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8851A - 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 - Google Patents

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8851A
TW201518851A TW103132523A TW103132523A TW201518851A TW 201518851 A TW201518851 A TW 201518851A TW 103132523 A TW103132523 A TW 103132523A TW 103132523 A TW103132523 A TW 103132523A TW 201518851 A TW201518851 A TW 2015188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direction
optical axis
module
movable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2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53396B (zh
Inventor
Shinji Minamisawa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188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88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3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33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large deviations, e.g. maintaining a fixed line of sight while a vehicle on which the system is mounted changes cours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即便於在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將可動模組可擺動地支持之情形時,亦可使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重心位置有效果地接近對可動模組之支持位置。 於光學單元100中,萬向架機構30(支持機構)係於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將可動模組10可擺動地支持。可動模組10包括:光學模組1,其保持透鏡1a;以及配重5,其安裝於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前側端部1c。因此,可於光軸L方向使可動模組10之重心位置向較光學模組1之重心位置更靠萬向架30之支持位置側移位。配重5包括光軸L方向之前側之端面51a與光軸L方向正交之平面。

Description

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搭載於附有相機之行動電話等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
近年來,行動電話構成為搭載有攝影用之光學單元之光學機器。於該光學單元中,為了抑制因使用者之手震動所致之攝影圖像之畸變,提出有使光學模組擺動而補正震動之構成。為了進行該震動補正,必須將光學模組相對於固定體可擺動地支持。
因此,提出有如下構成:藉由設置於光學模組之光軸方向之後側之樞軸而將光學模組可擺動地支持,使光學模組以樞軸為中心擺動,以補正光學單元之震動(參照專利文獻1、2)。
然而,於光學模組以光軸方向之後側為中心擺動之構成之情形時,處於光軸方向後側之光學模組之移位量較小,但處於光軸方向前側之光學模組之較大。因此,於光學模組之周圍,必須於與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配置足夠之空間,故而有光學單元之與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尺寸變大等問題。
另一方面,提出有於光學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將光學模組可擺動地支持之構成,根據該構成,可使處於光軸方向前側之光學模組之移位量變小(參照專利文獻3)。又,於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光學單元中,提出有如下構成:設為於光學模組(第1可動部)之光軸方向後側端部設置有配重(Counterweight)之可動模組,使可動模組之重心 位置較光學模組之重心位置更接近擺動中心,藉此抑制機械性共振。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9680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96863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WO2010/010712之段落[0291]及圖37、圖41
然而,於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配重中,設置有自光軸方向之後側端部進而朝後側突出之凸部,故而配重於光軸方向後側之質量較小。因此,有如下問題:配重於光軸方向所佔據之體積較大,但使重心位置於光軸方向移位之效果較小。
鑒於以上問題,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即便於在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將可動模組可擺動地支持之情形時,亦可使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重心位置有效果地接近對可動模組之支持位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特徵在於包括:可動模組,其保持光學元件;固定體,其具備包圍該可動模組之周圍之主體部;支持機構,其於上述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將上述可動模組可擺動地支持;以及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其使上述可動模組擺動;且上述可動模組具備:光學模組,其保持上述光學元件;以及配重,其設置於該光學模組之上述光軸方向之前側及後側中之一側,且於上述光軸方向使上述可動模組之重心位置向較上述光學模組之重心位置更靠上述支持機構之支持位置側移位;且上述配重包括上述一側之端面與上述光軸方向正交之平面。
於本發明中,支持機構設置於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可動模組以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為中心擺動。因此,即便於使可動模組以同一角度擺動之情形時,與可動模組以光軸方向後側為中心擺動之構成相比,光軸方向前側之可動模組之移位量亦較小。因此,無需於可動模組之周圍在與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確保較大之空間,故而可使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與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尺寸變小。又,於本形態中,可動模組中設置有保持光學元件之光學模組,且於光學模組之光軸方向之前側或後側設置有配重,故而可於光軸方向使可動模組之重心位置接近較光學模組之重心位置更靠支持機構之支持位置。因此,有可抑制使可動模組擺動時之機械性共振等優點。此處,配重之端面包括與光軸方向正交之平面,故而於配重中,距離支持位置最遠之部分之質量較大。因此,可使重心位置於光軸方向有效果地移位。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一側為上述光軸方向之前側。即,配重較佳為設置於光學模組之光軸方向前側。根據該構成,於光學模組之光軸方向之後側端部設置有攝像元件等,其結果,即便光學模組之光軸方向之後側端部之質量變大,亦可藉由設置於光軸方向前側之配重而使重心位置以接近支持位置之方式移位,故而可抑制使可動模組擺動時之機械性共振。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配重具備:前板部,其於上述光學元件之光軸通過之位置具有開口部,並且自該光軸方向之前側重疊於上述光學模組之上述光軸方向之前側端部;以及筒部,其自該前板部之外緣朝上述光軸方向之後側彎曲並包圍上述前側端部之外側面。根據該構成,即便於光學模組安裝質量較大之配重,亦可將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尺寸之增大抑制為最小限度。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前板部為圓板狀,上述筒部為圓筒 狀。根據該構成,配重之質量分佈遍及以光軸為中心之周向之整體而為固定。因此,即便於使可動模組朝以光軸為中心之任一方向擺動之情形時,配重之影響亦固定。因此,對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之控制較容易。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光學模組具備保持上述光學元件之第1固持器、及保持該第1固持器之第2固持器,上述前側端部包括上述第1固持器之自上述第2固持器朝上述光軸方向之前側突出之部分,上述配重係於上述前側端部與上述前板部之間、及上述前側端部與上述筒部之間之兩者具有間隙地將上述筒部之上述光軸方向之後側端部固定於上述框架。根據該構成,配重不與第1固持器接觸,故而即便於第1固持器相對於第2固持器之安裝位置改變之情形時,亦可將配重設置於同一部位。因此,可藉由配重使可動模組之重心位置適當地移位。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配重係至少上述開口部之前側之緣具有抗反射性。根據該構成,即便配重為金屬製,亦可防止於光軸方向前側之反射。
於本發明中,上述一側亦可為上述光軸方向之後側。即,亦可採用將配重設置於光學模組之光軸方向後側之構成。
於本發明中,可採用上述支持機構為萬向架機構之構成。
於本發明中,支持機構設置於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可動模組以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為中心擺動。因此,即便於使可動模組以同一角度擺動之情形時,相比可動模組以光軸方向後側為中心擺動之構成,光軸方向前側之可動模組之移位量亦較小。因此,無需於可動模組之周圍在與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確保較大之空間,故而可使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與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尺寸變小。又,於本形態中,可動模組包括保持光學元件之光 學模組,且於光學模組之光軸方向之前側或後側包括配重,故而可於光軸方向使可動模組之重心位置接近較光學模組之重心位置更靠支持機構之支持位置。因此,有可抑制使可動模組擺動時之機械性共振等優點。此處,配重之端面包括與光軸方向正交之平面,故而於配重中,距離支持位置最遠之部分之質量較大。因此,可使重心位置於光軸方向有效果地移位。
1‧‧‧光學模組
1a‧‧‧透鏡(光學元件)
1b‧‧‧攝像元件
1c‧‧‧光學模組之前側端部
2‧‧‧第1固持器
2a‧‧‧第1固持器之自第2固持器朝光軸方向之前側突出之部分
2e‧‧‧公螺紋
3‧‧‧第2固持器
3e‧‧‧母螺紋
4‧‧‧固持器
5‧‧‧配重
10‧‧‧可動模組
13‧‧‧回轉儀
14‧‧‧電子零件
17‧‧‧可動模組之後側端面
18‧‧‧間隔件
19‧‧‧片體
20‧‧‧固定體
25‧‧‧矩形框
30‧‧‧萬向架機構
31‧‧‧角柱部
32‧‧‧可動框
32a‧‧‧前端面
33、34‧‧‧板狀構件
38‧‧‧球體
50‧‧‧開口部
50a‧‧‧緣
50b‧‧‧內周面
51‧‧‧前板部
51a‧‧‧端面
52‧‧‧筒部
52a‧‧‧配重之後側端部
70‧‧‧板狀彈簧
71‧‧‧固定體側連結部
72‧‧‧可動體側連結部
73‧‧‧板彈簧部
100‧‧‧光學單元
101‧‧‧本體部
102‧‧‧圓筒部
103‧‧‧安裝基板
103a‧‧‧位於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部分
103b‧‧‧位於Z軸方向之一側+Z之部分
105‧‧‧插塞
107‧‧‧加強板
108‧‧‧加強板
109‧‧‧保護板
109a‧‧‧端板部
109b‧‧‧側板部
115‧‧‧插槽
117‧‧‧連接器
118‧‧‧加強板
181‧‧‧凹部
182‧‧‧凹部
185‧‧‧凹部
251‧‧‧第1角部
251a、252a、253a、254a‧‧‧凸部
252‧‧‧第2角部
253‧‧‧第3角部
254‧‧‧第4角部
255‧‧‧支持板部
255a、255b、255c‧‧‧壁面
256‧‧‧第1邊部
257‧‧‧第2邊部
258‧‧‧第3邊部
259‧‧‧第4邊部
321‧‧‧第1角部
322‧‧‧第2角部
323‧‧‧第3角部
324‧‧‧第4角部
326‧‧‧第1連結部
326a、327a、328a、329a‧‧‧蜿蜒部
327‧‧‧第2連結部
328‧‧‧第3連結部
329‧‧‧第4連結部
330‧‧‧支承部
331‧‧‧第1板部
332‧‧‧第2板部
340‧‧‧支承部
341‧‧‧第1板部
342‧‧‧第2板部
500‧‧‧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
520‧‧‧磁體
560‧‧‧線圈
710‧‧‧孔
720‧‧‧缺口
1000‧‧‧光學機器
1090‧‧‧攝像用電路模組
1110‧‧‧框架
1120‧‧‧固持器保持部
1123‧‧‧凸部
1130‧‧‧凸緣部
1140‧‧‧可動框配置空間
1150‧‧‧線圈保持部
1160‧‧‧凹部
1200‧‧‧殼體
1210‧‧‧主體部
1211、1212、1213、1214‧‧‧側板部
1220‧‧‧端板部
1221‧‧‧窗
1300‧‧‧板狀止動部
1310‧‧‧凸部
1400‧‧‧第1底板
1410‧‧‧開口部
1420‧‧‧底板部
1440‧‧‧側板部
1500‧‧‧第2底板
1600‧‧‧蓋部
1610‧‧‧框部
1620‧‧‧側板部
1630‧‧‧連結部
1632‧‧‧孔
1700‧‧‧蓋板
1710‧‧‧窗
1800、1900‧‧‧可撓性配線基板
1810‧‧‧第1連接部
1820‧‧‧彎曲部
1830‧‧‧第2連接部
1840‧‧‧牽引部
1850‧‧‧狹縫
1860‧‧‧第1帶狀部(第1可撓性配線基板)
1861、1871、1921‧‧‧引出部
1862、1872、1922‧‧‧第1延伸部
1863、1873、1923‧‧‧第1彎曲部
1864、1874、1924‧‧‧第2延伸部
1865、1875、1925‧‧‧固定部
1866、1876、1923‧‧‧第2彎曲部
1870‧‧‧第2帶狀部(第2可撓性配線基板)
1880‧‧‧端部
1910‧‧‧矩形框部分
1920‧‧‧牽引部(第3可撓性配線基板)
1926‧‧‧第2彎曲部
2000‧‧‧底座
G‧‧‧間隙
L‧‧‧光軸
L1‧‧‧第1軸線
L2‧‧‧第2軸線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將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搭載於行動電話等光學機器之情況的說明圖。
圖2(a)、(b)係自被攝體側觀察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說明圖。
圖3(a)、(b)係自與被攝體側為相反側觀察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說明圖。
圖4(a)、(b)係表示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剖面構成之說明圖。
圖5係將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內部進一步細分解時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自被攝體側觀察將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可動模組分解之情況之分解立體圖。
圖7(a)~(c)係自被攝體側觀察圖6所示之可動模組中所使用之光學模組等之分解立體圖。
圖8(a)、(b)係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之可撓性配線基板之說明圖。
圖9係自被攝體側觀察圖6所示之可動模組中所使用之框架等之分解立體圖。
圖10(a)、(b)係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中所 使用之萬向架機構等之說明圖。
圖11(a)~(c)係圖6所示之可動模組中所使用之配重等之說明圖。
以下,關於用於實施本發明之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例示用於防止攝像用光學模組之手震動之構成。又,於以下之說明中,將相互正交之3個方向分別設為X軸方向、Y軸方向、Z軸方向,將沿光軸L(透鏡光軸/光學元件之光軸)之第1方向設為Z軸方向,將與Z軸方向(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設為Y軸方向,將與Z軸方向(第1方向)及Y軸方向(第2方向)交叉之第3方向設為X軸方向。又,於以下之說明中,各方向之震動中之繞X軸之旋轉相當於所謂之縱搖(pitching),繞Y軸之旋轉相當於所謂之平搖(橫搖),繞Z軸之旋轉相當於所謂之滾動。又,對X軸方向之一側標註+X,且對另一側標註-X,對Y軸方向之一側標註+Y,且對另一側標註-Y,對Z軸方向之一側(與被攝體側為相反側/光軸方向後側)標註+Z,且對另一側(被攝體側/光軸方向前側)標註-Z而進行說明。
(攝影用光學單元之整體構成)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將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搭載於行動電話等光學機器之情況之說明圖。
圖1所示之光學單元100(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係附有相機之行動電話等光學機器1000中所使用之薄型相機,以支持於光學機器1000之底座2000(機器本體)之狀態搭載。於該光學單元100中,若於攝影時光學機器1000產生手震動等震動,則攝像圖像產生畸變。因此,如下所述,於本形態之光學單元100設置有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於圖1中未圖示),該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係將具備光軸L沿Z軸方向延伸之光學模組1之可動模組10可擺動地支持於固定體20內,並且基於藉由搭載於光學單元100之回轉儀(震動檢測感測器)而檢測出手震 動之結果,使可動模組10擺動。於光學單元100中,將用於對光學模組1或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進行供電等之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引出,該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電性連接於設置在光學機器1000之本體側之上位之控制部等。於可動模組10中,光學模組1具備光軸L沿著Z軸方向延伸之透鏡1a作為光學元件。於本形態中,於自光軸L之方向觀察時,透鏡1a為圓形,但可動模組10及光學模組1為矩形。
(光學單元100之概略構成)
圖2係自被攝體側(Z軸方向之另一側-Z)觀察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的說明圖,圖2(a)、(b)係自被攝體側觀察光學單元100時之立體圖及光學單元100之分解立體圖。圖3係自與被攝體側為相反側(Z軸方向之一方+Z)觀察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之說明圖,圖3(a)、(b)係自與被攝體側為相反側觀察光學單元100時之立體圖及光學單元100之分解立體圖。圖4係表示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之剖面構成之說明圖,圖4(a)、(b)係光學單元100之YZ剖面圖、及光學單元100之ZX剖面圖。圖5係將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之內部進一步細分解時之分解立體圖。再者,於圖4(a)中,對在第1帶狀部1860中與第2帶狀部1870對應之部分以括號表示符號。
於圖2、圖3、圖4及圖5中,本形態之光學單元100包括:固定體20;可動模組10;作為支持機構之萬向架機構30(參照圖4),其使可動模組10成為可相對於固定體20擺動地被支持之狀態;以及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參照圖4),其於可動模組10與固定體20之間產生使可動模組10相對於固定體20相對移位之磁驅動力。
固定體20具備殼體1200。殼體1200具備:角柱狀之主體部1210,其包圍可動模組10之周圍;以及矩形框狀之端板部1220,其自主體部1210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端部朝徑向內側突出;於端板部 1220形成有矩形之窗1221。又,固定體20包括:蓋部1600,其固定於殼體1200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以及蓋板1700,其固定於蓋部1600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蓋部1600具備:板狀之框部1610,其與殼體1200之端板部1220重疊,以及角柱狀之側板部1620,其自框部1610之內緣朝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且側板部1620自殼體1200之開口部1221插入至殼體1200之內側。於側板部1620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端部之4個角部分,形成有三角形之板狀之連結部1630,於連結部1630形成有用以固定下述之矩形框25之孔1632。再者,於蓋板1700形成有將來自被攝體之光引導至光學模組1之窗1710。
(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之構成)
如圖4及圖5所示,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係利用板狀之磁體520及線圈560之磁驅動機構。線圈560被保持於可動模組10,磁體520被保持於殼體1200之主體部1210之4個側板部1211、1212、1213、1214之內表面。於本形態中,磁體520之外表面側及內表面側被磁化為不同之極。又,磁體520於光軸L方向被分割為2個部分,使位於線圈560之側之磁極磁化為於光軸L方向不同。因此,線圈560之上下之長邊部分作為有效邊利用。再者,4個磁體520之對外表面側及內表面側之磁化圖案相同。因此,無於周向相鄰之磁體520彼此吸附之情況,故而容易組裝等。
殼體1200包含磁性材料,作為針對磁體520之磁軛發揮功能。於殼體1200之端板部1220形成有窗1221,該窗1221之開口緣位於自Z軸方向觀察時較磁體520之與線圈560對向之面更靠徑向外側。因此,可抑制於光軸L方向之前側磁體520之磁力線朝向殼體1200(磁軛)之端板部1220之側。
(可動模組10之構成)
圖6係自被攝體側(Z軸方向之另一側-Z)觀察將應用本發明之附有 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之可動模組10分解之情況之分解立體圖。圖7係自被攝體側(Z軸方向之另一側-Z)觀察圖6所示之可動模組10中所使用之光學模組1等之分解立體圖,圖7(a)、(b)、(c)係將光學模組1與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分解之情況之分解立體圖、將光學模組1等進一步分解之情況之分解立體圖、及攝像元件1b等之說明圖。
如圖4、圖5及圖6所示,可動模組10包括具備透鏡1a(光學元件)之光學模組1、及配重5,光學模組1包括保持透鏡1a之固持器4、及保持固持器4之框架1110。
於圖4、圖5、圖6及圖7中,固持器4例如包括長方體形狀之本體部101、及自本體部101朝Z軸方向之另一側-Z突出之圓筒部102,於固持器4之內側設置有透鏡1a或聚焦驅動用之致動器(未圖示)等。又,對於本體部101,於Z軸方向之一側+Z之端部設置有攝像用電路模組1090,攝像用電路模組1090包括彎折為U字狀之可撓性之安裝基板103。於在安裝基板103中位於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部分103a之朝向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面安裝有攝像元件1b,於位於Z軸方向之一側+Z之部分103b之朝向另一側-Z之面安裝有b-to-b(board-to-board,板對板)連接器之插塞105。於安裝基板103中位於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部分103a之朝向Z軸方向之一側+Z之面貼附有加強板107,於位於Z軸方向之一側+Z之部分103b之朝向一側+Z之面亦貼附有加強板108。
於如此構成之光學模組1中,固持器4被保持於下述框架1110之內側,於該狀態下,自Z軸方向之一側+Z被保護板109覆蓋。保護板109包括:矩形之端板部109a,其自Z軸方向之一側+Z覆蓋框架1110;以及側板部109b,其自矩形之端板部109a之4個邊中之除Y軸方向之一側+Y以外之3個邊朝Z軸方向之另一側-Z突出。
(信號輸出用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之構成)
圖8係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之可撓性 配線基板之說明圖,圖8(a)、(b)係自X軸方向之一側+X觀察可撓性配線基板等之側視圖、及自Z軸方向之一側+Z觀察可撓性配線基板等之仰視圖。
如圖4、圖5、圖6、圖7及圖8所示,於光學模組1,連接有用於輸出利用攝像元件1b獲得之信號之信號輸出用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再者,於在光學模組1之內部設置有聚焦驅動用之致動器(未圖示)之情形時,對該致動器供給驅動電流係利用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而進行。
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包括:矩形之第1連接部1810,其配置於安裝基板103之位於Z軸方向之一側+Z之部分103b與位於另一側-Z之部分103a之間;彎曲部1820,其於第1連接部1810之Y軸方向之另一側-Y之端部朝光軸L方向之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矩形之第2連接部1830,其於Y軸方向之一側+Y連接於彎曲部1820;以及牽引部1840,其被自第2連接部1830朝外部牽引。
於在第1連接部1810中朝向Z軸方向之一側+Z之面,安裝有與插塞105卡合之插槽115。又,於牽引部1840之Y軸方向之一側+Y之端部1880,於Z軸方向之一側+Z之面安裝有連接器117。因此,利用攝像元件1b所獲得之信號係經由安裝基板103、b-to-b連接器(插塞105及插槽115)、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及連接器117而輸出。再者,於端部1880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面貼附有加強板118。
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之第2連接部1830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面係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保護板109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面。因此,可動模組10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面17(Z軸方向之一側+Z之端面)包含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之第2連接部1830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面。於本形態中,於可動模組10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面17(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之第2連接部1830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面),安裝有回轉 儀13及電容器等電子零件14。
於本形態中,牽引部1840藉由於Y軸方向延伸之狹縫1850而被分割為於X軸方向排列之第1帶狀部1860及第2帶狀部1870,於第1帶狀部1860與第2帶狀部1870中,X軸方向之尺寸(寬度尺寸)相等。又,第1帶狀部1860及第2帶狀部1870之寬度尺寸大於狹縫1850之寬度尺寸。
(框架1110之構成)
圖9係自被攝體側(Z軸方向之另一側-Z)觀察圖6所示之可動模組10中所使用之框架1110等之分解立體圖。圖10係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中所使用之萬向架機構等之說明圖,圖10(a)、(b)係自被攝體側(Z軸方向之另一側-Z)觀察萬向架機構等之分解立體圖、及萬向架機構之支點之說明圖。
如圖4、圖5、圖6、圖8、圖9及圖10所示,框架1110包括:筒狀之固持器保持部1120,其構成可動模組10之外周部分,且大致將固持器4保持於內側;以及厚壁之凸緣部1130,其於固持器保持部1120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端部擴徑。
如圖10所示,於框架1110中,於固持器保持部1120之徑向外側設置有:可動框配置空間1140,其供配置萬向架機構30之可動框32;以及線圈保持部1150,其於可動框配置空間1140之外側保持線圈560。線圈保持部1150包括於可動框配置空間1140之徑向外側自凸緣部1130之外緣朝向Z軸方向之另一側-Z突出之部分,且形成於周向之4個部位。於本形態中,4個線圈保持部1150中之位於X軸方向之線圈保持部1150於Y軸方向被分割為2個凸部,位於Y軸方向之線圈保持部1150於X軸方向被分割為2個凸部。線圈560為空心線圈,且以於空心線圈之開口部嵌入有線圈保持部1150之狀態接著於線圈保持部1150。於該狀態下,線圈保持部1150之一部分自線圈560之外表面(與磁體520對向之面)突出。
(供電用可撓性配線基板1900之構成)
如圖5、圖6及圖9所示,於可動模組10中,於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端部,連接有對線圈560供電用之可撓性配線基板1900。可撓性配線基板1900包括:矩形框部分1910,其於框架1110之Z軸方向之一側+Z沿框架1110之外緣延伸;以及帶狀之牽引部1920,其自矩形框部分1910延伸;且於矩形框部分1910連接有4個線圈560。
於本形態中,牽引部1920之寬度尺寸略微小於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之狹縫1850之寬度尺寸,於自Z軸方向觀察時,牽引部1920係於狹縫1850之內側延伸,且連接於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之端部1880。因此,對線圈560之供電係經由連接器117而進行。又,牽引部1920之寬度尺寸小於第1帶狀部1860及第2帶狀部1870之寬度尺寸。
(固定體20之詳細構成)
如圖2、圖3、圖4及圖5所示,固定體20包括覆蓋殼體1200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矩形之第1底板1400。於本形態中,於第1底板1400形成有開口部1410,該開口部1410係用於將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之牽引部1840及可撓性配線基板1900之牽引部1920引出至外部,該開口部1410被自Z軸方向之一側+Z重疊於第1底板1400之第2底板1500覆蓋。第1底板1400具備矩形之底板部1420、及自底板部1420之4個角朝向Z軸方向之另一側-Z突出之側板部1440。
又,固定體20包括以包圍可動模組10之周圍之方式配置之矩形框狀之板狀止動部1300。於本形態中,位於板狀止動部1300之內周側之部分係於Z軸方向之一側+Z與可動模組10之框架1110中之接著有可撓性配線基板1900之矩形框部分1910之部分重疊。因此,板狀止動部1300規定可動模組10朝Z軸方向之一側+Z之可動範圍。
於板狀止動部1300中在各邊之外周緣形成有朝外側突出之凸部1310。因此,於使第1底板1400與殼體1200在Z方向重疊時,成為於第 1底板1400之側板部1440與殼體1200之側板部1211、1212、1213、1214之間夾著板狀止動部1300之凸部1310之狀態。因此,若藉由焊接等將第1底板1400之側板部1440、殼體1200之側板部1211、1212、1213、1214、及板狀止動部1300之凸部1310接合,則可使第1底板1400、板狀止動部1300及殼體1200一體化。
(萬向架機構30之構成)
於本形態之光學單元100中,為了補正手震動,必須將可動模組10能繞與光軸L方向交叉之第1軸線L1(參照圖2(a))擺動地支持,並且將可動模組10能繞與光軸L方向及第1軸線L1交叉之第2軸線L2(參照圖2(a))擺動地支持,故而於可動模組10與固定體20之間,構成有以下進行說明之萬向架機構30(支持機構)。
如圖10所示,於本形態中,於構成萬向架機構30時,使用隔著矩形框25而固定於蓋部1600(參照圖2(b))之矩形之可動框32。可動框32圍繞光軸L包括第1角部321、第2角部322、第3角部323及第4角部324,且於第1角部321與第2角部322之間、第2角部322與第3角部323之間、第3角部323與第4角部324之間、及第4角部324與第1角部321之間包括第1連結部326、第2連結部327、第3連結部328及第4連結部329。於本形態中,第1連結部326、第2連結部327、第3連結部328及第4連結部329包括於相對於各自之延伸方向及Z軸方向正交之方向彎曲之蜿蜒部326a、327a、328a、329a。
此處,於可動框32之第1角部321、第2角部322、第3角部323及第4角部324之內側,藉由焊接等而固定有金屬製之球體38,該球體38構成使半球狀之凸面朝向徑向內側之突部。
又,於殼體1200(固定體20)之端板部1220固定有蓋部1600,並且於蓋部1600之連結部1630固定有矩形框25。矩形框25圍繞光軸L包括第1角部251、第2角部252、第3角部253及第4角部254,於第1角部251 與第2角部252之間、第2角部252與第3角部253之間、第3角部253與第4角部254之間、及第4角部254與第1角部251之間包括第1邊部256、第2邊部257、第3邊部258及第4邊部259。於第1角部251、第2角部252、第3角部253及第4角部254形成有朝Z軸方向之另一側-Z突出之凸部251a、252a、253a、254a,矩形框25係以凸部251a、252a、253a、254a嵌入至形成於蓋部1600之連結部1630之孔1632之狀態固定於蓋部1600。
又,矩形框25包括自第2角部252及第4角部254朝Z軸方向之一側+Z(光軸L方向之另一側)突出之支持板部255。於本形態中,於支持板部255之徑向外側之面,形成有於周向之兩側對向之壁面255a、255b、及朝向Z軸方向之一側+Z之壁面255c,壁面255a、255b之間成為朝徑向外側開口之凹部。
此處,於壁面255a、255b之間,固定有呈L字形狀彎折之板狀構件33。於本形態中,板狀構件33包括:第1板部331,其於Z軸方向延伸;以及第2板部332,其於第1板部331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端部朝徑向外側彎折;且第1板部331固定於形成在矩形框25之支持板部255之壁面255c及壁面255a、255b。因此,於矩形框25之第2角部252及第4角部254中,形成有由板狀構件33之第2板部332、及支持板部255之壁面255a、255b、255c包圍周圍並朝徑向外側開口之凹部,板狀構件33之第1板部331位於該凹部之徑向內側。於本形態中,於第1板部331之徑向外側之面形成有呈半球狀凹陷之支承部330。
又,於框架1110中,於自Z軸方向之一側+Z(光軸L方向之另一側)朝Z軸方向之另一側-Z(光軸L方向之一側)突出之固持器保持部1120之外周側,於X軸方向之一側+X且Y軸方向之另一側-Y、及X軸方向之另一側-X且Y軸方向之一側+Y形成有凹部1160。
此處,以自徑向外側將凹部1160堵住之方式固定有呈L字形狀彎 折之板狀構件34。於本形態中,板狀構件34包括:第1板部341,其於Z軸方向延伸;及第2板部342,其於第1板部341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端部朝徑向外側彎折。於本形態中,於第1板部341之徑向外側之面形成有呈半球狀凹陷之支承部340。
使用如此構成之矩形框25、可動框32、球體38、板狀構件33、34及框架1110,將可動模組10能繞與光軸L方向交叉之第1軸線L1擺動地支持,並且將可動模組10能繞與光軸L方向及第1軸線L1交叉之第2軸線L2擺動地支持。更具體而言,於可動框32之第2角部322與矩形框25之第2角部252之擺動支持部、及可動框32之第4角部324與矩形框25之第4角部254之擺動支持部中,板狀構件33位於可動框32之第2角部322及第4角部324之內側,藉此,球體38被支承部330支持。其結果,於可動框32中位於第1軸線L1上之第2角部322及第4角部324可擺動地被支持於矩形框25(固定體20)之第2角部252及第4角部254。
又,於可動框32之第1角部321與框架1110之擺動支持部、及可動框32之第3角部323與框架1110之擺動支持部中,設置於框架1110之板狀構件34位於可動框32之第1角部321及第3角部323之內側,藉此,球體38被支承部340支持。其結果,於可動框32中位於第2軸線L2上之第1角部321及第3角部323將框架1110(可動模組10)可擺動地支持。
如此一來,可動模組10係經由用於萬向架機構30之可動框32,可繞第1軸線L1擺動並且可繞第2軸線L2擺動地被支持於固定體20。
此處,可動框32及板狀構件33、34均位於與線圈保持部1150相同之高度位置(Z軸方向上之同一位置)。因此,於自相對於光軸L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萬向架機構30設置於與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重疊之位置。尤其是,於本形態中,於自相對於光軸L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萬向架機構30設置於與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之Z軸方向之中心重疊之位置。
此處,可動框32包含具有彈性之金屬材料等,具有不會因可動模組10之自身重量而向下方彎曲,但於自外部施加有衝擊時可吸收衝擊之彈性。又,可動框32中,第1連結部326、第2連結部327、第3連結部328及第4連結部329可分別朝內側及外側彈性變形。因此,於第1角部321、第2角部322、第3角部323及第4角部324之任一者中,球體38b與支承部330、340係藉由第1連結部326、第2連結部327、第3連結部328及第4連結部329之彈性而具有彈性地接觸。因此,於球體38與支承部330、340之間未產生空隙。
(板狀彈簧70之構成)
本形態之可動模組10包括板狀彈簧70,該板狀彈簧70係連接於可動模組10及固定體20,且規定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處於停止狀態時之可動模組10之姿勢。於本形態中,板狀彈簧70係將金屬板加工成特定形狀而得之彈簧構件,包括矩形框狀之固定體側連結部71、圓環狀之可動體側連結部72、及將固定體側連結部71與可動體側連結部72連結之板彈簧部73。於本形態中,板彈簧部73係自固定體側連結部71之角部分一面自周向之一側朝另一側回折一面延伸至可動體側連結部72。
此處,固定體側連結部71固定於矩形框25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面,可動體側連結部72係藉由焊接或接著等而固定於框架1110之固持器保持部1120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端面。更具體而言,於矩形框25之凸部251a、252a、253a、254a嵌入至固定體側連結部71之孔710之狀態下,固定體側連結部71固定於矩形框25。又,於固持器保持部1120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端面形成有凸部1123,於該凸部1123嵌入至可動體側連結部72之缺口720之狀態下,可動體側連結部72固定於固持器保持部1120。
此處,萬向架機構30設置於與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之Z軸方 向之中心重疊之位置,相對於此,板狀彈簧70位於較與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之Z軸方向之中心重疊之位置更靠Z軸方向之另一側-Z。
於本形態中,萬向架機構30及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係於可動模組10設置於Z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尤其是,於本形態中,萬向架機構30及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設置於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間位置(中央位置)。又,萬向架機構30及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係於Z軸方向設置於與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上之重心位置相同之位置。此處,光學模組1之重心移位至較Z軸方向之中間位置更靠Z軸方向之一側+Z,但於本形態中,如圖7所示,可動模組10包括安裝於光學模組1之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端部之配重5。因此,於光軸L方向,可動模組10之重心位置因配重5而移位至較光學模組1之重心位置更靠萬向架機構30(支持機構)之支持位置側。因此,可動模組10之重心位置位於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間位置(中央位置),於Z軸方向上之與該重心位置相同之位置設置有萬向架機構30。
[配重5等之詳細構成]
圖11係圖6所示之可動模組中所使用之配重5等之說明圖,圖11(a)、(b)、(c)係自光軸L方向之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觀察配重5之立體圖,且為表示將配重5安裝於光學模組1之情況之剖面圖、及放大表示將配重5安裝於光學模組1之部位之剖面圖。
如圖11所示,配重5包括:前板部51,其於光軸L通過之位置形成有開口部50;以及筒部52,其自前板部51之外緣朝光軸L方向之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配重5之光軸L方向之前側之端面51a成為與光軸L正交之平面。於本形態中,前板部51及開口部50為圓形,筒部52為圓筒狀。
配重5係以被覆於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前側端部1c之方式固定於固持器4。因此,配重5之前板部51係自光軸L方向之前側重疊於 光學模組1之前側端部1c,筒部52遍及全周包圍前側端部1c之外側面。
光學模組1之固持器4具備:筒狀之第1固持器2,其保持透鏡1a等;以及筒狀之第2固持器3,其保持第1固持器2;圖7所示之長方體形狀之本體部101包括第3固持器3之角柱部31,圖7所示之圓筒部102包括第3固持器3之圓筒部32。第1固持器2之一部分自第2固持器3之圓筒部32之前端面32a朝光軸L方向之前側突出,光學模組1之前側端部1c包括第1固持器2之自第2固持器3朝光軸L方向之前側突出之部分2a。第1固持器2係例如藉由形成於第1固持器2之外周面之公螺紋2e、及形成於第2固持器3之內周面之母螺紋3e而保持於第2固持器3。再者,表示有於第1固持器2僅保持有1片透鏡1a之情況,但亦可保持複數片透鏡或光闌等(未圖示)。
相對於如此構成之光學模組1之固持器4,配重5係於前側端部2a與前板部51之間及前側端部2a與筒部52之間之兩者具有間隙G地藉由接著等方法將筒部52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部52a固定於第2固持器3之前端面32a。因此,配重5不與第1固持器2接觸。
於本形態中,配重5為非磁性之金屬製,例如包含黃銅。因此,於配重5與磁體520之間未產生磁性之吸引力。此處,於自光軸L方向之前側將光取入至光學模組1時,若於配重5反射之光進入至光學模組1,則該光成為雜散光而使圖像之品質降低。因此,於本形態中,至少配重5之開口部50之前側之緣50a構成為具有抗反射性。例如於配重5之開口部50之前側之緣50a,實施黑色之塗裝等處理。於本形態中,除對配重5之開口部50之緣50a實施黑色之塗裝等處理以外,亦對內周面50b整體實施黑色之塗裝等處理。再者,亦可對配重5之表面整體進行黑色之塗裝或黑色樹脂之被覆等處理。
(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等之構成及基本動作)
於如此構成之光學單元100中,若圖1所示之光學機器1000震動,則該震動被回轉儀13檢測出,控制用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未圖示)控制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即,將如消除利用回轉儀13所檢測出之震動般之驅動電流供給至線圈560。此時,於4個線圈560中之一部分通電,於其他線圈560未通電。或,於4個線圈560之全部通電,但控制供給至4個線圈560之電流之均衡。其結果,可動模組10繞第1軸線L1或繞第2軸線L2擺動,手震動得以補正。或,可動模組10繞第1軸線L1擺動並且繞第2軸線L2擺動,手震動得以補正。
(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牽引構造)
如圖3所示,於本形態之光學單元100中,於第1底板1400之底板部1420形成有開口部1410,連接於可動模組10之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之牽引部1840及可撓性配線基板1900之牽引部1920係經由開口部1410而被引出至光學單元100之外部。再者,如下所示,本發明中之「第1可撓性配線基板」、「第2可撓性配線基板」及「第3可撓性配線基板」分別相當於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
第1帶狀部1860=第1可撓性配線基板
第2帶狀部1870=第2可撓性配線基板
牽引部1920=第3可撓性配線基板
如圖4及圖8所示,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被自可動模組10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面17中之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一側+Y引出。於本形態中,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被自可動模組10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面17中之Y軸方向之一側+Y之端部引出,第2連接部1830與牽引部1840之交界部分成為引出部。於本形態中,牽引部1840被分割為第1帶狀部1860及第2帶狀部1870,但第1帶狀部1860之引出部1861及第2帶狀部1870之引出部1871均位於第2連接部1830與牽引部1840之交界部分。
又,第1帶狀部1860包括:第1延伸部1862,其自引出部1861延伸至於Y軸方向上較光軸L更靠另一側-Y;第1彎曲部1863,其於第1延伸部1862之前端側朝光軸方向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以及第2延伸部1864,其自第1彎曲部1863朝Y軸方向之一側+Y延伸。又,第1帶狀部1860具備第2彎曲部1866,該第2彎曲部1866係於引出部1861與第1延伸部1862之間自引出部1861朝光軸方向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且第1延伸部1862係自第2彎曲部1866以與可動模組10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面17隔著間隙而平行地對向之狀態延伸。
又,於可動模組10之後側端面17,於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一側+Y藉由接著劑將板狀之間隔件18固定於後側端面17,間隔件18介置於後側端面17與第1延伸部1862之間。於本形態中,間隔件18為大致矩形形狀之板材,於Z軸方向之另一側-Z之面,形成有於藉由接著劑與可動模組10之後側端面17接著時作為接著劑貯存部發揮功能之凹部182。又,於間隔件18之Z軸方向之一側+Z之面,形成有於藉由接著劑與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接著時作為接著劑貯存部發揮功能之凹部181。
此處,於可動模組10之後側端面17在光軸L之延長線上固定有回轉儀13,但回轉儀13與間隔件18相比Z軸方向之尺寸(厚度尺寸)較小。因此,於回轉儀13與第1延伸部1862之間空出間隙。又,回轉儀13配置於相對於間隔件18在Y軸方向之另一側-Y相鄰之位置,但於間隔件18,在Y軸方向之另一側-Y形成有凹部185,回轉儀13之一部分位於間隔件18之凹部185之內側。因此,可將回轉儀13配置於光軸L之延長線上。
又,第2延伸部1864係自中途通過第1底板1400之開口部1410被引出至外部,故而於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一側+Y固定於第1底板1400之Z軸方向之一側+Y之面。於本形態中,第1帶狀部1860之第2延 伸部1864係藉由雙面膠帶等可撓性之片體19而固定於第1底板1400,且該固定位置成為固定體20之固定部1865。此處,於自Z軸方向觀察時,固定部1865設置於與引出部1861重疊之位置。
與第1帶狀部1860同樣地,第2帶狀部1870包括:第1延伸部1872,其相對於第1帶狀部1860在X軸方向之另一側-X自引出部1871於Y軸方向延伸至較光軸L更靠另一側-Y;第1彎曲部1873,其於第1延伸部1872之前端側朝光軸方向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以及第2延伸部1874,其自第1彎曲部1873朝Y軸方向之一側+Y延伸。又,與第1帶狀部1860同樣地,第2帶狀部1870亦具備第2彎曲部1876,該第2彎曲部1876係於引出部1871與第1延伸部1872之間自引出部1871朝光軸方向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第1延伸部1872係自第2彎曲部1876以與可動模組10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面17隔著間隙而平行地對向之狀態延伸。又,於後側端面17與第1延伸部1872之間介置有間隔件18。又,與第2延伸部1864同樣地,第2延伸部1874係自中途通過第1底板1400之開口部1410被引出至外部,於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一側+Y,於第1底板1400之Z軸方向之一側+Y之面,藉由可撓性之片體19而固定於第1底板1400。因此,利用片體19之固定位置成為第2帶狀部1870固定於固定體20之固定部1875。
牽引部1920被自框架1110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引出,但與第1帶狀部1860及第2帶狀部1870同樣地,於在X軸方向被第1帶狀部1860與第2帶狀部1870夾持之位置包括:第1延伸部1922,其自引出部1921於Y軸方向延伸至較光軸L更靠另一側-Y;第1彎曲部1923,其於第1延伸部1922之前端側朝光軸方向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以及第2延伸部1924,其自第1彎曲部1923朝Y軸方向之一側+Y延伸。又,與第1帶狀部1860及第2帶狀部1870同樣地,牽引部1920亦具備第2彎曲部1926,該第2彎曲部1926係於引出部1921與第1延伸部1922之間自引 出部1921朝光軸方向後側(Z軸方向之一側+Z)彎曲,第1延伸部1922係自第2彎曲部1926以與可動模組10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面17隔著間隙而平行地對向之狀態延伸。又,於後側端面17與第1延伸部1922之間介置有間隔件18。又,與第2延伸部1864、1874同樣地,第2延伸部1924係自中途通過第1底板1400之開口部1410被引出至外部,且於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一側+Y,於第1底板1400之Z軸方向之一側+Y之面,藉由可撓性之片體19而固定於第1底板1400。因此,利用片體19之固定位置成為牽引部1920固定於固定體20之固定部1925。
此處,於自Z軸方向觀察時,於第1帶狀部1860與牽引部1920中,第1彎曲部1863、1923於Y軸方向位於不同之位置,第1彎曲部1863位於較第1彎曲部1923更靠Y軸方向之另一側-Y。又,於自Z軸方向觀察時,於第2帶狀部1870與牽引部1920中,第1彎曲部1873、1923於Y軸方向位於不同之位置,第1彎曲部1873位於較第1彎曲部1923更靠Y軸方向之另一側-Y。又,於第1帶狀部1860與第2帶狀部1870中,第1彎曲部1863、1873於Y軸方向位於同一位置。
因此,於寬度尺寸相等之第1帶狀部1860與第2帶狀部1870中,自引出部1861、1871至固定部1865、1875為止之長度尺寸相同。又,若將寬度尺寸不同之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與牽引部1920進行比較,則寬度尺寸較大之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之自引出部1861(引出部1871)至固定部1865(固定部1875)為止之長度尺寸長於牽引部1920之自引出部1921至固定部1925為止之長度尺寸。
(本形態之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作說明般,於本形態之光學單元100中,萬向架機構30(支持機構)設置於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可動模組10以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途位置為中心擺動。因此,即便於使可動模組10以同一角度擺動之情形時,與可動模組10以光軸方向後側為 中心擺動之構成相比,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光軸方向前側之可動模組10之移位量之最大值亦較小。因此,無需於可動模組10之周圍在與光軸L方向正交之方向確保較大之空間,故而可使光學單元100之與光軸L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尺寸較小。
此處,於可動模組10以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途位置為中心進行擺動之情形時,與可動模組10以光軸方向後側為中心進行擺動之構成相比,處於光軸方向後側之可動模組10之移位量較大,故而設置於可動模組10之光軸方向後側之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之牽引部1840、1920之移位量亦變大。然而,於本形態中,於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設置有:第1延伸部1862、1872、1922,其等自位於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一側+Y之引出部1861、1871、1921延伸至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另一側-Y;第1彎曲部1863、1873、1923,其等於第1延伸部1862、1872、1922之前端側朝光軸方向後側彎曲;以及第2延伸部1864、1874、1924,其等自第1彎曲部1863、1873、1923朝Y軸方向之一側+Y延伸。又,於第2延伸部1864、1874、1924中連接於固定體20之固定部1865、1875、1925位於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一側+Y。因此,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之自引出部1861、1871、1921至固定部1865、1875、1925為止之尺寸較長,故而於可動模組10擺動時,自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施加至可動模組10之力較小。因此,可使可動模組10適當地擺動,故而可適當地補正手震動等震動。
又,於自Z軸方向觀察時,引出部1861、1871、1921與固定部1865、1875、1925重疊。因此,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之自引出部1861、1871、1921至固定部1865、1875、1925為止之尺寸更長,故而能夠使於可動模組10擺動時自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對可動模組10施加之力更小。
又,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係於引出部1861、1871、1921與第1延伸部1862、1872、1922之間具備第2彎曲部1866、1876、1926。又,於可動模組10之後側端面17,固定有於較光軸L更靠Y軸方向之一側+Y介置於後側端面17與第1延伸部1862、1872、1922之間之間隔件18。因此,能夠使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之第1延伸部1862、1872、1922以接近於與可動模組10之後側端面17平行之姿勢延伸。因此,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之第1延伸部1862、1872、1922與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後側端面17難以干涉,故而能夠使於可動模組10擺動時自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對可動模組10施加之力更小。
又,於可動模組10之後側端面17固定有回轉儀13,但回轉儀13比間隔件18薄。因此,可防止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與回轉儀13接觸,故而可防止於回轉儀13中因與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接觸而誤檢測出震動等。
又,於可撓性配線基板1800、1900中,作為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而延伸,故而與使用1片可撓性配線基板之情形相比,可使自可撓性配線基板對可動模組10施加之力更小。又,由於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於X軸方向移位,故而可抑制於可動模組10擺動時因可撓性配線基板彼此之接觸而妨礙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之追隨。
又,3片可撓性配線基板(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中之位於X軸方向之兩側之第1帶狀部1860及第2帶狀部1870之寬度尺寸相等,且自引出部1861、1871至固定部1865、1875為止之長度尺寸相等。因此,可於X軸方向獲得自第1帶狀部1860及第2帶狀部1870對可動模組10施加之力之均衡。
又,若將寬度尺寸不同之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與牽引 部1920進行比較,則寬度尺寸較大之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之自引出部1861(引出部1871)至固定部1865(固定部1875)為止之長度尺寸長於牽引部1920之自引出部1921至固定部1925為止之長度尺寸。因此,即便為寬度尺寸較大之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亦容易追隨可動模組10之擺動而變形。
又,於3片可撓性配線基板(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中之在X軸方向相鄰之部分中,第1彎曲部1863、1873、1923之位置於Y軸方向移位。因此,可抑制於可動模組10擺動時因可撓性配線基板彼此之接觸而妨礙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之追隨。
又,於第1底板1400形成有將第2延伸部1864、1874、1924引出至光軸方向後側之開口部1410。因此,容易將第1帶狀部1860、第2帶狀部1870及牽引部1920固定於第1底板1400。又,由於利用第2底板1500覆蓋開口部1410,故而可防止異物之侵入。
又,萬向架機構30(支持機構)設置於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間位置,故而能夠減小使可動模組10擺動時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移位量之最大值。
又,於可動模組10中,於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前側端部1c設置有配重5,故而於光軸L方向,使可動模組10之重心位置移位至較光學模組1之重心位置更靠萬向架機構30(支持機構)之支持位置側。因此,萬向架機構30(支持機構)設置於在Z軸方向與可動模組10之重心位置相同之位置。因此,能夠以相對較小之驅動力使可動模組10適當地擺動,並且可抑制使可動模組10擺動時之機械性共振等,且可藉由可動模組10而適當地補正手震動。
又,由於配重5設置於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前側端部1c,故而即便因於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部設置有攝像元件1b或框 架1110等而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部之量變大,亦可將重心設定於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間位置。因此,可將設定於可動模組10之Z軸方向之中間位置之萬向架機構30(支持機構)之支持位置與可動模組10之重心位置設為於Z軸方向上相同之位置。並且,配重5於光學模組1設置於距離萬向架機構30之支持位置最遠之光軸L方向之前側端部1c,故而可使可動模組10之重心位置高效率地移位。
又,配重5之端面51a包含與光軸L方向正交之平面,故而於配重5中,距離萬向架機構30之支持位置最遠之部分之質量較大。因此,可使重心位置於光軸L方向有效果地移位。又,於自外部施加衝擊時,有可動模組10向光軸L方向之前側移位而可動模組10之前側端部與固定體20接觸之情況,但即便於此情形時,位於可動模組10之前側端部之配重5亦抵接於固定體20。因此,可保護透鏡1a。又,配重5之端面51a包含與光軸L方向正交之平面,故而配重5係以較大之面積與固定體20接觸。因此,可緩和可動模組10所受到之衝擊。
又,配重5具備前板部51、及將可動模組10之前側端部1c之外側面包圍之筒部52。因此,與使前板部51之光軸L方向之尺寸(厚度)變大而使配重5之質量增大之情形不同,即便於光學模組1安裝質量較大之配重5,亦可將可動模組10之光軸L方向之尺寸之增大抑制為最小限度。又,於配重5中,前板部51為圓板狀,筒部52為圓筒狀。因此,配重5之質量分佈遍及以光軸L為中心之周向之整體而為固定。因此,即便於使可動模組10朝以光軸L為中心之任一方向擺動之情形時,配重5之影響亦固定。因此,對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500之控制較容易。
又,關於光學模組1,前側端部1c包括第1固持器2之自第2固持器3朝光軸L方向之前側突出之部分2a,配重5不與第1固持器2接觸。因此,即便為了調整透鏡1a之焦點而改變第1固持器2相對於第2固持器3之光軸L方向上之安裝位置之情形時,亦可將配重5設置於同一部位。 因此,可藉由配重5使可動模組10之重心位置適當地移位。
[配重5之其他構成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配重5設置於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前側端部1c,但亦可根據光學模組1之構成而將配重5設置於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端部。例如亦可將圖7等所示之間隔件18設為配重5並形成為矩形框狀而設置於光學模組1之光軸L方向之前側端部1c。此情形時,將配重5之光軸L方向之後側之端面設為與光軸L方向正交之平面,於配重5中,使距離萬向架機構30之支持位置最遠之部分之質量變大。根據該構成,於配重5中,距離萬向架機構30之支持位置最遠之部分之質量較大。因此,可使重心位置於光軸L方向有效果地移位。又,於自外部施加衝擊時,有可動模組10移位至光軸L方向之後側並且可動模組10之後側端部與固定體20接觸之情況,但即便於此情形時,位於可動模組10之後側端部之配重5亦抵接於固定體20。因此,可保護回轉儀13。又,配重5之端面包含與光軸L方向正交之平面,故而配重5係以較大之面積與固定體20接觸。因此,可緩和可動模組10所受到之衝擊。
[光學單元100之其他構成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將本發明應用於附有相機之行動電話中所使用之光學單元100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將本發明應用於薄型數位相機等中所使用之光學單元100。
又,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除構成為行動電話或數位相機等以外,亦可構成為搭載於頭盔、腳踏車、無線電控制直升機(radio control helicopter)等之運動相機或隨身(wearable)相機。該相機可用於產生較大之擺動之狀況下之攝影,但根據本發明,可補正震動,故而可獲得品質較高之圖像。
又,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固定於冰箱 等以固定間隔具有振動之裝置內並能進行遠距離操作,藉此,亦能夠用於可在外出地點、例如購物時獲得冰箱內部之資訊之服務。於該服務中,由於為附有姿勢穩定化裝置之相機系統,故而即便冰箱存在振動亦可發送穩定之圖像。又,亦可將本裝置固定於兒童、學生之書包、雙肩背包或帽子等上學時穿戴之裝備。此情形時,若以固定間隔拍攝周圍之情況,並向預先規定之伺服器傳送圖像,則保護者等可於較遠之場所觀察該圖像,藉此確保孩子之安全。於該用途中,即便於無意識地移動相機時存在振動,亦可拍攝清晰之圖像。又,若除相機模組以外還搭載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則亦可同時獲取對象之位置,倘若發生事故時,可瞬間確認場所及狀況。
進而,若將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搭載於汽車中可拍攝前方之位置,則亦可用作行車記錄器等車載用監視裝置。又,亦可將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搭載於汽車中可拍攝前方之位置,並以固定間隔自動地拍攝周邊之圖像,且自動傳送至所規定之伺服器。又,亦可藉由與道路交通資訊通信系統等之擁堵資訊連動地發佈該圖像,而更詳細地提供擁堵之狀況。根據該服務,亦可與搭載於汽車之行車記錄器同樣地由恰好路過之第三者記錄事故發生時等之狀況並用於狀況之調查。又,可不受汽車之振動影響地獲取清晰之圖像。於該用途之情形時,當使電源接通時,對控制部輸出指令信號,基於該指令信號而開始震動控制。
又,應用本發明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100亦可應用於雷射指示器、攜帶用或車載用投射顯示裝置或監控型顯示裝置等出射光之光學機器之震動補正。又,亦可用於天文望遠鏡系統或雙筒望遠鏡系統等以高倍率進行觀察時不使用三腳架等輔助固定裝置地進行觀察之系統。又,可藉由製成狙擊用之來福槍(rifle)、或坦克等之炮 筒,而針對觸發時之振動謀求姿勢之穩定化,故而可提高命中精度。
1‧‧‧光學模組
1a‧‧‧透鏡(光學元件)
4‧‧‧固持器
5‧‧‧配重
10‧‧‧可動模組
13‧‧‧回轉儀
14‧‧‧電子零件
18‧‧‧間隔件
19‧‧‧片體
20‧‧‧固定體
30‧‧‧萬向架機構
51a‧‧‧端面
100‧‧‧光學單元
103‧‧‧安裝基板
500‧‧‧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
520‧‧‧磁體
560‧‧‧線圈
1110‧‧‧框架
1200‧‧‧殼體
1210‧‧‧主體部
1211、1213‧‧‧側板部
1220‧‧‧端板部
1221‧‧‧窗
1300‧‧‧板狀止動部
1400‧‧‧第1底板
1500‧‧‧第2底板
1600‧‧‧蓋部
1610‧‧‧框部
1620‧‧‧側板部
1630‧‧‧連結部
1700‧‧‧蓋板
1710‧‧‧窗
1800、1900‧‧‧可撓性配線基板
1810‧‧‧第1連接部
1820‧‧‧彎曲部
1830‧‧‧第2連接部
1840‧‧‧牽引部
1860‧‧‧第1帶狀部(第1可撓性配線基板)
1861、1871、1921‧‧‧引出部
1862、1872、1922‧‧‧第1延伸部
1863、1873、1923‧‧‧第1彎曲部
1864、1874、1924‧‧‧第2延伸部
1865、1875、1925‧‧‧固定部
1866、1876、1926‧‧‧第2彎曲部
1870‧‧‧第2帶狀部(第2可撓性配線基板)
1910‧‧‧矩形框部分
1920‧‧‧牽引部(第3可撓性配線基板)
L‧‧‧光軸

Claims (10)

  1. 一種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特徵在於包括:可動模組,其保持光學元件;固定體,其具備包圍該可動模組之周圍之主體部;支持機構,其於上述可動模組之光軸方向之中途位置將上述可動模組可擺動地支持;以及震動補正用驅動機構,其使上述可動模組擺動;且上述可動模組具備:光學模組,其保持上述光學元件;以及配重,其設置於該光學模組之上述光軸方向之前側及後側中之一側,且於上述光軸方向使上述可動模組之重心位置向較上述光學模組之重心位置更靠上述支持機構之支持位置側移位;且上述配重包括上述一側之端面與上述光軸方向正交之平面。
  2. 如請求項1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一側為上述光軸方向之前側。
  3. 如請求項2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配重具備:前板部,其於上述光學元件之光軸通過之位置具有開口部,並且自該光軸方向之前側重疊於上述光學模組之上述光軸方向之前側端部;以及筒部,其自該前板部之外緣朝上述光軸方向之後側彎曲並包圍上述前側端部之外側面。
  4. 如請求項3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前板部為圓板狀,且上述筒部為圓筒狀。
  5. 如請求項3或4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光學模組具備保持上述光學元件之第1固持器、及保持該第1固持器之第2固持器, 上述前側端部包括上述第1固持器之自上述第2固持器朝上述光軸方向之前側突出之部分,上述配重係於上述前側端部與上述前板部之間、及上述前側端部與上述筒部之間之兩者具有間隙地將上述筒部之上述光軸方向之後側端部固定於上述框架。
  6. 如請求項5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配重係至少上述開口部之前側之緣具有抗反射性。
  7. 如請求項6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支持機構為萬向架機構。
  8. 如請求項4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配重係至少上述開口部之前側之緣具有抗反射性。
  9. 如請求項1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一側為上述光軸方向之後側。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附有震動補正機能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支持機構為萬向架機構。
TW103132523A 2013-09-25 2014-09-19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TWI553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8908A JP6143622B2 (ja) 2013-09-25 2013-09-25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8851A true TW201518851A (zh) 2015-05-16
TWI553396B TWI553396B (zh) 2016-10-11

Family

ID=52742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2523A TWI553396B (zh) 2013-09-25 2014-09-19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3746B2 (zh)
JP (1) JP6143622B2 (zh)
KR (1) KR102169990B1 (zh)
CN (1) CN105593757B (zh)
TW (1) TWI553396B (zh)
WO (1) WO201504579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261B (zh) * 2017-03-30 2019-06-0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TWI664487B (zh) * 2017-03-30 2019-07-0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TWI666507B (zh) * 2017-03-30 2019-07-2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TWI688792B (zh) * 2017-11-08 2020-03-2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帶抖動修正功能的光學單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45791A1 (ja) * 2013-09-25 2015-04-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284742B2 (ja) * 2013-10-24 2018-02-2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691001B2 (ja) * 2015-07-02 2020-04-2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106324941B (zh) 2015-07-02 2019-08-2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校正功能光学单元
JP6807664B2 (ja) * 2015-07-02 2021-01-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742824B2 (ja) * 2015-07-14 2020-08-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353216B2 (en) * 2015-07-14 2019-07-16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637756B2 (ja) 2015-12-21 2020-01-2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23059B2 (ja) 2015-12-21 2019-12-1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可動体の傾き調整方法
CN107092066B (zh) 2016-02-17 2019-08-2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JP6677586B2 (ja) * 2016-06-22 2020-04-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JP6800706B2 (ja) * 2016-11-10 2020-12-1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JP6921601B2 (ja) * 2017-04-21 2021-08-1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883468B2 (ja) 2017-05-08 2021-06-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883467B2 (ja) 2017-05-08 2021-06-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934319B2 (ja) 2017-05-08 2021-09-1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ローリング用磁気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873829B2 (ja) * 2017-06-02 2021-05-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7034616B2 (ja) 2017-07-12 2022-03-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942547B2 (ja) 2017-07-13 2021-09-2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の揺動体姿勢調整方法および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19028112A (ja) * 2017-07-26 2019-02-2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951980B2 (ja) * 2018-01-29 2021-10-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重心位置調整部材を備え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重心位置調整部材の固定方法
JP7007214B2 (ja) * 2018-02-27 2022-01-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構付きレーザポインタおよびその揺れ抑制制御方法
JP7007215B2 (ja) * 2018-02-27 2022-01-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構付きレーザポインタ
JP7288567B2 (ja) * 2018-03-26 2023-06-08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機能付き振れ補正装置
TWI657305B (zh) * 2018-05-04 2019-04-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模組之組裝方法
JP7057210B2 (ja) * 2018-05-15 2022-04-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CN112105988B (zh) * 2018-05-15 2022-03-2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光学单元
KR102301072B1 (ko) * 2019-06-13 2021-09-10 주식회사 엠씨넥스 광학 흔들림 보정 기능을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US11555978B2 (en) 2018-07-05 2023-01-17 Mcnex Co., Ltd. Camera module with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function
CN111538165B (zh) * 2019-02-07 2022-03-2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
US11681202B2 (en) * 2019-08-16 2023-06-2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KR102319599B1 (ko) * 2019-08-16 2021-1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210431574U (zh) * 2019-08-20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防抖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0955006A (zh) * 2019-12-18 2020-04-03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一种光束发射镜筒防护罩
US11523058B2 (en) 2020-03-03 2022-12-0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amera module
KR20210117567A (ko) * 2020-03-19 2021-09-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의 적어도 일부를 통해 촬영을 수행하는 카메라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681157B2 (en) 2020-04-03 2023-06-2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414827B1 (ko) 2020-09-02 2022-06-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기기
CN113014807B (zh) * 2021-02-07 2023-07-11 深圳市品优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震动摄像机及防震图像处理方法
JP2022170145A (ja) * 2021-04-28 2022-11-1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3462A (en) * 1989-04-28 1993-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tabilizing apparatus
JP2692952B2 (ja) * 1989-04-28 1997-1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
JP2534840B2 (ja) * 1994-10-19 1996-09-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JPH0918776A (ja) * 1995-06-29 1997-0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カメラの制振装置
KR101289918B1 (ko) * 2003-09-29 2013-07-25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노광장치, 노광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방법
JP2005156989A (ja) * 2003-11-26 2005-06-16 Olympus Corp 鏡枠
JP2007094320A (ja) * 2005-09-30 2007-04-12 Ricoh Co Ltd 手ぶれ補正機能付き撮像装置
JP4740726B2 (ja) * 2005-12-05 2011-08-03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平行移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アクチュエータ、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
JP4994695B2 (ja) * 2006-04-13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9145706A (ja) * 2007-12-17 2009-07-02 Nidec Sankyo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2016709B (zh) * 2008-04-30 2014-04-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摄影用光学装置
JP5140573B2 (ja) * 2008-04-30 2013-02-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5140572B2 (ja) * 2008-04-30 2013-02-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11521285A (ja) * 2008-05-14 2011-07-21 ハイソニック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振れ補正機能を備えた映像撮影装置
CN101772730B (zh) * 2008-07-24 2014-12-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照相机驱动装置
JP5230346B2 (ja) 2008-10-14 2013-07-1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5475372B2 (ja) * 2008-10-14 2014-04-1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撮影用光学装置
US8279289B2 (en) * 2008-10-14 2012-10-02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ng function
JP2010096805A (ja) 2008-10-14 2010-04-30 Nidec Sankyo Corp 撮影用光学装置
TW201039625A (en) * 2009-03-20 2010-11-01 Hysonic Co Ltd Image photographing device having function for compensation hand vibrtion
WO2012004952A1 (ja) * 2010-07-07 2012-0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メラ駆動装置
KR101940227B1 (ko) * 2011-12-19 2019-01-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멤스 소자 및 흔들림 보정 장치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261B (zh) * 2017-03-30 2019-06-0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TWI664487B (zh) * 2017-03-30 2019-07-0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TWI666507B (zh) * 2017-03-30 2019-07-2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TWI688792B (zh) * 2017-11-08 2020-03-2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帶抖動修正功能的光學單元
US10859846B2 (en) 2017-11-08 2020-12-08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63329A (ko) 2016-06-03
WO2015045792A1 (ja) 2015-04-02
US10003746B2 (en) 2018-06-19
CN105593757B (zh) 2018-06-22
KR102169990B1 (ko) 2020-10-26
JP6143622B2 (ja) 2017-06-07
TWI553396B (zh) 2016-10-11
JP2015064501A (ja) 2015-04-09
US20160241786A1 (en) 2016-08-18
CN105593757A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3396B (zh)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TWI542942B (zh) Optical unit with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
JP6077939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KR102170626B1 (ko) 흔들림 보정 기능이 부착된 광학 유닛
JP5622443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5771373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5762087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11257556A5 (zh)
JP6486046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483980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460745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12220785A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770119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5519390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5755476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503172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093137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604237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5752978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