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77390U - 车架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7390U
CN218877390U CN202222902292.0U CN202222902292U CN218877390U CN 218877390 U CN218877390 U CN 218877390U CN 202222902292 U CN202222902292 U CN 202222902292U CN 218877390 U CN218877390 U CN 218877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mounting
front beam
frame assembly
control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0229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喻典宏
毛晶平
郑成
李江川
黄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lue Automobile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New Energy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New Energy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an New Energy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0229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7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7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73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架组件及车辆。车架组件包括副车架、第一悬置和第二悬置。副车架上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和第二悬置安装位,第一悬置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一悬置安装位,第一悬置用于支撑电动动力总成;第二悬置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二悬置安装位,第二悬置用于支撑混动动力总成。副车架上所设置的第一悬置安装位与第二悬置安装位用于安装不同的悬置类型,从而实现对电动动力总成或混动动力总成的通用化安装,提高了副车架的兼容性,减少了副车架的开模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车架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架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副车架无法兼容不同的动力总成,且新能源车电池容量加大的同时,带来整备质量及前轴负荷的急剧增加,不同车型前轴负荷的差异,需匹配不同的转向器,因此,为满足不同动力总成的尺寸及悬置结构、不同的电动转向器的空间尺寸、以及大电池的前后尺寸需求,提高电池轴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提出新型组合式副车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架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组件通过在副车架上设置第一悬置安装位和第二悬置安装位,每个悬置安装位可以用于安装第一悬置和第二悬置,而第一悬置与第二悬置分别用于固定电动动力总成与混动动力总成,实现了对不同动力总成的兼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架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组件,包括副车架、第一悬置和第二悬置。副车架上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和第二悬置安装位;第一悬置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一悬置安装位,第一悬置用于支撑电动动力总成;第二悬置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二悬置安装位,第二悬置用于支撑混动动力总成。
根据本发明的副车架上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和第二悬置安装位,第一悬置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一悬置安装位,第一悬置用于支撑电动动力总成;第二悬置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二悬置安装位,第二悬置用于支撑混动动力总成。副车架上所设置的第一悬置安装位与第二悬置安装位用于安装不同的悬置类型,从而实现对电动动力总成或混动动力总成的通用化安装,提高了副车架的兼容性,减少了副车架的开模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第一悬置安装位内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紧固件安装孔,第一悬置通过紧固件与多个紧固件安装孔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内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敞开的安装腔,安装腔构造为第二悬置安装位,第二悬置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伸入至安装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紧固件安装孔在厚度方向上连通至安装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并朝向车辆的后侧延伸,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有避让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的两侧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控制臂安装槽;车架组件还包括控制臂,控制臂一端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控制臂安装槽内并与副车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的前侧设置有适于与前梁连接的前梁安装部,前梁安装部与控制臂安装槽在前后方向上正对;车架组件还包括控制臂连接件,控制臂连接件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梁安装部并伸入至控制臂安装槽内与控制臂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梁安装部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副车架前侧的两端,每个前梁安装部上形成有朝向前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在高度或宽度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适于容纳前梁的前梁安装槽;车架组件还包括前梁,前梁的后端收容于前梁安装槽内并与副车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梁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槽。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车架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车架组件,通过在副车架上设置第一悬置安装位和第二悬置安装位,用于安装不同的悬置类型,从而实现对电动动力总成或混动动力总成的通用化安装,实现了对电动动力总成或混动动力总成的兼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架组件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架组件局部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前梁局部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架组件结构图。
附图标记:
车架组件1;
副车架11、第一悬置安装位111、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紧固件安装孔1111、第一安装部113、第二安装部114、避让槽115、控制臂安装槽116、前梁安装部117、前梁安装槽118;
第一悬置12;
第二悬置13;
控制臂14;
前梁15、凹槽151、前悬置支架152;
控制臂连接件16;
横梁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副车架无法兼容不同的动力总成,且新能源车电池容量加大的同时,带来整备质量及前轴负荷的急剧增加,不同车型前轴负荷的差异,需匹配不同的转向器,因此,为满足不同动力总成的尺寸及悬置结构、不同的电动转向器的空间尺寸、以及大电池的前后尺寸需求,提高电池轴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提出新型组合式副车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组件1,包括副车架11、第一悬置12和第二悬置13。副车架11上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111和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第一悬置12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一悬置安装位111,第一悬置12用于支撑电动动力总成;第二悬置13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第二悬置13用于支撑混动动力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11上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111和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第一悬置12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一悬置安装位111,第一悬置12用于支撑电动动力总成;第二悬置13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第二悬置13用于支撑混动动力总成。副车架11上所设置的第一悬置安装位111与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用于安装不同的悬置类型,从而实现对电动动力总成或混动动力总成的通用化安装,提高了副车架11的兼容性,减少了副车架11的开模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组件1,副车架1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111,第一悬置安装位111内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紧固件安装孔1111,第一悬置12通过紧固件与多个紧固件安装孔1111固定连接。
副车架1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111,第一悬置12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一安装位,用于支撑电动动力总成,提高了副车架11的兼容性,第一悬置安装位111内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紧固件安装孔1111,第一悬置12通过紧固件与多个紧固件安装孔1111固定连接,提高了第一悬置12与副车架11的连接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组件1,副车架11内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敞开的安装腔,安装腔构造为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第二悬置13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伸入至安装腔内。
副车架11内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敞开的安装腔,安装腔构造为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第二悬置13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伸入至所述安装腔内,以兼容混动动力总成,提高了副车架11的兼容性,第二悬置安装位112构造为副车架11内的朝向车辆前方敞开的安装腔,减小了第二悬置13的装配空间,使副车架11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且第二悬置13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伸入至所述安装腔内,提高了第二悬置13的装配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紧固件安装孔1111在厚度方向上连通至安装腔内。至少一个紧固件安装孔1111在厚度方向上连通至安装腔内,使得第一悬置安装位111与第二悬置安装位112共用至少一个紧固件安装孔1111进行固定连接,减少了零部件开模数量,节约了制造成本,且减少了第一悬置12与第二悬置13的装配空间。使紧固件安装孔1111实现了通用化,可以兼容于安装第一悬置12和第二悬置13,减少在副车架11上的开孔数量,有助于提高副车架11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11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14,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14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并朝向车辆的后侧延伸,第一安装部113与第二安装部114之间形成有避让槽115。
副车架11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14,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14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并朝向车辆的后侧延伸,在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14上设置有上板摆臂安装孔、稳定杆支架安装孔、前副车架11车身后安装套管以及转向器安装孔,上板摆臂安装孔、稳定杆支架安装孔、前副车架11车身后安装套管以及转向器安装孔构造为横向排布,第一安装部113与第二安装部114之间形成有避让槽115,相比于传统前副车架11车身后安装套管前移100mm,可为电池增加80mm以上纵向空间,有效提高电池容量及轴间利用率,提高了车辆的续航能力。
此外,在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14上分别设置的转向器安装孔可以兼容C-EPS和R-EPS两种转向器安装孔位,进一步提高了副车架11的兼容性,减少模具投入及零件种类,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11的两侧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控制臂安装槽116;车架组件1还包括控制臂14,控制臂14一端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控制臂安装槽116内并与副车架11连接。通过将控制臂14的一端收容于控制臂安装槽116内,使得控制臂14的端部嵌入至副车架11的内部,从而减少了控制臂14伸出副车架11的长度,提高了副车架1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11的前侧设置有适于与前梁15连接的前梁安装部117,前梁安装部117与控制臂安装槽116在前后方向上正对;车架组件1还包括控制臂连接件16,控制臂连接件16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梁安装部117并伸入至控制臂安装槽116内与控制臂14连接。
前梁安装部117与控制臂安装槽116在前后方向上正对,控制臂连接件16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梁安装部117并伸入至控制臂安装槽116内与控制臂14连接,在装配过程中,前梁安装部117通过螺栓先与控制臂14进行连接固定,然后前梁安装部117与前梁15进行连接固定,实现前梁15与副车架11的连接,优化了装配工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梁安装部117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副车架11前侧的两端,每个前梁安装部117上形成有朝向前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在高度或宽度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适于容纳前梁15的前梁安装槽118;车架组件1还包括前梁15,前梁15的后端收容于前梁安装槽118内并与副车架11连接。
每个前梁安装部117上形成有朝向前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在高度或宽度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适于容纳前梁15的前梁安装槽118,前梁15的后端收容于前梁安装槽118内并与副车架11连接,前梁15与副车架11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前梁15与副车架11分体式设计,前梁15截面宽度优化,局部走向前宽后窄,提高前部混动动力总成宽度方向安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前梁15之间通过横梁17进行连接固定,横梁17上设置有两个车身前安装点,横梁17上还设置有两个前悬置支架152,用于匹配混动动力车型,同时在副车架11上设置有左龙头支架、右龙头支架和副车架11车身后安装套管,一共六个安装点前后均匀分布,且副车架11车身后安装套管采用端面滚齿工艺,相比传统整体式框形副车架11或蝶形副车架11的4个安装点,有效的提高了副车架11整体连接刚度及可靠性,避免冲击噪音,同时大幅提高副车架11后部的碰撞性能,发生碰撞后,仅需更换前梁15,降低了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梁15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槽151。
前梁15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槽151,在行人碰撞及正面碰撞时实现前端纵梁折弯及动力总成下沉,保护行人并减少动力总成前舱倾入量,提高行人及乘客碰撞安全性能,且维修的成本降低。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车架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车架组件1,通过在副车架11上设置第一悬置安装位111和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用于安装不同的悬置类型,从而实现对电动动力总成或混动动力总成的通用化安装,实现了对电动动力总成或混动动力总成的兼容。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车架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架组件1包括副车架11、第一悬置12和第二悬置13。副车架11上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111和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第一悬置12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一悬置安装位111,第一悬置12用于支撑电动动力总成;第二悬置13可选择地设置于第二悬置安装位112,第二悬置13用于支撑混动动力总成。第一悬置安装位111设置与副车架11上表面,且第一悬置安装位111内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紧固件安装孔1111,第一悬置12通过紧固件与多个紧固件安装孔1111固定连接,第二悬置安装位112构造为在副车架11内部的朝向车辆前方敞开的安装腔,第二悬置13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伸入至安装腔内。其中,至少一个紧固件安装孔1111在厚度方向上连通至安装腔内。副车架11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14,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14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并朝向车辆的后侧延伸,第一安装部113与第二安装部114之间形成有避让槽115,有效提高电池容量和空间利用率。副车架11两侧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控制臂安装槽116,控制臂14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控制臂安装槽116内并与副车架11连接。副车架11的前侧设置有适于与前梁15连接的前梁安装部117,前梁安装部117与控制臂安装槽116在前后方向上正对,控制臂连接件16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梁安装部117并伸入至控制臂安装槽116内与控制臂14连接。前梁安装部117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副车架11前侧的两端,每个前梁安装部117上形成有朝向前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在高度或宽度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适于容纳前梁15的前梁安装槽118。前梁15的后端收容于前梁安装槽118内并与副车架11连接。两个前梁15之间通过横梁17进行连接固定,横梁17上设置有两个车身前安装点,横梁17上还设置有两个前悬置支架152,用于匹配混动动力车型,同时在副车架11上设置有左龙头支架、右龙头支架和副车架11车身后安装套管,一共六个安装点前后均匀分布,且副车架11车身后安装套管采用端面滚齿工艺,相比传统整体式框形副车架11或蝶形副车架11的4个安装点,有效的提高了副车架11整体连接刚度及可靠性,避免冲击噪音,同时大幅提高副车架11后部的碰撞性能,降低了维修成本。前梁15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槽151,在行人碰撞及正面碰撞时实现前端纵梁折弯及动力总成下沉,保护行人并减少动力总成前舱倾入量,提高行人及乘客碰撞安全性能,且维修的成本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上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位和第二悬置安装位;
第一悬置,所述第一悬置可选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悬置安装位,所述第一悬置用于支撑电动动力总成;
第二悬置,所述第二悬置可选择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悬置安装位,所述第二悬置用于支撑混动动力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一悬置安装位,所述第一悬置安装位内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紧固件安装孔,所述第一悬置通过紧固件与多个所述紧固件安装孔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内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敞开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构造为所述第二悬置安装位,所述第二悬置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伸入至所述安装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安装孔在厚度方向上连通至所述安装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并朝向所述车辆的后侧延伸,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有避让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两侧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控制臂安装槽;所述车架组件还包括:
控制臂,所述控制臂一端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控制臂安装槽内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前侧设置有适于与前梁连接的前梁安装部,所述前梁安装部与所述控制臂安装槽在前后方向上正对;
所述车架组件还包括:控制臂连接件,所述控制臂连接件在前后方向上贯穿所述前梁安装部并伸入至所述控制臂安装槽内与所述控制臂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安装部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副车架前侧的两端,每个所述前梁安装部上形成有朝向前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在高度或宽度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前梁安装槽;
所述车架组件还包括:前梁,所述前梁的后端收容于所述前梁安装槽内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内部凹陷的凹槽。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架组件。
CN202222902292.0U 2022-11-01 2022-11-01 车架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8877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2292.0U CN218877390U (zh) 2022-11-01 2022-11-01 车架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2292.0U CN218877390U (zh) 2022-11-01 2022-11-01 车架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7390U true CN218877390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40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02292.0U Active CN218877390U (zh) 2022-11-01 2022-11-01 车架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73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09844U (zh) 副车架总成
CN209776132U (zh) 一种纯电动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CN218877390U (zh) 车架组件及车辆
CN117208086A (zh) 一种新型前副车架前安装板结构
CN110588781A (zh) 一种高形态多用模块化后副车架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1116709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和车辆
CN105799782A (zh) 一种汽车悬置的安装结构
CN220948218U (zh)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729108U (zh) 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8536892U (zh) 一种座椅横梁底部加强结构
CN211731558U (zh) 副车架及副车架总成
CN217864347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8892608U (zh) 一种纯电动重卡车架总成及卡车
CN216034651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9904513U (zh) 后纵梁、底盘及车辆
CN216916010U (zh) 车辆的纵梁组件以及车辆
CN220374349U (zh) 前座椅的后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4451306U (zh)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CN219584316U (zh) 后地板纵梁、后地板结构及车辆
CN219277140U (zh) 一种整体式非驱动前桥桥壳
CN213008360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20905133U (zh) 后地板的板簧横梁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0852638U (zh) 一种高形态多用模块化后副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1200 floor 5, block a, Kechuang building, Huizhi Industrial Park, Lishui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lue Automobile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11200 floor 5, block a, Kechuang building, Huizhi Industrial Park, Lishui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an new energy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