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8028B -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8028B
TWI578028B TW102105946A TW102105946A TWI578028B TW I578028 B TWI578028 B TW I578028B TW 102105946 A TW102105946 A TW 102105946A TW 102105946 A TW102105946 A TW 102105946A TW I578028 B TWI578028 B TW I5780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m
anisotropic light
component
diff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5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9650A (zh
Inventor
片桐麥
草間健太郎
大類知生
Original Assignee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39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9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8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802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尤指一種能夠通過具有規定的百葉結構而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以及其製造方法。
以往,例如在液晶顯示裝置等所屬的光學技術領域中,已提出使用對於來自特定的方向之入射光能夠向特定的方向擴散,對於來自其外的方向之入射光能夠保持原樣直行透射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作為此種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已知有各種形態,特別廣泛使用的是具有將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交替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例如,專利文獻1~2)。
即,專利文獻1中已公開一種光控制板(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其特 徵在於,是塑膠片,對該片選擇性散射2種以上的角度範圍之入射光。
另外,專利文獻1中已公開一種光控制板(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由第1步驟及第2步驟構成,根據需要重複第2步驟,上述第1步驟是將由各折射率間有差值之分子內具有1個以上的聚合性碳-碳雙鍵之多個化合物構成的樹脂組合物維持成膜狀,從特定的方向照射紫外線使該組合物硬化;上述第2步驟是將樹脂組合物呈膜狀地維持在得到的硬化物上,從與第1步驟不同的方向照射紫外線使其硬化。
另外,如圖17所示,專利文獻2中已公開一種光控制板(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其是以特定的入射角度將入射的光選擇性地散射,其中,包括:將含有在各分子內具有聚合性碳-碳鍵且折射率互相不同的至少2種化合物之光聚合性組合物維持在具有規定的長度及寬度之膜狀體204上;將線狀光源201以與膜狀體204對置地、光源之長軸方向與長度方向交叉延伸的方式進行配置;將照射角度限定機構202配置於光源201及膜狀體204之間,上述照射角度限定機構202是用於以由膜狀體204之寬度方向位置預先決定的角度將來自光源201之光照射到膜狀體204的一部分;一邊使膜狀體204相對於光源201和限定機構202在其長度方向上相對移動,一邊以規定的照射角度對膜狀體204之全部長度照射來自光源201之光而使膜狀體204硬化。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3-309902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2-67501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
然而,在專利文獻1~2中,在製造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時,通過一邊用輸送機等移動由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構成的塗佈層,一邊對該塗佈層使用線狀光源照射活性能量線,從而製造具有規定的百葉結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因此,專利文獻1~2中存在如下的問題:雖然能夠得到使入射光在塗佈層之移動方向、即沿膜之長邊方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但是無法得到使入射光在與膜之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若更具體地說明,則為得到使入射光在與膜之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需要形成由在膜之長邊方向延伸的板狀區域構成的百葉結構。
因此,在專利文獻1~2中為形成上述的百葉結構,則以線狀光源之長軸方向為沿塗佈層之移動方向的方向的方式配置線狀光源。
但是,即使如上所述地配置線狀光源,從塗佈層之移動方向截面觀察時,根據塗佈層之表面的寬度方向的各位置,來自線狀光源之活性能量線需要以不同的角度進行照射,所以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光擴散特性不均勻。
因此,在對比文獻1~2中,要想得到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首先需要得到具有從上面觀察膜時沿寬度方向配置板狀區域而成的百葉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接著,需要將其裁斷,改變90°方向連接多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因此,存在在接縫部分光擴散性不均勻,或膜之強度易於降低之類的問題。
在此種狀況下,尋求容易應用於大畫面螢幕等、且不產生接縫等的問題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即,尋求與以往的使入射光在膜之長邊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不同的、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因此,本發明之發明人等鑒於上述的事實,經過深入反復研究,發現通過實施規定的製造方法,能夠形成由在膜之長邊方向、或其附近的 方向延伸的板狀區域構成的百葉結構,從而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通過具有規定的百葉結構,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其製造方法。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其特徵在於,是具有百葉結構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百葉結構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構成且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交替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並且,從膜上方觀察時,百葉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膜之長邊方向所構成的銳角為80°以下的值,從而能夠解決上述的問題。
即,如果是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則由於具有在膜之長邊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延伸的板狀區域構成的百葉結構,所以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
因此,能夠在不若以往般的連接多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情況下得到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另外,在構成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時,宜為使各向異性光擴 散膜中的短邊方向之長度為0.1~3m的範圍內的值,並且,使長邊方向之長度為3m以上的值。
通過如此構成,能夠得到可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且大面積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另外,在構成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時,以捲繞成卷狀為宜。
通過如此構成,能夠得到可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且更大面積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另外,在構成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時,宜為使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膜厚為100~500μm之範圍內的值。
通過如此構成,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有效地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
另外,在構成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時,宜為使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之寬度分別為0.1~15μm的範圍內的值,並且將該板狀區域相 對於膜厚方向以恒定的傾斜角進行平行配置。
通過如此構成,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有效地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
另外,在構成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時,宜為使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原材料為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
通過如此構成,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進一步有效地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
另外,本發明之其他的方式是一種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是具有將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交替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驟(a)~(c)。
(a)準備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
(b)對加工片塗佈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之步驟
(c)介由用於使照射光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 對塗佈層照射作為平行光之活性能量線,從膜上方觀察時,以百葉結構中的所述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膜的長邊方向所構成的銳角為80°以下之值的方式形成所述百葉結構之步驟。
1‧‧‧塗佈層
2‧‧‧加工片
10‧‧‧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12‧‧‧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
13‧‧‧百葉結構
13’‧‧‧百葉結構的邊界面
14‧‧‧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
50‧‧‧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
50’‧‧‧具有各向異性的活性能量線
60‧‧‧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
62‧‧‧線性菲涅爾透鏡
70‧‧‧線狀光源
80‧‧‧照射裝置
82‧‧‧光源
84‧‧‧透鏡
圖1a~1b係供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百葉結構之概略而用的圖。
圖2a~2b係供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各向異性以及開口角而用的圖。
圖3a~3b係供說明百葉結構而用的圖。
圖4a~4b係供說明百葉結構而用的其他圖。
圖5a~5b係供說明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而用的圖。
圖6a~6b係供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之光擴散方向而用的圖。
圖7a~7b係為對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之具體例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圖8係供說明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而用的其他圖。
圖9係供說明用於照射作為平行光之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裝置之構成而用的圖。
圖10a~10b係為對其他的活性能量線照射之方式進行說明而用的 圖。
圖11係供說明實施例1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構成而用的圖。
圖12a~12b係供說明實施例1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之截面情形而用的照片。
圖13a~13b係供說明實施例1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光擴散特性而用的光譜圖及照片。
圖14係供說明比較例1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構成而用的圖。
圖15a~15b係供說明比較例1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之截面情形而用的照片。
圖16a~16b係供說明比較例1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光擴散特性而提供的光譜圖及照片。
圖17係為對已使用以往的線狀光源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而用的圖。
本發明之實施方式是一種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其特徵在於,是具有百葉結構之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百葉結構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多 個板狀區域構成且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交替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並且,從膜上方觀察時,百葉結構中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與膜之長邊方向所構成的銳角為80°以下的值。
以下,適當參照圖式具體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為容易理解所述的說明,首先,對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光擴散的基本原理進行說明。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光擴散之基本原理]
首先,使用圖1a~2b,對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光擴散之基本原理進行說明。
首先,圖1a中示出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之俯視圖(平面圖),圖1b示出將第1a圖所示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沿點線A-A在垂直方向進行切割,從箭頭方向觀察切割面時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之剖視圖。
另外,圖2a表示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之整體圖,圖2b表示從X方向觀察圖2a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時的剖視圖。
如所述圖1a之平面圖所示,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具備百葉結構13,其是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12與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14在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交替平行配置而成的。
換言之,將膜載置於水平面上時,在膜面上具備由沿水準方向延伸而成的板狀區域構成的百葉結構。
另外,如圖1b之剖視圖所示,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12及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14分別具有規定的厚度,在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之法線方向(膜厚方向)也保持交替地平行配置的狀態。
由此,如圖2a所示,入射角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內時,推斷入射光被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所擴散。
如圖1b所示,相對於百葉結構13之邊界面13’,入射光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之入射角為平行至規定的角度範圍的值、即為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內的值時,推斷入射光(52、54)在方向發生改變的同時沿膜厚方向穿過百葉結構內的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12的內部,從而,出光面側的光之行進方向變得不同。
其結果,推斷入射角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內時,入射光被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所擴散而成為擴散光(52’、54’)。
另一方面,入射光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之入射角超出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情況下,如圖1b所示,推斷入射光56不被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所擴散,保持原樣透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而成為透射光56’。
應予說明,在本發明中,“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是指使來自點光源之入射光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角度發生變化時與射出擴散光相對應的入射光之角度範圍。
另外,如圖2a所示,所述“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是指在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由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百葉結構之折射率差、傾斜角等所決定的角度區域。
根據以上的基本原理,具備百葉結構13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例如如圖2a所示在光之透射及擴散中可以發揮入射角度依賴性。
另外,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特徵在於具有“各向異性”, 在本發明中,如圖2a所示,所謂“各向異性”是指入射光被膜擴散時,具有在擴散的射出光中之與膜平行的面內之該光的擴散程度(擴散光之擴散形狀)根據同面內的方向而不同的性質。
更具體而言,如圖2a所示,對於包含在入射光的成分中、與沿著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延伸的百葉結構之朝向垂直的成分,選擇性的產生光之擴散,另一方面,對於包含在入射光的成分中、與沿著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延伸的百葉結構之朝向平行的成分,難以產生光之擴散,所以實現各向異性光擴散。
因此,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擴散光之擴散形狀如圖2a所示為大致橢圓狀。
另外,如上所述,有助於各向異性光擴散之入射光的成分主要是與沿著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延伸的百葉結構之朝向垂直的成分,所以如圖2b所示,在本發明中,稱為入射光之“入射角θ1”時,是指與沿著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延伸的百葉結構之朝向垂直的成分之入射角。另外,此時,入射角θ1是指將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入射側表面的法線之角度設為0°時的角度(°)。
另外,在本發明中,“光擴散角度區域”是指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在入射光被最大擴散的角度固定點光源,在該狀態下得到的擴散光之角度範圍。
並且,在本發明中,“擴散光之開口角”是指所述的“光擴散角度區域”之寬度,如圖2b所示,是指從與沿著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延伸的百葉結構之朝向平行的方向X觀察膜之截面時的擴散光之開口角θ2。
另外,如圖2a所示,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在入射光之入射角包含在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情況下,即使該入射角不同時,在出光面側也能夠得到幾乎相同的光擴散。
因此,可以說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具有使光集中在規定位置之聚光作用。
此外,認為百葉結構內的高折射率區域12之內部的入射光之方向變化是圖1b所示般的通過全反射而呈直線狀曲折地變化方向之階躍折射型、以及呈曲線狀變化方向之梯度折射型。
另外,在圖1a與1b中,為了簡便,將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12及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14之介面用直線表示,但實際上,介面是稍微曲折的,各板狀區域形成有伴隨著分支、消失的複雜的折射率分佈結構。
其結果,推斷此等對光擴散特性有複雜的作用。
2.百葉結構
(1)折射率
在百葉結構中,宜為將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間之折射率的差、即相對高折射率之板狀區域的折射率與相對低折射率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差設為0.01以上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將上述折射率之差設為0.01以上的值,能夠使入射光穩定地在百葉結構內反射,進一步提高來自百葉結構之入射角度依賴性。
更具體而言,若上述折射率之差為小於0.01的值,則入射光在百葉結構內進行全反射之角度域狹窄,有時入射角度依賴性過度降低。
因此,較宜為使百葉結構中之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間之折射率的差為0.05以上的值,更宜為0.1以上的值。
此外,高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與低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差越大越適當,但從選定可形成百葉結構之材料的觀點出發,認為0.3左右為上限。
另外,在百葉結構中,宜為將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設為1.5~1.7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高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為小於1.5的值,則與低折射率板狀區域的差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所希望的百葉結構。另一方面是因為,若高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為超過1.7的值,則有時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的材料物質間之相容性變得過低。
因此,較宜為將百葉結構中的高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設為1.52~1.65之範圍內的值,更宜圍為1.55~1.6之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高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例如可基於JIS K0062予以測定。
另外,在百葉結構中,優選將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 設為1.4~1.5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上述低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為未滿1.4的值,則有時使得到的光擴散膜之剛性降低。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低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為超過1.5的值,則與高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差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所希望的百葉結構。
因此,較宜為將百葉結構中的低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設為1.42~1.48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1.44~1.46之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低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例如可基於JIS K0062予以測定。
(2)寬度
另外,如圖3a所示,在百葉結構13中,宜為將折射率不同的高折射率板狀區域12及低折射率板狀區域14之寬度(S1、S2)分別設為0.1~15μm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將此等板狀區域之寬度設為0.1~15μm之範圍內的值,能夠使入射光更穩定地在百葉結構內反射,進一步有效地提高來自百葉結構之入射角度依賴性。
即,這是因為,若所述板狀區域之寬度為未滿0.1μm的值,則有時無論入射光之入射角度,如何都難以顯示出光擴散。另一方面是因為,若所述寬度為超過15μm的值,則在百葉結構內直行的光增加,有時擴散光之均勻性差。
因此,在百葉結構中,較宜為將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之寬度分別設為0.5~10μm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1~5μm之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構成百葉的板狀區域之寬度、長度等可採用光學數位顯微鏡通過觀察膜截面予以測定。
(3)傾斜角
另外,如圖3a所示,在百葉結構中,折射率不同的多個高折射率板狀區域12及多個低折射率板狀區域14宜為在膜厚方向分別以恒定的傾斜角θa平行配置而成。
該理由是,通過使板狀區域之各傾斜角θa恒定,不僅能夠與膜面之位置無關地發揮均勻的各向異性光擴散性,還能夠使入射光更加穩定地在百葉結構內反射,進一步提高來自百葉結構之入射角度依賴性。
應予說明,θa是指將相對於膜表面之法線的角度設為0°時的板狀區域之傾斜角(°),上述相對於膜表面之法線的角度是在與沿著沿膜面之任意一個方向延伸的百葉結構垂直的面切割膜時之截面上測定的。
更具體而言,如圖3a所示,是指百葉結構之上端面的法線與板狀區域之最上部所呈的角度中窄側的角度。應予說明,如圖3a所示,按照以板狀區域向右側傾斜時的傾斜角為基準,以板狀區域向左側傾斜時的傾斜角為負進行標識。
另外,如圖3b所示,百葉結構之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12、14)宜為沿膜之膜厚方向從上方向下方彎曲。
該理由是,通過使板狀區域彎曲,能夠使百葉結構中的反射及透射之平衡複雜化,從而有效擴大擴散光之開口角。
應予說明,認為此種彎曲的百葉結構可通過使在塗膜之厚度方向的利用紫外線之聚合反應速度遲緩而得到。
具體而言,能夠通過抑制從平行光之光源射出的紫外線之照度,以低速移動被照射的狀態之塗膜而形成。
(4)厚度
另外,百葉結構之厚度、即圖3a~3b所示的膜表面之法線方向的百葉結構存在部分之長度L1宜為50~500μm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將百葉結構之厚度設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穩定地確保沿膜厚方向之百葉結構的長度,使入射光更穩定地在百葉結構內反射,從而進一步提高來自百葉結構之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之強 度的均勻性。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百葉結構之厚度L1為小於50μm的值,則百葉結構之長度不足,在百葉結構內直行的入射光增加,有時難以得到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之強度的均勻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百葉結構之厚度L1為超過500μm的值,則對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形成百葉結構時,有時由於初期形成的百葉結構使光聚合的行進方向發生擴散,從而難以形成所希望的百葉結構。
因此,更較宜為將百葉結構之厚度L1設為70~300μm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80~200μm之範圍內的值。
(5)在膜內的板狀區域之延伸方向
另外,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特徵在於,如第4a圖所示,從膜上方觀察時,百葉結構13中的板狀區域(12、14)的延伸方向N與膜的長邊方向E1’所構成的銳角θb為80°以下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百葉結構13中的板狀區域(12、14)的延伸方向N為此種方向,能夠使入射光在與膜的長邊方向E1’正交的方向、或者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
因此,如果為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則如後述的實施例1所示,能夠在不連接多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情況下得到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即,如背景技術中所述般,具有本發明之光擴散特性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是不能通過使用以往的線狀光源之製造方法而得到的。
因此,以往,為得到具有本發明之光擴散特性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時,需要製造多個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平行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將其旋轉90°,並且橫向並列,分 別將其連接。
而且,此時,可觀察到在接縫部分光擴散性變得不均勻,或膜之強度易於降低之類的問題。
在該方面,如果是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則能夠根本上解決上述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例如在大面積的投影螢幕中使來自菲涅爾透鏡之光沿上下方向擴散的用途等中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從膜上方觀察時,較宜為將百葉結構13中的板狀區域(12、14)之延伸方向與膜之長邊方向E1’所構成的銳角θb設為0~45°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為0~10°之範圍內的值。
3.膜厚
另外,宜為將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膜厚設為100~500μm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將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膜厚設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更有效地各向異性光擴散。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膜厚為小於100μm的值,則在膜內形成的膜厚方向中的百葉結構之長度變得過短,在百葉結構內直行的入射光增加,有時難以得到充分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膜厚為超過500μm的值,則有時由於長時間照射照射光,所以批量生產率過度降低,照射光被初期形成的百葉結構所擴散,難以形成所希望的百葉結構。
因此,較宜為將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膜厚設為130~300μm之範圍內的值,尤宜為設為150~250μm之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在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膜厚方向,例如表層部等也可以 是不存在百葉結構的部分。
因此,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膜厚為與百葉結構之厚度L1相等或其以上。
4.膜的形狀
另外,如圖4a所示,宜為將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中短邊方向之長度L2設為0.1~3m之範圍內的值,並且將長邊方向之長度L3設為3m以上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將膜設為此種形狀,能夠得到可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且大面積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因此,從更實用的觀點出發,較宜為將短邊方向之長度L2設為0.3~2.5m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設為0.5~2m之範圍內的值。
另外,對於長邊方向之長度L3,較宜為設為15m以上的值,更宜為30m以上的值。
應予說明,L3之上限未予特別限制,但若考慮膜之保管、運輸等,則為1000m左右。
另外,如圖4b所示,各向異性擴散膜10以捲繞成卷狀而成為宜。
該理由是,通過製成卷狀,能夠得到可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之長條狀且更大面積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另外,這是因為,能夠提高保管、攜帶時的操作性,並且能夠提高在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上形成其他光學功能層、或與其他光學部件貼合時的操作性。
5.製造方法
另外,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例如可通過包括下述步驟(a)~(c)之製造方法予以製造。
(a)準備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
(b)對加工片塗佈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之步驟
(c)介由用於使照射光各向異性光擴散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對塗佈層照射作為平行光之活性能量線,形成由沿規定的方向延伸的板狀區域構成的百葉結構之步驟
以下,對上述製造方法,邊參照圖式邊進行具體說明。
(1)步驟(a):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之準備步驟
步驟(a)係準備規定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之步驟。
更具體而言,優選將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在40~80℃之高溫條件下進行攪拌,製成均勻的混合液。
另外,與此同時,宜為通過向混合液中,根據需要添加光聚合引發劑等添加劑後,攪拌至均勻,同時以成為所希望的黏度之方式,根據需要進一步添加稀釋溶劑,從而得到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之溶液。
以下,對步驟(a)進行具體說明。
(1)-1高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i)種類
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中折射率相對高的聚合性化合物 (以下,有時稱為(A)成分)之種類未予特別限定,但宜為其主成分為含有多個芳香環之(甲基)丙烯酸酯。
該理由是,可推斷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為(A)成分,能夠使(A)成分之聚合速度比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B)成分)之聚合速度快,使此等成分間之聚合速度產生規定的差,有效降低兩成分之共聚性。
其結果,進行光硬化時,能夠形成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及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交替延伸的、所謂百葉結構。
另外,可推斷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為(A)成分,能夠在單體之階段中具有與(B)成分充分的相容性,同時在聚合的過程中多個連接的階段使與(B)成分之相容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進一步高效地形成百葉結構。
並且,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為(A)成分,能夠增加百葉結構中之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將與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差調節為規定以上的值。
因此,通過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為(A)成分,能夠與後述的(B)成分之特性共同高效地得到具備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交替延伸的百葉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應予說明,“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在(甲基)丙烯酸酯之酯殘基部分具有多個芳香環的化合物。
另外,“(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雙方。
另外,對於作為此種(A)成分之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而言,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聯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甲基)丙烯酸蒽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聯苯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氧基烷基酯等,或芳香環上之氫原子的一部分被鹵素、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等取代而得的物質等。
另外,對於作為(A)成分之含有多個芳香環的(甲基)丙烯酸酯而言,宜為包含含有聯苯環之化合物,尤宜為包含下述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物。
(通式(1)中,R1~R10各自獨立,R1~R10中之至少一個為下述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剩餘為氫原子、羥基、羧基、烷基、烷氧基、鹵 代烷基、羥基烷基、羧基烷基以及鹵素原子中的任一個取代基。)
(通式(2)中,R11為氫原子或者甲基,碳原子數n為1~4的整數,重複數m為1~10的整數。)
該理由是,推斷通過含有具有特定的結構之聯苯化合物作為(A)成分,能夠使(A)成分及(B)成分之聚合速度產生規定的差,將(A)成分與(B)成分之相容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降低兩成分彼此的共聚性。
另外,能夠增加百葉結構中之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將與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差更容易地調節為規定以上的值。
另外,通式(1)中的R1~R10包含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羥基烷基、以及羧基烷基中之任一種的情況下,宜為使其烷基部分之碳原子數為1~4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使上述碳原子數為超過4的值,則有時(A)成分之聚合速度降低,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變得過低,難以高效地形成百葉結構。
因此,通式(1)中之R1~R10包含烷基、烷氧基、鹵代烷基、羥基烷基、以及羧基烷基中的任一種之情況下,較宜為使其烷基部分之碳原子數為1~3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為1~2之範圍內的值。
另外,通式(1)中之R1~R10宜為鹵代烷基或者除鹵素原子以外的取代基,即以不含有鹵素的取代基為宜。
該理由是,焚燒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等時,防止產生戴奧辛,以從環境保護的觀點出發為宜。
此外,在以往的具備百葉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在得到規定的百葉結構時,出於使單體成分高折射率之目的,通常是對單體成分進行鹵素取代。
在該方面,如果是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物,則即使在不進行鹵素取代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高折射率。
因此,如果是將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進行光硬化而成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即使在不含有鹵素之情況下,也能夠發揮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
應予說明,“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是指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及入射光不擴散直接透射的非擴散入射角度區域之區別被明確控制。
另外,宜為通式(1)中的R2~R9中之任一個為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
該理由是,通過使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之位置為R1及R10以外的位置,能夠在光硬化之前的階段,有效防止(A)成分彼此取向形成結晶。
並且,在光硬化之前的單體階段為液態,即使不使用稀釋溶劑等,也能夠在外觀上與(B)成分均勻地混合。
由此,在光硬化的階段中,能夠使(A)成分及(B)成分以微細的水準進行凝集、相分離,能夠更高效地得到具備百葉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並且,從相同的觀點出發,尤宜為通式(1)中之R3、R5、R6以及R8中的任一個為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
另外,宜為使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中之重複數m通常為1~10的整數。
該理由是,若重複數m為超過10的值,則有時將聚合部位及聯苯 環連接的氧化烯鏈過長,阻礙聚合部位中之(A)成分彼此的聚合。
因此,較宜為使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中之重複數m為1~4的整數,尤宜為1~2的整數。
此外,從相同的觀點出發,宜為使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中之碳原子數n通常為1~4的整數。
另外,還考慮到作為聚合部位之聚合性碳-碳雙鍵的位置與聯苯環過近,聯苯環成為立體障礙,(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的情況,較宜為使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中之碳原子數n為2~4的整數,尤宜為2~3的整數。
另外,作為通式(1)表示的聯苯化合物之具體例,可適宜地舉出下述式(3)~(4)表示的化合物。
式(4)
(ii)分子量
另外,宜為使(A)成分之分子量為200~2,500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推斷通過使(A)成分之分子量為規定的範圍,能夠進一步加快(A)成分的聚合速度,更有效地降低(A)成分及(B)成分之共聚性。
其結果是,在進行光硬化時,能夠更高效地形成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及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交替地延伸的百葉結構。
即,這是因為,若(A)成分之分子量為低於200的值,則由於立體障礙而聚合速度降低,與(B)成分之聚合速度相近,有時易於產生與(B)成分之共聚。另一方面是因為,推斷若(A)成分之分子量為超過2,500的值,則隨著與(B)成分之分子量的差變小,則(A)成分之聚合速度降低,與(B)成分之聚合速度相近,易於產生與(B)成分之共聚,其結果有時難以高效地形成百葉結構。
因此,較宜為使(A)成分之分子量為240~1,500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為260~1,000之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A)成分之分子量可由分子的組成、及由構成原子之原 子量得到的計算值而求得,可使用凝膠滲透色譜法(GPC)作為重均分子量而測定。
(iii)單獨使用
另外,對於本發明中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言,作為形成百葉結構中之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的單體成分,雖然含有(A)成分,但上述(A)成宜為以一個成分而含有。
該理由是,通過如此構成,能夠有效抑制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即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中之折射率的波動,更高效地得到具備百葉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即,(A)成分對(B)成分的相容性低時,例如(A)成分為鹵素系化合物等的情況下,有時並用其他的(A)成分(例如,非鹵素系化合物等)作為用於使(A)成分與(B)成分相容的第3成分。
然而,此時,由於上述第3成分之影響,由(A)成分形成的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中之折射率發生波動,或容易降低。
其結果,有時與由(B)成分形成的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差不均勻,或易於過度降低。
因此,優選選擇具有與(B)成分的相容性之高折射率的單體成分,使用其作為單獨的(A)成分。
此外,例如,若作為(A)成分之式(3)表示的聯苯化合物,則為低黏度,所以具有與(B)成分之相容性,從而能夠作為單獨的(A)成分而使用。
(iv)折射率
另外,宜為使(A)成分之折射率為1.5~1.65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A)成分之折射率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更容易地調節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與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差,更有效地得到具備百葉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即,這是因為,若(A)成分之折射率為低於1.5的值,則與(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有效的光擴散角度區域。另一方面是因為,若(A)成分之折射率為超過1.65的值,則有時雖然與(B)成分之折射率的差變大,但與(B)成分在外觀上的相容狀態也難以形成。
因此,較宜為使(A)成分之折射率為1.52~1.62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1.56~1.6之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所述的(A)成分之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進行硬化之前的(A)成分之折射率。
另外,折射率例如可基於JIS K0062予以測定。
(v)含量
另外,相對於作為後述的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之(B)成分100重量份,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的(A)成分之含量宜為25~400重量份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A)成分之含量為低於25重量份的值,則(A)成分相對於(B)成分之存在比例變少,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寬度與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寬度相比較,過度變小,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之百葉結構。另外,是因為有時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厚度方向中的百葉之長度不充分,不顯示光擴散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若(A)成分之含量為超過400重量份的值,則(A)成分相對於(B)成分之存在比例變多,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寬度與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寬度相比較,過度變大,相反,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之百葉結構。另外,是因為有時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厚度方向中的百葉之長度不充分,不顯示光擴散性。
因此,相對於(B)成分100重量份,較宜為使(A)成分之含量為40~300重量份之範圍內的值,更宜為50~200重量份之範圍內的值。
(1)-2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i)種類
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中折射率相對低的聚合性化合物 ((B)成分)之種類未予特別限定,作為其主成分,例如可舉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在側鏈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含(甲基)丙烯醯基之矽酮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等,尤宜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該理由是,如果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則不僅更容易調節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與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差,而且有效抑制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波動,能夠更高效地得到具備百葉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因此,以下,主要對作為(B)成分之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進行說明。
應予說明,(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雙方。
首先,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由(B1)至少含有2種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2)多元醇化合物、優選為二元醇化合物、較宜為聚亞烷基二醇、以及(B3)(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形成。
應予說明,(B)成分中還含有具有氨基甲酸酯鍵之重複單元的低聚物。
其中,對於作為(B1)成分之至少含有2種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而言,例如可舉出2,4-甲苯二異氰酸酯、2,6-甲苯二異氰酸酯、1,3-苯二亞甲基二異氰酸酯、1,4-苯二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芳香族多異氰酸酯,六甲 基二異氰酸酯等脂肪族多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氫化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脂環式多異氰酸酯,以及該等的縮二脲體,異氰脲酸酯體,以及與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氫之化合物的反應物加成物(例如,苯二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系3官能加成物)等。
另外,其中,尤宜為脂環式多異氰酸酯。
該理由是,如果是脂環式多異氰酸酯,則與脂肪族多異氰酸酯相比較,則易於以立體構象等的關係在各異氰酸酯基之反應速度間設置差值。
由此,能夠抑制(B1)成分僅與(B2)成分反應、(B1)成分僅與(B3)成分反應,使(B1)成分與(B2)成分及(B3)成分可靠地反應,能夠防止產生多餘的副產物。
其結果,能夠有效抑制百葉結構中之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即低折射率板狀區域之折射率的波動。
另外,如果是脂環式多異氰酸酯,則與芳香族多異氰酸酯相比較,能夠將得到的(B)成分與(A)成分之相容性降低至規定的範圍,更高效地形成百葉結構。
並且,如果是脂環式多異氰酸酯,則與芳香族多異氰酸酯相比較,則能夠減小得到的(B)成分之折射率,所以能夠增大與(A)成分之折 射率的差,更可靠地顯示光擴散性,並且,進一步高效地形成光擴散角度區域內的擴散光之均勻性高的百葉結構。
另外,此種脂環式多異氰酸酯中,宜為僅含有2種異氰酸酯基之脂環式二異氰酸酯。
該理由是,如果是脂環式二異氰酸酯,則能夠與(B2)成分及(B3)成分定量地反應,得到單一的(B)成分。
作為此種脂環式二異氰酸酯,可尤宜地舉出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
該理由是,能夠設置對2種異氰酸酯基之反應性有效的差異。
另外,作為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之成分中,作為(B2)成分之聚亞烷基二醇,例如可舉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尤宜為聚丙二醇。
該理由是,如果是聚丙二醇,則黏度低,所以能夠在無溶劑的條件下進行處理。
另外,如果是聚丙二醇,則使(B)成分硬化時,成為該硬化物中之良好的軟鏈段,能夠有效地提高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操作性、安裝性。
應予說明,(B)成分之重均分子量可主要通過(B2)成分之重均分子量進行調節。此處,(B2)成分之重均分子量通常為2,300~19,500, 優選為4,300~14,300,尤宜為6,300~12,300。
另外,作為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之成分中、作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羥基烷酯,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等。
另外,從降低得到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之聚合速度而更高效地形成規定的百葉結構的觀點出發,較宜為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進更宜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
另外,利用(B1)~(B3)成分合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可根據常用方法予以實施。
此時,以莫耳比計,宜為使(B1)~(B3)成分之配合比例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5:1:1~5的比例。
該理由是,通過設為上述的配合比例,能夠高效地合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所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是(B1)成分具有的一個異氰酸酯基分別與(B2)成分具有的2種羥基反應鍵合,進而(B3)成分具有的羥基與2種(B1)成分分別具有的另一個異氰酸酯基反應鍵合而成。
因此,以莫耳比計,較宜為使(B1)~(B3)成分之配合比例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3:1:1~3的比例,更宜為2:1:2的比例。
(ii)重均分子量
另外,宜為使(B)成分之重均分子量為3,000~20,000之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在規定的範圍,能夠在(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間產生一定的差值,有效降低兩成分的共聚性。
其結果,進行光硬化時,能夠高效地形成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和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交替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
即,這是因為,若(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低於3,000的值,則(B)成分的聚合速度加快,與(A)成分的聚合速度相近,易於產生與(A)成分的共聚,其結果是有時難以高效地形成百葉結構。另一方面是因為,若(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超過20,000的值,則有時難以形成由(A)成分和(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交替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或與(A)成分的相容性過度降低,在塗佈階段(A)成分析出。
因此,更優選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為5,000~15,000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7,000~13,000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可使用凝膠滲透色譜法(GPC)來測定。
(iii)單獨使用
另外,(B)成分可以並用分子結構、重均分子量不同的2種以上的物質,從抑制百葉結構中的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的波動的觀點出發,優選僅使用1種。
即,這是因為,使用多個(B)成分時,由(B)成分形成的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中的折射率發生波動,或變高,有時與由(A)成分形成的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差變得不均勻,或過度降低。
(iv)折射率
另外,優選使(B)成分的折射率為1.4~1.55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B)成分的折射率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更容易地調節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與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的折射率的差,能夠更高效地得到具備百葉結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即,這是因為,若(B)成分的折射率為低於1.4的值,則雖然與(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變大,但有可能與(A)成分的相容性變得極端差,無法形成百葉結構。另一方面是因為,若(B)成分的折射率為超過1.55的值,則與(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變得過小,有時難以得到所希望的 入射角度依賴性。
因此,更優選使(B)成分的折射率為1.45~1.54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46~1.52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上述(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進行硬化之前的(B)成分的折射率。
而且,折射率例如可基於JIS K0062予以測定。
另外,優選使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與(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為0.01以上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上述折射率的差為規定的範圍內的值,能夠得到具有光的透射和擴散中的更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和更廣泛的光擴散入射角度區域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折射率的差為低於0.01的值,則有時入射光在百葉結構內全反射的角度域變窄,各向異性光擴散的開口角度變得過度窄。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折射率的差為過度大的值,則(A)成分與(B)成分的相容性變得過差,有可能無法形成百葉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A)成分的折射率和(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為0.05~0.5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1~0.2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此處所謂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 照射進行硬化之前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
(v)含量
另外,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總量100重量%,優選使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的(B)成分的含量為10~80重量%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若(B)成分的含量為低於10重量%的值,則(B)成分相對於(A)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少,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的寬度與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的寬度相比較,變得過小,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百葉結構。另外,是因為有時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厚度方向中的百葉的長度變得不充分。另一方面是因為,若(B)成分的含量為超過80重量%的值,則(B)成分相對於(A)成分的存在比例變大,由(B)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的寬度與由(A)成分形成的板狀區域的寬度相比較,變得過大,相反,有時難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賴性的百葉結構。另外是因為,有時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厚度方向中的百葉的長度變得不充分。
因此,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總量100重量%,更優選使(B)成分的含量為20~70重量%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30~60重量%的範圍內的值。
(1)-3光聚合引發劑
另外,在本發明中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中,優選根據需要含有光聚合引發劑作為(C)成分。
該理由是,通過含有光聚合引發劑,能夠對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線時,高效地形成百葉結構。
在此,光聚合引發劑是指利用紫外線等活性能量線的照射使自由基種產生的化合物。
作為上述光聚合引發劑,例如可舉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異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異丁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甲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代-丙烷-1-酮、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甲酮、二苯甲酮、對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噸酮、2-乙基噻噸酮、2-氯噻噸酮、2,4-二甲基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苯偶醯二甲基縮酮、苯乙酮二甲基縮酮、對二甲基胺苯甲酸酯、寡聚〔2-羥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其中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2種以上組合使用。
應予說明,作為含有光聚合引發劑時的含量,相對於(A)成分和 (B)成分的總量100重量份,優選為0.2~2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5~15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10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1)-4他的添加劑
另外,在不損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可以適當地添加上述化合物以外的添加劑。
作為此種添加劑,例如可舉出防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防帶電劑、聚合促進劑、阻聚劑、紅外線吸收劑、增塑劑、稀釋溶劑、以及流平劑等。
應予說明,相對於(A)成分和(B)成分的總量100重量份,此種添加劑的含量通常優選為0.01~5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02~3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05~2重量份的範圍內的值。
(2)步驟(b):塗佈步驟
如第5a圖所示,步驟(b)是對加工片2塗佈所準備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1的步驟。
作為加工片,可使用塑膠膜、紙中的任一種。
其中,作為塑膠膜,可舉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聚酯系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等聚烯烴系膜,三乙醯纖維素膜等纖維素系膜,以及聚醯亞胺系膜等。
另外,作為紙,例如可舉出玻璃紙、塗佈紙、以及層壓紙等。
另外,若考慮後述的步驟,則作為加工片2,優選為對熱、活性能量線的尺寸穩定性優異的膜。
作為此種膜,在上述膜中,可優選地舉出聚酯系膜、聚烯烴系膜以及聚醯亞胺系膜。
另外,對於加工片,為了在光硬化後,將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容易地從加工片上剝離,優選在加工片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塗佈面側,設置剝離層。
上述剝離層可使用矽酮系剝離劑、氟系剝離劑、醇酸系剝離劑、烯烴系剝離劑等以往公知的剝離劑來形成。
應予說明,加工片的厚度通常優選為25~200μm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作為在加工片上塗佈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方法,例如可利用刮板塗佈法、輥塗法、棒塗法、刮刀塗佈法、模塗法、以及凹版塗佈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來進行。
應予說明,此時,優選使塗佈層的厚度為100~700μm的範圍內的值。
(3)步驟(c):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
如第5b圖所示,步驟(c)是如下的一種步驟:介由用於使照射光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對塗佈層1照射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50,從而形成由在規定的方向延伸的板狀區域(12、14)構成的百葉結構13。
即,作為從照射裝置80照射的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50,通過介 由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從而在該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的光擴散方向K被選擇性地擴散。
因此,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的光擴散方向K選擇性擴散的、具有各向異性的活性能量線50’被照射在塗佈層1的表面。
由此,塗佈層1中含有的折射率不同的(A)成分和(B)成分交替形成在沿上述活性能量線50’的光擴散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板狀區域(12、14),並且硬化,從而形成百葉結構13。
其結果,從上方觀察時,形成了在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的光擴散方向K平行的方向、即本發明的情況下為膜的長邊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使板狀區域(12、14)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13。
另外,本發明中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是指能夠使入射光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的光擴散元件。
即,如第6a圖所示,是指在規定的方向K入射光發生擴散、在與其正交的方向H實際上入射光不發生擴散的光擴散元件。
因此,如第6a圖所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中擴散光的擴散形狀為橢圓形狀。
另外,為第6a圖的情況下,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光擴散方向”稱為方向K。
另外,作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所具有的各向異性的程度,優選使光擴散方向K中的光擴散角度的半值角θk為10~180°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30~90°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優選使非光擴散方向H中的光擴散角度的半值角θh為0~10°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0~5°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如第6b圖所示,光擴散角度的半值角是指橫軸採用擴散光的光擴散角度(°),縱軸採用擴散光的相對強度(-)的情況下,相對強度為0.5的光擴散角度(°)。
另外,作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種類,沒有任何限制,例如,優選使用如第7a圖所示那樣的在表面具有多個微小透鏡的透鏡擴散板60a。
該理由是,如果是此種透鏡擴散板,則不僅能夠更穩定地形成在與其光擴散方向平行的方向使板狀區域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而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對活性能量線的耐氣候性。
即,例如,如第7a圖所示,如果是由具有規則性的凹凸形成的、在表面具有多個微小透鏡的透鏡擴散板60a,則能夠有效地擴大光擴散方向中的光擴散角度的半值角θk,並且有效地縮小非光擴散方向中的光擴散角度的半值角θh,從而能夠發揮優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
另外,在第7a圖中,雖然示出了θh≠0°的透鏡擴散板作為一般的擴散板,但例如也可使用雙凸透鏡那樣的理論上θh=0°的透鏡擴散板。
應予說明,作為透鏡擴散板的原材料,由於透明性和耐氣候性優異,所以優選使用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合成樹脂,或耐氣候性更優異的玻璃。
另外,如第7b圖所示,作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優選具有將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膜面的任意一個方向交替地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的介在用各向異性光擴散膜60b。
該理由是,如果是介在用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則能夠精密地控制擴散光的方向,從而擴散光的亮度的均勻性高,所以能夠更穩定地形成在與其光擴散方向平行的方向使板狀區域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
另外,優選如第5b圖所示,一邊使形成在加工片2上的塗佈層1移動,一邊照射照射光,並且,從上方觀察時,如第8圖所示,使沿塗佈層1的移動方向E的假想線E2’(與膜的長邊方向E1’一致) 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的光擴散方向K所構成的銳角θ3為80°以下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這樣地實施,能夠穩定地形成在膜的長邊方向E1’、或其附近的方向使板狀區域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
因此,優選使沿塗佈層1的移動方向E的假想線E2’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的光擴散方向K所構成的銳角θ3為45°以下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0°以下的值。
另外,優選使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的平行度為10°以下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的平行度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進一步穩定地形成在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光擴散方向平行的方向使板狀區域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
即,若上述平行度為超過10°的值,則使用第6a~6b圖進行說明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的非光擴散方向H中的光擴散角度的半值角θh成為過大的值,有時照射光的各向異性過度降低。
因此,更優選使平行光的平行度為5°以下的值,進一步優選為2°以下的值。
此處,作為用於得到上述平行度的平行光的裝置的一個例子,使用第9圖,對用於照射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裝置80進行說明。
即,照射裝置80例如是如下的裝置:通過使從短弧Hg燈等光源82射出的活性能量線的行進方向依次通過微透鏡陣列84a、棒透鏡84b、以及其他的透鏡(84c~84e)來調節,最終能夠形成平行度高的平行光。
應予說明,本發明中的照射裝置並不限於此。
例如,如果是特開2005-292219、特開2009-173018中公開的那樣、使筒狀物的集合體存在於線上狀光源正下方而通過該筒狀物的集合 體進行活性能量線的照射的類型的照射裝置等,平行光的平行度為上述範圍內的裝置,則可優選地使用。
另外,對塗佈層的活性能量線照射的方式,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方式。
例如,如第10a~10b圖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的方式:將線狀光源70以其長軸方向為與塗佈層1的移動方向E平行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的方式進行配置,並且使線性菲涅爾透鏡62存在於線上狀光源70與塗佈層1之間而照射活性能量線51。
即,線性菲涅爾透鏡62是具有鋸齒狀的截面,在單面呈平行直線狀地形成有由上述截面形狀形成的多個槽而成的透鏡。
因此,如第10a~10b圖所示,通過以線性菲涅爾透鏡62的槽方向為與線狀光源70的長軸方向平行的方式存在,如第10b圖所示,能夠使從線狀光源70的長軸方向觀察時擴散成扇狀的活性能量線51的行進方向在與線性菲涅爾透鏡62正交的方向上統一,形成活性能量線51’。
因此,在此種方式下,也能夠與存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并照射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的情況相同地,得到形成由在膜的長邊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延伸的板狀區域構成的百葉結構而成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應予說明,作為線性菲涅爾透鏡的原材料,由於透明性和耐氣候性優異,所以優選使用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合成樹脂,或耐氣候性更優異的玻璃。
另外,優選使塗佈層的表面中的活性能量線的峰值照度為0.1~50mW/cm2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塗佈層的表面中的活性能量線的峰值照度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更高效地形成在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光擴散 方向平行的方向使板狀區域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峰值照度為低於0.1mW/cm2的值,則有時難以明確形成百葉結構。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峰值照度為超過50mW/cm2的值,則推斷硬化速度變得過快,有時無法明確地形成百葉結構。
因此,更優選使塗佈層的表面中的活性能量線的峰值照度為0.3~10mW/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5mW/cm2的範圍內的值。
應予說明,此處所謂的峰值照度是指照射到塗佈層表面的活性能量線顯示最大值的部分的測定值。
另外,優選使塗佈層的表面中的活性能量線的累計光量為5~3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塗佈層的表面中的活性能量線的累計光量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進一步高效地形成在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光擴散方向平行的方向使板狀區域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
即,這是因為,若上述累計光量為低於5mJ/cm2的值,則有時難以使百葉結構區域從上方朝向下方充分地伸長。另一方面是因為,若上述累計光量為超過300mJ/cm2的值,則有時在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產生著色。
因此,更優選使塗佈層的表面中的活性能量線的累計光量為10~200mJ/cm2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15~150mJ/cm2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一邊使塗佈層移動一邊進行活性能量線的照射時,優選使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0.1~10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
該理由是,通過使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上述範圍內的值,能夠更更進一步高效地形成在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光擴散方向平行的方向使板狀區域延伸而成的百葉結構。
即,這是因為,若使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低於0.1m/分鐘的值,則有時生產率過度降低。另一方面是因為,若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超過10m/分鐘的值,則塗佈層的硬化、換言之百葉結構的形成更快速,相對於塗佈層的活性能量線的入射角度發生變化,有時百葉結構的形成變得不充分。
因此,更優選使塗佈層的移動速度為0.2~5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進一步優選為0.5~3m/分鐘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用於射出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的照射裝置的下端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上端的距離沒有特別限制,但通常優選為0~500cm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1~100cm的範圍內的值。
另外,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下端與塗佈層的表面的距離也沒有特別限制,但通常優選為0.1~500cm的範圍內的值,更優選為1~100cm的範圍內的值。
並且,在第5b圖中,相對於水準載置的塗佈層1,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平行地存在,並且,從與塗佈層1和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的表面正交的方向照射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但本發明的方式並不限於此。
因此,例如,也可以是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傾斜地存在,或從傾斜方向照射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之類的方式。
另外,在步驟(c)中,優選對塗佈層的上表面,在層壓活性能量線透射片的狀態下照射活性能量線。
該理由是,通過層壓活性能量線透射片,能夠有效抑制氧阻礙的影響,更高效地形成百葉結構。
即,這是因為,通過對塗佈層的上表面層壓活性能量線透射片,能夠穩定地防止塗佈層的上表面與氧接觸,並且透射該片,高效地對塗佈層照射活性能量線。
應予說明,作為活性能量線透射片,在步驟(b)(塗佈步驟)中記載的加工片中,如果是可透射活性能量線的加工片,就可以無特別限制地使用。
另外,優選以充分硬化塗佈層的光量,除了作為步驟(c)的活性能量線的照射以外,另外進一步照射活性能量線。
由於以使塗佈層充分硬化為目的,優選此時的活性能量線不是平行光,而是使用在任意的行進方向隨機的光。
另外,通過剝離加工片,活性能量線照射步驟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成為最終可使用的狀態。
【實施例】
以下,參照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進一步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1.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B)成分的合成
在容器內,放入作為(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9,200的聚丙二醇(PPG)1莫耳、收容作為(B1)成分的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2莫耳和作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HEMA)2莫耳後,根據常法使它們聚合,得到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應予說明,聚丙二醇和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均分子量是採用凝膠滲透色譜法(GPC)根據下述條件測定而得的聚苯乙烯換算值。
GPC測定裝置:東曹株式會社製,HLC-8020
GPC層柱:東曹株式會社製(以下,按通過順序記載)
TSK guard column HXL-H
TSK gel GMHXL(×2)
TSK gel G2000HXL
測定溶劑:四氫呋喃
測定溫度:40℃
2.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之製備
接著,向得到的作為(B)成分之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100重量份中,添加作為(A)成分之下述式(3)表示的重均分子量268之鄰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學(株)製,NK ESTER A-LEN-10)100重量份及作為(C)成分之2-羥基-2-甲基苯丙酮5重量份後,在80℃的條件下進行加熱混合,得到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
應予說明(A)成分及(B)成分之折射率是使用阿貝折射儀(ATAGO(公司)製,阿貝折射儀DR-M2,Na光源,波長589nm)基於JIS K0062進行測定,結果分別為1.58及1.46。
式(3)
3.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之塗佈
接著,使用塗佈器將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塗佈在作為加工片的薄片狀的透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以下,稱為PET)上,得到膜厚200μm的塗佈層。
4.塗佈層之光硬化
接著,如第5b圖所示,在得到的塗佈層的上方,以照射透鏡位於與塗佈層之表面的距離為160mm之位置上的方式,固定作為照射裝置之平行光曝光裝置(平行度:3°,照射面積:7cm×7cm)。
另外,在塗佈層上方,以其下面位於與塗佈層之表面的距離為50mm之位置的方式,固定作為各向異性擴散元件60的透鏡擴散板(Optical Solutions(株)製,LSD40×0.2PC10-F12,材質:聚碳酸酯,厚度:254μm,光擴散方向中的光擴散角度之半值角θk:40°,非光擴散方向中的光擴散角度之半值角θh:0.2°)。
接著,在第8圖中,以從上方觀察時沿塗佈層的移動方向的假想線E2’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60的光擴散方向K所構成的銳角θ3為0°的方式,一邊使用輸送機將得到的塗佈層1以0.32m/分鐘的速度平行移動,一邊照射紫外線,得到長邊方向(塗佈層的移動方向)的長度為3m、短邊方向的長度為0.07m、膜厚200μm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此時,塗佈層的表面中的峰值照度為1.92mW/cm2,累計光量為22.17mJ/cm2
應予說明,上述峰值照度和累計光量是通過將安裝有受光器的UV METER(EYE GRAPHICS(公司)製,EYE紫外線積算照度計UVPF-A1)設置在塗佈層的位置上進行測定。
另外,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膜厚是使用定壓厚度測定器(寶製作所(公司)製,TECLOCK PG-02J)進行測定。
另外,對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a而言,如第11圖所示,可確認從上面觀察膜面時,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邊方向(塗佈層的移動方向)所構成的銳角為0°。
即,可知能夠在長邊方向的長度沒有限制的條件下連續地得到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邊方向一致的膜,或者,得到將其捲繞成卷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另外,對於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分別將在與膜的長邊方向正交的面切割的截面的照片示於第12a圖,將在與膜的長邊方向平行且與膜面正交的面切割的截面的照片示於第12b圖。
應予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切割是使用剃刀進行的,截面的照片的拍攝是使用數位顯微鏡(Keyence(公司)製,VHV-1000)進行的。
5.測定
如第11圖所示,從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下側,對該膜從膜面的法線方向(入射角θ1=0°)使光入射。
接著,使用變角測色計(Suga Test(公司)製,VC-2),得到在與膜的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和與膜的長邊方向平行的方向中的擴散光的光 譜圖。
即,如第13a圖所示,得到橫軸採用被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擴散的擴散光的光擴散角度(°)、縱軸採用擴散光的相對強度(-)時的光譜圖。
此處,第13a圖所示的光譜圖A和與膜的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擴散光相對應,光譜圖B和與膜的長邊方向平行的方向中的擴散光相對應。
另外,使用錐光鏡(autronic-MELCHERS GmbH公司制),如第13b圖所示,得到從第11圖中的Z方向觀察時的擴散光的照片。
上述第13a~13b圖所示的結果與由具有第11圖所示的內部結構的膜預測的光擴散特性一致。
〔比較例1〕
在比較例1中,將塗佈層1的光硬化的條件按以下的方式變更,除此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光擴散膜。
即,準備線上狀的高壓水銀燈中附屬有聚光用冷鏡的紫外線照射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ECS-4011GX)。
此時,從上方觀察時,以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與沿塗佈層的移動方向的假想線呈直角(銳角為90°)的方式設置紫外線照射裝置。
接著,在熱線截止濾波器框上設置遮光板,將照射到塗佈層的表面的紫外線設定成從線狀光源的長軸方向觀察時的塗佈層表面的法線為0°的情況下來自線狀光源的直接的紫外線的照射角度為0°。
另外,設定從塗佈層表面至線狀光源的高度為2000mm、峰值照度為1.26mW/cm2、累計光量為23.48mW/cm2
另外,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a如第14圖所示,可確認從膜上方觀察時百葉結構中的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邊方向呈直角(銳角為90°)。
另外,對於得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10a,分別將在與膜的長邊方向正交的面切割的截面的照片示於第15a圖,將在與膜的長邊方向平行且與膜面正交的面切割的截面的照片示於第15b圖。
另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從得到的光擴散膜的下側,對該膜從膜面的法線方向入射光時的光擴散程度。
將得到的擴散光的光譜圖示於第16a圖,將從第14圖中的Z方向觀察時的擴散光的照片示於第16b圖。
上述第16a~16b圖所示的結果與由具有第14圖所示的內部結構的膜預測的光擴散特性一致。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詳細說明,根據本發明,通過實施規定的製造方法,能夠得到形成由在膜的長邊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延伸的板狀區域構成的百葉結構而成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其結果,能夠在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使入射光在與其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其附近的方向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
因此,期待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等能夠對特別是投影螢幕、反射型液晶裝置等中使用的大面積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生產率和高品質化做出顯著的貢獻。
10‧‧‧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12‧‧‧折射率相對高的板狀區域
13‧‧‧百葉結構
14‧‧‧折射率相對低的板狀區域

Claims (6)

  1. 一種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包括:一具有百葉結構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之硬化物,其中該百葉結構是由源自前述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之各自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構成且該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膜面的任意一個方向交替配置而成的百葉結構,並且,從膜上方觀察時,該百葉結構中的所述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邊方向所構成的銳角為80°以下的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其中使該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短邊方向的長度為0.1~3m的範圍內的值,並且,使長邊方向的長度為3m以上的值。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是被捲繞成卷狀而成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其中使該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中的膜厚為100~500μm的範圍內的值。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其中使該折射率不同的板狀區域的寬度分別為0.1~15μm的範圍內的值,並且,將該板狀區域相對於膜厚方向以恒定的傾斜角平行配置而成。
  6. 一種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係一具有百葉結構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製造方法,其中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係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之 硬化物,一具有由源自前述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之各自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構成將使折射率不同的多個板狀區域在沿膜面的任意一個方向交替配置而成具有前述百葉結構的長條狀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驟(a)~(c):(a)準備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種聚合性化合物的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的步驟,(b)對加工片塗佈所述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而形成塗佈層的步驟,(c)介由用於使照射光發生各向異性光擴散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元件對該塗佈層照射作為平行光的活性能量線,從膜上方觀察時,以該百葉結構中的該板狀區域的延伸方向與膜的長邊方向所構成的銳角為80°以下的值的方式形成該百葉結構的步驟。
TW102105946A 2012-03-30 2013-02-21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TWI578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8572A JP5912767B2 (ja) 2012-03-30 2012-03-30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9650A TW201339650A (zh) 2013-10-01
TWI578028B true TWI578028B (zh) 2017-04-11

Family

ID=49366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5946A TWI578028B (zh) 2012-03-30 2013-02-21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12767B2 (zh)
KR (1) KR101964130B1 (zh)
CN (1) CN103364854B (zh)
TW (1) TWI5780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45990B2 (en) 2013-03-29 2018-04-17 Lintec Corporation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855791B2 (ja) 2013-03-29 2016-02-09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10185063B2 (en) 2013-04-30 2019-01-22 Lintec Corporation Optical-diffusion film for display and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WO2014178231A1 (ja) 2013-04-30 2014-11-0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6345259B2 (ja) 2014-10-01 2018-06-2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20160116162A (ko) 2015-03-26 2016-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6515781B2 (ja) * 2015-10-21 2019-05-2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表面微細凹凸シートおよび多層体
JP6955885B2 (ja) 2017-03-31 2021-10-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JP6955884B2 (ja) 2017-03-31 2021-10-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JP2020080372A (ja) * 2018-11-13 2020-05-28 電気興業株式会社 可視光通信システム
JP7369536B2 (ja) * 2019-03-27 2023-10-2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トのロール体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1331A (zh) * 2003-08-30 2005-03-30 夏普株式会社 光控制元件和包括该元件的显示器
TW200622285A (en) * 2004-10-20 2006-07-01 Tomoegawa Paper Co Ltd Anisotropic diffusing medium
WO2007046467A1 (ja) * 2005-10-20 2007-04-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積層光制御フィルム、光制御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光制御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038350A (zh) * 2006-03-17 2007-09-1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光控膜、发光设备以及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8361B2 (ja) 1987-06-11 1995-06-21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制御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702521B2 (ja) 1988-09-01 1998-01-21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光制御板の製造方法
JPH09127331A (ja) * 1995-08-31 1997-05-16 Sumitomo Che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該フィルターを装着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US5767935A (en) * 1995-08-31 1998-06-1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Light control she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6424395B1 (en) * 1998-04-08 2002-07-23 Toppan Printing Co., Ltd. Light scattering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205388B2 (ja) 2002-09-05 2009-01-07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異方性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JP2006003506A (ja) * 2004-06-16 2006-01-0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拡散フィルム、偏光素子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JP4539191B2 (ja) * 2004-06-23 2010-09-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拡散フィルムの作製方法
JP2006330705A (ja) * 2005-04-28 2006-12-07 Fujifilm Holdings Corp 光拡散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ような光拡散フィルムまたは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60246233A1 (en) * 2005-04-28 2006-11-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ight diffusion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869082A (zh) * 2005-05-17 2006-11-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控薄膜
JP4709704B2 (ja) 2006-07-12 2011-06-22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
CN101573637A (zh) * 2006-12-08 2009-11-04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光扩散膜及使用其的面光源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1331A (zh) * 2003-08-30 2005-03-30 夏普株式会社 光控制元件和包括该元件的显示器
TW200622285A (en) * 2004-10-20 2006-07-01 Tomoegawa Paper Co Ltd Anisotropic diffusing medium
WO2007046467A1 (ja) * 2005-10-20 2007-04-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積層光制御フィルム、光制御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光制御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038350A (zh) * 2006-03-17 2007-09-1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光控膜、发光设备以及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64130B1 (ko) 2019-04-02
JP5912767B2 (ja) 2016-04-27
JP2013210409A (ja) 2013-10-10
KR20130111268A (ko) 2013-10-10
CN103364854A (zh) 2013-10-23
CN103364854B (zh) 2017-05-10
TW201339650A (zh) 201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8028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TWI537611B (zh) 光擴散膜及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TWI578026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TWI578027B (zh)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及光擴散膜
TWI620960B (zh) 顯示裝置
TWI610100B (zh) 光擴散層及光擴散膜的製造方法
TWI583541B (zh) 光擴散膜
JP5912766B2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2000512B1 (ko)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KR102000511B1 (ko) 광확산 필름
KR102000510B1 (ko)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2012141591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5883629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148712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