合物添加碘化甲基(162μL),於室溫攪拌整夜。追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19mg)與碘化甲基(162μL),進一步攪拌2小時。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9:1)純化,得到2-(3-碘苯基)-2-甲基丙酸甲酯(15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於微波反應用試驗管內,混合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6mg)、二亞硫酸鉀(205mg)、溴化四丁基銨(164mg)、甲酸鈉(69.1mg)、乙酸鈀(II)(5.18mg)、三苯基膦(18.2mg)、1,10-啡啉(12.5mg),及二甲基亞碸(2.31mL),將氮氣通氣20分鐘。將試驗管密封後,於微波照射下100℃攪拌30分鐘。冷卻至室溫後,開封試驗管,對混合物添加2-(4-溴丁氧基)四氫吡喃(93.3μL),於室溫攪拌整夜。將該混合物注入水中,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後,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1:3)純化,得到2-甲基-2-[3-[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基磺醯基]苯基]丙酸甲酯(103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03mg)之甲醇(1.21mL)溶液,添加p-甲苯磺酸吡啶鎓(6.07mg),加熱回流3小時。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注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中,以乙酸乙酯萃取2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後,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3:7)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68.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60-1.69 (m, 8 H) 1.81-1.90 (m, 2 H) 3.09-3.21 (m, 2 H) 3.61-3.72 (m, 5 H) 7.50-7.56 (m, 1 H) 7.61-7.65 (m, 1 H) 7.78-7.82 (m, 1 H) 7.87-7.9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5[M+H]+

參考例58-1
[3-[2-(2-氧雜環己烷氧基)乙基磺醯基]苯基]甲醇

(1)使用3-碘安息香酸乙酯(1g)及2-(2-溴乙氧基)四氫-2H-吡喃(604μL),根據參考例57-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2-(2-氧雜環己烷氧基)乙基磺醯基]安息香酸乙酯(643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43m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標題化合物(353mg)之粗生成物。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65 (m, 5 H) 1.88-2.03 (m, 1 H) 3.08-3.17 (m, 2 H) 3.41-3.50 (m, 1 H) 3.68-3.84 (m, 2 H) 4.01-4.16 (m, 1 H) 4.46-4.51 (m, 1 H) 4.77-4.84 (m, 2 H) 7.51-7.60 (m, 1 H) 7.62-7.69 (m, 1 H) 7.80-7.87 (m, 1 H) 7.90-7.96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23 [M+Na]+

參考例59-1
7-(羥基甲基)-1,2,3,4-四氫萘-2-羧酸乙酯

(1)於微波反應容器中,對7-溴-3,4-二氫-2H-萘-1-酮(1.8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6mL)懸浮液添加肆(三苯基膦)鈀(0)(920mg)及氰化鋅(2.4g),將試驗管內之氣體取代為氮後密封,於微波照射下150℃攪拌30分鐘。進一步添加肆(三苯基膦)鈀(0)(460mg),將試驗管內之氣體取代為氮後密封,於微波照射下150℃攪拌30分鐘。於別的容器中進行同樣的操作,合併此等所得到之反應液。對其添加乙酸乙酯及水,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3:1~2:3)純化,得到含有8-側氧基-6,7-二氫-5H-萘-2-碳腈之粗生成物(2.2g)之淡黃色固體。
(2)對上述(1)中得到之粗生成物(547mg)之碳酸二乙酯(3.9mL)懸浮液,於室溫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92mg),加熱回流下攪拌3小時。於冰冷下添加1mol/L鹽酸,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 ~3:1)純化,將得到的粗生成物由n-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液再結晶,得到7-氰基-1-側氧基-3,4-二氫-2H-萘-2-羧酸乙酯(442mg)之淡褐色固體。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15mg)之三氟乙酸(4.3mL)溶液,於室溫添加三乙基矽烷(1.25mL),攪拌3日。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3:7)純化,得到7-氰基-1-羥基-1,2,3,4-四氫萘-2-羧酸乙酯(258mg)之無色粉末。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56mg)之甲苯(1.3mL)溶液添加p-甲苯磺酸一水合物(12mg),於加熱回流下攪拌10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7:3)純化,得到7-氰基-3,4-二氫萘-2-羧酸乙酯(82mg)之無色粉末。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467mg)及乙酸乙酯(21mL),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7-氰基-1,2,3,4-四氫萘-2-羧酸乙酯之粗生成物(459mg)。
(6)對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459mg)添加吡啶(5.2mL)、乙酸(5.2mL)、雷尼鎳(raney nickel)(水懸浮液、5mL),及磷酸二氫鈉(1.5g),氫環境下,於50℃攪拌1.5小時、80℃攪拌1.5小時,及100℃攪拌30分。將反應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以乙醇洗淨。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以甲苯進行共沸。將殘渣以n-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液稀釋,以1mol/L鹽酸、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3:1)純化,得到含有7-甲醯基-1,2,3,4-四氫萘-2-羧酸乙酯之粗生成物(396mg)。
(7)使用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387mg),根據參考例53-1-(6)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18mg)。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34 (m, 3 H) 1.77-1.93 (m, 1 H) 2.15-2.25 (m, 1 H) 2.65-2.93 (m, 3 H) 2.95-3.07 (m, 2 H) 4.13-4.25 (m, 2 H) 4.57-4.69 (m, 2 H) 7.03-7.16 (m, 3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57[M+Na]+

參考例60-1
6-(羥基甲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

(1)對市售之6-溴-3,4-二氫-2H-1-苯并吡喃-3-羧酸 (500mg)添加2mol/L氯化氫-乙醇溶液(9.7mL),於75℃攪拌18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6-溴-3,4-二氫-2H-1-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510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10mg),根據參考例59-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6-氰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147mg)之無色固體。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47mg),根據參考例59-1-(6)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6-甲醯基-3,4-二氫-2H-1-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8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82mg),根據參考例53-1-(6)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8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9 (t, J=7.2 Hz, 3 H) 2.94-3.15 (m, 3 H) 4.07-4.25 (m, 3 H) 4.39-4.48 (m, 1 H) 4.58 (s, 2 H) 6.76-6.87 (m, 1 H) 7.03-7.16 (m, 2 H)。
MS ESI posi:219[M-OH]+
以下之參考例60-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60-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6-1。

參考例61-1
7-(羥基甲基)-5,6,7,8-四氫萘-2-碳腈

使用參考例59-1-(5)中得到之化合物(66m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2-1.59 (m, 2 H) 1.90-2.12 (m, 2 H) 2.45-2.60 (m, 1 H) 2.76-3.01 (m, 3 H) 3.56-3.73 (m, 2 H) 7.05-7.21 (m, 1 H) 7.31-7.46 (m,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10[M+Na]+

參考例62-1
8-(2-羥基乙基)-5,6,7,8-四氫萘-2-碳腈

(1)對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20mg)之四氫呋喃(10mL)懸浮液,於冰冷下滴下膦醯基乙酸三乙酯(590μL)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於同溫度攪拌30分,接著滴下參考例59-1-(1)中得到之化合物(423mg)之四氫呋喃(7mL)溶液,於室溫攪拌2小時、加熱回流下攪拌14小時。對反應液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7:3~3:2)純化,得到(2E)-2-(7-氰基-3,4-二氫-2H-萘-1-亞基)乙酸乙酯(40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97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7-氰基-1,2,3,4-四氫萘-1-基)乙酸乙酯(30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04m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80mg)之褐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9-1.45 (m, 1 H) 1.65-2.01 (m, 6 H) 2.71-2.90 (m, 2 H) 2.96-3.06 (m, 1 H) 3.72-3.83 (m, 2 H) 7.10-7.19 (m, 1 H) 7.33-7.40 (m, 1 H) 7.49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24[M+Na]+

參考例63-1
3-(3-甲氧基羰基-1-雙環[1.1.1]戊基)丙酸

(1)將1-(羥基甲基)-3-雙環[1.1.1]戊烷羧酸甲酯(500mg)之氯仿(13mL)溶液於氮環境下予以冰冷,添加戴斯-馬丁氧化劑(Dess-Martin Periodinane)(1.63g),於室溫攪拌3小時。添加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水(1:1:1)之混合溶液(10mL),使反應停止,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減壓下濃縮,得到1-甲醯基-3-雙環[1.1.1]戊烷羧酸甲酯之粗生成物。
(2)對上述(1)中得到之粗生成物之四氫呋喃(5.3mL)溶液添加苄基(三苯基正膦亞基(triphenyl
phosphoranylidene))乙酸酯(2.03g),於室溫攪拌19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減壓濃縮,藉由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3:7),得到1-[(E)-3-側氧基-3-苯基甲氧基丙-1-烯基]-3-雙環[1.1.1]戊烷羧酸甲酯(400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0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84 (t, J=7.6 Hz, 2 H) 1.93 (s, 6 H) 2.34 (t, J=7.6 Hz, 2 H) 3.66 (s, 3 H)。
MS ESI posi:199[M+H]+
MS ESI nega:197[M-H]-

參考例64-1
3-(2-羥基乙基)-1-環丁烷羧酸乙酯

(1)使用3-側氧基-1-環丁烷羧酸乙酯(500mg),根據參考例63-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2-側氧基-2-苯基甲氧基亞乙基)-1-環丁烷羧酸乙酯(88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23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3-乙氧基羰基環丁基)乙酸(15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85mg)之四氫呋喃(1.1mL)溶液,冰冷下添加4-甲基嗎啉(0.10mL)及氯甲酸異丁基(0.12mL),於室溫攪拌3.5小時。過濾反應混合物,以四氫呋喃(0.91mL)充分洗淨。冰冷下對濾液添加氫化硼鈉(35mg)之水(1.0mL)溶液,於室溫攪拌30分。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將反應混合物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0: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8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18-1.33 (m, 3 H) 1.64-1.78 (m, 2 H) 1.87-2.00 (m, 2 H) 2.26-2.53 (m, 2 H) 2.67-2.76 (m, 1 H) 2.93-3.12 (m, 1 H) 3.56-3.80 (m, 2 H) 4.08-4.18 (m, 2 H)。

參考例65-1
3-[2-(3-羥基丙基)苯基]丙酸乙酯

(1)使用參考例44-2中合成之化合物(224mg),根據參考例6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2-甲醯基苯基)丙酸乙酯(293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合成之化合物(293mg),根據參考例63-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2-[(E)-3-側氧基-3-苯基甲氧基丙-1-烯基]苯基]丙酸乙酯(31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合成之化合物(319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2-(3-乙氧基-3-側氧基丙基)苯基]丙酸(15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合成之化合物(158m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5 (t, J=7.1 Hz, 3 H) 1.83-1.92 (m, 1 H) 2.56-2.78 (m, 4 H) 2.94-3.03 (m, 3 H) 3.72 (t, J=6.4 Hz, 2 H) 4.14 (q, J=7.1 Hz, 2 H) 7.13-7.20 (m, 4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37[M+H]+
以下之參考例65-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65-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27-1。

參考例65-3
1-(3-羥基丙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

(1)使用1-(羥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200mg),根據參考例6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甲醯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18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二甲基膦醯基乙酸苄酯(359mg)之四氫呋喃(9.3mL)溶液,氮環境下於-20℃添加n-丁基鋰(1.6mol/L n-己烷溶液、0.87mL),於同溫度攪拌。對反應液添加上述(1)中合成之化合物(182mg),昇溫至室溫,攪拌5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10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0:1~1:1)純化,得到1-[(E)-3-側氧基-3-苯基甲氧基丙-1-烯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18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合成之化合物(168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4-甲氧基羰基-1-雙環[2.2.2]辛基)丙酸(13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合成之化合物(131m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8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11-1.18 (m, 2 H) 1.30-1.51 (m, 9 H) 1.72-1.83 (m, 6 H) 3.55-3.70 (m, 5 H)。

參考例66-1
trans-2-(3-羥基丙基)-1-環丙烷羧酸乙酯

(1)使用trans-2-乙氧基羰基-1-環丙烷羧酸(100m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trans-2-(羥基甲基)-1-環丙烷羧酸乙酯(6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3mg),根據參考例6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trans-2-甲醯基-1-環丙烷羧酸乙酯(5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合成之化合物(57mg),根據參考例63-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trans-2-[(E)-3-側氧基-3-苯基甲氧基丙-1-烯基]-1-環丙烷羧酸乙酯(7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合成之化合物(75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trans-3-(2-乙氧基羰基環丙基)丙酸(4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合成之化合物(45m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0.67-0.75 (m, 1 H) 1.14-1.31 (m, 5 H) 1.32-1.48 (m, 4 H) 1.64-1.73 (m, 2 H) 3.68 (t, J=6.5 Hz, 2 H) 4.12 (q, J=7.1 Hz, 2 H)。
以下之參考例66-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66-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及NMR數據示於表28-1。

參考例67-1
2-[3-(4-羥基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

(1)對3-(2-羥基乙基)酚(300mg)之乙腈(4.3mL)溶液添加碳酸鉀(330mg)及2-溴-2-甲基丙酸乙酯(0.36mL),於微波照射下100℃攪拌2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3:7)純化,得到2-[3-(2-羥基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13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37mg),根據參考例6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甲基-2-[3-(2-側氧基乙基)苯氧基]丙酸乙酯之粗生成物。
(3)使用上述(2)中合成之粗生成物,根據參考例63-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甲基-2-[3-[(E)-4-側氧基-4-苯基甲氧基丁-2-烯基]苯氧基]丙酸乙酯(14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合成之化合物(14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4-[3-(1-乙氧基-2-甲基-1-側氧基丙烷-2-基)氧基苯基]丁酸之粗生成物。
(5)使用上述(4)中合成之粗生成物,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5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0-1.30 (m, 4 H) 1.55-1.72 (m, 10 H) 2.59 (t, J=7.5 Hz, 2 H) 3.60-3.70 (m, 2 H) 4.23 (q, J=7.1 Hz, 2 H) 6.62-6.72 (m, 2 H) 6.81 (d, J=7.5 Hz, 1 H) 7.08-7.17 (m, 1 H)。
MS ESI posi:303[M+Na]+

參考例68-1
(E)-3-[3-(羥基甲基)環己基]-2-丙烯酸(苯基甲酯)

(1)對3-(羥基甲基)-1-環己烷羧酸甲酯(267mg)之氯仿(1.1mL)溶液添加三乙胺(0.47mL)、tert-丁基二苯基氯矽烷(648mg)、4-二甲基胺基吡啶(102mg),於室溫攪拌21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以氯仿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0:1~5:1)純化,得到3-[[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1-環己烷羧酸甲酯(543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43m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環己基]甲醇(55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506mg),根據參考例6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1-環己烷甲醛之粗生成物。
(4)使用上述(3)中合成之粗生成物,根據參考例63-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E)-3-[3-[[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環己基]-2-丙烯酸(苯基甲酯)(24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243mg),根據參考例50-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0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0.78-0.96 (m, 2 H) 1.00-1.15 (m, 1 H) 1.22-1.41 (m, 2 H) 1.50-1.64 (m, 1 H) 1.72-1.94 (m, 4 H) 2.11-2.25 (m, 1 H) 3.39-3.55 (m, 2 H) 5.17 (s, 2 H) 5.83 (d, J=15.9 Hz, 1 H) 6.96 (dd, J=15.9, 6.7 Hz, 1 H) 7.26-7.48 (m, 5 H)。

參考例68-2
(E)-3-[1-(羥基甲基)-4-雙環[2.2.2]辛基]-2-丙烯酸(苯基甲酯)

(1)使用1-(羥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500mg),根據參考例68-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之粗生成物。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粗生成物,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4-[[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1-雙環[2.2.2]辛基]甲醇(5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根據參考例6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基醛(37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根據參考例65-3-(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E)-3-[1-[[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4-雙環[2.2.2]辛基]-2-丙烯酸(苯基甲酯)(21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216mg),根據參考例40-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40-1.70 (m, 6 H) 3.29 (s, 2 H) 5.17 (s, 2 H) 5.72 (d, J=15.9 Hz, 1 H) 6.92 (d, J=15.9 Hz, 1 H) 7.29-7.45 (m, 5 H)。

參考例69-1
3-[4-氟-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1-丙醇

(1)使用4-氟-3-羥基安息香酸甲酯(2.17g),根據參考例25-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氟-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安息香酸甲酯(3.28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31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氟-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甲醇(1.16g)之無色固體。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16g)之氯仿(11.1mL)溶液,添加碳酸氫鈉(1.86g)及戴斯-馬丁氧化劑(2.81g),於室溫攪拌2小時。對該混合物添加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1小時劇烈攪拌。分離有機層,將水層以氯仿萃取2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7:3~7:3)純化,得到4-氟-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甲醛(522mg)之淡黃色固體。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522mg)之乙腈(9.93mL)溶液,冰冷下添加膦醯基乙酸三乙酯(591μL)及1,8-二氮雜雙環[5.4.0]十一-7-烯(444μL)後,於室溫攪拌整夜。將混合物注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中,以n-己烷:乙酸乙酯(2:1)混合液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得到(E)-3-[4-氟-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597mg)之無色固體。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根據參考例45-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4-氟-3-[(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丙酸乙酯(15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6)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9m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21mg)之淡褐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79-1.88 (m, 2 H) 2.61-2.67 (m, 2 H) 3.63 (t, J=6.4 Hz, 2 H) 3.81 (s, 3 H) 5.05 (s, 2 H) 6.69-6.74 (m, 1 H) 6.82-6.86 (m, 1 H) 6.88-6.93 (m, 2 H) 6.95-7.01 (m, 1 H) 7.34-7.38 (m, 2 H)。

參考例70-1
2-[4-(3-羥基丙基)苯基]乙酸甲酯

(1)使用2-[4-(羥基甲基)苯基]乙酸(5.12g),根據參考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4-(羥基甲基)苯基]乙酸(苯基甲酯)(7.31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31g)之二異丙基醚(55.8mL)溶液,添加氧化錳(IV)(24.3g),於室溫攪拌1.5小時。濾離觸媒,以n-己烷:乙酸乙酯(1:1)混合液洗淨。將濾液與洗淨液合併,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得到2-(4-甲醯基苯基)乙酸(苯基甲酯)(6.47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47g)之四氫呋喃(47.6mL)溶液,冰冷下添加二乙基膦醯基乙酸甲酯(4.82mL)及1,8-二氮雜雙環[5.4.0]十一-7-烯(4.26μL),於室溫攪拌整夜、接著於外溫50℃攪拌1小時。對該混合物添加二乙基膦醯基乙酸甲酯(1.32mL)及1,8-二氮雜雙環[5.4.0]十一-7-烯(1.42μL),於同溫度進一步攪拌2.5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混合物以甲苯稀釋,以水、1mol/L鹽酸,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使用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後,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4:1)純化,得到(E)-3-[4-(2-側氧基-2-苯基甲氧基乙基)苯基]-2-丙烯酸甲酯(4.92g)之無色固體。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4.92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4-(3-甲氧基-3-側氧基丙基)苯基]乙酸之混合物(3.15g)。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混合物(3.15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4-(3-羥基丙基)苯基]乙酸之混合物(1.95g)。
(6)對上述(5)中得到之混合物(1.95g)之甲醇(33.5mL),冰冷下慢慢添加濃硫酸(10mL),加熱回流3.5小時。冷卻至室溫,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殘渣分配於乙酸乙酯與水,將水層以乙酸乙酯萃取。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3:7)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41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84-1.93 (m, 2 H) 2.66-2.73 (m, 2 H) 3.60 (s, 2 H) 3.65-3.71 (m, 5 H) 7.13-7.23 (m, 4 H)。

參考例71-1
3-[4-(3-羥基丙基)苯基]丙酸甲酯

(1)使用(E)-3-(4-甲醯基苯基)-2-丙烯酸(1.05g),根據參考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E)-3-(4-甲醯基苯基)-2-丙烯酸(苯基甲酯)(1.26g)之淡灰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26g),根據參考例70-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E)-3-[4-[(E)-3-側氧基-3-苯基甲氧基丙-1-烯基]苯基]-2-丙烯酸甲酯(964mg)之無色固體。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964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3-[4-(3-甲氧基-3-側氧基丙基)苯基]丙酸之混合物(661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661m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3-[4-(3-羥基丙基)苯基]丙酸之混合物(465mg)。
(5)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465mg),根據參考例70-1-(6)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4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83-1.93 (m, 2 H) 2.58-2.73 (m, 4 H) 2.88-2.97 (m, 2 H) 3.63-3.72 (m, 5 H) 7.07-7.17 (m, 4 H)。

參考例72-1
4-(羥基甲基)-1-金剛烷羧酸(苯基甲酯)

(1)對4-側氧基-1-金剛烷羧酸(260mg)之氯仿(4.5mL)溶液添加4-二甲基胺基吡啶(14mg)、三乙胺(0.12mL),及氯甲酸苄酯(0.12mL),於室溫攪拌2小時、於60℃攪拌2小時。回到室溫,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7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2:1)純化,得到4-側氧基-1-金剛烷羧酸(苯基甲酯)(9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甲氧基甲基)三苯基鏻氯化物(213mg)之四氫呋喃(3.5mL)溶液,於氮環境下,冷卻至-78℃並添加n-丁基鋰(1.6mol/L n-己烷溶液、0.37mL),於-78℃攪拌30分。添加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於室溫攪拌14小時、於60℃攪拌3小時。回到室溫,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0:1~1:1)純化,得到4-(甲氧基亞甲基)-1-金剛烷羧酸(苯基甲酯)(4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0mg)之丙酮(1.3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水(0.06mL)及濃鹽酸(0.01mL),於冰冷下攪拌4小時、昇溫至室溫攪拌30分鐘。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將反應混合物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減壓下濃縮,得到4-甲醯基-1-金剛烷羧酸(苯基甲酯)之粗生成物。
(4)對上述(3)中得到之粗生成物之四氫呋喃(0.8mL)及甲醇(0.8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氫化硼鈉(5mg),於同溫度攪拌10分鐘。加水(5mL),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3:1~1:2)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3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68-2.09 (m, 15 H) 3.69-3.78 (m, 2 H) 5.08-5.13 (m, 2 H) 7.29-7.44 (m, 5 H)。

參考例73-1
1-(6-羥基己基)-3-雙環[1.1.1]戊烷羧酸甲酯

(1)對1-苯基-5-四唑硫醇(1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1mL)溶液,於室溫添加碳酸鉀(1.6g)及苄基5-溴戊基醚(1.28mL),於同溫度攪拌一夜。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7:3~3:2)純化,得到1-苯基-5-(5-苯基甲氧基戊硫基)四唑(1.80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8g)及碳酸氫鈉,根據參考例3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1-苯基-5-(5-苯基甲氧基戊基磺醯基)四唑(1.11g)之無色油狀物質。
(3)氮環境下,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590mg)之四氫呋喃(3.4mL)溶液,於-60℃以下之溫度滴下鈉雙(三甲基矽烷基)醯胺(1.14mol/L四氫呋喃溶液、1.34mL),於同溫度攪拌30分。接著滴下參考例63-1-(1)中得到之化合物(196mg)之四氫呋喃(2.0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3:1)純化,得到1-[(E)-6-苯基甲氧基己-1-烯基]-3-雙環[1.1.1]戊烷羧酸甲酯(19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96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4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0-1.67 (m, 10 H) 1.89 (s, 6 H) 3.56-3.73 (m, 5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49[M+Na]+。

參考例74-1
1-(3-羥基丙基)-5-雙環[3.1.1]庚烷羧酸乙酯

(1)氮環境下,對二異丙胺(1.6mL)之四氫呋喃(34mL)溶液,於冰冷下滴下n-丁基鋰(2.67mol/L n-己烷溶液、4.3mL),於同溫度攪拌30分。接著於-60℃以下之溫度滴下環己烷-1,3-二羧酸二乙酯(2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於同溫度攪拌45分後,添加二碘甲烷(920μL),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9:1~17:3)純化,得到含有1-(碘甲基)環己烷-1,3-二羧酸二乙酯之粗生成物(2.27g)之無色油狀物質。氮環境下,對二異丙胺(1.2mL)之四氫呋喃(20mL)溶液,於冰冷下滴下n-丁基鋰(2.67mol/L n-己烷溶液、3mL),於同溫度攪拌30分。接著於-60℃以下之溫度滴下上述所得到之粗生成物(2.27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 (n-己烷:乙酸乙酯=49:1~17:3) 純化,得到含有雙環[3.1.1]庚烷-1,5-二羧酸二乙酯之粗生成物(66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粗生成物(665mg)之四氫呋喃溶液(5.5mL),於冰冷下添加氫氧化鉀(2.5mol/L四氫呋喃溶液、1.22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加水,以二乙基醚洗淨,將水層以2mol/L鹽酸中和。接著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47:3)純化,得到5-乙氧基羰基-1-雙環[3.1.1]庚烷羧酸(322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20m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1-(羥基甲基)-5-雙環[3.1.1]庚烷羧酸乙酯(25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250mg),根據參考例63-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1-甲醯基-5-雙環[3.1.1]庚烷羧酸乙酯(21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對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57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6mL)懸浮液,冰冷下添加二甲基膦醯基乙酸苄酯(300μL),於同溫度攪拌30分。接著滴下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215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6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9:1~17:3)純化,得到1-[(E)-3-側氧基-3-苯基甲氧基丙-1-烯基]-5-雙環[3.1.1]庚烷羧酸乙酯(30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304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3-(5-乙氧基羰基-1-雙環[3.1.1]庚基)丙酸之粗生成物(22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7)使用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220m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0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7-1.30 (m, 4 H) 1.32-1.41 (m, 2 H) 1.42-1.54 (m, 2 H) 1.57-1.68 (m, 4 H) 1.77-1.99 (m, 6 H) 3.56-3.68 (m, 2 H) 4.10 (q, J=7.1 Hz,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27[M+H]+

參考例75-1
6-羥基-3,3-二甲基己酸乙酯

(1)對3-甲基-2-丁烯-1-醇(3.0g)之原乙酸三甲酯(42mL)溶液添加丙酸(260μL),藉由迪安-斯塔克裝置(Dean-Stark apparatus)將所生成的水去除,同時於加熱回流下攪拌6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液以二乙基醚稀釋,以1mol/L鹽酸、水、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3,3-二甲基-4-戊烯酸乙酯之粗生成物(5.45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g)之甲醇(70mL)溶液,於-60℃以下之溫度將臭氧通氣1小時。接著將氧通氣1小時,添加二甲基硫醚(3.5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加水,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3,3-二甲基-4-側氧基丁酸乙酯之粗生成物(1.16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二乙基膦醯基乙酸tert-丁酯(2.07mL)之四氫呋喃(27mL)溶液,於室溫添加氯化鋰(342mg)及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1.2mL),攪拌一會兒。接著於冰冷下滴下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16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7:3~4:1)純化,得到含有(E)-4,4-二甲基-2-己烯二酸O1-tert-丁基O6-乙酯之粗生成物(9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97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3-二甲基己二酸O6-tert-丁基O1-乙酯(24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對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243mg)之1,4-二噁烷(1.9mL)溶液添加4mol/L氯化氫-1,4-二噁烷溶液(1.9mL),於室溫攪拌一夜,接著加熱回流下攪拌1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之氯仿(4.7mL)溶液添加三氟乙酸(1.5mL),加熱回流下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甲苯進行共沸,得到含有6-乙氧基-4,4-二甲基-6-側氧基己酸之粗生成物(215mg)。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215m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8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01 (s, 6 H) 1.20-1.29 (m, 3 H) 1.31-1.44 (m, 3 H) 1.51-1.64 (m, 2 H) 2.21 (s, 2 H) 3.57-3.70 (m, 2 H) 4.12 (q, J=7.2 Hz,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189[M+H]+

參考例76-1
3,3-二甲基-4-戊烯-1-醇

對氫化鋁鋰(292mg)之四氫呋喃(33mL)懸浮液,冰冷下滴下參考例75-1-(1)中得到之化合物(1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冰冷下添加硫酸鈉十水合物,於室溫攪拌一會兒。將固體以Celite(註冊商標)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標題化合物之粗生成物(56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04 (s, 6 H) 1.57-1.79 (m, 3 H) 3.61-3.69 (m, 2 H) 4.90-5.01 (m, 2 H) 5.78-5.9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115[M+H]+

參考例77-1
4-[1-[(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環戊基]丁酸

(1)使用環戊烷羧酸(3.67g),根據參考例2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5.60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930mg)及2-(4-溴丁氧基)四氫吡喃(1.0g),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4-(2-氧雜環己烷氧基)丁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1.2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2g),根據參考例29-1-(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4-羥基丁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5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之乙腈:磷酸緩衝液(pH7.0)(1:1、2.8mL)溶液,冰冷下添加2-羥基-2-氮雜金剛烷(6mg)、亞氯酸鈉(140mg),及次氯酸鈉五水合物(20mg),於室溫攪拌4.5小時。添加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6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8-1.48 (m, 11 H) 1.55-1.66 (m, 8 H) 2.01-2.14 (m, 2 H) 2.34 (t, J=6.2 Hz,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79[M+Na]+
MS ESI/APCI Multi nega:255[M-H]-

參考例77-2
1-[4-[(3R)-3-(羥基甲基)-1-哌啶基]-4-側氧基丁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

對參考例77-1中得到之化合物(85mg)及N,N-二異丙基乙胺(173μL)之N,N-二甲基甲醯胺(3.3mL)溶液,冰冷下添加O-(7-氮雜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ATU)(151mg),於同溫度攪拌一會兒。對其添加(3R)-3-哌啶甲醇(46mg),於室溫攪拌整夜。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47: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10mg)之淡褐色油狀物質。
MS ESI/APCI Multi posi:354[M+H]+

參考例77-3
1-[3-[4-(2-羥基乙基)-1-哌啶基]-3-側氧基丙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

(1)使用參考例77-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及3-溴丙氧基甲基苯(740mg),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3-苯基甲氧基丙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38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3-羥基丙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26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65mg),根據參考例77-1-(4)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1-[(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環戊基]丙酸(24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及2-(4-哌啶基)乙醇(45mg),根據參考例77-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8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METHANOL-d4 ) δ ppm 0.96-1.34 (m, 2 H) 1.36-1.56 (m, 13 H) 1.60-1.90 (m, 10 H) 2.02-2.14 (m, 2 H) 2.25-2.36 (m, 2 H) 2.55-2.67 (m, 1 H) 3.09 (td, J=13.0, 2.6 Hz, 1 H) 3.62 (t, J=6.5 Hz, 2 H) 3.87-3.94 (m, 1 H) 4.46-4.53 (m, 1 H)。
MS ESI posi:354[M+H]+

參考例78-1
1-[(6-羥基己基胺基)-側氧基甲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

(1)對丙二酸O3-tert-丁基O1-(苯基甲酯)(2.0g)之四氫呋喃(20mL)溶液,氮環境下予以冰冷同時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639mg),於同溫度攪拌1小時。添加1,4-二溴丁烷(1.05mL),於65℃攪拌4.5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15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0:1~2:1)純化,得到環戊烷-1,1-二羧酸O1’-tert-丁基O1-(苯基甲酯)(97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22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1-[(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1-環戊烷羧酸(392mg)之橙色粉末。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0mg)及6-胺基-1-己醇(43mg),根據參考例77-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6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8-1.76 (m, 24 H) 2.04-2.20 (m, 4 H) 3.22-3.28 (m, 2 H) 3.63 (t, J=6.5 Hz, 2 H)。
MS ESI posi:336[M+H]+

參考例78-2
1-[[6-羥基己基(甲基)胺基]-側氧基甲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

使用參考例78-1-(2)中得到之化合物(60mg)及6-(甲基胺基)-1-己醇(55mg),根據參考例77-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9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27-1.50 (m, 13 H) 1.52-1.71 (m, 8 H) 2.04-2.15 (m, 2 H) 2.17-2.27 (m, 2 H) 2.85 (s, 3 H) 3.36 (t, J=7.2 Hz, 2 H) 3.63 (t, J=6.4 Hz, 2 H)。
MS ESI posi:350[M+Na]+

參考例79-1
4-[3-(3-羥基丙基)-1-哌啶基]-2,2-二甲基-4-側氧基丁酸甲酯

(1)使用3-[1-[(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3-哌啶基]丙酸(382m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3-(3-羥基丙基)-1-哌啶羧酸tert-丁酯(32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20mg)之1,4-二噁烷(1.3mL)溶液添加4mol/L氯化氫-1,4-二噁烷溶液(3.3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減壓濃縮,得到3-(3-哌啶基)-1-丙醇鹽酸鹽(210mg)之無色固體。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及4-甲氧基-3,3-二甲基-4-側氧基丁酸(68mg),根據參考例77-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METHANOL-d4 ) δ ppm 1.24 (s, 6 H) 1.13-1.80 (m, 15 H) 1.83-1.97 (m, 1 H) 2.59-2.82 (m, 3 H) 2.94-3.15 (m, 1 H) 3.54 (dt, J=13.6, 6.6 Hz, 2 H) 3.64 (s, 3 H) 3.76-3.87 (m, 1 H) 4.16-4.32 (m, 1 H)。
MS ESI posi:286[M+H]+

參考例80-1
4-[(3S)-3-(羥基甲基)-1-哌啶基]-4-側氧基丁酸(苯基甲酯)

對4-側氧基-4-苯基甲氧基丁酸(100mg)及[(3S)-3-哌啶基]甲醇鹽酸鹽(73mg)之氯仿(4.8mL)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0.17mL)及溴三吡咯啶基鏻六氟磷酸鹽(223mg),於室溫攪拌17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使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0: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MS ESI/APCI Multi posi:306[M+H]+

參考例80-2
4-[(3R)-3-(羥基甲基)-1-哌啶基]-4-側氧基丁酸(苯基甲酯)

對4-側氧基-4-苯基甲氧基丁酸(190mg)及[(3R)-3-哌啶基]甲醇(100mg)之氯仿(8.7mL)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0.18mL)、N-(3-二甲基胺基丙基)-N’-乙基碳二醯亞胺鹽酸鹽(200mg),及1-羥基苯并三唑一水合物(173mg),於室溫攪拌18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8mL),使反應停止,以氯仿萃取。使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10: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6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MS ESI/APCI Multi posi:306[M+H]+

參考例80-3
4-[4-(3-羥基丙基)-1-哌啶基]-2,2-二甲基-4-側氧基丁酸甲酯

對4-甲氧基-3,3-二甲基-4-側氧基丁酸(94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5.6mL)溶液,氮環境下予以冰冷同時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0.58mL)、O-(7-氮雜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ATU)(233mg),及3-(4-哌啶基)-1-丙醇鹽酸鹽(100mg),於室溫攪拌13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8mL),使反應停止,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1~1:4~氯仿:甲醇=9:1~1:4)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2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METHANOL-d4 ) δ ppm 0.95-1.18 (m, 2 H) 1.23 (s, 6 H) 1.27-1.37 (m, 2 H) 1.46-1.63 (m, 3 H) 1.68-1.83 (m, 2 H) 2.52-2.62 (m, 1 H) 2.68 (s, 2 H) 2.98-3.07 (m, 1 H) 3.54 (t, J=6.5 Hz, 2 H) 3.64 (s, 3 H) 3.88-3.96 (m, 1 H) 4.32-4.48 (m, 1 H)。
MS ESI posi:286[M+H]+ , 308[M+Na]+
以下之參考例80-4,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參考例80-3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MS數據示於表29-1。

參考例81-1
2-[[6-(羥基甲基)-2-吡啶基]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

(1)使用6-甲基-2-吡啶醇(300mg)及2-羥基-2-甲基丙酸乙酯(550μL),根據參考例6-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甲基-2-[(6-甲基-2-吡啶基)氧基]丙酸乙酯(36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65mg),根據參考例3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甲基-2-[(6-甲基-1-氧化物-2-吡啶-1-鎓基)氧基]丙酸乙酯(14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46mg)之乙酸酐(610μL)溶液於加熱回流下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2-[[6-(乙醯氧基甲基)-2-吡啶基]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之粗生成物(170mg)。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71mg)之乙醇:水(5:1、7.3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碳酸鉀(93mg),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加水,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0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3 (t, J=7.1 Hz, 3 H) 1.67 (s, 6 H) 3.14-3.22 (m, 1 H) 4.15 (q, J=7.1 Hz, 2 H) 4.55-4.67 (m, 2 H) 6.60-6.68 (m, 1 H) 6.70-6.78 (m, 1 H) 7.49-7.6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40[M+H]+

參考例82-1
5-羥基-1-戊烷磺醯胺

(1)使用5-苯基甲氧基-1-戊醇(2.0g),根據參考例38-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甲基苯磺酸5-苯基甲氧基戊酯之粗生成物(4.03g)。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03g)之乙醇(50mL)溶液添加硫脲(723mg),於60℃攪拌1.5小時、接著加熱回流下攪拌3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添加乙酸乙酯,懸浮攪拌。濾取固體,得到含有胺基甲醯亞胺硫代酸(carbamimidothioic acid)5-苯基甲氧基戊酯之粗生成物(2.0g)。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0g)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9.5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2mol/L鹽酸,中和,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5-苯基甲氧基-1-戊烷硫醇之粗生成物(79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790mg)之氯仿(32mL)溶液,依次添加N-氯琥珀醯亞胺(4.2g)及水(16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將反應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3:1)純化,得到5-苯基甲氧基-1-戊烷磺醯基氯化物(553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5)對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553mg)之氯仿(5mL)溶液於室溫添加25%氨水(2mL),於同溫度攪拌一夜。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3:2~1:3)純化,得到5-苯基甲氧基-1-戊烷磺醯胺(34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342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標題化合物之粗生成物(245mg)之黑色油狀物質。
MS ESI/APCI Multi posi:190[M+Na]+

參考例83-1
5-溴-2,2-二甲基-1-環戊酮

對2,2-二甲基-1-環戊酮(500mg)之四氫呋喃(45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三甲基苯基銨三溴化物(1.84g),於室溫攪拌5小時。對反應液加水,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9:1~17: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59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MS EI posi:190[M]+

參考例84-1
2-疊氮-2-甲基丙酸乙酯

對2-溴-2-甲基丙酸乙酯(1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7mL)溶液,添加疊氮化鈉(0.5g),於室溫攪拌25小時。將反應溶液以二乙基醚稀釋,將有機層以水洗淨5次。藉由於減壓下濃縮而得到標題化合物(71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2 (t, J=7.1 Hz, 3 H) 1.47 (s, 6 H) 4.24 (q, J=7.1 Hz, 2 H)。

參考例85-1
2-[3-[(6-溴-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乙酯

使用2-溴-4-羥基吡啶(160mg)及2-[3-(溴甲基)苯基]乙酸乙酯(497mg),根據參考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0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5 (t, J=7.1 Hz, 3 H) 3.63 (s, 2 H) 4.15 (q, J=7.1 Hz, 2 H) 5.08 (s, 2 H) 7.15 (dd, J=8.7, 3.1 Hz, 1 H) 7.26-7.38 (m, 5 H) 8.13 (d, J=3.1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0[M+H]+

參考例86-1
1-[(6-溴-3-吡啶基)氧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

使用2-溴-4-羥基吡啶(184mg)及1-(羥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200mg),根據參考例6-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74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LM-d) δ ppm 1.55-1.62 (m, 6 H) 1.80-1.88 (m, 6 H) 3.59 (s, 2 H) 3.66 (s, 3 H) 7.07 (dd, J=8.7, 3.1 Hz, 1 H) 7.34 (d, J=8.7 Hz, 1 H) 8.03 (d, J=3.1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4[M+H]+

參考例87-1
(2R)-2-甲氧基-1-丙胺

(1)對(2R)-1-胺基丙烷-2-醇(3.00g)及Boc2 O(9.59g)之四氫呋喃(50mL)溶液添加三乙胺(8.35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添加20%檸檬酸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N-[(2R)-2-羥基丙基]胺甲酸tert-丁酯(8.30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00g)之四氫呋喃(50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10g)及碘化甲基(1.56mL),於同溫度攪拌2小時。對反應溶液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N-[(2R)-2-甲氧基丙基]胺甲酸tert-丁酯(70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700mg)之乙酸乙酯(5mL)溶液添加4mol/L氯化氫-乙酸乙酯溶液(5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對殘渣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以氯仿:甲醇(9:1)混合液萃取。以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得到標題化合物(435mg)之淡黃色非晶質。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1 (d, J=6.2 Hz, 3 H) 2.88-2.93 (m, 1 H) 3.11-3.16 (m, 1 H) 3.40 (s, 3 H) 3.72-3.78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90[M+H]+

參考例88-1
2-胺基-1-(1-吡咯啶基)乙酮

(1)對N-(tert-丁氧基羰基)甘胺酸(1.00g)之乙酸乙酯(20mL)溶液添加吡咯啶(614μL)、N,N-二異丙基乙胺(1.46mL),及丙基膦酸酐-乙酸乙酯溶液(5.04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0.5mol/L鹽酸,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0.5mol/L鹽酸、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及水依次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得到N-[2-側氧基-2-(1-吡咯啶基)乙基]胺甲酸tert-丁酯(1.00g)之無色粉末。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g)之乙酸乙酯(5mL)溶液添加4mol/L氯化氫-乙酸乙酯溶液(5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對殘渣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以氯仿:甲醇(9:1)溶液萃取。以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得到標題化合物(98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81-1.91 (m, 2 H) 1.92-2.01 (m, 2 H) 3.33 (t, J=6.8 Hz, 2 H) 3.37 (s, 2 H) 3.50 (t, J=6.8 Hz,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129[M+H]+

參考例89-1
2-[[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及2-(氯甲基)安息香酸甲酯(41mg),根據參考例8-2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2-[[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7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之四氫呋喃(1.9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41mL),於65℃攪拌5小時。回到室溫,添加甲醇(1.5mL)、水(0.5mL),及三氟乙酸(0.25mL),於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減壓濃縮,將殘渣溶解於甲醇,進行再結晶,藉由以二乙基醚充分洗淨後濾取,得到標題化合物(14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55 (s, 2 H) 6.72-6.77 (m, 1 H) 7.45-7.54 (m, 2 H) 7.59-7.71 (m, 3 H) 7.84-7.91 (m, 1 H) 7.94 (d, J=7.5 Hz, 1 H) 8.31-8.35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96[M+H]+

參考例90-1
7-(溴甲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光學活性體)

(1)將參考例53-1(540mg),使用具備掌性管柱之製備型HPLC,分離光學異構物。得到參考例90-1-(1)-1(236mg)之無色油狀物質作為保持時間短的成分、得到參考例90-1-(1)-2(233mg)之無色油狀物質作為保持時間長的成分。
(2)冰冷下,對三苯基膦(224mg)及四溴化碳(354mg)之氯仿(2mL)溶液,添加上述所得到之參考例90-1-(1)-1(101mg)之氯仿(2mL)溶液後昇溫,於室溫攪拌1小時。冰冷下添加三苯基膦(224mg)及四溴化碳(354mg),於同溫度攪拌15分。將反應液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2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9 (t, J=7.0 Hz, 3 H) 2.12-2.33 (m, 2 H) 2.68-2.88 (m, 2 H) 4.26 (q, J=7.0 Hz, 2 H) 4.42 (s, 2 H) 4.69-4.75 (m, 1 H) 6.87-6.93 (m, 1 H) 6.95-7.03 (m, 2 H)。
MS ESI posi:321[M+Na]+

參考例90-2
7-(溴甲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光學活性體、參考例90-1之鏡像異構物)
使用參考例90-1-(1)-2(70mg),以參考例90-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6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MS ESI posi:321[M+Na]+

參考例91-1
(3R)-1-[3-(羥基甲基)苯基]磺醯基哌啶-3-羧酸乙酯

(1)使用(3R)-哌啶羧酸乙酯(5.06g)及3-(羧基)苯磺酸氯化物(6.50g),根據參考例5-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3R)-3-乙氧基羰基哌啶-1-基]磺醯基安息香酸(8.34g)之淡黃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34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02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6 (t, J=6.9 Hz, 3 H) 1.33-1.46 (m, 1 H) 1.59-1.72 (m, 1 H) 1.75-1.89 (m, 2 H) 1.93-2.06 (m, 1 H) 2.34-2.44 (m, 1 H) 2.51-2.67 (m, 2 H) 3.58-3.68 (m, 1 H) 3.79-3.89 (m, 1 H) 4.14 (q, J=6.9 Hz, 2 H) 4.80 (d, J=5.9 Hz, 2 H) 7.49-7.57 (m, 1 H) 7.59-7.64 (m, 1 H) 7.67-7.72 (m, 1 H) 7.77 (s, 1 H)。
MS ESI posi:328[M+H]+ , 350[M+Na]+
以下之參考例91-2,係使用(3S)-哌啶羧酸乙酯,遵照參考例91-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2。

參考例92-1
2-[[3-(氯甲基)苯基]磺醯基胺基]-2-甲基丙酸乙酯

氮環境下,對2-胺基-2-甲基丙酸乙酯鹽酸鹽(75mg)之氯仿(3.0mL)溶液,添加2,6-二甲基吡啶(172μL),將混合物予以冰冷。對其添加3-(溴甲基)苯磺酸氯化物(100mg),於室溫攪拌3日。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氯仿萃取。將合併的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1: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9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0-1.29 (m, 3 H) 1.46 (s, 6 H) 4.08-4.16 (m, 2 H) 4.62 (s, 2 H) 5.39 (s, 1 H) 7.46-7.54 (m, 1 H) 7.56-7.60 (m, 1 H) 7.79-7.89 (m, 1 H) 7.89-7.92 (m, 1 H)。
MS ESI nega:318[M-H]-
以下之參考例92-2~92-3,係使用3-(溴甲基)苯磺酸氯化物與市售之胺鹽酸鹽,根據參考例16-1-(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3。

參考例93-1
3-[[3-(溴甲基)苯基]磺醯基-甲基胺基]-2,2-二甲基丙酸乙酯

(1)使用2-胺基-2-甲基丙酸乙酯鹽酸鹽(200mg),根據參考例87-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二甲基-3-[(2-甲基丙烷-2-基)氧基羰基胺基]丙酸乙酯(25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51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mL)溶液,添加氧化銀(I)(711mg)及碘化甲基(190μL),於90℃攪拌3小時。追加氧化銀(I)(356mg)及碘化甲基(95μL),於90℃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以Celite過濾,將固體以乙酸乙酯洗淨。合併濾液及洗淨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溶解於乙酸乙酯,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洗淨2次。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乾燥,濾離乾燥劑,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9:1)純化,得到2,2-二甲基-3-[甲基-[(2-甲基丙烷-2-基)氧基羰基]胺基]丙酸乙酯(15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54mg),根據參考例79-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二甲基-3-(甲基胺基)丙酸乙酯鹽酸鹽(115mg)之灰白色固體。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32mg),根據參考例16-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4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MS ESI posi:392[M+H]+ , 414[M+Na]+

參考例94-1
2-[3-(2-羥基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

使用3-(2-羥基乙基)酚(300mg)及2-溴-2-甲基丙酸乙酯(356μL),根據參考例67-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3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5 (t, J=7.1 Hz, 3 H) 1.57-1.62 (m, 1 H) 1.60 (s, 6 H) 2.78-2.85 (m, 2 H) 3.79-3.88 (m, 2 H) 4.23 (q, J=7.1 Hz, 2 H) 6.66-6.72 (m, 1 H) 6.73-6.77 (m, 1 H) 6.80-6.90 (m, 1 H) 7.14-7.20 (m, 1 H) 。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以下之參考例94-2,係使用4-(2-羥基乙基)酚,根據參考例94-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4。

參考例95-1
3-[3-(2-羥基乙基)苯基]環丁烷-1-羧酸乙酯

(1)使用2-(3-溴苯基)乙醇(1.0g),根據參考例3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3-溴苯基)乙氧基]四氫吡喃(1.3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20mg)及3-側氧基環丁烷羧酸乙酯(300mg),根據參考例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羥基-3-[3-[2-(四氫吡喃-2-氧基)乙基]苯基]環丁烷-1-羧酸乙酯(250mg)之棕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5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7 (t, J=7.1 Hz, 3 H) 1.37 (t, J=5.9 Hz, 1 H) 2.34-2.49 (m, 2 H) 2.54-2.68 (m, 2 H) 2.86 (t, J=6.4 Hz, 2 H) 3.03-3.17 (m, 1 H) 3.37-3.51 (m, 1 H) 3.87 (td, J=6.4, 5.9 Hz, 2 H) 4.15 (q, J=7.1 Hz, 2 H) 7.02-7.16 (m, 3 H) 7.22-7.31 (m, 1 H)。
MS ESI posi:271[M+Na]+ , 231[M-OH]+

參考例95-2
3-[4-(2-羥基乙基)苯基]環丁烷-1-羧酸乙酯

使用2-(4-溴苯基)乙醇,以參考例95-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之順式異構物的參考例95-2-1(56mg)之無色油狀物質,得到反式異構物的參考例95-2-2(5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參考例95-2-1
順式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0.88-0.93 (m, 1 H) 1.27 (t, J=7.1 Hz, 3 H) 2.33-2.47 (m, 2 H) 2.52-2.66 (m, 2 H) 2.85 (t, J=6.5 Hz, 2 H) 3.03-3.16 (m, 1 H) 3.34-3.52 (m, 1 H) 3.78-3.91 (m, 2 H) 4.15 (q, J=7.1 Hz, 2 H) 7.15-7.23 (m, 4 H)。
MS ESI posi:249[M+H]+

參考例95-2-2
反式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0.87-0.95 (m, 1 H) 1.33-1.40 (m, 3 H) 2.26-2.43 (m, 2 H) 2.49-2.71 (m, 2 H) 2.83-2.88 (m, 2 H) 3.08-3.20 (m, 1 H) 3.36-3.47 (m, 1 H) 3.81-3.91 (m, 2 H) 4.10-4.19 (m, 2 H) 7.04-7.22 (m, 4 H)。
以下之參考例96-1及96-2,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30-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5。
以下之參考例97-1,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參考例31-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MS數據示於表29-6。

參考例98-1
3-(8-羥基辛基)-1,1-二側氧基硫呾-3-碳腈

(1)對2-(8-溴辛氧基)四氫吡喃(2.0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7mL)溶液,添加氰基乙酸甲酯(1.22mL)及碳酸鉀(2.83g),於75℃攪拌3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7:3)純化,得到2-氰基-10-(四氫吡喃-2-氧基)癸酸甲酯(1.40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40g)之乙腈(15mL)溶液,添加37%福馬林(1.52mL)及三乙胺(63μL),於65℃攪拌5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所得之殘渣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9:11)純化,得到2-氰基-2-(羥基甲基)-10-(四氫吡喃-2-氧基)癸酸甲酯(1.5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5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進行進行反應,得到2,2-雙(羥基甲基)-10-(四氫吡喃-2-氧基)癸腈(1.09g)之無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546mg)之乙酸乙酯(8.7mL)溶液,冰冷下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1.2mL)及甲磺酸氯化物(410μL),於室溫攪拌整夜。於冰冷下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3:7)純化,得到甲磺酸[2-氰基-2-(甲基磺醯氧基甲基)-10-(四氫吡喃-2-氧基)癸酯](75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對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75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6mL)溶液,添加硫化鈉九水合物(1.92g)及碘化四丁基銨(118mg),氮環境下於50℃攪拌整夜。對反應液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後,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4:1)純化,得到3-[8-(四氫吡喃-2-氧基)辛基]硫呾-3-碳腈(3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36mg),根據參考例3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8-(四氫吡喃-2-氧基)辛基]-1,1-二側氧基硫呾-3-碳腈(2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7)使用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28mg),根據參考例31-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6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8-1.61 (m, 13 H) 2.00-2.06 (m, 2 H) 3.62-3.69 (m, 2 H) 4.09-4.15 (m, 2 H) 4.57-4.63 (m,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82[M+Na]+
MS ESI/APCI Multi nega:294[M+Cl]-

參考例99-1
3-(8-羥基辛基)四氫呋喃-3-羧酸tert-丁酯

(1)氮環境下,將3-四氫呋喃羧酸tert-丁酯(5.00g)及2-(8-溴辛氧基)四氫吡喃(8.51g)之四氫呋喃(97mL)溶液冷卻至-78℃,對其滴下六甲基二矽氮烷鉀(0.5mоl/L甲苯溶液、90mL)。將混合物昇溫至室溫同時攪拌4小時。對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3:2)純化,得到含有3-[8-(四氫吡喃-2-氧基)辛基]四氫呋喃-3-羧酸tert-丁酯之混合物(750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750mg),根據參考例31-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5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1-1.40 (m, 12 H) 1.45 (s, 9 H) 1.42-1.48 (m, 1 H) 1.65-1.77 (m, 2 H) 2.35-2.46 (m, 2 H) 3.51 (d, J=8.7 Hz, 1 H) 3.64 (t, J=6.6 Hz, 2 H) 3.77-3.91 (m, 2 H) 4.07 (d, J=8.7 Hz, 1 H)。
MS ESI posi:323[M+H]+
以下之參考例99-2,係使用2-四氫呋喃羧酸,根據參考例29-1記載之方法合成。又,以下之參考例99-3,係使用氧雜環丁烷-2-羧酸甲酯,遵照參考例99-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7。

參考例100-1
3-[4-(羥基甲基)苯基]-2,2-二甲基丙酸乙酯

(1)使用4-(溴甲基)安息香酸(1.0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4-(溴甲基)苯基]甲醇(931m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931mg),根據參考例3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4-(溴甲基)苯基]甲氧基]四氫吡喃(1.14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二甲基-3-[4-(四氫吡喃-2-氧基甲基)苯基]丙酸乙酯(3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根據參考例38-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6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17 (s, 6 H) 1.24 (t, J=7.1 Hz, 3 H) 1.59 (t, J=5.8 Hz, 1 H) 2.85 (s, 2 H) 4.12 (q, J=7.1 Hz, 2 H) 4.66 (d, J=5.8 Hz, 2 H) 7.11 (d, J=7.9 Hz, 2 H) 7.26 (d, J=7.9 Hz, 2 H)。
MS ESI posi:259[M+Na]+ , 219[M-OH]+

參考例101-1
3-[[4-(2-羥基乙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

(1)使用2-[4-(溴甲基)苯基]乙酸(2.34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4-(溴甲基)苯基]乙醇(2.17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17g),根據參考例3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4-(溴甲基)苯基]乙氧基]四氫吡喃(2.53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49mg)及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100μL),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4-[2-(四氫吡喃-2-氧基)乙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10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104mg),根據參考例57-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72.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83 (t, J=6.4 Hz, 2 H) 3.33 (s, 2 H) 3.72 (s, 3 H) 3.80-3.89 (m, 2 H) 4.59 (d, J=6.4 Hz, 2 H) 4.90 (d, J=6.4 Hz, 2 H) 7.05 (d, J=7.7 Hz, 2 H) 7.14 (d, J=7.7 Hz, 2 H)。
MS ESI posi:251[M+H]+ , 273[M+Na]+

參考例101-2
1-[[4-(2-羥基乙基)苯基]甲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

(1)使用參考例101-1-(2)中得到之化合物(488mg)及環丙烷碳腈(100μL),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1-[[4-[2-(四氫吡喃-2-氧基)乙基]苯基]甲基]環丙烷-1-碳腈(17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72mg),根據參考例39-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1-[[4-[2-(四氫吡喃-2-氧基)乙基]苯基]甲基]環丙烷-1-羧酸之混合物(165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165mg),根據參考例60-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45.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0.77-0.82 (m, 2 H) 1.18 (t, J=7.1 Hz, 3 H) 1.24-1.29 (m, 2 H) 2.84 (t, J=6.4 Hz, 2 H) 2.95 (s, 2 H) 3.80-3.89 (m, 2 H) 4.08 (q, J=7.1 Hz, 2 H) 7.10-7.15 (m, 2 H) 7.17-7.21 (m, 2 H)。
MS ESI posi:249[M+H]+ , 271[M+Na]+

參考例102-1
3-[[2-氟-3-(羥基甲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

(1)使用3-溴-2-氟安息香酸(10.4g),根據參考例18-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溴-2-氟安息香酸甲酯(11.0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1.0g),根據參考例52-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乙烯基-2-氟安息香酸甲酯(7.0g)之橙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7.0g),根據參考例5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1,2-二羥基乙基)-2-氟安息香酸甲酯(7.3g)之無色固體。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3.8g)之1,4-二噁烷(59mL)溶液,添加水(30mL)及過碘酸鈉(7.6g),於室溫攪拌1小時。將混合物予以冰冷,添加氫化硼鈉(1.0g),於同溫度攪拌15分。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1)純化,得到2-氟-3-(羥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3.3g)之褐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3.3g),根據參考例3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氟-3-(四氫吡喃-2-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4.2g)之無色油狀物質。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4.2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進行進行反應,得到[2-氟-3-(四氫吡喃-2-氧基甲基)苯基]甲醇(3.3g)之無色油狀物質。
(7)使用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3.3g),根據參考例90-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3-(溴甲基)-2-氟苯基]甲氧基]四氫吡喃(1.2g)之無色油狀物質。
(8)使用上述(7)中得到之化合物(649mg)及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200mg),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2-氟-3-(四氫吡喃-2-氧基甲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16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9)使用上述(8)中得到之化合物(161mg),根據參考例31-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3.38 (s, 2 H) 3.71 (s, 3 H) 4.62 (d, J=6.4 Hz, 2 H) 4.75 (d, J=5.9 Hz, 2 H) 4.90 (d, J=6.4 Hz, 2 H) 6.97-7.12 (m, 2 H) 7.29-7.37 (m, 1 H)。
MS ESI posi:277[M+Na]+
以下之參考例102-2,係使用參考例102-1-(7)中得到之化合物及環丙烷羧酸tert-丁酯,根據參考例29-1-(1)及參考例31-1-(4)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8。

參考例102-3
3-[[2-氟-3-(2-羥基乙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

(1)對參考例102-1-(3)中得到之化合物(3.5g)之丙酮(16mL)溶液,添加2,2-二甲氧基丙烷(16mL)及p-甲苯磺酸吡啶鎓(410mg),於室溫攪拌3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4:1)純化,得到3-(2,2-二甲基-1,3-二四氫呋喃-4-基)-2-氟安息香酸甲酯(4.2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2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進行進行反應,得到[3-(2,2-二甲基-1,3-二四氫呋喃-4-基)-2-氟苯基]甲醇(3.6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6g),根據參考例90-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4-[3-(溴甲基)-2-氟苯基]-2,2-二甲基-1,3-二四氫呋喃(2.5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747mg)及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300mg),根據參考例29-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2-氟-3-[2-(四氫吡喃-2-氧基)乙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1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17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5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90 (t, J=6.4 Hz, 2 H) 3.36 (s, 2 H) 3.72 (s, 3 H) 3.85 (q, J=6.4 Hz, 2 H) 4.61 (d, J=6.4 Hz, 2 H) 4.89 (d, J=6.4 Hz, 2 H) 6.93-7.04 (m, 2 H) 7.11-7.18 (m, 1 H)。
MS ESI posi:269[M+H]+ , 291[M+Na]+
以下之參考例102-4,係使用參考例102-2-(3)中得到之化合物及環丙烷羧酸tert-丁酯,根據參考例29-1-(1)及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9。
以下之參考例103-1,係使用參考例32-1-(1)中得到之化合物及2-羥基丙酸甲酯,根據參考例38-4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0。

參考例104-1
2-(7-羥基庚氧基)乙酸乙酯

(1)對庚烷-1,7-二醇(25g)之甲苯(378mL)懸浮液,冰冷下添加三乙胺(52.7mL)、N,N-二甲基胺基吡啶(1.85g),及氯化p-甲苯磺酸(37.9g)後,於室溫攪拌一夜。對該混合物,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後過濾。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3:2~1:3)純化,得到4-甲基苯磺酸7-羥基庚基(31.4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1.4g),根據參考例3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4-甲基苯磺酸7-(四氫吡喃-2-氧基)庚酯(35.8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於70℃進行參考例36-1-(3)記載之反應,得到2-[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乙酸乙酯(4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20mg),根據參考例31-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6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5-1.31 (m, 3 H) 1.32-1.45 (m, 6 H) 1.56-1.69 (m, 4 H) 3.52 (t, J=6.6 Hz, 2 H) 3.59-3.68 (m, 2 H) 4.06 (s, 2 H) 4.22 (q, J=7.1 Hz, 2 H)。

參考例104-2
2-(7-羥基庚氧基)丁酸乙酯

(1)將參考例104-1-(3)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之四氫呋喃(2.2mL)溶液冷卻至-78℃,對其添加六甲基二矽氮烷鋰(1.3mol/L四氫呋喃溶液、0.61mL),於同溫度攪拌30分後,滴下碘化乙基(63.5μL)。滴下結束後,將混合物慢慢昇溫至室溫同時攪拌15小時。對該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9:1~4:1)純化,得到含有2-[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丁酸乙酯之混合物(100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100mg),根據參考例31-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5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0.97 (t, J=7.5 Hz, 3 H) 1.29 (t, J=7.2 Hz, 3 H) 1.32-1.42 (m, 6 H) 1.57-1.68 (m, 4 H) 1.68-1.81 (m, 2 H) 3.26-3.37 (m, 1 H) 3.50-3.70 (m, 3 H) 3.73 (dd, J=7.3, 5.4 Hz, 1 H) 4.18-4.28 (m, 2 H)。
MS ESI posi:247[M+H]+
以下之參考例104-3~104-5,係使用參考例104-1-(2)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對應的市售之醇,根據參考例104-1-(3)及(4)記載之方法合成。又,以下之參考例104-6,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二醇,根據參考例104-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1。

參考例105-1
3-(7-羥基庚氧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

(1)使用庚烷-1,7-二醇(10.0g),根據參考例3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7-(四氫吡喃-2-氧基)庚烷-1-醇(8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一邊將反應容器於水浴冷卻一邊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0g)之氯仿(50mL)溶液,添加乙酸銠(II)(71.5mg)。將混合物攪拌5分後,花費5分滴下重氮丙二酸二甲酯(5.1g)之氯仿(20mL)溶液。滴下結束後,將混合物於室溫攪拌2日,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予以振盪,使用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將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3:2)純化,得到2-[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丙二酸二甲酯(11.5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0g)及碳酸氫鈉(243mg)之甲醇(29mL)/水(14mL)溶液,冰冷下慢慢添加福馬林(37%、2.4mL)。將混合物於室溫攪拌1小時後,添加三乙胺(4.0mL),於室溫攪拌18小時。將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23:2~1:2)純化,得到2-(羥基甲基)-2-[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丙二酸二甲酯(5.6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5.6g)及tert-丁基二苯基氯矽烷(6.1g),根據參考例40-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2-[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丙二酸二甲酯(10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5.0g),根據參考例25-1-(2)記載之方法進行進行反應,得到2-[[tert-丁基(二苯基)矽烷基]氧基甲基]-2-[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丙烷-1,3-二醇(3.5g)之無色油狀物質。
(6)對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1.0g)之四氫呋喃(7.2mL)溶液,冰冷下慢慢添加n-丁基鋰(1.6mol/L己烷溶液、1.2mL),於同溫度攪拌20分。對該混合物添加氯化p-甲苯磺酸(380mg)之四氫呋喃(2mL)溶液,攪拌1小時。進一步添加n-丁基鋰(1.6mol/L己烷溶液、1.2mL),於冰冷下攪拌40分、室溫攪拌10分、70℃攪拌8小時、接著於室溫攪拌2日。對該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3:2)純化,得到tert-丁基-[[3-[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氧雜環丁烷-3-基]甲氧基]-二苯基矽烷(6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7)使用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630mg),根據參考例50-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氧雜環丁烷-3-基]甲醇(36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8)使用上述(7)中得到之化合物(360mg),根據參考例77-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315mg)之無色非晶質。
(9)使用上述(8)中得到之化合物(310mg),根據參考例1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3-[7-(四氫吡喃-2-氧基)庚氧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之混合物。
(10)使用上述(9)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參考例31-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3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9-1.75 (m, 10 H) 3.37 (t, J=6.5 Hz, 2 H) 3.65 (t, J=6.5 Hz, 2 H) 3.85 (s, 3 H) 4.69 (d, J=6.9 Hz, 2 H) 4.86 (d, J=6.9 Hz, 2 H)。
以下之參考例106-1,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醇,根據參考例41-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2。

參考例107-1
(E)-3-[2-氟-3-(羥基甲基)苯基]丙-2-烯酸2-甲基丙酯

(1)使用3-溴-2-氟安息香酸(1.0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3-溴-2-氟苯基)甲醇之混合物(1.07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1.07g),根據參考例4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640mg)之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0.99 (d, J=6.7 Hz, 6 H) 1.77-1.83 (m, 1 H) 1.94-2.09 (m, 1 H) 4.00 (d, J=6.7 Hz, 2 H) 4.76-4.83 (m, 2 H) 6.55 (d, J=16.2 Hz, 1 H) 7.14-7.21 (m, 1 H) 7.44-7.54 (m, 2 H) 7.83 (d, J=16.2 Hz, 1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以下之參考例107-2,係使用市售之4-溴-3-氟苯基乙酸,根據參考例107-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3。

參考例108-1
2-[4-(羥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

(1)使用參考例44-1-(1)中得到之化合物(4.85g),根據參考例3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E)-3-[4-(四氫吡喃-2-氧基甲基)苯基]丙-2-烯酸乙酯(7.49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將三甲基亞碸碘化物(4.5g)之二甲基亞碸(17mL)懸浮液予以冰冷,對其於氮環境下添加氫化鈉(60%礦物油分散、0.83g),於室溫攪拌15分。對其於冰冷下,添加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0g)之二甲基亞碸(15mL)溶液,於室溫攪拌17小時。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4:1)純化,得到2-[4-(四氫吡喃-2-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3.2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2g),根據參考例38-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2.05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8 (t, J=7.1 Hz, 3 H) 1.56-1.65 (m, 2 H) 1.83-1.93 (m, 1 H) 2.47-2.56 (m, 1 H) 4.17 (q, J=7.1 Hz, 2 H) 4.66 (d, J=5.4 Hz, 2 H) 7.10 (d, J=7.9 Hz, 2 H) 7.27 (d, J=7.9 Hz, 2 H)。
MS ESI posi:203[M-OH]+

參考例109-1
2-[3-氟-4-(羥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

(1)使用4-溴-2-氟苄醇(3.7g),根據參考例4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E)-3-[3-氟-4-(羥基甲基)苯基]丙-2-烯酸乙酯(4.0g)之黃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0g),根據參考例108-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3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8 (t, J=7.1 Hz, 3 H) 1.58-1.64 (m, 1 H) 1.67-1.74 (m, 1 H) 1.84-1.93 (m, 1 H) 2.45-2.54 (m, 1 H) 4.17 (q, J=7.1 Hz, 2 H) 4.72 (d, J=6.0 Hz, 2 H) 6.74-6.82 (m, 1 H) 6.84-6.93 (m, 1 H) 7.29-7.35 (m, 1 H)。
MS ESI posi:221[M-OH]+

參考例109-2
2-[2-氟-3-(羥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光學活性體)

(1)使用參考例107-1-(1)中得到之化合物(2.45g),根據參考例109-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之消旋體(36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將上述(1)中得到之消旋體(115mg),以具備掌性管柱之SFC予以光學分割。得到保持時間短的成分之參考例109-2-1(43mg)之無色固體。又,得到保持時間長的成分之參考例109-2-2(43mg)之無色固體。
參考例109-2-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5.27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9 (t, J=7.1 Hz, 3 H) 1.32-1.38 (m, 1 H) 1.57-1.64 (m, 1 H) 1.71-1.78 (m, 1 H) 1.87-1.97 (m, 1 H) 2.62-2.71 (m, 1 H) 4.19 (q, J=7.1 Hz, 2 H) 4.76 (d, J=4.8 Hz, 2 H) 6.87-6.95 (m, 1 H) 7.02-7.10 (m, 1 H) 7.27-7.32 (m, 1 H)。
MS ESI posi:239[M+H]+ , 261[M+Na]+
參考例109-2-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6.29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9 (t, J=7.1 Hz, 3 H) 1.32-1.38 (m, 1 H) 1.57-1.64 (m, 1 H) 1.71-1.78 (m, 1 H) 1.87-1.97 (m, 1 H) 2.62-2.71 (m, 1 H) 4.19 (q, J=7.1 Hz, 2 H) 4.76 (d, J=4.8 Hz, 2 H) 6.87-6.95 (m, 1 H) 7.02-7.10 (m, 1 H) 7.27-7.32 (m, 1 H)。
MS ESI posi:239[M+H]+ , 261[M+Na]+ , 221[M-OH]+

參考例110-1
2-[3-氟-4-(2-羥基乙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

(1)使用2-(4-溴-2-氟苯基)乙酸(3.0g),根據參考例107-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E)-3-[3-氟-4-(2-羥基乙基)苯基]丙-2-烯酸乙酯(2.7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g),根據參考例108-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5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39 (m, 5 H) 1.56-1.63 (m, 1 H) 1.82-1.91 (m, 1 H) 2.43-2.53 (m, 1 H) 2.88 (t, J=6.5 Hz, 2 H) 3.84 (td, J=6.5, 6.1 Hz, 2 H) 4.17 (q, J=7.1 Hz, 2 H) 6.77 (d, J=10.9 Hz, 1 H) 6.85 (d, J=7.9 Hz, 1 H) 7.10-7.19 (m, 1 H)。
MS ESI posi:253[M+H]+
以下之參考例110-2~110~3,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羧酸,根據參考例110-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4。

參考例110-4
將參考例110-1使用具備掌性管柱之HPLC予以光學分割。
參考例110-4-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4.58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39 (m, 5 H) 1.56-1.63 (m, 1 H) 1.82-1.91 (m, 1 H) 2.43-2.53 (m, 1 H) 2.88 (t, J=6.5 Hz, 2 H) 3.84 (td, J=6.5, 6.1 Hz, 2 H) 4.17 (q, J=7.1 Hz, 2 H) 6.77 (d, J=10.9 Hz, 1 H) 6.85 (d, J=7.9 Hz, 1 H) 7.10-7.19 (m, 1 H)。
MS ESI posi:253[M+H]+
參考例110-4-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5.40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39 (m, 5 H) 1.56-1.63 (m, 1 H) 1.82-1.91 (m, 1 H) 2.43-2.53 (m, 1 H) 2.88 (t, J=6.5 Hz, 2 H) 3.84 (td, J=6.5, 6.1 Hz, 2 H) 4.17 (q, J=7.1 Hz, 2 H) 6.77 (d, J=10.9 Hz, 1 H) 6.85 (d, J=7.9 Hz, 1 H) 7.10-7.19 (m, 1 H)。
MS ESI posi:253[M+H]+

參考例110-5
將參考例110-3使用具備掌性管柱之HPLC予以光學分割。
參考例110-5-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4.62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4-1.40 (m, 5 H) 1.56-1.63 (m, 1 H) 1.86-1.97 (m, 1 H) 2.61-2.72 (m, 1 H) 2.92 (t, J=6.5 Hz, 2 H) 3.83-3.91 (m, 2 H) 4.18 (q, J=7.2 Hz, 2 H) 6.79-6.88 (m, 1 H) 6.95-7.04 (m, 1 H) 7.05-7.13 (m, 1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參考例110-5-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6.37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4-1.42 (m, 5 H) 1.56-1.64 (m, 1 H) 1.87-1.96 (m, 1 H) 2.62-2.72 (m, 1 H) 2.92 (t, J=6.5 Hz, 2 H) 3.83-3.92 (m, 2 H) 4.18 (q, J=7.2 Hz, 2 H) 6.79-6.88 (m, 1 H) 6.96-7.03 (m, 1 H) 7.05-7.13 (m, 1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參考例111-1
順-2-[4-氟-3-(2-羥基乙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

(1)使用2-(5-溴-2-氟苯基)乙酸(6.0g),根據參考例15-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5-溴-2-氟苯基)乙醇(6.0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0g),根據參考例40-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5-溴-2-氟苯基)乙氧基-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8.6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5g),根據參考例52-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tert-丁基-[2-(5-乙烯基-2-氟苯基)乙氧基]-二甲基矽烷(1.8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8g)之四氫呋喃(22mL)溶液添加乙酸鈀(II)(0.15g)並攪拌,於氮環境下,花費25分左右慢慢滴下重氮乙酸乙酯(15%甲苯溶液、8.3mL)之二乙基醚(5mL)溶液。將混合物於室溫攪拌18小時後,追加乙酸鈀(II)(0.15g),滴下重氮乙酸乙酯(15%甲苯溶液、8.3mL)之二乙基醚(5mL)溶液。將混合物於室溫攪拌20小時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9:1)純化,得到含有2-[3-[2-[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乙基]-4-氟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之混合物(1.82g)。
(5)對上述(4)中得到之混合物(1.82g)之四氫呋喃(3mL)溶液添加水(3.0mL)及乙酸(5.0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將混合物以水稀釋,以10%碳酸氫鈉水溶液使成為鹼性,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4)重複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497mg)之無色油狀物質。又,得到反式異構物的參考例111-1-2(50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03 (t, J=7.1 Hz, 3 H) 1.22-1.39 (m, 2 H) 1.61-1.70 (m, 1 H) 2.00-2.11 (m, 1 H) 2.47-2.58 (m, 1 H) 2.81-2.94 (m, 2 H) 3.76-3.97 (m, 4 H) 6.89-6.97 (m, 1 H) 7.08-7.17 (m, 2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參考例111-2
反-2-[4-氟-3-(2-羥基乙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光學活性體)

將參考例111-1-2,使用具備掌性管柱之HPLC予以光學分割。
參考例111-2-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6.06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1-1.32 (m, 4 H) 1.53-1.61 (m, 1 H) 1.75-1.92 (m, 1 H) 2.43-2.54 (m, 1 H) 2.88 (t, J=6.5 Hz, 2 H) 3.86 (t, J=6.5 Hz, 2 H) 4.17 (q, J=7.1 Hz, 2 H) 6.90-7.02 (m, 3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參考例111-2-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6.81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1-1.32 (m, 4 H) 1.53-1.61 (m, 1 H) 1.75-1.92 (m, 1 H) 2.43-2.54 (m, 1 H) 2.88 (t, J=6.5 Hz, 2 H) 3.86 (t, J=6.5 Hz, 2 H) 4.17 (q, J=7.1 Hz, 2 H) 6.90-7.02 (m, 3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參考例111-3
順-2-[3-氟-5-(2-羥基乙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

使用2-(3-溴-5-氟苯基)乙酸(4.12g),與參考例111-1記載之方法同樣地進行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565mg)之無色油狀物質。又,得到反式異構物的參考例111-3-2(61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04 (t, J=7.1 Hz, 3 H) 1.29-1.40 (m, 1 H) 1.63-1.73 (m, 1 H) 1.99-2.18 (m, 1 H) 2.47-2.60 (m, 1 H) 2.82 (t, J=6.3 Hz, 2 H) 3.75-3.99 (m, 4 H) 6.73-6.95 (m, 3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參考例111-4
反-2-[3-氟-5-(2-羥基乙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光學活性體)

將參考例111-3-2,使用具備掌性管柱之HPLC予以光學分割。
參考例111-4-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4.51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8 (t, J=6.9 Hz, 3 H) 1.49-1.70 (m, 2 H) 1.84-1.93 (m, 1 H) 2.44-2.52 (m, 1 H) 2.83 (t, J=6.4 Hz, 2 H) 3.86 (t, J=6.4 Hz, 2 H) 4.17 (q, J=6.9 Hz, 2 H) 6.58-6.67 (m, 1 H) 6.71-6.86 (m, 2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參考例111-4-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5.42min)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8 (t, J=6.9 Hz, 3 H) 1.49-1.70 (m, 2 H) 1.84-1.93 (m, 1 H) 2.44-2.52 (m, 1 H) 2.83 (t, J=6.4 Hz, 2 H) 3.86 (t, J=6.4 Hz, 2 H) 4.17 (q, J=6.9 Hz, 2 H) 6.58-6.67 (m, 1 H) 6.71-6.86 (m, 2 H)。
MS ESI posi:253[M+H]+ , 275[M+Na]+

參考例112-1
6-(5-羥基戊基)吡啶-2-羧酸乙酯

(1)使用6-溴吡啶-2-羧酸乙酯(800mg),於四氫呋喃溶劑中,室溫實施參考例46-1-(1)記載之反應,得到6-(5-羥基戊-1-炔基)吡啶-2-羧酸乙酯(28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8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7-1.50 (m, 5 H) 1.60-1.69 (m, 2 H) 1.73-1.87 (m, 2 H) 2.92 (t, J=7.8 Hz, 2 H) 3.66 (t, J=6.5 Hz, 2 H) 4.47 (q, J=7.1 Hz, 2 H) 7.33 (d, J=7.8 Hz, 1 H) 7.73 (dd, J=7.8, 7.7 Hz, 1 H) 7.93 (d, J=7.7 Hz, 1 H)。
MS ESI posi:238[M+H]+
以下之參考例112-2~112-3,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溴化芳基,根據參考例112-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5。

參考例113-1
7-(2-羥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

(1)使用參考例53-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g),根據參考例63-1-(1)記載之方法進行進行反應,得到7-甲醯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96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氬環境下,對(甲氧基甲基)三苯基鏻氯化物(1.01g)之甲苯(6.5mL)溶液添加tert-丁氧基鉀(330mg),於室溫攪拌1小時。對該反應溶液,冰冷下添加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59mg)之甲苯(4.0mL)溶液,於室溫攪拌1小時。再度將反應系予以冰冷,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9:1)純化,得到7-[(E)-2-甲氧基乙烯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2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30mg)之乙腈(8.0mL)溶液,添加水(1.0mL)及濃鹽酸(220μL),於室溫攪拌4小時。對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將有機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殘留的水層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藉由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7-(2-側氧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之混合物(241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241mg),根據參考例53-1-(6)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31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0 (t, J=7.1 Hz, 3 H) 2.10-2.33 (m, 2 H) 2.66-2.90 (m, 4 H) 3.71-3.98 (m, 2 H) 4.20-4.40 (m, 2 H) 4.66-4.74 (m, 1 H) 6.74 (d, J=7.8 Hz, 1 H) 6.82 (s, 1 H) 6.98 (d, J=7.8 Hz, 1 H)。
MS ESI posi:251[M+H]+ , 273[M+Na]+

參考例114-1
6-(2-羥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

(1)使用參考例60-2-(1)中得到之化合物(513mg),根據參考例52-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6-乙烯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34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43mg),根據參考例5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6-(1,2-二羥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3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7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9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33 (m, 4 H) 2.12-2.33 (m, 2 H) 2.66-2.91 (m, 4 H) 3.75-3.90 (m, 2 H) 4.20-4.33 (m, 1 H) 4.64-4.74 (m, 1 H) 6.84-6.92 (m, 2 H) 6.98 (d, J=8.1 Hz, 1 H)。
MS ESI posi:251[M+H]+ , 273[M+Na]+

參考例115-1
8-(2-羥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甲酯

(1)使用8-溴-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850mg),根據參考例12-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8-溴-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甲酯(70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根據參考例52-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8-乙烯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甲酯(215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10mg)溶解於丙酮(971μL)、乙腈(971μL),及水(971μL)。對該混合物,冰冷下添加四氧化鋨(載持於微膠囊、10%鋨、124mg)及4-甲基嗎啉-N-氧化物(137mg),於室溫攪拌14小時、於60℃攪拌1小時半。對混合物添加4-甲基嗎啉-N-氧化物(114mg),於室溫攪拌1小時、於80℃攪拌3小時半。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濾離觸媒,以乙酸乙酯洗淨。合併濾液及洗淨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22:3~僅乙酸乙酯)純化,得到含有8-(1,2-二羥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甲酯之混合物(30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30mg),根據參考例45-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87 (t, J=6.4 Hz, 2 H) 2.98-3.17 (m, 3 H) 3.75 (s, 3 H) 3.80-3.88 (m, 2 H) 4.07-4.18 (m, 1 H) 4.44-4.51 (m, 1 H) 6.79-6.88 (m, 1 H) 6.95-7.06 (m, 2 H)。
MS ESI posi:237[M+H]+ , 259[M+Na]+ , 219[M-OH]+

參考例116-1
7-(羥基甲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

(1)氮環境下,對7-溴-3,4-二氫-2H-苯并呋喃-4-酮(950mg)之四氫呋喃(13.9mL)溶液,於-78℃添加六甲基二矽氮烷鋰(1mol/L四氫呋喃溶液、4.60mL),於同溫度攪拌30分。對其添加氰基甲酸乙酯(455μL),冰冷下攪拌2小時。再度冷卻至-78℃,添加六甲基二矽氮烷鋰(1mol/L四氫呋喃溶液、4.60mL),冰冷下攪拌2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2:3)純化,得到7-溴-4-側氧基-2,3-二氫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630m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30mg),根據參考例53-1-(6)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7-溴-4-羥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330mg)之無色固體。
(3)氮環境下,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30mg)之氯仿(11mL)溶液予以冰冷,對其添加二苯基雙[1-苯基-1-(三氟甲基)-2,2,2-三氟乙氧基]硫(IV)(1.11g),於室溫攪拌5小時半。將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2:3)純化,得到7-溴-2H-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293mg)之無色固體。
(4)於微波反應試驗管中,將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293mg)、N-甲醯基鄰苯甲醯磺醯亞胺(N-formyl saccharin)(328mg)、碳酸鈉(165mg)、三乙基矽烷(215μL)、1,4-雙(二苯基膦基)丁烷(66.2mg),及乙酸鈀(II)(23.2mg)於N,N-二甲基甲醯胺(2.59mL)中混合,將容器內之大氣取代為氮並密封。將混合物於微波照射下110℃攪拌2小時半。冷卻至室溫後,將混合物注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中,以乙酸乙酯:甲苯=1:1混合溶劑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3:2)純化,得到7-甲醯基-2H-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50mg)之黃色固體。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根據參考例54-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2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9 (t, J=7.1 Hz, 3 H) 2.94-3.12 (m, 3 H) 4.08-4.15 (m, 1 H) 4.20 (q, J=7.1 Hz, 2 H) 4.38-4.49 (m, 1 H) 4.61 (s, 2 H) 6.80-6.92 (m, 2 H) 7.05-7.11 (m, 1 H)。
MS ESI posi:259[M+Na]+ , 219[M-OH]+

參考例117-1
7-(2-羥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

(1)使用7-溴-3,4-二氫-2H-苯并呋喃-4-酮(2.5g),根據參考例52-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7-乙烯基-2,3-二氫苯并吡喃-4-酮(1.64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64g),根據參考例5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7-(1,2-二羥基乙基)-2,3-二氫苯并吡喃-4-酮(2.18g)之無色固體。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18g),根據參考例102-2-(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7-(2,2-二甲基-1,3-二四氫呋喃-4-基)-2,3-二氫苯并吡喃-4-酮(1.83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83g),根據參考例116-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7-(2,2-二甲基-1,3-二四氫呋喃-4-基)-4-側氧基-2,3-二氫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1.55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1.55g),根據參考例53-1-(6)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7-(2,2-二甲基-1,3-二四氫呋喃-4-基)-4-羥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3-羧酸乙酯(1.05g)之無色油狀物質。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120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9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9 (t, J=7.1 Hz, 3 H) 1.37 (t, J=5.9 Hz, 1 H) 2.79 (t, J=6.5 Hz, 2 H) 2.95-3.09 (m, 3 H) 3.84 (td, J=6.5, 5.9 Hz, 2 H) 4.05-4.15 (m, 1 H) 4.20 (q, J=7.1 Hz, 2 H) 4.38-4.48 (m, 1 H) 6.68-6.78 (m, 2 H) 7.03 (d, J=7.7 Hz, 1 H)。
MS ESI posi:251[M+H]+ , 233[M-OH]+
以下之參考例117-2,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溴-3,4-二氫-2H-苯并呋喃酮,根據參考例117-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6。

參考例118-1
5-(羥基甲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

(1)使用1-(2,6-二羥基苯基)乙酮(5.3g),根據參考例1-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1-[2,6-雙(苯基甲氧基)苯基]乙酮(9.9g)之無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2g)及2-側氧基乙酸乙酯(47%甲苯溶液、6.4mL),根據參考例29-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4-[2,6-雙(苯基甲氧基)苯基]-2-羥基-4-側氧基丁酸乙酯(8.5g)之黃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0g),根據參考例28-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4-[2,6-雙(苯基甲氧基)苯基]-2,4-二羥基丁酸乙酯(1.61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61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4-(2,6-二羥基苯基)-2-羥基丁酸乙酯(382mg)之無色固體。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340mg),根據參考例6-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5-羥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293mg)之無色固體。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293mg),根據參考例53-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5-(三氟甲基磺醯氧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364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7)使用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364mg),根據參考例102-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5-乙烯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16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8)使用上述(7)中得到之化合物(167mg),根據參考例5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5-(1,2-二羥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163mg)之無色固體。
(9)使用上述(8)中得到之化合物(163mg),根據參考例102-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3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0 (t, J=7.1 Hz, 3 H) 2.15-2.26 (m, 1 H) 2.26-2.39 (m, 1 H) 2.74-2.93 (m, 2 H) 4.26 (q, J=7.1 Hz, 2 H) 4.64 (s, 2 H) 4.69 (dd, J=7.6, 3.5 Hz, 1 H) 6.90-6.98 (m, 2 H) 7.09-7.18 (m, 1 H)。
MS ESI posi:259[M+Na]+ , 219[M-OH]+

參考例119-1
3-[5-(溴甲基)吡啶-2-基]氧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

(1)使用3-羥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1.40mL)及5-甲基吡啶-2-醇(1.0g),根據參考例6-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二甲基-3-(5-甲基吡啶-2-基)氧基丙酸甲酯(1.08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8g),根據參考例12-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標題化合物之混合物(1.36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0 (s, 6 H) 3.69 (s, 3 H) 4.33 (s, 2 H) 4.45 (s, 2 H) 6.70-6.76 (m, 1 H) 7.58-7.66 (m, 1 H) 8.10-8.16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02[M+H]+ , 324[M+Na]+
以下之參考例119-2,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醇及氫氧化芳基,根據參考例119-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MS數據示於表29-17。

參考例120-1
3-[4-(2-羥基乙基)吡啶-2-基]氧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

(1)使用3-羥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1.6g)及4-溴吡啶-2-醇(2.0g),根據參考例6-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4-溴吡啶-2-基)氧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2.2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50mg)及烯丙基硼酸頻哪醇酯(394mg),根據參考例13-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二甲基-3-(4-丙-2-烯基吡啶-2-基)氧基丙酸甲酯(35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58mg),根據參考例5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4-(2,3-二羥基丙基)吡啶-2-基]氧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26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根據參考例102-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5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1 (s, 6 H) 1.44 (t, J=5.5 Hz, 1 H) 2.81 (t, J=6.4 Hz, 2 H) 3.69 (s, 3 H) 3.89 (td, J=6.4, 5.5 Hz, 2 H) 4.31 (s, 2 H) 6.63 (s, 1 H) 6.76 (d, J=5.2 Hz, 1 H) 8.05 (d, J=5.2 Hz, 1 H)。
MS ESI posi:254[M+H]+
以下之參考例120-2~120-6,係使用對應的市售之醇及氫氧化芳基,根據參考例120-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8。

參考例121-1
3-[4-(3-羥基丙基)吡啶-2-基]氧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

對參考例120-1-(1)中得到之化合物(177mg)之四氫呋喃(1.4mL)溶液,冰冷下添加9-硼雜雙環[3.3.1]壬烷(0.5mol/L四氫呋喃溶液、2.2mL),移去冰浴攪拌一夜。於冰冷下添加過硼酸鈉四水合物(440mg),移去冰浴攪拌5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3:7~1:3)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2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0 (s, 6 H) 1.81-1.94 (m, 2 H) 2.60-2.70 (m, 2 H) 3.56-3.79 (m, 5 H) 4.30 (s, 2 H) 6.59 (s, 1 H) 6.67-6.78 (m, 1 H) 7.97-8.07 (m, 1 H)。
MS ESI posi:268[M+H]+
以下之參考例121-2~121-6,係使用對應的參考例120-2~120-6之合成中間體,根據參考例121-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29-19。

參考例122-1
3-[5-(2-羥基乙基)吡啶-2-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

(1)對5-溴吡啶-2-甲醛(3.0g)之甲苯(16mL)溶液,添加乙二醇(1.4mL)及p-甲苯磺酸一水合物(307mg),加熱回流8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對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9)純化,得到5-溴-2-(1,3-二四氫呋喃-2-基)吡啶(3.38g)之褐色油狀物質。
(2)將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69g)、烯丙基三丁基錫(2.73mL)、肆(三苯基膦)鈀(0)(1.27g),及1,4-二噁烷(15mL)於微波反應試驗管中混合,將容器密閉。製作該試驗管2支。將此等混合物分別於微波照射下120℃攪拌30分,冷卻至室溫後以Celite過濾。合併所得之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3:7~7:13)純化,得到2-(1,3-二四氫呋喃-2-基)-5-丙-2-烯基吡啶(2.45g)之褐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45g),根據參考例5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3-[6-(1,3-二四氫呋喃-2-基)吡啶-3-基]丙烷-1,2-二醇之混合物(1.56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56g),根據參考例102-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6-(1,3-二四氫呋喃-2-基)吡啶-3-基]乙醇(968mg)之褐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968mg),根據參考例40-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tert-丁基-[2-[6-(1,3-二四氫呋喃-2-基)吡啶-3-基]乙氧基]-二甲基矽烷(1.55g)之無色油狀物質。
(6)對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1.55g)之四氫呋喃(44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2mol/L鹽酸(8.8mL),於室溫攪拌1小時、於60℃攪拌8小時。將混合物予以冰冷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對其添加食鹽至飽和後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溶解於氯仿(18mL),冰冷下對其添加咪唑(900mg)及tert-丁基二甲基氯矽烷(1.0g)。將混合物於室溫攪拌一夜,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7:3~3:2) 純化,得到5-[2-[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乙基]吡啶-2-甲醛(89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7)將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891mg)、二甲基乙烯酮甲基三甲基矽烷基縮醛(1.0mL)、氯化鋰(28mg)、1-甲基咪唑(28μL),及N,N-二甲基甲醯胺(11mL)於微波反應容器中混合,將容器密閉。將該混合物於微波照射下100℃攪拌30分。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加水後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溶解於甲醇(34mL),添加甲氧化鈉(406mg),室溫攪拌4小時。將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3-[5-[2-[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乙基]吡啶-2-基]-3-羥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47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8)使用上述(7)中得到之混合物(479mg),根據參考例42-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5-[2-[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乙基]吡啶-2-基]-2,2-二甲基-3-甲基磺醯氧基丙酸甲酯(30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9)使用上述(8)中得到之化合物(302mg),根據參考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3-[5-[2-[tert-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乙基]吡啶-2-基]-2,2-二甲基丙酸甲酯之混合物(277mg)。
(10)使用上述(9)中得到之混合物(277mg),根據參考例50-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4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 (s, 6 H) 2.77-2.88 (m, 2 H) 3.03 (s, 2 H) 3.68 (s, 3 H) 3.80-3.92 (m, 2 H) 7.00-7.07 (m, 1 H) 7.40-7.50 (m, 1 H) 8.34-8.42 (m, 1 H)。
MS ESI posi:238[M+H]+

實施例1-1
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

(1)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之甲苯(1.5mL)溶液添加4-(羥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37mg)及氰基亞甲基三丁基膦烷(0.12mL),於氮環境下,100℃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冷卻後,減壓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2:1~1:2)純化,得到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69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9mg)之四氫呋喃(1.8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39mL),於外溫60℃攪拌2小時,得到含有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之溶液。
(3)對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添加水(0.50mL)、甲醇(1.50mL),及三氟乙酸(0.25mL),於室溫攪拌5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後,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31 (s, 2 H) 6.73 (d, J=2.1 Hz, 1 H) 7.51-7.63 (m, 3 H) 7.68 (br s, 1 H) 7.86 (d, J=8.7 Hz, 1 H) 7.98 (d, J=8.2 Hz, 2 H) 8.37 (d, J=2.9 Hz, 1 H) 12.87-13.11 (m,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9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294[M-H]-
以下之實施例1-2~1-10,係使用參考例20-2、40-1~2、44-1~2、46-1~3中得到之化合物,或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1-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0-1~表30-2。
又,以下之實施例1-11~1-39,係使用參考例1或3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參考例15-1~2、16-1、33-4~6、44-3~6、46-4~6、47-1、49-2、64-1、65-1~3、66-1~2、67-1、79-1、80-1~3中得到之化合物,或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1-1-(1)及(2)記載之方法,且於冰冷下實施實施例1-1-(3)記載之反應來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0-3~表30-7。

實施例1-40
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80mg)及4-(羥基甲基)-2-吡啶羧酸甲酯(65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甲酯之粗生成物(185mg)之褐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85mg),於室溫實施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得到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40 (s, 2 H) 6.71-6.78 (m, 1 H) 7.52-7.61 (m, 1 H) 7.66-7.75 (m, 2 H) 7.84-7.93 (m, 1 H) 8.08-8.17 (m, 1 H) 8.36-8.44 (m, 1 H) 8.68-8.77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97[M+H]+

實施例1-41
4-[[6-(4-氯-1H-吡唑-3-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

(1)使用參考例3-1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根據實施例1-40-(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6-[4-氯-1-(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甲酯之粗生成物(145mg)之淡褐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45mg),根據實施例1-40-(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6-[4-氯-1-(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42 (s, 2 H) 7.52-8.03 (m, 4 H) 8.07-8.19 (m, 1 H) 8.43-8.55 (m, 1 H) 8.66-8.76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1[M+H]+
以下之實施例1-4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1-(1)及1-40-(2)記載之方法,又,於1-1-(3)記載之方法中,於冰冷下實施反應來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0-8。

實施例1-43
2,2-二甲基-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庚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40mg)及參考例34-1中得到之化合物(35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二甲基-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庚酸乙酯(47mg)之淡棕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7mg)之乙醇(1.5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230μL),於90℃攪拌10小時,得到含有2,2-二甲基-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庚酸之溶液。
(3)將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予以冰冷,添加甲醇(1.50mL)、三氟乙酸(0.25mL),及水(0.50mL),冰冷下攪拌0.5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後,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0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7 (s, 6 H) 1.18-1.34 (m, 2 H) 1.34-1.54 (m, 4 H) 1.68-1.80 (m, 2 H) 4.05 (t, J=6.4 Hz, 2 H) 6.72 (d, J=2.0 Hz, 1 H) 7.38-7.48 (m, 1 H) 7.63-7.76 (m, 1 H) 7.78-7.91 (m, 1 H) 8.21-8.3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8[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16[M-H]-
以下之實施例1-44~45,係使用參考例33-7及34-4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43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0-9。

實施例1-46
1-[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基]-1-環戊烷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43mg)及參考例34-3中得到之化合物(40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1-[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基]-1-環戊烷羧酸甲酯(67mg)之棕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7mg)之乙醇(1.50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31mL),於90℃攪拌1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丁醇(2.00mL),於100℃攪拌21小時。將反應液冷卻後,藉由於減壓下濃縮而得到1-[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基]-1-環戊烷羧酸之粗生成物。
(3)對上述(2)中得到之粗生成物之甲醇(1.50mL)溶液,冰冷下添加三氟乙酸(0.25mL)及水(0.50mL),在冰冷下攪拌1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後,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7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16-1.25 (m, 2 H) 1.27-1.43 (m, 6 H) 1.49-1.61 (m, 6 H) 1.62-1.76 (m, 2 H) 1.94-2.05 (m, 2 H) 4.05 (t, J=6.4 Hz, 2 H) 6.72 (d, J=1.8 Hz, 1 H) 7.43 (dd, J=8.6, 2.5 Hz, 1 H) 7.60-7.77 (m, 1 H) 7.84 (d, J=8.6 Hz, 1 H) 8.26 (d, J=2.5 Hz, 1 H) 12.53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8[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56[M-H]-

實施例1-47
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及6-羥基己酸乙酯(40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乙酯之粗生成物(68mg)之淡褐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8mg)之甲醇(1mL)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25mL)及水(0.5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後,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乙酯之粗生成物。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之甲醇(0.83mL)懸浮液添加6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068mL),於室溫攪拌2日。將反應液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36-1.50 (m, 2 H) 1.51-1.64 (m, 2 H) 1.67-1.82 (m, 2 H) 2.13-2.30 (m, 2 H) 3.97-4.14 (m, 2 H) 6.67-6.77 (m, 1 H) 7.36-7.50 (m, 1 H) 7.60-7.75 (m, 1 H) 7.79-7.90 (m, 1 H) 8.21-8.3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76[M+H]+
以下之實施例1-48~1-56,係使用參考例20-1、59-1、73-1、74-1中得到之化合物,或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47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0-10~30-11。

實施例1-57
2,2-二甲基-3-[6-[[6-(1H-吡唑-5-)-3-吡啶基]氧基]己氧基]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及參考例37-1中得到之化合物(57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2-二甲基-3-[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氧基]丙酸甲酯之粗生成物(100mg)之褐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之甲醇(2mL)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5mL)及水(1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後,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2,2-二甲基-3-[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氧基]丙酸甲酯之粗生成物。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87mg)之甲醇(2mL)溶液,添加2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26mL),於加熱回流下攪拌8小時。將反應液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7 (s, 6 H) 1.25-1.58 (m, 6 H) 1.66-1.82 (m, 2 H) 3.29-3.47 (m, 4 H) 3.98-4.14 (m, 2 H) 6.67-6.78 (m, 1 H) 7.36-7.49 (m, 1 H) 7.62-7.73 (m, 1 H) 7.79-7.89 (m, 1 H) 8.23-8.3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6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60[M-H]-
以下之實施例1-58~1-60,係使用參考例33-1、49-3,及75-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57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0-12。

實施例1-61
2,2-二甲基-8-[[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辛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及參考例34-2中得到之化合物(53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2-二甲基-8-[[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辛酸乙酯之粗生成物(100mg)之褐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之乙醇(1mL)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25mL)及水(0.5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後,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2,2-二甲基-8-[[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辛酸乙酯之粗生成物。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94mg)之乙醇(1mL)溶液,添加3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14mL),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加熱回流下攪拌3小時。進一步添加3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14mL),於加熱回流下攪拌6小時。將反應液以製備型HPLC純化,將所得到之油狀物質以二乙基醚固化,得到標題化合物(3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7 (s, 6 H) 1.16-1.52 (m, 8 H) 1.65-1.79 (m, 2 H) 4.06 (t, J=6.5 Hz, 2 H) 6.67-6.77 (m, 1 H) 7.38-7.48 (m, 1 H) 7.61-7.73 (m, 1 H) 7.79-7.88 (m, 1 H) 8.23-8.30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30[M-H]-
以下之實施例1-62及1-63,係使用參考例32-1及33-3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6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0-13。

實施例1-64
2,2-二乙基-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及參考例33-2中得到之化合物(53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2-二乙基-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乙酯之粗生成物(107mg)之褐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7mg),根據實施例1-6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二乙基-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乙酯。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83mg)之乙醇(1mL)溶液,添加3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27mL),於70℃攪拌6小時後,進一步添加3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14mL),於70℃攪拌2小時、於90℃攪拌2小時、加熱回流下攪拌3小時。進一步使用微波反應裝置,於130℃攪拌15分、150℃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以製備型HPLC純化,將所得到之油狀物質以二乙基醚固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1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0.74 (t, J=7.4 Hz, 6 H) 1.19-1.37 (m, 2 H) 1.40-1.59 (m, 6 H) 1.64-1.81 (m, 2 H) 4.07 (t, J=6.4 Hz, 2 H) 6.66-6.76 (m, 1 H) 7.37-7.48 (m, 1 H) 7.59-7.74 (m, 1 H) 7.79-7.89 (m, 1 H) 8.22-8.3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30[M-H]-

實施例1-65
2-甲氧基-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及參考例28-1中得到之化合物(88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甲氧基-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之粗生成物(155mg)之無色非晶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5mg)之甲醇(3.6mL)溶液添加濃鹽酸(0.03mL),於室溫攪拌1.5小時,得到含有2-甲氧基-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之溶液。
(3)對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添加2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89mL),於60℃攪拌2.5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以製備型HPLC純化。將所得到之油狀物質以乙腈固化,得到標題化合物(6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83 (s, 3 H) 5.17 (s, 2 H) 6.66-6.80 (m, 1 H) 7.11-7.20 (m, 1 H) 7.49-7.55 (m, 1 H) 7.58-7.64 (m, 1 H) 7.64-7.71 (m, 1 H) 7.72-7.77 (m, 1 H) 7.82-7.90 (m, 1 H) 8.31-8.38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2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24[M-H]-
以下之實施例1-66~1-70,係使用參考例38-4、53-1、60-1~2,或81-1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1-65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0-14。

實施例2-1
trans-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金剛烷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7mg)及參考例72-1中得到之化合物(32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金剛烷羧酸(苯基甲酯)(4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1mg),根據實施例1-46-(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粗生成物。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實施例2-1-(2)-1(反式體)(10mg)之高極性化合物。又,得到實施例2-1-(2)-2(順式體)(10mg)之低極性化合物。
(3)對實施例2-1-(2)-1(10mg)之乙醇(1.1mL)溶液,於氮環境下添加鈀碳(110mg)後,使其成為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20小時。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5.6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0-1.51 (m, 2 H) 1.77-1.96 (m, 9 H) 1.98-2.07 (m, 2 H) 2.08-2.15 (m, 1 H) 4.19 (d, J=7.3 Hz, 2 H) 6.73 (d, J=2.0 Hz, 1 H) 7.50 (dd, J=8.7, 2.7 Hz, 1 H) 7.62-7.75 (m, 1 H) 7.84 (d, J=8.7 Hz, 1 H) 8.31 (d, J=2.7 Hz, 1 H) 12.67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4[M+H]+

實施例2-2
cis-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金剛烷羧酸

使用實施例2-1-(2)-2(10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5.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55-1.65 (m, 2 H) 1.68-1.82 (m, 6 H) 1.88-2.07 (m, 5 H) 2.07-2.17 (m, 1 H) 4.12 (d, J=7.2 Hz, 2 H) 6.73 (d, J=2.1 Hz, 1 H) 7.50 (dd, J=8.7, 2.7 Hz, 1 H) 7.60-7.76 (m, 1 H) 7.84 (d, J=8.7 Hz, 1 H) 8.30 (d, J=2.7 Hz, 1 H) 12.68 (br s, 1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4[M+H]+
以下之實施例2-3及2-4,係使用參考例36-1或38-3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1-1。

實施例2-5
3-[2-[2-[[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乙基]苯基]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43mg)及參考例4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E)-3-[2-[2-[[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乙基]苯基]-2-丙烯酸(苯基甲酯)(106mg)之棕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6mg)之乙醇(1.1mL)溶液,於氮環境下添加鈀碳(110mg)後,使其成為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20小時。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3-[2-[2-[[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乙基]苯基]丙酸之粗生成物。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粗生成物,根據實施例1-46-(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0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52-2.57 (m, 2 H) 2.84-3.00 (m, 2 H) 3.11 (t, J=6.9 Hz, 2 H) 4.29 (t, J=7.0 Hz, 2 H) 6.72 (d, J=2.0 Hz, 1 H) 7.12-7.26 (m, 3 H) 7.26-7.37 (m, 1 H) 7.46 (dd, J=8.7, 2.6 Hz, 1 H) 7.56-7.73 (m, 1 H) 7.84 (d, J=8.7 Hz, 1 H) 8.28 (d, J=2.6 Hz, 1 H) 12.62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8[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36[M-H]-

實施例2-6
cis-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環己基]丙酸(消旋體)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45mg)及參考例68-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cis-(E)-3-[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環己基]-2-丙烯酸(苯基甲酯)(消旋體)(103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3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7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0.62-0.76 (m, 1 H) 0.76-0.89 (m, 1 H) 0.89-1.05 (m, 1 H) 1.19-1.36 (m, 2 H) 1.40-1.50 (m, 2 H) 1.67-1.92 (m, 5 H) 2.23 (t, J=7.6 Hz, 2 H) 3.88 (d, J=6.0 Hz, 2 H) 6.72 (d, J=2.0 Hz, 1 H) 7.44 (d, J=8.5 Hz, 1 H) 7.61-7.78 (m, 1 H) 7.83 (d, J=8.5 Hz, 1 H) 8.27 (d, J=2.4 Hz, 1 H) 12.59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0[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28[M-H]-
以下之實施例2-7,係使用參考例68-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6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1-2。

實施例3-1
4-[8-[[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4-四氫吡喃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及參考例29-1中得到之化合物(154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8-[[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4-四氫吡喃羧酸tert-丁酯之粗生成物(272mg)之褐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72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8-[[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4-四氫吡喃羧酸tert-丁酯之粗生成物(279mg)之褐色油狀物質。
(3)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79mg)溶解於4mol/L氯化氫-1,4-二噁烷溶液(1.6mL),於70℃攪拌2.5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4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9-1.54 (m, 14 H) 1.65-1.80 (m, 2 H) 1.83-1.95 (m, 2 H) 3.23-3.37 (m, 2 H) 3.60-3.77 (m, 2 H) 4.06 (t, J=6.5 Hz, 2 H) 6.66-6.77 (m, 1 H) 7.37-7.48 (m, 1 H) 7.63-7.72 (m, 1 H) 7.79-7.89 (m, 1 H) 8.22-8.3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0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400[M-H]-
以下之實施例3-2~3-4,係使用參考例77-2~3或80-4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2-1。
又,以下之實施例3-5~3-8,係使用參考例30-1~2、31-1,或35-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1-(1)記載之方法,接著於冰冷下實施實施例1-1-(3)記載之反應,最後根據實施例3-1-(3)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2-2。
又,以下之實施例3-9及3-10,係使用參考例78-1~2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3-1-(1)及3-1-(3)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2-3。
又,以下之實施例3-11,係使用參考例58-1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3-1-(1)記載之方法,再以實施例3-1-(2)記載之方法,以反應溫度60℃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2-4。

實施例4-1
4-[3-[2-[[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乙基]苯基]丁酸

(1)使用參考例41-2中得到之化合物(170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3-(2-羥基乙基)苯基]丁酸甲酯之粗生成物(171mg)。
(2)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及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5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3-[2-[[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乙基]苯基]丁酸甲酯(89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89mg)之甲醇(1.0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42mL),於外溫65℃攪拌5小時,得到含有4-[3-[2-[[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乙基]苯基]丁酸之溶液。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1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76-1.83 (m, 2 H) 2.22 (t, J=7.3 Hz, 2 H) 2.57 (t, J=7.7 Hz, 2 H) 3.04 (t, J=6.9 Hz, 2 H) 4.29 (t, J=6.9 Hz, 2 H) 6.72 (d, J=2.1 Hz, 1 H) 7.06 (d, J=7.5 Hz, 1 H) 7.14-7.19 (m, 2 H) 7.20-7.26 (m, 1 H) 7.46 (dd, J=8.7, 2.8 Hz, 1 H) 7.63-7.71 (m, 1 H) 7.83 (d, J=8.7 Hz, 1 H) 8.27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50[M-H]-
以下之實施例4-2,係使用參考例41-3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4-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3-1。

實施例5-1
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5,6,7,8-四氫萘-2-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44mg)及參考例61-1中得到之化合物(28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5,6,7,8-四氫萘-2-碳腈(4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7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5,6,7,8-四氫萘-2-碳腈(41mg)之粗生成物之褐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1mg)之乙醇(0.1mL)溶液添加6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08mL),於加熱回流下攪拌8小時。將反應液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4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4-1.68 (m, 1 H) 2.01-2.14 (m, 1 H) 2.19-2.33 (m, 1 H) 2.58-2.72 (m, 1 H) 2.74-3.08 (m, 3 H) 3.97-4.16 (m, 2 H) 6.64-6.79 (m, 1 H) 7.10-7.27 (m, 1 H) 7.43-7.57 (m, 1 H) 7.58-7.77 (m, 3 H) 7.79-7.93 (m, 1 H) 8.27-8.37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0[M+H]+
以下之實施例5-2,係使用參考例62-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5-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4-1。

實施例6-1
1-乙醯基-4-[8-[[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4-哌啶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9mg)及參考例33-8中得到之化合物(31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8-[[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哌啶-1,4-二羧酸O4-tert-丁基O1-(苯基甲酯)(40mg)之淡褐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9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8-[[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4-哌啶羧酸tert-丁酯之粗生成物(38mg)。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8mg)之氯仿(0.6mL)溶液添加三乙胺(18μL)及乙酸酐(6.0μL),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1-乙醯基-4-[8-[[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4-哌啶羧酸tert-丁酯之粗生成物(42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42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1-乙醯基-4-[8-[[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4-哌啶羧酸tert-丁酯之粗生成物(30mg)。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30mg),根據實施例3-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0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3-1.53 (m, 14 H) 1.64-1.81 (m, 2 H) 1.86-2.05 (m, 5 H) 2.59-2.74 (m, 1 H) 2.94-3.15 (m, 1 H) 3.54-3.73 (m, 1 H) 3.98-4.15 (m, 3 H) 6.68-6.76 (m, 1 H) 7.35-7.51 (m, 1 H) 7.59-7.76 (m, 1 H) 7.79-7.88 (m, 1 H) 8.23-8.29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43[M+H]+
MS ESI/APCI Multi nega:441[M-H]-

實施例7-1
4,4-二甲基-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及參考例76-1中得到之化合物(168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3,3-二甲基戊-4-烯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29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95mg)之丙酮:水(25:6、3.1mL)溶液,於室溫依次添加2,6-二甲基吡啶(200μL)、4-甲基嗎啉N-氧化物(213mg),及4%四氧化鋨水溶液(1.1mL),於同溫度攪拌一夜。接著添加碘苯二乙酸酯(450mg),於同溫度攪拌30分。對反應液添加硫代硫酸鈉水溶液,攪拌一會兒後,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1~1:3)純化,得到2,2-二甲基-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丁醛(17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78mg)之四氫呋喃(2.6mL)溶液,添加苄基(三苯基正膦亞基)乙酸酯(255mg),於室溫攪拌3小時、50℃攪拌2小時,及加熱回流下攪拌13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3:7~7:13)純化,得到(E)-4,4-二甲基-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2-己烯酸(苯基甲酯)(19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95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4-二甲基-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之粗生成物(17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將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170mg)之4mol/L氯化氫-1,4-二噁烷溶液(1.6mL)於室溫攪拌5小時。於冰冷下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進行中和,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8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0.93 (s, 6 H) 1.45-1.59 (m, 2 H) 1.62-1.75 (m, 2 H) 2.13-2.27 (m, 2 H) 4.11 (t, J=7.1 Hz, 2 H) 6.68-6.78 (m, 1 H) 7.38-7.51 (m, 1 H) 7.62-7.73 (m, 1 H) 7.80-7.88 (m, 1 H) 8.22-8.30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04[M+H]+

實施例8-1
cis-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己烷羧酸

(1)氮氣流下,將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73.0mg)、參考例54-2中得到之化合物(83.0mg),及三苯基膦(148mg)之四氫呋喃(1.41mL)溶液予以冰冷,對其添加偶氮二羧酸雙(2-甲氧基乙酯)(132mg),於室溫攪拌整夜。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3:2)純化,得到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己烷羧酸乙酯(33.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2.6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己烷羧酸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將反應混合物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作為高極性化合物之標題化合物(3.25mg)之無色固體。又,此時得到作為低極性化合物之實施例8-2(8.28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26-1.64 (m, 4 H) 1.79-2.05 (m, 4 H) 2.25-2.35 (m, 2 H) 5.18 (s, 2 H) 6.73 (d, J=2.0 Hz, 1 H) 7.12-7.42 (m, 4 H) 7.49-7.56 (m, 1 H) 7.59-7.77 (m, 1 H) 7.85 (d, J=8.9 Hz, 1 H) 8.35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78[M+H]+

實施例8-2
trans-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己烷羧酸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6-1.79 (m, 6 H) 1.98-2.19 (m, 2 H) 2.58-2.75 (m, 2 H) 5.18 (s, 2 H) 6.73 (d, J=2.1 Hz, 1 H) 7.16 (d, J=7.2 Hz, 1 H) 7.23-7.37 (m, 3 H) 7.52 (dd, J=8.7, 2.9 Hz, 1 H) 7.59-7.76 (m, 1 H) 7.85 (d, J=8.7 Hz, 1 H) 8.34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78[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76[M-H]-
以下之實施例8-3~8-6,係使用參考例27-1、52-1、54-1,或57-1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8-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5-1。
又,以下之實施例8-7~8-17,係使用參考例39-1、48-3~4、50-1~2、51-1~2、70-1、71-1中得到之化合物,或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8-1-(1)及8-1-(2)記載之方法,再於室溫實施實施例8-1-(3)記載之反應來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5-2~表35-3。
又,以下之實施例8-18,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將實施例8-1-(1)記載之反應由室溫昇溫到60℃,接著遵照實施例8-1-(2)及(3)記載之方法合成。該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5-4。

實施例9-1
trans-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環己烷羧酸(消旋體)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23mg)及trans-3-(羥基甲基)-1-環己烷羧酸乙酯,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trans-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環己烷羧酸乙酯(7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7mg),根據實施例1-6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trans-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環己烷羧酸乙酯(43mg)。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3mg)之乙醇(1.3mL)懸浮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290μL),於室溫攪拌整夜。該將反應液以製備型HPLC純化,將所得到之粗生成物以二乙基醚固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1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0.96-2.73 (m, 9 H) 3.31-3.45 (m, 1 H) 3.88-4.00 (m, 2 H) 6.70-6.74 (m, 1 H) 7.39-7.48 (m, 1 H) 7.61-7.72 (m, 1 H) 7.80-7.87 (m, 1 H) 8.24-8.3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0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00[M-H]-
以下之實施例9-2~9-3,係使用參考例38-1~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9-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6-1。

實施例9-4
2-[4-[3-[[6-(1H-吡唑-5-基)-6-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吡唑基]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13mg)及參考例49-1中得到之化合物(250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吡唑基]乙酸tert-丁酯之混合物(620mg)之無色非晶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340mg)之四氫呋喃(5.0mL)溶液添加2mol/L鹽酸(5.0mL),於室溫攪拌1小時、於外溫75℃攪拌3.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5.0mL),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濃縮,對所得之殘渣(140.0mg)之甲醇(1.7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7mL),於室溫攪拌14小時。藉由10%硫酸氫鉀水溶液中和後,濾取所生成的固體,以水洗淨。將所得之固體懸浮於乙醇(3.0mL),攪拌後濾取,以乙醇洗淨。藉由進行加熱乾燥,得到標題化合物(11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4.96 (s, 2 H) 5.23 (s, 2 H) 6.73 (d, J=1.7 Hz, 1 H) 7.28-7.33 (m, 1 H) 7.40 (t, J=7.6 Hz, 1 H) 7.50-7.59 (m, 2 H) 7.62-7.76 (m, 2 H) 7.84-7.89 (m, 1 H) 7.92 (s, 1 H) 8.18 (s, 1 H) 8.38 (d, J=2.8 Hz, 1 H) 13.06 (br s, 1 H)。
MS ESI posi:376[M+H]+
MS ESI nega:374[M-H]-

實施例10-1
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戊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5mg)及參考例21-1中得到之化合物(87.6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戊酸tert-丁酯(87.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7.9mg)之四氫呋喃:水(2:1、1.5mL)溶液,添加三氟乙酸(2.00mL),於室溫攪拌整夜、於外溫60℃攪拌5.5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MS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6.9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57-1.82 (m, 4 H) 2.19-2.33 (m, 2 H) 4.08 (t, J=6.3 Hz, 2 H) 6.72 (d, J=2.1 Hz, 1 H) 7.43 (dd, J=8.7, 2.9 Hz, 1 H) 7.59-7.78 (m, 1 H) 7.84 (d, J=8.7 Hz, 1 H) 8.27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62[M+H]+

實施例10-2
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氧基]乙酸

(1)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50mg)之四氫呋喃(5.0mL)溶液添加參考例19-2中得到之化合物(219mg)、三苯基膦(321mg)及偶氮二羧酸二異丙酯(40%甲苯溶液、0.64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氧基]乙酸tert-丁酯(29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85mg)之四氫呋喃(5.0mL)溶液添加2mol/L鹽酸(5.0mL),於室溫攪拌1小時、於外溫70℃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冷卻後,滴下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將pH調整為5~6。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後,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對所得之粗生成物添加乙醇:二乙基醚(1:1)混合液,濾取所析出之固體。減壓乾燥而得到標題化合物(32.7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4.68 (s, 2 H) 5.18 (s, 2 H) 6.70-6.75 (m, 1 H) 6.85-6.91 (m, 1 H) 7.01-7.11 (m, 2 H) 7.28-7.35 (m, 1 H) 7.48-7.56 (m, 1 H) 7.68 (s, 1 H) 7.82-7.88 (m, 1 H) 8.35 (d, J=2.8 Hz, 1 H) 13.01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2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24[M-H]-

實施例11-1
2,3-二氟-5-[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酚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及參考例45-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3-[3,4-二氟-5-[(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苯基]丙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15.3mg)之無色膠狀物質。
(2)將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3mg)溶解於2mol/L氯化氫-甲醇溶液(2mL),於室溫攪拌整夜。將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MS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3.57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94-2.05 (m, 2 H) 2.59-2.72 (m, 2 H) 4.00-4.10 (m, 2 H) 6.57-6.79 (m, 3 H) 7.39-7.58 (m, 1 H) 7.68-7.96 (m, 2 H) 8.24-8.53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2[M+H]+
以下之實施例11-2~11-3,係使用參考例25-1或69-1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7-1。

實施例11-4
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1-戊烷磺醯胺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及參考例82-1中得到之化合物(51mg),根據實施例10-2-(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1-戊烷磺醯胺(4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0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2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6-1.64 (m, 2 H) 1.68-1.90 (m, 4 H) 2.88-3.11 (m, 2 H) 3.92-4.20 (m, 2 H) 6.59-6.85 (m, 3 H) 7.31-8.03 (m, 3 H) 8.14-8.36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1[M+H]+

實施例12-1
2-甲基-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酚

(1)使用參考例23-1中得到之化合物(115mg),以實施例10-2-(1)記載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含有乙酸[2-甲基-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酯]之混合物(135mg)。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30mg)之甲醇(1mL)及四氫呋喃(1mL)之懸浮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2mL),於室溫攪拌30分。對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pH成為7,以水稀釋後以氯仿萃取2次。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2-甲基-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酚之混合物(111mg)。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2mg)之甲醇(1mL)溶液添加2mol/L鹽酸(0.5mL),於室溫攪拌2小時。以LC-MS確認反應結束之後,添加三乙胺(140μL)使pH成為8。將該混合物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2.10 (s, 3 H) 5.09 (s, 2 H) 6.71 (br s, 1 H) 6.76-6.80 (m, 1 H) 6.85 (s, 1 H) 7.06 (d, J=7.8 Hz, 1 H) 7.41-7.91 (m, 3 H) 8.31 (s, 1 H) 9.30-9.42 (m, 1 H) 12.78-13.37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82[M+H]+
以下之實施例12-2~13-3,係使用參考例23-2~3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2-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38-1。

實施例13-1
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酚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根據實施例10-2-(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5-[(3-苯基甲氧基苯基)甲氧基]吡啶(110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10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5-[(3-苯基甲氧基苯基)甲氧基]-2-(1H-吡唑-5-基)吡啶之混合物。
(3)對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之乙醇(3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鈀碳(20mg),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一夜。將反應液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後,將所得之粗生成物由氯仿:己烷混合液進行再結晶,得到標題化合物(15mg)之無色粉末。
MS ESI/APCI Multi posi:268[M+H]+
以下之實施例13-2~13-3,係使用參考例24-1~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3-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及MS數據示於表39-1。

實施例14-1
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丙酸

(1)對3-巰基安息香酸(500mg)之四氫呋喃(6.5mL)溶液添加三乙胺(0.9mL)及2-丙烯酸乙酯(0.43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91:9)純化,得到3-[(3-乙氧基-3-側氧基丙基)硫基]安息香酸(785mg)之無色粉末。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50mg)之乙醇(6.6mL)及水(1.3mL)溶液添加Oxone(註冊商標)(1.5g),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49:1~9:1)純化,得到3-(3-乙氧基-3-側氧基丙基)磺醯基安息香酸(234mg)之無色粉末。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32mg)之四氫呋喃(8.1mL)溶液,於冰冷下滴下硼烷-四氫呋喃錯合物(0.9mol/L四氫呋喃溶液、1.0mL),於室溫攪拌一夜。進一步於冰冷下滴下硼烷-四氫呋喃錯合物(0.9mol/L四氫呋喃溶液、1.0mL),於室溫攪拌5小時。於冰冷下添加水及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91:9)純化,得到3-[3-(羥基甲基)苯基]磺醯基丙酸乙酯(20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65mg)及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08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3-[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丙酸乙酯之粗生成物(20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207mg),根據實施例1-6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丙酸乙酯(10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105mg),根據實施例1-47-(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亞磺酸(55mg)之無色粉末。
(7)對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25mg)之乙醇(0.2mL)及水(0.2mL)溶液,於室溫添加丙烯酸(20μL),於同溫度攪拌一夜。將反應液以製備用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4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53 (t, J=7.3 Hz, 2 H) 5.35 (s, 2 H) 6.71-6.77 (m, 1 H) 7.52-7.60 (m, 1 H) 7.63-7.79 (m, 2 H) 7.82-7.93 (m, 3 H) 7.99-8.07 (m, 1 H) 8.33-8.44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88[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86[M-H]-

實施例15-1
2-甲基-2-[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庚氧基]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及6-溴-1-己醇(0.08mL),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6-溴己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12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5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0.5mL)懸浮液,於冰冷下添加2-羥基-2-甲基丙酸(0.05mL),移去冰浴攪拌30分。對其添加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16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3mL)溶液,於90℃攪拌2小時。於冰冷下加水,以n-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液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含有2-甲基-2-[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庚氧基]丙酸乙酯之粗生成物(39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9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甲基-2-[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庚氧基]丙酸乙酯之粗生成物(37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37mg),根據實施例1-43-(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1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17-1.56 (m, 14 H) 1.66-1.80 (m, 2 H) 3.24-3.45 (m, 2 H) 4.06 (t, J=6.5 Hz, 2 H) 6.67-6.76 (m, 1 H) 7.38-7.49 (m, 1 H) 7.59-7.74 (m, 1 H) 7.79-7.88 (m, 1 H) 8.23-8.3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6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60[M-H]-

實施例15-2
1-[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4-吡唑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及3-溴-1-丙醇(289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3-溴丙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4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00mg)之丙酮(5.5mL)溶液添加碳酸鉀(1.5g)及1H-吡唑-4-羧酸乙酯(153mg),於外溫60℃攪拌6.5小時、進一步於室溫攪拌12小時。將反應液以丙酮稀釋後,使用Celite(註冊商標)過濾,以去除無機鹽。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後,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純化,得到1-[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4-吡唑羧酸乙酯(42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30mg)之乙醇(3mL)溶液添加2mol/L鹽酸(0.3mL),藉由於室溫攪拌30分,得到含有1-[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4-吡唑羧酸乙酯之溶液。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43-(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67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26 (s, 2 H) 5.31 (s, 2 H) 6.72 (d, J=2.0 Hz, 1 H) 7.45-7.62 (m, 2 H) 7.65-7.70 (m, 2 H) 7.82-7.92 (m, 2 H) 8.11 (s, 1 H) 8.37 (d, J=2.7 Hz, 1 H) 12.92-13.14 (m, 1 H)。
MS ESI posi:350[M+H]+
MS ESI nega:348[M-H]-
以下之實施例15-3,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15-2記載之方法合成。該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0-1。

實施例16-1
2-[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吲唑基]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及1H-吲唑-5-基甲醇(66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H-吲唑(100mg)之無色固體。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0mL)溶液,於冰冷下慢慢添加碳酸銫(130mg)及2-溴乙酸tert-丁酯(62mg)後,於室溫攪拌18小時。將混合物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純化,得到2-[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吲唑基]乙酸tert-丁酯(9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90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吲唑基]乙酸tert-丁酯之溶液。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26 (s, 2 H) 5.31 (s, 2 H) 6.72 (d, J=2.0 Hz, 1 H) 7.45-7.62 (m, 2 H) 7.65-7.70 (m, 2 H) 7.82-7.92 (m, 2 H) 8.11 (s, 1 H) 8.37 (d, J=2.7 Hz, 1 H) 12.92-13.14 (m, 1 H)。
MS ESI posi:350[M+H]+
MS ESI nega:348[M-H]-

實施例17-1
2,2-二甲基-3-側氧基-3-[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3,4-二氫-1H-異喹啉-2-基]丙酸

(1)對氫化鋰鋁(185mg)之四氫呋喃(6.49mL)懸浮液,於冰冷下一點一點添加1,2,3,4-四氫異喹啉-7-羧酸甲酯鹽酸鹽(443mg)。將所產生之綠色懸浮液於室溫攪拌整夜後,於冰冷下依序添加水(185μL)、15%氫氧化鈉水溶液(185μL),及水(555μL),於室溫攪拌30分。濾離所生成的沈澱,以二乙基醚洗淨。合併濾液及洗淨液,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殘渣溶解於乙醇,再度減壓下濃縮,得到1,2,3,4-四氫異喹啉-7-基甲醇 乙醇加成物(341mg)之微黃色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41mg)及三氟乙酸酐(460μL),根據實施例6-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2-三氟-1-[7-(羥基甲基)-3,4-二氫-1H-異喹啉-2-基]乙酮(118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88.5mg)及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18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2-三氟-1-[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3,4-二氫-1H-異喹啉-2-基]乙酮(15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58mg)之甲醇(2.98mL)溶液添加碳酸鉀(82.3mg),於室溫攪拌3小時。將混合物以氯仿稀釋,濾離不溶物,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分配於乙酸乙酯與水,將水層以乙酸乙酯萃取2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2,3,4-四氫異喹啉之混合物(126mg)。
(5)對二甲基丙二醯基二氯化物(91.2μL)之氯仿(460μ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上述(4)中得到之混合物(61.0mg)及N,N-二異丙基乙胺(240μL)之氯仿(920μL)溶液,於室溫攪拌整夜。對該混合物添加10%硫酸氫鉀水溶液,於室溫劇烈攪拌3.5小時後,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2,2-二甲基-3-[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3,4-二氫-1H-異喹啉-2-基]-3-側氧基丙酸之混合物。
(6)對上述(5)中得到之混合物之四氫呋喃(1.00mL)溶液,添加水(500μL)及乙酸(2.00mL),於室溫攪拌2日。將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後,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乙腈固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4.3mg)之淡黃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32 (s, 6 H) 2.60-2.94 (m, 2 H) 3.37-3.87 (m, 2 H) 4.21-4.71 (m, 2 H) 5.16 (s, 2 H) 6.73 (d, J=1.8 Hz, 1 H) 7.13-7.37 (m, 3 H) 7.52 (dd, J=8.7, 2.7 Hz, 1 H) 7.67 (s, 1 H) 7.85 (d, J=8.7 Hz, 1 H) 8.34 (d, J=2.7 Hz, 1 H) 12.98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21[M+H]+
MS ESI/APCI Multi nega:419[M-H]-

實施例18-1
6-[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吡啶羧酸

(1)對參考例48-1中得到之化合物(120mg)之乙酸乙酯(2mL)溶液添加三乙胺(75μL)及甲磺酸氯化物(37μL),於室溫攪拌2小時。將混合物以乙酸乙酯稀釋,進行Celite(註冊商標)過濾,藉由將所得之溶液濃縮,得到含有6-[3-(甲基磺醯氧基甲基)苯基]-2-吡啶羧酸乙酯之混合物。
(2)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及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之丙酮(5mL)溶液添加碳酸鉀(113mg),於室溫攪拌15小時。將混合物以丙酮稀釋,使用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純化,得到6-[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吡啶羧酸乙酯(185mg)之無色非晶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85mg),根據實施例15-2-(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6-[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吡啶羧酸乙酯(111mg)之無色非晶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10mg),根據實施例12-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33 (s, 2 H) 6.73 (d, J=2.1 Hz, 1 H) 7.47-7.63 (m, 3 H) 7.68 (s, 1 H) 7.87 (d, J=8.7 Hz, 1 H) 7.98-8.04 (m, 1 H) 8.05-8.12 (m, 1 H) 8.13-8.19 (m, 1 H) 8.23 (d, J=7.7 Hz, 1 H) 8.30-8.36 (m, 1 H) 8.40 (d, J=2.8 Hz, 1 H) 12.41-13.63 (m, 1 H)。
MS ESI posi:373[M+H]+
MS ESI nega:371[M-H]-
以下之實施例18-2~18-5,係使用參考例19-3、48-2,或48-5~6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18-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1-1。
又,以下之實施例18-6,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18-1-(1)記載之方法,接著於N,N-二甲基甲醯胺中,於60℃實施實施例18-1-(2)記載之反應,進一步根據實施例18-1-(3)及(4)記載之方法來合成。該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1-2。

實施例19-1
N-[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基]甲烷磺醯胺

(1)對6-胺基-1-己醇(200mg)之氯仿(5.0mL)懸浮液添加三乙胺(595μL),予以冰冷後,滴下甲磺酸氯化物(279μL),於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液添加0.5mol/L鹽酸,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減壓乾燥,得到含有甲磺酸6-(甲烷磺醯胺)己酯之混合物(348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348mg)之乙腈(10mL)溶液添加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及碳酸銫(531mg),於80℃攪拌6小時。將反應液冷卻後,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不溶物去除。將濾液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9:1)純化。減壓乾燥而得到N-[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基]甲烷磺醯胺(118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18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72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32-1.54 (m, 6 H) 1.69-1.79 (m, 2 H) 2.87 (s, 3 H) 2.90-2.97 (m, 2 H) 4.02-4.11 (m, 2 H) 6.72 (s, 1 H) 6.89-6.96 (m, 1 H) 7.36-7.55 (m, 1 H) 7.71-7.93 (m, 2 H) 8.27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9[M+H]+

實施例20-1
2-甲基磺醯基-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酚

(1)使用參考例56-1中得到之化合物(99.4mg),根據實施例1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甲磺酸[4-[(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3-甲基磺醯基苯基]甲酯之混合物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75.6mg)及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之N,N-二甲基甲醯胺(1.5mL)溶液添加碳酸鉀(85.1mg),於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後,以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1:4)純化後,藉由於減壓下乾燥,得到5-[[4-[(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3-甲基磺醯基苯基]甲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148mg)之無色粉末。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64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4-[(4-甲氧基苯基)甲氧基]-3-甲基磺醯基苯基]甲氧基]-2-(1-H-吡唑-5-基)吡啶(58.4mg)之無色粉末。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58.4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7.52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25 (s, 3 H) 5.14-5.22 (m, 2 H) 6.71-6.75 (m, 1 H) 7.04-7.09 (m, 1 H) 7.47-7.89 (m, 5 H) 8.31-8.37 (m, 1 H) 10.75-11.56 (m, 1 H) 12.79-13.5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6[M+H]+
以下之實施例20-2,係使用參考例55-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0-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2-1。

實施例21-1
2-[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

(1)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0mL)溶液,冰冷下添加碳酸鉀(34mg),於室溫攪拌10分鐘後,添加2-[4-(溴甲基)苯基]乙酸甲酯(52mg),於室溫攪拌1.5小時。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將反應混合物以乙酸乙酯(5.0mL)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一併通過相分離器而脫水,減壓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1~乙酸乙酯:甲醇=10:1)純化,得到2-[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9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94mg)之甲醇(1.0mL)及四氫呋喃(1.0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30mL),於外溫60℃攪拌2小時,得到含有2-[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58 (s, 2 H) 5.19 (s, 2 H) 6.72 (d, J=2.2 Hz, 1 H) 7.29 (d, J=8.1 Hz, 2 H) 7.42 (d, J=8.1 Hz, 2 H) 7.52 (dd, J=8.7, 2.9 Hz, 1 H) 7.60-7.74 (m, 1 H) 7.85 (d, J=8.7 Hz, 1 H) 8.34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0[M+H]+
以下之實施例21-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1-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3-1。
又,以下之實施例21-3~21-5,係使用參考例12-1、17-1,或18-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1-1-(1)及(2)記載之方法合成,接著於冰冷下實施實施例21-1-(3)記載之反應來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3-2。

實施例22-1
(2E)-3-[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2-丙烯酸

(1)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30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5mL)溶液添加碳酸鉀(1.47g)及參考例42-1中得到之化合物(1.96g),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混合物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1)純化,得到(E)-3-[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2.23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52mg)之乙醇(6mL)溶液添加水(3mL)及三氟乙酸(2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19:1)純化,得到(E)-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423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23mg)之四氫呋喃(5mL)及甲醇(5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5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1mol/L硫酸氫鉀水溶液及水並攪拌後,濾取所析出之固體,得到標題化合物(32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5.24 (s, 2 H) 6.56 (d, J=15.9 Hz, 1 H) 6.72-6.74 (m, 1 H) 7.44-7.49 (m, 1 H) 7.51-7.56 (m, 2 H) 7.61 (d, J=15.9 Hz, 1 H) 7.64-7.71 (m, 2 H) 7.81 (s, 1 H) 7.84-7.89 (m, 1 H) 8.36-8.38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2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20[M-H]-
以下之實施例22-2~4,係使用參考例11-1、43-1中得到之化合物,或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2-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4-1。

實施例22-5
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5-嘧啶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及參考例13-1中得到之化合物(85mg),根據實施例18-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5-嘧啶羧酸甲酯(6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5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5-嘧啶羧酸甲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6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36 (s, 2 H) 6.73 (d, J=2.0 Hz, 1 H) 7.51-7.77 (m, 4 H) 7.87 (d, J=8.8 Hz, 1 H) 7.93 (d, J=4.9 Hz, 1 H) 8.40 (d, J=2.9 Hz, 1 H) 8.45 (d, J=7.7 Hz, 1 H) 8.58 (s, 1 H) 9.16 (d, J=4.9 Hz, 1 H) 13.16-14.01 (m, 1 H)。
MS ESI posi:374[M+H]+
MS ESI nega:372[M-H]-
以下之實施例22-6~12,係使用參考例13-2~3,或17-2~6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2-5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4-2~表44-3。

實施例22-13
2-甲基-2-[[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氧基]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40mg)及參考例14-1中得到之化合物(395mg),根據實施例18-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甲基-2-[[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氧基]丙酸乙酯之混合物(502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02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甲基-2-[[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氧基]丙酸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1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58 (s, 6 H) 5.24 (s, 2 H) 6.71-6.76 (m, 1 H) 6.85 (s, 1 H) 6.98-7.03 (m, 1 H) 7.49-7.55 (m, 1 H) 7.64-7.72 (m, 1 H) 7.84-7.90 (m, 1 H) 8.06 (d, J=5.3 Hz, 1 H) 8.37 (d, J=2.6 Hz, 1 H)。
MS ESI posi:355[M+H]+
MS ESI nega:353[M-H]-
以下之實施例22-14~16,係使用參考例11-2~3,或14-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2-13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4-4。

實施例22-17
2-甲氧基-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及4-(溴甲基)-2-甲氧基安息香酸甲酯(64.0mg),根據實施例18-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甲氧基-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79.8mg)之淡黃色膠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9.8mg),根據實施例1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甲氧基-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鹽酸鹽之混合物(55.8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55.8mg),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4.2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84 (s, 3 H) 5.30 (s, 2 H) 6.83 (d, J=2.1 Hz, 1 H) 7.10 (d, J=7.9 Hz, 1 H) 7.25 (s, 1 H) 7.63-7.79 (m, 3 H) 7.98 (d, J=8.8 Hz, 1 H) 8.40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2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24[M-H]-
以下之實施例22-18,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2-17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4-5。

實施例22-19
2-[3-[2-[[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乙氧基]苯基]乙酸

(1)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82mg)及參考例19-1中得到之化合物(457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64mL)溶液添加碳酸銫(534mg),於外溫100℃攪拌1.5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混合物以乙酸乙酯稀釋,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2:3)純化,得到2-[3-[2-[[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乙氧基]苯基]乙酸甲酯(541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49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3-[2-[[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乙氧基]苯基]乙酸甲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50.2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52 (s, 2 H) 4.27-4.52 (m, 4 H) 6.74 (d, J=2.1 Hz, 1 H) 6.82-6.93 (m, 3 H) 7.17-7.28 (m, 1 H) 7.51 (dd, J=8.8, 2.8 Hz, 1 H) 7.60-7.78 (m, 1 H) 7.87 (d, J=8.8 Hz, 1 H) 8.34 (d, J=2.8 Hz, 1 H) 12.68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0[M+H]+

實施例22-20
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庚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及7-溴庚酸乙酯(52μL),根據實施例19-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庚酸乙酯(8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4mg),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庚酸乙酯之粗生成物(54mg)之無色粉末。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54mg),根據實施例1-47-(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27-1.61 (m, 6 H) 1.67-1.81 (m, 2 H) 2.20 (t, J=7.3 Hz, 2 H) 4.06 (t, J=6.5 Hz, 2 H) 6.63-6.76 (m, 1 H) 7.36-7.48 (m, 1 H) 7.58-7.73 (m, 1 H) 7.77-7.90 (m, 1 H) 8.23-8.33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90[M+H]+

實施例23-1
N-甲基-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磺醯胺

(1)對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54mg)及參考例26-1中得到之化合物(273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4mL)溶液添加碳酸鉀(284mg)及碘化鈉(18.6mg),於50℃攪拌2小時。追加碳酸鉀(142mg),於50℃攪拌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13:1)純化,得到N-甲基-3-[[[6-[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1-磺醯胺(193mg)之無色油狀物質。又,得到苄基化進行過2階段的化合物N-甲基-N-[[3-(甲基胺磺醯基)苯基]甲基]-3-[[[6-[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1-磺醯胺(11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N-甲基-3-[[[6-[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1-磺醯胺(45.0mg),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之無色粉末(25.4mg)。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ppm 2.42 (s, 3 H) 5.34 (s, 2 H) 6.74 (d, J=2.0 Hz, 1 H) 7.24-8.12 (m, 7 H) 8.38 (d, J=2.5 Hz, 1 H) 12.86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5[M+H]+

實施例23-2
N-甲基-3-[[甲基-[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胺基]甲基]苯磺醯胺

使用實施例23-1-(1)中得到之N-甲基-N-[[3-(甲基胺磺醯基)苯基]甲基}-3-[[[6-[1-(四氫吡喃-2-基)-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1-磺醯胺(63.4mg),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2.1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3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59 (s, 3 H) 2.66 (d, J=5.2 Hz, 3 H) 3.98-4.19 (m, 2 H) 5.17 (d, J=5.2 Hz, 1 H) 5.24-5.31 (m, 2 H) 6.71 (d, J=2.0 Hz, 1 H) 7.33 (br s, 1 H) 7.47-7.83 (m, 9 H) 7.86-7.91 (m, 1 H) 8.34 (d, J=2.5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528[M+H]+
以下之實施例23-3~23-6,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3-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及MS數據示於表45-1。

實施例24-1
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鈉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及2-[3-(溴甲基)苯基]乙酸甲酯(568mg),根據實施例18-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567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5.9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989μL)溶液,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8.70mg),於室溫攪拌5分。對該混合物添加碘化甲基(12.3μL),進一步攪拌5小時。添加10%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2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1:1)純化,得到含有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甲酯之混合物(67.1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67.1mg),根據實施例1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甲酯之混合物(54.4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54.4mg),根據實施例16-1-(4)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31.4mg)之無色非晶質。
(5)對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31.4mg)之丙酮(1.09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109μL),於室溫攪拌10分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懸浮於乙醇,加熱回流1小時。冷卻至室溫後,藉由濾取析出物而得到標題化合物(22.6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2 O) δ ppm 1.41 (d, J=7.1 Hz, 3 H) 3.61-3.73 (m, 1 H) 5.08-5.33 (m, 2 H) 6.71-6.88 (m, 1 H) 7.28-7.63 (m, 5 H) 7.69-7.90 (m, 2 H) 8.20-8.38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24[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22[M-H]-

實施例24-2
2-甲基-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鈉

(1)對實施例24-1-(1)中得到之化合物(83.2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958μL)溶液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9.9mg),於室溫攪拌5分。添加碘化甲基(26.2μL),進一步攪拌5小時。對該混合物追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9.9mg)及碘化甲基(26.2μL),於室溫攪拌1.5小時。添加10%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2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3:2)純化,得到2-甲基-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甲酯(46.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6.1mg),根據實施例1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甲基-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甲酯之混合物(38.2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38.2mg),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甲基-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之混合物(38.8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38.8mg),根據實施例24-1-(5)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5.6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2 O) δ ppm 1.48 (s, 6 H) 5.15-5.29 (m, 2 H) 6.75-6.85 (m, 1 H) 7.29-7.62 (m, 5 H) 7.71-7.89 (m, 2 H) 8.22-8.37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8[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36[M-H]-
以下之實施例24-3,係使用實施例22-19-(1)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24-2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6-1。

實施例25-1
2-甲基-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及2-溴-4-(溴甲基)安息香酸甲酯(92.9mg),根據實施例18-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溴-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92.2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將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92.2mg)、甲基三氟硼酸鉀(56.2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15.1mg),及碳酸鉀(191mg)於耐壓管中混合,添加N,N-二甲基甲醯胺(1.84mL)。封管,於外溫100℃攪拌整夜。冷卻至室溫後,將混合物注入水中,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固體濾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3:7)純化,得到2-甲基-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37.3mg)之無色膠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7.3g),根據實施例1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甲基-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安息香酸甲酯之混合物。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8.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54 (s, 3 H) 5.25 (s, 2 H) 6.73 (d, J=2.2 Hz, 1 H) 7.31-7.43 (m, 2 H) 7.52 (dd, J=8.7, 2.9 Hz, 1 H) 7.62-7.76 (m, 1 H) 7.79-7.91 (m, 2 H) 8.36 (d, J=2.9 Hz, 1 H) 12.92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0[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08[M-H]-

實施例26-1
trans-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

(1)對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22mg)之二甲基亞碸(10mL)懸浮液添加三甲基亞碸碘化物(321mg),於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滴下實施例22-1-(1)中得到之化合物(529mg)之二甲基亞碸(10mL)溶液,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2mol/L硫酸氫鉀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洗淨,通過相分離器,將濾液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19:1)純化,得到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293mg)之淡黃色非晶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93mg)之甲醇(4mL)溶液添加水(2mL)及三氟乙酸(1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06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38-1.42 (m, 1 H) 1.68-1.72 (m, 1 H) 1.95-1.98 (m, 1 H) 2.61-2.64 (m, 1 H) 5.14 (s, 2 H) 6.72-6.73 (m, 1 H) 7.06-7.08 (m, 1 H) 7.22 (s, 1 H) 7.24-7.33 (m, 3 H) 7.61-7.66 (m, 2 H) 8.36-8.38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34[M-H]-

實施例26-2
trans-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光學活性體)

(1)於實施例26-1-(1)中,藉由於冰冷下以水進行停止反應,得到含有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乙酯之粗生成物(24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44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乙酯(107mg)之淡褐色油狀物質。
(3)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以具備掌性管柱之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作為保持時間短的成分之實施例26-2-(3)-1(29mg)。又,得到作為保持時間長的成分之實施例26-2-(3)-2(30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實施例26-2-(3)-1(29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23-1.48 (m, 2 H) 1.75-1.87 (m, 1 H) 5.17 (s, 2 H) 6.70-6.74 (m, 1 H) 7.09-7.17 (m, 1 H) 7.26-7.34 (m, 3 H) 7.48-7.57 (m, 1 H) 7.63-7.72 (m, 1 H) 7.81-7.89 (m, 1 H) 8.32-8.37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34[M-H]-
[α]D 25 =-121 (c = 0.112, MeOH)

實施例26-3
trans-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丙烷羧酸(光學活性體、實施例26-2之鏡像體)

使用實施例26-2-(3)-2(30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23-1.48 (m, 2 H) 1.75-1.87 (m, 1 H) 5.17 (s, 2 H) 6.70-6.74 (m, 1 H) 7.09-7.17 (m, 1 H) 7.26-7.34 (m, 3 H) 7.48-7.57 (m, 1 H) 7.63-7.72 (m, 1 H) 7.81-7.89 (m, 1 H) 8.32-8.37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6[M+H]+
[α]D 25 = +101 (c = 0.115, MeOH)
實施例27-1
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丙醇

(1)對參考例6-1中得到之化合物(421mg)之四氫呋喃(2mL)溶液,於-78℃下滴下n-丁基鋰(2.6mol/L n-己烷溶液、204μL),攪拌1小時。於-78℃下慢慢添加丙酮(71.1μL),慢慢昇溫,於室溫攪拌18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後,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2:3)純化,得到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丙醇(98.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7.6mg),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8.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3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60 (s, 6 H) 1.71-1.90 (m, 1 H) 5.15 (s, 2 H) 6.59-6.73 (m, 1 H) 7.25-7.53 (m, 4 H) 7.54-7.72 (m, 3 H) 8.37 (dd, J=3.0, 0.6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0[M+H]+
以下之實施例27-2~27-5,係使用參考例6-1或8-1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市售之酮,根據實施例27-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7-1。

實施例28-1
3-羥基-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丁烷羧酸

(1)使用參考例6-1中得到之化合物及3-側氧基環丁基羧酸乙酯(301mg),根據實施例27-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羥基-3-[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丁烷羧酸乙酯(10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5mg),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羥基-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環丁烷羧酸乙酯(69.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9.0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7.6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2.44-2.54 (m, 2 H) 2.58-2.65 (m, 2 H) 2.68-2.77 (m, 1 H) 5.23 (s, 2 H) 5.59-5.96 (m, 1 H) 6.73 (d, J=2.1 Hz, 1 H) 7.33-7.43 (m, 2 H) 7.48-7.51 (m, 1 H) 7.54 (dd, J=8.5, 2.8 Hz, 1 H) 7.61-7.66 (m, 1 H) 7.68 (s, 1 H) 7.77-7.95 (m, 1 H) 8.36 (d, J=2.8 Hz, 1 H) 11.77-13.39 (m, 2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66[M+H]+
以下之實施例28-2,係使用參考例8-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8-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8-1。

實施例29-1
6-[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2-吡啶羧酸

(1)於氮環境下,將參考例6-4中得到之化合物(150mg)、6-溴-2-吡啶羧酸乙酯(150mg)、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38mg)、碘化銅(I)(13mg),及三乙胺(370μL)之乙腈(2.6mL)懸浮液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47:3)純化,得到6-[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丙-1-炔基]-2-吡啶羧酸乙酯(93mg)之褐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93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6-[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2-吡啶羧酸乙酯(5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56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6-[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2-吡啶羧酸乙酯之溶液。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7mg)之淡褐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13-2.25 (m, 2 H) 2.93-3.04 (m, 2 H) 4.10-4.20 (m, 2 H) 6.69-6.75 (m, 1 H) 7.42-7.50 (m, 1 H) 7.51-7.58 (m, 1 H) 7.64-7.71 (m, 1 H) 7.80-7.94 (m, 3 H) 8.24-8.3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25[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23[M-H]-

實施例29-2
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4-吡啶羧酸

(1)將參考例6-4中得到之化合物(130mg)、2-溴-4-吡啶羧酸甲酯(90mg)、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29mg)、碘化銅(I)(8mg)、三乙胺(1.4mL),及四氫呋喃(1.4mL)之混合物於外溫70℃攪拌3小時。減壓下濃縮,藉由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純化,得到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丙-1-炔基]-4-吡啶羧酸甲酯(115mg)之暗黃色之固體。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15mg),根據實施例13-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4-吡啶羧酸甲酯之混合物。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4-吡啶羧酸甲酯(40mg)之黃色固體。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37mg),根據實施例12-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11-2.24 (m, 2 H) 3.00 (t, J=7.7 Hz, 2 H) 4.13 (t, J=6.3 Hz, 2 H) 6.72 (s, 1 H) 7.38-7.48 (m, 1 H) 7.57-7.89 (m, 4 H) 8.26 (s, 1 H) 8.62-8.70 (m, 1 H)。
MS ESI posi:325[M+H]+
MS ESI nega:323[M-H]-
以下之實施例29-3~29-5,係使用參考例6-5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29-2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49-1。

實施例30-1
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丁酸

(1)將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80.3mg)、乙酸鈀(II)(3.65mg),及三(o-甲苯甲醯基)膦(9.91mg)於三口燒瓶中混合。將燒瓶內之氣體取代為氮後,添加乙腈(1.63mL)、三乙胺(27.2μL),及3-丁烯酸甲酯(20.8μL),於外溫60℃攪拌5小時。對該混合物追加3-丁烯酸甲酯(20.8μL),進一步攪拌整夜。冷卻至室溫後,將混合物注入水中,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2次,使用相分離器分離水層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1:1)純化,得到(E)-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3-丁烯酸甲酯(37.8mg)之黃色膠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7.8mg)之甲醇(3.00mL)溶液添加鈀碳-乙二胺複合體(15mg),於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整夜。由於確認到原料殘存,故濾離觸媒,以乙酸乙酯洗淨後,合併濾液與洗淨液並濃縮。將殘渣溶解於甲醇(3.00mL),添加鈀碳-乙二胺複合體(15mg),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5小時。濾離觸媒,以乙酸乙酯洗淨,藉由合併濾液與洗淨液並濃縮,得到含有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丁酸甲酯之混合物(28.4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28.4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丁酸甲酯之溶液。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6-1-(4)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3.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75-1.85 (m, 2 H) 2.22 (t, J=7.4 Hz, 2 H) 2.56-2.65 (m, 2 H) 5.19 (s, 2 H) 6.73 (d, J=2.1 Hz, 1 H) 7.18 (d, J=6.6 Hz, 1 H) 7.26-7.41 (m, 3 H) 7.52 (dd, J=8.9, 2.8 Hz, 1 H) 7.62-7.78 (m, 1 H) 7.85 (d, J=8.9 Hz, 1 H) 8.35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8[M+H]+
以下之實施例30-2,係使用參考例8-2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0-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0-1。

實施例30-3
3-[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苯基]丙酸

(1)將參考例6-2中得到之化合物(140mg)、乙酸鈀(II)(4.37mg)、三(o-甲苯甲醯基)膦(11.8mg)、N,N-二甲基甲醯胺(1.95mL)、三乙胺(40.7μL),及丙烯酸乙酯(52.7μL)於耐壓管中混合。將容器內之氣體取代為氮後密封,於外溫100℃攪拌整夜。冷卻至室溫後,對混合物添加乙酸鈀(II)(4.37mg)、三(o-甲苯甲醯基)膦(11.8mg),及丙烯酸乙酯(52.7μL),將容器內之氣體取代為氮後密封,於微波照射下150℃攪拌30分。冷卻至室溫後,將混合物注入水中,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固體,將濾液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7:3~3:2)純化,得到(E)-3-[3-[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56.0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6.0mg),根據實施例3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3-[3-[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苯基]丙酸乙酯之混合物(55.4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55.4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3-[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苯基]丙酸乙酯之溶液。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6-1-(4)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3.7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98-2.09 (m, 2 H) 2.67-2.83 (m, 4 H) 4.08 (t, J=6.4 Hz, 2 H) 6.73 (d, J=2.1 Hz, 1 H) 7.00-7.13 (m, 3 H) 7.15-7.24 (m, 1 H) 7.44 (dd, J=8.7, 2.9 Hz, 1 H) 7.67 (s, 1 H) 7.84 (d, J=8.7 Hz, 1 H) 8.29 (d, J=2.9 Hz, 1 H) 12.59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50[M-H]-
以下之實施例30-4~5,係使用參考例6-2或6-3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0-3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0-2。

實施例31-1
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安息香酸

於微波反應容器中,對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87.1mg)之乙二醇(2.00mL)溶液,添加3-羧基苯硼酸(38.1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14.4mg),及碳酸鈉(37.4mg),將容器密閉後,於微波照射下150℃攪拌40分。冷卻至室溫後,對混合物追加3-羧基苯硼酸(38.1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14.4mg),及碳酸鈉(37.4mg),於微波照射下150℃攪拌40分。冷卻至室溫後,將混合物注入10%硫酸氫鉀水溶液中,以乙酸乙酯萃取6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與水層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8.1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32 (s, 2 H) 6.73 (d, J=2.0 Hz, 1 H) 7.42-8.00 (m, 10 H) 8.21 (s, 1 H) 8.39 (d, J=2.7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7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70[M-H]-
以下之實施例31-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1-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1-1。

實施例31-3
5-[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吡啶羧酸

(1)將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105mg)、(6-甲氧基羰基-3-吡啶基)硼酸(58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17mg),及碳酸鉀(59mg)溶解於1,4-二噁烷:水(4:1、2.5mL),於外溫90℃攪拌3.5小時。冷卻至室溫,以乙酸乙酯稀釋,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1~10:1)純化,得到5-[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吡啶羧酸甲酯(8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0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5-[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吡啶羧酸甲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600 MHz, METHANOL-d4 ) δ ppm 5.35 (s, 2 H) 6.77-6.86 (m, 1 H) 7.56-7.96 (m, 7 H) 8.22-8.32 (m, 2 H) 8.35-8.39 (m, 1 H) 8.92-8.99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73[M+H]+
以下之實施例31-4,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1-3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1-2。

實施例32-1
2-[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苯基]乙酸

(1)將參考例6-2中得到之化合物(140mg)、雙[三(tert-丁基)膦]鈀(0)(9.95mg)、氟化鋅(12.1mg),及N,N-二甲基甲醯胺(1.95mL)予以混合。對該混合物將氮通氣10分鐘後,添加tert-丁基-(1-甲氧基乙烯氧基)-二甲基矽烷(84.9μL),於外溫100℃攪拌整夜。追加雙[三(tert-丁基)膦]鈀(0)(9.95mg)、氟化鋅(12.1mg),及tert-丁基-(1-甲氧基乙烯氧基)-二甲基矽烷(84.9μL),於微波照射下150℃攪拌1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對混合物添加6mol/L鹽酸(64.9μL),於室溫攪拌2.5小時。進一步添加6mol/L鹽酸(1mL)及甲醇(0.5mL),於室溫攪拌2小時。對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固體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9:1)純化,得到含有2-[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苯基]乙酸甲酯之混合物(52.4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2.4mg),根據實施例16-1-(4)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6.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1 H NMR (400 MHz, METHANOL-d4 ) δ ppm 2.06-2.20 (m, 2 H) 2.82 (t, J=7.6 Hz, 2 H) 3.56 (s, 2 H) 4.08 (t, J=6.2 Hz, 2 H) 6.79 (d, J=2.1 Hz, 1 H) 7.08-7.27 (m, 4 H) 7.41 (dd, J=8.8, 2.8 Hz, 1 H) 7.66-7.68 (m, 1 H) 7.83 (d, J=8.8 Hz, 1 H) 8.23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8[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36[M-H]-
以下之實施例32-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2-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2-1。

實施例33-1
1-乙醯基-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哌啶羧酸

(1)對二環己胺(216mg)之甲苯(2.37mL)溶液,於-78℃添加n-丁基鋰(1.6mol/L n-己烷溶液、0.74mL)後,花費30分鐘使成為0℃,進一步於0℃攪拌15分鐘。再度冷卻至 -78℃,添加哌啶-1,4-二羧酸O1-tert-丁基O4-乙酯(306mg),慢慢昇溫至室溫同時攪拌30分鐘。對反應溶液添加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參(二亞苄基丙酮)二鈀(0)(45mg),及三(tert-丁基)膦(20mg)之甲苯(2mL)溶液,於室溫攪拌17小時。進一步於外溫90℃攪拌7小時。將反應液以水稀釋後,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去除水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1:1)純化,得到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哌啶-1,4-二羧酸O1-tert-丁基O4-乙酯(231mg)之暗橙色之非晶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12mg)之乙醇(1mL)溶液添加4mol/L氯化氫-乙酸乙酯溶液(3mL),於室溫攪拌3小時。將反應液以二乙基醚(約5mL)稀釋,濾取所生成的沈澱物。將所得之固體物質溶解於水,以飽和氫氧化鈉水溶液使其成為鹼性後,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去除水層後,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哌啶羧酸乙酯之混合物(75mg)。
(3)對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75mg)之氯仿(0.9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乙酸酐(20mg),於室溫攪拌2.5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攪拌10分鐘後,以氯仿萃取3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相分離器去除水層後,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1-乙醯基-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哌啶羧酸乙酯之混合物(95mg)。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95mg),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8mg)之淡黃色非晶質。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59-1.89 (m, 2 H) 2.00 (s, 3 H) 2.32-2.43 (m, 2 H) 2.75-2.90 (m, 1 H) 3.13-3.27 (m, 1 H) 3.66-3.81 (m, 1 H) 4.11-4.26 (m, 1 H) 5.21 (s, 2 H) 6.73 (d, J=2.1 Hz, 1 H) 7.39 (s, 3 H) 7.47-7.59 (m, 2 H) 7.68 (s, 1 H) 7.86 (d, J=8.9 Hz, 1 H) 8.35 (d, J=2.8 Hz, 1 H) 12.91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21[M+H]+

實施例33-2
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四氫吡喃羧酸

(1)使用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及4-四氫吡喃羧酸甲酯(68.6mg),根據實施例33-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四氫吡喃羧酸甲酯(64.1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4.1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四氫吡喃羧酸甲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3.6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75-1.93 (m, 2 H) 2.32-2.43 (m, 2 H) 3.40-3.54 (m, 2 H) 3.77-3.93 (m, 2 H) 5.22 (s, 2 H) 6.73 (d, J=2.1 Hz, 1 H) 7.30-7.76 (m, 6 H) 7.86 (d, J=8.7 Hz, 1 H) 8.35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80[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78[M-H]-

實施例34-1
1-[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哌啶羧酸

(1)將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119mg)、4-哌啶羧酸乙酯(59mg)、碘化銅(I)(5mg)、L-脯胺酸(6mg),及碳酸鉀(69mg)之二甲基亞碸(250μL)懸浮液,於外溫60℃攪拌16小時。冷卻至室溫,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2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相分離器去除水層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3:2)純化,得到1-[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哌啶羧酸乙酯(5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2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1-[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哌啶羧酸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7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56-1.71 (m, 2 H) 1.84-1.95 (m, 2 H) 2.33-2.44 (m, 1 H) 2.71-2.82 (m, 2 H) 3.60-3.71 (m, 2 H) 5.14 (s, 2 H) 6.72 (d, J=2.1 Hz, 1 H) 6.82-6.93 (m, 2 H) 7.05 (s, 1 H) 7.17-7.26 (m, 1 H) 7.51 (dd, J=8.7, 2.9 Hz, 1 H) 7.67 (s, 1 H) 7.84 (d, J=8.7 Hz, 1 H) 8.34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79[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77[M-H]-
以下之實施例34-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4-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3-1。

實施例34-3
1-[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吡唑羧酸

(1)將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435mg)、1H-吡唑-4-羧酸乙酯(120mg)、碘化銅(I)(33mg)、trans-N,N’-二甲基環己烷-1,2-二胺(37mg),及碳酸鉀(178mg),溶解於N,N-二甲基甲醯胺:水(17:2、9.5mL),於外溫150℃攪拌3小時。冷卻至室溫,加水,以二乙基醚萃取。將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後,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純化,得到1-[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吡唑羧酸乙酯(235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30mg),根據實施例15-2-(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1-[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吡唑羧酸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31 (s, 2 H) 6.73 (d, J=2.0 Hz, 1 H) 7.45-7.51 (m, 1 H) 7.53-7.58 (m, 2 H) 7.61-7.76 (m, 1 H) 7.80-7.96 (m, 2 H) 8.08 (d, J=5.1 Hz, 2 H) 8.39 (d, J=2.3 Hz, 1 H) 9.04 (s, 1 H) 12.66-13.07 (m, 1 H)。
MS ESI posi:362[M+H]+
MS ESI nega:360[M-H]-

實施例35-1
2-[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1-三唑基]乙酸

(1)將參考例6-6中得到之化合物(150mg)、2-疊氮乙酸乙酯(68mg)、L-抗壞血酸鈉(38mg),及硫酸銅(II)(15mg)之tert-丁醇:水(1:1、4.8mL)溶液於室溫攪拌6小時。添加飽和食鹽水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萃取後,將有機層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純化,得到含有2-[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1-三唑基]乙酸乙酯之混合物(230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230mg),根據實施例15-2-(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丙基]-1-三唑基]乙酸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7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03-2.19 (m, 2 H) 2.82 (t, J=7.5 Hz, 2 H) 4.13 (t, J=6.2 Hz, 2 H) 5.21 (s, 2 H) 6.73 (d, J=1.6 Hz, 1 H) 7.44 (dd, J=8.6, 2.8 Hz, 1 H) 7.62-7.73 (m, 1 H) 7.81-7.87 (m, 1 H) 7.90 (s, 1 H) 8.29 (d, J=2.8 Hz, 1 H) 12.95-13.36 (m, 1 H)。
MS ESI posi:329[M+H]+
MS ESI nega:327[M-H]-
以下之實施例35-2~35-3,係使用參考例6-7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參考例84-1中得到之化合物或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35-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4-1。

實施例36-1
2-甲基-1-[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2-丙醇

(1)於微波反應用試驗管內,對參考例6-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之二甲基亞碸(4mL)溶液,添加二亞硫酸鉀(322mg)、溴化四丁基銨(257mg)、甲酸鈉(108mg)、乙酸鈀(II)(16.3mg)、三苯基膦(57.0mg),及1,10-啡啉(39.2mg),將氮氣通氣10分鐘。將試驗管密封後,於微波照射下100℃攪拌15分。冷卻至室溫後,開封試驗管,對混合物添加異環氧丁烷(97.3μL),將試驗管密封,微波照射下,於140℃攪拌15分、於90℃攪拌5小時後,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乾燥劑濾離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9:1)純化,得到2-甲基-1-[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2-丙醇之黃色油狀物質(59.0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9.0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9.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41-1.51 (m, 6 H) 3.33 (s, 2 H) 3.62 (br s, 1 H) 5.23 (s, 2 H) 6.72 (s, 1 H) 7.34 (dd, J=8.7, 2.9 Hz, 1 H) 7.60-7.67 (m, 2 H) 7.70 (d, J=8.7 Hz, 1 H) 7.73-7.80 (m, 1 H) 7.85-7.97 (m, 1 H) 7.99-8.08 (m, 1 H) 8.37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88[M+H]+

實施例37-1
2,2-二甲基-5-[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戊酸

(1)使用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311mg),根據實施例36-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亞磺酸鈉中間體之懸浮液。對該懸浮液添加參考例83-1中合成之化合物(160mg)之二甲基亞碸(1mL)溶液,於室溫攪拌13小時。將反應液以水稀釋後,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後過濾。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1:3)純化,得到2,2-二甲基-5-[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1-環戊酮(175mg)之淡黃色非晶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75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2-二甲基-5-[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1-環戊酮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88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2 (s, 6 H) 1.41-1.59 (m, 4 H) 3.20-3.38 (m, 2 H) 5.38 (s, 2 H) 6.79-6.89 (m, 1 H) 7.60-8.07 (m, 7 H) 8.41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44[M+H]+
MS ESI/APCI Multi nega:442[M-H]-

實施例38-1
3-[3-[[5-氟-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

(1)對2-氯-3-氟-5-羥基吡啶(42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0mL)溶液添加碳酸鉀(787mg)及參考例43-1中得到之化合物(897mg),於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乾燥,濾離乾燥劑。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3-[3-[(6-氯-5-氟-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乙酯(93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549mg)之1,4-二噁烷(10mL)溶液添加1-(2-氧雜環己烷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烷-2-基)吡唑(678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二氯甲烷加成物(133mg),及2mol/L碳酸銫水溶液(2.4mL),於100℃加熱下攪拌5小時。對反應溶液加水,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3-[3-[[5-氟-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乙酯(693mg)之橙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93mg)之乙醇(12mL)溶液添加水(6mL)及三氟乙酸(3mL),於50℃攪拌1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19:1)純化,得到3-[3-[[5-氟-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乙酯(379mg)之淡紫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379mg)之四氫呋喃:甲醇(1:1、6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3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溶液添加1mol/L硫酸氫鉀水溶液及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對所得之殘渣添加二乙基醚,濾取所析出之固體,得到標題化合物(300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2.55 (t, J=7.6 Hz, 2 H) 2.85 (t, J=7.6 Hz, 2 H) 5.21 (s, 2 H) 6.68-6.70 (m, 1 H) 7.22-7.25 (m, 1 H) 7.30-7.37 (m, 3 H) 7.58-7.74 (m, 2 H) 8.29-8.3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40[M-H]-

實施例38-2
2-[3-[[6-(1H-吡唑-4-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

(1)將參考例85-1中得到之化合物(302mg)、4-(5,5-二甲基-1,3,2-二氧雜硼環己烷-2-基)-1-(2-氧雜環己烷基)吡唑(296mg)、肆(三苯基膦)鈀(II)(100mg),及2mol/L碳酸鈉水溶液(1.3mL)之乙醇:甲苯(1:2、4.3mL)懸浮液,於外溫85℃攪拌3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以水稀釋後,以乙酸乙酯萃取2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脫水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7:13)純化,得到2-[3-[[6-[1-(2-氧雜環己烷基)-4-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乙酯(463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8mg),根據實施例1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3-[[6-(1H-吡唑-4-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50mg)之淡棕色之固體。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9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2mg)之淡紅色之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56 (s, 2 H) 5.16 (s, 2 H) 7.18-7.38 (m, 4 H) 7.45 (dd, J=8.7, 2.9 Hz, 1 H) 7.62 (d, J=8.7 Hz, 1 H) 7.92-8.20 (m, 2 H) 8.29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0[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08[M-H]-

實施例38-3
1-[[6-(4-甲基-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

(1)對參考例86-1中得到之化合物(47mg)及4-甲基-1-(2-氧雜環己烷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烷-2-基)吡唑(47mg)之乙醇:甲苯(1:1、2.6mL)溶液,於氮環境下添加水(0.5mL)、碳酸鈉(42mg),及肆(三苯基膦)鈀(0)(2mg),於90℃攪拌4小時。冷卻至室溫,加水,使反應停止。將反應混合物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一併通過相分離器而去除水層,減壓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5:1~1:2)純化,得到1-[[6-[4-甲基-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甲酯(63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3mg),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1-[[6-[4-甲基-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4-雙環[2.2.2]辛烷羧酸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4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7-1.61 (m, 6 H) 1.65-1.80 (m, 6 H) 2.28 (s, 3 H) 3.72 (s, 2 H) 7.38-7.50 (m, 2 H) 7.74 (d, J=8.8 Hz, 1 H) 8.29 (d, J=2.9 Hz, 1 H) 12.44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2[M+H]+

實施例39-1
2-[3-[[6-(5-異噻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

(1)於微波反應用試驗管內,對參考例85-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及市售之5-溴異噻唑(73.2mg)之1,4-二噁烷(10mL)溶液,添加六甲基二錫 (107mg)及肆(三苯基膦)鈀(0)(34.3mg),減壓脫氣後,使其成為氮環境下後密封。於微波照射下,於140℃攪拌1小時、160℃攪拌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1:1)純化後,藉由於減壓下乾燥,得到2-[3-[[6-(5-異噻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29.6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9.6mg),根據實施例12-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8.64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59 (s, 2 H) 5.24 (s, 2 H) 7.23-7.28 (m, 1 H) 7.33-7.40 (m, 3 H) 7.63 (dd, J=8.7, 2.9 Hz, 1 H) 7.89 (d, J=1.8 Hz, 1 H) 8.01 (d, J=8.7 Hz, 1 H) 8.40 (d, J=2.9 Hz, 1 H) 8.58 (d, J=1.8 Hz, 1 H) 12.40 (br s ,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27[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25[M-H]-
以下之實施例39-2,係使用參考例86-1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39-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5-1。

實施例40-1
2-[3-[[6-(5-噁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

(1)於微波反應用試驗管內,對參考例85-1中得到之化合物(150mg)及噁唑(46.2mg)之N,N-二甲基乙醯胺(2mL)溶液,添加乙酸四-n-丁基銨(269mg)及乙酸鈀(44.6mg),減壓脫氣後,使其成為氮環境下後密封。於微波照射下,於100℃攪拌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n-己烷~n-己烷:乙酸乙酯=2:3)純化後,藉由於減壓下乾燥,得到2-[3-[[6-(5-噁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11.4mg)之無色粉末。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1.4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4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52 (s, 2 H) 5.21 (s, 2 H) 7.22-7.26 (m, 1 H) 7.30-7.39 (m, 3 H) 7.60 (dd, J=8.8, 2.8 Hz, 1 H) 7.64 (s, 1 H) 7.73 (d, J=8.8 Hz, 1 H) 8.42 (d, J=2.8 Hz, 1 H) 8.45-8.47 (m, 1 H) 12.02-12.77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1[M+H]+
以下之實施例40-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40-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6-1。

實施例41-1
3-[側氧基-[(3R)-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甲基]苯磺醯胺

對參考例5-1中得到之化合物(2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mL)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40μL)、3-胺磺醯基安息香酸(19mg),及丙基膦酸酐(環狀三聚物)(48%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約1.6mol/L、96μL),於室溫攪拌一夜。以製備型HPLC-MS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6.8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500 MHz, DMSO-d6 , 100℃) δ ppm 0.90-0.99 (m, 2 H) 1.68-1.76 (m, 1 H) 1.87-1.96 (m, 1 H) 2.01-2.12 (m, 1 H) 2.89-3.20 (m, 2 H) 3.77-4.17 (m, 3 H) 6.70 (s, 1 H) 7.11-7.24 (m, 1 H) 7.33-7.41 (m, 1 H) 7.53-7.63 (m, 3 H) 7.76-7.92 (m, 3 H) 8.19-8.25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42[M+H]+
MS ESI/APCI Multi nega:440[M-H]-
以下之實施例41-2~41-6,係使用市售之羧酸,根據實施例41-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MS數據示於表57-1。

實施例42-1
N-甲基-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甲醯胺

對實施例22-2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mL)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115μL)、甲胺鹽酸鹽(23mg),及O-(7-氮雜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ATU)(128mg),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液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硫酸鈉乾燥後,濾離乾燥劑,於減壓下餾去溶劑。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9:1)純化後,將所得之粗生成物由n-己烷:二乙基醚(1:1)混合液進行粉末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2.79 (d, J=4.5 Hz, 3 H) 5.27 (s, 2 H) 6.71-6.75 (m, 1 H) 7.46-7.98 (m, 6 H) 8.33-8.40 (m, 1 H) 8.43-8.5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09[M+H]+
以下之實施例42-2~42-24,係使用實施例22-1~4、24-1~2、28-1,或38-1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市售之胺,根據實施例42-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8-1~58-4。

實施例43-1
1-(3-氟-1-氮雜環丁烷基)-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丙酮

對實施例22-4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mL)溶液,添加3-氟三亞甲亞胺鹽酸鹽(35mg)、N,N-二異丙基乙胺(105μL),及丙基膦酸酐(48%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193μ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混合物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19:1)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8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2.32-2.45 (m, 2 H) 2.78-2.83 (m, 2 H) 3.79-3.89 (m, 1 H) 4.04-4.18 (m, 2 H) 4.29-4.36 (m, 1 H) 5.17 (s, 2 H) 5.26-5.40 (m, 1 H) 6.73 (s, 1 H) 7.19-7.23 (m, 1 H) 7.28-7.36 (m, 3 H) 7.44-7.61 (m, 1 H) 7.67-7.97 (m, 2 H) 8.30-8.39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81[M+H]+
以下之實施例43-2~43-16,係使用實施例22-4或26-1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參考例87-1、88-1中得到之化合物,或市售之胺,根據實施例43-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59-1~表59-3。

實施例44-1
N-甲基磺醯基-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甲醯胺

對實施例22-2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之氯仿(2mL)溶液添加甲烷磺醯胺(24mg)、4-二甲基胺基吡啶(31mg),及1-(3-二甲基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醯亞胺鹽酸鹽(49mg),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將所得之化合物由n-己烷:二乙基醚(1:1)混合液進行固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1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3.34-3.38 (m, 3 H) 5.29 (s, 2 H) 6.72-6.74 (m, 1 H) 7.50-7.59 (m, 2 H) 7.71-7.78 (m, 1 H) 7.82-7.95 (m, 2 H) 8.07 (s, 1 H) 8.36-8.39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73[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71[M-H]-
以下之實施例44-2~44-6,係使用實施例22-2~4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市售之磺醯胺,根據實施例44-1記載之方法合成。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0-1。

實施例44-7
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甲醯胺

對實施例1-40中得到之化合物(47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6mL)懸浮液添加1-(3-二甲基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醯亞胺鹽酸鹽(61mg)、1-羥基苯并三唑一水合物(43mg)、三乙胺(88μL),及氯化銨(17mg),於室溫攪拌一夜。將反應液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METHANOL-d4 ) δ ppm 5.37 (s, 2 H) 6.78-6.83 (m, 1 H) 7.51-7.58 (m, 1 H) 7.63-7.69 (m, 2 H) 7.84-7.91 (m, 1 H) 8.20-8.25 (m, 1 H) 8.35-8.40 (m, 1 H) 8.62-8.68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96[M+H]+

實施例45-1
3-[[側氧基-[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甲基]胺基]丙酸

(1)使用參考例10-1中得到之化合物(50.0mg),根據實施例42-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側氧基甲基]胺基]丙酸乙酯(69.0mg)之淡褐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9.0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3-[[側氧基-[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甲基]胺基]丙酸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5.0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44-2.57 (m, 2 H) 3.41-3.51 (m, 2 H) 5.26 (s, 2 H) 6.73 (d, J=2.0 Hz, 1 H) 7.46-7.57 (m, 2 H) 7.60-7.74 (m, 2 H) 7.78-7.90 (m, 2 H) 7.96 (s, 1 H) 8.37 (d, J=2.9 Hz, 1 H) 8.55-8.63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67[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65[M-H]-
以下之實施例45-2~45-47,係使用參考例10-1~3或實施例1-40-(2)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45-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1-1~表61-8。

實施例46-1
2,2-二甲基-4-側氧基-4-[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丁酸

(1)使用參考例4-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及4-甲氧基-3,3-二甲基-4-側氧基丁酸(70mg),根據實施例42-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二甲基-4-[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4-側氧基丁酸甲酯(1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2,2-二甲基-4-[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4-側氧基丁酸之混合物。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5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0.96-1.20 (m, 6 H) 2.23 (s, 6 H) 2.65-2.71 (m, 1 H) 2.72-3.13 (m, 2 H) 3.75-4.58 (m, 4 H) 6.68-6.77 (m, 1 H) 7.41-8.30 (m, 5 H)。
MS ESI posi:387[M+H]+
以下之實施例46-2~46-5,係使用參考例4-2中得到之化合物及參考例63-1中得到之化合物或市售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46-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2-1。

實施例47-1
1-[4-側氧基-4-[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丁基]-1-環戊烷羧酸

(1)對參考例77-1中得到之化合物(64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5mL)溶液,冰冷下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0.26mL)、O-(7-氮雜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ATU)(104mg)及參考例4-1中得到之化合物(164mg),於室溫攪拌攪拌16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5.0mL)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一併通過相分離器,減壓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7:3~3:7)純化,得到1-[4-[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4-側氧基丁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12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20mg)之甲醇(1.5mL)溶液,冰冷下添加三氟乙酸(0.25mL)及水(0.50mL),於同溫度攪拌0.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得到1-[4-側氧基-4-[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丁基]-1-環戊烷羧酸tert-丁酯之粗生成物。
(3)對上述(2)中得到之粗生成物之1,4-二噁烷(2.1mL)溶液添加4mol/L氯化氫-1,4-二噁烷溶液(1.0mL),於室溫攪拌14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藉由使用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32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9-1.30 (m, 2 H) 1.33-1.45 (m, 5 H) 1.50-1.60 (m, 6 H) 1.72-1.85 (m, 2 H) 1.96-2.07 (m, 3 H) 2.23-2.30 (m, 2 H) 2.96-3.06 (m, 1 H) 3.83-3.90 (m, 1 H) 3.95 (d, J=6.5 Hz, 2 H) 4.37-4.45 (m, 1 H) 6.72 (d, J=2.1 Hz, 1 H) 7.40-7.47 (m, 1 H) 7.61-7.75 (m, 1 H) 7.80-7.90 (m, 1 H) 8.28 (d, J=2.7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41[M+H]+
MS ESI/APCI Multi nega:439[M-H]-

實施例48-1
4-側氧基-4-[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丁酸

(1)對參考例4-1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及4-側氧基-4-苯基甲氧基丁酸(30mg)之氯仿(1.5mL)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0.30mL)、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醯亞胺鹽酸鹽(34mg),及1-羥基苯并三唑一水合物(29mg),於室溫攪拌3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5mL)使反應停止,以氯仿(5mL)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一併通過相分離器,減壓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3:1~1:3~乙酸乙酯:甲醇=10:1)純化,得到4-[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4-側氧基丁酸(苯基甲酯)(70mg)之無色非晶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4-側氧基丁酸之粗生成物。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粗生成物,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0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6-1.32 (m, 2 H) 1.70-1.87 (m, 2 H) 1.94-2.12 (m, 1 H) 2.29-2.46 (m, 2 H) 2.53-2.68 (m, 3 H) 2.94-3.12 (m, 1 H) 3.88-4.03 (m, 3 H) 4.35-4.45 (m, 1 H) 6.73 (d, J=2.1 Hz, 1 H) 7.45 (dd, J=8.7, 2.8 Hz, 1 H) 7.60-7.72 (m, 1 H) 7.84 (d, J=8.7 Hz, 1 H) 8.28 (d, J=2.8 Hz, 1 H) 12.62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9[M+H]+

實施例49-1
3-[[側氧基-[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甲基]胺基]丙酸

(1)使用實施例1-40-(2)中得到之化合物(24mg)與3-胺基丙酸甲酯鹽酸鹽(10mg),根據實施例4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側氧基甲基]胺基]丙酸甲酯(1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mg)之甲醇(0.80mL)溶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50mL),於外溫65℃攪拌2小時,得到含有3-[[[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側氧基甲基]胺基]丙酸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56-2.59 (m, 2 H) 3.48-3.54 (m, 2 H) 5.41 (s, 2 H) 6.74 (d, J=2.1 Hz, 1 H) 7.50-7.59 (m, 1 H) 7.64-7.77 (m, 2 H) 7.83-7.92 (m, 1 H) 8.12 (s, 1 H) 8.39 (d, J=2.7 Hz, 1 H) 8.66 (d, J=4.9 Hz, 1 H) 8.81-8.90 (m, 1 H) 12.87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68[M+H]+

實施例50-1
1-[[1-側氧基-7-[[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庚基]胺基]-1-環戊烷羧酸

(1)對1-[[(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胺基]-1-環戊烷羧酸(50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1mL)溶液,添加碳酸銫(782mg)及苄基溴化物(0.285mL),於室溫攪拌3小時。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10mL)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甲苯混合液(1:1、10mL)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一併通過相分離器,藉由減壓濃縮而得到粗生成物。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5:1~1:1)純化,得到1-[[(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胺基]-1-環戊烷羧酸(苯基甲酯)(80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之氯仿(3.1mL)溶液添加三氟乙酸(1.0mL),於室溫攪拌2小時。於冰冷下添加飽和碳酸鉀水溶液(10mL)將pH調整為9.5以使反應停止。以乙酸乙酯(5mL)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一併通過相分離器,藉由減壓濃縮而得到1-胺基-1-環戊烷羧酸(苯基甲酯)(26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實施例22-20-(1)中得到之化合物(254mg),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庚酸(200mg)之無色粉末。
(4)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93mg)及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50mg),根據實施例4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1-[[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1-側氧基庚基]胺基]-1-環戊烷羧酸(苯基甲酯)(2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100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1-[[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1-側氧基庚基]胺基]-1-環戊烷羧酸之粗生成物。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粗生成物,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29-1.35 (m, 2 H) 1.37-1.47 (m, 2 H) 1.47-1.55 (m, 2 H) 1.55-1.67 (m, 2 H) 1.68-1.77 (m, 3 H) 1.78-1.89 (m, 3 H) 1.96-2.03 (m, 2 H) 2.04-2.08 (m, 2 H) 4.06 (t, J=6.4 Hz, 2 H) 6.72 (d, J=2.1 Hz, 1 H) 7.43 (dd, J=8.7, 2.8 Hz, 1 H) 7.61-7.73 (m, 1 H) 7.80-7.88 (m, 1 H) 8.00 (s, 1 H) 8.27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01[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99[M-H]-

實施例51-1
4-羥基-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哌啶羧酸甲酯

(1)使用參考例9-1中得到之化合物(33.9mg)及氯甲酸甲酯,根據實施例17-1-(5)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三甲基矽烷氧基-1-哌啶羧酸甲酯之混合物。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23-1.29 (m, 2 H) 1.74-1.78 (m, 2 H) 1.95-2.11 (m, 1 H) 3.23-3.41 (m, 2 H) 3.73 (s, 3 H) 3.99-4.22 (m, 2 H) 5.16 (s, 2 H) 6.77 (br s, 1 H) 7.35-7.48 (m, 4 H) 7.56-7.62 (m, 1 H) 7.62-7.66 (m, 1 H) 7.67-7.75 (m, 1 H) 8.34-8.4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09[M+H]+
以下之實施例51-2,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51-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3-1。

實施例52-1
1-[4-羥基-4-[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1-哌啶基]乙酮

(1)使用參考例9-1中得到之化合物(34.8mg),根據實施例6-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1-[4-[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4-三甲基矽烷氧基-1-哌啶基]乙酮之混合物。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76-1.88 (m, 2 H) 1.93-2.01 (m, 1 H) 2.01-2.07 (m, 1 H) 2.14 (s, 3 H) 3.06-3.14 (m, 1 H) 3.56-3.68 (m, 1 H) 3.68-3.80 (m, 1 H) 4.56-4.66 (m, 1 H) 5.16 (s, 2 H) 6.72 (br s, 1 H) 7.31-7.48 (m, 4 H) 7.56-7.74 (m, 3 H) 8.30-8.4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93[M+H]+
以下之實施例52-2,係使用參考例9-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52-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4-1。

實施例53-1
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甲醯胺

(1)使用參考例10-1中得到之化合物(365mg),根據實施例44-7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甲醯胺(258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58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2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5.33 (s, 2 H) 6.92 (d, J=2.1 Hz, 1 H) 7.42 (br s, 1 H) 7.50 (t, J=7.6 Hz, 1 H) 7.64 (d, J=7.8 Hz, 1 H) 7.79-7.84 (m, 2 H) 7.85-7.89 (m, 1 H) 8.00-8.04 (m, 2 H) 8.06 (d, J=8.7 Hz, 1 H) 8.42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295[M+H]+
以下之實施例53-2,係使用實施例1-41-(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53-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5-1。
實施例54-1
N-甲基磺醯基-6-[[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己醯胺

(1)使用實施例1-47-(1)中得到之化合物(237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酸(22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20mg)及甲烷磺醯胺(117mg),根據實施例44-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N-甲基磺醯基-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醯胺(60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0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38-1.48 (m, 2 H) 1.54-1.64 (m, 2 H) 1.70-1.79 (m, 2 H) 2.25-2.31 (m, 2 H) 3.20 (s, 3 H) 4.03-4.10 (m, 2 H) 6.70-6.75 (m, 1 H) 7.37-7.50 (m, 1 H) 7.63-7.95 (m, 2 H) 8.21-8.34 (m, 1 H) 11.66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3[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51[M-H]-

實施例55-1
2,2-二甲基-4-[[側氧基-[(3R)-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甲基]胺基]丁酸

(1)對4-胺基-2,2-二甲基丁酸甲酯鹽酸鹽(35mg)之氯仿(2mL)懸浮液添加三乙胺(81μL),予以冰冷後添加三光氣(23mg),攪拌30分鐘。冰冷下對反應液添加三乙胺(54μL)及參考例4-2中得到之化合物(66mg)之氯仿(2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10%碳酸氫鈉水溶液,分離有機層,將水層以氯仿萃取。將合併的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2,2-二甲基-4-[[[(3R)-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哌啶基]-側氧基甲基]胺基]丁酸甲酯混合物(67mg)。
(2)將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67mg)溶解於甲醇(5mL),添加2mol/L鹽酸(0.13mL),於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液添加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52mL),於室溫攪拌20小時。對反應液添加氫氧化鈉(10mg),於65℃攪拌5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對殘渣加水,稀釋,添加10%硫酸氫鉀水溶液將pH調整為4~5。添加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減壓乾燥而得到標題化合物(34mg)之無色非晶質。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1.08 (s, 6 H) 1.22-1.40 (m, 2 H) 1.57-1.64 (m, 3 H) 1.80-1.90 (m, 2 H) 2.58-2.64 (m, 1 H) 2.70-2.77 (m, 1 H) 2.94-3.03 (m, 2 H) 3.73-3.79 (m, 1 H) 3.90-3.96 (m, 2 H) 3.98-4.03 (m, 1 H) 6.33-6.47 (m, 1 H) 6.73 (d, J=2.1 Hz, 1 H) 7.43-7.48 (m, 1 H) 7.62-7.74 (m, 1 H) 7.82-7.88 (m, 1 H) 8.29 (d, J=2.9 Hz, 1 H)。
MS ESI posi:416[M+H]+
MS ESI nega:414[M-H]-

實施例56-1
N-[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丙烷磺醯胺

(1)根據實施例10-2-(1)記載之方法,使用對應的市售之醇來合成,得到N-[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胺甲酸tert-丁酯(202mg)。
(2)將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61mg)溶解於三氟乙酸(2mL),對該混合物加水(0.5mL),於室溫攪拌8小時。以LC-MS確認反應結束之後,對混合物噴氮氣以去除揮發物。進行2次之將殘渣溶解於甲醇後於減壓下濃縮之操作,將所得之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19:1)純化。將所得之化合物由氯仿:甲醇:己烷混合液再結晶,得到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胺(35mg)之無色粉末。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5mg)之氯仿(1mL)懸浮液,添加異丙基磺酸氯化物(22μL)、N,N-二異丙基乙胺(47μL),及催化量之4-二甲基胺基吡啶,於室溫攪拌一夜。對該混合物添加異丙基磺酸氯化物(73μL)及N,N-二異丙基乙胺(118μL),於室溫進一步攪拌3日。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2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之無色油狀物質(7.5mg)。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1.20 (s, 3 H) 1.22 (s, 3 H) 3.15-3.23 (m, 1 H) 5.23 (s, 2 H) 6.79 (d, J=2.0 Hz, 1 H) 7.16-7.22 (m, 2 H) 7.32-7.37 (m, 2 H) 7.61 (dd, J=8.7, 2.9 Hz, 1 H) 7.73 (d, J=2.0 Hz, 1 H) 7.93 (d, J=8.7 Hz, 1 H) 8.35 (d, J=2.9 Hz, 1 H) 9.82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73[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71[M-H]-

實施例57-1
甲磺酸[2-甲基-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酯]

對實施例12-1-(2)中得到之化合物(30mg)之四氫呋喃(1mL)溶液,添加三乙胺(57.2μL)及甲磺酸氯化物(25.4μL),於室溫攪拌1小時。對該混合物添加甲醇(1mL)及2mol/L鹽酸(1mL),於室溫攪拌30分。添加三乙胺(2mL)後,將混合物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7:3~9:1)純化,將所得之粗生成物由氯仿:己烷混合液再結晶,得到標題化合物(22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2.38 (s, 3 H) 3.21 (s, 3 H) 5.13 (s, 2 H) 6.69 (s, 1 H) 7.28-7.34 (m, 3 H) 7.39 (s, 1 H) 7.62 (d, J=2.1 Hz, 1 H) 7.63-7.69 (m, 1 H) 8.34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60[M+H]+
以下之實施例57-2~57-3,係使用參考例4-3或4-4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遵照實施例57-1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6-1。

實施例58-1
N-[[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雙環[1.1.1]戊基]甲基]甲烷磺醯胺

(1)使用參考例7-1中得到之化合物(181mg)及甲磺酸氯化物,根據實施例17-1-(5)之方法進行合成,得到N-[[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雙環[1.1.1]戊基]甲基]甲烷磺醯胺(10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5.6mg),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7.0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81 (s, 6 H) 2.96 (s, 3 H) 3.26 (d, J=6.2 Hz, 2 H) 4.07 (s, 2 H) 4.12-4.20 (m, 1 H) 6.64-6.72 (m, 1 H) 7.20-7.25 (m, 1 H) 7.57-7.69 (m, 2 H) 8.21-8.3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9[M+H]+

實施例58-2
N-甲基-N-[[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雙環[1.1.1]戊基]甲基]甲烷磺醯胺

(1)使用實施例58-1-(1)中得到之化合物(67.0mg)及碘化甲基,根據實施例2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N-甲基-N-[[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1-雙環[1.1.1]戊基]甲基]甲烷磺醯胺(102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9.2mg),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5.7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1.85 (s, 6 H) 2.80 (s, 3 H) 2.90 (s, 3 H) 3.25 (s, 2 H) 4.07 (s, 2 H) 6.68 (d, J=2.0 Hz, 1 H) 7.22 (dd, J=8.8, 2.9 Hz, 1 H) 7.62 (d, J=2.0 Hz, 1 H) 7.65 (d, J=8.8 Hz, 1 H) 8.27 (d, J=2.9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63[M+H]+

實施例59-1
1,1,1-三氟-3-[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2-丙醇

(1)對實施例24-1-(1)中得到之化合物(202mg)之四氫呋喃(2.3mL)溶液添加氫化硼鋰(20mg),於室溫攪拌17小時。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後,於減壓下濃縮,得到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醇(18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83mg)及碳酸氫鈉(180mg)之氯仿(2.2mL)懸浮液添加戴斯-馬丁氧化劑(273mg),於室溫攪拌2.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並攪拌後,以氯仿萃取。將所收集的有機層再度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去除水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3:7)純化,得到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醛(11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61mg)及氟化銫(47mg)之四氫呋喃(1.5mL)懸浮液添加(三氟甲基)三甲基矽烷(66mg),於室溫攪拌1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4mol/L鹽酸(5mL),於室溫攪拌3小時。藉由1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使反應液成為鹼性後,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去除水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24mg)之淡黃色之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70-2.78 (m, 1 H) 2.92-3.00 (m, 1 H) 4.09-4.26 (m, 1 H) 5.18 (s, 2 H) 6.23 (d, J=7.0 Hz, 1 H) 6.73 (s, 1 H) 7.24-7.62 (m, 5 H) 7.72-7.92 (m, 2 H) 8.31-8.41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64[M+H]+

實施例59-2
2,2-二氟-1-[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醇

(1)使用實施例1-1-(1)中得到之化合物(567mg),根據實施例59-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甲醇(4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00mg),根據實施例59-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甲醛(35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05mg)及氟化銫(135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3mL)懸浮液,於冰冷下添加(二氟甲基)三甲基矽烷(135mg),於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追加氟化銫(135mg)及(二氟甲基)三甲基矽烷(135mg),於室溫攪拌5小時。添加四丁基銨氟化物(1.2g),於室溫攪拌1小時。加水,以n-己烷:乙酸乙酯(1:1)混合液萃取3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去除水層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3:7)純化,得到2,2-二氟-1-[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醇(15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46mg),根據實施例1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19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4.68-4.85 (m, 1 H) 5.22 (s, 2 H) 5.83-6.26 (m, 2 H) 6.72 (s, 1 H) 7.37-7.59 (m, 5 H) 7.69-7.95 (m, 2 H) 8.34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2[M+H]+
以下之實施例59-3,係使用市售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59-2記載之方法合成。此等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1。

實施例60-1
2,2-二氟-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

(1)對參考例8-3中得到之化合物(569mg)及2-溴-2,2-二氟乙酸乙酯(302mg)之二甲基亞碸(4.5mL)溶液,於氬環境下添加銅(287mg),於外溫60℃攪拌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水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2:3)純化,得到2,2-二氟-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乙酯(564mg)之淡棕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2mg),根據實施例1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2,2-二氟-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24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24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7.4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30 (s, 2 H) 6.74 (d, J=2.1 Hz, 1 H) 7.47-7.78 (m, 6 H) 7.87 (d, J=8.6 Hz, 1 H) 8.37 (d, J=2.8 Hz,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44[M-H]-

實施例60-2
2,2-二氟-2-[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醇

(1)對實施例60-1-(1)中得到之化合物(521mg)之乙醇(3mL)溶液,冰冷下添加氫化硼鈉(35mg),於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收集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去除水層後,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4)純化,得到2,2-二氟-2-[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醇(301mg)之淡棕色之膠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1mg),根據實施例11-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3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79-3.94 (m, 2 H) 5.28 (s, 2 H) 5.64 (t, J=6.3 Hz, 1 H) 6.73 (s, 1 H) 7.43-7.68 (m, 5 H) 7.71-7.96 (m, 2 H) 8.36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32[M+H]+

實施例61-1
1-甲基磺醯基-3-[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丁基]尿素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及N-(4-羥基丁基)胺甲酸(苯基甲酯)(382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N-[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丁基]胺甲酸(苯基甲酯)(66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662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1-丁烷胺(40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6.0mg)之氯仿(2mL)溶液添加1,1’-羰基二咪唑(23.5mg),攪拌1小時半。對反應混合物添加甲烷磺醯胺(15.2mg)、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26.5mg),於室溫攪拌65小時。藉由將反應混合物濃縮,得到含有1-甲基磺醯基-3-[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丁基]尿素之混合物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1.3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9-1.83 (m, 4 H) 3.09-3.15 (m, 2 H) 3.20 (s, 3 H) 4.04-4.13 (m, 2 H) 6.35-6.62 (m, 1 H) 6.70-6.75 (m, 1 H) 7.28-7.98 (m, 3 H) 8.24-8.32 (m, 1 H) 9.89-10.31 (m, 1 H) 12.70-13.59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54[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52[M-H]-

實施例61-2
1-[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丁基]咪唑啶-2,4-二酮

(1)對實施例61-1-(2)中得到之化合物(71.7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mL)溶液添加N-(2-氯-1-側氧基乙基)胺甲酸乙酯(37.5mg),於100℃攪拌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濃縮,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減壓乾燥後,添加甲醇及二乙基醚,藉由濾取所析出之固體,得到標題化合物(5.4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55-1.84 (m, 4 H) 3.23-3.31 (m, 2 H) 3.95 (s, 2 H) 4.03-4.16 (m, 2 H) 6.65-6.77 (m, 1 H) 7.29-7.95 (m, 3 H) 8.23-8.33 (m, 1 H) 10.42-10.91 (m, 1 H) 12.63-13.65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6[M+H]+

實施例62-1
2-(1H-吡唑-5-基)-5-[5-(1H-四唑-5-基)戊氧基]吡啶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50mg)及5-氯-1-戊醇(190μL),根據實施例10-2-(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5-氯戊氧基)-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吡啶(365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65mg)之二甲基亞碸(2.1mL)溶液添加氰化鉀(213mg),於100℃攪拌1.5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添加無水硫酸鎂。濾離乾燥劑,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3~僅乙酸乙酯)純化,得到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腈(31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150mg)、疊氮化鈉(93mg),及三甲胺鹽酸鹽(126mg)之甲苯(1.5mL)懸浮液,於微波照射下150℃攪拌2小時。對反應液添加甲醇,濾離固體,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2-[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5-[5-(1H-四唑-5-基)戊氧基]吡啶之粗生成物(232mg)之淡褐色粉末。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232mg),根據實施例1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37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METHANOL-d4 ) δ ppm 1.47-1.66 (m, 2 H) 1.79-1.97 (m, 4 H) 2.94-3.06 (m, 2 H) 4.03-4.16 (m, 2 H) 6.72-6.85 (m, 1 H) 7.37-7.49 (m, 1 H) 7.58-7.71 (m, 1 H) 7.78-7.89 (m, 1 H) 8.18-8.28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00[M+H]+

實施例62-2
3-[5-[[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戊基]-4H-1,2,4-噁二唑-5-酮

(1)對實施例62-1-(2)中得到之化合物(155mg)之乙醇:水(4:1、2.87mL)溶液添加碳酸鈉(145mg)及羥胺鹽酸鹽(95mg),於75℃攪拌一夜。對反應液加水,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49:1~9:1)純化,得到N’-羥基-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己烷醯亞胺醯胺(102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2mg)之四氫呋喃(2.7mL)溶液添加1,1’-羰基二咪唑(53mg)及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45μL),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49:1~9:1)純化,得到3-[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戊基]-4H-1,2,4-噁二唑-5-酮(9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87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22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0-1.56 (m, 2 H) 1.58-1.85 (m, 4 H) 4.07 (t, J=6.4 Hz, 2 H) 6.67-6.78 (m, 1 H) 7.35-7.51 (m, 1 H) 7.56-7.97 (m, 2 H) 8.23-8.32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6[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14[M-H]-

實施例63-1
5-[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丁基]噁唑啶-2,4-二酮

(1)對戴斯-馬丁氧化劑(5.2g)之氯仿懸浮液(41mL),於冰冷下滴下5-苄氧基-1-戊醇(2.0g)之氯仿(10mL)溶液,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冰冷下添加飽和硫代硫酸鈉水溶液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攪拌一會兒。將反應液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7:3~7:3)純化,得到5-苯基甲氧基戊醛(1.67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67g)之乙腈(17mL)溶液添加氰基甲酸乙酯(1.0mL)及4-二甲基胺基吡啶(106mg),於室溫攪拌一夜。對反應液添加飽和食鹽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9:1~4:1)純化,得到碳酸(1-氰基-5-苯基甲氧基戊基)乙酯(2.33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2.33g)添加2mol/L氯化氫-異丙醇溶液(8mL)及濃鹽酸(8mL),於室溫攪拌一夜。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於冰冷下添加飽和食鹽水,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濾離乾燥劑,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1:9)純化,得到碳酸(1-胺基-1-側氧基-6-苯基甲氧基己烷-2-基)乙酯(18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84mg),根據實施例2-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碳酸(1-胺基-6-羥基-1-側氧基己烷-2-基)乙酯(75mg)之無色粉末。
(5)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163mg)及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73mg),根據實施例10-2-(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碳酸[1-胺基-6-[[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1-側氧基己烷-2-基]乙酯(103mg)之無色油狀物質。
(6)對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103mg)之乙腈(2.3mL)溶液添加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38μL),於室溫攪拌3日。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49:1~91:9)純化,得到5-[4-[[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丁基]噁唑啶-2,4-二酮(10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7)使用上述(6)中得到之化合物(108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48mg)之淡黃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41-1.66 (m, 2 H) 1.70-2.01 (m, 4 H) 4.09 (t, J=6.3 Hz, 2 H) 4.89-5.04 (m, 1 H) 6.63-6.80 (m, 1 H) 7.36-7.50 (m, 1 H) 7.52-7.96 (m, 2 H) 8.21-8.35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17[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15[M-H]-

實施例64-1
5-[4-[[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丁基]-3-異噁唑醇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300mg)及5-溴戊酸乙酯(232μL),根據實施例19-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戊酸乙酯(459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59mg),根據實施例1-47-(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戊酸(483mg)之無色粉末。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83mg)及米氏酸(Meldrum’s acid)(213mg),根據實施例44-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5-[1-羥基-5-[[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亞戊基]-2,2-二甲基-1,3-二噁烷-4,6-二酮(462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462mg)之甲苯(9.8mL)溶液添加N,O-雙(tert-丁氧基羰基)羥基胺(229mg),於90℃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碳酸tert-丁基[[(2-甲基丙烷-2-基)氧基-側氧基甲基]-[7-[[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1,3-二側氧基庚基]胺酯]之粗生成物。
(5)對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之甲醇(2.0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6mol/L鹽酸(3.3mL),於室溫攪拌2小時、於60℃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洗淨。將水層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添加氯仿:甲醇混合液,懸浮攪拌,濾離固體。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83mg)之黃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67-1.88 (m, 4 H) 2.63-2.76 (m, 2 H) 3.98-4.19 (m, 2 H) 5.80 (s, 1 H) 6.63-6.81 (m, 1 H) 7.31-7.52 (m, 1 H) 7.56-7.98 (m, 2 H) 8.19-8.36 (m, 1 H) 11.02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01[M+H]+
MS ESI/APCI Multi nega:299[M-H]-

實施例65-1
1,1,1-三氟-N-[[3-[[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甲基]甲烷磺醯胺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及3-(溴甲基)苯甲腈(175mg),根據實施例18-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甲腈(27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276mg)之四氫呋喃(8mL)溶液,於冰冷下慢慢添加氫化鋁鋰(58.1mg),於室溫攪拌3小時。將混合物予以冰冷後,慢慢添加硫酸鈉十水合物,於室溫攪拌30分鐘。過濾反應混合物,將殘渣以乙酸乙酯洗淨後,合併濾液及洗淨液,予以濃縮。將殘渣以NH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19:1)、接著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僅氯仿~氯仿:甲醇=4:1)純化後,藉由減壓下乾燥而得到含有[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甲胺之混合物(98.1m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98.1mg)之氯仿(2mL)溶液添加三乙胺(62.6μL)。冷卻至-50℃後添加三氟甲磺酸酐(56.6μL),於-50~-30℃攪拌2小時。-30℃下加水,慢慢昇溫至室溫,藉由減壓下濃縮而得到含有1,1,1-三氟-N-[[3-[[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苯基]甲基]甲烷磺醯胺之混合物。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51.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ppm 4.49 (s, 2 H) 5.15 (s, 2 H) 6.67-6.69 (m, 1 H) 7.28-7.36 (m, 2 H) 7.42-7.46 (m, 3 H) 7.59-7.65 (m, 2 H) 8.31-8.33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413[M+H]+
MS ESI/APCI Multi nega:411[M-H]-

實施例66-1
3-[[6-(4-氯-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5-甲基磺醯基酚

對實施例20-2中得到之化合物(50mg)之氯仿:N,N-二甲基甲醯胺(1:1、3.0mL)懸浮液添加N-氯琥珀醯亞胺(21mg),於60℃攪拌5小時。將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將含有目的物之區分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添加二乙基醚,濾取所析出之固體。減壓乾燥而得到標題化合物(16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600 MHz, DMSO-d6 ) δ ppm 3.20 (s, 3 H) 5.30 (s, 2 H) 7.18-7.21 (m, 1 H) 7.23-7.26 (m, 1 H) 7.47 (s, 1 H) 7.53-7.73 (m, 2 H) 7.80-8.11 (m, 1 H) 8.39-8.53 (m, 1 H) 10.42 (br s,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80[M+H]+
MS ESI/APCI Multi nega:378[M-H]-

實施例67-1
4-[[6-[4-(二氟甲基)-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甲醯胺

(1)使用市售之4-(羥基甲基)-2-吡啶羧酸甲酯(37mg),根據實施例18-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甲基磺醯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甲酯之粗生成物。
(2)使用參考例2-1中得到之化合物(35mg)及上述(1)中得到之粗生成物,根據實施例21-1-(1)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6-[4-(二氟甲基)-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甲酯(35mg)之無色粉末。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35mg),根據實施例12-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4-[[6-[4-(二氟甲基)-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羧酸之粗生成物。
(4)對上述(3)中得到之粗生成物之N,N-二甲基甲醯胺(0.80mL)溶液添加氯化銨(8mg)、三乙胺(0.06mL)、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醯亞胺鹽酸鹽(47mg),及1-羥基苯并三唑一水合物(31mg),於室溫攪拌13小時。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3mL)使反應停止,將反應混合物以乙酸乙酯(10mL)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一併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使用無水硫酸鈉脫水。藉由將過濾所得的溶液減壓濃縮而得到4-[[6-[4-(二氟甲基)-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2-吡啶甲醯胺(3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30mg),根據實施例1-43-(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5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12-3.19 (m, 1 H) 5.42 (s, 2 H) 7.55-7.62 (m, 1 H) 7.63-7.71 (m, 2 H) 7.88-7.98 (m, 1 H) 8.04-8.17 (m, 3 H) 8.39-8.48 (m, 1 H) 8.61-8.70 (m, 1 H)。
MS ESI/APCI Multi posi:346[M+H]+

實施例68-1
4-[8-[[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辛氧基]-4-四氫吡喃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中得到之化合物(2.0g)及8-溴-1-辛醇(1.9mL),根據實施例20-1-(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8-[[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1-辛醇(3.6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0g)之甲苯(14mL)溶液添加三乙胺(750μL)、三甲胺鹽酸鹽(26mg),及p-甲苯磺酸氯化物(664mg),於室溫攪拌一夜。於冰冷下對反應液加水,以氯仿萃取,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3:7~7:3)純化,得到4-甲基苯磺酸8-[[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辛基(1.38g)之無色油狀物質。
(3)對參考例22-1中得到之化合物(774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懸浮液(1.6mL),於冰冷下添加氫化鈉(60%礦油分散物、139mg),於室溫攪拌1小時。對其於冰冷下添加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673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mL)溶液,於90℃攪拌3小時。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依次洗淨,藉由相分離器分離有機層,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4:1~1:1)純化,得到4-[8-[[6-[2-(2-氧雜環己烷基)-3-吡唑基]-3-吡啶基]氧基]辛氧基]-4-四氫吡喃羧酸tert-丁酯(41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410mg),根據實施例1-65-(2)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含有4-[8-[[6-(1H-吡唑-5-基)-3-吡啶基]氧基]辛氧基]-4-四氫吡喃羧酸tert-丁酯之粗生成物(39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使用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398mg),根據實施例3-1-(3)記載之方法合成,得到標題化合物(68mg)之無色粉末。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17-1.58 (m, 10 H) 1.62-1.98 (m, 6 H) 3.51-3.68 (m, 4 H) 3.99-4.14 (m, 2 H) 6.66-6.77 (m, 1 H) 7.37-7.48 (m, 1 H) 7.61-7.72 (m, 1 H) 7.79-7.89 (m, 1 H) 8.22-8.31 (m, 1 H)。
MS ESI posi:418[M+H]+
MS ESI nega:416[M-H]-
實施例1-56、1-68、1-70、22-9,及22-11,係藉由具備掌性管柱之超臨界流體層析(SFC)裝置,觀察到各異構物之分離。其條件示於實施例69。
實施例69-1
使用SFC裝置,將實施例1-56由以下之條件分析的結果,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管柱:CHIRALCEL ODH、5μm、4.6×250mm(Daicel)
溶劑:A液;甲醇、B液;二氧化碳
溶出條件:A液/B液=40/60
流速:3.0mL/min、溫度:40℃
分析時間:10min
實施例69-1-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3.24min)
實施例69-1-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3.92min)
再者,實施例69-1-1及69-1-2係藉由以下記載之方法得到。
(1)使用參考例1-1及59-1,將藉由實施例1-47-(1)及(2)記載之方法所得的化合物,使用具備掌性管柱之SFC裝置予以光學分割。得到保持時間短的成分為實施例69-1-(1)-1、得到保持時間長的成分為實施例69-1-(1)-2。
(2)對實施例69-1-(1)-1(40mg)之乙醇(530μL)溶液,冰冷下添加0.6mol/L氫氧化鋰水溶液(530μL),於同溫度攪拌15分及於室溫攪拌5分。添加四氫呋喃(530μL)使析出物溶解,於室溫攪拌2小時。對混合物於冰冷下添加10%硫酸氫鉀水溶液,以氯仿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水洗淨,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實施例69-1-1(1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66-1.83 (m, 1 H) 2.01-2.15 (m, 1 H) 2.63-3.01 (m, 5 H) 5.13 (s, 2 H) 6.72 (s, 1 H) 7.09 (d, J=7.8 Hz, 1 H) 7.15-7.27 (m, 2 H) 7.46-7.56 (m, 1 H) 7.67 (s, 1 H) 7.84 (d, J=8.7 Hz, 1 H) 8.33 (s, 1 H)。
MS ESI posi:350[M+H]+
MS ESI nega:348[M-H]-
同樣地,使用實施例69-1-(1)-2(65mg),得到實施例69-1-2(2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66-1.81 (m, 1 H) 2.01-2.14 (m, 1 H) 2.63-3.01 (m, 5 H) 5.13 (s, 2 H) 6.72 (s, 1 H) 7.09 (d, J=7.8 Hz, 1 H) 7.14-7.27 (m, 2 H) 7.42-7.55 (m, 1 H) 7.68 (s, 1 H) 7.85 (d, J=8.8 Hz, 1 H) 8.33 (s, 1 H) 12.11-13.21 (m, 2 H)。
MS ESI posi:350[M+H]+
MS ESI nega:348[M-H]-
實施例69-2
使用SFC裝置,將實施例1-68由以下之條件進行分析的結果,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管柱:CHIRALCEL OD3、3μm、4.6×250mm(Daicel)
溶劑:A液;乙醇、B液;二氧化碳
溶出條件:A液/B液=25/75
流速:3.0mL/min、溫度:40℃
分析時間:15min
實施例69-2-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11.32min)
實施例69-2-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12.50min)
再者,實施例69-2-1及69-2-2係藉由以下記載之方法得到。
(1)使用參考例1-1及60-1,將藉由實施例1-47-(1)及(2)記載之方法所得的化合物,使用具備掌性管柱之HPLC裝置予以光學分割。得到保持時間短的成分為實施例69-2-(1)-1、得到保持時間長的成分為實施例69-2-(1)-2。
(2)使用實施例69-2-(1)-2,根據實施例69-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實施例69-2-1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73-2.90 (m, 2 H) 3.74-3.90 (m, 1 H) 4.24-4.44 (m, 1 H) 5.05 (s, 2 H) 6.63-6.84 (m, 2 H) 7.07-7.29 (m, 2 H) 7.40-8.04 (m, 3 H) 8.24-8.45 (m, 1 H)。
MS ESI posi:352[M+H]+
MS ESI nega:350[M-H]-
同樣地,使用實施例69-2-(1)-1,得到實施例69-2-2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79-2.93 (m, 2 H) 3.87-4.02 (m, 1 H) 4.23-4.38 (m, 1 H) 5.06 (s, 2 H) 6.65-6.82 (m, 2 H) 7.07-7.27 (m, 2 H) 7.45-7.55 (m, 1 H) 7.58-7.74 (m, 1 H) 7.85 (m, J=8.3 Hz, 1 H) 8.26-8.38 (m, 1 H)。
MS ESI posi:352[M+H]+
MS ESI nega:350[M-H]-
實施例69-3
使用SFC裝置,將實施例1-70由以下之條件分析的結果,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管柱:CHIRALPAK AY-H、5μm、4.6×250mm(Daicel)
溶劑:A液;甲醇、B液;二氧化碳
溶出條件:A液/B液=50/50
流速:3.0mL/min、溫度:40℃
分析時間:10min
實施例69-3-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2.96min)
實施例69-3-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4.57min)
再者,藉由下述條件劃分兩異構物。
管柱:CHIRALPAK AY-H、5μm、20×250mm(Daicel)
溶劑:A液;甲醇、B液;二氧化碳
溶出條件:A液/B液=40/60
流速:30mL/min、溫度:40℃
分析時間:27min
實施例69-4
使用SFC裝置,將實施例22-9由以下之條件分析的結果,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管柱:CHIRALPAK AY-H、5μm、4.6×250mm(Daicel)
溶劑:A液;甲醇、B液;二氧化碳
溶出條件:A液/B液=40/60
流速:3.0mL/min、溫度:40℃
分析時間:10min
實施例69-4-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3.29min)
實施例69-4-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4.93min)
再者,實施例69-4-1係藉由以下記載之方法得到。
(1)使用參考例91-2中得到之化合物(349mg),根據實施例18-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3S)-1-[3-(甲基磺醯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哌啶-3-羧酸乙酯之混合物(438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432mg),根據實施例18-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S)-1-[3-[[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哌啶-3-羧酸乙酯(494mg)之無色非晶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94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S)-1-[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磺醯基哌啶-3-羧酸乙酯(353mg)之無色非晶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133mg)之四氫呋喃(3.0mL)溶液,於冰冷下滴下1mol/L氫氧化鋰水溶液(0.6mL),於同溫度攪拌1小時及室溫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以水稀釋,以0.5mol/L硫酸氫鉀水溶液將pH調整為2~3,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對所得之殘渣添加二乙基醚,濾取所析出之固體及通氣乾燥,得到實施例69-4-1(65.7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δ ppm 1.23-1.53 (m, 3 H) 1.59-1.79 (m, 3 H) 2.29-2.41 (m, 2 H) 3.45-3.53 (m, 1 H) 5.38 (s, 2 H) 6.73 (s, 1 H) 7.50-7.57 (m, 1 H) 7.64-7.75 (m, 3 H) 7.79-7.90 (m, 3 H) 8.34-8.40 (m, 1 H)。
MS ESI posi:443[M+H]+
MS ESI nega:441[M-H]-
又,實施例69-4-2係使用參考例91-1,以上述(1)~(4)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δ ppm 1.23-1.53 (m, 3 H) 1.59-1.79 (m, 3 H) 2.29-2.41 (m, 2 H) 3.45-3.53 (m, 1 H) 5.38 (s, 2 H) 6.73 (s, 1 H) 7.50-7.57 (m, 1 H) 7.64-7.75 (m, 3 H) 7.79-7.90 (m, 3 H) 8.34-8.40 (m, 1 H)。
MS ESI posi:443[M+H]+
MS ESI nega:441[M-H]-
實施例69-5
使用SFC裝置,將實施例22-11由以下之條件分析的結果,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管柱:CHIRALPAK AD-H、5μm、4.6×250mm(Daicel)
溶劑:A液;甲醇、B液;二氧化碳
溶出條件:A液/B液=60/40
流速:3.0mL/min、溫度:40℃
分析時間:10min
實施例69-5-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2.72min)
實施例69-5-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6.56min)
再者,藉由將上述條件適用於製備管柱,可劃分兩異構物。

實施例70-1
(E)-3-[2-氟-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丙-2-烯酸

(1)使用參考例107-1中得到之化合物(640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E)-3-[2-氟-3-[[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丙-2-烯酸2-甲基丙酯(98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E)-3-[2-氟-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丙-2-烯酸2-甲基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5.30 (s, 2 H) 6.56-6.82 (m, 2 H) 7.24-7.37 (m, 1 H) 7.52-7.74 (m, 4 H) 7.80-7.97 (m, 2 H) 8.28-8.44 (m, 1 H)。
MS ESI posi:340[M+H]+

實施例70-2
3-[2-氟-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

(1)使用實施例70-1-(1)中得到之化合物(230mg),藉由於60℃實施實施例2-1-(3)記載之反應,得到3-[2-氟-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丙酸2-甲基丙酯(34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0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2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2.88 (t, J=7.5 Hz, 2 H) 5.24 (s, 2 H) 6.69-6.78 (m, 1 H) 7.11-7.21 (m, 1 H) 7.34 (t, J=7.3 Hz, 1 H) 7.43 (t, J=7.0 Hz, 1 H) 7.56 (dd, J=8.8, 2.6 Hz, 1 H) 7.63-7.74 (m, 1 H) 7.87 (d, J=8.4 Hz, 1 H) 8.36 (d, J=2.6 Hz, 1 H)。
MS ESI posi:342[M+H]+
MS ESI nega:340[M-H]-

實施例70-3
2-[2-氟-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

(1)使用實施例70-1-(1)中得到之化合物(200mg),根據實施例26-2-(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氟-3-[[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2-甲基丙酯(12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28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2-[2-氟-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2-甲基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21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36-1.50 (m, 2 H) 1.78-1.93 (m, 1 H) 5.25 (s, 2 H) 6.74 (d, J=2.1 Hz, 1 H) 7.09-7.21 (m, 2 H) 7.38-7.46 (m, 1 H) 7.56 (dd, J=8.6, 2.2 Hz, 1 H) 7.61-7.77 (m, 1 H) 7.87 (d, J=8.6 Hz, 1 H) 8.37 (d, J=2.2 Hz, 1 H)。
MS ESI posi:354[M+H]+
MS ESI nega:352[M-H]-
以下之實施例70-4及70-5,係使用參考例44-5-(1)或107-2中得到之化合物,又,實施例70-6,係使用參考例44-6之合成中間體,遵照實施例70-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2。
以下之實施例70-7~70-9,係使用實施例70-4~70-6之合成中間體,遵照實施例70-3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3。

實施例70-10
實施例70-9,係藉由具備掌性管柱之HPLC,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實施例70-10-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6.11min)
實施例70-10-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11.48min)
再者,兩異構物之分離係藉由SFC實施。

實施例70-11
2-[2-氟-4-[[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

(1)使用參考例106-1中得到之化合物(400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E)-3-[2-氟-4-[[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丙-2-烯酸乙酯(701mg)之棕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01mg),根據實施例26-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氟-4-[[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428mg)之棕色油狀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428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2-[2-氟-4-[[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之溶液。
(4)使用上述(3)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2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34-1.46 (m, 2 H) 1.77-1.87 (m, 1 H) 5.20 (s, 2 H) 6.66-6.82 (m, 1 H) 7.08-7.33 (m, 3 H) 7.46-7.58 (m, 1 H) 7.59-7.75 (m, 1 H) 7.79-7.92 (m, 1 H) 8.29-8.39 (m, 1 H)。
MS ESI posi:354[M+H]+
MS ESI nega:352[M-H]-

實施例71-1
2-[7-[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庚氧基]丁酸

(1)使用參考例104-2中得到之化合物(45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7-[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庚氧基]丁酸乙酯(90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5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2-[7-[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庚氧基]丁酸乙酯之混合物。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30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0.87 (t, J=7.4 Hz, 3 H) 1.21-1.91 (m, 12 H) 3.20-3.30 (m, 1 H) 3.46-3.55 (m, 1 H) 3.62-3.69 (m, 1 H) 4.06 (t, J=6.5 Hz, 2 H) 6.66-6.75 (m, 1 H) 7.43 (dd, J=8.7, 2.8 Hz, 1 H) 7.67 (s, 1 H) 7.84 (d, J=8.7 Hz, 1 H) 8.20-8.30 (m, 1 H) 12.55-13.07 (m, 2 H)。
MS ESI posi:362[M+H]+
MS ESI nega:360[M-H]-

實施例71-2
實施例71-1,係藉由具備掌性管柱之HPLC,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實施例71-2-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3.17min)
實施例71-2-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5.49min)
再者,兩異構物之分離亦藉由HPLC實施。
以下之實施例71-3~71-6,係使用參考例103-1、104-1、104-5,或105-1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71-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4。

實施例71-7
6-[2-[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4-1中得到之化合物(90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6-[2-[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158mg)之黃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158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6-[2-[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之溶液。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溶液,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6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97-2.21 (m, 2 H) 2.54-2.70 (m, 1 H) 2.71-2.85 (m, 1 H) 2.95 (t, J=6.9 Hz, 2 H) 4.24 (t, J=6.9 Hz, 2 H) 4.72-4.78 (m, 1 H) 6.70-6.78 (m, 2 H) 7.00-7.08 (m, 2 H) 7.46 (dd, J=8.9, 2.6 Hz, 1 H) 7.65-7.71 (m, 1 H) 7.84 (d, J=8.9 Hz, 1 H) 8.27 (d, J=2.6 Hz, 1 H) 12.89-13.12 (m, 2 H)。
MS ESI posi:366[M+H]+
MS ESI nega:364[M-H]-

實施例71-8
實施例71-7,係藉由具備掌性管柱之SFC,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實施例71-8-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5.84min)
實施例71-8-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7.47min)
再者,兩異構物之分離亦藉由SFC實施。
以下之實施例71-9~71-20,係使用參考例95-1、95-2-1、95-2-2、108-1、110-1、110-4、112-1、112-3、115-1、117-1~2,或118-1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71-7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5~表67-6。
再者,實施例71-17、71-18為光學活性的化合物。

實施例71-21
7-[2-[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

(1)使用參考例113-1中得到之化合物(130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7-[2-[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之混合物(201mg)。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混合物(200mg),根據實施例12-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7-[2-[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3,4-二氫-2H-苯并吡喃-2-羧酸乙酯(71mg)之黃色高黏性物質。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70mg),根據實施例1-1-(2)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4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97-2.19 (m, 2 H) 2.54-2.82 (m, 2 H) 2.98 (t, J=6.7 Hz, 2 H) 4.27 (t, J=6.7 Hz, 2 H) 4.69-4.79 (m, 1 H) 6.72 (d, J=2.0 Hz, 1 H) 6.76-6.84 (m, 2 H) 6.98 (d, J=7.8 Hz, 1 H) 7.46 (dd, J=8.7, 2.9 Hz, 1 H) 7.62-7.74 (m, 1 H) 7.84 (d, J=8.7 Hz, 1 H) 8.27 (d, J=2.9 Hz, 1 H) 12.90-13.15 (m, 2 H)。
MS ESI posi:366[M+H]+
MS ESI nega:364[M-H]-

實施例71-22
實施例71-21,係藉由具備掌性管柱之SFC,觀察到光學異構物之分離。
實施例71-22-1(保持時間短的異構物、保持時間:3.20min)
實施例71-22-2(保持時間長的異構物、保持時間:5.20min)
再者,兩異構物之分離亦藉由SFC實施。
以下之實施例71-23~71-44,係使用參考例94-1~2、96-2、100-1、102-1、102-3、109-1、112-2、116-1、120-1~6、121-1~6,或122-1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71-2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7~表67-9。

實施例71-45
2-[2-氟-3-[[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光學活性體)

(1)使用參考例109-2-1中得到之化合物(43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2-氟-3-[[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甲基]苯基]環丙烷-1-羧酸乙酯(76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76mg)之四氫呋喃(3.27mL)溶液,於冰冷下添加2mol/L鹽酸(245μL),於室溫攪拌3小時半。對混合物添加1mol/L氫氧化鋰水溶液(980μL),於室溫攪拌12小時。對混合物添加10%硫酸氫鉀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9mg)之淡黃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38-1.49 (m, 2 H) 1.81-1.90 (m, 1 H) 5.25 (s, 2 H) 6.74 (s, 1 H) 7.10-7.20 (m, 2 H) 7.39-7.47 (m, 1 H) 7.56 (dd, J=8.6, 2.2 Hz, 1 H) 7.68 (s, 1 H) 7.87 (d, J=8.6 Hz, 1 H) 8.37 (d, J=2.2 Hz, 1 H)。
MS ESI posi:354[M+H]+
MS ESI nega:352[M-H]-
保持時間:4.17min(SFC)
以下之實施例71-46,係使用參考例109-2-2中得到之化合物,遵照實施例71-45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10。
再者,實施例71-46為光學活性的化合物。實施例71-46係由光學活性的原料之參考例109-2-2所合成,未觀察到於合成途中的異構化。
以下之實施例72-1~72-9,係使用參考例96-1、97-1、99-1~3、102-2、102-4、104-4,或104-6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3-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11~表67-12。

實施例73-1
1,1-二側氧基-3-[8-[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辛基]硫呾-3-羧酸

(1)使用參考例98-1中得到之化合物(15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8-[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辛基]-1,1-二側氧基硫呾-3-碳腈(31mg)之褐色油狀物質。
(2)使用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31mg),根據實施例1-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含有1,1-二側氧基-3-[8-[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辛基]硫呾-3-碳腈之混合物(28mg)。
(3)將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28mg)懸浮於6mol/L鹽酸(1.2mL),將容器密閉後於100℃攪拌16小時。對混合物添加6mol/L鹽酸(0.6mL),加熱回流6小時。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以製備型HPLC純化。收集含有目的物之區分,於減壓下濃縮,藉由將殘渣由二乙基醚進行固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5mg)之無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3-1.53 (m, 10 H) 1.63-1.80 (m, 2 H) 1.83-1.99 (m, 2 H) 3.96-4.20 (m, 4 H) 4.34-4.48 (m, 2 H) 6.66-6.78 (m, 1 H) 7.35-7.49 (m, 1 H) 7.59-7.74 (m, 1 H) 7.77-7.91 (m, 1 H) 8.22-8.31 (m, 1 H)。
MS ESI posi:422[M+H]+
MS ESI nega:420[M-H]-
以下之實施例74-1,係使用參考例101-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8-1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13。
以下之實施例74-2~74-11,係使用參考例110-2~3、110-5,或111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8-7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14~表67-15。
再者,實施例74-7、74-8、74-10,及74-11為光學活性的化合物。此等之化合物,係由光學活性的參考例111-2-1、111-2-2、111-4-1,及111-4-2所合成,未確認到於合成途中之光學純度的降低。

實施例74-12
3-[[4-[2-[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

(1)使用參考例101-1中得到之化合物(41.9mg),根據實施例8-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3-[[4-[2-[6-[2-(四氫吡喃-2-基)吡唑-3-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49.8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49.8mg)之甲醇(953μL)溶液添加吡啶鎓p-甲苯磺酸(71.8mg),於室溫攪拌18小時半。對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的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通過相分離器,藉由於減壓下濃縮,得到含有3-[[4-[2-[6-(1H-吡唑-5-基)吡啶-3-基]氧基乙基]苯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羧酸甲酯之混合物(41.7mg)。
(3)使用上述(2)中得到之混合物(41.7mg),根據實施例9-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17.3mg)之無色高黏性物質。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3.02 (t, J=6.7 Hz, 2 H) 3.21 (s, 2 H) 4.28 (t, J=6.7 Hz, 2 H) 4.43-4.52 (m, 2 H) 4.68 (d, J=6.0 Hz, 2 H) 6.72 (s, 1 H) 7.08-7.15 (m, 2 H) 7.21-7.28 (m, 2 H) 7.40-7.49 (m, 1 H) 7.60-7.74 (m, 1 H) 7.79-7.89 (m, 1 H) 8.27 (s, 1 H)。
MS ESI posi:380[M+H]+
MS ESI nega:378[M-H]-
以下之實施例75-1~75-6,係使用參考例92-1~3、93-1,或119-1~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2-13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16。
以下之實施例75-7~75-8,係使用參考例3-1及參考例90-1~2中得到之化合物,根據實施例22-13-(1)及實施例71-45-(2)記載之方法合成。該等之化合物之構造、NMR數據、MS數據示於表67-17。
再者,實施例75-7、75-8為光學活性的化合物。

實施例76-1
2-甲基-2-[7-[6-(1,3-噁唑-5-基)吡啶-3-基]氧基庚氧基]丙酸

(1)使用參考例104-3中得到之化合物(700mg)及6-甲基吡啶-3-醇(334mg),根據實施例1-1-(1)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2-甲基-2-[7-(6-甲基吡啶-3-基)氧基庚氧基]丙酸tert-丁酯(810mg)之無色油狀物質。
(2)對上述(1)中得到之化合物(810mg)之氯仿(13mL)溶液,冰冷下添加間氯過氧安息香酸(734mg),於室溫攪拌5小時。於冰冷下添加飽和氫氧化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91:9)純化,得到2-甲基-2-[7-(6-甲基-1-氧化物吡啶-1-鎓-3-基)氧基庚氧基]丙酸tert-丁酯(838mg)之淡褐色固體。
(3)將上述(2)中得到之化合物(838mg)之乙酸酐(2.2mL)溶液於120℃攪拌1小時半。將反應液於減壓下濃縮,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通過相分離器,於減壓下濃縮。將殘渣溶解於甲醇(22mL),添加水(4.4mL)及碳酸鉀(607mg),於70℃攪拌1小時。將有機溶劑於減壓下餾去,將殘留的水層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91:9)純化,得到2-[7-[6-(羥基甲基)吡啶-3-基]氧基庚氧基]-2-甲基丙酸tert-丁酯(645mg)之褐色油狀物質。
(4)對上述(3)中得到之化合物(645mg)之氯仿(9mL)溶液添加二氧化錳(2.2g),於室溫攪拌一夜。將混合物以Celite(註冊商標)過濾,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9:1~7:3)純化,得到2-[7-(6-甲醯基吡啶-3-基)氧基庚氧基]-2-甲基丙酸tert-丁酯(497mg)之無色油狀物質。
(5)對上述(4)中得到之化合物(497mg)之甲醇(8.5mL)溶液,添加碳酸鉀(280mg)及1-(異氰基甲基磺醯基)-4-甲基苯(396mg),於室溫攪拌4小時。將混合物於減壓下濃縮,對殘渣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氯仿萃取。將有機層以相分離器分離,於減壓下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n-己烷:乙酸乙酯=13:7~7:13)純化,得到2-甲基-2-[7-[6-(1,3-噁唑-5-基)吡啶-3-基]氧基庚氧基]丙酸tert-丁酯(419mg)之淡黃色油狀物質。
(6)使用上述(5)中得到之化合物(419mg),根據實施例3-1-(3)記載之方法進行反應,得到標題化合物(255mg)之淡褐色固體。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ppm 1.00-1.84 (m, 10 H) 1.29 (s, 6 H) 3.27-3.31 (m, 2 H) 3.95-4.21 (m, 2 H) 7.51 (m, 1 H) 7.62 (s, 1 H) 7.71 (m, 1 H) 8.34 (m, 1 H) 8.45 (s, 1 H) 12.49 (br s, 1 H)。
MS ESI posi:363[M+H]+
MS ESI nega:361[M-H]-
藉由以下之試驗例1記載的方法測定本發明之化合物的20-HETE產生酵素之阻礙作用。
試驗例1
(1)本發明之各化合物的20-HETE產生酵素(CYP4F2及CYP4A11)之阻礙試驗
CYP4F2阻礙試驗中,係對表現人類CYP4F2之大腸菌膜區分(100μg/mL protein),添加含有各化合物之反應液[最終濃度 50mM KPO4 (pH7.4)、2.5μM 螢光素衍生物,及1mM NADPH]後,CYP4A11阻礙試驗中,係對表現人類CYP4A11之大腸菌膜區分(100μg/mL protein),添加含有各化合物之反應液[最終濃度 100mM Tris-HCl(pH7.5)、60μM 螢光素衍生物、1.3mM NADP+ 、3.3mM Glucose 6-Phosphate、3.3mM MgCl2 ,及0.4U/mL Glucose 6-Phosphate dehydrogenase]後,於室溫靜置60分鐘,進行酵素反應。於反應後添加螢光素檢測試藥,使用微孔盤讀取器測定發光值。使用該值遵照下述式算出20-HETE產生酵素阻礙率(%),算出各化合物之50%阻礙濃度(IC50 值)。
20-HETE產生酵素阻礙率(%)=[1-(A-B)/(C-B)]*100
A:化合物添加時之發光值
B:化合物及酵素非添加時之發光值
C:化合物非添加時之發光值
(2)結果
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之對CYP4F2及CYP4A11的阻礙活性示於以下之表68-1~表68-7。
(3)WO03/022821所揭示之化合物A及化合物B的20-HETE產生酵素(CYP4F2及CYP4A11)之阻礙試驗
對於在WO03/022821中揭示了使用人類腎微粒體的20-HETE產生酵素之阻礙活性的下述化合物A(實施例402)及化合物B(實施例754),藉由本試驗例1記載的方法算出對CYP4F2及CYP4A11之50%阻礙濃度(IC50 值)。
再者,WO03/022821所揭示之化合物A及化合物B係如下所示。
(4)結果
化合物A及化合物B之對CYP4F2及CYP4A11的阻礙活性示於以下之表68-6。
又,亦藉由以下之試驗例2記載的方法測定本發明之化合物的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之作用。
試驗例2
(1)本發明之各化合物的使用人類腎微粒體之20-HETE產生酵素之阻礙試驗
對人類腎微粒體(250μg/mL protein),添加含有各化合物之反應液[最終濃度 100mM KPO4 (pH7.4)、20μM Arachidonic acid、4mM NADPH]後,於37℃靜置45分鐘,進行20-HETE產生反應。添加甲酸使反應停止後,添加9倍量之乙腈,藉由離心(1000rpm、4℃、10分)進行除蛋白。之後,使用液體層析-串聯型質譜分析裝置(LC-MS/MS)測定20-HETE之波峰面積值,使用該值遵照下述式算出20-HETE產生酵素阻礙率(%),算出各化合物之50%阻礙濃度(IC50 值)。
20-HETE產生酵素阻礙率(%)=[1-(A-B)/(C-B)]*100
A:化合物添加時之20-HETE之波峰面積值/內部標準物質之波峰面積值
B:化合物及NADPH非添加時之
20-HETE之波峰面積值/內部標準物質之波峰面積值
C:化合物非添加時之20-HETE之波峰面積值/內部標準物質之波峰面積值
(2)結果
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之對20-HETE產生酵素的阻礙活性示於以下之表69-1~表69-2。
(3)WO03/022821所揭示之化合物A及化合物B的使用人類腎微粒體之20-HETE產生酵素之阻礙試驗
對於WO03/022821所揭示之上述化合物A及化合物B,藉由本試驗例2記載的方法算出對20-HETE產生酵素的50%阻礙濃度(IC50 值)。
(4)結果
化合物A及化合物B之對20-HETE產生酵素的阻礙活性示於以下之表69-2。
(5)WO03/022821所揭示之上述化合物A及化合物B,以及本發明化合物的對20-HETE產生酵素之阻礙活性比較
相較於上述化合物A及化合物B,本發明化合物之實施例之15個化合物(實施例1-53、實施例1-56、實施例1-57、實施例1-68、實施例1-70、實施例3-1、實施例5-1、實施例15-1、實施例22-9、實施例22-11、實施例22-14、實施例26-2、實施例26-3,及實施例68-1),對20-HETE產生酵素具有較強阻礙活性。
此處,對於WO03/022821所揭示之使用人類腎微粒體的20-HETE產生酵素阻礙試驗與前述之試驗例2說明如下。
WO03/022821所揭示之試驗中,使用花生四烯酸之放射性標識體作為基質,使用放射性HPLC測定所生成之20-HETE之量。此時,基質花生四烯酸之濃度為0.01μM。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試驗例2中,使用非放射性之花生四烯酸作為20-HETE產生反應之基質,使用LC-MS/MS測定所生成之20-HETE之量。此時,基質花生四烯酸之濃度為20μM。
而近年來,算出IC50 值時的基質濃度設定為Km值受到推薦(Assay Guidance Manual、Sittampalam等(URL: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196/))。因此,前述之試驗例2中,係使用人類腎微粒體算出Km值,所算出的Km值、20μM係設定為基質花生四烯酸之濃度。
由以上所述,前述之試驗例2之試驗條件,就目前的科學水準來看,可認為係較WO03/022821揭示之試驗條件為更適切的條件,以該試驗條件所算出的IC50 值可認為較WO03/022821揭示的值更為妥當。
試驗例3 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之CYP選擇性試驗
(1)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之CYP4F22選擇性試驗
對表現人類CYP4F22之細胞膜區分(30μg/mL protein),添加含有各化合物之反應液[最終濃度 100mM KPO4 (pH7.4)、14μM 螢光素衍生物,及1mM NADPH]後,於室溫靜置50分鐘,進行酵素反應。反應後添加螢光素檢測試藥,使用微孔盤讀取器測定發光值。使用該值,遵照下述式算出CYP4F22之酵素反應阻礙率(%),算出各化合物之50%阻礙濃度(IC50 值)。
CYP4F22酵素阻礙率(%)=[1-(A-B)/(C-B)]*100
A:化合物添加時之發光值
B:化合物及酵素非添加時之發光值
C:化合物非添加時之發光值

(2)結果
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之對CYP4F22的阻礙活性示於以下之表70-1

(3)本發明之各化合物的CYP4V2選擇性試驗
對表現人類CYP4V2之細胞膜區分(38μg/mL protein),添加含有各化合物之反應液[最終濃度 100mM KPO4 (pH7.4)、7μM 螢光素衍生物,及1mM NADPH]後,於室溫靜置40分鐘,進行酵素反應。反應後添加螢光素檢測試藥,使用微孔盤讀取器測定發光值。使用該值,遵照下述式算出CYP4V2之酵素反應阻礙率(%),算出各化合物之50%阻礙濃度(IC50 值)。
CYP4V2酵素阻礙率(%)=[1-(A-B)/(C-B)]*100
A:化合物添加時之發光值
B:化合物及酵素非添加時之發光值
C:化合物非添加時之發光值

(4)結果
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之對CYP4V2的阻礙活性示於以下之表71-1
再者,亦可由同樣之方法算出各化合物之90%阻礙濃度(IC90 值)。依情況係可能有以90%阻礙濃度為指標較佳的情況。
試驗例4
(1)本發明之各化合物的體內安定性之評估試驗
將各化合物溶解於10%HP-β-CD水溶液(0.5mg/mL),對大鼠(Sprague-Dawley(SD)、雄、7週齡、絕食、投與量:0.5mg/kg)進行靜脈內投與。於各採血時間自尾靜脈採血,藉由離心分離採取血漿。血漿中之各化合物的定量分析係使用LC-MS/MS實施。血漿中半衰期(t1/2eff )係使用Phoenix WinNonlin(Certara),由以非個室(non-
compartmental)解析所算出之清除率(CL)及分布容積(Vdss ),遵照下述式算出。

(2)結果
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之半衰期t1/2 示於以下之表72-1。
又,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亦存在有對與20-HETE產生酵素(CYP4F2及CYP4A11)相同家族的CYP4F22、CYP4V2具有高選擇性者。
此等之化合物,係期待被提供作為具有強力藥效並且副作用風險小的醫藥品。
又,本發明之各化合物之有效性,可使用小鼠或大鼠等之模式動物來確認。例如,可藉由確認腎臟中之20-HETE產生量的抑制,或多囊性腎臟病之改善來進行。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化合物具有優良的阻礙產生20-HETE之酵素的作用,藉由本發明,可提供有效於源自多囊性腎臟病的疾病等之預防或治療的醫藥品,被期待減輕患者負擔,有助於醫藥品產業之發達。

Claims (19)

  1. 一種下述式[I]表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上述式[I]中, 下述式[II]表示之構造,表示下述式群[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R1 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或二氟甲基; R2 、R3 ,及R4 ,係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甲基; R5 表示下述式群[I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A) R5 為前述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R51 表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W1 表示C4-10 烷二基; (B) R5 為前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R52 表示羧基; L表示下述式群[V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此處,環D表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 (iii)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亦可經1~2個側氧基取代)、 (iv)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 Y表示式-CH2 -、式-CMe2 -、式-O-、式-NHCO-、式 -NMeCO-、式-CONH-,或式-CONMe-; W2 表示C2-10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10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前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R53 表示羧基、羧基甲基,或羧基甲氧基, 此處,R53 所表示的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及羧基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下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構造群α,表示下述式群[V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此處,環D’表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 (iii)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亦可經1~2個側氧基取代)、 (iv)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環B表示下述式群[V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W3 表示C4-8 烷二基、式-O-W31 -,或式-SO2 -W33 -, 此處,W31 表示C3-7 烷二基, W33 表示C3-7 烷二基; (D) R5 為前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表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e)吡唑基、 (f)三唑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k)四氫異喹啉基、 (m)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 (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iii)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及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所成之群;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R54 係選自由 (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經側氧基取代之二氫吡啶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vii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1]表示之構造、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及 (x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3]表示之構造 所成之群,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及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吲哚基取代)、 (v)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亦可經1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vi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ix)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v)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 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苯基及苄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v)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4]表示之構造、 (xxxx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5]表示之構造、 (xxxx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6]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4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及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所成之群;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 (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及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所成之群,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及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e)環C為吡唑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f)環C為三唑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k)環C為四氫異喹啉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m)環C為2-側氧基四氫異喹啉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 (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及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所成之群, 此處,R54 為(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且該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之C1-4 烷基,經1個羧基取代時,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及 (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所成之群, 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由前述構造群α中選出的構造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W4 表示單鍵、C1-3 烷二基,或式-O-CH2 CH2 -}。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關於前述式[I]中之R5 , (A) R5 為前述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R51 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W1 為C4-10 烷二基; (B) R5 為前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群[V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此時,環D為 ・C3-6 環烷、 ・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C1-4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CMe2 -、式-O-、式-NHCO-、式 -CONH-,或式-CONMe-, W2 為C2-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前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R53 為羧基、羧基甲基,或羧基甲氧基, 此處,R53 所表示的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及羧基甲氧基之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環B為下述式群[VIII]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W3 為C4-8 烷二基,或式-SO2 -W33 -, W33 為C3-7 烷二基; (D) R5 為前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e)吡唑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n)下述式[IX-1]表示之構造、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R54 為 (i)羧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C5 環烷二基取代)、 (ii)經胺磺醯基取代之C1-4 烷基羰基、 (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羰基、 (v)經胺磺醯基取代之苯基羰基、 (vi)經側氧基取代之二氫吡啶基羰基、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vii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及 (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2]表示之構造 ,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iv)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 (v)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C1-4 烷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 此處,該苯基,亦可經1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苯基胺基磺醯基(該苯基胺基磺醯基之苯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v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 (viii)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ix)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四氫吡喃-4,4-二基,及哌啶-4,4-二基(該哌啶-4,4-二基的氮原子,係經甲基羰基取代)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ii)經甲基磺醯基(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iv)經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單 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C1-4 烷氧基、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二(C1-4 烷基)胺基,及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xv)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一個C1-4 烷基,亦可經1個羥基取代)、 (xvi)經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 (xvii)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2-4 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經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之C1-4 烷基,亦可經選自由苯基及苄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又,此處,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環戊烷-1,1-二基,及四氫吡喃-4,4-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v)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3]表示之構造、 (xxxx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6]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二(C1-4 烷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C1-4 烷基磺醯氧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C1-4 烷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C1-4 烷基磺醯基、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該經羥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之C3-6 環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羧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或 (xxxxxv)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該經羥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的氮原子,亦可經選自由C1-4 烷基羰基、C1-4 烷氧基羰基,及二(C1-4 烷基)胺基羰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v)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C1-4 烷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為亞甲基部分之情況時,該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羰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e)環C為吡唑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n)環C為前述式[IX-1]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 (i)羧基、 (ii)經C1-4 烷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或 (iii)經C1-4 烷基磺醯基(C1-4 烷基)胺基取代之C1-4 烷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R54 係選自由 (i)羧基,及 (ii)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基 所成之群,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W4 為C1-3 烷二基,或式-O-CH2 CH2 -。
  3.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關於前述式[I]中之R5 , (A) R5 為前述式[IV-1]表示之構造時, R51 為下述式群[V”’]表示之構造之任一者 , W1 為丁烷-1,4-二基,或戊烷-1,5-二基; (B) R5 為前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VI-1]、式[VI-4]、式[VI-8]、式[VI-9]、式[VI-10],或式[VI-12]表示之構造 , Y為式-CH2 -、式-CMe2 -、式-O-、式-NHCO-,或式 -CONMe-, W2 為丙烷-1,3-二基、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庚烷-1,7-二基,或式-O-(CH2 )6 -; (C) R5 為前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R53 為羧基、羧基甲基(該羧基甲基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羧基甲氧基(該羧基甲氧基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環B為下述式[VIII-1]、式[VIII-8]、式[VIII-9]、式[VIII-11]、式[VIII-12]、式[VIII-14]、式[VIII-13],或式[VIII-7]表示之構造 , W3 為丁烷-1,4-二基,或己烷-1,6-二基; (D) R5 為前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環C為 (a)C3-6 環烷基、 (b)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 (c)苯基、 (d)吡啶基、 (g)四氫萘基、 (h)苯并二氫吡喃基、 (j)吲唑基、 (p)下述式[IX-2]表示之構造、 (q)下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或 (r)下述式[IX-4]表示之構造 , 此處, (a)環C為C3-6 環烷基時, 環C為環丙基、環丁基,或環己基; R54 為 (i)羧基,或 (iv)經羧基取代之甲基,或經羧基取代之乙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b)環C為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時, 環C為哌啶-3-基; R54 為 (i)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羰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環戊烷-1,1-二基取代),或 (v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磺醯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c)環C為苯基時, R54 為 (i)羧基、 (ii)胺甲醯基、 (iii)n-丙基胺基羰基、 (iv)甲基胺基磺醯基、 (v)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該二甲基胺基磺醯基的一個甲基,係經1個苯基取代,此處,該苯基,係經1個甲基胺基磺醯基取代)、 (vii)異丙基磺醯基胺基、 (viii)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x)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四氫吡喃-4,4-二基,或哌啶-4,4-二基取代,此處,該哌啶-4,4-二基的氮原子,係經1個甲基羰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 (xi)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甲基、經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ii)經三氟甲基磺醯基胺基取代之甲基、 (xiv)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甲基,亦可經四氫呋喃基取代)、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係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n-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n-丙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甲氧基所成之群的1個基取代)、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異丙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異丙基,係經1個羥基取代)、 (xv)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經氧雜環丁烷基胺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i)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該經氮雜環丁烷基羰基取代之乙基的氮雜環丁烷基,亦可經選自由羥基及氟原子所成之群的1~2個基取代)、經吡咯啶基羰基取代之乙基、 (xviii)經羧基取代之鹵甲基、 (xix)經羧基取代之乙烯基、 (xxi)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經羧基取代之環己基、 (xxii)經二甲基胺基羰基取代之環丙基、 (xxiii)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 (xxiv)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xxv)經羧基取代之吡啶基、 (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經羧基甲基取代之吡唑基、 (xxviii)經羧基取代之嘧啶基、 (xxix)經羧基取代之吡嗪基、 (xxx)經羧基甲基取代之2-側氧基二氫吡啶基、 (xxxi)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的甲基,亦可經1個苄基取代,又,該經羧基取代之甲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乙烷-1,1-二基取代)、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乙基,亦可經1個苯基取代,又,該經羧基取代之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選自由丙烷-2,2-二基、環丙烷-1,1-二基,及環戊烷-1,1-二基所成之群的構造取代)、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ii)經羧基取代之苯基甲基胺基羰基、 (xxxiii)經下述式[V-6]表示之構造取代之單甲基胺基羰基、 (xxxiv)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甲基)胺基羰基、 (xxxv)經羧基取代之環丁基胺基羰基、 (xxxvi)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的吡咯啶基,係經1個氟原子取代)、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羰基、 (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1]表示之構造、 (xxxix)經羧基取代之下述式[XI-2]表示之構造、 (xxxxiv)經羧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丁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甲基)胺基磺醯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磺醯基的吡咯啶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磺醯基、經羧基取代之嗎啉基磺醯基、 (xxxxviii)經羧基取代之甲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甲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亦可經丙烷-2,2-二基取代)、 (xxxxix)羥基、 (xxxxxi)經羥基取代之異丙基、 (xxxxxii)經羥基取代之鹵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n-丙基、經羥基取代之鹵異丙基、 (xxxxxiii)經羥基取代之乙基磺醯基、經羥基取代之異丁基磺醯基,或 (xxxxxiv)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該經羥基取代之環丁基的環丁基,亦可經1個羧基取代)、經羥基取代之環戊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甲氧基,或甲基磺醯基; (d)環C為吡啶基時, 環C為吡啶-2-基或吡啶-4-基; R54 為 (i)羧基、 (iii)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該經羧基取代之n-丙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iv)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該經羧基取代之乙氧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或 (v)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羰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單n-丙基胺基羰基的羧基之α位置的亞甲基部分,係經丙烷-2,2-二基取代);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g)環C為四氫萘基時, 環C為下述式[XII-1]、式[XII-2],或式[XII-3]表示之構造 ;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h)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環C為下述式[XIII-1]或式[XIII-2]表示之構造 ;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j)環C為吲唑基時,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甲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p)環C為前述式[IX-2]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 (i)羧基,或 (ii)經羧基取代之乙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q)環C為前述式[IX-3]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r)環C為前述式[IX-4]表示之構造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及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乙烷-1,2-二基、丙烷-1,3-二基,或式-O-CH2 CH2 -。
  4.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下述式[II]表示之構造,為 下述式[III-1]表示之構造
  5.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3 為氫原子, R4 為氫原子; 此處, (B) R5 為下述式[IV-2]表示之構造時 , R52 為羧基, L為下述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 此時,環D為(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C7-8 烷二基,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7-8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C) R5 為下述式[IV-3]表示之構造時 , R53 為羧基, 環B為下述式[VIII-7]表示之構造 , W3 為己烷-1,6-二基; (D) R5 為下述式[IV-4]表示之構造時 , 環C為(c)苯基、(d)吡啶基、(g)四氫萘基,或(h)苯并二氫吡喃基, W4 為甲烷二基; (c) 環C為苯基時, R54 為(xxi)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或(xxxxvii)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該經羧基取代之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磺醯基的包含氮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基,亦可經1個氟原子取代), 此時,R61 為氫原子,R62 為氫原子; (d) 環C為吡啶基時, R54 為(iv)經羧基取代之C1-4 烷氧基, 此時,R61 為氫原子,R62 為氫原子; (g) 環C為四氫萘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為氫原子,R62 為氫原子; (h) 環C為苯并二氫吡喃基時, R54 為羧基, 此時,R61 為氫原子,R62 為氫原子。
  6.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C3-6 環烷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甲基,或甲基磺醯基; W4 為C1-3 烷二基。
  7. 如請求項6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鄰位的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或乙烷-1,2-二基。
  8. 如請求項7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鄰位的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甲烷二基或乙烷-1,2-二基。
  9. 如請求項6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獨立地為氫原子或氟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10. 如請求項9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相對於苯環之-W4 -取代於間位的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 R61 為氟原子, R62 為氫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11. 如請求項6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D’]: 上述式[I-D’]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R54 為經羧基取代之環丙基, 此時,R61 及R62 係相同地為氫原子; W4 為乙烷-1,2-二基。
  1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1]、式[VI-4],或式[VI-7]表示之構造 , 此處,環D為 (i)C3-6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至6員之飽和雜環,或 (iv)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氮原子的6員之飽和雜環的氮原子,亦可經1個C1-4 烷基羰基取代); Y為式-CH2 -、式-O-,或式-CONMe-; W2 為C2-10 烷二基的情況, 此處,構成W2 所表示的C2-10 烷二基之碳原子當中的1個亦可經氧原子取代。
  13. 如請求項12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下述式[VI-7]表示之構造 , 此處,環D為 (i)C4 環烷,或 (ii)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庚烷-1,7-二基。
  1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中 式[I]為下述式[I-B]: 上述式[I-B]中, R1 為氫原子, R2 為氫原子, L為式[VI-7]表示之構造 , 此處,環D為 (i)C4 環烷、 (ii)包含氧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或 (iii)包含硫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該包含硫原子的4員之飽和雜環的硫原子,係經2個側氧基取代), Y為式-CH2 -或式-O-, W2 為庚烷-1,7-二基。
  15. 如請求項1~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係以下所示之任一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16.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其係以下所示之任一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
  17. 一種醫藥,其含有如請求項1~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作為有效成分。
  18. 一種20-HETE產生酵素阻礙劑,其含有如請求項1~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作為有效成分。
  19. 一種多囊性腎臟病之預防或改善劑,其含有如請求項1~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製藥學上容許之鹽作為有效成分。
TW107128079A 2017-08-10 2018-08-10 經唑取代之吡啶化合物 TW2019201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1584 2017-08-10
JP2017-171584 2017-08-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0134A true TW201920134A (zh) 2019-06-01

Family

ID=65271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8079A TW201920134A (zh) 2017-08-10 2018-08-10 經唑取代之吡啶化合物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5192B2 (zh)
EP (1) EP3666766A4 (zh)
JP (1) JP7052798B2 (zh)
KR (1) KR20200038457A (zh)
CN (1) CN110914254A (zh)
AU (1) AU2018312680A1 (zh)
BR (1) BR112020002519A2 (zh)
CA (1) CA3072420A1 (zh)
IL (1) IL272482A (zh)
MX (1) MX2020001615A (zh)
PH (1) PH12020500292A1 (zh)
RU (1) RU2020109674A (zh)
SG (1) SG11202000976TA (zh)
TW (1) TW201920134A (zh)
WO (1) WO20190316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62612A1 (ja) * 2019-02-08 2020-08-13 大正製薬株式会社 ヘテロアリールで置換されたピリジン化合物
CN115073308A (zh) * 2021-03-15 2022-09-20 苏州信礼发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1-氨甲基-1-环丙醇的合成方法
GB202108544D0 (en) * 2021-06-15 2021-07-28 Z Factor Ltd Compounds and their us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pha1-antitrypsin deficiency
WO2023274257A1 (zh) * 2021-07-01 2023-01-05 诸葛国琴 一种咪唑类化合物、其中间体及应用
CN114380682A (zh) * 2021-10-27 2022-04-22 上海毕得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2,3-二氟-4-甲氧基苯乙酸合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4254B1 (en) 1999-11-01 2005-03-08 Taisho Pharmaceutical Co., Ltd. Inhibitor for 20-hete-yielding enzyme
EP1294685A1 (en) 2000-06-29 2003-03-26 Abbott Laboratories Aryl phenycyclopropyl sulfide derivatives and their use as cell adhesion-inhibiting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suppressive agents
JPWO2003022821A1 (ja) 2001-09-06 2004-12-24 大正製薬株式会社 20−hete産生酵素阻害作用を有するヘテロ環誘導体
JP2004262890A (ja) * 2003-03-04 2004-09-24 Taisho Pharmaceut Co Ltd 20−hete産生阻害作用を有するアゾール誘導体
EP1614688A4 (en) 2003-04-14 2008-12-31 Nippon Soda Co PHENYLAZOLE COMPOUND, PRODUCTION METHOD AND ANTIOXIDANT MEDICAMENT
AU2004260758B2 (en) 2003-08-01 2007-06-07 Nippon Soda Co., Ltd. Phenylazole compounds, production process, and antioxidants
AR076687A1 (es) * 2009-05-18 2011-06-29 Infinity Pharmaceuticals Inc Isoxazolinas como inhibidores de la amidahidrolasa de acidos grasos y com-posiciones farmaceuticas que los contienen
BR112016002083B1 (pt) 2013-07-31 2020-04-07 Sumitomo Chemical Co composto tetrazolinona, seu uso, agente e método de controle de peste
JP6351043B2 (ja) 2015-08-04 2018-07-04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SG11201806354SA (en) * 2016-02-15 2018-08-30 Taisho Pharmaceutical Co Ltd Azole-substituted pyridine compoun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66766A4 (en) 2021-03-24
CA3072420A1 (en) 2019-02-14
AU2018312680A1 (en) 2020-03-19
US11365192B2 (en) 2022-06-21
MX2020001615A (es) 2020-07-13
EP3666766A1 (en) 2020-06-17
BR112020002519A2 (pt) 2020-08-04
SG11202000976TA (en) 2020-03-30
RU2020109674A (ru) 2021-09-13
IL272482A (en) 2020-03-31
PH12020500292A1 (en) 2021-01-25
US20210122741A1 (en) 2021-04-29
KR20200038457A (ko) 2020-04-13
WO2019031618A1 (ja) 2019-02-14
CN110914254A (zh) 2020-03-24
JPWO2019031618A1 (ja) 2020-07-30
JP7052798B2 (ja) 2022-04-12
WO2019031618A8 (ja)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20134A (zh) 經唑取代之吡啶化合物
CN108137545B (zh) Apj受体的三唑激动剂
TWI717367B (zh) 經取代之側氧基吡啶衍生物
EP3483142A1 (en) Aromatic acetylene or aromatic ethylene compound, intermediate, preparation metho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TWI690511B (zh) 用於治療疾病之葡萄糖苷基腦醯胺(glucosylceramide)合成酶抑制劑
CN115298170A (zh) 作为yap/taz-tead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的联芳基衍生物
TWI466877B (zh) 雙環式化合物及其醫藥用途
CN101282725A (zh) 糖尿病治疗剂
CN114945566A (zh) 作为钠通道调节剂的取代四氢呋喃
CN105339351A (zh) 精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及其用途
TW201300358A (zh) 含氮縮合雜環化合物
TW202039510A (zh) 經取代的側氧基吡啶衍生物
TWI757360B (zh) 苯氧基三唑
CN105085429B (zh) 芳杂环类衍生物及其在药物上的应用
CN105829286A (zh) 作为lta4h抑制剂的杂芳基丁酸衍生物
TWI620746B (zh) 新醫藥化合物、包含該化合物之醫藥組成物及其用途
WO2007129745A1 (ja) ヘテロアリールアミド低級カルボン酸誘導体
TWI630204B (zh) 呼吸器官疾病用藥
TWI739206B (zh) 二氫嘧啶-2-酮化合物及其醫藥用途
TW201309664A (zh) 雙環化合物及其醫藥用途
CN112672791A (zh) 用作ccr6抑制剂的n-取代二氧代环丁烯基氨基-3-羟基-吡啶甲酰胺
TW201741294A (zh) 以唑基取代的吡啶化合物
TW202019876A (zh) 苯衍生物
CN102947291B (zh) 三唑酮化合物的前药
CN101405275B (zh) 三唑酮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