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6273B - 光擴散膜 - Google Patents

光擴散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6273B
TWI606273B TW102118727A TW102118727A TWI606273B TW I606273 B TWI606273 B TW I606273B TW 102118727 A TW102118727 A TW 102118727A TW 102118727 A TW102118727 A TW 102118727A TW I606273 B TWI606273 B TW I6062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m
louver structure
component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8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50927A (zh
Inventor
大類知生
草間健太郎
富岡健太
片桐麥
Original Assignee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50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50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6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62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光擴散膜
本發明係關於光擴散膜。
本發明特別有關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之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而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的光擴散膜。
以往,例如,在液晶顯示裝置等所屬的光學技術領域中,已提出能夠使來自特定方向之入射光向特定方向擴散而使來自該特定方向以外的方向之入射光直接直行透射的光擴散膜之使用。
作為此種光擴散膜,已知有各種方式,尤指,具有將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沿著沿膜面之任一方向交替地配置而成的百葉窗結構之光擴散膜已予廣泛使用(例如,專利文獻1~2)。
即,專利文獻1中已公開一種光控制板(光擴散膜),其特徵在於,係一種塑膠片,對該片選擇性地散射2個以上的角度範圍之入射光。
另外,專利文獻1中已公開一種光控制板(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由下述第1步驟及第2步驟構成:第1步驟,將由多個各折射率存在差別之於分子內具有一個以上的聚合性碳-碳雙鍵之化合物構成的樹脂組合物維持成膜狀,從特定方向照射紫外線而使該組合物固化;第2步驟,在所得的固化物上將樹脂組合物維持成膜狀,並從與第1步驟不同的方向照射紫外線而使其固化,根據需要重複第2步驟。
另外,專利文獻2中已公開一種投影用螢幕,其特徵係 將數張光控制膜(光擴散膜)層疊而成的,所述光控制膜(光擴散膜)在霧度方面具有角度依賴性,且在使光以0~180°的角度對其表面入射時,顯示60%以上的霧度之光散射角度域(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為30°以上,其中,如圖24a~24b所示,數張光控制膜(光擴散膜)中的2張係以光散射角度域(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之方向幾乎正交的方式層疊而成的。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3-309902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316354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
然而,在專利文獻1中,在連續大量生產光擴散膜時,一邊用輸送機等移動由光擴散膜用組合物構成的塗佈層,一邊使用線狀光源對該塗佈層照射活性能量線,從而製造具有規定的百葉窗結構之光擴散膜。
進而,對於專利文獻1而言,發現有如下問題:雖然能夠得到使入射光在沿著塗佈層之移動方向、即膜之長度方向的方向進行光擴散之光擴散膜,但無法得到使入射光在與膜之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之光擴散膜。
較具體而言,為得到使入射光在與膜之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之光擴散膜,需要形成由在膜之長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狀區域構成的百葉窗結構。
因此,在專利文獻1中,若欲形成此種百葉窗結構,則將線狀光源以線狀光源之長軸方向成為沿著塗佈層移動方向之方向的方式進行配置。
但是,即使如此配置線狀光源,由於從塗佈層的移動方向截面觀看時,在塗佈層表面之寬度方向的各位置不同,導致來自線狀光源之活性能量線以不同的角度照射,所以得到的光擴散膜之光擴散特性也會變得 不均勻。
因此,在專利文獻1中,若欲得到使入射光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之長條狀光擴散膜,則首先有必要得到從上面看膜時具有沿著寬度方向配置板狀區域而成的百葉窗結構之光擴散膜。接著,產生將該等裁斷並改變90°方向而將多個光擴散膜接合的必要。因此,發現有在接縫部分光擴散性變得不均勻、或者膜之強度變得容易降低之類的問題。
另外,在專利文獻1中,第1步驟中得到的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第2步驟中得到的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在膜之寬度方向上基本平行。
因此,發現有如下問題:雖然使入射光向沿著其長度方向之方向進行光擴散,但根本不可能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
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2中,如圖24a~24b所示,使多張光擴散膜中的2張以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之方向幾乎正交的方式層疊,所以乍一看,也會認為能夠使入射光不僅在沿著其長度方向之方向上、也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進行光擴散。
然而,對於專利文獻2而言,在連續大量生產光擴散膜時,也要一邊利用輸送機等移動由光擴散膜用組合物構成的塗佈層,一邊使用線狀光源照射活性能量線。
因此,出於與專利文獻1相同的理由,難以得到如圖24a所示之使入射光在與膜之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進行光擴散之光擴散膜221。
因此,其結果,即使為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光擴散膜,若欲得到如圖24a所示之使入射光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進行光擴散之長條狀光擴散膜221,則也產生將多個光擴散膜接合的必要,所以與專利文獻1同樣地,在接縫部分光擴散性變得不均勻、或者膜之強度變得容易降低。
因此,發現有如下問題:無法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在沿著其長度方向之方向上、也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進行光擴散予以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
在此種情況下,尋求容易應用於大畫面螢幕等且不產生接縫等問題之長條狀光擴散膜。
即,尋求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在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上、也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進行光擴散而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的長條狀光擴散膜。
因此,本發明之發明人等鑒於如上情況而經過深入努力,發現通過實施規定的製造方法,從而能夠得到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以規定的角度交叉而成的長條狀光擴散膜,從而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擴散膜,該光擴散膜通過具有規定的百葉窗結構,從而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之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由此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光擴散膜,而解決上述問題,上述光擴散膜之特徵在於,係沿著膜之膜厚方向從下方開始依次具有第1百葉窗結構及第2百葉窗結構之長條狀的光擴散膜,第1百葉窗結構及第2百葉窗結構係由折射率分別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構成、並且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著膜面之任一方向交替地平行配置而成的百葉窗結構,並且,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所成的銳角θ 1為10~90°之範圍內的值。
即,若係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時,則係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以規定的角度交叉而成的,所以能夠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之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而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
另外,構成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時,宜為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膜之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θ 2為10~80°之範圍內的值,並且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膜之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θ 3為10~80°之範 圍內的值。
通過如此構成,從而能夠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
另外,構成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時,宜為從膜上方觀看時,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相對於與膜之長度方向正交的假想線為線對稱。
通過如此構成,從而能夠使入射光更均勻地進行光擴散。
另外,構成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時,宜為使光擴散膜之寬度方向上的長度為0.1~3m之範圍內的值,並且使長度方向上的長度為3m以上的值。
通過如此構成,從而能夠得到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的長條狀且大面積的光擴散膜。
另外,構成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時,宜為經予捲繞成輥狀而成的。
通過如此構成,從而能夠得到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的長條狀且更大面積的光擴散膜。
另外,構成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時,宜為使第1百葉窗結構及第2百葉窗結構之厚度分別為50~500μm之範圍內的值。
通過如此構成,從而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
另外,構成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時,宜為使第1百葉窗結構及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寬度分別為0.1~15μm之範圍內的值。
通過如此構成,能夠更進一步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
另外,構成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時,宜為使擴散膜之原材料為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之光擴散膜用組合物。通過如此構成,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擴大入射光之擴散面積。
1a‧‧‧第1塗佈層
1a′‧‧‧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
1b‧‧‧第2塗佈層
1c‧‧‧由第1塗佈層和第2塗佈層構成的層疊體
2‧‧‧工藝片材
10‧‧‧光擴散膜
12‧‧‧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
13‧‧‧百葉窗結構
13a‧‧‧第1百葉窗結構
13b‧‧‧第2百葉窗結構
13′‧‧‧百葉窗結構的邊界面
14‧‧‧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
20‧‧‧利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而得到的光擴散膜
50′‧‧‧光的擴散情況
51′‧‧‧擴散光的擴散情況
120‧‧‧紫外線照射裝置
121‧‧‧熱輻射截止濾光器
123‧‧‧遮光板
125‧‧‧線狀光源
150‧‧‧活性能量線
圖1a~1b係供說明光擴散膜中的百葉窗結構之概略而用的圖。
圖2a~2b係供說明光擴散膜中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各向異性及開口 角而用的圖。
圖3a~3c係供對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的基本構成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圖4a~4b係供說明百葉窗結構而用的圖。
圖5a~5c係供對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圖6a~6b係供對長條狀光擴散膜之形狀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圖7a~7e係供對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及入射光之擴散面積的關係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圖8a~8e係供對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及入射光之擴散面積的關係進行說明而用的照片。
圖9a~9d係供說明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中之各步驟而用的圖。
圖10a~10b係供對使用線狀光源之活性能量線照射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圖11a~11b係供對線狀光源之配置角度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圖12係供對使用線狀光源之活性能量線照射進行說明而提供的另一圖。
圖13係供說明實施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構成而用的圖。
圖14a~14b係供說明實施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截面的情況而提供的照片。
圖15a~15b係供說明實施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特性而用的圖°圖16a~16c係供說明參考例1中之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之構成而用的圖。
圖17係供說明參考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構成而用的圖。
圖18a~18b係供說明參考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截面之情況而用的圖。
圖19a~19b係供說明參考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非接縫部分的光擴散特性而提供的光譜圖及照片。
圖20a~20b係供說明參考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接縫部分之光擴 散特性而用的光譜圖及照片。
圖21係供說明比較例1的長條狀光擴散膜的構成而用的圖。
圖22a~22b係供說明比較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截面之情況而用的照片。
圖23a~23b係供說明比較例1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特性而用的光譜圖及照片。
圖24a~24b係供對以往的光擴散膜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係一種光擴散膜,其特徵在於,係沿著膜之膜厚方向從下方開始依次具有第1百葉窗結構及第2百葉窗結構之長條狀光擴散膜,第1百葉窗結構及第2百葉窗結構係由折射率分別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構成、並且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著膜面之任一方向交替地平行配置而成的百葉窗結構,並且,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所成的銳角θ 1為10~90°之範圍內的值。
以下,適當地參照附圖,具體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但為使該說明容易理解,首先,對於光擴散膜之光擴散的基本原理及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的基本構成進行說明。
1.光擴散膜中的光擴散之基本原理
最初,使用圖1a~2b對光擴散膜之光擴散的基本原理進行說明。
首先,圖1a表示光擴散膜10的俯視圖(平面圖),圖1b中表示將圖1a所示的光擴散膜10沿著虛線A-A在垂直方向切斷,從箭頭方向看切斷面時的光擴散膜10的截面圖。
另外,第2a圖表示1層百葉窗結構形成的光擴散膜10的整體圖,圖2b中表示從X方向看圖2a的光擴散膜10時的截面圖。
如該圖1a的平面圖所示,光擴散膜10具備在沿著膜面的任一方向,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12與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14交替地平行配置而成的百葉窗結構13。
另外,如圖1b的截面圖所示,相對高折射率的板狀區域12和相對 低折射率的板狀區域14分別具有規定厚度,在光擴散膜10的法線方向(膜厚方向)上也保持交替地平行配置的狀態。
由此,如圖2a所示,入射角為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內時,推定入射光被光擴散膜10擴散。
即,如圖1b所示,入射光對光擴散膜10的入射角相對於百葉窗結構13的邊界面13′為從平行到規定的角度範圍的值,換言之,為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內的值時,推定入射光(52、54)在百葉窗結構內的相對高折射率的板狀區域12的內部,一邊改變方向,一邊沿著膜厚方向穿過,從而在出光面側的光的行進方向變得不同。
其結果,入射角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內時,推定入射光被光擴散膜10擴散(52′、54′)。
另一方面,入射光對光擴散膜10的入射角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外時,如圖1b所示,入射光56不被光擴散膜擴散,而直接透過光擴散膜10(56′)。
應予說明,在本發明中,“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是指,相對於光擴散膜,改變來自點光源的入射光的角度時,與發出的擴散光對應的入射光的角度範圍。
另外,上述“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是指,如圖2a所示,根據光擴散膜中的百葉窗結構的折射率差、傾斜角等而對每個該光擴散膜確定的角度區域。
根據以上的基本原理,具備百葉窗結構13的光擴散膜10例如如圖2a所示,能夠在光的透射和擴散中發揮入射角度依賴性。
另外,如圖1a~2b所示,具有單一的百葉窗結構13的光擴散膜通常具有“各向異性”。
此處,在本發明中“各向異性”是指,如圖2a所示,具有入射光被膜擴散時,被擴散的射出光的在與膜平行的面內的該光的擴散情況(擴散光的擴大形狀)因該面內的方向不同而異的性質。
更具體而言,如圖2a所示,對於入射光所含有的成分中與沿著沿膜面的任一方向延伸的百葉窗結構的朝向垂直的成分而言,會選擇性地發 生光的擴散,另一方面,對於與入射光所含有的百葉窗結構的朝向平行的成分而言,難以發生光的擴散,所以實現各向異性光擴散。
因此,如圖2a所示,具有各向異性的光擴散膜的擴散光的擴大形狀呈大致橢圓形狀。
另外,如上所述,有助於光擴散的入射光的成分主要是與沿著沿膜面的任一方向延伸的百葉窗結構的朝向垂直的成分,所以如圖2b所示,在本發明中,提到入射光的“入射角θ 4”時,是指與沿著沿膜面的任一方向延伸的百葉窗結構的朝向垂直的成分的入射角。另外,此時,入射角θ 4是指將相對於光擴散膜的入射側面的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角度(°)。
另外,在本發明中,“光擴散角度區域”是指,相對於光擴散膜,將點光源固定在入射光最擴散的角度,在該狀態下得到的擴散光的角度範圍。
進而,在本發明中,“擴散光的開口角”是指上述“光擴散角度區域”的寬度,如第2b圖所示,是指從與沿著沿膜面的任一方向延伸的百葉窗結構的朝向平行的方向X看膜的截面時的擴散光的開口角θ 5。
另外,如圖2a所示,就光擴散膜而言,入射光的入射角被包含於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時,即使該入射角不同,也能夠在出光面側進行幾乎相同的光擴散。
因此,可以說所得到的光擴散膜具有使光集中於規定位置的聚光作用。
應予說明,就百葉窗結構內的高折射率區域12內部的入射光的方向變化而言,除了成為如第1b圖所示的通過全反射而呈直線狀、之字型地改變方向的階躍折射率型的情況之外,還可考慮成為呈曲線狀地改變方向的梯度折射率型的情況。
另外,在圖1a~1b中,為了簡單起見而將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12與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14的介面用直線表示,但實際上,介面略有曲折,各板狀區域形成伴有分支、消失的複雜的折射率分佈結構。
其結果,推定不同的光學特性分佈提高光擴散性。
2.基本構成
接著,使用圖3對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基本構成進行說明。
即,如第3c圖所示,本發明的光擴散膜20的特徵是,沿著膜的膜厚方向從下方開始依次具有第3a圖所示的第1百葉窗結構13a、和第3b圖所示的第2百葉窗結構13b。
進而,圖3a所示的第1百葉窗結構13a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和第3b圖所示的第2百葉窗結構13b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各不相同,從膜上方向看時發生交叉。
因此,若係本發明的光擴散膜20,則使對膜入射的光例如首先,如圖3b所示,通過第2百葉窗結構13b而進行各向異性光擴散。
接著,如圖3a所示,將通過第2百葉窗結構13b而進行了各向異性光擴散的擴散光進一步通過第1百葉窗結構13a在與第2百葉窗結構13b不同的方向上進行各向異性光擴散。
其結果,如圖3c所示,入射到本發明的光擴散膜20的光呈矩形狀地進行光擴散,從而能夠有效地擴大入射光的擴散面積。
應予說明,上述“下方”是指在工藝片材上設置塗佈層時,塗佈層在膜厚方向上與工藝片材接近的一側。因此,是便於說明本發明的用語,並不對光擴散膜本身的上下方向進行任何制約。
另外,“入射光的擴散面積”是指,如圖3c所示,入射光被膜擴散時,被擴散的射出光在從膜起規定距離的與膜平行的面內的擴散光分佈的面積。
以下,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擴散膜進行詳述。
3.第1百葉窗結構
(1)折射率
在第1百葉窗結構中,優選使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間的折射率之差,即,相對高折射率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與相對低折射率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之差為0.01以上的值。
該理由是由於,通過使上述折射率之差為0.01以上的值,從而能夠使入射光在第1百葉窗結構內穩定地反射,進一步提高來自第1百葉窗 結構的入射角度依賴性。
更具體而言,如果上述折射率之差為小於0.01的值,則入射光在第1百葉窗結構內全反射的角度域變得狹窄,有時入射角度依賴性過度降低。
因此,更優選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間的折射率之差為0.05以上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1以上的值。
應予說明,高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與低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之差越大越優選,但從選定可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的材料的觀點出發,認為0.3左右為上限。
另外,在第1百葉窗結構中,優選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為1.5~1.7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高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為小於1.5的值,則與低折射率板狀區域之差變得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所希望的百葉窗結構。另一方面,如果高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為超過1.7的值,則有時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的材料物質間的相溶性過度變低。
因此,更優選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高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為1.52~1.6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55~1.6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高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例如可以根據JIS K0062測定。
另外,在第1百葉窗結構中,優選使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為1.4~1.5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上述低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為小於1.4的的值,則有時所得到的光擴散膜的剛性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上述低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為超過1.5的值,則與高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之差過於變小,有時難以得到所希望的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低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為1.42~1.48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44~1.46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低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例如可根據JIS K0062測定。
(2)寬度
另外,如圖4a所示,在第1百葉窗結構13a中,優選使折射率不同的高折射率板狀區域12和低折射率板狀區域14的寬度(S1、S2)分別為0.1~15μm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這些板狀區域的寬度為0.1~15μm的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使入射光在第1百葉窗結構內更穩定地反射,能夠更有效地提高來自第1百葉窗結構的入射角度依賴性。
即,如果上述板狀區域的寬度為小於0.1μm的值,則有無論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如何,都難以顯示光擴散的情況。另一方面,如果上述寬度為超過15μm的值,則在第1百葉窗結構內直行的光增加,有時擴散光的均勻性變差。
因此,在第1百葉窗結構中,更優選使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的寬度分別為0.5~1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5μm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構成第1百葉窗結構的板狀區域的寬度、長度等是可以通過利用光學數位顯微鏡進行膜截面觀察來測定的。
(3)傾斜角
另外,如圖4a所示,優選在第1百葉窗結構中,折射率不同的多個高折射率板狀區域12和多個低折射率板狀區域14是相對於膜厚方向分別以恒定的傾斜角θ a平行配置而成的。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板狀區域的各傾斜角θ a恒定,從而能夠使入射光在第1百葉窗結構內更穩定地反射,進一步提高來自第1百葉窗結構的入射角度依賴性。
應予說明,θ a是指在沿相對於沿著膜面的任一方向延伸的第1百葉窗結構垂直的面將膜切斷時的截面,所測定的將相對於膜表面的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板狀區域的傾斜角(°)。
更具體而言,如圖4a所示,是指第1百葉窗結構的上端面的法線與板狀區域的最上部所成的角度中狹窄側的角度。應予說明,如第4a圖所示,以板狀區域向右側傾斜時的傾斜角為基準,將板狀區域向左側傾斜時的傾斜角標記為負。
另外,如圖4b所示,還優選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12、14)沿著膜的膜厚方向從上方彎曲到下方。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板狀區域彎曲,從而能夠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反射和透射的平衡複雜化,有效地擴大擴散光的開口角。
應予說明,可認為此種彎曲百葉窗結構是通過使塗膜的厚度方向上的利用紫外線進行的聚合反應速度減慢而得到的。
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抑制從線狀光源發出的紫外線的照度,使被照射的狀態下的塗膜以低速移動而形成。
(4)厚度
另外,優選使第1百葉窗結構的厚度,即,圖4a~4b所示的膜表面的法線方向上的第1百葉窗結構存在部分的長度L1為50~500μm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1百葉窗結構的厚度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穩定地確保沿著膜厚方向的第1百葉窗結構的長度,使入射光在第1百葉窗結構內更穩定地反射,進一步提高來自第1百葉窗結構的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
即,如果上述第1百葉窗結構的厚度L1為小於50μm的值,則第1百葉窗結構的長度不足,在第1百葉窗結構內直行的入射光增加,有時難以得到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另一方面,如果上述第1百葉窗結構的厚度L1為超過500μm的值,則對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時,由於初期形成的百葉窗結構而導致光聚合的行進方向發生擴散,有時難以形成所希望的第1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第1百葉窗結構的厚度L1為70~30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80~200μm的範圍內的值。
(5)延伸方向
另外,如圖5a所示,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百葉窗結構13a中的板狀區域(12、14)的延伸方向N1與膜的長度方向E′所成的銳角θ 2為10~80°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相結合,從而能夠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來有效地擴大入射光的擴散面積。
即,如果上述銳角為小於10°的值,則雖然也取決於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但通常向沿著膜的長度方向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過度降低,有時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過度變小。另一方面,如果上述銳角為超過80°的值,則雖然也取決於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但通常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過度降低,有時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過度變小。
因此,更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35~5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40~50°的範圍內的值,更進一步優選為44~46°的範圍內的值。
4.第2百葉窗結構
第2百葉窗結構的構成基本上與第1百葉窗結構的構成相同,所以避免重複,僅記載以下點。
即,如圖5b所示,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2百葉窗結構13b中的板狀區域(12、14)的延伸方向N2與膜的長度方向E′所成的銳角θ 3為10~80°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與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相結合,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由此能夠有效地擴大入射光的擴散面積。
因此,更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35~5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40~50°的範圍內的值,更進一步優選為44~46°的範圍內的值。
5.膜厚
另外,優選使光擴散膜的膜厚為50~500μm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上述膜厚為小於50μm的值,則在膜內形成的 膜厚方向的百葉窗結構的長度過度變短,在百葉窗結構內直行的入射光增加,有時難以得到充分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另一方面,如果上述膜厚為超過500μm的值,則要長時間照射照射光,所以量產性過度降低、或者照射光由於初期形成的百葉窗結構而導致發生擴散,有時難以形成所希望的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光擴散膜的膜厚為70~30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80~200μm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在光擴散膜的膜厚方向上,例如,在表層部等也可以有百葉窗結構不存在的部分。
因此,光擴散膜的膜厚等於第1百葉窗結構的厚度和第2百葉窗結構的厚度的總計,或者超過該第1百葉窗結構的厚度和第2百葉窗結構的厚度的總計。
6.膜的形狀
另外,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形狀的特徵在於是長條狀。
更具體而言,如圖6a所示,優選使光擴散膜10的寬度方向(寬度方向)上的長度L2為0.1~3m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5~2m的範圍內的值。
另一方面,對於長度方向的長度,沒有特別限制。
即,本發明的光擴散膜能夠通過後述的製造方法連續地製造。
因此,對於長度方向的長度L3,優選為3m以上的值,更優選為15m以上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膜形成此種形狀,從而能夠得到能夠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的長條狀且大面積的光擴散膜。
另外,如圖6b所示,優選光擴散膜20被捲繞成輥狀。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形成輥狀,從而能夠得到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進行光擴散的長條狀且更大面積的光擴散膜。
另外,能夠提高保存、搬運時的操作性。
即,如果為輥狀,則即使應用膜的顯示器等的尺寸多種多樣時,也可以之後切割成每個需要的尺寸。
另外,如果為輥狀,則在接下來的步驟中,能夠利用輥到輥法(roll to roll)與其它膜貼合,與採用片到片法(sheet to sheet)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生產率。
7.延伸方向的組合
另外,在本發明的光擴散膜中,如圖5c所示,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百葉窗結構13a中的板狀區域(12、14)的延伸方向N1與第2百葉窗結構13b中的板狀區域(12、14)的延伸方向N2所成的銳角θ 1為10~90°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如此構成,從而能夠得到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而有效地擴大了入射光的擴散面積的長條狀膜。
即,如果上述銳角為小於10°的值,則有時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過度變小。
因此,更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所成的銳角為80~90°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85~90°的範圍內的值,更進一步優選為89~90°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如圖5c所示,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第1百葉窗結構13a中的板狀區域(12、14)的延伸方向N1與第2百葉窗結構13b中的板狀區域(12、14)的延伸方向N2,相對於與膜的長度方向E′正交的假想線E′′為線對稱。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如此交叉,從而能夠使入射光更均勻地進行光擴散。
即,特別是,在為θ 2=45°、θ 3=45°,或者分別為其附近值時,通過使各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為線對稱,從而如後述的圖7a所示,能夠分別將擴散光的左右方向上的擴大和上下方向上的擴大 最大限度地擴大。
因此,將上述光擴散膜用於螢幕時,能夠分別將橫向的視場角和縱向的視場角最大限度地擴大。
此處,使用圖7a~7e,對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和入射光的擴散面積的關係進行說明。
即,圖7a~7e分別在左側表示第1百葉窗結構13a和入射到它的光的擴散情況50′,在右側表示第2百葉窗結構13b和入射到它的利用第1百葉窗結構13a的擴散光的擴散情況51′。
首先,圖7a表示θ 1=90°、θ 2=45°、θ 3=45°時的入射光的擴散情況,可知最終的入射光的擴散面積充分擴大(51′)。
另一方面,圖7b表示θ 1=60°、θ 2=30°、θ 3=30°時的入射光的擴散情況,與圖7a的情況相比,可知向沿著膜的長度方向E′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降低,入射光的擴散面積變小(51′)。
另外,圖7c表示θ 1=60°、θ 2=60°、θ 3=60°時的入射光的擴散情況,與圖7a的情況相比,可知向與膜的長度方向E′正交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降低,入射光的擴散面積變小(51′)。
另外,圖7d表示θ 1=30°、θ 2=15°、θ 3=15°時的入射光的擴散情況,與圖7a的情況相比,可知向沿著膜的長度方向E′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進一步降低,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進一步變小(51′)。
另外,圖7e表示θ1=30°、θ 2=75°、θ 3=75°時的入射光的擴散情況,與第7a圖的情況相比,可知向與膜的長度方向E′正交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進一步降低,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進一步變小(51′)。
應予說明,將與圖7a~7e對應的擴散光的照片示於圖8a~8e。
8.黏合劑層
另外,利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而得到的光擴散膜在其單面或雙面具備用於對被粘體進行層疊的黏合劑層。
作為構成上述黏合劑層的黏合劑,沒有特別限制,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丙烯酸系、有機矽系、尿烷系、橡膠系等黏合劑。
9.製造方法
另外,本發明的光擴散膜例如可以利用包括下述步驟(a)~(e)的製造方法製造。
(a)準備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b)對工藝片材塗佈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形成第1塗佈層的步驟;(c)對於第1塗佈層,一邊使該第1塗佈層進行移動,一邊使用線狀光源進行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的步驟;(d)對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塗佈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形成由第1塗佈層和第2塗佈層構成的層疊體的步驟;(e)對第2塗佈層,一邊使由第1塗佈層和第2塗佈層構成的層疊體進行移動,一邊使用線狀光源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形成第2百葉窗結構,其中,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與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所成的銳角θ 1′為10~90°的範圍內的值的步驟。
以下,參照圖式對上述製造方法進行具體說明。
(1)步驟(a):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準備步驟
步驟(a)是準備規定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
更具體而言,優選為將折射率不同的至少2種聚合性化合物、光聚合引發劑和根據所需而定的其它添加劑進行混合的步驟。
另外,進行混合時,可以在室溫下直接攪拌,但從提高均勻性的觀點出發,例如,優選在40~80℃的加熱條件下攪拌,形成均勻的混合液。
另外,還優選進一步加入稀釋劑以成為適合塗裝的所希望的黏度。
以下,對步驟(a)進行更具體的說明。
(1)-1高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i)種類
折射率不同的2個聚合性化合物中,折射率相對高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A)成分)的種類沒有特別限定,但優選使其主成分為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
其理由是由於推定如下:作為(A)成分,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 丙烯酸酯,從而能夠使(A)成分的聚合速度比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B)成分)的聚合速度快,使這些成分間的聚合速度產生規定之差,有效地降低兩成分的共聚性。
其結果,進行光固化時,能夠效率良好地形成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和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交替地延伸的所謂百葉窗結構。
另外,推定作為(A)成分,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從而雖然在單體階段與(B)成分具有充分的相溶性,但是能夠在聚合過程中,在多個相連的階段,使與(B)成分的相溶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進一步效率良好地形成百葉窗結構。
進而,作為(A)成分,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從而提高百葉窗結構中的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將與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之差調節為規定以上的值。
因此,作為(A)成分,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與後述的(B)成分的特性相結合,從而能夠有效率地得到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交替地延伸而成的百葉窗結構。
應予說明,“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在(甲基)丙烯酸酯的酯殘基部分具有多個芳香環的化合物。
另外,“(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這兩者。
另外,作為此種作為(A)成分的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聯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甲基)丙烯酸蒽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聯苯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氧基烷基酯等,或者芳香環上的氫原子的一部分被鹵素、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等取代而得的(甲基)丙烯酸酯等。
另外,對於作為(A)成分的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優選包含含有聯苯環的化合物,特別優選包含由下述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物。
(通式(1)中,R1~R10各自獨立,R1~R10中的至少一個為由下述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其餘為氫原子、羥基、羧基、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羥基烷基、羧基烷基以及鹵原子中的任意取代基)
(通式(2)中,R11為氫原子或甲基,碳原子數n為1~4的整數,重複數m為1~10的整數)
其理由是由於推定如下:作為(A)成分,通過含有具有特定結構的聯苯化合物,從而能夠使(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產生規定之差,使(A)成分與(B)成分的相溶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降低兩成分之間的共聚性。
另外,能夠提高百葉窗結構中的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更容易將與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之差調節為規定以上的值。
另外,通式(1)中的R1~R10含有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羥基烷基以及羧基烷基中的任一種時,優選使其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數為1~4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上述碳原子數為超過4的值,則(A)成分的聚 合速度降低、或者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變得過低,有時難以有效率地形成百葉窗結構。
因此,通式(1)中的R1~R10含有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羥基烷基以及羧基烷基中的任一種時,更優選使其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數為1~3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通式(1)中的R1~R10為鹵代烷基或鹵原子以外的取代基,即,不含有鹵素的取代基。
其理由是由於防止在焚燒光擴散膜等時產生二英,從環境保護的觀點出發而優選。
應予說明,在以往的具備百葉窗結構的光擴散膜中,得到規定的百葉窗結構時,出於使單體成分高折射率化的目的,通常在單體成分中進鹵素取代。
在這方面,若係由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物,則即使不進行鹵素取代,也能夠形成高的折射率。
因此,若係使本發明中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光擴散膜,則即使不含有鹵素時,也能夠發揮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
應予說明,“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是指,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與入射光不被擴散而直接透射的非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區別得到明確控制。
另外,通式(1)中的R2~R9中的任一個優選為由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由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位置為R1和R10以外的位置,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在進行光固化之前的階段(A)成分彼此取向並結晶化。
進而,在進行光固化之前的單體階段為液態,即使不使用稀釋溶劑等,也能夠在表觀上與(B)成分均勻混合。
由此,在光固化的階段,可發生(A)成分和(B)成分的細微水準上的凝結、相分離,能夠更有效率地得到具備百葉窗結構的光擴散膜。
進而,從相同的觀點出發,特別優選通式(1)中的R3、R5、R6以及R8中的任一個為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
另外,通常優選使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重複數m為1~10的整數。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重複數m成為超過10的值,則連接聚合部位和聯苯環的氧化烯鏈變得過長,有時阻礙聚合部位中的(A)成分之間的聚合。
因此,更優選使由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重複數m為1~4的整數,特別優選為1~2的整數。
應予說明,從相同的觀點出發,通常優選使由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碳原子數n為1~4的整數。
另外,如果還考慮到作為聚合部位的聚合性碳-碳雙鍵的位置相對於聯苯環過近、聯苯環成為空間位阻而使(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的情況,則更優選使由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碳原子數n為2~4的整數,特別優選為2~3的整數。
另外,作為由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物的具體例,可以優選舉出由下述式(3)~(4)表示的化合物。
(ii)分子量
另外,優選使(A)成分的分子量為200~2500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推定如下:通過使(A)成分的分子量為規定的範圍,從而能夠使(A)成分的聚合速度進一步加快,更有效地降低(A)成分和(B)成分的共聚性。
其結果,進行光固化時,能夠更有效率地形成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和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交替地延伸而成的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A)成分的分子量為小於200的值,則由於空間位阻而導致聚合速度降低,變得與(B)成分的聚合速度接近,有時容易產生與(B)成分的共聚。另一方面,如果(A)成分的分子量為超過2500的值,則隨著與(B)成分的分子量之差變小,(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變得與(B)成分的聚合速度接近,推定容易產生與(B)成分的共聚,其結果,有時難以效率良好地形成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A)成分的分子量為240~1500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260~1000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就(A)成分的分子量而言,可根據由分子的組成、構 成原子的原子量得到的計算值求得,也可以使用凝膠滲透色譜(GPC)測定重均分子量。
(iii)單獨使用
另外,本發明中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特徵是含有(A)成分作為形成百葉窗結構中的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的單體成分,但優選(A)成分以單成分含有。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如此構成,從而能夠有效地抑制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換言之,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的波動,更有效率地得到具備百葉窗結構的光擴散膜。
即,(A)成分相對於(B)成分的相溶性低時,例如,(A)成分為鹵素系化合物等時,有時並用其它(A)成分(例如,非鹵素系化合物等)作為用於使(A)成分與(B)成分相溶的第3成分。
然而,此時,由於上述第3成分的影響,有時來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產生波動、或者容易降低。
其結果,有時與來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差變得不均勻、或者容易過度降低。
因此,優選選擇具有與(B)成分的相溶性的高折射率的單體成分,並使用它作為單獨的(A)成分。
應予說明,例如,若係作為(A)成分的由式(3)表示的聯苯化合物,則由於是低黏度,所以具有與(B)成分的相溶性,因此能夠作為單獨的(A)成分使用。
(iv)折射率
另外,優選使(A)成分的折射率為1.5~1.65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A)成分的折射率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 而能夠更容易地調節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與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之差,更有效率地得到具備百葉窗結構的光擴散膜。
即,如果(A)成分的折射率為小於1.5的值,則與(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變得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有效的光擴散角度區域。另一方面,如果(A)成分的折射率為超過1.65的值,則雖然與(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變大,但是有時連與(B)成分的表觀上的相溶狀態也難以形成。
因此,更優選使(A)成分的折射率為1.52~1.6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56~1.6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進行固化之前的(A)成分的折射率。
另外,折射率例如可以根据JIS K0062測定。
(v)含量
另外,優選使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的(A)成分的含量相對於後述的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的(B)成分100重量份為25~40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A)成分的含量為小於25重量份的值,則(A)成分相對於(B)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少,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寬度與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寬度相比過度變小,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百葉窗結構。另外,光擴散膜的厚度方向的百葉窗的長度變得不充分,有時不顯示光擴散性。另一方面,如果(A)成分的含量為超過400重量份的值,則(A)成分相對於(B)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多,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寬度與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寬度相比過度變大,有時反而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百葉窗結構。另外,光擴散膜的厚度方向的百葉窗的長度變得不充分,有時不顯示光擴散性。
因此,更優選使(A)成分的含量相對於(B)成分100重量份為40~30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50~20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1)-2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i)種類
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中,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B)成分)的種類沒有特別限定,作為其主成分,例如可舉出尿烷(甲基)丙烯酸酯、在側鏈具有(甲基)丙烯醯基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含有(甲基)丙烯醯基的有機矽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等,但特別優選為尿烷(甲基)丙烯酸酯。
其理由是由於,若係尿烷(甲基)丙烯酸酯,則不僅能夠更容易調節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與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之差,還能夠有效地抑制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的波動,更有效率地得到具備百葉窗結構的光擴散膜。
因此,以下,主要對作為(B)成分的尿烷(甲基)丙烯酸酯進行說明。
應予說明,(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這兩者。
首先,尿烷(甲基)丙烯酸酯由(B1)至少含有2個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2)多元醇化合物、以及(B3)(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形成,其中,(B2)優選二元醇化合物,特別優選聚亞烷基二醇。
應予說明,(B)成分中還含有具有尿烷鍵的重複單元的低聚物。
其中,作為(B1)成分即至少含有2個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例如可舉出2,4-甲苯二異氰酸酯、2,6-甲苯二異氰酸酯、1,3-苯二亞甲基二異氰酸酯、1,4-苯二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芳香族聚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 氰酸酯等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氫化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脂環式聚異氰酸酯,以及該等的縮二脲體、異氰脲酸酯體、以及作為與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氫化合物的反應物的加合物(例如,苯二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系三官能度加合物)等。
另外,上述中,特別優選為脂環式聚異氰酸酯。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為脂環式聚異氰酸酯,則與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相比,由於空間構象等關係而容易對各異氰酸酯基的反應速度設置差別。
由此,能夠抑制(B1)成分僅與(B2)成分反應,或者(B1)成分僅與(B3)成分反應,能夠使(B1)成分與(B2)成分和(B3)成分可靠地反應,防止多餘的副產物的產生。
其結果,能夠有效地抑制百葉窗結構中的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即,低折射率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的波動。
另外,如果為脂環式聚異氰酸酯,則與芳香族聚異氰酸酯相比,能夠將得到的(B)成分與(A)成分的相溶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更有效率地形成百葉窗結構。
進而,若係脂環式聚異氰酸酯,則與芳香族聚異氰酸酯相比,能夠減小得到的(B)成分的折射率,所以能夠增大與(A)成分的折射率之差,更可靠地顯示光擴散性,並且進一步效率良好地形成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均勻性高的百葉窗結構。
另外,在此種脂環式聚異氰酸酯中,優選僅含有2個異氰酸酯基的脂環式二異氰酸酯。
其理由是由於,若係脂環式二異氰酸酯,則能夠與(B2)成分與(B3)成分定量地反應,得到單一的(B)成分。
作為此種脂環式二異氰酸酯,可特別優選地舉出為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
其理由是由於,能夠對2個異氰酸酯基的反應性設置有效的差異。
另外,在形成尿烷(甲基)丙烯酸酯的成分中,作為(B2)成分即聚亞烷基二醇,例如可舉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特別優選為聚丙二醇。
其理由是由於,若係聚丙二醇,則黏度低,所以可以進行無溶劑處理。
另外,若係聚丙二醇,則使(B)成分固化時,成為該固化物中的良好的軟鏈段,能夠有效地提高光擴散膜的操作性、安裝性。
應予說明,(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可主要通過(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進行調節。此處,(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通常為2300~19500,優選為4300~14300,特別優選為6300~12300。
另外,在形成尿烷(甲基)丙烯酸酯的成分中,作為(B3)成分即(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等。
另外,從降低所得到的尿烷(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速度,更有效率地形成規定的百葉窗結構的觀點出發,特別是更優選為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進一步優選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
另外,利用(B1)~(B3)成分進行的尿烷(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可以根據常規方法實施。
此時,優選使(B1)~(B3)成分的配合比例以摩爾比計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5:1:1~5的比例。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為上述配合比例,從而能夠有效率地合成(B1)成分具有的1個異氰酸酯基與(B2)成分具有的2個羥基分別反應而鍵合,並且(B3)成分具有的羥基與2個(B1)成分分別具有的另一個異氰酸酯基反應而鍵合生成的尿烷(甲基)丙烯酸酯。
因此,更優選使(B1)~(B3)成分的配合比例以摩爾比計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3:1:1~3的比例,進一步優選為2:1:2的比例。
(ii)重均分子量
另外,優選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3000~20000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上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規定的範圍,從而能夠使(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產生規定之差,有效地降低兩成分的共聚性。
其結果,進行光固化時,能夠效率良好地形成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和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交替地延伸而成的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小於3000的值,則(B)成分的聚合速度變快,變得與(A)成分的聚合速度接近,容易產生與(A)成分的共聚,結果有時難以效率良好地形成百葉窗結構。另一方面,如果(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超過20000的值,則有時難以形成來自(A)成分和(B)成分的板狀區域交替地延伸而成的百葉窗結構、或者與(A)成分的相溶性過度降低而使(A)成分在塗佈階段析出。
因此,更優選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5000~15000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7000~13000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使用凝膠滲透色譜法(GPC)測定。
(iii)單獨使用
另外,(B)成分可以並用分子結構、重均分子量不同的2種以上,但從抑制百葉窗結構中的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的波動的觀點出發,優選僅使用1種。
即,使用多個(B)成分時,來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產生波動、或者變高,有時與來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差變得不均勻、或者過度降低。
(iv)折射率
另外,優選使(B)成分的折射率為1.4~1.55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B)成分的折射率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更容易地調節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與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之差,更有效率地製造具備百葉窗結構的光擴散膜。
即,如果(B)成分的折射率為小於1.4的值,則雖然與(A)成分的折射率之差變大,但與(A)成分的相溶性極度變差,有可能無法形成百葉窗結構。另一方面,如果(B)成分的折射率為超過1.55的值,則與(A)成分的折射率之差變得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所希望的入射角度依賴性。
因此,更優選使(B)成分的折射率為1.45~1.54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46~1.52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上述(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進行固化之前的(B)成分的折射率。
而且,折射率例如可以根据JIS K0062測定。
另外,優選使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與(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上述折射率之差為規定的範圍內的值,從而 能夠得到具有在光的透射和擴散中的更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和更廣的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光擴散膜。
即,如果上述折射率之差為小於0.01的值,則入射光在百葉窗結構內全反射的角度域變得狹窄,所以有時光擴散的開口角度變得過度狹窄。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折射率之差為過度大的值,則(A)成分與(B)成分的相溶性過於變差,有可能無法形成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A)成分的折射率與(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為0.05~0.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1~0.2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此處所謂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進行固化之前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
(v)含量
另外,優選使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的(B)成分的含量相對於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總量100重量%為10~80重量%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B)成分的含量為小於10重量%的值,則(B)成分相對於(A)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少,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寬度與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寬度相比過度變小,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百葉窗結構。另外,有時光擴散膜的厚度方向上的百葉窗的長度變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如果(B)成分的含量為超過80重量%的值,則(B)成分相對於(A)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多,來自(B)成分的板狀區域的寬度與來自(A)成分的板狀區域的寬度相比過度變大,有時反而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百葉窗結構。另外,有時光擴散膜的厚度方向上的百葉窗的長度變得不充分。
因此,更優選使(B)成分的含量相對於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總量100重量%為20~70重量%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30~60重量%的範圍內的值。
(1)-3光聚合引發劑
另外,在本發明中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根據所需,優選含有光聚合引發劑作為(C)成分。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含有光聚合引發劑,從而在對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線時,能夠有效率地形成百葉窗結構。
此處,光聚合引發劑是指通過紫外線等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而產生自由基種的化合物。
作為上述光聚合引發劑,例如可舉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異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異丁醚、苯乙酮、二甲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對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噸酮、2-乙基噻噸酮、2-氯噻噸酮、2,4-二甲基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苯偶醯二甲基縮酮、苯乙酮二甲基縮酮、對二甲胺苯甲酸酯、寡〔2-羥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可以單獨使用其中的1種,也可以組合2種以上使用。
應予說明,作為含有光聚合引發劑時的含量,優選相對於(A)成分和(B)成分的總計量100重量份為0.2~2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5~15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1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1)-4其它添加劑
另外,在不損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可以適當地添加上述化合物以外的添加劑。
作為此種添加劑,例如可舉出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防靜電劑、聚合促進劑、阻聚劑、紅外線吸收劑、增塑劑、稀釋溶劑以及流平劑等。
應予說明,就此種添加劑的含量而言,通常優選相對於(A)成分和(B)成分的總計量100重量份為0.01~5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02~3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05~2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2)步驟(b):第1塗佈步驟
如第9a圖所示,步驟(b)是對於工藝片材2塗佈準備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形成第1塗佈層1a的步驟。
作為工藝片材,可以使用塑膠膜、紙中的任一種。
其中,作為塑膠膜,可舉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聚酯系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等聚烯烴系膜,三乙醯纖維素膜等纖維素系膜,以及聚醯亞胺系膜等。
另外,作為紙,例如可舉出玻璃紙、塗佈紙和層壓紙等。
另外,如果考慮到後述的步驟,則優選對熱、活性能量線的尺寸穩定性優異的塑膠膜作為工藝片材2。
作為此種塑膠膜,在上述塑膠膜中,可優選舉出聚酯系膜、聚烯烴系膜和聚醯亞胺系膜。
另外,對於工藝片材,為了在進行光固化後,使所得到的光擴散膜容易從工藝片材剝離,優選在工藝片材中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塗佈面側設置剝離層。
上述剝離層可以使用有機矽系剝離劑、氟系剝離劑、醇酸系剝離劑、烯烴系剝離劑等以往公知的剝離劑形成。
應予說明,工藝片材的厚度通常優選為25~200μm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作為在工藝片材上塗佈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刮刀塗佈法、輥塗法、棒塗法、刮板塗佈法、模塗法以及凹版塗佈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進行。
另外,優選使第1塗佈層的膜厚為80~700μm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1塗佈層的膜厚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更進一步有效率地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第1塗佈層的膜厚為小於80μm的值,則形成的第1百葉窗結構的長度不足,在第1百葉窗結構內直行的入射光增加,有時難以得到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另一方面,如果第1塗佈層的膜厚為超過700μm的值,則對第1塗佈層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時,由於初期形成的百葉窗結構而導致光聚合的行進方向發生擴散,有時難以形成所希望的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第1塗佈層的膜厚為100~50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20~300μm的範圍內的值。
(3)步驟(c):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
9b所示,步驟(c)是對第1塗佈層1a,一邊使該第1塗佈層1a沿著移動方向E移動,一邊使用線狀光源125a進行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150a,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13a的步驟。
更具體而言,例如,如10a所示,通過對線狀的紫外線燈125a中設有聚光用的冷光鏡122的紫外線照射裝置120(例如,若為市售品,則為EYE GRAPHICS株式會社製,ECS-4011GX等)中配置熱輻射截止濾光器121和遮光板123(123a、123b),從而取出僅由照射角度得到控制的直接光構成的活性能量線150a,並對在工藝片材2上形成的第1塗佈層1a進行照射。
另外,如11a所示,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125a的長軸方向與沿著第1塗佈層1a的移動方向E的假想線E′(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θ 2′為10~80°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如此規定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從而與後述步驟(e)中的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相結合,能夠更高效率地製造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而有效地擴大了入射光的擴散面積的長條狀光擴散膜。
即,如果上述θ 2′為小於10°的值,則雖然也取決於後述步驟(e)中的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但通常向沿著膜的長度方向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過度降低,有時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過度變小。另一方面,如果上述θ 2′為超過80°的值,則雖然也取決於後述步驟(e)中的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但通常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過度降低,有時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過度變小。
因此,更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與沿著第1塗佈層的移動方向的假想線所成的銳角θ 2′為35~5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40~50°的範圍內的值,更進一步優選為44~46°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線狀光源125a與塗佈層1a的間隔優選為在任意位置均大致相同。
另外,作為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角度,如圖10b所示,通常優選使將相對于第1塗佈層1a的表面的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照射角度θ 6為-80~80°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上述照射角度為-80~80°的範圍外的值,則在第1塗佈層1a表面的反射等的影響變大,有時難以形成充分的百葉窗結構。
另外,照射角度θ 6優選具有1~80°的寬度(照射角度寬度)θ 6′。
其理由是由於,如果上述照射角度寬度θ 6′為小於1°的值,則必須使塗佈層的移動速度過度降低,有時製造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上述照射角度寬度θ 6′為超過80°的值,則照射光過於分散,有時難以形成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照射角度θ 6的照射角度寬度θ 6′為2~4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5~20°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具有照射角度寬度θ 6′時,將其正中間位置的角度作為照射角度θ 6。
另外,優選藉由具有長槽狀活性能量線透射部的遮光板進行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並且活性能量線透射部的長邊方向優選為與線狀光源的長邊方向平行的方向。
應予說明,只要活性能量線透射部是透射活性能量線的狀態,無論何種方式均可。
例如,可以由石英玻璃構成,也可以是不存在遮光材料的單純的空間等。
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優選藉由2張遮光板123(123a、123b)形成的長槽狀間隙(活性能量線透射部)進行,並且長槽狀間隙的長邊方向為與線狀光源125a的長軸方向平行的方向。
通過如此配置遮光板,從而能夠將由圖10a所示的活性能量線150a的照射角度θ 6調節為規定的範圍內的值,有效地抑制由於第1塗佈層1a的表面的各位置不同而導致來自線狀光源125a的活性能量線150a以過度不同的角度照射。
其結果,能夠使形成的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傾斜角均勻,進而使所得到的長條狀光擴散膜的光擴散特性均勻。
另外,優選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第1塗佈層的表面 的峰值照度為0.1~50mW/cm2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峰值照度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更有效率地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上述峰值照度為小於0.1mW/cm2的值,則有時難以明確地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另一方面,如果上述峰值照度為超過50mW/cm2的值,則推定固化速度變得過快,有時難以明確地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第1塗佈層的表面的峰值照度為0.3~10mW/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5mW/cm2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此處所謂的峰值照度是指在被照射到第1塗佈層表面的活性能量線顯示最大值的部分的測定值。
另外,優選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第1塗佈層的表面的累計光量為5~3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累計光量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更有效率地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上述累計光量為小於5mJ/cm2的值,則有時難以使第1百葉窗結構從上方充分地伸長到下方。另一方面,如果上述累計光量為超過300mJ/cm2的值,則有時得到的光擴散膜產生著色。
因此,更優選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第1塗佈層的表面的累計光量為10~2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20~15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使第1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0.1~10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1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上述範圍內的值, 從而能夠進一步有效率地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第1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小於0.1m/分鐘的值,則有時生產率過度降低。另一方面,如果第1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超過10m/分鐘的值,則比第1塗佈層的固化快,換言之,比第1百葉窗結構的形成快,活性能量線對第1塗佈層的入射角度發生改變,有時第1百葉窗結構的形成不充分。
因此,更優選使第1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0.2~5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3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以層壓有活性能量線透射片的狀態對第1塗佈層的上表面照射活性能量線。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層壓活性能量線透射片,從而能夠有效抑制氧阻礙的影響,更有效率地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
即,通過對第1塗佈層的上表面層壓活性能量線透射片,從而能夠一邊穩定地防止第1塗佈層的上表面與氧接觸,一邊使該片透射,有效率地對第1塗佈層照射活性能量線。
應予說明,作為活性能量線透射片,只要是在步驟(b)(塗佈步驟)中記載的工藝片材中能夠透射活性能量線的工藝片材,就可以沒有特別限制地使用。
另外,還優選以成為第1塗佈層充分固化的累計光量的方式,與作為步驟(c)的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不同地,進一步照射活性能量線。
由於使第1塗佈層充分固化的目的,所以此時的活性能量線優選不使用平行光,而使用在任意行進方向中隨機的光。
(4)步驟(d):第2塗佈步驟
如圖9c所示,步驟(d)是對於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13a的第1塗佈層1a′塗佈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形成由第1塗佈層1a′和第2塗佈層1b構成的層疊體1c的步驟。
應予說明,形成第1百葉窗結構13a時,在使用活性能量線透射片的情況下,將該片剝離,使塗佈層1a′的表面露出,然後進行上述操作。
另外,第2塗佈層1b的形成中所使用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優選為與第1塗佈層1a的形成中所使用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相同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用相同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從而能夠抑制在塗佈層1a′和塗佈層1b′的介面的反射,並且還能夠提高黏合性。
另外,作為在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上塗佈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刮刀塗佈法、輥塗法、棒塗法、刮板塗佈法、模塗法以及凹版塗佈法等與上述步驟(b)相同的方法進行。
另外,優選使第2塗佈層的膜厚為80~700μm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2塗佈層的膜厚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更進一步有效率地形成第2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第2塗佈層的膜厚為小於80μm的值,則形成的第2百葉窗結構的長度不足,在第2百葉窗結構內直行的入射光增加,有時難以得到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的強度的均勻性。另一方面,如果第2塗佈層的膜厚為超過700μm的值,則對第2塗佈層照射活性能量線來形成第2百葉窗結構時,由於初期形成的百葉窗結構而導致光聚合的行進方向發生擴散,有時難以形成所希望的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第2塗佈層的膜厚為100~500μm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20~300μm的範圍內的值。
(5)步驟(e):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
如圖9圖所示,步驟(e)是對第2塗佈層1b,一邊使由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13a的第1塗佈層1a′和第2塗佈層1b構成的層疊體1c移動,一邊使用線狀光源125b進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形成第2百葉窗結構13b,其中,如圖11b所示,是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125a的長軸方向與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125b的長軸方向所成的銳角θ 1′為10~90°的範圍內的值的步驟。
即,在使用了線狀光源的2次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中,通過規定各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的關係,從而能夠效率良好地製造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以規定的角度交叉而成的長條狀光擴散膜。
因此,能夠製造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而有效地擴大了入射光的擴散面積的長條狀光擴散膜。
更具體而言,能夠在不像以往那樣將多個光擴散膜接合的情況下,得到能夠使入射光在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以及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的長條狀光擴散膜。
即,如果由圖11b所示的銳角θ 1′為小於10°的值,則有時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過度變小。
因此,更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與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所成的銳角θ 1′為80~90°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85~90°的範圍內的值,更進一步優選為89~90°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如圖11b所示,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125b的長軸方向與沿著由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13a的第1塗佈層1a′和第2塗佈層1b構成的層疊體1c的移動方向E 的假想線E′所成的銳角θ 3′為10~80°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如此規定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從而與上述步驟(c)中的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相結合,能夠更效率良好地製造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而有效地擴大了入射光的擴散面積的長條狀光擴散膜。
即,如果上述θ 3′為小於10°的值,則雖然也取決於上述步驟(c)中的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但通常向沿著膜的長度方向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過度降低,有時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過度變小。另一方面,如果上述θ 3′為超過80°的值,則雖然也取決於上述步驟(c)中的線狀光源的配置角度,但通常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擴散的光擴散特性過度降低,有時入射光的擴散面積過度變小。
因此,更優選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與沿著由第1塗佈層和第2塗佈層構成的層疊體的移動方向的假想線所成的角度θ 3′為35~5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40~50°的範圍內的值,更進一步優選為44~46°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線狀光源125b與塗佈層1b的間隔優選為在任意位置均大致相同。
另外,對於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角度和照射角度寬度,優選為與使用第10a~10b圖說明的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的情況相同的數值範圍。
另外,如第11b圖所示,從膜上方觀看時,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125a的長軸方向與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125b的長軸方向,優選相對於與由第1塗佈層1a′和第2塗佈層1b構成的層疊體的移動方向E正交的假想線E′′成為線對稱。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如此配置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從而能夠使入射光在得到的光擴散膜中,更均勻地進行光擴散。
特別是,在為θ 2′=45°、θ 3′=45°時,或者分別為其附近值時,通過以成為線對稱的方式配置線狀光源,從而能夠將擴散光的左右方向上的擴大和上下方向上的擴大分別最大限度地擴大。
因此,將上述光擴散膜應用于螢幕時,能夠將橫向的視場角和縱向的視場角分別最大限度地擴大。
另外,如圖12所示,對於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根據與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的情況相同的理由,也優選藉由2張遮光板形成的長槽狀間隙進行,並且長槽狀間隙的長邊方向優選為與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平行的方向。
另外,優選使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第2塗佈層的表面的峰值照度為0.1~50mW/cm2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峰值照度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更有效率地形成第2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上述峰值照度為小於0.1mW/cm2的值,則有時難以明確地形成第2百葉窗結構。另一方面,如果上述峰值照度為超過50mW/cm2的值,則推定固化速度變得過快,有時無法明確地形成第2百葉窗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第2塗佈層的表面的峰值照度為0.3~10mW/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5mW/cm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使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第2塗佈層的表面的累計光量為5~3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其理由是由於,通過使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累計光量為上述範圍內的值,從而能夠更有效率地形成第2百葉窗結構。
即,如果上述累計光量為小於5mJ/cm2的值,則有時難以使第2百葉窗結構從上方向下方充分地伸長。另一方面,如果上述累計光量為超過 300mJ/cm2的值,則有時得到的光擴散膜產生著色。
因此,更優選使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第2塗佈層的表面的累計光量為10~2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20~15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在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中,根據與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的情況相同的理由,也優選使由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和第2塗佈層構成的層疊體的移動速度為0.1~10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2~5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3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從與步驟(c)的情況相同的觀點出發,也優選以層壓有活性能量線透射片的狀態對第2塗佈層的上表面照射活性能量線。
另外,還優選以成為第2塗佈層充分固化的累計光量的方式,與作為步驟(e)的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不同地,進一步照射活性能量線。
由於使第2塗佈層充分固化的目的,所以此時的活性能量線優選不使用平行光,而使用在任意行進方向上隨機的光。
應予說明,上述步驟(d)~(e)可以使用一個輸送機與步驟(b)~(c)連續進行,也可以將由步驟(b)~(c)得到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以輥狀回收,並將其放置於另外的輸送機來進行步驟(d)~(e)。
因此,對於前者而言,將步驟(c)中的線狀光源和步驟(e)中的線狀光源分開配設,對於後者而言,可以將同一線狀光源變更(旋轉)配置角度來使用。
實施例
以下,參照實施例,進一步對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的製造 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1.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B)成分的合成
在容器內,收容作為(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9200的聚丙二醇(PPG)1摩爾,並相對於此,收容作為(B1)成分的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2摩爾和作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HEMA)2摩爾後,根據常規方法進行聚合,得到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尿烷甲基丙烯酸酯。
應予說明,聚丙二醇和聚醚尿烷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均分子量是用凝膠滲透色譜法(GPC)按照下述條件測定出的聚苯乙烯換算值。
.GPC測定裝置:TOSOH株式會社製,HLC-8020
.GPC column:TOSOH株式會社製(以下,按通過順序記載)
TSK guard column HXL-H
TSK gel GMHXL(×2)
TSK gel G2000HXL
.測定溶劑:四氫呋喃
.測定溫度:40℃
2.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製備
接著,相對於所得到的作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尿烷甲基丙烯酸酯100重量份,添加作為(A)成分的由下述式(3)表示的重均分子量268的丙烯酸鄰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酯(新中村化學株式會社制,NK ESTER A-LEN-10)100重量份和作為(C)成分的2-羥基-2- 甲基苯丙酮5重量份後,在80℃的條件下進行加熱混合,得到第1百葉窗結構形成用和第2百葉窗結構形成用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
應予說明,(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使用阿貝折射儀(ATAGO株式會社製,阿貝折射儀DR-M2,Na光源,波長589nm)根據JIS K0062測定,結果分別為1.58和1.46。
3.第1塗佈步驟
接著,對作為工藝片材的膜狀透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以下,稱為PET)塗佈所得到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形成膜厚165μm的第1塗佈層。
4.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
接著,準備如第10a圖所示的線上狀高壓汞燈中附帶聚光用冷光鏡而成的紫外線照射裝置(EYE GRAPHICS株式會社製,ECS-4011GX)。
此時,從膜上方觀看時,以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與沿著第1塗佈層的移動方向的假想線所成的銳角θ 2成為45°的方式設置紫外線照射裝置。
接著,在熱輻射截止濾光器框上設置遮光板,被照射于第1塗佈層的表面的紫外線設定為:在將從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看時的第1塗佈層表面的法線設為0°時,從線狀光源直射的紫外線的照射角度(圖10(b)的θ 6)成為16°。
另外,設定為:從第1塗佈層表面到線狀光源的高度為2000mm、峰值照度為1.26mW/cm2、累計光量成為23.48mJ/cm2
另外,為了防止遮光板等的反射光在照射機內部成為雜散光而對第1塗佈層的光固化產生影響,如圖12所示,在輸送機附近也設置2張遮光板,以對第1塗佈層僅照射從線狀光源直接發出的紫外線的方式設定。
更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以形成由2張遮光板形成的長槽狀間隙(間隙寬度:35cm)的方式配置,並以該長槽狀間隙的長邊方向成為與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方式設置。
接著,一邊利用輸送機使第1塗佈層向第9b圖中的右邊以1.0m/分鐘的速度移動,一邊照射紫外線,得到長度方向(第1塗佈層的移動方向)上的長度為30m、寬度方向上的長度為1.4m、膜厚165μm的長條狀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
接著,為了實現可靠的固化,在第1塗佈層的露出面側層壓厚度38μm的具有紫外線透射性的剝離膜(Lintec株式會社製,SP-PET382050;紫外線照射側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0.01μm、霧度值1.80%、圖像清晰度425、波長360nm的透射率84.3%)作為活性能量線透射性片。
接著,以成為峰值照度13.7mW/cm2、累計光量213.6mJ/cm2的方式進行散射光照射。
應予說明,上述峰值照度和累計光量是通過將安裝有受光器的UV METER(EYE GRAPHICS株式會社製,EYE紫外線累計照度計UVPF-A1)設置在第1塗佈層的位置來測定的。
另外,所得到的長條狀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的膜厚是使用定壓厚度測定器(寶製作所株式會社製,TECLOCK PG-02J)測定的。
5.第2塗佈步驟
接著,將活性能量線透射片從所得到的長條狀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剝離。
接著,對所得到的長條狀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的露出面塗佈在上述步驟中得到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形成膜厚165μm的第2塗佈層。
6.第2活性能量线照射步驟
接著,從膜上方觀看時,以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與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時的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所成的銳角θ 1成為90°的方式設置紫外線照射裝置,除此之外,與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同樣地,照射紫外線,得到內部具有第1百葉窗結構和第2百葉窗結構的膜厚330μm的長條狀光擴散膜。
應予說明,從膜上方觀看時,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與沿著由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和第2塗佈層構成的層疊體的移動方向的假想線所成的銳角θ 3為45°。
另外,對第2塗佈層照射紫外線後,也與第1塗佈層的情況同樣地,以層壓有活性能量線透射片(具有紫外線透射性的剝離膜)的狀態,照射散射光,實現可靠的固化。
另外,對於得到的光擴散膜,如第13圖所示,確認了從膜上方觀看時,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所成的銳角為90°。
另外,確認了從膜上方觀看時,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45°。
進而,確認了從膜上方觀看時,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45°。
另外,在第14a圖中示出沿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所得到的光擴散膜而成的截面的照片,在圖14b中示出將沿與膜的長度方向平行且與膜面正交的面切斷所得到的光擴散膜而成的截面的照片。
應予說明,光擴散膜的切斷是用剃刀進行的,截面的照片的拍攝是用光學顯微鏡(反射觀察)進行的。
7.測定
如圖13所示,從所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側(第1百葉窗結構所在側),對該膜從與膜面正交的方向入射光。
接着,使用變角測色計(Suga Test Instruments株式會社製,VC-2),得到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及與膜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擴散光的光譜圖。
即,如圖15a所示,得到將被光擴散膜擴散的擴散光的光擴散角度(°)作為橫軸,將擴散光的相對輝度(Cd/cm2)作為縱軸時的光譜圖。
此處,圖15a所示的光譜圖A對應於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擴散光,光譜圖B對應於與膜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擴散光。
另外,使用錐光偏振儀(autronic-MELCHERS GmbH公司製),如第圖15b所示,得到從圖13的Z方向看時的擴散光的照片。
上述圖15a~15b所示的結果與根據由第13圖所示的具有內部結構的膜所預測的光擴散特性一致。
〔參考例1〕
在參考例1中,在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中,從膜上方觀看時,使線狀光源的長度方向與沿著第1塗佈層的移動方向的假想線所成的銳角θ 2為90°,除此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對第1塗佈層進行第1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得到第1塗佈層(內部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塗 佈層)。
對於此時得到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第1塗佈層,如圖16a所示,確認了從膜上方觀看時,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其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90°。
接著,如圖16b所示,將所得到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長條狀的第1塗佈層在長度方向上每1.1m地進行切斷,得到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多個非長條狀的第1塗佈層。
接著,如圖16c所示,將得到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多個非長條狀的第1塗佈層分別在平面內旋轉90°後,以橫向排列且間隔為0.5mm以下的方式分別接合。
由此,如圖16c所示,得到從膜上方觀看時,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其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0°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長條狀的第1塗佈層(內部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塗佈層)。
接著,對於由圖16c所示的所得到的形成有第1百葉窗結構的長條狀的第1塗佈層,將由圖16a所示的長條狀的塗佈層藉由膜厚25μm的丙烯酸系透明黏合劑層進行層疊,作為形成有第2百葉窗結構的長條狀的第2塗佈層,得到光擴散膜。
另外,對於得到的光擴散膜,如圖17所示,確認了從膜上方觀看時,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區域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所成的銳角為90°。
另外,確認了從膜上方觀看時,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0°。
進而,確認了從膜上方觀看時,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90°。
另外,在圖18a中示出將沿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所得到的 光擴散膜而成的截面的照片,在圖18b中示出將沿與膜的長度方向平行且與膜面正交的面切斷所得到的光擴散膜而成的截面的照片。
另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由所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側,對於該膜,從與膜面正交的方向入射光時的光擴散情況。
將在沒有接縫的部分入射光而得到的擴散光的光譜圖示於圖19a,將此時從圖17中的Z方向看時的擴散光的照片示於圖19b。
上述圖19a~19b所示的結果與根據如圖17所示的具有內部結構的膜所預測的光擴散特性一致。
但是,在接縫的部分入射光時,確認了如圖20a~20b所示,由於膜的接縫部分而導致光擴散性容易變得不均勻的不良情況。
〔比較例1〕
在比較例1中,不實施第2塗佈步驟和第2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除此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光擴散膜°
另外,對於得到的光擴散膜,如圖21所示,確認了從膜上方觀看時,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為45°。
另外,在圖22a中示出將沿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所得到的光擴散膜而成的截面的照片,在第22b圖中示出將沿與膜的長度方向平行且與膜面正交的面切斷所得到的光擴散膜而成的截面的照片。
另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由所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側,對於該膜,從與膜面正交的方向入射光時的光擴散情況。
將得到的擴散光的光譜圖示於圖23a,將從圖21中的Z方向看時的的擴散光的照片示於圖23b。
其中,第23a圖表示在沿著圖23b所示的擴散光的擴散方向(長軸 方向)的方向的光譜圖。
上述圖23a~23b所示的結果與根據圖21所示的具有內部結構的膜所預測的光擴散特性一致。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詳述,根據本發明,通過實施規定的製造方法,從而能夠得到使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以規定的角度交叉而成的長條狀光擴散膜。
其結果,在長條狀光擴散膜中,通過使入射光不僅向沿著其長度方向的方向,也向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光擴散,從而能夠有效地擴大入射光的擴散面積。
因此,本發明的光擴散膜特別被期待顯著地有助於投影螢幕、反射型液晶裝置等所使用的大面積的光擴散膜的生產率、高品質化。
13a‧‧‧第1百葉窗結構
13b‧‧‧第2百葉窗結構
20‧‧‧光擴散膜

Claims (6)

  1. 一種光擴散膜,包括:係沿著膜之膜厚方向從下方開始依次具有第1百葉窗結構及第2百葉窗結構之長條狀的光擴散膜,該第1百葉窗結構和第2百葉窗結構是由折射率分別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構成,並且該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著膜面的任一方向交替地平行配置而成的百葉窗結構,從膜上方觀看時,使該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所述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所述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所述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所成的銳角θ 1為10~90°之範圍內的值,從膜上方觀看時,使該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所述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θ 2為10~80°之範圍內的值,並且,從膜上方觀看時,使該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度方向所成的銳角θ 3為10~80°的範圍內的值,並且其中使該光擴散膜中的寬度方向的長度為0.1~3m的範圍內的值,並且使長度方向的長度為3m以上的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從膜上方觀看時,該第1百葉窗結構中的該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該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所述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相對於與膜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假想線為線對稱。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是被捲繞成輥狀而成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使該第1百葉窗結構和第2百葉窗結構的厚度分別為50~500μm之範圍內的值。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使該第1百葉窗結構和第2百葉窗結構中的該板狀區域的寬度分別為0.1~15μm之範圍內的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擴散膜,其中使該光擴散膜的 原材料為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擴散膜用組合物。
TW102118727A 2012-06-15 2013-05-28 光擴散膜 TWI6062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5602A JP6126802B2 (ja) 2012-06-15 2012-06-15 光拡散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927A TW201350927A (zh) 2013-12-16
TWI606273B true TWI606273B (zh) 2017-11-21

Family

ID=49896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8727A TWI606273B (zh) 2012-06-15 2013-05-28 光擴散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26802B2 (zh)
KR (1) KR102000511B1 (zh)
CN (1) CN103513300B (zh)
TW (1) TWI6062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4509B (zh) 2013-03-29 2018-04-10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US9945990B2 (en) 2013-03-29 2018-04-17 Lintec Corporation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14178230A1 (ja) 2013-04-30 2014-11-0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JP6307497B2 (ja) 2013-04-30 2018-04-04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6535158B2 (ja) * 2014-08-27 2019-06-2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10222522B2 (en) 2014-10-01 2019-03-05 Lintec Corporation Optical diffusion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diffusion film
JP6955884B2 (ja) 2017-03-31 2021-10-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JP6955885B2 (ja) 2017-03-31 2021-10-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CN110648587A (zh) * 2019-09-27 2020-01-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281937B (zh) * 2021-01-25 2023-04-18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ura补偿的直下式Mini-LED背光模组
JP2024013793A (ja) * 2022-07-21 2024-02-0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ルーバーフィルムおよび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8361B2 (ja) 1987-06-11 1995-06-21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制御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14107B2 (ja) * 1995-02-20 2003-06-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5767935A (en) * 1995-08-31 1998-06-1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Light control she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JPH09127331A (ja) * 1995-08-31 1997-05-16 Sumitomo Che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該フィルターを装着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JPH10246917A (ja) * 1997-03-05 1998-09-14 Asahi Chem Ind Co Ltd レンチキュラースクリーン
JP4123745B2 (ja) * 2001-07-27 2008-07-2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027969B2 (ja) * 2001-08-27 2012-09-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二次元視野拡大部材の製造方法
KR100994755B1 (ko) * 2003-06-04 2010-11-17 니혼폴리에스테르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정표시장치용 광확산판 및 액정표시장치의 광확산판용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JP4665457B2 (ja) * 2004-03-31 2011-04-0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用スクリーン
JP2006003506A (ja) * 2004-06-16 2006-01-0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拡散フィルム、偏光素子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CN100470331C (zh) * 2005-12-27 2009-03-18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器与其聚光式扩散板
JP2010197565A (ja) * 2009-02-24 2010-09-09 Seiko Epson Corp 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11253907A (ja) * 2010-06-01 2011-12-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表示装置前面用複合フィルタ
JP2012056156A (ja) * 2010-09-08 2012-03-22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用長尺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02187A (ja) 2014-01-09
CN103513300B (zh) 2017-04-12
JP6126802B2 (ja) 2017-05-10
KR102000511B1 (ko) 2019-07-16
CN103513300A (zh) 2014-01-15
TW201350927A (zh) 2013-12-16
KR20130141364A (ko) 201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6273B (zh) 光擴散膜
TWI578026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KR101883941B1 (ko) 광확산 필름 및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TWI578027B (zh)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及光擴散膜
TWI519574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JP6307497B2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TWI610100B (zh)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TWI605271B (zh)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TWI613465B (zh)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TWI577728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TWI578028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TWI583541B (zh) 光擴散膜
TW201437693A (zh)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JP5883629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037822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