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1238U - 立体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体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91238U
CN215491238U CN202121039404.3U CN202121039404U CN215491238U CN 215491238 U CN215491238 U CN 215491238U CN 202121039404 U CN202121039404 U CN 202121039404U CN 215491238 U CN215491238 U CN 2154912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pipe
joint
heat
fi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394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伟
张天曜
郭哲玮
庄翔智
黄俊玮
张正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912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912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75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heat-pipes together or with other structures, e.g. with base blocks; Heat pipe c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83Means for filling or sealin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4Assemblies of fin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e.g. with different fin densi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8Fin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30/00Sealing means

Abstract

一种立体散热装置包括一均温板、一热管与一焊料接合部。均温板包含一内腔室与一第一接头,第一接头具有一接通内腔室的通道。热管具有一管内空间与一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套接且围绕第一接头,使得第二接头的端面直接接触均温板的一面。管内空间通过通道接通内腔室。管内空间及内腔室内填注一工作流体。焊料接合部将热管与均温板结合为一体。故,以上架构能够让焊料不致于焊接过程中溢流而渗入均温板与热管内。如此,不仅提高焊接的接合效果,更提升产品良率以及导热结构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立体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立体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的导热结构包含均温板(Vapor chamber)与热管(heat pipe),且具有热传导、重量轻以及结构单纯等特性,故,已广泛地应用于高性能的散热领域。举例来说,导热结构包含均温板与热管,且二者通过焊接方式而相互结合。
然而,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焊料溢流而渗入热管内。如此,不仅影响焊接的接合效果,更影响产品良率,从而降低导热结构的工作效率。
故,如何研发出一种解决方案以改善上述所带来的缺失及不便,实乃相关业者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散热装置,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散热装置。立体散热装置包括一均温板、一工作流体、至少一焊料接合部与至少一热管。均温板包含一内腔室与至少一第一接头。第一接头具有一接通内腔室的通道。热管具有一管内空间与至少一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套接且围绕第一接头,使得第二接头的端面直接接触均温板的一面。管内空间通过通道接通内腔室。工作流体填注在管内空间及内腔室内。焊料接合部连接第二接头与均温板的此面,用以将热管与均温板结合为一体。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二接头连接且围绕热管的一端,且自热管的这端朝远离热管及第一接头的方向逐渐外扩,使得第二接头围绕出一锥状空间。锥状空间的最大口径大于管内空间的最大口径。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均温板包含一盖体与一壳体。壳体与盖体相互密封,并于壳体与盖体之间形成所述内腔室。第一接头形成于盖体的顶面。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焊料接合部围绕第一接头的周缘,且封闭第二接头与均温板之间的间隙。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一毛细结构与一第二毛细结构。第一毛细结构位于内腔室内,用以引导工作流体的流动。第二毛细结构包括一第一区段与至少一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固定地位于管内空间内,且连接第二区段。第二区段自第一区段的一端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内,并且连接第一毛细结构,用以引导工作流体的流动。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一毛细结构包含一第一片体。第一片体直接形成于壳体面向盖体的一面。第一片体直接叠合于第二毛细结构的第二区段与壳体之间。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一毛细结构包含一第二片体。第二片体直接形成于盖体面向壳体的一面。第二毛细结构的第一区段的一部分位于内腔室内,且接触第一毛细结构的第一片体或第二片体。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鳍片组。鳍片组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这些散热鳍片彼此平行且间隔并列,且同时受到热管所贯穿。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热管呈直线状、L字形与U字形其中之一。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两个第一鳍片组与一个第二鳍片组。第一鳍片组间隔地位于均温板上。每个第一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热管的数量为多个,热管具有一长轴方向,此长轴方向垂直通过均温板的顶面。这些第一散热鳍片沿长轴方向间隔并列。这些热管包含至少一第一热管及至少一第二热管。其中一第一鳍片组的这些第一散热鳍片受到第一热管所垂直贯穿。另一第一鳍片组的这些第一散热鳍片受到第二热管所垂直贯穿。第二鳍片组包含一梯形体。梯形体介于这些第一鳍片组之间。梯形体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这些第二散热鳍片沿一正交长轴方向的横向方向于均温板上间隔并列。梯形体具有一顶部、一底部与二相对的倾斜部。底部相对顶部且固接至均温板上,顶部位于这些倾斜部之间。每个倾斜部与相邻的这些第一鳍片组其中之一相隔出一空隙。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任二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且均温板与最接近均温板的第一散热鳍片具有一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大于第一间隙。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立体散热装置中,第一接头的数量为两个。热管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接头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热管的二相对端。热管的这些第二接头分别套接对应的其中一第一接头。第二毛细结构的第二区段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第一区段的二相对端。这些第二区段分别连接内腔室内的第一毛细结构。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三鳍片组。第三鳍片组包含相对的一顶部与一底部。底部连接均温板的顶面,第三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这些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纵向方向正交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热管呈U字形,且热管的一部分放置于第三鳍片组的顶部上,另部分从第三鳍片组的顶部伸入这些第三散热鳍片内。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三鳍片组与一第四鳍片组。第三鳍片组位于均温板上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这些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纵向方向正交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第四鳍片组叠放于第三鳍片组上,包含多个第四散热鳍片,这些第四散热鳍片沿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热管呈U字形,且位于第三鳍片组及第四鳍片组内。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三鳍片组。第三鳍片组包含相对的一顶部与一底部。底部连接均温板的顶面,第三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这些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纵向方向正交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热管呈L字形,且热管的一部分放置于第三鳍片组的顶部,另部分从第三鳍片组的顶部伸入这些第三散热鳍片内。
依据本公开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立体散热装置还包含一第三鳍片组与一第四鳍片组。第三鳍片组位于均温板上,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这些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纵向方向正交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第四鳍片组叠放于第三鳍片组上,包含多个第四散热鳍片,这些第四散热鳍片沿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热管呈L字形,位于第三鳍片组及第四鳍片组内。
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立体散热装置可让焊料不致于焊接过程中溢流而渗入均温板与热管内。如此,不仅提高焊接的接合效果,更提升产品良率以及导热结构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公开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技术效果等等,本公开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立体散热装置于区域M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4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6A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6B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侧视图;
图7A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侧视图;
图7B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侧视图;
图8A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局部侧视图;以及
图8B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1、12、13、14、15、16、17、18:立体散热装置
100:均温板
110:盖体
111:顶面
112:背面
120:壳体
121:内腔室
122:内面
123:底面
130:第一接头
131:通道
131A:长轴方向
200、201、202:热管
210:管体
211:长轴方向
212:管内空间
214:内壁
220:第二接头
221:端面
222:封闭端
223:锥状空间230:管体
231:第一段
231A:长轴方向
231B:长轴方向
232:第二段
232A:长轴方向
233:弯折部
240:管体
241:第一段
241A:长轴方向
242:第二段
242A:长轴方向
243:弯折部
300:工作流体
400:第一毛细结构
410:第一片体
420:第二片体
500、501、502:第二毛细结构
510、511、512:第一区段
511A、512A:第一子区段
511B、512B:第二子区段
511C、512C:弯折区段
520:第二区段
530:第三区段
600:鳍片组
610:散热鳍片
611:第一间隙
612:第二间隙
620:第一鳍片组
621、621A:第一散热鳍片
630:第二鳍片组
640:梯形体
641:顶面
642:底面
643:倾斜部
644:空隙
645:第二散热鳍片
646:横向方向
647:直线部
650:第三鳍片组
651:顶部
652:底部
653:第三散热鳍片
654:纵向方向
655:贯穿通道
660:第四鳍片组
661:横向沟槽
662:第四散热鳍片
M:区域
D1、D2:最大内径
S:焊料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公开。也就是说,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的。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0的局部分解图。图2为图1的立体散热装置10于区域M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与图2所示,立体散热装置10包括一均温板100与多个(例如2个)热管200。均温板100包含一盖体110与一壳体120。壳体120与盖体110相互密封,并于壳体120与盖体110之间形成一内腔室121。盖体110背对壳体120的一面(后称顶面111)具有多个(例如2个)第一接头130。第一接头130间隔地位于盖体110的顶面111。每个第一接头130从盖体110的顶面111朝外延伸,且每个第一接头130具有一接通内腔室121的通道131。这些第一接头130的这些通道131的长轴方向131A彼此平行。壳体120具有彼此相对的内面122与底面123。
每个热管200包含一管体210及一第二接头220。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管体210呈直线状,且管体210的长轴方向211同轴对齐每个通道131的长轴方向131A,且与盖体110的顶面111相互垂直。管体210的一端为封闭端222,且另端连接此第二接头220。管体210具有一管内空间212,且管内空间212沿着通道131的长轴方向131A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头220连接且围绕管体210的另端,且自管体210的另端朝远离管体210及第一接头130的方向逐渐外扩,使得第二接头220围绕出一锥状空间223,锥状空间223的最大口径(参考D1)大于管内空间212的最大口径(参考D2)。
当热管200连接至均温板100上,热管200的第二接头220套接且围绕均温板100的第一接头130,第二接头220连接盖体110,且管体210内的管内空间212通过上述通道131而接通上述均温板100的内腔室121。接着,立体散热装置10更通过焊料将热管200与均温板100彼此固定地结合为一体,使得焊料形成一焊料接合部S于第二接头220与盖体110的顶面111,以及于第一接头130、第二接头220与盖体110的顶面111之间的间隔(参考锥状空间223)以便热管200与均温板100彼此结合为一体,让工作流体300能够填注在管内空间212及内腔室121内。换句话说,焊料接合部S一部分围绕第一接头130的周缘,且位于盖体110的顶面111,另部分封闭地填充于第一接头130、第二接头220与均温板100之间的间隔(参考锥状空间290)。
更具体地,当热管200的第二接头220连接均温板100的第一接头130时,由于第二接头220的最大内径D1大于管体210的最大内径D2,第一接头130能够伸入第二接头220以及管体210的一部分内,且第二接头220的端面221直接接触盖体110的顶面111,以尽量缩小第二接头220与盖体110之间的间隙。此时,焊料接合部S围绕第二接头220的周缘,且封闭第一接头130、第二接头220与盖体110的顶面111第二接头之间的间隙(参考锥状空间223)。
此外,立体散热装置10还包含一第一毛细结构400及一第二毛细结构500。第一毛细结构400位于内腔室121内。第二毛细结构500位于管内空间212及内腔室121内,用以引导工作流体300的流动。如此,当均温板100吸取一热源(图中未示)的工作热能以加热并汽化工作流体300时,气态的工作流体300经由通道131流至管内空间212,并流至远离热源(图中未示)的一端,从而经过冷凝变回液态,再通过第一毛细结构400及第二毛细结构500的引导而流蒸发区域,借此带回远离热源的工作流体300,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立体散热装置10可让焊料不致于焊接过程中溢流而渗入热管200与均温板100内。如此,不仅提高焊接的接合效果,更提升产品良率以及导热结构的工作效率。
更具体地,第一毛细结构400包含一第一片体410与一第二片体420。第一片体410与第二片体420分别位于内腔室121的二相对内侧,且彼此保持间距。举例来说,第一片体410直接形成于壳体120的内面122,且壳体120的内面122上布满第一片体410;换句话说,第一片体410的外型轮廓与壳体120的内面122的外型轮廓大致相同或至少接近。第二片体420直接形成于盖体110的背面122上,且盖体110的背面122上布满第二片体420;换句话说,第二片体420的外型轮廓与盖体110的背面122的外型轮廓大致相同或至少接近。
第二毛细结构500呈L字型,包括一第一区段510与一第二区段520。第一区段510位于管内空间212内,且连接第二区段520。第一区段510与第二区段520皆为呈直线状的条状体。第二毛细结构500的第二区段520自第一区段510的一端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121内,并且固定地连接第一毛细结构400。举例来说,第二区段520与第一区510段彼此正交,或者,至少接近正交。第二毛细结构500的第一区段510并非固定于管内空间212的内壁214,可能垂落于管内空间212内或非固定依附至管内空间212的内壁214。第二毛细结构500的第一区段510的一部分位于内腔室121内,且接触第一毛细结构400的第二片体420。第二毛细结构500的第二区段520直接覆盖第一毛细结构400的第一片体410,且第一毛细结构400的第一片体410直接叠合于第二毛细结构500的第二区段520与壳体120的内面122之间。
如此,远离热能的工作流体300的一部分能够从第二毛细结构500的第一区段510流至第一毛细结构400的,且远离热能的工作流体300的另部分能够从第二毛细结构500的第二区段520流至第一毛细结构400的,从而分别流回均温板100内的蒸发预设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500的第二区段520为多个,多个第二区段520皆自第一区段510的一端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121内,且分别固定地连接不同区域的第一毛细结构400,但不以此为限。通过多个第二区段520的设计,可增加均温板100的均温效果进而提高散热效果。如此,若所述热源(图中未示)为多个,且分别间隔分布于壳体120的底面123时,这些第二区段520能够分别配置于这些热源的正上方,以便分别快速接收这些热源(图中未示)所发出的工作热能。
图3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1的局部侧视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1与图1的立体散热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立体散热装置11还包含一鳍片组600。鳍片组600包含多个散热鳍片610。这些散热鳍片610同时受到热管200所贯穿,且这些散热鳍片610彼此平行且间隔并列。更具体地,这些散热鳍片610沿管体210的长轴方向211彼此等距地并列于热管200上。任二相邻的散热鳍片610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611,且最底部的散热鳍片(即最接近均温板100的散热鳍片610A)至盖体110的顶面111的具有一第二间隙612,散热鳍片610之间的任两个第一间隙611大致相同,且任一第二间隙612与第一间隙611大致相同。
如此,当工作热能传至热管200之后,工作热能能够迅速地从热管200被传至这些散热鳍片610上,进而经由这些散热鳍片410发散至空气中。
图4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2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2与图1的立体散热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每个热管230的管体230呈L字形,而非直线状,第二毛细结构501的第一区段511呈L字形,而非直线状。更具体地,每个管体230包含一第一段231、一第二段232与一弯折部233,弯折部233连接第一段231与第二段232,使得第一段231的长轴方向231A与第二段232的长轴方向232A相互垂直,且第二段232的长轴方向232A垂直通过盖体110的顶面111,其中封闭端222位于第一段231上,且第二接头220位于第二段232上。
更具体地,第二毛细结构501的第一区段511位于管内空间212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501的第一区段511并非固定于管内空间212的内壁214,可能垂落于管内空间212内,或非固定依附至管内空间212的内壁214。第二毛细结构501的第一区段511的一端连接管体230的封闭端212,且第二毛细结构501的第一区段511按序沿着第一段231、弯折部233与第二段232进入内腔室121内。第二毛细结构501的第二区段520呈直线状,且第二区段520的长轴方向231B与第一段231的长轴方向231B相互平行,或者,至少接近平行。
更具体地,第一区段511包含一第一子区段511A、一第二子区段511B与一弯折区段511C。第一子区段511A与第二子区段511B呈弯折状,弯折区段511C连接第一子区段511A与第二子区段511B。第一子区段511A位于第一段231内的管内空间212,第二子区段511B位于第二段232内的管内空间212。弯折区段511C位于弯折部233内的管内空间212。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501的第二区段520为多个,多个第二区段520皆自第一区段511的一端(如第一子区段511B)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121内,且分别固定地连接不同区域的第一毛细结构400(如第一片体410或第二片体420),但不以此为限。通过多个第二区段520的设计,可增加均温板100的均温效果进而提高散热效果。如此,若所述热源(图中未示)为多个,且分别间隔分布于壳体120的底面123时,这些第二区段520能够分别配置于这些热源(图中未示)的正上方,以便分别快速接收这些热源(图中未示)所发出的工作热能。
于一实施例中,热管230的第一段231面向均温板100的表面为平面,但不以此为限。
图5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3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3与图1的立体散热装置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热管202可为单一个或多个,管体240呈U字形,而非直线状,且第二接头22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管体240的二相对端,分别套接对应的其中一第一接头130(参考图1)。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热管202不具封闭端。更具体地,管体240包含一第一段241、二第二段242与二弯折部243,每个弯折部243连接第一段241的一端以及其中一第二段242,使得第一段241的长轴方向241A与第二段242的长轴方向242A相互垂直,且每个第二段242的长轴方向242A垂直通过盖体110的顶面111。每个第二接头220位于第二段242的末端。如此,参考图2,工作流体300能够从均温板100的内腔室121凭着其中一第二接头220进入管内空间212,再经由管内空间212从另一第二接头220回到内腔室121内。
第二毛细结构502包含第一区段512、第二区段520及第三区段530。第二毛细结构502的第一区段512呈U字形,而非直线状。第二毛细结构502的第二区段520及第三区段530分别位于第一区段512的二相对端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121内,并且固定地连接第一毛细结构400。第二毛细结构502的第一区段512位于管内空间212内。
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热管202不具封闭端212。更具体地,管体240包含一第一段241、二第二段242与二弯折部243。每个弯折部243连接第一段241的一端以及其中一第二段242,使得第一段241的长轴方向241A与第二段242的长轴方向242A相互垂直,或者,至少接近垂直。每个第二段242的长轴方向242A垂直地,或者,至少接近垂直地通过盖体110的顶面111。每个第二接头220位于第二段242的末端。第二毛细结构502的第一区段512按序沿着其中一第二段242、其中一弯折部243、第一段241、另一弯折部243与另一第二段242配置于热管202内。如此,气化后的工作流体300能够从均温板100的内腔室121凭着其中一第二接头220进入管内空间212。当气化后的工作流体300经过冷凝变回液态的工作流体300时,液态的工作流体300再通过第二毛细结构502的引导而流动至第一毛细结构400,甚至直接带回蒸发热源处,以达到散热的作用。
更具体地,第一区段512包含一第一子区段512A、二第二子区段512B与二弯折区段512C。第一子区段512A与其中一第二子区段512B呈弯折状,每个弯折区段512C连接第一子区段512A与其中一第二子区段512B。第一子区段512A位于第一段241内的管内空间212,第二子区段512B位于第二段242内的管内空间212。弯折区段512C位于弯折部243内的管内空间212。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502的第二区段520与第三区段530皆为多个,多个第二区段520皆自第一区段512的一端(如一第二子区段512B)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121内,且分别固定地连接不同区域的第一毛细结构400(如第一片体410或第二片体420),多个第三区段530皆自第一区段512的一端(如另一第二子区段512B)弯折地延伸,并位于内腔室121内,且分别固定地连接不同区域的第一毛细结构400(如第一片体410或第二片体420),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第二毛细结构502的第二区段520的数量为两个,此两个第二区段520分别连接第一区段512的二相对端。通过多个第二区段520与多个第三区段530的设计,可增加均温板100的均温效果,进而提高散热效果。如此,若所述热源(图中未示)为多个,且分别间隔分布于壳体120的底面123时,这些第二区段520及第三区段530能够分别配置于这些热源的正上方,以便分别快速接收这些热源(图中未示)所发出的工作热能。
于一实施例中,热管240的第一段241面向均温板100的表面为平面,但不以此为限。
于上述实施例中,本公开的第一区段510、511、512分别占满对应的管内空间212的四分之三,此时第一区段510、511、512可吸附更多管内空间212经过冷凝变回液态的工作流体300,并引导更多液态的工作流体300至第一毛细结构400(如第一片体410或第二片体420),进而提高散热效果,但不以此为限。
图6A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4的立体图。图6B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4的侧视图。如图6A与图6B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4与图3的立体散热装置11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立体散热装置14还包含二第一鳍片组620与一第二鳍片组630。这些第一鳍片组620间隔地位于均温板100上。每个第一鳍片组620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621。上述这些热管区分为若干个第一热管200A以及若干个第二热管200B。一部分的这些第一散热鳍片621沿上述长轴方向211间隔并列,且受到这些第一热管200A所垂直贯穿。另一部分的这些第一散热鳍片621沿上述长轴方向211间隔并列,且受到这些第二热管200B所垂直贯穿。第一鳍片组620、第二鳍片组630与另个第一鳍片组620朝一纵向方向654按序排列。第二鳍片组630包含一梯形体640。梯形体640介于这些第一鳍片组620之间,且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645。这些第二散热鳍片645沿一横向方向646彼此间隔并列。此横向方向646正交上述长轴方向211,且正交上述纵向方向654。
梯形体640具有一顶面641、一底面642与二相对的倾斜部643,底面642相对顶面641且固接至均温板100上,顶面641位于这些倾斜部643之间,每个倾斜部643与相邻的第一鳍片组620相隔出一空隙644。如此,当工作热能的一部分能够从第一热管200A传至一部分的第一鳍片组620以及从第二热管200B传至另一部分的第一鳍片组620,且另部分能够从均温板100传至第二鳍片组630,进而分别经由这些第一散热鳍片621及这些第二散热鳍片645发散至空气中。于一实施例中,每个倾斜部643相对顶面641的一侧与底面642之间还包含直线部647,直线部647垂直于底面642,但不以此为限。
须了解到,当工作热能传至第二鳍片组630之后,工作热能还能够从倾斜部643与第一鳍片组620之间的空隙644朝外发散至空气中。
更进一步地,任二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621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611,任二第一间隙611大致相同。均温板100与最底部的第一散热鳍片(即最接近均温板100的第一散热鳍片621A)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612。第二间隙612大于第一间隙611。如此,当工作热能传至均温板100之后,工作热能还能够从第二间隙612发散至空气中。
图7A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5的侧视图。如图7A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5与图5的立体散热装置13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立体散热装置15还包含一第三鳍片组650。第三鳍片组650包含相对的一顶部651与一底部652。底部652连接均温板100。第三鳍片组650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653。这些第三散热鳍片653沿一纵向方向654彼此间隔并列,且所述纵向方向654与上述的横向方向646及长轴方向211正交。热管202的管体240呈U字形,呈U字形的管体240的一部分放置于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上,另部分从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伸入第三散热鳍片653内。
更具体地,第三鳍片组650具有二贯穿通道655,每个贯穿通道655沿上述长轴方向211延伸以分别接通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与底部652。管体240的第一段241位于这些第三散热鳍片653之外,且直接放置于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且每个第二段242从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伸入其中一贯穿通道655内。在本实施例中,贯穿通道655的宽度与管体240的第二段242的宽度大致相同,或贯穿通道655的宽度大于管体240的第二段242的宽度。
于一实施例中,热管240的第一段241面向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的表面为平面,但不以此为限。
图7B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6的侧视图。如图7B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6与图7A的立体散热装置15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立体散热装置16还包含一第四鳍片组660。第四鳍片组660叠放于第三鳍片组650上方。第四鳍片组660包含多个第四散热鳍片662。这些第四散热鳍片662沿纵向方向654彼此间隔并列。呈U字形的管体240的一部分放置于第四鳍片组660内,另部分从第四鳍片组660伸入第三鳍片组650内。
更具体地,第四鳍片组660面向第三鳍片组650的一面凹设有一横向沟槽661。横向沟槽661介于第四鳍片组660与第三鳍片组650之间,共同形成于若干个第四散热鳍片662上。热管202的管体240的第一段241位于横向沟槽661内,且直接放置于第三鳍片组650上,且每个第二段242从第四鳍片组660伸入其中一贯穿通道655内。在本实施例中,横向沟槽661的宽度与管体240的第一段241的宽度大致相同,且贯穿通道655的宽度与管体240的第二段242的宽度大致相同。或者,横向沟槽661的宽度大于管体240的第一段241的宽度,且贯穿通道655的宽度大于管体240的第二段242的宽度。
图8A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7的局部侧视图。如图8A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7与图7A的立体散热装置15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热管201的管体230呈L字形,且管体230的一部分放置于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另部分从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伸入第三散热鳍片653内。
更具体地,呈L字形的管体230的第一段231位于这些第三散热鳍片653之外,且直接放置于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且第二段232从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伸入其中一贯穿通道655内。在本实施例中,贯穿通道655的宽度与管体230的第二段232的宽度大致相同,或贯穿通道655的宽度大于管体230的第二段232的宽度。
于一实施例中,热管230的第一段231面向第三鳍片组650的顶部651的表面为平面,但不以此为限。
图8B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8的局部侧视图。如图8B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体散热装置18与图7B的立体散热装置16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热管201的管体230为呈L字形,并非呈U字形。呈L字形的管体230共同位于第四鳍片组660及第三鳍片组650内。
更具体地,呈L字形的管体230的第一段231位于第四鳍片组660的横向沟槽661内,且第二段232从第四鳍片组660伸入第三鳍片组650的其中一贯穿通道655内。在本实施例中,横向沟槽661的宽度与管体230的第一段231的宽度大致相同,且贯穿通道655的宽度与管体230的第二段232的宽度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中,均温板及热管皆包含高传导系数的金属材质或复合材质。传导系数例如为热传导系数,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金属材质例如为铜、铝、不锈钢或异质金属等等,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工作流体例如为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煤、有机化合物或其混合物,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一毛细结构及第二毛细结构为具有多孔隙的结构能提供毛细力驱动工作流体。举例来说,毛细结构是由粉末烧结体、网格体、纤维体、沟槽、须晶或前述任意组合所制成,其中当上述毛细层为粉末烧结体时,粉末烧结体为形成于管内空间及内腔室的内壁的金属粉末烧结(sintered metal);当上述毛细层为纤维体时,纤维体包含由多个纤维线所扭转缠绕而成的纤维束。纤维线为金属纤维线、玻璃纤维线、碳纤维线、聚合物纤维线或其他可引导工作流体的毛细材质,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
最后,上述所公开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公开中。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限定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均温板,包含一内腔室与至少一第一接头,该第一接头具有一接通该内腔室的通道;
至少一热管,具有一管内空间与至少一第二接头,该第二接头套接且围绕该第一接头,使得该第二接头的端面直接接触该均温板的一面,该管内空间通过该通道接通该内腔室;
一工作流体,填注在该管内空间及该内腔室内;以及
至少一焊料接合部,连接该第二接头与该均温板的该面,用以将该热管与该均温板结合为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接头连接且围绕该热管的一端,且自该热管的该端朝远离该热管及该第一接头的方向逐渐外扩,使得该第二接头围绕出一锥状空间,该锥状空间的最大口径大于该管内空间的最大口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包含一盖体与一壳体,该壳体与该盖体相互密封,并于该壳体与该盖体之间形成该内腔室,该第一接头形成于该盖体的顶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焊料接合部围绕该第一接头的周缘,且封闭地填充至该第一接头、该第二接头与该均温板之间的间隙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一毛细结构,位于该内腔室内,用以引导该工作流体的流动;以及
一第二毛细结构,包括一第一区段与至少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固定地位于该管内空间内,且连接该第二区段,该第二区段自该第一区段的一端弯折地延伸,并位于该内腔室内,并且连接该第一毛细结构,用以引导该工作流体的流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结构包含一第一片体,该第一片体直接形成于该壳体面向该盖体的一面,该第一片体直接叠合于该第二毛细结构的该第二区段与该壳体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结构包含一第二片体,该第二片体直接形成于该盖体面向该壳体的一面;以及
该第二毛细结构的该第一区段的一部分位于该内腔室内,且接触该第一毛细结构的该第一片体或该第二片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鳍片组,包含多个散热鳍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彼此平行且间隔并列,且同时受到该热管所贯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呈直线状、L字形与U字形其中之一。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两个第一鳍片组,间隔地位于该均温板上,所述两个第一鳍片组中的每一者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该至少一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每一所述多个热管具有一长轴方向,该长轴方向垂直通过该均温板的顶面,所述多个第一散热鳍片沿该长轴方向间隔并列,所述多个热管包含至少一第一热管以及至少一第二热管,所述两个第一鳍片组其中一者的所述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受到该至少一第一热管所垂直贯穿,所述两个第一鳍片组其中另一者的所述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受到该至少一第二热管所垂直贯穿;以及
一个第二鳍片组,包含一梯形体,该梯形体介于所述两个第一鳍片组之间,该梯形体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沿一正交该长轴方向的横向方向于该均温板上间隔并列,
其中该梯形体具有一顶部、一底部与二相对的倾斜部,该底部相对该顶部且固接至该均温板上,该顶部位于所述多个倾斜部之间,每一所述多个倾斜部与相邻的所述两个第一鳍片组其中之一相隔出一空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二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一散热鳍片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且该均温板与最接近该均温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其中之一具有一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大于该第一间隙。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接头的数量为两个;
该至少一热管的数量为一个,该至少一第二接头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该热管的二相对端,其中该热管的所述两个第二接头分别套接对应的所述两个第一接头其中一者;以及
该第二毛细结构的该至少一第二区段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该第一区段的二相对端,其中所述两个第二区段分别连接该内腔室内的该第一毛细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鳍片组,包含相对的一顶部与一底部,该底部连接该均温板的顶面,该第三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所述多个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该纵向方向正交该均温板的该顶面的一法线方向,
其中该热管呈U字形,且该热管的一部分放置于该第三鳍片组的该顶部上,另部分从该第三鳍片组的该顶部伸入所述多个第三散热鳍片内。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鳍片组,位于该均温板上,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所述多个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该纵向方向正交该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以及
一第四鳍片组,叠放于该第三鳍片组上,包含多个第四散热鳍片,所述多个第四散热鳍片沿该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
其中该热管呈U字形,且位于该第三鳍片组及该第四鳍片组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鳍片组,包含相对的一顶部与一底部,该底部连接该均温板的顶面,该第三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所述多个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该纵向方向正交该均温板的该顶面的一法线方向,
其中该热管呈L字形,且该热管的一部分放置于该第三鳍片组的该顶部,另部分从该第三鳍片组的该顶部伸入所述多个第三散热鳍片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鳍片组,位于该均温板上,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所述多个第三散热鳍片沿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该纵向方向正交该均温板的顶面的一法线方向;以及
一第四鳍片组,叠放于该第三鳍片组上,包含多个第四散热鳍片,所述多个第四散热鳍片沿该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并列,
其中该热管呈L字形,位于该第三鳍片组及该第四鳍片组内。
CN202121039404.3U 2020-07-20 2021-05-13 立体散热装置 Active CN2154912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53953P 2020-07-20 2020-07-20
US63/053,953 2020-07-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91238U true CN215491238U (zh) 2022-01-11

Family

ID=76549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81570.7U Active CN213907324U (zh) 2020-07-20 2020-12-11 具有防电磁波干扰的散热装置
CN202023002801.1U Active CN213583120U (zh) 2020-07-20 2020-12-14 存储器散热器
CN202023019909.1U Active CN215466658U (zh) 2020-07-20 2020-12-15 散热模块
CN202120484625.5U Active CN214545253U (zh) 2020-07-20 2021-03-05 图案化发光散热鳍片组
CN202110494457.2A Pending CN113966135A (zh) 2020-07-20 2021-05-07 立体散热装置
CN202110493983.7A Pending CN113966134A (zh) 2020-07-20 2021-05-07 均温板结构
CN202120962851.XU Active CN215491237U (zh) 2020-07-20 2021-05-07 电子组件及其均温板
CN202120957360.6U Active CN215222826U (zh) 2020-07-20 2021-05-07 均温板结构
CN202120962574.2U Active CN215269229U (zh) 2020-07-20 2021-05-07 立体散热装置
CN202121039404.3U Active CN215491238U (zh) 2020-07-20 2021-05-13 立体散热装置
CN202110520311.0A Pending CN113959245A (zh) 2020-07-20 2021-05-13 立体散热装置
CN202121254606.XU Active CN215500169U (zh) 2020-07-20 2021-06-04 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枢转散热装置
CN202121254594.0U Active CN215499871U (zh) 2020-07-20 2021-06-04 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枢转式散热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81570.7U Active CN213907324U (zh) 2020-07-20 2020-12-11 具有防电磁波干扰的散热装置
CN202023002801.1U Active CN213583120U (zh) 2020-07-20 2020-12-14 存储器散热器
CN202023019909.1U Active CN215466658U (zh) 2020-07-20 2020-12-15 散热模块
CN202120484625.5U Active CN214545253U (zh) 2020-07-20 2021-03-05 图案化发光散热鳍片组
CN202110494457.2A Pending CN113966135A (zh) 2020-07-20 2021-05-07 立体散热装置
CN202110493983.7A Pending CN113966134A (zh) 2020-07-20 2021-05-07 均温板结构
CN202120962851.XU Active CN215491237U (zh) 2020-07-20 2021-05-07 电子组件及其均温板
CN202120957360.6U Active CN215222826U (zh) 2020-07-20 2021-05-07 均温板结构
CN202120962574.2U Active CN215269229U (zh) 2020-07-20 2021-05-07 立体散热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20311.0A Pending CN113959245A (zh) 2020-07-20 2021-05-13 立体散热装置
CN202121254606.XU Active CN215500169U (zh) 2020-07-20 2021-06-04 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枢转散热装置
CN202121254594.0U Active CN215499871U (zh) 2020-07-20 2021-06-04 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枢转式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20220018609A1 (zh)
CN (13) CN213907324U (zh)
TW (10) TWM61045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907324U (zh) * 2020-07-20 2021-08-06 双鸿电子科技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具有防电磁波干扰的散热装置
CN214426509U (zh) * 2021-03-18 2021-10-19 广东英维克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US20230247799A1 (en) * 2022-02-01 2023-08-03 Cisco Technology, Inc. Heat pipe with localized heatsink
CN218417125U (zh) * 2022-02-18 2023-01-31 安徽维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TWI807699B (zh) * 2022-03-17 2023-07-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熱傳轉軸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53371U (en) * 2002-12-02 2003-09-11 Tai Sol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vapor phase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US20070227703A1 (en) * 2006-03-31 2007-10-04 Bhatti Mohinder S Evaporatively cooled thermosiphon
JP4714638B2 (ja) * 2006-05-25 2011-06-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CN101941072B (zh) * 2009-07-08 2013-06-05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平板式热管的制造方法
TWM399307U (en) * 2010-07-02 2011-03-01 Uni Calsonic Corp Loope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US11073340B2 (en) * 2010-10-25 2021-07-27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sive two phase heat transfer systems
CN102163910B (zh) * 2011-03-29 2013-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模块以及应用该电源模块的电子设备
TWI588439B (zh) * 2015-05-25 2017-06-2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導熱結構及其製法
JP6062516B1 (ja) * 2015-09-18 2017-01-1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US10119766B2 (en) * 2015-12-01 2018-11-06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107278089B (zh) * 2016-04-07 2019-07-19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热导结构
US20170312871A1 (en) * 2016-04-30 2017-11-02 Taiwan Microloops Corp. Assembly structure of heat pipe and vapor chamber and assembly method threreof
US20170314873A1 (en) * 2016-04-30 2017-11-02 Taiwan Microloops Corp. Heat conduction modul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742541A (zh) * 2016-05-27 2017-12-0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US10663231B2 (en) * 2016-06-08 2020-05-26 Delta Electronics, Inc.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heat conducting device
TWM556324U (zh) * 2016-06-17 2018-03-01 超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TWM533401U (en) * 2016-06-21 2016-12-01 Tai Sol Electronics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CN206237732U (zh) * 2016-12-16 2017-06-09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以及具有其的智能硬件
US11054189B2 (en) * 2017-05-03 2021-07-06 Socpra Sciences Et Genie S.E.C. Polymer-based heat transfer devic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679207B (zh) * 2017-05-25 2021-06-2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
CN107557825B (zh) * 2017-07-21 2019-11-05 林进东 铜粉金属镀层、金属基板、节能防胀爆散热装置及其制备工艺
TWI634303B (zh) * 2017-07-31 2018-09-0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均熱板
TWI635386B (zh) * 2017-08-18 2018-09-1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TWM562957U (zh) * 2018-04-13 2018-07-0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US20200068745A1 (en) * 2018-08-22 2020-02-27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TWI681162B (zh) * 2019-03-14 2020-01-01 大陸商深圳興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均溫板結構
TWM582575U (zh) * 2019-04-26 2019-08-21 大陸商深圳興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Composite uniform temperature plate structure
TWM590849U (zh) * 2019-11-26 2020-02-11 大陸商深圳興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散熱元件結合結構
CN111076583A (zh) * 2019-11-26 2020-04-28 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元件结合结构
TWM597424U (zh) * 2020-03-27 2020-06-2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CN213907324U (zh) * 2020-07-20 2021-08-06 双鸿电子科技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具有防电磁波干扰的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66658U (zh) 2022-01-11
TW202205567A (zh) 2022-02-01
TWI728942B (zh) 2021-05-21
CN215491237U (zh) 2022-01-11
TWM612891U (zh) 2021-06-01
TW202204840A (zh) 2022-02-01
US20220018608A1 (en) 2022-01-20
CN214545253U (zh) 2021-10-29
CN113966134A (zh) 2022-01-21
US20220018610A1 (en) 2022-01-20
TW202204839A (zh) 2022-02-01
TWM617759U (zh) 2021-10-01
TWI776497B (zh) 2022-09-01
US11698229B2 (en) 2023-07-11
CN215499871U (zh) 2022-01-11
CN113959245A (zh) 2022-01-21
CN213583120U (zh) 2021-06-29
CN113966135A (zh) 2022-01-21
TWM617046U (zh) 2021-09-11
CN215500169U (zh) 2022-01-11
TWI768877B (zh) 2022-06-21
TWM621682U (zh) 2022-01-01
TW202204842A (zh) 2022-02-01
CN213907324U (zh) 2021-08-06
TWM616962U (zh) 2021-09-11
TWI809391B (zh) 2023-07-21
CN215222826U (zh) 2021-12-17
US20220018609A1 (en) 2022-01-20
TWM610451U (zh) 2021-04-11
CN215269229U (zh)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491238U (zh) 立体散热装置
KR100606283B1 (ko) 히트 파이프 유니트 및, 히트 파이프 유형의 열교환기
JPH08340189A (ja) 沸騰冷却装置
CN213816733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激光光源
CN209930821U (zh) 一种液冷式导热块及水冷式散热器
WO2006014288A1 (en) Micro heat pipe with wedge capillaries
CN114777540A (zh) 一种多级v形沟槽吸液芯热二极管及其加工方法
JP2011220620A (ja) プレート型ヒートパイプ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パワー半導体の冷却装置。
JP4080479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の冷却器
CN114390869B (zh) 一种y形导流台吸液芯单向传热热管及其加工方法
JP3511604B2 (ja) 熱サイフォン型熱移動体
CN220402207U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散热设备
JPS6111591A (ja) ヒ−トパイプ熱交換器
CN214800420U (zh) 散热模块
CN215529697U (zh) 一种真空均热板
CN216600611U (zh) 散热器结构
CN219801020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绕流缺口式液冷底板
CN216818934U (zh) 一种激光器
CN218244170U (zh) 散热模块
TWI802373B (zh) 散熱模組
CN113053841B (zh) 一种立体式vc均温装置
CN219457747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箱体组件
CN214800461U (zh) 散热设备
CN217088518U (zh) 散热装置
CN219761411U (zh) Pcb板和电力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