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4139A -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溫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溫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4139A
TW201804139A TW106132636A TW106132636A TW201804139A TW 201804139 A TW201804139 A TW 201804139A TW 106132636 A TW106132636 A TW 106132636A TW 106132636 A TW106132636 A TW 106132636A TW 201804139 A TW201804139 A TW 20180413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tube
temperature
thermocouple
section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2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5172B (zh
Inventor
大坂晃弘
山口英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立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立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立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4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4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51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51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08Protective devices, e.g.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24Thermal treatment for mod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e.g. annealing, sinter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14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02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e.g. thermocoup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2Diffusion of impurity materials, e.g. doping materials, electrode materials, into or out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or between semiconductor reg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impurities; Re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8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242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sorting or marking
    • H01L21/67248Temperature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00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i.e. testing of parts without further processing to modify the parts as such;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01L22/10Measuring as part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L22/12Measuring as part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structural parameters, e.g. thickness, line width, refractive index, temperature, warp, bond strength, defects, optical inspection, electrical measurement of structural dimensions, metallurgic measurement of diffu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將反應管內部所設置之熱電偶,設置於反應管外部的構成。
本發明的熱電偶,係構成為具備有:測溫部,其係測定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其於內部設有構成上述測溫部的芯線;以及緩衝部,其設置於上述本體部之至少上述測溫部附近;其中,其介隔著上述緩衝部與上述反應管接觸的狀態,被固定於上述反應管的外側。

Description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溫度控制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基板處理裝置、熱電偶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基板處理裝置一例係半導體製造裝置,另一半導體製造裝置一例已知有直立式裝置。已知此種基板處理裝置係在反應管內設有能多層保持基板(晶圓)之基板保持構件的晶舟,在該保持複數基板狀態下,於反應管內的處理室,依既定溫度對基板施行處理。
專利文獻1有揭示:在由晶舟保持複數片晶圓,並插入反應管內的狀態下,根據由反應管內所設置溫度檢測手段的溫度感測器所檢測到溫度資訊,將反應管內的溫度維持既定溫度狀態下,對反應管內的晶圓供應原料氣體,而在晶圓上形成膜的技術。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構成,因為在施行成膜的反應室內設置溫度感測器,因而保護著檢測溫度部分的石英製保護管亦會有遭成膜的情況。所以,會有因熱應力的影響等,而導致該保護管破損、或成為微塵產生源情況的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052319號公報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將在反應管內部所設置之熱電偶,設置於反應管外部的構成。
根據本發明一態樣所提供的熱電偶,係構成為具備有:測溫部,其係測定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其於內部設有構成上述測溫部之芯線;以及緩衝部,其設置於上述本體部之至少上述測溫部附近;其中,在經由上述緩衝部而與上述反應管接觸的狀態下,固定於上述反應管外側。
根據本發明的基板處理裝置,可提供將熱電偶配置於反應管外部的構成。
1‧‧‧溫度感測器(熱電偶)
1a‧‧‧第1本體部(頂板用熱電偶)
1b‧‧‧側壁用熱電偶(第2本體部)
1c‧‧‧連接部
2‧‧‧蓋體(保護構件)
2a‧‧‧深衝部
3‧‧‧絕熱材
4‧‧‧夾具
11‧‧‧第1溫測部(熱電偶前端上區;測溫部)
11b‧‧‧測溫部
12‧‧‧絕緣管(本體部)
12a‧‧‧本體部
13‧‧‧保護管(保護部)
13a‧‧‧連接部
13b‧‧‧接著部
13c‧‧‧保護部
14‧‧‧熱電偶芯線
15‧‧‧取得部(連接器)
16‧‧‧第2溫測部(熱電偶前端下區;測溫部)
17‧‧‧氧化鋁水泥
18(18a、18b、18c)‧‧‧間隔物(緩衝部)
21‧‧‧測溫部(溫測點;測溫部)
23‧‧‧栓
24‧‧‧加熱器熱電偶(定位栓;栓)
25‧‧‧氧化鋁套筒
26‧‧‧固定部
27‧‧‧白金(Pt)線
27-1、27-2、27-3、27-4‧‧‧白金(PT)
31‧‧‧空間部
32‧‧‧前端部分
33‧‧‧深衝部
34‧‧‧頂板加熱器(加熱部)
115‧‧‧晶舟升降機
120‧‧‧排氣管
121a‧‧‧CPU
121b‧‧‧RAM
121c‧‧‧記憶裝置
121d‧‧‧I/O埠
121e‧‧‧內部匯流排
122‧‧‧輸出入裝置
123‧‧‧外部記憶裝置
200‧‧‧晶圓(基板)
201‧‧‧處理室
202‧‧‧處理爐
203‧‧‧反應管
203a‧‧‧頂上部
207‧‧‧加熱器(加熱部)
209‧‧‧圓筒部
217‧‧‧晶舟
218‧‧‧晶舟支撐台
219‧‧‧密封蓋
220‧‧‧氣密構件
222‧‧‧氣體供應區域
224‧‧‧氣體排氣區域
226‧‧‧歧管(爐口部)
230‧‧‧排氣口
231‧‧‧排氣管
232‧‧‧排氣管
234a~234c‧‧‧氣體供應孔
235‧‧‧氣體供應狹縫
236‧‧‧氣體排氣狹縫
244‧‧‧APC閥
245‧‧‧壓力感測器
246‧‧‧真空泵
248、250‧‧‧內壁
252‧‧‧邊界壁
254‧‧‧邊界壁
267‧‧‧晶舟旋轉機構
280‧‧‧控制器
310a~310f‧‧‧氣體供應管
320a~320f‧‧‧質量流量控制器(MFC)
330a~330f‧‧‧閥
340a~340c‧‧‧噴嘴
350a~350c‧‧‧噴嘴支撐部
410a~410c‧‧‧噴嘴
圖1係本發明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的直立式處 理爐概略構造圖,處理爐部分的縱剖視圖。
圖2係本發明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的直立式處理爐其中一部分之概略構造圖,反應管的橫剖視圖。
圖3係本發明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的控制器概略構造圖,控制器的控制系統方塊圖。
圖4係於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中,在反應管上所安裝之熱電偶的概略構造圖。
圖5(a)及(b)係將本發明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熱電偶的溫度檢測部放大之詳細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蓋體一實施態樣之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絕熱材之一實施態樣之圖。
圖8中,(a)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在反應管外側安裝熱電偶的樣子之概略圖。(b)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在反應管外側安裝熱電偶後,保護構件內的樣子之概略圖。
圖9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的直立式處理爐概略構造圖,在反應管外側安裝熱電偶時的處理爐部分之縱剖視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在爐口部安裝熱電偶的樣子之概略圖。
圖11係習知之將熱電偶安裝於反應管內側的情況、與本發明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將熱電偶安裝於反應管外側的情況,就溫度 特性的比較顯示之概略圖。
圖12中,(a)係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在反應管外側安裝熱電偶的樣子之概略圖。(b)係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在反應管外側安裝熱電偶後,保護構件內的樣子之橫剖視圖。
圖13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保護管的詳細圖示例。
圖14係於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中,在反應管上所安裝之熱電偶的概略構造圖。
圖15係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保護構件一實施態樣圖。
圖16係於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中,在反應管所安裝之熱電偶的概略構造圖。
圖17A係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供保護頂板部用的保護構件之一實施態樣之圖。
圖17B係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經安裝供保護頂板部用的保護構件後之樣子之概略剖視圖。
圖18係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供保護側壁部用的保護構件之一實施態樣圖。
圖19A係顯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的概略構造圖,在反應管外側安裝熱電偶後的樣子之概略圖。
圖19B係顯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的概略構造圖,在反應管外側安裝熱電偶,更利用保護構件覆蓋後的樣子之概略圖。
圖20係本發明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基板處理裝置的直立式處理爐之概略構造圖,施行熱電偶安裝位置(高度)改善時的處理爐部分之縱剖視圖。
圖21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及第3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熱電偶安裝於反應管的狀態之剖視圖。
圖22係第2實施形態及第3實施形態較佳地使用之熱電偶的概略構造圖,顯示本體部與保護部的安裝狀態之概觀圖。
圖23係圖22中的A-A剖視圖、圖22中的B-B剖視圖、圖22中的C-C剖視圖。
<本發明一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使用圖1、圖2等進行說明。本發明的基板處理裝置係構成製造半導體裝置時所使用之半導體製造裝置一例。
首先,如圖1所示,處理爐202係具有當作加熱部(加熱機構)用的加熱器207。加熱器207係呈圓筒形狀,雖未圖示,但屬於含有加熱器芯線與絕熱材的構成。加熱器207的下部係利用由當作保持板用之加熱器基座(未圖示)支撐而呈垂直安設。又,加熱器207亦具有利用熱使處理氣體活化(激發)的活化機構(激發部)功能。
在加熱器207的內側配設有與加熱器207呈同心圓狀之構成反應容器(處理容器)的單管構造之反應管203。反應管203係由例如 石英(SiO2)或碳化矽(SiC)等耐熱性材料形成。反應管203係形成下端部呈開放、且上端部由平坦狀壁體阻塞的具頂板形狀。反應管的上端部(以下亦稱「頂板部」)就從確保強度的觀點便構成較厚狀態。反應管203的側壁係具備有:形成圓筒形狀的圓筒部209、以及在圓筒部209的外壁所設置之氣體供應區域222與氣體排氣區域224。在反應管203的圓筒部209內部形成有處理室201。處理室201係構成可處理屬於基板的晶圓200。又,處理室201係構成可收容能依水平姿勢且在垂直方向呈多層對齊狀態保持著晶圓200的晶舟217。
氣體供應區域222係依凸部朝圓筒部209一側壁的外側突出方式形成。氣體供應區域222的外壁係在當作圓筒部209外壁其中一部分用的一側壁外側,形成較大於圓筒部209外徑、且與圓筒部209呈同心圓狀。氣體供應區域222係構成下端部呈開放、且上端部由平坦狀壁體阻塞的具頂板形狀。氣體供應區域222係沿其之長度方向(上下方向)收容後述噴嘴410a~410c,且在構成氣體供應區域222與圓筒部209間之邊界之壁體即邊界壁254上,形成後述氣體供應狹縫235。邊界壁254係圓筒部209的一側壁,且其外側面構成面朝氣體供應區域222的側面部分。
在形成圓筒部209之氣體供應區域222的一側壁,所相對向的另一側壁上形成氣體排氣區域224。氣體排氣區域224係依在與氣體供應區域222之間夾置著收容處理室201之晶圓200的區域之方式配置。氣體排氣區域224係凸部依朝圓筒部209的氣體供應區域 222所形成之一側壁之相對向另一側壁外側突出方式形成。氣體排氣區域224的外壁係較大於圓筒部209外徑、且與圓筒部209呈同心圓狀地形成於作為圓筒部209的外壁其中一部分之另一側壁外側。氣體排氣區域224係下端部與上端部均構成由平坦狀壁體阻塞的具頂板形狀。在構成氣體排氣區域224與圓筒部209間的邊界之壁體即邊界壁252上,形成後述氣體排氣狹縫236。邊界壁252係圓筒部209的其中一部分,且其外側面構成面朝氣體排氣區域224的側面部分。
反應管203的下端係由當作爐口部用的圓筒體狀歧管226支撐。歧管226係由例如鎳合金、不銹鋼等金屬形成,或者由石英(SiO2)或碳化矽(SiC)等耐熱性材料形成。在歧管226的上端部形成凸緣,在該凸緣上設置支撐著反應管203的下端部。在該凸緣與反應管203的下端部間介設有O形環等氣密構件220,而將反應管203內呈氣密狀態。
在歧管226下端的開口部,經由O形環等氣密構件220氣密式安裝著密封蓋219,構成氣密式阻塞反應管203下端之開口部側(即歧管226開口部)狀態。密封蓋219係由例如鎳合金、不銹鋼等金屬形成,形成圓盤狀。密封蓋219亦可構成為由石英(SiO2)或碳化矽(SiC)等耐熱性材料覆蓋著其外側的狀態。
在密封蓋219上設置支撐著晶舟217的晶舟支撐台218。晶舟支撐台218係由例如石英、碳化矽等耐熱性材料構成,具有絕熱部 的功能,且成為支撐著晶舟的支撐體。晶舟217係直立於晶舟支撐台218上。晶舟217係由例如石英、碳化矽等耐熱性材料構成。晶舟217係具有固定於未圖示之晶舟支撐台上的底板、及配置於其上方的天花板,且具有在底板與天板之間架設複數支支柱的構造。晶舟217保持著複數片晶圓200。複數片晶圓200係依相互隔開一定間隔呈水平姿勢保持、且相互呈中心對齊狀態,朝反應管203的管軸方向呈多層積載,且由晶舟217的支柱支撐著。
在與密封蓋219之處理室201的對向側設有使晶舟旋轉的晶舟旋轉機構267。晶舟旋轉機構267的旋轉軸係貫穿密封蓋並連接於晶舟支撐台218,藉由利用晶舟旋轉機構267經由晶舟支撐台218使晶舟217旋轉,而使晶圓200旋轉。密封蓋219係利用在反應管203外部所設置當作昇降機構用的晶舟升降機115在垂直方向上進行昇降,藉此便可對處理室201內進行晶舟217的搬入/搬出。
歧管226中,將支撐著噴嘴340a~340c的噴嘴支撐部350a~350c依彎曲呈L狀並貫穿歧管226的方式設置。此處設置3支噴嘴支撐部350a~350c。噴嘴支撐部350a~350c係由例如鎳合金、不銹鋼等材料形成。在噴嘴支撐部350靠反應管203側之一端分別連接著朝反應管203內供應氣體的氣體供應管310a~310c。又,噴嘴支撐部350a~350c的另一端分別連接著噴嘴340a~340c。噴嘴340a~340c係由例如石英或SiC等耐熱性材料形成。
噴嘴340a~340c係在較氣體供應區域222內的下部更靠上部 處,沿其長度方向(上下方向)設置。噴嘴340a~340c分別構成I形長噴嘴。在噴嘴340a~340c的側面分別設有供應氣體的氣體供應孔234a~234c。氣體供應孔234a~234c分別朝反應管203的中心呈開口。依此便在氣體供應區域222中設置3支噴嘴340a~340c,構成可朝處理室201內供應複數種氣體。
以上的處理爐202係在批次處理的複數片晶圓200對晶舟217呈多層積層狀態下,一邊由晶舟支撐台218支撐著晶舟217,一邊插入於處理室201內,並由加熱器207將插入於處理室201內的晶圓200加熱至既定溫度。
在氣體供應管310a中從上游方向起依序分別設置:供應第1處理氣體的第1處理氣體供應源、屬於流量控制器(流量控制部)的質量流量控制器(MFC)320a、及屬於開關閥的閥330a。在氣體供應管310b中從上游方向起依序分別設有:供應第2處理氣體的第1處理氣體供應源、屬於流量控制器(流量控制部)的質量流量控制器(MFC)320b、及屬於開關閥的閥330b。在氣體供應管310c中分別從上游方向起依序分別設有:供應第3處理氣體的第1處理氣體供應源、屬於流量控制器(流量控制部)的質量流量控制器(MFC)320c、及屬於開關閥的閥330c。在氣體供應管310a~310c較閥330a~330c更靠下游側分別連接著供應惰性氣體的氣體供應管310d~310f。在氣體供應管310d~310f中分別從上游方向起依序設有:屬於流量控制器(流量控制部)的MFC320d~320f、及屬於開關閥的閥330d~330f。
主要係由氣體供應管310a、MFC320a、及閥330a構成第1處理氣體供應系統。亦可考慮將第1處理氣體供應源、噴嘴支撐部350a、及噴嘴340a涵蓋於第1處理氣體供應系統中。又,主要係由氣體供應管310b、MFC320b、及閥330b構成第2處理氣體供應系統。亦可考慮將第2處理氣體供應源、噴嘴支撐部350b、及噴嘴340b涵蓋於第2處理氣體供應系統中。又,主要係由氣體供應管310c、MFC320c、及閥330c構成第3處理氣體供應系統。亦可考慮將第3處理氣體供應源、噴嘴支撐部350c、及噴嘴340c涵蓋於第3處理氣體供應系統中。另外,本說明書中,當使用「處理氣體」用詞時,係有僅含第1處理氣體的情況、僅含第2處理氣體的情況、僅含第3處理氣體的情況、或者該等全部均含有的情況。又,當使用「處理氣體供應系統」用詞時,係有僅含第1處理氣體供應系統的情況、僅含第2處理氣體供應系統的情況、僅含第3處理氣體供應系統的情況、或者該等全部均含有的情況。
在氣體排氣區域224的下部設有排氣口230。排氣口230連接於排氣管232。排氣管232經由當作檢測處理室201內壓力之壓力檢測器(壓力檢測部)用的壓力感測器245、及經由由當作壓力調整器(壓力調整部)用之APC(Auto Pressure Controller,壓力自動控制)閥244連接於當作真空排氣裝置用的真空泵246,構成能施行將處理室201內的壓力形成既定壓力(真空度)的真空排氣。真空泵246下游側的排氣管232連接於排氣體處理裝置(未圖示)等。另外,APC閥244係屬於進行閥的開閉,便可進行處理室201內的真空排氣/ 停止之真空排氣,且調節閥開度而調整氣導,便可調整處理室201內之壓力的開關閥。主要係由排氣管232、APC閥244、及壓力感測器245構成排氣系統。另外,真空泵246亦可涵蓋於排氣系統內。
如圖2所示,在反應管203的外側設有當作溫度檢測器用之後述溫度感測器1(以下亦稱「熱電偶」),構成根據由溫度感測器1所檢測到的溫度資訊,調整對加熱器207的供應電力,便可使處理室201的溫度成為所需的溫度分佈。
如圖3所示,屬於控制部(控制手段)的控制器280係構成具備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121a、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記憶體)121b、記憶裝置121c、及I/O埠121d的電腦。RAM121b、記憶裝置121c、及I/O埠121d係經由內部匯流排121e,構成能與CPU121a進行資料交換。控制器280連接有由例如觸控板等構成的輸出入裝置122。
記憶裝置121c係由例如快閃記憶體、HDD(Hard Disk Drive,硬碟機)等構成。在記憶裝置121c內可讀出地儲存著記載有:控制基板處理裝置動作的控制程式、後述基板處理順序與條件等的製程配方等等。製程配方係使控制器280執行後述基板處理步驟的各順序,並依可獲得既定結果的方式組合,具有程式的功能。以下,將該製程配方、控制程式等亦統合簡稱為「程式」。本說明書中當使用「程式」用詞時,係包括有僅包括製程配方單體的情況、僅包括控制程式單體的情況、或包括二者的情況。RAM121b係構成暫時 性儲存由CPU121a所讀出程式、資料等的記憶體區域(工作區塊)。
I/O埠121d係連接於上述的MFC320a~320f、閥330a~330f、壓力感測器245、APC閥244、真空泵246、加熱器207、溫度感測器(熱電偶)1、晶舟旋轉機構267、及晶舟升降機115等。
CPU121a係構成從記憶裝置121c讀出控制程式並執行,且配合從輸出入裝置122的操作指令輸入等而從記憶裝置121c讀出製程配方。CPU121a係構成依照所讀出製程配方內容的方式,針對由MFC320a~320f進行的各種氣體之流量調整動作、閥330a~330f之開閉動作、APC閥244之開閉動作、及根據壓力感測器245由APC閥244進行的壓力調整動作、真空泵246之啟動及停止、根據溫度感測器1由加熱器207進行溫度調整動作、由晶舟旋轉機構267進行的晶舟217之旋轉及旋轉速度調節動作、由晶舟升降機115進行的晶舟217之昇降動作等進行控制。
控制器280係藉由將在外部記憶裝置(例如:磁帶、軟碟或硬碟等磁碟、CD或DVD等光碟、MO等光磁碟、USB記憶體或記憶卡等半導體記憶體)123中所儲存的上述程式,安裝於電腦中便可構成。記憶裝置121c、外部記憶裝置123係構成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以下,將該等簡單統稱為「記錄媒體」。本說明書中使用記錄媒體用語時,係包含僅有記憶裝置121c單體的情況、僅有外部記憶裝置123單體的情況、或者包含二者的情況。另外,對電腦的程式提供亦可未使用外部記憶裝置123,而是使用網際網路、專用線 路等通信手段實施。
其次,針對反應管203的形狀,參照圖1、圖2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在氣體供應區域222及氣體排氣區域224的內部形成將各區域內空間區隔為複數空間的內壁248、250。內壁248、250係由與反應管203相同的材料形成,例如由石英(SiO2)或碳化矽(SiC)等耐熱性材料形成。此處,分別具有2個內壁、區隔為3個空間。
區隔氣體供應區域222內的2個內壁248係依將氣體供應區域222從下端側起區隔至上端側,形成各自隔離3個空間的方式設置。在氣體供應區域222的各空間中分別設置噴嘴340a~340c。因為利用內壁248,各噴嘴340a~340c便被設置於各自獨立的空間內,因而可抑制從各噴嘴340a~340c所供應的處理氣體在氣體供應區域222內發生相混合情形。藉由此種構成,可抑制處理氣體在氣體供應區域222內相混合形成薄膜、或生成副產物情形。較佳係內壁248依將氣體供應區域222從下端區隔至上端,形成各自隔離的3個空間方式設置。
區隔氣體排氣區域224內的2個內壁250,係依將氣體排氣區域224從下端側區隔至上端側,形成各自隔離3個空間的方式設置。較佳係內壁250依將氣體排氣區域224從下端側起區隔至上端,形成各自隔離3個空間的方式設置。最好氣體供應區域222及 氣體排氣區域224的外壁外徑若設為相同尺寸,便具有能縮小與加熱器207間之死空間等的優點。又,最好氣體供應區域222與氣體排氣區域224的各自氣體流路截面積係設為相同面積。又,最好氣體供應區域222內各空間的氣體流路截面積、與氣體供應區域222內各空間相對面的氣體排氣區域224內各空間之氣體流路截面積,係設為相同面積。
氣體排氣區域224內的內壁250係從氣體排氣區域224的頂板部上端形成至較下端側的排氣口230上端更高位置處。由從氣體排氣區域224下端側較排氣口230上端更高位置起至氣體排氣區域224下端,構成1個空間。在氣體排氣區域224內由內壁250所區隔各空間中流通的氣體,構成在最靠近排氣口230的1個空間中合流,再被從排氣口230排氣。
氣體供應區域222內的內壁248係從氣體供應區域222的頂板部形成至反應管203的下端部上部。具體而言,內壁248的下端係形成至較開口部上端更靠下側。內壁248的下端係形成較反應管203下端部更靠上側、且較噴嘴支撐部350上端部更靠下側的區域。氣體供應區域222內的內壁248長度係構成較短於反應管203的長度、且較長於邊界壁254的長度。又,氣體供應區域222內的內壁248係構成較長於氣體排氣區域224內的內壁250。
噴嘴340a~340c的氣體供應孔234a~234c最好依對各氣體供應狹縫235各自對應1個的方式,形成於各氣體供應狹縫235的縱向 寬度中央部分處。例如當氣體供應狹縫235係形成25個時,最好各自形成25個氣體供應孔234a~234c。即,氣體供應狹縫235與氣體供應孔234a~234c最好形成與所載置晶圓200為相同數量。藉由設為此種狹縫構成,便可在晶圓200上形成平行於晶圓200的處理氣體流動。
再者,因為在氣體排氣區域224中朝圓周方向形成長狹縫,因而在晶圓200上流動的處理氣體流動不會凌亂,便可施行排氣。又,本實施形態中,因為氣體排氣狹縫係形成橫長狀態,因而不會形成隨靠近排氣側而集中的處理氣體流動,能在晶圓200上整流流動,便可均勻地供應處理氣體。
再者,如圖2所示,當作控制用熱電偶(控制用TC)使用的熱電偶1係利用當作保護構件用的蓋體2,安裝於反應管203(圓筒部209)外側。又,蓋體2在此雖未圖示,係由後述石英構件構成。本實施形態中,熱電偶1係安裝於處理室201的外側,並設置呈與當作加熱部用的加熱器207相對向狀態。所以,可解決習知在反應管203內設置熱電偶1時的問題(溫度響應性延遲),又因為本實施形態的熱電偶1係利用反應管203與蓋體2固定,因而可抑制因地震等災害而導致熱電偶1自身遭破損的危險。圖2中雖熱電偶1僅圖示1支,但熱電偶1亦可設置複數支,又在熱電偶1與反應管203之間亦可設置後述緩衝構件。又,圖2中的熱電偶1係設置於反應管的側壁,但亦可如後述,構成熱電偶1設置於反應管203的頂板部。
其次,使用圖4、圖5、圖13,針對熱電偶1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熱電偶1係包括有:測定反應管203內溫度的測溫部11(16)、當作內部設有構成測溫部之熱電偶芯線14的本體部用之絕緣管12、在溫度檢測部的下部連接於本體部12且保護熱電偶芯線14的保護部13、以及連接於芯線且當作取得由測溫部所測定溫度之取得部用的連接器15。又,本發明所使用熱電偶1係以上述構成為基礎構成。
並非如習知由成為微塵原因的石英製保護管包覆全體,而是構成測溫部附近係由當作本體部用之絕緣管12(例如氧化鋁製)包覆。圓筒體狀絕緣管12的直徑係4mm~6mm程度。在該絕緣管12中在4個地方形成供穿通熱電偶芯線14用的中空孔。在該中空孔中穿通熱電偶芯線14,當作測溫部用之熱電偶芯線14即屬於接點的前端部(以下亦稱「測溫點」)構成至少突出於絕緣管12的狀態。依此,感測溫度的測溫部11(16)便可在不需由石英製保護管覆蓋情況下,輕易地直接感測熱能。即,可使熱電偶1的感度變佳。又,該測溫部11(16)係設置於熱電偶芯線14的前端,在本實施形態中被區分當為:作第1溫測部用的熱電偶前端上區11、與當作第2溫測部用之熱電偶前端下區16等2個區。
具體如圖5(a)所示,絕緣管12係構成在其前端圓周方向其中一部分呈缺損的缺口部,在該缺口部中配置第1溫測部11。圖5(a)中斜線所示部分係實質相當於缺口部。在該缺口部中,依使第1溫測部11接著於絕緣管12內壁的方式,填塞作為接著劑之氧化鋁水 泥17。即,利用氧化鋁水泥17的接著力,將第1溫測部11固定於絕緣管12的內壁。如圖5(b)所示,在絕緣管12的中腹部構成其中腹部圓周方向其中一部份缺損的中腹缺口部,在該中腹缺口部中配置第2溫測部16。圖5(b)中斜線所示部分係實質相當於中腹缺口部。在該中腹缺口部中,依使第2溫測部16接著於絕緣管12內壁的方式,填塞氧化鋁水泥17。即,利用氧化鋁水泥17的接著力,將第2溫測部16固定於絕緣管12的內壁。
再者,在絕緣管12(熱電偶1)的下部安裝保護管13(例如石英製)。該保護管13係安裝於爐口部226。另外,本實施形態中,為能安裝於爐口部226,便將絕緣管12設計成朝反應管203的長邊方向呈直線狀,另一方面,保護部13構成L形。依此構成的優點之一,因為絕緣管12大多係由氧化鋁等較難彎曲加工的材質構成,因而取代該絕緣管12,改為在爐口部226附近構成材質為石英的保護管13,便可輕易加工。保護管13係形成有安裝絕緣管12之一端側的外徑,較小於另一端側(未安裝絕緣管12之一端側)的外徑。此處,圖13所示係保護管13的詳細圖。保護管13係由:表示與絕緣管12連接部分的連接部13a、為與絕緣管12固定而經塗佈作為接著劑之氧化鋁水泥17的接著部13b、以及為安裝於爐口部226而經L形加工的保護部13c等3部分構成。又,連接部13a的內徑係較小於保護部13c的內徑。即,保護管13係形成有安裝絕緣管12之一端側的內徑(連接部13a之內徑),較小於另一端側(L型形狀中未安裝絕緣管12之一端側)的內徑(保護部13c的內徑)。連接部13a的內徑係為能形成至少插入設置絕緣管12的區域,便由實質相 同大小的內徑構成。保護管13係形成絕緣管12所設置區域的內徑,較小於該區域以外區域的內徑。又,保護管13係形成絕緣管12所設置區域的外徑,較小於該區域以外區域的外徑。藉此,可增加保護管13(保護部13c)內的空間。熱電偶1係具有利用熱膨脹而朝長邊方向延伸的特性,但利用該保護管13(保護部13c)內的空間便可出現鬆隙,藉此可抑制熱電偶1發生斷線。又,保護管13係在絕緣管12所安裝之一端側的中腹部,形成當作接著部13b用的開口孔。利用該開口孔,便可將氧化鋁水泥17依接著於絕緣管12的外壁與連接部13a的內壁方式填塞。藉由填塞該氧化鋁水泥17,便可確實地將絕緣管12固定於保護管13。特別係在溫度檢測時,若溫測部發生位置偏移等,便會有對處理室201內的溫度控制性造成不良影響、或導致溫度重現性變差,造成無法對晶圓200施行既定膜形成的大問題,但藉由依此確實地將絕緣管12固定於保護管13,便可抑制此種問題的發生。另外,最好該開口孔係在保護管13呈L型的另一端側之延伸處呈開口,便可提升填塞氧化鋁水泥17時的作業性。
再者,熱電偶芯線14係在爐口部226的外側連接於連接器15,從連接器15朝未圖示溫度控制器輸出溫度資料。另外,最好就連該保護管另一端側(即,連接器15所連接側)的中腹部亦設置開口孔,利用該開口孔,亦可構成接著於熱電偶芯線14的外壁、與保護管13的內壁方式填塞氧化鋁水泥17。藉此,可確保熱電偶1進行熱膨脹的鬆隙,使連接器15等的固定較容易,可抑制連接器15出現脫落、或熱電偶芯線14發生斷線等問題。
雖依照測溫部11(16)所設置位置或場所的不同等,會有表觀上構成不同的情況,但在反應管203側壁上所設置熱電偶1的基本構成,在後述第2實施形態至第4實施形態中均相同。所以,爾後當熱電偶1的構成相同時便省略說明。
圖6所示係本實施形態的石英製蓋體2。在蓋體2的上下端設有深衝部2a。該深衝部2a的寬度大致與絕緣管12的直徑相同程度,構成在該深衝部2a中嵌入絕緣管12。藉此可施行熱電偶1的定位。又,固定熱電偶1時,構成設置半圓筒狀空間。在該半圓筒狀空間部分中,除熱電偶1之外,尚可放入後述絕熱材3。理由係若將熱電偶1從反應管203內移往外側,熱電偶1的測溫點(本實施形態的測溫部)便靠近加熱器芯線,因而認為升降溫特性會有變化,所以熱電偶1的測溫點不易接收到來自加熱器芯線的熱能,故可採取利用蓋體2與絕熱材3覆蓋的構成。
因為加熱器207被分割為複數區域(區),因而必需依每一區改變對晶圓200提供的熱量。所以,可構成使絕熱材3的厚度依區而有所不同。若增厚絕熱材3,則熱電偶1的溫度不易上升,從加熱器207的輸出會變大。所以,當加熱器207的升溫特性較高時,亦可沒有絕熱材3。理由係因為晶圓200係利用來自加熱器207的輻射熱而急遽升溫,因而不需要利用絕熱材3調整加快升溫速度。
但,當使用直立式裝置的急冷機構時,冷卻空氣會通過反應管 203與蓋體2之間,在此空間中的熱電偶會顯示出冷卻空氣的溫度,因而除空氣之外,尚需在空氣流動的上游側設置絕熱材。相關此容後述。
其次,使用圖8,相關熱電偶1對反應管203的安裝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熱電偶1係使用蓋體2安裝於反應管203的外側。如圖8所示,預先在反應管203的外側準備栓23,蓋體2亦有預先準備鉤住栓23的孔(固定孔)。此處,栓23係石英製。具體係在栓23及蓋體2中所設置的固定孔分別有4個,構成在各個栓23中掛勾著固定孔而依4個地方固定。設為此種懸吊構造的理由係為使第1溫測部11及第2溫測部16的熱電偶芯線14,不會因熱造成的膨脹及收縮而發生斷線。具體係藉由採取懸吊構造,因為芯線熱膨脹的延伸方向便被限定於朝地面方向,因而不會有延伸變動、亦不會有斷線風險。又,本實施形態中,在反應管203上固定熱電偶1的第1固定夾具係使用蓋體2、栓23。該構造係相關後述全體蓋體2均相同。
其次,將栓23掛勾於固定孔,而將蓋體2依懸吊於反應管203的方式固定後,便如圖8(b)所示,使第1溫測部11(熱電偶芯線14的前端)成為蓋體2的中心。同樣地,雖圖8中未明確圖示,但相關第2溫測部亦是成為蓋體2的中心。此處,本實施形態中,因為測溫部有2個地方,因而當作第1固定夾具用的蓋體2亦準備相同個數(2個)。
再者,如圖8所示,絕熱材3係配置於蓋體2中所設計的圓筒狀空間(石英蓋體2下部)。理由係為了抑制因冷卻在該蓋體2相對向配置的加熱器207之冷卻介質,而導致熱電偶1受影響之情形。具體而言,若急冷用冷卻介質供應給加熱器207,因為蓋體2呈懸吊構造,因而當作測溫部用的第1溫測部11(第2溫測部16)亦會被供應急冷用冷卻介質。所以,檢測反應管203內溫度的第1溫測部11(第2溫測部16)可認為利用冷卻介質的溫度進行加熱器控制。故,藉由將絕熱材3設置於蓋體2的下部,便可抑制因該冷卻介質造成的影響,俾能抑制第1溫測部11(第2溫測部16)的失誤偵測。又,使第1溫測部11(第2溫測部16)位於蓋體2中心的構造,亦是考慮因該冷卻介質造成的影響。又,絕熱材3亦可包含於第1固定夾具中。
如圖9所示,直立式裝置的加熱器207係被分割為複數區且受控制。所以,熱電偶1的測溫部11(16)亦必需係配合加熱器207的區數。但是,本實施形態的熱電偶1在構造上僅具2區分(2個地方)的測溫部,因而當有2區以上的加熱器時,便設置複數個熱電偶1。例如加熱器區有4個時,熱電偶1便設置2個,當有5區時,熱電偶1便設置3個。
如圖9所示,在反應管203外側安裝的熱電偶1、與當作加熱部用的加熱器207係構成相對向。加熱器207分別被區分為4區(U區、CU區、CL區、L區)的溫度控制區,在各區中分別設置加熱器 熱電偶24。
加熱器207係配置呈圍繞反應管203狀態,將在反應管203內的晶舟217上所載置複數片晶圓200加熱至既定溫度。
圖10所示係將熱電偶1利用當作第2固定夾具用之供裝設熱電偶1的夾具(熱電偶安裝夾具)4,而安裝於爐口部226的構成。此處,夾具4係石英製。依此,構成熱電偶1利用第1固定夾具與第2固定夾具,安裝於包含反應管203與爐口部226在內的複數個地方。藉由此種構成,結果因為熱電偶1可利用2個地方以上保持,因而可抑制因地震等而造成破損的危險性。例如具有就連相當於地震強度300Gal亦能承受的強度。
圖11所示係處理爐202內的溫度從200℃升溫至600℃時,在晶圓200表面上所安裝熱電偶(晶圓)的測溫部、在反應管203外側所安裝本實施形態熱電偶1(外側設置_TC)的測溫部、在反應管203內側所安裝習知熱電偶(內側設置_TC)的測溫部,各自所測得溫度的演變之曲線圖。該圖中,縱軸係溫度,橫軸係時間。
若將本實施形態的熱電偶1從反應管203內側移往外側,則熱電偶1的測溫點便會靠近加熱器芯線,因而升降溫特性會有變化。理由係若在反應管203的外側,則越靠近加熱器207,由反應管203等所產生輻射熱的衰減越少。此處,由實驗等已然公知升溫特性較高的加熱器時,會因反應管203內的熱電偶1而提高晶圓200的溫 度升溫速度。
如圖11所示,得知將處理爐202內的溫度從200℃升溫至600℃時(從測定開始起至約8分鐘)晶圓200的溫度升溫特性、與將熱電偶1設置於反應管203外側時的溫度升溫特性係類似,但另一方面,將熱電偶1設置於反應管203內側時的溫度特性卻朝下側偏移。由此明確得知升溫特性較高的加熱器時,因為接近晶圓200的升溫特性,因而將熱電偶1設置於反應管203的外側比較佳。
如圖11所示,若比較升溫至600℃後的溫度特性,特別係晶圓200的溫度特性、與設置於反應管203外側的熱電偶1(外側設置_TC)溫度特性係相同。又,若確認與設定溫度(本實施形態為600℃)的誤差,明顯得知將熱電偶1設置於反應管203的外側比較佳。又,根據圖11,設置於反應管203內側的熱電偶1(內側設置_TC),測定溫度即便經過20分鐘,但仍不會到達設定溫度(600℃),相對於此,由設置於反應管203外側的熱電偶1所測定到溫度,係在10分鐘後便幾乎收束於設定溫度(600℃)。
依此,如圖11所示,將處理爐202內的溫度從200℃升溫至600℃時,晶圓200的溫度特性、與本實施形態設置於反應管203外側的熱電偶1(外側設置_TC)溫度特性係類似。特別係收束於600℃的時間(溫度安定時)大致相同,收束於600℃時的溫度(或與設定溫度的誤差)亦大致相同。由此現象得知,相較於如習知利用在反應管203內側所設置之熱電偶1(內側設置_TC)進行溫度檢測的情 況,例如在基板處理步驟中,可縮短從待機溫度起迄升溫至成膜溫度的步驟、以及經升溫後至成膜溫度呈穩定的時間,故而可期待提升產能。又,因為設定溫度(600℃)收束時的溫度亦大致相同,因而亦可期待提升基板的品質。
其次,針對本發明相關基板處理裝置的動作概要進行說明。另外,基板處理裝置係利用控制器280進行控制。
將已載置既定片數晶圓200的晶舟217插入反應管203內,利用密封蓋219氣密式阻塞反應管203。在經氣密式阻塞的反應管203內,晶圓200會被加熱並維持既定溫度,且將處理氣體供應給反應管203內,而對晶圓200施行加熱等熱處理。
熱處理係例如在本實施形態的成膜處理時,藉由非同時執行包括有:對處理室201內的晶圓200供應HCDS氣體的步驟、從處理室201內除去HCDS氣體(殘留氣體)的步驟、對處理室201內的晶圓200供應NH3氣體的步驟、以及從處理室201內除去NH3氣體(殘留氣體)的步驟循環既定次數(1次以上),便在晶圓200上形成SiN膜。處理條件係如下述。
晶圓200的溫度:100~700℃(較佳200~630℃、本實施形態係600℃)
處理室內壓力:1~4000Pa(較佳10~1332Pa)
HCDS氣體供應流量:1~2000sccm(較佳1~500sccm)
NH3氣體供應流量:100~10000sccm
N2氣體供應流量:100~10000sccm
SiN膜的膜厚:0.2~10nm
本說明書中,為求便利,亦將該成膜序列表示如下。另外,以下的變化例及其他實施形態的說明亦採用同樣的表述。
Figure TW201804139AD00001
再者,本說明書中,使用「基板」用詞的情況、與使用「晶圓」用詞的情況係同義。
(晶圓補充及晶舟裝載)
若複數片晶圓200裝填(晶圓補充)於晶舟217,晶舟217便利用晶舟升降機被搬入(晶舟裝載)於處理室201內。此時,密封蓋219係形成經由O形環氣密式阻塞(密封)反應管203下端的狀態。
(壓力調整及溫度調整)
依處理室201內(即晶圓200所存在空間)成為既定壓力(真空度)的方式,利用真空泵246施行真空排氣。此時,處理室201內的壓力係利用壓力感測器245測定,根據該項測定到的壓力資訊,針對APC閥244進行回饋控制。真空泵246係至少在對晶圓200的處理結束為止前的期間內,均維持正常動作狀態。
再者,依處理室201內的晶圓200成為既定溫度方式,利用加 熱器207施行加熱。此時,依處理室201成為既定溫度分佈的方式,根據由溫度感測器1所檢測到的溫度資訊,對加熱器207的通電程度進行回饋控制。利用加熱器207進行的處理室201內之加熱,係至少在對晶圓200的處理結束前之期間內均持續進行。
再者,開始由旋轉機構267進行晶舟217與晶圓200的旋轉。藉由利用旋轉機構267使晶舟217旋轉,晶圓200便旋轉。利用旋轉機構267進行的晶舟217與晶圓200之旋轉,係至少在對晶圓200的處理結束前之期間內均持續進行。
(成膜處理)
若處理室201的溫度穩定於預設處理溫度,便依序執行下述2項步驟(即步驟1~2)。
[步驟1]
此項步驟係對處理室201內的晶圓200供應HCDS氣體。
開啟閥330b、330e,朝氣體供應管310b內流入HCDS氣體。HCDS氣體係利用MFC進行流量調整,經由噴嘴340b供應給處理室201內,再被從排氣管120排氣。此時形成對晶圓200供應HCDS氣體。此時,同時開啟閥330a與330c,而朝氣體供應管310a與310c內流入N2氣體。N2氣體係利用MFC進行流量調整,並與HCDS氣體一起供應給處理室201內,再被從排氣管231排氣。藉由對晶圓200供應HCDS氣體,便在晶圓200的最表面上形成第1層之含 矽(Si)層。
經形成第1層之後,關閉閥330b,停止HCDS氣體的供應。此時,APC閥244維持開啟狀態,利用真空泵246對處理室201內施行真空排氣,而將處理室201內殘留的未反應或經參予第1層形成後的HCDS氣體,從處理室201內排出。此時,維持開啟閥330a與330c的狀態,維持N2氣體朝處理室201內的供應。N2氣體係具有沖洗氣體的作用,藉此可提高將處理室201內殘留的氣體從處理室201內排出之效果。
此時,處理室201內殘留的氣體亦可未完全排出,處理室201內亦可未完全沖洗。若處理室201內殘留的氣體屬微量,在後續施行的步驟2中並不會造成不良影響。對處理室201內供應的N2氣體流量亦無必要設為大流量,例如藉由供應與反應管203(處理室201)容積相同程度量的N2氣體,便可施行在步驟2中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程度的沖洗。依此,藉由處理室201內未完全沖洗,便可縮短沖洗時間、提升產能。N2氣體的消耗亦可抑低至必要最小極限。
[步驟2]
待步驟1結束後,對在處理室201內的晶圓200(即晶圓200上所形成第1層)供應NH3氣體。NH3氣體係經利用熱施行活化後才供應給晶圓200。
此項步驟中,閥330a、330d的開閉控制係依照與步驟1中的 閥330b、330e之開閉控制同樣順序實施。NH3氣體係利用MFC進行流量調整,經由噴嘴340a供應給處理室201內,再被從排氣管232排氣。此時成為對晶圓200供應NH3氣體。對晶圓200供應的NH3氣體會與步驟1中在晶圓200上所形成第1層(即含Si層)至少其中一部分產生反應。藉此,第1層便利用無電漿被熱性氮化,轉變(改質)為含有Si與N的第2層[即氮化矽層(SiN層)]。另外,此時,亦可將經電漿激發過的NH3氣體供應給晶圓200,藉由使第1層進行電漿氮化,使第1層轉變為第2層(SiN層)。
經形成第2層之後,關閉閥330a、330d,停止NH3氣體的供應。然後,依照與步驟1同樣的處理順序,將處理室201內殘留的未反應、或經參予第2層形成後的NH3氣體與反應副產物,從處理室201內排出。此時,就處理室201內殘留的氣體等亦可不要完全排出之處,係與步驟1同樣。
(實施既定次數)
藉由非同時(即非同步)施行上述2項步驟循環既定次數(n次),便可在晶圓200上形成既定組成與既定膜厚的SiN膜。另外,上述循環較佳係重複複數次。即,上述循環施行1次時所形成第2層(SiN層)的厚度較小於既定膜厚,最好重複複數次上述循環,直到藉由積層第2層(SiN層)而形成的SiN膜膜厚成為既定膜厚為止。
(沖洗及回歸大氣壓)
待成膜處理完成後,開啟閥330e與330f,從氣體供應管310b 與310c朝處理室201內供應N2氣體,再從排氣管232排氣。N2氣體係具有沖洗氣體的作用。藉此,處理室201內被沖洗,在處理室201內殘留的氣體、反應副產物便被從處理室201內除去(沖洗)。然後,處理室201內的環境被置換為惰性氣體(惰性氣體置換),並使處理室201內的壓力回歸至常壓(回歸大氣壓)。
(晶舟卸載及晶圓退出)
利用晶舟升降機115使密封蓋219下降,反應管203的下端便呈開口。然後,處理畢晶圓200在由晶舟217支撐的狀態下,從反應管203的下端搬出於反應管203的外部(晶舟卸載)。處理畢晶圓200係利用晶舟217取出(晶圓退出)。
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可達以下(a)~(i)所記載效果中之至少一項以上的效果。
(a)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藉由將熱電偶配置於反應管的外側,便不會發生因成膜影響而導致熱電偶破損、或因熱電偶而產生微塵。例如因為在施行成膜的處理室中設置熱電偶(控制用TC),因而藉由在保護熱電偶(TC)的保護管上施行成膜,便不會有保護管破損、或成為微塵產生源。又,例如藉由對反應管內重複形成真空/大氣,便不會有因熱電偶(控制用TC)移動接觸到反應管、晶舟,而成為微塵產生源的情況。
(b)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因為熱電偶測溫點利用保 護構件覆蓋,因而不僅爐口部,尚可由複數部分保持熱電偶。藉此,即便發生某程度(例如相當300Gal)地震仍可承受,不會有熱電偶遭破損的可能性。
(c)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藉由在反應管中設置供固定熱電偶用的固定夾具,且依懸吊構造覆蓋著熱電偶測溫點,因而因熱膨脹造成的芯線延伸方向被限定於朝地面方向,所以可降低斷線機率。
(d)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不僅將熱電偶配置於反應管外側,更未如習知般地利用控制用TC(L型串接熱電偶)的石英保護管覆蓋測溫部,僅有氧化鋁絕緣管。藉此,可提升熱電偶的反應(溫度檢測部的精度),能取得與基板(晶圓)溫度特性同樣的溫度特性,因而可提升溫度控制功能。
(e)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保護構件係當利用石英製保護構件覆蓋熱電偶測溫點時,構成在保護構件至少下部設置至少絕熱材,便可抑制因冷卻介質流入而造成熱電偶1出現失誤偵測,故能抑制溫度控制功能降低。
(f)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藉由將熱電偶從反應管內側移往外側,因為熱電偶的測溫點靠近加熱器芯線,因而可變更升降溫特性,能縮短直到溫度呈穩定為止的時間。藉此,基板溫度可在短時間內便接近目標溫度,俾能提升產能。
(g)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藉由將熱電偶從反應管內側移往外側,因為熱電偶的測溫點靠近加熱器芯線,因而可改善升降溫的特性,可使溫度穩定時的溫度較接近設定溫度。藉此,可使基板的溫度分佈接近所需溫度分佈,俾能提升基板品質。
(h)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藉由氣體供應區域與氣體排氣區域均形成於處理室外側,便不需要設置對處理室供應氣體之氣體供應媒介的噴嘴,因而可縮短基板邊緣與反應管內壁間之間隔,且反應管容積可較習知反應管大幅縮小。藉此,可抑制從晶圓邊緣與反應管內壁間之間隙流動處理氣體,能對基板間供應充分量的處理氣體,俾能提升處理氣體的置換效率。
(i)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藉由在供應緩衝區域及排氣緩衝區域形成內壁,便可彌補因氣體供應區域與氣體排氣區域形成於處理室外側,而造成反應管強度降低情形。藉此,可縮小反應管容積,並能降低反應管遭破損的風險。
<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4及圖15,針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又,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因為熱電偶1的基本構成相同,因而僅就熱電偶1與蓋體2的構成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處進行說明。
圖14所示熱電偶1係有設置當作緩衝部用之間隔物18(18a、 18b、18c)構成,其他構成均與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的熱電偶1相同。所以,熱電偶中非關聯緩衝部18的構成,便省略詳細說明。
即,第2實施形態所使用當作溫度檢測部用的熱電偶1,係具備有:測定反應管203內溫度的測溫部11(16)、內部設有構成測溫部11(16)之芯線14的本體部12、在溫度檢測部的下部連接於本體部12且保護芯線14的保護部13、以及連接於芯線14且取得由測溫部11(16)所測定溫度的取得部15。本體部12至少其中一部分處設有緩衝部18,構成熱電偶1(本體部12)可在經由緩衝部18(18a、18b)而與反應管203接觸的狀態下,安裝於反應管203外側。又,緩衝部18係構成沿反應管203側面分別設置於測溫部11(16)附近、及本體部12與保護部13的邊界。
如圖14所示,緩衝部18(18a)係構成藉由將屬於絕熱構件的氧化鋁套筒複數次捲繞於本體部12周圍而固定。又,緩衝部18(18b)係氧化鋁板,將後述蓋體2固定於反應管203時,構成被夾置於本體部12與反應管203間的構造。又,緩衝部18(18c)係中空的圓筒狀氧化鋁絕緣管,設定成覆蓋本體部12周圍狀態。
依此,在測溫部11附近、以及本體部12與保護部13的邊界處分別設置緩衝部18,藉由本體部12係隔著緩衝部18使本體部12接觸於反應管203,測溫部11便被固定於靠近反應管203的位置,因而可確保溫度控制性能。即藉由利用間隔物18使熱電偶1的測溫部11(16)接觸於反應管203,便可縮小區間的溫度變動、升 溫特性變動,結果可提升晶圓200的溫度控制。另一方面,藉由熱電偶1的保護管13利用間隔物18而在與反應管203間保持適當空隙,便可達對保護管13的應力緩和。所以,減輕保護管13遭破損的風險。
再者,緩衝部18(18a)係藉由在測溫部11附近捲繞至成為直徑10mm左右,而對熱電偶1的固定具貢獻。另一方面,藉由緩衝部18(18c)的直徑10mm,大於鄰接本體部12的直徑(4mm)、鄰接保護管13的直徑(8mm),而對適當調整反應管203與保護管13間之空隙具有貢獻。此處,緩衝部18(18a)亦可與緩衝部18(18c)同樣地設計呈包圍本體部12狀態。然後,本實施形態中,緩衝部18(18b)係形成細長板狀,設為寬8mm、長30mm、厚4mm的板,材質係氧化鋁。構成在後述蓋體2上所設置空間中依適當空隙設置。又,本實施形態中,緩衝部18(18b、18c)係利用例如氧化鋁水泥17等接著劑安裝(固接)於本體部12而形成一體。
如圖15所示,第2實施形態所使用的蓋體2係第1實施形態所使用蓋體2的放大形態。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所使用之蓋體2,不僅覆蓋著熱電偶1的測溫部11,亦構成覆蓋反應管203全體。爾後,有將第2實施形態所使用蓋體2稱為「全體蓋體」的情況。
蓋體2係沿反應管203依至少覆蓋(包圍)基板處理區域的方式設置,而就具有複數獨立施行加熱之加熱區域(U區、CU區、CL區、L區)且當作加熱部用的加熱器207,蓋體2係沿反應管203依 至少覆蓋一加熱區域(CU區、CL區)的方式設置。
蓋體2係當作頂上部用的前端部分32利用板狀物覆蓋。該板狀物係利用例如熔接安裝於蓋體2而形成一體。如圖15所示,蓋體2設有如剖視圖所示空間部31。在該空間部31中可配置熱電偶1,在熱電偶1附近所設置間隔物18(18a)的截面積係設定為與該空間部31的截面積相同程度,因為間隔物18(18a)係無間隙地設置,因而熱電偶1係依接觸於反應管203的方式固定。又,在內建熱電偶1之測溫部11(16)的本體部12中,預先利用氧化鋁水泥等接著劑固接著間隔物18b,該間隔物18b與本體部12的截面積係設計呈在空間部31中具有既定空隙,便不會有因蓋體2的押壓而導致熱電偶1遭破損。又,熱電偶1(特別係內部設有測溫部11(16)的本體部12)係隔著間隔物18b接觸於反應管203。
該全體蓋體2對反應管203的固定係如第1實施形態前所說明,在反應管203的外側有預先準備的栓23,在蓋體2中亦預先準備有鉤住栓23的孔(固定孔)。此處,栓23係石英製。具體而言,在栓23與蓋體2上所設置的固定孔分別係4個,構成分別依4個地方將固定孔掛勾於栓23而固定。
在該等4個栓23及蓋體2中所設置之固定孔的位置,係無關在空間部31中所配置測溫部11的數量,構成蓋體2全體利用預設的4個地方固定。又,該全體蓋體2的前端部分32係設計為與反應管203的頂上部203a相同高度。另一方面,從全體蓋體2的上 端部分起至下端部分,係依至少包含基板處理區域的方式設計。
依此,藉由將第1實施形態的蓋體2變更設計為第2實施形態的全體蓋體2,即便供應將在蓋體2相對向配置的加熱器207予以冷卻之冷卻介質,仍可構成冷卻介質不會直接噴射到熱電偶1之本體部12的狀態,因而可抑制對溫度特性的影響。
與第1實施形態的熱電偶1同樣地在本體部12(熱電偶1)的下部安裝有保護管13(例如石英製)。又,因為該保護管13的構成係相同,因而此處僅針對不同部分進行詳細說明。此處,圖22與圖23所示係第2實施形態在絕緣管12下部所安裝保護管13的詳細圖。
在保護管13中設有供通過白金(Pt)線27用的複數開口部,更在本體部12中安裝緩衝部18c時產生的間隙中通入白金(Pt)線27。例如圖23所示,在本體部12與緩衝部18c的間隙中通入4條白金(Pt)27-1、27-2、27-3、27-4,再從設置在開口部所裝接的固定部26內且通過白金(Pt)線27的開口路,取出該等白金(Pt)線27,而連結白金(Pt)線27,便將本體部12與保護管13予以固定。又,固定部26係氧化鋁製,利用接著劑等固定於本體部12。因為本體部12與固定部26均係氧化鋁製,因而該等接著時便使用氧化鋁水泥17。但,在將氧化鋁製本體部12(包含固定部26)與石英製保護管13予以連接時,石英與氧化鋁絕緣管並沒有接著,而是形成利用白金(Pt)線27綁住的構造。藉此,形成氧化鋁的熱膨脹不會受約束的構造。
再者,白金(Pt)線27係直徑
Figure TW201804139AD00002
0.3mm,可依接著劑乾燥前的狀態通過圖23所示間隙,而緩衝部18c與本體部12間係利用接著劑無留間隙地固定(埋藏)。另一方面,如圖23所示,白金(Pt)線27可通過保護管13與本體部12間的間隙。又,如圖23所示,藉由將固定部26固定於本體部12,便構成對保護管13與本體部12的固定具有貢獻。
依此,藉由因保護管13(熱膨脹較小)、及絕緣管12與氧化鋁水泥17(熱膨脹較大)的熱膨脹差所造成應力,會有導致保護管13遭破損,因而藉由停止從開口部埋藏氧化鋁水泥17等接著劑,而是利用白金(Pt)線27固定,便可防止因材質的熱膨脹差而導致保護管13遭破損。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達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效果、及以下(j)~(n)所記載效果中之至少一項以上的效果。
(j)根據本實施形態,因為至少設置有內部設有測定反應管內溫度之測溫部的本體部的熱電偶係在本體部至少其中一部分設有緩衝部,在隔著該緩衝部與反應管接觸的狀態下,測溫部被固定於反應管外側,因而即便發生某程度地震仍可承受,且亦能承受振動,所以不會有熱電偶破損的可能性。
(k)根據本實施形態,因為內建有測溫部的本體部係在隔著絕熱構件直接接觸反應管的狀態下檢測溫度,因而提升溫度響應性。 又,因為溫度測定可重複實施,因而提升溫度重現性。
(1)根據本實施形態,因為針對具備有複數測溫部的熱電偶只要利用4個栓與固定孔便可以,因而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之下,可使石英製構件(反應管及蓋體)的加工簡單化,能低成本地確實固定熱電偶。
(m)根據本實施形態,因為覆蓋在反應管側面固定的熱電偶,形成冷卻介質不會直接噴射於熱電偶(本體部、或溫測部)的構造,因而可抑制反應管內的溫度失誤偵測,俾能維持溫度控制性能。
(n)根據本實施形態,可防止因保護管(膨脹小)與絕緣管&接著材(膨脹大)的熱膨脹差所造成應力,而導致保護管(特別係L形部分的石英)破損。
<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
圖16所示係反應管頂板部的溫度控制用熱電偶1。如圖16所示,第3實施形態的熱電偶1係構成至少含有:設有當作反應管頂板部溫度控制用測溫點之測溫部21的頂板用熱電偶1a(以下亦稱「熱電偶1a」)、反應管側壁部溫度控制用之側壁用熱電偶1b(以下亦稱「熱電偶1b」)、及連繫熱電偶1a與熱電偶1b的連接部1c。
即第3實施形態所使用當作溫度檢測部用的熱電偶1係具備有:具有測定反應管頂板溫度的第1測溫部、且設置於反應管頂板 當作第1本體部用的熱電偶1a、設置於反應管側面當作第2本體部用的熱電偶1b、以及連接第1本體部與第2本體部的連接部1c;而,第1測溫部21係固定於上述反應管頂板的中心位置。
再者,具備有第3實施形態所使用熱電偶1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有:頂板加熱器34、及蓋體2。該頂板加熱器34係當作加熱部用,並加熱反應管203內。該蓋體2係當作頂板蓋體用,設置於加熱部34、與該加熱部34相對向的第1本體部之間,並設有貫穿第1本體部的空間,固定於反應管的頂板部。又,藉由將第1本體部所設置當作突部用的栓24(以下亦稱「定位栓」),裝填於在頂板蓋體2所設置開口部中,第1測溫部便被固定於頂板蓋體2的中心位置。
如圖16所示,第3實施形態的熱電偶1係延長反應管側壁部的溫度控制用熱電偶1b,並沿反應管外側彎曲,且在反應管頂板部配置測溫點21。所以,除頂板部之外,其餘大略同第1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故以下省略詳細說明,僅就不同的部分說明。例如熱電偶1b係僅設置測溫部11的位置不同而已,其餘均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構成,因而省略詳細說明。又,不同於第2實施形態,亦可構成未設置熱電偶1b的測溫部11b。
如圖16所示,測溫部21係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至少設置於熱電偶1的前端。所以,熱電偶1a係至少設有本體部12a,在該本體部12a內分別設置的開口部中通入熱電偶芯線 14。
再者,熱電偶1a係配置有栓24。在覆蓋反應管203之頂板部的頂板蓋體2中,設有供利用該栓24進行固定用開口部的固定孔,藉由該栓24與固定孔便使熱電偶1定位。此時,測溫部21係配置於反應管203的中心、且頂板蓋體2的中心部。
連接部1c係為吸收熱電偶1a之芯線14延伸而未設置本體部12。又,連接部1c係將熱電偶芯線14捲繞於屬於絕緣構件(絕緣套筒)的氧化鋁套筒25上。又,亦可構成利用石英管等包圍該連接部1c。
圖17A所示係覆蓋反應管頂板部之溫度控制用熱電偶1,當作頂板蓋體用的蓋體2。設有供栓24固定用的固定孔。又,與全體蓋體同樣地,設有供通入熱電偶1用的空間部31、與前端部分32的蓋。又,供固定頂板蓋體2用的固定孔係設有4個,並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的蓋體2採同樣設計。
如圖17B所示,構成熱電偶1(本體部12)直接接觸反應管頂板部。又,得知為能合致於開口部,亦在反應管頂板部設置固定用孔並螺鎖。此處,反應管203的構造係將頂板部形成較厚狀態,因而雖在反應管203上有設置孔但溫度特性仍不受影響。
如圖18所示,第3實施形態的全體蓋體2係與第2實施形態 的全體蓋體2為相同大小、且同樣設有空間部31等。此處針對不同於第2實施形態全體蓋體2之處進行說明。
空間部31係為能構成用以穿通熱電偶1之本體部12的穿通孔,而設置深衝部33。該深衝部33係沿全體蓋體2的全長設置,該穿通孔係大致與本體部12相同直徑,藉由在反應管203上固定全體蓋體2,熱電偶1便亦被定位。
根據本實施形態,亦可依構成頂板部的熱電偶1接觸於反應管203之狀態、與依構成在側壁使熱電偶1隔著緩衝部18b接觸於反應管203之狀態設為相同之方式,決定緩衝部18b的厚度。例如圖23所示,構成頂板部的反應管203厚度、與反應管203的側壁加上緩衝部18b的厚度為相同。藉此,針對在反應管203的頂板部所設置熱電偶1、與在側壁所設置熱電偶1能進行相同程度溫度檢測下工夫。又,此種厚度係可依照緩衝部18b的材質適當變更。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達上述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的效果、及以下(o)~(q)所記載效果中之至少一項以上的效果。
(o)根據本實施形態,在熱電偶1a中設置栓24,並在頂板蓋體2中設置供穿入栓24用的固定孔,且在反應管203的頂板部設置螺鎖用固定孔,藉由熱電偶1a的栓24與頂板蓋體2的固定孔相結合而定位,且利用螺絲將頂板蓋體2固定於反應管203,便將熱電偶1a予以固定。因為形成此種構成,因而即便發生某程度地震仍可承 受,所以不會有熱電偶1遭破損的可能性。
(p)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熱電偶1a的栓24與頂板蓋體2的固定孔相結合而定位,且構成熱電偶1a的測溫點21在反應管203的中心部位置處,接觸於反應管203的狀態下固定。因為依此構成,因而可高精度檢測反應管203內的晶圓200中心溫度。
(q)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熱電偶1a的栓24與頂板蓋體2的固定孔相結合而定位,構成熱電偶1a的測溫點21配置於頂板蓋體2的中心。藉此,因為冷卻介質不會直接噴射於熱電偶1a,因而可抑制反應管203內的溫度失誤偵測。
<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
圖19所示係第3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所使用熱電偶的使用例。
圖19所示係在反應管203上,安裝3支第2實施形態與第3實施形態所使用熱電偶1的狀態。二端的熱電偶1係第2實施形態所使用的熱電偶1,正中間的熱電偶1係第3實施形態所使用的熱電偶1,從反應管203延長在反應管203的頂板部設置測溫部21。又,相關未圖示的保護部13等之構成亦是與第1實施形態至第3實施形態相同。
即,第4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係具備有:反應管203、第 1加熱部、第2加熱部、第1熱電偶、第2熱電偶、全體蓋體2、頂板蓋體2、及控制部。該反應管203係收容著保持複數片基板的晶舟217。該第1加熱部係對在複數個獨立加熱的加熱區域(U區、UL區、CL區、L區)相對向位置處,所配置基板施行加熱。該第2加熱部係設置於反應管203的頂板部,且對配置於U區相對向位置的基板施行加熱。該第1熱電偶係設置於反應管203的側壁,且檢測第1加熱部相對向位置的溫度。該第2熱電偶係具備有:在反應管203的頂板部設置之第1本體部1a、在反應管203的側面設置之第2本體部1b、及將第1本體部1a與第2本體部1b予以連接的連接部(1c)。該全體蓋體2係將第1熱電偶與第2本體部固定於反應管203的側壁。該頂板蓋體2係將第1本體部固定於反應管203的頂板部。該控制部係根據由第1熱電偶與第2熱電偶所檢測到的溫度,至少控制第1加熱部與第2加熱部,俾控制呈將反應管203內的溫度保持既定溫度。
再者,第1本體部1a係具備有測定反應管203內溫度的第1測溫部21,藉由將第1本體部1a所設置的突部裝填於在頂板蓋體2上所設置的開口部中,便將第1測溫部固定於反應管203的頂板部中心位置處,構成測定利用第2加熱部進行加熱的基板之中心溫度。例如圖19A所示,在反應管203的頂板部中心、且蓋體2固定用的4個孔之中心處,配置測溫點21而加以固定。藉此,至少可檢測反應管203內最上面晶圓200中心部的溫度。
圖19A所示係2支第2實施形態所使用熱電偶1,改變測溫部 11(16)的設置高度位置。例如配置於分別為檢測U區、UL區、CL區、L區溫度的位置。各個熱電偶1係依隔著間隔物18而反應管203接觸的狀態下固定。藉此,測溫部11(16)構成依非常接近反應管203的狀態固定。所以,可高精度檢測反應管內的溫度。構成利用後述全體蓋體2覆蓋該等測溫部11(16)。
如圖19B所示,第2實施形態所使用的全體蓋體2、與第3實施形態所使用的全體蓋體2,係固定孔的位置(隨此在反應管203設置栓23的位置)不同。理由係若呈單面排列則栓23間的距離變狹窄,會導致操作效率變差。又,藉由設為不同高度,亦具有防止第2實施形態所使用全體蓋體2、與第3實施形態所使用全體蓋體2間出現安裝不同的效果。
再者,全體蓋體2係依至少覆蓋著基板處理區域(由晶舟217裝填製品用晶圓200的區域)全區域之方式,安裝於反應管203上。又,全體蓋體2係沿反應管203依至少覆蓋著基板處理區域的方式設置,且依至少相對向於複數獨立施行加熱的加熱區域(U區、CU區、CL區、L區)並覆蓋著反應管203的方式設置。
另一方面,第1實施形態所使用之蓋體2的情況,係每區均需要,故操作較耗時間。根據本實施形態,全體蓋體2的栓23之數量係利用4個固定。藉由該全體蓋體2,針對1支熱電偶只要1個全體蓋體2便可,故有助於對操作性提升。
圖20所示係利用本實施形態複數熱電偶1的熱處理爐。本實施形態中,在反應管203的上部設置頂板加熱器34,構成對晶舟217的晶圓200中心部施行加熱。又,熱電偶係配置於反應管203頂板部的外側。又,因為其它2支熱電偶1係重複,故僅能看到1支而已。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溫度控制系統係分別具備有:在反應管203的頂板部測定反應管203內溫度的第1測溫部、以及在加熱區域(U區、CU區、CL區、L區)相對向位置處測定反應管203內溫度的第2測溫部;構成根據由第1測溫部與第2測溫部所檢測到的溫度,至少控制第1加熱部與第2加熱部,俾將反應管203內的溫度保持於既定溫度。
再者,加熱區域內,U區的溫度控制係由第1測溫部檢測在U區所配置基板(或由晶舟217最頂部保持的基板)的中心溫度,並由第2測溫部從在U區所配置基板的端部檢測溫度,再依至少由第1測溫部與第2測溫部所檢測到的溫度差成為既定範圍的方式,控制著第1加熱部與第2加熱部,構成至少在U區所配置基板的溫度保持既定溫度。因為依此執行由晶舟217最頂部所保持基板的溫度控制,因而可達基板溫度的面內均勻性、及基板溫度的面間均勻性提升。又,反應管頂板係因為石英較厚,因而熱容量較大,所以不易加溫且較難溫度控制,但因為第1測溫部係設置於反應管頂板,並監控溫度,因而可達U區的溫度控制性能提升。
與圖9所示熱處理爐不同的構成係在反應管203的上方設置頂板加熱器34,在反應管203的頂板部設置熱電偶1a。因為除此之外均大致與圖9相同構成,因而省略詳細說明。頂板加熱器34所設置的部分係SubU區,輔助U區的加熱。具體而言,頂板加熱器34係構成對在晶舟217上側所載置之晶圓200施行加熱。此處,熱電偶1a的測溫部21係具有檢測SubU區溫度的溫度檢測部功能。又,熱電偶1a的測溫部21係直接監控反應管頂板部的溫度,因而本實施形態中,在U區相對向位置處配置在晶舟217最上側載置的晶圓200,但並未特別限定於此形態,亦可在晶舟217最上側載置的晶圓200係配置於CU區。
此處,檢測U區溫度的熱電偶1(測溫部11)、及加熱器熱電偶24,係設定於在反應管203內的晶舟217最上面所載置晶圓200的高度。又,高度並沒有必要需嚴格一致,即便有數cm程度的偏差仍不會有問題。又,檢測U區溫度的熱電偶1(測溫部11)、及加熱器熱電偶24亦可設定於反應管頂板部的高度。理由係反應管頂板的石英較厚於其他部位,因而該溫度控制的提升有助於晶圓的溫度控制性提升。又,亦可設定為在晶舟217最上面所載置晶圓200的高度起距反應管頂板部高度間之既定高度。
反應管203的上部晶圓200係在加熱時經加溫周邊部之後,中心部才會被加溫,因而較難提升溫度控制性能,所以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0所示,設置頂板加熱器34,延長反應室側壁用熱電偶1,且沿反應室203外側彎曲構成的頂板用熱電偶1a之測溫點21, 係配置於反應管203的頂板部中心部附近。
再者,與側壁用熱電偶1同樣地配置頂板蓋體2,利用定位栓24將頂板蓋體2固定於反應室203頂板部。藉此,檢測晶圓200周邊部溫度的測溫部11、與檢測中心部溫度的測溫部21之檢測溫度行為便類似,便可縮短晶圓200周邊部與中心部的溫度差到達目標溫度為止的溫度回復時間。
依此,相關在晶舟217最上面載置的晶圓200,藉由利用加熱器207從晶圓200周邊施行加熱、與利用頂板加熱器34從晶圓200表面施行加熱,便可提升晶圓200表面溫度的均勻性。
特別係如圖20所示,藉由將在晶舟217最上面所載置晶圓200設為溫度控制對象,而提升面內均勻性,便可達提升基板處理區域所載置晶圓200的表面溫度之面內均勻性。
又,雖未圖示,亦可在晶舟217的下部設置加熱器,並從反應管203的下端側加熱晶圓200的中心部。但,此情況,晶舟217的下部亦需要溫度檢測手段。又,藉由在未圖示晶舟下部設置加熱器,並將在晶舟217最下面載置的晶圓200設為溫度控制對象而提升面內均勻性,則不僅可提升晶圓200表面溫度的面內均勻性,亦可達晶圓200溫度的面間均勻性提升。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達上述第1實施形態至第3實施形態的效 果、以及以下(r)~(s)所記載效果中之至少一項以上的效果。
(r)根據本實施形態,在反應管側壁所設置熱電偶、與在反應管頂板部所設置且與該熱電偶具同等溫度檢測感度的熱電偶,係分別依接觸於反應管的狀態固定。依此,藉由熱電偶配置於檢測晶圓周邊部與中心部溫度的位置,便可達提升晶圓面內溫度均勻性、及縮短收束至既定溫度的回復時間。
(s)根據本實施形態,U區的加熱係由加熱器與頂板加熱器雙方執行。依此,藉由加熱晶舟上側晶圓的周邊部與中心部,便可達晶圓溫度的面內均勻性提升。又,藉由將熱電偶配置於晶圓周邊部與中心部位置,便可縮短晶圓面內溫度的回復時間,俾能達生產性提升。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
如圖12所示,即便相關反應管203較大的形式,但藉由準備當作第1固定夾具用的蓋體2與栓23,同樣地可將熱電偶1固定於反應管203的外側。此情況(晶圓處理片數多達100片以上的情況),因為晶圓200的升溫速度會變慢,因而必需改變絕熱材3的厚度與材質等而調整絕熱效果,俾調整熱電偶(控制用TC)1的升溫速度。必需藉由降低加熱器207的升溫特性、或雙層管構造等處理室201的加熱物越多則絕熱材3越厚、或者設為高絕熱效果的材質,俾減緩熱電偶(控制用TC)1的升溫速度。
如習知,當熱電偶(控制用TC)1係例如在雙層反應管構造的內管與外管之間配設熱電偶時,因為供保護熱電偶用的石英管亦同樣地被施行成膜,因而會有膜厚、且石英保護管出現龜裂的危險。又,會有因摩擦等而成為微塵原因的顧慮。在內管與熱電偶間設置絕熱材時,雖與本實施形態的熱電偶(控制用TC)1同樣地可使熱電偶的行為合致於晶圓溫度行為,但因為設置於處理室201中,因而必需選定不會影響製程、且能合致晶圓溫度行為的絕熱材3,成為成本面提升的要因。
根據本實施形態(另一實施形態),可達上述第1實施形態至第4實施形態的效果、以及以下(1)~(3)所記載效果中之至少一項以上的效果。
(1)根據本實施形態(另一實施形態),即便反應管203較大的形式(晶圓處理片數達100片以上),仍可將第1實施形態的熱電偶(控制用TC)1設置於(屬於反應管203)外管的外側。
(2)根據本實施形態(另一實施形態),因為第1測溫部(或第2測溫部)係構成隔著絕熱材由保護構件覆蓋狀態,因而可利用絕熱材調整絕熱效果。因為形成此種構成,因而能在抑制加熱器影響下,使晶圓的升溫速度合致於由熱電偶所檢測到溫度的特性。
(3)根據本實施形態(另一實施形態),即便需要調整絕熱材厚度的情況,只要對保護構件施行加工的簡單加工便可,只要將經加工 的保護構件安裝於反應管203上便可,可在不會耗費多餘成本情況下調整絕熱效果。
本實施形態係相關屬於基板處理裝置一種的直立式半導體製造裝置進行詳述,惟並不僅侷限於此,本發明亦可適用於例如橫向式半導體製造裝置。
上述實施形態係針對交互供應第1處理氣體與第2處理氣體的情況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亦可適用於同時供應的情況。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針對原料氣體係使用HCDS氣體的例子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此種態樣。例如原料氣體係除HCDS氣體之外,尚可使用例如:單氯矽烷(SiH3Cl、簡稱:MCS)氣體、二氯矽烷(SiH2Cl2、簡稱:DCS)氣體、三氯矽烷(SiHCl3、簡稱:TCS)氣體、四氯矽烷(即四氯化矽,SiCl4、簡稱:STC)氣體、八氯三矽烷(Si3Cl8、簡稱:OCTS)氣體等無機系鹵矽烷原料氣體;三(二甲基胺基)矽烷(Si[N(CH3)2]3H、簡稱:3DMAS)氣體、四(二甲基胺基)矽烷(Si[N(CH3)2]4、簡稱:4DMAS)氣體、雙(二乙基胺基)矽烷(Si[N(C2H5)2]2H2、簡稱:BDEAS)氣體、雙(第三丁基胺基)矽烷(SiH2[NH(C4H9)]2、簡稱:BTBAS)氣體等未含鹵基之胺基系(胺系)矽烷原料氣體。又,原料氣體尚可使用例如:單矽烷(SiH4、簡稱:MS)氣體、二矽烷(Si2H6、簡稱:DS)氣體、三矽烷(Si3H8、簡稱:TS)氣體等未含鹵基之無機系矽烷原料氣體。
再者,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針對反應氣體係使用NH3氣體的例子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此種態樣。例如反應氣體係除NH3氣體之外,尚可使用例如:二氮烯(N2H2)氣體、肼(N2H4)氣體、N3H8氣體等氮化氫系氣體、或者含有該等化合物的氣體等。又,反應氣體係可使用三乙胺((C2H5)3N、簡稱:TEA)氣體、二乙胺((C2H5)2NH、簡稱:DEA)氣體、單乙胺(C2H5NH2、簡稱:MEA)氣體等乙胺系氣體;三甲胺((CH3)3N、簡稱:TMA)氣體、二甲胺((CH3)2NH、簡稱:DMA)氣體、單甲胺(CH3NH2、簡稱:MMA)氣體等甲胺系氣體等。又,反應氣體尚可使用例如三甲基肼((CH3)2N2(CH3)H、簡稱:TMH)氣體等有機肼系氣體等。
再者,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針對原料氣體係使用HCDS氣體、且反應氣體係使用如NH3氣體之類含氮(N)之氣體(氮化氣體),形成SiN膜的例子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此種態樣。例如除該等之外另行用(或者除該等之外更追加使用)例如:氧(O2)氣體等含氧(O)之氣體(氧化氣體)、丙烯(C3H6)氣體等含碳(C)之氣體、三氯化硼(BCl3)氣體等含硼(B)之氣體等,便可形成SiO膜、SiON膜、SiOCN膜、SiOC膜、SiCN膜、SiBN膜、SiBCN膜等。另外,各氣體流通的順序亦可適當變更。即便施行該等成膜時,依照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處理條件仍可施行成膜,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再者,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針對形成SiN膜等矽系絕緣膜的例子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此種態樣。例如本發明 係即便在基板上形成含有例如:鈦(Ti)、鋯(Zr)、鉿(Hf)、鉭(Ta)、鈮(Nb)、鋁(Al)、鉬(Mo)、鎢(W)等金屬元素的膜(即金屬系膜)的情況仍頗適用。
另外,各氣體流通的順序亦可適當變更。即便施行該等成膜時,依照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處理條件仍可施行成膜,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即,本發明頗適用於形成含有半導體元素、金屬元素等既定元素之膜的情況。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係針對在基板上累積膜的例子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此種態樣。例如對基板、或在基板上所形成的膜等,施行氧化處理、擴散處理、退火處理、蝕刻處理等處理的情況仍頗適用。又,上述實施形態、變化例係可適當組合使用。此時的處理條件係可設為與例如上述實施形態或變化例同樣的處理條件。
以上,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進行具體說明,惟本發明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形態,舉凡在不脫逸主旨之範圍內均可進行各種變更。
<本發明較佳態樣>
以下附註本發明較佳態樣。
(附註1)
根據本發明一態樣所提供的熱電偶,係構成為具備有:測溫部,其乃測定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其乃內部設有構成上述測溫部的芯線;以及緩衝部,其乃設置於上述本體部至少上述測溫部附近;依隔著上述緩衝部而與上述反應管接觸的狀態,被固定於上述反應管的外側。
(附註2)
較佳就附註1所記載的熱電偶,其中,更進一步,上述緩衝部係設置於上述本體部與上述保護管的邊界;上述緩衝部的外徑係構成為較大於所鄰接的上述本體部與上述保護管之外徑。
(附註3)
較佳就附註1所記載的熱電偶,其中,構成為,更進一步,在下部,上述本體部係設有較基板處理區域相對向位置更靠下方、且保護上述芯線的保護部;上述保護部之接著於上述本體部的一端側外徑,較小於另一端側的外徑。
(附註4)
較佳就附註1所記載的熱電偶,其中,構成為,更進一步,在上述反應管下部所設置之爐口部中,設有石英製固定構件;上述熱電偶係經由上述固定構件,將上述保護部固定於上述爐口部。
(附註5)
本發明另一態樣所提供的基板處理裝置,係將複數片基板收容於反應管中,並施行處理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有:加熱部,其乃加熱上述反應管內;測溫部,其乃測定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其乃內部設有構成上述測溫部的芯線;緩衝部,其乃設置於上述本體部至少上述測溫部附近;保護構件,其乃至少被固定於上述加熱部、與該加熱部相對向的上述測溫部之間;以及熱電偶(溫度檢測部),其乃構成為當上述保護構件固定於上述反應管時,在隔著夾置於上述反應管與上述保護構件之間的上述緩衝部,與上述反應管接觸的狀態下,被固定於上述反應管的外側。
(附註6)
上述溫度檢測部係構成為具備有:測溫部,其乃測定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其乃內部設有構成上述測溫部的芯線;保護部,其乃在上述溫度檢測部的下部連接於上述本體部,且 保護著上述芯線;以及取得部,其乃連接於上述芯線,且取得由上述測溫部所測定溫度。
(附註7)
較佳就附註5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更進一步,具有將上述基板依水平狀態呈多層保持的基板保持構件;上述保護構件係以至少覆蓋由上述基板保持構件保持製品基板之區域即基板處理區域之方式設置;更進一步,上述加熱部係設有複數獨立施行加熱的加熱區域(U區、CU區、CL區、L區);上述蓋體係設計成沿上述反應管覆蓋著至少一個加熱區域(CU區、CL區)之狀態。
(附註8)
較佳就附註5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更進一步,在上述反應管下部所設置爐口部中,設有石英製固定構件;上述熱電偶係經由上述固定構件,將上述保護部固定於上述爐口部。
(附註9)
較佳就附註5或附註7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 更進一步,上述加熱部係設有複數獨立施行加熱的加熱區域(U區、CU區、CL區、L區);上述測溫部係設有上述加熱區域數以上的數量;具有根據由上述熱電偶所檢測到溫度,至少控制著上述加熱部,控制成將上述反應爐內的溫度保持於既定溫度的控制部。
(附註10)
較佳就附註5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更進一步,具備有:對上述反應管內供應處理氣體的處理氣體供應系統、以及對上述反應管內的環境施行排氣之排氣系統;上述反應管係具備有:圓筒部,其乃上端設有阻塞部,且下端設有開口部;氣體供應區域,其乃形成於上述圓筒部一側壁的外側,且連接於上述處理氣體供應系統;以及氣體排氣區域,其乃形成於與上述氣體供應區域相對向的上述圓筒部另一側壁之外側,且連接於上述排氣系統。
(附註11)
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所提供的熱電偶,係構成為具備有:設置於反應管頂板的第1本體部、設置於反應管側面的第2本體部、以及將上述第1本體部與上述第2本體部予以連接的連接部;其中,上述第1本體部係具備有:測定上述反應管頂板之溫度的第1測溫部;上述第1測溫部係固定於上述反應管頂板的中心位置。
(附註12)
較佳就附註11所記載的熱電偶,其中,構成為,上述第2本體部及上述連接部係至少內含有構成上述第1測溫部的芯線。
(附註13)
較佳就附註11所記載的熱電偶,其中,構成為,上述第2本體部係具備有:第2測溫部,其乃檢測上述反應管側面之溫度;以及緩衝部,其乃至少設置於上述第2測溫部的附近;在隔著上述緩衝部,使上述反應管與上述第2本體部相接觸狀態下,上述第2測溫部被固定於靠近上述反應管外側的位置處。
(附註14)
根據本發明再另一態樣所提供的基板處理裝置,係將保持著複數片基板的基板保持構件收容於反應管中,並施行處理的基板處理裝置,構成為具備有:熱電偶,其乃具備有:具測定上述反應管內之溫度的第1測溫部且設置於上述反應管頂板部的第1本體部、設置於反應管側面的第2本體部、以及將上述第1本體部與上述第2本體部予以連接的連接部;加熱部,其乃加熱上述反應管內;以及頂板蓋體,其乃設置於上述加熱部、與該加熱部相對向的上述 第1本體部之間,且設有貫穿上述第1本體部的空間部,被固定於上述反應管的頂板部;藉由將在上述第1本體部所設置突部,裝填於在上述頂板蓋體所設置的開口部中,上述第1測溫部便被固定於上述頂板蓋體的中心位置。
(附註15)
較佳就附註14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更進一步,上述加熱部係設有複數獨立施行加熱的加熱區域(U區、UL區、CL區、L區);上述第1測溫部係檢測在上述U區相對向位置處所配置基板的溫度。
(附註16)
較佳就附註15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更進一步,具備有:設置於上述加熱部、與該加熱部相對向的上述反應管之間,且具有貫穿上述第2本體部之空間部的全體蓋體;上述第2本體部係依當上述全體蓋體固定於上述反應管時,被固定於上述反應管的外側。
(附註17)
較佳就附註16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上述第2本體部係當被固定呈由上述反應管與上述全體蓋體夾置時,便在上述反應管所設置固定構件上掛勾著上述全體蓋體。
(附註18)
較佳就附註15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更進一步,具備有:設置於上述加熱部、與該加熱部相對向的上述反應管之間,且具有貫穿上述第2本體部之空間部的全體蓋體;上述第2本體部係具備有:利用上述全體蓋體保護的第2測溫部、以及在上述第2測溫部附近設置的緩衝部;當上述全體蓋體固定於上述反應管時,在隔著與上述反應管之間夾置的上述緩衝部,而與上述反應管接觸狀態下,上述第2測溫部被固定於靠近上述反應管外側的位置處。
(附註19)
本發明再另一態樣所提供的基板處理裝置,係將保持著複數片基板的基板保持構件收容於反應管中,並施行處理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有:第1加熱部,其乃對配置於複數獨立施行加熱之加熱區域(U區、UL區、CL區、L區),相對向位置處的上述基板施行加熱;第2加熱部,其乃設置於反應管的頂板部,並對配置於上述U區相對向位置處的上述基板施行加熱;第1熱電偶,其乃設置於反應管的側壁,檢測上述第1加熱部相對向位置處的溫度;第2熱電偶,其乃具備有:設置於反應管頂板部的第1本體部、設置於反應管側面的第2本體部;以及將上述第1本體部與上述第2本體部予以連接的連接部; 全體蓋體,其乃在上述反應管的側壁固定著上述第1熱電偶與上述第2本體部;頂板蓋體,其乃在上述反應管的頂板部固定著上述第1本體部;以及控制部,其乃根據由上述第1熱電偶與上述第2熱電偶所檢測到的溫度,至少控制著上述第1加熱部與上述第2加熱部,將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控制呈保持既定溫度。
(附註20)
較佳就附註19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上述第1本體部係具備有:測定上述反應管內之溫度的第1測溫部;藉由將在上述第1本體部所設置突部,裝填於在上述頂板蓋體所設置的開口部中,上述第1測溫部便被固定於上述反應管之頂板部的中心位置,並測定利用上述第2加熱部施行加熱的上述基板之中心溫度。
(附註21)
較佳就附註19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上述第1本體部係在上述反應管的頂板部,設有測定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的第1測溫部;上述第1熱電偶分別設有配置於上述加熱區域(U區、UL區、CL區、L區)相對向位置處,且測定上述反應管內之溫度的第2測溫部; 根據由上述第1測溫部與上述第2測溫部所檢測到的溫度,至少控制著上述第1加熱部與上述第2加熱部,將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保持於既定溫度。
(附註22)
較佳就附註19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上述第1本體部係在上述反應管的頂板部,設有測定上述反應管內之溫度的第1測溫部;上述第1熱電偶係具有第2測溫部,其至少配置於上述U區相對向位置處,且測定上述反應管內之溫度;根據由上述第1測溫部與上述第2測溫部所檢測到的溫度,至少控制著上述第1加熱部與上述第2加熱部,將在上述U區所配置的上述基板溫度保持於既定溫度。
(附註23)
較佳就附註22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上述第1測溫部係檢測在上述U區所配置上述基板的中心溫度;上述第2測溫部係從在上述U區所配置上述基板的端部檢測溫度;至少依由上述第1測溫部與上述第2測溫部所檢測到溫度差,成為既定範圍的方式,控制著上述第1加熱部與上述第2加熱部,將在上述U區所配置上述基板的溫度保持於既定溫度。
(附註24)
較佳就附註23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在上述U區所配置的基板中,將由上述基板保持構件最上端部所保持基板的溫度,保持於既定溫度。
(附註25)
較佳就附註22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上述第1測溫部係測定在上述U區所配置上述基板的中心溫度;上述第2測溫部係從在上述加熱區域所配置上述基板的端部檢測溫度;至少依由上述第1測溫部與上述第2測溫部中在U區所設置測溫部檢測到的溫度差,成為既定範圍的方式,控制著上述第1加熱部與上述第2加熱部,將在上述加熱區域所配置上述基板的溫度保持於既定溫度。
(附註26)
較佳就附註19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當將上述第1熱電偶與上述第2本體部固定於上述反應管時,在上述反應管所設置固定構件中掛勾著上述全體蓋體。
(附註27)
本發明再另一態樣所提供的基板處理裝置,係將保持著複數片基板的基板保持構件收容於反應管,並施行處理的基板處理裝置, 構成為具備有:加熱部,其乃加熱上述反應管內;溫度檢測部(熱電偶),其乃檢測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以及蓋體,其乃設置於上述加熱部、與該加熱部相對向的測溫部之間;其中,上述蓋體係藉由在安裝有上述熱電偶的狀態固定於上述反應管,上述熱電偶便被依靠近上述反應管的狀態固定。
(附註28)
較佳就附註27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上述熱電偶係當依由上述反應管與上述蓋體夾置方式固定時,上述測溫部係覆蓋著上述蓋體的中心。
(附註29)
較佳就附註28所記載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構成為,上述蓋體至少下部係在與上述本體部(或上述熱電偶)之間設有絕熱材。
(附註30)
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所提供的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包括有:使複數片基板由基板保持構件保持的步驟;將上述基板保持構件裝入於反應管的步驟;以及根據由具備有:檢測反應管內溫度的測溫部、內部設有構成上 述測溫部之芯線的本體部、以及設置於上述本體部至少上述測溫部附近的緩衝部,且在隔著上述緩衝部而與上述反應管接觸之狀態下,被固定於上述反應管外側的熱電偶所檢測到溫度,在將上述加熱部控制呈上述反應管內溫度維持於既定溫度狀態下,對上述基板施行處理的步驟。
(附註31)
根據本發明再另一態樣所提供的使電腦執行的程式、或記錄有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係包括有:使複數片基板由基板保持構件保持的順序;將上述基板保持構件裝入於反應管的順序;以及根據由具備有:檢測反應管內溫度的測溫部、內部設有構成上述測溫部之芯線的本體部、以及設置於上述本體部至少上述測溫部附近的緩衝部,且在隔著上述緩衝部而與上述反應管接觸之狀態下,被固定於上述反應管外側的熱電偶所檢測到溫度,在將上述加熱部控制呈上述反應管內溫度維持於既定溫度狀態下,對上述基板施行處理的順序。
115‧‧‧晶舟升降機
200‧‧‧晶圓(基板)
201‧‧‧處理室
202‧‧‧處理爐
203‧‧‧反應管
207‧‧‧加熱器(加熱部)
217‧‧‧晶舟
218‧‧‧晶舟支撐台
219‧‧‧密封蓋
220‧‧‧氣密構件
222‧‧‧氣體供應區域
224‧‧‧氣體排氣區域
226‧‧‧歧管(爐口部)
230‧‧‧排氣口
232‧‧‧排氣管
234‧‧‧氣體供應孔
235‧‧‧氣體供應狹縫
236‧‧‧氣體排氣狹縫
244‧‧‧APC閥
245‧‧‧壓力感測器
246‧‧‧真空泵
248‧‧‧內壁
250‧‧‧內壁
267‧‧‧晶舟旋轉機構
310a~310f‧‧‧氣體供應管
320a~320f‧‧‧質量流量控制器(MFC)
330a~330f‧‧‧閥
340a‧‧‧噴嘴
350a‧‧‧噴嘴支撐部

Claims (12)

  1. 一種溫度感測器,其係構成為具備有:測溫部,其係測定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其於與加熱上述反應管內之加熱部對向之位置設有上述測溫部;以及被固定於設有上述本體部之上述測溫部之位置之構件;上述構件係以與上述反應管接觸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本體部。
  2. 如請求項1之溫度感測器,其中,其係構成為,上述構件係設置於與設有上述測溫部之位置相反之側。
  3. 如請求項1之溫度感測器,其中,其係構成為,上述構件係以覆蓋上述本體部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設置。
  4. 如請求項1之溫度感測器,其中,其係構成為,上述構件係設置於設有上述測溫部之位置之正上方或正下方。
  5. 如請求項1之溫度感測器,其中,其係構成為,上述構件係以覆蓋上述本體部之至少周圍之方式設置。
  6. 如請求項3之溫度感測器,其中,上述構件為板狀。
  7. 如請求項5之溫度感測器,其中,其係構成為,上述構件係複數次捲繞。
  8.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其係將複數片基板收容於反應管中並對上述基板施行處理者;其具備有:加熱部,其加熱上述反應管內;以及溫度感測器,其係構成為設有:測溫部,其係測定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其於與上述加熱部對向之位置設有上述測溫部;以及被固定於設有上述本體部之上述測溫部之位置之構件;上述構件係以 與上述反應管接觸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本體部。
  9. 如請求項8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其係構成為,進而具備:保護構件,其係將於與上述加熱部對向之位置設有上述測溫部之上述本體部固定於上述反應管;上述保護構件係具有供上述本體部設置之空間,於將上述溫度感測器安裝於上述反應管之外側時,藉由將設置於上述空間內之上述本體部押壓至上述反應管側,而使上述構件接觸上述反應管。
  10. 如請求項8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其係構成為,進而具備:保護構件,其係將於與上述加熱部對向之位置設有上述測溫部之上述本體部固定於上述反應管;上述保護構件係具有供上述本體部設置之空間,於將上述溫度感測器安裝於上述反應管之外側時,經由上述構件而將設置於上述空間內之上述本體部押壓至上述反應管側。
  11. 一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係具有如下步驟:根據由溫度感測器所檢測出之溫度而以將反應管內之溫度維持於既定之溫度之方式控制加熱部,並處理基板;上述溫度感測器係構成為設有:測溫部,其係在保持複數片上述基板而裝入於上述反應管之狀態下,測定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其於與上述加熱部對向之位置設有上述測溫部;以及被固定於設有上述本體部之上述測溫部之位置之構件;上述構件係以與上述反應管接觸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本體部。
  12. 一種溫度控制方法,其係根據由溫度感測器所檢測出之溫度而以將反應管內之溫度維持於既定之溫度之方式控制加熱部;上述溫度感測器係構成為設有:測溫部,其測定上述反應管內的溫度;本體部, 其於與上述加熱部對向之位置設有上述測溫部;以及被固定於設有上述本體部之上述測溫部之位置之構件;上述構件係以與上述反應管接觸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本體部。
TW106132636A 2015-02-25 2016-02-19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溫度控制方法 TWI6451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5680 2015-02-25
JP2015-035680 2015-02-25
JP2016021846A JP6579974B2 (ja) 2015-02-25 2016-02-08 基板処理装置、温度センサ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6-021846 2016-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139A true TW201804139A (zh) 2018-02-01
TWI645172B TWI645172B (zh) 2018-12-21

Family

ID=56826680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2636A TWI645172B (zh) 2015-02-25 2016-02-19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溫度控制方法
TW105104912A TWI603058B (zh) 2015-02-25 2016-02-19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temperature sensor, protective me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W108146720A TWI747110B (zh) 2015-02-25 2016-02-19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TW107128038A TWI693381B (zh) 2015-02-25 2016-02-19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4912A TWI603058B (zh) 2015-02-25 2016-02-19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temperature sensor, protective me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W108146720A TWI747110B (zh) 2015-02-25 2016-02-19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TW107128038A TWI693381B (zh) 2015-02-25 2016-02-19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300456B2 (zh)
JP (3) JP6579974B2 (zh)
KR (4) KR20160103955A (zh)
TW (4) TWI6451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4319B (zh) * 2019-04-03 2020-05-21 大陸商上海頤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電熱輻射管溫度控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47027A (ja) * 2017-09-05 2019-03-22 株式会社Kokusai Electric 基板処理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820816B2 (ja) * 2017-09-26 2021-01-27 株式会社Kokusai Electric 基板処理装置、反応管、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190109216A (ko) * 2018-03-15 2019-09-25 가부시키가이샤 코쿠사이 엘렉트릭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10714362B2 (en) 2018-03-15 2020-07-14 Kokusai Electric Corporatio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752332B2 (ja) * 2018-09-14 2020-09-09 株式会社Kokusai Electric 基板処理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175210B2 (ja) * 2019-02-04 2022-11-18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排気装置、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処理方法
US11587815B2 (en) * 2019-07-31 2023-02-21 Asm Ip Holding B.V. Vertical batch furnace assembly
JP7023905B2 (ja) 2019-08-30 2022-02-22 株式会社Kokusai Electric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基板処理方法、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308699B2 (ja) * 2019-09-03 2023-07-1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熱電対構造、熱処理装置及び熱電対構造の製造方法
CN114846587A (zh) * 2020-03-02 2022-08-02 株式会社国际电气 基板处理装置、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和存储介质
JP7197534B2 (ja) * 2020-06-12 2022-12-27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ヒータ
JP7236420B2 (ja) * 2020-10-29 2023-03-09 株式会社Kokusai Electric 温度センサ、ヒータユニット、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2629691B (zh) * 2020-12-07 2023-03-21 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大型反应器内多点柔性热电偶的安装方法
JP7282837B2 (ja) * 2021-07-20 2023-05-29 株式会社Kokusai Electric 基板処理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42119A (en) * 1987-08-07 1989-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Vertical-type reaction device
JP2765087B2 (ja) * 1989-08-31 1998-06-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支持装置
JPH084581Y2 (ja) * 1991-09-09 1996-02-07 川惣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高炉の炉下部における測温用プローブ
US5152608A (en) * 1991-11-18 1992-10-06 Gay Engineering & Sales Company, Inc. Thermocouple purge system
JP2990326B2 (ja) 1994-04-19 1999-12-13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シース熱電対の取付け構造
US5855677A (en) * 1994-09-30 1999-01-05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reaction chamber walls
US6126719A (en) * 1998-01-21 2000-10-03 The University Of Dayton Recovery of group III element component from group III-V waste materials
CN1184461C (zh) * 1998-06-26 2005-01-12 德士古发展公司 用于气化工艺中的热电偶
JP2000031062A (ja) * 1998-07-09 2000-01-28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炉内温度測定器
JP2001183237A (ja) * 1999-12-28 2001-07-06 Sony Corp 熱電対固定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処理装置
US6334707B1 (en) * 2000-07-19 2002-01-01 Second Source Supply Incorporated Temperature sensing device for test cylinder
JP2002093717A (ja) * 2000-09-13 2002-03-29 Tokyo Electron Ltd 縦型熱処理装置
JP2003243315A (ja) * 2002-02-20 2003-08-29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半導体製造装置
US20030231698A1 (en) * 2002-03-29 2003-12-18 Takatomo Yamaguchi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US6843201B2 (en) * 2002-05-08 2005-01-18 Asm International Nv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single substrate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reactor
US6761480B2 (en) * 2002-08-26 2004-07-13 Charles William Parnicza Thermocouple holder for furnace tube
JP4523225B2 (ja) * 2002-09-24 2010-08-11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
JP2004119788A (ja) 2002-09-27 2004-04-15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半導体製造装置
WO2004038776A1 (ja) * 2002-10-25 2004-05-06 Tokyo Electron Limited 熱処理装置及び熱処理方法
US7410355B2 (en) * 2003-10-31 2008-08-12 Asm International N.V. Method for the heat treatment of substrates
JP4361811B2 (ja) * 2004-01-09 2009-11-11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製造装置
WO2007018016A1 (ja) * 2005-08-05 2007-02-15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基板処理装置、冷却ガス供給ノズル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40311B3 (de) * 2005-08-24 2006-10-26 Heraeus Electro-Nite International N.V. Vorrichtung zur Temperaturmessung in Metallschmelzen
US20090095422A1 (en) * 2007-09-06 2009-04-16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JP5510991B2 (ja) 2007-09-06 2014-06-04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半導体製造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5593472B2 (ja) * 2008-08-27 2014-09-24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US8262287B2 (en) * 2008-12-08 2012-09-11 Asm America, Inc. Thermocouple
JP2010183069A (ja) * 2009-01-07 2010-08-19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US8298629B2 (en) * 2009-02-25 2012-10-30 Crystal Solar Incorporated High throughput multi-wafer epitaxial reactor
JP5087657B2 (ja) * 2009-08-04 2012-12-05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JP5647502B2 (ja) 2010-02-23 2014-12-24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熱処理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CN102446741B (zh) * 2010-10-07 2016-01-20 株式会社日立国际电气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衬底处理装置和半导体器件
JP5556575B2 (ja) * 2010-10-19 2014-07-23 山里産業株式会社 温度測定用熱電対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93663A (ja) 2010-10-29 2012-05-17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偏光板のセ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パネル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195375A (ja) * 2011-03-15 2012-10-11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基板処理装置
JP5753450B2 (ja) * 2011-06-30 2015-07-22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成膜装置
JP5980551B2 (ja) * 2011-07-13 2016-08-31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温度検出部、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30053760A (ko) * 2011-11-16 2013-05-24 임연희 탈부착이 용이한 온도센서
JP5644007B2 (ja) * 2012-02-10 2014-12-2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温度センサ及び熱処理装置
JP5967845B2 (ja) * 2012-07-27 2016-08-10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基板処理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080451B2 (ja) * 2012-09-25 2017-02-15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基板処理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熱電対支持体
US10409306B2 (en) * 2013-05-01 2019-09-10 Applied Material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low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 a wafer processing system
BR112016002476B1 (pt) * 2013-08-07 2022-05-10 Ametek, Inc Sonda de temperatura e método para a montagem de uma sonda de temperatura
CN204007923U (zh) * 2014-06-23 2014-12-10 上海通成安保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防震温度传感器
WO2017169032A1 (ja) * 2016-03-28 2017-10-05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基板処理装置、温度測定ユニット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4319B (zh) * 2019-04-03 2020-05-21 大陸商上海頤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電熱輻射管溫度控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52196A (ja) 2021-04-01
TW201704723A (zh) 2017-02-01
TWI747110B (zh) 2021-11-21
US20220082447A1 (en) 2022-03-17
TW202018262A (zh) 2020-05-16
US20200166413A1 (en) 2020-05-28
TWI645172B (zh) 2018-12-21
KR20210066769A (ko) 2021-06-07
KR20200040727A (ko) 2020-04-20
KR20160103955A (ko) 2016-09-02
KR20180118094A (ko) 2018-10-30
KR102453766B1 (ko) 2022-10-14
KR102101313B1 (ko) 2020-04-16
JP2020021944A (ja) 2020-02-06
TW201903372A (zh) 2019-01-16
JP6579974B2 (ja) 2019-09-25
JP2016157930A (ja) 2016-09-01
JP7213859B2 (ja) 2023-01-27
US11300456B2 (en) 2022-04-12
JP6806861B2 (ja) 2021-01-06
TWI603058B (zh) 2017-10-21
TWI693381B (zh) 2020-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5172B (zh) 溫度感測器、基板處理裝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溫度控制方法
US10684174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thermocouple
US11365482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359285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hea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O2017037937A1 (ja) 反応管、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388512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6601650B (zh) 加热部、衬底处理装置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JP2018206827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