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7079U -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97079U
CN212797079U CN202020736496.XU CN202020736496U CN212797079U CN 212797079 U CN212797079 U CN 212797079U CN 202020736496 U CN202020736496 U CN 202020736496U CN 212797079 U CN212797079 U CN 212797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ar wheel
end plate
hole
moun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3649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建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3649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97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97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970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所述A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包括:后轮罩和与所述后轮罩相连的后轮罩外板;后纵梁,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搭接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沿竖向贯穿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且所述加强支架支撑于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内,所述加强支架内设有沿竖向设置的螺纹钢套。本申请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通过在后纵梁与后轮罩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沿竖向延伸的加强支架,极大地提高了后纵梁的结构强度以及与后轮罩的连接强度,减少焊接开裂、钣金撕裂等问题的发生,降低噪音的传递,同时提升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竖向支撑强度,利于有效地吸收后副车架沿竖向的冲击力能量,增强乘客舒适性。

Description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该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加强支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后副车架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较低,容易出现焊接开裂、钣金撕裂的问题,安全性能较差,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结构强度较大能够实现对车身载荷的有效支撑,且不易出现焊接开裂、钣金撕裂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包括:后轮罩和与所述后轮罩相连的后轮罩外板;后纵梁,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搭接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沿竖向贯穿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且所述加强支架支撑于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内,所述加强支架内设有沿竖向设置的螺纹钢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通过在后纵梁与后轮罩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沿竖向延伸的加强支架,极大地提高了后纵梁的结构强度以及与后轮罩的连接强度,减少焊接开裂、钣金撕裂等问题的发生,降低噪音的传递,同时提升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竖向支撑强度,利于有效地吸收后副车架沿竖向的冲击力能量,增强乘客舒适性。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所述后纵梁具有中空腔,所述加强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沿径向凸出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别与所述中空腔的顶板和底板相连。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所述加强支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外周壁设有沿竖向延伸的加强筋。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所述加强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连接柱的周向间隔开,且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接。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所述后纵梁还包括中板,所述中板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连接柱贯穿所述中板。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设有第一避让孔和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一端板伸至所述第一避让孔内且与所述第一避让孔的内周壁相连,所述第二端板设有沿轴向凸出的安装凸台,所述第二端板支撑于所述底板且所述安装凸台伸至所述第二避让孔内。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所述加强支架设有下端敞开的安装孔,所述螺纹钢套嵌入所述安装孔内。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所述后轮罩具有与所述安装孔沿竖向正对的通孔,所述螺纹钢套适于贯穿所述通孔伸至所述安装孔内。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所述后轮罩具有呈“L”型布置的安装板和连接板,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沿搭接于所述安装板且与所述连接板固定相连,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有强化筋,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安装板沿竖向正对设置。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加强支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为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加强支架。
所述加强支架和上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加强支架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
加强支架1,第一端板11,连接柱12,第二端板13,安装凸台14,加强筋15,安装孔16,螺纹钢套17,
后纵梁2,顶板21,中板22,底板23,侧板24,第一避让孔25,中空腔26,
后轮罩3,安装板31,通孔32,连接板33,强化筋34,
后轮罩外板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该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的结构强度较大,不易出现焊接开裂、钣金撕裂等问题,降低噪音的传递,改善整车的NVH性能。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包括:后轮罩3、后轮罩外板4、后纵梁2和加强支架1。
如图1所示,后轮罩外板4与后轮罩3相连,且后轮罩外板4位于后轮罩3的横向外侧,这样,后轮罩外板4可对后轮罩3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车辆外部的杂物直接侵入至后轮罩3,且后轮罩外板4可对后轮罩3的外侧板24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以使提升后轮罩3的结构强度。其中,后轮罩外板4可与后轮罩3铆接相连。
如图1所示,后纵梁2的第一端搭接于后轮罩3,其中,后纵梁2沿纵向的后端搭接于后轮罩3,且在后纵梁2与后轮罩3的搭接位置处能够实现整车载荷的有效传递,如后纵梁2可将车身载荷沿纵向进行传递,以扩散至整车的前部,降低后副车架的局部受力。其中,后纵梁2可与后轮罩3焊接相连,以使后纵梁2与后轮罩3连接为一体,便于二者进行有效的力传递。
其中,如图1所示,加强支架1沿竖向贯穿后纵梁2的第一端,且加强支架1支撑于后纵梁2的第一端内,也就是说,加强支架1沿竖向安装于后纵梁2与后轮罩3搭接的一端,由此,加强支架1可增强后纵梁2与后轮罩3搭接处的竖向强度,从而利于增强搭接处的承载性能,不易出现载荷过大致结构变形的问题。
其中,加强支架1可与后纵梁2焊接或胶接相连,以使加强支架1与后纵梁2连接为一体,且加强支架1可对后纵梁2的各个板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行有效地增强,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后纵梁2的板体焊接开裂或钣金撕裂等问题,提高后纵梁2的结构强度以及与后轮罩3的连接强度,从而提升整体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的结构性能,降低噪音的传递,改善整车的NVH性能。
且加强支架1沿竖向设置,利于后副车架沿竖向的冲击力通过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分散至纵梁上,从而实现对后副车架沿竖向冲击能量的有效吸收,保证冲击能力合理扩散,提升乘客的舒适性。
如图2-图4所示,加强支架1内设有沿竖向设置的螺纹钢套17,其中,螺纹钢套17为可拆卸地安装于加强支架1,这样,用户可选择性地将螺纹钢套17安装于加强支架1,以增强加强支架1沿竖向的支撑强度,从而间接增强后纵梁2与后轮罩3搭接处的结构强度,提升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的稳定性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通过在后纵梁2与后轮罩3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沿竖向延伸的加强支架1,极大地提高了后纵梁2的结构强度以及与后轮罩3的连接强度,减少焊接开裂、钣金撕裂等问题的发生,降低噪音的传递,同时提升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的竖向支撑强度,利于有效地吸收后副车架沿竖向的冲击力能量,增强乘客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后纵梁2具有中空腔26,加强支架1的两端分别设有沿径向凸出的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3,如图4所示,第一端板11设于加强支架1的上端,且第一端板11在加强支架1的上端沿径向凸出设置,其中,第一端板11可为圆形板,第二端板13设于加强支架1的下端,且第二端板13在加强支架1的下端沿径向凸出设置,其中,第二端板13可为圆板,由此,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3沿上下方向平行间隔开设置。
如图4所示,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3分别与中空腔26的顶板21和底板23相连,即加强支架1的上端通过第一端板11与后纵梁2的顶板21相连,加强支架1的下端通过第二端板13与后纵梁2的底板23相连,以使加强支架1与后纵梁2连接为一个整体。其中,第一端板11可与后纵梁2的顶板21焊接相连,第二端板13可与后纵梁2的底板23通过胶粘的方式相连。
在具体地安装连接中,可将后副车架支撑于加强支架1的第一端板11及后纵梁2的顶板21,以使后副车架受到的冲击力可通过第一端板11及后纵梁2的顶板21向下扩散至后轮罩3,同时通过后纵梁2向前传递至车辆的其他位置,从而有效地吸收后副车架的冲击能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支架1还包括连接在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3之间的连接柱12,即连接柱12的上端与第一端板11相连,且连接柱12的下端与第二端板13相连,且连接柱12用于将第一端板11受到的来自后副车架的冲击力传递至第二端板13及后纵梁2。
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柱12的外周壁设有加强筋15,加强筋15沿竖向延伸,加强筋15用于增强连接柱12沿竖向的结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柱12连接于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3之间,且用于沿竖向传递后副车架的冲击力,这样,通过在连接柱12的外周壁设置沿竖向延伸的加强筋15,可避免连接柱12在传递竖向冲击力的过程中发生弯曲变形,从而有效地防止连接柱12的结构被破坏,利于延长加强支架1的使用寿命,便于长期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加强筋15为多个,多个加强筋15沿连接柱12的周向间隔开,如多个加强筋15沿连接柱12的周向均匀间隔开,以使连接柱12沿周向的各个位置处的结构强度均有效地增强,保证连接柱12沿周向的各个位置处的承载能力较为均匀。由此,可避免连接柱12在力传递的过程中出现沿周向的局部位置强度不足导致定向弯曲的问题,提高连接柱12的支撑强度,提升加强支架1的结构强度,保证冲击力的有效传递。
如图6所示,加强筋15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3相接,以使加强筋15可对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3进行直接支撑,增强连接柱12与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3连接处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升加强支架1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后纵梁2还包括中板22,中板22位于顶板21和底板23之间,如图4所示,顶板21、中板22和底板23沿竖向依次间隔开,且顶板21、中板22和底板23互相平行。如图4所示,后纵梁2还包括两个侧板24,两个侧板24沿横向间隔开布置,顶板21、中板22和底板23平行间隔开布置于两个侧板24之间。
如图4所示,顶板21、底板23和两个侧板24相连且限定出中空腔26,中板22位于顶板21和底板23之间且将中空腔26分隔为沿竖向依次布置的两个子腔室。其中,连接柱12贯穿中板22,如中板22设有沿竖向贯通的过孔,连接柱12贯穿过孔以使连接柱12的两端分别位于中板22的两侧,从而实现加强支架1与后纵梁2的连接和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板21和底板23分别设有第一避让孔25和第二避让孔,第一避让孔25和第二避让孔均为圆形孔,第一端板11伸至第一避让孔25内,且第一端板11与第一避让孔25的内周壁相连,第二端板13设有沿轴向凸出的安装凸台14,第二端板13支撑于底板23,且安装凸台14伸至第二避让孔内。
如图4所示,第一端板11伸至第一避让孔25内,且第一端板11的外周壁可与第一避让孔25的内周壁焊接相连,第一端板11与后纵梁2的顶板21连接固定。第二端板13支撑于底板23的上表面,且安装凸台14位于第二避让孔内,这样,可通过第二端板13的下表面与底板23的上表面胶粘连接,同时将安装凸台14的外周壁与第二避让孔的内周壁胶粘连接,以使第二端板13、安装凸台14与后纵梁2的底板23连接为一体,提高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强支架1设有安装孔16,安装孔16沿竖向延伸且下端敞开,螺纹钢套17嵌入安装孔16内。其中,安装孔16的内周壁具有内螺纹,螺纹缸套的外周壁具有外螺纹,由此,可将螺纹缸套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孔16内,以使螺纹缸套与加强支架1连接为一体,从而提高加强支架1沿竖向的支撑强度,且螺纹缸套的安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轮罩3具有通孔32,通孔32与安装孔16沿竖向正对,螺纹钢套17适于贯穿通孔32伸至安装孔16内。如图2所示,后轮罩3在用于与后纵梁2搭接的位置处设有沿竖向贯通的通孔32,且在将后纵梁2搭接至后轮罩3后,通孔32位于安装孔16的下方且与安装孔16沿竖向正对,且如图4所示,通孔32的孔径大于螺纹缸套的外径及安装孔16的孔径,由此,便于将螺纹缸套通过通孔32伸至安装孔16内以与安装孔16螺纹连接,结构设计合理,拆装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轮罩3具有呈“L”型布置的安装板31和连接板33,加强支架1与安装板31沿竖向正对设置,后纵梁2的第一端沿搭接于安装板31且与连接板33固定相连,安装板31设有通孔32。如图2所示,安装板31与水平方向平行设置,连接板33与竖向方向平行设置。
这样,在将后纵梁2与后轮罩3安装时,后纵梁2的底板23搭接于安装板31的上表面,以使加强支架1的安装孔16、底板23上的第二避让孔和安装板31的通孔32沿竖向正对,便于实现螺纹缸套的安装。且后纵梁2的两个侧板24中的一个与连接板33贴合,由此,后纵梁2的底板23可与安装板31铆接相连,同时后纵梁2的一个侧板24与连接板33铆接相连,以使后纵梁2的第一端与后轮罩3实现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连接板33背离安装板31的一侧设有强化筋34,其中,强化筋34可为三角形结构,且强化筋34可为多个,且多个强化筋34间隔开布置于连接板33背离安装板31的一侧,以提高连接板33的结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后纵梁2与后轮罩3的搭接处用于承担来自后副车架的载荷,本申请通过在连接板33设置强化筋34,可有效地提高后轮罩3在搭接位置处的结构强度,增强承载能力,从而避免后轮罩3发生结构变形,同时有效地吸收后副车架的冲击力,提升乘员舒适性。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加强支架1。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强支架1,该加强支架1为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的加强支架1,该加强支架1可用于提高后纵梁2和后轮罩3搭接处的结构强度,以提升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沿竖向的结构强度,提升对后副车架的支撑强度,减少焊接开裂、钣金撕裂等问题的发生,降低噪音的传递,改善整车的NVH性能。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的其它构成例如…和…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轮罩(3)和与所述后轮罩(3)相连的后轮罩外板(4);
后纵梁(2),所述后纵梁(2)的第一端搭接于所述后轮罩(3);
加强支架(1),所述加强支架(1)沿竖向贯穿所述后纵梁(2)的第一端,且所述加强支架(1)支撑于所述后纵梁(2)的第一端内,所述加强支架(1)内设有沿竖向设置的螺纹钢套(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2)具有中空腔(26),所述加强支架(1)的两端分别设有沿径向凸出的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3),所述第一端板(11)和所述第二端板(13)分别与所述中空腔(26)的顶板(21)和底板(2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1)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板(11)和所述第二端板(13)之间的连接柱(12),所述连接柱(12)的外周壁设有沿竖向延伸的加强筋(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5)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15)沿所述连接柱(12)的周向间隔开,且所述加强筋(15)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所述第一端板(11)和所述第二端板(13)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2)还包括中板(22),所述中板(22)位于所述顶板(21)和所述底板(23)之间,且所述连接柱(12)贯穿所述中板(2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1)和所述底板(23)分别设有第一避让孔(25)和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一端板(11)伸至所述第一避让孔(25)内且与所述第一避让孔(25)的内周壁相连,所述第二端板(13)设有沿轴向凸出的安装凸台(14),所述第二端板(13)支撑于所述底板(23)且所述安装凸台(14)伸至所述第二避让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1)设有下端敞开的安装孔(16),所述螺纹钢套(17)嵌入所述安装孔(16)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3)具有与所述安装孔(16)沿竖向正对的通孔(32),所述螺纹钢套(17)适于贯穿所述通孔(32)伸至所述安装孔(16)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3)具有呈“L”型布置的安装板(31)和连接板(33),所述后纵梁(2)的第一端沿搭接于所述安装板(31)且与所述连接板(33)固定相连,所述连接板(33)背离所述安装板(31)的一侧设有强化筋(34),所述加强支架(1)与所述安装板(31)沿竖向正对设置。
10.一种加强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1)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100)的加强支架(1)。
CN202020736496.XU 2020-05-07 2020-05-07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Active CN212797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36496.XU CN212797079U (zh) 2020-05-07 2020-05-07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36496.XU CN212797079U (zh) 2020-05-07 2020-05-07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97079U true CN212797079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92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36496.XU Active CN212797079U (zh) 2020-05-07 2020-05-07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970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91207Y (zh) 汽车车门防撞杆及采用该防撞杆的车门
CN201922879U (zh) 一种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
CN214450199U (zh) 一种汽车尾门门框
CN212797079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CN210391317U (zh)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02080102U (zh) 一种汽车背门侧加强件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3035621U (zh) 车辆的后悬固定支架以及车辆
CN214823646U (zh) 车身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CN218616906U (zh) 后轮罩外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835792U (zh) 后轮罩组件、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2373513U (zh) 车辆后轮罩的加强组件以及车辆
CN216734479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8112763U (zh)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7893016U (zh) D柱加强结构以及车辆
CN216508587U (zh) 摆臂安装组件、副车架组件和车辆
CN220540204U (zh) 一种副车架悬置支座的减震结构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CN217835755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9728315U (zh)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2373495U (zh) 副车架的车身支撑工装和车辆
CN215244213U (zh) 减振器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