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7692A -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7692A
TW201437692A TW103107412A TW103107412A TW201437692A TW 201437692 A TW201437692 A TW 201437692A TW 103107412 A TW103107412 A TW 103107412A TW 103107412 A TW103107412 A TW 103107412A TW 201437692 A TW201437692 A TW 2014376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lumn structure
region
film
structure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7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0100B (zh
Inventor
Kentaro Kusama
Baku Katagiri
Tomoo Orui
Satoru Shoshi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7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76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0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010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 C08F299/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 C08F299/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from polyurethanes
    • C08F299/065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from polyurethanes from polyurethanes with side or terminal unsatur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halogen, nitrogen, sulfur, or oxyge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23/00 - C08L53/00
    • C08L55/005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erminated by a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207/00Coding scheme for general features or characteristics of optical elements and systems of subclass G02B, but not including elements and systems which would be classified in G02B6/00 and subgroups
    • G02B2207/123Optical louvre elements, e.g. for directional light blocking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單一層的光擴散層的光擴散膜及其製造方法,上述光擴散膜通過調節多個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組合,能夠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一種光擴散膜等,具有單一層的光擴散層,上述單一層的光擴散層沿膜面從下方起依次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

Description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光擴散膜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特別是涉及由單一層構成的光擴散膜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上述光擴散膜通過調節多個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組合,能夠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有效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以往,例如在液晶顯示裝置等所屬的光學技術領域中,提出了使用對於來自特定的方向的入射光能夠向特定的方向擴散、對於來自其之外的方向的入射光能夠直接直線傳播透射的光擴散膜。
作為這樣的光擴散膜,已知有各種形態,特別廣泛使用的是在膜內具有將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沿膜面的任意一個方向交替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的光擴散膜(例如,專利文獻1)。
即,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光控制板(光擴 散膜)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由第1步驟和第2步驟構成,根據需要重複第2步驟,上述第1步驟是將由各折射率間有差值的分子內具有1個以上的聚合性碳-碳雙鍵的多個化合物構成的樹脂組合物維持成膜狀,從特定的方向照射紫外線使該組合物固化;上述第2步驟是將樹脂組合物呈膜狀地維持在得到的固化物上,從與第1步驟不同的方向照射紫外線使其固化。
另一方面,作為其它類型的光擴散膜,廣泛使 用的是在膜內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柱結構的光擴散膜(例如,專利文獻2~3)。
即,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光控制膜(光擴 散膜)的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是以與光固化性樹脂組合物膜隔離對置的方式配置線狀光源,一邊使光固化性樹脂組合物膜和線狀光源中的至少一方移動,一邊從線狀光源照射光而使光固化性樹脂組合物膜固化來形成光控制膜(光擴散膜)的製造裝置,線狀光源的軸向與移動方向交叉,相互對置的多個薄板狀的遮光部件以如下方式設置,即,在光固化性樹脂組合物膜與線狀光源之間,在與移動方向大致垂直方向,以規定間隔,且遮光部件的與光固化性樹脂組合物膜對置的一邊與各移動方向成為同方向的方式設置。
另外,專利文獻3公開了一種各向異性擴散介質(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是用於將含有 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組合物設置成片狀,從規定的方向P向該片照射平行光線使組合物固化,在片內部形成與方向P平行延伸的多個棒狀固化區域的集合體的各向異性擴散介質(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線上狀光源與片之間存在沿方向P平行配置的筒狀物的集合,穿透該筒狀物進行光照射。
此外,提出了在膜內共同具有上述百葉結構和柱結構的光擴散膜(例如,專利文獻4)。
即,專利文獻4中公開了一種光擴散膜,其特徵在於,是具有用於使入射光各向異性擴散的第1結構區域和用於使入射光各向同性擴散的第2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第1結構區域為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沿膜面方向交替平行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區域,第2結構區域為在介質物中與該介質物的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柱結構區域。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3-309902號公報(請求項)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173018號公報(請求項)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5-292219號公報(請求項)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2-141593號公報(請求項)
然而,利用專利文獻1的製造方法得到的具有百葉結構的光擴散膜,在入射光所含的成分中,對於與沿 膜面的任意一個方向延伸的百葉結構的朝向直線傳播的成分,雖然能夠充分擴散,但發現有對於與百葉結構的朝向平行的成分難以充分擴散等問題。
因此,發現例如,作為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的 光控制板使用時,若為一片光擴散膜則無法得到充分的視角,因此存在必須層疊多片光擴散膜這種問題。
另外,發現由於是依次形成有多個百葉結構的 層疊結構,所以雖然能夠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有效地擴發光擴散角度區域,但製造繁瑣,而且膜厚增厚,圖像容易產生模糊,或者容易產生層間剝離產生這種問題。
另外,還發現雖具有百葉結構帶來的各向異性 光擴散的特徵,但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與非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之間,光的擴散情況發生急劇的轉變的問題。
另一方面,發現具有利用專利文獻2的製造裝 置、專利文獻3的製造方法得到的柱結構的光擴散膜,與專利文獻1的光擴散膜的情況不同,雖能夠各向同性地擴散入射光,但由於膜內的柱結構單一,因此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變得不均勻,光擴散角度區域容易變得不充分這種問題。
因此,發現例如,作為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的光控制板使用時,若仍為一片光擴散膜則無法得到充分的視角,因此必須層疊多片光擴散膜這種問題。
另一方面,發現專利文獻4中記載的共同具有 百葉結構和柱結構的光擴散膜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和非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之間光的擴散情況發生急劇的轉變。
因此,例如,作為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的光控 制板使用時,相對於入射光將顯示器緩緩傾斜時,發現顯示的明暗的變化急劇,對觀看顯示器畫面的人產生不協調這一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發明人等鑒於以上情況,經過 認真努力,結果發現通過在同一膜內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發現能夠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由單一層構成的光 擴散膜及其製造方法,上述光擴散膜通過調節多個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組合,能夠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擴散膜,具有單一層 的光擴散層,上述單一層的光擴散層沿膜膜厚方向從下方起依次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從而能夠解決上述問題。
即,若為本發明的光擴散膜,則具有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
因此,通過使各柱結構區域所具有的柱狀物的 傾斜角不同,能夠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另一方面,使各柱結構區域所具有的柱狀物的傾斜角重複時,雖然對光擴散角度區域的擴大貢獻少,但能夠將作為膜厚方向的總長的柱狀物的長度穩定地延長。因此,能夠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此外,本發明的光擴散膜在單一層中具有第1和第2柱結構區域,所以能夠根本抑制層間剝離的產生。
另外,構成本發明的光擴散膜時,優選具有第1柱結構區域的上端部與第2柱結構區域的下端部重疊的重複柱結構區域。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抑制各柱結構區域間的柱結構未形成部分的散射光的產生,進一步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另外,構成本發明的光擴散膜時,優選重複柱結構區域是分別來自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中的任一方的前端與來自另一方的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前端附近接觸而成的。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在限定的膜膜厚內高效地配置柱結構,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並且更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另外,構成本發明的光擴散膜時,優選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為1~40μm的範圍內的值。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抑制重複柱結構區域的第 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重複部分的散射光的產生,更穩定地保持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另外,構成本發明的光擴散膜時,優選重複柱 結構區域的厚度相對於膜膜厚(100%)為0.1~10%的範圍內的值。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將重複柱結構區域的第1 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重疊情況調整在更加良好的範圍,所以能夠抑制各柱結構區域的重複部分的散射光的產生,進一步穩定地保持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另外,構成本發明的光擴散膜時,優選在重複 柱結構區域中,分別來自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差的絕對值為1°以上的值。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更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另外,構成本發明的光擴散膜時,優選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主成分為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的主成分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更明確地形成第1和第2柱結構區域。
另外,本發明的其它的方式是一種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下述步驟(a)~(d)。
(a)準備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
(b)對加工片塗佈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的步驟
(c)對塗佈層進行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在塗佈層的下方部分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並且,在塗佈層的上方部分殘留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的步驟
d)對塗佈層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在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的步驟
即,根據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則對規定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構成的塗佈層進行第1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所以通過對各活性能量線照射的照射角度進行適當地調節,從而能夠容易地調節第1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組合。
另外,由於在單一層中形成第1和第2柱結構區域,所以能夠根本抑制得到的光擴散膜的層間剝離的產生。
另外,實施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時,優選在氧存在氣氛下實施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並且,在非氧氣氛下實施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
通過這樣實施,在塗佈層的下方部分高效地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並且能夠利用氧阻礙的影響在塗佈層的上方部分穩定地殘留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
另一方面,在得到的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能夠抑制氧阻礙的影響而高效地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
1‧‧‧塗佈層
2‧‧‧加工片
10‧‧‧光擴散膜(各向同性光擴散膜)
12‧‧‧折射率相對高的柱狀物
13‧‧‧柱結構區域
13’‧‧‧柱結構的邊界面
14‧‧‧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
20‧‧‧第1柱結構區域
20’‧‧‧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
30‧‧‧第2柱結構區域
40‧‧‧光擴散膜
50‧‧‧重複柱結構區域
60‧‧‧來自光源的照射光
70‧‧‧平行光
125‧‧‧線狀光源
200‧‧‧照射光平行化部件
202‧‧‧點光源
204‧‧‧透鏡
210‧‧‧遮光部件
210a‧‧‧板狀部件
210b‧‧‧筒狀部件
第1a~1b圖是為了說明在膜內具有柱結構的光擴散膜的概略而提供的圖。
第2a~2b圖是為了說明在膜內具有柱結構的光擴散膜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各向同性光擴散以及開口角而提供的圖。
第3a~3b圖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及開口角而提供的圖。
第4a~4c圖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形態而提供的圖。
第5a~5c圖是為了說明柱結構區域的形態而提供的圖。
第6a~6c圖是為了說明重複柱結構區域而提供的圖。
第7a~7c圖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的製造方法的概略而提供的圖。
第8a~8d圖是為了說明平行光的照射而提供的圖。
第9圖是為了說明平行光的照射角而提供的圖。
第10a~10b圖是實施例1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圖和照片。
第11a~11q圖是為了說明實施例1的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特性而提供的圖。
第12a~12b圖是實施例2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圖和 照片。
第13a~13v圖是為了說明實施例2的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特性而提供的圖。
第14a~14b圖是實施例3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圖和照片。
第15a~15x圖是為了說明實施例3的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特性而提供的圖。
第16a~16b圖是比較例1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圖和照片。
第17a~17q圖是為了說明比較例1的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特性而提供的圖。
第18a~18b圖是比較例2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圖和照片。
第19a~19p圖是為了說明比較例2的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特性而提供的圖。
〔第1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光擴散膜,具有單一層的光擴散層,上述單一層的光擴散層沿膜膜厚方向從下方起依次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
以下,適當參照圖式具體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 施方式的光擴散膜。
1.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的基本原理
首先,使用第1a~2b圖,對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的基本原理進行說明。
首先,第1a圖中示出了光擴散膜10的俯視圖(平面圖),第1b圖示出了將第1a圖所示的光擴散膜10沿虛線A-A在垂直方向進行切割,從沿箭頭的方向觀察切割面時的光擴散膜10的剖視圖。
另外,第2a圖示出了光擴散膜10的整體圖,第2b圖中示出了從X方向觀察第2a圖的光擴散膜10時的剖視圖。
如上述第1a圖的平面圖所示,光擴散膜10具有由折射率相對高的柱狀物12和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4構成的柱結構13。
另外,如第1b圖的剖視圖所示,在光擴散膜10的垂直方向,折射率相對高的柱狀物12和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4分別具有規定的寬度,成為交替地配置的狀態。
由此,如第2a圖所示,推斷入射角為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內時,入射光被光擴散膜10所擴散。
即,如第1b圖所示,推斷入射光相對於光擴散膜10的入射角相對於柱結構13的邊界面13′為平行至規定的角度範圍的值,即為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內的值時,入射光(52、54)在方向發生改變的同時沿膜厚方向穿過柱結構內的折射率相對高的柱狀物12的內部,從而,光射出 面側的光的行進方向變得不同。
推斷:其結果,入射角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 內時,入射光被光擴散膜10擴散而成為擴散光(52′、54′)。
另一方面,推斷入射光相對於光擴散膜10的 入射角超出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情況下,如第1b圖所示,入射光56不被光擴散膜所擴散,直接透射光擴散膜10而成為透射光56′。
應予說明,在本發明中,“光擴散入射角度區 域”是指相對於光擴散膜,使來自點光源的入射光的角度發生變化時,與射出擴散光相對應的入射光的角度範圍。
另外,如第2a圖所示,上述“光擴散入射角 度區域”是指根據在光擴散膜中的柱結構的折射率差、傾斜角等,每個該光擴散膜所決定的角度區域。
根據以上的基本原理,具備柱結構13的光擴 散膜10,例如,如第2a圖所示在光的透射和擴散中可以發揮入射角度依賴性。
另外,如第1a~2b圖所示,具有柱結構13的 光擴散膜,通常具有“各向同性”。
這裡,本發明中,如第2a圖所示,“各向同 性”是指入射光由膜擴散時,具有擴散的射出光中的與膜平行的面內的該光的擴散情況(擴散光的擴散形狀)根據同面內的方向而不發生變化的性質。
更具體而言,如第2a圖所示,入射光被膜擴散時,擴散的射出光的擴散情況在與膜平行的面內為圓 狀。
另外,如第2b圖所示,本發明中,稱為入射 光的“入射角θ1”時,入射角θ1是指將光擴散膜的入射側表面的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角度(°)。
另外,本發明中,“光擴散角度區域”是指相 對於光擴散膜,在入射光被最大擴散的角度固定點光源,在該狀態下得到的擴散光的角度範圍。
並且,本發明中,“擴散光的開口角”是指上 述的“光擴散角度區域”的角度寬度(°),如第2b圖所示,是指從沿著箭頭X的方向觀察膜的截面時的擴散光的開口角θ2。
應予說明,確認了光擴散角度區域的角度寬度 (°)與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寬度大致相同。
另外,如第2a圖所示,光擴散膜在入射光的 入射角包含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情況下,即使該入射角不同時,在光射出面側也能夠得到幾乎相同的光擴散。
因此,可以說得到的光擴散膜具有使光集中在 規定位置的聚光作用。
應予說明,柱結構內的柱狀物12的內部的入 射光的方向變化除了可以考慮第1b圖所示那樣的通過全反射而呈直線狀曲折地變化方向的階躍折射型的情況以外,還可以考慮呈曲線狀變化方向的梯度折射型的情況。
另外,在第1a圖和第1b圖中,為了簡便,將 折射率相對高的柱狀物12和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14的介面 用直線表示,但實際上,介面是稍微曲折的,各柱狀物形成有伴隨著分支、消失的複雜的折射率分佈結構。
推斷:其結果,不一樣的光學特性的分佈可提 高光擴散特性。
2.基本的構成
接著,使用圖式,對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基本 的構成進行說明。
如第3a~3b圖所示,本發明的光擴散膜40的 特徵在於,在相同膜內沿膜膜厚方向從下方起依次具有第1柱結構區域20和第2柱結構區域30。
因此,若為本發明的光擴散膜,例如,如第3a 圖所示,通過使各柱結構區域具有的柱狀物的傾斜角不同,能夠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和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
另一方面,如第3b圖所示,使各柱結構區域 所具有的柱狀物的傾斜角重複時,雖然對光擴散角度區域的擴大貢獻少,但能夠將作為膜厚方向的總長的柱狀物的長度穩定地延長,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應予說明,上述“下方”是指在加工片上設置 塗佈層時,靠近塗佈層的膜厚方向的加工片的一側。因此,是為了便於說明本發明的用語,並不是對光擴散膜本身的上下方向進行任何制約。
另外,本發明的光擴散膜可取得第4a~4b圖所 示的形態。
即,作為第一個方式,如第4a圖所示,可舉 出具有第1柱結構區域20的上端部與第2柱結構區域30的下端部重合的重複柱結構區域50的光擴散膜40。
另外,作為第二個方式,如第4b圖所示,可 舉出在第1柱結構區域20和第2柱結構區域30的介面存在未形成柱結構的間隔部分50′或者第1柱結構區域20和第2柱結構區域30正好相接那樣的光擴散膜40。
另一方面,如第4c圖所示,存在於膜的內部 的2個柱結構區域(20、30)過度重合的光擴散膜42並不包含在本發明的光擴散膜中。
這是由於本發明的光擴散膜以在相同膜內具 有2個柱結構區域為特徵,所以作為其製造方法,事實上,必須向由光擴散膜用組合物構成的單一的塗佈層分為兩個階段實施活性能量線照射。
而且,是因為在這樣的製造方法中,無法得到 第4c圖所示的光擴散膜42。
另外,該光擴散膜42由於柱狀物與其周邊部 分的折射率差極端變小,因此無法充分得到提高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或者有效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這樣的本發明的效果。
3.第1柱結構區域
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特徵在於,具有在折射率 相對低的區域中使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第1柱結構區域。
以下,使用圖式對第1柱結構區域進行具體說 明。
應予說明,第5a~5c圖中,為了使說明簡單化, 抽出僅第1柱結構區域或者第2柱結構區域中的任一方來表示。因此,第5a~5c圖中的“20(30)”這種表現是指第3a~3b圖的第1柱結構區域20和第2柱結構區域30中的任一方。
(1)折射率
柱結構區域中,優選折射率相對高的柱狀物的 折射率與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的折射率的差為0.01以上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上述折射率的差為0.01以上的 值,能夠使入射光在柱結構區域內穩定地反射,更加提高入射角度依賴性和擴散光的開口角。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折射率的差為小於0.01 的值,則有時入射光在柱結構區域內進行全反射的角度域變窄,所以入射角度依賴性過度降低,或者擴散光的開口角過度變窄。
因此,更優選柱結構區域的折射率相對高的柱 狀物的折射率與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的折射率的差為0.05以上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1以上的值。
應予說明,折射率的差越大越優選,但從選定 可形成柱結構區域的材料的觀點出發,認為0.3左右為上限。
(2)最大徑
另外,如第5a圖所示,在柱結構區域中,優 選柱狀物的截面的最大徑Sc為0.1~15μm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上述最大徑為0.1~15μm的範 圍內的值,能夠使入射光在柱結構區域內更穩定地反射,進一步提高入射角度依賴性和擴散光的開口角。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最大徑為小於0.1μm 的值,則有時無論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如何都難以顯示出光擴散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最大徑為超過15μm的值,則有時在柱結構區域內直線傳播的光增加,擴散光的均勻性差。
因此,在柱結構區域,更優選柱狀物的截面的 最大徑為0.5~1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5μm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柱狀物的截面形狀沒有特別限定, 例如優選為圓、橢圓、多角形、異形等。
另外,柱狀物的截面是指被與膜表面平行的面 切割而成的截面。
應予說明,柱狀物的最大徑、長度等可採用光 學數位顯微鏡來進行計算。
(3)厚度
另外,如第5b圖所示,在柱結構區域,優選 柱狀物的厚度(長度)La為30~500μm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上述厚度為小於30μm的值,則 有時柱狀物的厚度不足,在柱結構區域內直線傳播的入射光增加,難以得到充分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和擴散光的開口角。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厚度為超過500μm的值,則對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形成柱結構區域時,光聚合的行進方向被初期形成的柱結構擴散,有時難以形成所希望的柱結構區域。
因此,在柱結構區域,更優選柱狀物的厚度為 50~30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70~200μm的範圍內的值。
(4)柱狀物間的距離
另外,如第5a圖所示,在柱結構區域,優選 柱狀物間的距離,即鄰接的柱狀物的空間P為0.1~15μm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上述距離為0.1~15μm的範圍 內的值,能夠使入射光在柱結構區域內更穩定地反射,進一步提高入射角度依賴性和擴散光的開口角。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距離為小於0.1μm的 值,則無論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如何都難以顯示出光擴散性。 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距離為超過15μm的值,則在柱結構區域內直線傳播的光增加,有時擴散光的均勻性差。
因此,在柱結構區域,更優選柱狀物間的距離 為0.5~1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5μm的範圍內的值。
(5)傾斜角
另外,如第5b圖所示,優選在柱結構區域, 柱狀物12相對於膜厚方向以恒定的傾斜角θa林立而成。
該理由是,通過使柱狀物的傾斜角為恒定,能 夠使入射光在柱結構區域內更穩定地反射,進一步提高入射角度依賴性和擴散光的開口角。
另外,如第5c圖所示,還優選柱狀物彎曲。
該理由是,通過使柱狀物彎曲,能夠減少在柱結構區域內直線傳播的入射光,提高光擴散的均勻性。
應予說明,這樣的彎曲的柱狀物,在進行活性能量線照射時,可通過改變照射光的照射角度且照射光而得到,還很大程度上依賴形成柱結構區域的材料物質的種類。
另外,θa是指在與膜面垂直的面且將1根柱狀物整體沿軸線切割成2個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測定的將相對於膜表面的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柱狀物的傾斜角(°)(該法線與柱狀物的所呈角度中窄側的角度)。應予說明,如第5b圖所示,以柱狀物向右側傾斜時的傾斜角為基準,以柱狀物向左側傾斜時的傾斜角為負進行標識。
4.第2柱結構區域
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特徵在於,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第2柱結構區域。
應予說明,第2柱結構區域的構成基本上與第1柱結構區域的構成相同,因此具體的內容避免重複,可省 略。
其中,從發揮光擴散的第1柱結構區域的輔助 的作用的觀點出發,第2柱結構區域優選其厚度為10~200μm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20~15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40~100μm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從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 域的厚度的總計中減去後述的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的值相對於膜膜厚(100%)為80%以上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相對於膜整體,形成柱結構的 區域的總計所占的比例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提高來自於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即,這是因為,若相對於膜整體,形成柱結構 的區域的總計所占的比例為小於80%的值,則有時柱結構的絕對量不足,難以得到充分的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另一方面是因為,相對於膜整體,形成柱結構 的區域的總計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優選,上限為100%。
其中,若考慮穩定的再現性等,則優選上限為 98%左右。
5.重複柱結構區域
本發明的光擴散膜優選具有第1柱結構區域的 上端部與第2柱結構區域的下端部重合的重複柱結構區域。
該理由是,通過具有重複柱結構區域,能夠在 限定的膜厚內高效地實現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化。
以下,對重複柱結構區域進行具體說明。
(1)方式
重複柱結構區域50若是第1柱結構區域20的 上端部與第2柱結構區域30的下端部重合而形成,則沒有特別限定。
更具體而言,如第6a~6b圖所示,優選第1柱 結構區域20和第2柱結構區域30中的任一方的前端與來自另一方的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前端附近接觸而成的重複柱結構區域50。
或者,如第6c圖所示,還優選來自第1柱結 構區域20和第2柱結構區域30的各柱狀物彼此以非接觸的狀態重複而成的重複柱結構區域50。
(2)傾斜角的差
另外,優選分別來自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 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差的絕對值為1°以上的值。
即,如第6a圖所示,優選來自第1柱結構區 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θa與來自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θb′的差的絕對值為1°以上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上述傾斜角的差的絕對值為1° 以上的值,能夠更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傾斜角的差的絕對值 為過大的值,則有時得到的光擴散膜的各柱結構區域的擴散光完全獨立,無法達到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因此,更優選來自第1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 傾斜角θa與來自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θb′的差的絕對值為2~30°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5~20°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θa和θb′是指在與膜面垂直的面 且將1根柱狀物整體沿軸線切割成2個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測定的將相對於膜表面的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柱狀物的傾斜角(°)。
更具體而言,如第6a~6c圖所示,θa是指第1 柱結構區域的上端面的法線與柱狀物的最上部所呈的角度內窄側的角度。
另外,θb′是指第2柱結構區域的下端面的法 線與柱狀物的最下部所呈的角度內窄側的角度。
另外,如第6a~6c圖所示,以柱狀物向右側傾 斜時的傾斜角為基準,以柱狀物向左側傾斜時的傾斜角為負進行標識。
應予說明,如第6a~6c圖所示,θb是指第1 柱結構區域的下端面的法線與柱狀物的最下部所呈的角度內窄側的角度,θa′是指第2柱結構區域的上端面的法線與柱狀物的最上部所呈的角度內窄側的角度。
另外,優選來自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 斜角的絕對值為比來自第1柱結構區域的折射率不同的柱 狀物的傾斜角的絕對值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這樣構成,能夠在與第1柱結 構區域相比,較難形成的第2柱結構區域中,沿膜膜厚方向得到充分的長度的柱狀物,更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3)厚度
另外,優選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Lb為 1~40μm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Lb為 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將重複柱結構區域的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重疊情況調整在優選的範圍,所以能夠抑制各柱結構區域的連結部分的散射光的產生,更穩定地保持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即,這是因為,若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Lb 為小於1μm的值,則有時在各柱結構區域的連結部分中,容易產生散射光,難以更穩定系保持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若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Lb為超過40μm的值,則有時擴散光的提取效率降低。即,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Lb過長時,可預料在該區域產生後方散射等,導致擴散光的提取效率的降低。
因此,更優選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Lb為 3~35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5~30μm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相對於膜膜 厚(100%)為0.1~10%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相對於膜整體,重複柱結構區 域所占的比例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將重複柱結構區域的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重疊情況調整在更為優選的範圍,所以能夠抑制各柱結構區域間的未形成柱結構部分的散射光的產生,進一步穩定地保持光擴散的提取效率。
即,這是因為,若相對於膜整體,重複柱結構 區域所占的比例為小於0.1%的值,則有時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從微觀來看大多為沒有形成重複結構的部分。因此,有時在該結構區域容易產生散射光,擴散光的提取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是因為,若相對於膜整體,重複柱結構區域所占的比例為超過10%的值,則有時第1或第2柱結構區域的厚度變得不充分。
因此,更優選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相對於膜 膜厚(100%)為0.2~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4%的範圍內的值。
6.總膜厚
另外,優選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總膜厚為 60~700μm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光擴散膜的總膜厚為小於60μm 的值,則有時在柱結構區域內直線傳播的入射光增加,難以顯示光擴散。另一方面是因為,若光擴散膜的總膜厚為超過700μm的值,則對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線 而形成柱結構區域時,光聚合的行進方向被初期形成的柱結構擴散,有時難以形成所希望的柱結構區域。
因此,更優選光擴散膜的總膜厚為80~450μm 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00~250μm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可以進一步交替形成第1柱結構區 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例如,可以設置第3柱結構區域、第4柱結構區域等。
7.傾斜角的組合
另外,若為本發明的光擴散膜,則通過分別調 節相對於第1柱結構區域的膜厚方向的柱狀物的傾斜角θa和相對於第2柱結構區域的膜厚方向的柱狀物的傾斜角θa′,從而能夠改變其光擴散特性。
即,例如,如第3a圖所示,通過使各柱結構 區域所具有的入射角度依賴性不同,能夠實現光的透射和擴散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並且能夠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和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
此時,在第1柱結構區域中,優選相對於膜厚 方向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6a~6c圖的θa)為-80~80°的範圍內的值,同時在第2柱結構區域中,相對於膜厚方向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6a~6c圖的θa′)為-80~80°的範圍內的值,並且θa-θa′的絕對值為0~80°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2~30°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5~20°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是指可明確地控制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與入射光不擴散而直接透 射的非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區別。
另一方面是因為,如第3b圖所示,使各柱結 構區域所具有的入射角度依賴性重複時,雖對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擴大貢獻少,但能夠將作為膜厚方向的總長的柱狀物的長度穩定地延長,因此可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此時,在第1柱結構區域,優選相對於膜厚方 向的柱狀物的傾斜角θa為-80~80°的範圍內的值,並且在第2柱結構區域,相對於膜厚方向的柱狀物的傾斜角θa′為-80~80°的範圍內的值,並且θa-θa′的絕對值為0~20°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θa-θa′的絕對值為2~15°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在本發明的光擴散膜中,通常從保 持具有規則性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觀點出發,從膜上方觀察第1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方向時,優選為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但可根據用途而並不限定於此。
另外,在第1柱結構區域的下方和第2柱結構 區域的上方可以以規定的厚度設置沒有形成柱結構的空白區域。
8.黏接劑層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製造方法得到的光擴散膜 還可以在其單面或者兩面具備用於對被黏體進行層疊的黏接劑層。
作為構成上述黏接劑層的黏接劑,沒有特別限 制,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丙烯酸系、矽酮系、聚氨酯系、橡膠系等黏接劑。
〔第2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是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其特徵在於,包括下述步驟(a)~(d)。
(a)準備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
(b)對加工片塗佈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的步驟
(c)對塗佈層進行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在塗佈層的下方部分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並且在塗佈層的上方部分殘留有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的步驟
(d)對塗佈層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在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的步驟
以下,以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具體說明。
1.步驟(a):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準備步驟
上述步驟是準備規定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
更具體而言,是將折射率不同的至少2種聚合性化合物、光聚合引發劑以及所希望的其他添加劑進行混合的步驟。
另外,混合時,可以在室溫下直接攪拌,但從提高均勻性的觀點出發,例如,優選在40~80℃的加熱條件下攪拌,製成均勻的混合液。
另外為了成為適於塗裝的所希望的黏度,還優 選進一步添加稀釋溶劑。
以下,對光擴散膜用組合物進行進一步具體說 明。
(1)高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1)-1 種類
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中折射率相對 高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A)成分)的種類沒有特別限定,但優選其主成分為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
該理由是,可推斷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 烯酸酯作為(A)成分,能夠使(A)成分的聚合速度比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B)成分)的聚合速度快,使這些成分間的聚合速度產生規定的差,有效降低兩成分的共聚性。
其結果,進行光固化時,能夠在來自(B)成 分的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高效形成使來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柱結構區域。
另外,可推斷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 酯作為(A)成分,能夠在單體的階段中與(B)成分具有充分的相容性,同時在聚合的過程中,多個相連的階段中,使與(B)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進一步高效地形成柱結構區域。
並且,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為 (A)成分,能夠提高柱結構區域的來自(A)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將與來自(B)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的差調節為規定以上的值。
因此,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為(A)成分,能夠與後述的(B)成分的特性相互結合,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高效地得到使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柱結構區域。
應予說明,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在(甲基)丙烯酸酯的酯殘基部分具有多個芳香環的化合物。
另外,“(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雙方。
另外,對於作為這樣的(A)成分的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而言,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聯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甲基)丙烯酸蒽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聯苯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氧基烷基酯等,或芳香環上的氫原子的一部分被鹵素、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等取代而得的物質等。
另外,對於作為(A)成分的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而言,優選包含含有聯苯環的化合物,特別優選包含下述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物。
(通式(1)中,R1~R10各自獨立,R1~R10中的 至少一個為下述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其餘為氫原子、羥基、羧基、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羥基烷基、羧基烷基以及鹵素原子中的任意一個取代基°)
(通式(2)中,R11為氫原子或者甲基,碳原子數n為1~4的整數,重複數m為1~10的整數。)
該理由是,推斷通過含有具有特定的結構的聯苯化合物作為(A)成分,能夠使(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產生規定的差,將(A)成分與(B)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降低兩成分彼此的共聚性。
另外,能夠增加柱結構區域的來自(A)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將與來自(B)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的差更容易地調節為規定以上的值。
另外,通式(1)中的R1~R10包含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羥基烷基、以及羧基烷基中的任一種的情況下,優選其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數為1~4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使上述碳原子數為超過4的值,則有時(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或者來自(A)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變得過低,難以高效地形成柱結構區域。
因此,通式(1)中的R1~R10包含烷基、烷氧 基、鹵代烷基、羥基烷基、以及羧基烷基中的任一種的情況下,更優選其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數為1~3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通式(1)中的R1~R10優選為除鹵代烷 基或者鹵素原子以外的取代基,即優選不含有鹵素的取代基。
該理由是,焚燒光擴散膜等時,防止產生二 英,從環境保護的觀點出發而優選。
應予說明,在以往的具備柱結構的光擴散膜中, 在得到規定的柱結構時,出於使單體成分高折射率化的目的,通常是對單體成分進行鹵素取代。
在該方面,如果是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 物,則即使在不進行鹵素取代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高折射率。
因此,如果是將本發明中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 進行光固化而成的光擴散膜,即使在不含有鹵素的情況下,也能夠發揮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
另外,優選通式(1)中的R2~R9中的任意一個 為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
該理由是,通過使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 位置為R1和R10以外的位置,能夠在光固化之前的階段,有效防止(A)成分彼此取向並形成結晶。
並且,在光固化之前的單體階段為液態,即使 不使用稀釋溶劑等,也能夠在外觀上與(B)成分均勻地混合。
這是因為,由此,在光固化的階段中,能夠使 (A)成分和(B)成分以微細的水準進行凝集、相分離,能夠更高效地得到具備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並且,從相同的觀點出發,特別優選通式(1) 中的R3、R5、R6以及R8中的任意一個為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
另外,優選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中的重複 數m通常為1~10的整數。
該理由是,若重複數m為超過10的值,則有 時將聚合部位和聯苯環連接的氧化烯鏈過長,阻礙聚合部位中的(A)成分彼此的聚合。
因此,更優選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中的重 複數m為1~4的整數,特別優選為1~2的整數。
應予說明,從相同的觀點出發,優選通式(2) 表示的取代基中的碳原子數n通常為1~4的整數。
另外,還考慮到作為聚合部位的聚合性碳-碳 雙鍵的位置與聯苯環過近,聯苯環成為立體障礙,(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的情況,更優選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中的碳原子數n為2~4的整數,特別優選為2~3的整數。
另外,作為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物的具體例,可優選地舉出下述式(3)~(4)表示的化合物。
(1)-2 分子量
另外,優選(A)成分的分子量為200~2500的 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推斷通過(A)成分的分子量在規 定的範圍,能夠進一步加快(A)成分的聚合速度,更有效地降低(A)成分和(B)成分的共聚性。
其結果,在進行光固化時,能夠更高效地形成 在來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來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柱結構區域。
即,這是因為,若(A)成分的分子量為低於 200的值,則有時由於立體障礙而聚合速度降低,與(B)成分的聚合速度相近,易於產生與(B)成分的共聚。另一方面是因為,推斷若(A)成分的分子量為超過2500的值,則隨著與(B)成分的分子量的差變小,則(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而與(B)成分的聚合速度相近,易於產生與(B)成分的共聚,其結果有時難以高效地形成柱結構區域。
因此,更優選(A)成分的分子量為240~1500 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260~1000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A)成分的分子量可由分子的組成 和由構成原子的原子量得到的計算值而求得,可使用凝膠滲透色譜法(GPC)以重均分子量的形式來測定。
(1)-3 單獨使用
另外,本發明中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特徵在 於,作為形成柱結構區域的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的單體成分,含有(A)成分,但(A)成分優選含有一種成分。
該理由是,通過這樣構成,能夠有效抑制來自 (A)成分的區域,即折射率相對高的柱狀物的折射率的波動,更高效地得到具備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即,(A)成分對(B)成分的相容性低時,例 如(A)成分為鹵素系化合物等的情況下,有時並用其他的(A)成分(例如,非鹵素系化合物等)作為用於使(A)成分與(B)成分相容的第3成分。
然而,此時,由於上述第3成分的影響,來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中的折射率發生波動,或容易降低。
其結果,有時與來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的折射率差變得不均勻,或易於過度降低。
因此,優選選擇具有與(B)成分的相容性的高折射率的單體成分,使用它作為單獨的(A)成分。
應予說明,如果是作為(A)成分的式(3)表示的聯苯化合物,則為低黏度,所以具有與(B)成分的相 容性,從而能夠作為單獨的(A)成分而使用。
(1)-4 折射率
另外,優選(A)成分的折射率為1.5~1.65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A)成分的折射率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更容易地調節來自(A)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與來自(B)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的差,更有效地得到具備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即,這是因為,若(A)成分的折射率為低於1.5的值,則與(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有效的光擴散角度區域。另一方面是因為,若(A)成分的折射率為超過1.65的值,則有時雖然與(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變大,但與(B)成分在外觀上的相容狀態也難以形成。
因此,更優選(A)成分的折射率為1.52~1.6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56~1.6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上述的(A)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進行固化之前的(A)成分的折射率。
另外,折射率例如可基於JIS K0062來測定。
(1)-5 含量
另外,相對於作為後述的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的(B)成分100重量份,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的(A)成分的含量優選為25~40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A)成分的含量為低於25重量 份的值,則(A)成分相對於(B)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少,來自(A)成分的柱狀物的寬度過度變小,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柱結構區域。另外,是因為有時光擴散膜的厚度方向的柱狀物的長度不充分,不顯示光擴散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若(A)成分的含量為超過400重量份的值,則(A)成分相對於(B)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多,來自(A)成分的柱狀物的寬度過度變大,相反,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柱結構區域。另外,是因為有時光擴散膜的厚度方向的柱狀物的長度不充分,不顯示光擴散性。
因此,相對於(B)成分100重量份,更優選(A)成分的含量為40~30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50~20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2)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2)-1 種類
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中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B)成分)的種類沒有特別限定,作為其主成分,例如可舉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在側鏈具有(甲基)丙烯醯基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含(甲基)丙烯醯基的矽酮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等,特別優選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該理由是,如果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則不僅更容易調節來自(A)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與來自(B)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的差,而且有效抑制來自(B) 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的波動,能夠更高效地得到具備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因此,以下,主要對作為(B)成分的氨基甲 酸酯(甲基)丙烯酸酯進行說明。
應予說明,(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和 甲基丙烯酸酯雙方。
首先,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由(B1) 至少含有2種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2)多元醇化合物、以及(B3)(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形成,上述(B2)多元醇化合物優選為二元醇化合物,特別優選為聚亞烷基二醇。
應予說明,(B)成分中還含有具有氨基甲酸酯 鍵的重複單元的低聚物。
其中,對於作為(B1)成分的至少含有2種異 氰酸酯基的化合物而言,例如可舉出2,4-甲苯撐二異氰酸酯、2,6-甲苯撐二異氰酸酯、1,3-亞二甲苯基二異氰酸酯、1,4-亞二甲苯基二異氰酸酯等芳香族多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脂肪族多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氫化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脂環式多異氰酸酯,以及它們的縮二脲體,異氰脲酸酯體,以及作為與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氫的化合物的反應物的加成物(例如,亞二甲苯基二異氰酸酯系3官能加成物)等。
另外,上述中特別優選為脂環式多異氰酸酯。
該理由是,如果是脂環式多異氰酸酯,則與脂 肪族多異氰酸酯相比較,易於用立體配位等的關係在各異氰酸酯基的反應速度間設置差值。
由此,能夠抑制(B1)成分僅與(B2)成分反 應、或(B1)成分僅與(B3)成分反應,使(B1)成分與(B2)成分和(B3)成分可靠地反應,能夠防止產生多餘的副產物。
其結果,能夠有效抑制柱結構區域中的來自(B) 成分的區域,即低折射率區域的折射率的波動。
另外,如果是脂環式多異氰酸酯,則與芳香族 多異氰酸酯相比較,能夠將得到的(B)成分與(A)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更高效地形成柱結構區域。
並且,如果是脂環式多異氰酸酯,則與芳香族 多異氰酸酯相比較,能夠減小得到的(B)成分的折射率,所以能夠增大與(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更可靠地顯示光擴散性,並且,進一步高效地形成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均勻性高的柱結構區域。
另外,這樣的脂環式多異氰酸酯中,優選僅含 有2種異氰酸酯基的脂環式二異氰酸酯。
該理由是,如果是脂環式二異氰酸酯,則能夠 與(B2)成分和(B3)成分定量地反應,得到單一的(B)成分。
作為這樣的脂環式二異氰酸酯,可特別優選地 舉出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
該理由是,能夠設置對2種異氰酸酯基的反應 性有效的差異。
另外,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成 分中,作為(B2)成分的聚亞烷基二醇,例如可舉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特別優選為聚丙二醇。
該理由是,來自聚丙二醇的氨基甲酸酯(甲基) 丙烯酸酯的黏度低,所以能夠在無溶劑的條件下進行處理。
另外,如果是聚丙二醇,則使(B)成分固化 時,成為該固化物中的良好的軟鏈段,能夠有效地提高光擴散膜的操作性、安裝性。
應予說明,(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可主要通過 (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進行調節。此處,(B2)成分的重 均分子量通常為2300~19500,優選為4300~14300,特別優選為6300~12300。
另外,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成 分中,作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等。
另外,從降低得到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 酸酯的聚合速度而更高效地形成規定的柱結構的觀點出發, 特別更優選為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進一步優選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
另外,利用(B1)~(B3)成分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可根據常用方法來實施。
此時,以莫耳比計,優選(B1)~(B3)成分的配合比例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5:1:1~5的比例。
該理由是,通過設為上述的配合比例,能夠高效地合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是(B1)成分具有的一個異氰酸酯基分別與(B2)成分具有的2個羥基反應鍵合,進而(B3)成分具有的羥基與2個(B1)成分分別具有的另一個異氰酸酯基反應鍵合而成。
因此,以莫耳比計,更優選(B1)~(B3)成分的配合比例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3:1:1~3的比例,進一步優選為2:1:2的比例。
(2)-2 重量平均分子量
另外,優選(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3000~20000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在規定的範圍,能夠在(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間產生規定的差值,有效降低兩成分的共聚性。
其結果,進行光固化時,能夠高效地形成在來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來自(A)成分的 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柱結構區域。
即,這是因為,若(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 低於3000的值,則(B)成分的聚合速度加快,與(A)成分的聚合速度相近,易於產生與(A)成分的共聚,其結果是有時難以高效地形成柱結構區域。另一方面是因為,若(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超過20000的值,則有時難以形成在來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來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柱結構區域,或與(A)成分的相容性過度降低,在塗佈階段(A)成分析出。
因此,更優選(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 5000~15000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7000~13000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可使用凝膠 滲透色譜法(GPC)來測定。
(2)-3 單獨使用
另外,(B)成分可以並用分子結構、重均分子 量不同的2種以上的物質,從抑制柱結構區域的來自(B)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的波動的觀點出發,優選僅使用1種。
即,這是因為,使用多個(B)成分時,來自 (B)成分的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的折射率發生波動,或變高,有時與來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對高的區域的折射率差變得不均勻,或過度降低。
(2)-4 折射率
另外,優選(B)成分的折射率為1.4~1.55的 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B)成分的折射率為上述 範圍內的值,能夠更容易地調節來自(A)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與來自(B)成分的區域的折射率的差,能夠更高效地得到具備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即,這是因為,若(B)成分的折射率為低於 1.4的值,則雖然與(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變大,但有可能與(A)成分的相容性變得極端差,無法形成柱結構區域。 另一方面是因為,若(B)成分的折射率為超過1.55的值,則與(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變得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所希望的入射角度依賴性。
因此,更優選(B)成分的折射率為1.45~1.54 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46~1.52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上述(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 光照射進行固化之前的(B)成分的折射率。
而且,折射率例如可基於JIS K0062來測定。
另外,優選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與(B)成 分的折射率的差為0.01以上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上述折射率的差為規定的範 圍內的值,能夠得到具有光的透射和擴散中的更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以及更寬的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光擴散膜。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折射率的差為低於0.01 的值,則有時入射光在柱結構區域內全反射的角度域變窄,光擴散中的開口角過度狹窄。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折射率的差為過度大的值,則(A)成分與(B)成分的相容性變得過差,有可能無法形成柱結構區域。
因此,更優選(A)成分的折射率和(B)成分 的折射率的差為0.05~0.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1~0.2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此處所謂的(A)成分和(B)成分 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進行固化之前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
(2)-5 含量
另外,相對於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總量100重 量份,優選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的(B)成分的含量為10~8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B)成分的含量為低於10重量 份的值,則(B)成分相對於(A)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少,來自(B)成分的區域與來自(A)成分的區域相比較,變得過小,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柱結構區域。另一方面是因為,若(B)成分的含量為超過80重量份的值,則(B)成分相對於(A)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大,來自(B)成分的區域與來自(A)成分的區域相比較,變得過大,相反,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柱結構區域。
因此,相對於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總量100重 量份,更優選(B)成分的含量為20~7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30~6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3)光聚合引發劑
另外,在本發明中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優選根據需要含有光聚合引發劑作為(C)成分。
該理由是,通過含有光聚合引發劑,能夠在對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線時,高效地形成柱結構區域。
這裡,光聚合引發劑是指利用紫外線等活性能量線的照射使自由基種產生的化合物。
作為上述光聚合引發劑,例如可舉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異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異丁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甲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代-丙烷-1-酮、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甲酮、二苯甲酮、對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噸酮、2-乙基噻噸酮、2-氯噻噸酮、2,4-二甲基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苯偶醯二甲基縮酮、苯乙酮二甲基縮酮、對二甲基胺苯甲酸酯、寡聚〔2-羥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其中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2種以上組合使用。
應予說明,作為含有光聚合引發劑時的含量, 相對於(A)成分和(B)成分的總量100重量份,優選為0.2~2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5~15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1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4)其他添加劑
另外,在不損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可以 適當地添加上述化合物以外的添加劑。
作為這樣的添加劑,例如可舉出抗氧化劑、紫 外線吸收劑、防靜電劑、聚合促進劑、阻聚劑、紅外線吸收劑、增塑劑、稀釋溶劑、以及流平劑等。
應予說明,相對於(A)成分和(B)成分的總 計量100重量份,這樣的添加劑的含量通常優選為0.01~5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02~3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05~2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2.步驟(b):塗佈步驟
如第7a圖所示,步驟(b)是對加工片2塗佈 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1的步驟。
作為加工片,可使用塑膠膜、紙中的任一種。
其中,作為塑膠膜,可舉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膜等聚酯系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等聚烯烴系膜,三乙醯纖維素膜等纖維素系膜,以及聚醯亞胺系膜等。
另外,作為紙,例如可舉出玻璃紙、塗佈紙、 以及層壓紙等。
另外,若考慮後述的步驟,則作為加工片2, 優選對熱、活性能量線的尺寸穩定性優異的塑膠膜。
作為這樣的塑膠膜,在上述膜中,可優選地舉 出聚酯系膜、聚烯烴系膜以及聚醯亞胺系膜。
另外,對於加工片,為了在光固化後,將得到 的光擴散膜容易地從加工片上剝離,優選在加工片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塗佈面側設置剝離層。
上述剝離層可使用矽酮系剝離劑、氟系剝離劑、 醇酸系剝離劑、烯烴系剝離劑等以往公知的剝離劑來形成。
應予說明,加工片的厚度通常優選為 25~200μm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作為在加工片上塗佈光擴散膜用組合物 的方法,例如可利用刮板塗佈法、輥塗法、棒塗法、刮刀塗佈法、模塗法、以及凹版塗佈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來進行。
應予說明,此時,優選塗佈層的膜厚為 60~700μm的範圍內的值。
3.步驟(c):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
如第7b圖所示,步驟(c)是對塗佈層1進行 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在塗佈層1的下方部分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20,並且在塗佈層1的上方部分殘留有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20′的步驟。
即,在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中,對形成在 加工片上的塗佈層照射光線的平行度高的平行光。
這裡,平行光是指發出的光的方向即使從任何 方向觀察時均不具有廣度的大致平行的光。
更具體而言,例如,如第8a圖所示,優選將 來自點光源202的照射光60通過透鏡204而成為平行光70後,向塗佈層照射,或者如第8b~8c圖所示,將來自線狀光源125的照射光60通過照射光平行化部件200(200a、200b)而成為平行光70後,向塗佈層照射。
應予說明,如第8d圖所示,照射光平行化部 件200在利用線狀光源125的直射光中,在與光的朝向為隨機的線狀光源125的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中,例如,通過使用第8b圖的板狀部件210a、第8c圖的筒狀部件210b等作為上位概念的遮光部件210將光的朝向統一,從而能夠將利用線狀光源125的直射光變換成平行光。
更具體而言,在利用線狀光源125的直射光中, 對板狀部件210a、筒狀部件210b等遮光部件210的平行度低的光與它們接觸、被吸收。
因此,對板狀部件210a、筒狀部件210b等遮 光部件210的平行度高的光,即,僅平行光通過照射光平行化部件200,作為結果,利用線狀光源125的直射光被照射光平行化部件200變換為平行光。
應予說明,作為板狀部件210a、筒狀部件210b 等遮光部件210的材料物質,只要能夠吸收對遮光部件210的平行度低的光,就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實施了耐熱黑塗裝的阿爾斯特鋼板等。
另外,優選照射光的平行度為10°以下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照射光的平行度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高效且穩定地形成多個柱狀物在膜厚方向以恒定的傾斜角林立而成的柱結構區域。
因此,更優選照射光的平行度為5°以下的值,進一步優選為2°以下的值。
另外,作為照射光的照射角,如第9圖所示,通常優選將相對於塗佈層1的表面的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照射角度θ3為-80~80°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照射角度為-80~80°的範圍外的值,則在塗佈層1的表面的反射等的影響大,有時難以形成充分的柱結構區域。
應予說明,第9圖的箭頭B表示塗佈層的移動方向。
另外,作為照射光,可舉出紫外線、電子束等,但優選使用紫外線。
該理由是,使用電子束時,由於聚合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聚合過程中(A)成分與(B)成分無法充分相分離,有時難以形成柱結構。另一方面是因為,與可見光等進行比較時,由於使用紫外線時因其照射而固化的紫外線固化樹脂、可使用的光聚合引發劑的變更豐富,所以能夠拓寬(A)成分和(B)成分的選擇的範圍。
另外,作為第1活性能量線的照射條件,優選塗佈層表面的峰值照度為0.1~3mW/cm2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上述峰值照度為小於0.1mW/cm2 的值,則有時雖然能夠充分地確保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但難以明確地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峰值照度為超過3mW/cm2的值,則推斷即使存在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該區域的固化反應也過量進行,在後述的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中,有時難以充分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
因此,更優選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的塗佈層表 面的峰值照度為0.3~2mW/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1.5mW/cm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的塗佈層表面 的累計光量為5~1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上述累計光量為小於5mJ/cm2的 值,則有時難以使第1柱結構區域從上方朝向下方充分地伸長,或者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時第1柱結構區域變形。 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累計光量為超過100mJ/cm2的值,則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的固化過量進行,在後述的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中,有時難以充分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
因此,更優選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的塗佈層表 面的累計光量為7~50mJ/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0~3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在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優選形成在 加工片上的塗佈層以0.1~10m/分鐘的速度移動。
該理由是,若上述速度為低於0.1m/分鐘的值, 則量產率過度降低。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速度為超過10m/分鐘的值,則塗佈層的固化,換言之,柱結構區域的形成更快,紫外線對塗佈層的入射角度變化,有時柱結構區域的形成變得不充分。
因此,更優選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使形成 在加工片上的塗佈層以0.2~5m/分鐘的範圍內的速度移動,進一步優選以0.3~3m/分鐘的範圍內的速度移動。
另外,從高效地殘留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的觀 點出發,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優選在氧存在氣氛下(優選為空氣氣氛下)實施。
該理由是,在氧存在氣氛下通過進行第1活性 能量線照射,能夠在塗佈層的下方部分高效地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同時利用氧阻礙的影響在塗佈層的上方部分穩定地殘留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
因此,在後述的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下,在上 述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能夠高效地殘留未形成第2柱結構的區域。
即,這是因為,若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不是在 氧存在氣氛下而是在不存在氧的非氧氣氛下進行時,在膜的上部沒有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直至膜的幾乎最表面均連續地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
應予說明,“氧存在氣氛下”是指塗佈層的上 表面與空氣等含有氧的氣體直接接觸的條件下,其中,“空氣氣氛下”是指塗佈層的上表面與空氣直接接觸的條件 下。
因此,不在塗佈層的上表面實施層壓膜或者進 行氮氣吹掃這種特定的手段的情況下,以將塗佈層的上表面直接暴露於空氣的狀態下進行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屬於在“空氣氣氛下”的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
4.步驟(d):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
如第7c圖所示,步驟(d)是對塗佈層1進一 步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在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20′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30的步驟。
上述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基本與第1活性 能量線照射步驟同樣地進行。
另外,作為第2活性能量線的照射條件,優選 塗佈層表面的峰值照度為0.1~20mW/cm2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上述峰值照度為小於0.1mW/cm2 的值,則有時難以明確地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照度為超過20mW/cm2的值,則推段固化速度過快,無法有效地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
因此,更優選塗佈層表面的紫外線的峰值照度 為0.3~10mW/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5mW/cm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的塗佈層表面 的累計光量為5~3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上述累計光量為小於5mJ/cm2的 值,則有時難以從上方朝向下方使第2柱結構區域充分延 長。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累計光量為超過300mJ/cm2的值,則有時在得到的膜上產生著色。
因此,更優選塗佈層表面的累計光量為 30~2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50~15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將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在非氧氣氛 下實施。
該理由是,通過在非氧氣氛下進行第2活性能 量線照射,在由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得到的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抑制氧阻礙的影響而高效地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
即,這是因為,若將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不在 非氧氣氛下而在氧氣氛下進行時,以高照度照射,則可能在表面附近的非常淺的位置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但有時無法得到光擴散所需要的折射率差。另外,以低照度照射時,受到氧阻礙的影響,無法在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
應予說明,“非氧氣氛下”是指塗佈層的上表 面不與氧氣氛或者含有氧的氣氛直接接觸的條件下。
因此,例如,以在塗佈層的上表面將膜進行層 壓、或者用氮氣置換空氣來進行氮氣吹掃的狀態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屬於在“非氧氣氛下”的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
另外,作為在上述“非氧氣氛下”的第2活性 能量線照射,特別優選以對塗佈層的上表面層壓活性能量 線透射片的狀態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
該理由是,通過這樣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 能夠有效地抑制氧阻礙的影響,在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進一步高效地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
即,這是因為,通過對塗佈層的上表面層壓活 性能量線透射片,能夠穩定地防止塗佈層的上表面與氧接觸,並且,透過該片高效地對塗佈層照射活性能量線。
應予說明,作為活性能量線透射片,在步驟(b) (塗佈步驟)中記載的加工片中,只要是能夠透射活性能量線的透射片,尤其可以無限制地使用。
應予說明,為了成為塗佈層充分固化的累計光 量,除了第1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以外,還進一步優選照射活性能量線。
由於此時的活性能量線以使塗佈層充分固化 為目的,所以優選不使用平行光而使用在膜的長邊方向和寬度方向任一行進方向均隨機的光。
另外,光固化步驟後的光擴散膜通過剝離加工 片而成為最終可使用的狀態。
如以上所述,在本發明中,通過第1活性能量 線照射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分別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所以能夠容易地調節各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組合。
即,僅適當地調節各活性能量線照射的照射角, 能夠容易地調節各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組合。
實施例
以下,參照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等明。
〔實施例1〕
1.(B)成分的合成
在容器內,放入作為(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9200的聚丙二醇(PPG)1莫耳、作為(B1)成分的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2莫耳和作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HEMA)2莫耳後,根據常法使其反應,得到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應予說明,聚丙二醇和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均分子量是用凝膠滲透色譜法(GPC)根據下述條件測定而得的聚苯乙烯換算值。
.GPC測定裝置:東曹株式會社製,HLC-8020
.GPC柱:東曹株式會社製(以下,按通過順序記載)
TSK 保護柱(guard column)HXL-H
TSK 凝膠(gel) GMHXL(×2)
TSK 凝膠(gel) G2000HXL
.測定溶劑:四氫呋喃
.測定温度:40℃
2.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製備
接著,向得到的作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 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100重量份中,添加作為(A)成分的上述式(3)表示的分子量268的鄰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學(株)製,NK ESTER A-LEN-10)100重量份和作為(C)成分的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8重量份後,在80℃的條件下進行加熱混合,得到光擴散膜用組合物。
應予說明,(A)成分以及(B)成分的折射率 是使用阿貝折射儀(ATAGO(株)製,阿貝折射儀DR-M2,Na光源,波長589nm)基於JIS K0062進行測定,結果分別為1.58和1.46。
3.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塗佈
將得到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對作為加工片的 膜的透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以下,稱為PET)進行塗佈,得到膜厚105μm的塗佈層。
4.第1紫外線照射
接著,使用將中心光線平行度控制在±3°以內的 紫外線點平行光源(JATEC(株)製),以使照射角(第9圖的θ3)約為0°的方式在塗佈層照射平行度為2°以下的平行光。
此時的峰值照度為0.98mW/cm2,累計光量為 19.78mJ/cm2,燈高度為240mm,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0.17m/分鐘。
5.第2紫外線照射
接著,在進行第1紫外線照射步驟中,利用具 有厚度38μm的紫外線透過性的剝離膜(Lintec(株)製,SP-PET382050)層壓塗佈層的露出面側,成為非氧氣氛下的狀態。
接著,與第1紫外線照射步驟同樣地,以使照 射角(第9圖的θ3)約為0°的方式越過剝離膜向塗佈層照射平行光,得到膜厚105μm的光擴散膜。
此時的峰值照度為2.88mW/cm2,累計光量為 20.06mJ/cm2,燈高度為240mm,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0.54m/分鐘。
應予說明,光擴散膜的膜厚使用定壓厚度測定 器(寶製作所(株)製,TECLOCK PG-02J)進行測定。
另外,得到的光擴散膜,如第10a圖的膜截面 的示意圖所示,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在膜的上方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並且,可確認是具有這些部分重複而成的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應予說明,第10a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 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的示意圖。
另外,第1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55μm,第2 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60μm,重複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10μm。
此外,第1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即 將在被將1根柱狀物整體沿其軸線切割為2個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上測定的相對於膜表面的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6a~6c圖的θa=θb)為0°,在同截面測定的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6a~6c圖的θa′=θb′)也為0°。
另外,將得到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照片示於第 10b圖。第10b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照片。
6.評價
使用錐光偏振儀(autronic-MELCHERS GmbH 公司製),如第10a圖所示,從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側,即第1柱結構區域存在的一側,一邊將入射角θ1(°)變更為40°、35°、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一邊使光對該膜入射。
然後,將各入射角θ1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從 第10a圖的Z方向進行照片拍攝。將入射角θ1為40~-40°時的照片分別示於第11a~11q圖。
根據上述結果,可知通過形成第1和第2柱結 構區域,無論是否為105μm這種薄膜,在入射光的入射角θ1為0°時都能夠防止入射光的直線傳播透射,能夠得到充分均勻的光擴散特性。
〔實施例2〕
實施例2中,在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塗佈步驟 中,將塗佈層的膜厚變更為142μm,並且在第2紫外線照射步驟中將平行光的照射角(第9圖的θ3)變更為30°,將峰值照度變更為2.75mW/cm2,累計光量變更為19.50mJ/cm2,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膜厚142μm的光擴散膜。
另外,如第12a圖的膜截面的示意圖所示,得 到的光擴散膜可確認是可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在膜的上方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應予說明,第12a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 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的示意圖。
另外,第1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82μm,第2 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72μm,重複柱結構的膜厚為12μm。
此外,第1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 6a~6c圖的θa=θb)為0°,在同截面上測定的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6a~6c圖的θa′=θb′)為30°。
另外,將得到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照片示於第 12b圖。第12b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照片。
另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評價變更入射角θ1 時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
即,如第12a圖所示,從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 側,一邊將入射角θ1(°)變更為40°、35°、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一邊使光對該膜入射。
然後,將各入射角θ1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從 第12a圖的Z方向進行照片拍攝。將入射角θ1為40~-65°時的照片分別示於第13a~13v圖。
根據上述結果可知,對於寬範圍的入射光的入 射角度,顯示沿第1和第2各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各向同性光擴散特性或者通過2個柱結構區域而複合化的各向同性光擴散特性。
〔實施例3〕
實施例3中,在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塗佈步驟 中,將塗佈層的膜厚變更為142μm,並且在第1紫外線照射步驟中,將平行光的照射角(第9圖的θ3)變更為30°,峰值照度變更為1.05mW/cm2,累計光量變更為20.88mJ/cm2,並且將塗佈層的移動速度變更為0.17m/分鐘。
另外,第2紫外線照射步驟中,將平行光的照 射角(第9圖的θ3)變更為-30°,峰值照度變更為2.75mW/cm2,累計光量變更為19.50mJ/cm2
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膜厚142μm 的光擴散膜。
另外,如第14a圖的膜截面的示意圖所示,可 確認得到的光擴散膜是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在膜的上方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應予說明,第14a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 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的示意圖。
另外,第1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82μm,第2 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66μm,重複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6μm。
此外,第1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 6a~6c圖的θa=θb)為30°,在同截面測定的第2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6a~6c圖的θa′=θb′)為-30°。
另外,將得到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照片示於第 14b圖。第14b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照片。
另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評價改變入射角θ1 時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
即,如第14a圖所示,從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 方,一邊將入射角θ1(°)變更為60°、55°、50°、45°、40°、35°、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45°、-50°、-55°,一邊使光對該膜入射。
而且,將各入射角θ1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從 第14a圖的Z方向進行照片拍攝。將入射角θ1為60~-55°時的照片分別示於第15a~15x圖。
根據上述結果可知,對於更寬範圍的入射光的 入射角度,顯示沿第1和第2各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的各向同性光擴散特性或者通過2個柱結構區域而複合化的各向同性光擴散特性。
〔比較例1〕
比較例1中,在第2紫外線照射步驟中,照射 峰值照度10.2mW/cm2、累計光量142.2mJ/cm2的散射光,並且將塗佈層的移動速度變更為0.40m/分鐘。
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膜厚152μm 的光擴散膜。
另外,如第16a圖的膜截面的示意圖所示,可 確認得到的光擴散膜是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在膜的上方沒有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應予說明,第16a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 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的示意圖。
另外,第1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86μm,第1 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6a~6c圖的θa=θb)為0°。
另外,將得到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照片示於第 16b圖。第16b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照片。
另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評價改變入射角θ1 時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
即,如第16a圖所示,從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 方,一邊將入射角θ1(°)變更為40°、35°、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一邊使光對該膜入射。
而且,將各入射角θ1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從 第16a圖的Z方向進行照片拍攝。將入射角θ1為40~-40°時的照片分別示於第17a~17q圖。
根據上述結果,若與實施例1比較,則即使總 膜厚比實施例1的光擴散膜的膜厚厚,從截面觀察結果也可知道,由於柱結構區域的膜厚薄而無法得到充分均勻的光擴散特性。
特別是,入射光的入射角θ1為0°時,可知無 法防止入射光的行進透射,光擴散特性變得顯著不均勻。
〔比較例2〕
比較例2中,在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塗佈工序 中,將塗佈層的膜厚變更為138μm,並且在第1紫外線照射步驟中,將平行光的照射角(第9圖的θ3)變更為30°,峰值照度變更為2.75mW/cm2,累計光量變更為19.50mJ/cm2,進而,塗佈層的移動速度變更為0.54m/分鐘。
另外,在第2紫外線照射步驟中,照射峰值照 度10.2mW/cm2、累計光量142.2mJ/cm2的散射光,並且將塗佈層的移動速度變更為0.40m/分鐘。
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膜厚138μm 的光擴散膜。
另外,如第18a圖的膜截面的示意圖所示,確 認了得到的光擴散膜是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在膜的上方沒有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的光擴散膜。
應予說明,第18a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 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的示意圖。
另外,第1柱結構區域的膜厚為104μm,第1 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傾斜角(第6a~6c圖的θa=θb) 為30°。
另外,將得到的光擴散膜的截面照片示於第 18b圖。第18b圖是在與塗佈層的移動方向平行且與膜面垂直的面切割膜時的截面照片。
另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評價改變入射角θ1 時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
即,如第18a圖所示,從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 方,一邊將入射角θ1(°)變更為10°、5°、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一邊使光對該膜入射。
而且,將各入射角θ1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從 第18a圖的Z方向進行照片拍攝。將入射角θ1為10~-65°時的照片分別示於第19a~19p圖。
根據上述結果可知,若與實施例3比較,則由 於與實施例3時相比以高照度進行第1紫外線照射,所以第1柱結構區域的膜厚增厚,第1柱結構區域單獨的各向同性光擴散的均勻性高,但相對於寬範圍的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充分顯示光擴散特性。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如詳細說明所述,根據本發明,通過在 相同膜內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能夠提高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有效地擴大光擴散角度區域。
因此,期待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等不僅用於反射 型液晶顯示裝置的光控制膜,還用於視角控制膜、視角放大膜以及投影用螢幕,對它們的高品質化做出顯著的貢獻。
20‧‧‧第1柱結構區域
30‧‧‧第2柱結構區域
40‧‧‧光擴散膜

Claims (9)

  1. 一種光擴散膜,包括:具有單一層的光擴散層,該單一層的光擴散層沿膜膜厚方向從下方起依次具有在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中使折射率相對高的多個柱狀物林立而成的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具有該第1柱結構區域的上端部和該第2柱結構區域的下端部重疊的重複柱結構區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該重複柱結構區域是分別來自該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該柱狀物中的任一方的前端與來自另一方的柱結構區域的柱狀物的前端附近接觸而成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該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為1~40μm的範圍內的值。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該膜膜厚以100%計時,該重複柱結構區域的厚度相對於膜膜厚為0.1~10%的範圍內的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在該重複柱結構區域中,分別來自該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該柱狀物的傾斜角的差的絕對值為1°以上的值。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該第1柱結構區域和第2柱結構區域的該柱狀物的主成分為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該折射率相對低的區域的主成分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
  8. 一種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驟(a)~(d):(a)準備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b)對加工片塗佈該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的步驟;(c)對該塗佈層進行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在該塗佈層的下方部分形成第1柱結構區域,並且,在該塗佈層的上方部分殘留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的步驟;(d)對該塗佈層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在該未形成柱結構的區域形成第2柱結構區域的步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其中在氧存在氣氛下實施該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並且在非氧氣氛下實施該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
TW103107412A 2013-03-29 2014-03-05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TWI6101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4218 2013-03-29
JP2013074218 2013-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692A true TW201437692A (zh) 2014-10-01
TWI610100B TWI610100B (zh) 2018-01-01

Family

ID=51623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7412A TWI610100B (zh) 2013-03-29 2014-03-05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753191B2 (zh)
JP (1) JP5855791B2 (zh)
CN (1) CN105074509B (zh)
TW (1) TWI610100B (zh)
WO (1) WO20141564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92137A1 (en) * 2014-03-28 2017-07-06 Tomoegawa Co., Ltd. Anisotropic optical fil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53191B2 (en) 2013-03-29 2017-09-05 Lintec Corporation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5074508B (zh) 2013-03-29 2018-06-22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US10185063B2 (en) 2013-04-30 2019-01-22 Lintec Corporation Optical-diffusion film for display and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KR102115852B1 (ko) 2013-04-30 2020-05-27 린텍 가부시키가이샤 디스플레이용 광확산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표시 장치
CN106687831B (zh) 2014-10-01 2019-08-09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CN104503129B (zh) * 2014-12-30 2018-02-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模组和反射型显示装置
KR102602158B1 (ko) * 2016-03-10 2023-11-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6902895B2 (ja) * 2016-03-31 2021-07-14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338374B1 (en) 2016-06-28 2019-07-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wetting display device with dual function diffuser
JP6955885B2 (ja) 2017-03-31 2021-10-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US20200026120A1 (en) * 2017-03-31 2020-01-23 Tomoegawa Co., Ltd. Anti-glare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JP6955884B2 (ja) 2017-03-31 2021-10-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US11009662B2 (en) * 2017-09-05 2021-05-18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Manufacturing a graded index profile for waveguide display applications
CN114326197A (zh) 2020-09-30 2022-04-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802525A (zh) * 2021-03-31 2023-09-22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6118B2 (ja) * 1986-12-17 1995-08-1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被覆光フアイバの製造方法
JPH0758361B2 (ja) 1987-06-11 1995-06-21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制御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184921A (ja) * 1995-12-28 1997-07-15 Casio Comput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を備えた液晶表示素子
US6010747A (en) * 1996-12-02 2000-01-04 Alliedsignal Inc. Process for making optical structures for diffusing light
GB9820318D0 (en) * 1998-09-18 1998-11-11 Milner Peter J Optical components for daylighting and other purposes
JP4590729B2 (ja) * 2000-12-21 2010-12-0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軸外し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と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322338C (zh) * 2002-08-15 2007-06-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防反射薄膜、偏振片和图象显示装置
JP4059782B2 (ja) * 2003-02-12 2008-03-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紫外線硬化型樹脂の硬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5227566A (ja) 2004-02-13 2005-08-25 Seiko Instruments Inc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4095573B2 (ja) 2004-03-31 2008-06-04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拡散媒体の製造方法
JP4749011B2 (ja) 2004-04-09 2011-08-17 直史 山内 スクリ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投影システム
KR20060059858A (ko) 2004-04-09 2006-06-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사카리 광학부재 및 이를 사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JP4539191B2 (ja) 2004-06-23 2010-09-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拡散フィルムの作製方法
KR20060111386A (ko) 2005-04-22 2006-10-27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광제어 필름 제조방법
JP2006323379A (ja) * 2005-04-22 2006-11-3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制御膜の製造方法
JP2009173018A (ja) 2007-12-27 2009-08-0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制御膜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374897B (en) * 2008-01-28 2012-10-21 Ind Tech Res Inst Light diffusion film
JP5057076B2 (ja) 2008-03-03 2012-10-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からの光取出し構造
JP5509789B2 (ja) 2009-10-30 2014-06-0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及びel表示装置
JP5960979B2 (ja) * 2010-12-16 2016-08-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019988A (ja) * 2011-07-08 2013-01-3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
JP5883630B2 (ja) 2011-12-05 2016-03-15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883629B2 (ja) 2011-12-05 2016-03-15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148712A (ja) 2012-01-19 2013-08-01 Lintec Corp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JP6140081B2 (ja) 2012-01-19 2017-05-3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5324728B1 (ja) 2012-01-19 2013-10-23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JP5912766B2 (ja) 2012-03-30 2016-04-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912767B2 (ja) 2012-03-30 2016-04-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6126802B2 (ja) 2012-06-15 2017-05-1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
JP5999992B2 (ja) 2012-06-15 2016-09-2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016470B2 (ja) 2012-06-15 2016-10-2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047010B2 (ja) 2012-12-27 2016-12-2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047009B2 (ja) 2012-12-27 2016-12-2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4103618A1 (ja) 2012-12-27 2014-07-03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
JP6037822B2 (ja) 2012-12-27 2016-12-0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WO2014156303A1 (ja) 2013-03-28 2014-10-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JP6063794B2 (ja) 2013-03-28 2017-01-1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9632217B2 (en) 2013-03-29 2017-04-25 Lintec Corporation Light diffusion films and composition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9753191B2 (en) 2013-03-29 2017-09-05 Lintec Corporation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5074508B (zh) 2013-03-29 2018-06-22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US10185063B2 (en) 2013-04-30 2019-01-22 Lintec Corporation Optical-diffusion film for display and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KR102115852B1 (ko) 2013-04-30 2020-05-27 린텍 가부시키가이샤 디스플레이용 광확산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표시 장치
JP6535158B2 (ja) 2014-08-27 2019-06-2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6687831B (zh) 2014-10-01 2019-08-09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92137A1 (en) * 2014-03-28 2017-07-06 Tomoegawa Co., Ltd. Anisotropic optical film
US9989678B2 (en) * 2014-03-28 2018-06-05 Tomoegawa Co., Ltd. Anisotropic optical fil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25907A1 (en) 2016-01-28
CN105074509A (zh) 2015-11-18
CN105074509B (zh) 2018-04-10
US10288779B2 (en) 2019-05-14
WO2014156420A1 (ja) 2014-10-02
JPWO2014156420A1 (ja) 2017-02-16
TWI610100B (zh) 2018-01-01
JP5855791B2 (ja) 2016-02-09
US9753191B2 (en) 2017-09-05
US20170351010A1 (en) 2017-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0100B (zh)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TWI578026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JP5324728B1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TWI537611B (zh) 光擴散膜及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TWI600711B (zh) 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和光擴散膜
TWI610101B (zh)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KR102000512B1 (ko)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TWI578028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TWI606273B (zh) 光擴散膜
TWI583541B (zh) 光擴散膜
TW201437270A (zh) 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和光擴散膜
TWI613465B (zh)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JP5883629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148712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13210408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