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34651U - 副车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4651U
CN216034651U CN202122268206.0U CN202122268206U CN216034651U CN 216034651 U CN216034651 U CN 216034651U CN 202122268206 U CN202122268206 U CN 202122268206U CN 216034651 U CN216034651 U CN 2160346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subframe
front cross
longitudinal
cross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682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渊
赵高明
程鹏
潘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682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346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46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46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和车辆,副车架包括:后横梁;两条纵梁,两条所述纵梁分别连接于所述后横梁的横向两端且向前延伸,所述纵梁的横向内侧面倾斜设置;前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两条所述纵梁之间,所述前横梁的端面倾斜设置且与所述纵梁的横向内侧面倾斜角度相同,以在倾斜切割所述前横梁后将所述前横梁连接在两条所述纵梁之间。将前横梁的端面的倾斜角度和纵梁横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设置成相同,这样,纵梁的内侧平面与不同的横梁的搭接位置处保持不变,这样前横梁安装与纵梁安装时,只需要将前横梁原料切割成不同长度的前横梁,就能在纵梁的内侧平面顺利地与纵梁完成焊接,从而形成不同的副车架,使得副车架适应不同的车型。

Description

副车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副车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汽车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顾客对于汽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能够在有限的研发经费中,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车型,是汽车研发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汽车研发过程中,每一款新的车型都需要重新研发一套新的底盘结构,其中前副车架就是底盘零部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连接车身、发动机悬置以及悬架等零件,可以减少路面的振动以及噪音等激励向车身传递,同时还可以提高悬架的刚度,使得车身可以获得更好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因此,在一款新的车型的研发过程中,前副车架结构的研发设计需要耗费较多的研发经费和研发周期。
相关技术中,有一种平台化副车架只是改变悬置支架的开口尺寸适应不同的悬置,有另外一种平台化前副车架只是针对不同转向器的空间需求做了预留,上述两种的平台化副车架只是针对某一个点的衍化,并没有考虑动力总成类型、稳定杆、摆臂、转向器安装点的平台化设计,作为平台化的副车架在通用性依然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副车架,当前横梁安装在纵梁的靠后位置时,只需要将前横梁切割掉一点物料,即可将前横梁安装在纵梁靠后的位置处,从而使得副车架适应不同的车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副车架,包括:后横梁;两条纵梁,两条所述纵梁分别连接于所述后横梁的横向两端且向前延伸,所述纵梁的横向内侧面倾斜设置;前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两条所述纵梁之间,所述前横梁的端面倾斜设置且与所述纵梁的横向内侧面倾斜角度相同,以将所述前横梁连接在两条所述纵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将前横梁的端面的倾斜角度和纵梁横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设置成相同,这样,纵梁的内侧平面的倾斜角度在与不同的横梁的搭接位置处保持不变,这样前横梁安装与纵梁安装时,只需要将前横梁原料切割成不同长度的前横梁,都能在纵梁的内侧平面顺利地与纵梁完成焊接,从而形成不同的副车架,从而使得副车架适应不同的车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纵梁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翻边,所述下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下翻边,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横向内侧的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条所述纵梁的后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转向器安装部,至少两个所述转向器安装部在对应的所述纵梁的后端上前后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横梁的后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用于避让转向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横梁上设置有前悬置安装支架,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和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在所述后横梁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用于安装动力总成后悬置,所述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电机后悬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后横梁的顶部,所述后横梁的前侧设置有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二后悬置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纵梁的后端设置有稳定杆安装件,两条所述纵梁上的所述稳定杆安装件横向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纵梁的中部外侧设置有摆臂前安装部,所述摆臂前安装部凹陷设置且设置有前后间隔至少两个安装柱,所述纵梁的后端外侧设置有摆臂后安装部,所述摆臂后安装部设置有上下间隔的两个安装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横梁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梁,所述纵梁和后横梁均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焊接固定,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均焊接固定在所述纵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混合动力总成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混合动力总成的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纯电动总成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纯电动总成的副车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0、副车架;
10、前横梁;11、前悬置安装支架;12、上板;13、下板;
20、纵梁;21、上翻边;22、下翻边;23、转向器安装部;24、稳定杆安装件;25、摆臂前安装部;26、安装柱;27、摆臂后安装部;28、前安装衬套;29、后安装衬套;
30、后横梁;31、第一避让空间;32、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3、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4、第二避让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10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副车架100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副车架100,包括:后横梁30、两条纵梁20和前横梁10,两条纵梁20分别连接于后横梁30的横向两端,前横梁10连接于两条纵梁20之间,并且纵梁20向前延伸。也就是说,副车架100由两条纵梁20、前横梁10和后横梁30构成,其中,前横梁10和后横梁30在纵梁20的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及前横梁10和后横梁30均连接在两条纵梁20之间,这样副车架100构成口字型,使得副车架100结构强度大,利于操控性能。
其中,副车架100的前横梁10可以根据车型的不同动力总成,在不改变左右纵梁20的前提下可以前后移动,后横梁30能够兼顾不同动力总成悬置的安装,尤其是对于既有混合动力又有纯电动配置的车型,则不需要重新开发副车架100,只需要对前横梁10重新切割和焊接,明显缩短了副车架100的开发和验证周期,降低了同一车型开发成本,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同车型不同动力总成的拓展。
其中,前横梁10、后横梁30和两条纵梁20之间构成电机安装空间,当前横梁10安装在纵梁20靠前的位置处时,电机安装空间相对较大,此时可以在电机安装空间内安装混合动力总成,从而可以将副车架100安装在混合动力车辆上;以及,当前横梁10安装在纵梁20靠后的位置处时,电机安装空间相对较小,此时可以在电机安装空间内安装纯电电机,从而可以将副车架100安装在纯电车辆上。
具体地,参照图3和图4所示,纵梁20的横向内侧面倾斜设置,前横梁10的端面倾斜设置,并且前横梁10的端面与纵梁20的横向内侧面倾斜角度相同,以在倾斜切割前横梁10后将前横梁10连接在两条纵梁20之间。也就是说,将前横梁10的端面的倾斜角度和纵梁20横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设置成相同,以及纵梁20的内侧平面的倾斜角度与不同的前横梁10的搭接位置处保持不变,这样前横梁10安装与纵梁20安装时,只需要将前横梁10原料切割成不同长度的前横梁10,都能在纵梁20的内侧平面顺利地与纵梁20完成焊接,从而形成不同的副车架100,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平台化设计,提高了零部件的共用率,大大降低了车型零部件的开发周期和成本。
由此,将前横梁10的端面的倾斜角度和纵梁20横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设置成相同,以及纵梁20的内侧平面的倾斜角度在前后两个搭接的位置处保持不变,这样前横梁10需要安装在纵梁20的靠后位置时,只需要将前横梁10切割掉一点物料,即可将前横梁10安装在纵梁20靠后的位置处,使之完成前横梁10的后移。前横梁10与纵梁20的搭接位置不同,形成的副车架100的形状也不同。
结合图1-图3所示,纵梁20包括:上板12和下板13,上板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翻边21,下板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下翻边22,上翻边21和下翻边22固定连接,并且位于横向内侧的上翻边21和下翻边22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纵梁20由上板12和下板13构成,并且上板12的两侧设置有朝向下方的上翻边21,下板13的两侧设置有朝向上方的下翻边22,这样上翻边21和下翻边22相互连接从而构成纵梁20,如此不仅能够降低纵梁20整体钣金件冲压工艺的难度,还可以大大提升钣金材料的利用率,以及提升纵梁20的刚度、强度以及安全性能。其中,上翻边21和下翻边22之间可以相互焊接,从而实现上板12和下板13之间的固定连接。
如图1-图5所示,两条纵梁20的后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转向器安装部23,至少两个转向器安装部23在对应的纵梁20的后端上前后间隔设置。其中,至少两个转向器安装部23设置在纵梁20和后横梁30连接的位置处,以及,每个纵梁20的后端设置有两个转向器安装部23,如此,转向器安装在副车架100上时,转向器和四个转向器安装部23进行固定连接,这样使得转向器安装在纵梁20上时,转向器的安装更加稳定。具体地,转向器安装部23为螺钉柱,螺钉柱内设置有螺纹孔,螺栓穿过转向器后安装在螺纹孔内,从而将转向器固定在副车架100上。
以及,结合图1、图3-图5所示,后横梁30的后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第一避让空间31,第一避让空间31用于避让转向器。如此设置,通过在纵梁20上设置第一避让空间31,这样能够满足不同的转向器如REPS、PEPS的电机空间布置需求,实现转向器的平台化互换设计。如此,在更换不同换向器时,车辆的轮距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满足同种车型不同类型的转向器的布置安装。
此外,结合图1、图3-图5所示,前横梁10上设置有前悬置安装支架11。也就是说,前悬置可以安装在前横梁10上的前悬置安装支架11,这样可以将前悬置固定在副车架100上,具体地,前悬置安装支架11可以有两个,两个前悬置安装支架11在前横梁10的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前悬置在与前悬置安装支架11固定连接时更加稳定。
以及,后横梁30上设置有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2和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3,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2和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3在后横梁30上间隔设置,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2用于安装动力总成后悬置,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3用于安装电机后悬置。如此设置,在后横梁30上设置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2和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3,这样动力总成的后悬置可以安装在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2上,电机后悬置可以安装在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3上,从而使得副车架100可以安装动力总成或电机,从而使得副车架100可以安装在混合动力车辆上,或者安装在纯电车辆上。
此外,结合图1、图3-图5所示,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2设置于后横梁30的顶部,后横梁30的前侧设置有第二避让空间34,第二后悬置支架设置于第二避让空间34。也就是说,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2和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3位于后横梁30的不同方向,即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32设置于后横梁30的顶部,这样可以方便安装混合动力的后悬置,以及,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3可以设置在第二避让空间34内,其中,第二避让空间34朝向前横梁10设置,这样可以方便电机后悬置安装在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33上。
结合图1、图3-图5所示,纵梁20的后端设置有稳定杆安装件24,两条纵梁20上的稳定杆安装件24横向相对设置。其中,稳定杆安装件24构造为U形结构,并且U形结构的开口朝向纵梁20设置,这样稳定杆安装件24和纵梁20之间可以构成穿孔结构,并且两条纵梁20上均设置有相对设置稳定杆安装件24,这样稳定杆的两端可以穿过两个稳定杆安装件24,这样可以将稳定杆固定在副车架100上。并且,稳定杆安装件24通过螺钉固定在纵梁20上。以及,转向器安装部23和稳定杆安装件24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相对较大,使得转向器壳体轴线和稳定杆轴线在前后方向上空间比较大,以及后横梁30上的第一避让空间31,从而可以满足同种车型不同类型的转向器的布置安装。
结合图1、图3-图5所示,纵梁20的中部外侧设置有摆臂前安装部25,摆臂前安装部25凹陷设置,并且摆臂前安装部25内设置有前后间隔至少两个安装柱26。如此设置,每个纵梁20的中部设置有摆臂前安装部25,并且摆臂前安装部25内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柱26,这样摆臂安装在纵梁20的中间位置时可以与至少四个安装柱26进行固定连接,如此可以提升摆臂的安装稳定性。以及,摆臂前安装部25凹陷设置,这样可以方便摆臂的安装。其中,安装柱26可以为螺钉柱。
此外,纵梁20的后端外侧设置有摆臂后安装部27,摆臂后安装部27设置有上下间隔的两个安装板。也就是说,摆臂还与纵梁20的后端进行固定连接,其中,摆臂后安装部27由上下间隔的两个安装板构成,两个安装板上设置有穿孔,同样摆臂上也设置有穿孔,这样通过螺栓穿过安装板上的穿孔和摆臂上的穿孔将摆臂固定在摆臂后安装部27处。
并且,前横梁1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梁,纵梁20和后横梁30均包括:上板12和下板13,上板12和下板13焊接固定,前横梁10和后横梁30的两端均焊接固定在纵梁20上。如此,前横梁1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梁可以方便前横梁10的切割,并且在前横梁10切割后可以保证前横梁10的结构强度。此外,纵梁20和后横梁30均可以由上板12和下板13构成,如此可以方便纵梁20和后横梁30的生产,以及提升纵梁20和后横梁30的结构强度。
以及,摆臂后安装部27和摆臂前安装部25可以两个纵梁20焊缝连接,转向器安装部23与纵梁20焊缝连接,稳定杆安装件24与纵梁20通过螺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100。由此,将前横梁10的端面的倾斜角度和纵梁20横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设置成相同,以及纵梁20的内侧平面的倾斜角度在前后两个搭接的位置处保持不变,这样前横梁10安装在纵梁20的靠后位置时,只需要将前横梁10切割掉一点物料,即可将前横梁10安装在纵梁20靠后的位置处,从而使得后横梁30能够兼顾不同动力总成悬置的安装。
此外,每个纵梁20的前方设置有前安装衬套28,后方设置有后安装衬套29,这样副车架100可以通过前安装衬套28和后安装衬套29固定在车辆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横梁;
两条纵梁,两条所述纵梁分别连接于所述后横梁的横向两端且向前延伸,所述纵梁的横向内侧面倾斜设置;
前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两条所述纵梁之间,所述前横梁的端面倾斜设置且与所述纵梁的横向内侧面倾斜角度相同,以将所述前横梁连接在两条所述纵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翻边,所述下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下翻边,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横向内侧的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纵梁的后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转向器安装部,至少两个所述转向器安装部在对应的所述纵梁的后端上前后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的后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用于避让转向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上设置有前悬置安装支架,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和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在所述后横梁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用于安装动力总成后悬置,所述第二后悬置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电机后悬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悬置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后横梁的顶部,所述后横梁的前侧设置有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二后悬置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避让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后端设置有稳定杆安装件,两条所述纵梁上的所述稳定杆安装件横向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中部外侧设置有摆臂前安装部,所述摆臂前安装部凹陷设置且设置有前后间隔至少两个安装柱,所述纵梁的后端外侧设置有摆臂后安装部,所述摆臂后安装部设置有上下间隔的两个安装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梁,所述纵梁和后横梁均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焊接固定,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均焊接固定在所述纵梁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CN202122268206.0U 2021-09-17 2021-09-17 副车架和车辆 Active CN2160346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8206.0U CN216034651U (zh) 2021-09-17 2021-09-17 副车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8206.0U CN216034651U (zh) 2021-09-17 2021-09-17 副车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4651U true CN216034651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99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68206.0U Active CN216034651U (zh) 2021-09-17 2021-09-17 副车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346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82470B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WO2022156506A1 (zh)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CN103786788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相应的汽车
CN104386137B (zh) 一种汽车转向支撑总成
CN209208858U (zh) 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16034651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103434571A (zh) 汽车前纵梁端板总成、前端总成及汽车
JP2758628B2 (ja) ミッドシップ車両
CN214451362U (zh)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安装总成及汽车
CN116161119A (zh) 一种电车铝副车架
CN210011800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副车架及前悬架装置
JP4168826B2 (ja) 自動車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CN210852638U (zh) 一种高形态多用模块化后副车架
CN215751779U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转向导向臂车架支架的加强结构
CN219856794U (zh) 用于车辆的安装架组件以及车辆
CN218877390U (zh) 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22408382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13682376B (zh) 一种前宽后窄的变宽度商用车车架总成
CN214729108U (zh) 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6002765U (zh) 副车架及汽车
CN222347144U (zh) 后副车架和车辆
CN213735180U (zh) 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22388254U (zh) 后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7864347U (zh) 副车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16

Address after: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after: BYD Co.,Ltd.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