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37479A - Optical recording material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recording material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37479A
TW200537479A TW094105900A TW94105900A TW200537479A TW 200537479 A TW200537479 A TW 200537479A TW 094105900 A TW094105900 A TW 094105900A TW 94105900 A TW94105900 A TW 94105900A TW 200537479 A TW200537479 A TW 2005374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represented
optical recording
carbon atoms
metal compl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05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shi Miyazawa
Hideyuki Kubo
Hideki Nagano
Hironori Ot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hem Corp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Hitachi Maxel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hem Corp,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Hitachi Maxell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he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537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3747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67/00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e.g. the dyeing or printing properties of dyestuffs without chemical reactions, e.g. by treating with solvents grinding or grinding assistants, coating of pigments or dyes; Process features in the making of dyestuff preparations; Dyestuff preparations of a special physical nature, e.g. tablets, films
    • C09B67/0033Blends of pigments; Mixtured crystals; Solid solutions
    • C09B67/0041Blends of pigments; Mixtured crystals; Solid solutions mixtures containing one azo dy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67/00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e.g. the dyeing or printing properties of dyestuffs without chemical reactions, e.g. by treating with solvents grinding or grinding assistants, coating of pigments or dyes; Process features in the making of dyestuff preparations; Dyestuff preparations of a special physical nature, e.g. tablets, films
    • C09B67/0033Blends of pigments; Mixtured crystals; Solid solutions

Description

200537479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光記錄材料等,更詳細而言係有關對應 ^ 藍色雷射之光記錄材料等。 【先前技術】 先前爲了使CD-R/RW、DVD-R/RW、MO等各種光學 φ 記錄媒體具有大容量情報記憶容量及易隨機存取,己普遍 認知以電腦般情報處理裝置作爲外部記憶裝置。其中又以 代表CD-R及DVD-R之有機色素系光學記錄媒體,易以 低成本製造之優越性而受注目。 又’爲了增加處理情報量而寄望於提高媒體之記錄密 度。近年來提倡使用已顯著開發之藍色雷射等振動波長較 短(以下稱爲短波長)雷射光的可高密度記錄再生之光學記 錄媒體。 # 但一般市售之CD-R及DVD-R等光學記錄媒體係設 計爲,例如CD-R適用波長78 0nm之雷射光記錄再生及, DVD-R適用波長600nm至700nm之雷射光記錄再生。故該 ^ 適用波長較長之雷射光進行光學記錄再生用之光學媒體會 有,使用較短波長之雷射光記錄再生時,反射率較低而無 法記錄再生之問題。 因此出現既使適用該短波長之雷射光記錄再生的光學 記錄媒體之記錄層中,所使用的有機色素化合物也具有波 長比先前之雷射光短的吸收特性之色素及記錄層使用該色 200537479 (2) 素之光學記錄媒體的檢討報告(參考專利文獻1)。另有記 錄層含有特定分子構造之喹諾酮化合物的光學記錄媒體報 " 告(參考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 )。 ’ 專利文獻1 :特開2 00 1 -0969 1 8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開2 00 1 -2 8 74 66號公報 專利文獻3 ··特開2 003 - 1 2 7542號公報 φ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有關利用藍色雷射光之光學記錄媒體的記錄用色素所 要求之性能中除了上述反射率外,製作碟片時當然要求記 錄敏感度、塗布於基板上時之塗膜性、保存安定性、耐光 性等各種性能。但同時滿足這些特性之藍色雷光用記錄用 色素尙未實現。 爲了提升上述記錄層之記錄特性,而檢討CD-R及 # DVD-R等以隨意比率使具有補助特定之性質的添力卩劑混 合色素的方法等。 «Γ 但無損適用短波長雷射光記錄再生之光學記錄媒體中 ^ ,記錄層所使用之有機色素化合物的記錄敏感度,而能提 升記錄特性之最佳添加劑及添加量尙未發現,故無法實現 塗布於基板上時,具高水準之塗膜性、保存安定性、耐光 性等的有機色素系光學記錄媒體。 本發明係可解決開發利用藍色雷射之光學記錄媒體等 之光記錄材料時所有問題的發明。特別是本發明既使單獨 -6- 200537479 (3) 針對,例如耐光性低於3 0 %之多數藍色雷射用的記錄用色 素,也能將耐光性提升至3 0%以上。 ^ 即,本發明之目的爲,提供可利用短波長之藍色雷射 : 記錄再生的高水準之光記錄材料。 又’本發明另一目的爲,提供能利用短波長之藍色雷 射記錄再生的光學記錄媒體。 φ 解決課題之方法 經本發明者等專心檢討後發現,組合對藍色雷射具高 敏度性且吸收極大之波長爲3 40nm至440nm的化合物及, 特定金屬錯合物,可得符合高水準耐光性等的光記錄材料 ,而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光記錄材料,其特徵爲,含有 最大吸收波長(Amax)爲340nm以上440nm以下之有機色 素化合物 A及,最大吸收波長(又max)爲5 00nm以上 Φ 900nm以下之金屬錯合物B,且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含量 多於金屬錯合物B之含量,以下列式算出之耐光性X爲 籲 3 0 %以上。 耐光性 X = {(11 /1 〇) X 1 0 0 } (式中,1〇爲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混合物利 用分光光度計測得的膜之吸收光譜中,波長3 4 0nm至 4 4 0 n m中所存在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i爲對有機色素化 200537479 (4) 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混合物之膜進行光照射處理後, 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得的膜之吸收光譜中,波長3 40nm至 44 0nm所存在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 秦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有機色素化合物A爲, 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得的膜之吸收光譜中,存在於波長 3 4 0nm至440nm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IAG)及,對有機色素 化合物A之膜進行光照射處理後測得之膜的吸收光譜中 φ ,存在於波長3 40nm至440nm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IA1)算 出之耐光性x={(IA1/IA())xl00}低於30%時,可更進一步發 揮本發明之效果。 又,耐光性X,較佳由下列操作步驟算出。 (操作步驟) (步驟1)將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 溶液旋轉塗布於透明基板上,得色素塗布碟片。 • (步驟2)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波長3 00nm至900nm中 ’步*驟1所得之色素塗布碟片的吸收光譜,並以存在於波 長34〇11仍至44〇11111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爲1〇。 (步驟3)利用氙燈以2 5 0 W/m2對步驟1所得之色素塗布 碟片進行8小時光照射處理後,同步驟2之條件測定吸收光 譜’並以存在於波長34〇nm至440nm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 爲11 〇 (步驟4)由步驟2之(1〇)及步驟3之(1〇算出{(l/I^xlOO} 200537479 (5) 又’步驟中之「溶液」係指,含有吸收極大之吸光度 爲0.1至1.0的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固體成 ^ 分的液體。 ‘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因波長340nm至440nm 以下具有最大吸收波長(λ max)之有機色素化合物A中含 有金屬錯合物B,故可彌補有機色素化合物A較弱之耐光 性。其主要原因爲,金屬配位時比未配位時更能提高耐光 鲁 性’故金屬錯合物B之耐光性較強。 特別是本發明之短波長領域中,金屬錯合物B於有機 色素化合物A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附近,具有微弱吸 收帶,因此推斷可保護或遮掩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吸收 帶的光惡化程度。又,該 ''弱吸收帶〃係來自金屬離子與 配位基之相互作用的較小吸收,或配位基之較弱吸收帶, 該吸收帶又以其光學性或熱性安定爲佳。
另外金屬錯合物B具有容積大於有機色素化合物A # 之立體構造,例如單獨之有機色素化合物A易形成結晶 化構造,而金屬錯合物B爲適當分散之非晶質狀,故推斷 ♦ 可提升塗膜性。 > 就耐光性及塗布性觀點等,上述金屬錯合物B較佳爲 偶氮系金屬錯合物,或靛苯胺系金屬錯合物。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特徵爲偶氮系金屬錯合物爲 下列一般式(I)所示之偶氮化合物及金屬離子的金屬錯合 物時,可提升塗布於基板上之塗膜性、保存安定性、耐光 性、記錄敏感度等記錄特性。 -9- 200537479 (6)
(式(I)中,環A爲碳原子及氮原子所形成之含氮雜芳香環 ,X L爲脫離L時可使X爲陰離子而能金屬配位之取代基 ,Ri及R2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直鏈或支鏈烷基、環狀烷 基、芳烷基或鏈烯基,且各自相鄰之取代基們或相互間可 形成縮合環。R3、R4及R5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至 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2至 12之直鏈或支鏈烯基、碳數7至18之芳烷基、碳數1至12 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 、單環飽和雜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锍基、羥基、甲 醯基、-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 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 示羧酸酯基、-〇C〇R4G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 基甲醯基、-so2R43所示磺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 、-S〇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so3r47所示磺酸酯基 、-NHSO2R48 所不礦胺基(但 R34、R37、R38、R39、尺40、 R43、R44、R47、R48各自獨立爲烴基或雜環基,R35、R36 、R4l、R42、R45、尺46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 ))。 一般式(I)所不偶氮化合物較佳爲’環 A爲5至6員環 之單環或2縮環的含氮雜芳香環,XL爲羥基、磺酸基、醯 胺基、磺胺基、锍基、羧基’ R1及R2各自獨立爲碳數1至 -10- 200537479 (7) 1 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 2之環狀烷基、碳數7至1 2 之芳烷基,且各自相鄰之取代基們或相互間可形成飽和縮 合體,R3、R4及R5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至8之直鏈 • 或支鏈烷基、碳數7至12之芳烷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 鏈烷氧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單環之5至6 員環的飽和雜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锍基、羥基 、-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 • 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羧 酸酯基、-OCOR40所不釀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 基、-S02R43所示磺醯基、-so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nhso2r48所示磺胺基。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靛苯胺系金屬錯合物較 佳爲,下列一般式(II)所不化合物、金屬離子及隨意之陰 離子所形成的金屬錯合物。
(式(Π)中’ R0及R7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直鏈或支鍵院其 、環狀烷基、芳烷基、鏈烯基,且各自相鄰之取代基們或 相互間可形成縮合環。R 8至R ! 6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 -11 - 200537479 (8) 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2 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烯基、碳數7至18之芳烷基、碳數1至12 ’ 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 • 、飽和或不飽和雜環基、碳數6至1 8之芳基、鹵原子、硝 基、氰基、疏基、經基、甲醯基、-COR34所不醯基、_ 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 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ocor40所 φ 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S02R43所示磺 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 、-S03R47所示磺胺基、-NHS02R48所示磺胺基。(但R34、 R37 、 R38 、 R39 、 R40 、 R43 、 R44 、 R47 、 R48各自獨立爲烴基 或雜環基,R35、R36、R4】、R42、R45、R46各自獨立爲氫 原子、烴基或雜環基))。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所使用之隨意的陰離子 較佳爲1價之單嚙配位基。 Φ 又,金屬錯合物B較佳爲,具有2價或3價之過渡金屬 離子的金屬錯合物。該過渡金屬較佳爲,鎳、鈷、銅、鐵 、鋅、鉑、鈀及錳群中所選出之物。 >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有機色素化合物A爲 r -吡喃酮系有機色素、r -硫吡喃酮系有機色素、r -1, 1 - 一鑛基硫吼喃嗣系有機色素、τ - D[;L Π定酮系有機色素、 香豆素系有機色素、_諾酮系有機色素及1-硫香豆素系有 機色素中所選出之化合物。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r -吡喃酮系有機色素 -12- 200537479
係由下列一般式(111)及(IV)所示化合物(一般下列一般式 (III)及(IV)中’ z = o之物稱爲吡喃酮,z = s之物稱爲硫吡 喃酮、Z = S〇2之物稱爲二羰基硫吡喃酮,Z = N之物稱爲吡 啶酮)中所選出。
(式(III)及式(IV)中,r17至112()及R17,至r2〇,各自獨立爲氫 原子、碳數1至1 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 2之環狀烷 基、碳數2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烯基、碳數7至18之芳院基、 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 硫基、飽和或不飽和雜環基、碳數6至1 8之芳基、歯原子 、硝基、氰基、锍基、羥基、甲醯基、-COR34所示釀基 、-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 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 -13- 200537479 (10) OCOR4〇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不胺基甲醯基、"* S02R43所示磺醯基、_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 " 所示胺磺醯基、-S03R47所示磺胺基、-NHS〇2R“所示磺胺 ^ 基(但 R34、R37、R38、R39、R4〇、R43、R44、R47、R48 各 自獨立爲烴基或雜環基,R35、R36、R4I、R42、R45、R46 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 又,R17 及 R18、R19 及 R20、Rl7,及 Rl8’、Rl9·及尺20’ φ 可各自縮合形成烴環或雜環構造,且該烴環或雜環可具有 取代基)。Xi爲電子吸引性基,X2爲氫原子或-Q-Y(Q爲直 接鏈結、碳數1至2之伸烷基、伸芳基或雜伸芳基,Y爲電 子吸引性基,且該伸烷基、伸芳基或雜伸芳基可具有Y 以外之隨意取代基)。環C可爲C = 0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碳 環式酮環或雜環式酮環。Z及Zf各自爲- 0-、-s-、-S〇2_ 、-NR2^(R21爲氫原子、可取代之烴基、可取代之雜環基 、氰基或羥基)、-NR22R23所示胺基(R22、R23各自獨立爲 • 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或-COR24(R24爲烴基或雜環基)、-C〇R25(Rm爲烴基或雜環基)所示醯基)。 又,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香豆素系有機色素 (下列構造式中x = o)、喹諾酮系有機色素(下列構造式中 X = NR33)、1-硫香豆素系有機色素(下列構造式中x = s)如 下列一般式(V )所示化合物。 -14- 200537479 (11)
(式(V)中,X 爲-〇-、-S-、-NR33-。R26、R27、R28、R29、 R30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 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2至12之直鏈或支鏈鏈烯基、碳 數7至18之芳烷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 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碳數6至18之芳基、飽和或 不飽和雜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毓基、羥基、甲醯 基、-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 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 羧酸酯基、-〇COR4G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 醯基、-S02R43所示磺醯基、_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酿基、-NHS02R47所不磺胺基; R31、R32、R3 3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直鏈或支鏈烷基 '環狀院基、芳院基、直鏈或支鏈鏈儲基、醯基’且R26 至R3 3中2相鄰物可鏈結形成飽和烴環或飽和雜環)。 (但 R34、R37、R38、R39、R40、R43、R44、R47、R48 各自獨立爲烴基或雜環基’ R35、R36、R41、R42、R45、 R46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 一般式(V)較佳爲,X 爲-0-或-NR33-’ R26、R27、R28 、R29、R3G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 -15- 200537479 (12) 基、碳數3至8之環狀烷基、碳數7至12之芳烷基、碳數1至 8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硫基、 - 碳數6至12之芳基、飽和或不飽和之單環或2縮合環的雜環 ^ 基、鹵原子、硝基、氰基、锍基、羥基、甲醯基、-cor34 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 、-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 、-OCOR4〇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φ nhso2r48所示磺胺基。 又,一般式(V)較佳爲,R31、R32、R33各自獨立爲, 碳數1至1 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 2之環狀烷基、碳 數7至18之芳烷基,R29及1131、113()及R32中一方或雙方具 有形成飽和烴環或飽和雜環之構造。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金屬錯合物B又以能阻 礙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結晶化爲佳。 另外,金屬錯合物B之分解開始溫度較佳爲,低於有 • 機色素化合物A之分解開始溫度。 ^ 其次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光學記錄媒體,其特徵爲,具 有基板及設於基板上可利用光記錄再生情報之記錄層,且 記錄層含有上述光記錄材料。 該光學記錄媒體記錄再生情報所使用之光較佳爲,波 長350nm至53〇ηηι之雷射光。 又以測定記錄層所含光記錄材料之金屬錯合物B的吸 收強度下,測定記錄層之膜厚及管理膜厚爲佳。
本發明適用之光記錄材料中,、、最大吸收波長(A •16- 200537479 (13) max)〃係指氯仿溶液或甲醇溶液中測得的吸收極大之波長 ’且無論任何溶液中最大吸收波長(又max)可爲波長3 40nm 以上440n m以下,或500nm以上900n m以下。但光記錄材 ^ 料形成膜狀時,由氯仿溶液或甲醇溶液中測得之極大吸收 値會有-1 0 n m至1 0 n m變動値。 又’本發明試驗方法中所記載之 '、吸收極大〃同上述 爲’形成膜狀光記錄材料時之吸收極大。本發明之「吸收 # 光譜」係指,「形成膜狀試驗片時測定之吸收光譜」。「 形成膜狀」試驗片之方法如,上述計算耐光性X時之操作 步驟中調製「色素塗布碟片」的方法。 發明之效果 因此本發明可提供,利用短波長之藍色雷射可記錄再 生的高水準之光記錄材料。 #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下面將詳細說明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形態(以下稱爲發 明之實施形態)。又,本發明非限於下列實施形態,於其 η 要旨之範圍內可變形實施。所使用之圖面係說明本實施形 態用,非表示實際大小用。
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記錄材料爲,含有最大吸收波長 (λmax)爲340nm以上 440nm以下之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 ,最大吸收波長(Amax)爲5 0 0nm以上900nm以下之金屬 錯合物B,且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含量多於金屬錯合物B -17- 200537479 (14) 之含量,以下列式算出之耐光性x爲3 0%以上之含有機色 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物。 耐光性 X = {(11 /1 〇) X 1 0 0 } (式中,1〇爲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 屬錯合物B混合物時所得膜之吸收光譜中,存在於波長 φ 340nm至440nm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爲對有機色素化 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混合物之膜進行光照射處理後, 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時所得膜之吸收光譜中,存在於波長 3 4 0 n m至4 4 0 n m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 又,耐光性X係由下述操作步驟算出。 (操作步驟) (步驟1)將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 Φ 溶液旋轉塗布於透明基板上,乾燥後得色素塗布碟片。 (步驟2)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波長3 00nm至900nm中 步驟1所得之色素塗布碟片的吸收光譜,並以存在於波長 340nm至440nm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爲1〇。 (步驟3)利用氙燈以25 OW/m2方式照射步驟1所得之色 素塗布碟片8小時進行光照射處理後,同步驟2之條件測定 吸收光譜,並以存在於波長3 40nm至44〇nm之吸收極大的 吸光度爲11。 (步驟4)由步驟2之1〇及步驟3之I!算出{(IJIOxlOO}。 -18- 200537479 (15) 如上述般其(a)可提升記錄敏感度等記錄特性、(b)提 升耐光性及(c)光學記錄媒體塗布於基板時之塗膜性。 • 又,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爲 • 3 4 Onm以上44 0 nm以下時,於藍色雷射波長或可具有適當 吸收性。因此使用有機色素化合物A時,可得適用藍色 雷射的具有記錄敏感度之光學記錄媒體。有機色素化合物 A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超出該範圍時會有,因吸收太 _ 少而無法充分記錄,或吸收太大而無法得到充分反射率之 問題。 就(a)而言,爲了使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金屬錯合物B 不直接影響關係記錄再生之有機色素化合物A,其吸收光 譜中最大吸收波長(λ max)—般需爲500nm以上,較佳爲 5 5 0nm以上,更佳爲620nm以上,特佳爲680nm以上,且 一般需爲900nm以下,較佳爲8 5 0nm以下,更佳爲800nm 以下般可視光至近紅外光領域具有最大吸收波長(λ max) φ 。又,重量比需爲有機色素化合物Α>金屬錯合物Β,非 爲該情形下,波長不同之成分會影響記錄特性而可能損害 記錄特性。即,以有機色素化合物Α及金屬錯合物Β之 S 合計量爲1 〇〇重量%時,金屬錯合物之含量需爲40重量y。以 下,較佳爲35重量%以下,更佳爲30重量%以下。 又,因金屬錯合物B具有上述可視光領域之吸收性’ 故推斷金屬錯合物B會吸收該領域之光,而減輕對有機色 素化合物A之光學損失,而達成(b)之目的。 如上述般,首先含有金屬錯合物B係爲了減輕有機色 -19- 200537479 (16) 素化合物A之光學損失。具體而言即,含有金屬錯合物0 時以上述試驗方法測得之耐光性X爲3 0%以上。因此珂# ¥ 考量有機色素化合物A單獨時之耐光性及,金屬錯合物β • 單獨時之耐光性,而決定有機色素化合物Α及金屬錯合 物B之各自含量。 即,單獨使用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材料的耐光性x 低於30%。因此有機色素化合物A單獨時之耐光性X爲’ φ 低於30%範圍內較高之値時,需減少金屬錯合物B之含量 。又,有機色素化合物A單獨時之耐光性X爲,低於3 0% 範圍內較低之値時,需增加金屬錯合物B之含量。故可依 有機色素化合物A單獨之耐光性X程度,而決定金屬錯 合物B之含量。 另外可依單獨使用金屬錯合物B時之耐光性X程度, 而決定金屬錯合物B之含量。即,金屬錯合物B單獨時 之耐光性X較高時含量較少,以確保光記錄材料之耐光性 φ X爲30%以上。 本發明者們推斷光記錄材料之耐光性X與金屬錯合物 B存在下列關係。即,爲了提升光記錄材料之耐光性X較 * 佳爲利用金屬錯合物B之波長3 0 0nm至400nm附近的 ''弱 吸收帶〃,且該 ''弱吸收帶〃爲,來自金屬離子與配位基 之相互作用的較小吸收帶,或來自配位基之弱吸收帶。又 ,該 ''弱吸收帶〃具有保護或遮掩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 最大吸收波長(λ max)光惡化的效果,且該 ''弱吸收帶〃 深受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 a X)影響。 -20- 200537479 (17) 具體而言即,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 爲短波長側時, ''弱吸收帶〃亦現於短波長側。經本發明 # 者們檢討後發現,耐光性試驗中與色素惡化最有關係之 ‘ 3 5 0 n m至5 0 0 n m附近,特別是4 0 0 n m附近具有 '"弱吸收帶 〃之金屬錯合物B係於比62 Onm長之波長側,更具體爲 6 8 0nm以上具有最大吸收波長(λ max)(參考圖7)。又, 50〇11111至62〇11111具有最大吸收波長(又11^\)之金屬錯合物 φ B的 ''弱吸收帶〃之波長短於3 5 0nm,故多半400nm附近 之吸光度非常小(參考圖8)。 因此使用400nm附近具有 ''弱吸收帶〃,且6 8 0nm以 上具有最大吸收波長(又niax)之金屬錯合物B時,可減少 金屬錯合物B之含量。又,使用5 00nm以上62 Onm以下具 有最大吸收波長(λ m a X)之金屬錯合物B時,會減少提升 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耐光性X的效果,故爲了確保所希 望之耐光性需增加金屬錯合物B之含量。 # 如上述般本實施形態中,會因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 收波長(λ max)及有機色素化合物A本身之耐光性,而使 讎 確保實用性耐光性之金屬錯合物B的重量比有所差異,故 ^ 無法以一定數値表示重量比。因此本實施形態可爲,含有 耐光性必定爲3 0%以上之有機色素化合物Α及金屬錯合物 B 〇 基於上述理由,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 a X )爲5 0 0 n m至6 2 0 n m時較佳爲’以有機色素化合物Α及 金屬錯合物B之合計量爲1 〇 〇重量%時,金屬錯合物B之 -21 - 200537479 (18) 含量爲2 0重量%以上4 0重量%以下。此波長範圍外金屬錯 合物B之含量較佳爲5重量%以上’更佳爲1 0重量%以下。 " 其上限爲40重量%以下。 • 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收波長(又max)爲6 8 0nm以上 9 0 0nm以下時, '、弱吸收帶夕位於4〇〇nm附近,故可以較 少含量確保所希望之耐光性。 又,基於上述理由,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收波長( Amax)與有機色素化合物 A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的差 値較佳爲1 0 0 n m以上,又以1 5 0 n m以上爲佳,更佳爲 200nm以上,特佳爲300nm以上(參考圖10)。其上限爲 500nm,較佳爲450nm,更佳爲400nm。 爲了(c)提升塗布時之塗膜性(製膜性),比較有機色素 化合物A,金屬錯合物B具有容積非常高之構造,因此例 如單獨使用有機色素化合物A時易結晶化之構造,可因 適當分散金屬錯合物B之非晶質狀而阻礙結晶化。 • 又’光記錄材料中金屬錯合物B之含量過小時,將無 , 法提升塗布時之塗膜時、保存安定性、耐光性與記錄特性 。含量過大時會降低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含量,而無法 ' 充分記錄。 另外耐光性X爲0 %時雖其實際使用性,但爲了防止 使用紫外線硬化樹脂貼合或形成被覆層、保護塗層及重覆 再生記錄部時惡化之觀點,一般耐光性X較佳爲3 0%以上 ’又以5 0 %以上爲佳,更佳爲8 0 %以上,特佳爲9 0 °/〇以上 -22- 200537479 (19) 已知評估耐光性之光源,即光照射處理之方法爲,太 陽光曝曬、氙燈光照射等方法(參考I S Ο -1 0 5 - B 0 2 )。例如 以相當於 Wool Scale 5 級(或 European Reference #5)之量 - ,將具有類似太陽光(自然日光)之波長分布的光(一般爲 氙燈)照射樣品時測定(I "Ιο)。又,該光照射處理一般以色 素膜朝向光源側。 本實施形態中可以下列更具體之步驟(1)至(4)求取耐 φ 光性X。 (1 )將有機溶劑中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Α及金屬錯合 物B之物旋轉塗布於透明基板上,乾燥後得色素塗布碟片 〇 (2) 以紫外•可視分光光度計測定波長3 00nm至900nm 中(1)所得色素塗布碟片的吸收光譜,並以波長3 4 0nm至 44 0nm之範圍內吸收極大的吸光度爲1〇。 (3) 耐光性試驗機內利用氙燈以25 OW/m2照射(1)之塗 φ 布碟片,8小時後同(2)之條件測定吸收光譜,並以波長 340nm至440nm之範圍內吸收極大的吸光度爲I!。 # (4)算出(Ii/IiOxlOO作爲耐光性X。 ‘ 下面將更詳細說明(1)至(4)步驟。 (1)之步驟 有機溶劑可爲,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 物B時溶解程度爲分光光度計可驗出吸收,且不會溶解基 板材料之物,並無特別限制。該溶解用溶劑如’醇系溶劑 -23- 200537479 (20) 。更具體如,四氟丙醇、八氟戊醇等。本實施形態之實施 例係使用四氟丙醇。將上述化合物投入有機溶劑後,又以 利用超音波分散器儘可能將固體成分(有機色素化合物A * 及金屬錯合物B)溶解於該有機溶劑中爲佳(以下稱爲溶液) 。多餘之固體成分可過濾去除。其因爲,膜中存在固體成 分時,可能以其爲核產生膜結晶化。 其次將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溶 • 液(本實施形態之實施例中,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 合物B之合計量對溶液重量爲0.6重量%。)塗布於基板上 。該溶液濃度可由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 溶解性決定。 所使用之基板可爲,對可視光確保透明性之物。該基 板如,玻璃基板及樹脂基板,但就兼具溶液之表面張力下 可形成良好之膜觀點,較佳爲樹脂基板。更佳爲對CD及 DVD具實用性之聚碳酸酯基板。所使用之聚碳酸酯基板 的厚度可爲〇.6mm或1.2mm。 又,塗布於基板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爲汎用之光 記錄媒體中記錄層的塗布方法,例如旋轉塗布。使用旋轉 塗布之具體方法如,以8 00rpm回轉厚0.6mm/直徑120mm 圓盤狀之聚碳酸酯基板的同時,將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A 及金屬錯合物B之溶液滴落於圓盤中心部附近而塗布之方 法。此時之溶液濃度及旋轉塗布之回轉數可爲能驗出下無 特別限制,但吸收極大之吸光度較佳爲0. 1以上,更佳爲 0.2以上,特佳爲0.3以上。又以上限爲1.〇而能得到適合記 -24- 200537479 (21) 錄再生之膜厚的條件設定濃度及回轉數爲佳。 塗布後爲了由塗膜中去除有機溶劑需將塗膜乾燥。乾 ^ 燥溫度可爲能使有機溶劑蒸發之溫度並無特別限制,但以 ♦ 6 0 °C 至 1 〇 〇 °C 爲佳。 (2) 之步驟 利用紫外,可視分光光度計測定(1 )所得色素塗布碟 II 片之3 00nm至9 00nm的吸收光譜。所使用之紫外·可視分 光光度計可爲已知裝置。該裝置如日立製作所股份公司製 U- 3 3 00。由3 00nm至900nm之吸收光譜中求取3 4 0nm至 440nm之波長範圍內表現最大吸光度之波長(吸收極大波 長)的吸光度I 〇。 (3) 之步驟 利用氙燈以25 OW/m2照射(1)之色素塗布碟片8小時。 # 氙燈照射例如可使用耐光性試驗機進行。其後同(2)利用 紫外•可視分光光度計測定色素塗布碟片之3 0 0nm至 900nm的吸收光譜,再求取3 4 0 nm至440nm之波長範圍內 表現最大吸光度之波長的吸光度Ii。 (4) 之步驟 使用(2)及(3)所求得之10及卜,由(U/IQxlOO算出耐 光性X。 又’單獨求取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 -25- 200537479 (22) 耐光性x時,可以單獨之有機色素化合物 物B取代倂用之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 響 上述求取耐光性X。 ’ 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金屬錯合物B如, 合物或靛苯胺系金屬錯合物。就光記錄材料 偶氮系金屬錯合物或靛苯胺系金屬錯合物較 。下面將說明該偶氮系金屬錯合物或靛苯胺 • 之具體例。 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金屬錯合物B如 示偶氮色素及金屬離子所形成之偶氮系金屬 般式(II)所示化合物、金屬離子及隨意之陰 金屬錯合物。又,金屬錯合物非限於同種, 之金屬錯合物。 A及金屬錯合 錯合物B,同 偶氮系金屬錯 之用途性,該 佳爲水難溶性 系金屬錯合物 ,一般式(I)所 錯合物,或一 離子所形成的 可使用複數種
一般式(I)所示化合物及金屬係以螯合 鍵形成金屬錯 -26- 200537479 (23) 合物。一般式(I)所示偶氮化合物 較佳爲1 5 0 0以下。 尊 本實施形態中構成金屬錯合物 ^ 能與一般式(I)形成配位能力之物 過渡元素或典型元素,且氧化數不 與偶氮化合物之比並無特別限制, 化合物2配位之構造爲佳。爲了得 0 佳爲,具有2價或3價離子之過渡金 、銅、鐵、鋅、鉑、鈀、錳群中所 一般式(I)所示化合物中環A | 子及氮原子形成含氮雜芳香環。芳 位之位置上具有氮原子之單環或縮 香環。 之分子量一般爲2 0 0 0, B用之金屬可爲’具有 ,並無特別限制,例如 拘。又,錯合物中金屬 但以過渡金屬1 :偶氮 到安疋之錯合物構造較 屬。其中特佳爲鎳、鈷 選出之物。 I,與鍵結環A之碳原 香環之構造可爲,能配 合環,例如下列所示芳
-27- 200537479 (24) CV Q- . a βN〔:卜〔> K二m卜
其中,〇1至D9爲氫原子或可受取代之烷基、醯基。 又,芳香環除了氫原子外可具有隨意之取代基,且該取代 基數及位置並無特別限制。其中環A之構造較佳爲5至6 員環之單環及2縮環,就易合成性及溶解性更佳爲,苯并 噻唑環、苯并噁唑、苯并咪唑啉、咪唑環、噻唑環、噻二 口坐環、三D坐環、11惡π坐環、吡0定環、吡哗環、異D惡哗環。又 ,以螫合鍵鍵結一般式(I)所示偶氮化合物及金屬時,例 如包含下列a及a ’、b及ν之形態。 -28- 200537479 (25) 其中Μ爲中心金屬。
(a) (a·)
下面將說明一般式⑴之Rd R5。 一般式(I)中,1^及R2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甲基、乙 基、η-丙基、異丙基、η-丁基、異丁基、sec-丁基、tert- 丁基等直鏈或支鏈烷基;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等環狀 烷基;苄基、苯乙基等芳烷基;乙烯基、丙烯基、己烯基 等鏈燏基。 該,1^及h所示構造一般可增加烷基鏈部分之碳數 ,及得到後述縮合環構造,而使λ 1Ώ aX位於較長波長側, -29- 200537479 (26) 但過多之碳數並無相對於波長之效果,相反地會降低每克 之吸收強度,而產生生成物無法固體化等問題。 * 因此,1^及R2較佳爲,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 • 、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7至20之芳烷基(該芳香族 環部分可具有隨意之取代基),特佳爲碳數1至8之直鏈或 支鏈烷基、碳數3至8之環狀烷基、碳數7至12之芳烷基。 又,1^及R2中一方或雙方可與相鄰之苯環中的R3或 P R5鍵結形成飽和碳環(縮合環),或R3、R5各自獨立具有氧 原子、硫原子、氮原子等雜原子,且以其前端與Ri、R2 縮合形成或飽和雜環(縮合環)。另外R !及R2可相互鍵結 形成飽和碳環構造(縮合環)。此時可形成除了碳原子以外 含有1至複數個雜原子之飽和雜環(縮合環)。所形成之環( 縮合環)較佳爲5至7員環,更佳5至6員環。又,1^及R2鍵 結形成之環(縮合環),或Ri、R2鍵結苯環所形成之環可鍵 結取代基。 φ 該(-NRiR2)爲環構造時,其例如下列所示之物。
-30- 200537479 (27)
其中D1G至D12爲氫原子或可取代之烷基、醯基。又 ,芳香環可具有隨意之取代基,且於本發明要旨之範圍內 ,該取代基之數量及位置並無特別限制。 R3、R4、R5爲氫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 η-丁基、sec-丁基、tert-丁基、η-庚基等碳數1至12之直鏈 ^ 或支鏈烷基;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金剛烷基等碳數 , 3至12之環狀烷基;乙烯基、丙烯基、己烯基等碳數2至12 之直鏈或支鏈鏈烯基;苄基、苯乙基等碳數7至18之芳烷 秦 基;甲氧基、乙氧基、η-丙氧基、異丙氧基、η -丁氧基、 sec-丁氧基、tert-丁氧基等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 基;甲基硫基、乙基硫基、η-丙基硫基、sec-丁基硫基、 t e r t - 丁基硫基等碳數1至1 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4 _ 哌啶基、嗎啉基等單環之飽和雜環基;氟原子、氯原子 、溴原子等鹵原子;硝基;氰基;锍基;羥基;甲醯基 -31 - 200537479 (28) ;-COR34所不釀基,-NR35R36所不S女基,-NHCOR37所不 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殘 * 酸酯基;-OCOR4〇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酸 • 基;-S02R43所示磺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S03R47所示磺酸酯基;-NHS02R48所示磺胺基。 其中 R 3 4、R 3 7、R 3 8、R 3 9、R 4 0、R 4 3、R 4 4、R 4 7、R 4 8 II 爲烴基或雜環基,K〇5、R36、R41、R42、R45、R46爲氫原 子、烴基或雜環基。 R3 4至R48所示烴基爲,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 η-丁基、sec-丁基、tert-丁基、Π-庚基等碳數1至18之直鏈 或支鏈烷基;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金剛烷基等碳數 3至18之環烷基;乙烯基、丙烯基、己烯基等碳數2至18之 直鏈或支鏈鏈烯基;環戊烯基、環己烯基等碳數3至18之 環狀鏈烯基;苄基、苯乙基等碳數7至20之芳烷基;苯基 # 、甲苯基、二甲苯基、釆基等碳數6至18之芳基。該基之 烷基鏈部分及芳基部分可受如後述能得到烷基鏈部分之取 代共取代。
IV 又,R34至R48所示雜環基可爲,4-哌啶基、嗎啉基、 2 -嗎啉基、暖嗪基等飽和雜環,或2 _呋喃基、2 -吡啶基、 2-噻唑基、2-D奎啉基等芳香族雜環。其可含有複數個雜原 子或取代基,且鍵結位置不拘。雜環之構造較佳爲5至6員 環之飽和雜環、5至6員環之單環及其2縮合環之芳香族雜 環。 -32- 200537479 (29) -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 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 羧酸酯基;-OCOR40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 醯基;-S02R43所示磺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S03R47所示磺酸酯基;-NHS02R48所示磺胺基之具體例如下所示。 醯基(-COR34)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 胺基(-nr35r36)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醯胺基(-nhcor37)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33- 200537479 (30) Η Η Η / -Ν—C—CH3 -Ν—C—C^Hc -Ν—C 一 CH II Ι( II 、 οοο ch3 Η I -Ν—C—C一CH, Ο CHn Η -Η—C II ο Η —C一ΝII ο •ch3
胺基甲醯酯基(-NHCOOR38)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Η •Ν—C—OCH3 一II 0 Η 」\II V-/ 0 -C—OC2H5 (I 〇 H > 'N——Ο—〇—ΌΗII 、ο γοΌ ο ,CH〇 、ch3
羧酸酯基(-cooR39)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C—OCH3 JII 〇 ——C—ο—< >II vV ο η2 , -C—0〇2Η5 -C一0—C—CHII II 、0 ο -C—0II ο 〇 ΌΗ 3 CHn
醯氧基(-OCOR4Q)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34- 200537479 (31) 一 o—c—ch3 — o—c—c2h5I! II o o-01~O —0ΊΓ〇
h2 h2 〆 .0—C—C**C一CH
.CH 3 ϋ 〇 0
-0—C
-〇一C—N
NH
-〇一C一N 胺基甲醯基(-conr41r42)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yCHz c—nh2II ο -c—NII 、 o ch3 -c—NII 、 o
H *C—M—CHg o
H2 ?Ha /C 一 CH - CH3 C—H II H)C—C - CH3 ch3rK~0 O o -ira—O o 0 -C一N—《-C_卜 0 s o
磺醯基(-so2R43)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οII -S—CH3 II ο ο II —S—c3h7ο ? /CH3 -S-CH II 〇 ο 9^3 II h2 I s—c—c—ch3 II I 0 CH, CH,
-35- 200537479 (32) 亞磺醯基(-s〇R44)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ch3 CH3 -s—ο-ΙΙ I o ch3 —s—ch3 ο -s—c2h5 II 0 ——s—CH II 、 o CH, -CHa
胺磺醯基(-so2nr45r46)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石黃酸酯基(-so3R47)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36- 200537479 (33)
磺胺基(-NHS〇2R48)如下列構造之取代基
R3、R4、R5較佳爲,氫原子、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 院基、碳數7至I2之芳烷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氧 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單環之5至6員環的 飽和雜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锍基、羥基、_ c 〇 r ^ 所不酿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〇r37所示醯胺基、-NHCOORn所示胺基甲酸酯基、_c〇〇R39所示羧酸酯基 -〇C〇R4G所不醯氧基、-CONR4iR42所示胺基甲醯基、-S〇2R43所示磺醯基、_S〇2NR45R46所示亞磺醯基、-N H S 0 2 R 4 8所示磺胺基。 一般式(1)中,XL爲脫離脫離基L可與金屬配位之取 代基。XL所示取代基之具體例如,羥基GO· ; X、H+ ; L) -37- 200537479 (34) 、磺酸基(-S03H_ ; X、H+ ; L)、胺基(-NH- ; X、 、醯胺基(-N-COR37、H+ ; L)、磺胺基(-N-S02R48 * L)、锍基(-S· ; X、H+ ; L)、羧基(-COO· ; X、H+ ; • 一般式(I)所示偶氮化合物之構造較佳如下丨 (48-2)所示。 H+ ; L) 、H+ ; L)等。 可(1)至
-38- 200537479 (35)
(2)
(5) (6)
(7)
(8) ho3s ⑴ -39 - (9) (36) 200537479 CH,
(10) (12)
(13)
(14)
(15)
-40- (16) (17) 200537479 (37)
(18) (19)
(20) (21) (22)
(24) (23) -41 - 200537479 (38)
h3Q
-42- (33) 200537479 (39)
(34) (35)
,ch3 (36) h2no2s
(37)
-43- (41) 200537479 (40) o2n
(42) (43) (44) (45)
t-Bu (46)
H03S (47)
(48) (48-1) (48-2) -44- 200537479 (41) 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記錄材料的金屬錯合物B爲,一 般式(II)所示化合物、金屬錯合物及陰離子鍵結所形成之 靑定苯胺系金屬錯合物。一般式(Π)所示化合物之分子量受 * 配位基及金屬之配位構造影響,但一般爲4500以下,較佳 爲3 0 0 0以下。
一般式(II)所示化合物中,R6、r7爲氫原子、直鏈或 支鏈烷基、環狀烷基、芳烷基、直鏈或支鏈鏈烯基。 同上述Ri及R2之理由,該R6及R7所示構造較佳爲, 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 • 碳數7至2 0之芳烷基(該芳香族環部分可具有隨意之取代 基),特佳爲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8之環 裊 狀烷基、碳數7至12之芳烷基。 又,116及R7中一方或雙方可與相鄰之苯環的118或 R1G縮合形成飽和碳環(縮合環)。R8、R1()可各自獨立爲具 有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等雜原子,且以其前端與R6 、R7縮合形成飽和雜環(縮合環)。另外116及R7可相互縮 合形成飽和碳環(縮合環)構造。此時可形成除了碳原子 外含有1至複數個雜原子之飽和雜環。所形成之環較佳爲 -45- 200537479 (42) 5至7員環,更佳爲5至6員環。又’由R6& R7鍵結形成之 環及,R6、R?與苯環鍵結形成之環可鍵結取代基。 • 該構造可使用同上述(-NRiRJ爲環構造時所示之構 • 造例。 一般式(Π)中’ R8至 Ri6爲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直 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2至12之直 鏈或支鏈烯基、碳數7至18之芳烷基、碳數1至12之直鏈 φ 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單 環之飽和雜環基、碳數6至18之芳基、鹵原子、硝基、 氰基、锍基、羥基、甲醯基、_cor34所示醯基、-NR35R36 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 酸酯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〇COR4G所示醯氧基 、-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so2r43所示磺醯基 、-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 、-S03R47所示磺酸酯基、-NHS02R48所示磺胺基(其中R34 、R37、R38、R39、尺40、R43、R44、R47、R48 各自獨 1 爲煙基 或雜環基,R35、R36、R41、R42、R45、R46各自獨立爲氫原子 、烴基或雜環基))。 • R8至Ri 6較佳爲,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 數7至18芳烷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 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碳數6至18之芳基、飽和或 不飽和之單環或2縮環的雜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锍 基、羥基、-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 -46 - 200537479 (43) COOR39所示竣酸酯基、-0C0R4。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S02R43所示磺醯基、-so2nr45r46所示亞磺醯基、-nhso2r48所示磺胺基。 本實施形態中構成金屬錯合物B用之金屬可爲’具 有於一般式(II)形成配位之能力者,並無特別限制’可爲 過渡元素或典型元素,且其氧化數不拘。又’錯合物中金 屬與偶氮化合物之比無設限,但以過渡金屬1 :偶氮化合 物2配位而得之構造爲佳。爲了得到安定之錯合物構造較 佳爲,具有2價或3價離子之過渡金屬。其中特佳爲鎳、鈷 、銅、鐵、鋅、鉑、鈀、錳群中所選出之物。 所使用的與靛苯胺化合物及上述金屬離子形成錯合物 之陰離子可爲,能使錯合物整體合計之電荷爲中性的隨意 陰離子。例如,鹵原子、硝酸離子、氯酸離子、過氯酸離 子等1價電荷離子。又,該陰離子可爲草酸離子、硫酸離子 、碳酸離子等2價電荷離子,且該陰離子可具有以上之電荷 。另外構像數可爲單座配位基或二座配位基、三座配位基等 具有複數配位原子之多座配位基。該陰離子較佳爲1價單座 配位基。陰離子爲1價單座配位基時,易合成單一成分之化 合物而爲佳。又,價數爲1價時較易合成而爲佳。另外陰離 子之形式可爲直接配位於金屬離子之配位基,或遠離如鹽般 存在。 上述配位基如下列所示之物。 -47- 200537479 (44) r cr Bf Γ OH- CN" SCK 0CN_ _3)- (C〇3)2' (HC03)- (S03)2' (S〇4)2' (Cloy (cio2)- (CIOs)' (cio4)- (PF6)" (PC16)' (BrO)' (Br02)_ (Br03)· (Br04)_ (P04)3· 13· (ΙΟ)· (I02)_ (I〇3)" (I〇4)· (NH2)- (bf4)_ B_(Ph)4 CH3SO4' (SiF6)2- (TiF6)2' (HS04)"
一般式(II)所示化合物與金屬離子及陰離子之比率並 無特別限制,可依金屬離子之電荷、金屬錯合物之配位構 造作各種變化,較佳之構造爲對金屬離子1配位2個或3個 一般式(Π)所示化合物之構造。該構造之化合物易形成下 列所示錯合物。又,下列構造式中Μ爲金屬離子,X爲 陰離子。 -48- 200537479 (45)
2Χ·
X 2Χ X2· 3Χ_ Μ2+ 4配位 Μ2+ 4配位 Μ2+ 6配位 Μ2+6配位 Μ3+ 6配位 Φ 上述配位時除了同種之一般式(II)所示化合物、金屬 離子及陰離子所形成之金屬錯合物外,可爲複數種一般式 (II)所示化合物及陰離子配位之形式。下面爲一般式(II)所 示化合物之較佳構造。 -49- 200537479 (46)
-50 200537479 (47)
HS
-51 - (72) 200537479 (48)
/c2h4ocf3 t2N4OCF3
(83)
接著將說明,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記錄材料的有機色 素化合物A。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記錄材料所使用的有機 色素化合物A可爲,吸收極大位於340nm至440nm,即可 使用藍色雷射記錄之已知任何物。又,一般單獨使用能以 -52- 200537479 (49) 藍色雷射記錄之有機色素化合物A時,以上述韵 測得之耐光性X多半低於3 0 %。該有機色素化合物 特別限制,例如r -吡喃酮系有機色素、香豆素系 ‘ 素、喹諾酮系有機色素、1 -硫香豆素系有機色素。 r -吡喃酮系有機色素、香豆素系有機色素、 系有機色素、1 _硫香豆素系有機色素之分子量並_ 制,一般吡喃酮系有機色素之分子量爲900以下, Φ 600以下。香豆素系有機色素或D奎諾酮系有機色素 量一般爲700以下,較佳爲5 00以下。分子量過大_ 是無法吸收部分會降低OD値,而無法確保記錄4 故不宜。 更具體而言,較佳爲使用下列一般式(III)、 (V)所示化合物中所選出之物。 驗方法 A並無 有機色 口奎諾酮 特別限 較佳爲 之分子 ,特別 要之吸 (IV)及
(IV) -53- ---[V] 200537479 (50)
首先將說明一般式(111)及一般式(IV)。又,一般式 (I I I )及(I V )中,R 1 7 ’ 至 R 2 〇 ’ 同 R 1 7 至 R 2 〇。 • 一般式(III)及一般式(IV)中,R17至R2。各自獨立爲氫 原子、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 烷基、碳數2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烯基、碳數7至18之芳烷 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直鏈 或支鏈烷基硫基、飽和或不飽和雜環基、碳數6至18之芳基 、鹵原子、硝基、氰基、锍基.、羥基、甲醯基、-COR34所 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_ 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〇R39所示羧酸酯基 _ 、-OCOR4〇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 S02R43所示磺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 所示胺磺醯基、-so3R47所示磺酸酯基、-NHS02R48所系 磺胺基。 又,R17 及 Rl8、Rl9 及 R2G、尺17’及 Rl8,、1^9’及 R20 可各自縮合形成烴環或雜環構造。該烴環及雜環可具有 取代基。X!爲電子吸引性基,X2爲氫原子或-Q-Y(Q爲直 接鍵結、碳數1至2之伸烷基、伸芳基或雜伸芳基’ Y _ 電子吸引性基,且該伸烷基、伸芳基及雜伸芳基可具有 -54- (51) (51)200537479 Y以外之隨怠取代基)。環C爲c == 〇及可具有取代基之 碳環式酮環或雜環式酮環。Ζ及 Ζ'各自爲- 〇-、-S-、-S〇2_、-NR21-(其中R21爲氫原子、可取代之烴基、可取 代之雜環基、氰基、經基、-NR22R23所示胺基(r22、r23 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烴基、雜環基或-cor24(r24爲烴基 或雜環基)、-(:〇1125(1125爲烴基或雜環基)所示醯基))。 上述取代基中Rl7至R2G較佳爲,碳數1至8之直鏈或 支鏈烷基、碳數3至8之環狀烷基、碳數2至8之直鏈或支 鏈鏈烯基、碳數7至12之芳烷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 烷氧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飽和或不飽 和之單環或2縮環的雜環基、碳數6至1 2之芳基、鹵原子、硝 基、氰基、巯基、羥基、-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 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 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〇COR4。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_s〇2R43所示磺醯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NHS02R48所示磺胺基。
Ri7 及 Ri8、R19 及 R2。、Ri/及 R18·、r19,及 R2。,可各 自縮合形成烴環或雜環構造時較佳爲下列縮合環構造。
-55- 200537479
(52)
(上述縮合環構造中,〇13至D15爲氫原子或可取代之烷基 、醯基。又,芳香環可具有隨意之取代基,且取代基數及 位置於本發明要旨內並無特別限制)。另外該縮合環可受 上述取代或未取代烷基取代。能得到該烷基之取代基如, 後述能得到R! 7至R2〇之烷基鏈部分的取代基。 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一般式(III)及〜般式(IV)中,X】 及X2中Y之電子吸引性基如,一般哈曼特定律中σ定數( σ m及σ ρ,特別是σ ρ)具有正値之物。例如,氰基、硝 -56- 200537479 (53) 基、亞硝基、鹵原子、羧基、甲醯基、醯基、羧酸醋基、 胺基甲醯基、三烷基胺基、三氟甲基等鹵素取代烷基、石黃 酸基、磺酸酯基、磺醯基、亞磺醯基、胺磺醯基等。該醒 • 基、羧酸酯基、胺基甲醯基、三烷基胺基、三氟甲基等國 素取代院基、磺酸基、磺酸酯基、磺醯基、亞磺醒基、胺 磺醯基如上述之物。 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一般式(III)及一般式(IV)中,q 修 之連結基爲直接鍵結(X2爲-Y )、碳數1至2之伸院基、伸芳 基、雜伸芳基。其中Y爲電子吸引性基,且該伸烷基、 伸芳基及雜伸芳基可具有Y以外之隨意取代基。Q爲伸院 基時,碳原子除了氫原子外,可具有能使後述1^至R48成 爲烷基鏈之取代基,及可具有由其支化之烷基鏈。Q爲6 員環之伸芳基、雜伸芳基時,電子吸引性基對鍵結部較佳 於鄰位或對位,爲5員環之雜伸芳基時,鍵結部及電子吸 引性基較佳於2位及4位。又,鍵結於該連結基之 Y可爲 ® 複數,且鍵結Y以外之部分可具有取代基。該連結基及 電子吸引性基之較佳鍵結例如下所示。
-57- 200537479 (54)
(例中,〇!至G6爲碳數1至4之隨意取代基或可受取代 • 基鏈,X】、Y爲電子吸引性基。X!較佳爲氰基、硝基 基、羧酸酯基、胺基甲醯基、鹵取代烷基、磺醯基、 釀基、亞礦釀基。Y較佳爲気基、硝基、醒基、殘酸 、胺基甲醯基、鹵素取代烷基、磺醯基、胺磺醯基、 醯基。Q之連結基較佳爲伸芳基、雜伸芳基)。 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一般式(III)及一般式(IV)中 c爲>0 = 0及碳環式酮構造或雜環式酮構造。碳環式 雜環式酮係指,不飽和或芳香環系之環內的_CH2_或 ® 受>C = 0取代之物。又,虛線所示環C之環構造部可 ‘ 複數之>C = 0、>C = S或>C=NH等。形成環C之碳環 構造或雜環式酮構造可爲飽和或不飽和,且環之員數 。另外雜環之雜原子數不拘。構成環內之烴基部或无 NH-的氫原子可受隨意之取代基取代。該取代基特佳 基、芳基。 上述碳環式酮構造及雜環式酮構造中,部分環可 成環,而形成縮合環之構造。縮合於環式酮構造之環 可爲碳環或雜環,但較佳爲苯環或5至6員環之雜芳香 之烷 、醯 胺磺 酯基 亞磺 ,環 酮及 = CH- 具有 式酮 不拘 !之-爲烷 縮合 構造 ί哀0 -58- 200537479 (55) 下面爲環式酮之構造例。
形成環C之碳環式酮構造及雜環式酮構造的較佳例如 ,5至6員環之飽和烴環、5至6員環之飽和或不飽和雜環。 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一般式(III)及一般式(IV)中,z 之-NR2!-中,R2】之烴基爲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n 丁基、sec-丁基、tert-丁基、η-庚基等碳數1至18之直鍵 200537479 (56) 或支鏈院基;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金剛院基等碳 數3至1 8之環狀烷基;乙烯基、丙烯基、己烯基等 '碳數 2至1 8之直鏈或支鏈嫌基;環戊嫌基、環己烯基等碳數3 * 至1 8之環狀鏈烯基;苄基、苯乙基等碳數7至2 〇之芳烷基 ;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來基等碳數6至18之芳基。 該基之烷基鏈部分及芳基部分可受能使後述1至R4 8成 爲烷基鏈之取代基。 P R21所示雜環基可爲,4·哌啶基、嗎啉基、2-嗎啉基 、哌嗪基等飽和雜環,或2 -呋喃基、2 -吡啶基、2 -噻唑基 、2 -喹啉基等芳香族雜環。又,可含有複數雜原子及具有 取代基,且鍵結位置不拘。雜環之構造較佳爲5至6員環之 飽和雜環、5至6員環之單環及其2縮合環之芳香族雜環。 該基可受能使後述1^至R48成爲烷基鏈之取代基取代。 1^2!爲具有可受取代之烴基用烷基鏈時,R18及R20、 R18’及R2〇’可鍵結形成飽和或不飽和烴環,及飽和或不飽 ® 和雜環構造。環狀構造之員數並無特別限制,但烴環及雜 . 環又以同時爲5至6員環爲佳。該較佳之縮合環構造如下所 示0
-60- 200537479 (57) 。-COR24之R24可同R2i所示烴基、雜環基之基。-COR25 之R25爲烴基或雜環基,可同R2!所示烴基、雜環基之基 。下面爲-nr21-之較佳例示。
-61 - 200537479 (58)
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一般式(III)及一般式(IV)所示化 合物較佳如下列(A(l)至 A(103))。又,Et爲乙基,Bu爲 丁基,Ph爲苯基。 -62- 200537479 (59)
-63- 0¾% 200537479 (60)
A (16)
NHC〇CH9
A (18)
-64 - 200537479 (61)
ϊ ίί
-65- 200537479
(62)
-66- 200537479 (63)
-67- 200537479 (64) P\
-68- 200537479 (65)
A (62)
69- 200537479 (66)
A (68)
Ο A (75)
-70- 200537479
(67) Η:
A (83) A (84) -71 - 200537479(68)
A (85) A (86) A (87)
A (88) A (89)
A (91)
-72 200537479
(69)
又’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記錄材料所使用的有機色素 化合物A較佳爲,上述一般式(V)所示化合物。 一般式(V)中,X爲氧原子、硫原子或-N-R33。R26、 R27、R28、R29、R3G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至12之 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 2之環狀烷基、碳數2至1 2之 直鏈或支鏈鏈烯基、碳數7至1 8之環狀芳烷基、碳數1至 -73- 200537479 (70) 1 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 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 硫基、碳數6至1 8之芳基、飽和或不飽和雜環基、鹵原 子、硝基、氰基、锍基、羥基、甲醯基、-COR34所示醯基 、-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 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〇COR40所 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S02R43所示 磺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 醯基、-NHSO2R48所示磺胺基。 R〇l、R3 2、R3 3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直鏈或支鏈烷基 、環狀烷基、芳烷基、直鏈或支鏈鏈烯基、醯基。又’ R26至R33中相鄰之兩者可鍵結形成飽和烴環或飽和雜環( 其中 R34 、 R37 、 R38 、 R39 、尺40 、 R43 、 R44 、 R47 、 R48各自 獨立爲烴基或雜環基,R35、Rh、、R42、R45、R46各 自獨立爲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 上述基中,R26、R27、尺28、R29、R30較佳爲,氫原子 、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8之環狀烷基、碳 數7至12之芳烷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 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碳數6至12之芳烷基、飽和或 不飽和之單環或2縮環的雜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 疏基、經基、甲醯基、-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不胺基 、-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 、-C Ο Ο R 3 9所示羧酸酯基、-0 C Ο R 4 〇所示醯氧基、_ 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NHS02R48所示磺胺基。 該取代基具有提升對塗布溶劑之溶解性(特別是具有烷 -74- 200537479 (71) 基部分之物)的效果,及能有效將最大吸收波長(λ max)位移 至較長波長側(特別是芳基、不飽和雜環、鹵化烷基及胺基 等之電子吸引性基),特佳爲R26、R27具有該基之物。 • R31、R32、R33各自獨立爲氫原子、可受取代之直鏈或 支鏈烷、可受取代之環狀烷基、可受取代之芳烷基、可受取 代之直鏈或支鏈鏈烯基、醯基。 R31、R32、R33較佳爲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 P 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7至18之芳烷基。 特別是R3 1、R3 2增加胺基之電子供應性時可使最大吸 收波長(λ max)位移之較長波長側,而對藍色雷射具更強 吸收力。因此R3!、R32特佳爲無取代之直鏈或支鏈烷基、 環狀烷基。但碳數太多時無法得到相對於波長之效果,且 相反地會有降低吸收強度及生成物無法固體化等之問題, 故R31、R32之碳數較佳爲1至8。 又,R26至R33中相鄰之兩者可鍵結形成飽和烴環,且 # R26至R30各自獨立爲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等雜原子時 ,其前端可縮合形成飽和雜環。 該縮合環構造較佳爲,R29及1^31或R3G及R32縮合之5 鼻 至7員環構造。具有胺基構造之R3!、R3 2因具有相鄰取代 基及縮合構造,故可使λ max位移至較長波長側,且可期 待提升溶解性而爲佳。又,由其鍵結形成之環中可具有取 代基。環構造之具體例如下所示。 -75- 200537479 (72)
其中D爲同R31、R32之取代基。 一般式(V)所示化合物之較佳具體例如下所示。
•76- 200537479 (73)
OH
-77- 200537479 (74)
-78- 200537479 (75)
-79- 200537479 (76)
OH
-80- 200537479 (77)
π3
-81 200537479 (78)
OH
c2h5
-82 - 200537479 (79)
又,必要時上述所說明之1^至R48爲直鏈或支鏈烷基、 環狀烷基、直鏈或支鏈鏈烯基、環狀鏈烯基、芳烷基、直鏈 或支鏈烷氧基、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時,該取代基之烷基鏈 部分可具有取代基。但此時之取代基,即 ''可取代〃及'' 可具有取代基〃中之取代基不包含磺酸基、羧酸基、羥基 般水溶性基。 該取代基如下列所示之基。甲氧基、乙氧基、η -丙氧 -83- 200537479 (80) 基、異丙氧基、η -丁氧基、sec -丁氧基、ter t -丁氧基等碳 數1至10之烷氧基;甲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丙氧 基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丁氧基 •等碳數2至12之烷氧基烷氧基;甲氧基甲氧基甲氧基、甲 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甲氧基甲氧基 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甲氧基等碳數3至15之烷氧基烷氧 基烷氧基;苯氧基、甲苯氧基、二甲苯氧基、萘氧基等碳 P 數6至12之芳氧基;烯丙氧基、乙烯氧基等碳數2至12之鏈 烯氧基等。 又,其他取代基如,2 -噻嗯基、2 -吡啶基、4 -哌啶基 、嗎啉基等雜環基;氰基;硝基;羥基;锍基;甲基锍基 、乙基锍基等烷基硫基;胺基;N,N-二甲基胺基、N, N-二乙基胺基等碳數1至10之烷基胺基;甲基磺醯胺基、 乙基磺醯胺基、η-丙基磺醯胺基等碳數1至6之烷基磺醯胺 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鹵原子;甲基羰基、乙基 • 羰基、異丙基羰基等烷基羰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 、η-丙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羰基、η-丁氧基羰基等碳數2 至7之烷氧基羰基;甲基羰氧基、乙基羰氧基、丙基羰 ¥ 氧基、異丙基羰氧基、η-丁基羰氧基、等碳數2至7之烷基 羰氧基;甲氧基羰氧基、乙氧基羰氧基、η-丙氧基羰氧基 、異丙氧基羰氧基、η-丁氧基羰氧基等碳數2至7之烷氧基 羰氧基等。該取代基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制,取代基數可爲 1至4個。具有複數取代基時可爲異種。 -84- 200537479 (81) (光學記錄媒體) 下面將說明光學記錄媒體。 讀 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學記錄媒體至少由基板及,含有 氯仿或甲醇溶液中吸收極大爲3 40nm以上440nm以下之有 機色素化合物A與氯仿或甲醇溶液中吸收極大爲5 0 0 n m以 上900nm以下之金屬錯合物B的記錄層構成。又,必要時 可設置底層、反射層、保護層等。 φ 圖1爲,說明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學記錄媒體圖。圖 1(a)爲第1實施形態,圖1(b)爲第2實施形態。圖1(a)所示 光學記錄媒體1 0爲,依序層合透光性材料所形成之基板1 、設於基板1上之記錄層2、層合於記錄層2上之反射層3及 保護層4。光學記錄媒體1 0係由基板1側照射雷射光以記錄 再生情報。 又,爲了方便說明,以光學記錄媒體1 〇中存在保護層 4側爲上方,存在基板1側爲下方,且對應該方向之各層的 ^ 各面各自爲各層之上面及下面。 . 所使用之基板1可爲各種基本上對記錄光及再生光之 波長爲透明的材料。具體例如,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 酸系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烯烴系樹脂(特別是非晶質 聚烯烴)、聚酯系樹脂、聚苯乙烯樹脂、環氧樹脂等樹脂 :玻璃。又如,玻璃上設有光硬化性樹脂等放射線硬化性 樹脂所形成之樹脂層構造。其中就高生產性、成本、耐吸 濕性觀點,較佳爲使用射出成型法之聚碳酸酯樹脂,就耐 藥品性及耐吸濕性等觀點,較佳爲非晶質聚烯烴。另外就 -85- 200537479 (82) 人高速應答等觀點又以玻璃爲佳。 使用樹脂製基板1時,或使用接觸記錄層側(上方)設 鬌 置樹脂層之基板1時,上面可形成記錄再生光之傳達溝或 ‘ 坑。傳達溝之形狀可爲,以光學記錄媒體1 0爲中心之同心 圓形狀或螺旋形狀。形成螺旋狀傳達溝時,溝距較佳爲 0 · 2 μ m 至 1 · 2 μ m 〇 記錄層2可直接形成於基板1之上方,或必要時設於基 • 板1上之底層等的上方,其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A於氯仿 或甲醇溶液中之最大吸收波長(又max)爲3 4 Onm以上440 nm 以下之化合物及,於氯仿或甲醇溶液中之最大吸收波長( 入max)爲5 0 0nm以上900nm以下之金屬錯合物B。又,係 以記錄層2中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含量多於金屬錯合物B 之含量,且以下列記驗方法測得之耐光性爲3 0%以上之條 件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 金屬錯合物B之分解開始溫度較佳爲,低於有機色素 ® 化合物A之分解開始溫度。金屬錯合物B之分解溫度低 於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分解溫度時,可降低整體記錄層2 之分解溫度,而提升記錄層2之記錄敏感度。 金屬錯合物B之分解溫度與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分 解溫度的差値較佳爲5 °C以上,更佳爲1 0 °C以上,且較佳 爲5 0 °C以下,更佳爲4 0 °C以下。 又’本貫施形態之分解溫度係由,大氣中或氮氣流中 以升溫速度1 〇 C / m i η (分),利用鋁製皿中放入色素量3 m g 至4 m g之差示熱天秤法測定3 0 °C至6 0 〇 °C之T G - D T A而得 -86-
200537479 (83) 。減量爲1 〇 %以上之減量過程中’以減量前後 接線交叉點爲其減量過程之減量開始溫度。 記錄層2之或膜方法如,真空蒸鍍法、濺 法、鑄造法、旋轉塗布法、浸漬法等一般各種 法。其中記量產性及成本觀點,較佳爲旋轉塗 造厚度均勻之記錄層2觀點,真空蒸鍍法等優 以旋轉塗布法成膜時,回轉數較佳爲5 00 rpm 。必要時可於旋轉塗布後加熱或以溶劑蒸氣等 以刮刀法、鑄造法、旋轉塗布法、浸漬法 成記錄層2時,所使用之溶解有機色素化合物 合物B用塗布於基板1上之塗布溶劑可爲,不, 能製造分光光度計可驗出吸收之濃度的溶液中 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具有溶解性之滔 別限制。具體例如,二丙酮醇、3 -經基· 3 -甲 酮醇系溶劑;甲基溶纖劑、乙基溶纖劑等溶纖 η-己烷、η-辛烷等鏈狀烴系溶劑;環己烷、甲 乙基環己烷、二甲基環己烷、η-丁基環己烷、 己烷、環辛烷等環狀烴系溶劑;四氟丙醇、八 氟丁醇等過氟烷基醇系溶劑;乳酸甲酯、乳酸 基異丁酸甲酯等羥基羧酸酯系溶劑等。 使用真空蒸鍍法時,例如係將所需其他色 加劑等之記錄層成分放入真空容器內坩堝中, 泵將真空容器內排氣至1〇·2ρα至〗〇_5pa後,將 記錄層成分蒸發而蒸鍍於朝向坩堝放置之基板 之減量線的 射法、刮刀 丨薄膜之形成 :布法,就製 於塗布法。 至 1 5 OOOrpm 處理。 :等塗布法形 A及金屬錯 丨曼蝕基板1且 ,對有機色 :劑,並無特 基-2-丁酮等 ,劑系溶劑; 基環己烷、 tert-丁基環 氟戊醇、六 ;乙酯、2-羥 素及各種添 以適當真空 坩堝加熱使 上,以形成 -87- 200537479 (84) 記錄層2。 • 又,爲了提升記錄層2之安定性及耐光性,可另含有 單純氧急冷物用之過渡金屬螯合物(例如,乙醯丙酮酸酯 螯合物、雙苯基二硫醇、水楊醛肟、雙二硫-α _二酮等) ’爲了 fe升記錄敏感度可另合金屬系化合物與記錄敏感度 fe升劑。該金屬系化合物係指,化合物係以原子、離子、 簇等形式含有過渡金屬等金屬之物,例如伸乙基二胺系錯 ^ 口物、甲亞胺系錯合物、苯基趙基胺系錯合物、菲繞琳系 錯合物、二經基偶氮苯系錯合物、二肟系錯合物、亞硝基 胺基苯酸系錯合物、吡啶基三嗪系錯合物、乙醯丙酮酸酯 系錯合物、金屬絡合物系錯合物、卟啉系錯合物等有機金 屬化合物。金屬原子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爲過渡金屬。又 ’所列舉之過渡金屬螯合化合物及金屬系化合物於氯仿或 甲醇溶液中之吸收極大不位於5〇〇nm以上9〇〇nm以下。 必要時錄層2可倂用數種有機色素化合物a。此時 • 全部種類(總和)稱爲有機色素化合物A。又,記錄層2併 • 用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時,可得對應不同波 長域之數種藍色雷射記錄再生用的光學記錄媒體丨〇。 除了本實施形態之金屬錯合物中,必要時可使用有機 色素化合物A以外之其他系統的色素,例如二苯甲醒系 色素、酞菁系色素、萘菁系色素、菁系色素、偶氮系化合 物、方酸內_鹽(squarylium)系色素、三芳基甲院系色素 、份菁系色素、藍油烴系色素、萘醌系色素、蒽酿系色_ 、靛苯酚系色素、咕噸系色素、噁嗪系色素、吼喃纟翁% @ -88- 200537479 (85) 素等。又’必要時可倂用黏合劑、塗平劑、消泡劑等。該 黏合劑較佳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卩比U定院嗣、硝基纖維素 、乙酸纖維素、酮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 • 脂、尿烷系樹脂、聚乙烯丁縮醛、聚碳酸酯、聚烯烴等。 記錄層2之膜厚會因記錄方法等所適用之膜厚而異, 並無特別限制,但需具有能記錄之膜厚,一般至少爲丨nm 以上,較佳爲5 nm以上。但太厚時恐無法良好記錄,故一 • 般爲3 00nm以下,較佳爲200nm以下,更佳爲l〇〇nm以下 〇 又,記錄層2對記錄及再生光波長之衰減係數(複折射 率之虛部)上爲0至0 · 5 0,較佳爲0 · 0 5至0 · 3 5。折射率(複折 射率之實部)η爲1至3,較佳爲1 .5至2.5。 測定記錄層2之膜厚以管理膜厚爲一定値之方法爲, 以雷射光照射記錄層2時,測定構成記錄層2之記錄用色素 層的吸收強度,即透過光譜,以測定及管理記錄層2之膜 鲁厚的方法。 w 但該方法難測定極大吸收爲4 0 0 n m以下之記錄層2的 膜厚。難測定記錄層2之膜厚的理由爲,光學記錄媒體1 〇 之基板1所使用的材料之極大吸收多半爲4 0 0 n m以下,故 與記錄層2之極大吸收重疊,因此減少照射用雷射光之波 長時(特別是5 00 nm以下),受形成於基板1之傳達溝所造 成的雷射光反射影響會加深,而無法測定正確數値。 本實施形態係利用,測定記錄層2中所含非有機色素 化合物A(極大吸收爲3 40nm以上440nm以下),而係極大 -89- 200537479 (86) 吸收爲5 00nm以上90 0nm以下之金屬錯合物b的透過光譜 ,以解決上述問題及測定正確記錄層2之膜厚,故可提供 具有最佳膜厚之光學記錄媒體1 〇。 反射層3係形成於記錄層2上。反射層3之膜厚較佳爲 5 Onm至3 0 0 nm。所使用之反射層3的材料爲,對再生光之 波長具有充分反射率之材料,例如Au、Al、Ag、Cu、Ti 、Cr、Ni、Pt、Ta、Pd與單獨之金屬或合金。其中又以 • An、Al、Ag之反射率較高而適用爲反射層3之材料。 又’以上述金屬爲主成分外,可含有其他材料。該主 成分之含量需爲5 0 %以上。主成分以外之其他材料如,M g 、Se、Hf、V、Nb、Ru、W、Μη、Re、Fe、Co、Rh、Ir、 Cu、Zn、Cd、Ga、In、Si、Ge、Te、Pb、Po、Sn、Bi、 Ta、Ti、Pt、Pd、Nd等金屬或半金屬。 其中又以主成分爲Ag之物的成本低、易得高反射率 、設置於後述印刷受容層時可得美白質地等而特佳。例如 ^ 較佳爲’可得高反射率、高耐久性、高敏度及低成本的 , Ag中含有0.1原子%至5原子%之Au、Pd、Pt、Cu及Nd中 所選出一種以上的合金。具體例如,AgPdCu合金、 AgCuAu合金、AgCuAuNd合金、AgCuNd合等等。金屬 以外之材料可交互重合低折射率薄膜及高折射率薄膜而形 成多層膜後,作爲反射層3用。 形成反射層3之方法如,濺射法、離子濺射法、化學 蒸鍍法 '真空蒸鍍法等。又,爲了提升反射率、改善記錄 特性及提升密合性等,基板1之上方及反射層3之下方可設 -90- 200537479 (87) 置已知的無機系或有機系中間層及接著層。 保護層4係形成於反射層3上。保護層4之材料可爲保 護外力入侵反射層3之物’並無特別限制。有機物質之材 * 料如,熱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電子線硬化性樹脂、 U V硬化性樹脂。 無機物質如,氧化砂、氮化砂、M g F 2、S η Ο 2等。 使用熱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等時,可將溶解於適 Β 當溶劑而得之塗布液塗布於反射層3上,乾燥後可形成保 護層4。使用UV硬化性樹脂時,可直接塗布於反射層3上 ,或將溶解於適當溶劑而得之塗布液塗布於反射層3上, 再照射UV光使其硬化而形成保護層4。所使用之UV硬化 性樹脂如,尿烷丙烯酸酯、環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 等丙烯酸酯系樹脂。該材料可單獨使用或數種混用。又, 所形成之保護層4可爲單層或多層。 形成保護層4之方法同記錄層2可爲,旋轉塗布法、鑄 • 造法與塗布法及濺射法、化學蒸鍍法等方法,其中較佳爲 ^ 旋轉塗布法。保護層4之膜厚需爲具有充合保護機能之厚 度,一般爲〇·1 μπι以上,較佳爲3μηι以上。但太厚時除了 效果不變外’會加長形成保護層4之時間而使成本增加, 故一般爲1〇〇μηι以下,較佳爲30μηι以下。 上述係採用依序層合基板、記錄層、反射層、保護層 而得之構造例說明光學記錄媒體1 〇之層構造,但可採用其 他層構造。 例如’上述層構造例中於保護層4之上方,或由該層 -91 - 200537479 (88) 構造中省略保護層4再於反射層3之上方,另貼合其他基板 上。此時之基板1可爲,未設任何層之基板’及貼合面或 其相反面具有反射層3等隨意層之基板。又,具有同上述 * 層構造例之光學記錄媒體1 0,或上述層構造例中省略保護 層4之光學記錄媒體10,可以各自保護層4及/或反射層3之 上面相對方式貼合2枚而得。 下面將說明光學記錄媒體之第2實施形態。 Φ 圖1 (b)爲,光學記錄媒體之第2實施形態的說明圖。 其中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記錄媒體1 〇共通之部分爲相同 符號,故省略說明。圖1(b)所示光學記錄媒體20爲,依序 層合透光性材料所形成之基板1及,設置於基板1上之反射 層3及,層合於反射層3上之記錄層2及保護被膜5。光學記 錄媒體20係利用,由保護被膜5側照射之雷射光記錄再生 情報。 保護被膜5可爲,以接著劑貼合薄膜或片狀物而得, • 或使用同上述保護層4之材料,塗布成膜用塗液後硬化或 ^ 乾燥而形成。保護被膜5之厚度需爲,具有充分保護機能 之厚度,一般爲0·1 μηι以上,較佳爲3μηι以上。但太厚時 除了效果不變外,會加長形成保護被膜5之時間而增加成 本,故一般爲3 00μπι以下,較佳爲200μηι以下。又,所使 用之記錄層2、反射層3等各層一般同上述光學記錄媒體1〇 。但該層構造之基板1無需爲透明狀,因此除了上述材料 外,可使用不透明樹脂、陶瓷、金屬(含合金)等。又,無 損本發明之特性下,該層構造中各層間可設置所需之隨意 -92- 200537479 (89) 層。 另外提升光學記錄媒體1 0、20之記錄密度的方法之一 爲,增加對物透鏡之開口數。利用該方法可使情報記錄面 集光而得之光點微小化。但增加對物透鏡之開口數時照射 記錄再生用雷射光時,會因光學記錄媒體1 0、20等反射而 易增加光點之偏差,故無法安定得到良好之記錄再生信號 〇 該偏差易因雷射光穿透之透明基板1及保護被膜5的膜 厚變厚而增加,故以基板1及保護被膜5愈薄而可減少偏差 爲佳。但一般基板1爲了確保光學記錄媒體1 0、20之強度 需有一定厚度,故較佳爲採用光學記錄媒體20之構造(由 基板1、反射層3、記錄層2、保護被膜5所形成之基本層構 造的光學記錄媒體20)。比較光學記錄媒體10之基板1、光 學記錄媒體20之保護被膜5易薄化,故以使用光學記錄媒 體2 0爲佳。 但既使光學記錄媒體1 0之構造(由基板1、記錄層2、 反射層3、保護層4所形成之基本層構造的光學記錄媒體 10),記錄層再生用之雷射光所通過的透明基板1之厚度需 薄化爲50μπι至3 00μηι,方可減少使用偏差。 又,形成其他各層後爲了保護記錄再生用雷射光之入 射面(通常位於基板1下方)表面,及防止附著灰塵等,可 形成紫外線硬化樹脂層或無機系薄膜等,及於非記錄再生 用雷射光之入射面的表面上(一般爲反射層3或保護層4之 上方),使用噴墨、感熱複印等各種印刷法或各種筆具形 -93- 200537479 (90) 成能記錄及印刷的印刷接受層。 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學記錄媒體1 〇、2 0中,記錄再生 情報用之雷射光就實現高密度記錄之觀點,較佳爲短波長 ,特佳爲波長3 5 0 nm至53 Onm之電射光。該雷射光之代表 例如,中心波長約4 0 5 n m、約4 1 0 n m、約5 1 5 n m之雷射光( 容計約± 5 n m之波長位移)。 波長3 5 0至53 Onm之雷射光係由波長40 5nm、41 Onm之 藍色或5 1 5 nm之藍綠色的高輸出半導體雷射光而得。其他 如,可利用第二高調波發生元件(SHG)使(a)基本振動波長 爲740nm至960nm之可連續振動型半導體雷射光及(b)因 半導體雷射光而激發之基本振動波長爲74 Onm至960nm的 可連續振動型固體雷射光之任何振動雷射光變換波長而得 又,SHG可由欠缺反轉對稱性之電壓元件所構成,但 較佳爲KDP、ADP、BNN、KN、LBO、化合物半導體等。 ® 第二高調波之具體例如,使用基本振動波長860nm之半導 • 體雷射光時爲其基本振動波長之倍波43 Onm,或使用半導 體雷射光激發之固體雷射光時來自經Cr膠黏之Li Sr A1F6 結晶(基本振動波長860nm)的倍波43 0nm等。 記錄再生用之波長最佳爲有利於高密度化之短波長, 及具實用性之雷射二極管所供給的波長40 5 nm。使用該波 長時’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 a X)較佳爲 3 4 0 n m 至 4 Ο 0 n m,更佳爲 3 5 0 n m 至 4 Ο 0 n m,特佳爲 3 7 0 n m 至 4 Ο Ο η m ο -94- 200537479 (91) 本實施形態中將情報記錄於適用之光學記錄媒體1 〇、 2 0時,一般係對記錄層2 ( —般由基板1側透過基板;[)照射 集束爲〇 . 4至0 · 6 μηι之雷射光。記錄層2照射雷射光之部分 會吸收雷射光之能量,而產生分解、發,熱、溶解等熱變形 及使離折射率起變化,而使光學特性變化。 使記錄層2記錄之情報再生時,同樣地係對記錄層2 ( 一般由同記錄時之方向)照射能量較低之雷射光,並讀取 記錄層2中產生光學特性(光學定數、位相差等)變化之部 分(即記錄情報部分)的反射率,與未起變化部分之反射率 的差値,以再生情報。 【實施方式】 實施例 下面將以實施例更具體說明本實施形態。但本實施形 態非限於該實施例。又,下列表中以(Α)成分代表有機色 • 素化合物Α,以(Β )成分代表金屬錯合物Β及以(c )成分代 , 表金屬錯合物B比較用之化合物。 (化合物之合成例) 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並無特別艮制j ’式(I)所示偶氮化合物之合成方法如,特開平6 _ 3 2 9 6丨6號 公報等所記載之合成方法。式(II)所示化合物之合成方法 如特開昭63 -05 7846號公報等。式(III)及式(IV)所示化合 物之合成方法如特願200 1 -3 72 1 99(USP6 8 1 5 03 3 )、式(V)所 -95- 200537479 (92)
示化合物之合成方法如特願2 00卜02 7 5 99等所記載之方法 (1)合成金屬錯合物B 各自將乙酸鎳之甲醇溶液(〇 · 6當量)滴入上述化合物 (45)、(46)、(4 7)之甲醇溶液中,過濾後得表1所示金屬錯 合物 B(B成分:B1至 B3)。又,將氯化鎳水溶液及 NH4PF6水溶液滴入化合物(63)之甲醇溶液中,過濾後得金 屬錯合物(B成分:B4)。結果氯仿溶液中之最大吸收波長 入max及莫耳吸光係數ε如表1所示。 (表1) (B) 成分 配位基 金屬 陰離子 配位基: 金屬 λ max (nm) ε xlO*3 B1 45 Ni 2 : 1 689.5 127 B2 46 Ni 2 : 1 692 109 B3 47 Ni 2 : 1 680.5 122 B4 63 Ni pf6 (配位基: :金屬)3 陰離子 :2:1 793.5 253 (2)耐光性試驗 以一定組成比調製有機色素化合物Α及金屬錯合物Β 所形成的光記錄材料之0.6重量%四氟丙醇溶液後’以回轉 800rpm將其旋轉塗布於厚〇.6mm、直徑12cm之射出成型聚 -96- 200537479 (93) 碳酸酯樹脂基板上,乾燥後切成適當大小作爲試驗切,再 使用耐光性試驗機(東洋精機製作所股份公司製:山鐵特 XLS + ),以 45°C、250W/cm2 之 Xe 燈照射 8小時。 又,對監視用光記錄材料有機色素化合物A(即34〇nm 至44 Onm之吸收極大)的吸收帶,各自測定Xe燈照射前之吸 收極大的吸光度1〇及,Xe燈照射後之吸收極大的吸光度I! ,再算出耐光性XMi/Io。一般^及1〇之波長相同,且數値 愈大耐光性佳。 比較A成分時,混合之B成分本身4 4 0 n m以下的吸收 非常小,又,考量混合時之含量的A max之吸收大小幾乎 可視爲A成分之吸收。 (實施例1至13、比較例1至7) 對表2所示組成之光記錄材料進行試驗以評估耐光性 X,結果如表2所示。又,所使用之有機色素化合物A爲 ® 下列化合物(A 1、A 2 )。
-97· 200537479 (94) ο
(Α2) λmax=389nm ε =41000
-98- 200537479 (95) (表2)
A成分 B成分 A/B (耐光性x)% 實施例1 A 1 B 1 85/15 77.8 實施例2 A1 B 1 80/20 85.9 實施例3 A 1 B 1 70/30 77.3 比較例1 A1 B 1 100/0 0 比較例2 A 1 B 1 90/10 27.0 實施例4 A1 B2 85/15 70.4 實施例5 A1 B2 80/20 78.3 實施例6 A1 B2 70/30 82.8 比較例3 A 1 B2 100/0 0 比較例4 A1 B2 90/10 3.9 實施例7 A 1 B3 85/15 85.2 實施例8 A1 B3 80/20 84.1 實施例9 A 1 B3 70/30 84.3 比較例5 A 1 B3 100/0 0 實施例1 〇 A1 B3 90/10 58.9 實施例1 1 A2 B4 85/15 6 1.3 實施例1 2 A2 B4 80/20 93.2 實施例1 3 A2 B4 70/30 96.6 比較例6 A2 B4 100/0 0 比較例7 A2 B4 90/10 0.5
由表2得知,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重量/金屬錯合物B -99- 200537479 (96) 之重星(以下記載爲「(A)成分/(B)成分」)(A)成分/(B)成分 =85/1 5至7 0/3 0的光記錄材料(實施例1至13),由上述(2)耐 ,ί 光性試驗方法測得之耐光性X爲5 〇 %以上,故可確認耐光 β 性優良。 又’(Α)成分/(B)成分=100/0及,例如除了實施例;1〇外 ’90/10之光記錄材料(比較例1至7)的耐光性\低於3〇%, 故耐光性差。 # 將實施例1 3所使用之光記錄材料溶解於八氟戊醇中, 調整爲〇 · 6 w t %後過濾。將所得溶解液滴入直徑1 2 0 m m、厚 0.6mm之射出成型聚碳酸酯樹脂基板上,以紡績法塗布後 以1 0 0 °C乾燥3 0分鐘。結果該塗布膜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爲388.5nm,其次之最大吸收波長爲803.5nm。圖2爲 吸收光譜。 (比較例8至11) 依表3所示組成調製實施例1所使用之化合物A 1及下 列所示化合物C(C成分:C1至C4),再進行耐光性試驗’ 結果如表3所示。又,C1爲具有500nm至900nm之Amax 的蒽醌色素,C2爲菁色素,C3爲B1之金屬離子未配位的 偶氮化合物,C4爲λ max爲500nm至900nm以外之偶氮系 金屬錯合物。又,化合物C之最大吸收波長(λ niax)及ε 之値爲,Cl、C2、C4、C5於氯仿溶液中及C3於甲醇溶液 中之測定値。 -100- 200537479 (97)
(Cl) λmax=649. 5nm ε =19000
-101 200537479 (98) (表3) A成分 C成分 A/C (耐光性x)% 比較例8 A1 Cl 70/30 2.9 比較例9 A 1 C2 70/30 1 . 1 比較例1 〇 A 1 C3 70/30 6.3 比較例1 1 A 1 C4 70/3 0 14.1
由表3得知,比較例8至1 1均無法提升耐光性。 (實施例14至17、比較例12至15) (1) 光學記錄媒體之製作例 將表4所示組成之光記錄材料的八氟戊醇溶液 (0.6wt%)滴入具有溝間距42 5nm、溝幅I63nm、溝深90nm 之溝的直徑120nm、厚〇.6nm之射出成型聚碳酸酯樹脂基 板,再以紡績法塗布。塗布時以25秒將回轉數600rpm提 • 升至4900rpm,且4900rpm保持5秒。以l〇〇°C乾燥30分鐘 後,得記錄層。其次以濺射法使厚1 〇〇nm之銀合金成膜, 形成反射層。其後以紡績法塗布由UV硬化性樹脂所形成 之保護塗劑,再照射UV光而形成厚5 μηι之保護層。接著 使用遲延硬化型接著劑,將〇.6mm之聚碳酸酯製基板接著 於保護層面,得評估用光學記錄媒體。 (2) 記錄例 以線速度5.7 m / s e c回轉上述光學記錄媒體時’以波長 -102- 200537479 (99) 405nm (對物透鏡之開口數NA = 〇.65)之雷射光,將(8T記號 /8Τ空間)及(3Τ記號/3Τ空間)之單一周波數信號記錄於溝 上’再各自測定記錄特性,結果如表4所示。又,對應周 波數66MHz之基準時間周期。記錄波動條件爲,分割波 動數係以記號長度爲nT用(n-l)、前頭記錄波長幅2T、後 續記錄波動幅0.6T、斜切動力〇.2mV、再生動力0.2mW, 而記錄動力可變化。
(表4)
A成分 B成分 A/B CNi (dB) 記錄敏感 8T 3T 度(mW) 實施例1 4 A 1 B3 80/20 50.8 42.9 10.3 實施例1 5 A 1 B3 70/30 5 1.2 43.3 10.0 比較例1 2 A 1 B3 100/0 50.0 36.1 >12 比較例1 3 A 1 B3 90/10 49.9 3 8.9 10.8 實施例1 6 A2 B3 80/20 50.0 38.0 11.8 實施例1 7 A2 B3 70/30 49.7 4 1.1 8.6 比較例1 4 A2 B3 100/0 42.7 35.6 >12 比較例1 5 A2 B3 90/10 48.2 39.0 >12 由表4得知,使用(A)成分/(B)成分=80/20、70/3 0之光記 錄材料的光學記錄媒體(更實施例1 4至1 7),可提升記錄特性 及記錄敏感度。 -103- 200537479 (100) (實施例1 8至2 1、比較例1 6至1 9) 各自以再生光動力〇.2mW回讀實施例14至17及比較例 12至15所使用之光學記錄媒體1〇5次後,測定8T之C/N的減 少dB,以比較再生光惡化程度。數値愈小代表再生光惡化 程度良好’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Α成分 B成分 A/B (再生光惡化)dB 實施例1 8 A1 B3 80/20 0 實施例1 9 A1 B3 70/30 -3.0 比較例1 6 A1 B3 100/0 -12.9 比較例1 7 A1 B3 90/10 -4.0 實施例20 A2 B3 80/20 -0.8 實施例2 1 A2 B3 70/30 -0. 1 比較例1 8 A2 B3 100/0 -10.1 比較例1 9 A2 B3 90/10 -2.2 由表5得知’使用(A)成分/(B)成分= 80/20、70/30之光記 錄材料的光學記錄媒體(實施例1 8至2 1 )之再生光惡化程度良 好。 (實施例22、比較例20) 使用表6所示組成之光記錄材料同實施例1 4調製光學記 錄媒體’再測疋δΒ錄敏感度。又’所使用之有機色素化合 -104- 200537479 (101) 物A爲下列化合物(A3),結果如表6所示。
(A3) λmax=379. 5nm ε =25000
(表6) A成分 B成分 A/B CN 記錄敏 8T 3T 感度 實施例2 2 A3 B3 80/20 52.9 46.6 10.9 比較例2 0 A3 B3 100/0 53.6 44.5 11.6 由表6結果得知記錄敏感度提高。 (實施例23至26、比較例21至26) 對表7及表8所示組成之光記錄材料測定TG-DTA(DTG), 以觀察熱分解舉動。測定TG-DTA(DTG)之方法爲,乳鉢中將 光記錄材料之粉末均勻磨碎後各取樣品(約3.5mg),使用TG-DTA(DTG)(精工股份公分製:TG/DTA6200)以HTC/min速度 由30°C升溫至600°C,且各自以氮及空氣作爲流動氣體之條件 進行。結果如表7及表8所示,又,測定圖表如圖3至圖5所示 -105- 200537479 (102)
(表8)
TG-DTA測定(氮氣流個 Η牛) A成分 B成分 A/B 分解開始 溫度 DTG最 大溫度 實施例2 5 A2 B3 80/20 27 1.2 3 17.5 實施例2 6 A2 B3 70/30 264.2 3 04.7 比較例2 4 A2 B3 100/0 2 8 9.7 344.3 比較例2 5 A2 B3 90/10 2 69.9 3 24.1 比較例2 6 A2 B3 0/100 2 66.6 3 7 9.0 (表7) TG-DTA測定(氮氣流條件) A成分 B成分 A/B 分解開始 溫度 DTG最 大溫度 實施例2 3 A2 B3 80/20 277.7 3 3 9.4 貫施例2 4 A2 B3 70/30 27 1.4 3 2 5.7 比較例2 1 A2 B3 100/0 294.7 3 4 8.0 比較例2 2 A2 B3 90/1 0 2 84.3 3 44.1 比較例2 3 A2 B3 0/100 2 84.5 290.5 由表7及表8得知,(A)成分/(B)成分=80/20、70/3 0之光 記錄材料於單純重量比以上時,TG之分解開始溫度會位移 至低溫側,且會降低其DTG(TG之微分最大値)最大溫度。 該熱分解舉動可視爲提升光學記錄媒體之記錄敏感度等。 -106- (103) 200537479 (實施例2 7、2 8、比較例2 7至3 0)
同實施例23至26測定依表9所示比率混合A5及B1、B3 、C5而得之粉末的TG-DTA(DTG),以觀察熱分解舉動。又 ,TG-DTA(DTG)之測定條件同上述,結果如表9、表10所示 。比較例2 7之測定圖表如圖6所示。
(表9) TG-DTA測定(氮氣流條件) A成分 B成分或 A/(B 或 分解開始 DTG最 C成份 C) 溫度(°C ) 大溫度(°C ) 實施例27 A5 B 1 70/30 276.2 52 7.3 實施例2 8 A5 B3 70/30 27 1.4 5 4 3.6 比較例27 A5 C5 70/30 189.9 ^ 2 17.4、 3 3 1.5 3 64.2 比較例2 8 A 5 B 1 100/0 3 16.3 5 5 6.4 比較例2 9 A5 B 1 0/100 26 5.5 42 8.6 比較例3 0 A5 C5 0/100 189.9 24 5.4 -107- 200537479 (104) (表 10) TG-DTA 測 定(氮氣流條件、 A B成分或 A/(B 分解開始 dtg最 成分 C成份 或c) 一溫度(t:) 大溫度(°c ) 實施例2 7 A5 B 1 70/30 .2^29.5 373 實施例28 A5 B3 70/30 221 3 8 3.8 比較例2 7 A5 C5 70/30 190.1 λ 348.9 221.9 、 389 比較例2 8 A5 B 1 100/0 34 1.3 3 8 8.3 比較例2 9 A5 B 1 0/100 2 5 6.1 260 比較例3 0 A5 C5 0/100 188.3 24 5.4 由表9及表10得知,同樣地(A)成分/(B)成分=70/3 0之 混合粉末於單純重量比以上時,TG之分解開始溫度會位移 至低溫側,且會降低其DTG(TG之微分最大値)最大溫度。 又’混合比較例用之未含金的單偶氮化合物C 5之粉末 如圖6所示,以C5單體之分解溫度僅先分解混合比之部分, 而無法降低記錄用之有機色素化合物A的分解開始溫度。 (實施例29至44、比較例31至39) 同上述實施例1至1 3依表1 1所示比率調合有機色素化合 物A2、A4、A5及金屬錯合物85、:66、63、34製作色素塗 布碟片後進行耐光性試驗,再算出耐光性X,結果如表1 1所 示。又,B5、B6之成分如表12所示。 -108- 200537479 (105) (表 11)
A成分 B成分 A/B (耐光性X)% 比較例3 1 A2 B5 85/15 20.4 實施例29 A2 B5 80/20 50.6 實施例3 0 A2 B5 70/30 73.9 比較例3 2 A2 B5 100/0 0 比較例3 3 A2 B5 90/10 2.5 比較例3 4 A2 B6 85/15 22.7 實施例3 1 A2 B6 80/20 61.5 實施例3 2 A2 B6 70/30 78.3 比較例3 5 A2 B6 100/0 0 比較例3 6 A2 B6 90/10 2.9 實施例3 3 A4 B3 85/15 71.8 實施例3 4 A4 B3 80/20 79.6 實施例3 5 A4 B3 70/30 89.2 比較例3 7 A4 B3 100/0 15.8 實施例3 6 A4 B3 90/10 45 實施例3 7 A5 B3 85/15 94.3 實施例3 8 A5 B3 80/20 93.8 實施例3 9 A5 B3 70/30 97.1 比較例3 8 A5 B3 100/0 2 1.7 實施例40 A5 B3 90/10 85.4 實施例4 1 A4 B4 85/15 87.4 實施例42 A4 B4 80/20 91.9 實施例43 A4 B4 70/30 98.2 比較例3 9 A4 B4 100/0 15.8 實施例44 A4 B4 90/10 72.8 -109- 200537479 (106)
(A4) λ max=377nm ε =26000
(48-1) (48-2) (表 12) (Β)成分 配位基 金屬 陰離子 配位基 λ max ε xlO·3 :金屬 (n m) Β5 48-1 Ni 2 : 1 577 158 Β6 48-2 Ni 2 : 1 5 79.5 137 -110- 200537479 (107) 由上述得知,比較A 2、A 4、A 5各自1 0 0 %之結果時’ 含有金屬錯合物B3、B4、B5可極積提升耐光性。 又,圖9爲實施例1至1 3、比較例1至7、實施例2 9至4 4 ^ 、比較例3 1至3 9之結果綜合圖。由圖9得知’能得到所希望 之耐光性X的A/B會因金屬錯合物B爲0重量%時之有機 色素化合物A的耐光性及,組合用金屬錯合物而有所不同 〇 又,對 A之比較對最大吸收波長(又max)各自爲 793.5nm、5 7 7nm > 5 79.5nm 之 B4、B5、B6 的耐光性之效 果,結果最大吸收波長(λ max)爲620nm以下之B5、B6的 必需量大於最大吸收波長(λ max)位於長波長側之B4,且 估計該例中金屬錯合物B爲1 5重量%以上。又,耐光性X 爲50%以上時需20重量%。 圖10爲,有機色素化合物A與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 吸收波長(λ max)差値(△又=λ max(B)-;l max(A))及耐光性 • X的關係圖。 艮P ,比較例1(A2=100% , △又=〇)、實施例 13(A2/B4 = 70/30,△ λ =404.5nm)、實施例 30(A2/B5 = 70/30 • ,△ λ =188nm)及實施例 32(A2/B6 = 70/30,△ λ =190.5nm) 之耐光性x。圖1 0中對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金屬錯合物B 的最大吸收波長(λ m a X)較長者,會傾向增加耐光性X之 效果。該例中波長1 OOnm以上之較長者有利於得到耐光性 x50%以上,波長200nm以上之較長者可利於得到耐光性 x80%以上。又,波長300nm以上之較長者有利於得到耐光 -111 - 200537479 (108) 性x90%以上。 (比較例4 0) • 非金屬錯合物而使用最大吸收波長U max)爲3 5 4.5 nm 且波長比 A4(最大吸收波長(Amax) = 377nm)短之C4’同 實施例43製作 A4/C4 = 70/30之色素塗布碟片,再調查耐光 性X,結果爲1 3 . 3 %而未提升耐光性。結果如表1 3所示。 (表 13) A成分 C成分 A/C (耐光性X)% 比較例4 0 A4 C5 70/30 13.3 又,本申請案係依據2004年2月26日所提出之日本申 請(特願2004-0 5 242 1 ),且引用其內容。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爲,本實施形態適用之光學記錄媒體說明圖。圖 1(a)爲第1實施形態,圖1(b)爲第2實施形態。 圖2爲,實施例1 3所使用之光記錄材料的吸收光譜。 圖3爲,比較例24所使用之光記錄材料於空氣中測得 的TG-DTA圖表。 圖4爲,實施例2 6所使用之光記錄材料於空氣中測得 的TG-DTA圖表。 圖5爲,比較例26所使用之光記錄材料於空氣中測得 -112- 200537479 (109) 的TG-DTA圖表。 圖6爲’比較例27所使用之光記錄材料於空氣中的 TG-DTA 圖表。 圖7爲’ 40 Onm附近具有「弱吸收帶」之金屬錯合物 B所形成之膜的吸收光譜。 圖8爲,400nm附近不具「弱吸收帶」之金屬錯合物 B所形成之膜的吸收光譜。 圖9爲,表2及表1 1所示光記錄材料之耐光性X圖。 圖1 〇爲,有機色素化合物A2與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 吸收波長(A max)差値((△ λ =又max(B) -又niax(A)及耐先ί生 X的關係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基板 2 :記錄層 φ 3 :反射層 4 :保護層 鬌 5 :保護被膜 • 、20 :光學記錄媒體 -113-

Claims (1)

  1. 200537479 ⑴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光記錄材料,其特徵爲,含有最大吸收波長( ^ 又max)爲340nm以上440nm以下之有機色素化合物Α及, * 最大吸收波長(又max)爲5 00nm以上900nm以下之金屬錯 合物B, 且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含量多於金屬錯合物B之含 量,以下列式算出之耐光性X爲30%以上; 耐光性 xMd/ldxlOO} (式中,U爲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混合物利 用分光光度計測定之膜的吸收光譜中,存在於340nm至 440nm波長中吸收極大的吸光度。Ιι爲對有機色素化合物 A及金屬錯合物B混合物之膜進行光照射處理後,利用分 光光度計測定之膜的吸收光譜中,存在於3 40nm至440nm φ 波長中吸收極大的吸光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由有 機色素化合物A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之膜的吸收光譜中 ’ ,存在於340nm至440nm波長範圍中吸收極大之吸光度 (I a 〇 )及,對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膜進行光照射處理後測 定之膜的吸收光譜中,存在於340nm至440nm波長範圍中 吸收極大之吸光度(Ui),所算出之耐光性xKIA1/IAQ)x 1 0 0 }低於 3 0 %。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利 -114- 200537479 (2) 用下列操作步驟算出耐光性x ; (操作步驟) 1 (步驟1)將含有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 •溶液旋轉塗布於透明基板上,乾燥後得色素塗布碟片’ (步驟2)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3 00nm至900nm波長中 步驟1所得之色素塗布碟片的吸收光譜,並以存在於 3 4 0nm至44 0nm波長範圍中吸收極大的吸光度爲1〇, p (步驟3)利用氙燈以2 5 0 W/m2條件對步驟1所得之色素 塗布碟片進行8小時光照射處理後,同步驟2之條件測定吸 收光譜,並以存在於340nm至44011111波長範圍中之吸收極 大之吸光度爲1 1 ’ (步驟4)由步驟2所得之(1〇)及步驟3所得之(I!)算出 {(Ii/IcOxlOO}。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何一項之光記錄材料 ,其中,金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收波長(Amax)爲5 00nm • 至620nm,以有機色素化合物A及金屬錯合物B之合計量 爲100重量%時,金屬錯合物B之含量%爲20重量%以上40 賓 重量°/〇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何一項之光記錄材料 ,其中,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與金 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的差値爲lOOnm以上 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金 屬錯合物B之最大吸收波長(λ max)爲680nm至900nm。 -115- 200537479 (3)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何一項之光記錄材料 ,其中,耐光性X爲50%以上。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何一項之光記錄材料 ’其中’有機色素化合物Α爲7 -吡喃酮系有機色素、γ _ 硫哦喃酮系有機色素、r -1,1 -二羰基硫吡喃酮系有機色 素、r -哦啶酮系有機色素、香豆素系有機色素、喹諾_ 系有機色素及1-硫香丑素系有機色素中所選出之至少〜種 I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何1項之光記錄材料 ’其中’金屬錯合物B爲偶氮系金屬錯合物或靛苯胺系金 屬錯合物。 1 〇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金屬 錯合物B係由金屬離子及下列一般式(1)所示偶氮化合物 所形成之偶氮系金屬錯合物;
    (式(I)中,環A爲同時由碳原子及氮原子所形成之含氮雜 芳香環,XL爲脫離L後X成爲陰離子之金屬配位用取代 基,尺!及R2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直鏈或支鏈烷基、環狀 烷基、芳烷基或鏈烯基,且其各相鄰之取代基們或相互間 可形成縮合環,R3、R4及R5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 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2 -116- 200537479 (4)
    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烯基、碳數7至18之芳烷基、碳數1至 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 基、單環之飽和雜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锍基、羥 基、甲醯基、-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OCOR4。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S02R43所示磺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S03R47所示磺酸酯基、-NHS02R48所示磺胺基;(其中 R34、R37、R38、R39、R4。、R43、R44、R47、R48 各自獨立 爲烴基或雜環基,R35、R36、R41、R42、R45、R46各自獨 立爲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一 般式(I)所示偶氮化合物中,環A爲5至6員環之單環或2縮 環的含氮雜芳香環,XL爲羥基、磺酸基、醯胺基、磺胺 φ 基、锍基、羧基,Rd R2各自獨立爲碳數1至12之直鏈或 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7至12之芳烷基, 且其各自相鄰之取代基們或相互間可形成縮合環,R3、R4 ’ 及R5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 碳數7至12之芳烷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 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單環之5至6員環的飽和雜 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锍基、羥基、-COR34所示醯 基、-NR35R36所示胺基、_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竣酸酯基 -117- 200537479 (5) 、-OCOR4〇所示醯氧基、-CONR4】R42所示胺基甲_基、_ S02R43所不碯酸基、-S02NR45R46所%胺擴醯基、_ N H S Ο 2 R 4 8所示磺胺基。 I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金屬 錯合物Β係由金屬離子及隨意之陰離子與下列一《般(I〗)戶斤 示化合物所形成之金屬錯合物:
    (Π) (式(II)中,R6及R7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直鏈或支鏈烷基 Φ 、環狀烷基、芳烷基或鏈烯基,且其各自相鄰之取代基們 或相互間可形成縮合環,R8至R16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 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 • 2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烯基、碳數7至18之芳烷基、碳數1至 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 基、飽和或不飽和雜環基、碳數6至18之芳基、鹵原子、 硝基、氰基、锍基、羥基、甲醯基、-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 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OCOR40所 -118- 200537479 (6) 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D π - e 、〇2R43所不石貝 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 5 4 6所不胺磺醯基 、-SChR47所示磺酸酯基、-NHS〇2R48所示犧胺基;(其中 R34、R37、R38、R39、R40、R43、R44、R47 及 各自獨立 爲烴基或雜環基,R35、R36、R4!、R42、R45及R46各自獨 立爲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隨 意之陰離子爲1價之單嚙配位基。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 3項中任何〜項之光記錄材 料,其中,金屬錯合物B爲具有2價或3價之過渡金屬離子 的金屬錯合物。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過 渡金屬爲鎳、鈷、銅、鐵、鋅、鉑、鈀及錳群中所選出之 至少一種。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 5項中任何一項之光記錄材 料,其中,有機色素化合物A係由下列一般式(11〗)及(丨v ) 所示化合物中選出;
    (瓜) -119- (IV) 200537479 (7)
    (式(III)或式(IV)中,R17至R2G及R17’至112〇,各自獨立爲氫 原子、或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 烷基、碳數2至12之直鏈或支鏈鏈烯基、碳數7至18之芳院 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 支鏈烷基硫基、飽和或不飽和雜環基、碳數6至18之芳基 、鹵原子、硝基、氰基、毓基、羥基、甲醯基、-COR34所 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羧酸酯基、-OCOR40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S02R43所示磺醯基、-SOR44所示亞磺醯基、-S02NR45R46 所示胺磺醯基、-so3r47所示磺酸酯基、-nhso2r48所示磺 胺基;(其中 R34、R37、R38、R39、R4。、R43、R44、R47 及 R48各自獨立爲烴基或雜環基,R35、R36、R41、R42、R45 及R4 6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又,1117及 、r19及R2G、R17’及R18、R19’及R2G’可各自縮合形成烴 環或雜環構造,且該烴環或雜環可具有取代基);X i爲電 子吸引性基,χ2爲氫原子或-Q-Y(其中Q爲直接鏈結、碳 數1或2之伸烷基、伸芳基或雜伸芳基,Y爲電子吸引性基 -120- 200537479 (8) ,且該伸烷基 '伸芳基或雜伸芳基可具有Y以外之隨章 取代基),環C爲可與c = 0同時具有取代基之碳環式酮環 或雜環式酮環,z及Z_各自爲-〇-、-S-、-S〇2-、· 2 1· …^爲氫原子、可取代之烴基、可取代之雜環基、氰基或 羥基)、-NR22R23所示胺基(R22、R23各自獨立爲氫原子、 烴基或雜環基)或-COR24(R24爲烴基或雜環基)、_ COR25(R25爲烴基或雜環基)所示醯基)。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 5項中任何一項之光記錄材 料,其中,有機色素化合物A爲下列~般式(V)所示化合 物;
    (式(V)中 ’ X 爲-〇-、-S-、-NR33-’ R26、R27、R28、R29 及 R30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院基、碳 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2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烯基、碳數 7至18之芳烷基、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 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碳數6至18之芳基、飽和或 不飽和之雜環基、鹵原子、硝基、氰基、酼基、羥基、甲 醯基、-COR34所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 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 -121 - 200537479 Ο) 示羧酸酯基、-〇COR4q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 甲醯基、-S Ο 2 R 4 3所示磺醯基、-s Ο R 4 4所示亞擴酸基、-S02NR45R46所示胺磺醯基、-S03R47所示磺酸酯基、-NHS02R48所示磺胺基,R31、R32及r33各自獨立爲氫原子 、直鏈或支鏈烷基、環狀烷基、芳烷基、直鏈或支鏈鏈烯 基、醯基,又,R26至R33中相鄰物兩者可鏈結形成飽和烴 環或飽和雜環,R34、R37、R38、R39、R4Q、R43、R44、 R4 7及R48各自獨立爲烴基或雜環基,R35、R36、R41、R42 、R45及R46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烴基或雜環基)。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光記錄材料,其中爲, 一般式(V )中 ’ X 爲-0 -或-N R3 3 -,R2 6、R2 7、R2 8、R2 9 及 R3〇各自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 數3至8之環狀烷基、碳數7至12之芳烷基、碳數1至8之直 鏈或支鏈烷氧基、碳數1至8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硫基、碳數 6至12之芳基、飽和或不飽和之單環或2縮合環的雜環基、 鹵原子、硝基、氰基、毓基、羥基、甲醯基、-COR34所 示醯基、-NR35R36所示胺基、-NHCOR37所示醯胺基、-NHCOOR38所示胺基甲酸酯基、-COOR39所示竣酸酯基、-OCOR4。所示醯氧基、-CONR41R42所示胺基甲醯基、_ NHS02R48所示磺胺基,R31、R32及R33各自獨立爲碳數1 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碳數3至12之環狀烷基、碳數7至 18之芳烷基,又,R29及R31、R3。及R32中一方或雙方可爲 形成飽和烴環或飽和雜環之構造。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 8項中任何一項之光記錄材 -122- 200537479 (10) 料,其中,金屬錯合物B可阻礙有機色素化合物A之結 晶化。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9項中任何一項之光記錄材 料’其中,金屬錯合物B之分解開始溫度低於有機色素化 合物A之分解開始溫度。 2 1 · —種光學記錄媒體,其爲可記錄及再生情報之光 學記錄媒體其特徵爲含有基板及,設於基板上利用光照射 記錄及再生情報之記錄層,且該記錄層含有,如申請專利 範圍第1至20項中任何一種之光記錄材料。 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之光學記錄媒體,其中, 所使用之光波長350nm至530nm的雷射光。
    -123-
TW094105900A 2004-02-26 2005-02-25 Optical recording material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TW20053747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52421 2004-0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37479A true TW200537479A (en) 2005-11-16

Family

ID=34908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05900A TW200537479A (en) 2004-02-26 2005-02-25 Optical recording material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184386A1 (zh)
EP (1) EP1719635A1 (zh)
CN (1) CN100509426C (zh)
TW (1) TW200537479A (zh)
WO (1) WO20050826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2057A (zh) * 2003-12-26 2007-01-2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记录介质和染料
WO2007007748A1 (ja) 2005-07-14 2007-01-18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光学記録媒体、光記録材料および金属錯体化合物
JP4721078B2 (ja) * 2009-01-19 2011-07-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CN110702620A (zh) * 2019-09-16 2020-01-17 深圳市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染料老化的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12152C3 (de) * 1970-03-14 1974-03-21 Farbwerke Hoechst Ag, Vormals Meister Lucius & Bruening, 6000 Frankfur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igmentfarbstoffgemischen aus Disazofarbstoffen und deren Verwendung
CA2247338C (en) * 1996-12-27 2001-01-30 Tdk Corporatio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3646563B2 (ja) * 1998-05-27 2005-05-1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記録媒体
JP2001096918A (ja) * 1999-10-01 2001-04-10 Tdk Corp 光記録媒体
JP3744360B2 (ja) * 2000-02-04 2006-02-0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記録媒体
DE10115227A1 (de) * 2001-03-28 2002-12-19 Bayer Ag Optischer Datenträger enthaltend in der Informationsschicht eine lichtabsorbierende Verbindung mit mehreren chromophoren Zentren
JP4178783B2 (ja) * 2001-10-19 2008-11-1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記録媒体
US6815033B2 (en) * 2001-12-06 2004-11-09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Compou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CN1902057A (zh) * 2003-12-26 2007-01-2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记录介质和染料
US20060019198A1 (en) * 2004-07-26 2006-01-26 Sue-Min Yeh Optical recording materia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19635A1 (en) 2006-11-08
CN1922028A (zh) 2007-02-28
CN100509426C (zh) 2009-07-08
US20070184386A1 (en) 2007-08-09
WO2005082637A1 (ja) 200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64231B2 (ja) 光記録媒体
KR100905689B1 (ko) 광학 기록 매체, 금속 착체 화합물 및 유기 색소 화합물
JP4818000B2 (ja) 光学記録媒体および金属錯体化合物。
WO2007007748A1 (ja) 光学記録媒体、光記録材料および金属錯体化合物
JP4439574B2 (ja) 光学記録媒体及び光学記録方法
TW200403658A (en) Light-fast, high-capacity optical storage media
JP3724531B2 (ja) 光記録媒体
TW200537479A (en) Optical recording material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TWI316709B (zh)
JP4961789B2 (ja) 光学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記録層形成用色素
TWI293324B (en) Optical information-recording media,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and colorant
JP2005271587A (ja) 光記録材料及び光学記録媒体
JP2000309722A (ja) 金属キレート色素及び該色素を使用した光学記録媒体
JPH08295811A (ja) 金属キレート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的記録媒体
TW201006890A (en) Azo metal chelate dye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TWI288160B (en) Azo metal chelate dyestuff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TW200535834A (en) Optical recording materials writable using blue lasers
JP3972544B2 (ja) 金属キレート色素及び該金属キレート色素を使用する光学記録媒体
JP2007216439A (ja) 光学記録媒体の記録層形成用色素、光学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記録方法
US20090029092A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2007321078A (ja) 光学記録媒体の記録層形成用色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記録媒体、その光学記録媒体の記録方法
JP4884800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金属錯体化合物
CN101346243A (zh) 光学记录介质和氮杂菁色素
AU2006210275A1 (en) Cationic antipyrine based azo metal complex dyes for use in optical layers for optical data recording
JP4158553B2 (ja) 光学記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