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42840A -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ondenser lens and optical path compounding element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ondenser lens and optical path compounding elemen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42840A
TW201142840A TW100124198A TW100124198A TW201142840A TW 201142840 A TW201142840 A TW 201142840A TW 100124198 A TW100124198 A TW 100124198A TW 100124198 A TW100124198 A TW 100124198A TW 201142840 A TW201142840 A TW 2011428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ight
wavelength
lens
information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4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hru Kimura
Junji Hashimura
Yuichi Atarashi
Toshiyuki Kojim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142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284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8Separate aberration correction lenses; Cylindrical lenses to generate astigmatism; Beam expand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2007/13727Compound lenses, i.e. two or more lenses co-operating to perform a function, e.g. compound objective lens including a solid immersion le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lenses either bonded together or with adjustable spac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201142840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一種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光學系統,能可 相容地執行各相異於彼此之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 及/或再生:光學拾取裝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驅動裝 置;以及聚焦透鏡。 【先前技術】 近年來,使用爲用以再生光碟上所記錄之資訊或記錄 資訊於光碟裝置上之光源的更短波長雷射光源的趨勢已有 所進展,且已開始實施具有波長400至420奈米(nm)之 諸如紫色半導體雷射及藍色SHG雷射,其藉使用二次諧波 轉換紅外線半導體雷射波長的雷射光源;若利用該等紫色 半導體雷射,當使用具有相同於DVD (數位多功能碟片) 中之數値孔徑(NA )的物鏡時,可記錄15至20GB之資訊 於具有直徑12公分(cm)之光碟上,以及當物鏡之NA增 強至0.85時,可記錄23至25GB之資訊。在本說明書中,使 用紫色雷射光源之光碟及磁光碟在下文中將統稱爲”高密 度碟片〃:在使用具有NA 0.85之物鏡的若干高密度光碟 之例子中,當使用具有相同於DVD (多功能碟片)中之數 値孔徑(NA )時,保護層設計比DVD中之保護層(在 DVD中用於0.6毫米(mm)之0.1毫米)更薄以降低歪斜所 造成之形像差(comatic aberration)的量。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公告TOKKAIHEI第1 0- 1 23 4 1 0 201142840 號,(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公告TOKKAI第200 1 -236680 號。 首先,例如第一問題,在例如筆記型電腦之使用例中 ,存在有降低能執行高密度光碟之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的 光學拾取裝置之大小的需求:在此例中,較佳地,使用具 有小的直徑之物鏡用以降低光學拾取裝置之大小;另一方 面,符合於高密度記錄及/或再生之高ΝΑ的物鏡揭示於 專利文獻1之中,且此物鏡具有兩個組合之透鏡,各具有 正的傍軸光焦度。因此,穿過光碟面上之光學表面的光線 的高度點呈較低,故傾向於小的高ΝΑ物鏡之工作距離原 始地呈現較小,此並不適用於具有小直徑之物鏡。 接著,將說明第二問題:大致地,執行適用於高密度 光碟之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之能力並不足以當作光碟播放 機及/或記錄器產品之價値;目前,當考慮到其上記錄不 同形式之資訊的DVD或CD (小型碟片)在市場上的事實 時,僅只執行高密度光碟的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之能力係 不夠的,而對等地執行亦適用於由使用者所擁有之DVD及 CD之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的能力將增加例如高密度光碟 之光碟播放器及/或記錄器的商業價値;由於此種類之背 景,安裝在用於高密度光碟之光碟播放器及/或記錄器上 的光學拾取裝置需具有適當地執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之能 力而保持可相容性於任一高密度光碟及DVD,且進一步地 CD。 例如適用地執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而保持可相容性 -6- 201142840 於任一高密度光碟及DVD,且進一步地CD,考慮有一種 選擇性地依據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之光碟的記錄密度而切 換高密度光碟之光學系統以及DVD及CD之光學系統;然 而,此一方法並不適用於降低大小且會造成成本增加,因 爲需要複數個光學系統。 相對於此,若使用其中用於高密度光碟之發光部,用 於DVD之發光部以及進一步地用於CD之發光部集合成一 體的光源時,可共通地使用光會聚光學系統而產生降低光 學拾取裝置之大小及成本降低之優點;然而,當使用其中 複數個光源固體地成一體之光源時,至少一發光點會偏移 自光會聚光學系統的光軸,且會產生影像高度。因此,爲 解決該影像高度,提出有採用稜鏡及繞射元件之種種方法 ,例如針對配置各具有不同波長之兩發光部的光源單元, 存在有一種方法,其中在一側上之發光部的光軸當作參考 軸,而另一側上之發光部則與該參考軸對齊;然而,當各 具有不同波長之光通量從共同的光源單元發出至存在於光 學路徑中之耦合透鏡(包含準直透鏡)時,則存在有焦距 會依據波長變動以及進入物鏡光學元件之光通量的放大率 會依據波長變動的問題;當各具有不同波長之光通量從共 同發光單元發出至光束整形單元時,則存在有造成散光之 問題;在此例子中,耦合透鏡,光束整形元件或光源單元 本身將在用於調整的光軸方向中移動,然而,此將造成產 生自所配置之驅動機制的成本增加以及用於安裝之空間增 加(傾向於呈現更大)的問題;取代此種類之驅動系統, 201142840 考慮藉由具有諸如繞射表面之波長選擇性的光學功能性表 面來對付該問題,但此將造成光量傾斜的問題,因爲難以 保持繞射效率高(專利文獻2 ) ^ 進一步地,將說明第三問題;用於製造一由具有0.8 5 之影像側上之數値孔徑NV的單一透鏡所構成的物鏡供執 行高密度資訊之記錄及/或再生需特別注意的事物之一在 於,光學表面間之光軸方向中的移位誤差(下文中稱爲表 面移位誤差)將使形像差之發生變大,此係由光源側上物 鏡光學表面上之有效直徑內的最外區域非球面表面之傾角 (由光軸與非球面表面上之法線所形成之角度)所造成, 當數値孔徑N A變高時,該傾角將呈現更大;進一步地, 在具有高NA之物鏡的設計中,除上述表面移位誤差之外 ,需充分地考慮作業距離的問題;在此例中,當使用折射 率更大時,非球面表面之傾角將傾向於呈緩和’然而’若 使折射率過度地變大時,則透鏡會變成朝向光源側凸起之 彎月面形式,因此,在光碟側之光學表面上’有效直徑中 之周邊區域會比表面上之頂點更朝向光碟側突出’而導致 作業距離縮短的問題;若使折射率更進一步變大時’則透 鏡將以灣月面形式呈現’雖然使非球面表面之傾角更緩和 ,但會損失降低該表面移位誤差所造成之形像差的效應。 因此,當設計有高N A之物鏡時’必須控制表面移位誤差 所造成之形像差的發生’且必須藉選擇具有避免透鏡彎月 形式之範圍內之最佳折射率的材料而充分地確保作業距離 ;用於最佳折射率之條件依據諸如光軸上透鏡厚度及放大 201142840 率之設計條件而變化;然而,並無揭示有符合該等設計條 件之最佳折射率之條件的實例。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第一目的在於提供—種光學拾取裝置,其可 利用高NA來執行高密度資訊之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且 仍可使大小變小;一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驅動裝置,一 種使用於上述之物鏡;以及一種聚焦透鏡。本發明之第二 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能藉使用一具有成一體 之複數個發光部於其中的光源單元及一光學路徑複合元件 而適當地執行資訊之記錄及/或再生。本發明之第三目的 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於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該物鏡係依據 其中用於特定放大率及作業距離之最佳折射率的範圍可獨 特決定之透鏡設計而取得;一種光學拾取裝置;以及一種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驅動裝置。 上述該等目的將藉下述實施例予以達成。 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包含依序地安排自一物體側 之第一透鏡群,具有負的傍軸光焦度P, ( mm·1 );以及第 二透鏡群,具有正的傍軸光焦度?2( mm·1 ),用以會聚一 發射自該第一透鏡群之光通量於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一 資訊記錄表面上。 一種光學拾取系統’使用一具有波長λ 1之光源以執 行具有保護層厚度11的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 及/或記錄。一具有波長λ2( λ 1< λ2)之光源以執行 -9 - 201142840 具有保護層厚度t2(tl^t2)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 資訊再生及/或記錄,以及一具有波長λ3( λ2< Λ3) 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t3 ( t2 S t3 )的第三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其中配置有一光源部 ,其中發射具有波長λΐ之光通量的第一發光部,發射具 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的第二發光部,以及發射具有波長λ3 之光通量的第三發光部係安排相互地靠近且固體地成爲一 體;一耦合透鏡,轉換使得發射自該光源部之光通量的發 射角度可變小;一物鏡光學元件,共通地使用以會聚出射 自該耦合透鏡之光通量於該第一至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之任一之上;以及一光學路徑複合元件,其係安排於該光 源部與該耦合透鏡之間,且使發射自該第一至第三發光部 之光源中之至少兩光源的光通量對齊。 【實施方式】 用以達成上述該等目的之實施例包括下列結構(1 ) 至(49 )。 結構(1 ): 一種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該物鏡 系統包含:第一透鏡群,具有負的傍軸光焦度P! ( mm·1 ) ,依序地安排自物體側:以及第二透鏡群,具有正的傍軸 光焦度P2 ( mm·1 ),用以會聚一發射自該第一透鏡群之光 通量於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一資訊記錄表面上。 結構(2):描述於結構(1)中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 鏡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群之負的傍軸光焦度P, ( mm·1 ) -10- 201142840 及第二透鏡群之正的傍軸光 0.02 < I P, / P2 I < 當光焦度分佈I p!/ P2 I 可確保足夠的作業距離,即值 於該表式(1)之上限時,可 靈敏度,而可易於製造,因焉 對値並不會呈現太大,且進一 成小型以及物鏡可在重量上® 有效直徑並不會呈現太大;名 或爲兩個或更多個透鏡群結精 述功能性之功效漸增地顯現: 0.03 < I P,/ P2 I < 結構(3 ):根據結構( 統,其中高密度記錄可執行, 徑爲0.8或更大,且可確保足 的NA,但滿足表式(1 )。 結構(4 ):根據結構( 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該光_ 的,因爲下式(2)可藉進入 D ( m m )所滿足;足夠的作鲜 (1 ),即使當物鏡系統之直 量之直徑D並未小於下限時, 當該光通量之直徑D小於表汚 I度PzCmnT1)滿足下一表式 0.3 0 ( 1 ) 丨大於表式(1 )之下限時’ ί當直徑製作小之時’而當小 降低各透鏡群之製造誤差的 ;各透鏡群之傍軸光焦度的絕 -步地,該光學拾取裝置可製 ;成更輕,因爲第二透鏡群之 r透鏡群可爲單一透鏡群結構 ί,較佳的是滿足下式而使上 0.20 ( Γ ) 2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 因爲使影像側之上的數値孔 夠的作業距離,因爲儘管高 2 )或結構(3 )之光學拾取 ^拾取裝置可在大小上製成小 該物鏡系統之光通量的直徑 I距離可確保,因爲滿足表示 徑小;進一步地,當該光通 可確保足夠的作業距離,且 $ (2)之上限時,該光學拾 -11 - 201142840 取裝置可在大小上製成小的。 0.7 < D < 3.0 (2) 結構(5 ):根據結構(2 )至(4 )之任一結構的光 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該第二透鏡群爲單一透鏡’ 其提供可特別容易地確保作業距離之優點,該第二透鏡群 可爲玻璃透鏡或塑膠透鏡,進一步地可爲其中塑膠非球面 表面層形成於玻璃透鏡之光學表面上的混合透鏡。 結構(6):根據結構(5)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 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群爲單一透鏡之結構。 結構(7 ):根據結構(6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 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群之物體側上的表面爲凸面表面。 結構(8 ):根據結構(7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 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群係一平凹透鏡,且其一偏平表面側 具有一相位結構。 結構(9 ):根據結構(5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 統,其中該物鏡系統之焦距f( mm)及該第二透鏡群之同 軸長度d2( mm)滿足下一表式(3):當第二透鏡群爲單 一透鏡群之結構時,由第一透鏡群之側的光學表面上之法 線與光軸所形成之角度(非球面表面之傾角)可在當d2/ f並未小於該表式(3 )之下限時變小,且進一步地,第二 透鏡群之邊緣厚度可確保易於製造該第二透鏡群;另一方 面,當d2/ f並未超過表式(3)之上限時,可充分確保作 業距離。 0.7 ^ d2/ f ^ 1 .4 -12- 201142840 結構(1 〇 ):根據結構(5 )或結構(9 )之光學拾取 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用於d線之該第二透鏡群之折射率 Nd2滿足下一表式(4):當第二透鏡群爲單一群之結構時 ,由第一透鏡群之側的光學表面上之法線與光軸所形成之 角度(非球面表面之傾角)可在當用於d線之折射率Nd2/ f並未小於該表式(4 )之下限時變小,且進一步地,可確 保邊緣厚度易於製造;有關光碟側上之光學表面有效直徑 內之周邊上的非球面表面之形式,當用於d線之折射率Nd2 /f並未高於表式(4)之上限時,從該表面之頂點朝向光 碟側之突出量可控制爲小,所以可充分地確保有效的作業 距離。 1.60^ Nd2 ^ 1.85 ( 4 ) 結構(Π ):根據結構(10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 系統,其中該第二透鏡群係玻璃透鏡;在第二透鏡群爲玻 璃透鏡之條件下,可使用具有更高折射率之材料,具有單 一波長之光線的可靠性會高,且因溫度改變而造成的球面 像差可予以控制。 結構(1 2 ):根據結構(5 )至(1 1 )的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該第二透鏡群之焦距 mm)及用於d線之該第二透鏡群的阿貝數v d2滿足下一表 式(5):當第二透鏡群的阿貝數vd2滿足下一表式(5) 時,則該物鏡可適用爲採用紫外線雷射光源之高密度光碟 的物鏡系統。 f2/ v d2 ^ 0.05 -13- 201142840 結構(1 3 ):根據結構(1 2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 系統,其中用於d線之該第一透鏡群的阿貝數v d,及用於d 線之該第二透鏡群的阿貝數滿足下一表式(6):除 了表式(5)之條件外,當使具有負的傍軸光焦度之第一 透鏡群的阿貝數v dr滿足下一表式(6)之時,可校正第 二透鏡群之色差,因此,該物鏡可適用爲採用紫外線雷射 光源之高密度光碟的物鏡系統。 V dl < y d2 (6) 結構(14 ):根據結構(2 )至(1 3 )的任一項之光 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該物鏡系統之放大率實質地 爲零;若物鏡系統之放大率實質地爲零時(進入第一透鏡 群之光通量爲平行光通量),則可獲得優異的跟蹤特徵且 可簡化光學拾取裝置之結構;該 >物鏡系統之放大率實質 地爲零〃的表示意指爲m代表放大率時,滿足—〇.〇2Sm S 0.02 。 結構(15):根據結構(14)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 系統,其中球面像差校正最佳化之該第二透鏡群的放大率 m2滿足下一表式(7);當第二透鏡群之球面像差校正於 滿足表式(7 )的放大率m2,可確保該物鏡系統之足夠的 作業距離,且可控制因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之相對位 置改變所造成的像差發生;因此,當放大率m2並未小於表 式(7 )之下限時,可確保足夠的作業距離,即使當使直 徑變小時;且可降低製造誤差之靈敏度而產生易於製造之 優點,因爲當放大率並未高於表式(7)之上限時,該第 -14- 201142840 二透鏡群之傍軸光焦度不會呈現太大。 -0.15^ m2 ^ -0.03 ( 7 ) ''用於第二透鏡群,球面像差校正係最佳化於滿足表 式(7 )之放大率m2 〃之表示意指當光會聚光點的球面像 差係藉改變第二透鏡群之放大率而測量時,用於使球面像 差最小化之放大率係在表式(7 )範圍之內。 附帶地,當本發明之物鏡系統係使用於插置一平行扁 平板於光學拾取裝置中之影像側上的條件下之時(亦即, 當本發明之物鏡系統係設計使得平行扁平板可消除所產生 之球面像差時),第二透鏡群之球面像差係假定測量於該 平行扁平板插置於影像側之條件下。 結構(16 ):根據結構(2 )至(1 5 )的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該物鏡系統具有一繞射結 構或一光學路徑差提供結構,以及能會聚各具有不同波長 之各複數個光通量於各具有不同記錄密度之各複數個光學 資訊記錄媒體的資訊記錄表面之上;資訊之記錄及再生可 藉形成相位結構於任一表面上而以各具有不同波長供記錄 及再生用的多重標準執行於光碟。 可提供一種物鏡系統,其能藉由使用相位結構之球面 像差校正動作而以各具有不同波長供記錄及再生用的多重 標準可相容地執行記錄及再生於光碟,以及確保足夠的作 業距離,即使當直徑變小時。 較佳地,該相位結構爲繞射結構或光學路徑差提供結 構(其亦稱爲相位差提供結構),以及典型的繞射結構爲 -15- 201142840 第1圖中所示意顯示之繞射結構且具有鋸齒狀之橫剖面, 此繞射結構係一配置有代表環形區之微細階梯於各具有其 中心於光軸上之同心圓的形式,以及指定之光學路徑差係 獲得於已穿過毗鄰環形區之光通量。在此繞射結構中,當 建立該等鋸齒之節距(繞射光焦度)及深度(製造波長( 其亦稱爲閃耀波長))時,在特定NA內發射自光源之光 通量藉第8階繞射之光線而形成爲光會聚光點,例如用於 某一光碟,以及在相同ΝΑ內發射自光源之光通量藉第5階 繞射之光線而形成爲會聚光點;然而,有關來自其外部區 域(比上述特定ΝΑ更高之ΝΑ區域)之光通量,在高密度 光碟之例子中,其將促成光會聚光點之形成,而在例如 DVD之例子中,其呈閃爍而不會助成光會聚光點之形式。 附帶地,該繞射結構可爲其中第1圖所示意顯示之橫剖面 形式爲鋸齒狀形式之結構,或其中第2或3圖所示意顯示之 橫剖面形式爲階梯形式之結構,或其中如第4或5圖所示意 顯示之各環形區進一步畫分爲階梯形式之結構(其亦稱爲 波長選擇繞射結構或多層級結構)。進一步地,該光學路 徑差提供結構之典型者爲其中第3圖所示意顯示之橫剖面 形式爲階梯形式的結構。 附帶地,第1至5圖中所示意顯示之各結構爲顯示其中 各結構形成於平面上的例子’且各結構可形成於球面表面 上或非球面表面之上;在第4及5圖所示之繞射結構中’環 形區之畫分數目並未受限於第4圖中之五及第5圖中之二。 如上述,藉使用具有不同繞射階之光線,尤其可在各 -16- 201142840 例子中增強繞射效率以及確保光線的數量;此種繞射結構 爲相位結構之實例,且除此之外,亦可使用熟知之"相位 差提供結構(光學路徑差提供結構)〃及 '' 波長選擇繞射 結構(其亦稱爲多層級結構)〃。有關相位差提供結構, 例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平成(TOKKAIHEI )第1 1 -2 75 9 及1 1 -1 6 1 90號揭示環形相位差校正物鏡系統之實例,其中 該相位差提供結構形成於物鏡表面上。 在TOKKAIHEI第11-2759號中所描述的爲一種其中物 鏡之基本表面形式在用於DVD之記錄及再生中建立爲最佳 ,以及用於CD之記錄及再生的校正藉相位差提供結構予 以完成之例子;換言之,在TOKKAHEI第1 1 -2759號中所 描述的爲其中在環形區形式中的階梯係形成於物鏡表面上 ,其係設計使得DVD系統中之波前像差可最小化,以及 CD系統中之波前像差可降低而控制DVD系統中之波前像 差的增加。 在上述技術中,該相位差提供結構並未實質改變DVD 波長的相位分佈,因此,RMS (均方根)波前像差將維持 於一設計供DVD系統用係最佳以及扮演降低CD系統之 RMS波前像差的物鏡之値,其係有效於其中記錄及再生能 力靈敏於波前像差之DVD系統。 相對於上述,TOKKAIHEI第10-334504號揭示一種其 中物鏡之基本光學性能係建立最佳化供CD之記錄及再生 用,以及校正藉相位差提供結構而完成供DVD之記錄及再 生用的例子。 -17- 201142840 在上述技術中,均可改善用於DVD之記錄及再生以及 用於CD之記錄及再生的RMS波前像差。 在環形區之相位校正物鏡的例子中,例如 TOKKAIHEI第11-16190號揭示一種其中就厚度而言,假定 光碟具有保護層厚度在CD與DVD之中點,且物鏡之基本 表面形式建立最佳於上述光碟之記錄及再生,以及進一步 地,RMS波前像差藉相位差提供結構校正供DVD及CD兩 者用之例子。 進一步地,在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TOKKAI )第 2001-51192中,揭示有一種技術,其中RMS波前像差藉改 變階梯之數量及各環形區之表面形式而變小,且藉此,使 光線之光會聚位置成一點。 進一步地, ''波長選擇繞射結構(其亦稱爲多層級結 構〃意指其中具有指定階梯數目之階梯形狀週期性重複之 形式,且因此,其亦稱爲重疊式結構;階梯之數目,階梯 之高度,及階梯之寬度(節距)可適當地建立,且實例揭 示於TOKKAIHEI第9-54973號中;由於此種階梯形之結構 ,可在複數個波長中選擇性地產生某一波長之繞射動作, 該階梯形之結構並不繞射於其他波長且平坦地不產生光學 動作。 在此例中,該相位結構使用於校正光碟標準中之保護 層厚度之差異所造成的球面像差:然而,除上述之外,相 位結構亦可本質地使用於校正溫度改變所引起之折射率改 變所造成的像差,以及用於校正作業波長之差異或作業波 -18- 201142840 長之變動(模跳躍)所造成的像差。尤其,在前者之例子 中’亦即’在由波長差異所造成之像差的例子中,可校正 50奈米(nm)或更大之波長差異所造成之球面色差,而 在後者之例子中,可校正5 nm內之微變動。 進一步地,最佳的是此種結構使用於具有折射介面或 非球面表面之光學元件。 結構(1 7 ):根據結構(1 6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 系統,其中當記錄密度愈高時,各複數個光學記錄媒體具 有愈薄的保護層,例如當記錄密度愈高時,保護層厚度會 愈薄,例如其中分別用於CD,DVD及BD (藍射線碟片) 之保護層厚度爲1.2 mm,0.6 mm及0.1 mm,且因此,用於 習知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作業距離變成具有可相容性於高 密度光碟(BD )及習知光碟(DVD及CD )之物鏡中的問 題;然而,因爲擁有結構(2 )之結構,可確保足夠的作 業距離,即使是針對具有厚的保護層之習知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 結構(1 8 ):根據結構(1 6 )或結構(1 7 )之光學拾 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該相位結構; 由相位結構之階梯部分所造成光線漸暈之透射比偏差可藉 形成相位結構於傍軸光焦度之絕對値小的第一透鏡群之上 而防止。 結構(19 ):根據結構(16 )至(1 8 )的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該複數個光通量之波長包 含範圍在380至420 nm內之第一波長及範圍在630至680 nm -19- 201142840 內之第二波長;在本發明中,資訊之記錄及再生可利用紫 外線雷射光源執行於高密度光碟,以及執行於DVD。 結構(20 ):根據結構(1 6 )至(1 8 )的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該複數個光通量之波長包 含範圍在380至420 nm內之第一波長,範圍在630至680 nm 內之第二波長,以及範圍在740至840 nm內之第三波長; 因此,在本發明中,資訊之記錄及再生可利用紫外線雷射 光源執行於高密度光碟,以及執行於DVD及進一步執行於 CD » 結構(21 ):根據結構(2 )至(20 )的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其中因爲第一透鏡群及第二透 鏡群係保持使其相對位置不可改變,而獲得優異之跟蹤特 徵;第一透鏡群之凸緣部分與第二透鏡群之凸緣部分可透 過裝配或黏著而成一體,使得第一透鏡群及第二透鏡群可 固體地積體,或該兩凸緣部分可透過代表個別構件之保持 構件而成一體。 結構(22):具有光源於其中之光學拾取裝置,結構 (2 )至(2 1 )的任一結構中所述之物鏡系統,以及接收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表面上所反射之光線的光接 收系統,其中資訊之記錄及再生係透過物鏡系統會聚一發 射自該光源的光通量於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資訊記錄 表面上而執行。 結構(23 ):—種其中容納結構(22 )中所述之光學 拾取裝置的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驅動裝置,其中資料之記 -20- 201142840 錄及再生係藉光學拾取裝置執行,該光學拾取裝置在旋轉 之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徑向方向中 自由地移動。 結構(24 ): —種使用於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統中 的聚焦透鏡,該聚焦透鏡由一透鏡群所構成以及具有功能 以會聚一代表發射光線於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 表面上的入射光通量,其中在影像側上之數値孔徑爲0.8 或更大,以及在一入射面上之有效直徑D。( mm ),焦距 fc ( mm )及同軸厚度dc ( mm )滿足下歹IJ表式(8 )及(9 ),其可助成降低該光學拾取裝置之大小;因此,當入射 面上之有效直徑未小於表式(8 )之下限時,可確保足 夠的作業距離,當該有效値徑小於表式(8 )之上限時, 該光學拾取裝置可製成小型,且進一步地,當同軸厚度並 未小於表式(9 )之下限時,由光源側之光學表面上的法 線與光軸所形成之角度(非球面表面之傾角可變小,進一 步地,當同軸厚度並未大於表式(9)之上限時’可確保 該聚焦透鏡之邊緣厚度易於製造’而可充分地確保作業距 離。 0.7 ^ Dc < 3.0 (8) 0.7^ dc/ fc ^ 1-4 (9) 結構(2 5 ):根據結構(2 4 )之聚焦透鏡’其中用於 d線之折射率Ndc滿足下一表式(1〇 )。 1.6^ Ndc ^1-85 (10) 結構(26 ):根據結構(25 )之聚焦透鏡’其中該聚 -21 - 201142840 焦透鏡爲玻璃透鏡。 結構(27 ):根據結構(24 )至(26 )的任一結構之 聚焦透鏡,其中用於d線之焦距fc ( mm )及阿貝數v dc滿 足下一表式(1 1 )。 fc/ V dc ^ 0.05 (11) 結構(28 ):根據結構(24 )至(27 )的任一結構之 聚焦透鏡,其中放大率me滿足下一表式: -0.1 5 S mc $ -0.03。 結構(29):―種光學拾取裝置,其使用具有波長 λ 1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tl之第一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的資訊再生及/或記錄,然後使用具有波長λ2(入1 <久2)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12〇1<12)之第一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以及使用具有 波長λ3( λ2< A3)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t3( t2St3)之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 ,其中配置有一光源部,其中發射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 的第一發光部,發射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的第二發光部 ,及發射具有波長λ 3之光通量的第三發光部係安排相互 靠近且係固體地成一體;其使用一耦合透鏡以轉換發射自 該光源部之光通量,使得該光通量之發射角度小;其使用 一物鏡光學元件,該物鏡光學元件係共通地使用以會聚出 射自該耦合透鏡之光通量於第一至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之任一上;以及其使用一光學路徑複合元件,該光學路徑 複合元件安排於該光源部與該耦合透鏡之間,且使發射自 -22- 201142840 該第一至第三發光部之光源中之至少兩光 〇 結構(3 0 ):根據結構(29 )之光學 步包含一光接收元件,其接收反射於各該 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表面上之光線, 號。 在結構(30)中,該光學路徑複合元 三個不同波長之光通量的光源部與耦合透 ,且因此,光學路徑之複合可僅藉光學動 需任一驅動系統,所以可藉此達成空間之 易於處置光學路徑複合元件與物鏡間的光 如光會聚光學系統之簡化。 結構(3 1 ):根據結構(3 0 )之光學 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包含一稜鏡,該稜鏡 地透射或反射至少兩波長之至少兩個平面 結構(3 2 ):根據結構(3 0 )或結構 取裝置,其中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配置有 ,在該繞射元件上所提供之繞射結構可支 合,且可調整光學路徑長度。 結構(3 3 ):根據結構(3 0 )至(3 2 光學拾取裝置,其中具有該第一波長之光 光之形式進入該物鏡光學元件,具有該第 以具有第一發散程度之有限發散光之形式 元件,以及具有第三波長之光通量以具有 源的光通量對齊 拾取裝置,進一 第一至第三光學 且轉換爲電性信 件複合分別具有 鏡間之光學路徑 作予以實現而無 節省,且將呈現 通量,而產生例 拾取裝置,其中 配置有各選擇性 〇 (31 )之光學拾 繞射元件;因此 援光學路徑之複 )的任一結構之 通量以無限平行 二波長之光通量 進入該物鏡光學 比該第一發散程 -23- 201142840 度更大之第二發散程度進入該物鏡光學元件;所以’藉由 使光通量進入具有不同放大率供各波長用的物鏡光學元件 ,而可適當地執行資訊之記錄及/或再生’且可確保作業 距離。 結構(3 4 ):根據結構(3 0 )至(3 3 )的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其中一光學路徑調整裝置提供一光學路徑 長度,該光學路徑長度相異物鏡光學元件與該光接收元件 間之各波長;因此,可藉改變光學路徑長度來調整焦點的 位置,即使當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於各波長之 時。 結構(3 5 ):根據結構(3 0 )至(3 4 )的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其中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配置有一光學路 徑調整裝置以提各波長—相異之光學路徑長度;因此,可 藉改變光學路徑長度來調整焦點的位置,即使當物鏡光學 元件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於各波長之時,且就光學拾取裝置 之結構而言,其可爲小型的。 結構(3 6 ):根據結構(3 5 )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分別地具有該第一至第三波長之所有的光通量以一無限平 行光之形式進入該物鏡光學元件;所以可取得優異的跟蹤 特徵;即使當使用具有任一波長的光通量時。 結構(37):根據結構(35)或結構(36)之光學拾 取裝置,其中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以該耦合透鏡校正該第 —至第三波長中之波長差異所造成之焦距的變動;所以, 可藉耦合透鏡來調整焦點的位置,即使當該物鏡光學元件 -24- 201142840 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於各波長。 結構(3 8 ):根據結構(35 )至(3 7 )之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其中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配置有一光束整 形光學元件於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與該耦合透鏡之間,且 在該光束整形光學元件中校正第一至第三波長中之波長差 異所造成的散光。 結構(3 9 ):—種光學路徑複合元件,使用於根據結 構(30)至(37)的光學拾取裝置中,且該光學路徑複合 元件安排於該光源部與該耦合透鏡之間以對齊發射自該第 一至第三發光部之光通量的光軸。 結構(40): —種光學拾取裝置,其使用具有波長 λ 1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tl之第一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的資訊再生及/或記錄,使用具有波長λ2( λ 1< λ 2 )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t2 ( 11 $ t2 )之第二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以及使用具有波 長λ 3 ( λ 2 < λ 3 )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t3 ( t2 S t3 )之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 其中配置有一光源部,其中發射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的 第一發光部,發射具有波長Α2之光通量的第二發光部, 及發射具有波長λ 3之光通量的第三發光部係安排相互靠 近且係固體地成一體;一耦合透鏡以透射發射自該光源部 之光通量;一物鏡光學元件,共通地使用以會聚出射自該 耦合透鏡之光通量於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上;一光接收元 件,共通地使用以接收反射於各第一至第三光學資訊記錄 -25- 201142840 媒體之資訊記錄表面上的光線,及轉換爲電性信號;以及 一光學路徑複合元件,其配置具有各具不同繞射動作之兩 個光學路徑提供功能的光學表面,及安排於該光源部與該 耦合透鏡之間或該耦合透鏡與該物鏡光學元件之間,以對 齊發射自該第一至第三發光部之光通量的光軸。 在結構(40)中,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複合三個波長 的光學路徑於光源部與耦合透鏡之間或耦合透鏡與物鏡光 學元件之間,且因此,光學路徑之複合可僅藉光學動作予 以贲現而無需任一驅動系統,可藉此達成空間之節省,以 及光學路徑複合元件與物鏡間之處置將呈容易,所以例如 可使光會聚光學系統簡化。 結構(41): 一種光學拾取裝置,其使用具有波長 λ Γ源以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11之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的資訊再生及/或記錄,使用具有波長λ2( λ1< λ2 )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t2 (US t2)之第二光學 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以及使用具有波長 λ3( λ2< A3)之光源以執行具有保護層厚度t3(t2St3 )之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其中 配置有一光源部,其中發射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的第一 發光部,發射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的第二發光部,及發 射具有波長λ 3之光通量的第三發光部係安排相互靠近且 係固體地成一體;一耦合透鏡以透射發射自該光源部之光 通量;一物鏡光學元件,共通地使用以會聚出射自該耦合 透鏡之光通量於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上;一光接收元件, -26- 201142840 共通地使用以接收反射於各第一至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之資訊記錄表面上的光線,及轉換爲電性信號;以及一光 學路徑複合元件,其配置有一具有各具不且繞射動作之兩 個光學路徑差異提供功能的光學表面,及安排於該物鏡光 學元件之間以對齊發射自該第一至第三發光部之光通量的 光軸。 在結構(41)中,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複合具有三個 不同波長之光通量的光學路徑於該物鏡光學元件與光接收 元件之間,且因此,光學路徑之複合可僅藉光學動作予以 實現而需任一驅動系統,因而可達成空間之節省,且該光 學路徑複合元件與物鏡間之光通量的處置將變得容易。 結構(42 ):—種光學拾取裝置,配置有至少兩光源 ,含一第一光源,發射一範圍在380 nm至420 nm內的第一 波長,及一第二光源,發射一相異於上述該等波長之波長 :以及配置有一準直透鏡,其中該光學路徑長度可予以調 整’使得無限平行光線可發射自該準直透鏡,以用於含分 別發射自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之光通量的至少兩光通 量。
結構(43):—種具有單一透鏡結構的光學拾取裝置 之物鏡’其中在影像側之上的數値孔徑製成大於〇.83,且 當D ( m m )代表光源側之光學表面之最大有效直徑,f b ( mm )代表自光碟側之上的光學表面頂點至光碟之表面的 距離’ m代表放大率,及n4G5代表波長450 nm之折射率時 ’滿足下列表式(1 3 )至(1 5 ),以及滿足下列條件(I -27- 201142840 )至(VI )之任一條件。 -0. 1 5 < m < 0.015 ( 13 ) 0.10^ fB/D< 0.28 ( 14 ) 1 .55 < N 4 0 5 <1.90 ( 15 ) (I) -0.05<m<0.015,0.10SfB/D<0.15,及 1·65< Νι}〇5< 1·85, (II) -0.05< m< 0.015,0_15S fB/D< 0.20,及 1.60 < N 4 0 5 < 1.80 ; (III) -0.05< m< 0.015,0.20$ fB/D< 0.25,及 1.55 < N4〇5< 1.75 ; (IV) -0.15< m< -0.05,0.13S fB/D< 0.18,及 1.70 < N4〇s < 1-90 ; (V) -015< m< -0.05,0.18$ fB/D< 0.23,及 1.65< N 4 〇 5 < 1 . 8 5 ;及 (VI) -0.15<m<-0.05,0.23SfB/D<0.28,及 1.60 < N 4 0 5 < 1.80。 因爲相關於結構(43)之物鏡滿足表式(13)至(15 ),若使滿足該等條件(I )至(VI )之任一時,則可取 得一易於製造之物鏡,其中產生自表面誤差之形像差( Coma )將控制於一免除彎月面形式之範圍內,且可確保 足夠的作業距離。 附帶地,在相關於結構(43 )之物鏡中,較佳地係滿 足下一相關形式之條件式: 0.45<(SAG】-SAG2)x(N4 0 5 -l)/{NA-f/ ( 1+1爪|1/2}<〇·68 -28- 201142840 此處,SAGiR表光軸方向中從正切於光源側上之光學表 面之頂點處且垂直於光軸之平面到光源側上之光學表面最 大有效直徑之位置處之光學平面的距離,且當朝向光碟藉 上述正切平面爲參考而測量時,該距離爲正,而當朝向光 源而測量時,則爲負値,SAG2代表光軸方向中從正切於 光碟側上之光學表面之頂點處且垂直於光軸之平面到光源 側上之光學表面最大有效直徑之位置處之光學平面的距離 ,且當朝向光碟藉上述正切平面爲參考而測量時,該距離 爲正,而當朝向光源而測量時,則爲負値;N4()5代表用於 波長40 5 nm之折射率,NA代表影像側之上的數値孔徑,F 代表焦距(mm),以及m代表放大率。 結構(44 ):根據結構(43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 ,其中該物鏡爲玻璃透鏡;因此,可使用具有用於d線之 大的折射率之材料,以及可提供高度可靠性於單一波長光 線及具有溫度改變所造成之小的球面像差改變且具有高 N A之物鏡。 結構(45 ):根據結構(43 )或(44 )之光學拾取裝 置之物鏡,其中焦距f ( mm )及光軸上之透鏡厚度d ( mm )滿足下一表式(16): 0.7 ^ d/ 1.4 ( 16 ) 當d/ f爲0.7或更大時,由光源側之光學表面上的法線與 光軸所形成之角度(非球面表面之傾角)可變小,且進一 步地,可確保邊緣厚度以使易於製造該物鏡,而當d/f並 未超過表式(16)的上限時,則可充分地確保作業距離。 -29- 201142840 結構(46 ):根據結構(43 )至(45 )的任一結構之 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其中該物鏡使用於採用具有波長於 3 90至42 0 nm範圍內之光源的光學拾取裝置中,且焦距f ( mm)及用於d線之阿貝數v d滿足下式(17 ): f/ V d ^ 〇-〇5 (17) 當阿貝數v d滿足該表式(1 7 )時,則物鏡之色差可控制 變小,且因此,該物鏡適用於採用紫外線雷射光源之高密 度光碟。 結構(47 ):根據結構(44 )之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 ,其中特定的重力滿足下一表式(18),且藉此可提供除 了玻璃外之在重量上係輕便的物鏡。 2.3 < p <4.7 (18) 結構(48 ): —種具有光源於其中之光學拾取裝置; —種描述於結構(43)至(47)之任一結構中且會聚發射 自該光源之光通量於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表面上 的物鏡;以及一種接收來自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 錄表面之反射光的光接收系統。 結構(49 ): 一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驅動裝置,其 中資訊之記錄及/或再生係藉結構(48 )中所描述之光學 拾取裝置而執行於旋轉式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且係製成爲 可自由地移動於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徑向方向中。 在本說明書中,採用紫外線半導體雷射及紫外線SHG 雷射爲光源供執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用的光碟(其亦稱 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統稱爲 '' 高密度碟片〃,且除了在 -30- 201142840 標準中以具有ΝΑ 0.8 5之物鏡光學系統執行資訊之記錄及 再生以及具有約0.1 mm保護層厚度之光碟(例如BD :藍 射線碟片)之外,亦可包含在標準中以具有N A 0.6 5至 0.67執行資訊之記錄及再生以及具有約0.6 mm保護層厚度 之光碟(例如HD DVD ):進一步地,除了具有此種保護 層於資訊記錄表面上之光碟外,亦可包含具有約數nm至 數十nm之保護層厚度於其資訊記錄表面上之光碟,及其 保護層或保護膜在厚度上爲零之光碟;進一步地,在本說 明書中,係假定採紫外線半導體雷射或紫外線S H G雷射爲 光源供執行資訊記錄及再生用的磁光碟亦包含於高密度光 碟之中。 進一步地,在本說明書中,DVD係諸如DVD _ ROM , DVD - Video > DVD - Audio,DVD - RAM > DVD-R, DVD — RW,DVD + R及DVD + RW之DVD系歹[J中之光碟的 通用術語,而CD則係諸如CD — ROM,CD _ Audio,CD -Video,CD — R及CD — RW之CD系列中之光碟的通用術語 :相關於記錄密度,高密度光碟爲最高的,DVD低於高密 度光碟以及CD低於DVD。 進一步地,在本說明書中, '' 物鏡光學系統(其亦稱 爲鏡物光學元件或物鏡系統)〃意指一種含至少一光會聚 元件之光學系統,該光會聚元件安排於面向光學拾取裝置 上之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亦稱光碟)的位置處,且具有功 能以會聚分別發射自光源之各具有不同波長的光線於各具 有不同記錄密度之光碟的資訊記錄表面上。 -31 - 201142840 進一步地,當存在有一光學元件,其係與藉致動器驅 動而執行跟蹤及聚焦之光會聚元件成一體時,由該光學元 件及該光會聚元件所組成之光學系統作用爲物鏡光學系統 ;當物鏡光學系統包含複合個如上述之光學元件時’雖然 可形成相位結構於光會聚元件之光學表面上,但較佳地形 成相位結構於除了光會聚元件之外的光學元件之光學表面 上,以用於降低該相位結構之階梯部分所造成之光通量的 漸最效應; ''光學元件〃包含透鏡及相位板(以平行扁平 板形式之相位板):進一步地,"透鏡〃不僅包含單一透 鏡而且包含膠合透鏡。 進一步地,在本說明書中,當各具有正的傍軸光焦度 之透鏡接連地持續安排時,起始於具有正的傍軸光焦度且 安排最靠近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最靠近影像)的透鏡係集 合地製成爲第二透鏡群;因此,在物鏡系統中之第一透鏡 群係一包含該物鏡系統中安排比該第二透鏡群更靠近光源 側(物體側)的所有光學元件,附帶地,可存在有若干例 子,其中該第二透鏡群由各安排最靠近於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側(最接近影像側)且具有正的傍軸光焦度之透鏡所組 成;進一步地,當從最靠近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側(最靠近 影像側)連續地觀察光學元件時’則除了具有負的傍軸光 焦度之外,就其傍軸光焦度而言,首先呈零之光學元件及 所有安排比上述光學元件更接近光源側(物體側)的光學 元件建構該第一透鏡群。 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其能執行至少高密 •32- 201142840 度資訊之記錄及再生且尙在結構上爲小型的。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用以實施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將參照附圖說明如下; 附帶地,配置有光學拾取裝置且藉相對地移動該光學拾取 裝置及旋轉之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而執行資訊記錄及/或再 生之裝置,係稱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驅動裝置。 (第一實施例) 第6圖係一圖式,示意地顯示能執行高密度碟片BD( 光碟)之資訊記錄及再生之第一光學拾取裝置PU1的結構 ;該高密度光碟BD之光學規格包含波長λ 1 =4 08 nm,保 護層PL1厚度tl=0.1 mm,以及數値孔徑NA1=0.85。 該光學拾取裝置PU1具有半導體雷射LD,分光器BS, 準直透鏡COL,1 / 4波長板QWP,物鏡系統OBJ,感測器 透鏡SEN,及光檢波器(其亦稱爲光接收系統或光接收元 件)PD於其中。 當執行高密度光碟BD之資訊記錄及再生時,在光學 拾取裝置PU1中,驅動半導體雷射LD以發射光線,發射自 半導體雷射LD之發散的光通量透過分光器BS傳輸,且接 著在使成爲平行之光通量之後則透過1/ 4波長板QWP透射 ,以及變成一由物鏡系統OBJ所形成之光點,穿過一保護 性基板,在該高密度光碟0D之資訊記錄表面RL上;該物 鏡系統OBJ藉安排於其周邊之雙軸致動器AC1加以驅動供 -33- 201142840 聚焦及跟蹤用;由資訊記錄表面RL上之資訊凹痕所調變 之經反射的光通量再透過物鏡系統OBj及1 / 4波長板QWP 傳輸,藉準直透鏡使成爲一會聚之光通量,由分光器BS 反射,且在透過感測器透鏡SEN透射之後由光檢波器Pd接 收,藉使用該光檢波器PD之輸出信號,可讀取記錄於高 密度光碟BD上之資訊;附帶地,當執行高密度光碟Bd之 資訊讀取及再生時,準直透鏡C0L可在光軸方向中移動以 校正球面像差。 接著,將解說物鏡系統OBJ,該物鏡系統OBJ具有結 構爲其中第一透鏡群L1,安排於物體側之上且具有負的傍 軸光焦度P! ( mm'1 );以及第二透鏡群(其亦稱爲聚焦透 鏡)L2,其代表用以會聚發射自第一透鏡群L1之光通量 於光碟BD的資訊記錄表面RL上之聚焦透鏡群,且具有正 的傍軸光焦度P2 ( mnT1 ),兩者係藉夾持器B而固體地連 接,且滿足下一表式(1): 0.02 < | Pi / P2 I <0.30 ( 1 ) 附帶地,其橫剖面形式爲第1圖中所示之鋸齒狀的繞 射結構形成於光源側上之第一透鏡群的光學表面上,此繞 射結構係一用以校正紫外線區域上之色差的結構。 (實例1 ) 將說明一適用於第一光學拾取裝置PU1的物鏡;第8 圖顯示實例1中之物鏡系統的光學路徑圖,其透鏡資料顯 示於第1表中;附帶地,在下文中(含表中之透鏡資料) -34- 201142840 ,假設1 〇之取冪(例如2 · 5 x 1 0 _3 )係藉E表示(例如2 · 5 E - 3 -35- 201142840 (第1表) (實例1 ) (傍軸資料) 表面符號 r(mm) d(mm) Na Nd Vd 備註 OBJ oo 發光點 ST0 0.5000 隔膜 1 -3.6703 0.5000 1.5242 1.5091 56.5 物鏡 2 〇〇 0.1000 系統 3 0.8556 1.1800 1.7149 1.6935 53.2 4 -3.5123 0.5002 5 〇〇 0.1000 1.6211 1.5855 30.0 保護層 6 oo (非球面表面係數) 第一表面 第三表面 第四表面 K 0.19143E+01 -0.67063+00 -0.15056E+03 A4 -0.72037E-02 0.34684E-01 0.16721E+00 A6 -0.15261E-01 -0.27202E-01 -0.12294E+00 A8 -0.18790E-01 0.92531E-01 -0.41593E-01 A10 -0.22152E-02 -0.69198E-01 -0.16894E-01 A12 0.00000E+00 -0.17490E-01 0.10680E+00 A14 O.OOOOOE+OO 0.57572E-01 -0.73489E-01 A16 0.00000E+00 -0.34337E-02 0.11552E-01 A18 0.00000E+00 -0.14427E-01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79780E-02 0.00000E+00 (光學路徑差功能係數) 第1表面 η 1 λΒ 408nm Β2 -0.30000E-01 Β4 -0.68603E-02 Β6 -0.98756E-02 Β8 -0.80827E-02 Β10 -0.18672E-02 -36- 201142840 附帶地’在各實例中之非球面表面係由數値表式所指 定’其中第1表中所示之係數係個別地取代於數目1之表式 中: (數目1 ). X = (h2/r)/{l + [-(l+/c )(h/r)2]1/2}+A2h2 + A4h4 + A6h6+-其中X代表光軸方向中之軸(光線行進之方向獲得+符號 )’ K代表二之曲線常數,A2代表非球面表面係數,以 及h代表距光軸之高度。 進一步地,相關於各實例之繞射結構,由該繞射結構 給予具有各波長之光通量的光學路徑長度係由數値表式予 以指定,其中第1表中所示之係數係個別地取代於數目2之 表式中之光學路徑差函數: (數目2 ) 4>b = (λ / λ B)xnx(B2h2 + B4h4 + B6h6 +…) 其中λ代表入射光通量之波長,λ b代表繞射結構之製造 波長,η代表該繞射結構所產生之繞射光線中具有最大繞 射效率之繞射光線的階數,以及B2i代表光學路徑差函數 之係數。 在本實例中,第一透鏡群係塑膠透鏡,以及第二透鏡 群爲玻璃透鏡(使用由HOYA公司所製作之''M-LAC 130 〃)’其係設計藉第一透鏡群之光源側光學表面(第1表 中之第一表面)上所形成之繞射結構來校正入射波長中之 改變所造成的傍軸色差及非球面像差之改變;除了具有就 入射光通量直徑D而言小至I . 9 1 4 mm直徑物鏡系統之外’ -37- 201142840 可確保0.5 mm的作業距離。 ''物鏡系統之規格〃包含波長 λ = 4 0 8 nm,在影像側上之數値孔徑N A = 0.8 5,入射光 通量直徑D = 1.914 mm,焦距f = 1.132 mm,放大率m=〇 ,以及傍軸光焦度比I P1/P2 I = 0.090; '"第一透鏡群 之規格"包含傍軸光焦度Pp-O.OSSCmm·1),以及、、第 二透鏡群之規格"包含焦距f2 = 1·〇84 mm,放大率m = -0.094,以及傍軸光焦度P2=〇.923 (mm·1)。 (第二實施例) 第7 ( a )圖係一圖式,示意地顯示能適當地執行資訊 之記錄及再生於高密度光碟BD,DVD及CD之第二光學拾 取裝置PU2的結構;以及第7 ( b )圖係該第二光學拾取裝 置PU2中所使用之光源單元的正視圖。高密度光碟BD之光 學規格包含波長λ 1=408 nm,保護層PL1厚度tl=0.1 mm ,以及數値孔徑ΝΑΙ = 0.85 ; DVD之光學規格包含波長λ2 = 658 nm,保護層PL2厚度t2=0.6 mm,以及數値孔徑 NA2 = 0.65;以及CD之光學規格包含波長λ 3=785 nm, 保護層PL3厚度t3=1.2 mm,以及數値孔徑NA3=0.45; 然而,該波長,保護層厚度及數値孔徑之組合並未受限於 上文。 該光學拾取裝置PU2具有:第一發光部EP1 (第一光 源),當執行高密度光碟B D之資訊記錄及再生時,其發 出具有40 8 nm之所發射波長的雷射光通量(第一光通量) :第二發光部EP2 (第二光源),當執行DVD之資訊記錄 -38- 201142840 及再生時,其發出具有658 nm之所發射波長的雷射光通量 (第二光通量):第三發光部EP3(第三光源),當執行 CD之資訊記錄及再生時,其發出具有78 5 nm之所發射波 長的雷射光通量(第三光通量);第一光接收部DS1,其 接收來自高密度光碟BD之資訊記錄表面RL1的經反射之光 通量;第二光接收部DS2,其接收來自DVD之資訊記錄表 面RL2的經反射之光通量;第三光接收部DS3,其接收來 自CD之資訊記錄表面RL3的經反射之光通量:由稜鏡PS所 構成之雷射膜組LM ;準直透鏡COL :由正透鏡E1及負透 鏡E2所構成之擴散光學系統EXP ;孔徑調整元件AP ;以及 物鏡系統OBJ,於其中。附帶地,光接收系統係由光接收 部DS1至DS3所構成》 在該光學拾取裝置PU2中,當執行高密度光碟BD之資 訊記錄及再生時,雷射模組LM操作以驅動第一發光部EP 1 而發出光線,發出自第一發光部EP1之發散的光通量藉稜 鏡PS反射,例如其光線路徑係藉實線顯示於第7 ( a )圖中 ,然後,其穿過準直透鏡C0L而轉換爲平行的光通量,接 著,其藉擴散器光學系統EXP來放大有關光通量之直徑且 該光通量之直徑藉未圖示之隔膜加以調整,因此,其透射 過孔徑調整元件AP而呈現藉物鏡係統OBJ所形成之光點, 穿過第一保護層PL1,於資訊記錄表面RL1之上,該物鏡 系統OBJ藉安排於其周邊之雙軸致動器AC1驅動供聚焦及 跟蹤用;由資訊記錄表面RL 1上之資訊凹痕所調變之經反 射的光通量再透射穿過物鏡系統0B】,孔徑調整元件AP, -39- 201142840 及擴散器光學系統EXP,然後,使其藉準直透鏡COL而成 爲經會聚之光通量,使其反射兩次於稜鏡中而會聚於光接 收部DS1之上,因此,可利用光接收部DS1之輸出信號來 讀取高密度光碟BD上所記錄之資訊。 在此例中,藉由可校正高密度光碟BD之資訊記錄表 面RL1上所形成光點之球面像差的負透鏡E1之位置調整及 藉未圖示之單軸致動器以光軸方向驅動該負透鏡E1所校正 之球面像差的產生原因例如包含:第一光源之製造誤差所 造成之波長變動;溫度改變所造成之物鏡光學系統OBJ之 折射率的改變及分佈;諸如2層碟片及4層碟片之多層記錄 式高密度光碟資訊記錄層間的焦點跳越;以及由保護層 PL1之製造誤差所造成的厚度變動及厚度分佈。 在該光學拾取裝置PU2中,當執行DVD之資訊記錄及 再生時,雷射模組L Μ操作以驅動第二發光部E P 2而發出光 線’發出自第二發光部ΕΡ2之發射的光通量藉稜鏡PS反射 ,例如其光線路徑係藉點線顯示於第7 ( a )圖中,然後, 其穿過準直透鏡COL而實質地轉換爲平行的光通量,接著 ’其透射過擴散器光學系統EXP而轉換爲發射的光通量, 且在藉孔徑調整元件AP調整有關光通量之直徑之後,其 呈現藉物鏡系統OBJ所形成之光點,穿過第二保護層PL2 ’於資訊記錄表面RL2之上;該物鏡系統OBJ藉安排於其 周邊之雙軸致動器AC1驅動聚焦及跟蹤用;由資訊記錄表 面RL2上之資訊凹痕所調變之經反射的光通量再透射穿過 物鏡系統OBJ,孔徑調整元件ap,及擴散器光學系統exp -40- 201142840 ’然後’使其藉準直透鏡COL而成爲經會聚之光通量,使 其反射兩次於稜鏡中而會聚於光接收部DS2之上,因此, 可利用光接收部DS2之輸出信號來讀取DVD上所記錄之資 訊。 在該光學拾取裝置PU2中,當執行CD之資訊記錄及再 生時,雷射模組L Μ操作以驅動第三發光部e P 3而發出光線 ’發出自第三發光部ΕΡ3之發散的光通量藉稜鏡PS反射, 例如其光線路徑係藉單點鏈線顯示於第7 ( a )圖中,然後 ’其穿過準直透鏡COL而實質地轉換爲平行的光通量,接 著,其透射過擴散器光學系統EXP而轉換爲發散的光通量 ’且在藉孔徑調整元件AP調整有關光通量之直徑之後, 其呈現藉物鏡系統OBJ所形成之光,穿過第三保護層pl3 ’於資訊記錄表面RL3之上;該物鏡系統〇BJ藉安排於其 周邊之雙軸致動器驅動供聚焦及跟蹤用;由資訊記錄表面 RL3上之資訊凹痕所調變之經反射的光通量再透射穿過物 鏡系統〇 B J,孔徑調整元件A P ’及擴散器光學系統e X P, 然後,使其藉準直透鏡COL而成爲經會聚之光通量,使其 反射兩次於稜鏡中而會聚於光接收部DS3之上,因此,可 利用光接收部DS3之輸出信號來讀取CD上所記錄之資訊。 接著,將說明物鏡系統OBJ,該物鏡系統〇Bj係其中 安排於物體側之上且具有負的傍軸光焦度P ! ( mm·1 )的第 —透鏡群L1 ’及其係用以會聚發射自第一透鏡群li之光 通量於光碟BD之資訊記錄表面RL上之聚焦透鏡群且具有 正的傍軸光焦度PaCmrrT1)的第二透鏡群L2藉夾持器B1 -41 - 201142840 而固體地成一體的結構,且其滿足下一表式(1);附帶 地,在該夾持器B1上的光源側之上’接合有其上安裝孔徑 調整元件AP之夾持器B2 » 0.02 < | P,/ P2 | <0.30 ( 1 ) 在物鏡OBJ之第一透鏡群上的光源側之光學表面上, 配置有一波長選擇繞射結構,其中各環形區畫分爲如第4 圖中所示之五個階梯形式,且該等階梯之各梯階的高度建 立爲axAi/CNAu—l),中λ,代表第一波長以及Νλπ 代表用於λ ,之第一透鏡群L 1的折射率;此波長選擇繞射 結構透射具有波長λ i之第一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3之第三 光通量,以及僅選擇性地繞射具有波長λ 2之第二光通量 ,且藉此校正BD與DVD間之保護層厚度差異所造成之球 面像差。 進一步地,在光碟側上之第二透鏡群L1的光學表面上 ,配置有一波長選擇繞射結構,其中各環形區畫分爲如第 5圖中所示之兩個階梯形式,且該等階梯之各梯階的高度 建立爲1),其中;I,代表第一波長以及 N入i ,代表用於λ !之第一透鏡群L 1的折射率;此波長選擇 繞射結構透射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 第二光通量’以及僅選擇性地繞射具有波長Λ3之第三光 通量’且藉此校正BD與CD間之保護層厚度差異所造成之 球面像差。 (實例2 ) • 42- 201142840 將說明一適用於第二光學拾取裝置pu2的物鏡;第9 至11圖各顯示用於實例2中之物鏡系統之光學路徑的圖式 ’且其透鏡資料顯示於第2表中。第一透鏡群係塑膠透鏡 ’以及第二透鏡群爲玻璃透鏡(使用*Η〇ΥΑ公司所製作 之Μ — NBF 1 〃 ,其係設計藉第一透鏡群之光源側光學表 面(第2表中之第二表面)上所形成之波長選擇繞射結構 來校正BD與DVD間之保護層厚度差異所造成之球面像差 ,及藉第一透鏡群之光碟側光學表面(第2表之第二表面 )上所形成之波長選擇繞射結構來校正BD與CD間之保護 層厚度差異所造成之球面像差;除了具有就入射光通量直 徑D而言小至2.285 mm直徑的物鏡系統之外’可確保用於 BD之0.64 3 mm的作業距離及用於具有厚保護層之CD的0.4 mm之作業距離。 201142840 表 >料 2資 Hw uj 仿軸 第實傍
表面符戚 OBJ STO r(mm) d(mm) 0.5000 講
Nbd
Ndvd
1NCD 發光點 隔膜 1 -6.5137 0.7000 0.1000 1.5242 1.5064 1.5032 1.5091 56.5 物鏡 系統 1.0547 1.3500 1.7683 1.7387 1.7331 1.7433 49.3 -6.3219 d4 5 d5 1.6211 1.5798 1.5733 1.5733 30.0 保護層 6 d4sD = 0.6426 > d4DVD= 0.4000 > d4〇D= 0.4000 d5BD = 0.1000 ' d5DvD = 0.6000 > d5cD = 1.2000 (非球面表面係數) 第一表面 第三表面 第四表面 K 0.28162E+01 -0.67394+00 -0.39131E+03 A4 0.13774E-02 0.20150E-01 0.85249E-01 A6 0.34466E-03 -0.12348E-01 -0.36260E-01 A8 -0.21498E-03 0.24994E-01 -0.11602E-01 A10 0.60323E-04 -0.12155E-01 -0.61398E-02 A12 0.00000E+00 -0.23722E-02 0.14569E-01 A14 0.00000E+00 0.48913E-02 -0.65775E-02 A16 0.00000E+00 -0.41636E-03 0.78225E-03 A18 0.00000E+00 -0.58317E-03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12971E-03 0.00000E+00 (光學路徑差功能係數)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 nBc/nDVD/ncD 0/1/0 0/0/1 λΒ 658nm 785nm Β2 0.7900 IE-02 0.77267E-01 Β4 -0.53864E-02 0.17830E-02 Β6 -0.48586E-02 0.17763E-01 Β8 0.8454 IE-03 -0.19270E-01 BIO -0.81937E-03 0.21775E-01 -44 - 201142840 "物鏡系統之規格〃包含第—波長λ i = 4 0 8 nm,第 二波長又2=658 nm,第三波長又3=785 nm,在使用BD中 之影像側數値孔徑NABD= 0.85 ’在使用DVD中之影像側數 値孔徑NDVD = 0.65,在使用CD中影像側數値孔徑NCD = 0.45,在使用BD中之入射光通量直徑Dbd = 2.285,在使用 BD中之焦距fBD= 1.243 mm,在使用BD中之放大率mBD=〇 ,在使用DVD中之放大率mDVD=0,在使用CD中之放大率 mcD^O,以及傍軸光焦度比I P1/P2I bd=0.1029;、、第 —透鏡群之規格〃包含傍軸光焦度PiBDZ-O.OSOCmnT1) ;以及''第二透鏡群之規格〃包含焦距Gbd = 1 .2 78 nm, 放大率m2BD = 0.108,及傍軸光焦度P2BD = 〇_782( mm·1 ) (第一表面上之波長選擇繞射結構的說明) 波長選擇繞射結構由複數個環形區所構成,且各環形 區係以階梯形式畫分爲5部件,在各環形區中之階梯形結 構中的梯階△係建立以滿足Δ = 2· λι/ (Nbd-1),其 中Nbd代表具有第一波長λ 1之第一透鏡群的折射率;因爲 欲藉階梯形結構添加於第一光通量之光學路徑2 X λ 1,當 第一光通量穿過該波長選擇繞射結構時,該第一光通量並 不會遭受到該波長選擇繞射結構的任何作用’且會透射 進一步地,因爲欲藉階梯形結構添加於第三光通量之光學 路徑差爲1χλ3,故第三光通量並不會遭受到該波長選擇 繞射結構的任何作用且會照現狀地透射。相對地,由階梯 -45- 201142840 形結構添加於第二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差爲約〇.2χΛ2,且 因此僅1χλ2之光學路徑差會添加用於等效爲畫分作5部件 之一環形區的量,所以產生第1階繞射光:藉如上述地僅 選擇性地繞射該第二光通量,可校正BD與DVD間之保護 層厚度所造成的球面相差。附帶地,藉該繞射結構所產生 之第一光通量的〇階繞射光(透射光)之繞射效率爲1〇〇% ,第二光通量的第1階繞射的繞射光爲87%,以及第三光 通量的〇階繞射光(透射光)之透射效率爲100%,所以獲 得高繞射效率於任一光通量。 (第二表面上之波長選擇繞射結構的說明) 波長選擇繞射結構由複數個環形區所構成,且各環形 區係以階梯形式畫分爲2部件,在各環形區中之階梯形結 構中的梯階△係建立以滿足△ = 5 · λ 1/ ( NBD - 1 ),其 中NBD代表具有第一波長Λ 1之第一透鏡群的折射率;因爲 欲藉階梯形結構添加於第一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差爲5χλ i ,當第一光通量穿過該波長選擇繞射結構時,該第光通量 並不會受到該波長選擇繞射結構的任何作用且會透射;進 一步地,因爲欲藉階梯形結構添加於第二光通量之光學路 徑差爲3χλ2,故第二光通量並不會遭受到該波長選擇繞 射結構的任何作用且會照現狀地透射。相對地,由階梯形 構添加於第三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差約爲〇.5χΛ3,且因此 ,光學路徑差將移位半個波長用於等效爲畫分2部件之一 環形區的量,所以進入該波長選擇繞射結構之第三光通量 -46 - 201142840 之最大部分的光量將畫分爲第1階繞射光及第1階繞射光: 此波長選擇繞射結構係設計使得第1階繞射光可會聚於CD 之資訊記錄表面之上,且由BD與CD間之保護層厚度之差 異所造成的球面像差可藉波長選擇繞射結構的繞射動作予 以校正。附帶地,由該繞射結構所產生之第一光通量的0 階繞射光(透射光)之繞射效率爲1〇〇%,第二光通量之0 階繞射光(透射光)的繞射效率爲100%,以及第二光通 量之0階繞射光(透射光)之繞射效率爲100%,以及第三 光通量的第1階繞射光線的繞射效率爲40.5 %,所以可獲 得高的繞射效率於需更高速度於記錄之BD及DVD。 附帶地,雖然採用其中使放大率mCD在使用CD的例子 中爲零(平行光之進入)的設計於本實例的物鏡系統中, 但亦可使用其中可藉由使發散光線進入以確保更長的作業 距離而使第二表面之上波長選擇繞射結構之環形區的節距 寬鬆;由於此,可控制因波長選擇繞射結構之形狀誤差所 造成之繞射效率的偏差,且可防止在執行記錄及再生中之 CD與物鏡間的干擾。 (第三實施例) 第1 2圖係一圖式,示意地顯示能以簡單的架構來執行 資訊之記錄及再生於高密度光碟BD (第一光碟),DVD (第二光碟)及CD (第三光碟)之第三光學拾取裝置PU 3 的結構。高密度光碟BD之光學規格包含第一波長Λ 1 = 408 nm,第一保護層PL1厚度tl=0.1 mm及數値孔徑ΝΑΙ -47- 201142840 = 0.85; DVD之光學規格包含第二波長A2=658 nm,第 二保護層PL2厚度t2 = 0.6 mm以及數値孔徑NA2 = 0.60 ; 及CD之光學規格包含第三波長A 3 = 785 nm,第三保護層 PL3厚度t3 = 1.2 mm以及數値孔徑NA3 = 0.45。 該光學拾取裝置PU3具有:3雷射1封裝3L1P,在其同 —封裝(成一體之光源單元)中容納第一發光部EP1 (第 一光源),當執行高密度光碟BD之資訊記錄及再生時, 其發出具有40 8 nm之所發射波長的雷射光通量(第一光通 量),第二發光部EP2 (第二光源),當執行DVD之資訊 記錄及再生時,其發出具有6 5 8 nm之所發射波長的雷射光 通量(第二光通量),第二發光部EP3(第三光源),當 執行CD之資訊記錄及再生時,其發出具有7 85 nm之所發 射波長的雷射光通fi (第三光通量):稜鏡PS,代表光學 路徑組合裝置(安裝於第8圖中將成一體之3雷射1封裝 3L1P之例子上):光檢波器PD :物鏡光學系統OBJ,由其 上形成代表相位結構之繞射結構於光學表面上的像差校正 元件L1及在兩側上具有非球面表面而具有會聚透射該像差 校正正元件L1的光通量於資訊記錄表面RL1,RL2及RL3 之功能的光會聚元件L2所構成;孔徑調整元件AP ;雙軸 致動器AC1 ;單軸致動器AC2 ;隔膜ST0,相對應於高密 度光碟BD之數値孔徑NA1;偏光分光器BPS;準直透鏡 C0L (可移動元件):用於感測器之透鏡SL;光束整形元 件SH ;及1 / 4波長板QWP,於其中。附帶地,相關於物 鏡光學系統OBJ,可使用相同於第一光學拾取裝置PU1中 -48- 201142840 之所配置的,故將省略其說明。稜鏡PS之結構及動作將容 後說明。 在該光學拾取裝置PU3中,當執行高密度光碟BD之資 訊記錄及再生時,3雷射1封裝3 L 1 P操作以驅動第一發光部 EP1而發出光線,發出自第一發光部EP1之發散的光通量 透射過稜鏡P S,然後透射過光束整形元件S Η,例如其光 線路徑係以實線繪製於第8圖中,藉此,使其橫剖面從卵 形整形爲圓形,然後,其透射過偏光分光器PBS,且在藉 準直透鏡COL轉換爲平行光通量之後通過1/4波長板QWP ,然後,藉隔膜STO調整有關光通量之直徑,且透射過孔 徑調整元件ΑΡ,而藉物鏡呈現一穿過第一保護層PL1之形 成於資訊記錄表面RL1上的光點;該物鏡系統OBJ藉安排 於其周邊之雙軸致動器AC1驅動供聚焦及跟蹤用;由資訊 記錄表面RL1上之資訊凹痕所調變之經反射的光通量再透 射穿過物鏡系統OBJ,孔徑調整元件AP,及1 / 4波長板 QWP,然後,藉準直透鏡C0L使其成爲會聚之光通量,反 射於偏光分光器PBS中而在透射過用於感測器SL之透鏡後 由光檢波器PD接收,因此,可利用光檢波器PD之輸出信 號來讀取高密度光碟BD上所記錄之資訊。 進一步地,當在光學拾取裝置PU3中執行DVD之資訊 記錄及再生時,準直透鏡C0L藉單軸致動器AC2移動,使 得第二光通量可以以平行光通量之形式出射自準直透鏡 C0L ;之後,該3雷射1封裝3L1P操作以驅動第二發光部 EP2而發出光線。附帶地,在使該第二發光部EP2發射光 -49- 201142840 線之後,可移動準直透鏡COL而找尋最佳位置。 發出自第二發光部EP2之發散的光通量藉稜鏡PS而改 變有關其光學路徑,藉此,其光軸將與發出自第一發光部 EP1之發散的光通量之光軸對齊,且當其透射過光束整形 元件SH時,其橫剖面將從卵形整形爲圓形,例如其光學 路徑係以點線繪製於第1 2圖中,然後,其透射過偏光分光 器PBS,且在通過準直透鏡COL使變成平行的光通量之後 ,其光通量直徑藉隔膜ST0調整,以及其透射過1/ 4波長 板QWP及孔徑調整元件AP而呈現一藉物鏡系統OBJ透過第 二保護層PL2而形成於資訊記錄表面RL2上的光點;該物 鏡系統OBJ藉安排於其周邊之雙軸致動器AC1驅動供聚焦 及跟蹤用;由資訊記錄表面RL2上之資訊凹痕所調變之經 反射的光通量再穿過物鏡系統OBJ,孔徑調整元件AP,及 1/ 4波長板QWP,然後,藉準直透鏡C0L使其成爲會聚之 光通量,反射於偏光分光器PBS中,而在透射過用於感測 器SL之透鏡後用光檢波器PD接收,可利用光檢波器PD之 輸出信號來讀取DVD所記錄之資訊。 進一步地,當在光學拾取裝置PU3中執行CD之資訊記 錄及再生時,準直透鏡C0L藉單軸致動器AC2移動,使得 第三光通量可以以平行光通量之形式出射自準直透鏡C0L :之後’該3雷射1封裝3L1P操作以驅動第三發光部EP3而 發出光線。附帶地,在使該第三發光部EP3發散光線之後 ,可移動準直透鏡C0L而找尋最佳位置。 發出自第三發光部EP3之發散的光通量藉稜鏡PS而改 -50- 201142840 變有關其光學路徑,藉此,其光軸將與發出自第一發光部 EP1之發散的光通量之光軸對齊,且穿過用於感測器之透 鏡S L,例如其光學路徑係以單點鏈線繪製於第1 2圖中,然 後,其透射過偏光分光器PBS,且在通過準直透鏡使其變 成平行的光通量之後,其光通量直徑藉隔膜STO調整,以 及其透射過1/4波長板QWP及孔徑調整元件AP而呈現一 藉物鏡系統OBJ透過第三保護層PL3而形成於資訊記錄表 面RL3上的光點;該物鏡系統OBJ藉安排於其周邊之雙軸 致動器AC1驅動供聚焦及跟蹤用;由資訊記錄表面RL3上 之資訊凹痕所調變之經反射的光通量再穿過物鏡系統OBJ ,孔徑調整元件AP,及1 / 4波長板QWP,然後,藉準直 透鏡C0L使其成爲會聚之光通量,反射於偏光分光器PBS 中,而在透射過用於感測器SL之透鏡後由光檢波器PD接 收,可利用光檢波器PD之輸出信號來讀取CD上所記錄之 資訊。 在本實施例中,準直透鏡C0L安排於第一至第三光通 量的共同光學路徑中,且建構使其位置可藉單軸致動器 AC2而調整於光軸方向中;如上述,可吸收第一波長入1 ,第二波長λ 2及第三波長λ3中之色差,且具有任一波長 之光通量可以以平行光通量之形式從準直透鏡C0L出射。 進一步地,當執行高密度光碟BD之資訊記錄及再生時, 藉移動準直透鏡C0L於光軸方向中,可校正該高密度光碟 BD之資訊記錄表面RL1上所形成之光點的球面像差,因此 ,可恆常地維持記錄及再生之優異的特徵於高密度光碟 -51 - 201142840 BD。 第13 (a)至13(c)圖各係顯示稜鏡PS之示意結構的 圖式;附帶地,在第13(a)至13(c)圖之各圖式中,雖 然出射自發光部之光通量係示意地藉直線顯示,然而’實 際上,係藉發出發散的光通量。 在第13 (a)圖中,棱鏡PS由4個稜鏡元件所構成’且 各表面P1至P3係一其上膠合鄰接稜鏡元件之表面,以及特 定地,配置有各接受二向色塗覆之選擇性透射型表面P1及 P2以及反射表面P3 ;該選擇性透射型表面P1具有功能爲透 射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通fi以及反射具有波長;12之第二 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3之第三光通量;另一方面,該選擇 性透射型表面Ρ2具有功能爲透射具有波長λ 3之第三光通 量以及反射具有波長λ 2之第二光通量。 因此,發射自第二發光部ΕΡ2之光通量由選擇性透射 型表面Ρ2反射,然後,由選擇性透射型表面Ρ1反射,以及 引導進入發光部ΕΡ1所發射之光通量的光學路徑內;另一 方面,發射自第三發光部ΕΡ3之光通量反射於反射表面Ρ3 上,然後,透射過選擇性透射型表面Ρ2,及反射於選擇性 透射型表面Ρ1而引導進入第一發光部ΕΡ1所發射之光通量 的光學路徑內。如上述,光學路徑之組成係執行各具有不 同發光點的三個光通量。 在本實施例中,稜鏡Ρ3執行該3雷射1封裝3 L 1 Ρ與耦 合透射(在此例中爲準直透鏡COL )間之光學路徑的組成 ,以用於各具有不同波長λΐ至A3之三個光通量,且因此 -52- 201142840 ,光學路徑之組成僅藉光學動作予以實現,無需任何驅動 系統’所以可達成空間之節省,稜鏡與物鏡Ο B】間之光通 量的處置將呈容易,且例如可簡化光會聚之光學系統。附 帶地,稜鏡PS無需一定成一體於該3雷射1封裝3L1P,而 是可分離地配置;進一步地,可配置繞射結構於稜鏡PS之 入射面或出射面之上,以支援光學路徑組成或調整光學路 徑長度。 第1 3 ( b )圖顯示其中稜鏡之形式係藉配置階梯於各 稜鏡元件之光源側上,使得該稜鏡可具有功能爲光學路徑 長度調整裝置而設計之實例。在此例子中,階梯部分d 1及 d2係配置於稜鏡上,其中進入分別具有波長之光通量,使 得可產生光學路徑長度。有關其中發出自個別光源之光通 量反射或透射而出射之結構係相同於第1 3 ( a )圖中所示 〇 在此例子中,該結構係安排使得光軸方向中之d 1的光 學路徑差可產生於發射自發光部EP1之光通量與發射自發 光部EP2之光通量之間,以及在光軸方向中之d2的光學路 徑差可產生於發射自發光部EP1之光通量與發射自發光部 EP3之光通量之間。 因此,將產生圖中所示之垂直於光軸方向之方向中的 光學路徑差51及光學路徑差<52,且可解決因波長差而改 變焦距之問題。 例如,用於耦合透鏡及準直器,即使當其設計爲最佳 化於具有最短波長之光源時,其各焦距會不企望地改變爲 -53- 201142840 更長於發射自波長比上述最短波長更長的光源之光通量; 相同地,用於光束整形元件,散光將產生於當改變所使用 之光源時。針對該等問題,可藉繞射結構之使用而選擇性 地提供不同的光焦度於各波長,使放大率相同;然而,此 會降低光量。 如第1 3 ( b )圖中所示,上述焦點位置移位之問題可 藉提供不同的光學路徑差於各波長而予以解決;雖然在此 例子中,從發光部EP 1到發光部EP3之波長安排較長,但 可視需要地改變發光點之設置,且在該例中,棱鏡之階梯 可相對應地改變。附帶地,如第1 3 ( c )圖中所示地,光 學路徑長度調整裝置可藉改變發光部EP1至EP3之台座的 形狀且因而藉提供例如安裝高度中之差異dl及d2而予以構 成。 雖然所安排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之所有光通量以無限 準直光線之形式進入物鏡OB】,但亦可安排使得具有波長 λ 1 -之第一光通量以無限準直光線之形式進入’而具有 波長λ 2之第二光通量以第一發散程度之有限發散光線之 形式進入,以及具有波長λ3之第三光通量以大於第一發 散程度之第二發散程度進入。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稜鏡PS亦可作用爲光學路 徑長度調整裝置而給予各波長不同的光學路徑長度;更特 定地,在具有波長λ 2之第二光通量通過稜鏡PS之後’該 第二光通量之光學路徑長度會比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通 量的光學路徑長度更長(51,以及具有波長入3之第三光通 -54- 201142840 量通過稜鏡PS之後,該第三光通量之光學路徑長度會比具 有波長λΐ之第一光通量的光學路徑長度更長<52;因此, 可選用地調整焦點位置,藉此,可校正波長差異所造成之 焦距的變動。 第1 4圖係一圖式,顯示可使用於相關於第三實施例之 光學拾取裝置PU3中之3雷射1封裝3L1P的變化例示意結構 。在此實施例中,繞射元件DE安排於該3雷射1封裝3 L 1 Ρ 之出射面之上:在繞射元件DE之入射面Ρ4及出射面Ρ5之 上分別地形成有各具有不同功能之繞射結構。在第二發光 部ΕΡ2中,從該處所發射之光通量的光軸傾斜使其相交第 一發光部所發射之光通量的光軸於繞射元件DE之入射面 Ρ4之上;以及在第三發光部ΕΡ3中,從該處所發射之光通 量的光軸傾斜使其相交第一發光部所發射之光通量的光軸 於繞射元件DE之出射面之上。 更特定地,該入射面Ρ4之繞射結構設計使得當具有波 長λ 1之光通量進入時,零階繞射光之繞射效率會最高, 當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進入時,第η階繞射光之繞射效率 會最高,以及當具有波長λ3之光通量進入時,零階繞射 光之繞射效率會最高;另一方面,該出射面Ρ5之繞射結構 設計使得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進入時,零階繞射光之 繞射效率會最高,當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進入時,零階 繞射光之繞射效率會最高,以及具有波長Λ3之光通量進 入時,第m階繞射光之繞射效率會最高。 因此,藉使第η階繞射光之出射角與第二發光部EP2之 -55- 201142840 安裝角相互一致,以及藉使第m階繞射光之出射角與第三 發光部EP3之安裝角相互一致,則將引導發射自該第二發 光部EP 2之光通量於第一發光部所發出之光通量的光學路 徑,且亦引導發射自該第三發光部EP3之光通量於第一發 光部所發出之光通量的光學路徑。因爲該等光學路徑之組 合係執行於各具有不同發光點之三個光通量,故可獲得相 同於該實施例之效應。例如第1 4圖明顯指出,該稜鏡元件 亦可當作光學路徑長度調整裝置而提供不同的光學路徑長 度於各波長,因爲從各發光部到繞射元件DE之光學路徑 長度係不同的。 第13圖中所示之代表光學路徑組合元件的稜鏡PS (或 第14圖中所示之稜鏡元件)亦可安排於準直透鏡COL與物 鏡OBJ之間,或物鏡OBJ與光檢波器PD之間,如第I2圖中 之點線所示。 接著,將說明結構(37)中所描述之有關本發明之特 定的物鏡,其每一均爲玻璃透鏡,且藉滿足條件(I)至 (VI )之任一條件,可確保除了具有高NA之物鏡外之用 於表面移位誤差之足夠的公差及足夠的作業距離。附帶地 ,在任一例子中,隔膜(在第3至8表中之"ST0〃 )係安 排於光源側之光學表面上的頂點位置處。 (實例3 ) 透鏡資料顯示於第3表之中。 -56- 201142840 (第3表) (實例3 ) (傍軸資料) 表面符號 r(mm) d(mm) Νλ Nd Vd 備註 OBJ oo 發光點 ST0 0.0000 隔膜 1 1.4466 2.4500 1.7690 1.7433 49.3 物鏡 2 -5.7873 0.4028 系統 3 〇〇 0.1000 1.6211 1.5855 30.0 保護層 4 oo (非球面表面 係數)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 K -0.61234E+00 -0.67567E+03 A4 0.10544E-01 0.17946E+00 A6 -0.17917E-02 -0.46996E+00 A8 0.38543E-02 0.45004E+00 A10 -1.15575E-02 -0.16864E+00 A12 -0.38877E-03 0.00000E+00 A14 0.54950E-03 0.00000E+00 A16 -0.14902E-03 0.00000E+00 A1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57- 201142840 (實例4 ) 第4表顯示透鏡資料。 (第4表) (實例4 ) (傍軸資料) 表面 符號 r(mm) d(mm) Nx Nd Vd 備註 OBJ oo 發光點 STO 0.0000 隔膜 1 1.0441 1.6000 1.7156 1.6935 53.2 物鏡 2 -11.2393 0.4472 系統 3 oo 0.1000 1.6211 1.5855 30.0 保護層 4 oo (非球面表面 係數)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 K -0.61997E+00 0.97117E+02 A4 0.24812E-01 0.42587E+00 A6 0.25538E-02 -0.91731E+00 A8 0.19563E-01 0.10536E+01 A10 -0.12683E-01 -0.65160E+00 A12 0.77381E-04 0.16993E+00 A14 0.83211E-02 0.00000E+00 A16 -0.43580E-02 0.00000E+00 A1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58- 201142840 (實例5 ) 第5表顯示透鏡資料。 (第5表) (實例5 ) (傍軸資料) 表面 符號 r(mm) d(mm) Νλ Nd V(J 備註 OBJ oo 發光點 STO 0.0000 隔膜 1 0.4150 0.5500 1.6411 1.6230 58.1 物鏡系統 2 -1.9942 0.2206 3 oo 0.1000 1.6211 1.5855 30.0 保護層 4 oo (非球面表面 係數)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 K -0.58804E+00 0.10000E+02 A4 0.52465E+00 0.66745E+01 A6 -0.58862E+00 -0.72087E+02 A8 0.13486E+02 0.43977E+03 A10 -0.70915E+01 -0.14205E+04 A12 -0.55670E+02 0.21098E+04 A14 -0.13763E+03 -0.73470E+03 A16 -0.18028E+04 0.00000E+00 A18 0.81913E+04 0.00000E+00 A20 -0.22157E+04 0.00000E+00 -59- 201142840 (實例6 ) 第6表顯示透鏡資料。 (第6表) (贲例6 ) (傍軸資料) 表面 符號 r(mm) d(mm) Nx Nd Vd 備註 OBJ 40.0000 發光點 ST0 0.0000 隔膜 1 1.9235 3.1000 1.8407 1.8061 40.7 物鏡 2 -17.1756 0.6572 系統 3 〇〇 0.1000 1.6211 1.5855 30.0 保護層 4 oo (非球面表面 係數)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 K -0.73504E+00 -0.55394E+04 A4 0.57256E-02 0.76169E-01 A6 -0.58360E-04 -0.64852E-01 A8 0.43523E-03 0.18445E-01 A10 -0.16074E-03 0.11164E-02 A12 0.36612E-04 -0.11960E-02 A14 -0.29398E-05 0.00000E+00 A16 -0.18730E-06 0.00000E+00 A18 0.00000E+00 0.00000E+00 A20 0.00000E+00 0.00000E+00 -60- 201142840 (實例7 ) 第7表顯示透鏡資料。 (第7表) (實例7 ) (傍軸資料) 表面 符號 r(mm) d(mm) Nx Nd Vd 備註 OBJ 30.0000 發光點 STO 0.0000 隔膜 1 1.6850 2.500 1.7690 1.7433 49.3 物鏡 2 -8.6024 0.8170 系統 3 oo 0.1000 1.6211 1.5855 30.0 保護層 4 oo (非球面表面 係數)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 K -0.66508E+00 -0.11630E+04 A4 0.73325E-02 0.27095E-01 A6 -0.17324E-02 -0.71200E-02 A8 0.11140E-02 -0.16177E-02 A10 -0.21602E-03 -0.52408E-03 A12 -0.21464E-04 0.40014E-03 A14 0.14858E-04 0.33950E-04 A16 -0.37205E-06 -0.25148E-04 A18 -0.22734E-06 0.00000E+00 A20 -0.53353E-07 0.00000E+00 -61 - 201142840 (實例8 ) 第8表顯示透鏡資料。 (第8表) (贲例8 ) (傍軸資料) 表面符號 r(mm) d(mm) Νλ Nd Vd 備註 OBJ 12.5000 發光點 ST0 0.0000 隔膜 1 0.8550 1.1000 1.7156 1.6935 53.2 物鏡 2 -3.4489 0.5351 系統 3 oo 0.1000 1.6211 1.5855 30.0 保護層 4 oo (非球面表面 係數)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 /C -0.66093E+00 -0.24454E+03 A4 0.49935E-01 0.14817E+00 A6 -0.38775E-01 -0.11011E+00 A8 0.91503E-01 -0.23408E-01 A10 -0.55762E-01 -0.90741E-02 A12 -0.15941E-01 0.98626E-01 A14 0.50187E-01 -0.85214E-01 A16 -0.97380E-02 0.20568E-01 A18 -0.14262E-01 0.00000E+00 A20 -0.26342E-02 0.00000E+00 -62- 201142840 第9表顯示實例3至8中之物鏡的規格,以及在有關上 述形狀之表式(SAG, — SAG2) · (N4Q5— l)/{NA.f/ (1+丨m|)1/2}中所使用之値。 (第9表) 實例3 實例4 實例5 實例6 實例7 實例8 波長(//m) 405 405 405 405 405 405 焦距f(mm) 1.765 1.412 0.588 2.225 2.050 1.073 影像側數値孔 徑NA 0.851 0.852 0.850 0.850 0.850 0.850 放大率m 0 0 0 -0.0586 -0.0727 -0.0927 隔膜之直徑 (mm) 3.00 2.40 1.00 4.00 3.74 2.00 用於形式之表 式的値 0.486 0.525 0.532 0.585 0.595 0.647 【圖式簡單說明】 第1 ( a )及1 ( b )圖各係一顯示繞射性結構之實例的 圖式; 第2 ( a )及2 ( b )圖各係一顯示繞射性結構之實例的 圖式; 第3 ( a )及3 ( b )圖各係一顯示繞射性結構之實例的 圖式; 第4 ( a )及4 ( b )圖各係一顯示繞射性結構之實例的 -63 - 201142840 圖式; 第5 ( a )及5 ( b )圖各係一顯示繞射性結構之實例的 圖式; 第6圖係一圖式,示意地顯示第一光學拾取裝置PU1 之結構; 第7(a)圖係一圖式,示意地顯示第一光學拾取裝置 PU2之結構,該裝置PU2能適當地執行資訊記錄及/或再 生於任一高密度光碟BD,DVD及CD ’以及第7 ( b )圖係 使用第二光學拾取裝置pU2之光源單元的正視圖; 第8圖係實例1中之物鏡OBJ的剖視圖; 第9圖係實例2 ( HD)之物鏡OBJ的剖視圖; 第10圖係實例2 ( DVD )之物鏡OBJ的剖視圖; 第1 1圖係實例2 ( CD )之物鏡OBJ的剖視圖; 第12圖係一圖式,示意地顯示第三光學拾取裝置之結 構; 第13(a) ,:13(b)及13(c)圖各係一圖式,顯示 三雷射一封裝3L1P之示意結構,其可使用於有關第三實施 例之光學拾取裝置PU3 ;以及 第14圖係一圖式,顯示三雷射一封裝3L1P之示意結構 ,其可使用於有關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拾取裝置PU 3。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PU1 :光學拾取裝置 LD :半導體雷射 -64 - 201142840 BS :分光器 SEN :感測器透鏡 P D :光檢波器 AC2 :單軸致動器 C 0 L :準直透鏡 QWP : 1/ 4波長板 B :夾持器 OBJ :物鏡系統 AC1 :雙軸致動器 B D :高密度光碟 RL :資訊記錄表面 L 1 :第一透鏡群 L2 :第二透鏡群 PL :保護層 ST0 :隔膜 EP :發光部 PBS:偏光分光器 AP :孔徑調整元件 N A :數値孔徑 D S :光接收部 EXP :擴散器光學系統 P S :稜鏡 SH :光束整形元件 DE :繞射元件 -65-

Claims (1)

  1. 201142840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聚焦透鏡,使用於一光學拾取裝置之物鏡系 統中,該聚焦透鏡包含:一透鏡群,用以會聚一代表發散 光線的入射光通量於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表面 上, 其中在一影像側上之數値孔徑爲0.8或更大,以及在 —入射面上之有效直徑De(mm),焦距f«;(mm)及同軸 厚度( mm )滿足下列表式·· 0-7 < Dc < 3.0 0.7 S dc/ fc $ 1 _4。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聚焦透鏡,其中用於d 線之折射率Nde滿足下一表式: 1.60 g Ndc $ 1 .85。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聚焦透鏡,其中該聚焦 透鏡係一玻璃透鏡。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焦透鏡,其中用於d 線之焦距fe(mm)及阿貝數滿足下一表式: fc/ ^ dC S 0.0 5。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焦透鏡,其中一放大 率m。滿足下—表式: -〇· 1 5 S mc 各-0.03。 6· ~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a)—光源部’其中一發射具有Λ 1之波長的光通 量以執行一具有tl保護層厚度之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66 - 201142840 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的第一發光部,一發射具有λ2( λ 1 < λ 2 )之波長的光通量以執行一具有t2 ( tl $ t2 )保 護層厚度之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 的第二發光部,及一發射具有λ3( λ2< Λ3)之波長的 光通量以執行一具有〖3(12$13)保護層厚度之第三光學 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的第三發光部係安排 相互地靠近且係固體地成爲一體; (b ) —耦合透鏡,轉換發射自該光源部之光通量, 使得該光通量之發散角度變小; (c) 一物鏡光學元件,共通地使用以會聚來自該耦 合透鏡之光通量於該第一至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任一 上;以及 (d ) —光學路徑複合元件,安排於該光源部與該耦 合透鏡之間,用以使發射自該第一至第三發光部之光源中 之至少兩光源的光通量對齊。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學拾取裝置,進一步 包含一光接收元件,接收反射於各該第一至第三光學資訊 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表面上之光線,且轉換爲電性信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該 光學路徑複合元件包含一稜鏡,配置有各選擇性地透射或 反射至少兩個波長之至少兩個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該 光學複合元件包含一繞射元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具 -67- 201142840 有該第一波長光通量以無限平行光之形式進入該物鏡光學 元件,具有該第二波長之光通量以具有第一發散程度之有 限發散光之形式進入該物鏡光學元件,以及具有該第三波 長之光通量以具有比該第一發散程度更大之第二發散程度 進入該物鏡光學元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光學拾取裝置,進一步 包含一光學路徑調整裝置,提供一光學路徑長度,該光學 路徑長度係相異於該物鏡光學元件與該光接收元件間之各 波長。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該 光學路徑複合元件包含一光學路徑調整裝置,提供各波長 一相異之光學路徑長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分別地具有該第一至第三波長之所有的光通量以一無限平 行光之形式進入該物鏡光學元件。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以該耦合透鏡校正該第一至第三波長 中之波長差異所造成之焦距的變動。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光學拾取裝置,其中 該光學路徑複合元件包含一光束整形光學元件於該光學路 徑複合元件與該耦合透鏡之間, 其中該光束整形光學元件校正該第一至第三波長中之 波長差異所造成之散光。 16. —種光學路徑複合元件’使用於如申請專利範圍 -68- 201142840 第6至14項中所述之光學拾取裝置中,該光學路徑複合 元件係安排於該光源部與該耦合透鏡之間以對齊發射自該 第一至第三發光部之光通量的光軸。 1 7 · —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a) —光源部’其中一發射具有λ 1之波長的光通 量以執行一具有tl保護層厚度之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的第一發光部,一發射具有λ2( 又1< λ2)之波長的光通量以執行一具有t2(tl$t2)保 護層厚度之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 的桌一發光部’及一發射具有Α3( λ2< Λ3)之波長的 光通量以執行一具有t3(t2St3)保護層厚度之第三光學 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的第三發光部係安排 相互地靠近且係固體地成爲一體; (b) —耦合透鏡,透射發射自該光源部之光通量; (c) 一物鏡光學元件,共通地使用以會聚發射自該 耦合透鏡之光通量於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d) —光接收元件,接收反射於各該第一至第三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表面上之光線,且轉換爲電性 信號;以及 (e) —光學路徑複合元件,配置有一具有各具不同 繞射動作之兩個光學路徑差提供功能的光學表面,及安排 於光源部與該耦合透鏡之間或該耦合透鏡與該物鏡光學元 件之間’以對齊發射自該第一至第三發光部之光通量的光 軸。 -69- 201142840 18. —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a) —光源部,其中一發射具有λΐ之波長的光通 量以執行一具有tl保護層厚度之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的第一發光部,一發射具有λ2( λ1<λ2)之波長的光通量以執一具有t2(tl$t2)保護 層厚度之第二光學资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的 第二發光部,及發射具有λ3( λ2< Λ3)之波長的光通 量以執行一具有t3(t2$t3)保護層厚度之第三光學資訊 記錄媒體之資訊再生及/或記錄的第三發光部係安排相互 地靠近且係固體地成爲一體: (b) —耦合透鏡,透射發射自該光源部之光通量; (c ) 一物鏡光學元件,共通地使用以會聚發射自該 耦合透鏡之光通量於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d) —光接收元件,接收反射於各該第一至第三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記錄表面上之光線,且轉換爲電性 信號;以及 (e) —光學路徑複合元件,配置有一具有各具不同 繞射動作之兩個光學路徑差提供功能的光學表面,及安排 於該物鏡光學元件與該光接收元件之間,以對齊發射自該 第一至第三發光部之光通量的光軸。 19. —種光學拾取裝置,包含: (a )至少兩光源,含一第一光源,發射一範圍在 380 nm至420 nm內的第一波長,及一第二光源,發射一 相異於該第一波長之第二波長;以及 -70- 201142840 (b) —準直透鏡, 其中該準直透鏡調整一光學路徑長度,使得無限平行 光線係發射自該準直透鏡,以用於含分別發射自該第一光 源及該第二光源之光通量的至少兩光通量。 -71 -
TW100124198A 2004-04-13 2005-04-08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ondenser lens and optical path compounding element TW201142840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18307 2004-04-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2840A true TW201142840A (en) 2011-12-01

Family

ID=350604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4198A TW201142840A (en) 2004-04-13 2005-04-08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ondenser lens and optical path compounding element
TW094111229A TW200605055A (en) 2004-04-13 2005-04-08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for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driv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ondenser lens and optical path compounding element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11229A TW200605055A (en) 2004-04-13 2005-04-08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for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driv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ondenser lens and optical path compounding element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593307B2 (zh)
JP (2) JPWO2005101393A1 (zh)
TW (2) TW201142840A (zh)
WO (1) WO200510139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1449B (zh) * 2015-11-27 2017-10-01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27395A (ja) * 2004-05-14 2005-11-24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4260062B2 (ja) * 2004-05-14 2009-04-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I275084B (en) * 2004-07-09 2007-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Optical reading/recording system
TWI284895B (en) * 2004-07-16 2007-08-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Optical reading/recording system
TWI287222B (en) * 2004-11-12 2007-09-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6190353A (ja) * 2004-12-28 2006-07-20 Toshiba Samsung Storage Technology Corp 光学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7352517B2 (en) * 2005-05-09 2008-04-0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2007024938A (ja) * 2005-07-12 2007-02-01 Pentax Corp 投影装置
JP2007087479A (ja) * 2005-09-21 2007-04-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対物光学系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993072B2 (ja) * 2005-11-29 2012-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WO2007117082A2 (en) * 2006-04-11 2007-10-18 Lg Electronics In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type of recording medium
US7920455B2 (en) * 2006-08-23 2011-04-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mplex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JP4771340B2 (ja) * 2006-09-29 2011-09-1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JP4990351B2 (ja) * 2007-02-26 2012-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393020B2 (ja) 2007-04-26 2014-0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US20090010141A1 (en) * 2007-07-06 2009-01-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JP2009070545A (ja) * 2007-08-23 2009-04-02 Hoya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WO2010047021A1 (ja) * 2008-10-24 2012-03-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201032228A (en) * 2009-02-27 2010-09-01 Univ Nat Central Optical pickup head
US8792317B2 (en) * 2012-03-09 2014-07-29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Optical storage device with direct read after wri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91125A (ja) * 1989-09-01 1991-04-16 Ricoh Co Ltd 波長多重記録方式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532818B2 (ja) * 1993-02-01 1996-09-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光ヘッド装置
JP3932578B2 (ja) 1996-10-24 2007-06-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504582B (en) * 1999-09-01 2002-10-01 Konishiroku Photo Ind Objective lens for pickup and light pickup apparatus
JP4366813B2 (ja) 2000-02-23 2009-1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
JP2001126295A (ja) * 1999-10-21 2001-05-11 Sony Corp 露光用対物レンズ及び露光装置
JP2001155371A (ja) * 1999-11-25 2001-06-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4843844B2 (ja) * 1999-12-27 2011-1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受発光素子、及び光記録媒体記録再生装置
KR100765736B1 (ko) * 2000-09-21 2007-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색수차 보정렌즈를 구비한 광픽업장치
US6590717B2 (en) * 2000-09-26 2003-07-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for optical disk, optical head unit for optical disk, and optical drive device
JP2002140831A (ja) * 2000-11-02 2002-05-17 Sharp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6788473B2 (en) * 2000-12-07 2004-09-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bjective lens device for correcting chromatic aberration and optical pickup employing the same
KR100393059B1 (ko) * 2000-12-07 2003-07-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색수차 보정 가능한 대물렌즈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픽업
TW571116B (en) * 2001-02-28 2004-01-11 Sony Corp Optical pickup-use object lens,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k unit
JP4817036B2 (ja) * 2001-06-20 2011-1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084196A (ja) * 2001-07-04 2003-03-19 Konica Corp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059080A (ja) * 2001-08-09 2003-0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ヘッド装置及び光学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120788B2 (ja) * 2001-10-12 2008-07-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対物レンズ、回折光学素子、光学素子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JP2004252135A (ja) * 2002-08-28 2004-09-0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TW200502670A (en) * 2002-11-21 2005-01-1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bjective lens,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7212485B2 (en) * 2003-04-14 2007-05-01 Hoya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1449B (zh) * 2015-11-27 2017-10-01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5055A (en) 2006-02-01
WO2005101393A1 (ja) 2005-10-27
JP2011014236A (ja) 2011-01-20
US7593307B2 (en) 2009-09-22
US8077585B2 (en) 2011-12-13
US20090262635A1 (en) 2009-10-22
JPWO2005101393A1 (ja) 2008-03-06
US20050226124A1 (en) 2005-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42840A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ondenser lens and optical path compounding element
US8121011B2 (en) Optical element, aberration correcting element, light converging element,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device
US7889618B2 (en)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7924683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with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and guiding optical system
US8472301B2 (en)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WO2005083694A1 (ja) 対物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20050180294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8098562B2 (en) Objective lens comprising a diffraction structure for distributing light in to light of different diffraction order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having same
JP200535326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20050224693A1 (en) Objective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20050068881A1 (en) Optical pick-up system,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7345983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WO2005043523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発散角変換素子
WO2005117002A1 (ja) 対物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WO2005091279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20090103419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and Design, Method of Optical Element
JP2000260056A (ja) 複合対物レンズ,球面収差補正素子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7460460B2 (en)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WO2005088625A1 (ja) 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400326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9037719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対物光学素子
JP200531710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20060109771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WO2007113995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WO2010116852A1 (ja) 対物レンズ、カップリング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