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422324A - Recycle method for polycarbonate resin waste - Google Patents

Recycle method for polycarbonate resin wast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422324A
TW200422324A TW92135039A TW92135039A TW200422324A TW 200422324 A TW200422324 A TW 200422324A TW 92135039 A TW92135039 A TW 92135039A TW 92135039 A TW92135039 A TW 92135039A TW 200422324 A TW200422324 A TW 2004223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arbonate
waste
concentration
group
polycondens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2135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kio Ikeda
Takato Kimura
Tomoaki Shimoda
Original Assignee
Gen Electr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 Electric filed Critical Gen Electric
Publication of TW200422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2232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11/00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 C08J11/04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 C08J11/10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by chemically breaking down the molecular chains of polymers or breaking of crosslinks, e.g. devulcanisation
    • C08J11/18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by chemically breaking down the molecular chains of polymers or breaking of crosslinks, e.g. devulcanisation by treatment with organic material
    • C08J11/22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by chemically breaking down the molecular chains of polymers or breaking of crosslinks, e.g. devulcanisation by treatment with organic material by treatment with organic 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carbonates;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Separation, Recovery Or Treatment Of Waste Materials Containing Plastic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200422324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申請案係以12/11/2002申請之日本申請案編號2〇〇2-359578為準且主張優先權之美國非臨時申請案,該申請案 之内容全部在此提出供參考。 【先前技術】 本發明係揭示一種回收聚縮合樹脂廢料之經濟方法。 永礙酸酯為一種在產品應用如鏡片、光碟、建築材料、 >飞車零組件、辦公用具之底座、照相機機體、瓶子、纖維 等。此等樹脂之需求持續增加。 使用後,此等產品需燃燒或埋在地底作為廢棄物處理。 然而,回收及使此等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由環境保護以及成 本之觀·點而T均相當有利,尤其是若回收之產物可再使用。 例如,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係經部分再模製後使用。當 進行再模製時,其問題為會使分子量下降,損及物理性質 如強度,且使材料褪色,所有問題均會使大規模再使用產 生困難。該材料在一次使用後遭丟棄。因此,無法於實際 使用後回收。 再利用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之各種方法為已知。例如, 公開編號(Kokai ηο·)6-220184揭示聚碳酸酯再利用之方 法,其中係將廢棄之聚碳酸酯溶於單酚中,且使其在季銨 化合物或季鱗化合物觸媒存在下解聚合(崩解),形成寡碳酸 酯及二酚之混合物。該寡碳酸酯再經聚縮合。 公開編號7-3 16280已經提出回收再利用之方法,該方法 90032 . 200422324 芳!聚碳酸醋樹脂廢棄物分解製備之芳 脂之主:材料勿或一方系碳酸酯作為製備芳系聚碳酸酯樹 酸酿之=方法中,芳系二幾基化合物及二芳系碳 手聚碳酸酿主要材料係經由下列步驟,藉由使芳 收酉旨廢棄物與芳系單絲化合物間之轉酿化反應回 步4ίΑ 1中,係使芳系聚碳酸酯樹脂與芳系單羥基化 :㈣行轉^反應,⑻步驟㈣,以_使含芳系單經 土化合物〈二芳基碳酸酿與步驟工之反應產物分離,⑹步驟 系將芳系單备基化合物添加於留下成為步驟2之殘留 物,芳系二幾基化合物中,I加熱形成其加成產物,且以 、-"卩使。亥加成產物沉積成為結晶後分離,及(D)步驟4中將 步既3中1備之結晶加熱且溶解,且蒸館掉芳系單輕基化合 物’獲得芳系二羥基化合物。 上述方法可如以高能製程能量使高分子量聚碳酸酯解聚 合般敘述,其中之解聚合製程亦需要輸入高能量。因此, 該製程之能量效率不佳。 另外,公開編號11-152371號提及其中之聚碳酸酯並未經 解聚合之固相聚合法。該方法中,當聚碳酸酯廢棄物溶於 溶劑中後,將溶解之聚碳酸酯成分結晶。然而,該方法需 要溶劑且由能量效率以及環境衛生之觀點並不滿意。 因此車父好提供一種回收聚碳酸酉旨樹脂之方法,其中之廢 棄物係用於溶融聚合裝置中,以獲得具有高能量效率之聚 碳酸酯樹脂。 【發明内容】 90032 200422324 本發明係揭示一種回收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之方法。回 收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之一方法包括:使聚碳酸酯廢棄物 成分進行轉酯化反應及聚縮合反應之一或二者,其中之聚 碳酸酯廢棄物成分具有OH基濃度,且包括聚碳酸酯樹脂廢 棄物;及調整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之OH基濃度。 回收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方法之另一具體例包括:將二 羥基化合物及碳酸酯二酯導入混合桶中,形成混合桶組合 物;將混合桶組合物導入預聚合桶中,形成預聚合組合物; 使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熔化,其中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 具有OH基丨辰度’且包括聚叙故g旨樹脂廢棄物;將預聚合組 合物與熔融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合併,形成組合;調整 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之OH基濃度;使組合聚合形成聚碳酸 酯產物;及將聚碳酸酯產物擠出。 以上敛述及其他特點將以下圖及詳細敛述說明。 · 【實施方式】 所用之聚碳酸醋樹脂廢棄物可藉由轉醋化或界面法製 備。藉由轉酯化製備之聚碳酸酯及藉由界面法製備之聚碳 酸酯之OH濃度、基準點不同,且因此反應速度亦不同。基 於该理由,若聚碳酸酿樹脂廢棄物僅添加於轉g旨裝置中, 則會造成如反應速度增加之問題。 雖然並不期望受理論之限制,但相信此等困難可藉由調 整添加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之轉酯系統或裝置之〇H濃度 解決。換言之,揭示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回收方法可使 用在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及/或聚碳酸酯寡聚物添加於轉 90032 200422324 酯聚合裝置且進行聚縮合反應時,調整轉酯系統中所含聚 碳酸酯聚縮合成份之〇H基濃度。 另外,揭示之回收聚碳酸酯樹脂之方法可使用在聚碳酸 酿回收之過程中,將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添加於轉醋聚合 裝置中且進行轉酯化反應/聚縮合反應之前調整封端基 濃度之聚碳酸酯寡聚物。 聚碳酸酯樹脂之回收方法中之封端〇H基濃度經調整之 廢棄物聚縮合樹脂係由聚縮合製程(寡聚合製程)第一步騾 中之聚合反應器出口供給,以在具有超過一串聯聚合反應 器之連續熔融聚縮合裝置中製備聚碳酸酯樹脂之過程中, 進行供給之廢棄物樹脂與欲於聚縮合製程第二階段中製備 之樹脂間之轉酯化反應及/或聚縮合反應。 依上述方法,適用之聚碳酸酯為芳系聚碳酸酯如雙酚 •a(bpa)。該揭示之方法中亦可添加封端調節劑。依其一列 舉之具體例,封端調節劑為芳系二羥基化合物如雙酚_ A。 本發明揭示一種回收聚碳酸酯樹脂之方法,包括將聚碳 酸聚縮合成分導入轉酯聚合裝置及岜括聚碳酸酯樹脂廢 棄物、聚碳酸酯寡聚物及其混合物之至少一種中,使聚碳 酸酯聚縮合成分進行轉酯化反應及聚縮合反應之至少一種 或二者,且調整聚碳酸酯聚縮合成分之〇H基濃度。該揭示 之方法可使用回收之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製備新聚碳酸 知。至於本文中所用之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意指用作已經 丟棄之使用產物之一部分之再利用/循環聚碳酸酯,以及製 造過程中由過量聚碳酸酯材料或由丟棄之有缺陷零件製成 90032 200422324 之再利用/循環塑料。此不包含在產物製造製程中已經回收 之聚碳酸醋。然而’並沒有限制適用於揭示之方法中所用 之聚蚊酸酿樹脂廢棄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適用之聚碳酸_脂廢棄物可為由廢棄之模製物件及經 製備但不符合需求標準(例如因品牌、操作之起始階段等改 變製造之標準產品以下之產品)、模製過程中之廢棄產品、 線軸、模製過程中擇進甚口 、 U甲知旱產口口以下之產品、過期之模 等回收之樹脂。 τ 該等廢棄之模製物件中可添加慣用之添加劑如耐轉加 劑;耐候添加冑、潤滑劑、無機填料、有機填料、火培延 遲添加劑、速度調節添加劑、觸媒等。再者,亦可使用且 有電鍍表面或上漆表面之物質。 从廢棄.之聚錢_脂(如由模製物件產生者)係經粉碎、經 :罔過濾’且去除外加材料。經篩網過濾之列舉具體例之 實例包含廢棄塑料之篩選法、擠出、融合及捏合再造粒, _製程可同時操作’或當需要移除外加材料時,可伴隨 其他一私序經篩網過濾。適用網眼之開口直徑隨著過濾需 求而變。依其_具體例,對於Japan Insti她 她 ⑽)’較佳者為大於或料㈣網目。 廢棄物樹脂模製物件之經粉碎材料可在其組合物之製造 S用途對於產率及飼人器會有負面影響,因為 二碎〈:料尖銳’擠出不安定等。因[依其-列舉之具 J永碳酸酯樹脂廢棄物將是縱向低於或等於約30毫米 (mm)之經粉碎材料。 90032 200422324 環境顆粒如粉塵、油脂等均可能附著於聚碳酸酯樹脂廢 棄物上。因此,該廢棄物之表面可能需以乾燥程序、水或 有機溶劑’或使用介面活性劑之濕潤洗滌法清潔。 廢棄樹脂模製依據應用以及回收路徑通常含金屬片。該 金屬片之污染會影響回收材料之性質,且可能對擠出機造 成主要損壞。因此,該金屬片通常需要使用金屬檢出機去 除。 以光氣法或融熔法(如Kokai no· 63-215763及02-124934中 之揭示)製備之芳系聚碳酸酯可用作聚碳酸酯廢棄物樹 脂。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可含封端劑及各種添加劑,如聚 縮合過程中之安定劑及觸媒。 揭示之方法中,係將聚合樹脂廢棄物依融熔形式添加於 轉酯系·統中。聚縮合反應中可添加含抑制反應之添加劑之 聚反魬酉曰廢棄物樹脂,且聚縮合反應可依轉酯反應之OH濃 度’規劃觸媒種類以及最適量順利的進行。再者,所得聚 碳酸酯之平均分子量並沒有改變,且可控制所需之量。最 終I備之聚碳酸酯分子量可控制在所需範圍中,即使聚縮 口树爿曰廢棄物之平均分子量高於或低於最終產物之需求亦 然。雖然不希望受特殊理論之限制,但相信聚縮合反應過 程中添加之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會處於解聚合、轉酯反應 或另外之聚縮合反應中。 使用二羥基化合物及碳酸酯二酯作為回收聚碳酸酯樹脂 之水碳馱酯樹脂廢棄物。可使用以下一般式(I)表示之雙酚。 90032 -11 -
其中Ra及Rb分別代表自素原 不同;P及q各獨立為〇至4之 子或單價烴基,且可為相同或 整數;且xa代表式(Π)基之一 ·· 或
Rc I C"""
Re
II C一 (II) 其中RlRd各獨立代表氫原子或單價直鏈或環狀烴基,且 Re為二價烴基。 以上式(I)表示之雙酚系列之具體實例包含雙(羥基芳基 烷)系列·,如1,1-雙(4-羥基苯基)甲烷、丨山雙(‘羥基苯基) 乙:k、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雙酚-A),2,2-雙(4•羥基苯 基)丁烷、2,2-雙(4-羥基苯基)辛烷、丨,卜雙(‘羥基苯基)丙 烷、1,1-雙(4-羥基苯基)正丁烷、雙(‘羥基苯基)苯基甲烷、 2,2-雙(4-羥基-1-甲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甲基苯基) 丙烷、1,1-雙(4-羥基-第三丁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溴苯基)丙烷;雙(羥基芳基)環烷系列如1,1-雙(4-羥基苯基) 環戍烷、1,1-雙(4-羥基笨基)環己烷等,以及包括至少一種 前述雙酚系列之組合。 亦可使用其中X為_0-、-S-、-SO-或-S02-之雙酚。以下列 通式(III)表示之化合物為說明用實例: 90032 -12- 200422324
(ΠΙ) 其中Rf為南素原子,烴基或具有約1 取代之烴基;η為〇至4之任何整數; 可為相同或不同。 至約10個碳原子之 且當η為2或更大時 鹵素,Rf 依其列舉之具體例,# H % & ητ -, m,而田龙 係使用以下所不以式(IV)表示之 丨,3,3,3四甲基-1 1、螺雔「‘ 累又-[印滿]-6,6L二醇作為揭示之方法 中之雙酚
依揭示方法之一列舉具體例,係使用上述以通式⑴表示 之雙酚,尤其是雙酚A。 依揭不之方法,可合併至少二或三個二羥基化合物,以 製備聚碳酸酯聚合物。揭示方法中所用適用碳酸酯二酿之 貫例為一私基碳酸酯(Dp〇、雙(2,4-二氯苯基)碳酸酯、雙 (2,4,6-三氯苯基)碳酸酯、雙(2_氰基苯基)碳酸酯、雙(鄰· 硝基苯基)碳酸酯、二甲苯基碳酸酯、間-甲酚碳酸酯、二蕃 基碳酸酯、雙(二苯基)碳酸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酿、 碳酸二丁 s旨及碳酸二環己i旨,及至少包括以上之一之混合 90032 -13- 200422324 物。此等之中’將於—列舉具體例中使用碳酸二苯酷。 揭示方法中所用之碳酸二酿可含二羧酸或二幾酸 ,碳酸二s旨可含二幾酸及/或二羧酸醋,其量 2^於賴莫耳%’更好約5莫耳%至物莫耳%,且較 好,、里低於或等於約3 〇莫耳%。 適用之二賴及二賴g旨之說明用實例騎苯二酸、里 本二酸、癸二酸、癸二酸、十二燒二酸、癸二酸二苯酉旨、、 料m異苯二酸二苯酿及:苯基癸二酸。碳酸 酯一酯可含至少二類二羧酸或二羧酸酯。 上述含一&敌或二幾酸酯之碳酸酯二酯與上述芳系二_ 基化合物之聚縮合形成聚酯聚碳酸酯。 通常,(a)使用鹼金屬及/或鹼土金屬如鹼(土)金屬化合物 作為融合聚縮合之觸媒。適用之鹼(土)金屬化合物(a)中, 邵分列舉具體例中使用有機酸鹽、無機酸鹽、氧化物、氫 氧化物、氣化物及/或醇酸g旨。 驗金屬化合物之說明用實例為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 氧化經、碳酸氫鈉、碳酸氫钾、碳酸氫經、碳酸鈉、碳酸 鉀、碳酸鋰、乙酸鈉、乙酸鉀、乙酸鋰、硬脂酸鈉、硬脂 酸钾、硬脂酸鋰、硼氫化鈉、硼氫化鋰、苯基硼氫化鈉、 苯甲酸鈉、苯甲酸鉀、苯甲酸鋰、磷酸氫二鈉、磷酸氫二 鉀、磷酸氫二鋰、磷酸氫二铷、磷酸氫二铯、亞磷酸氫二 鋰(Li2HP〇3)、亞磷酸二氫鈉(NaH2P03)、亞磷酸二氫鉀 (Κίί2Ρ〇3)、亞磷酸二氫如(Ρ^ίϊ2Ρ〇3)、亞磷酸二氫铯 (CsH2P03)、亞磷酸氩二鋰(Li2HP03)、亞磷酸氫二鈉 90032 •14- 200422324 (Na2HP03)、亞磷酸氫二鉀(Κ2ΗΡ〇3)、亞磷酸氩二铷 (Rb2HP〇3)、亞磷酸氫二铯(Cs2HP03)、亞鱗酸三鐘(Li3p〇3)、 亞磷酸三鈉(NaJO3)、亞磷酸三鉀(Κ3Ρ〇3)、亞磷酸三铷 (Rb3P03)、亞磷酸三铯(Cs3P〇3)、雙酚A之二鈉、二鉀及二 鋰鹽,及酚之鈉、鉀及鋰鹽,及包括前述化合物至少一種 之混合物。 驗土金屬化合物之說明用實例包含氫氧化約、氫氧化 鋇、氫氧化鎂、氫氧化鳃、碳酸氫鈣、碳酸氫鋇、碳酸氫籲 鎂、碳酸氫鳃、碳酸鈣、碳酸鋇、碳酸鎂、碳酸鳃、乙酸 鈣、乙酸鋇、乙酸鎂、乙酸鳃、硬脂酸鈣、硬脂酸鋇、硬 脂酸鎂及硬脂酸鳃,及包括至少一種前述化合物之混合物。 其具骨豆例中之鹼(土)金屬化合物之量約為1 X 1 〇·8至約1 X10 3莫-耳/莫耳雙酚。另一列舉具體例中,每莫耳雙酚將 使用約1 X 1〇·7至約2 X 10·6莫耳鹼(土)金屬化合物。又其他列 舉具體例中,融合聚縮合反應過程中之每丨莫耳雙酚將使用-約1X10至約8X107莫耳鹼(土)金屬化合物。若雙酚(為融φ 合聚縮合反應之主要材料)已經含有鹼(土)金屬化合物,則 右人添加炙鹼(土)金屬化合物之量較好以相對於聚縮合過程 中又勤之I其總量如上述之方式控制。 除上述鹼(土)金屬化合物(a)外,亦可使用鹼性化合物(b) 作為融合聚縮合反應之觸媒。驗性化合物⑻之實例為可輕 易分解或在高溫下揮發之含氮及含磷鹼。尤其,亦可 以下提及之化合物。 該驗之說明用實例為含垸基、芳基或垸芳基之氫氧化 90032 -15- 200422324 銨’如四甲基銨氫氧化物(Me4N〇H)、四乙基銨氫氧化物 (Et4N〇H)、四丁基銨氫氧化物(Bu4n〇H)及三甲基芊基銨氫 氧化物(0 -CHdMehNOH);含烷基、芳基或芳烷基之氫氧 化鱗,如四甲基鳞氫氧化物(Me4p〇H)、四乙基鳞氫氧化物 (Ε“Ρ〇Η)、四丁基鋳氫氧化物(BU4P〇H)及三甲基爷基鱗氫 氧化物(0 -CHKMehPOH);三級胺如三甲基胺、三乙胺、 二甲基苄基胺、三苯基胺等;二級胺r2NH(其中,R為烷基 如甲基或乙基,或芳基如苯基或甲苯基);一級胺rnh2(其 中R同上);吡啶如4-二甲基胺基吡啶、4-二乙基胺基吡啶、 4-咐咯啶基吡啶;咪唑如2-甲基咪唑及2-苯基咪唑;氨;及 鹼性鹽如四甲基銨硼氫化物(MqNBH4)、四丁基銨硼氫化物 (Bu4NBH4)、四甲基銨四苯基硼酸醋(Me4NBPh4)、四丁基銨 四苯基,酸酯(BqNBPh4)、四甲基銨乙酸酯、四丁基銨乙 酉日、四甲基铵磷酸醋、四丁基铵磷酸酿、四甲基铵亞鱗 酸酿、四丁基銨亞磷酸酯、四甲基鳞硼氫化物(Me4PBH4)、 四丁基銹硼氫化物(BqPBH4)、四甲基鱗四苯基侧酸酉旨 (MeJBPh4)、四丁基鱗四苯基硼酸g旨(BU4NBPh4)、四甲基鳞 乙酸酯、四丁基鱗乙酸酯、四甲基鱗磷酸酯、四丁基鱗磷 酸醋、四甲基鳞亞磷酸酯、四丁基鱗亞磷酸酯及包括至少 一種前述驗之混合物。 依其一列舉具體例,含氮之鹼性化合物(b)可為四烷基銨 氫氧化物及/或其鹽,及/或四烷基鳞氫氧化物及/或其鹽。 上述含氮鹼性化合物(b)之添加量可為每莫耳雙酚約i χ 1〇 6至約i χ 1〇·ι莫耳。依其一列舉具體例,鹼性化合物(匕) 90032 -16 - 200422324 之用量為每莫耳雙酚約1 X 1(Τ5至約1 X ΙΟ·2莫耳。 另外或或者,亦可使用硼酸化合物(C)作為觸媒。該侧酸 化合物(c)為硼酸及硼酸酯。硼酸酯之實例可以通式(V)表 7JT · B(OR)n(OH)3.n (V) 其中R為燒基如甲基或乙基,或芳基如苯基,且^為1、2或3。 該硼酸酯之說明用實例為硼酸三甲酯、硼酸三乙酯、硼酸 三丁酯、硼酸三己酯、硼酸三庚酯、硼酸三苯酯、硼酸三 曱苯醋及硼酸三答g旨。 上述之硼酸或砸I酸目旨(c)之添加量為每莫耳雙盼約1 X 1〇·8 至約1 X 10·1莫耳。依其一列舉具體例,每莫耳雙酚係使用 約1 X 1〇-7至約1 X 1〇·2莫耳硼酸或硼酸酯(c)。依另一列舉具 體例’.每莫耳雙酚係使用約1X10·6至約1X10·4莫耳硼酸或 硼酸酯(c)。 - 例如,依其一列舉具體例,係使用鹼(土)金屬化合物(a) 及含氮鹼性化合物(b)之組合作為融合聚縮合之觸媒。依另 一列舉具體例,係使用(a)、(b)及硼酸或硼酸酯(c)之組合作 為融合聚縮合反應之觸媒。 使用上述添加量之驗(土)化合物(a)及含氮或含磷驗性化 合物(b)之組合作為觸媒為較佳,因為可在滿意之速率下進 行聚縮合反應’且協助形成具有高聚合活性之高分子量聚 碳酸酯。 當使用鹼(土)金屬化合物(a)及含氮鹼性化合物(b)之組 合,或(a)、(b)及硼酸或硼酸酯(c)之組合時,觸媒成分可分 -17- 90032 200422324 開添加或混合於雙酚與碳酸酯二酯之融合混合物中之後添 加0 二羥基化合物及碳酸酯二酯之聚縮合可在聚縮合反應所 用之反應條件下進行。為更清楚說明,反應之第一階段中, 可使雙酚及碳酸酯二酯在約80至約250°C ,較好約1〇〇至約 230°C,且最好約120至約190°C及一般壓力下,反應達約5 小時,較好達約4小時,且最好達約3小時。第一階段後, 溫度上升,同時使反應系統減壓。最後使溫度到達約240至 約320 C ’且在β溫度範圍中及低於或等於約5 mmHg下進 行雙g分與碳酸酯二酯間之聚縮合。依其一列舉具體例,壓 力會低於約1 mmHg。 依反應條件1(圖2中說明之實例),聚碳酸酯樹脂之回收方 法包括·在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或/及聚碳酸酯寡聚物添加 於轉酯裝置中時,調整聚縮合反應進行過程中之轉酯反應 中所含聚碳酸酯聚縮合產物之OH濃度。〇H基濃度係以最終 產物中之聚合程度及目標聚合速度為準。依其一列聚具體 例’轉酯反應中聚合前之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及聚碳酸酯 寡聚物之OH濃度較好約200至約25,000百萬份(ppm)。依另 一列聚具體例,轉酯反應中聚合前之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 及聚碳酸醋寡聚物單元之OH濃度較好約5〇〇至約20,〇〇〇 Ppm ’且更好約500至約1〇,〇〇〇 ppm。若〇H濃度在上述範圍 中’則反應會順利的進行,且聚碳酸酯具有出色之色彩、 透明度,且獲得較少分支之化合物。 聚碳酸酯聚縮合成分係指聚竣酸酯寡聚物、聚碳酸酯廢 -18- 90032 200422324 棄物樹脂、聚碳酸酯樹脂廢棄誤解聚合產物及轉酯反應器 中存在之芳系二羥基化合物之混合物。 以揭π足方法最終獲得之聚碳酸酯固有黏度約為〇· 1至 約ι·〇 di/g。依其一列舉具體例,以揭示之回收方法獲得之 永奴酸酯固有黏度約為0·30至約〇·65 dl/g。本文中討論之所 有固有黏度係使用Ubbel0hde黏度計,在2(rc下在0·5 dl/gi 二氯甲烷中測量。 再者,即使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之〇H基濃度改變亦可聚 縮合。而且,可使用以溶合法製備之具低011濃度之聚碳酸 酯,或以介面法(光氣法)製備之具高〇H基濃度之聚碳酸酯。 上述聚縮合法可連續或批式操作。上述反應之裝置可為 桶型、管型或塔型。 依反應II條件(圖3中說明之實例),揭示之製造聚碳酸酯 樹脂之方法可使用其中二或多個聚合反應器串聯之連續融 合聚縮合裝置。聚縮合反應或/及轉酯反應過程中,係先調 整反應混合物中之OH基濃度,以達到最終產物之聚合度及 目標聚合速度。速度一般係以進行效率為準。 揭π之連續製備聚碳酸酯之回收方法中可使用各種反鹿 器。較好使用攪拌器類型之各種反應器,尤其是相較於黏 度高之後聚合階段之反應產物黏度低之預聚合階段。 適用之反應器實例為垂直攪拌反應器、薄膜蒸發反靡 器、真空室反應器、水平攪拌反應器、雙軸抽氣擠出機等。 依其一列舉之具體例,較好使用至少二串聯之反應器。依 另一列舉具體例,較好其至少之一為水平揽拌反應器。 >Γ" 90032 -19- 200422324 使用各種反應器之結合。適用結合之說明用實例包含垂直 擴拌is·反應器及水平揽拌器反應器、水平授拌器反應器及 垂直攪拌器反應器、水平攪拌器反應器與水平授拌器反應 器、垂直攪拌器反應器、真空室反應器及水平揽拌器反應 器’及薄膜蒸發反應器與二水平攪拌器反應器。 當使用至少二型之組合時,較好反應器應串聯。依其一 列舉具體例,至少一反應器為水平反應器,如水平揽拌反 應器。依串聯至少三個反應器之列舉具體例,說明用組合 例包含至少二垂直攪拌器反應器及依水平攪拌器反應器, 至少一垂直攪拌器反應器及至少一薄膜蒸發反應器,及至 少一水平攪拌器反應器與至少一垂直攪拌器反應器及至少 二水平攪拌器反應器。若串聯至少二反應器,則可使聚縮 反應有效的進行。 依其一列舉具體例’添加聚碳版自旨樹脂廢棄物時之聚碳 酸酯寡聚物之封端OH濃度為轉酯反應中所含每單位重量 之聚碳酸酉旨寡聚物約200至約25,000 ppm。依另一列舉具體 例,添加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時之聚碳酸酯寡聚物之封端 OH濃度為轉酯反應中所含每單位重量之聚碳酸酯寡聚物 約500至約20,000 ppm,且亦可能為500至約1〇,〇〇〇 ppm。 以揭示之方法最終獲得之聚碳酸酯固有黏度約為〇.1〇至 約1 ·0 dl/g。依另一列舉具體例,以揭示之回收方法獲得之 聚碳酸酯固有黏度約為0.30至約0.65 dl/g。 依條件I及II,即使改變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中所含 基,亦可進行聚縮合反應。而且,可使用藉由溶合法製備 -20- 90032 200422324 之具低〇Η濃度之聚碳酸酿,或以介面法(光氣法)製備之具 高ΟΗ基濃度之聚碳酸酯。 依條件111(圖4中說明之實例),聚碳酸酯廢棄物之製備使 用串聯反應器之連續融合聚縮合反應器。該具體例中,其 中之ΟΗ基濃度已被調整過之廢棄聚縮合樹脂係由聚縮合 製程之第一步驟(寡聚合製程)中之聚合反應器出口供給,以 在聚縮合製程之第二階段中進行供給之廢棄物樹脂及欲製 備之樹脂間之轉酯反應及/或聚縮合反應。 圖1代表第一階段之聚縮合製程(換言之,寡聚物製備之 後)°其為聚碳酸酯樹脂回收法中所用之聚合反應器之簡 圖。聚合反應器裝置攪拌桶、預聚合桶I、預聚合桶π、水 平聚合桶I、水平聚合桶Π及擠出機與樹脂廢棄物融合裝 置。聚合材料(例如雙酚Α(ΒΡΑ)及碳酸二苯酯(DPC))及觸媒 係由揽拌器桶供給,且在特定速度下攪拌,其依序供給於 預聚合桶I及II中。所得低聚縮合寡聚物供應至水平聚合桶j 及Π。樹脂廢棄物熔合裝置中之熔融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供 應至預聚合桶II之出口,且隨後供應至聚合桶,且持續至聚 縮合反應達到預定特性黏度。 轉酿反應中所含每單位重量聚碳酸酯寡聚物之聚碳酸酯 廢棄物樹脂之封端ΟΗ濃度一般約為200至約25,000 ppm。依 另一具體例,轉酯反應中所含每單位重量聚碳酸酯寡聚物 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之封端〇H濃度一般約為5〇〇至約 20,000 ppm。 聚蛟酸酯廢棄物樹脂之封端〇H濃度可藉由添加適量之 90032 -21 - 200422324 脂系、脂環系或芳系化合物、二羥基化合物、具有〇h基之 化合物或碳酸二g旨如碳酸二苯酿調整。 III條件中添加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之過程中脂聚碳酸酯 寡聚物之OH濃度並沒有限制。 依上述條件I至III,為有效再利用樹脂廢棄物,因此較好 為較低量之聚碳酸酯寡聚物。例如,依其一列舉具體例, 將存在〇至10,000重量份之聚碳酸酯寡聚物至1〇〇重量份之 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依另一列舉具體例,將含有0至200 重量份之聚碳酸醋寡聚物至100重量份之聚碳酸醋樹脂廢 棄物。 依上述條件I至ΠΙ,添加樹脂廢棄物之過程中可添加封端 調節劑。較好使用上述芳系二羥基化合物作為封端調節 劑,尤其是雙酚Α»至於封端調節劑之量,轉酯製程中每單 位重量之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及寡聚物之〇H濃度約為2〇〇 至約25,000 ppm,依其一列舉具體例約為5〇〇至約 ppm。 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熔化過程中可添加封端調節劑,或 可分開添加。添加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之過程中,亦可添 加額外之單體、觸媒及寡聚物。 氷蚊酸酯聚縮合反應之後,產物可與添加劑摻合且造粒。 聚縮合製程中,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可於第一步驟中添 加或於多步驟中添加。 所得聚碳酸酯之固有黏度約為〇·1〇至約L0 dl/g ,且依其 一列舉具體例約為〇.3〇至約0.65 dl/g。 90032 -22- 200422324 依據上述回收法,可有效的製備具有改善色彩之聚碳酸 酉旨’將以下所述分支(I)及(II)之形成壓制至最大程度。
分支(Π) 其中X代表直鏈或支鏈烴基。 當以揭示之回收方法製備聚碳酸酯時,可使上述分支⑴ 及(II)之形成為最小。其理由相信為廢棄物樹脂已經具有適 當之高分子量,且因此相較於單體之聚縮合,所需之熱能 較少,且在高溫下之駐留時間較短。 依揭示之方法,pka低於或等於約3之含硫酸性化合物及/ 或该化合物之衍生物(如下所示此後稱之為"酸性化合物。 可在聚縮合之後立即添加,而不需將反應產物聚碳酸酯冷 卻。 適當 < 含硫酸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包含亞硫酸、硫酸、 /人&酸化合物、磺酸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說明用實例為苯 磺酸乙酯、苯磺酸丁酯、對· T苯磺酸甲酯、對_甲苯磺酸乙 90032 -23- 200422324 ®旨及對-甲苯績酸丁酯。 ^每莫耳之全部驗金屬成分可使用約Q1至約5g莫耳之此 等酸性化合物作為上述聚縮合反應之觸媒。依其_列舉且 體例’此等酸性化合物之用量約躲⑴川莫耳,且依另、 一列舉具姐例’每莫耳全部鹼金屬成分可使用約至約7 旲耳作為上述聚縮合反應之觸媒。添加此等酸性化合物 反應產物(聚碳酸@旨)中’使驗金屬化合物之殘留亞魏鹽中 和或去活化’改善所製備聚碳酸g旨之駐留安定性及耐水性。 聚碳酸酉旨可使用慣用之捏合機模製,如單軸擦出機、雙 軸擠出機等。含有或未含抽氣孔之捏合機均可有效的使用。 聚碳酸g旨可含添加劑至不會對所揭示方法之優點有不利 影響之程度。 可使用之添加劑為依其用途添加於聚碳酸酯者。說明用 貫例包έ耐熱士定劑、環氧樹脂化合物、UV吸收劑、模製 潤滑劑、顏料、抗靜電劑、滑動劑、抗結塊劑、潤滑劑、· 除霧劑、天然油、合成油、蠟、有機及無機填料等。 依該方式製備之聚碳酸酯若需要可在用於各種應用之前 造粒。所得聚碳酸酯具有極佳之顏色,且適用於各種領域, 如光子材料。經發現直接添加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於融合 聚縮合裝置中’接著在未開始解聚合步驟之前反應會獲得 與僅使用純材料製得之產物相當之聚碳酸酯。 依據揭示之回收方法,以融合聚縮合製備之聚碳酸酯樹 脂可在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未進行如寡聚物成分之解聚合 及萃取之繁瑣操作下回收。所得聚碳酸酯樹脂實質上與不 90032 -24- 200422324 含回收成分之純樹脂特性相同。另外,揭示之回收方法可 使分支之形成為最小,且改善樹脂顏色。 此後,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之應用係以列舉而非限制用 之部分具體例說明。 具體例與比較例之物理性質將以下列方法測量。 聚碳酸酯之固有黏度(IV)係使用Ubbelohde黏度計,在20 °C下於0.5 dl/g濃度之二氯甲烷中測量。且黏度平均分子量 (Mv)係以下列方程式測定。 IV=1.23xl0'4x(Mxl.68)°·83 聚碳酸酯之封端OH基濃度係藉由將0.4克之聚碳酸酯樣品 溶於3毫升(ml)氯仿中,且以13C-NMR測定全部封端基中之 OH基百分比(%)。 為測定聚碳酸酯中之分支⑴及(Π)量,先以鹼使樣品水 解,且進行高性能液態層析(HPLC),以測定以下二類化合 物(式(VI)及式(VII))之量。
COOH
(VI)
-25- 90032 200422324 其中x代表直鏈或支鏈烴基。 樣品(聚碳酸酯寡聚物、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之IV、Mv、 封端OH基濃度、封端遮蓋類列於表1中。 表1 IV (dl/g) 封端OH濃度 Mv OH重量份濃度(ppm) 聚碳酸酯寡聚物 0.155 32 3,237 3,361 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I 0.353 5 8,726 195 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II 0.353 19 8,726 740 雙酚A 麵 228 149,123 比較例1(C1) 將100重量份之聚碳酸酯寡聚物(IV為0.155 dl/g,封端〇H 基濃度為3,361)飼入裝置攪拌器之瓶中。抽真空且以氮氣置 換。使月觸媒(NaOH,100 ppb之Na)重複三次。在2托之壓 力及310°C下攪拌,同時使酚蒸發且進行聚合。評估固有勃 度、封端OH基濃度及所得聚合產物之分支化合物量。結果 列於表2巾。 · 比較例2(C2) 將100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1)(光碟模製過程中 之卷桶(IV為0.155 dl/g,封端OH基濃度為5%、第三丁基酚 封端)飼入裝置攪拌器之瓶中。抽真空且以氮氣置換。使用 觸媒(NaOH,100 ppb之Na)重複三次。在2托之壓力及310°C 下攪拌,同時使酚蒸發且進行聚合30分鐘。評估固有黏度、 封端OH基濃度及所得聚合產物之分支化合物量。 具體例1(E1) 90032 -26- 200422324 如比較例2般進行聚合,但使用100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 脂廢棄物(II)(IV為0.353 dl/g,封端OH基濃度為740 ppm,酚 封端)。評估所得聚合產物之固有黏度、封端OH基濃度及分 支化合物之量。結果列於表2中。 具體例2(E2) 將50重量份之聚碳酸酯寡聚物(IV為0.155 dl/g,封端OH 基濃度為3,361 ppm),及上述50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廢棄 物(11)(第三丁基酚封端)飼入裝置攪拌器之瓶中。抽真空且 以氮氣置換。再使用觸媒(NaOH,100 ppb之Na)重複三次。 在2托之壓力及310°C下攪拌30分鐘,同時使酚蒸發且進行 聚合。評估所得聚合產物之固有黏度、封端OH基濃度及分 支化合物量。結果列於表2中。 具體例·3.(Ε3) 如具體例2般進行聚合,但添加1.05重量份之雙酚Α作為 封端調節劑。評估所得聚合產物之固有黏度、封端OH基濃 度及分支化合物量。結果列於表2中。 具體例4(E4) 在具體例2之條件下進行聚合後,再度於310°C及0.8托之 壓力下攪拌30分鐘聚合,同時蒸發掉酚。評估所得聚合產 物之固有黏度、封端OH基濃度及分支化合物量。結果列於 表2中。 具體例5(E5) 如具體例4般進行聚合,但添加1.05重量份之雙酚A作為 封端調節劑。評估所得聚合產物之固有黏度、封端OH基濃 -27- 90032 200422324 度及分支化合物量。結果列於表2中。 表2 Cl C2 El E2 E3 E4 E5 封端OH基濃度(%) 5 19 5 5 5 5 添加劑(pbw) 屬 100 100 50 50 50 50 聚合後之物理性質 IV(dl/g) 0.48 0.36 0.42 0.38 0.40 0.46 0.51 Mv 12,636 8,935 10,758 9,536 10,144 12,004 13,593 封端OH基濃度(ppm) 350 152 474 357 804 283 575 分支化合物(I)(ppm) 1,220 20 780 310 420 490 950 分支化合物(II)(ppm) 40 <10 <10 <10 <10 <10 20 即使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比純碳酸酯有導致熱裂解且降 低機械'性質之更多熱過程,但使用本文中教示之聚碳酸酯 樹脂廢棄物製備之產品具有與主要由純聚碳酸酯形成之i 品(亦即未經歷模製之熱過程)實質類似之性質。 雖然本發明已經參考列舉具體例說明,但熟習本技藝者 應了解可進行各種改變,且可以對等物取代其成分,但均 不離本發明範圍。另外,可選擇本發明教示之特殊狀況或 材料進行許多改質,但均不離其基本範圍。因此,揭示之 方法並不限於進行本發明最佳模式之揭示特殊具體例,但 揭示之方法將包含本發明範圍中之所有具體例。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代表揭示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於III條件下之回收 方法之流程圖。 -28- 90032 200422324 圖2代表揭示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於I條件下之回收方 法具體例之流程圖。 圖3代表揭示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於III條件下之回收 方法具體例之流程圖。 圖4代表揭示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樹脂於III條件下之回收 方法具體例之流程圖。 29- 90032

Claims (1)

  1. 200422324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回收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之方法,包括 使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進行轉酯化反應及聚縮合反應 之一或一種’其中聚碳酸酿廢棄物成分具有〇H基濃度, 且包括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及 調整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之〇H基濃度。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回收方法,包括將聚碳酸酯廢棄 物成分及材料導入預聚合桶中,其中之材料係選自由二 羥基化合物、碳酸酯二酯、二羥基化合物及碳酸酯二酯 之反應產物,及包括至少一種前述物質之組合組成之群 組。 3· —種回收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之方法,包括·· 將二羥基化合物及碳酸酯二酯導入混合桶中,形成混 合桶組合物; - 將混合桶組合物導入預聚合桶中,形成預聚合組合物;' 使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熔化,其中之聚碳酸酯廢棄物 0 成分具有OH基濃度,且包括聚碳酸酯樹脂廢棄物; 將預聚合組合物與熔融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合併, 形成組合; 調整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之OH基濃度; 使組合聚合形成聚碳酸酯產物;及 將聚碳酸酯產物擠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回收方法,其中〇 η 基濃度係在聚合過程中調整。 90032 422324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回收方法,其中〇h 基濃度為封端OH基濃度。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回收方法,其中調 整之0H基濃度包括在聚合過程中添加封端調節劑。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回收方法,其中封 端調節劑包括芳系二經基化合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回收方法,其中芳系二經基化合 物包括雙g分-A。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回收方法,其中每 單位重量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之〇H基濃度約為2〇〇至 約 25,000 ppm。 10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回收方法,其中每 單位重量之聚碳酸酯廢棄物成分之OH基濃度约為5〇〇至 約 20,000 ppm 〇 - 90032 2-
TW92135039A 2002-12-11 2003-12-11 Recycle method for polycarbonate resin waste TW20042232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59578A JP3967674B2 (ja) 2002-12-11 2002-12-11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樹脂のリサイクル法
US10/707,033 US7105632B2 (en) 2002-12-11 2003-11-17 Recycle method for polycarbonate resin wast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2324A true TW200422324A (en) 2004-11-01

Family

ID=32500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2135039A TW200422324A (en) 2002-12-11 2003-12-11 Recycle method for polycarbonate resin waste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105632B2 (zh)
EP (1) EP1572791B1 (zh)
JP (1) JP3967674B2 (zh)
CN (2) CN100354349C (zh)
AT (1) ATE445668T1 (zh)
AU (1) AU2003302930A1 (zh)
DE (1) DE60329707D1 (zh)
TW (1) TW200422324A (zh)
WO (1) WO200405297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68093A1 (ja) * 2004-12-21 2006-06-29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重縮合ポリマー回収品のリサイクル方法
US20100311920A1 (en) 2005-08-26 2010-12-09 Cid Centro De Investigacion Y Desarrollo Tecnologico Sa De Cv Using Reactive Block Copolymers as Chain Extenders and Surface Modifiers
US20100311849A1 (en) 2006-08-23 2010-12-09 Cid Centro De Investigacion Y Desarrollo Tecnologico Sa De Cv Using Reactive Block Copolymers as Chain Extenders and Surface Modifiers
EP2185638A1 (en) * 2007-09-07 2010-05-19 Charles J. Rogers Polymer recycling methods employing catalytic transfer hydrogenation and base cleavage reactions
JP2010202746A (ja) * 2009-03-03 2010-09-16 Sony Corp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JP2012025819A (ja) * 2010-07-21 2012-02-09 Idemitsu Kosan Co Ltd 廃棄光ディスク及び/又は回収光ディスクからの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射出成形体
CN101805445B (zh) * 2010-01-29 2012-01-25 成强 熔融缩聚类高分子废旧料再生的化学处理方法
BR102016015868A2 (pt) * 2016-07-07 2018-01-23 Universidade Estadual De Campinas - Unicamp Processo de obtenção de oligômeros hidroxilados de policarbonato de bisfenol a e uso
AT521534A2 (de) * 2018-07-03 2020-02-15 Next Generation Recyclingmaschinen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olykondensatschmelze aus einem Primärmaterial und einem Sekundärmaterial
CN114846065A (zh) 2019-12-27 2022-08-02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再生树脂的制造方法
CN111440304A (zh) * 2020-03-27 2020-07-24 聊城鲁西聚碳酸酯有限公司 光气界面缩聚法pc低聚物废液回收利用的系统及方法
EP4180199A1 (de) * 2021-11-12 2023-05-17 Polymetrix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und verarbeitung eines gemisches aus rezykliertem polyestermaterial und einem polyester-prepolymer aus einem polyester-herstellprozess
EP4180200A1 (de) * 2021-11-12 2023-05-17 Polymetrix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und verarbeitung eines gemisches aus rezykliertem polyestermaterial und einem polyester-prepolymer aus einem polyester-herstellprozess
WO2023083802A1 (de) * 2021-11-12 2023-05-19 Polymetrix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und verarbeitung eines gemisches aus rezykliertem polyestermaterial und einem polyester-prepolymer aus einem polyester-herstellprozess
CN114044867B (zh) * 2021-12-07 2023-07-21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废旧光盘制备苯并噁嗪树脂的方法
CN115449206B (zh) * 2022-09-19 2023-07-21 碳中和环保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由废旧塑料制备的改性塑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6353C (de) CH. SELDEN in Baltimore, Maryland, V. St. A Schaltung der beim gleichzeitigen Telegraphiren und Telephoniren auf derselben Leitung zur Anwendung kommenden Apparate
DD46353A (zh) *
JP3361882B2 (ja) * 1994-05-23 2003-01-07 帝人株式会社 廃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リサイクル方法
DE4421701A1 (de) 1994-06-21 1996-01-04 Bayer Ag Verfahren zum chemischen Recycling von Polycarbonaten
DE10142735A1 (de) * 2001-08-31 2003-03-20 Bayer Ag Verfahren zur Verwendung von Polycarbonat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329707D1 (de) 2009-11-26
AU2003302930A1 (en) 2004-06-30
ATE445668T1 (de) 2009-10-15
JP3967674B2 (ja) 2007-08-29
CN101100529B (zh) 2012-02-01
CN101100529A (zh) 2008-01-09
WO2004052972A2 (en) 2004-06-24
EP1572791A2 (en) 2005-09-14
CN1735651A (zh) 2006-02-15
JP2004189887A (ja) 2004-07-08
US7105632B2 (en) 2006-09-12
CN100354349C (zh) 2007-12-12
EP1572791B1 (en) 2009-10-14
WO2004052972A3 (en) 2004-07-29
US20040116642A1 (en) 2004-06-17
AU2003302930A8 (en) 2004-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57656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의제조방법
TW200422324A (en) Recycle method for polycarbonate resin waste
KR101591277B1 (ko) 난연제 또는 아크릴로니트릴-부타디엔-스티렌을 함유하는 폴리카보네이트 조성물의 알코올분해 방법
TWI492960B (zh) 烷基酚-封端的共聚碳酸酯,其製備方法,包含其之模製組成物,及由其製得之物件
CN103865248A (zh)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和成型品
KR101565917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함유 조성물의 알코올분해에 의한 디하이드록시 방향족 화합물의 제조
CN105669963A (zh) 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KR101530614B1 (ko) 아크릴로니트릴-부타디엔-스티렌-함유 폴리카보네이트 조성물의 알코올분해 방법
US6696541B1 (en) Method for crystalliz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carbonat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polycarbonate resin from it
JPH06220184A (ja) 熱可塑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EP1490422B1 (en) Recycle process for polycondensation resins
US6797803B2 (en) Recycle process for polycondensation resins
JPH0827264A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4267344B2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54654B2 (ja) 安定化された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617733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0136239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107785A (ja) 光学材料用ポリカーボネート
JPH107784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1148999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
JP2000136240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2080579A (ja) 低分子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結晶化方法及びその重合方法
JPH1030021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4080601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
JPH09136950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