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4598U -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4598U
CN215904598U CN202120951276.3U CN202120951276U CN215904598U CN 215904598 U CN215904598 U CN 215904598U CN 202120951276 U CN202120951276 U CN 202120951276U CN 215904598 U CN215904598 U CN 2159045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reinforcing
assembly
moun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512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志强
王丽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512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45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45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45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包括:加强组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安装位,且加强组件包括:拱形加强梁,拱形加强梁具有一侧敞开的加强腔;外盖板加强板,外盖板加强板与拱形加强梁相连且用于封闭加强腔的敞开侧,拱形加强梁与外盖板加强板整体构造为从后往前朝上倾斜且从后往前朝内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通过在拱形加强梁处设有敞开的加强腔,并设置外盖板加强板以对加强腔进行封闭,且将加强组件构造为沿Z向、Y向均为拱形结构,以提高加强组件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副车架与安装位的连接刚度,有效衰减传递至车内的振动噪声,并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具有该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副车架主要承载轮胎载荷、轮胎运动激励、转向系统载荷和转向系统运动激励,其安装点强弱将直接影响轮胎、转向系激励传递至车身引起整车振动噪声水平,并影响行驶系统和转向系统的可靠耐久性能,同时车辆操稳性能需要安装点具有较强刚度,以便在进行操稳操作时有较好强度基础。现有技术中,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处的加强结构造型较弱,使得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强度较弱,容易导致车内产生噪声问题,且将导致车辆操稳性能差,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用于提升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刚度,有效衰减传递至车身的振动,降低车内振动噪声,并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安装位,且所述加强组件包括:拱形加强梁,所述拱形加强梁具有一侧敞开的加强腔;外盖板加强板,所述外盖板加强板与所述拱形加强梁相连且用于封闭所述加强腔的敞开侧,所述拱形加强梁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整体构造为从后往前朝上倾斜且从后往前朝内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通过在拱形加强梁处设有敞开的加强腔,并设置外盖板加强板以对加强腔进行封闭,且将加强组件构造为沿Z 向、Y向均为拱形结构,以提高加强组件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副车架与安装位的连接刚度,有效衰减传递至车身的振动,降低车内振动噪声,并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拱形加强梁包括内加强梁和外加强梁,所述外加强梁形成有第一加强腔,所述内加强梁安装于所述第一加强腔内,所述外盖板加强板与所述外加强梁相连以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加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外加强梁构造为具有“几”字形横截面,且所述外加强梁包括第一主体部和两个第一连接翻边,所述第一主体部限定出所述第一加强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翻边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加强腔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连接翻边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外加强梁沿长度方向构造为从后往前朝上倾斜且从后往前朝内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外盖板加强板和/或所述外加强梁与所述内加强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内加强梁具有第二加强腔,所述第二加强腔朝向所述外盖板加强板敞开,所述外盖板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腔的两侧相连以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加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内加强梁构造为具有“几”字形横截面,且所述内加强梁包括第二主体部和两个第二连接翻边,所述第二主体部限定出所述第二加强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翻边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加强腔的两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翻边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内加强梁沿长度方向构造为“S”形,且所述内加强梁的后部区域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贴合相连,所述内加强梁的前部区域与所述外加强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安装位包括沿Z向安装于所述拱形加强梁的安装螺栓,所述拱形加强梁在所述安装螺栓的外侧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纵梁加强板、横梁组件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与所述纵梁加强板相连且限定出外加强区域,所述加强组件与所述横梁组件相连且限定出内加强区域,所述外加强区域与所述内加强区域均构造为多三角形区域。
所述车辆和所述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的安装示意图(仰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设有安装螺栓);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中内加强梁与外盖板加强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
附图标记:
加强组件100,
外加强梁11,第一加强腔111,第一主体部112,第一连接翻边113,加强筋114,
内加强梁12,第二主体部121,翻折板122,第二加强腔123,外盖板加强板2,安装螺栓3,
纵梁加强板101,前纵梁102,后纵梁103,左右连接横梁104,第一连接横梁105,第二连接横梁106,前地板加强纵梁10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
如图1所示,加强组件100设置为两个,两个加强组件100分别设置在车身底部的两侧,加强组件100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安装位,副车架上集成安装有车辆悬挂,通过将副车架的两侧分别连接在两侧的安装位上,以将副车架固定在车身处,当车辆运行时,副车架将会受到轮胎载荷、轮胎运动激励、转向系统载荷和转向系统运动激励的共同作用,副车架用于吸收所受的作用力,以减小传递至车内的振动,从而减小车内噪音。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组件100,包括:拱形加强梁和外盖板加强板2。
拱形加强梁的前端伸入前纵梁102的内腔内,以实现拱形加强梁与前纵梁102的搭接相连,拱形加强梁的后端伸入后纵梁103的内腔内,以实现拱形加强梁与后纵梁 103的搭接相连,通过依次设置前纵梁102、拱形加强梁和后纵梁103,并依次搭接相连,以构造出车身纵梁。
拱形加强梁设有加强腔,加强腔可构造为具有方形截面,加强腔朝向一侧敞开,外盖板加强板2相对拱形加强梁的敞开侧随形设计,且外盖板加强板2的宽度不小于拱形加强梁敞开侧的宽度,使得外盖板加强板2能够连接至拱形加强梁的敞开侧,以封闭拱形加强梁的敞开侧,从而提高拱形加强梁的结构强度,以提高加强组件100的结构强度。
如图1所示,前纵梁102构造为从前到后向下倾斜设置,后纵梁103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前纵梁102的外下侧,通过设置拱形加强梁与外盖板加强板2整体构造为从后往前朝上倾斜,且从后往前朝内倾斜设置,以构造出曲度平滑的加强组件 100,并使得拱形加强梁的前端与前纵梁102的后端正对设置,且拱形加强梁的后端与后纵梁103的前端正对设置,以构造出整体曲度平滑的车身纵梁,提高了车身纵梁的结构强度,同时如图1所示,拱形加强梁整体构造为弯折结构,以对应提高了拱形加强梁各方向上的抗变形能力,从而提高了加强组件100的刚度。
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加强组件100的整体结构构造为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Z 向和Y向弯曲,即加强组件100在整车空间内沿Z向、Y向均为拱形结构,从而可使得加强组件100能够承担和吸收Z向和Y向的运动载荷,由此,利于提高加强组件100 在Z向、Y向上的结构强度,从而利于在副车架发生Z向振动或Y向摆动时,加强组件100均能够对副车架起到对应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位设置在加强组件100处,通过提高加强组件100的结构强度,使得安装位具有更高的刚度,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当作用力传递至安装位时,安装位变形幅度较小,从而提高了副车架两端的连接强度,使得副车架能够更好地衰减轮胎激励和转向系统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通过在拱形加强梁处设有敞开的加强腔,并设置外盖板加强板2以对加强腔进行封闭,且将加强组件100构造为沿Z向、Y向均为拱形结构,以提高加强组件100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副车架与安装位的连接刚度,有效衰减传递至车身的振动,降低车内振动噪声,并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改善乘客的乘车舒适度,并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拱形加强梁包括内加强梁12和外加强梁11,外加强梁11形成有第一加强腔111,第一加强腔111朝向上侧敞开,内加强梁12可以从上侧安装至第一加强腔111内,且在具体设计时可将内加强梁12的两侧分别抵压在第一加强腔111的两侧壁处,以使得内加强梁12可以对外加强梁11进行支撑,以提高拱形加强梁的结构强度,提高安装位的刚度。
外盖板加强板2安装至外加强梁11的上侧,并与外加强梁11相连以从上侧封闭第一加强腔111,从而将加强组件100构造为管状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拱形加强梁的结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外盖板加强板2和内加强梁12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均小于外加强梁11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当安装完成后,外盖板加强板2的两端与前纵梁102和后纵梁103间隔开,且内加强梁12的端部不与前纵梁102和后纵梁103 接触,从而避免产生干涉,降低安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加强梁11构造为具有“几”字形横截面,且外加强梁11包括第一主体部112和两个第一连接翻边113,第一主体部112限定出第一加强腔111,两个第一连接翻边113分别设于第一加强腔111的两侧,且第一连接翻边113与外盖板加强板2相连。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第一主体部112整体构造为具有U型截面,第一连接翻边113连接在第一主体部112两侧壁的上部,并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设置,外盖板加强板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主体部112两侧的第一连接翻边113贴合相连,从而固定在外加强梁11的上侧。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翻边113,增大了外加强梁11与外盖板加强板2的连接面积,提高了连接强度,且在拱形加强梁受到冲击力,使得外盖板加强板 2所受的冲击力可以分散至更大面积处,以降低局部受力,进一步提高了拱形加强梁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加强梁11沿长度方向构造为从后往前朝上倾斜,且从后往前朝内倾斜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如图1所示,使得外加强梁11的前端可以伸入前纵梁 102的腔体内搭接相连,且外加强梁11的后端可以伸入后纵梁103的腔体内搭接相连,实现外加强梁11的稳固安装,构造出曲度平滑的车身纵梁,且使得外加强梁11整体构造为弯折结构,以提高外加强梁11的抗变形能力,从而提高安装位的稳定性,使得副车架可以有效衰减传递至车身的振动,降低车内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盖板加强板2和/或外加强梁11与内加强梁12相连。也就是说,当内加强梁12安装至第一加强腔111后,内加强梁12可以与外盖板加强板2相连,或者与外加强梁11相连,又或者同时与外盖板加强板2和外加强梁11相连,从而牢牢固定在第一加强腔111内,在车辆运行时,内加强梁12可以对外加强梁11提供稳定的支撑,有效提高了拱形加强梁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加强梁12具有第二加强腔123,第二加强腔123朝向外盖板加强板2敞开,外盖板加强板2与第二加强腔123的两侧相连以用于封闭第二加强腔 123。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内加强梁12的第二加强腔123朝向上侧敞开,外盖板加强板2安装在外加强梁11的上侧,且外盖板加强板2与第二加强腔123的两侧相连,以使得外盖板加强板2可以同时封闭第一加强腔111和第二加强腔123,使得拱形加强梁具有两个嵌套的加强腔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拱形加强梁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加强梁12构造为具有“几”字形横截面,且内加强梁12包括第二主体部121和两个第二连接翻边,第二主体部121限定出第二加强腔123,两个第二连接翻边分别设于第二加强腔123的两侧,且第二连接翻边与外盖板加强板2 相连。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第二主体部121整体构造为具有U型截面,第二连接翻边连接在第二主体部121两侧壁远离底壁的一侧,并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设置,当内加强梁12安装至第一加强腔111后,第二连接翻边贴合在第一连接翻边113的上侧面,外盖板加强板2从上侧与第一连接翻边113和第二连接翻边贴合相连,从而将外盖板加强板2、内加强梁12和外加强梁11一体相连。
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拱形加强梁的整体稳定性,在拱形加强梁受到冲击时,冲击力可以分散作用在外盖板加强板2、内加强梁12和外加强梁11处,提高了拱形加强梁整体的抗变形能力,保证了安装位与副车架的连接刚度,使得副车架能够更好地衰减轮胎激励和转向系统的振动,降低了车内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加强梁12沿长度方向构造为“S”形,且内加强梁12的后部区域与外盖板加强板2贴合相连,内加强梁12的前部区域与外加强梁1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内加强梁12的后端连接有翻折板122,翻折板122朝向远离第二连接翻边的方向延伸布置,翻折板122的末端构造有平面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内加强梁12构造为“S”型,使得内加强梁12可以安装在第一加强腔111内,且内加强梁12可以沿长度方向始终与第一加强腔111的内侧壁抵压,从而对整个外加强梁11进行有效支撑,且利用S型具有更高稳定性的特点,提升了加强组件100的结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当内加强梁12安装完成后,内加强梁12的后部区域与第一加强腔111的底壁间隔开,且与外盖板加强板2贴合相连,翻折板122的平面结构抵压在外加强梁11后部的底壁处,且内加强梁12的前端与外加强梁11前部的底壁贴合相连,即内加强梁12的前端和后端均与外加强梁11相连,且内加强梁12 的中部偏后区域与外盖板加强板2相连,由此,通过翻折板122、内加强梁12的底壁和第一加强腔111的底壁共同作用,构造出子加强腔,从而将第一加强腔111沿高度方向间隔为第二加强腔123和子加强腔,当加强组件100受到外力冲击力,两个加强腔共同作用以吸收冲击力,提高了加强组件100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位包括沿Z向安装于拱形加强梁的安装螺栓3,其中,如图 5所示,安装螺栓3从下到上依次贯穿外加强梁11、内加强梁12和外盖板加强板2,且安装螺栓3与外加强梁11、内加强梁12和外盖板加强板2一一焊接相连,副车架可以通过安装螺栓3连接至加强组件100处。
可以理解的是,当车辆运行时,轮胎载荷、轮胎运动激励、转向系统载荷和转向系统运动激励可以通过副车架传递至安装螺栓3处,作用力可以同时作用至外加强梁 11、内加强梁12和外盖板加强板2处,以使得拱形加强梁整体受力均匀,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变形失稳,提高了安装螺栓3的稳定性。
同时,如图3所示,拱形加强梁在安装螺栓3的外侧设有加强筋114,加强筋114 设置为多个,多个加强筋114构造出三角结构,以针对性加强了安装螺栓3处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纵梁加强板101、横梁组件和上述任一项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中,如图2所示,加强组件100的外侧连接有纵梁加强板101,纵梁加强板101与拱形加强梁限定出外加强区域,以从外侧对拱形加强梁进行强化,提高加强组件100的刚度。
如图1所示,横梁组件包括左右连接横梁104、第一连接横梁105、第二连接横梁106和前地板加强纵梁107,第一连接横梁105和第二连接横梁106的端部两侧均设有朝外延伸的连接翻边,第一连接横梁105和第二连接横梁106的外端部与拱形加强梁的侧面贴合相连。前地板加强纵梁107沿车身的纵向延伸布置,第一连接横梁105连接在拱形加强梁前部的内侧面处,第一连接横梁105从外向内朝后侧弯折延伸布置,从而与前地板加强纵梁107的前端搭接相连,第二连接横梁106连接在拱形加强梁后部的内侧面处,且第二连接横梁106从外向内延伸布置,以抵压在前地板加强纵梁107 后部的外侧面处,通过加强组件100、第一连接横梁105、第二连接横梁106和前地板加强纵梁107共同作用,以构造出内加强区域,由此,通过设置内加强区域,以从内侧对拱形加强梁进行强化,提高加强组件100的刚度。同时,车身两侧的两个前地板加强纵梁107通过左右连接横梁104进行连接,使得两个前地板加强纵梁107可以相互支撑,以进一步提高了内加强区域对拱形加强梁的强化效果。
其中,外加强区域与内加强区域均构造为多三角形区域。也就是说,通过在加强组件100处设置拱形结构和多个加强腔结构,并在加强组件100的外侧安装纵梁加强板101以构造出多三角形结构的外加强区域,同时通过设置横梁组件,以在加强组件 100的内侧构造出多三角形结构的内加强区域,大大提高了安装位的刚度,从而提高了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刚度,有效衰减传递至车身的振动,降低车内振动噪声,改善乘客的乘车舒适度,并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从而大大提升了车辆舒适度,提高了品牌形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100)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安装位,且所述加强组件(100)包括:
拱形加强梁,所述拱形加强梁具有一侧敞开的加强腔;
外盖板加强板(2),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与所述拱形加强梁相连且用于封闭所述加强腔的敞开侧,所述拱形加强梁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整体构造为从后往前朝上倾斜且从后往前朝内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加强梁包括内加强梁(12)和外加强梁(11),所述外加强梁(11)形成有第一加强腔(111),所述内加强梁(12)安装于所述第一加强腔(111)内,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与所述外加强梁(11)相连以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加强腔(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强梁(11)构造为具有“几”字形横截面,且所述外加强梁(11)包括第一主体部(112)和两个第一连接翻边(113),所述第一主体部(112)限定出所述第一加强腔(111),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翻边(11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加强腔(111)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连接翻边(113)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强梁(11)沿长度方向构造为从后往前朝上倾斜且从后往前朝内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和/或所述外加强梁(11)与所述内加强梁(12)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强梁(12)具有第二加强腔(123),所述第二加强腔(123)朝向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敞开,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与所述第二加强腔(123)的两侧相连以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加强腔(1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强梁(12)构造为具有“几”字形横截面,且所述内加强梁(12)包括第二主体部(121)和两个第二连接翻边,所述第二主体部(121)限定出所述第二加强腔(123),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翻边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加强腔(123)的两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翻边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强梁(12)沿长度方向构造为“S”形,且所述内加强梁(12)的后部区域与所述外盖板加强板(2)贴合相连,所述内加强梁(12)的前部区域与所述外加强梁(11)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位包括沿Z向安装于所述拱形加强梁的安装螺栓(3),所述拱形加强梁在所述安装螺栓(3)的外侧设有加强筋(114)。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纵梁加强板(101)、横梁组件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100),所述加强组件(100)与所述纵梁加强板(101)相连且限定出外加强区域,所述加强组件(100)与所述横梁组件相连且限定出内加强区域,所述外加强区域与所述内加强区域均构造为多三角形区域。
CN202120951276.3U 2021-05-06 2021-05-06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59045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51276.3U CN215904598U (zh) 2021-05-06 2021-05-06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51276.3U CN215904598U (zh) 2021-05-06 2021-05-06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4598U true CN215904598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86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51276.3U Active CN215904598U (zh) 2021-05-06 2021-05-06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45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43308A (zh) * 2022-11-16 2023-03-0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前纵梁后段总成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43308A (zh) * 2022-11-16 2023-03-0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前纵梁后段总成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52528B1 (ko) 차량의차체구조
WO2019172127A1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3779454B2 (ja) 建設機械の運転室
WO2019172126A1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3866415B2 (ja) 車体構造
WO2019172125A1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3112978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5904598U (zh)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JP2013082387A (ja) ストラット型サスペンション取り付け構造
CN11244112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3035904U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组件以及车辆
JP3693899B2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車体前部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JP4431161B2 (ja)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CN110962942A (zh)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JP40228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4524080U (zh) 顶盖总成及车辆
CN112789213A (zh) 副车架构造
JP408307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2203006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7835792U (zh) 后轮罩组件、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JP4104093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6034676U (zh)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CN219447147U (zh) 中地板组件、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219838625U (zh) 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