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6737A - 加熱調理器 - Google Patents

加熱調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6737A
TW201916737A TW107104986A TW107104986A TW201916737A TW 201916737 A TW201916737 A TW 201916737A TW 107104986 A TW107104986 A TW 107104986A TW 107104986 A TW107104986 A TW 107104986A TW 201916737 A TW201916737 A TW 2019167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guide
outlet
guide member
he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0647B (zh
Inventor
小林昭彦
志賀彰
小前草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6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6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0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06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63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il cool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0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on of cooling ai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2206/022Special supports for th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加熱調理器係包括:本體框體,係在上面形成排氣口;頂板,係具有在平面圖被配置於比排氣口更前側的加熱口,並被設置於本體框體之上;加熱線圈,係對在加熱口之上所載置的被加熱物進行感應加熱;送風機;冷卻風導風構件,係具有吹出口,並將來自送風機之氣流導引至吹出口;以及排氣導風構件,係被設置於排氣口之上,並形成從第1入口至比第1入口更上側之第1出口的風路;在平面圖,冷卻風導風構件之吹出口與排氣口係在前後方向排列;在平面圖,冷卻風導風構件之吹出口與加熱線圈係在前後方向排列;在平面圖,冷卻風導風構件之吹出口係被設置於比加熱線圈之中心更前面側;排氣導風構件之風路的長度係比風路之第1出口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Description

加熱調理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包括冷卻加熱調理器內之元件的冷卻風之排氣口的加熱調理器。
一般,換氣裝置被設置於加熱調理器之上方,在烹調時所產生之蒸氣或煙係被換氣裝置吸入並被排出至室外。瓦斯爐等使用火的調理器係被火所加熱之周圍的空氣成為上升氣流,此上升氣流產生將在烹調時所產生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的作用。另一方面,作為加熱源使用加熱線圈或電加熱器的加熱調理器,係與使用火之調理器相比,因為難對周圍的空氣加熱,所以上升氣流難產生。因此,在烹調時所產生之蒸氣或煙的一部分難到達換氣裝置。
在這種事項的背景下,提議一種加熱調理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加熱調理器係包括:冷卻風扇,係產生冷卻加熱調理器內之元件的氣流;及排氣風扇,係產生將在烹調時所產生之蒸氣或煙誘導至被設置於加熱調理器之上方的換氣裝置之氣流。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313550號公報(請求 項1)
可是,若如該專利文獻1之技術所示,除了冷卻風扇以外,還設置專用的排氣風扇,則加熱調理器之製造費用變貴。又,來自排氣風扇之氣流過多、風速過高、氣流之方向係不適當時,無法將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因此,為了將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需要排氣風扇之性能、排氣風扇之控制程式、以及來自排氣風扇之氣流的方向等之複雜的設計。又,專用的排氣風扇係亦可能成為噪音的原因。
本發明係在如上述所示之課題的背景下所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加熱調理器,該加熱調理器係不設置專用的排氣風扇,而利用來自加熱調理器所包括之冷卻風扇的氣流,可將在烹調時所產生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
本發明之加熱調理器係包括:本體框體,係在上面形成排氣口;頂板,係具有在平面圖被配置於比該排氣口更前側的加熱口,並被設置於該本體框體之上;加熱線圈,係對在該加熱口之上所載置的被加熱物進行感應加熱;送風機;冷卻風導風構件,係具有吹出口,並將來自該送風機之氣流導引至該吹出口;以及排氣導風構件,係被設置於該排氣口之上,並形成從第1入口至比該第1入口更上側之第1出口的風路;在平面圖,該冷卻風導風構件之該吹出口與該排氣口係在前後方向排列;在平面圖,該冷卻風導風構件之該吹出口與該加熱 線圈係在前後方向排列;在平面圖,該冷卻風導風構件之該吹出口係被設置於比該加熱線圈之中心更前面側;該排氣導風構件之該風路的長度係比該風路之該第1出口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若依據本發明,藉冷卻風導風構件所導引並冷卻本體框體內的氣流係通過在設置於本體框體之排氣口之上的排氣導風構件所形成之風路,從本體框體流出。利用藉冷卻風導風構件與排氣導風構件所整流的氣流,可將在烹調時所產生之蒸氣或煙導引至換氣裝置。
2‧‧‧排氣導風構件
4‧‧‧第1導風構件
5‧‧‧第2導風構件
6‧‧‧排氣導風構件
7‧‧‧第3導風構件
8‧‧‧第4導風構件
9‧‧‧排氣導風構件
10‧‧‧本體框體
10B‧‧‧本體框體
11‧‧‧頂板
12a‧‧‧排氣口
12b‧‧‧排氣口
12c‧‧‧排氣口
12d‧‧‧排氣口
12e‧‧‧排氣口
12f‧‧‧排氣口
13a‧‧‧加熱線圈
13b‧‧‧加熱線圈
13c‧‧‧加熱線圈
14‧‧‧送風機
14A‧‧‧送風機
14B‧‧‧送風機
15‧‧‧驅動裝置
18‧‧‧吸氣口
18B‧‧‧吸氣口
19a‧‧‧加熱口
19b‧‧‧加熱口
19c‧‧‧加熱口
21‧‧‧第1入口
22‧‧‧第1出口
23‧‧‧風路
24‧‧‧第2出口
25‧‧‧上板
26‧‧‧前板
27‧‧‧傾斜板
28‧‧‧側板
29a‧‧‧肋
29b‧‧‧肋
30‧‧‧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
30A‧‧‧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
31‧‧‧第1吹出口
31A‧‧‧第1吹出口
32‧‧‧第2吹出口
32A‧‧‧第2吹出口
33‧‧‧第2冷卻風導風構件
33A‧‧‧導風板
34‧‧‧風路
34A‧‧‧風路
35‧‧‧吹出口
35A‧‧‧第3吹出口
41‧‧‧第1整流板
42‧‧‧第2整流板
43‧‧‧外框
44‧‧‧風路
51‧‧‧第1導風板
52‧‧‧第2導風板
53‧‧‧風路
61‧‧‧第1入口
62‧‧‧第1出口
63‧‧‧風路
64‧‧‧第2出口
65‧‧‧上板
66‧‧‧前板
67‧‧‧傾斜板
68‧‧‧側板
69a‧‧‧肋
69b‧‧‧肋
71‧‧‧前導風壁
72‧‧‧後導風壁
73‧‧‧導風板
74‧‧‧底板
75‧‧‧曲面
91‧‧‧第一入口
92‧‧‧第一出口
93‧‧‧風路
94‧‧‧第二出口
95‧‧‧上板
96‧‧‧隔板
98‧‧‧側板
99a‧‧‧肋
99b‧‧‧肋
99c‧‧‧肋
100‧‧‧加熱調理器
100A‧‧‧加熱調理器
100B‧‧‧加熱調理器
101‧‧‧上框
110‧‧‧散熱片
120‧‧‧導風板
141‧‧‧風扇
142‧‧‧外殼
143‧‧‧吹出口
144‧‧‧吸入口
200‧‧‧廚房家具
201‧‧‧換氣裝置
202‧‧‧廚房牆壁
210‧‧‧調理容器
300‧‧‧鉛垂線
301‧‧‧軸
302‧‧‧鉛垂線
第1圖係設置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系統構成圖。
第2圖係設置第1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之其他的系統構成圖。
第3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立體圖。
第4圖係第1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5圖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第6圖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第7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2的上面側立體圖。
第8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2的下面側立體圖。
第9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第1導風構件4的上面側立體圖。
第10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第1導風構件4的下面側立體圖。
第11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第2導風構件5的上面側立體圖。
第12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第2導風構件5的下面側立體圖。
第13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正面剖面圖。
第14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側面剖面圖。
第15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側面剖面圖。
第16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平面圖。
第17圖係第1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平面圖。
第18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左側之排氣口12a附近的局部剖面圖。
第19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右側之排氣口12b附近的局部剖面圖。
第20圖係說明將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設置於島式廚房的情況之作用的圖。
第21圖係說明將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設置於壁裝式廚房的情況之作用的圖。
第22圖係以等温線表示以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使水沸騰時之作用者。
第23圖係以等温線表示以比較例之加熱調理器使水沸騰時之作用者。
第24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的立體圖。
第25圖係第2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A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26圖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第27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6的上面側立體圖。
第28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6的下面側立體圖。
第29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的平面圖。
第30圖係第2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A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平面圖。
第31圖係從第30圖已拆下加熱線圈13a、13b及上框101之狀態的圖。
第32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的側面剖面圖。
第33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的正面剖面圖。
第34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口12c附近的局部剖面圖。
第35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口12d附近的局部剖面圖。
第36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口12e附近的局部剖面圖。
第37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的立體圖。
第38圖係第3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B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39圖係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第40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9的上面側立體圖。
第41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9的下面側立體圖。
第42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的平面圖。
第43圖係第3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B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平面圖。
第44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的側面剖面圖。
第45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的側面剖面圖。
第46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排氣口12f附近的局部剖面圖。
在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加熱調理器的實施形態。此外,不是藉以下所示之圖面的形態來限定本發明。又,在以下的說明,為了易於理解而適當地使用表示方向的術語(例如「上」、「下」、「右」、「左」、「前」、「後」等),但是這是用以說明者,這些術語係不是限定本發明者。表示方向的術語係將加熱調理器之排氣口的位置作為基準所使用,在加熱調理器的前後左右中將被設置排氣口之側稱為 後。又,在各圖,附加相同的符號者係相當於相同或相當者,這些係在專利說明書的全文共通。
第1實施形態
首先,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設置例。第1圖係設置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系統構成圖。第1圖係將加熱調理器100設置於壁裝式廚房的例子。加熱調理器100係在接近廚房牆壁202的位置,被裝入廚房家具200。換氣裝置201被設置於加熱調理器100的上方。換氣裝置201係一般具有:排氣罩,係覆蓋加熱調理器100的上方;換氣扇;以及濾油器,係被設置於排氣罩並抑制油對換氣扇的侵入。在依此方式所設置的加熱調理器100之上,被載置鍋子或平底鍋等的調理容器210,對調理容器210內的食材進行加熱調理。
第2圖係設置第1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之其他的系統構成圖。第2圖係將加熱調理器100設置於所謂的島式廚房或半島式廚房的例子。在第2圖,無第1圖所示之廚房牆壁202,一般客廳或餐廳空間位於加熱調理器100的後方。
關於加熱調理器100之設置,根據與換氣裝置201、廚房牆壁202以及廚房家具200之關係而有各種的限制。例如,有消防法規,其規定使設置於換氣裝置201上之濾油器相距加熱器具之表面80cm以上的設置基準。因此,一般,在換氣裝置201之安裝工程說明書等記載使換氣裝置201的下端與加熱調理器100的上面之間相距80cm以上。又,亦有消防法規,其規定換氣裝置201之排氣罩的寬度及進深尺寸係作成 加熱器具的寬度及進深尺寸以上。又,在廚房牆壁202是可燃性之牆壁的情況,即不是防火構造牆壁的情況,亦有消防法規,其規定應將加熱調理器100設置成使廚房牆壁202與加熱口之距離相距15cm以上。此外,廚房家具之視格(例如,一般財團法人better living之「優良住宅品認定基準(BLS KS:2015)」等)亦存在。在這些的限制下,加熱調理器100與換氣裝置201之位置關係係已被基準化。
其次,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構成。第3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立體圖。加熱調理器100具有本體框體10、與設置於本體框體10之上的頂板11。載置調理容器之加熱口19a、19b、19c被設置於頂板11。此處,頂板11中可對調理容器的部分稱為加熱口19a、19b、19c。表示加熱口19a~19c之標示被設置於頂板11。2個排氣導風構件2被設置於加熱調理器100的後部。排氣導風構件2係被配置於形成於本體框體10的排氣口12a、12b(參照第4圖)之上。在平面圖,加熱口19a~19c係被設置於比排氣導風構件2更前側。
第4圖係第1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立體圖。在本體框體10的內部,被設置是加熱手段之加熱線圈13a、13b、13c。加熱線圈13a~13c係被設置於與第3圖所示之各個加熱口19a~19c對應的位置。各個加熱線圈13a~13c係亦可以一個加熱線圈構成,亦可以被獨立地驅動之複數個加熱線圈構成。例如,加熱線圈13a係被獨立地驅動之3個加熱線圈被配置成同心圓形的構成,但是將這3 個加熱線圈當作一體的加熱線圈13a來處理。這在其他的加熱線圈13b、13c亦一樣。
又,在本體框體10,在比加熱線圈13a~13c更後方,以在左右排列的方式形成2個排氣口12a、12b。在本實施形態,本體框體10係在上面開口之大致箱形。是本體框體10的一部分之角框狀的上框101構成本體框體10之上面的開口緣。排氣口12a、12b係以將上框101與本體框體10連通的方式所形成。
在本體框體10內之比左側的排氣口12a更下側,被設置將氣流從本體框體10內導向排氣口12a的第1導風構件4,在比右側的排氣口12b更下側,被設置將氣流從本體框體10內導向排氣口12b的第2導風構件5。
第5圖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第5圖係表示從第4圖所示之狀態已拆下加熱線圈13a~13c、上框101以及第1導風構件4之狀態。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被設置於本體框體10內。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係用以將從後述之送風機14(參照第6圖)所送出之冷卻風,經由第1吹出口31及第2吹出口32導引至被配置於本體框體10內之冷卻對象的構件。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係大致板狀,並被配置成藉該板狀部分將本體框體10內隔開成上下。
複數個第1吹出口31與複數個第2吹出口32被形成於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第1吹出口31及第2吹出口32係都上下地貫穿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第1吹出口31之 至少一部分係被設置於比在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之上所載置之加熱線圈13b(參照第4圖)的中心更前方。第2吹出口32之至少一部分係被設置於比在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之上所載置之加熱線圈13a(參照第4圖)的中心更前方。此外,所圖示之第1吹出口31及第2吹出口32的形狀係舉例,因應於冷卻對象的形狀及配置,決定第1吹出口31及第2吹出口32的形狀。
第6圖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第6圖表示從第5圖所示之狀態已拆下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之狀態。又,以虛線圖示本體框體10內所收容之送風機14。送風機14係被收容於本體框體10內之靠後方。第2冷卻風導風構件33被設置於送風機14的前面側。風路34被形成於第2冷卻風導風構件33的內部,將來自送風機14的冷卻風導引至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參照第5圖)的下側。吹出口35被形成於第2冷卻風導風構件33的前面側,經由吹出口35,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與第2冷卻風導風構件33連通。驅動裝置15被收容於風路34。驅動裝置15係含有驅動加熱線圈13a~13c之變頻器電路及控制加熱調理器100之動作的控制電路等發熱的元件。
第7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2的上面側立體圖。第8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2的下面側立體圖。參照第7圖、第8圖,說明排氣導風構件2之構造。排氣導風構件2係具有大致矩形的外觀形狀,作成長度方向沿著加熱調理器100的左右方向,並被載置於各個排氣口12a、 12b之上(參照第3圖)。
排氣導風構件2係具有:上板25,係被配置成平板面成為大致水平;前板26;傾斜板27,係連接上板25與前板26;以及左右一對的側板28;並在內部形成由這些元件所包圍之空間。
在上下方向貫穿之風路23被形成於排氣導風構件2。將風路23之下端開口稱為第1入口21,並將風路23之上端開口稱為第1出口22。如第8圖所示,在排氣導風構件2的後面未設置牆壁而作成開口,將此開口稱為第2出口24。在上板25的下面,將在排氣導風構件2之內寬整體所設置並在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2條肋29a、29b設置成彼此隔著間隔。 在前側的肋29a與前板26之間亦被設置間隔。藉在前板26與肋29a之間、及肋29a與肋29b之間所設置的間隙,構成風路23。
如第7圖所示,在排氣導風構件2之前側所設置的傾斜板27係朝向前方下降。在排氣導風構件2被設置於排氣口12a、12b之上的狀態(參照第3圖),傾斜板27係與使用加熱調理器100之使用者相向。藉由將向前方下降之傾斜板27設置於使使用者相向的位置,在從使用者觀察時排氣導風構件2與頂板11之高低差看起來小。因此,減輕排氣導風構件2之突出感,而提高加熱調理器100之設計性。
如第7圖所示,形成於傾斜板27之第1出口22的開口面亦與傾斜板27一樣地朝向前方下降。進而,如第8圖所示,第1入口21的開口面係與第1出口22之開口面大致 平行,並朝向前方下降。在本實施形態,藉由使形成風路23之肋29a、29b的下端愈往後位於愈上側,使第1入口21的開口面傾斜。
第9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第1導風構件4的上面側立體圖。第10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第1導風構件4的下面側立體圖。第1導風構件4具有上下地貫穿之角框狀的外框43、及在外框43之內側所設置的第1整流板41與第2整流板42。將第1導風構件4之外框43的內部稱為風路44。第1整流板41與第2整流板42係與外框43一體地構成。第1整流板41係被配置成其平板面沿著前後方向,對通過複數片第1整流板41彼此之間的氣流之左右方向的擾流整流。如第9圖、第10圖所示,第1整流板41係從外框43的下端至大致上端所設置。第2整流板42係如第10圖所示,被配置成其平板面沿著左右方向,對通過複數片第2整流板42佊此之間的氣流之前後方向的擾流整流。第2整流板42係高度比第1整流板41更低,第2整流板42的上端係位於比第1整流板41之上端更低的位置。在風路44的下部,第1整流板41與第2整流板42係交叉。
第11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第2導風構件5的上面側立體圖。第12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第2導風構件5的下面側立體圖。第2導風構件5係上下地貫穿之大致角框狀,形成該角框之前板與後分別是第1導風板51、第2導風板52。將第2導風構件5的內部稱為風路53。第1導風板51及第2導風板52係被設置成其平板面沿著左右方向,對在第1導風板 51與第2導風板52之間流動的氣流之前後方向的擾流整流。
第13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正面剖面圖。在第13圖,表示通過第2吹出口32及風路34之示意剖面。虛線箭號係在第13圖及以後所示的圖面,示意地表示氣流。第2冷卻風導風構件33的風路34與在加熱線圈13a~13c的下側所配置之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的下側連通。
第14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側面剖面圖。在第14圖,表示通過送風機14及第1吹出口31之示意剖面,紙面左側係前側。複數個吸氣口18被形成於本體框體10的後壁。吸氣口18與送風機14的吸入口係連通,本體框體10之外部的空氣經由吸氣口18被送風機14吸入。
第15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側面剖面圖。在第15圖,表示通過加熱線圈13a及第2吹出口32之示意剖面,紙面左側係前側。
參照第13圖~第15圖,說明冷卻風之大致的流動。送風機14動作時,如第14圖所示,空氣經由吸氣口18被送風機14吸入,所吸入之空氣係被送出,作為冷卻風。從送風機14所送出之冷卻風係在通過形成於第2冷卻風導風構件33的過程,冷卻風路34所收容之驅動裝置15。在風路34流動之冷卻風的一部分係經由第1吹出口31流入加熱線圈13b的下側。流入加熱線圈13b之下側的冷卻風係一面冷卻加熱線圈13b一面朝向後方的排氣口12b流動,從排氣口12b流出,被導向排氣導風構件2,再流出至加熱調理器100的外部。
在風路34流動的冷卻風之剩下的一部分係如第 13圖所示,經由吹出口35流入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的下側,往在左側所形成之複數個第2吹出口32流動,再經由第2吹出口32流入加熱線圈13a的下側。流入加熱線圈13a之下側的冷卻風係如第15圖所示,一面冷卻加熱線圈13a一面朝向後方的排氣口12a流動,從排氣口12a流出,被導向排氣導風構件2,再流出至加熱調理器100的外部。
其次,說明排氣導風構件2、第1導風構件4以及第2導風構件5之細部構造。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在各個排氣口12a、12b之上所載置的2個排氣導風構件2係構造相同,但是為了圖面之方便,分成第16圖、第17圖來說明排氣導風構件2之構造。
第16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的平面圖。參照第16圖,說明加熱口19a~19c與排氣導風構件2之第1出口22的尺寸關係。L1係加熱口19a~19c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間的距離,在左端設置加熱口19a、並在右端設置加熱口19b之本實施形態,係加熱口19a之左端與加熱口19b之右端的距離。L2係第1出口22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間的距離,在設置2個排氣導風構件2之本實施形態,係左側的排氣導風構件2之第1出口22的左端與右側的排氣導風構件2之第1出口22的右端之間的距離。L3係左端的加熱口19a之寬度方向的中心與右端的加熱口19b之寬度方向的中心之間的距離。
L1、L2以及L3係具有L1>L2>L3之關係。即,在加熱調理器100的左右方向,排氣導風構件2的第1出口22被配置於加熱口19a~19c之左右的兩端間(L1>L2)。依此方式, 藉由將氣流所流出的第1出口22配置於加熱口19a~19c之寬度方向的範圍內,從第1出口22流出並誘導蒸氣或煙的誘導氣流難流至換氣裝置201的排氣罩之左右方向的外側。因此,可抑制蒸氣或煙所含的油或臭味成分在室內擴散。
又,排氣導風構件2之第1出口22的左端部係位於比左側的加熱口19a之左右方向的中心更外側,且第1出口22的右端部係位於比右側的加熱口19b之左右方向的中心更外側(L2>L3)。換言之,加熱口19a~19c之左右方向的中心係被配置於第1出口22的左端與右端之間。因此,在加熱口19a~19c所配置之調理容器與第1出口22係在前後方向大致相對向。因此,來自第1出口22的氣流係易誘導來自在加熱口19a~19c所配置之調理容器的蒸氣或煙,而可提高換氣裝置201之對蒸氣或煙的收集效果。
第17圖係第1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平面圖。參照第17圖,說明各部的配置。此處,P1係在前面側所配置的加熱線圈13a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位置,P2係一樣在前面側所配置的加熱線圈13b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位置。
著眼於加熱調理器100的左端,第2吹出口32之至少一部分係在平面圖與加熱線圈13a在前後方向重疊。又,第2吹出口32之至少一部分係一樣地在平面圖與排氣口12a在前後方向重疊。第2吹出口32、加熱線圈13a以及左側的排氣口12a在前後方向被配置成直線。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之複數個第2吹出口32係在加熱線圈13a之下側的整體,在 左右及前後方向被配置成分散。第2吹出口32之至少一部分係被配置於比加熱線圈13a之中心位置P1更前側。從複數個第2吹出口32分散地被吹出至加熱線圈13a之下側的冷卻風係可高效率地冷卻加熱線圈13a的整體。冷卻加熱線圈13a的冷卻風係往後方的排氣口12a成直線地流動。因此,經由排氣口12a從排氣導風構件2之第1出口22所流出的氣流係成直線地朝向上方前進,而難在左右方向傾斜。因此,可提高藉該來自第1出口22的氣流之將來自調理容器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的效果。
著眼於加熱調理器100的右端,第1吹出口31之至少一部分係在平面圖與加熱線圈13b在前後方向重疊。又,第1吹出口31之至少一部分係一樣地在平面圖與排氣口12b在前後方向重疊。第1吹出口31、加熱線圈13b以及右側的排氣口12b在前後方向被配置成直線。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之複數個第1吹出口31係被配置於比加熱線圈13b更前面側。因此,第1吹出口31係被配置於比加熱線圈13b之中心位置P2更前側。從第1吹出口31被吹出至加熱線圈13b之下側的冷卻風係冷卻加熱線圈13b,並往後方的排氣口12b成直線地流動。因此,經由排氣口12b從排氣導風構件2之第1出口22所流出的氣流係難在左右方向傾斜,而成直線地前進。因此,可提高藉該來自第1出口22的氣流之將來自調理容器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的效果。
第18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左側之排氣口12a附近的局部剖面圖。將通過第1導風構件4的風路44之前後方向 的中心之鉛垂線表示成鉛垂線300,並將排氣導風構件2之風路23的軸表示成軸301。排氣導風構件2之風路23的軸301係對鉛垂線300向前方傾斜。藉由使風路23的軸301向前方傾斜,從第1出口22所流出的排氣係朝向前斜上方前進。風路23的軸301對鉛垂線300的傾斜角度01係位於大於0度且小於35度的範圍為佳。傾斜角度01係8度~32度更佳。
在比風路44之前後方向的中心更前側,即風路44之前側1/2的上方,配置排氣導風構件2的第1入口21。最好,在平面透視之狀態,將第1入口21與第1導風構件4設置成第1入口21之開口面積的1/2以上與風路44的截面積之前側1/2的區域重疊。流入第1導風構件4之風路44的氣流係藉附壁效應,沿著外框43之前側的內面大致垂直地上升。依此方式,被導向外框43之前面的內面並上升的氣流係易流入位於上方的第1入口21。
在平面圖的情況,排氣導風構件2及第1導風構件4被配置成排氣導風構件2之第1入口21、及第1整流板41與第2整流板42之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疊。藉由設置第1整流板41及第2整流板42,可減輕來自風路23的第1出口22之氣流的擾流。
第1導風構件4之風路44的長度係風路44的截面之前後方向的長度以上。藉由將風路44的長度取長,可提高通過風路44之氣流之藉第1整流板41及第2整流板42的整流效果。因設置於風路44之第1整流板41及第2整流板42所產生之適當的壓損,減輕通過風路44之前方部分與後方部 分的氣流彼此之風速分布的不均。藉由減輕風速分布的不均,可使擾流少之氣流流入排氣導風構件2的第1入口21。於是,通過風路23從第1出口22所流出之氣流的擾流亦變少,而可形成在從第1出口22流出後難擴散的氣流。
第19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右側之排氣口12b附近的局部剖面圖。將通過第2導風構件5的風路53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之鉛垂線表示成鉛垂線302。在排氣導風構件2之風路23的軸向延伸的中心線對鉛垂向前方傾斜上,係如在第18圖之說明所示。又,在比第2導風構件5之內部的風路53之前後方向的中心更前側,即風路53內之前部1/2的上方,配置排氣導風構件2的第1入口21上,亦如在第18圖之說明所示。
在第19圖,將2條風路23的流路截面之前後方向的長度分別以A1、A2表示。在本實施形態,A1與A2係長度相同。又,在本實施形態,風路23之流路截面的形狀係因為從第1入口21至第1出口22是相同,所以A1及A2係與第1入口21之前後方向的長度及第1出口22之前後方向的長度相等。
風路23之軸向的長度,即從第1入口21至第1出口22的長度係比第1入口21及第1出口22之開口面的前後方向之長度A1、A2的各個更長。藉由作成依此方式,在風路23流動的氣流之前後方向的整流效果變高,而可提高從第1出口22所流出之氣流的指向性。
在第19圖,以B表示第2導風構件5之第2導風板52的上端與複數個第1入口21中位於最後側的第1入口21 之間的長度。長度A1與A2的總長(A1+A2)係長度B之1~2倍的值。藉由採用這種尺寸關係,因為可抑制流入第1入口21之氣流的風速降低,所以從第1出口22所流出之氣流之風速的降低亦受到抑制。
第20圖係說明將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設置於島式廚房的情況之作用的圖。第20圖之實線箭號X1及X2係示意地表示來自加熱調理器100的氣流,實線箭號Y係示意地表示來自調理容器210之蒸氣或煙。虛線箭號x係示意地表示來自在以往之加熱調理器的上面所設置之排氣口的氣流之一例,虛線箭號y係示意地表示來自在以往之加熱調理器所載置的調理容器之蒸氣或煙的一例。
首先,說明以往之加熱調理器的作用。在習知例的情況,來自加熱調理器的氣流x係一面與從調理容器所產生之蒸氣或煙混合一面往上方。在如島式廚房般在加熱調理器之後方無廚房之壁的情況,與蒸氣或煙混合的氣流x係從換氣裝置201之排氣罩的後端向後側洩漏,而易向客廳或餐廳流出。又,一般之換氣裝置201係因為吸入位置被配置於排氣罩之靠前面者亦多,所以從換氣裝置201之排氣罩的後端向後側之氣流x的洩漏易發生。進而,在作為廚房的型式佔多數之壁裝式的情況,考慮來自換氣裝置201之靠前面的吸氣受到重視,一般換氣裝置201係被設置成前側的吸力比後側的吸力更大者亦多。因此,在將依此方式所設計之換氣裝置201與島式廚房組合的情況,來自以往的加熱調理器之氣流x的洩漏係顯著。進而,從加熱調理器之上面向正上前進的氣流x係蒸氣或煙y的 誘導效果低,而具有蒸氣或煙y向使用者側洩漏並擴散的傾向。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排氣導風構件2之風路23的第1出口22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係位於比風路23的第1入口21之前後方向的中心更前側。依據本構成,風路23的軸301係傾斜成從第1入口21往第1出口22向前方上升。因此,來自第1出口22的氣流X1係往斜上方被吹出。因此,氣流X1成為誘導氣流,可將從在比排氣導風構件2更前面側的加熱口所載置之調理容器210所產生的蒸氣或煙Y誘導至被設置成覆蓋加熱調理器100之上方的換氣裝置201。如上述所示,一般換氣裝置201之排氣罩的進深尺寸係被設置成成為加熱調理器100之進深尺寸以上。因此,藉從在加熱調理器100之後側所配置的第1出口22往斜上方的氣流誘導蒸氣或煙Y,藉此,可從換氣裝置201之排氣罩的前面側亦吸入蒸氣或煙。
又,本實施形態的排氣導風構件2之風路23的軸301(參照第18圖)係在對鉛垂線300(參照第18圖)向前方在大於0度且35度以下的範圍傾斜。風路23的軸301之對鉛垂線300之向前方的傾斜角度係8度~32度更佳。在第20圖以2條虛線303表示此8度~32度之傾斜角度的範圍。藉由依此方式設定風路23的傾斜角度,因為可使氣流X1朝向被配置成覆蓋加熱調理器100的上方之換氣裝置201的排氣罩流出,所以氣流X1係易發揮作為誘導氣流的作用。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2,第2出口24被形成於比第1出口22更後方。而且,排氣導風構件2係構成為使從排氣口12a、12b所流出的氣流分流至第1出口22 與第2出口24。藉排氣導風構件2所分叉的排氣中一方係從第1出口22作為氣流X1流出,另一方係從第2出口24作為氣流X2流出。從來自排氣口12a、12b之氣流所分叉的氣流X係其風量相對地變小。氣流X1的風量不太大,可對氣流X1提高作為將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之誘導氣流作用。此外,亦可採用不設置第2出口24,而僅從第1出口22排氣的構成。例如,在本體框體10之冷卻負載比較小且送風機14之風量亦小的情況,因為來自第1出口22之氣流X1的風量亦變小,所以可使氣流X1作用為誘導氣流。
第21圖係說明將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設置於壁裝式廚房的情況之作用的圖。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來自第1出口22的氣流X1係朝向斜上方被吹出。因此,氣流X1成為誘導氣流,可將從在比排氣導風構件2更前面側之加熱口所載置的調理容器210所產生之蒸氣或煙Y誘導至在上方所設置之換氣裝置201。又,氣流X1係因為朝向斜上方前進,所以與蒸氣或煙Y混合的氣流X1之對廚房牆壁202的接觸被減輕。因此,抑制蒸氣或煙Y所含的油或臭味成分所造成之廚房牆壁202的污染。
又,在本實施形態,排氣導風構件2係構成為使從排氣口12a、12b所流出的氣流分流至第1出口22與第2出口24,氣流X2從排氣導風構件2的第2出口24朝向後方流出。加熱調理器100之向後方所排出的氣流X2係基本上未混合蒸氣或煙Y所含的油或臭味成分之清淨的空氣。藉由此氣流X2沿著廚房牆壁202往上方流動,氣流X2係作用為對廚房牆 壁202的氣簾。因此,抑制廚房牆壁202的污染。
又,在本實施形態,在送風機14動作時,從第2出口24所流出之氣流X2的風速係構成為比從第1出口22所流出之氣流X1的風速更小。在氣流X2的風速比氣流X1之風速更大的情況,應作用為誘導氣流之氣流X1被往後方流動的氣流X2拉近,而難發揮作為誘導氣流之功能。可是,藉由使從第1出口22所流出之氣流X1的風速係比從第2出口24所流出之氣流X2的風速更大,氣流X1係不會接受往氣流X2之誘導作用,而可作用為誘導氣流。此處,來自第1出口22之氣流X1的平均風速係設定成0.8[m/s]~2.4[m/s],風量係設定成0.14[m3/s]~0.7[m3/s]。藉由採用這種氣流X1之風速及風量,可提高抑制從調理容器210所產生之蒸氣或煙Y一面上升一面擴散的效果。又,氣流X1之風速及風量係可設定為不超過換氣裝置201所產生之吸入風速及風量的範圍。藉由作成依此方式,可抑制從調理容器210所產生之蒸氣或煙Y未被換氣裝置201吸入而洩漏。
第22圖係以等温線表示以第1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使水沸騰時之作用者。第23圖係以等温線表示以比較例之加熱調理器使水沸騰時之作用者。第22圖、第23圖係加熱調理器100之正面圖的狀態。第23圖係如在第20圖及第21圖以習知例所示般排氣從加熱調理器的上面向正上流出之形態的加熱調理器。如第22圖所示,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得知因為來自第1出口22的誘導氣流之向左右方向的傾斜小而直線前進性高的氣流被吹出,所以誘導氣流及所誘導之蒸氣或 煙亦幾乎不會在左右方向擴散。另一方面,第23圖所示之比較例係誘導氣流及所誘導之蒸氣或煙比第22圖在左右方向更擴散。
若著眼於在左側與右側之等温線的形狀之不均,比較例之第23圖係表示在左側與右側之等温線的形狀之差異大的狀態。詳細地說明之,相對由右側之最外側的等温線所包圍之面積,由左側之最外側的等温線所包圍之面積比較寬。在比較例之第23圖,可說從左側的排氣口比右側的排氣口流出更多的氣流。若像這樣從排氣口所流出的氣流之左右的平衡差時,在左右雙方的加熱口對加熱調理器加熱時,難得到誘導氣流的誘導效果。在左右的誘導氣流中風量及風速比較小的氣流被風量及風速比較大的氣流誘導,這是由於風量及風速比較小的氣流難作用為誘導氣流。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之第22圖,在左側的等温線與右側的等温線,左右的平衡比較佳。因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不論在左右之加熱口的任一個所載置之加熱調理器,都可將來自該調理容器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
此處,在比較例從排氣口所流出的氣流之左右的平衡差的原因之一者係在右側配置僅一台送風機的構成。來自在右側所配置之送風機的冷卻風係在本體框體內之風路構成上,更多冷卻風易流向左側之排氣口。因此,從左側之排氣口流出更多的氣流。在本實施形態亦一樣地在本體框體10之右側配置僅一台送風機,但是藉由採用如下所示的構成,在左側的排氣口12a與右側的排氣口12a,取得所流出之氣流的風量 及風速的平衡。
具體而言,如第17圖所示,藉在左側之排氣口12a所設置第1導風構件4與在與右側之排氣口12b所設置的第2導風構件5,使通過內部之氣流的壓損相異。第1導風構件4係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在風路44內具有複數片第1整流板41與複數片第2整流板42,這些構件產生壓損。另一方面,第2導風構件5係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在風路53內未設置整流板。依此方式,藉由使第1導風構件4之風路44內的壓損相對地變大,減輕來自設置第1導風構件4之左側的排氣口12a之氣流的風量。因此,藉左側的排氣口12a與右側的排氣口12b,可取得所流出的氣流之風量的平衡。
如以上所述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包括:本體框體10,係在上面形成排氣口12a、12b;及頂板11,係具有在平面圖被配置於比排氣口12a、12b更前側的加熱口19a、19b、19c。在本體框體10內,被設置對在加熱口19a、19b、19c上所載置之被加熱物進行感應加熱的加熱線圈13a、13b、13c與送風機14。進而,包括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該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係具有第1吹出口31及第2吹出口32,並將來自送風機14的氣流導引至第1吹出口31、第2吹出口32。又,包括排氣導風構件2,該排氣導風構件2係被設置於排氣口12a、12b之上,並形成從第1入口21至第1出口22的風路23。在平面圖,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之第1吹出口31、第2吹出口32與排氣口12a、12b係在前後方向排列。在平面圖,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之第1吹出口31、第 2吹出口32與加熱線圈13a、13b係在前後方向排列。在平面圖,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之第1吹出口31、第2吹出口32係被設置於比加熱線圈13a、13b更前面側。排氣導風構件2之風路23的長度係比風路23之第1出口22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可抑制從第1吹出口31、第2吹出口32至排氣口12a、12b之氣流在左右傾斜。因此,在排氣口12a、12b流出再經由排氣導風構件2所流出之氣流的直線前進性變高,可提高藉來自排氣導風構件2的氣流之將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的作用。又,第1吹出口31及第2吹出口32係被設置於比加熱線圈13a、13b之中心更前面側,確保從第1吹出口31及第2吹出口32至排氣口12a、12b的距離。因此,至排氣口12a、12b抑制向左右方向之氣流的傾斜,而被整流成直線性流動之效果大。又,因為排氣導風構件2之風路23的長度係比風路23的第1出口22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所以在通過風路23的過程中氣流之前後方向的整流效果變大,可提高從第1出口22所流出之誘導氣流的指向性。藉由誘導氣流的指向性變高,可提高將所誘導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的作用。
第2實施形態
在本第2實施形態,主要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相異點。第24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的立體圖。加熱調理器100A具有2個加熱口19a、19b。又,在本實施形態,被設置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2相異的 排氣導風構件6。
第25圖係第2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A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立體圖。在本體框體10的內部,加熱線圈13a、13b被設置於與第24圖所示之對應各個加熱口19a、19b的位置。在本體框體10,在比加熱線圈13a及13b更後方,在左右排列地設置3個排氣口12c~12e。在本實施形態,排氣口12c係由一個開口所構成。排氣口12d及排氣口12e係分別由在前後方向長的複數個開口所構成。
在本體框體10內之比排氣口12c更下側,被設置將氣流從本體框體10內導向排氣口12c的第3導風構件7。在本體框體10內之比排氣口12e更下側,被設置將氣流從本體框體10內導向排氣口12e的第4導風構件8。
第26圖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第26圖係表示從第25圖所示之狀態已拆下加熱線圈13a、13b及上框101之狀態。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被設置於本體框體10內。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係用以將從送風機14A所送出之冷卻風,經由第1吹出口31A及第2吹出口32A導引至被配置於本體框體10內之冷卻對象的構件。送風機14A係在本實施形態是軸流式風扇。送風機14A係被配置成風扇之軸沿著前後方向。
第1吹出口31A與第2吹出口32A被形成於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係在內部形成風路34A,並將來自送風機14A的冷卻風導引至第1吹出口31A及第2吹出口32A。第1吹出口31A係在本體框體10內 的前面側,在上下開口。第2吹出口32A係藉在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的上面、與在此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之上所載置之加熱線圈13b(參照第25圖)的下面之間所形成的間隙所形成。第2吹出口32A係在左右開口。風路34A被形成於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的內部。驅動裝置15被配置於風路34A。
在第2吹出口32A的下游側與左側之加熱線圈13a(參照第25圖)的下側之間,被設置上下地站立並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導風板33A。複數個第3吹出口35A被設置於導風板33A的左側。第3吹出口35A係被配置於左側之加熱線圈13a(參照第26圖)的下側。在導風板33A的前面側,形成從第1吹出口31A及第2吹出口32A至第3吹出口35A之冷卻風的風路。
第27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6的上面側立體圖。第28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6的下面側立體圖。參照第27圖、第28圖,說明排氣導風構件6之構造。排氣導風構件6係具有大致矩形的外觀形狀,作成長度方向沿著加熱調理器100A的左右方向,並被載置於排氣口12c與12d、排氣口12e之上(參照第24圖)。在本實施形態,將一個排氣導風構件6配置成跨在2個排氣口12c、12d(參照第24圖、第25圖)。
排氣導風構件6係具有:上板65,係被配置成平板面成為大致水平;前板66;傾斜板67,係連接上板65與前板66,並從後向前下降;以及左右一對的側板68;並在內部形成由這些元件所包圍之空間。
在上下方向貫穿之風路63被形成於排氣導風構件6。將風路63之下端開口稱為第1入口61,並將風路63之上端開口稱為第1出口62。如第28圖所示,在排氣導風構件6的後面未設置牆壁而作成開口,將此開口稱為第2出口64。在上板65的下面,將在排氣導風構件6之內寬整體設置並在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3條肋69a、69b、69c設置成彼此隔著間隔。位於最前側的肋69a係被設置於從前板66向後方分開的位置。藉在鄰接的肋69a、69b、69c彼此之間所設置的間隙,構成2條風路63。
如第27圖所示,在排氣導風構件6之前側所設置的傾斜板67係朝向前方下降。形成於傾斜板67之第1出口62的開口面亦與傾斜板67一樣地朝向前方下降。本實施形態之第1出口62係被配置於比第1實施形態之第1出口22後方,第1出口62係位於排氣導風構件6之前後方向的靠中央。傾斜板67之前後方向的範圍亦比第1實施形態之傾斜板27長,前板66亦低。因此,在從使用加熱調理器100A之使用者觀察時,更減輕排氣導風構件6的突出感,因為對使用者排氣導風構件6看起來薄,所以提高加熱調理器100A之設計性。
如第28圖所示,第1入口61的開口面係與第1出口62之開口面大致平行,並朝向前方向下方傾斜。在本實施形態,藉由使形成風路63之肋69a、69b、69c的下端愈往後方位於愈上側,使第1入口61的開口面傾斜。
第29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的平面圖。L1係加熱口19a、19b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間的距離,在 左端設置加熱口19a、並在右端設置加熱口19b之本實施形態,係加熱口19a之左端與加熱口19b之右端的距離。L2係第1出口62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間的距離,在設置2個排氣導風構件6之本實施形態,係左側的排氣導風構件6之第1出口62的左端與右側的排氣導風構件6之第1出口62的右端之間的距離。L3係左端的加熱口19a之寬度方向的中心與右端的加熱口19b之寬度方向的中心之間的距離。在本實施形態,亦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具有L1>L2>L3之關係,並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之作用效果。
第30圖係第2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A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平面圖。P1係表示加熱線圈13a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位置,P2係表示加熱線圈13b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位置。第31圖係從第30圖已拆下加熱線圈13a、13b及上框101之狀態的圖。
如第30圖、第31圖所示,第1吹出口31A及第2吹出口32A之至少一部分係被配置於比左側之加熱線圈13a的中心位置P1及右側之加熱線圈13b的中心位置P2更前面側。又,第1吹出口31A之至少一部分係在平面圖與加熱線圈13b在前後方向重疊。又,第1吹出口31A之至少一部分係在平面圖與排氣口12e在前後方向重疊。第1吹出口31A、加熱線圈13b以及排氣口12e在前後方向被配置成直線。從第1吹出口31A被吹出至加熱線圈13b之下側的冷卻風係冷卻加熱線圈13b,並往後方的排氣口12b成直線地流動。因此,可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的作用效果。
來自第2吹出口32A之冷卻風及來自第1吹出口31A之冷卻風的一部分係被導引至導風板33A,並在導風板33A之前面側的區域,朝向左側的加熱線圈13a流動。藉由第1吹出口31A及第2吹出口32A被配置於比加熱線圈13a的中心位置P1更前面側,冷卻風係被導引至加熱線圈13a的前面側部分。此冷卻風係經由第3吹出口35A被吹在加熱線圈13a的下側,冷卻加熱線圈13a。已冷卻加熱線圈13a之冷卻風係朝向後方的排氣口12c、12d成直線性地流動。因此,可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的作用效果。
第32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的側面剖面圖。在第32圖,表示通過送風機14A及第1吹出口31A之截面的概略,紙面左側係前側。第33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的正面剖面圖。在第32圖,表示通過第2吹出口32A之示意截面。
如第32圖所示,在送風機14A的下游側,在上下形成兩段之冷卻風的風路。下側的風路係形成於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之內部的風路34A。上側的風路係形成於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之上面之上側的風路。從送風機14A所送出之冷卻風的一部分係在通過形成於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之風路34A的過程,冷卻風路34A所收容之驅動裝置15。在風路34A流動之冷卻風的一部分係經由第1吹出口31A流入加熱線圈13b的下側。流入加熱線圈13b的下側之冷卻風的流動係如在第30圖及第31圖的說明所示。
從送風機14A所送出的冷卻風之剩下的部分係通 過形成於第1冷卻風導風構件30A之上側的風路34,並從第2吹出口32A流出。如第33圖所示,沿著導風板33A朝向左側流動,再經由第3吹出口35A,流入加熱線圈13a的下側。流入加熱線圈13a的下側之冷卻風的流動係如在第30圖及第31圖的說明所示。
第34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口12c附近的局部剖面圖。風路63之軸向的長度,即從第1入口61至第1出口62的長度係比第1入口61及第1出口62的各個開口面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這種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又,風路63的軸對鉛垂方向朝向第1出口62向前方傾斜,這種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從排氣口12c所流出的冷卻風係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其一部分經由風路63從第1出口62流出,並作用為誘導氣流,剩下的一部分從第2出口64流出。
第3導風構件7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之後導風壁72、與和後導風壁72在前後方向隔著間隔所設置的前導風壁71。前導風壁71與後導風壁72係被配置成彼此的平板面相對向。後導風壁72係被配置於比第1入口61更後側。與排氣口12c之上游側連接的流路被形成於後導風壁72與前導風壁71之間。導風板73被設置於前導風壁71之上游側且下側。設置導風板73之位置係往第3導風構件7之氣流的入口。導風板73係被配置成其平板面沿著前後方向。雖在第34圖未圖示,複數片導風板73係被配置成在本體框體10的左右方向彼此隔著間隔。藉由將這種導風板73設置於第3導風構件7的入口,可減輕氣流之左右方向的傾斜。
第3導風構件7的下面係以底板74所覆蓋。底板74與後導風壁72之下端部係以曲面75連接。因此,被導引至導風板73並從前朝向後流入第3導風構件7的冷卻風係藉曲面75向上方導引。藉附壁效應,形成從曲面75沿著後導風壁72的氣流。即,曲面75及後導風壁72係作用為向上方導引從前往後之氣流的導風板。
在第34圖,以D1表示第1入口61與前導風壁71之最短距離。又,以D2表示第1入口61與後導風壁72之最短距離。在本實施形態,距離D2係比距離D1更短。即,第1入口61係被配置於比前導風壁71更接近後導風壁72的位置。因此,可如上述所示藉附壁效應使從曲面75沿著後導風壁72上升的氣流更多地流入第1入口61。從第1入口61流入風路63的氣流係朝向第1出口62向斜上方流動。根據藉導風板73之左右方向的整流效果、藉曲面75與後導風壁72之附壁效應、以及D2<D1之關係,來自第1出口62的氣流係成為朝向斜上方之擾流少的誘導氣流。
在第34圖,形成風路63的3條肋69a~69c中最後方之肋69c的長度最長。因此,藉後導風壁72所導引之往上方的氣流係因為藉肋69c的前面所導引,所以促進往第1入口61之氣流的流入。形成風路63之肋69a~69c係其本身成為風路阻力,而產生壓損。又,從阻止異物侵入、作成難視認內部之提高設計性的觀點,風路63之前後方向的寬度比較窄者為佳,但是若使風路63之前後方向的寬度變窄,壓損變大。風路63係像這樣產生壓損,但是藉由使肋69c的長度變長, 肋69c作用為氣流的導件,有助於往風路63之氣流的流入。換言之,使肋69c比其他的肋69a、69b更長,而作用為氣流的導件,藉此,可縮短風路63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或者縮短風路63的長度,亦可抑制從風路63所流出的誘導氣流之風速的降低。又,藉由使位於最後側之肋69c變長,藉肋69c之整流效果變高,且可提高從在肋69c之前側所形成的風路63送出的誘導氣流之向前方之傾斜角度的形成精度。藉由形成往斜上方之擾流少的氣流,此氣流誘導蒸氣或煙之效果變高。
第35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口12d附近的局部剖面圖。第35圖之紙面左側係加熱調理器100A的前側。在排氣口12d的上游側,如第34圖所示之第3導風構件7係未被設置。因此,至排氣口12d之風路係與至排氣口12c之風路(參照第34圖)相比,可說是壓損小的構成。依此方式,藉至排氣口12c之風路與至排氣口12d之風路,在壓損設置差異,藉此,可調整流入排氣口12c之冷卻風與流入排氣口12d之冷卻風的風量。在本實施形態,藉由使在排氣口12d之上游側的壓損相對地變小,使流入排氣口12d之風量相對地變大。藉此,在來自其他的排氣口12c及排氣口12e的誘導氣流與來自排氣口12d的誘導氣流之間,減輕風速的不均勻。藉由提高來自個排氣口12c、12d以及12e的誘導氣流之風速的均勻性,是在左右之加熱口19a、19b的任一個所載置之調理容器,都可將來自該調理容器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
第36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口12e附近的局部剖面圖。第4導風構件8被設置於排氣口12e的上游側。第4 導風構件8係在上面具有從前往後上升的傾斜面,第4導風構件8之傾斜面的上端係位於排氣口12e的下側。從第1吹出口31A所吹出並往後方的冷卻風(參照第31圖)係被第4導風構件8之傾斜面所導引而一面上升一面流動,從排氣口12e流出。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A,可抑制從第1吹出口31A、第2吹出口32A至排氣口12c、12d、12e的氣流在左右傾斜。因此,從排氣口12c、12d、12e流出並經由排氣導風構件6所流出之氣流的直線前進性變高,而可提高藉來自排氣導風構件6的氣流之將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的作用。又,第1吹出口31A及第2吹出口32A係被設置於比加熱線圈13a、13b的中心更前面側,而確保從第1吹出口31A及第2吹出口32A至排氣口12c、12d、12e的距離。因此,至排氣口12c、12d、12e抑制往左右方向之氣流的傾斜,整流成直線性流動之效果高。又,排氣導風構件6之風路63的長度係因為比風路63的第1出口62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所以在通過風路63之過程的氣流之前後方向的整流效果變高,而可提高從第1出口62所流出之誘導氣流的指向性。藉由誘導氣流的指向性變高,可提高將所誘導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的作用。
第3實施形態
第37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的立體圖。加熱調理器100B具有3個加熱口19a、19b、19c。又,在本實施形態,設置一個形狀與第1、第2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2、6相異的排氣導風構件9。本體框體10B係高度尺 寸比在第1、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者小。又,吸氣口18B係形成於從本體框體10B的前壁至底板(參照第44圖)。
第38圖係第3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B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立體圖。在本體框體10B的內部,加熱線圈13a、13b、13c被設置於與第37圖所示之各個加熱口19a、19b、19c對應的位置。在本體框體10B,排氣口12f被設置於比加熱線圈13a~13c更後方。在本實施形態,排氣口12f係由3個開口所構成。驅動裝置15(參照第39圖)之散熱片110被設置於本體框體10B內。散熱片110係在前後方向被設置於加熱線圈13a與排氣口12f之間、及加熱線圈13b與排氣口12f之間。
第39圖係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第39圖係表示從第38圖所示之狀態已拆下加熱線圈13a~13c及上框101之狀態。具有相同之構造的2台送風機14B被設置於本體框體10B內。送風機14B係具有離心式風扇141、與收容風扇141之外殼142,來自風扇141之氣流所通過的吹出口143被形成於外殼142。在本實施形態,外殼142作用為將來自風扇141之氣流導引至吹出口143的冷卻風導風構件。送風機14B之吹出口143係作成朝向後方,並被配置於比加熱線圈13a~13c(參照第38圖)更前面側。
第40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9的上面側立體圖。第41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排氣導風構件9的下面側立體圖。參照第40圖、第41圖,說明排氣導風構件9之構造。排氣導風構件9係具有大致矩形的外觀形狀,作成長度方 向沿著加熱調理器100B的左右方向,並被載置於排氣口12f之上(參照第37圖)。在本實施形態,將一個排氣導風構件9配置成跨在排氣口12f的3個開口(參照第37圖、第38圖)。
排氣導風構件9具有由從後往前下降之傾斜面所構成的上板95。在本實施形態,上板95係曲面。在上下方向延伸之左右一對的側板98被設置於上板95的下面。
在上下方向貫穿之風路93被形成於排氣導風構件9。將風路93之下端開口稱為第1入口91,並將風路93之上端開口稱為第1出口92。如第41圖所示,在排氣導風構件9的後面未設置牆壁而作成開口,將此開口稱為第2出口94。在上板95的下面,將在排氣導風構件9之內寬整體所設置並在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3條肋99a、99b、99c設置成彼此隔著間隔。藉在鄰接的肋99a、99b、99c彼此之間所設置的間隙,在前後構成2列的風路93。
如第40圖所示,第1出口92係藉隔板96劃分成左右。藉由對第1出口92隔開,排氣分流。所劃分之第1出口92的各個係被設置於與排氣口12f之3個開口(參照第38圖)的各個相對向的位置。形成於排氣導風構件9之第1出口92的開口面係與朝向前方傾斜的上板95一樣,朝向前方下降。
第42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的平面圖。L1係加熱口19a、19b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間的距離,在左端設置加熱口19a、並在右端設置加熱口19b之本實施形態,係加熱口19a之左端與加熱口19b之右端的距離。L2係第1出口92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間的距離。L3係左端的加熱口 19a之寬度方向的中心與右端的加熱口19b之寬度方向的中心之間的距離。在本實施形態,亦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具有L1>L2>L3之關係,並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之作用效果。
第43圖係第3實施形態的加熱調理器100B之已拆下頂板11之狀態的平面圖。P1係表示加熱線圈13a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位置,P2係表示加熱線圈13b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位置。如第43圖所示,左側之送風機14B的吹出口143係被配置於比加熱線圈13a的中心位置P1更前側,右側之送風機14B的吹出口143係被配置於比加熱線圈13b的中心位置P2更前側。又,吹出口143之至少一部分係在平面圖與排氣口12f在前後方向重疊。吹出口143、加熱線圈13a以及排氣口12f在前後方向被配置成直線,吹出口143、加熱線圈13b以及排氣口12f在前後方向被配置成直線。風扇141動作而從吹出口143所吹出之冷卻風係冷卻加熱線圈13a、13b,並往後方的排氣口12f成直線地流動。因此,形成經由排氣口12f及排氣導風構件9所流出之直線性的誘導氣流,此誘導氣流之往左右的擴散受到抑制。
散熱片110係在本體框體10B內被配置成散熱片的平板面沿著從吹出口143所流出之氣流的流動方向(在本實施形態為前後方向)。散熱片110係被配置成比加熱線圈13a及13b更後面,且比排氣口12f更前面。散熱片110係被配置於從吹出口143至排氣口12f之氣流旳流路上,散熱片110的平板面作用為抑制氣流之往左右方向的擾流之整流手段。如第43圖之加熱線圈13b的後方所示,亦可在前後方向配置複數片 散熱片110。藉由作成依此方式,可提高藉散熱片110之整流效果。藉散熱片110之整流效果,形成經由排氣口12f及排氣導風構件9所流出之直線性的誘導氣流,此誘導氣流之往左右的擴散受到抑制。
第44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的側面剖面圖。在第44圖,表示通過送風機14B及左側之加熱線圈13a之截面的概略,紙面左側係前側。本體框體10B之吸氣口18B係被設置成從本體框體10B的前壁至底面。在與吸氣口18B相向的位置,配置形成於送風機14B之外殼142的吸入口144。送風機14B動作時,經由吸氣口18B吸入空氣,再從送風機14B的吹出口143朝向加熱線圈13a的下側吹出冷卻風。所吹出之氣流係在加熱線圈13a之下側的過程,冷卻加熱線圈13a,並在通過驅動裝置15之周邊的過程,冷卻驅動裝置15。冷卻風係藉散熱片110之平板面所整流,並朝向排氣口12f流動,再從排氣導風構件9之第1出口92及第2出口94被排出。
第45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的側面剖面圖。在第45圖,表示通過送風機14B及右側之加熱線圈13b之截面的概略,紙面左側係前側。氣流之流動係與在第44圖所說明的相同。因為2個散熱片110被配置於第45圖所示之加熱線圈13b的後方,所以提高藉散熱片110之整流效果。
第46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排氣口12f附近的局部剖面圖。第46圖之紙面左側係加熱調理器100B的前側。風路93之軸向的長度,即從第1入口91至第1出口92的長度係比第1入口91及第1出口92的各個開口面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 長,這種構成係與第1、第2實施形態一樣。風路93對鉛垂方向朝向第1出口92向前方傾斜,這種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鉛垂線300、風路93的軸301以及傾斜角度θ1係與在第1實施形態所定義的一樣。
導風板120被設置於在上下貫穿之排氣口12f的邊緣。導風板120係位於第1入口91之上游側且比第1入口91的後端部更前側。導風板120係具有從排氣口12f之前側的邊緣往後斜下降的傾斜面之平板狀的構件。風路93之傾斜方向與導風板120之傾斜方向係相同,但是導風板120之傾斜面與鉛垂線300之夾角θ2係比傾斜角度θ1更大。藉由依此方式構成,從本體框體10B內往排氣口12f所流動的氣流係藉導風板120導引至風路93的下部,而促進往前側的風路93之氣流的流入。因為藉導風板120抑制氣流的擾流,所以抑制通過風路93並從第1出口92所流出之氣流的擴散,而可提高作為誘導氣流的作用。又,藉導風板120的導風作用,因為抑制從排氣口12f流入風路93之氣流的壓損,所以與不包括導風板120的情況相比,可減少送風機14B的負載。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加熱調理器100B,可抑制從吹出口143至排氣口12f的氣流在左右傾斜。因此,從排氣口12f流出並經由排氣導風構件9所流出之氣流的直線前進性變高,而可提高藉來自排氣導風構件9的氣流之將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的作用。又,吹出口143係被設置於比加熱線圈13a、13b的中心更前面側,而確保從吹出口143至排氣口12f的距離。因此,至排氣口12f抑制往左右方向之氣流的傾 斜,整流成直線性流動之效果高。又,排氣導風構件9之風路93的長度係因為比風路93的第1出口92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所以在通過風路93之過程的氣流之前後方向的整流效果變高,而可提高從第1出口92所流出之誘導氣流的指向性。藉由誘導氣流的指向性變高,可提高將所誘導之蒸氣或煙誘導至換氣裝置201的作用。

Claims (12)

  1. 一種加熱調理器,係包括:本體框體,係在上面形成排氣口;頂板,係具有在平面圖被配置於比該排氣口更前側的加熱口,並被設置於該本體框體之上;加熱線圈,係對在該加熱口之上所載置的被加熱物進行感應加熱;送風機;冷卻風導風構件,係具有吹出口,並將來自該送風機之氣流導引至該吹出口;以及排氣導風構件,係被設置於該排氣口之上,並形成從第1入口至比該第1入口更上側之第1出口的風路;在平面圖,該冷卻風導風構件之該吹出口與該排氣口係在前後方向排列;在平面圖,該冷卻風導風構件之該吹出口與該加熱線圈係在前後方向排列;在平面圖,該冷卻風導風構件之該吹出口係被設置於比該加熱線圈之中心更前面側;該排氣導風構件之該風路的長度係比該風路之該第1出口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該排氣導風構件之該風路的該第1出口之前後方向的中心係位於比該排氣導風構件之該風路的該第1入口之前後方向的中心更前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在該排氣導風構件,第2出口被形成於比該第1出口更後方;該排氣導風構件係構成為使從該排氣口所流出的氣流分流至該第1出口與該第2出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在該送風機動作時,從該第2出口所流出之氣流的風速比從該第1出口所流出之氣流的風速更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該排氣導風構件之該風路的軸係在對鉛垂向前方大於0度且35度以下的範圍傾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在平面圖在至少一部分與該排氣導風構件之該第1入口在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被設置整流板。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包括後導風壁,該後導風壁係被設置於比該第1入口更下側且後側,並向上方導引從前往後的氣流。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包括前導風壁,該前導風壁係被設置於比該第1入口更下側,並以在與該後導風壁之間隔著間隔的方式被配置於比該後導風壁更前側;該後導風壁之平板面與該前導風壁之平板面係彼此相對向;該第1入口係被配置於比該前導風壁更接近該後導風壁的 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在該排氣導風構件之形成該風路的壁中位於最後側的壁之沿著該風路之軸的長度最長。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在該本體框體的左右方向,該第1出口被配置於該加熱口的左端與右端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在該本體框體的左右方向,該加熱口的中心係被配置於該第1出口的左端與右端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加熱調理器,其中包括導風板,該導風板係被設置於該第1入口之上游側,並比該第1入口之後端部更前側;該導風板之平板面係對鉛垂向前方傾斜;該排氣導風構件之該風路的軸係對鉛垂向前方傾斜;該導風板之平板面的傾斜角度係比該排氣導風構件之該風路的軸之傾斜角度更大。
TW107104986A 2017-09-13 2018-02-12 Heating conditioner TWI660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2949 WO2019053793A1 (ja) 2017-09-13 2017-09-13 加熱調理器
WOPCT/JP2017/032949 2017-09-13
??PCT/JP2017/032949 2017-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6737A true TW201916737A (zh) 2019-04-16
TWI660647B TWI660647B (zh) 2019-05-21

Family

ID=65722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986A TWI660647B (zh) 2017-09-13 2018-02-12 Heating conditione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2181B2 (zh)
EP (1) EP3684141B1 (zh)
JP (1) JP6840252B2 (zh)
CN (1) CN111247872B (zh)
TW (1) TWI660647B (zh)
WO (1) WO20190537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39946B2 (en) 2019-12-25 2023-08-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ok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26890A (en) * 1946-01-12 1950-10-24 Cribben And Sexton Company Circulating air passage structure for ranges
JPS57109291A (en) * 1980-12-26 1982-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
JPS63148595A (ja) * 1986-12-11 1988-06-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装置
JP2002093559A (ja) 2000-09-18 2002-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2134255A (ja) 2000-10-23 2002-05-10 Hitachi Hometec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2299026A (ja) 2001-03-30 2002-10-11 Hitachi Hometec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2313550A (ja) * 2001-04-13 2002-10-25 Hitachi Hometec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672000A (zh) * 2002-11-29 2005-09-21 山田善洋 供排气型排油烟机
JP2004235124A (ja) * 2003-02-03 2004-08-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05048795A1 (ja) * 2003-11-18 2005-06-02 Shinpo Kabushiki Kaisya 無煙ロースター
JP2006280441A (ja) * 2005-03-31 2006-10-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加熱調理器
JP4664754B2 (ja) * 2005-06-30 2011-04-06 株式会社東芝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1291428B1 (ko) * 2006-12-14 2013-07-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JP2008152982A (ja) * 2006-12-15 2008-07-03 Hitachi Appliances Inc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1076147B1 (ko) * 2006-12-25 2011-10-21 미쓰비시덴끼 홈기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도가열 조리기
JP4944815B2 (ja) 2008-02-26 2012-06-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厨房装置
TWI409420B (zh) * 2008-07-02 2013-09-21 Panasonic Corp Kitchen unit with ventilator
JP2010071615A (ja) * 2008-09-22 2010-04-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加熱調理器
CN201708968U (zh) * 2008-11-26 2011-01-12 株式会社东芝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5188416B2 (ja) 2009-02-19 2013-04-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58804B2 (ja) * 2010-01-28 2013-08-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調理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054146A (ja) * 2010-09-02 2012-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加熱調理器及び排気口カバー
JP5919180B2 (ja) 2012-12-12 2016-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6500135B (zh) * 2015-09-03 2020-01-14 Lg电子株式会社 燃气烹饪设备
JP6743166B2 (ja) * 2016-03-01 2020-08-19 マイヤー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ーズ リミテッド 誘導バーナー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52181B2 (en) 2022-09-20
EP3684141B1 (en) 2021-05-05
US20200374991A1 (en) 2020-11-26
TWI660647B (zh) 2019-05-21
JP6840252B2 (ja) 2021-03-10
EP3684141A1 (en) 2020-07-22
JPWO2019053793A1 (ja) 2020-07-30
WO2019053793A1 (ja) 2019-03-21
CN111247872A (zh) 2020-06-05
EP3684141A4 (en) 2020-09-09
CN111247872B (zh) 2022-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81281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2022198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8709250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JP2018084382A (ja) レンジフード
CN105698265A (zh) 具有引流结构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TWI660647B (zh) Heating conditioner
JP5803901B2 (ja) 換気システム
JP201123705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床置式室内機
CN20831255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2005024225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8135765A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空気清浄機能付送風装置
KR20130043979A (ko) 스텐드형 공기조화기
JP668650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8180547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793625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EP3006850A1 (en) Vertical air-conditioner air supply apparatus with airflow distribution assembly
JP2008185235A (ja) 床置形空気調和機
KR10055542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리어 가이드 구조
JP200733330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7399683B2 (ja) 排気フード
JP7386387B2 (ja) 送風装置
WO2023181535A1 (ja) 気流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192424A (ja) 換気システム
JP2004340497A (ja) 空気調和機
JP4792990B2 (ja) 換気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