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4509A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74509A CN105074509A CN201480018417.9A CN201480018417A CN105074509A CN 105074509 A CN105074509 A CN 105074509A CN 201480018417 A CN201480018417 A CN 201480018417A CN 105074509 A CN105074509 A CN 1050745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structure
- region
- structure region
- light
- compo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 C08F299/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 C08F299/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from polyurethanes
- C08F299/065—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from polyurethanes from polyurethanes with side or terminal unsatur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halogen, nitrogen, sulfur, or oxyge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23/00 - C08L53/00
- C08L55/005—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erminated by a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207/00—Coding scheme for general features or characteristics of optical elements and systems of subclass G02B, but not including elements and systems which would be classified in G02B6/00 and subgroups
- G02B2207/123—Optical louvre elements, e.g. for directional light block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具有单一层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可通过调节多个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倾斜角的组合,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或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具有单一层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膜等,所述单一层的光扩散层沿着膜面自下方起依次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特别涉及包含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所述单一层中,通过调节多个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倾斜角的组合,可以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或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液晶显示装置等所属的光学技术领域中,有人提出了对于来自特定方向的入射光使其向特定的方向扩散,对于来自除此以外的方向的入射光则可以使其直接直线前进透过的光扩散膜的应用。
这样的光扩散膜已知有各种形式,特别是在膜内具有将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沿着膜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互配置而成的百叶结构的光扩散膜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专利文献1)。
即,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光控制板(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第1工序,其中,将包含多种各自的折射率有差异的、分子内具有1个以上的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化合物的树脂组合物保持为膜状,由特定方向照射紫外线,使该组合物固化;第2工序,其中,在得到的固化物上将树脂组合物保持为膜状,由与第1工序不同的方向照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还可根据需要将第2工序反复进行。
作为另一类型的光扩散膜,膜内具有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柱结构的光扩散膜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专利文献2-3)。
即,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光控制膜(光扩散膜)的制造装置,该制造装置是与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膜隔离对置的方式配置线状光源,使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膜和线状光源的至少一方移动,同时由线状光源照射光,使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膜固化,形成光控制膜(光扩散膜),该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线状光源的轴向与移动方向交叉,互相对置的多片薄板状遮光构件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膜和线状光源之间、沿着与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以规定间隔设置,且遮光构件的与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膜相反的一边分别设置为与移动方向为同方向。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各向异性扩散介质(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该各向异性扩散介质(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是将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设计为片材状,由规定方向P对该片材照射平行光线,使组合物固化,在片材的内部形成与方向P平行地延伸的多个棒状固化区域的集合体,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线状光源和片材之间,隔着沿方向P平行配置的筒状物的集合,透过该筒状物进行光照射。
进一步提出了在膜内同时具有上述的百叶结构和柱结构的光扩散膜(例如专利文献4)。
即,专利文献4公开了光扩散膜,该光扩散膜具有用于使入射光各向异性扩散的第1结构区域、和用于使入射光各向同性扩散的第2结构区域,该光扩散膜的特征在于:第1结构区域是将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沿着膜面方向交互平行配置而成的百叶结构区域,第2结构区域是使与该介质物的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介质物中而成的柱结构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309902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73018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92219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141593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发现由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具有百叶结构的光扩散膜有以下问题:在入射光所含的成分中,对于与沿着膜面的任意一个方向延展的百叶结构的朝向垂直相交的成分可以充分扩散,但是对于与百叶结构的朝向平行的成分则难以充分扩散。
因此发现以下问题,例如在作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控制板使用时,一片光扩散膜无法获得充分的视角,因此必须将光扩散膜多片层合。
由于是将多个百叶结构依次形成的层合结构,因此虽然可以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强度的均匀性,或有效地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但是发现有制造繁杂且膜厚增厚、图像容易产生模糊、容易发生层间剥离的问题。
该光扩散膜的特征是通过百叶结构形成各向异性光扩散,但还发现在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和非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之间、光扩散情况发生急剧转换的问题。
而由专利文献2的制造装置或专利文献3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膜与专利文献1的情形不同,虽然可以使入射光各向同性扩散,但是膜内的柱结构单一,因此有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不均匀、容易使得光扩散角度区域不足的问题。
因此,例如在作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控制板使用时,仍然发现有一片光扩散膜无法获得足够的视角,因此必须将多片光扩散膜层合的问题。
而专利文献4所述的同时具有百叶结构和柱结构的光扩散膜发现有在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和非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之间、光的扩散情况发生急剧转换的问题。
因此,例如作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控制板使用时,在将显示器相对于入射光缓慢地倾斜时,发现有显示的明暗转换急剧、观看显示器画面的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等根据以上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通过在同一膜内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可以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或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包含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单一层中,通过调节多个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的组合,可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或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
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供具有单一层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膜,该单一层的光扩散层沿着膜膜厚方向自下方起依次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从而可解决上述问题。
即,如果是本发明的光扩散膜,则具有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
因此,通过使各柱结构区域所具有的柱状物的倾斜角不同,可以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
而在使各柱结构区域所具有的柱状物的倾斜角重复时,虽然对于光扩散角度区域的扩大的贡献少,但是可以将膜厚方向上柱状物的总体长度稳定延长。因此,可以使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提高。
并且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是在单一层中具有第1和第2柱结构区域,因此可以根本性地抑制层间剥离的发生。
在构成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时,优选具有第1柱结构区域的上端部与第2柱结构区域的下端部重叠的重复柱结构区域。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抑制各柱结构区域之间的柱结构未形成部分的散射光的发生,使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
在构成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时,优选重复柱结构区域是分别来自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中任一方的前端与来自另一方的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前端附近接触而成的。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在有限的膜膜厚内高效地配置柱结构,可以使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提高,同时使光扩散角度区域更有效地扩大。
在构成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时,优选使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为1-40μm范围内的值。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抑制重复柱结构区域的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重叠部分中散射光的发生,可以更稳定地保持光扩散角度区域内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
在构成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时,优选使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相对于膜膜厚(100%)为0.1-10%范围内的值。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将重复柱结构区域的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重叠情况调节为更良好的范围,因此可以抑制各柱结构区域的重复部分中散射光的发生,可进一步稳定地保持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
在构成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时,在重复柱结构区域中,优选使分别来自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之差的绝对值为1°以上的值。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更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
在构成本发明的光扩散膜时,优选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主成分为含有多个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主成分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更明确地形成第1和第2柱结构区域。
本发明的又一方案是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含有下述工序(a)-(d):
(a)准备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b)对加工片涂布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形成涂层的工序
(c)对涂层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在涂层的下方部分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同时在涂层上方部分残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的工序
(d)对涂层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在柱结构未形成区域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的工序
即,根据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对于由规定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形成的涂层进行第1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由此通过适当调节各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的照射角度,可以容易地调节第1和第2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的组合。
而且,由于在单一层中形成第1和第2柱结构区域,因此可以根本性地抑制所得光扩散膜中的层间剥离的发生。
在实施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时,优选在氧存在气氛下实施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并且在非氧气氛下实施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通过这样实施,可以在涂层的下方部分有效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同时利用氧阻聚(oxygeninhibition)的影响,可在涂层的上方部分稳定地残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
另一方面,在所得的柱结构未形成区域,可以抑制氧阻聚的影响,有效地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图1(a)-(b)是为了说明膜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膜的概略而提供的图。
[图2]图2(a)-(b)是为了说明膜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度依赖性、各向同性光扩散和开角而提供的图。
[图3]图3(a)-(b)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度依赖性和开角而提供的图。
[图4]图4(a)-(c)是为了对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方案进行说明而提供的图。
[图5]图5(a)-(c)是为了说明柱结构区域的方案而提供的图。
[图6]图6(a)-(c)是为了说明重复柱结构区域而提供的图。
[图7]图7(a)-(c)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而提供的图。
[图8]图8(a)-(d)是为了对平行光的照射进行说明而提供的图。
[图9]图9是为了对平行光的照射角进行说明而提供的图。
[图10]图10(a)-(b)是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
[图11]图11(a)-(q)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12]图12(a)-(b)是实施例2的光扩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
[图13]图13(a)-(v)是为了说明实施例2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14]图14(a)-(b)是实施例3的光扩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
[图15]图15(a)-(x)是为了说明实施例3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16]图16(a)-(b)是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
[图17]图17(a)-(q)是为了说明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18]图18(a)-(b)是比较例2的光扩散膜的截面的示意图和照片。
[图19]图19(a)-(p)是为了说明比较例2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是具有单一层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膜,该单一层的光扩散层是沿着膜的膜厚方向自下方依次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扩散膜进行具体说明。
1.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的基本原理
首先,使用图1-2对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图1(a)表示光扩散膜10的俯视图(平面图),图1(b)表示将图1(a)所示的光扩散膜10沿着虚线A-A在垂直方向切断、沿箭头方向观察截面时的光扩散膜10的截面图。
图2(a)表示光扩散膜10的整体图,图2(b)表示自X方向观察图2(a)的光扩散膜10时的截面图。
如所述图1(a)的平面图所示,光扩散膜10具有包含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2、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4的柱结构13。
如图1(b)的截面图所示,在光扩散膜10的垂直方向上,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2、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4分别具有规定的宽度,为交互配置的状态。
由此可以推断,如图2(a)所示,入射角为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内时,入射光经光扩散膜10扩散。
即可以推断,如图1(b)所示,当入射光对光扩散膜10的入射角为相对于柱结构13的界面13′从平行至规定的角度范围的值、即,为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内的值时,入射光(52、54)在柱结构内的相对高折射率的柱状物12的内部一边变化方向一边沿着膜厚方向穿出,由此,光射出面一侧的光的行进方向变得不一致。
结果,入射角在光扩散角度区域内时,入射光由光扩散膜10扩散,形成扩散光(52′、54′)。
而入射光相对于光扩散膜10的入射角为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之外时,推断如图1(b)所示,入射光56未被光扩散膜扩散,直接透过光扩散膜10,形成透过光56′。
本发明中,“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是指使来自点光源的入射光的角度相对于光扩散膜变化时,与射出扩散光相对应的入射光的角度范围。
如图2(a)所示,所述“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是根据光扩散膜的柱结构的折射率差或倾斜角等,由每种该光扩散膜确定的角度区域。
例如如图2(a)所示,根据以上基本原理,具备了柱结构13的光扩散膜10可以在光的透过和扩散中发挥入射角度依赖性。
如图1-图2所示,具有柱结构13的光扩散膜通常具有“各向同性”。
这里,本发明中,“各向同性”是指,如图2(a)所示,在入射光由膜扩散时,被扩散的射出光在与膜平行的面内,该光的扩散情况(扩散光扩展的形状)具有不根据同一面内的方向而变化的性质。
更具体地说,如图2(a)所示,入射光由膜扩散时,被扩散的射出光的扩散情况是在与膜平行的面内为圆状。
如图2(b)所示,本发明中,在提及入射光的“入射角θ1”时,入射角θ1是指在将光扩散膜的入射一侧表面的法线角度设为0°时的角度(°)。
本发明中,“光扩散角度区域”是指相对于光扩散膜,将点光源固定于入射光发生最大扩散的角度,在该状态下所得的扩散光的角度范围。
并且本发明中,“扩散光的开角”是上述“光扩散角度区域”的角度幅度(°),如图2(b)所示,是指在从沿箭头X的方向观察膜的截面时的扩散光的开角θ2。
可确认,光扩散角度区域的角度幅度(°)和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幅度大致相同。
如图2(a)所示,在入射光的入射角包含在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内时,即使该入射角不同的情况下,光扩散膜也可以使其在光射出面一侧形成大致同样的光扩散。
因此,所得光扩散膜可以说具有将光集于规定位置的集光作用。
关于入射光在柱结构内的柱状物12内部的方向变化,除了可以考虑如图1(b)所示的通过全反射直线状曲折地方向变化的阶跃折射率型之外,还可以考虑曲线状地方向变化的梯度折射率型的情况。
图1(a)和(b)中,为了简便,是将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2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4的界面用直线表示,但实际上界面稍有蜿蜒,各柱状物形成伴随有分支和消失的复杂的折射率分布结构。
可推断,其结果是不一致的光学特性分布提高了光扩散性。
2.基本构成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a)-(b)所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膜40的特征在于:在同一膜内,沿着膜膜厚方向自下方依次具有第1柱结构区域20和第2柱结构区域30。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例如如图3(a)所示,通过使各柱结构区域所具有的柱状物的倾斜角不同,可以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和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
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使各柱结构区域所具有的柱状物的倾斜角重复时,虽然对光扩散角度区域的扩大的贡献少,但是可以将膜厚方向上的柱状物的总体长度稳定地延长,因此可以使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有效提高。
上述的“下方”是指在加工片上设置涂层时,涂层在膜厚方向上与加工片接近的一侧。因此,这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便利用语,对光扩散膜本身的上下方向无任何限制。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还可制成图4(a)-(b)所示的方案。
即,第1个方案如图4(a)所示,可举出:具有第1柱结构区域20的上端部与第2柱结构区域30的下端部重叠的重复柱结构区域50的光扩散膜40。
第2个方案如图4(b)所示,可举出:在第1柱结构区域20和第2柱结构区域30的界面中存在未形成柱结构的间隔部分50′,或者第1柱结构区域20和第2柱结构区域30刚好相接的光扩散膜40。
另一方面,如图4(c)所示,存在于膜内部的2个柱结构区域(20、30)过度重叠的光扩散膜42不包含在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中。
这是由于,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特征是在同一膜内具有2个柱结构区域,因此其制造方法事实上必须是对由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形成的单一的涂层分2阶段实施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这样的制造方法无法获得图4(c)所示的光扩散膜42。
另外,该光扩散膜42中柱状物与其周边部分的折射率差极小,因此无法充分获得本发明的提高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或有效地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的效果。
3.第1柱结构区域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特征在于: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第1柱结构区域。
以下使用附图对第1柱结构区域进行具体说明。
图5中,为了简化说明,只抽取第1柱结构区域或第2柱结构区域中任意一方进行表示。因此,图5中的“20(30)”的表现方式是指表示图3中第1柱结构区域20和第2柱结构区域30中任意一方。
(1)折射率
柱结构区域中,优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所述折射率之差为0.01以上的值,在柱结构区域中,可以使入射光稳定反射,使入射角度依赖性和扩散光的开角进一步提高。
即,所述折射率之差为低于0.01的值,则入射光在柱结构区域内发生全反射的角度区域变狭窄,因此可能使得入射角度依赖性过度降低,或者扩散光的开角过度狭窄。
因此,更优选使柱结构区域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为0.0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的值。
折射率之差越大越优选,但是从选择可形成柱结构区域的材料的角度考虑,可以认为0.3左右为上限。
(2)最大直径
如图5(a)所示,在柱结构区域中,优选使柱状物的截面最大直径Sc为0.1-15μm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所述最大直径为0.1-15μm范围内的值,在柱结构区域内,可以使入射光更稳定地反射,使入射角度依赖性和扩散光的开角进一步提高。
即,所述最大直径为低于0.1μm的值,则无论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如何,可能难以显示光扩散性。而所述最大直径为超过15μm的值,则在柱结构区域内直线前进的光增加,光扩散的均匀性可能变差。
因此,在柱结构区域中,更优选使柱状物截面的最大直径为0.5-10μm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μm范围内的值。
柱状物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圆、椭圆、多边形、异形等。
柱状物的截面是指用与膜表面平行的面切断而得的截面。
柱状物的最大直径或长度等可通过光学数字显微镜观察来计算。
(3)厚度
如图5(b)所示,在柱结构区域中,优选使柱状物的厚度(长度)La为30-500μm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所述厚度为低于30μm的值,则柱状物的厚度不足,在柱结构区域内直线前进的入射光增加,可能难以获得充分的入射角度依赖性和扩散光的开角。而所述厚度为超过500μm的值,则对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形成柱结构区域时,光聚合的进行方向被初期形成的柱结构扩散,可能难以形成所需的柱结构区域。
因此,在柱结构区域中,更优选使柱状物的厚度为50-300μm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70-200μm范围内的值。
(4)柱状物间的距离
如图5(a)所示,在柱结构区域中,优选使柱状物间的距离、即相邻接的柱状物的间距P为0.1-15μm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所述距离为0.1-15μm范围内的值,在柱结构区域中,可以使入射光更稳定地反射,使入射角度依赖性和扩散光的开角进一步提高。
即,所述距离为低于0.1μm的值,则无论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如何,可能难以显示光扩散性。而所述距离为超过15μm的值,则在柱结构区域内直线前进的光增加,光扩散的均匀性可能变差。
因此,在柱结构区域中,更优选使柱状物间的距离为0.5-10μm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μm范围内的值。
(5)倾斜角
如图5(b)所示,在柱结构区域中,优选柱状物12相对于膜厚方向以一定的倾斜角θa林立。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柱状物的倾斜角一定,在柱结构区域中,可以使入射光更稳定地反射,使入射角度依赖性和扩散光的开角进一步提高。
如图5(c)所示,还优选柱状物弯曲。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柱状物弯曲,可以使在柱结构区域内直线前进的入射光减少,使光扩散的均匀性提高。
这样的弯曲的柱状物可以是在进行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通过一边使照射光的照射角度变化一边照射光来获得,但也很大地依赖于形成柱结构区域的材料物质的种类。
θa是指:在用为与膜面垂直的面、且将1根柱状物整体沿着轴线切成2部分的面将膜切断的情况下的截面中,测定的在将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角度设为0°时的柱状物的倾斜角(°)(该法线与柱状物所成的角度中较狭窄一侧的角度)。如图5(b)所示,以柱状物向右侧倾斜时的倾斜角为基准,则柱状物向左侧倾斜时的倾斜角标记为负。
4.第2柱结构区域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特征在于: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第2柱结构区域。
第2柱结构区域的构成基本上与第1柱结构区域的构成同样,因此对于具体内容避免重复,省略。
但是第2柱结构区域中,从发挥光扩散中第1柱结构区域的辅助性作用的角度考虑,优选使其厚度为10-200μm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20-150μm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40-100μm范围内的值。
从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厚度的合计中减去后述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所得的值,优选相对于膜膜厚(100%)为80%以上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形成柱结构的区域的合计相对于膜整体所占的比例为所述范围内的值,可以进一步使来自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强度的均匀性有效提高。
即,形成柱结构的区域的合计相对于膜整体所占的比例为低于80%的值,则柱结构的绝对量不足,可能难以获得充分的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强度的均匀性。
另一方面,形成柱结构的区域的合计相对于膜整体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因此上限为100%。
但考虑稳定的再现性等,优选上限为98%左右。
5.重复柱结构区域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优选具有第1柱结构区域的上端部与第2柱结构区域的下端部重叠的重复柱结构区域。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具有重复柱结构区域,在所限的膜厚度中,可以有效地实现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强度的均匀化。
以下对重复柱结构区域进行具体说明。
(1)方案
重复柱结构区域50只要是第1柱结构区域20的上端部与第2柱结构区域30的下端部重叠而形成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更具体地说,如图6(a)-(b)所示,优选为第1柱结构区域20和第2柱结构区域30中任意一方的前端与来自另一方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前端附近接触而成的重复柱结构区域50。
或者如图6(c)所示,也优选为来自第1柱结构区域20和第2柱结构区域30的各柱状物之间以非接触的状态重复而成的重复柱结构区域50。
(2)倾斜角之差
优选使分别来自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之差的绝对值为1°以上的值。
即,如图6(a)所示,优选使来自第1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θa和来自第2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θb′之差的绝对值为1°以上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所述倾斜角之差的绝对值为1°以上的值,可以使光扩散角度区域更有效地扩大。
而所述倾斜角之差的绝对值为过大的值,则由于所得光扩散膜的各柱结构区域而产生的扩散光完全独立,可能无法将光扩散角度区域有效扩大。
因此,更优选使来自第1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θa、与来自第2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θb′之差的绝对值为2-30°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20°范围内的值。
θa和θb′是指:在与膜面垂直的面、且用将1根柱状物整体沿轴线切成2部分的面将膜切断的情况下的截面中,测定的在将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角度设为0°时的柱状物的倾斜角(°)。
更具体地说,如图6(a)-(c)所示,θa是指第1柱结构区域上端面的法线与柱状物最上部所成的角度中较窄一侧的角度。
θb′是指第2柱结构区域下端面的法线与柱状物最下部所成的角度中较窄一侧的角度。
如图6(a)-(c)所示,以柱状物向右侧倾斜时的倾斜角为基准,将柱状物向左侧倾斜的倾斜角标记为负。
如图6(a)-(c)所示,θb是指第1柱结构区域下端面的法线与柱状物最下部所成的角度中较窄一侧的角度,θa′是指第2柱结构区域上端面的法线与柱状物最上部所成的角度中较窄一侧的角度。
优选使来自第2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的绝对值为比来自第1柱结构区域的、折射率不同的柱状物的倾斜角的绝对值大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在比第1柱结构区域相比较难形成的第2柱结构区域中,沿着膜膜厚方向获得充分长度的柱状物,可以使光扩散角度区域更有效地扩大。
(3)厚度
优选使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Lb为1-40μm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Lb为所述范围内的值,可以将重复柱结构区域中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叠加情况调节至适当的范围,因此可以抑制各柱结构区域连接部分产生散射光,可以更稳定地保持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
即是因为,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Lb为低于1μm的值,则在各柱结构区域的连接部分中容易发生散射光,可能难以更稳定地保持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另一方面是因为,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Lb为超过40μm的值,则扩散光的提取效率可能降低。即,可以预想,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Lb过长时,则在该区域发生反向散射等,导致扩散光的提取效率降低。
因此,更优选使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Lb为3-35μm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30μm范围内的值。
还优选使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相对于膜膜厚(100%)为0.1-10%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重复柱结构区域相对于膜整体所占的比例为所述范围内的值,可以将重复柱结构区域中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叠加情况调节为更适合的范围,因此可抑制各柱结构区域之间的柱结构未形成部分发生散射光,可以进一步稳定地保持光扩散的提取效率。
即是因为,重复柱结构区域相对于膜整体所占的比例为低于0.1%的值,则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微观上看未形成重复结构的部分可能增多。因此在该结构区域容易发生散射光,可能使扩散光的提取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重复柱结构区域相对于膜整体所占的比例为超过10%的值,则相对而言第1或第2柱结构区域的厚度可能不足。
因此,更优选使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相对于膜膜厚(100%)为0.2-5%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5-4%范围内的值。
6.总膜厚
优选使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总膜厚为60-700μm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光扩散膜的总膜厚为低于60μm的值,则在柱结构区域内直线前进的入射光增加,可能难以显示光扩散。另一方面是因为,光扩散膜的总膜厚为超过700μm的值,则在对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形成柱结构区域时,光聚合的进行方向被初期形成的柱结构扩散,可能难以形成所需的柱结构区域。
因此,更优选使光扩散膜的总膜厚为80-450μm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250μm范围内的值。
还可以将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进一步交互形成,例如以第3柱结构区域、第4柱结构区域等的形式设置。
7.倾斜角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光扩散膜,通过分别调节第1柱结构区域中柱状物相对于膜厚方向的倾斜角θa、和第2柱结构区域中柱状物相对于膜厚方向的倾斜角θa′,可以使该光扩散特性变化。
即,例如如图3(a)所示,通过使各柱结构区域所具有的入射角度依赖性不同,可在光的透过和扩散中实现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同时可以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和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
这种情况下,在第1柱结构区域中,使柱状物相对于膜厚方向的倾斜角(图6(a)-(c)的θa)为-80至80°范围内的值,同时在第2柱结构区域中,使柱状物相对于膜厚方向的倾斜角(图6(a)-(c)的θa′)为-80至80°范围内的值,且优选使θa-θa′的绝对值为0-80°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2-30°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20°范围内的值。
“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是指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与入射光未扩散而是直接透过的非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区别得以明确控制。
如图3(b)所示,在使各柱结构区域所具有的入射角度依赖性重复时,虽然对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扩大的贡献少,但将膜厚方向上柱状物的总体长度稳定地延长,因此可以有效地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
这种情况下,在第1柱结构区域中,使柱状物相对于膜厚方向的倾斜角θa为-80至80°范围内的值,同时在第2柱结构区域中,使柱状物相对于膜厚方向的倾斜角θa′为-80至80°范围内的值,且优选使θa-θa′的绝对值为0-20°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使θa-θa′的绝对值为2-15°范围内的值。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中,通常从保持有规则性的入射角度依赖性考虑,优选自膜上方观察时,第1和第2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方向为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但根据其用途并不限于此。
还可在第1柱结构区域的下方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上方以规定厚度设置未形成柱结构的空白区域。
8.粘合剂层
由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光扩散膜可在其一面或两面另行具备用于与被粘体层合的粘合剂层。
构成所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丙烯酸类、有机硅类、氨基甲酸酯类、橡胶类等的粘合剂。
[第2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是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工序(a)-(d):
(a)准备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b)对加工片涂布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形成涂层的工序
(c)对涂层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在涂层的下方部分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同时在涂层上方部分残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的工序
(d)对涂层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在柱结构未形成区域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的工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1.工序(a):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准备工序
所述工序是准备规定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更具体地说,是将折射率不同的至少2种聚合性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和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添加剂进行混合的工序。
混合时,可在室温下直接搅拌,但从提高均匀性考虑,例如优选在40-80℃的加温条件下搅拌,制成均匀的混合液。
还优选进一步加入稀释溶剂,以达到适合涂布所需的粘度。
以下对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1)高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1)-1种类
在折射率不同的2种聚合性化合物中,折射率相对高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可称为(A)成分)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其主成分为含有多个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
其理由推断为:通过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可以使(A)成分的聚合速度比折射率相对低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可称为(B)成分)的聚合速度快,使这些成分之间的聚合速度产生规定的差异,可以使两种成分的共聚性有效降低。
其结果,在光固化时,可以效率良好地形成使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柱结构区域。
还推断:通过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在单体阶段,其与(B)成分具有充分的相容性,但在聚合的过程中,在多个相连的阶段中,可以将其与(B)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规定范围,更有效地形成柱结构区域。
并且,通过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可以提高柱结构区域中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将其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调节至规定以上的值。
因此,通过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与后述的(B)成分的特性相结合,可有效地获得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柱结构区域。
“含有多个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在(甲基)丙烯酸酯的酯残基部分具有多个芳环的化合物。
“(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两者。
作为这样的(A)成分的含多个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联苯酯、(甲基)丙烯酸萘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酯、(甲基)丙烯酸联苯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氧基烷基酯等,或芳环上的一部分氢原子被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等取代所得的化合物等。
作为(A)成分的含多个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优选含有含联苯环的化合物,特别优选含有下述通式(1)所示的联苯化合物。
[化1]
(通式(1)中,R1-R10各自独立,R1-R10的至少一个为下述通式(2)所述的取代基,其余为氢原子、羟基、羧基、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羧基烷基和卤素原子中的任意取代基)。
[化2]
(通式(2)中,R11为氢原子或甲基,碳原子数n为1-4的整数,重复数m为1-10的整数)。
其理由推断为:通过含有具特定结构的联苯化合物作为(A)成分,可以使(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产生规定差异,使(A)成分与(B)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规定范围,使两种成分之间的共聚性降低。
还可以提高柱结构区域中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更容易地将其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调节为规定以上的值。
通式(1)中的R1-R10含有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和羧基烷基中的任意基团时,优选使该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数为1-4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所述碳原子数为超过4的值,则(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或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过于降低,可能难以有效形成柱结构区域。
因此,通式(1)中的R1-R10含有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和羧基烷基中的任意基团时,更优选使该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数为1-3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2范围内的值。
优选通式(1)中的R1-R10为除卤代烷基和卤素原子以外的取代基,即,为不含卤素的取代基。
其理由是因为:在焚烧光扩散膜等时防止二噁英的产生,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优选。
在以往的具备柱结构的光扩散膜中,在获得规定的柱结构时为了使单体成分实现高折射率,通常是在单体成分中进行卤素取代。
关于该点,根据通式(1)所示的联苯化合物,即使不进行卤素取代也可以实现高折射率。
因此,本发明的将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光扩散膜即使不含卤素时,也可发挥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
还优选通式(1)中的R2-R9中的任意一个为通式(2)所示的取代基。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通式(2)所示的取代基的位置为R1和R10以外的位置,在光固化之前的阶段中,(A)成分之间发生取向,可有效防止结晶。
并且在光固化前的单体阶段为液状,即使不使用稀释溶剂等,在表观上也可以与(B)成分均匀混合。
由此,在光固化阶段,可以使(A)成分和(B)成分以微细水平发生凝聚·相分离,可以更有效地获得具备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进一步基于同样的观点,特别优选通式(1)中的R3、R5、R6和R8中的任意一个为通式(2)所示的取代基。
还优选使通式(2)所示的取代基中的重复数m通常为1-10的整数。
其理由是因为:重复数m为超过10的值,则连接聚合部位和联苯环的氧基亚烷基链变得过长,可能阻碍聚合部位中的(A)成分之间的聚合。
因此,更优选使通式(2)所示的取代基中的重复数m为1-4的整数,特别优选1-2的整数。
基于同样的观点,优选使通式(2)所示取代基中的碳原子数n通常为1-4的整数。
作为聚合部位的聚合性碳-碳双键的位置与联苯环过近,则联苯环产生空间位阻,再考虑到(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的情况,更优选使通式(2)所示取代基中的碳原子n为2-4的整数,特别优选为2-3的整数。
通式(1)所示的联苯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优选举出下式(3)-(4)所示的化合物。
[化3]
[化4]
。
(1)-2分子量
还优选使(A)成分的分子量为200-2,500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推断为:通过使(A)成分的分子量为规定的范围,可以进一步加快(A)成分的聚合速度,更有效地降低(A)成分与(B)成分的共聚性。
其结果,在进行光固化时,可以更有效地形成使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柱结构区域。
即是因为,(A)成分的分子量为低于200的值,则由于空间位阻使聚合速度降低,接近于(B)成分的聚合速度,可能容易发生与(B)成分的共聚。另一方面是因为推断,(A)成分的分子量为超过2,500的值,则随着与(B)成分的分子量之差的减小,(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接近于(B)成分的聚合速度,容易发生与(B)成分的共聚,其结果,可能难以有效形成柱结构区域。
因此,更优选使(A)成分的分子量为240-1,500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60-1,000范围内的值。
(A)成分的分子量可由从分子组成和构成原子的原子量得到的计算值求出,也可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以重均分子量的形式测定。
(1)-3单独使用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A)成分作为形成柱结构区域中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单体成分,优选(A)成分以单一成分含有。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有效地抑制来自(A)成分的区域、即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中的折射率的不均匀,可更有效地获得具备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即,(A)成分相对于(B)成分的相容性低时,例如(A)成分为卤素类化合物等时,可以结合使用其它(A)成分(例如非卤素类化合物等)作为使(A)成分与(B)成分相容的第3成分。
但是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第3成分的影响,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区域的折射率可能不均匀,或容易降低。
其结果,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差可能不均匀,或容易过度降低。
因此,优选选择与(B)成分具有相容性的高折射率单体成分,将其作为单独的(A)成分使用。
例如,如果为作为(A)成分的式(3)所示的联苯化合物,由于为低粘度,因此与(B)成分具有相容性,所以可作为单独的(A)成分使用。
(1)-4折射率
还优选使(A)成分的折射率为1.5-1.65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A)成分的折射率为所述范围内的值,可以更容易地调节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更有效地获得具备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即是因为,(A)成分的折射率为低于1.5的值,则与(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过小,可能难以获得有效的光扩散角度区域。另一方面是因为,(A)成分的折射率为超过1.65的值,则虽然与(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增大,但与(B)成分即使是表观上的相容状态也可能难以形成。
因此,更优选使(A)成分的折射率为1.52-1.62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1.56-1.6范围内的值。
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进行固化之前的(A)成分的折射率。
折射率例如可根据JISK0062测定。
(1)-5含量
还优选使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中(A)成分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后述的折射率相对低的聚合性化合物(B)成分为25-40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A)成分的含量为低于25重量份的值,则(A)成分相对于(B)成分的存在比例减少,来自(A)成分的柱状物的宽度过小,可能难以获得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柱结构区域。并且因为光扩散膜的厚度方向的柱状物长度不足,可能不显示光扩散性。另一方面是因为,(A)成分的含量为超过400重量份的值,则(A)成分相对于(B)成分的存在比例增多,来自(A)成分的柱状物的宽度过大,反而可能难以获得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柱结构区域。另外是因为,光扩散膜的厚度方向的柱状物的长度不足,可能不显示光扩散性。
因此,更优选使(A)成分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B)成分为40-30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50-20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
(2)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
(2)-1种类
在折射率不同的2种聚合性化合物中,折射率相对低的聚合性化合物((B)成分)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其主成分例如可举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侧链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含(甲基)丙烯酰基的有机硅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特别优选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其理由是因为:如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则不仅可更容易调节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还可以有效抑制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的不均匀,更有效地获得具备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因此,以下主要对作为(B)成分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进行说明。
(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两者。
首先,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由(B1)至少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2)多元醇化合物、优选二醇化合物、特别优选聚亚烷基二醇,以及(B3)(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形成。
(B)成分中也包含具有氨基甲酸酯键的重复单元的低聚物。
其中,作为(B1)成分的至少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举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1,3-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1,4-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等芳族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族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以及它们的缩二脲体、异氰脲酸酯体,进一步举出与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氢的化合物的反应物即加合物(例如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类3官能加合物)等。
以上所述中,特别优选为脂环式多异氰酸酯。
其理由是因为:如果为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与脂族多异氰酸酯相比,容易通过立体构象等的关系对各异氰酸酯基的反应速度设置差异。
由此,可以抑制(B1)成分只与(B2)成分反应、或(B1)成分只与(B3)成分反应,使(B1)成分与(B2)成分和(B3)成分确实地反应,可以防止过量的副产物的发生。
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抑制柱结构区域中来自(B)成分的区域、即低折射率区域的折射率不均匀。
如果为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与芳族多异氰酸酯相比,可以使所得的(B)成分与(A)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规定范围,更有效地形成柱结构区域。
并且如果为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与芳族多异氰酸酯相比,可以使所得的(B)成分的折射率减小,因此可以使其与(A)成分的折射率之差增大,更确实地表达光扩散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有效地形成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均匀性高的柱结构区域。
在这样的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中,优选只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脂环式二异氰酸酯。
其理由是因为:如果为脂环式二异氰酸酯,(B2)成分与(B3)成分发生定量反应,可获得单一的(B)成分。
这样的脂环式二异氰酸酯可特别优选举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
其理由是因为:可以对2个异氰酸酯基的反应性设定有效的差异。
在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成分中,作为(B2)成分的聚亚烷基二醇例如可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特别优选聚丙二醇。
其理由是因为:来自聚丙二醇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粘度低,因此可以以无溶剂的方式操作。
另外是因为,如果为聚丙二醇,在使(B)成分固化时成为该固化物中的良好的软链段,可以使光扩散膜的操作性或贴装性有效提高。
(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主要可通过(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调节。这里,(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通常为2,300-19,500,优选4,300-14,300,特别优选6,300-12,300。
在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成分中,作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
从使所得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速度降低、更有效地形成规定的柱结构方面考虑,特别是更优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进一步优选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
通过(B1)-(B3)成分进行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可按照常规方法实施。
此时,优选使(B1)-(B3)成分的配比按照摩尔比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5:1:1-5的比例。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为所述配比,可有效地合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其中,各(B1)成分所具有的一个异氰酸酯基与(B2)成分所具有的2个羟基反应而键合,并且(B3)成分所具有的羟基与2个(B1)成分分别具有的另一个异氰酸酯基反应而键合。
因此,更优选使(B1)-(B3)成分的配比按照摩尔比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3:1:1-3的比例,进一步优选2:1:2的比例。
(2)-2重均分子量
还优选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20,000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规定范围,可以使(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产生规定差异,使两种成分的共聚性有效降低。
其结果,在光固化时可以有效形成使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柱结构区域。
即是因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低于3,000的值,则(B)成分的聚合速度加快,接近(A)成分的聚合速度,容易与(A)成分发生共聚,结果可能难以有效形成柱结构区域。另一方面是因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超过20,000的值,则难以形成使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柱结构区域,或者其与(A)成分的相容性过度降低,可能在涂布阶段发生(A)成分析出。
因此,更优选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15,000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7,000-13,000范围内的值。
(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可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
(2)-3单独使用
(B)成分可以是将分子结构、重均分子量不同的2种以上结合使用,但从抑制柱结构区域中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不均的方面考虑,优选只使用1种。
即,使用多种(B)成分时,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折射率出现不均或升高,使其与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折射率差可能不均匀,或过度降低。
(2)-4折射率
还优选使(B)成分的折射率为1.4-1.55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B)成分的折射率为所述范围内的值,可以更容易地调节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更有效地获得具备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即是因为,(B)成分的折射率为低于1.4的值,则与(A)成分的折射率之差增大,但与(A)成分的相容性变得极差,可能无法形成柱结构区域。另一方面是因为,(B)成分的折射率为超过1.55的值,则与(A)成分的折射率之差过小,可能难以获得所需的入射角度依赖性。
因此,更优选使(B)成分的折射率为1.45-1.54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46-1.52范围内的值。
上述(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固化之前的(B)成分的折射率。
折射率例如可根据JISK0062测定。
还优选使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使所述折射率之差为规定范围内的值,可以获得具有光的透过和扩散中更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以及更宽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光扩散膜。
即是因为,所述折射率之差为低于0.01的值,则入射光在柱结构区域内发生全反射的角度区域变狭窄,因此光扩散中的开角可能过度狭窄。另一方面是因为,所述折射率之差为过大的值,则(A)成分与(B)成分的相容性过差,可能无法形成柱结构区域。
因此,更优选使(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之差为0.05-0.5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0.1-0.2范围内的值。
这里所述(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固化之前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
(2)-5含量
优选使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中的(B)成分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全体量为10-8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B)成分的含量为低于10重量份的值,则(B)成分相对于(A)成分的存在比例减少,来自(B)成分的区域与来自(A)成分的区域相比过小,可能难以获得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柱结构区域。另一方面是因为,(B)成分的含量为超过80重量份的值,则(B)成分相对于(A)成分的存在比例增大,来自于(B)成分的区域与来自于(A)成分的区域相比过度增大,反而可能难以获得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柱结构区域。
因此,更优选使(B)成分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全体量为20-7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6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
(3)光聚合引发剂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中,优选根据需要含有光聚合引发剂作为(C)成分。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在对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可以有效形成柱结构区域。
这里,光聚合引发剂是指通过紫外线等的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产生自由基种的化合物。
所述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举出: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苯偶姻正丁基醚、苯偶姻异丁基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甲酰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氨苯甲酸酯、低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时的含量是相对于100重量份(A)成分和(B)成分的合计量为0.2-2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更优选0.5-15重量份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1-1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
(4)其它添加剂
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适当添加上述化合物以外的添加剂。
这样的添加剂例如可举出: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聚合促进剂、阻聚剂、红外线吸收剂、增塑剂、稀释溶剂和流平剂等。
这样的添加剂的含量通常相对于100重量份(A)成分和(B)成分的合计量优选为0.01-5重量份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0.02-3重量份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0.05-2重量份范围内的值。
2.工序(b):涂布工序
如图7(a)所示,工序(b)是对加工片2涂布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形成涂层1的工序。
加工片可以使用塑料膜、纸中的任意种类。
其中,塑料膜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聚酯类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等聚烯烃类膜,三乙酰纤维素膜等纤维素类膜,以及聚酰亚胺类膜等。
纸例如可举出:玻璃纸、涂层纸和层合纸等。
考虑后述工序,加工片2优选为对热或活性能量射线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塑料膜。
这样的塑料膜可优选举出上述中的聚酯类膜、聚烯烃类膜和聚酰亚胺类膜。
对于加工片,为了在光固化后使所得光扩散膜容易从加工片上剥离,优选在加工片中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面一侧设置剥离层。
所述剥离层可以使用有机硅类剥离剂、氟类剥离剂、醇酸类剥离剂、烯烃类剥离剂等以往公知的剥离剂。
优选加工片的厚度通常为25-200μm范围内的值。
在加工片上涂布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方法例如可通过刀涂法、辊涂法、棒涂法、刮板涂布发、模头涂布法和凹版涂布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进行。
此时,优选使涂层的膜厚为60-700μm范围内的值。
3.工序(c):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
如图7(b)所示,工序(c)是对涂层1照射第1活性能量射线,在涂层1的下方部分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20,同时在涂层1的上方部分残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20′的工序。
即,在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中,对于在加工片上形成的涂层照射光线的平行度高的平行光。
这里,平行光是指所发出的光的方向从任意方向观察时均不具有扩展的大致平行的光。
更具体地说,优选例如如图8(a)所示,在将来自点光源202的照射光60通过透镜204制成平行光70后对涂层进行照射,或者如图8(b)-(c)所示,在将来自线状光源125的照射光60通过照射光平行化构件200(200a、200b)制成平行光70后对涂层进行照射。
如图8(d)所示,照射光平行化构件200是在线状光源125发出的直接光中,在与光的朝向无规的线状光源125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例如使用图8(b)的板状构件210a或图8(c)的筒状构件210b等的作为上位概念的遮光构件210将光的朝向统一,由此可以将线状光源125发出的直接光转换为平行光。
更具体地说,在线状光源125发出的直接光中,对板状构件210a或筒状构件210b等的遮光构件210的平行度低的光被它们接触并吸收。
因此,只有对板状构件210a或筒状构件210b等的遮光构件210的平行度高的光、即平行光可通过照射光平行化构件200,结果线状光源125发出的直接光通过照射光平行化构件200转换为平行光。
板状构件210a或筒状构件210b等的遮光构件210的材料物质只要是可以吸收对遮光构件210平行度低的光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实施了耐热黑涂装的ALSTAR钢板等。
还优选使照射光的平行度为10°以下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照射光的平行度为所述范围内的值,可以有效且稳定地形成多个柱状物相对于膜厚方向以一定的倾斜角林立而成的柱结构区域。
因此,更优选使照射光的平行度为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的值。
作为照射光的照射角,如图9所示,优选相对于涂层1的表面的法线的角度为0°时的照射角θ3通常在-80至80°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照射角为-80至80°范围外的值,则涂层1表面的反射等的影响增大,可能难以形成充分的柱结构区域。
图9中的箭头B表示涂层的移动方向。
照射光可举出紫外线或电子射线等,优选使用紫外线。
其理由是因为:为电子射线时,聚合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聚合过程中(A)成分和(B)成分无法充分相分离,可能难以形成柱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与可见光等比较时,就紫外线而言,通过其照射进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可使用的光聚合引发剂种类丰富,因此可以扩大(A)成分和(B)成分的选择幅度。
作为第1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条件,优选使涂层表面的峰照度为0.1-3mW/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所述峰照度为低于0.1mW/cm2的值,则虽然可充分确保柱结构未形成区域,但可能难以明确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另一方面是因为,所述峰照度为超过3mW/cm2的值,则即使存在柱结构未形成区域,但推断该区域的固化反应过度进行,在后述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中,可能难以充分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
因此,更优选使第1活性能射线照射中的涂层表面的峰照度为0.3-2mW/cm2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5-1.5mW/cm2范围内的值。
还优选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层表面的累积光量为5-100mJ/cm2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所述累积光量为低于5mJ/cm2的值,则难以使第1柱结构区域自上方向下方充分延伸,或在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时,第1柱结构区域可能发生变形。另一方面是因为,所述累积光量为超过100mJ/cm2的值,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的固化进行过度,在后述的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中,可能难以充分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
因此,更优选使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层表面的累积光量为7-50mJ/cm2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30mJ/cm2范围内的值。
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优选使形成于加工片上的涂层以0.1-10m/分钟的速度移动。
其理由是因为:所述速度为低于0.1m/分钟的值,则量产性可能过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所述速度为超过10m/分钟的值,则比涂层的固化快、换言之比柱结构区域的形成快,紫外线对涂层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柱结构区域形成可能不充分。
因此,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更优选使形成于加工片上的涂层以0.2-5m/分钟范围内的速度移动,进一步优选以0.3-3m/分钟范围内的速度移动。
从有效残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的方面考虑,优选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在氧存在气氛下(优选空气气氛下)实施。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在氧存在气氛下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可以在涂层的下方部分有效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同时利用氧阻聚的影响,可以在涂层的上方部分稳定残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
因此,在后述的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可以在所述柱结构未形成区域中有效残留第2柱结构未形成区域。
即,假设不是在氧存在气氛下、而是在氧不存在的非氧气氛下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可能膜的上部未残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而连续地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直至膜几乎最表面。
“氧存在气氛下”是指涂层的上面与空气等含氧的气体直接接触的条件下,其中“空气气氛下”是指涂层的上面与空气直接接触的条件下。
因此,不实施在涂层的上面层合膜或者进行氮吹扫等特定的方法,而在使涂层的上面直接曝露于空气的状态下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则符合在“空气气氛下”的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4.工序(d):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
如图7(c)所示,工序(d)是对涂层1进一步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在柱结构未形成区域20′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30的工序。
所述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基本上可以与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同样进行。
作为第2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条件,优选使涂层表面的峰照度为0.1-20mW/cm2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所述峰照度为低于0.1mW/cm2的值,则可能难以明确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另一方面是因为,所述照度为超过20mW/cm2的值,则推断固化速度过快,可能无法有效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
因此,更优选使涂层表面的紫外线的峰照度为0.3-10mW/cm2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5-5mW/cm2范围内的值。
还优选使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涂层表面的累积光量为5-300mJ/cm2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因为:所述累积光量为低于5mJ/cm2的值,则难以使第2柱结构区域自上方向下方充分延伸。另一方面是因为,所述累积光量为超过300mJ/cm2的值,则所得膜可能发生着色。
因此,更优选使涂层表面的累积光量为30-200mJ/cm2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0-150mJ/cm2范围内的值。
还优选在非氧气氛下实施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在非氧气氛下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可以抑制氧阻聚的影响,在通过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得到的柱结构未形成区域有效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
即,假设不是在非氧气氛下、而是在氧气氛下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如果以高照度照射,或许在表面附近非常浅的位置能够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但可能无法获得光扩散所必须的折射率差。并且是因为,以低照度照射时,受到氧阻聚的影响,可能无法在柱结构未形成区域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
“非氧气氛下”是指涂层的上面不与氧气氛或含氧的气氛直接接触的条件下。
因此,例如在涂层的上面层合膜、或者在将空气用氮气置换、进行氮吹扫的状态下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这符合“非氧气氛下”的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作为上述的“非氧气氛下”的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特别优选在对涂层的上面层合活性能量射线透过片材的该状态下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其理由是因为:通过这样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可有效抑制氧阻聚的影响,可以更有效地在柱结构未形成区域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
即是因为,通过对涂层的上面层合活性能量射线透过片材,可以稳定防止涂层的上面与氧接触,同时可透过该片材有效地对涂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
活性能量射线透过片材只要是在工序(b)(涂布工序)所记载的工程片中的可透过活性能量射线的片材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均可使用。
还优选有别于第1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进一步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以达到涂层充分固化的累积光量。
此时的活性能量射线的目的是使涂层充分固化,因此优选不使用平行光,而是在膜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任意进行方向中使用无规的光。
光固化工序后的光扩散膜通过剥离加工片,最终达到可使用的状态。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中,通过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分别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因此可以容易地调节各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的组合。
即,只凭适当调节各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中的照射角,即可以容易地调节各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的组合。
实施例
以下参照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等。
[实施例1]
1.(B)成分的合成
在容器内,相对于1摩尔作为(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9,200的聚丙二醇(PPG),容纳2摩尔作为(B1)成分的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2摩尔作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反应,获得重均分子量为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聚丙二醇和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均分子量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按照下述条件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值。
·GPC测定装置:东曹(株)制造,HLC-8020
·GPC柱:东曹(株)制造(以下按通过顺序记载)
TSKguardcolumnHXL-H
TSKgelGMHXL(×2)
TSKgelG2000HXL
·测定溶剂:四氢呋喃
·测定温度:40℃。
2.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制备
接着,相对于100重量份所得的作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添加100重量份作为(A)成分的下式(3)所示的分子量为268的丙烯酸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酯(新中村化学(株)制造,NK酯A-LEN-10)、8重量份作为(C)成分的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然后在80℃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混合,得到光扩散膜用组合物。
(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通过阿贝折射仪(ATAGO(株)制造,阿贝折射仪DR-M2,Na光源,波长:589nm),按照JISK0062测定,结果分别为1.58和1.46。
[化5]
3.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涂布
接着,将所得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对作为加工片的膜状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为PET)进行涂布,得到膜厚105μm的涂层。
4.第1紫外线照射
接着,使用将中心光线平行度控制在±3°以内的紫外线点平行光源(JATEC(株)制造),对涂层照射平行度为2°以下的平行光,使照射角(图9的θ3)约为0°。
此时的峰照度为0.98mW/cm2,累积光量为19.78mJ/cm2,灯高度为240mm,涂层的移动速度为0.17m/分钟。
5.第2紫外线照射
接着,在经过了第1紫外线照射工序之后,利用厚度38μm、具有紫外线透过性的剥离膜(Lintec(株)制造,SP-PET382050)层合在涂层的露出面一侧,形成非氧气氛下的状态。
接着与第1紫外线照射工序同样,越过剥离膜对涂层照射平行光,使照射角(图9的θ3)几乎为0°,得到膜厚105μm的光扩散膜。
此时的峰照度为2.88mW/cm2,累积光量为20.06mJ/cm2,灯高度为240mm,涂层的移动速度为0.54m/分钟。
光扩散膜的膜厚使用定压厚度测定器(宝制作所(株)制造,TECLOCKPG-02Z)测定。
如图10(a)的膜截面示意图所示,可确认所得光扩散膜为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在膜的上方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且具有它们一部分重复而成的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图10(a)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的示意图。
第1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55μm,第2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60μm,重复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10μm。
并且,第1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即,利用将1根柱状物全体沿着其轴线切断成2部分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中测定的、在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角度为0°时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图6中的θa=θb)为0°,在同一截面测定的第2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图6中θa′=θb′)也为0°。
图10(b)表示所得光扩散膜的截面照片。图10(b)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照片。
6.评价
使用显微镜(autronic-MELCHERSGmbH公司制造),如图10(a)所示,自所得光扩散膜的下侧、即存在第1柱结构区域的一侧,一边将入射角θ1(°)改变为40°、35°、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一边对该膜入射光。
由图10(a)中的Z方向对各入射角θ1下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拍照。入射角θ1为40至-40°时的照片分别表示为图11(a)-(q)。
由所述结果可知,通过形成第1和第2柱结构区域,即使是105μm这样的薄膜,即使入射光的入射角θ1为0°时也可以防止入射光的直接透过,可获得充分均匀的光扩散特性。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在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涂布工序中,将涂层的膜厚变更为142μm,同时在第2紫外线照射工序中,将平行光的照射角(图9的θ3)变更为30°,将峰照度变更为2.75mW/cm2,累积光量变更为19.50mJ/cm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膜厚142μm的光扩散膜。
如图12(a)的膜截面示意图所示,可确认所得光扩散膜为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在膜的上方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图12(a)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的示意图。
第1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82μm,第2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72μm,重复柱结构的膜厚为12μm。
并且第1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图6中的θa=θb)为0°,同一截面中测定的第2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图6中的θa′=θb′)为30°。
图12(b)表示所得光扩散膜的截面照片。图12(b)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照片。
还与实施例1同样,对改变入射角θ1时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进行了评价。
即,如图12(a)所示,一边将入射角θ1(°)改变为40°、35°、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一边自所得光扩散膜的下侧对该膜入射光。
由图12(a)中的Z方向对各入射角θ1下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拍照。入射角θ1为40至-65°时的照片分别表示为图13(a)-(v)。
由所述结果可知,对于宽范围的入射光的入射角度,显示了沿着第1和第2各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的各向同性光扩散特性、或者由于透过2个柱结构区域而复合化的各向同性光扩散特性。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在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涂布工序中,将涂层的膜厚变更为142μm,同时在第1紫外线照射工序中,将平行光的照射角(图9的θ3)变更为30°,将峰照度变更为1.05mW/cm2,累积光量变更为20.88mJ/cm2,进一步将涂层的移动速度变更为0.17m/分钟。
在第2紫外线照射工序中,将平行光的照射角(图9的θ3)变更为-30°,将峰照度变更为2.75mW/cm2,累积光量变更为19.50mJ/cm2。
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膜厚142μm的光扩散膜。
如图14(a)的膜截面示意图所示,可确认所得光扩散膜为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在膜的上方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图14(a)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的示意图。
第1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82μm,第2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66μm,重复柱结构的膜厚为6μm。
并且第1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图6中的θa=θb)为30°,同一截面中测定的第2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图6中的θa′=θb′)为-30°。
图14(b)表示所得光扩散膜的截面照片。图14(b)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照片。
还与实施例1同样,对改变入射角θ1时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进行了评价。
即,如图14(a)所示,一边将入射角θ1(°)改变为60°、55°、50°、45°、40°、35°、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45°、-50°、-55°,一边自所得光扩散膜的下方对该膜入射光。
由图14(a)中的Z方向对各入射角θ1下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拍照。入射角θ1为60至-55°时的照片分别表示为图15(a)-(x)。
由所述结果可知,对于更宽范围的入射光的入射角度,显示了沿着第1和第2各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的各向同性光扩散特性、或者由于透过2个柱结构区域而复合化的各向同性光扩散特性。
[比较例1]
比较例1中,在第2紫外线照射工序中,照射峰照度为10.2mW/cm2、累积光量为142.2mJ/cm2的散射光,同时将涂层的移动速度变更为0.40m/分钟。
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膜厚152μm的光扩散膜。
如图16(a)的膜截面示意图所示,可确认所得光扩散膜为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膜的上方未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图16(a)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的示意图。
第1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86μm,第1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图6中的θa=θb)为0°。
图16(b)表示所得光扩散膜的截面照片。图16(b)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照片。
还与实施例1同样,对改变入射角θ1时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进行了评价。
即,如图16(a)所示,一边将入射角θ1(°)改变为40°、35°、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一边自所得光扩散膜的下方对该膜入射光。
由图16(a)中的Z方向对各入射角θ1下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拍照。入射角θ1为40至-40°时的照片分别表示为图17(a)-(q)。
由所述结果可知,与实施例1相比,总膜厚虽然比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厚,但从截面观察结果可知,由于柱结构区域的膜厚薄,因此未能充分获得充分均匀的光扩散特性。
特别是入射光的入射角θ1为0°时,无法防止入射光的直线状透过,可知光扩散特性显著不均匀。
[比较例2]
比较例2中,在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涂布工序中,将涂层的膜厚变更为138μm,同时在第1紫外线照射工序中,将平行光的照射角(图9的θ3)变更为30°,将峰照度变更为2.75mW/cm2,将累积光量变更为19.50mJ/cm2,进一步将涂层的移动速度变更为0.54m/分钟。
在第2紫外线照射工序中,照射峰照度为10.2mW/cm2、累积光量为142.2mJ/cm2的散射光,同时将涂层的移动速度变更为0.40m/分钟。
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膜厚138μm的光扩散膜。
如图18(a)的膜截面示意图所示,可确认所得光扩散膜为在膜的下方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膜的上方未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的光扩散膜。
图18(a)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的示意图。
第1柱结构区域的膜厚为104μm,第1柱结构区域中的柱状物的倾斜角(图6中的θa=θb)为30°。
图18(b)表示所得光扩散膜的截面照片。图18(b)是用与涂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垂直的面将膜切断时的截面照片。
还与实施例1同样,对改变入射角θ1时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进行了评价。
即,如图18(a)所示,一边将入射角θ1(°)改变为10°、5°、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一边自所得光扩散膜的下方对该膜入射光。
由图18(a)中的Z方向对各入射角θ1下的扩散光的扩散情况拍照。入射角θ1为10至-65°时的照片分别表示为图19(a)-(p)。
由所述结果可知,与实施例3相比,以比实施例3的情况下更高的照度进行第1紫外线照射,因此第1柱结构区域的膜厚增厚,单独的第1柱结构区域的各向同性光扩散的均匀性高,但是无法对宽范围的入射光的入射角度显示充分的光扩散特性。
产业实用性
如以上详述,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同一膜内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可以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均匀性,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
因此,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等除了提供于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光控制膜之外,也可以提供于视角控制膜、视角扩大膜、以及投影仪用屏幕,有望显著贡献于这些产品的高品质化。
符号说明
1:涂层、2:加工片、10:光扩散膜(各向同性光扩散膜)、12: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3:柱结构区域、13′:柱结构的界面、14: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20:第1柱结构区域、20′:柱结构未形成区域、30:第2柱结构区域、40:本发明的光扩散膜、50:重复柱结构区域、60:来自光源的照射光、70:平行光、125:线状光源、200:照射光平行化构件、202:点光源、204:透镜、210:遮光构件、210a:板状构件、210b:筒状构件。
Claims (9)
1.光扩散膜,该光扩散膜具有单一层的光扩散层,所述单一层的光扩散层沿着膜膜厚方向自下方起依次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1柱结构区域的上端部与所述第2柱结构区域的下端部重叠的重复柱结构区域。
3.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柱结构区域是分别来自所述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所述柱状物中的任一方的前端与来自另一方的柱结构区域的柱状物的前端附近接触而成的。
4.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为1-40μm范围内的值。
5.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重复柱结构区域的厚度相对于膜膜厚(100%)为0.1-10%范围内的值。
6.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柱结构区域中,使分别来自所述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的所述柱状物的倾斜角之差的绝对值为1°以上的值。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柱结构区域和第2柱结构区域中的所述柱状物的主成分为含有多个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所述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主成分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
8.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含有下述工序(a)-(d):
(a)准备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b)对加工片涂布所述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形成涂层的工序;
(c)对所述涂层进行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在所述涂层的下方部分形成第1柱结构区域,并且在所述涂层的上方部分残留柱结构未形成区域的工序;
(d)对所述涂层进行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在所述柱结构未形成区域形成第2柱结构区域的工序。
9.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氧存在气氛下实施所述第1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并且在非氧气氛下实施所述第2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74218 | 2013-03-29 | ||
JP2013-074218 | 2013-03-29 | ||
PCT/JP2014/054396 WO2014156420A1 (ja) | 2013-03-29 | 2014-02-25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74509A true CN105074509A (zh) | 2015-11-18 |
CN105074509B CN105074509B (zh) | 2018-04-10 |
Family
ID=51623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18417.9A Active CN105074509B (zh) | 2013-03-29 | 2014-02-25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753191B2 (zh) |
JP (1) | JP5855791B2 (zh) |
CN (1) | CN105074509B (zh) |
TW (1) | TWI610100B (zh) |
WO (1) | WO201415642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79624A (zh) * | 2016-03-10 | 2017-09-1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光学膜以及包括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45990B2 (en) | 2013-03-29 | 2018-04-17 | Lintec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9753191B2 (en) | 2013-03-29 | 2017-09-05 | Lintec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
WO2014178230A1 (ja) | 2013-04-30 | 2014-11-0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
CN105339814B (zh) | 2013-04-30 | 2017-11-17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
JP6288672B2 (ja) * | 2014-03-28 | 2018-03-07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
WO2016051560A1 (ja) | 2014-10-01 | 2016-04-0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CN104503129B (zh) * | 2014-12-30 | 2018-02-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模组和反射型显示装置 |
JP6902895B2 (ja) * | 2016-03-31 | 2021-07-14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10338374B1 (en) | 2016-06-28 | 2019-07-02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owetting display device with dual function diffuser |
JP6955885B2 (ja) | 2017-03-31 | 2021-10-2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
US20200026120A1 (en) * | 2017-03-31 | 2020-01-23 | Tomoegawa Co., Ltd. | Anti-glare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
JP6955884B2 (ja) | 2017-03-31 | 2021-10-2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
US11009662B2 (en) * | 2017-09-05 | 2021-05-18 |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 Manufacturing a graded index profile for waveguide display applications |
CN114326197A (zh) | 2020-09-30 | 2022-04-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6802525A (zh) * | 2021-03-31 | 2023-09-22 |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19748A1 (en) * | 1996-12-02 | 2001-09-06 | Karl Beeson | Optical structures for diffusing light |
US6435683B1 (en) * | 1998-09-18 | 2002-08-20 | Redbus Serraglaze Ltd. | Optical components for daylighting and other purposes |
US20060057307A1 (en) * | 2002-08-15 | 2006-03-1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ed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2006323379A (ja) * | 2005-04-22 | 2006-11-30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光制御膜の製造方法 |
JP4059782B2 (ja) * | 2003-02-12 | 2008-03-1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紫外線硬化型樹脂の硬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102565894A (zh) * | 2010-12-16 | 2012-07-11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及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JP2013019988A (ja) * | 2011-07-08 | 2013-01-31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76118B2 (ja) | 1986-12-17 | 1995-08-16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被覆光フアイバの製造方法 |
JPH0758361B2 (ja) | 1987-06-11 | 1995-06-21 |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光制御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9184921A (ja) * | 1995-12-28 | 1997-07-15 | Casio Comput Co Ltd |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を備えた液晶表示素子 |
JP4590729B2 (ja) * | 2000-12-21 | 2010-12-01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軸外し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と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JP2005227566A (ja) | 2004-02-13 | 2005-08-25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
JP4095573B2 (ja) | 2004-03-31 | 2008-06-04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異方性拡散媒体の製造方法 |
JP4749011B2 (ja) | 2004-04-09 | 2011-08-17 | 直史 山内 | スクリ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投影システム |
JP4119469B2 (ja) | 2004-04-09 | 2008-07-16 | 株式会社サカリ | 光学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JP4539191B2 (ja) | 2004-06-23 | 2010-09-08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拡散フィルムの作製方法 |
KR20060111386A (ko) | 2005-04-22 | 2006-10-27 |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 광제어 필름 제조방법 |
JP2009173018A (ja) | 2007-12-27 | 2009-08-06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光制御膜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TWI374897B (en) * | 2008-01-28 | 2012-10-21 | Ind Tech Res Inst | Light diffusion film |
JP5057076B2 (ja) | 2008-03-03 | 2012-10-2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からの光取出し構造 |
JP5509789B2 (ja) | 2009-10-30 | 2014-06-04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及びel表示装置 |
JP5883629B2 (ja) | 2011-12-05 | 2016-03-15 |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5883630B2 (ja) | 2011-12-05 | 2016-03-15 |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13148712A (ja) | 2012-01-19 | 2013-08-01 | Lintec Corp |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US9523799B2 (en) | 2012-01-19 | 2016-12-20 | Linte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producing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
WO2013108540A1 (ja) | 2012-01-19 | 2013-07-25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
JP5912766B2 (ja) | 2012-03-30 | 2016-04-2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5912767B2 (ja) | 2012-03-30 | 2016-04-2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
JP6016470B2 (ja) | 2012-06-15 | 2016-10-2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5999992B2 (ja) | 2012-06-15 | 2016-09-28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6126802B2 (ja) | 2012-06-15 | 2017-05-10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 |
CN104797962B (zh) | 2012-12-27 | 2018-01-05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 |
JP6047010B2 (ja) | 2012-12-27 | 2016-12-21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6037822B2 (ja) | 2012-12-27 | 2016-12-0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JP6047009B2 (ja) | 2012-12-27 | 2016-12-21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US9869803B2 (en) | 2013-03-28 | 2018-01-16 | Lintec Corporation | Composition for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
JP6063794B2 (ja) | 2013-03-28 | 2017-01-18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WO2014156304A1 (ja) | 2013-03-29 | 2014-10-02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US9753191B2 (en) | 2013-03-29 | 2017-09-05 | Lintec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9945990B2 (en) | 2013-03-29 | 2018-04-17 | Lintec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
CN105339814B (zh) | 2013-04-30 | 2017-11-17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
WO2014178230A1 (ja) | 2013-04-30 | 2014-11-0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
JP6535158B2 (ja) | 2014-08-27 | 2019-06-2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WO2016051560A1 (ja) | 2014-10-01 | 2016-04-0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2014
- 2014-02-25 US US14/774,920 patent/US9753191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2-25 JP JP2015508190A patent/JP58557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2-25 CN CN201480018417.9A patent/CN105074509B/zh active Active
- 2014-02-25 WO PCT/JP2014/054396 patent/WO20141564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05 TW TW103107412A patent/TWI610100B/zh active
-
2017
- 2017-08-24 US US15/685,311 patent/US1028877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19748A1 (en) * | 1996-12-02 | 2001-09-06 | Karl Beeson | Optical structures for diffusing light |
US6435683B1 (en) * | 1998-09-18 | 2002-08-20 | Redbus Serraglaze Ltd. | Optical components for daylighting and other purposes |
US20060057307A1 (en) * | 2002-08-15 | 2006-03-1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ed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4059782B2 (ja) * | 2003-02-12 | 2008-03-1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紫外線硬化型樹脂の硬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2006323379A (ja) * | 2005-04-22 | 2006-11-30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光制御膜の製造方法 |
CN102565894A (zh) * | 2010-12-16 | 2012-07-11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及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JP2013019988A (ja) * | 2011-07-08 | 2013-01-31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79624A (zh) * | 2016-03-10 | 2017-09-1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光学膜以及包括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70351010A1 (en) | 2017-12-07 |
JP5855791B2 (ja) | 2016-02-09 |
TW201437692A (zh) | 2014-10-01 |
CN105074509B (zh) | 2018-04-10 |
US20160025907A1 (en) | 2016-01-28 |
JPWO2014156420A1 (ja) | 2017-02-16 |
US9753191B2 (en) | 2017-09-05 |
TWI610100B (zh) | 2018-01-01 |
WO2014156420A1 (ja) | 2014-10-02 |
US10288779B2 (en) | 2019-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74509A (zh)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
CN105074508A (zh)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
CN102565894B (zh) | 光扩散膜及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
CN103946728B (zh) | 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和光扩散膜 | |
CN103946727B (zh) |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 |
CN102532423B (zh) |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 |
CN105339813B (zh) | 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和光扩散膜 | |
CN104797962B (zh) | 光扩散膜 | |
CN103364854B (zh) |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
CN103513301B (zh) | 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
CN105051575A (zh) | 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和光扩散膜 | |
CN103513300B (zh) | 光扩散膜 | |
CN105339814A (zh) |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 |
CN106687831A (zh)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
JP6047010B2 (ja)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CN102532430A (zh) |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 |
CN103513302A (zh) | 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
CN105452910A (zh) | 外部光利用型显示体 | |
TW202043314A (zh) | 光擴散膜 | |
CN109890860A (zh) | 光学物品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物及光学片 | |
TWI826577B (zh) | 光擴散膜 | |
CN101942166B (zh) | 高折射率组成物及应用其的光学膜 | |
JP2014089346A (ja) |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CN110501765A (zh) | 莫尔条纹抑制膜、莫尔条纹抑制膜层叠体、具有莫尔条纹抑制膜的复合显示装置 | |
TWI768007B (zh) | 層合體以及層合體之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