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2393B -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2393B
CN101512393B CN200780033586XA CN200780033586A CN101512393B CN 101512393 B CN101512393 B CN 101512393B CN 200780033586X A CN200780033586X A CN 200780033586XA CN 200780033586 A CN200780033586 A CN 200780033586A CN 101512393 B CN101512393 B CN 1015123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quid crystal
face
lens
diffus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35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2393A (zh
Inventor
村山义明
山下友义
沼田修
冈本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12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2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2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23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25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5Manufacturing aspects; Material aspects

Abstract

在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33)上配置棱镜片(4),该棱镜片(4)的透光性基材(43)的一个面上形成有光扩散层(45),其另一个面上附有透光性棱镜列形成层(44),在光扩散层(45)中,通过光扩散材(452)从透光性树脂(451)的表面突出来形成凹凸面。凹凸面的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在50μm以下,且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4μm以下。光扩散层(45)的浊雾度Hz为50~85%。光扩散层(45)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透光性树脂(451)中多个所述光扩散材(452)凝集而形成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453)的个数在3个以下。透光性树脂的折射率N1与所述光扩散材的折射率N2之差为0.03~0.06。

Description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作为该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使用的面光源装置以及构成该面光源装置的透镜片。尤其,本发明涉及企图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的被称作斑点或闪光(sparkling)的闪烁现象的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彩色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便携式笔记本、台式计算机的监视器、便携式电视机或者录像一体型电视等的图像显示手段在各种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显示元件(液晶面板)自身并不发光,而是起着光的开闭器(シヤツタ一)的作用。这样,为了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性能,一般在液晶面板的背后配置被称作背光灯的面光源装置,通过从该面光源装置发出的光从背面对液晶面板进行照明。 
这样的背光灯例如如日本专利特开平2-84618号公报(专利文献1)或日本专利实开平3-69184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述,由作为一次光源的荧光管、导光体、反射片以及作为光偏转元件的棱镜片等构成。其中,棱镜片是被配置在导光体的光出射面上用于改善背光灯的光学效率从而提高亮度的构件,例如是在透光片的一个表面以50μm的间距并列地配置有顶角60°~100°的剖面为等腰三角形状的棱镜列而形成的棱镜片。 
作为棱镜片,如日本专利特开平6-32420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10-160914号公报(专利文献4)以及日本专利特开2000-353413号公报(专利文献5)所述,提出为了具有光扩散片或光扩散膜的功能,而在形成棱镜列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形成具有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在专利文献3的棱镜列中,试图通过形成具有光扩散功能的、高度在光源光的波长以上、100μm以下的突起群,来提高面光源装置的亮度以及降低亮度闪烁。在专利文献4的棱镜片中,试图通过形成涂布型、压花型、喷砂型的光扩散层,来提高面光源装置的亮度以及扩大视场角。在专利文献5的棱镜片中,试图通过涂布透明珠子等光扩散性微粒层,提高亮度以及扩大视场角。 
专利文献1:特开平2-846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开平3-691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6-324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10-160914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0-3534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具有以上的棱镜片的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的功能举例如下。 
(1)通过利用各自的突起使光扩散,显现所期望的浊雾度(Haze),来调整作为目的的亮度以及视场角; 
(2)抑制被称作为“粘附”(ステイツキング)的现象,该现象是指由于与位于棱镜片的上表面(在棱镜列形成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光扩散片或液晶面板部分粘接而产生干涉条纹的现象。 
(3)降低棱镜列的表面结构缺陷的可视性,或者降低形成在导光体的光出射面或者其相反侧即背面的粗面(マツト)结构或棱镜列排列结构等的表面结构缺陷的可识别性,即所谓的缺陷隐藏。 
上述缺陷隐藏尤其在使用高亮度的光源作为一次光源时的重要性增大。 
而且,在棱镜片的棱镜列形成面相反侧的面上形成具有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的话,有时从导光体出射的、在棱镜片的棱镜列里面反射的指向性非常强的光与具有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发生干涉,涂膜内部的微粒或表面的凹凸非常闪烁,产生被称作斑点或闪闪发光的闪烁现象。此时,显示图像非常不易观看,所以近几年强烈要求解决该闪烁现象。上述专利文献3~5并未给出消除或降低这样的闪烁现象的技术课题的启示。 
另一方面,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即使在从观察侧看位于最前部的液晶面板中,出于抑制荧光灯等的外部光源的映入所引起的显示图像品质的下降的目的,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的面上也形成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又,为了抑制上述的粘附现象,有时也在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的面上形成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由于与形成在棱镜片上的具有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这种情况同样的理由,这些表面和背面的具有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有时产生闪烁现象。此时,显示图像非常不易观看,所以强烈要求解决该闪烁现象。 
为了抑制以上的具有光扩散功能的表面结构引起的闪烁现象,考虑通过增加形成表面结构的涂膜中的微粒的添加量来提高光扩散性。据此,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闪烁现象,但存在难点,那就是面光源装置或者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大幅度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不会导致面光源装置或者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闪烁现象。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是提供一种透镜片,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面及第2面的片状透光性构件的所述第1面上并列地形成有多个棱镜列,所述第2面为凹凸面,所述凹凸面的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在50μm以下,且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4μm以下,所述片状透光性构件是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附有光扩散层的构件,所述光扩散层是透光性树脂中含有透光性光扩散材的层,所述凹凸面通过所述光扩散材从所述透光性树脂的表面突出而形成,所述光扩散层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所述透光性树脂中多个所述光扩散材凝集而形成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个数在3个以下。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扩散层的浊雾度Hz为50~8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扩散材的重均粒径D1为1~8μm。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性树脂的折射率N1与所述光扩散材的折射率N2之差为0.03~0.06。 
又,根据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是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光源装置包括一次光源、导入从所述一次光源发出的光以对其进行导光并使其出射的导光体、和被配置成来自所述导光体的出射光入射的上述的透镜片,所述导光体具有从所述一次光源发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端面和出射经过导光的光的光出射面,所述一次光源与所述导光体的光入射端面相邻配置,所述透镜片被配置成其所述第1面与所述导光体的光出射面相对。 
又,根据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以上的面光源装置和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被配置成从所述面光源装置的所述透镜片的第2面出射的光入射其上,所述液晶面板具有从所述透镜片的第2面出射的光入射的入射面和在其相反侧的观察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观察面为防眩面,60度光泽值G1在25以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观察面为眩目面,60度光泽值G1在90以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射面为防眩面,所述观察面的60度光泽值G1相对于所述入射面的60度光泽值G2之比G1/G2在1以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观察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2μm以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具有配置在所述透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以便从所述 透镜片的第2面出射的光入射的光扩散片,所述光扩散片的至少一个面为凹凸形状面,所述凹凸形状面的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在50μm以下,且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4μm以下。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扩散片是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附有光扩散功能层的构件,所述光扩散功能层是透光性树脂中含有透光性光扩散材的层,所述凹凸面通过所述光扩散材从所述透光性树脂的表面突出而形成。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扩散功能层的浊雾度Hz为20~7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凸形状面的光扩散材的重均粒径D1为1~8μm。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的发明,因为将透镜片的凹凸面的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以及十点平均粗糙度Rz这两者分别设定在规定的范围内,所以可以在不导致面光源装置或者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闪烁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透镜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棱镜片、使用该棱镜片的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以及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示意性部分剖面图。 
图3表示棱镜片以及导光体的示意性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4是表示二次粒子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棱镜片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图。 
图6是表示用于棱镜片的制造的辊模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表示用于棱镜片的制造的辊模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8是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9是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10是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11是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12是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1一次光源 2光源反射器 3导光体 31光入射端面 32侧端面 33光出射面34背面 4棱镜片 41入光面 411棱镜列 411a、411b棱镜面 42出光面 43透光性基材 44棱镜列形成层 45光扩散层 451透光性树脂 452光扩散材453二次粒子 5光反射元件 7模构件(辊模) 8液晶面板 81入射面 82观察面9透光性基材 10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 11压力装置 12树脂容器 13喷嘴14活性能量线照射装置 15薄板状模构件 16圆筒状模构件 18形状复制面28夹持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透镜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棱镜片、使用该棱镜片的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以及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图1的示意性部分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面光源装置含有导光体3、一次光源1、棱镜片4和光反射元件5而构成,该导光体3以至少一个侧端面为光入射端面31,以与光入射端面大致正交的一个表面为光出射面33;该线状的一次光源1与该导光体3的光入射端面31相对配置,被光源反射器2覆盖;该棱镜片4作为配置在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上的光偏转元件;光反射元件5与导管体3的光出射面33的相反侧即背面34相对配置。又,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含有配置在面光源装置的棱镜片4的出光面42上的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元件)8。 
导光体3与XY面平行地配置,整体构成矩形板状。导管体3具有4个侧端面,其中将与YZ面平行的1对侧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侧端面作为光入射端面31。光入射端面31与一次光源1相对地配置,从一次光源1发出的光入射到光入射端面31,导入导光体3内。在本发明中,例如在作为光入射端面31的相反侧的侧端面32等的其他的侧端面也可以相对地配置有光源。 
与导光体3的光入射面31大致正交的2个主要面分别与XY面大致平行,其中任意一个表面(在图中为上表面)为光出射面33。通过将由粗糙面或透镜列构成的指向性光出射机构给予该光出射面33,一面将从光入射端面入射的光导入导光体中,一面从光出射面33出射在与光入射端面31及光出射面33正交的面(XZ面)内具有指向性的光。将在该XZ面内分布中的出射光发光强度分布的波峰方向(波峰光)与光出射面33构成角度设为α。角度α例如为10~40度,出射光发光强度分布的半宽度例如为10~40度。 
从想要光出射面33内的亮度的均匀度方面考虑,理想的是形成于导光体3的表面的粗糙面和透镜列依据ISO4287/1-1984测定的平均倾斜角θa为0.5~15度的范围。平均倾斜 角θa更理想的为1~12度的范围,更理想的为1.5~11度的范围。理想的是,根据导光体3的厚度(d)与入射光传播的方向的长度(L)之比(L/d)来设定该平均倾斜角θa的最佳范围。也就是,导光体3使用的是L/d为20~200左右的话,理想的是平均倾斜角θa为0.5~7.5度,更理想的为1~5度的范围,更理想的为1.5~4的范围。又,导光体3使用的是L/d为20以下左右的话,理想的是平均倾斜角θa为7~12度,更理想的为8~11度的范围。 
依据ISO4287/1-1984,使用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定粗糙面形状,将测定方向的坐标设为x,得到倾斜函数f(x),用下面的式(1)以及式(2)由所得到的倾斜函数f(x)可以求出形成于导光体3的粗糙面的平均倾斜角θa。 
Δa=(1/L)∫0 L|(d/dx)f(x)|dx …(1) 
θa=tan-1(Δa)              …(2) 
在这里,L为测量长度,Δa为平均倾斜角θa的正切值。 
又,理想的是导光体3的光出射率处于0.5~5%的范围,更理想的为1~3%的范围。通过使光出射率为0.5%以上,有使得从导管体3出射的光量变多而得到充分的亮度的倾向。又,通过使光出射率在5%以下,而有以下倾向:防止一次光源1附近大量的光出射,光出射面33内的X方向的出射光的衰减变小,光出射面33的亮度的均匀度提高。通过这样将导光体3的光出射率为0.5~5%,可以从导光体3出射如下的具有指向性高的出射特性的光:从光出射面出射的光的出射光发光强度分布(XZ面内)的波峰光的角度相对于光出射面的法线在50~80度的范围,与光入射端面和光出射面双方垂直的XZ面中出射光发光强度分布(XZ面内)的半宽度为10~40度。可以用棱镜片4有效地偏转其出射方向,以提供具有高亮度的面光源装置。 
在本发明中,对导光体3的光出射率如下地定义。光出射面33的光入射端面31侧的端缘的出射光的光强度(I0)与距离光入射端面31侧的端缘为L的位置的出射光强度(I)的关系满足下式(3)这样的关系,将导光体3的厚度(Z方向尺寸)设为d。 
I=I0(α/100)[1-(α/100)]L/d…(3) 
在这里,常数α为光出射率,为光出射面33中的与光入射端面31正交的X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相当于导光体厚度d的长度)的从导光体3出射的光的比例(百分比:%)。该光出射率α可以通过,纵轴取从光出射面23出射的出射光的光强度的对数,横轴取(L/d),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作图,由该斜率求出。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在导光体内部分散混入光扩散性微粒,来代替上述这 样的在光出射面33形成光出射机构或者与其并用,而赋予指向性光出射机构。 
又,为了控制从导光体3出射的出射光在与一次光源1平行的面(YZ面)的指向性,作为未赋予指向性光出射机构的主面的背面34被做成棱镜列形成面,该棱镜列形成面由排列较多的在横穿光入射端面31的方向、更具体地在大致垂直于光入射端面31的方向(X方向)延伸的棱镜列而得到的。该导光体3的背面34的棱镜列的排列间距可以为例如10~100μm的范围,理想的是在30~60μm的范围。又,该导光体3的背面34的棱镜列的顶角例如为85~110度的范围。这是因为通过使顶角在该范围可以使从导光体3出射的出射光适度地聚光,可以试图提高作为面光源装置的亮度,顶角更理想的是在90~100度的范围。 
导光体3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形状,可以使用光入射端面侧较厚的楔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导光体3可以由透光率高的合成树脂构成。这样的合成树脂可以举例有甲基丙烯酸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氯乙烯系树脂。尤其是甲基丙烯酸的透光率、耐热性、力学特性、成形加工性优异而最佳。这样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成分的树脂,理想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在80重量%以上。形成导光体3的粗糙面等的表面结构或棱镜列或双凸透镜列等的表面结构时,可以用具有所期望的表面结构的模构件对透明合成树脂板进行热压而形成,也可以在通过网板印刷、挤压成形或注射模塑成形等进行成形的同时赋予形状。又,也可以使用热或光固性树脂等形成结构面。并且,在由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氯乙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等的透明膜或片等的透明基材表面形成由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构成的粗糙面结构或透镜列排列结构,也可以通过粘接、热粘接这样的片的方法与另外的透明基材粘合一体化。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可以使用多官能(甲基)丙烯酸化合物、乙烯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类、烯丙基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的金属盐等。 
棱镜片4配置在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33上。棱镜片4由片状透光性构件构成,其2个主要面第1面41以及第2面42整体相互平行地排列,分别整体与XY面平行。其中一个主要面第1面41(位于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33的对面的主要面)为入光面,另一个主要面42为出光面。入光面41形成为由多个在Y方向延伸的棱镜列相互平行排列而得到的棱镜列形成面。出光面为凹凸面。 
图3表示棱镜片4以及导光体3的示意性部分放大剖面图。棱镜片4由透光性基材43、构成透光性透镜列形成层的透光性棱镜列形成层44以及光扩散层45构成。这些透光性基 材43、棱镜列形成层44以及光扩散层45构成片状透光性构件。棱镜列形成层44的下表面形成有棱镜列411,其下表面形成有入光面41。又,光扩散层45的上表面形成有出光面42。 
透光性基材43的材料理想的是透过紫外线、电子线等的活性能量线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柔软的玻璃板等,但理想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的聚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丙烯酸系树脂、二乙酰纤维素以及三乙酰纤维素等的纤维素系树脂、聚苯乙烯及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的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环状或具有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以及乙烯·丙烯共聚物等的烯烃系树脂、尼龙以及芳香族聚酰胺等的聚酰胺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氯乙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等的透明树脂片或膜。透光性基材43的厚度从强度或操作性等的作业性等方面考虑,理想的是例如10~500μm,更理想的是20~400μm,特别理想的是30~300μm。另外,为了提高由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构成的棱镜列形成层44与透光性基材43的粘结性,理想的是对透光性基材43的表面进行增粘涂层处理等的提高粘结性的处理。 
棱镜列形成层44的上表面为平坦面,与上述透光性基材43的下表面粘合。棱镜列形成层44的下表面即入光面41为棱镜列形成面,相互平行地排列有多个在Y方向延伸的棱镜列411。棱镜列形成层44的厚度例如为10~500μm。棱镜列411的排列间距P例如为10μm~500μm。 
棱镜列411由2个棱镜面411a、411b构成。这些棱镜面可以为光学上十分平滑的面(镜面),或者也可以为粗糙面。在本发明中,从维持由棱镜片得到的所期望的光学特性方面考虑,理想的是棱镜面为镜面。理想的是,棱镜列411的顶角θ在40~150°的范围内。一般,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中,将棱镜片配置成棱镜列形成面与液晶面板相对时,棱镜列的顶角θ在80~100°左右的范围,理想的是85~95°的范围。另一方面,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配置棱镜片4使得棱镜列形成面与导光体3相对时,棱镜列411的顶角θ在40~75°左右的范围,理想的是45~70°的范围。 
棱镜列形成层44由例如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构成,从提高面光源装置的亮度等方面考虑,理想的是具有高折射率。具体地,其折射率在1.55以上,更理想的是在1.6以上。作为形成棱镜列形成层44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只要是用紫外线、电子线等的活性能量线使之固化而得到的树脂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举例有例如聚酯类、环氧系树脂、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等。其中,(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从其光学特性等观点考虑特别理想。作 为用于这样的固化树脂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从操作性或固化性等方面考虑,理想的是以多元丙烯酸酯及/或多元甲基丙烯酸酯(以下记作多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丙烯酸酯及/或单甲基丙烯酸酯(以下记作单(甲基)丙烯酸酯)以及利用活性能量线的光聚合引发剂为主要成分的组合物。代表性的多元(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举例有聚醇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环氧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它们单独使用或者作为2种以上的混合物使用。又,单(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举例有单醇的单(甲基)丙烯酸酯、聚醇的单(甲基)丙烯酸酯等。 
另一方面,光扩散层45是在透光性树脂451含有大量的透光性光扩散材(光扩散颗粒)452而构成的层,通过光扩散材452突出构成层的透光性树脂451的表面,光扩散层45的表面形成凹凸面。 
光扩散层45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例如,将透光性树脂451溶解在溶剂中,往里添加必要量的光扩散材来制作涂料。将该涂料涂布在透光性基材43的表面使之干燥,在表面形成光扩散材形成的凹凸。通过调整涂料中的透光性树脂的含量和涂布的量、光扩散材的重均粒径可以容易地调整凹凸的形状。为了显现必要的浊雾度,可以适当地调整凹凸的高度。另外,形成的凹凸的形状由光扩散材的形状决定,例如使用球形光扩散材时,则成为微细的凹及凸透镜的集合体这样的形状。另外,凹凸的高度过高的话,在光扩散层45的一部分表面中,相对于透光性基材43的表面构成的角度容易超过来自该透光性基材的入射光的临界角。此时,在光扩散层45的一部分出射面光全反射而成为损失光,使面光源装置的亮度降低。因此,光扩散层45的凹凸的高度理想的是设定为不会出现陡峭的倾斜而在表面发生上述的全反射这样的高度。涂布时,溶剂干燥后的涂膜的平均厚度理想的是设定为不到使用的光扩散材的重均粒径D1的1.5倍。通过这样的设定可以防止光扩散材在涂膜的厚度方向上重叠,抑制闪烁。 
制作涂料使用的溶剂可以举例有甲苯、甲基乙基甲酮、甲基异丁基甲酮、醋酸乙酯、醋酸丁酯、异丙醇、乙醇等一般的溶剂。涂料的涂布方法可以举例有凹板印刷涂布、棒状涂布、使用刀辊式涂布等的涂布方法。 
作为透光性树脂451只要是可以分散光扩散材452、具有充分的强度、具有透明性的树脂即可使用,没有特别的限制。这样的透光性树脂可以举例有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等的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电离放射固化树脂)等,理想的是考虑与透光性基材43或光扩散材452之间的粘结性等从中适当地选择。 
另外,透光性树脂451中可以添加、含有流平剂、触变剂、防止带电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其中,通过含有流平剂可以抑制光扩散材凝集以及容易形成光扩散材带来的凹凸。 
光扩散材452可以适当地选择二氧化硅、氧化铝、玻璃等的无机系微粒、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氨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代三聚氰二胺、三聚氰酰胺等交联有机微粒、聚硅氧烷系微粒等使用。另外,可以根据目的并用2种以上的光扩散材。光扩散材可使用球形、不定形或旋转椭圆体等的形状的材料没有限制,但从提高凹凸的耐擦伤性的观点考虑,最好是球形的材料。通过涂布形成具有凹凸面的光扩散层45时,光扩散层452,与可溶解透光性树脂的溶剂比重接近的交联有机系微粒由于在涂料中的沉降少而优选使用。 
为了尽量抑制光扩散材452与透光性树脂451在界面的折射率差引起的内部散射,提高透过率,提高面光源装置的亮度,扩散材452的折射率N2与透光性树脂451的折射率N1之差理想的是0.03~0.10,更理想的是0.04~0.09,特别理想的是0.05~0.08。 
为了使光扩散层的浊雾度为50~85%,光扩散层45中的光扩散材452的含量相对于透光性树脂451为15~35wt%。光扩散材452的含量少于15%的话,光扩散层45的浊雾度低于50%,面光源装置的视场角有下降的倾向,光扩散材452的含量多于30%的话,的浊雾度超过85%,亮度有下降的倾向。光扩散层45的浊雾度更理想的是60~85%。 
光扩散材452的重均粒径D1理想的是1~8μm,更理想的是1~6μm,特别理想的是1~5μm。光扩散材452的重均粒径D1小于1μm的话,有时通过光扩散层45的光线着色而使面光源装置的色温度下降,或者缺陷隐蔽性下降,光扩散材452的重均粒径D1大于8μm的话,有光扩散材452凝集而发生强烈的闪烁现象的倾向。 
光扩散层45的凹凸面的JIS B 0601-1994规定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需要在50μm以下,理想的是在45μm以下。又局部山顶平均间隔理想的是在5μm以上。又,光扩散层45的凹凸面形成为JIS B 0601-1994规定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4μm以下,更理想的是形成为在3μm以下,更理想的是形成为在2μm以下。为了抑制闪烁现象,抑制光扩散材的凝集、如上述那样形成光扩散层45的凹凸面特别重要。理想的是形成为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0.5μm以上,更理想的是形成为在1μm以上。从得到良好的光扩散性以及缺陷隐蔽性的观点考虑,最好如上述那样形成扩散层45的凹凸面。 
又,理想的是将光扩散层45的凹凸面形成为JIS B 0601-1994规定的凹凸的平均间隔(轮廓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Sm在160μm以下,更理想的是在120μm以下,进一步理想的是在100μm以下,特别理想的是在80μm以下。 
光扩散材452这样的微粒有时在涂布液内部多个结合而凝集,形成二次粒子453。该凝集随着光扩散材452和透光性树脂451以及溶剂的SP值(溶解度参数)的不同引起的亲和性的不同或光扩散材452的表面电位、还有涂布时的涂料的粘度、流平时间(从涂布到干燥的时间)的长短、有无流平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涂料的粘度理想的是在30~120mPa·S范围,更理想的是在40~80mPa·S。涂膜面内方向上的凝集变得显著的话,凹凸面的平均间隔Sm变大。涂膜厚度方向上的凝集变得显著的话,凹凸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变大。 
另外,为了抑制闪烁现象,最好光扩散层45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453的个数在3个以下,理想的是在2个以下,更理想的是在1个以下。更好的是,光扩散层45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长轴2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453的个数在3个以下,理想的是在2个以下,更理想的是在1个以下。如图4的平面图所示,多个光扩散层452凝集而形成的二次粒子453的平面形状一般不是圆形。因此二次粒子453的大小通过长轴D来表示。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涂布含有透光性树脂451和光扩散材452的涂料而形成光扩散层45,利用光扩散材452的添加量可容易地调整光扩散层45的浊雾度,可以容易地调整面光源装置的亮度或视场角等的性能,因而合适。 
只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法形成具有凹凸面的光扩散层。例如,可以使用化学蚀刻、喷沙、压花辊等预先对透光性基材的表面进行粗糙面化处理,来形成凹凸面。又,也可以在透光性基材上另外涂布附加由透光性树脂构成的涂膜,由此使用金属模具的复制方式赋予形成的透光性树脂膜的表面凹凸结构。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的上述方法形成复合凹凸结构的凹凸面。 
以上,棱镜片4是作为具有透光性基材43以及另一层棱镜列形成层44的片进行说明的,但在本发明中,可以作为由透光性基材43和棱镜列形成层44的共同构件构成的片。即,可以在透光性基材43的表面形成棱镜列。此时,透光性基材43可以由光透过率高的合成树脂构成。作为这样的合成树脂可以例示甲基丙烯树脂、丙烯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氯乙烯系树脂。尤其由于甲基丙烯树脂的光透过率的高低、耐热性、力学特性、成形加工性优良,最合适。这样的甲基丙烯树脂是主要成分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树脂,理想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在80重量%以上。 
图3中示意性化地表示了棱镜片带来的XZ面内光偏转的样子。在该图中表示了在XZ面内来自导光体3的波峰光(对应于出射光分布的波峰的光)的行进方向的一个例子。从 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33以角度α斜出射的大部分波峰光向棱镜列411的第1棱镜面411a入射,通过第2棱镜面411b大致在里面全反射,在大致出光面42的法线方向行进,通过作为光扩散层45的主要部分的凹凸结构的表面扩散、出射。又YZ面内,也有上述的导光体背面34的棱镜列的作用,可以在大范围的区域内达到充分地提高出光面42的法线方向的亮度。 
又,棱镜片4的棱镜列411的棱镜面411a、411b的形状不限于单一的平面,例如可以为剖面凸多角形状或凸曲面形状,据此,可以达到进一步的高亮度化或狭视场化。 
在棱镜片4中,为了精确地制作所期望的棱镜列形状、得到稳定的光学性能、同时抑制组装作业时或使用光源装置时棱镜列顶部的磨耗或变形,可在棱镜列的顶部可以形成顶部平坦部或者顶部曲面部。此时,出于抑制面光源装置的亮度下降或粘附(ステイキング)现象引起的亮度不均一图像的产生的现象,理想的是,顶部平坦部或者顶部曲面部的宽度在3μm以下,更理想的是顶部平坦部或者顶部曲面部的宽度在2μm以下,进一步理想的是在1μm以下。 
以上那样的棱镜列的形成可通过使用具有形状复制面的模构件对合成树脂片的表面赋予形状来实现,该形状复制面形成由具有棱镜列411的棱镜列形成面构成的入光面41。 
图5是表示棱镜片中的棱镜列形成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图。 
图5中,符号7是在圆筒状外周面形成复制形成入光面41的形状复制面而构成的模具(辊模)。该辊模7可以由铝、黄铜、钢等的金属构成。图6是辊模7的示意性立体图。在圆筒状辊16的外周面形成形状复制面18。图7是表示辊模7的变形例子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在该变形例子中,薄板状的模构件15卷绕固定在圆筒状辊16的外周面。该薄板状模构件15外侧的面上形成形状复制面。 
如图5所示,辊模7沿着其外周面即形状复制面提供透光性基材9(43),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从树脂容器12经过喷嘴13连续地向辊模7与透光性基材9之间供给,透光性基材9的外侧设置夹持辊(二ツプロ一ル)28,用于使所供给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厚度均一。夹持辊28使用金属制辊、橡胶制辊。又,为了使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厚度均一,理想的是圆度、表面粗糙度被高精度地加工过的夹持辊28,橡胶制辊的话,理想的是橡胶硬度在60度以上的高硬度的辊。该夹持辊28需要正确地调整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厚度,通过压力装置11进行操作。该压力装置11可以使用油压汽缸、气压汽缸、各种螺旋装置等,但从装置的简便性等的观点考虑,理想的是气压汽缸。气压通过压力调整阀进行控制。 
为了使所得到的棱镜部的厚度一定,理想的是向辊模7与透光性基材9之间供给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保持一定的粘度。理想的是,粘度范围一般在20~3000mPa·S的范围,更理想的是在100~1000mPa·S的范围。为使棱镜部的厚度一定,通过使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粘度在20mPa·S以上,则不需要设定极低的夹持压,或者使成形速度极端快。夹持压极低的话,压力装置11有不能稳定工作的倾向,棱镜部的厚度变得不一定。又,成形速度极端快的话,有以下倾向:活性能量线的照射量不足,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固化不充分。另一方面,通过使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粘度在3000mPa·S以下,可以使活性能量线固化组合物10连辊模的形状复制面结构的细微部都可以充分地送达,这样可以消除透镜形状的精确复制变得困难、由于混入气泡而容易产生缺陷、或者形成速度极端下降而带来成产率恶化等现象。因此,为了使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粘度保持一定,理想的是在树脂容器12的外部或内部设置护套加热器(シ一ズヒ一タ一)、温水套等的热源设备,以便可进行固化性组合物10的温度控制。 
向辊模7与透光性基材9之间供给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之后,在辊模7与透光性基材9之间夹持着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10的状态下,活性能量照射装置14通过透光性基材9照射活性能量线,使活性能量线固化组合物10聚合硬化,进行辊模7所形成的形状复制面的复制。活性能量线照射装置14使用化学反应用化学灯、低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可见光卤素灯等。作为活性能量线的照射量,理想的是200~600nm的波长的累积能量为0.1~50J/cm2左右。又,活性能量线的照射气氛可以在空气中,也可以在氮或氩气等的惰性气体气氛下。接着,将由透光性基材9(43)和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形成棱镜列形成层(44)的棱镜片从辊模7脱模。 
返回到图1,一次光源1是在Y方向延伸的线状光源,该一次光源1例如可以使用荧光灯或冷阴极管。此时,一次光源1不仅可以如图1所示与导光体3的一个侧端面相对设置,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在相反侧的侧端面。 
光源反射器2是减少损耗地将一次光源1的光导入导光体3的构件。其材质可以使用如表面具有金属蒸镀反射层的塑料膜。如图所示,光源反射器2避开棱镜片4,从光反射元件5的端缘部外表面经过一次光源1的外表面向导光体3的光出射面端缘部卷。另外,光源反射器2也可以从光反射元件5的端缘部外表面经过一次光源1的外表面向棱镜片4的出光面端缘部卷。也可以将与这样的光源反射器2一样的反射构件附在导光体3的光入射端面31以外的侧端面。 
作为光反射元件5,可使用表面具有金属蒸着反射层的塑料片。在本发明中,代替反 射片作为光反射元件5,导光体3的内面34可使用通过金属蒸着等形成的光反射层。 
通过在含有以上那样的一次光源1、光源反射器2、导光体3、棱镜片4以及光反射元件5而构成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棱镜片4的出光面42)上配置透过型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元件)8,构成将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作为背光灯的液晶显示装置。观察者从上方观察液晶显示装置。 
从面光源装置的棱镜片4的出光面42射出的光向液晶面板8的入射面82入射,接受对应图像信息信号的调制,从观察面82出射。从兼具防眩功能且抑制闪烁方面考虑,理想的是,观察面82是60度光泽值(JIS Z 8741)G1在25以上的具有防眩功能的面(经过消光泽处理或防眩处理的面),更理想的是在30以上,特别理想的是在35以上。又,从防止闪烁的观点考虑,理想的是60度光泽值G1在90以上的眩目面(未经过消光泽处理或防眩处理的面)。又,从防止闪烁的观点看,理想的是,入射面81做成防眩面,且观察面82的60度光泽值G1相对于入射面81的60度光泽值G2之比G1/G2在1以上,更理想的是在1.2以上,特别理想的是在1.4以上。又,从防止闪烁的观点看,理想的是观察面82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2μ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棱镜片4尤其光扩散层45具有上述的特征,所以可以在不会导致面光源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闪烁现象。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具有透镜列的透镜片使用具有棱镜列的棱镜片,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其它的透镜列例如具有双凸透镜列的双凸透镜等。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尤其在光扩散层45的凹凸面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在50μm以下时,因为棱镜片的光扩散层45发挥充分的光扩散功能,所以不需要在棱镜片上配置另外的光扩散片。只是,在本发明中,尤其在光扩散层45的凹凸面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超过50μm时,通过并用另外的光扩散片,可以在降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闪烁现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光扩散性而提高亮度。 
并用的另外的光扩散片设置在棱镜片与液晶面板之间,以便从棱镜片的第2面出射的光入射。光扩散片的至少一个面为凹凸形状面,该凹凸形状面的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在50μm以下,更理想的是在45μm以下,并且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4μm以下,理想的是在3μm以下,更理想的是在2μm以下。如此形成凹凸形状面对于抑制闪烁现象特别重要。 
作为光扩散片例示有在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附上光扩散功能层。在这里,光扩散功能层是在透光性树脂中含有透光性光扩散材的层,凹凸形状面是通过光扩散层突出透光性 树脂的表面而形成的。透光性树脂以及光扩散材可以使用与棱镜片的光扩散层的情况所使用的一样的材料。光扩散功能层的浊雾度Hz理想的是20~70%,更理想的是25~65%,进一步理想的是30~60%。这是因为浊雾度在20%以下时视场角下降,或者闪烁变强烈,浊雾度超过70%时亮度下降。 
凹凸形状面的光扩散材的重均粒径D1理想的是1~8μm,更理想的是1~6μm,特别理想的是1~5μm。该光扩散材的重均粒径D1小于1μm的话,有时通过光扩散功能层的光线着色而使面光源装置的色温度下降,或者缺陷隐蔽性下降,光扩散材的重均粒径D1大于8μm的话,有发生强烈的闪烁现象的倾向。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下制作在图1~图3中说明的棱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作为透光性基材43,使用厚度188μm的PET膜(东洋纺织公司制造,商品名A4300)。作为构成光扩散层的透光性树脂(胶粘剂树脂),使用折射率1.55的聚酯树脂(东洋纺织公司制造,商品名バイロン#200),使其溶解在MEK(甲基乙基甲酮)与甲苯的混合溶液(混合比例各50%),使得バイロン#200的浓度为26wt%,来制作涂布液。作为光扩散材,使用折射率1.49、重均粒径3.2μm的PMMA交联微粒,将其添加到上述涂布液,使得该PMMA交联微粒相对于相对于透光性树脂为19.7wt%,搅拌混合,制备含有光扩散材的涂布液(粘度:50mPa·S)。 
使用凹板印刷涂布法,线速度15m/min,在上述PET膜上涂布上述涂布液,使得溶剂干燥后的平均厚度为5μm,使之干燥。据此,在PET膜的单面形成具有基于光扩散材的凹凸结构即具有凹凸面的光扩散层。对于所得到的光扩散层,使用浊雾度测定仪(日本电色公司制造,商品名NDH2000),光扩散层朝向受光机侧安装,测定总透光率(JIS K 7316)Tt以及浊雾度(JIS K 7136)Haze。结果是总透光率为92.6%,浊雾度为64.7%。又,使用表面粗糙度计(东京精密公司制造,商品名サ一フコム1500DX-3DF),在以下的条件下测定光扩散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平均间隔Sm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B 0601-1994)。 
测定类别粗糙度测定 
测定长度5.0mm 
断开类别2RC(位相非补偿) 
斜率补正最小二乘直线补正 
断开波长0.8mm 
测定倍率×20K 
测定速度0.15mm/s 
触针尖端半径1μm 
结果是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为27.0μm,平均间隔Sm为38.3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1.8μm。又,用光学显微镜(オリンパス公司制造,商品名MX61L),倍率500倍,在透过光下观察光扩散层中光扩散材的凝集状态。结果光扩散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个数最大为1个。该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显示在图8中。在图8中,显示了短边100μm且长边150μm的矩形框(在以下的显微镜照片中也同样),用于尺寸参照。 
在厚度1.0mm、400mm×690mm的JIS黄铜3号的薄板表面形成对应于棱镜列形成面的形状的形状复制面,得到模构件。在这里,作为目的的棱镜列形成面的形状是由排列多个间距P=50μm、顶角θ=65°的棱镜列411形成的。 
接着,准备直径220mm、长度450mm的不锈钢制的圆筒状辊,在其外周面卷上模构件,用螺杆固定,得到辊模。沿着辊模向该辊模7与橡胶辊之间供给带上述光扩散层的透光性基材,通过与橡胶辊连接的气压汽缸,将透光性基材夹持在橡胶辊与辊模之间。 
另一方面,将以下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调整为粘度300mPa·S/25℃。 
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 
丙烯酸苯氧基乙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公司制造ビスコ一ト#192):50重量份 
双酚A-二环氧-丙烯酸酯(共营社油脂化学工业公司制造环氧酯3000A):50重量份 
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チバガイギ一公司制造ダロキユア1173):1.5重量份 
将该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提供给与通过橡胶辊夹持到辊模的透光性基材的付有所述光扩散层的面相反侧的面。一面使辊模旋转,一面在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被夹持在辊模与透光性基材之间的状态下,从紫外线照射装置照射紫外线,使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聚合固化,复制辊模的形状复制面的棱镜列图案。然后从辊模上脱模,得到棱镜片。 
将上述得到的棱镜片切成14.1W(宽)尺寸,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将其放在侧面配置有冷阴极管的14.1W(宽)大小的丙烯树脂制导光体的光出射面上,用反射片覆盖其他的侧面以及背面,得到面光源装置。在面光源装置中,使冷阴极管亮灯,使用亮度计(ト プコン公司制造,商品名BM-7)测定法线亮度以及半值角。结果法线亮度为3160Cd/m2,半值角为18.7°。 
在如上得到的面光源装置的棱镜片上放置透过型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是用光泽计(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造,商品名VGS-300A)测定的观察面(防眩面)的60度光泽值G1为48.6、入射面(防眩面)的60度光泽值G2为31.2、G1/G2之比为1.6、观察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8μm、像素数XGA尺寸为14.1W(宽)的液晶面板。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使面光源装置发光,通过液晶面板显示白色图像,观察有无闪烁现象,结果是闪烁现象几乎没有,得到具有非常光滑的质感的容易观看的画质。 
[实施例2] 
作为光扩散材使用在实施例1使用的光扩散材中混合重量比为30%的折射率1.49、重均粒径5.3μm的PMMA交联微粒而成的光扩散材,相对于透光性树脂添加20.0wt%的该光扩散材,制备粘度55mPa·S的涂布液,除此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光扩散层。 
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所得到的光扩散层的总透光率以及浊雾度。结果是总透光率为93.3%,浊雾度为70.4%。又,与实施例一样地测定光扩散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平均间隔Sm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结果是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为27.6μm,平均间隔Sm为53.9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3.2μm。又,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光扩散层中的光扩散材的凝集状态。结果是光扩散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个数最大为1个。该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显示在图9中。 
再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棱镜列形成层而得到棱镜片,使用该棱镜片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该面光源装置的法线亮度以及半值角。结果是法线亮度为3058Cd/m2,半值角为19.4°。 
再使用该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有无闪烁现象,结果是几乎没有闪烁现象,得到具有非常光滑的质感的容易观看的画质。 
[实施例3] 
在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的面光源装置的棱镜片上放置透过型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的观察面(眩目面)的60度光泽值G1为96.9,入射面(防眩面)的60度光泽值G2为31.3,G1/G2之比为3.1,观察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02μm,图像分辨率XGA,尺寸14.1W(宽)。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有无 闪烁现象,结果是闪烁现象几乎没有,得到具有非常光滑的质感的容易观看的画质。 
[比较例1] 
作为光扩散材使用折射率1.49、重均粒径7.8μm的PMMA交联微粒,将其添加到涂布液中,其相对于透光性树脂为25wt%(粘度71mPa·S),涂布线速度为10m/min,除此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光扩散层。 
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所得到的光扩散层的总透光率以及浊雾度。结果是总透光率为94.4%,浊雾度为79.6%。又,与实施例一样地测定光扩散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平均间隔Sm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结果是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为57.4μm,平均间隔Sm为102.1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7.2μm。又,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光扩散层中的光扩散材的凝集状态。结果是光扩散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个数最大为5个。该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显示在图10中。 
再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棱镜列形成层而得到棱镜片,使用该棱镜片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该面光源装置的法线亮度以及半值角。结果是法线亮度为2621Cd/m2,半值角为22.2°。 
再使用该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有无闪烁现象,结果观察到非常强烈的闪烁现象,只得到非常不易观看的画质。 
[比较例2] 
作为光扩散材使用折射率1.49、重均粒径8.0μm的PMMA交联微粒,将其添加到涂布液中,其相对于透光性树脂为20wt%(粘度53mPa·S),涂布至溶剂干燥后的平均厚度为3μm,除此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光扩散层。 
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所得到的光扩散层的总透光率以及浊雾度。结果是总透光率为85.5%,浊雾度为73.4%。又,与实施例一样地测定光扩散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平均间隔Sm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结果是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为41.5μm,平均间隔Sm为63.1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9.9μm。又,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光扩散层中的光扩散材的凝集状态。结果是光扩散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个数最大为4个。该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显示在图11中。 
再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棱镜列形成层而得到棱镜片,使用该棱镜片与实施例1一样 地制作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该面光源装置的法线亮度以及半值角。结果是法线亮度为2373Cd/m2,半值角为22.4°。 
再使用该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有无闪烁现象,结果观察到非常强烈的闪烁现象,只得到非常不易观看的画质。又,由于总透光率降低,所以法线亮度下降为2373Cd/m2,只得到非常暗的画面。 
[比较例3] 
将光扩散材添加到涂布液中,光扩散材相对于透光性树脂为15wt%(粘度41mPa·S),涂布至溶剂干燥后的平均厚度为15μm,除此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光扩散层。 
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所得到的光扩散层的总透光率以及浊雾度。结果是总透光率为95.5%,浊雾度为73.9%。又,与实施例一样地测定光扩散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平均间隔Sm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结果是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为61.0μm,平均间隔Sm为149.1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3.4μm。又,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光扩散层中的光扩散材的凝集状态。结果是光扩散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个数最大为0个。该光扩散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显示在图12中。 
再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棱镜列形成层而得到棱镜片,使用该棱镜片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该面光源装置的法线亮度以及半值角。结果是法线亮度为2987Cd/m2,半值角为20.4°。 
再使用该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有无闪烁现象,结果观察到非常强烈的闪烁现象,只得到非常不易观看的画质。 
[比较例4] 
在与比较例1一样地制作的面光源装置的棱镜片上放置透过型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的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的观察面(防眩面)的60度光泽值G1为22.3,入射面(防眩面)的60度光泽值G2为29.8,G1/G2之比为0.75,观察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2.29μm,图像分辨率XGA,尺寸14.1W(宽)。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有无闪烁现象,结果是观察到比比较例1还强烈的闪烁现象,只得到非常不易观看的画质。 
[实施例4] 
作为构成光扩散层的透光性树脂,使用折射率1.49的丙烯树脂(三菱丽阳公司制造, 商品名TF-8),将其溶解在MEK(甲基乙基甲酮)与甲苯的混合溶液(混合比例各50wt%),使得TF-8的浓度为20wt%,制作粘度60mPa·S的涂布液,除此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光扩散层。 
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所得到的光扩散层的总透光率以及浊雾度。结果是总透光率为95.6%,浊雾度为80.4%。由于透光性树脂与光扩散材的折射率相同,所以得到非常高总透光率。又,与实施例一样地测定光扩散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平均间隔Sm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结果是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为43.5μm,平均间隔Sm为53.3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3.9μm。又,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光扩散层中的光扩散材的凝集状态。结果是光扩散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个数最大为1个。 
再与实施例1一样地形成棱镜列形成层而得到棱镜片,使用该棱镜片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测定该面光源装置的法线亮度以及半值角。结果是法线亮度为2772Cd/m2,半值角为21.8°。 
再使用该面光源装置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例1一样地观察有无闪烁现象,结果是几乎没有闪烁现象,得到具有非常光滑的质感的容易观看的画质。 
上述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结构表示在下表1中。 
Figure G200780033586XD00201

Claims (11)

1.一种透镜片,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片是具有第1面及第2面的片状透光性构件,所述第1面上并列地形成有多个棱镜列,所述第2面为凹凸面,所述凹凸面的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在50μm以下,且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4μm以下,
所述片状透光性构件是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附有光扩散层的构件,所述光扩散层是透光性树脂中含有透光性光扩散材的层,所述凹凸面通过所述光扩散材从所述透光性树脂的表面突出而形成,
所述光扩散层的任意位置的半径70μm的圆形区域内,所述透光性树脂中多个所述光扩散材凝集而形成的长轴30μm以上的二次粒子的个数在3个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层的浊雾度Hz为50~8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材的重均粒径D1为1~8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性树脂的折射率N1与所述光扩散材的折射率N2之差为0.03~0.06。
5.一种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光源装置包括:一次光源;导入从所述一次光源发出的光以对其进行导光并使其出射的导光体;和被配置成来自所述导光体的出射光入射其中的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片,
所述导光体具有从所述一次光源发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端面和出射经过导光的光的光出射面,所述一次光源与所述导光体的光入射端面相邻配置,所述透镜片被配置成其所述第1面与所述导光体的光出射面相对。
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和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被配置成从所述面光源装置的所述透镜片的第2面出射的光入射其上,
所述液晶面板具有从所述透镜片的第2面出射的光入射的入射面,和在其相反侧的观察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面为防眩面,60度光泽值G1在25以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面为眩目面,60度光泽值G1在90以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为防眩面,所述观察面的60度光泽值G1相对于所述入射面的60度光泽值G2之比G1/G2在1以上。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2μm以下。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所述透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以便从所述透镜片的第2面出射的光入射的光扩散片,所述光扩散片的至少一个面为凹凸形状面,所述凹凸形状面的局部山顶平均间隔S在50μm以下,且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4μm以下。
CN200780033586XA 2006-09-11 2007-09-11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512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46067 2006-09-11
JP246067/2006 2006-09-11
PCT/JP2007/067627 WO2008032692A1 (fr) 2006-09-11 2007-09-11 Feuille de lentille, source lumineuse en surfac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2393A CN101512393A (zh) 2009-08-19
CN101512393B true CN101512393B (zh) 2010-12-01

Family

ID=39183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3586XA Active CN101512393B (zh) 2006-09-11 2007-09-11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236291B2 (zh)
KR (1) KR101280187B1 (zh)
CN (1) CN101512393B (zh)
TW (1) TWI354122B (zh)
WO (1) WO20080326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86686B (zh) * 2008-05-07 2013-02-21 Efun Technology Co Ltd Preparation of Optical Film and Its Product
JP5271685B2 (ja) * 2008-12-16 2013-08-21 株式会社クラレ 導光板及び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TWI378578B (en) 2009-03-25 2012-12-01 Coretronic Corp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CN101839441B (zh) * 2010-04-23 2011-07-27 上海凯鑫森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背光模块的光学棱镜片
CN102565914B (zh) * 2010-12-09 2016-03-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16037A (zh) * 2013-05-29 2014-12-17 友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复合型光学膜、平面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TWI497105B (zh) * 2013-05-29 2015-08-21 Ubright Optronics Corp 多功能複合型光學膜
WO2016093625A1 (ko) * 2014-12-10 2016-06-1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광편향 확산 시트, 적층 광편향 확산 시트, 적층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6114935A (ja) * 2014-12-10 2016-06-23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光偏向拡散シート、積層光偏向拡散シート、積層光学シー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664193B2 (ja) 2014-12-12 2020-03-13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16093638A1 (ko) * 2014-12-12 2016-06-1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복합 광학 시트,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920431B2 (ja) * 2017-06-06 2021-08-18 恵和株式会社 上用光拡散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11443410A (zh) * 2019-05-24 2020-07-24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调光层及其制备方法
KR20240029466A (ko) * 2022-08-26 2024-03-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4720A (en) * 1995-09-08 1998-12-01 Goyo Paper Working Co., Ltd. Prism she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1310A (ja) * 1996-04-09 1997-10-3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面状照明装置
JPH10160914A (ja) * 1996-11-29 1998-06-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3968155B2 (ja) * 1997-09-17 2007-08-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リズムシート
JPH10300908A (ja) * 1997-04-22 1998-11-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3913870B2 (ja) * 1997-08-26 2007-05-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光学シート積層体、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01191025A (ja) * 1999-11-04 2001-07-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高分子−微粒子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02159901A (ja) * 2000-11-28 2002-06-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散乱層用樹脂液の塗布装置
JP4614572B2 (ja) * 2001-04-20 2011-01-19 恵和株式会社 正帯電ビーズを用いた光拡散シートおよびその利用
JP2004004644A (ja) * 2002-04-25 2004-01-08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性シート、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133528A (ja) * 2004-11-05 2006-05-25 Takiron Co Ltd 制電性光拡散シート
JP2006154029A (ja) * 2004-11-26 2006-06-1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透過型スクリーン及び背面投写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4720A (en) * 1995-09-08 1998-12-01 Goyo Paper Working Co., Ltd. Prism sheet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160914A 1998.06.19
JP特开平10-300908A 1998.11.13
JP特开平11-95013A 1999.04.09
JP特开平9-281310A 1997.10.3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57428A (ko) 2009-06-05
JP5236291B2 (ja) 2013-07-17
TW200815794A (en) 2008-04-01
KR101280187B1 (ko) 2013-06-28
WO2008032692A1 (fr) 2008-03-20
CN101512393A (zh) 2009-08-19
TWI354122B (en) 2011-12-11
JPWO2008032692A1 (ja) 2010-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2393B (zh)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5349041B2 (ja)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63191B (zh) 光控制薄膜
CN103975258B (zh) 图像显示装置用防眩片
KR101934607B1 (ko) 화상 표시 장치용 방현 시트
KR101503187B1 (ko) 광확산 필름, 광확산 필름이 부착된 편광판,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조명 기구
TWI468741B (zh) A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a polarizing plate with a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20130041336A (ko) 광확산 소자, 광확산 소자가 부착된 편광판, 편광 소자 및 이것들을 사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606020A (zh) 面光源和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JPWO2009028439A1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530452B1 (ko) 광확산 소자 및 광확산 소자를 가진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이들 방법으로 얻어진 광확산 소자 및 광확산 소자를 가진 편광판
TWI449942B (zh) 具不連續塗層的光重定向膜
US20100232142A1 (en) Condensing film for LCD backlight unit and LC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CN101563630A (zh)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04079408A1 (ja) 光偏向素子及び光源装置
KR20090080297A (ko) 프리즘 복합필름
JP5129379B2 (ja) 光拡散素子
JP2010060889A (ja)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50140670A (ko) 광 확산 소자 및 광 확산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JP2008134631A (ja)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5085915A1 (ja) 光制御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1133605A (ja) レンズ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6090946A (ja) 光学部材、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密着防止層形成用原版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映像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72808B (zh) A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KR20140083284A (ko) 모바일 디스플레이용 광학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eiyo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10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Lms Co., Ltd. (KR)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