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3637A - 防眩性膜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光扩散膜及使用其的面光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膜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光扩散膜及使用其的面光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3637A
CN101573637A CNA2007800452280A CN200780045228A CN101573637A CN 101573637 A CN101573637 A CN 101573637A CN A2007800452280 A CNA2007800452280 A CN A2007800452280A CN 200780045228 A CN200780045228 A CN 200780045228A CN 101573637 A CN101573637 A CN 1015736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m
optical diffusion
micro concavo
convex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52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友义
冈本庆之
大槻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73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36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膜是这样得到的:在辊状金属模(7)和沿该辊状金属模(7)的外周面配置的膜状透光性基材(9)之间供给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10),以使该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10)成为薄膜的形态,将所述辊状金属模(7)的外周面的微细凹凸结构复制在该薄膜的表面。使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成为透光性薄膜,以使所述透光性薄膜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表面结合而得到,所述辊状金属模(7)是通过在辊状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实施喷砂处理从而形成微细凹凸结构来得到的,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算术平均倾斜角为0.5~3.5度。

Description

防眩性膜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光扩散膜及使用其的面光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性膜,其配置于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部等的显示面之前,用于防止外光照入该显示面,降低显示面的眩光(ぎらつき),使显示于显示面的图像易于辨认。本发明还进一步涉及使用该防眩性膜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尤其涉及适合构成可以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而使用的面光源装置的光扩散膜以及使用该光扩散膜的面光源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防眩性膜,如例如日本专利第3515426号公报(专利文献1)或者日本专利公开2006-154838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使用的是在透明基材的表面形成光扩散性树脂膜的膜。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防眩性膜中,光扩散性树脂膜通过在透光性合成树脂中含有折射率不同于该合成树脂的透光性微粒子,或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来赋予其光扩散性,由此来实现防眩性。又,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防眩性膜中,光扩散性树脂膜通过形状复制在表面形成凹凸形状来赋予光扩散性,由此来实现防眩性。
又,作为背光灯用的光扩散膜,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2000-193805号公报(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光扩散片。但是,在这样的光扩散片中,存在着以下技术问题:
(1)如果是通过使用树脂片的模具复制而形成的光扩散片,则缺乏生产稳定性;
(2)如果使用光偏转元件的指向性高的光源,则发生眩光现象(光斑)。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154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6-1548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0-1938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防眩性膜是在形成光扩散性树脂膜的表面凹凸形状之际,通过形成在树脂膜形成涂料干燥时基于该涂料的组成的自由表面,或者将树脂片的形状复制面复制到树脂层上而制成的。因此,在制造所得到的防眩性膜之际,表面凹凸形状不稳定,或者由于加工工序复杂而难以减低防眩性膜的生产成本。
又,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防眩性膜,尤其在显示装置出射指向性高的光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眩光现象。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制造方面能够容易地提高制品的成品率和生产率,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防眩性膜。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功能方面即使在显示装置出射指向性高的光时,也能减低眩光现象发生的防眩性膜。
又,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高成品率和生产率、连续地制造价格便宜的光扩散膜
又,本发明的其他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光透过性高、无眩光、具有高隐蔽性的光扩散膜。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任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膜是这样得到的:在辊状金属模和沿该辊状金属模的外周面配置的膜状透光性基材之间供给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使该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成为薄膜的形态,将所述辊状金属模的外周面的微细凹凸结构复制在该薄膜的表面,使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成为透光性薄膜,以使所述透光性薄膜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表面结合而得到,所述辊状金属模是通过在辊状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实施喷砂处理从而在该外周面形成微细凹凸结构来得到的,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算术平均倾斜角为0.5~3.5度。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喷砂处理的喷砂粒子是中心粒径为5~45μm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喷砂处理的喷砂粒子是上限粒径45μm以下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局部顶峰(局部山頂)的平均间隔为5~30μm。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凹凸间间距为20~60μm。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0.015~0.3μm、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1~2μm。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防眩性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扩散透过率为3~55%。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防眩性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雾度值为3~55。本发明的一形态中,在法线方向具有峰值的分布的光入射到所述防眩性膜时,出射光的法线亮度的亮度降低率为17%以下。
又,为了解决上述任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部和配置于所述显示部之前的所述防眩性膜,在从所述显示部射入所述防眩性膜的光分布,其半高全宽为40度以下。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显示部包括透过型显示元件和配置于该透过型显示元件的背后的边缘照明方式的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具有:一次光源;导入从该一次光源发出的光、对其进行导光并使该光射出的导光体;配置成从该导光体射出的光射入的光偏转元件,该光偏转元件是在入光面将多个棱镜列相互平行地配置而形成的棱镜片。
为了解决上述一些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膜是这样得到的: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而得到不规则的微细凹凸结构,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在透明基材上固化而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进行复制,从而得到所述光扩散膜,该微细凹凸结构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为5~30μm(较理想的是10~26μm,更理想的是10~20μm)。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光扩散膜是通过使用中心粒径为5~45μm(理想的为10~30μm,更理想的为10~20μm)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所述喷砂处理而得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所述光扩散膜是使用上限粒径为70μm以下(理想的为45μm以下,更理想的为40μm以下,最为理想的是35μm以下)的(理想的是球形的)研磨料微粒子而得到的。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为1.5~9.0度(理想的是1.5~4.6度,较理想的是2.0~4.6度,更理想的是2.5~3.8度)。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所述微细凹凸结构的凹凸间间距Sm为20~80μm(较理想的是25~70μm,更理想的是30~60μm)。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光扩散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较理想的是92%以上)、扩散透过率为20~80%(理想的是25~55%,较理想的是30~50%)。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所述光扩散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较理想的是92%以上),雾度值为25~85(理想的是30~60,更理想的是35~55)。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6~0.7μm(理想的是0.09~0.40μm,更理想的是0.10~0.25μm),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5~2.5μm(较理想的是0.7~2.0μm,更理想的是0.7~1.9μm)。本发明的一形态中,从法线方向向所述光扩散膜射入具有所希望的分布的光时,光扩散膜的出射光的法线亮度的亮度降低率为35%以下(理想的是25%以下,更理想的是20%以下)。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在所述扩散膜的背面赋予有棱镜。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棱镜片为全反射型的棱镜片。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具有使用辊金属模制造的凹凸结构,所述辊金属模预先在辊状金属模表面赋予基本周期性的凹凸结构,再通过在该凹凸结构的斜面上实施喷砂加工来赋予不规则的微细的凹凸形状。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凹凸结构的斜面具有5~20度(理想的是8~18度,更理想的是10~15度)的平均倾斜角。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所述基本有周期性的凹凸结构的间距为10~90μm(理想的是15~60μm,更理想的是20~40μ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指向性高的显示系统,所述显示系统含有上述光扩散膜,向所述光扩散膜入射的光的入光分布的半高全宽为40度以下(理想的是30度以下,更理想的是25度以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面光源系统以及用于该面光源系统的光扩散膜,所述面光源系统具有:一次光源;使该一次光源的光从端面射入、对其进行导光并使该光从出射面射出的导光板;和光扩散膜,所述光扩散膜具有透镜列,所述透镜列使从该导光板射出的光向该出射面的上方偏转,在该光扩散膜上直接配置有液晶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膜是这样得到的: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而得到不规则的微细凹凸结构,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在透明基材上固化而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进行复制,从而得到的光扩散膜,该微细凹凸结构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为10~30μm(理想的是10~26μm)。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赋予有所述透镜列的光扩散膜的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倾斜角为3.0~4.6度(理想的是3.5~4.5度,更理想的是3.5~4.0度)。
为了解决一些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其采用中心粒径为5~45μm(理想的为10~40μm,更理想的为15~35μm)、且上限粒径为45μm以下(理想的是40μm以下,更理想的是35μm以下)的(理想的是球形)微粒子对金属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而得到的微细凹凸结构,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在透明基材上固化而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进行复制,赋予算术平均倾斜角为1.5~4.6度(理想的是2.0~4.0度,最更理想的是2.5~3.8度),且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为5~30μm(理想的是10~26μm,更理想的是10~20μm)的微细凹凸结构。
发明效果
采用以上的发明,由于使用在辊状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实施喷砂处理从而在该外周面形成微细凹凸结构的辊状金属模,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复制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薄膜的表面,形成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倾斜角为0.5~3.5度的透光性薄膜,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容易地提高制品的成品率和生产率、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在从显示部出射指向性高的光的情况下还能够减低眩光现象发生的防眩性膜。
又,采用本发明,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使用辊金属模能够提高成品率和生产率,且能够连续地制造价格便宜的光扩散膜;
(2)光扩散膜由于形成有均一且致密的凹凸结构,故能够制造光透过性高、无眩光、具有高隐蔽性的光扩散膜;
(3)由于没有枚叶生产(枚葉生産),故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显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一实施形态以及使用该防眩性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实施形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2是用来说明辊状金属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显示使用辊状金属模制造防眩性膜的方法的一实施形态的示意图。
图4是显示棱镜片在XZ面内光偏转的情况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一次光源
2 光源反射器
3 导光体
31 光入射端面
32 侧端面
33 光出射面
34 背面
4 棱镜片
41 入光面
411 棱镜列
411a、411b 棱镜面
42 出光面
5 光反射元件
7 模具构件(辊状金属模)
9 透光性基材
10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
11 压力机构
12 树脂罐
13 喷嘴
14 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装置
16 辊状金属构件
28 夹持辊
100 防眩性膜
101 透光性基材
102 透光性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显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一实施形态以及使用该防眩性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实施形态的局部截面图。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透过型液晶显示元件8、位于其背后的边缘照明方式的面光源装置、和防眩性膜100。液晶显示元件8的上表面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显示面起作用,该显示面通过防眩性膜100而被观察者从上方观察。
防眩性膜100配置在液晶显示元件8的上表面上。防眩性膜100包括膜状的透光性基材101和附在该透光性基材的一个主面(图1中为上表面)上的透光性薄膜102。透光性薄膜102的第一主面(图1中为下表面)与透光性基材101的上表面结合,第二主面(图1中为上表面)具有微细凹凸结构。防眩性膜100的入射面由透光性基材101的另一主面(图1中为下表面)构成,该防眩性膜100的出射面由透光性薄膜102的第二主面构成。该防眩性膜100的入射面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显示面即液晶显示元件8的上表面相对配置。因此,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发出的光入射到该防眩性膜100的入射面,在透光性基材101以及透光性薄膜102内行进,并从出射面即透光性薄膜102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面(微细凹凸结构面)出射。
透光性薄膜102的第二主面的微细凹凸结构使用辊状的金属模将形状复制于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薄膜的表面而制成,该辊状金属模通过实施喷砂处理而得到。作为活性能量射线,例如有紫外线、电子射线等。透光性薄膜102的微细凹凸结构面其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形成为0.5~3.5度。通过设在该平均倾斜角范围,能够得到良好的防眩性以及防止眩光的效果。采用喷砂处理,可以良好且稳定地、大面积地形成用于形成这样的平均倾斜角范围的微细凹凸结构面的复制面。微细凹凸结构面的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比较理想的是1.0~3.5度,更为理想的是1.8~3.0度,特别理想的是2.0~2.8度。微细凹凸结构面的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过小的话,则外光影像的映入会增强而有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防眩性。另一方面,微细凹凸结构面的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过大的话,则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导致的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的倾向,而且眩光的发生也有变强的倾向。要抑制眩光的发生,则需要均一且致密的微细凹凸结构,所述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较小比较好。又,如果平均倾斜角过大的话,则有显示画面会变得模糊不清的倾向。
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显示出喷砂压力越大其越大的倾向。为了得到具有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为0.5~3.5度的微细凹凸结构的防眩性膜,例如在辊子表面和喷砂嘴前端的距离为220cm的情况下,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辊金属模的喷砂处理较为理想:
(a)在辊金属模的材质为铜或者维氏硬度200左右的软质镍的情况下:以喷砂压力0.05~0.1Mpa喷射中心粒径为15~20μm的陶瓷珠来进行喷砂处理;
(b)在辊金属模的材质为维氏硬度500左右的硬质镍的情况下:以喷砂压力0.3~0.7Mpa喷射中心粒径为15~20μm的陶瓷珠来进行喷砂处理。
透光性薄膜102的微细凹凸结构面其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为5~30μm较为理想。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更理想的是10~25μm,尤其理想的是10~20μm。微细凹凸结构面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过小的话,有无法体现充分的防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微细凹凸结构面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过大的话,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导致的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的倾向,且眩光的发生也有变强的倾向。要抑制眩光的发生,则需要均一且致密的微细凹凸结构,所述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最好比较小。
透光性薄膜102的微细凹凸结构面其凹凸间间距为20~60μm较为理想。凹凸间间距更理想的是25~55μm,尤其理想的是30~50μm。微细凹凸结构面的凹凸间间距过小的话,有无法体现充分的防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微细凹凸结构面的凹凸间间距过大的话,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导致的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的倾向,且眩光的发生也有进一步变强的倾向。要抑制眩光的发生,则需要均一且致密的微细凹凸结构,所述凹凸间间距最好比较小。
透光性薄膜102的微细凹凸结构面其算术平均粗糙度为0.015~0.3μm、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1~2μm比较理想。算术平均粗糙度更为理想的是0.05~0.3μm,特别理想的是0.07~0.25μm,最为理想的是0.09~0.22μm。十点平均粗糙度更为理想的是0.3~2μm,特别理想的是0.5~1.3μm,最为理想的是0.5~1.1μm。微细凹凸结构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十点平均粗糙度过小的话,有无法体现充分的防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微细凹凸结构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十点平均粗糙度过大的话,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导致的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的倾向。另外,算术平均粗糙度、十点平均粗糙度过大的话,显示画面有变得模糊不清的倾向。
防眩性膜100其全光线透过率90%以上、扩散透过率为3~55%比较理想。又,防眩性膜100其雾度值为3~55比较理想。全光线透过率更为理想的是92%以上。扩散透过率更为理想的是20~55%,特别理想的是25~47%,最为理想的是30~43%。雾度值更为理想的是25~55,特别理想的是30~50,最为理想的是35~47。全光线透过率过小的话,有亮度和显示品质降低的倾向。扩散透过率、雾度值过小的话,有无法体现充分的防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扩散透过率、雾度值过大的话,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导致的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的倾向。又,扩散透过率、雾度值过大的话,有显示画面变得模糊不清的倾向。
更进一步,防眩性膜100在使在法线方向具有峰值的分布的光入射之时,出射光的法线亮度的亮度降低率为17%以下比较理想。亮度降低率更为理想的是12%以下,尤其理想的是10%以下。
以下,对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而得到的不规则的微细凹凸结构,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在透明基板上固化而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进行复制,由此来得到光扩散膜。微细凹凸结构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最好为5~30μm(较理想的是10~26μm,更理想的是10~20μm)。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小于5μm时,会引起光的扩散性能和隐蔽性降低,故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大于30μm时,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会导致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而且眩光(光斑)的发生变强的倾向,也不太理想。要抑制眩光的发生,则需要均一且致密的凹凸结构,所述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最好比较小。
在喷砂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显示出喷砂粒径越大其越大的倾向。又,在喷砂粒径一定的情况下,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显示出喷砂压力越大其越大的倾向。为了得到具有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为5~30μm的微细凹凸结构的光扩散膜,例如在辊表面与喷砂嘴前端的距离为220mm的情况下,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辊金属模的喷砂处理较为理想:
(a)在辊金属模的材质为铜或者维氏硬度200左右的软质镍的情况下:以喷砂压力0.05~0.8Mpa喷射中心粒径为15~20μm的陶瓷珠来进行喷砂处理;
(b)在辊金属模的材质为维氏硬度500左右的硬质镍的情况下:以喷砂压力0.3~0.8Mpa喷射中心粒径为15~20μm的陶瓷珠来进行喷砂处理。
最好使用中心粒径为5~45μm(理想的为10~30μm,更理想的为10~20μm)的基本球形磨料微粒子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磨料的粒径小于5μm时,喷砂的能量弱,金属模表面的加工困难,无法得到用于体现均一且充分的隐蔽性和光扩散性的凹凸结构。又,在使用大于45μm的大粒子的磨料时,凹凸结构的表面粗糙度变得过大,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就会导致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故不太理想。又,凹凸结构粗糙的话,就有可能发生强的眩光,所以不太理想。要抑制眩光的发生,则需要均一且致密的凹凸结构。
最好使用上限粒径70μm以下(理想的为45μm以下,更理想的为40μm以下,最为理想的是35μm以下)的(最好为球形)磨料微粒子。磨料微粒子的上限粒径大于70μm的话,会造成亮点的发生或者局部眩光,故不太理想。所谓上限粒径就是该粒子直径以上的磨料的混入比例1%以下的值。
所述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最好为1.5~9.0度(较理想的是1.5~4.6度,更理想的是2.0~4.6度)。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小于1.5度的话,无法体现充分的扩散性和隐蔽性。另一方面,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大于9.0度的话,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导致的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的倾向,尤其是眩光的发生也有进一步变强的倾向,故不太理想。要抑制眩光的发生,则需要均一且致密的凹凸结构,所述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最好比较小。
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显示出喷砂压力越大其越大的倾向。为了得到具有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为1.5~4.6度的微细凹凸结构的光扩散膜,例如在辊表面和喷砂嘴前端的距离为220cm的情况下,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辊金属模的喷砂处理较为理想:
(a)在辊金属模的材质为铜或者维氏硬度200左右的软质镍的情况下:以喷砂压力0.05~0.2Mpa喷射陶瓷珠来进行喷砂处理;
(b)在辊金属模的材质为维氏硬度500左右的硬质镍的情况下:以喷砂压力0.4~0.6Mpa喷射陶瓷珠来进行喷砂处理。
所述微细凹凸结构面的凹凸间间距Sm最好为20~80μm(较理想的是25~70μm,更理想的是30~60μm)。微细凹凸结构的凹凸间间距Sm小于20μm的话,则无法体现充分的隐蔽性和光扩散性。另一方面,凹凸间间距Sm大于80μm的话,则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导致的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的倾向,故不太理想。要抑制眩光的发生,则需要均一且致密的凹凸结构,所述平均间隔最好比较小。
最好是所述光扩散膜的全光线透过率90%以上(较理想的是92%以上)、扩散透过率为20~80%(较理想的是20~60%,更为理想的是25~55%,最为理想的是30~50%)。作为光扩散膜的特性,从亮度和显示品质的方面考虑,全光线透过率最好90%以上,但出于隐蔽性和光扩散性方面的考虑,扩散透过率最好为20~80%。扩散透过率小于20%的话,则无法体现充分的扩散性和隐蔽性。另一方面,扩散透过率大于80%话,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就会导致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所以不太理想。
最好是所述光扩散膜的全光线透过率90%以上(较理想的是92%以上)、雾度值为25~85(较理想的是25~65,更为理想的是30~60,最为理想的是35~55)。作为光扩散膜的特性,从亮度和显示品质的方面考虑,全光线透过率最好90%以上,但出于隐蔽性和光扩散性方面的考虑,雾度值最好为25~85。雾度值小于25的话,则无法体现充分的上述功能。另一方面,雾度值大于85话,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就会导致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所以不太理想。
最好是所述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7~0.7μm(较理想的是0.07~0.5μm,更为理想的是0.08~0.4μm,最为理想的是0.1~0.25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5~2.5μm(较理想的是0.7~2.0μm,更理想的是0.7~1.9μm)。光扩散膜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小于0.07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小于0.5μm的话,则无法体现充分的扩散性和隐蔽性。另一方面,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于0.7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大于2.50μm的话,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就会导致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的下降变大,所以不理想。
具有所希望的分布的光从法线方向射入所述光扩散膜时,光扩散膜的出射光的法线亮度的亮度降低率最好35%以下(较理想的是30%以下,更理想的是25%以下,最理想的是20%以下)。
在所述光扩散膜的背面也可以附有棱镜。所述棱镜片也可以是全反射型棱镜片。
光扩散膜最好具有使用辊状金属模而制造的凹凸结构,该辊状金属模表面被预先赋予基本周期性的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的斜面上实施喷砂加工,由此该辊状金属模被进一步赋予不规则的微细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结构的斜面最好具有5~20度(理想的是8~18度,更理想的是10~15度)的平均倾斜角。这种平滑斜面的规则结构具有这样的作用:基本上难以诱发光斑,使透过所述光扩散膜的光线有效地折射数次。尽管这样,赋予隐蔽性和任意散射性用的不规则的凹凸微细结构的粗糙度极其轻微皆可,仅这样就能够抑制光斑的发生。最终,能够制造将光斑的发生抑制得较小、且隐蔽性优异的光扩散膜。
所述基本有周期性的凹凸结构的间距最好为10~90μm(理想的是15~60μm,更理想的是20~40μm)。间距小于10μm的话,金属模的制造困难,间距大于100μm的话,则可见与其他光学构件的干扰条纹,所以不理想。
采用以上的光扩散膜,可以构成入射到该光扩散膜的光的入光分布的半高全宽40度以下(理想的是30度以下,更理想的是25度以下)的指向性高的显示系统。在指向性强的显示系统中,具有发生很强的眩光(光斑)的倾向。出于眩光防止效果的考虑,对于入射到光扩散膜的光的入光分布的半高全宽40以下度的指向性高的显示装置,适用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技术的话,改善效果高。
在具有一次光源、使该一次光源的光从端面入射进行导光并从出射面出射该光的导光板以及设有使该导光板出射的光向该出射面的上方偏转的透镜列的光扩散膜的面光源系统中,在该光扩散膜上直接配置有液晶元件,作为所述光扩散膜,可以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而得到的微细凹凸结构,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在透明基材上固化而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进行复制,从而得到的光扩散膜,且该微细凹凸结构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为10~30μm(较理想的是10~26μm)。
所述光扩散膜的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最好为3.0~9.0度(比较理想的是3.0~4.6度,更为理想的是3.5~4.5度,最理想的是3.5~4.0度)。
采用中心粒径为5~45μm(理想的为10~40μm,更理想的为10~35μm)、且上限粒径70μm以下(理想的是45μm以下,更理想的是40μm以下,最为理想的是35μm以下)的(理想的是球形)微粒子对金属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而得到的微细凹凸结构,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在透明基材上固化,而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进行复制,赋予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为1.5~9.0度(理想的是1.5~4.6度,更为理想的是2.0~4.0度,最理想的是2.5~3.8度),且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为5~30μm(理想的是10~26μm,更理想的是10~20μm)的微细凹凸结构,由此来制造光扩散膜。
图2是用来说明辊状金属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立体图。支承至少外周部由铬、镍、不锈钢(SUS)、铜、铝、黄铜、钢等金属构成的辊状金属构件16以使其旋转轴(旋转中心)呈水平,在辊状金属构件16的上方,以能与辊状金属构件16的旋转轴平行地往复移动的形态配置喷砂装置的喷嘴(喷砂嘴)104。该喷砂嘴104对着辊状金属构件16的旋转轴。在停止辊状金属构件16的旋转的状态下,一边使喷砂嘴104沿着辊状金属构件16的旋转轴向第1方向移动,一边从喷砂嘴104向辊状金属构件16的外周面排出喷砂粒子。由此,辊状金属构件16的外周面的沿旋转轴方向延伸的所希望宽度的带状区域被喷砂。接着,在使辊状金属构件16绕着旋转轴旋转所希望的角度之后停止旋转,同样地,一边使喷砂嘴104沿着辊状金属构件16的旋转轴向第2方向移动,一边从喷砂嘴104向辊状金属构件16的外周面排出喷砂粒子。由此,辊状金属构件16的外周面的沿旋转轴方向延伸的所希望宽度的带状区域被喷砂。该带状区域可以与上次喷砂粒子排出时的带状区域部分重合。以下也同样操作,对辊状金属构件16的全部外周面实施喷砂处理,从而得到在外周面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辊状金属模。
以上那样的喷砂处理中的喷砂粒子,其中心粒径最好为5~45μm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作为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列举有球形陶瓷珠、球形玻璃珠。中心粒径更理想的是10~30μm,尤其理想的是10~25μm。磨料微粒子的中心粒径过小的话,喷砂的能量弱,金属构件表面的加工困难,具有无法得到用于体现均一且充分的防眩性的微细凹凸结构的倾向。又,在磨料微粒子的中心粒径过大时,微细凹凸结构面的表面粗糙度变得过大,有过多的散射或返回光导致的透过光的损失以及亮度过度降低的倾向,又,有微细凹凸结构粗糙、发生强的眩光的倾向。又,喷砂处理中的喷砂粒子最好为上限粒径45μm以下的磨料微粒子。上限粒径更理想的是30μm以下,尤其理想的是25μm以下。磨料微粒子的上限粒径过大的话,有易于发生亮点或者局部眩光的倾向。在此所述的上限粒径定义为该粒子直径以上的磨料的混入比例1质量%以下的值。
图3是显示使用上述那样的辊状金属模制造防眩性膜100的方法的一实施形态的示意图。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制造。
图3中,符号7是在圆筒状外周面上形成形状复制面而成的模具构件(上述辊状金属模),该形状复制面复制形成作为防眩性膜100的出光面而起作用的透光性薄膜102的上表面(凹凸结构面)。如图3所示,在辊状金属模7,沿着其外周面即形状复制面供给有膜状的透光性基材9(101),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从树脂罐12经由喷砂嘴13被连续供给于辊状金属模7与透光性基材9之间。在透光性基材9的外侧,设置有使被供给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厚度均一的夹持辊28。可使用金属制辊、橡胶制辊等作为夹持辊28。又,为了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厚度均一,夹持辊28最好在圆度、表面粗糙等方面被高精度地加工,橡胶制辊的情况下,最好是橡胶硬度60度以上的高硬度辊。该夹持辊28需要正确地调整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薄膜厚度,其通过压力机构11来进行操作。作为该压力机构11,可以使用液压缸、气压缸、各种螺栓机构等,但出于机构的简便等考虑,最好是气压缸。气压通过压力调整阀等来进行控制。
为了使所得到的透光性薄膜(102)的厚度为一定,被供给于辊状金属模7和透光性基材9之间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最好保持一定的粘度。粘度范围一般来说,较理想的是20~3000mPa·S的范围,更理想的是100~1000mPa·S的范围。由于将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粘度设为20mPa·S以上,因此无需为了使透光性薄膜的厚度为一定,而将夹持压力设定得极低或极端加速成形速度。如果将夹持压力设定得极低,则有压力机构11无法稳定动作的倾向,透光性薄膜(102)的厚度也变得不是一定。又,如果极端地加速成形速度,则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量不足,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固化不充分的倾向。另一方面,通过将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粘度设定为3000mPa·S以下,可以将固化性组合物10充分地遍及辊状金属模的形状复制面结构的细微部,从而不会发生凹凸结构的精确复制困难、气泡混入导致易于发生缺陷或成形速度极端低下导致生产率恶化等问题。因此,要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粘度保持为一定,最好在树脂罐12的外部或内部设置护套加热器、温水罩等热源设备以使得能够进行固化性组合物10的温度控制。
将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供给于辊状金属模7的外周面和透光性基材9之间后,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被夹持于辊状金属模7和透光性基材9之间的状态下,从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装置14通过透光性基材9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10聚合固化来进行形成于辊状金属模7的外周面的形状复制面的复制。作为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装置14,可以使用化学反应用化学灯、低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可见光卤素灯等。作为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量,最好设为200~600nm波长的累积能量为0.1~50J/cm2这样的程度。又,作为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氛围,可以在空气中,也可以在氮或氩等惰性气体的氛围下。接着,将包含透光性基材9(101)和由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形成的透光性薄膜(102)的防眩性膜(100)从辊状金属模7起模。
采用以上那样的防眩性膜100的制造方法,由于使用辊状金属模7连续地得到防眩性膜,因此模具构件的耐久性高,提高了制品的成品率,也提高了生产率,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又,这种方法中,由于通过喷砂处理形成辊状金属模7的形状复制面,因此可以容易且正确地形成能够减低眩光现象发生的微细凹凸结构。
透光性薄膜102的厚度例如为10~50μm,理想的是15~40μm,更理想的是20~30μm。透光性薄膜102的厚度如果过小,则光学特性容易因一点点膜厚不均而变得不稳定,如果透光性薄膜102的厚度过大的话,则容易发生弯曲,柔软性容易降低,材料成本也容易上升。
透光性薄膜102的微细凹凸结构面,为了使其难以受损坏,最好具有铅笔5H以上的硬度。
透光性薄膜102由例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构成,出于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的亮度等方面的考虑,最好具有高的折射率,具体来说,其折射率1.49以上,更理想的是1.5以上,最理想的是1.6以上。作为形成透光性薄膜102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只要是利用紫外线、电子射线等活性能量射线使其固化的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有聚酯类、环氧系树脂、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等。其中,出于光学特性等方面的考虑,(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尤其理想。作为使用于这样的固化树脂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出于操作性和固化性等方面考虑,最好是以多官能丙烯酸酯以及/或者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以下,也记载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官能的丙烯酸酯以及/或者甲基丙烯酸酯(以下,也记载为单(甲基)丙烯酸酯)、以及利用活性能量射线的光聚合引发剂为主要成分。作为代表性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列举有多元醇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环氧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使用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作为单(甲基)丙烯酸单酯,列举有一元醇的(甲基)丙烯酸酯、多元醇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尤其是,透光性薄膜102最好由以多官能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树脂构成。
又,为了赋予防污性,最好使用亲水性或者氟系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
透光性薄膜102也可以在内部含有光扩散材料。作为光扩散材料,可以合适地选择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铝、玻璃等无机系微粒子、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氨酯、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苯鸟粪胺、三聚氰酰胺等交联有机微粒、或硅酮系微粒等。另外,也可以根据目的并用两种以上的光扩散材料。光扩散材料的平均粒径例如为2.0~10μm,理想的是3~8μm,更理想的是3~6μm。粒径小于2μm的话,有可能造成着色和防眩性降低,如果粒径大于10μm的话,则有眩光变强的倾向。但是,也可以在所述粒径的范围内,适当地混合使用2种平均粒径的扩散材料。光扩散材料的粒径分布的标准差例如为5μm以内。光扩散材料与分散有光扩散材料的透光性薄膜胶粘剂的折射率差例如为0.03~0.09。另外,光扩散材料相对于透光性薄膜102的重量比例例如为20%以下,理想的是10%以下,更理想的是5%以下。
透光性基材101的材料最好是透过紫外线、电子射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的材料,可以使用柔软的玻璃板等作为透光性基材101的材料,尤其理想的是使用双折射性小的三乙酸酯(TAC)膜或在该膜上实施了硬质涂层或者防静电干扰涂层的透光性基材。作为其他的透光性基材,较理想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以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丙烯酸系树脂、二乙酰基纤维素以及三乙酰基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聚苯乙烯(PSt)以及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等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PE)、聚丙烯(PP)、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以及乙烯·丙烯共聚物(EP)等的烯烃系树脂、尼龙以及芳香族聚酰胺(PA)等聚酰胺系树脂、聚碳酸酯系(PC)树脂、氯乙烯系树脂(PVC)、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系树脂等透明树脂片或膜。透光性基材101的厚度,出于强度或操作性等的作业性等考虑,例如较理想的是10~300μm,更理想的是20~200μm,尤其理想的是30~100μm。另外,为了提高由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构成的透光性薄膜102与透光性基材101的附着力,最好在透光性基材101的表面上实施增粘涂层处理等提高附着力的处理。
如图1所示,边缘照明方式的面光源装置包括:板状的导光体3,所述导光体3将至少一个侧端面作为光入射端面31,将与此基本垂直交叉的一个主表面作为光出射面33;与该导光体3的光入射端面31相对配置、由光源反射器2覆盖的线状的一次光源1;配置于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上的作为光偏转单元的透镜片即棱镜片4;与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33相反侧的背面34相对而配置的光反射元件5。
导光体3与XY面平行配置,整体呈矩形板状。导光体3有4个侧端面,将其中与YZ面平行的1对侧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侧端面作为光入射端面31。光入射端面31与一次光源1相对配置,发自于一次光源1的光入射到光入射端面31,被导入导光体3内。本发明中,例如,与光入射端面31相反侧的侧端面32等的其他侧端面也可与光源相对配置。
与导光体3的光入射端面31大致垂直相交的2个主面,分别与XY面基本平行,其中任意一个面(图中为上表面)为光出射面33。通过对光出射面33赋予粗糙面或由透镜列构成的指向性光射出机构,将从光入射端面31入射的光导入导光体3中的同时,从光出射面33在与光入射端面31以及与光出射面33垂直相交的面(XZ面)内射出有指向性的光。该XZ面内分布中的出射光光度分布的峰值方向(峰值光)与光出射面33构成的角度为α。角度α例如为10~40度,出射光光度分布的半高全宽例如为10~40度。
在导光体3表面形成的粗糙面或透镜列,基于谋求光射出面33内的亮度的均匀度的角度来看,理想的是依据ISO4287/1-1984的平均倾斜角θa为0.5~15度的范围。平均倾斜角θa更理想的是1~12度的范围,尤其理想的是1.5~11度的范围。该平均倾斜角θa优选根据导光体3的厚度(d)和入射光传播方向的长度(L)的比(L/d)来设定最佳范围。即,使用L/d为20~200左右的导光体作为导光体3时,平均倾斜角θa优选0.5~7.5度,更优选1~5度的范围,进一步优选1.5~4度的范围。此外,使用L/d为20以下左右的导光体作为导光体3时,平均倾斜角θa优选7~12度,更优选8~11度的范围。
形成于导光体3的粗糙面的平均倾斜角θa,可依据JIS B0601:’82、以及B0031:’82,使用触针式表面粗糙度计测定粗糙面形状,将测定方向的坐标设定为x,从得到的截面曲线函数f(x),使用以下的式(1)和式(2)求得。
Δa=(1/L)∫0 L|(d/dx)f(x)|dx...(1)
θa=tan-1(Δa)...(2)
此处,L为测定长度,Δa为平均倾斜角θa的正切。
此外,作为导光体3,其光出射率优选0.5~5%的范围,更优选1~3%的范围。通过令光出射率在0.5%以上,具有从导光体3射出的光量变多而得到充分的亮度的倾向。另外,通过令光射出率在5%以下,可以防止一次光源1附近射出大量光,光出射面33内的X方向的出射光的衰减变小,具有光射出面33的亮度的均匀度提高的倾向。通过将导光体3的光射出率设定为0.5~5%,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内)中的峰值光的角度相对于光出射面的法线在50~80度范围,可以从导光体3出射指向性高的出射特性的光,该光在与光入射端面和光射出面两者垂直的XZ面中的出射光光度分布(XZ面内)的半高全宽为10~40度,可以用棱镜片4使其射出方向有效地偏转,可提供具有高亮度的面光源装置。
本发明中,对导光体3的光射出率如下定义。光出射面33的光入射端面31侧的端缘的出射光的光强度(I0)与相距光入射端面31侧的端缘距离L的位置的出射光强度(I)之间的关系是,若将导光体3的厚度(Z方向尺寸)设定为d的话,满足以下式(3)的关系。
I=I0(A/100)[1-(A/100)]L/d...(3)
此处,常数A为光出射率,是光出射面33的与光射入端面31垂直相交的X方向上的每个单位长度(相当于导光体厚度d的长度)中从导光体3出射的光的比率(百分率:%)。光射出率A可以通过在纵轴取光出射面23的出射光的光强度的对数,在横轴取(L/d),将其关系标绘,从其斜度求得。
此外,本发明中,也可通过在导光体内部混入分散光扩散性微粒子来替代如上的在光出射面33上形成光射出机构或者两者并用,以赋予指向性光出射机构。
另外,对于没有被赋予指向性光出射机构的主面即背面34,为了控制导光体3的出射光在平行于一次光源1的面(YZ面)上的指向性,在横穿光入射端面31的方向,更具体的是,在相对于光入射端面31基本垂直方向(X方向)上,作成排列有延伸的多个棱镜列的棱镜列形成面。该导光体3的背面34的棱镜列的排列间隔例如可在10~100μm的范围,优选30~60μm的范围。此外,导光体3的背面34的棱镜列的顶角例如可在85~110度的范围。这是因为,通过将顶角设置为该范围,可以令导光体3的出射光适度聚光,可提高面光源装置的亮度,顶角更优选90~100度的范围。
棱镜片4配置于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33上。棱镜片4由片状透光性构件构成,其2个主面即第1面41以及第2面42整体互相平行排列,各自整体与XY面平行。一个主面即第1面41(与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33相对的主面)被设置为入光面,另一个主面42被设置为出光面。入光面41被设置为是多个沿Y方向延伸的棱镜列互相平行排列的棱镜列形成面。出光面42为平坦面。
图4中示意性地表示了棱镜片4带来的XZ面内光偏转的情况。在该图中表示了在XZ面内来自导光体3的峰值光(与出射光分布的峰值对应的光)的行进方向的一个例子。从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33以角度α倾斜出射的大部分峰值光向棱镜列411的第1棱镜面411a入射,基本上由第2棱镜面411b内面全反射,大致在出光面42的法线方向行进,从出光面42出光。该光分布的半高全宽与导光体的出射光分布的半高全宽基本相同,在40度以下,例如为10~40度。又,在YZ面内,也有上述的导光体背面34的棱镜列的作用,可以在大范围的区域内充分地提高出光面42的法线方向的亮度。
又,棱镜片4的棱镜列411的棱镜面411a、411b的形状不限于单一的平面,例如可以为剖面凸多角形状或凸曲面形状,据此,可以谋求进一步的高亮度化或窄视野化。
在棱镜片4中,出于精确地制作所期望的棱镜列形状、得到稳定的光学性能、同时抑制组装作业时或使用光源装置时棱镜列顶部的磨耗或变形的目的,可在棱镜列的顶部形成顶部平坦部或者顶部曲面部。此时,顶部平坦部或者顶部曲面部的宽度在3μm以下,但出于抑制面光源装置的亮度下降或粘附现象引起的亮度不均一图像的产生的考虑,更理想的是顶部平坦部或者顶部曲面部的宽度在2μm以下,进一步理想的是在1μm以下。
一次光源1是沿Y方向延伸的线状光源,作为该一次光源1,可使用例如荧光灯和冷阴极管。此时,一次光源1不仅可以如图1所示与导光体3的一个侧端面相对设置,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在相反侧的侧端面。
光源反射器2是减少损耗地将一次光源1的光导入导光体3的构件。作为其材质,可使用例如表面具有金属蒸镀反射层的塑料膜。如图所示,光源反射器2避开了棱镜片4,从光反射元件5的端缘部外表面,经过一次光源1的外表面,向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端缘部卷绕。另一方面,光源反射器2也可以从光反射元件5的端缘部外表面,经过一次光源1的外表面,向棱镜片4的出光面端缘部卷绕。也可以在导光体3的光射入端面31以外的侧端面,附上与此种光源反射器2相同的反射构件。
作为光反射元件5,可使用例如表面有金属蒸镀反射层的塑料片。本发明中,作为光反射元件5,也可使用通过金属蒸镀等形成于导光体3背面34上的光反射层等来代替反射片。
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面光源装置,使用的是利用了形成于棱镜片4的入光面41的棱镜列的棱镜面内的内面反射的装置,因此该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发出的光的指向性高。基于此,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出射的光的分布的半值全宽例如为40度以下,理想的是30度以下,更理想的是25度以下。在这样指向性高的显示装置中,有较强眩光(光斑)发生的倾向。但是,本实施形态中,由于使用了防眩性膜100,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这样的眩光。即,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相对于入射的光的分布的半值全宽为40度以下的指向性高的显示装置,有效地发挥了防止眩光的效果。
在以上的实施形态中,仅仅在透光性基材101的一个主面上连接透光性薄膜102而形成防眩性膜,但本发明中,也可以在透光性基材101的两个主面上连接透光性薄膜102而形成防眩性膜。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1】
使该辊状构件以10度的步距围绕旋转轴旋转再使其停止,所述辊状构件在直径200mm以及长度600mm的辊状铁构件的外周面上实施了厚度为300μm的镀铜,为了防止铜的氧化,再进一步实施了镀镍。在各停止状态下,如图2所说明的那样,从喷砂嘴104排出喷砂粒子来进行喷砂处理。在该喷砂处理中,在距离辊状构件的表面220mm的位置配置排出口径为φ8mm的喷射嘴,向辊状构件的旋转中心喷射中心粒径为15~20μm、上限粒径为21μm的球形状的陶瓷珠粉末。分别将喷砂粒子的排出压力设为0.2Mpa。由此,得到在外周面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辊状金属模。
接着,如图3所说明的那样,将所述辊模与橡胶夹持辊平行地相邻配置,沿着辊模将由厚度188μm的PET膜(东洋纺织公司制造,商品名A4300)构成的透光性基材供给于它们之间,利用与橡胶夹持辊连接的气压缸,将透光性基材夹持在橡胶夹持辊和辊状模具之间。
另一方面,将以下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调整为粘度300mPa·S/25℃。
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
丙烯酸苯氧基乙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公司制造ビスコ一ト#192):50重量份
双酚A-二环氧-丙烯酸酯(共荣社油脂化学工业公司制造环氧酯3000A):50重量份
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西巴-盖吉(チバガイギ一)公司制造ダロキユア1173):1.5重量份
将该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提供给通过橡胶夹持辊夹持于辊状模具的透光性基材的一表面上。一边使辊状模具旋转,一边在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被夹持在辊状模具与透光性基材之间的状态下,从紫外线照射装置照射紫外线,使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聚合固化,复制辊状模具的形状复制面的微细凹凸结构。其后,从辊状模具上脱模,得到防眩性膜。
关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采用以下方法测定其特性,并进一步进行目测评价。其结果显示于以下的表1中。
(特性测定以及目视评价)
(1)雾度值(Hz)、全光线透过率(Tt)以及扩散透过率(Dfs)使用雾度测量仪(ヘイズメ一タ一)NDH2000(日本电色工业制造),按照JIS K7361-1、K7105、K7136来进行测定。
(2)表面凹凸间距(Sm)、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算术平均粗糙度(Ra)、十点平均粗糙度(Rz)以及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都使用触针式表面粗糙度计SURFCOM1400LCD(东京精密制造),根据JIS B0601:’94以及B0031:’94来进行测定。另外,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能够以触针式表面粗糙度计的测定方向的坐标为x,利用以下的式子(4)从所得到粗糙度曲线函数g(x)求得:
RΔa=tan-1[(1/L)∫0 L|(d/dx)g(x)|dx]...(4)
此处,L为测定长度。
(3)法线亮度降低率测定是,准备半值全宽为17度、出射光峰值角度位于法线(0度)±0.5度的位置、且具有单一峰值出射光分布特性的、14.1英寸尺寸的高指向性面光源装置,在其上放置所述制造的防眩性膜,以放置前的法线亮度作为基准求得法线亮度的降低率(α)。关于该亮度测定,使用拓普康制BM7作为受光机。
(4)防眩性能的目视评价是将所述防眩性膜粘贴固定在150×150mm的平板丙烯酸树脂上,从大致法线方向观察其上方2000mm的40瓦(形)圆筒状荧光灯的移动,以目测辨别该荧光灯的轮廓形状为何种程度,由此来目视判断防眩性能。
(5)关于眩光,在所述(3)使用的高指向性的面光源装置上放置所述防眩性膜,在暗房中通过目视观察来评价其眩光程度。
(6)关于缺陷隐蔽性,以以下方法进行评价。在将冷阴极管配置在侧面的15英寸尺寸的丙烯酸树脂制导光体的光出射面上,以棱镜列形成面朝下的形态放置未被赋予透光性薄膜的棱镜片,利用反射片覆盖导光体的侧面以及背面,从而得到面光源装置。使形成有具有多种空间频率的干涉条纹图案的图(チヤ一ト)(厚度1.5mm)以形成有干涉条纹的面朝下的形态搁在与该棱镜片的棱镜列形成面相反侧的平坦面即透光性基材的主面之上,再以上述光扩散性光学膜的具有凹凸结构的面朝上的形态将上述光扩散性光学膜进一步放置在该图(チヤ一ト)之上。在此,干涉条纹图案是将白线和黑线的组合作为1个线对(ラインペア),将1mm宽度中该线对的设置组数表示为空间频率。调查从光扩散性光学膜之上观察图的干涉条纹时多少线对以上的干涉条纹目视无法识别,将该线对数定义为该光扩散性光学膜的隐蔽度。使用1p/mm作为单位,其值越小表示光学膜的隐蔽性越高。
【实施例2~5】
除了喷砂粒子使用中心粒径为10~35μm、上限粒径为45μm的球形状的玻璃珠、将喷砂粒子的排出压力分别设为0.3Mpa、0.4Mpa、0.5Mpa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在辊状金属模外周面形成微细凹凸结构,使用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制作防眩性膜来进行评价。其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
【实施例6】
在喷砂处理中,除了喷砂粒子使用中心粒径为45~75μm、上限粒径为106μm的球形玻璃珠、排出压力设为0.4Mpa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制作防眩性膜来进行评价。其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
【实施例7~10】
除了对未实施镀镍的辊金属模进行喷砂处理、以及喷砂条件如表1所示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防眩性膜。所制作的防眩性膜的粗糙特性和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11】
以一分钟内20次的旋转速度使辊状构件围绕旋转轴连续旋转,该辊状构件在直径200mm以及长度600mm的辊状铁构件的外周面实施了厚度为300μm的镀铜,为了防止铜的氧化,再进一步实施了镀镍。在使辊状构件旋转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使喷砂粒子从喷砂嘴104排出来实施喷砂处理。在该喷砂处理中,在距离辊状构件表面220mm的位置配置排出口径为φ8mm的喷射嘴,向辊状构件的旋转中心喷射中心粒径为15~20μm、上限粒径为41μm的球形状的陶瓷珠粉末。将喷砂粒子的排出压力设为0.1Mpa。由此,得到在外周面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辊状金属模。使用这样的辊状金属模,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防眩性膜来进行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12~20】
除了辊状构件与喷砂嘴之间的距离如表1所示之外,其余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在辊金属模外周面形成微细凹凸结构,采用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制作防眩性膜来进行评价。其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
【比较例1】
在喷砂处理中,除了喷砂粒子使用中心粒径为45~75μm、上限粒径为106μm的球形玻璃珠,排出压力设为0.5Mpa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制作防眩性膜来进行评价。其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
【比较例2】
为了得到表面的微细凹凸构造,对将平均粒径为5μm的丙烯酸系扩散材料微粒子和胶粘剂树脂溶解于甲苯/MEK=60/40(重量比)的混合溶剂的涂布液进行调整,将该涂布液凹板式涂敷(グラビヤコ一ト)于PET基材膜之后,使溶剂干燥并将其除去。由此,得到厚度为6μm的表面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防眩性膜。作为所述胶粘剂树脂,使用聚酯多元醇/异氰酸酯系混合树脂(拜伦(バイロン)200),而且使所述丙烯酸系扩散材料微粒子(总研化学制造)相对于胶粘剂树脂以5∶95的比例进行混合,将其作为总的固体成分来使用。该固体成分浓度调整为涂布液的20%。
关于采用以上方法通过涂层工艺而制作的防眩性膜,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中。
Figure A20078004522800251
Figure A20078004522800261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光扩散膜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21】
<评价方法>
(1)雾度值(Hz)、全光线透过率(Tt)、扩散透过率(Dfs):与上述同样地进行。
(2)表面凹凸间隔(Sm)、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算术平均粗糙度(Ra)、十点平均粗糙度(Rz)、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与上述同样地进行。
(3)眩光评价:在将冷阴极管配置在侧面的15英寸尺寸的丙烯酸树脂制导光体的光出射面上,以棱镜列形成面朝下的形态放置14.1英寸尺寸的全反射形棱镜片M268YK(三菱丽阳制造),利用反射片覆盖导光体的侧面以及背面,从而得到面光源装置。所得到的面光源装置其半值全宽为17度、出射光峰值角度位于法线(0度)±0.5度的位置、且具有单一峰值出射光分布特性。在其上放置所制造的防眩性膜,在暗房内目视评价其眩光程度。再进一步使用BM7(拓普康制造)评价法线亮度降低率(α)。但是,在背面赋予透镜列的情况(实施例53~84)是在所述14.1英寸导光板之上放置本试制的带有透镜列的光扩散膜替代上述M268Y来进行眩光的目视评价。
(4)缺陷隐蔽性:使形成有具有多种空间频率的干涉条纹图案的图(チヤ一ト)(厚度1.5mm)以形成有干涉条纹的面朝下的形态搁在与(3)的面光源装置的棱镜片的棱镜列形成面相反侧的平坦面即透光性基材的主面之上,再以上述光扩散性光学膜的具有凹凸结构的面朝上的形态将上述光扩散性光学膜进一步放置在该图(チヤ一ト)之上。在此,干涉条纹图案是将白线和黑线的组合作为1个线对(ラインペア),将1mm宽度中该线对的设置组数表示为空间频率。调查从光扩散性光学膜之上观察图的干涉条纹时多少线对以上的干涉条纹目视无法识别,将该线对数定义为该光扩散性光学膜的隐蔽度。使用1p/mm作为单位,其值越小表示光学膜的隐蔽性越高。
【样品制作】
每次以10度步距使辊状金属模旋转,同时对其进行喷砂加工,所述辊状金属模在直径φ200mm、长度730mm的铁心外周部上实施了厚度为300μm的镀铜,为了防止铜的氧化,再进一步实施了镀镍。喷砂加工如表2所示那样,在距离辊表面220mm的位置配置φ8mm的喷射嘴,向辊状金属模的旋转中心以排出压力0.2Mpa喷射磨料来进行加工。所述磨料使用中心粒径为15~20μm、上限粒径为41μm的球形的陶瓷珠(#1000),将它们喷射在所述金属模的整个面,制作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辊金属模。
接着,将所述辊模与橡胶夹持辊平行地相邻配置,沿着辊模将由厚度188μm的PET膜(东洋纺织公司制造,商品名A4300)构成的透光性基材供给于它们之间,利用与橡胶夹持辊连接的气压缸,将透光性基材夹持在橡胶夹持辊和辊状模具之间。
另一方面,在以下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中进一步混合10重量分的与所述紫外线固化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8、粒径为3μm的硅酮微粒(トスパ一ル130:东芝硅酮制造),调整为粘度300mPa·S/25℃。
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
丙烯酸苯氧基乙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公司制造ビスコ一ト#192):50重量份
双酚A-二环氧-丙烯酸酯(共荣社油脂化学工业公司制造环氧酯3000A):50重量份
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西巴-盖吉)チバガイギ一公司制造,ダロキユア1173):1.5重量份
将该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提供给通过橡胶辊夹持于辊模的透光性基材的一表面上。一边使辊模旋转,一边在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被夹持在辊模与透光性基材之间的状态下,从紫外线照射装置照射紫外线,使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聚合固化,复制辊模的形状复制面的凹凸结构。其后,从辊模上脱模,得到防眩性膜。所制作的光扩散膜的粗糙特性和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22~29】
在喷砂加工之际,除了使用中心粒径为10~35μm、上限粒径为45μm的球形玻璃珠,如表2那样设置喷砂距离以及喷砂排出压力之外,其余与实施例21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光扩散膜。所制作的光扩散膜的粗糙特性和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0~44】
在喷砂加工之际,除了如表2那样设定中心粒径、上限粒径、喷砂距离、围绕旋转轴的步距角度以及喷砂排出压力,还有未在辊状构件上实施所述镀镍之外,其余与实施例21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防眩性膜。所制作的光扩散膜的粗糙特性和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45】
以一分钟内20次的旋转速度使辊状构件围绕旋转轴连续旋转,该辊状构件在直径200mm以及长度600mm的辊状铁构件的外周面实施了厚度为300μm的镀铜,为了防止铜的氧化,再进一步实施了镀镍。在使辊状构件旋转的状态下,如图1所的说明的那样,使喷砂粒子从喷砂嘴104排出来实施喷砂处理。在该喷砂处理中,在距离辊状构件表面320mm的位置配置排出口径为φ8mm的喷射嘴,向辊状构件的旋转中心喷射中心粒径为10~42μm、上限粒径为63μm的球形状的陶瓷珠粉末。将喷砂粒子的排出压力设为0.1Mpa。由此,得到在外周面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辊状金属模。使用这样的辊状金属模,除了未使用硅酮微粒之外,与实施例21同样地制作防眩性膜来进行评价。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46~52】
在喷砂加工之际,除了如表2那样设定中心粒径、上限粒径、喷砂距离、以及喷砂排出压力之外,其余与实施例45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防眩性膜。所制作的光扩散膜的粗糙特性和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另外,实施例49的缺陷隐蔽性为6.3【1p/mm】,实施例52的缺陷隐蔽性为18.0【1p/mm】。
【比较例3】
在喷砂加工之际,除了使用中心粒径为10~42μm、上限粒径为63μm的球形玻璃珠之外,其余与实施例26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防眩性膜。所制作的光扩散膜的粗糙特性和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4】
在喷砂加工之际,除了使用中心粒径为45~75μm、上限粒径为106μm的球形玻璃珠之外,其余与实施例49相同,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防眩性膜。所制作的光扩散膜的粗糙特性和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5】
对将平均粒径5μm的丙烯酸系扩散材料微粒和胶粘剂树脂溶解于甲苯/MEK=60/40(重量比)的混合溶剂的涂布液进行调整,将该涂布液凹板式涂敷(グラビヤコ一ト)于PET基材膜之后,经过溶剂干燥除去工序,得到厚度为6μm的表面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膜。作为所述胶粘剂树脂,使用聚酯多元醇/异氰酸酯系混合树脂(拜伦(バイロン)200),而且使所述丙烯酸系扩散材料微粒(总研化学制造)相对于胶粘剂树脂以87∶13的比例进行混合,将其作为总的固体成分来使用。该固体成分浓度调整为涂布液的20%。
除了将采用以上方法通过涂层工艺而制作的光扩散膜用作样品之外,利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进行评价。所制作的光扩散膜的粗糙特性和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53~84】
制作了在实施例21~52的所有光扩散膜的背面侧赋予并列配置的多个棱镜列这样形态的光扩散膜。作为赋予棱镜列的方法,采用的是与所述光扩散膜的使用紫外线固化树脂的形状复制方法相同的方法。此时所使用的辊模是采用顶角68度的截面为三角形状的金刚石车刀,沿着辊金属模的旋转轴方向以5μm的间距进行多个棱镜列的切削加工来制作。
使用所制作的光扩散膜构成所述14.1英寸尺寸的背光灯,在暗房进行了眩光的目视评价,对于所有的样品,能够得到与所述实施例21~44的光扩散膜的眩光评价结果基本相同的评价结果,能够制作被赋予了无眩光的透镜列的扩散膜。
Figure A20078004522800311
Figure A20078004522800321

Claims (16)

1.一种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膜是这样得到的:在辊状金属模和沿该辊状金属模的外周面配置的膜状透光性基材之间供给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使该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成为薄膜的形态,将所述辊状金属模的外周面的微细凹凸结构复制在该薄膜的表面,使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成为透光性薄膜,以使所述透光性薄膜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表面结合而得到,所述辊状金属模是通过在辊状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实施喷砂处理从而在该外周面形成微细凹凸结构来得到的,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算术平均倾斜角为0.5~3.5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砂处理的喷砂粒子是中心粒径为5~45μm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砂处理的喷砂粒子是上限粒径45μm以下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为5~3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凹凸间间距为20~60μ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0.015~0.3μm、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1~2μm。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部和配置于所述显示部之前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在从所述显示部射入所述防眩性膜的光分布,其半高全宽为40度以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包括透过型显示元件和配置于该透过型显示元件的背后的边缘照明方式的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具有:一次光源;导入从该一次光源发出的光、对其进行导光并使该光射出的导光体;配置成从该导光体射出的光射入的光偏转元件,该光偏转元件是在入光面将多个棱镜列相互平行地配置而形成的棱镜片。
9.一种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膜是这样得到的: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而得到不规则的微细凹凸结构,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在透明基材上固化而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进行复制,从而得到所述光扩散膜,该微细凹凸结构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为5~30μ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扩散膜,所述光扩散膜是通过使用中心粒径为5~45μm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所述喷砂处理而得到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扩散膜,使用上限粒径为70μm以下的研磨料微粒子。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扩散膜,所述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为1.5~9.0度。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扩散膜,所述微细凹凸结构的凹凸间间距Sm为20~80μm。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扩散膜,所述微细凹凸结构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6~0.7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5~2.5μm。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扩散膜,在所述扩散膜的背面赋予有棱镜。
16.一种面光源系统,具有:一次光源;使该一次光源的光从端面射入、对其进行导光并使该光从出射面射出的导光板;光扩散膜,所述光扩散膜具有透镜列,所述透镜列使从该导光板射出的光向该出射面的上方偏转,在该光扩散膜上直接配置有液晶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扩散膜是这样得到的:对辊状金属模表面进行喷砂处理而得到不规则的微细凹凸结构,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在透明基材上固化而将所述微细凹凸结构进行复制,从而得到的光扩散膜,该微细凹凸结构的局部顶峰的平均间隔S为10~30μm。
CNA2007800452280A 2006-12-08 2007-12-07 防眩性膜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光扩散膜及使用其的面光源系统 Pending CN1015736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2600/2006 2006-12-08
JP2006332600 2006-12-08
JP338396/2006 2006-12-15
JP079128/2007 2007-03-26
JP079127/2007 2007-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3637A true CN101573637A (zh) 2009-11-04

Family

ID=41232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452280A Pending CN101573637A (zh) 2006-12-08 2007-12-07 防眩性膜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光扩散膜及使用其的面光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7363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85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琳得科株式会社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CN108826813A (zh) * 2018-07-02 2018-11-16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发光门体的冰箱、其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3453892A (zh) * 2019-03-01 2021-09-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树脂层、光学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15216040A (zh) * 2022-07-18 2022-10-2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膜层的制备方法、防眩光膜层以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85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琳得科株式会社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CN103364854B (zh) * 2012-03-30 2017-05-10 琳得科株式会社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CN108826813A (zh) * 2018-07-02 2018-11-16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发光门体的冰箱、其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3453892A (zh) * 2019-03-01 2021-09-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树脂层、光学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15216040A (zh) * 2022-07-18 2022-10-2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膜层的制备方法、防眩光膜层以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2178B (zh) 棱镜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面光源装置
CN101512393B (zh)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5349041B2 (ja)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922509B (zh) 用于平板显示的漫射膜
JPWO2008072581A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並びに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システム
CN101484829B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675362B (zh) 防眩薄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KR101920523B1 (ko)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746703B (zh) 光漫射膜及包括该膜的屏幕
CN100498460C (zh) 抗刮光学膜及其用途
US20090122577A1 (en) Optical Film
CN104115039A (zh) 防眩硬涂膜
JP2003270413A (ja) 複合レンズ形状の表面を有する型
KR20080063187A (ko) 내긁힘성 박막 필름
JP2010009049A (ja) 非球状粒子を有する光学フィルム
JP2009037984A (ja)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28697A (zh) 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用导光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34742A (zh) Led照明用光扩散膜
KR20150005562A (ko) 에지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장치 및 광확산성 부재
CN101573637A (zh) 防眩性膜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光扩散膜及使用其的面光源系统
EP1034235B1 (en) Method of making colored replicas and compositions for use therewith
CN101563630A (zh)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5603541B2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
JP2010060889A (ja)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4204656A (zh) 侧光型背光装置及光扩散性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