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5560A - 膜形成用塗佈劑及其硬化物 - Google Patents

膜形成用塗佈劑及其硬化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5560A
TW201425560A TW102140470A TW102140470A TW201425560A TW 201425560 A TW201425560 A TW 201425560A TW 102140470 A TW102140470 A TW 102140470A TW 102140470 A TW102140470 A TW 102140470A TW 201425560 A TW201425560 A TW 2014255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s
cation
quinone imine
film
coat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0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2705B (zh
Inventor
Masanori Omoto
Anna Hirano
Satoshi Murakami
Manabu Kikuta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Kogyo Seiy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Kogyo Seiy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Kogyo Seiy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25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5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2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27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4Forming conductive coatings; Forming coatings having anti-static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7Particle size smaller than 100 n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8Particle size between 100-1000 n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8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28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含有(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B)聚合性化合物、及(C)離子液體,亦可進一步含有(D)分散劑。作為(A)成分,可列舉金屬氧化物之微粒子溶膠或者金屬或半金屬氮化物之微粒子溶膠,作為(B)成分,可列舉於分子中具有羧基與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作為(C)成分,可列舉含氮鎓鹽、含硫鎓鹽、及含磷鎓鹽中之至少任一種之離子性化合物。

Description

膜形成用塗佈劑及其硬化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膜形成用塗佈劑及其硬化物,特別是關於一種用以形成抗靜電性及光學特性優異之膜或塗佈層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及其硬化物。
近年來,為了保護LCD(液晶顯示裝置)、CRT(陰極射線管、布朗管)、PDP(電漿顯示面板)、OELD(有機EL顯示裝置)等各種圖像顯示裝置或光碟等之表面(記錄面),硬塗膜被廣泛使用。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金屬氧化物粒子用之表面處理劑、含有藉由該表面處理劑進行表面處理之金屬氧化物微粒子之硬塗層形成用塗佈劑、及具有由該塗佈劑之硬化物所構成之硬塗層之硬塗膜。
又,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於抗反射層之最表面設置含有離子液體(離子性液體)之低折射率層的抗反射膜,該抗反射膜成為亦可設置直接接觸於低折射率層之硬塗層之構成。並且,該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硬塗層成為含有金屬氧化物之微粒子之構成。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754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233371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硬塗膜通常於製造後被捲取成輥狀而進行保存或搬送,但此時,伴隨著硬塗膜之捲取或剝離等,會產生靜電。該靜電之產生有導致使硬塗膜破損,或於硬塗膜之表面附著塵埃等異常之虞。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抗反射膜具有單一之低折射率層,因此可發揮無濕度依賴性之穩定之抗靜電特性。然而,該抗反射膜係以設置含有離子液體之低折射率層為前提,因此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技術無法直接應用於不需要低折射率層之硬塗膜。
本發明係為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者,且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於不設置特別之層或不進行特別處理之情況下獲得光學特性及抗靜電性優異之膜或塗佈層的膜形成用塗佈劑及其硬化物。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係如下構成:用於形成保護成為對象之表面之膜或塗佈層,且含有(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B)聚合性化合物、及(C)離子液體。
根據上述構成,可獲得(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被良好地分散,且含有(C)離子液體之膜形成用塗佈劑。藉此,使用該塗佈劑而形成之膜或塗佈層成為於不設置特別之層或不進行特別處理之情況下具有優異之光學特性及抗靜電性者。因此,根據本發明,可容易形成品質優異之膜或塗佈層。
亦可為如下構成:如上述構成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其使用(A-1)金屬氧化物之微粒子溶膠或者(A-2)金屬或半金屬氮化物之微粒子溶膠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
又,亦可為如下構成:如上述構成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其中,上述(B)聚合性化合物為於分子中具有羧基與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
又,亦可為如下構成:如上述構成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其中, 上述(C)離子液體為含氮鎓鹽、含硫鎓鹽、及含磷鎓鹽中之至少任一種之離子性化合物。
又,亦可為如下構成:如上述構成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其亦可進一步含有如下所示之通式(1)之(D)分散劑
(式中,R表示碳數1至24之烷基及/或烯基,AO表示碳數2至4之氧伸烷基,n為環氧烷(alkylene oxide)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且為5至30之範圍內,X表示由碳原子、氫原子及/或氧原子構成之連結基)。
又,於本發明中亦包含一種硬化物,其係使如上述構成之膜形成用塗佈劑硬化而成。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係於參照隨附圖式之情況下根據以下之較佳實施態樣之詳細說明而明確。
於本發明中,發揮如下效果:藉由以上之構成,可提供一種可於不設置特別之層或不進行特別處理之情況下獲得光學特性及抗靜電性優異之膜或塗佈層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及其硬化物。
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係用於形成保護成為對象之表面之膜或塗佈層,且含有(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B)聚合性化合物、及(C) 離子液體之含聚合性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之組成物。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除了含有上述(A)~(C)成分外,亦可進一步含有(D)分散劑,又,亦可含有(E)溶劑或(F)其他成分。以下,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具體地進行說明。
[(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
於本發明中,用作「A成分」之(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只 要為於保護表面之膜等領域中使用之公知之無機化合物微粒子即可,但特佳為(A-1)金屬氧化物之微粒子溶膠或者(A-2)金屬或半金屬氮化物之微粒子溶膠、或者上述兩者。
(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中(A-1)金屬氧化物之微粒子溶膠之具體種類並無限定,可為由1種之金屬氧化物構成之單氧化物微粒子溶膠,亦可為由複合氧化物構成之複合氧化物微粒子溶膠,亦可為上述兩者。同樣地,(A-2)金屬或半金屬氮化物之微粒子溶膠之具體種類亦無特別限定,只要為1種以上之金屬或半金屬之氮化物之微粒子溶膠即可。此處,本發明中所謂半金屬係指硼(B)、矽(Si)、鍺(Ge)、砷(As)、銻(Sb)、碲(Te)之6種元素。
此處,於本發明中,形成微粒子溶膠之金屬或半金屬之具體 種類係如上所述,並無特別限定,但作為較佳之一例,可列舉屬於週期表第4族、第13族、及第14族中之至少任一族之金屬元素或半金屬元素。作為週期表第4族之金屬元素,可列舉:鈦(Ti)、鋯(Zr)、及鉛(Hf),作為週期表第13族之金屬或半金屬元素,可列舉:硼(B)、鋁(Al)、鎵(Ga)、及銦(In),作為週期表第14族之金屬或半金屬元素,可列舉:矽(Si)、鍺(Ge)、錫(Sn)、及鉛(Pb)。
進而,於本發明中,於形成微粒子溶膠之金屬中亦可包含週 期表第4族、第13族及第14族以外之金屬或半金屬元素。就代表性而言, 可列舉:鋇(Ba)、鍶(Sr)、鈣(Ca)、鎂(Mg)等第2族之金屬元素,或鉀(K)、鋰(Li)等第1族之金屬元素等,並無特別限定。
於本發明中,用作微粒子溶膠之具體之無機化合物只要為可 溶膠化之金屬或半金屬之氧化物或氮化物,則其具體之種類等並無特別限定。作為具有代表性之化合物之例,可列舉:氧化鈦(titania)、氧化鋁(alumina)、氧化鋯(zirconia)、氧化鎂(magnesia)、氧化矽(silica)等單氧化物;鈦酸鉀、鈦酸鋇、鈦酸鍶、鈦酸鈣、鈦酸鎂、鈦酸鉛、鈦酸鋁、鈦酸鋰、鈦酸鋯酸鉛(PZT)、氧化銦錫(ITO)等複合氧化物;氮化硼、氮化鋁、氮化矽、氮化鎵、氮化鈦、氮化鋰等氮化物;等。該等無機化合物並不限於氧化物或氮化物,可僅使用1種作為微粒子溶膠,亦可適當組合2種以上而用作微粒子溶膠。
於本實施形態中,可較佳地使用上述無機化合物之群中,例 如選自由氧化鈦、氧化鋁、氧化鋯、鈦酸鋇、鈦酸鋯酸鋅、氧化銦錫、及氮化硼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之金屬或半金屬氧化物所構成的微粒子溶膠。當然,可根據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之使用對象、使用條件、製造條件等而使用各種種類之無機化合物作為微粒子溶膠。
此處,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之微粒子溶膠之粒徑並 無特別限定。就代表性而言,只要為未達1μm之微粒子即可,更具體而言,例如若平均粒徑為1~500nm之範圍內,則較佳,若為1~100nm之範圍內,則更佳,進而更佳為1~50nm之範圍內。又,本發明中所謂平均粒徑係藉由Microtrac式粒度分佈測定法測定之粒徑,且係指自小徑側累積50%之粒徑。
又,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之微粒子溶膠之形狀並無 特別限定,可使用真球狀粒子、控制形狀之非真球狀粒子、控制內部結構之多孔質粒子及中空粒子等。
進而,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之微粒子溶膠之製造方 法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針對利用公知之濕式合成法(或乾式合成法)而製得之金屬或半金屬之微粒子,使用公知之溶劑(為了方便起見稱為「溶膠用溶劑」)等製備懸浮液而進行溶膠化等公知之方法進行製造。進而,於本發明中,如下所述,亦可使用市售之微粒子溶膠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
[(B)聚合性化合物]
本發明中,用作「B成分」之(B)聚合性化合物係具有聚 合性且藉由特定之條件進行聚合而硬化之公知之化合物,只要為進行硬化而可用作膜或塗佈層者,則其具體種類並無特別限定。
作為可用作(B)聚合性化合物之代表性化合物,可列舉: 於分子中具有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乙烯系化合物)、於末端具有環氧基之化合物(環氧系化合物)、具有胺基之化合物、具有羧基或其衍生基之化合物、具有羥基之化合物等。該等化合物係以分子中所含有之有助於聚合性之官能基為基準進行分類,於一個化合物之結構中亦可含有複數種官能基。例如乙烯系化合物除含有乙烯性不飽和基以外,亦可含有胺基或羧基等。又,於一個化合物中同種類之官能基可僅為1個(單官能),亦可為2個以上(多官能)。進而,該等化合物可僅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複數種。
藉由使(B)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獲得之聚合物(樹脂)的 種類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之使用對象(例如圖像顯示裝置之種類或畫面之狀態等)、使用條件、製造條件等適當選擇。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係可較佳用於形成膜或塗佈層之組成物,因此只要為如於硬化成膜狀或層狀後,可發揮良好之光學性能之聚合物即可。
又,(B)聚合性化合物之聚合條件亦無特別限定,根據用 作(B)聚合性化合物之化合物之種類,可列舉:利用加熱之聚合、利用放射線等之照射之聚合、使用硬化劑之聚合(硬化)等。同樣地,聚合物之分子量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與上述相同之各種條件而適當設定。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所例示之代表性之(B)聚合性化合 物,可列舉於分子中具有羧基與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作為更具體之一例,可列舉: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作為乙烯性不飽和基,並且具有羧基之(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
特別是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係用於形成保護表面之膜 或塗佈層者,可列舉圖像顯示裝置之顯示面或光碟等之記錄面作為保護對象。因此,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可較佳地使用已知光學特性優異且廣泛用於光學系用途之(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
又,作為於分子中具有羧基與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之其 他例,可列舉藉由使多羧酸或其酸酐、與具有羥基及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酯化而獲得之化合物。作為可使用之多羧酸,例如可列舉:馬來酸、富馬酸、鄰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琥珀酸、草酸、偏苯三甲酸、檸檬酸等。又,作為可使用之酸酐,例如可列舉:馬來酸酐、鄰苯二甲酸酐、琥珀酸酐、偏苯三甲酸酐等。
又,於本發明中,作為可較佳用作(B)聚合性化合物之化 合物,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羥基乙酯、二新戊四醇(單~六)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丙烯酸酯、以及於該等丙烯酸酯化合物中加成環氧烷而成之化合物(例如,商品名:KAYARAD DPEA-12或商品名:KAYARAD RP-1040(均為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KAYARAD係註冊商標))、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ω-羧基-聚己內酯單丙烯酸酯等,並無特別限定。
再者,如上所述,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可僅使用1種,亦可適當組合使用2種以上。因此,例如可僅使用如上述之於分子中具有 羧基與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亦可併用於分子中具有羧基與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與於分子中不具有羧基而具有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
[(C)離子液體]
於本發明中,用作「C成分」之(C)離子液體(離子性液 體)係熔點為100℃以下之鹽(僅由離子構成之化合物),其具體種類並無特別限定。
作為代表性之(C)離子液體,可列舉:含氮鎓鹽、含硫鎓 鹽、或含磷鎓鹽。該等鎓鹽中,若為包含下述通式(2)~(5)所表示之有機陽離子者,則可賦予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特別優異之抗靜電性,並且實質上不會對獲得之膜或塗佈層之光學特性等造成損害,故而較佳。
再者,上述通式(2)中之R11表示碳數4至20之烴基,於該烴基中亦可含有雜原子。作為雜原子,就代表性而言,可列舉:氧原子(O)、硫原子(S)、氮原子(N)、磷原子(P)等,但當然亦可為該等以外之原子。又,通式(2)中之R12及R13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至16之烴基(即,R12及R13可為相同之官能基,亦可為不同之官能基),於烴基之情形時,亦可與R11同樣地含有雜原子。其中,於通式(2)之氮原子形成雙鍵之情形時,R13不存在。
又,上述通式(3)中之R21表示碳數2至20之烴基,於該 烴基中亦可含有雜原子。又,通式(3)中之R22、R23及R24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至16之烴基,於該等並非氫而為烴基之情形時,亦可與R21同樣地含有雜原子。
又,上述通式(4)中之R31與上述R21同樣地表示碳數2至 20之烴基,於該烴基中亦可含有雜原子。又,通式(4)中之R32、R33及R34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至16之烴基,於該等並非氫而為烴基之情形時,亦可與R31同樣地含有雜原子。
又,上述通式(5)中之Z表示氮原子(N)、硫原子(S)、 或磷原子(P)。又,通式(5)中之R41、R42、R43及R44分別獨立表示碳數1至20之烴基,於該烴基中亦可含有雜原子。其中,若Z為硫原子(S),則R44不存在。
作為上述通式(2)所示之陽離子,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 1-乙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吡啶鎓陽離子、1-己基吡啶鎓陽離子、1-十二烷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己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乙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4-甲基-1-丙基吡啶鎓陽離子、1-己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4-甲基-1-辛基吡啶鎓陽離子、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烯丙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3,4-二甲基吡啶鎓陽離子等吡啶鎓陽離子;1,1-二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哌啶鎓陽離子、1-己基-1-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辛基哌啶鎓陽離子、1-十六烷基-1-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烯丙基-1-甲基哌啶鎓陽離子等哌啶鎓陽離子;1,1-二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己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辛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十六烷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烯丙基-1-甲基吡咯 烷鎓陽離子等吡咯烷鎓陽離子;2-甲基1-吡咯啉陽離子等具有吡咯啉骨架之陽離子;1-乙基-2-苯基吲哚陽離子、1,2-二甲基吲哚陽離子、1-乙基卡唑陽離子等具有吡咯骨架之陽離子;等,並無特別限定。
該等中,更佳為可列舉:1-十二烷基吡啶鎓陽離子、1-乙 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4-甲基-1-丙基吡啶鎓陽離子、1-己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4-甲基-1-辛基吡啶鎓陽離子、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烯丙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1-二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哌啶鎓陽離子、1-己基-1-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辛基哌啶鎓陽離子、1-十六烷基-1-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烯丙基-1-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己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辛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十六烷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烯丙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
又,作為上述通式(3)所示之陽離子,具體而言,例如可 列舉:1,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3-二乙基咪唑鎓陽離子、1-乙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丁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己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辛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癸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3-乙基-1-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甲基-3-丙基咪唑鎓陽離子、3-己基-1-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甲基-3-辛基咪唑鎓陽離子、3-十六烷基-1-甲基咪唑鎓陽離子、3-烯丙基-1-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2-二甲基-3-丙基咪唑鎓陽離子、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丁基-2,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己基-2,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等咪唑鎓陽離子;1,3-二甲基-1,4,5,6-四氫嘧啶鎓陽離子、1,2,3-三 甲基-1,4,5,6-四氫嘧啶鎓陽離子、1,2,3,4-四甲基-1,4,5,6-四氫嘧啶鎓陽離子、1,2,3,5-四甲基-1,4,5,6-四氫嘧啶鎓陽離子等四氫嘧啶鎓陽離子;1,3-二甲基-1,4-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3-二甲基-1,6-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2,3-三甲基-1,4-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2,3-三甲基-1,6-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2,3,4-四甲基-1,4-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2,3,4-四甲基-1,6-二氫嘧啶鎓陽離子等二氫嘧啶鎓陽離子;等,並無特別限定。
該等中,更佳為可列舉:3-乙基-1-甲基咪唑鎓陽離子、 1-甲基-3-丙基咪唑鎓陽離子、3-己基-1-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甲基-3-辛基咪唑鎓陽離子、3-十六烷基-1-甲基咪唑鎓陽離子、3-烯丙基-1-甲基咪唑鎓陽離子。
又,作為上述通式(4)所示之陽離子,具體而言,例如可 列舉:甲基吡唑鎓陽離子、3-甲基吡唑鎓陽離子等吡唑鎓陽離子;1-、1-乙基-2-甲基吡唑啉鎓陽離子等吡唑啉鎓陽離子;等,並無特別限定。
又,作為上述通式(5)所示之陽離子,具體而言,例如可 列舉:四甲基銨陽離子、四乙基銨陽離子、四丁基銨陽離子、四己基銨陽離子、三甲基庚基銨陽離子、三甲基癸基銨陽離子、三乙基甲基銨陽離子、三乙基丙基銨陽離子、三乙基戊基銨陽離子、三乙基庚基銨陽離子、三丁基乙基銨陽離子、三辛基甲基銨陽離子、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陽離子、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N-二丙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N-二己基銨陽離子、N,N-二丙基-N,N-二己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丙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丁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庚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壬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丙基-N-丁基銨陽離 子、N,N-二甲基-N-丙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丙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丙基-N-庚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丁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丁基-N-庚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戊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甲基-N-丙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甲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甲基-N-庚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丙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丙基-N-甲基-N-乙基銨陽離子、N,N-二丙基-N-甲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丙基-N-丁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丁基-N-甲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丁基-N-甲基-N-己基銨陽離子、N-甲基-N-乙基-N-丙基-N-戊基銨陽離子、N-丁基-N,N,N-三甲基銨陽離子、N,N,N-三甲基-N-辛基銨陽離子、N-癸基-N,N,N-三甲基銨陽離子、N-十二烷基-N,N,N-三甲基銨陽離子、[2-(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陽離子、[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陽離子、烯丙基三甲基銨陽離子、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陽離子等四烷基(烯基)銨陽離子;三甲基鋶陽離子、三乙基鋶陽離子、三丁基鋶陽離子、三己基鋶陽離子、二乙基甲基鋶陽離子、二丁基乙基鋶陽離子、二甲基癸基鋶陽離子等三烷基鋶陽離子;四甲基鏻陽離子、四乙基鏻陽離子、四丁基鏻陽離子、四己基鏻陽離子、三乙基甲基鏻陽離子、三丁基乙基鏻陽離子、三甲基癸基鏻陽離子等四烷基鏻陽離子;上述烷基之一部分經烯基或烷氧基、進而環氧基取代者;等,並無特別限定。
該等中,更佳為可列舉:N-丁基-N,N,N-三甲基銨陽離 子、N,N,N-三甲基-N-辛基銨陽離子、N-癸基-N,N,N-三甲基銨陽離子、N-十二烷基-N,N,N-三甲基銨陽離子、四丁基銨陽離子、[2-(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陽離子、[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陽離子、烯丙基三甲基銨陽離子、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陽離子。
另一方面,作為相對於上述有機陽離子之陰離子,只要為藉 由與上述有機陽離子組合而成為(C)離子液體之離子,則無特別限定。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Cl-、Br-、I-、AlCl4 -、Al2Cl7 -、BF4 -、PF6 -、ClO4 -、NO3 -、CH3COO-、CF3COO-、CH3SO3 -、CF3SO3 -、(FSO2)2N-、(CF3SO2)2N-、(CF3SO2)3C-、AsF6 -、SbF6 -、NbF6 -、TaF6 -、F(HF)n -、(CN)2N-、C4F9SO3-、(C2F5SO2)2N-、C3F7COO-、(CF3SO2)(CF3CO)N-等。該等陰離子中,特佳為使用含有氟原子(F)者,其原因在於可獲得低熔點之(C)離子液體。
本發明所使用之(C)離子液體之具體例並無特別限定,可 較佳地使用適當選擇上述有機陽離子與上述陰離子並組合者。
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1-丁基吡啶鎓四氟硼酸鹽、1-丁 基吡啶鎓六氟磷酸鹽、1-丁基-3-甲基吡啶鎓四氟硼酸鹽、1-丁基-3-甲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酸鹽、1-丁基-3-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十二烷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4-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4-甲基-1-丙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4-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4-甲基-1-辛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4-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丁基-3-甲基吡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十二烷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4-甲基-1-丙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4-甲基-1-辛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吡啶鎓四氟硼酸鹽、2-甲基-1-吡咯啉四氟硼酸鹽、1-乙基-2-苯基吲哚四氟硼酸鹽、1,2-二甲基吲哚四氟硼酸鹽、1-乙基卡唑四氟硼酸鹽、1-丁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1-丁基-3 -甲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等對應上述通式(2)之化合物(含氮鎓鹽);1,1-二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1-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辛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1-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1-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辛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1-二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1-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辛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1-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1-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辛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乙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乙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七氟丁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全氟丁磺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二氰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乙基-1-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3-丙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己基-1-甲基咪唑 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3-辛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十六烷基-1-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烯丙基-1-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乙基-1-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3-丙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3-己基-1-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3-辛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3-十六烷基-1-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3-烯丙基-1-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丁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六氟磷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乙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七氟丁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全氟丁磺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鎓、氯化1-己基-3-甲基咪唑鎓、1-己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鹽、1-己基-3-甲基咪唑鎓六氟磷酸鹽、1-己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鹽、1-辛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鹽、1-辛基-3-甲基咪唑鎓六氟磷酸鹽、1-己基-2,3-二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鹽、1,2-二甲基-3-丙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等對應上述通式(3)之化合物(含氮鎓鹽);1-甲基吡唑鎓四氟硼酸鹽、3-甲基吡唑鎓四氟硼酸鹽等對應上述通式(4)之化合物(含氮鎓鹽);四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丁基-N,N,N-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N-三甲基-N-辛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癸基-N,N,N-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十二烷基-N,N,N-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四丁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2-(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烯丙基 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丁基-N,N,N-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N,N,N-三甲基-N-辛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N-癸基-N,N,N-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N-十二烷基-N,N,N-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四丁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2-(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烯丙基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四氟硼酸鹽、二烯丙基二甲基銨三氟甲磺酸鹽、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四氟硼酸鹽、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三氟甲磺酸鹽、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三氟甲磺酸鹽、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N,N-二甲基-N-乙基-N-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丁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壬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N-二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丙基-N-丁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丙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丙基-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丙基-N-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 二甲基-N-丁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丁基-N-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戊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N-二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甲基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丙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乙基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乙基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乙基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丙基-N-甲基-N-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丙基-N-甲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丙基-N-丁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丙基-N,N-二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丁基-N-甲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丁基-N-甲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辛基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甲基-N-乙基-N-丙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等對應上述通式(5)之化合物(若Z為氮原子,則為含氮鎓鹽,若Z為硫原子,則為含硫鎓鹽,若Z為磷原子,則為含磷鎓鹽);等,並無特別限定。
該等中,作為較佳者,例如可列舉:1-十二烷基吡啶鎓雙(三 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4-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4-甲基-1-丙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4-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4-甲基-1-辛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4-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1-二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 -1-丙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1-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辛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1-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1-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辛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乙基-1-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3-丙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己基-1-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3-辛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十六烷基-1-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3-烯丙基-1-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丁基-N,N,N-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N-三甲基-N-辛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癸基-N,N,N-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十二烷基-N,N,N-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四丁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2-(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烯丙基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十二烷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4-甲基-1-丙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4-甲基-1-辛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1-二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1 -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辛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1-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1-甲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辛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十六烷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烯丙基-1-甲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3-乙基-1-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3-丙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3-己基-1-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3-辛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3-十六烷基-1-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3-烯丙基-1-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N-丁基-N,N,N-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N,N,N-三甲基-N-辛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N-癸基-N,N,N-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N-十二烷基-N,N,N-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四丁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2-(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烯丙基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
該等(C)離子液體可使用市售者,亦可使用藉由公知之方 法合成者。(C)離子液體之合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通常而言,可列舉:『離子性液體-開發之最前線與未來』(監修:大野弘幸,CMC(股)出版,2003年發行)所記載之方法,例如鹵化物法、氫氧化物法、酸酯法、錯合法、或中和法等。或者,亦可較佳地使用日本特開2006-011365號公報所揭示之合成方法。
[(D)分散劑]
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只要為至少含有上述(A)~(C) 之各成分之組成物即可,但亦可進一步含有(D)分散劑作為「D成分」。藉由含有(D)分散劑,可使膜形成用塗佈劑中之(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之分散性及分散狀態之穩定性進一步提高。
本發明中之(D)分散劑只要為藉由添加於組成物中而可使(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等粒子成分分散之公知之化合物即可,(D)分散劑之具體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作為於本發明中可更佳使用之(D)分散劑,可列舉如下所示之通式(1)所表示之界面活性劑。
再者,通式(1)中,R0表示碳數1至24之烷基及/或烯基。 又,通式(1)中,AO表示碳數2至4之氧伸烷基,n為環氧烷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且為5至30之範圍內。又,X表示含有碳原子、氫原子及/或氧原子之連結基。
上述通式(1)中之R0係構成「分散介質親和性部位」之一 部分之疏水基。所謂「分散介質」意指膜形成用塗佈劑所含有之液體成分,上述「分散介質親和性部位」係該「分散介質」具有親和性之部位,且係疏水基R0與氧伸烷基AO藉由氧原子連結之結構(含有環氧烷鏈之結構)。
通式(1)中之疏水基R0於本實施形態中為源自醇之烴基, 如上所述,只要為碳數1至24之烷基、或碳數1至24之烯基、或上述兩者即可。成為疏水基R0之原料醇可僅使用碳數相同之醇(或僅使用單一種之醇),亦可使用碳數不同之醇之混合物。又,原料醇可為經有機合成者,亦可為源自天然者。又,就碳數相同之醇而言,包含該等化學結構相同之情形,亦包含為由複數個異構物構成之混合物之情形。
成為疏水基R0之原料醇之具體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 公知者,具體而言,例如作為源自合成者,可列舉:丁醇、異丁醇、戊醇及/或其異構物、己醇及/或其異構物、庚醇及/或其異構物、辛醇及/或其異構物、3,5,5-三甲基-1-己醇;丙烯或丁烯、或者經由自該等之混合物衍生之高級烯烴並藉由羰氧化法製造之異壬醇、異癸醇、異十一醇、異十二烷醇及/或異十三醇;Shell Chemical公司(Shell Chemical Company/Shell Chemicals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Neodol 23、Neodol 25、或Neodol 45;SASOL公司(SASOL Inc.)製造之商品名:SAFOL 23;Exxon Mobil公司(Exxon Mobil Corporation)製造之商品名:EXXAL 7、EXXAL 8N、EXXAL 9、EXXAL 10、EXXAL 11或EXXAL 13;2-乙基-1-己醇、2-丙基-1-己醇、2-丁基-1-己醇、2-乙基-1-庚醇、2-丙基-1-庚醇、2-乙基-1-辛醇、2-己基-1-癸醇、2-庚基-1-十一醇、2-辛基-1-十二烷醇、2-癸基-1-十四烷醇、自支鏈醇衍生之異硬脂醇、具有2-烷基-1-烷醇型之化學結構之吉布特醇(Guerbet Alcohol,對直鏈脂肪族醇進行脫水縮合而獲得之支鏈一級醇)類之單一組成或其混合物;等。 又,作為源自天然者,可列舉:辛醇、癸醇、月桂醇(1-十二烷醇)、肉豆蔻醇(1-十四烷醇)、鯨蠟醇(1-十六烷醇)、硬脂醇(1-十八烷醇)、油醇(順-9-十八烷-1-醇)等。該等醇可僅使用1種作為原料醇,亦可適當組合2種以上而用作原料醇。
再者,疏水基R0只要如上所述,為碳數1至24之烷基及/ 或烯基即可,但較佳為碳數8至18之烷基或烯基。若碳數為1~24之範圍內,則(D)分散劑可藉由摻合於膜形成用塗佈劑而發揮良好之分散性。又,源自各成分之種類或組合,有膜形成用塗佈劑之穩定性下降而容易產生沈澱物,或經時穩定性下降之虞,但若疏水基R之碳數為8~18之範圍內,則(D)分散劑可有效地抑制或回避該等現象之發生。因此,可有效地抑制 或回避膜形成用塗佈劑之附加價值、生產性、或加工特性等下降,或者品質劣化之虞。
通式(1)中之氧伸烷基AO只要為碳數2至4之環氧烷結 構即可。作為可成為氧伸烷基AO之環氧烷,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環氧乙烷(碳數2)、環氧丙烷(碳數3)、四氫呋喃(碳數4)、環氧丁烷(碳數4)等。作為環氧丁烷,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1,2-環氧丁烷或2,3-環氧丁烷。
通式(1)中,氧伸烷基AO係形成複數個鍵結之鏈狀結構, 即「氧伸烷基鏈」(-(AO)n-)。該氧伸烷基鏈之具體結構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A)~(C)之各成分之種類或組合,以調整(D)分散劑之「分散介質親和性」為目的選擇各種結構。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使單種之環氧烷聚合而成之單獨聚合鏈、使2種以上之環氧烷無規聚合而成之無規聚合鏈、使用2種以上之環氧烷嵌段聚合而成之嵌段聚合鏈、該等聚合鏈之組合等。再者,氧伸烷基鏈之平均加成莫耳數n較佳為5至30之範圍內。
於通式(1)中,疏水基R0與氧伸烷基鏈-(AO)n由氧原子 (O)連結,藉此構成通式(1)之「分散介質親和性部位」。另一方面,通式(1)之羧基(-COOH)對於「分散介質親和性部位」成為「分散質親和性部位」,該等「分散介質親和性部位」與「分散質親和性部位」藉由連結基X連結。
連結基X只要由界面活性劑之領域中公知之連結結構,即 由碳原子、氫原子及/或氧原子構成之公知之結構組成即可,其具體結構並無特別限定。關於作為連結基X之較佳連接結構,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飽和烴基、不飽和烴基、醚基、羰基、酯基。
於該等連接結構中可含有脂環結構及/或芳香環結構,亦可 含有重複單位。又,連結基X之碳數並無特別限定,通常若為碳數1至15, 則較佳,若為碳數1至8,則更佳。
若(D)分散劑為具有上述通式(1)之結構之界面活性劑, 則可利用公知之方法進行製造。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i)以利用公知之方法於醇、胺、硫醇中加成環氧烷而成之通常之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化合物為原料,使用單鹵素化低級羧酸或其鹽,於鹼存在下與環氧烷末端之羥基進行反應之方法;或者(ii)使用酸酐與環氧烷末端之羥基進行開環反應之方法等,並無特別限定。又,亦可列舉作為本申請案申請者之先前技術之日本特開2012-007144號公報之實施例所揭示的製造例作為製造通式(1)之(D)分散劑之方法的一例。
[(E)溶劑及(F)其他成分]
於本發明中,除上述之(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B)聚合 性化合物、(C)離子液體、以及(D)分散劑外,亦可進一步使用(E)溶劑作為「E成分」。作為該(E)溶劑,可根據(A)~(D)之各成分之種類、物性、使用條件等適當選擇使用公知之溶劑。
於本發明中,作為可用作(E)溶劑者,並無特別限定,就 代表性而言,可列舉選自由烴、酯、酮、及醇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之有機溶劑。該等有機溶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適當組合使用2種以上。於下述之實施例中,例如使用作為醇酯之1種之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PMA/PGMAc)作為(E)溶劑。
再者,根據(B)~(D)成分之種類,當然可使用水作為 (E)溶劑。又,於使用水作為(E)溶劑之情形時,亦可併用可與水混合之極性有機溶劑。
又,於本發明中,除上述之(A)~(E)之成分以外,亦 可含有(F)其他成分。作為(F)其他成分,可列舉: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防靜電劑、調平劑、消泡劑等公知之各種添加劑。
[製造方法及獲得之膜等]
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係含有上述之(A)無機化合物微 粒子、(B)聚合性化合物、及(C)離子液體、以及根據需要含有(D)分散劑、(E)溶劑、(F)其他成分之組成物,關於至少(A)~(C)之各成分之摻合比(含量),可根據各成分之種類、物性、膜形成用塗佈劑之使用對象、使用條件等各種條件而設定適當較佳之範圍。
作為膜形成用塗佈劑之代表性組成,於將(A)無機化合物 微粒子及(B)聚合性化合物之合計重量設為100重量%時,只要(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以固形物成分換算計為10~90重量%之範圍內即可,較佳為20~85重量%之範圍內,更佳為30~85重量%之範圍內。因此,只要(B)聚合性化合物為10~90重量%之範圍內即可,較佳為15~80重量%之範圍內,若為15~70重量%之範圍內,則更佳。
又,(C)離子液體只要於相對於(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及 (B)聚合性化合物之合計重量(100重量%)為0.001~4.0倍(0.1~400重量%)之範圍內進行摻合即可,較佳為0.1~3.0倍(10~300重量%)之範圍內。進而,於膜形成用塗佈劑中添加(D)分散劑之情形時,相對於(A)成分之重量(100重量%),(D)分散劑之重量為0.1~300重量%,較佳為0.5~20重量%,更佳為1~15重量%。
再者,(E)溶劑、或(F)其他成分只要於藉由該等成分之 添加而可發揮所需之功能之範圍內進行添加即可。於膜形成用塗佈劑中添加(E)溶劑之情形時,通常而言,只要於相對於(A)~(C)成分之合計重量(100重量%)為1~10000重量%,較佳為5~2000重量%之範圍內添加(E)溶劑即可,並無特別限定。
又,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之製造方法(製備方法)並無 特別限定,只要將(A)~(C)之各成分、以及根據需要將(D)~(F) 之各成分中之至少任一種以成為上述範圍內之組成的方式進行摻合,並進行攪拌直至於(C)離子液體(於進一步併用(E)溶劑之情形時,為(C)及(E)之混合液體)中(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及(B)聚合性化合物充分分散即可。
此處,於使用微粒子溶膠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之情 形時,於該微粒子溶膠中殘留有「溶膠用溶劑」(並非(E)溶劑)之情形時,亦可根據需要去除該溶膠用溶劑。例如於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含有(E)溶劑之情形時,只要將(E)溶劑之沸點(或蒸發點)與溶膠用溶劑之沸點(或蒸發點)進行比較,設定為如僅溶膠用溶劑蒸發之溫度條件,一面混合各成分一面進行加熱即可。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僅藉由將(A)~(C) 成分以特定重量進行摻合並進行攪拌,而使作為「分散質」之(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良好且安定地分散於作為「分散介質」之(B)聚合性化合物及(C)離子液體中。因此,無論是於硬化前之塗佈劑中,還是於硬化後之膜或塗佈層中,均可實現含有(C)離子液體且使(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良好分散之狀態。
(C)離子液體之離子強度非常高,另一方面,(A)無機化 合物微粒子之分散穩定性通常源自電斥力。因此,若使(C)離子液體與(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混在一起,則可認為(C)離子液體對(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之分散穩定性造成影響。然而,根據本發明,即便摻合(A)~(C)成分,(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亦可於「分散介質」中良好地進行分散,因此獲得之膜或塗佈層可發揮優異之光學特性,且藉由含有(C)離子液體,可賦予獲得之膜或塗佈層抗靜電性。
因此,即便不實施特別處理或不設置特別之層而僅摻合(A) ~(C)成分,亦可賦予膜或塗佈層良好之光學特性及抗靜電性。
於本發明中獲得之膜或塗佈層只要為塗佈上述膜形成用塗 佈劑並使其硬化者即可,其具體構成並無特別限定。本發明之膜可為僅由膜形成用塗佈劑製造之單層結構,亦可為積層於其他功能層而成之多層結構。
本發明之膜之製造方法或塗佈層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 定,可較佳地使用於各種膜之製造領域、多層膜等之製造領域、表面保護層之形成領域等中公知之各種方法。
例如,將公知之聚合起始劑(利用熱、光、氧化還原反應等 之起始劑、離子起始劑等)添加於膜形成用塗佈劑中,利用公知之方法塗佈於膜製作用基材表面(或保護對象本身)並使其硬化,藉此可製造單層之硬塗膜。又,於膜形成用塗佈劑中添加聚合起始劑後,利用公知之方法塗佈於成為對象之膜之表面(例如,使用棒式塗佈機、旋轉塗佈機、噴塗機等進行塗佈)並使其硬化,藉此可於公知之膜上形成塗佈層。
本發明之膜或塗佈層具備良好之抗靜電性,因此可有效地抑 制由於靜電產生而引起之膜之破損或塵埃附著於表面等異常。而且,本發明之膜或塗佈層除了具有良好之抗靜電性外,亦具有良好之光學特性(良好之透明性、良好之折射性等)。
因此,不僅可較佳地用於圖像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之保護、 光碟等光學記錄媒體之記錄面之保護等,亦可較佳地用於公知之光學機器或光學構件之表面保護、其他電性零件或電子零件(特別是透明性重要之零件)等。除上述以外,本發明之膜或塗佈層係將(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良好地分散,因此亦可根據保護對象之種類或使用條件等,謀求提高保護對象之放熱性。
[實施例]
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更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 於其。業者可於不偏離本發明之範圍之情況下進行各種變更、修正、及改變。再者,於以下之實施例中,獲得之被膜(塗佈層)之評價係以下述方式進行。
(被膜之評價方法)
[表面電阻值]
使用Advantest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表面電阻測定裝置(商品名:R8340A),於20℃且65%RH之環境下測定獲得之被膜(塗佈層)之表面電阻值並進行評價。
[霧度]
使用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霧度計(haze computer)(型式:HGM-2DP),依據JIS K7136測定獲得之被膜(塗佈層)之霧度並進行評價。
[折射率]
使用Metricon公司(Metricon Corporation)製造之折射率測定裝置(製品名:稜鏡耦合器),測定獲得之被膜(塗佈層)於波長589nm中之折射率並進行評價。
[鉛筆硬度]
依據JIS K5600,將負荷荷重設為750g,測定獲得之被膜(塗佈層)之鉛筆硬度並進行評價。
(製造例1:(D)分散劑之合成例1)
將支鏈C11~14烷基醇(製品名:EXXAL 13,Exxon Mobil公司製造)環氧乙烷10莫耳加成物640g(1莫耳)及單氯乙酸鈉152g(1.3莫耳)取至反應器中,於甲苯溶劑中進行攪拌至均勻。其後,於反應系統之溫度為60℃之條件下添加氫氧化鈉52g。繼而,使反應系統之溫度升溫至80℃,進行3小時熟化。熟化後,於反應系統為50℃之條件下滴加98%硫酸117g (1.2莫耳),藉此獲得白色懸浮溶液。
繼而,利用蒸餾水對該白色懸浮溶液進行清洗,將溶劑減壓 蒸餾去除,藉此獲得作為(D)分散劑之「界面活性劑D1」。關於該界面活性劑D1,通式(1)中之疏水基R0為支鏈C11~14烷基,氧伸烷基AO為環氧乙烷,氧伸烷基鏈之平均加成莫耳數n=10,且連結基X成為-CH2-之結構。
(製造例2:(D)分散劑之合成例2)
使支鏈C11~14烷基醇(製品名:EXXAL 13,Exxon Mobil公司製造)環氧乙烷10莫耳加成物640g(1莫耳)及琥珀酸酐100g(1莫耳)於120℃下反應2小時,除此以外,以與上述製造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作為(D)分散劑之「界面活性劑D2」。關於該界面活性劑D2,通式(1)中之疏水基R0為支鏈C11~14烷基,氧伸烷基AO為環氧乙烷,氧伸烷基鏈之平均加成莫耳數n=10,且連結基X成為-O-(C=O)-CH2-CH2-之結構。
(製造例3:(B)聚合性化合物之合成例)
添加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MDI)之三聚物504g(1莫耳)、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商品名:NEW FRONTIER PET-3、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894g(3莫耳)、及對苯二酚單甲醚0.8g,於70℃~80℃下進行反應直至殘留異氰酸酯濃度成為0.1重量%以下,藉此獲得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之「丙烯酸胺酯(urethane acrylate)B1」。
(實施例1)
使用堺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氧化鋯溶膠(商品名:SZR-M,一次粒徑3nm,含有30重量%之甲醇(溶膠用溶劑)之分散體)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使用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KAYARAD DPHA)、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NEW FRONTIER PE-600)、及ω-羧基 -聚己內酯單丙烯酸酯(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ARONIX M-5300)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使用含氮鎓鹽(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Elexcel AS-804)作為(C)離子液體,使用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PGM-AC,Kura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E)溶劑。
分別將上述之氧化鋯溶膠100重量份、上述之二新戊四醇六 丙烯酸酯7重量份、上述之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3重量份、上述之ω-羧基-聚己內酯單丙烯酸酯3重量份、上述之離子液體1重量份、及上述之PGM-AC 43重量份進行摻合並混合,使用旋轉蒸發器將溶膠用溶劑(甲醇)減壓去除,而製備實施例1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利用目視,對獲得之塗佈劑之分散穩定性進行評價(良好之情形設為「○」,流動性下降或白濁之情形設為「×」)。
再者,於本實施例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中,(A)無機化合物 微粒子及(B)聚合性化合物中之(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之摻合比成為約70重量%,(C)離子液體相對於(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及(B)聚合性化合物之摻合比成為約2.3重量%。
相對於獲得之塗佈劑200重量份,添加光聚合起始劑(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註冊商標):Irgacure 184)3重量份後,使用40μm之棒式塗佈機塗佈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To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Lumirror # 100 T60)之表面上。其後,於80℃×1分鐘之條件下使溶劑揮發,利用高壓水銀燈照射累計300mJ/cm2(氧濃度0.3%以下)之光,藉此使塗佈劑硬化。藉此,形成實施例1之被膜(膜厚10μm)作為本發明之硬化物(塗佈層)。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2)
使用於上述製造例2中獲得之丙烯酸胺酯B1 8.5重量份、聚乙二醇二 丙烯酸酯(商品名:NEW FRONTIER PE-600)3.5重量份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並且使用於製造例1中獲得之界面活性劑D11重量份作為(D)分散劑,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2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2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3)
使用含羧酸多官能丙烯酸酯(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M-510)8.5重量份、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商品名:NEW FRONTIER PE-600)3.5重量份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2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3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3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4)
使用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4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4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5)
使用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5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5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6)
使用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6之膜形 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6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7)
使用十二烷基三甲基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7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7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8)
使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鋰(LiFSI)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8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8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9)
使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鋰(LiTFSI)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9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9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10)
使用雙氟磺醯基醯亞胺鉀(KFSI)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10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10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11)
使用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11之 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11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12)
使用於上述製造例2中獲得之界面活性劑D21重量份作為(D)分散劑,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12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12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13)
使用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氧化矽溶膠(商品名:MEK-ST,含有30重量%之甲基乙基酮(溶膠用溶劑)之分散體)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13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實施例13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14)
使用上述實施例1所使用之氧化鋯溶膠72重量份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使用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NEW FRONTIER PET-3)12.3重量份、以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3.7重量份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使用含氮鎓鹽(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Elexcel AS-804)1重量份作為(C)離子液體,使用於上述製造例1中獲得之界面活性劑D1 2.1重量份作為(D)分散劑,分別將該等進行摻合並混合,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備實施例14之膜形成用塗佈劑。
相對於獲得塗佈劑100重量份,添加光聚合起始劑(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註冊商標):Irgacure 184)3重量份後,使用10μm之棒式塗佈機塗佈於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ET)膜(Toray股 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Lumirror # 100 T60)之表面上。其後,利用高壓水銀燈照射累計300mJ/cm2(氧濃度0.3%以下)之光,藉此使塗佈劑硬化。藉此,形成實施例14之被膜(膜厚10μm)作為本發明之硬化物(塗佈層)。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15)
使用日揮觸媒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中空二氧化矽溶膠粒子(商品名:Sururia 4320,20重量%,含有甲基異丁基酮(溶膠用溶劑)之分散體)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使用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NEW FRONTIER PET-3)、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NEW FRONTIER PE-600)作為(B)聚合性化合物,使用含氮鎓鹽(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Elexcel AS-804)作為(C)離子液體。
將上述之中空二氧化矽溶膠150重量份、上述之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14重量份、上述之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6重量份、上述之離子液體1重量份充分混合,藉此製備實施例15之膜形成用塗佈劑。
相對於獲得之塗佈劑170重量份,添加光聚合起始劑(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註冊商標):Irgacure 184)1.5重量份後,使用4μm之棒式塗佈機塗佈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To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Lumirror # 100 T60)之表面上。其後,於80℃×1分鐘之條件下使溶劑揮發,利用高壓水銀燈照射累計300mJ/cm2(氧濃度0.3%以下)之光,藉此使塗佈劑硬化。藉此,形成實施例15之被膜(膜厚1μm)作為本發明之硬化物(塗佈層)。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1)
使用烷基聚醚胺(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Amylazine C1802)1重量份作為(D)分散劑,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比較例1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但作為分散質之微粒子凝集,分散液白濁,因此無法形成被膜並進行評價。
(比較例2)
使用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型非離子界面活性劑(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SORGEN 40)1重量份作為(D)分散劑,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比較例2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但作為分散質之微粒子凝集,分散液白濁,因此無法形成被膜並進行評價。
(比較例3)
使用作為矽烷偶合劑之丙烯酸3-(三甲氧基矽烷基)丙酯(東京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1重量份作為(D)分散劑,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備比較例3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但成為無流動性之凝膠狀物質,因此無法形成被膜並進行評價。
(比較例4)
未使用離子液體,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備比較例4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一面利用目視進行評價,一面形成比較例4之被膜(膜厚10μm)。以上述之方式對獲得之被膜進行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根據以上結果可知,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可兼顧優異之 光學特性與優異之抗靜電性。因此,使用本發明之膜形成用塗佈劑之膜或塗佈層可有效地回避源自靜電之破損或塵埃之附著等異常,因此可以簡單之構成實現良好之品質。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記載,於申請專利 範圍所示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且將不同之實施形態或複數個變形例所分別揭示之技術手段適當組合而獲得之實施形態亦含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內。
又,對業者而言,根據上述說明,本發明之較多改良或其他 實施形態明確。因此,上述說明應僅作為例示進行解釋,且係以對業者進行指教為目的而提供實行本發明之最佳態樣者。可於不偏離本發明之精神 之情況下實質性變更其結構及/或功能之詳細內容。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不僅可較佳地用於圖像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之保護、光學記錄媒體之記錄面之保護等硬塗領域,亦可較佳地廣泛用於光學機器或光學構件等領域。

Claims (6)

  1. 一種膜形成用塗佈劑,用於形成保護成為對象之表面的膜或塗佈層,含有:(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B)聚合性化合物、及(C)離子液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其中,使用(A-1)金屬氧化物之微粒子溶膠或者(A-2)金屬或半金屬氮化物之微粒子溶膠作為(A)無機化合物微粒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其中,該(B)聚合性化合物為於分子中具有羧基與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其中,該(C)離子液體為含氮鎓鹽、含硫鎓鹽、及含磷鎓鹽中至少任一種之離子性化合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膜形成用塗佈劑,其進一步含有如下所示之通式(1)之(D)分散劑 (式中,R表示碳數1至24之烷基及/或烯基,AO表示碳數2至4之氧伸烷基,n為環氧烷(alkylene oxide)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且為5至30之範圍內,X表示由碳原子、氫原子及/或氧原子構成之連結基)。
  6. 一種硬化物,其係使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膜形成用塗佈劑硬化而成。
TW102140470A 2012-12-28 2013-11-07 A coating agent for film formation and a hardened product thereof TWI5727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8894 2012-12-28
JP2013072770A JP6467122B2 (ja) 2012-12-28 2013-03-29 フィルム形成用コーティング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硬化物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5560A true TW201425560A (zh) 2014-07-01
TWI572705B TWI572705B (zh) 2017-03-01

Family

ID=51020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0470A TWI572705B (zh) 2012-12-28 2013-11-07 A coating agent for film formation and a hardened product thereof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467122B2 (zh)
KR (1) KR20150100644A (zh)
CN (1) CN104884555A (zh)
TW (1) TWI572705B (zh)
WO (1) WO20141031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74886B2 (en) * 2015-07-31 2019-01-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avelength conversion member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WO2017203965A1 (ja) 2016-05-25 2017-11-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表面修飾無機窒化物、組成物、熱伝導材料、熱伝導層付きデバイス、表面修飾無機窒化物の製造方法
JP2019019232A (ja) * 2017-07-18 2019-02-07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酸化ジルコニウム粒子分散体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硬化物
KR102147398B1 (ko) * 2018-12-06 2020-08-24 주식회사 에이엠솔루션 대전방지성 중합체 블렌드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2883A (ja) * 1999-03-19 2000-09-26 Kao Corp 無機粉末用油中分散剤
JP2008233371A (ja) * 2007-03-19 2008-10-02 Hitachi Maxell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09013198A (ja) * 2007-06-29 2009-01-22 Sanyo Chem Ind Ltd 帯電防止性コーティング用組成物
JP2010037460A (ja) * 2008-08-06 2010-02-18 Canon Inc 水性イ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5326994B2 (ja) * 2009-01-20 2013-10-30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皮膜を有する物品
JP5260570B2 (ja) * 2009-02-13 2013-08-14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帯電防止性樹脂組成物
JP2011012145A (ja) * 2009-07-01 2011-01-20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c 非帯電性ハードコート用樹脂組成物
JP5456460B2 (ja) * 2009-12-25 2014-03-26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塗料
JP2011169987A (ja) * 2010-02-16 2011-09-01 Sony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5643155B2 (ja) * 2011-06-06 2014-12-17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用分散体組成物、ハードコート用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およびハードコート被覆物
JPWO2012176570A1 (ja) * 2011-06-24 2015-02-23 Dic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塗料、塗膜、及び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2705B (zh) 2017-03-01
WO2014103127A1 (ja) 2014-07-03
CN104884555A (zh) 2015-09-02
KR20150100644A (ko) 2015-09-02
JP6467122B2 (ja) 2019-02-06
JP2014142575A (ja)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62934B2 (ja) 粘着剤組成物
TWI597342B (zh) Adhesive sheet and surface protection film
KR102023861B1 (ko) 점착 시트 및 그 이용
TWI572705B (zh) A coating agent for film formation and a hardened product thereof
TWI630428B (zh) Polarizing film with adhesive lay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614984B2 (ja) 帯電防止特性を有する厚い床用被覆
TWI565774B (zh) Water-dispersed acrylic adhesive composition, adhesive layer and adhesive sheet
CN104342053B (zh) 表面保护薄膜及光学构件
JP5999270B2 (ja) 粘着剤組成物
TWI740821B (zh) 偏光膜用黏著劑組合物、偏光膜用黏著劑層、附黏著劑層之偏光膜、及圖像顯示裝置
JP2009035619A (ja) 導電性組成物及び導電性膜
TW201402743A (zh) 再剝離用水分散型丙烯酸系黏著劑組合物及黏著片材
JP5468525B2 (ja) 半導電性樹脂組成物
JP2006265502A (ja) 光重合性組成物及び難燃性樹脂成形品
JP5041518B2 (ja) 帯電防止用組成物および帯電防止ハードコート形成物
JP2017203137A (ja) コーティング材、及びガスバリア性フィルム
CN107249886A (zh) 叠层膜及其制造方法
KR102002325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배면전극 형성용 도전성 조성물 및 이를 사용한 배면전극의 형성 방법
KR20090110662A (ko) 대전방지성 하드코팅제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대전방지성하드코팅 필름
US7192986B2 (en) Inorganic compound sol modified by organic compound
WO2011024830A1 (ja) 導電性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及び被覆部材
He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thodic electrodeposition coatings based on octadecyl-modified cationic waterborne polyurethanes
JP2008156430A (ja) 帯電防止用組成物および帯電防止ハードコート形成物
TW201313871A (zh) 表面保護膜
KR102031801B1 (ko) 하드코팅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