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5515A - Multi-pole coaxial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Multi-pole coaxial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5515A
TW200845515A TW097108879A TW97108879A TW200845515A TW 200845515 A TW200845515 A TW 200845515A TW 097108879 A TW097108879 A TW 097108879A TW 97108879 A TW97108879 A TW 97108879A TW 200845515 A TW200845515 A TW 2008455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ignal
ground
grounding
coaxi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8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67609B (en
Inventor
Kosuke Yoshioka
Narutoshi Hoshino
Shuji Kato
Hirohisa Tanaka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656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807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657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055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657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1458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657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145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656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055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45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5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7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76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94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shielded flat cable
    • H01R12/598Each conductor being individually surrounded by shield, e.g. multiple coaxial cables in flat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9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with wires separated by conductive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01R13/6593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the shield being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8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crimping or by crimping ferrul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200845515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多極同軸連接器,其用於將連接同軸電纜 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和具有信號端子以及接地端子的固定 側連接體結合。 【先前技術】 作爲現有的同軸連接器,例如公知如特開2005 -1 0 8 5 1 0號公報所示連接同軸電纜彼此的同軸連接器。在該 同軸連接器中,通過嵌合來結合作爲一方的同軸電纜的連 接體的雄體部和作爲另一方的同軸電纜的連接體的雌體部 ,經由在各個雄體部以及雌體部上設置的導通構件,亦即 熱端子或者地端子(接地端子),使要互相連接的同軸電纜 的內部導體彼此和外部導體彼此導通。 另外,在現有的多極同軸連接器中,分別在雄構件以 及雌構件上設置的地端子隔著絕緣材料外嵌在在中心部配 置的熱端子的外側,而此時各地端子形成爲筒狀包圍熱端 子的整.個周圍,由此,能夠謀求提高耐雜訊性或者抑製信 號的相互干擾等。 因此,在分別在雄構件以及雌構件上設置多個同軸電 纜的多極同軸連接器中,在並列設置以筒狀形成的地端子 的情況下,以相鄰的各個地端子的兩個壁厚部份存在於並 列設置方向上而産生的量,使得地端子之間的間距相應變 大,進而,雄構件以及雌構件等連接體在同軸電纜的並列 -5- 200845515 設置方向上變得大型化。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獲得能夠更小型化的多極同軸 連接器。 本發明涉及的多極同軸連接器,具有:同軸電纜連接 體,其平行配置了多個信號柱體和接地接點的組合,該信 號柱體與同軸電纜的內部導體連接,該接地接點隔著絕緣 體外嵌在該信號柱體並與該同軸電纜的外部導體連接;和 固定側連接體,其平行配置了多個信號接點和接地殻的組 合,該信號接點具有信號端子,該接地殼隔著絕緣體外嵌 在該信號接點並具有的接地端子,通過結合該同軸電纜連 接體和該固定側連接體,從而在使該信號柱體和該信號接 點導通,並且使該接地接點和該接地殼導通,使該內部導 體和該信號端子導通,並且使該外部導體和該接地端子導 通’該接地接點形成爲相鄰的接地接點側開放的大致U 形的截面。 在本發明中可以構成爲,該接地接點具有從外部導體 的外側按壓並固定的加固部,該加固部形成爲除相鄰的接 地接點側外包圍外部導體的外側的大致U形的截面。 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構成爲,該接地殻形成爲相鄰 的接地殻側開放的大致U形的截面。 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構成爲,該信號接點具有從兩 側用彈力夾持該信號柱體的一對接觸片,該接地殻隔著絕 -6- 200845515 緣體外嵌在該信號接點,被該接地接點的一對接觸片用彈 力夾持’該接地接點的一對接觸片的開閉方向與該信號接 點的一對接觸片的開閉方向相互不同。 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構成爲,通過該接地接點的一 對接觸片夾持的接地殻的接觸部份形成爲平板狀。 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構成爲,把該接地接點的一對 接觸片的開閉方向設爲該固定側連接體的表背方向,在該 • 固定側連接體的表面以及背面的至少一方上形成避免和該 接觸片的干涉的避讓孔。 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構成爲,該信號端子和該接地 端子在它們的表面之間隔開規定的間隔相互面對的狀態下 從該固定側連接體突出。 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構成爲,該接地端子的和該信 號端子相對的部份的尖端側形成兩股形狀,成爲了該兩股 形狀的各尖端部跨越該信號端子配置。 【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 在本發明中舉例表示一種多極化的同軸連接器,它相 互嵌合了把多條同軸電纜連接在作爲共同部份的外殻上的 外殼部件、和在基板上固定的插座。另外,在以下的說明 中,爲方便起見,把對於外殻部件的外殼插入同軸電纜的 方向跟前一側作爲前方,把插入方向裏側(前方側)作爲後 200845515 圖1是多極同軸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圖2是取出多極 同軸連接器內的一部份表示的立體圖。 多極同軸連接器1具有作爲連接多條同軸電纜2的同軸 電纜連接體的外殼部件3和作爲固定側連接體的插座4,插 座4具有在基板(未圖示)上固定的固定端子即信號SMD端 子(信號端子)81以及接地SMD端子(接地端子)71,通過嵌 合該外殻部件3和插座4使之結合,通過在外殻部件3上設 置的作爲導通構件的信號柱體5以及接地接點6、和在插座 4上設置的作爲導通構件的接地殼7以及信號接點8,上述 同軸電纜2的內部導體21和上述信號SMD端子81、以及外 部導體23和接地SMD端子71相互導通。 同軸電纜2,如一般公知,是用於傳送不平衡的電信 號的具有規定的特性阻抗的電線,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 2所示,具有作爲用導體組成的線材的內部導體2 1、覆蓋 該內部導體21的外周的絕緣體22、覆蓋該絕緣體22的外周 的外部導體23、和作爲最外層保護覆蓋膜的護套24,構成 爲具有大致圓形截面的可撓性的電纜。 圖3是在外殻部件中包含的外殼的立體圖,圖4是在外 殼部件中包含的組合部件的立體圖,另外,圖5是從裏面 側觀察組合部件對於外殼的插入狀態的立體圖。 如圖3所示,外殼部件3形成爲大致矩形的薄板狀,具 有外殼3 1和鎖定臂3 2,在外殻3 1上多個截面爲矩形的插入 孔3 1a以一定的極間間距(端子間間距)P(參照圖1)沿長方 向橫排整列形成,鎖定臂32在該外殼31的長方向(圖中左 200845515 上-右下方向)兩側設置,與插座4卡鎖。 在外殼3 1的各插入孔3 1 a內,把如圖4所示組裝信號 柱體5和接地接點6的組合部件9如圖5所示在連接同軸電纜 2的狀態下嵌合。 此時,如圖2所示,同軸電纜2的內部導體21連接信號 柱體5,並且外部導體23連接接地接點6。這裏,信號 SMD端子81和信號接點8形成一體,並且,接地SMD端 子71和接地殼7形成一體。 圖6是在插座的中間部將其切斷的截面立體圖。如圖6 所示,插座4具有形成週邊的金屬製的殼41、和嵌插到該 殼41內的合成樹脂製的絕緣體42,進而具有在該絕緣體42 上形成的嵌插(壓入)多個插入形狀42a的接地殼7以及信號 接點8。 殼4 1的前端部,通過可離合地嵌合在在外殼3〗的後部 具有階梯部而形成的圖3中表示的嵌合部3 1 Μ的外側,結 合外殼部件3和插座4。 圖7是外殼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從外側觀察在外 殼上組裝了鎖定臂的樣子的重要部份立體圖,另外,圖9 是從內側觀察在外殼上組裝了鎖定臂的樣子的重要部份立 體圖。 如圖7所示’作爲外殼部件3的本體部的外殼3〗,通過 合成樹脂形成整體大致矩形的薄板狀,在其內部,在長方 向(圖中左上-右下方向)上形成多個在短方向(圖中左下-右 上方向)上貫通的插入孔31a。另外,在外殻31的長方向兩 -9- 200845515 端部形成朝向同軸電纜2的插入方向跟前側(=背離方向;X 方向)突出的鎖定臂32的組裝突起31b。此外,在組裝突起 31b的根部形成階梯部31c,該組裝突起31b與外殼31的本 體側相比在厚度方向相應變薄。 然後,在外殻31的長方向兩端部形成鎖定臂32的導塊 3 1 d,並且在組裝突起3 1 b的外側面形成卡鎖凹部3 1 e,而 且在沿該組裝突起3 1 b的內側面的本體側形成插入孔3 1 f 。該插入孔31f在外殻部件3從插座4離開的背離方向(各圖 中X方向)開口。 鎖定臂3 2,沿外殻3 1的長方向兩端邊緣部的形狀曲折 形成近似曲柄狀,在其基端部(前端部)上形成跨越組裝突 起3 1 b的上側的截面倒U形的嵌合部3 2a,並且在尖端部( 後端部)上形成卡鎖插座4的卡鎖部3 2b,進而在嵌合部3 2a 的外側面上形成與卡鎖凹部3 1 e卡鎖的割出爪3 2 c,並且 在嵌合部3 2a的內側面上突出設置壓入插入孔3 1 f的舌片 32d ° 然後,如圖8、圖9所示,鎖定臂3 2,通過緊貼外殻3 1 的長方向兩端邊緣部向後方按入,嵌合部32a罩在組裝突 起31b上,而且尖端部由導塊31ci引導並向後方移動,舌 片32d被壓入插入孔31f內,並且割出爪32c被卡在卡鎖凹 部3 1 e中。亦即,在本實施方式中該插入孔3〗f與鎖定臂 壓入孔相當。 然後,在鎖定臂32對於外殻31的組裝結束的狀態下, 如圖1或者圖3所示,鎖定臂32的嵌合部32a的後端面32e -10- 200845515 和階梯部3 1 c的前端面3 1 g互相抵接。此外,該前端面3 1 g 相當於本發明的對接面,大體朝向外殼部件3從插座4背離 (解除嵌合)的方向(各圖中X方向),換言之,前端面31g 的法線方向大體和該背離方向(X方向)一致。 然後,在本實施方式中,圖8、9表示的鎖定臂32的舌 片3 2d向插入孔31f的壓入,一直進行到後端面3 2e和前端 面3 1 g相撞。 圖10是在插座上設置的殼的立體圖,圖11是在插座上 設置的絕緣體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組裝殼和絕緣體的樣 子的立體圖。 如圖10所示,殼41是把帶狀金屬板彎曲成扁平的矩形 截面後形成爲中空狀的部件,在其上表面的後邊緣部上形 成多個切口部41a,並且在這些切口部41a之間形成大致 矩形的卡鎖孔4 1 b。 另外,在殻4 1的長方向兩端,卡鎖鎖定臂3 2的尖端卡 鎖部32b (參照圖7)的卡鎖片41c,在殻41的上表面和下表 面之間架設。 如圖1 1所示,絕緣體42,作爲在內部形成了多個矩形 截面的插入形狀42a的樹脂部件形成。各插入形狀42a成 爲外側孔42aoiit和內側孔42ain的二重構造,外側孔 4 2aout形成爲大致U形的截面,並且內側孔42ain形成爲 矩形截面。另外,在其前部(圖中左上側的部份),在外側 孔42aout和內側孔42ain之間的隔壁上連接的筒部42b向 前方突出設置。 -11 - 200845515 另外,在絕緣體42的後端部上表面,突出設置插入殼 41時嵌合到切口部41a內的大致矩形的定位突起42e,並 且突出設置卡鎖到殼4 1的卡鎖孔4 1 b內的防止拔出用的爪 部 42d。 然後,如圖12所示,通過在把接地殼7和信號接點8插 入絕緣體42的各插入形狀42a的狀態下,把該絕緣體42整 體與殼41嵌合,構成插座4。 B 通過把該插座4如圖1所示嵌合在外殼部件3的後端部 ,如圖2所示通過接觸片83導通信號柱體5和信號接點8, 並且通過接觸片63、72導通接地接點6和接地殼7。這樣, 同軸電纜2的內部導體21和信號SMD端子81相互導通,並 且外部導體23和接地SMD端子71相互導通。 另外,如圖1所示,在嵌合成爲多極同軸連接器1的外 殼3和插座4時,通過使鎖定臂32的尖端卡鎖部32b卡鎖到 殼41的卡鎖片41c上,實現外殻3和插座4的止拔。 φ 這裏,說明作爲多極同軸電纜連接體的外殼部件3的 製造方法,特別是在作爲共同部份的外殼3上組裝的各極 部份(包含同軸電纜的導通構件的元件)的製造方法。 圖13是按照(a)〜(e)的順序表示在外殼部件內包含的導 通構件以及同軸電纜的元件的製造工序的說明圖’圖14是 按照(A)〜(C)的順序表示兩個導通構件以及同軸電纜的組 裝過程的立體圖’另外’圖21(A)是圖13的XXI_ XXI截面圖 〇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該,在外殼部件3中,作爲導 -12- 200845515 通構件包含信號柱體5和接地接點6,前者與同軸電纜2的 內部導體2 1連接,後者隔著由作爲絕緣體的合成樹脂形成 的絕緣部件5 1而外嵌在該信號柱體5,與同軸電纜2的外部 導體23連接(參照圖2)。 然後,這些導通構件(信號柱體5以及接地接點6),都 是通過一邊把捲繞帶板狀的金屬構件形成的環100、1〇1( 參照圖1 3 )回捲,一邊順序加工該環1 0 0、1 0 1的回捲部份 而形成。 首先,如圖13(a)所示,通過擠壓成形環1〇〇,在環 1 〇 〇的寬度方向的一側,多個信號柱體5在其長方向一個端 部連接的狀態下被成形。這裏,信號柱體5以規定的間距 沿環100的寬度方向(和環100的延伸方向大體成直角)以突 出的姿勢成形(第一環成形工序)。 接著,如圖13(b)所示,在多個信號柱體5與環100連 接的狀態下,通過插入成形在信號柱體5的規定部位固定 由絕緣體(例如絕緣性樹脂)組成的絕緣部件(電介體部件 )51(絕緣體成形工序)。 另一方面,如圖13(c)所示,通過擠壓成形其他的環 1 〇 1,在環1 0 1的寬度方向一側,多個接地接點6在其長方 向的一個端部被連接的狀態下而形成(第二環成形工序)。 接著,如圖1 3 (d)所示,在信號柱體5以及接地接點6 連接在各個的環100、101的狀態下相互組裝,而形成組合 部件9。此時,如在圖1 4(A)、(B)中所示,成爲在信號柱 體5的周圍固定絕緣部件51,在整體具有大致U形截面的 -13- 200845515 接地接點6內在隔著絕緣部件5 1的狀態下內嵌信號柱體5 ( 組裝工序)。 在該組裝工序後,把信號柱體5從環1〇〇分離。此外’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該階段接地接點6不從環1 0 1分離。因 此,組合部件9成爲與環1 〇 1連接不變的狀態(第一環分離 工序)。 接著,如圖13(e)所示,在與環101連接的狀態下,把 同軸電纜2連接在組合部件9上。具體說,同軸電纜2的內 部導體21連接信號柱體5,並且外部導體23連接接地接點 6(同軸電纜連接工序)。 接著,省略了圖示,把同軸電纜2和組合部件9的元件 插入外殼部件3中(參照圖5)。爲使元件的處理容易’在即 將進行該工序之前,把接地接點6、亦即同軸電纜2和組合 部件9的元件從環101分離是合適的(第二環分離工序)。 但是,在成形信號柱體5的上述第一環成形工序中, 如圖13(a)以及圖14(A)所示,在成爲同軸電纜2的內部導 體21的連接部的基端部5b上,形成截面V形的槽口 52。 該槽口 52,因爲成爲和內部導體21的連接部,所以優選在 表面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的環1〇〇的滾動面(表面或者背 面)上形成。 另外,與此同時,在第一環成形工序中,如圖21(A) 所示,信號柱體5的尖端部5 c,形成爲把多邊形(在本實施 方式中爲四邊形)的截面的角部倒角的形狀,並且把尖端 5 a倒角使大體成爲尖形。 -14 - 200845515 進而,在該第一環成形工序中,在信號柱體5的基端 部5b上,形成在該信號柱體5的寬方向上延伸的淺溝。該 溝的部份成爲第一環分離工序中的切斷部C。 另外,在上述絕緣體成形工序中,如圖14(A)所示, 在絕緣部件5 1的圖中上面,在長度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突 出設置隆起部5 1 a、5 1 b。 另一方面,在成形接地接點6的上述第二環成形工序 中,如圖14(A)所示,接地接點6具有底面61和兩側面62、 62,整體彎曲成大致U形的截面。然後,在其尖端部兩 側在尖端延長方向上突出設置兩個和接地殻7接觸的接觸 片63、63,並且在該接觸片63、63的連接根部的兩側上方 分別在上方各突出設置一對絕緣部件5 1的固定爪片64、65 。另外,接地接點6的基部側,成爲固定同軸電纜2的外部 導體23的加固部66,在該加固部66的兩側設置一對固定爪 片67。此外,如圖13(c)所示,在朝向環101的根部設定切 斷部C。 但是,在圖14中,爲方便起見,使形成爲U形截面 的接地接點6的開放側向上來表示組合部件9,但是實際上 在把組合部件9和同軸電纜2的元件組裝在外殼31時,上述 接地接點6的開放側在同軸電纜2的並排設置方向,亦即如 圖4、圖5所示橫向配置。因此,一對接觸片63、63如圖2 所示在上下方向上配置。 亦即,接地接點6形成爲相鄰的接地接點6側開放的大 致U形的截面。具體說,接地接點6,如上述通過底面6 1 -15- 200845515 和兩側面62、62形成爲U形截面,不設置這些底面61、 側面62、62的部份成爲開放側,但是該開放側通過相鄰的 接地接點6的底面61成爲幾乎堵塞的狀態。 另外,接地接點6的加固部66,除相鄰的接地接點6側 外形成爲包圍外部導體23的外側的大致U形的截面,在 加固部66,在相互面對的固定爪片67、67之間附加和接地 接點6的並排設置方向不同的方向(本實施方式中直行的方 向)的加固力。具體說,加固部66通過底面61和固定爪片 67、67,形成和接地接點6的本體部份相同的U形截面, 不設置這些底面61的延長部份以及固定爪片67、67的部份 成爲開放側,但是該開放側通過相鄰的接地接點6的底面 6 1成爲幾乎堵塞的狀態。 此時,一對接觸片63、63,形成爲它們的相對面成爲 環1 0 1的表面。另外,一對接觸片6 3、6 3被賦予在互相接 近的方向上的彈力,在將外殼部件3和插座4結合時,接觸 片63、63插入插座4的內部,在插座4的表背方向上産生彈 力。 另外,在接地接點6的一側的側面62上,尖端側被束 縛的割出片6 8 (參照圖4 )向外突出,在把組合部件9插入外 殼31的插入孔31a時,割出片68陷入插入孔31a內表面內 來防止拔出。 然後,在組裝信號柱體5以及接地接點6的上述組裝工 序中,如圖14(A)所示,把尖端側的固定爪片64分別向內 側彎曲,從接地接點6的後方(圖中右方)插入附有絕緣部 -16- 200845515 件51的信號柱體5,如圖14(B)所示,尖端側的隆起部51a 頂在固定爪片64上。 接著’如圖14(C)所示,把使內部導體21以及外部導 體23露出的同軸電纜2的尖端部配置在接地接點6的大致U 形的凹部內,把內部導體2 1嵌入信號柱體5的槽口 5 2用焊 錫焊接,連接內部導體2 1和信號柱體5。 其後,通過把固定爪片65、65向雙方接近側彎曲加固 ,壓入前後的隆起部5 1 a、5 1 b之間的凹部5 1 c內,並且把 接地接點6的基部側的固定爪片67、67向雙方接近側彎曲 加固用焊錫焊接,壓入同軸電纜2的外部導體23,連接外 部導體23和接地接點6。在該狀態下,形成同軸電纜2和組 合部件9的元件。 下面說明作爲第二連接體的插座4的製造方法。圖1 5 是按照(a)〜(e)的順序表示插座的製造工序的說明圖,圖 1 6是接地殼的組裝工序的放大立體圖,圖1 7是信號接點的 組裝工序的放大立體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該,在插座4中,作爲導通構 件,包含接地殻7和信號接點8(參照圖2),前者嵌合在絕 緣體42內,具有接地SMD端子71,後者在非接觸狀態下 內嵌在該接地殼7內,具有信號SMD端子81。 然後,這些導通構件(接地殻7以及信號接點8),都是 通過一邊把捲繞帶板狀的金屬構件形成的環102、103 (參 照圖15)回捲,一邊順序加工該環102、103的回捲部份而 形成。 -17- 200845515 首先,如圖15(a)所示,接地殼7在一部份連接環102 的一側部的狀態下被擠壓成形。 另外,如圖15(b)所示,信號接點8在一部份連接環 103的一側部的狀態下被擠壓成形。 接著,如圖15(c)所示,在把接地殼7在與環102連接 的狀態下嵌合在絕緣體42內後,如圖15(d)所示,把信號 接點8在與環1 03連接的狀態下內嵌在接地殼7內。此外, B 在圖1 6中,爲方便起見,省略了環1 02,但是在該階段接 地殻7連接在環102上。 然後,接地殻7以及信號接點8,在組裝到絕緣體42上 後從環102、103分離’如圖15(e)所示,在該絕緣體42上 嵌合殻41而得到插座4。 接地殼7,如圖15(a)所示,具有在插座4的表背方向( 上下方向)上相對的一對接觸片72、72、和連接這些接觸 片72、72的基部一側的連接片73。 # 接地殼7形成爲相鄰的接地殼7—側開放的大致U形 的截面。 接地SMD端子71和一個接觸片72(圖15中下側)的長 方向端部形成爲一體,在該接觸片72的基端部彎曲到大致 直角方向而形成上半部份71a,進而在彎曲成曲柄狀後向 接觸片72的延伸設置方向彎曲,和接觸片72大體平行地突 出形成寬度變窄的尖端部份71b。另外,在該接地殼7中, 另一個接觸片72(圖15中上側)的基部側和環1〇2連接,在 該部份上設定切斷部C。 -18- 200845515 然後,如圖2所示,在成爲接地殼7的接觸面的接觸片 72、72的上述表背方向(亦即插座4的表背方向)的外壁面 上以規定的壓接力接觸接地接點6的接觸片63、63。此時 ,外壁面(亦即和接觸片63、63的接觸面),取表面精度高 (表面粗糙度低)的環102的滾動面(表面或者背面)合適。 另外,如圖15(a)所示,在把接觸片72、72嵌合在絕 緣體42上的基部側部份的兩側,形成用於陷入用合成樹脂 形成的該絕緣體42的插入形狀42a(參照圖11)的左右內側 的鋸齒部74。通過該鋸齒部74實現止拔。 另外,如圖1 5(b)所示,信號接點8,具有在前後方向 上延伸的底面82、在互相相對的方向上給予彈力的一對接 觸片83、83、把底面82的尖端部的兩側向上方彎曲的一對 導片84、84、和把底面82的基端側部份的寬度方向兩側向 上方彎曲的一對嵌合片85、85。 在結合外殻部件3和插座4時,在一對接觸片8 3、8 3之 間插入信號柱體5,通過用這些接觸片83、83使用彈力夾 持信號柱體5的外側,能夠得到良好的接觸狀態。 然後,信號SMD端子81與底面82的長方向端部形成 爲一體,通過從基端部彎曲成曲柄狀而在底面82和尖端部 之間形成階梯,寬度變窄的尖端部在底面82的延伸設置方 向突出。此時,該信號SMD端子81的尖端側和環1〇3連接 ,在該信號 SMD端子81的尖端設定切斷部C。 另外,在嵌合片85、85的尖端邊緣,形成用於陷入絕 緣體42的插入形狀42a的上方內側的鋸齒部86,通過該鋸 -19- 200845515 齒部86實現止拔。 然後,如圖15(c)那樣,在把接地殼7嵌合在絕緣體42 中時,首先如圖1 6所示’把接地殼7插入到插入形狀4 2 a 的大致U形的截面的外側孔42aout中。此時,在接地殼7 完全插入的狀態下,如圖17所示,一對接觸片72、72,從 外側孔42aout向插入方向縱深側露出,分別在筒部42b的 表裏面緊密接觸配置。 然後,在接地殼7嵌合後,如圖1 7所示,通過把信號 接點8插入到插入形狀42a的內側孔42ain,一對接觸片83 、83位於筒部421>的筒內。亦即,接地殼7和信號接點8通 過筒部42b確保非接觸狀態(絕緣狀態)。 這裏,在本實施方式中,使接地接點6的一對接觸片 63、63的開閉方向與信號接點8的一對接觸片83、83的開 閉方向相互不同。 亦即,如圖2以及圖5所示,接地接點6的一對接觸片 63、63在圖中上下方向(亦即插座4的表背方向)上相對配 置,另一方面,信號接點8的一對接觸片83、83在相對于 該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同軸電纜2的排列方向)上相對配置 。亦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地接點6的一對接觸片63、 63的開閉方向、和信號接點8的一對接觸片83、83的開閉 方向互相正交。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接地接點6的一對接觸 片63、63夾持的接地殻7的接觸部份(一對接觸片72、72) 开夕成爲平板狀。 -20- 200845515 亦即,如圖15(a)所示,上述接地殼7,其一對接觸片 72、72在上下方向上相對平行配置,但是這些接觸片72、 72是從環102沖切下來原樣不變的平板狀態,特別,對於 這些接觸片72、72不進行彎曲等的彎曲加工。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把接地接點6的一對接觸片 63、63的開閉的方向作爲插座4的表背方向,如圖10、圖 12所示,在該插座4(的殼41)的表面41S以及背面41B兩面 JI 上形成了避免與接觸片63、63的干涉的避讓孔4 1 d。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使多極同軸連接器1多極化 ,對於多個同軸電纜2確保導通。此時,在本實施方式中 ,如圖1 3、圖1 5所示,在信號柱體5、接地接點6、接地殼 7以及信號接點8對應的各環100〜103上形成的間距,哪一 個都成爲被多極化的同軸電路2的極間間距P (亦即外殼3 1 或者絕緣體42的插入孔31a、42a的間距P ;參照圖1)的整 數倍(這裏是1以上的整數)。 φ 參照圖1 8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情況。圖1 8是表示信號柱 體和接地接點的組裝工序的放大立體圖。在圖1 8的情況下 ,信號柱體5以和一個極間間距P相同的間距p(亦即極間 間距P的1倍)形成,另一方面,接地接點6以間距2P(亦即 極間間距P的2倍)形成。 在該情況下’首先,如圖所示,在環1 0 1上以規定的 間距(2P)形成的多個接地接點6上,組裝在環1〇〇上以規定 的間距(P)形成的多個信號柱體5,從環100分離該組裝後 的信號柱體5。此時,接地接點6的間距(2P),因爲是信號 -21 - 200845515 柱體5的間距(P)的2倍,所以在環100上每隔一個間距(2p) 殘存一個信號柱體5。因此,在該情況下,雖然省略了圖 示,不過可以把在環100上以間距(2P)殘存的信號柱體5, 相對於在新的(例如在下游側或者並列配置的其他的)環 101上以相同的間距(2P)連接的接地接點6,進行同樣的組 裝。 對於插座4的導通部份,如圖15(c)所示,接地殻7在 環102上以極間間距P的3倍的間距(3 P)形成,信號接點8 ,如圖15(d)所示,在環103上以極間間距P的2倍的間距 (2P)形成。因此對於絕緣體42,對於接地殼7每隔三個插 入形狀42a進行三次組裝工序,對於信號接點8每隔兩個 插入形狀42a進行兩次組裝工序。 但是例如在其他的場所(設備或工廠)進行組裝同軸電 纜2和組合部件9的工序(參照圖13、圖14)、和在外殻31上 組裝同軸電纜2和組合部件9的元件而獲得外殼部件3的工 序(參照圖5)的情況下,如圖13(e)所示,如果流動供應多 個組合部件9以及同軸電纜2與環101連接的元件,則能夠 更容易地處理多個組合部件9。 圖19是從插座取出信號SMD端子以及接地SMD端子 的部份的放大立體圖。 如該圖19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信號SMD端子81 和接地SMD端子7 1,以規定的間隔δ在它們的表面相互 相對的狀態下從插座4突出。 具體說,信號SMD端子81的上半部份81a和接地 -22- 200845515 SMD端子71的上半部份71a,相互大體平行在前後方向上 相對,它們的間隔爲δ。 接地SMD端子7 1,上半部份7 1 a的尖端側向側方彎 曲,繞過信號SMD端子81的寬度變窄的尖端部份81b,因 此,該尖端部份8 1 b和接地SMD端子7 1的尖端部份7 1 b在 橫排的狀態下大體平行配置,分別在基板(未圖示)上SMD 組裝。 從上述可知,根據本實施方式,接地接點6形成爲相 鄰的接地接點6側開放的大致U形的截面,能夠以在該開 放側接地接點6的壁部不存在的厚度,以至少相應該壁部 的壁厚減小接地接點6的排列間距。亦即,以能夠更加縮 短配置接地接點6的量,使在該排列方向上外殼部件3、進 而與其結合的插座4、以及具有外殼部件3和插座4的多極 同軸連接器1相應更加小型化。 於是,在這樣的結構中,上述開放側通過相鄰的接地 接點6的底面6 1成爲幾乎被堵塞的狀態。因此,因爲信號 柱體5的外周成爲由接地接點6幾乎包圍的結構,所以通過 該接地接點6能夠確保耐雜訊性,並且能夠抑製信號的相 互干擾。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接地接點6的加固部6 6,除 相鄰的接地接點6側外形成爲包圍外部導體2 3的外側的大 致U形的截面,以在該相鄰的接地接點6側加固部6 6的壁 部不存在的數量,能夠以至少該壁部的壁厚相應減小加固 部66的排列間距。亦即,以能夠更加縮短配置接地接點6 -23- 200845515 的量,使在該排列方向上外殼部件3、進而與其結合的插 座4、以及具有外殼部件3和插座4的多極同軸連接器1相應 更加小型化。 另外,根據本竇施方式,接地殼7形成爲相鄰的接地 殼7側開放的大致U形的截面,以在該開放側接地殼7的 壁部不存在的厚度,能夠以至少該壁部的壁厚相應減小接 地殼7的排列間距。亦即,以能夠更加縮短配置接地殻7的 B 量,使在該排列方向上插座4、進而與其結合的外殼部件3 、以及具有插座4和外殼部件3的多極同軸連接器1相應更 加小型化。 於是,在這樣的結構中,上述開放側通過相鄰的接地 殼7的連接片7 3 (分割壁)成爲幾乎被堵塞的狀態。因此, 因爲信號接點8的外周成爲由接地殻7幾乎包圍的結構,所 以通過該接地殼7能夠確保耐雜訊性,並且能夠抑製信號 的相互干擾。 參 在特開2〇〇4_3 5 5 93 2號公報等中公開的現有的同軸連 接器中,插座信號芯線的一對接觸片和插座芯線用護罩的 一對接觸片,各自的夾持方向成爲同一方向。因此,在插 座信號芯線的一對接觸片具有的開閉的餘量(margin)、和 插座芯線用護罩的一對接觸片具有的開閉的餘量在相同的 方向上重合,結果導致插頭側和插座側的雙方的結合部份 的寬度變大,存在導致同軸連接器的大型化這樣的問題。 特別是,在並列設置多條同軸電纜的多極化的同軸連接器 中,因爲上述結合部份的增加寬度在並列設置方向上累積 -24- 200845515 ’所以無法回避同軸連接器進一步大型化。 該點,根據本實施方式,因爲接地接點6的一對接觸 片63、63的開閉方向和信號接點8的一對接觸片83、83的 開閉方向相互不同,所以可以防止各自的開閉的余量重合 。因此,能夠抑製外殼部件3和插座4雙方的結合部份的寬 度變大,能夠謀求同軸連接器1的小型化。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把用接地接點6的一對 接觸片63、63夾持的接地殼7的一對接觸片72、72形成爲 平板狀,在製造該接觸片72、72時,因爲不需要彎曲帶狀 板的加工素材等的額外的加工,所以部件加工變得容易, 能夠謀求降低製造成本。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因爲在插座4的殼41的表面 41S以及背面41B上形成了避免和接地接點6的接觸片63 的千涉的避讓孔4 1 d,所以可以把該避讓孔4 1 d作爲避免 和接觸片63的干涉的餘量使用,能夠更加薄地形成插座4 ’進而能夠謀求同軸連接器1的小型化。此外,避讓孔4 1 d 也可以在殼41的表面41S以及背面41B中的任何一方上設 置。 該效果’如本實施方式在多極化的同軸連接器1中變 得極爲顯著。亦即,假定把接觸片63、63的開閉方向設爲 同軸電_ 2的排列方向,則要使相互相鄰的極間的接觸片 63彼此不接觸’需要把極間間距設定爲各接觸片63的彎曲 範圍的餘量和絕緣隔壁的厚度那樣寬,但是如果如本實施 方式’把接觸片63、63的開閉方向設在插座4的表背方向( -25- 200845515 厚度方向),則不需要考慮和其他極的短路,可以不需要 絕緣隔壁而設置避讓孔4 1 d,能夠相應地實現薄型化。 在特開2 004-3 5 5 93 2號公報等中公開的現有的同軸連 接器中,在把插頭和插座相互嵌合進行結合後,一般使用 止動螺絲’或使用由與用合成樹脂組成的本體部一體成形 的爪等組成的鎖定機構來維持插頭和插座的結合狀態。 但是,當使用止動螺絲時,產生取出該止動螺絲麻煩 這樣的問題。另外,在用合成樹脂把爪和本體部一體成形 的情況下,有時需要滑模,製造耗時費力,另外特別在多 次離合插頭和插座的情況下,在設置爪的部份有産生永久 應變、折斷、裂縫等的可能。 作爲其對策,考慮在本體部上固定和該本體部份開的 其他的部份例如由金屬片組成的鎖定構件的結構,但是在 那樣的情況下,在拉伸同軸電纜等作用使插頭和插座相互 背離的方向的外力的情況下,需要不使該鎖定構件從本體 部拔出。 該點,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把鎖定臂3 2的舌片3 2 d 壓入插入孔3 1 f,能夠容易地使鎖定臂3 2和外殼3 1 —體化 。然後,該壓入只要使鎖定臂32的嵌合部32a的後端面 32e頂在外殼31的前端面31g上即可,能夠更容易更可靠 地完成。 然後,通過這樣的結構,在從同軸電纜2等對外殻部 件3作用解除和插座4的結合的方向(亦即外殼部件3從插座 背離的方向;X方向)的外力的情況下,因爲從外殻3〗的 -26- 200845515 前端面31g向鎖定臂32的後端面32e作用和該外力相同方 向的力,所以通過該外力能夠抑製鎖定臂32從插入孔31f 拔出而從外殻31分離。 在特開2 0 0 5 - 1 0 8 5 1 〇號公報等中公開的現有的同軸連 接器中,在各個的連接體上設置的導通構件(熱端子以及 地端子),在組裝各個時,成爲即使是任何一個連接體也 都在形成筒狀的地端子的內部隔著絕緣體組裝熱端子的構 造。 因此,在各連接體組裝時,在現有技術中在一個獨立 的地端子的內部嵌合一個獨立的熱端子,每次組裝一個, 與作業工時的增加相結合作業時間增大,必然導致産品單 價的上升。特別,在設置多條同軸電纜的多極化的同軸連 接器中該傾向變得顯著。 該點,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把信號柱體5以及接地 接點6,分SU在環1 〇 0、1 〇 1上連接的狀態下成形組裝,與 把它們分別個別成形每次個別組裝一個的情況比較,因爲 在環100、101上連接,處理容易,而且能夠更容易進行相 互組裝時的定位,所以能夠提高外殻部件3的生産率,能 夠減低製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把信號柱體5先從環1 〇 〇上 分離,通過環1 0 1連接多個組合部件9,但是,也可以代之 爲通過環100連接組合部件9。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因爲通過在環100上連接的 狀態下插入成形絕緣部件5 1,從而能夠對於多個信號柱體 -27- 200845515 5—次設置絕緣體,所以能夠提高外殻部件3的生産率。此 外,絕緣體也可以通過插入成形而在環1 0 1上連接的接地 接點6上固定,也可以在信號柱體5以及接地接點6兩者上 固定。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因爲信號柱體5以及接地接 點6中一方的間距是另一方的整數倍(這裏是1以上的整數) ’所以在組裝外殼部件3時,通過對於信號柱體5和接地接 點6的組裝,使各個的環100、1〇1彼此的相對位置偏離, 進行該倍數的次數(亦即如本實施方式,在接地接點6的間 距(2P)是信號柱體5的間距(P)的二倍時,重復兩次組裝), 能夠用盡雙方,能夠更容易地得到外殼部件3。此外,即 使在信號柱體5的間距是接地接點6的間距的整數倍的情況 下,也能夠得到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環成形工序中的擠壓處 理,能夠更容易而且更迅速地得到具有在尖端部5e的外 圓周面上容易確保大的接觸面積的形狀(多邊形截面的角 部被倒角後的截面)的信號柱體5。另外,因爲通過擠壓處 理環1 00獲得該尖端部形狀,所以與每次磨削或者硏磨一 根插針形成尖端部進行組裝的情況比較,能夠同時進行多 個處理,進一步提高生産率。此外,信號柱體5的尖端部 5c,即使在形成爲圖21(B)所示的大體橢圓形截面或者未 圖示的正圓形截面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同樣的作用和效 果。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近似V形的槽口 52, -28- 200845515 在信號柱體5和同軸電纜2的內部導體21的連接處理時通過 信號柱體5的規定的組裝位置能夠以更好的精度定位該內 部導體2 1,而且容易臨時保持該規定的組裝位置,更加提 高生産率。另外,在用焊錫焊接該部份的情況下,能夠增 大焊錫的接觸面積,能夠抑製導通不良。 在特開2004-3 5 5 93 2號公報等中公開的現有的同軸連 接器中,信號端子以及接地端子,在從插座突出的部份, 在信號端子的側方配置接地端子,信號端子的表面和接地 端子的表面大體成爲直角。因此,信號端子和接地端子, 儘管在互相比較接近的狀態下從插座突出,然而在該部份 上電容成分的調整或者阻抗的調整困難。 該點,根據本實施方式,因爲信號SMD端子81(的上 半部份81a)和接地SMD端子71(的上半部份71a),在它們 的表面彼此離開規定的間隔δ相互面對的狀態下從插座4 中突出,所以在該相互面對的部份(亦即上半部份7 1 a、 8 1a彼此),通過調整(設定)相互間的距離(δ)或者重合的面 積,能夠比較容易地調整電容成分。因此,能夠更容易地 進行阻抗特性的調整(設定),能夠得到能夠更加提高耐雜 訊性、抑製信號間的相互干擾的良好的同軸連接器1。 另外,圖20是在涉及本發明的其他的實施方式中的同 軸連接器中,從插座中取出信號SMD端子以及接地SMD 端子的部份的放大立體圖。此外,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同軸 連接器1 Α具有和上述同軸連接器1同樣的構成部件。因此 ,給這些同樣的構成部件賦予共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 -29 - 200845515 明。此外,在圖20中,爲方便起見,省略插座4的殼41和 絕緣體42。在使信號接點8以及接地殼7露出的狀態下表示 〇 即使在圖20所示的實施方式的同軸連接器1 A中,接 地SMD端子71,也和一個接觸片72(在圖20中上側)的長 方向端部一體形成,在該接觸片72的基端部大體彎曲成直 角方向而形成上半部份7 1 a。但是,該上半部份7 1 a,在分 B 叉爲兩股各自彎曲成曲柄形後向接觸片72延伸設置方向彎 曲,和接觸片72大體平行地突出形成寬度變窄的兩個尖端 部份7 1 b。 然後,成爲兩股的各尖端部份71b跨越信號SMD端 子8 1的尖端部份8 1 b配置。亦即,在多極化的同軸連接器 1 A中,對於各極在接地SMD端子71的尖端部份71b的兩 側配置信號SMD端子81的尖端部份81b的結構,沿同軸 電纜的排列方向排列。 • 此外,即使在這樣的結構中,信號SMD端子81的上 半部份8 1 a和接地SMD端子7 1的上半部份7 1 a之間也設定 間隔δ。 從上述可知,根據圖20所示實施方式,因爲在信號 SMD端子8 1的尖端部份8 1 b的兩側配置分成兩股形狀的接 地SMD端子7 1的尖端部份7 1 b,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耐雜 訊性,進一步抑製信號間的相互干擾。於是,這樣的結構 ,在多極同軸連接器中,在個別設定接地電位的情況下, 能夠更加可靠地抑製信號間的相互干擾。 -30- 200845515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合適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不 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而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例如’作爲導通構件的信號柱體5、接地接點6、接地 殼7以及信號接點8,能夠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而根據目的 作爲其他形狀得到。另外,作爲同軸電纜連接體的外殼部 件3或者作爲固定側連接體的插座4,當然不限於那些形狀 或者構造’只要是保持以及保護內部的導通構件並且能夠 相互離合的構造即可。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舉例表示出鎖定臂在同軸 電纜連接體的本體部上設置的情況,但是,本發明即使對 於該鎖定臂在固定側連接體的本體部上設置的同軸連接器 也同樣可以實施。但是,該種情況下的離開方向,是把固 定側連接體作爲基準、該固定側連接體從同軸電纜連接體 離開的方向。 另外,即使對於連接同軸電纜連接體彼此的構造,同 樣能實施本發明。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整 體立體圖。 圖2是取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 內的一部份表示的立體圖。 圖3是作爲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 的同軸電纜連接體的外殼部件(housing block)中包含的外 -31 - 200845515 殻的立體圖。 圖4是作爲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 的同軸電纜連接體的外殼部件內包含的組合部件的立體圖 〇 圖5是從裏面側觀察對於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 極同軸連接器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即外殼部件內包含的外殼 插入組合部件的狀態的立體圖。 B 圖6是在中間部切斷放大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 極同軸連接器的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receptaele)的截面 立體圖。 圖7是作爲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 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即外殼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從外側觀察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 軸連接器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即外殼部件上組裝鎖定臂的樣 子的重要部份立體圖。 φ 圖9是從內側觀察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 軸連接器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即外殻部件上組裝鎖定臂的樣 子的重要部份立體圖。 圖10是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 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內包含的殻(Shell)的立體圖。 圖1 1是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 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內包含的絕緣體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將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 器的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內包含的殼和絕緣體組裝起來的 -32- 200845515 樣子的立體圖。 圖13是按照(a)〜(e)的順序表示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 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即外殼部件內包 含的導通構件以及同軸電纜的元件的製造工序的說明圖。 圖14是按照圖14A〜圖14C的順序表示在本發明的一 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即外殼部 件內包含的兩個導通構件以及同軸電纜的組裝過程的立體 圖。 圖15是按照(a)〜(e)的順序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 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的製造工序的 說明圖。 圖16是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 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中包含的接地殼的組裝工序的放大立 體圖。 圖1 7是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 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中包含的信號接點的組裝工序的放大 立體圖。 圖18是表示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 器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即外殼部件中包含的信號柱體和接地 接點的組裝工序的放大立體圖。 圖1 9是從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器的 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取出信號端子以及接地端子的部份的 放大立體圖。 圖2 0是從本發明的其他的實施方式中的多極同軸連接 -33- 200845515 器的固定側連接體即插座取出信號端子以及接地端子的部 份的放大立體圖。 圖21是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同軸電纜連接體即 外殼部件中包含的信號柱體的截面圖,圖21A是圖13的 XXI-XXI截面圖,圖21B是變形例中的和圖13的χχι·χχι 截面同等位置的截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多極同軸連接器 2 :同軸電纜 3 :外殼部件 4 :插座 5 :信號柱體 5 a ·尖端 5b :基端部 5 c :尖端部 6 :接地接點 7 :接地殻 8 :信號接點 9 :組合部件 2 1 :內部導體 22 :絕緣體 23 :外部導體 24 :護套 -34- 200845515 31 :外殼 3 1 a :插入孔 3 1 b :組裝突起 3 1 c :階梯部 3 1 d :導塊 3 1 e :卡鎖凹部 3 1 f :插入孔 3 1 g :前端面 3 1 Μ :嵌合部 3 2 :鎖定臂 3 2 a ·欺合部 3 2b :卡鎖部 3 2c :割出爪 32d :舌片 3 2 e :後端面 41 :殼 4 1 a :切口部 4 1 b :卡鎖孔 4 1 c :卡鎖片 4 1 d :避讓孔 4 1 S :表面 4 1 B :背面 42 :絕緣體 42a :插入形狀 -35 200845515 4 2ain :內側孔 4 2 a o u t :外側孔 42b :筒部 42c :定位突起 42d :爪部 5 1 :絕緣部件 5 1 a :隆起部 5 1 b :隆起部 52 :槽口 61 :底面 62 :側面 6 3 :接觸片 64 :固定爪片 65 :固定爪片 6 6 :加固部 67 :固定爪片 6 8 :割出片 71 :接地SMD端子 7 1 a :上半部份 7 1 b :尖端部份 72 :接觸片 73 :連接片 74 :鋸齒部 81 :信號SMD端子 200845515 8 1 a :上半部份 8 1 b :尖端部份 82 :底面 8 3 :接觸片 84 :導片 8 5 :嵌合片 8 6 :鋸齒部 100 :環 101 :環 102 :環 103 ··環 P :極間間距 5 :距離 C :切斷部 -37-

Claims (1)

  1. 200845515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多極同軸連接器,包含: 同軸電纜連接體,其彼此平行地配置了多個信號柱體 與接地接點的組合,該信號柱體連接至同軸電纜的內部導 體,該接地接點經由絕緣體外嵌在該信號柱體並連接至外 部導體;和 固定側連接體,其彼此平行地配置了多個信號接點與 φ 接地殼的組合,該信號接點具有信號端子,該接地殼具有 接地端子, 該同軸電纜連接體和該固定側連接體彼此耦合,藉此 使該信號柱體和該信號接點形成導通,並且使該接地接點 和該接地殻形成導通,使該內部導體和該信號端子形成導 通,並且使該外部導體和該接地端子形成導通,其中 該接地接點的橫截面形成大致U形,其中相鄰的接 地接點側是開放的。 •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該多極同軸連接器,其 中, 該接地接點包括從該外部導體的外側按壓並固定的加 固部,該加固部的橫剖面形成大致U形,該U形除了該 相鄰的接地接點側之外是包圍著該外部導體的外側。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該多極同軸連接器,其 中, 該接地殼的橫截面形成大致U形,其中相鄰的接地 殼側是開放的。 -38- 200845515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該多極同軸連接器,其 中, 該信號接點包括一對接觸片,該對接觸片從兩側以排 斥力夾持該信號柱體, 該接地殼經由絕緣體外嵌在該信號接點,該接地殻被 以排斥力夾持在該接地接點的一對接觸片之間, 該接地接點的該對接觸片的開閉方向、與該信號接點 的該對接觸片的開閉方向彼此不同。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該多極同軸連接器,其 中, 被夾持在該接地接點的該對接觸片之間的該接地殼的 接觸部份形成爲平板狀。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該多極同軸連接器,其 中, 該接地接點的該對接觸片的開閉方向爲該固定側連接 體的表背方向,且避免和該接觸片干涉的避讓孔形成在該 固定側連接體的表面及背面其中至少一者內。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該多極同軸連接器,其 中, 該信號端子和該接地端子從該固定側連接體突出,且 它們的表面以預定的距離彼此相對向。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該多極同軸連接器,其 中’該接地端子與該信號端子相對向的尖端部份形成分叉 ’且該等分叉部的各尖端部份跨越該信號端子而配置。 •39- 200845515
    9. 一種同軸電纜連接體,其是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 該多極同軸連接器的同軸電纜連接體。 10. —種固定側連接體,其是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 該多極同軸連接器的固定側連接體。 -40-
TW097108879A 2007-03-14 2008-03-13 Multi-pole coaxial connector TWI367609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5689A JP4380717B2 (ja) 2007-03-14 2007-03-14 同軸コネクタ
JP2007065755A JP4305536B2 (ja) 2007-03-14 2007-03-14 多極同軸コネクタ
JP2007065754A JP4314589B2 (ja) 2007-03-14 2007-03-14 多極同軸コネクタ
JP2007065743A JP4314588B2 (ja) 2007-03-14 2007-03-14 同軸ケーブル接続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65692A JP4305535B2 (ja) 2007-03-14 2007-03-14 同軸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5515A true TW200845515A (en) 2008-11-16
TWI367609B TWI367609B (en) 2012-07-01

Family

ID=39455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8879A TWI367609B (en) 2007-03-14 2008-03-13 Multi-pole coaxial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07944B2 (zh)
EP (1) EP1970997B1 (zh)
KR (1) KR100968327B1 (zh)
AT (1) ATE483261T1 (zh)
DE (1) DE602008002779D1 (zh)
TW (1) TWI3676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9816B2 (ja) * 2007-08-31 2011-11-0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86330B2 (ja) * 2008-10-07 2013-04-17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同軸多極コネクタ
JP5433322B2 (ja) 2009-06-30 2014-03-05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コネクタ、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及び半導体試験装置
US7927144B2 (en) * 2009-08-10 2011-04-1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terlocking plates
US7850489B1 (en) 2009-08-10 2010-12-1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US7909646B2 (en) * 2009-08-10 2011-03-2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lectrical carrier assembly and system of electrical carrier assemblies
US7997933B2 (en) 2009-08-10 2011-08-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US8187035B2 (en) * 2010-05-28 2012-05-29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WO2013062823A1 (en) * 2011-10-25 2013-05-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U2012357640B2 (en) * 2011-12-23 2016-12-0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Telecommunications cabling system,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odule and shielding interface therefor
JP5903726B2 (ja) * 2012-12-27 2016-04-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
KR101575441B1 (ko) * 2013-12-30 2015-12-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알에프 커넥터 조립체
US9293874B2 (en) * 2014-06-17 2016-03-2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High speed radio frequency connector
JP6443433B2 (ja) * 2016-12-22 2018-12-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3979U (ja) 1982-01-29 1983-08-04 エスエムケイ株式会社 ロツク付コネクタ
JPH02291679A (ja) * 1989-02-10 1990-12-03 C R T:Kk 同軸ケーブル用プラグ
US4975066A (en) * 1989-06-27 1990-12-04 Amp Incorporated Coaxial contact element
JP2704305B2 (ja) 1990-03-15 1998-01-26 日本エー・エム・ピー株式会社 高周波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597637Y2 (ja) 1992-09-09 1999-07-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553012Y2 (ja) 1993-04-23 1997-11-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H07122335A (ja) 1993-10-20 1995-05-12 Minnesota Mining & Mfg Co <3M> 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US5807126A (en) 1996-11-05 1998-09-15 Itt Industries, Inc. Low profile connector system
JP3446989B2 (ja) * 1997-05-29 2003-09-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6227882B1 (en) 1997-10-01 2001-05-08 Berg Technology, Inc.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isolation in a condensed area
US5913694A (en) * 1997-11-18 1999-06-22 Osram Sylvania Inc.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2042990A (ja) * 2000-07-21 2002-02-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シールド端子
US6540559B1 (en) 2001-09-28 2003-04-0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with staggered contact pattern
US6746277B2 (en) * 2001-12-05 2004-06-0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JP3841348B2 (ja) 2003-02-25 2006-11-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グラウンド構造
JP3848300B2 (ja) 2003-05-28 2006-11-22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コネクタ
JP2005108510A (ja) 2003-09-29 2005-04-21 Clarion Co Ltd 多極型高周波同軸コネクタ
JP2005294034A (ja)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2005294036A (ja)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94035A (ja)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4028525B2 (ja) 2004-06-25 2007-12-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039408B2 (ja) 2004-08-18 2008-01-3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4360364B2 (ja) 2005-08-26 2009-11-1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384306B2 (en) 2006-07-26 2008-06-1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F connector with adjacent shielded modu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70997A2 (en) 2008-09-17
KR20080084638A (ko) 2008-09-19
US20080227334A1 (en) 2008-09-18
EP1970997B1 (en) 2010-09-29
DE602008002779D1 (de) 2010-11-11
US7607944B2 (en) 2009-10-27
EP1970997A3 (en) 2009-10-21
TWI367609B (en) 2012-07-01
ATE483261T1 (de) 2010-10-15
KR100968327B1 (ko) 2010-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845515A (en) Multi-pole coaxial connector
EP0490078B1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314589B2 (ja) 多極同軸コネクタ
US7070440B1 (en) Coaxial cable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JP3592560B2 (ja) コネクタ組立部品
JP3059432B1 (ja) 同軸コネクタ
US20100055998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a wire connected with a terminal fitting
JP4380717B2 (ja) 同軸コネクタ
US10756478B2 (en)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electric wire to terminal
US11018445B2 (en) Terminal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ubular shaped body portion
JP4068092B2 (ja) 多極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て方法
JP508693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7001203B2 (en) Piercing terminal for coaxial cable
KR200420046Y1 (ko) 조인트 커넥터
KR102338051B1 (ko) 동축 커넥터 및 동축 케이블을 구비한 동축 커넥터
JP4314588B2 (ja) 同軸ケーブル接続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228429B (zh) 带端子电线及连接器
JP4305536B2 (ja) 多極同軸コネクタ
JP728069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02325325A (ja) 配線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40248456A1 (en) End-processing structure of flat cable and method of end-processing of flat cable
JPH1055837A (ja) 雌側端子金具
CN115084893A (zh) 端子配件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JP2024013285A (ja) シールド受け部材およ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04022170A (ja) 雌型接続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