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09586A - Coordinated operation circuit - Google Patents

Coordinated operation circu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09586A
TW201009586A TW097132691A TW97132691A TW201009586A TW 201009586 A TW201009586 A TW 201009586A TW 097132691 A TW097132691 A TW 097132691A TW 97132691 A TW97132691 A TW 97132691A TW 201009586 A TW201009586 A TW 2010095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signal
control
control module
module
ph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2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71692B (zh
Inventor
Fu-Yang Shih
Ken-Tang Wu
Original Assignee
Macrobloc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croblock Inc filed Critical Macroblock Inc
Priority to TW0971326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009586A/zh
Priority to JP2008234571A priority patent/JP5489440B2/ja
Priority to US12/327,009 priority patent/US7816965B2/en
Priority to PL08172515T priority patent/PL2163998T3/pl
Priority to ES08172515T priority patent/ES2398850T3/es
Priority to EP08172515A priority patent/EP2163998B1/en
Priority to KR1020080133324A priority patent/KR101043571B1/ko
Publication of TW201009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9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1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16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47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daisy chain bus
    • G06F13/4256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daisy chain bus using a clocked protoco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ogic Circuits (AREA)

Description

201009586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協同運作電路,尤指一種該級护r 制模組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前一級控制訊號的拍位產生 一相位延遲者。 【先前技術】 現今應用於控制大電流裝置crj Pj 3¾ TF ’电格,—1般係 利用電路内部的開關來加以控制,例如利用串列週邊介面 (SPI)、I2C、系統管理匯流排(SlfBUS)或PMBUS做為通訊 介面。 但串列週邊介面(SPI)、I2C、系統管理匯流排(SMbus) 或PM BUS有以下幾點缺點: 一、 首先除串列週邊介面(SPI)外,其餘均需要另外定 址,在高頻率的切換時,時脈頻率太低,以7-位元解 析度、500kHz的脈寬調變,其時脈頻率需要60MHz。 串列週邊介面(SPI)雖可使用環狀拓樸且不需定 址,但低頻的情形無法趕上其運作,而高頻時又會非 常耗能且需解決電磁干擾及雜訊的問題。 如果主控制電路(master)需送出設定資料,如數 量、解析度或相位移等至從電路(slave),這些從電路 需具有時脈以傳遞資料。如果採用外部時脈則有耗能 及電磁干擾問題;如果採用各電路各自内建時脈產生 201009586 增加成本及功率消耗;且更糟的各積體電 均不相同’進而造成各積體電路的脈寬調變 頻率的差異。 不播發出一種協同運作電路’其不需定址且 H 铸作,仍可達到錄能、低電磁干擾及使 探討之處。 早相冋的效果,將是本發明所欲積極
【發明内容】 η、重々 種協同運作電路,其主要目的為解決協 二乍電其於高頻率運作時所造高耗能、電磁干 擾及各級電路脈寬觸解不同的問題。 本發明之為—種協同運作電路,其包括:一第一控制 银組’其產生-第—控制訊號以及一第二控制訊號,且該 第一控制訊號的脈寬係由該第·二控制訊號的脈寬決定;以 及一第二控制模組,_於該第-控制模組,其接收該第 =控制訊號與該第二控制訊號,並根據該第—控制訊號及 -控制訊號產生—第三控制訊號;其中該第二控制模組 。艮據該第-控制訊號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使該第三控制訊 號的頻率與責任軸與該第二控制錢的鮮與責任週期 相同’但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訊號的相位產生 一相位延 藉此’可以大幅降低訊號傳輸的頻率,當協同運作電 路不响在何種頻率操作時,仍可達到低耗能、低電磁干擾 及各級電路運作頻率相同的效果。 201009586 【實施方式】 圖一為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的較佳實施例之系統方 塊圖,請參考圖一,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1,包含有: 一第一控制模組2 ’其產生一第一控制訊號CLK以及一第 二控制訊號DOUTO ’且該第一控制訊號CLK的脈寬係由該 第二控制訊號DOUTO的脈寬及協同運作電路模組的數量與 運作頻率決定;以及一第二控制模組3,耦接於該第一控 制模組2 ’其接收該第一控制訊成CLK與該第二控制^號 DOUTO ’並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CLK及第二控制訊號D〇UT〇 產生一第三控制訊號D0UT1 ;其中該第二控制模組3根據 該第一控制訊號CLK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使該第三 控制訊號D0UT1的頻率與責任週期與該第二控制訊號 DOUTO的頻率與責任週期相同,但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 訊號DOUTO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其中該第二控制訊號 DOUTO以及該第三控制訊號D0UT1係為一狀態控制訊號, 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為依使用者的需要將該第三控制訊號 D0UT1回授至該第一控制模組2。另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為 該第一控制模組2產生一第四控制訊號MODE,當該第四控 制訊號MODE為一狀態時,該第一控制模組2傳送該第一控 制訊號CLK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至該第二控制模組 3,並根據該第二控制模組3回授至該第一控制模組2的第 三控制訊號D0UT1判定該第二控制模組3的數量且當該第 四控制訊號MODE為該狀態時,該第一控制模組2傳送該第 一控制訊號CLK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至該第二控制 201009586 模組3 ’以致能該第二控制模組3。而當該第四控制訊號 ' MODE為另一狀態時,該第二控制模組3根據該第一控制訊 號CLK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d〇ut〇使該第三控制訊號D0UT1 的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 遲’此時該第一控制訊號CLK、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以 及該第三控制訊號D0UT1分別具有各自的頻率、脈寬及相 位構成,使用者可依實際需求做適當調整。至於頻率及脈 寬的計算方式,前述之第一控制訊號CLK的頻率值較佳係 ❹尊於(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的頻率)乘以(該第一控制模 組2及已致能的第二控制模組3之數量魄和),而第一控制 訊號ακ的脈寬較佳係等於該第二控制:;號D〇UT〇脈寬除 以該第一控制訊號CLK週期的餘數。實做上在觸發第一控 制模組2及第二控制模組3的機制,較佳係當該^二控^ 訊號DOUTO之訊號上緣觸發為高位準後,該第三控制訊號 D0UT1會於該第-控制訊號CLK下—次之訊號上緣觸發為 •冑位準或是當該第-控制訊號CLK下緣觸發且該第二控制 •粵訊號DOUTO為高位準時’該第三控制訊號⑽肥會於該第 -控制訊號ακ下-次之訊號上緣觸發為高位準,而當該 第二控制錢DGUTG之賴下_發為低位準後,該第三 控制訊號D0UT1會於該第一控制訊號cu下一欠之訊號下 、緣觸發為低位準或是當該第-控制訊號ακ下緣觸發且該 第二控制城D讎為錄料,料三㈣訊號卿n 會於該第-控制訊號下-次之下_發為低位準,而這段 時間即為該控制模組的責任週期D,詳細的觸發波形圖將 配合後續複數個第三控制模組之實施例做更詳細的說明。 201009586 以上所述僅是其中可能的運作方式,熟知此 =解亦可藉由其他觸發方式可達到類似效果 賢述。
為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另—較佳實施例之系統 =鬼圖以及圖三為根據圖二之較佳實施例之觸發波形圖, 八係說明除前述實施例之第—控侧組2及第二控制模組 ^外’又接著串接第三控制模組4及第三控侧組5的情 形(本例以兩個第三控制模組做為說明), 第二控制模組3與第三控制模組4及第三控制模 構係為相同,請同時參考圖二及圖三,當本發明之協同運 作電路1除第-控制模組2及第二控制模組3 >卜,可更包 3複數個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及第三控制模組 5),該些第三控制模組亦將與第二控制模組3相同接收該 第一控制訊號CLK,其中第三控制模組4耦接於該第二控 制板組3並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clk及該第三控制訊號 D0UT1 ’藉此產生該級控制模組的控制訊號d〇UT2 ’第三控 制模組5與前一級之第三控制模組4耦接,並接收前一級 的控制訊號D0UT2及該第一控制訊號CLK進而產生該級控 制模組的控制訊號D0UT3,該第二控制模組3根據該第一 控制訊號CLK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0使該第三控制訊 號D0UT1的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訊號d〇ut〇的相位產生 一相位延遲,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及第三控 制模組5)則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CLK以及前一級之控制訊 號使該級控制模組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前一級控制訊號 的相位分別產生一相位延遲,其中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 201009586 該第三控制訊號D0UT1以及控制訊號D0UT2及控制訊號 D0UT3均係為一狀態控制訊號。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為依 使用者的需要將最後一級控制模組之控制訊號D0UT3回授 至該第一控制模組2 ’以判斷電路運作是否正常。一種較 佳的判斷控制模組總數量及致能第二或第三控制模組的實 施方式為該第一控制模組2產生一第四控制訊號mode,當 該第四控制訊號MODE為一狀態時,該狀態係為判斷各控制 模組總數里及致月b第一控制模組3或第三控制模組的狀 ❿態。於此模式下,第一控制模組2僅需藉由傳送該第二控 制訊號DOUTO之接腳送出一組參數(其可包含於該第二控 制訊號DOUTO中),並送出任一頻率之第一控制訊號clk以 觸發後級(第二控制模組3或第三控制模組)讀取並依序通 過該些第三控制模組傳送該組參數,第一控制模組2即可 藉由回授之控制訊號D0UT3判斷第二控制模組3及第三控 制模組的數量’並透過送出該參數以致能或關閉第二控制 模組3或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或第三控制模 •組 5)。 而當該第四控制訊號MODE為另一狀態時,該第二控制 模組3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CLK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j)〇UT0 使該第三控制訊號D0UT1的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訊號 DOUTO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 制模組4或第三控制模組5)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CLK以及 前一級之控制訊號使該級控制模組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 前一級控制訊號的相位分別產生一相位延遲,此時該第一 控制訊號CLK、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以及該第三控制訊 201009586 號D0UT1分別具有各自的頻率、脈寬及相位構成使用者 可依實際需求做適當調整’且使用者可依實際需要使第一 控制模組2決定第二控制模組3及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 控^模組^或第三控制模組5)被致能的數量。至於頻率及 脈,的計算方式’前述之第一控制訊號ακ的頻率值較佳 係等於(該第二控制訊號D〇UT〇的頻率值)除以(該第一控 制模組2、該已致能的第二控制模組3及該些已致能的第 ❹二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或第三控制模組5)之數量總 和)而第控制讯號CLK的脈寬較佳係等於該第二控制訊 號DOUTO脈寬除以該第一控制訊號ακ週期的餘數。實做 上在觸發第一控制模組2、第二控制模組3以及該些第三 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或第三控制模組5)的機制,較 佳係如圖三所示,當前一級控制訊號之訊號上緣觸發為高 位準後,該級控制模組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訊號下一 次之訊號上緣觸發高位準’而當前一級控制訊號之訊號下 ❹緣觸發為低位準後,該級控制模組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 制訊號下一次之訊號下緣觸發為低位準,而這段時間即為 各控制模組的責任週期D,此即等同各級控制模組之控制 訊號’或可藉由責任週期D以產生各級控制模組之控制訊 號。 圖四為根據圖二之較佳實施例之另一觸發波形圖,請 參考圖四並配合圖二,當該第四控制訊號M〇DE為另一狀態 時’該第二控制模組3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CLK以及該第 二控制訊號D0UT0使該第三控制訊號D0UT1的相位相較於 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該些第三 201009586 ,控制模組(第二控制餘4或第三控制模組5)根據該第一 控制訊號CLK以及前—級之控制訊號使該級控制模組控制 訊號的相位相較於前一級控制訊號的相位分別產生 一相位 延遲’此時該第一控制訊號CLK、該第二控制訊號D〇UT〇 • 第二控制訊號_T1分別具有各自的頻率、脈寬及 相,構成,使用者可依實際需求做適當調整,且使用者可 依實際需要使第-控制模組2決定第二控制模組3及該些 第二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或第三控制模組5)被致能 的數量。至於頻率及脈寬的計算方式,前述之第一控制訊 號CLK的頻率值較佳係等於(該第二控制訊號_刊的脈寬) 除以(該第一控制模組2、該已致能的第二控制模組3及該 些已致能的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或第三控制模 組5)之數量總和)。當該第—控制訊號ακ下緣觸發且前 -級控制訊號為高位準時,該級控制·控制訊號會於該 f 一控制訊號CLK下一次之訊號上緣觸發高位準,而當該 第—控制訊號CLK上緣觸發且前-級控制訊號為低位準 時:該級控制模組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訊號下一次之 訊號下緣觸發為低位準,而這段時間即為各控制模組的責 2週期D,此即等同各級控制模組之控制訊號,或可藉由 責任週期D以產生各級控制模組之控制訊號。觀察圖三及 圖四可發現雖然觸發波形不同,但同樣均可產生相位延遲 的效果,因此習知此領域技術的人士應可獲知經由本發明 ^同運作電路’利用不同的觸發波形以達到相位延遲的 、,-«果,其亦屬於本發明保護之範疇。 圖五為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另一較佳實施例之系統 12 201009586 模组2统—、、,φ =,、明除則述實施例由第一控制 才、、,2統一达出第一控制訊號ακ的 今 亦可將該第一控制吨辨ΓΤΚ 送方式外,本發明 送,如® w 序過各控制模組的方式傳 送如圖五所不,其中該些第三控制模組中的第一級(第一 1第她5)均與前—級之第三控龍組(第三控制 Ο
ί、Γ二f ’該第二控制模組3根據該第—控制訊號咖 產生毛达該第—級第三控制模級(第三控制模組4)之第 一=訊號GU’其餘各級第三_触(第三㈣模組5) 根刚級第二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之第一控制訊 號CLK產生發送至後一級第三控制模組之第一控制訊號 CLK,各級控制模組並根據前一級控制模組所產生之第一控 制訊號CLK及該第三控制訊號,產生該級控制模組的控制 訊號,_其中關於第一控制訊號CLK較佳係最後一級控制模 組(第三控制模組5)所產生之第一控制訊號可回授至該第 控制模組2,而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較佳係該第二控制 模組3及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及第三控制模 組5)分別具有緩衝單元(圖未示)’例如緩衝器,以緩衝或 加強该第一控制訊號CLK。此方式可以調整各級之第一控 制訊號CLK與控制訊號的傳輸延遲時間,以避免下一級控 制模組誤判。該第二控制模組3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CLK 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使該第三控制訊號DOUT1的相 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訊號D〇UT0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 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及第三控制模組5)則 根據通過前一級控制模組的第一控制訊號CLK以及前一級 13 201009586 之控制訊號使該級控制模組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前一級 ' 控制訊號的相位分別產生一相位延遲’其中該第二控制訊 號DOUTO、該第三控制訊號D0UT1以及控制訊號D0UT2及 控制訊號D0UT3均係為一狀態控制訊號。一種較佳的實施 方式為依使用者的需要將最後一級控制模組之控制訊號 * D0UT3回授至該第一控制模組2,以判斷電路運作是否正 常。一種較佳的判斷控制模組總數量及致能第二或第三控 制模組的實施方式為該第一控制模組2產生一第四控制訊 ❹號MODE,當該第四控制訊號MODE為一狀態時,該狀態係 為判斷各控制模組總數量及致能第二控制模組3或第三控 制模組的狀態。於此模式下,第一控制模組2僅需藉由傳 送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之接腳送出一組參數(其可包含 於該第二控制訊號DOUTO中),並送出任一頻率之第一控制 訊號CLK以觸發後級(第二控制模組3或第三控制模組)讀 取並依序通過該些第三控制模組傳送該組參數,第一控制 模組2即可藉由回授之控制訊號D0UT3判斷第二控制模組 ❹ 3及第三控制模組的數量,並透過送出該參數以致能或關 閉第二控制模組3或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或 第三控制模組5) ’此時該第一控制訊號CLK、該第二控制 訊號DOUTO以及該第三控制訊號D0UT1分別具有各自的頻 率、脈寬及相位構成,使用者可依實際需求做適當調整。 而當該第四控制訊號MODE為另一狀態時,該第二控制模組 3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CLK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DOljT〇使 §玄第二控制訊號D0UT1的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訊號 DOUTO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 201009586 制模組4或第二控制換組5 )根據通過前一級控制模組的第 一控制訊號CLK以及前一級之控制訊號使該級控制模組控 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前一級控制訊號的相位分別產生一相 位延遲,且使用者可依實際需要使第一控制模組2決定第 一控制模組3及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第三控制模組4或第三 控制模組5)被致能的數量。至於頻率及脈寬的計算方式, 前述之第一控制訊號CLK的頻率值較佳係等於(該第二控 制訊號DOUTO的頻率值)除以(該第一控制模組2、該已致 能的第二控制模組3及該些已致能的第三控制模組(第三 控制模組4或第三控制模組5)之數量總和)。至於觸發的 方式,可參考前述圖三及圖四有關的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觀察圖五可發現雖然傳送第一控制訊號CLK的機制不同, 但同樣均可產生使狀態控制訊號相位延遲的效果,因此習 知此領域技術的人士應可獲知經由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 路’利用不同的第一控制訊號CLK的傳送機制以達到相位 延遲的結果,其亦屬於本發明保護之範疇。 圖六為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另一較佳實施例之系統 方塊圖,請參考圖六並配合圖五,其與圖五所述之實施例 之差異為該第一控制模組2產生一第一控制訊號CLK、一 第二控制訊號(圖未示)以及一第五控制訊號SDOUTO,其中 該第五控制訊號SDOUTO係包含該第二控制訊號之脈寬與 頻率資料,且該第一控制訊號CLK的頻率與脈寬係由該第 二控制訊號的頻率與脈寬決定,第二控制模組3接收該第 一控制訊號CLK並藉由該第一控制訊號CLK觸發該第二控 制模組3,以接收該第五控制訊號SDOUTO並產生後一級控 15 201009586 制模組4之第三控制訊號(圖未示)及第五控制訊號 SD0UT1 ’如有多級的情況則依此類推產生後續之第五控制 訊號SD0UT2,而最後一級之第五控制訊號sd〇UT3再回授 至該第一控制模組2,而該第二控制訊號及該些第三控制 訊號係產生於該些控制模組之中,亦不需前例所述之第四 控制訊號MODE。由於第五控制訊號sdoutO〜SD0UT3係傳送 數位控制訊號,並以第一控制訊號CLK觸發下一級控制模 組以接收訊號’再配合前述調變第一控制訊號CLK高/低位 準時間之方式’即可將責任週期D加上一相位延遲傳遞到 下一級控制模組。舉例來說:若責任週期D = Τακ * n + m, 其中Τακ為第一控制訊號CLK的週期,其決定方式如前所 述,而” m”即是第一控制訊號CLK的高(或低)位準時間寬 度’並以第五控制訊號SD〇UT〇傳送” n”以及致能模組數 量Ε的資訊。第五控制訊號SD〇UT〇按第一控制訊號ακ頻 率依序傳送一組檔頭,如11Π11Π1,以利下一級控制模 組辨識此為設定責任週期Γ)之訊號,在檔頭後加上責任周 期D向低位準的時間長度,譬如前述,η=3,可以送出 01000011的訊號,前四位的0100代表Ε=4,後四位的0011 代表η=3’下一級控制模組收到第一控制訊號CLK,並以第 一控制訊號CLK上緣觸發接收第五控制訊號SDOUTO,即可 算出該級控制模組的責任週期D應落後第二控制訊號一個 第一控制訊號CLK週期開始,並在持續三個第一控制訊號 CLK週期後’於第四個第一控制訊號ακ的下降緣結束(以 四個控制模組為例)’並在下一次訊號上緣再開始下一個責 任週期D’其貝任週期j)同樣為D = Tclk * n + in’且保持 16 201009586 一個第一控制訊號CLK週期的固定相位差。第二控制模組 同時將第五控制訊號SD0UT1與第五控制訊號SD〇UT〇保持 落後一個第一控制訊號CLK週期,但内容相同傳送到下一 級控制模組,其餘控制訊號均藉如此方式依序傳遞。每— -級收到新的設定後就改為新的責任週期,如此亦可以達到 將責任周期延遲一個相位差後傳遞到下一級控制模組的目 的。上述數位=貝料设疋方式,如檔頭或内容的編碼可以 有多種設定均可達同一目的,然其原理均相同,因此習知 此領域技術的人士應可獲知經由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 利用不同的第五控制訊號SDOUTO〜SD0UT3的編碼機制以達 到相位延遲的結果,其亦屬於本發明保護之範疇。 甶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明瞭,才 電路,不論在何種頻率操作時, 以上所述之各個較佳具體實施例,僅是為了方便說明 本發明,而非限制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其中舉例之電路結 ,、觸發波形亦或是使該第—控制訊號以及各狀態控制訊 號產生時間上的延遲’使用者可依實際的產品需要而有不 φ 同但等效的調整,以獲得最佳的效果。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協同 ’仍可達到低耗能、低 由以上所述可法祐αα α 電磁干擾及各級電路運作頻率相_效果。 上已將木發明直4·ι丨d* .
寸们貢茶之專利涵蓋範圍内。 17 201009586 【圖式簡單說明】 圖一為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的較佳實施例之系統方 塊圖。 圖二為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另一較佳實施例之系統 方塊圖。 圖三為根據圖二之較佳實施例之觸發波形圖。 圖四為根據圖二之較佳實施例之另一觸發波形圖。 圖五為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另一較佳實施例之系統 ❿ 方塊圖。 圖六為本發明之協同運作電路另一較佳實施例之系統 方塊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協同運作電路 2第一控制模組 φ 3第二控制模組 4第三控制模組 5第三控制模組 CLK第一控制訊號 D責任週期 T第二控制訊號之週期 DOUTO第二控制訊號 D0UT1第三控制訊號 18 201009586 D0UT2第三控制訊號 D0UT3第三控制訊號 MODE第四控制訊號 SDOUTO第五控制訊號 SD0UT1第五控制訊號 SD0UT2第五控制訊號 SD0UT3第五控制訊號
19

Claims (1)

  1. 201009586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協同運作電路,包含有: 一第一控制模組,其產生一第一控制訊號以及一第二 控制訊號,且該第一控制訊號的頻率與脈寬係由 該第二控制訊號的頻率與脈寬決定;以及 一第二控制模組,耦接於該第一控制模組,其接收該 第一控制訊號與該第二控制訊號,並根據該第一 控制訊號及第二控制訊號產生一第三控制訊號; 其中該第二控制模組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以及該第 二控制訊號使該第三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該第 二控制訊號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更包含複 數個第三控制模組,其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其中該些 第三控制模組中的第一級耦接於該第二控制模組並接 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該第三控制訊號,藉此產生該級控 制模組的第三控制訊號,其餘之第三控制模組均與前一 級之第三控制模組耦接,並接收前一級的第三控制訊號 及該第一控制訊號進而產生該級控制模組的第三控制 訊號,該第二控制模組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以及該第二 控制訊號使該第三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 訊號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該些第三控制模組根據該 第一控制訊號以及前一級之第三控制訊號使該級控制 模組的第三控制訊號之相位相較於前一級第三控制訊 號的相位分別產生一相位延遲。 20 201009586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所述 數個第三控制模組,其中該此s運作電路,更包含複 耦接於該第二控制模組,其餘之^控制模組中的第一級 級之第三控制模組耦接,^第二=三,制模組均與前一 制訊號產生發送至該第楚~_工制模組根據該第一控 訊號,其餘各級第三控制模組根據^第一控制 之第一控制訊號產生發送至後 二控制模組 ❹ 一控制訊號,各級控制模址並根攄_二工制模組之第 生之第-控制訊號及該第三::二控制模組所產 =制=二第二控制模組根“第 ^第-控制訊錢該第三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該 第二控制訊號的相位產生—相位延遲,該些第三控制模 组根據前-級控制模組所產生的第一控制訊號=及前 一級之控制訊號使該級控制模組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 於前一級控制訊號的相位分別產生一相位延遲。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該第 三控制訊號係回授至該第一控制模組,該第—控制g組 產生一第四控制訊號,當該第四控制訊號為一狀態時, 該第二控制模組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以及該第二控制 訊號使該第三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訊號 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當該第四控制訊號為另一狀態 時,此時該第一控制訊號、該第二控制訊號以及該第三 控制訊號分別具有各自的頻率、脈寬及相位構成,該第 一控制模組傳送該第一控制訊號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 至該第一控制模組,並根據該第二控制模組回授至該第 21 201009586 一控制模組的第三控制訊號判定該第二控制模組的數 量。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最後 一級控制模組之控制訊號係回授至該第一控制模組,該 第一控制模組產生一第四控制訊號,當該模式設定訊號 為一狀態時,該第二控制模組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以及 該第二控制訊號使該第三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該第 二控制訊號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該些第三控制模組 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以及前一級之控制訊號使該級控 制模組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前一級控制訊號的相位 分別產生一相位延遲,當該第四控制訊號為另一狀態 時’此時該第一控制訊號、該第二控制訊號以及該第三 控制訊號分別具有各自的頻率、脈寬及相位構成,該第 一控制模組傳送該第一控制訊號至該第二控制模組並 使該第一控制訊號依序通過該些第二控制椒組,根據回 授至該第一控制模組的最後一級控制模組控制訊號判 定該第二控制模組及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的總數量。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該最 後一級控制模組之第一控制訊號及第三控制訊號係回 授至該第一控制模組,該第一控制模組產生一第四控制 訊號’當該第四控制訊號為另一狀態時’該第二控制模 組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以及該第二控制訊號,使該第三 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該第二控制訊號的相位產生一 相位延遲,該些第三控制模組根據通過前一級控制模組 的第一控制訊號以及前一級之第三控制訊號使該級控 22 201009586 制模組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前一級第三控制訊號的 相位分別產生一相位延遲,當該第四控制訊號為另一狀 態時,此時該第一控制訊號、該第二控制訊號以及該第 三控制訊號分別具有各自的頻率、脈寬及相位構成,該 第一控制模組傳送該第一控制訊號至該第二控制模組 並使該第一控制訊號依序通過該些第三控制模組,根據 回授至該第一控制模組的最後一級控制模組之第三控 制訊號判定該第二控制模組及該些第三控制模組的總 ❹ 數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該第 一控制訊號的頻率值係等於(該第二控制訊號的頻率) 乘以(該些已致能之協同運作控制模組之數量總和),且 該第一控制訊號的脈寬係等於該第二控制訊號脈寬除 以該第一控制訊號週期的餘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當該 第二控制訊號上緣觸發後,該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 ❹ 控制訊號下一次之訊號上緣觸發為高位準,當該第二控 制訊號下緣觸發後,該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訊 號下一次之訊號下緣觸發為高位準。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當該 第二控制訊號上緣觸發後,各該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 一控制訊號下一次之訊號上緣觸發為高位準,當該第二 控制訊號下緣觸發後,該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 訊號下一次之訊號下緣觸發為高位準。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當 23 201009586 該第二控制訊號上緣觸發後,各該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 第一控制訊號下一次之訊號上緣觸發為高位準,當該第 二控制訊號下緣觸發後,該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 制訊號下一次之訊號下緣觸發為高位準。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當 該第一控制訊號下緣觸發且該第二控制訊號為高位準 時,該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訊號下一次之訊號 上緣觸發為高位準,當該第一控制訊號上緣觸發且該第 ❹ 二控制訊號為低位準時,該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 制訊號下一次之下緣觸發為低位準。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當 該第一控制訊號下緣觸發且前一級控制訊號為高位準 時,該級控制模組之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訊號 下一次之訊號上緣觸發為高位準,當該第一控制訊號上 緣觸發且前一級控制訊號為低位準時,該級控制模組之 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訊號下一次之下緣觸發 參 為低位準。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協同運作電路,其中當 該第一控制訊號下緣觸發且前一級控制訊號為高位準 時,該級控制模組之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訊號 下一次之訊號上緣觸發為高位準,當該第一控制訊號上 緣觸發且前一級控制訊號為低位準時,該級控制模組之 第三控制訊號會於該第一控制訊號下一次之下緣觸發 為低位準。 14. 一種協同運作電路,包含有: 24 201009586 一第一控制模組,其產生一第一控制訊號、一第二控 制訊號以及一第五控制訊號,其中該第五控制訊 號係包含該第二控制訊號之脈寬與頻率資料,且 該第一控制訊號的頻率與脈寬係由該第二控制訊 號的頻率與脈寬決定;以及 一第^控制模組,耦接於該第一控制模組,其接收該 第一控制訊號並藉由該第一控制訊號觸發該第二 控制模組,以接收該第五控制訊號並產生後一級 控制模組之第三控制訊號及第五控制訊號; 其:該第一控制模組根據該第一控制訊號以及該第 =控制訊號使該第三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該第 二控制訊號的相位產生一相位延遲。 15含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制運作電路,更包 兮此$ 控制模組,其触該第—㈣訊號,其中 組中的第—級_於該第二控制模組 級㈣及該第域他號,藉此產生該 和:心、且的第三控制訊號及第五控制訊號,其中該級 第五控制訊號係包含該第三控制訊號之脈 貝料’其餘之第三控制模組均與前—級之第三 二制耦接’並接收前一級的第五控制訊號及該第-二:丨號進而1生該級控制模組的第三控制訊號及第 =制訊號,該第二控制模組根據該第—控制訊號以及 二缺二控制訊號使該第三控制訊號的相位相較於該第 柄相位產生—相位延遲,該些第三控制模組 ^ 一控制訊號以及前一級之第三控制訊號使該 25 201009586 級控制模組的第三控制訊號之相位相較於前一級第三 控制訊號的相位分別產生一相位延遲。
TW097132691A 2008-08-27 2008-08-27 Coordinated operation circuit TW201009586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32691A TW201009586A (en) 2008-08-27 2008-08-27 Coordinated operation circuit
JP2008234571A JP5489440B2 (ja) 2008-08-27 2008-09-12 同期回路
US12/327,009 US7816965B2 (en) 2008-08-27 2008-12-03 Cooperation circuit
PL08172515T PL2163998T3 (pl) 2008-08-27 2008-12-22 Obwód pomocniczy
ES08172515T ES2398850T3 (es) 2008-08-27 2008-12-22 Circuito de cooperación
EP08172515A EP2163998B1 (en) 2008-08-27 2008-12-22 Cooperation circuit
KR1020080133324A KR101043571B1 (ko) 2008-08-27 2008-12-24 협동 회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32691A TW201009586A (en) 2008-08-27 2008-08-27 Coordinated operation circu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9586A true TW201009586A (en) 2010-03-01
TWI371692B TWI371692B (zh) 2012-09-01

Family

ID=41055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2691A TW201009586A (en) 2008-08-27 2008-08-27 Coordinated operation circuit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816965B2 (zh)
EP (1) EP2163998B1 (zh)
JP (1) JP5489440B2 (zh)
KR (1) KR101043571B1 (zh)
ES (1) ES2398850T3 (zh)
PL (1) PL2163998T3 (zh)
TW (1) TW20100958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42814B2 (en) 2009-07-15 2014-06-03 Yehuda Binder Sequentially operated modules
US8602833B2 (en) 2009-08-06 2013-12-10 May Patents Ltd. Puzzle with conductive path
US9019718B2 (en) 2011-08-26 2015-04-28 Littlebits Electronics Inc. Modular electronic building systems with magnetic interconnection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9597607B2 (en) 2011-08-26 2017-03-21 Littlebits Electronics Inc. Modular electronic building systems with magnetic interconnection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11330714B2 (en) 2011-08-26 2022-05-10 Sphero, Inc. Modular electronic building systems with magnetic interconnection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5232B2 (ja) * 1997-07-25 2007-11-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リスケーラ、分周器及びpll回路
JP3566051B2 (ja) * 1997-11-14 2004-09-15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位相の異なる複数のクロック信号を出力するクロック信号発生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クロック位相制御回路
KR20000026573A (ko) * 1998-10-21 2000-05-15 윤종용 클럭 주파수 배주 회로
US6023420A (en) * 1998-11-17 2000-02-08 Creare, Inc. Three-phase inverter for small high speed motors
JP2001136059A (ja) * 1999-11-01 2001-05-18 Fujitsu Ltd プリスケーラ及びpll回路
WO2003069452A2 (en) * 2002-02-15 2003-08-21 Multigig Limited Electronic circuits
US6847239B2 (en) * 2002-04-16 2005-01-2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Frequency divider system
US6744296B1 (en) * 2003-05-05 2004-06-01 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accurately setting a phase shift
US6947493B2 (en) * 2003-10-10 2005-09-20 Atmel Corporation Dual phase pulse modulation decoder circuit
US7920601B2 (en) * 2003-12-19 2011-04-05 Gentex Corporation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having improved serial communication
US7053687B1 (en) * 2004-02-05 2006-05-30 Xilinx, Inc. Binary hysteresis comparator circuits and methods
KR100594258B1 (ko) * 2004-02-26 2006-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위상 합성된 출력신호를 이용하여 지터를 줄이는 듀티싸이클 보정 회로 및 그 방법
US6980042B2 (en) * 2004-04-05 2005-12-27 Micron Technology, Inc. Delay line synchronizer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0733420B1 (ko) * 2005-06-30 2007-06-29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동기식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US7453301B1 (en) * 2005-08-05 2008-11-18 Xilinx, Inc. Method of and circuit for phase shifting a clock signal
KR100705502B1 (ko) 2005-12-10 2007-04-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클록 편차를 제거하는 클록 발생 장치 및 클록 수신 장치
KR100752548B1 (ko) * 2006-01-10 2007-08-29 (주)이앤아이 하이브리드 전동기의 제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DE102007020005B3 (de) * 2007-04-27 2008-10-09 Texas Instruments Deutschland Gmbh Integrierte Schaltung zur Takterzeugung für Speicherbauste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57150A (ja) 2010-03-11
PL2163998T3 (pl) 2013-05-31
EP2163998A1 (en) 2010-03-17
EP2163998B1 (en) 2012-12-05
TWI371692B (zh) 2012-09-01
ES2398850T3 (es) 2013-03-22
JP5489440B2 (ja) 2014-05-14
US20100052757A1 (en) 2010-03-04
KR101043571B1 (ko) 2011-06-23
US7816965B2 (en) 2010-10-19
KR20100025455A (ko) 2010-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09586A (en) Coordinated operation circuit
TW201003653A (en) Domain crossing circuit and method
US9811111B2 (en) Generating clock on demand
TW201217956A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ow power out-of-band communications
TWI542155B (zh) 時脈產生器、通訊裝置與循序時脈閘控電路
TW201027296A (en) Continuous synchronization for multiple ADCs
KR20090061515A (ko) Gals 시스템용 접속회로 및 그의 동작방법
TW201742379A (zh) 使用正交時脈之高速序列轉換器
TW201239576A (en) Signal synchronizing apparatus
TW200926600A (en) Clockless serialization using delay circuits
TW201206093A (en) Driver circuit of light emitting diode, decoding circuit and decoding method thereof
TWI722582B (zh) Ddr sdram實體層介面電路與ddr sdram控制裝置
JPWO2018173623A1 (ja) 1線式シリアルデータ伝送回路及び1線式シリアルデータ伝送方法
WO2007145160A1 (ja) データ送信装置及びデータ送信方法
TW201008124A (en) DLL with power-saving function
CN107102683A (zh) 一种基于soc的逐点任意波形发生器和产生方法
US20180091289A1 (en) USBPD Type-C BMC Encoded Receive Message Squelch Detection
TW200812244A (en) Frequency adjusting method of CDR circuit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7479622A (zh) 一种基于soc的双通道任意波形发生器和产生方法
JP2007293845A (ja) 直列データ源からのデータを並列フォーマットで読取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TW201933039A (zh) 資料儲存決定裝置
JP2007312321A (ja) シリアル・パラレル変換用の半導体集積回路
US9378175B2 (en) Data transfer between a master and slave
CN104425024B (zh) 存储器控制器、存储器模块以及存储器系统
KR102367591B1 (ko) 차세대 고속 drr6/7 애플리케이션을 위한 저전력 클럭킹 인터페이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