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5982U -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5982U
CN218505982U CN202223079104.5U CN202223079104U CN218505982U CN 218505982 U CN218505982 U CN 218505982U CN 202223079104 U CN202223079104 U CN 202223079104U CN 218505982 U CN218505982 U CN 2185059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post
rear wheel
groov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791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绍伟
叶先勇
铁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791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059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59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59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C柱以及衣帽架横梁,C柱连接后轮罩和衣帽架横梁,衣帽架横梁连接于C柱的内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衣帽架横梁位于后轮罩的上方,后轮罩的内侧设置有安装部以用于安装后悬架减震器,安装部位于C柱的下方并与C柱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设置。则当后悬架减震器受力时,在向上的传力路径上,C柱能够将力分散至衣帽架横梁上,避免长距离耐久工况后出现安装部处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结构失效的问题。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安装部处的刚度,提升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及模态,减小后排乘员舱发生振动,异响的可能性,延长车身的耐久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近些年新能源电动车型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且新能源轿车车型多为四驱或后驱车型,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的前驱动力,新能源电动车对车身后悬挂安装点的刚强度需求大幅提升。相关技术中的车身结构并不能够满足新能源轿车的后悬架减震器的支撑需求且没有布置良好的传力路径,从而导致车辆底盘动态响应能力差,且容易出现后排乘员舱振动及异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该车身后部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所述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C柱以及衣帽架横梁,所述C柱连接所述后轮罩和所述衣帽架横梁,所述衣帽架横梁连接于所述C柱的内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衣帽架横梁位于所述后轮罩的上方,所述后轮罩的内侧设置有安装部以用于安装后悬架减震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C柱的下方并与所述C柱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侧围上边梁,所述侧围上边梁与所述C柱连接,且所述侧围上边梁位于所述衣帽架横梁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罩的内侧凹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且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槽构造为开口向内的L形槽结构,所述L形槽结构包括第一槽侧壁、第二槽侧壁、第三槽侧壁以及所述槽底壁,所述第一槽侧壁通过所述第二槽侧壁与所述第三槽侧壁连接,且所述第一槽侧壁和所述第三槽侧壁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用于与所述槽底壁贴合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用于与所述第二槽侧壁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加强板构造为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直角三角形板的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直角三角形板的第二直角边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罩通过铸造的方式成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C柱和所述侧围上边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衣帽架横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后轮罩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后地板,所述后地板连接于所述后轮罩的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后地板、所述后轮罩、所述C柱以及所述衣帽架横梁共同围设成环形结构。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后悬架、后悬架减震器以及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所述后悬架通过所述后悬架减震器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后轮罩的内侧设置用于安装后悬架减震器的安装部,并且该安装部位于C柱的下方并与C柱在上下方向对齐设置,则当后悬架减震器受力时,在向上的传力路径上,C柱能够将力分散至衣帽架横梁上,避免长距离耐久工况后出现安装部处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结构失效的问题。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安装部处的刚度,提升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及模态,减小后排乘员舱发生振动,异响的可能性,延长车身的耐久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够提升车辆的动态响应,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身后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身后部结构的示意图,并且该图中还示意出了力的传导路径。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身后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视角为车身后部结构的外侧视角。
附图标记说明
1 后轮罩 10 安装槽
101 第一槽侧壁 102 第二槽侧壁
103 第三槽侧壁 104 槽底壁
11 安装部 111 第一紧固件
112 第二紧固件 2 C柱
3 衣帽架横梁 4 侧围上边梁
5 加强件 51 第一加强板
52 第二加强板 53 第三加强板
6 后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指的是车辆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定义的“上、下、左、右、前、后”;具体可以参照图1所示;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指的是具体结构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1、C柱2以及衣帽架横梁3,C柱2连接后轮罩1和衣帽架横梁3,衣帽架横梁3连接于C柱2的内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衣帽架横梁3位于后轮罩1的上方,后轮罩1的内侧设置有安装部11以用于安装后悬架减震器,安装部11位于C柱2的下方并与C柱2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后轮罩1的内侧设置用于安装后悬架减震器的安装部11,并且该安装部11位于C柱2的下方并与C柱2在上下方向对齐设置,则当后悬架减震器受力时,在向上的传力路径上,C柱2能够将力分散至衣帽架横梁3上,避免长距离耐久工况后出现安装部11处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结构失效的问题。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安装部11处的刚度,提升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及模态,减小后排乘员舱发生振动,异响的可能性,延长车身的耐久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够提升车辆的动态响应,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至图3所示,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侧围上边梁4,侧围上边梁4与C柱2连接,且侧围上边梁4位于衣帽架横梁3的上方。通过设置该与C柱2连接的侧围上边梁,当后悬架减震器受力时,在向上的传力路径上,C柱2除了能够将力分散至衣帽架横梁3上,还能向上将力继续传导至侧围上边梁4上,为后悬架减震器提供更强的支撑。同时,C柱2也能够对侧围上边梁4提供良好的支撑,能够有效地提升车身的模态刚度,抑制车身在坏路行驶产生的不良振动及异响,对车辆在高速转向时的车身的变形及响应时间也起到了大幅优化的作用,另外也能够大幅提升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及模态,减小后排乘员舱发生振动,异响的可能性,延长车身的耐久使用寿命。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后轮罩1的内侧凹陷有安装槽10,安装部11包括第一紧固件111和第二紧固件112,第一紧固件111和第二紧固件112连接于安装槽10的槽底壁104,且第一紧固件111和第二紧固件11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紧固件111和第二紧固件112用于与后悬架减震器连接,提升与后悬架减震器连接的稳定性。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安装部11的具体结构类型作限定。另外,因第一紧固件111和第二紧固件112连接于安装槽10的槽底壁104上,则当该第一紧固件111和第二紧固件112受到来自后悬架减震器的力时,也能够将力传导至后轮罩1上,进而通过C柱2传导至衣帽架横梁3和上述的侧围上边梁4上。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安装槽10构造为开口向内的L形槽结构,L形槽结构包括第一槽侧壁101、第二槽侧壁102、第三槽侧壁103以及槽底壁104,第一槽侧壁101通过第二槽侧壁102与第三槽侧壁103连接,且第一槽侧壁101和第三槽侧壁103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通过将安装槽10设置为开口向内的L形槽结构,可以更好地便于后悬架减震器的安装,避免后悬架减震器与后轮罩1出现结构干涉的情况。
参照图1和图2所示,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5,加强件5包括第一加强板51、第二加强板52以及第三加强板53,第一加强板51用于与槽底壁104贴合连接并位于第一紧固件111和第二紧固件112之间,第二加强板52用于与第二槽侧壁102连接,第三加强板53用于连接第一加强板51和第二加强板52。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该加强件5可以有效地对安装槽10的内部进行支撑,避免因安装槽10的设计而导致后轮罩1出现变形的情况。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加强件5的具体形状作限定。
可选地,上述第三加强板53构造为直角三角形板,直角三角形板的第一直角边与第一加强板51连接,直角三角形板的第二直角边与第二加强板52连接。通过将第三加强板53设置为直角三角形板,可以更好地提升第一加强板51和第二加强板52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后轮罩1通过铸造的方式成型,便于该后轮罩1的加工制造。但是本公开并不对后轮罩1的具体材质和成型方式作限定。
可选地,C柱2和侧围上边梁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C柱2和衣帽架横梁3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C柱2和后轮罩1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进而提高各个结构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但是本公开并不对具体的连接方式作限定。
参照图1和图2所示,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后地板6,后地板6连接于后轮罩1的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后地板6、后轮罩1、C柱2以及衣帽架横梁3共同围设成环形结构。当后悬架减震器受力时,在向下的传力路径上,后轮罩1将力传导至后地板6上,更好地提升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及模态,减小后排乘员舱发生振动,异响的可能性,延长车身的耐久使用寿命。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后悬架(未图示)、后悬架减震器以及上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后悬架通过后悬架减震器与安装部11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C柱以及衣帽架横梁,所述C柱连接所述后轮罩和所述衣帽架横梁,所述衣帽架横梁连接于所述C柱的内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衣帽架横梁位于所述后轮罩的上方,所述后轮罩的内侧设置有安装部以用于安装后悬架减震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C柱的下方并与所述C柱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侧围上边梁,所述侧围上边梁与所述C柱连接,且所述侧围上边梁位于所述衣帽架横梁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的内侧凹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且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构造为开口向内的L形槽结构,所述L形槽结构包括第一槽侧壁、第二槽侧壁、第三槽侧壁以及所述槽底壁,所述第一槽侧壁通过所述第二槽侧壁与所述第三槽侧壁连接,且所述第一槽侧壁和所述第三槽侧壁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用于与所述槽底壁贴合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用于与所述第二槽侧壁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构造为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直角三角形板的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直角三角形板的第二直角边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通过铸造的方式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和所述侧围上边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衣帽架横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后轮罩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后地板,所述后地板连接于所述后轮罩的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后地板、所述后轮罩、所述C柱以及所述衣帽架横梁共同围设成环形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后悬架、后悬架减震器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所述后悬架通过所述后悬架减震器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CN202223079104.5U 2022-11-18 2022-11-18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5059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9104.5U CN218505982U (zh) 2022-11-18 2022-11-18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9104.5U CN218505982U (zh) 2022-11-18 2022-11-18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5982U true CN218505982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20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79104.5U Active CN218505982U (zh) 2022-11-18 2022-11-18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59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06156A (zh) * 2023-03-28 2023-06-23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身优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06156A (zh) * 2023-03-28 2023-06-23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身优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6306156B (zh) * 2023-03-28 2023-09-19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身优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14656B1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CN210364088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CN21850598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111055926A (zh) 汽车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CN113682379A (zh)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骨架结构
CN212950847U (zh)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CN213442025U (zh) 用于车门的铰链加强板和车门
CN210478408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上本体总成
CN201824956U (zh) 一种汽车衣帽架框架结构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09870169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上部安装结构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CN112109810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12172929A (zh) 汽车前舱盖铰链加强板
CN216034676U (zh)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KR102359713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
CN218877390U (zh) 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19948369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CN21764953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14985639U (zh)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CN218967026U (zh) 侧围总成和车辆
CN220535770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9428231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