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2684U -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2684U
CN220842684U CN202322854752.1U CN202322854752U CN220842684U CN 220842684 U CN220842684 U CN 220842684U CN 202322854752 U CN202322854752 U CN 202322854752U CN 220842684 U CN220842684 U CN 220842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subframe
cross member
vehicle
side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547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司浩然
毕如俊
王原
柳重乐
司凯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2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2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支撑架适于安装于副车架的中横梁和后横梁之间且适于连接在中横梁和后横梁之间,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支撑架主体内形成腔体结构,支撑架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连接端和第二侧连接端,第一侧连接端适于与中横梁固定连接,第二侧连接端适于与后横梁固定连接,通过将支撑架安装于副车架的中横梁和后横梁之间且适于连接在中横梁和后横梁之间,能够提升中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纵向刚度,进而提升了副车架的耐用性和刚度,并且可以有效抑制动力总成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同时,支撑架主体内形成腔体结构,能够提升支撑架的稳定性和强度。

Description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架、具有该支撑架的副车架、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具有该车身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车辆的前副车架上设置有悬置,车辆的动力总成通过悬置安装于前副车架,但是,现有前副车架刚度和结构强度不足,导致动力总成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进而大大降低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支撑架,能够提升支撑架的稳定性和强度,可以有效抑制动力总成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支撑架的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副车架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适于安装于所述副车架的中横梁和后横梁之间且适于连接在所述中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所述支撑架主体内形成腔体结构,所述支撑架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连接端和第二侧连接端,所述第一侧连接端适于与所述中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连接端适于与所述后横梁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架,通过将支撑架安装于副车架的中横梁和后横梁之间且适于连接在中横梁和后横梁之间,能够提升中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纵向刚度,进而提升了副车架的耐用性和刚度,并且可以有效抑制动力总成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同时,支撑架主体内形成腔体结构,能够提升支撑架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提升支撑架的耐用性,进而提升了副车架的耐用性和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主体具有第三侧连接端,所述第三侧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侧连接端和所述第二侧连接端之间,且所述第三侧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侧连接端、所述第二侧连接端均邻接,所述第三侧连接端适于与所述副车架的相应副车架纵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连接端与所述中横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连接端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横梁的长度尺寸为L1,沿所述中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侧连接端与所述中横梁的连接长度为L2,满足关系式:0.1L1≤L2≤0.3L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横梁的长度尺寸为L8,沿所述后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侧连接端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长度尺寸为L9,满足关系式:0.2L8≤L9≤0.25L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主体具有转向器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连接端的至少部分搭接于所述后横梁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主体包括:第一支撑架板体和第二支撑架板体,所述第一支撑架板体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板体固定连接且共同限定出所述腔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主体适于与所述副车架的相应副车架纵梁上的稳定杆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包括上述的中横梁和后横梁;副车架还包括上述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安装于所述中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且连接在所述中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包括上述的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具有车身纵梁;车身组件还包括上述的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固设于所述车身纵梁且位于所述车身纵梁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副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副车架与车身纵梁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副车架100;
前横梁10;
后横梁20;
副车架纵梁30;
车身主体40;车身纵梁41;
中横梁60;
支撑架70;转向器安装孔71;第一支撑架板体72;第二支撑架板体73;第一侧连接端74;第二侧连接端75;第三侧连接端76,支撑架主体77;
稳定杆安装支架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架70、副车架100、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支撑架70适于安装于副车架100的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之间且适于连接在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之间。副车架100还可以包括前横梁10和多个副车架纵梁30,前横梁10和后横梁20沿副车架100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沿第一方向中横梁60位于前横梁10和后横梁20之间。多个副车架纵梁30沿副车架100的第二方向排布,多个副车架纵梁30均连接在前横梁10和后横梁20之间,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第一方向是指图1中的X方向(即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是指图1中的Y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
支撑架70包括:支撑架主体77,支撑架主体77内形成腔体结构,支撑架主体77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连接端74和第二侧连接端75,第一侧连接端74适于与中横梁60固定连接,第二侧连接端75适于与后横梁20固定连接,
其中,支撑架主体77内形成腔体结构,能够降低支撑架70的重量,从而降低副车架100的重量,进而降低副车架100的制造成本,还能够提升支撑架70的稳定性和强度,进而提升支撑架70的耐用性。
并且支撑架主体77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连接端74和第二侧连接端75,第一侧连接端74和第二侧连接端75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连接端74适于与中横梁60固定连接,例如: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或者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之间也可以为螺栓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之间也可以为其他方式连接,只要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固定连接即可。由此,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固定连接,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为中横梁60提供支撑,从而提升中横梁6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纵向刚度。
第二侧连接端75适于与后横梁20固定连接,例如: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或者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之间也可以为螺栓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之间也可以为其他方式连接,只要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固定连接即可。支撑架70适于安装于副车架100的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之间且适于连接在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之间,能够加强副车架100的结构连接强度,还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从而提升副车架100的疲劳强度,也能够减少车辆的动力总成20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噪音的传递,进而降低车辆的噪声污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架70,通过将支撑架70安装于副车架100的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之间且适于连接在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之间,能够提升中横梁6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刚度,进而提升了副车架100的耐用性和刚度,并且可以有效抑制动力总成200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同时,支撑架主体77内形成腔体结构,能够提升支撑架70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提升支撑架70的耐用性,进而提升了副车架100的耐用性和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架主体77可以具有第三侧连接端76,第三侧连接端76位于第一侧连接端74和第二侧连接端75之间,且第三侧连接端76与第一侧连接端74、第二侧连接端75均邻接,第三侧连接端76适于与副车架100的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内侧面固定连接。
其中,支撑架主体77可以具有第三侧连接端76,第三侧连接端76位于第一侧连接端74和第二侧连接端75之间,且第三侧连接端76与第一侧连接端74、第二侧连接端75均邻接,具体地,支撑架主体77可以由两块相同的三角形的槽钢板制成,或者支撑架主体77可以由两块相同的形似三角形的槽钢板制成,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能够提升支撑架主体77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升副车架100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第三侧连接端76适于与副车架100的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内侧面固定连接,例如:第三侧连接端76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内侧面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或者第三侧连接端76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内侧面之间也可以为螺栓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三侧连接端76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内侧面之间也可以为其他方式连接,只要第三侧连接端76与副车架100的相应副车架纵梁30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即可。由此,将支撑架70由三角形状或者形似三角形状的槽钢板制成,并且将支撑架70连接在中横梁60、后横梁20以及相应的副车架纵梁30之间,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能够加强副车架100结构的连接强度,还能够避免副车架100上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提升了副车架100的稳定性和疲劳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的连接长度可以大于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的连接长度。
其中,支撑架70的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的连接长度可以大于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的连接长度,由此,支撑架70能够为中横梁60提供更多支撑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中横梁6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中横梁60的长度尺寸为L1,沿中横梁60的长度方向,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的连接长度为L2,满足关系式:0.1L1≤L2≤0.3L1。
其中,沿中横梁60的长度方向,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的连接长度为L2,L2可以为关系式:0.1L1≤L2≤0.3L1中的任意数值,例如:L2可以为0.1L1、0.11L1、0.12L1、0.15L1、0.2L1、0.3L1等数值,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L2也可以为关系式:0.1L1≤L2≤0.3L1中的其他数值,只要L2的数值满足关系式:0.1L1≤L2≤0.3L1即可。由此,L2的数值满足关系式:0.1L1≤L2≤0.3L1能够使得第一侧连接端74与中横梁60牢固的连接,从而提升中横梁60的刚度,也不会使得支撑架70的体积过大而影响其他结构,从而提升副车架100的结构紧凑性,进而降低副车架100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后横梁20的长度尺寸为L8,沿后横梁20的长度方向,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的连接长度尺寸为L9,满足关系式:0.2L8≤L9≤0.25L8。
其中,沿后横梁20的长度方向,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的连接长度为L9,L9可以为关系式:0.2L8≤L9≤0.25L8中的任意数值,例如:L9可以为0.2L8、0.21L8、0.22L8、0.25L8、等数值,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L9也可以为关系式:0.2L8≤L9≤0.25L8中的其他数值,只要L9的数值满足关系式:0.2L8≤L9≤0.25L8即可。由此,L9的数值满足关系式:0.2L8≤L9≤0.25L8能够使得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牢固的连接,从而提升后横梁20的刚度,也不会使得支撑架70的体积过大而影响其他结构,从而提升副车架100的结构紧凑性,进而降低副车架100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主体77具有转向器安装孔71。
其中,支撑架70可以具有转向器安装孔71,转向器安装孔71可以位于支撑架70的中心位置,或者转向器安装孔71也可以位于支撑架70的边角位置,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转向器安装孔71也可以位于支撑架70的其他位置,只要支撑架70具有转向器安装孔71即可。由此,支撑架70具有转向器安装孔71以便于安装转向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侧连接端75的至少部分搭接于后横梁20的上表面。
其中,第二侧连接端75的至少部分搭接于后横梁20的上表面,例如:第二侧连接端75整体搭接于后横梁20的上表面,或者第二侧连接端75的至少二分之一部分搭接于后横梁20的上表面,或者第二侧连接端75的至少三分之一部分搭接于后横梁20的上表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二侧连接端75也可以有其他比例的部分搭接于后横梁20的上表面,只要第二侧连接端75的至少部分搭接于后横梁20的上表面即可。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支撑架70的第二侧连接端75与后横梁20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从而进一步提升副车架100结构的连接强度,进而进一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主体77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固定连接且共同限定出腔体结构。
其中,支撑架主体77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具体地,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可以由两块相同的槽钢板制成,以使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能够共同限定出腔体结构,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固定连接,例如: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或者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之间也可以为螺栓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之间也可以为其他方式连接,只要第一支撑架板体72和第二支撑架板体73固定连接即可。由此,将支撑架主体77设置为两块槽钢板连接的腔体结构,能够降低支撑架70的重量,从而降低副车架100的重量,进而降低副车架100的制造成本,还能够提升支撑架70的稳定性和强度,进而提升支撑架70的耐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主体77适于与副车架100的相应副车架纵梁30上的稳定杆安装支架80固定连接。
其中,支撑架主体77适于与副车架100的相应副车架纵梁30上的稳定杆安装支架80固定连接,例如:支撑架主体77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上的稳定杆安装支架80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或者支撑架主体77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上的稳定杆安装支架80之间也可以为螺栓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支撑架主体77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上的稳定杆安装支架80之间也可以为其他方式连接,只要支撑架主体77与相应副车架纵梁30上的稳定杆安装支架80固定连接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与支撑架主体77相应的副车架纵梁30是指沿第二方向,与支撑架70相邻且相近的副车架纵梁30。具体地,稳定杆安装支架80、支撑架主体77和相应的副车架纵梁30三者之间均可以为焊接连接,由此,支撑架70能够为稳定杆安装支架80提供连接点,进而分散稳定杆安装支架80上的载荷,从而避免稳定杆安装支架80上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提升副车架100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100,包括上述的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副车架100还包括上述的支撑架70,支撑架70安装于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之间且连接在中横梁60和后横梁20之间,能够提升中横梁6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刚度,还能够提升支撑架70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提升支撑架70的耐用性,进而提升了副车架100的耐用性和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包括上述的车身主体40,车身主体40具有车身纵梁41;还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100,副车架100固设于车身纵梁41且位于车身纵梁41下方,能够提升副车架100的疲劳强度和刚度,进而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组件,能够提升副车架100的疲劳强度和刚度,进而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适于安装于所述副车架的中横梁和后横梁之间且适于连接在所述中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所述支撑架包括:
支撑架主体,所述支撑架主体内形成腔体结构,所述支撑架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连接端和第二侧连接端,所述第一侧连接端适于与所述中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连接端适于与所述后横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主体具有第三侧连接端,所述第三侧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侧连接端和所述第二侧连接端之间,且所述第三侧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侧连接端、所述第二侧连接端均邻接,所述第三侧连接端适于与所述副车架的相应副车架纵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连接端与所述中横梁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连接端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横梁的长度尺寸为L1,沿所述中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侧连接端与所述中横梁的连接长度为L2,满足关系式:0.1L1≤L2≤0.3L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的长度尺寸为L8,沿所述后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侧连接端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长度尺寸为L9,满足关系式:0.2L8≤L9≤0.25L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主体具有转向器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连接端的至少部分搭接于所述后横梁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主体包括:第一支撑架板体和第二支撑架板体,所述第一支撑架板体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板体固定连接且共同限定出所述腔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主体适于与所述副车架的相应副车架纵梁上的稳定杆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10.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横梁和后横梁;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安装于所述中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且连接在所述中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所述支撑架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副车架的支撑架。
11.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具有车身纵梁;
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固设于所述车身纵梁且位于所述车身纵梁下方,所述副车架为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副车架。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CN202322854752.1U 2023-10-23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Active CN220842684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2684U true CN220842684U (zh) 2024-04-2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34411B2 (en) General-purpose frame structure for mounting powerplants
US7559402B2 (en) Vehicle chassis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116709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0941959U (zh)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后驱副车架
CN214001826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4607709U (zh)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CN117227841A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117341820A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3534845U (zh)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CN217864348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9601382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CN117262013A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8489750U (zh)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卡车
CN215552408U (zh) 汽车减震安装点的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858529U (zh) 车身后部桁架结构及汽车
CN220032055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9601381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9601380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3008360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117549970A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9619215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5096862U (zh) 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