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8369U -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48369U CN219948369U CN202321387190.8U CN202321387190U CN219948369U CN 219948369 U CN219948369 U CN 219948369U CN 202321387190 U CN202321387190 U CN 202321387190U CN 219948369 U CN219948369 U CN 2199483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per joint
- vehicle
- edge
- reinforcing ribs
- vehicle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具有其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侧围上接头包括:上接头板体,上接头板体具有上表面;至少一个预定通孔,每个预定通孔形成在上接头板体上;和加强筋,加强筋形成在上表面上并包括多条第一加强筋,多条第一加强筋彼此间隔开并且从每个预定通孔的边缘沿着上表面呈放射状向外延伸。上述的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侧围内板上接头的局部刚度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的关键的受力点就是在各个零件的接头处,接头处的强弱直接影响整车的弯扭刚度和整车的操稳和碰撞性能。车辆的白车身总成通常包括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和设置在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之间的顶盖横梁。在顶盖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处设有上接头结构,用于连接多个相交的横梁和立柱。
随着人们对汽车乘坐的舒适性要求的提高,设置在车辆内部的功能部件也逐渐增多。以设置在车身后部的上接头为例,一些现有技术将用于控制后背门枢转的铰链的安装点设置在上接头上,这种配置会明显恶化上接头的局部刚度。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用于与其它部件相配合的结构会恶化上接头的局部刚度。现有技术在解决局部刚度提升的问题时,常常通过增加零件厚度、增加加强板等方法来解决,此种方法往往带来整车的重量和成本的上升。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侧围内板上接头的局部刚度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本实用新型的侧围上接头包括:上接头板体,上接头板体具有上表面;至少一个预定通孔,每个预定通孔形成在上接头板体上;和加强筋,加强筋形成在上表面上并包括多条第一加强筋,多条第一加强筋彼此间隔开并且从每个预定通孔的边缘沿着上表面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上接头配置为板状构件,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通孔是侧围上接头上的用于与其它部件相配合的最为常见的结构。通过预定通孔的设置,侧围上接头可用于容纳车辆的扬声器和允许线束通过,提高了上接头处的空间利用率。在预定通孔的边缘上,设有环绕预定通孔并且从上表面向外凸起的翻边,通过翻边的设置,提升预定通孔处的局部刚度。在每个预定通孔的边缘处形成/设有多条间隔开的第一加强筋,每条第一加强筋从翻边沿着上表面向外延伸。通过上述的配置,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翻边相连接,进一步提升了预定通孔边缘的刚度。多条第一加强筋能够从多个方向为预定通孔的边缘分散应力,以便于应对车辆颠簸时的复杂工况。通过放射状的第一加强筋的配置,能够用较少数量的加强筋向更多方向传递载荷分散应力,避免预定通孔的边缘应力过大导致变形或开裂,也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了侧位上接头的重量。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上接头板体包括连成一体的前部和侧部;上接头板体具有第一边缘,第一边缘从前部延伸到侧部并围成适于容纳车辆的顶盖的空间。通过上述的配置,前部和侧部可以分别用于连接顶横梁和侧边梁。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第一边缘上形成有适于与顶盖的一角相配的弯曲部;加强筋还包括多条第二加强筋,多条第二加强筋以弯曲部为中心,从弯曲部呈放射状向外延伸。通过上述的配置,在应力集中的弯曲部设置第二加强筋以提高局部刚度,并将第二加强筋配置成放射状,将弯曲部所受的载荷向周围传递,分散应力,避免弯曲部应力过大导致变形或开裂。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上接头板体还包括与前部和侧部连成一体的后部;上接头板体具有第二边缘,第二边缘从后部延伸到侧部并围成适于容纳车辆的后背门的空间。通过上述的配置,后部可以用于连接C柱或D柱。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第二边缘上形成有撑杆安装部和/或铰链安装部;加强筋还包括多条第三加强筋,多条第三加强筋分别以撑杆安装部和铰链安装部为中心,并分别从对应的撑杆安装部或铰链安装部呈放射状向外延伸。通过上述的配置,在应力集中的撑杆安装部和铰链安装部设置第三加强筋以提高局部刚度,并将第三加强筋配置成放射状,将撑杆安装部和/或铰链安装部所受的载荷向周围传递,分散应力,避免撑杆安装部和/或铰链安装部应力过大导致变形或开裂。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侧围上接头由铝合金材料通过高压压铸工艺制成。高压压铸造能够形成高强度的薄壁零件。在高压铸造后,可以对特定的区域进行机加工,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提供更好的装配性能。通过上述的配置,侧围上接头不仅更轻量化,而且刚度较高。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加强筋包括与上表面形成到一起的底边缘和与底边缘相对的顶边缘;在一条或多条加强筋上形成有凹槽,凹槽从顶边缘朝向底边缘凹入。通过上述的配置,降低加强筋局部的高度,避免在高压压铸成形时出现收缩、气孔等缺陷。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一条或多条加强筋上形成有顶针柱,顶针柱将对应的加强筋分成多个子加强筋。通过顶针柱将较长的加强筋分为多个长度较短的子加强筋,减少铸造出现缺陷的几率。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侧围内板上接头的局部刚度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侧围总成和上述任一项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侧围上接头与侧围总成形成固定连接。通过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的侧围上接头的配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更轻量化,并且在侧围的接头处的可靠性更高。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侧围总成包括侧围内板,侧围上接头与侧围内板一体地形成。通过上述的配置,一体成形的侧围内板和侧围上接头有利于减少连接件,省去连接工艺,消除多个零件公差积累的影响,能够有效提升车身的抗压性能及弯扭刚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侧围上接头;10、上接头板体;11、前部;12、侧部;13、后部;14、第一边缘;15、第二边缘;16、弯曲部;17、铰链安装部;18、撑杆安装部;19、上表面;20、预定通孔;21、翻边;30、加强筋;30a、子加强筋;31、第一加强筋;32、第二加强筋;33、第三加强筋;34、底边缘;35、顶边缘;36、凹槽;40、顶针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侧围内板上接头的局部刚度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100。本实用新型的侧围上接头100包括:上接头板体10,上接头板体10具有上表面19;至少一个预定通孔20,每个预定通孔20形成在上接头板体10上;和加强筋30,加强筋30形成在上表面19上并包括多条第一加强筋31,多条第一加强筋31彼此间隔开并且从每个预定通孔20的边缘沿着上表面19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侧围上接头100包括上接头板体10、形成在上接头板体10上的预定通孔20和形成在上接头板体10上的加强筋30。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侧围上接头100与侧围内板一体地通过高压压铸工艺形成。替代地,侧围上接头100也可设置成与侧围总成形成紧固件连接或焊接。侧围上接头100可以由铝合金材料或钢材料制成。
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上接头板体10包括形成到一起的前部11、后部13和侧部12。前部11适于与侧围总成中的C柱或侧边梁形成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替代地,前部11也可以与C柱内板或侧边梁内板形成到一起。后部13与前部11相对,并适于与C柱或D柱形成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替代地,后部13也可以与C柱内板或D柱内板形成到一起。具体地,在没有D柱的车型中,前部11与侧边梁形成固定连接,后部13与C柱形成固定连接;在具有D柱的车型,前部11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与C柱或侧边梁形成固定连接,后部13与D柱形成固定连接。侧部12适于与后顶横梁形成固定连接,连接方式括但不限于焊接、螺接或铆接等。在替代的实施例中,上接头板体10也可配置成其它合适的形状。
继续参阅图1,上接头板体10具有第一边缘14和第二边缘15。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边缘14从前部11延伸到侧部12并围成适于接纳顶盖的空间。替代地,第一边缘14也可根据上接头板体10的形状配置成位于其它合适的位置。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边缘14上形成有弯曲部16。弯曲部16适于与顶盖的一角相配。替代地,也可取消弯曲部16的设置。第二边缘15从后部13延伸到侧部12并围成适于接纳后背门的空间。替代地,第二边缘15也可根据上接头板体10的形状配置成位于其它合适的位置。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二边缘15上形成有铰链安装部17和撑杆安装部18。铰链安装部17设置在第二边缘15的位于侧部12的区域上。撑杆安装部18设置在第二边缘15的位于后部13的区域上。替代地,也可取消撑杆安装部18和铰链安装部17的设置。
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上接头板体10具有上表面19。在安装到车辆上的状态下,上表面19朝向车辆的外部。加强筋30形成在上表面19上。替代地,加强筋30也可形成在上接头板体10的与上表面19相对的一侧表面上。
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预定通孔20的数量为3个,分别用于容纳扬声器和允许控制电撑杆或其它部件的线束通过。替代地,预定通孔2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成其它合适的数量。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每个预定通孔20的边缘形成有翻边21。每条翻边21都环绕预定通孔20并从上表面19朝向外部凸起。通过上述的配置,翻边21能够加强预定通孔20的边缘的结构强度。替代地,也可取消翻边21的设置。
继续参阅图1,加强筋30包括第一加强筋31。在每个预定通孔20的边缘上形成有多条第一加强筋31。以图示3个通孔中面积最大的预定通孔20为例,在该预定通孔20的边缘上形成有8条间隔开的第一加强筋31,并且这8条第一加强筋31都以该预定通孔20为中心,沿着上表面19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大致呈“米”字型的放射状。替代地,在每个预定通孔20的周围的第一加强筋31也可配置成其它合适的数量,例如5条、3条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预定通孔20的边缘上设有翻边21,每条第一加强筋31都与翻边21形成固定连接,进一步增强通孔结构处的刚度。替代地,在不设置翻边21的情况下,第一加强筋31直接从预定通孔20的边缘沿着上表面19向外预定通孔20的外侧延伸。
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边缘14上形成有上述的弯曲部16时,加强筋30还包括第二加强筋3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32的数量为6条。替代地,第二加强筋32也可配置成其它合适的数量。每条第二加强筋32都以弯曲部16为中心朝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大致呈放射状。替代地,也可取消第二加强筋32的设置。
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上接头板体10上形成有上述的撑杆安装部18和/或铰链安装部17时,加强筋30还包括第三加强筋33。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二边缘15上同时设有撑杆安装部18和铰链安装部17时,多条第三加强筋33分别以撑杆安装部18和铰链安装部17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替代地,在只配置有撑杆安装部18和铰链安装部17中的一个时,多条第三加强筋33从对应的撑杆安装部18或铰链安装部17为中心向外延伸。替代地,也可取消第三加强筋33的设置。
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由于上表面19的面积有限和出于减重的考虑,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第一加强筋31、第二加强筋32和第三加强筋33形成为同一条加强筋30。以从铰链安装部17延伸出去的3条第三加强筋33为例,基于图1所示方位,在以铰链安装部17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上,第二条第三加强筋33从第二边缘15延伸到第一边缘14,因此也形成为用于分散弯曲部16应力的第二加强筋32。在该逆时针方向上的第三条第三加强筋33从第二边缘15延伸到预定通孔20的边缘,因此也形成为用于分散预定通孔20的应力的第一加强筋3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100的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每条加强筋30具有与上表面19形成到一起的底边缘34和与底边缘34相对的顶边缘35。在多个顶边缘35上形成有朝向底边缘34凹入的凹槽36。替代地,也可取消凹槽36的设置。
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多个加强筋30上形成有用于脱模的顶针柱40。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顶针柱40设置在多条加强筋30的交叉处或长度较长的加强筋30的中间,以便于减少铸造缺陷的产生。替代地,顶针柱40也可设置在其它合适的位置。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顶针柱40能够将一条长度较长的加强筋30分为两条较短的子加强筋30a。在子加强筋30a上也可设置凹槽36,以便避免铸造缺陷的产生。替代地,也可取消凹槽36在子加强筋30a上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侧围总成。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侧围上接头100与侧围总成通过紧固件、SPR自冲铆接或焊接固定到一起。替代地,也可将侧围上接头100与侧围总成中的侧围内板一体地形成。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上接头包括:
上接头板体,所述上接头板体具有上表面;
至少一个预定通孔,每个所述预定通孔形成在所述上接头板体上;和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形成在所述上表面上并包括多条第一加强筋,所述多条第一加强筋彼此间隔开且从每个所述预定通孔的边缘沿着所述上表面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接头板体包括连成一体的前部和侧部;
所述上接头板体具有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从所述前部延伸到所述侧部并围成适于容纳所述车辆的顶盖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边缘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顶盖的角相配的弯曲部;
所述加强筋还包括多条第二加强筋,所述多条第二加强筋从所述弯曲部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接头板体还包括与所述前部和所述侧部连成一体的后部;
所述上接头板体具有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从所述后部延伸到所述侧部并围成适于容纳所述车辆的后背门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边缘上形成有撑杆安装部和/或铰链安装部;
所述加强筋还包括多条第三加强筋,所述多条第三加强筋分别从对应的所述撑杆安装部或所述铰链安装部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上接头由铝合金材料通过高压压铸工艺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包括与所述上表面形成到一起的底边缘和与所述底边缘相对的顶边缘;
在一条或多条所述加强筋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从所述顶边缘朝向所述底边缘凹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其特征在于,在一条或多条所述加强筋上形成有顶针柱,所述顶针柱将对应的所述加强筋分成多个子加强筋。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侧围总成和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所述侧围上接头与所述侧围总成形成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总成包括侧围内板,所述侧围上接头与所述侧围内板一体地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87190.8U CN219948369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87190.8U CN219948369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48369U true CN219948369U (zh) | 2023-11-03 |
Family
ID=88539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87190.8U Active CN219948369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48369U (zh) |
-
2023
- 2023-05-31 CN CN202321387190.8U patent/CN2199483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14248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KR100293610B1 (ko) | 보디의 구조체 | |
US20120119542A1 (en) |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210555161U (zh) | 设有口字形封闭加强结构的铝合金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 | |
CN213502288U (zh) | 车体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 |
CN212267638U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219948369U (zh) |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 |
CN115107490B (zh) |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110588785A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212667500U (zh) | 轻量化车身b柱加强结构 | |
CN210063132U (zh) |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223612U (zh) |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 |
CN209972590U (zh) | 前围板及车辆 | |
CN219584322U (zh) | 车身骨架及车辆 | |
CN219728332U (zh) |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7778762U (zh) | 一种新型b柱下加强板补丁板 | |
CN218536862U (zh) | 顶盖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9706637U (zh) | 一种展翼门的铰链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18967026U (zh) | 侧围总成和车辆 | |
CN112441132B (zh) | 一种车辆门槛及其与车身的连接方法 | |
CN220785921U (zh) |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
CN220701201U (zh) | 汽车a柱及汽车 | |
CN220374349U (zh) | 前座椅的后横梁结构及车辆 | |
CN115214790B (zh) | 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 |
CN217835768U (zh) | 门槛加强梁及门槛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