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2763U -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2763U
CN218112763U CN202222688290.6U CN202222688290U CN218112763U CN 218112763 U CN218112763 U CN 218112763U CN 202222688290 U CN202222688290 U CN 202222688290U CN 218112763 U CN218112763 U CN 2181127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tabilizer bar
reinforcing
reinforcement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882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四洁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882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27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27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27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固定车辆稳定杆的副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孔以及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重叠设置,所述加强件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所述加强筋重叠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总成通过设置加强筋和加强件,保证了稳定杆被固定在副车架上时的稳定性,加强了副车架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与可靠性。

Description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车型前悬架稳定杆安装点位置未进行科学的加强设计,导致稳定杆安装点位置结构强度低,且稳定杆的振动衰减能力差。由路面激励起的振动会通过轮胎和前悬架传递至稳定杆,从而将振动传递至副车架、车身,进而导致整车的车内噪声过大,车辆的舒适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提升副车架结构强度的副车架总成。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总成通过设置加强筋和加强件结构,提高了稳定杆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减小了稳定杆的振动灵敏度,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副车架总成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孔以及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重叠设置,所述加强件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所述加强筋重叠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加强件的至少部分与稳定杆安装孔重叠设置,提高了稳定杆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降低了稳定杆的振动灵敏度。加强件的另一至少部分与加强筋重叠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杆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同时提升了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通过加强筋和加强件与副车架的配合,保证了车辆在运行时,副车架总成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小了稳定杆传递副车架进而传递给车身的振动,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孔;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段,所述第一加强段覆盖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孔;第二加强段,所述第二加强段与所述第一加强段连接且朝向加强筋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外周形成有加强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覆盖于至少一个所述稳定杆安装孔,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强筋重叠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在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对应;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加强筋重叠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上设置有与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孔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三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本体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或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加强板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对应的通孔;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板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处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的连接处之间圆弧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车架本体上形成有纵梁,所述纵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的中部;或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中部。
下面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副车架总成,当稳定杆被固定在副车架上时,在加强件与加强筋的作用下,稳定杆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提高,使副车架总成的结构强度得到大幅度加强,且稳定杆的振动衰减能力强,在该车辆的运行过程中,路面激励起的振动通过稳定杆传递至副车架进而传递给车身内部的振动感轻微,车内噪声小,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总成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强件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强板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加强板结构图。
附图标记:
副车架总成1;
副车架本体11、稳定杆安装孔111、第一横梁112、第二横梁113;
加强筋12;
加强件13;
第一加强板131、第一加强段1311、第二加强段1312;加强翻边1313;
第二加强板132、第一板体1321、配合孔13211、第二板体1322;
第三加强板133、第一安装板1331、第二安装板1332、连接板1333、通孔1334;
纵梁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车型前悬架稳定杆安装点位置未进行科学的加强设计,导致稳定杆安装点位置结构强度低,且稳定杆的振动衰减能力差。由路面激励起的振动会通过轮胎和前悬架传递至稳定杆,从而将振动传递至副车架、车身,进而导致整车的车内噪声过大,车辆的舒适性降低。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总成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总成1包括副车架本体11、加强筋12和加强件13。副车架本体11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孔111以及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112和第二横梁113。加强筋12连接于副车架本体11的第一横梁112和第二横梁113。加强件13的至少部分与稳定杆安装孔111重叠设置,加强件13的至少另一部分与加强筋12重叠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加强件13的至少部分与稳定杆安装孔111重叠设置,提高了稳定杆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降低了稳定杆的振动灵敏度。加强件13的另一至少部分与加强筋12重叠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杆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同时提升了副车架的结构强度。通过加强筋和加强件与副车架的配合,保证了车辆在运行时,副车架总成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小了稳定杆传递副车架进而传递给车身的振动,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本体11上设置有两个稳定杆安装孔111;加强件13还包括第一加强板131,第一加强板131包括第一加强段1311和第二加强段1312。第一加强段1311覆盖两个稳定杆安装孔111,第二加强段1312与第一加强段1311连接且朝向加强筋12延伸。第一加强板131与副车架配合后被固定在副车架本体11上,加强了稳定杆安装孔111的结构强度。
相关技术中,稳定杆在与副车架连接时,由于稳定杆振动衰减能力差,导致稳定杆传递到副车架进而传递给车身的振动感强烈,影响车辆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在一些实例中,第一加强板131与副车架配合后被固定在副车架上,且第一加强段1311覆盖稳定杆安装孔111,提高了稳定杆安装孔111位置的局部强度,降低了稳定杆的振动响应灵敏度,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辆在行驶时通过稳定杆传到车身的振动感,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加强板131的外周形成有加强翻边1313。由于第一加强板131被固定在副车架上后,第一加强板131与副车架形成了一个整体,车辆在运动时,稳定杆传递给副车架的振动也会作用到第一加强板131上,对第一加强板131造成损伤。在一些实例中,第一加强板131的外周形成有加强翻边1313,通过在第一加强板131的外周设置加强翻边1313,提升了第一加强板131的整体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加强件13还包括第二加强板132,第二加强板132的一端覆盖于至少一个稳定杆安装孔111,第二加强板132的另一端与加强筋12重叠设置,第二加强板132与第一加强板131在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激励起的振动会通过稳定杆传递至副车架,稳定杆与副车架的连接位置受到的振动感剧烈,单一的加强装置难以保证稳定杆与副车架连接的稳定性。在一些实例中,第二加强板132将至少一个稳定杆安装孔111与副车架上的加强筋12的一端连接,提高了稳定杆一个安装点的结构强度,同时实现了稳定杆两安装点的局部避频设计,进一步提升稳定杆与副车架本体11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加强板132还包括:第一板体1321,所述第一板体1321上设置有配合孔13211,所述配合孔13211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111对应;第二板体1322,所述第二板体1322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1321的边缘,所述第二板体1322与所述加强筋12重叠设置。第一板体1321与第二板体1322连接处有圆弧过渡,且一体成型。
由于车辆运动产生的振动会传递至副车架整体,位于副车架上的第二加强板132也会受到振动带来的损伤。在一些实例中,第二加强板132的第一板体1321与第二板体1322之间圆弧过渡,增强了第二加强板132自身的结构强度。第二加强板132的第一板体1321通过设置配合孔13211与稳定杆安装孔111对应,进一步加强了稳定杆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第二加强板132的第二板体1322与加强筋12配合,提高了稳定杆安装孔111与加强筋12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加强了副车架整体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加强件13还包括第三加强板133,第三加强板133上设置有与两个稳定杆安装孔111对应的通孔1334,第三加强板133设置于副车架本体11与第二加强板132之间或第一加强板131与第二加强板132之间。由于两个稳定杆安装孔111分别位于稳定杆两侧,在稳定杆安装时,稳定杆安装孔111之间的连接也会直接影响稳定杆与副车架连接的稳定性。在一些实例中,第三加强板133设有与两个稳定杆安装孔111对应的通孔1334,加强了两个稳定杆安装孔111之间的连接强度,且进一步提升了稳定杆安装位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三加强板133包括第一安装板1331、第二安装板1332和连接板1333,第一安装板1331与第二安装板1332上分别设置有与稳定杆安装孔111对应的通孔1334;连接板1333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331与第二安装板1332;其中第一安装板1331与第二安装板1332的宽度大于连接板1333的宽度。
由于在稳定杆与副车架配合后,稳定杆与副车架形成一个整体,而作用于稳定杆与副车架连接处的第三加强板133会受到来自车辆运行产生的振动,容易损坏。在一些实例中,第三加强板133设置为第一安装板1331与第二安装板1332的宽度大于连接板1333的宽度的结构,提高了第三加强板133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稳定杆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第一安装板1331与第二安装板1332上的通孔1334与稳定杆安装孔111对应,提高了稳定杆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副车架总成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安装板1331与连接板1333连接处之间和/或第二安装板1332与连接板1333的连接处之间为圆弧过渡。由于第一安装板1331与第二安装板1332的宽度大于连接板1333的宽度,在受到外界压力时,会在连接板1333位置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影响第三加强板133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例中,第三加强板133上的连接板1333与第一安装板1331和第二安装板1332之间的连接为圆弧过渡,避免了受到外界压力时在连接板1333上产生的应力集中,提高了第三加强板133的结构强度,且使稳定杆安装孔111的连接强度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本体11上形成有纵梁14,纵梁14分别与第一横梁112和第二横梁113连接,所述加强筋1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14与所述第一横梁112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筋1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113的中部;或所述加强筋1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14与所述第二横梁113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筋1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112的中部。
由于车辆运行时,副车架整体会受到强烈的振动,副车架整体在长时间受压下,容易损坏。在一些实例中,加强筋12将副车架第一横梁112、第二横梁113及副车架纵梁14连接为两个三角形结构,加强了稳定杆安装点位置强度,提高了稳定杆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了副车架整体传递给车身内部的振动感。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副车架总成1,当稳定杆被固定在副车架上时,在加强件13与加强筋12的作用下,稳定杆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提高,使副车架总成1的结构强度得到大幅度加强,且稳定杆的振动衰减能力强,在该车辆的运行过程中,路面激励起的振动通过稳定杆传递至副车架进而传递给车身内部的振动感轻微,车内噪声小,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孔以及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
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重叠设置,所述加强件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所述加强筋重叠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孔;
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
第一加强段,所述第一加强段覆盖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孔;
第二加强段,所述第二加强段与所述第一加强段连接且朝向加强筋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外周形成有加强翻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还包括: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覆盖于至少一个所述稳定杆安装孔,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强筋重叠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在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对应;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加强筋重叠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上设置有与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孔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三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本体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或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包括:
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对应的通孔;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板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处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的连接处之间圆弧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本体上形成有纵梁,所述纵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的中部;
或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中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总成。
CN202222688290.6U 2022-10-12 2022-10-12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81127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8290.6U CN218112763U (zh) 2022-10-12 2022-10-12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8290.6U CN218112763U (zh) 2022-10-12 2022-10-12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2763U true CN218112763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495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88290.6U Active CN218112763U (zh) 2022-10-12 2022-10-12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27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50031655A (ko) 프런트 스트럿어셈블리의 상단 마운팅부 구조
US10745053B2 (en) Vehicle body upper section structure
JP2007216903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8112763U (zh)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JP2006193037A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210391317U (zh)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CN21850598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7918139U (zh) 车身地板中通道结构及车辆
CN220053940U (zh) 车身组件及车辆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CN215904598U (zh)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CN218616906U (zh) 后轮罩外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835792U (zh) 后轮罩组件、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8536897U (zh) 前地板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549101U (zh) 副车架横梁、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9339563U (zh) 车身侧围组件及车辆
CN218616914U (zh) 前地板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797079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和加强支架
CN218662067U (zh) 机舱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CN215245122U (zh) 用于车辆的后围总成及车辆
CN212353508U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总成、拖曳臂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