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84307U -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84307U
CN216184307U CN202122637182.1U CN202122637182U CN216184307U CN 216184307 U CN216184307 U CN 216184307U CN 202122637182 U CN202122637182 U CN 202122637182U CN 216184307 U CN216184307 U CN 216184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pport
shock absorber
reinforcing plat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71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麻瑞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371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84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84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84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包括具有相连的后轮罩内板与后轮罩外板的后轮罩主体,位于后轮罩内板内侧的后减震器支座,以及位于后减震器支座前侧的第一支座加强板,和位于后减震器支座后侧的第二支座加强板,第一支座加强板和第二支座加强板均与后轮罩内板相连,后减震器支座连接在第一支座加强板和第二支座加强板之间,且于后减震器支座上设有后减震器安装点。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使得第一支座加强板、后减震器支座及第二支座加强板形成H型传力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后减震器支座的结构强度及传力特性,进而利于提高车身后部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车身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主要功能为后减震器提供安装点,满足整车后部激励源处动刚度和扭转刚度性能要求。现有技术中,后减震器安装区域的结构通常由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内板、后减震器支座、后减震器支座加强板和后地板纵梁组成,后减震器支座与后轮罩内板焊接配合,通过后减震器支座加强板与后地板纵梁连接,后减震器支座安装点处通过轮罩内板薄板传递。
此结构形式,导致后减震器安装点位置动刚度弱,且在颠簸、坏路等恶劣工况下,激励源沿后轮罩区域传递至驾驶室内部,使得路噪明显,驾乘舒适性差。另外,后减震器支座加强板采用单板补强,传力过程中将扭转承力区域扩散至轮罩内板单一薄板区域,容易造成后轮罩内板寿命不足,以及容易发生开裂等失效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以提高结构强度及传力特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具有相连的后轮罩内板与后轮罩外板的后轮罩主体,位于所述后轮罩内板内侧的后减震器支座,以及位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前侧的第一支座加强板,和位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后侧的第二支座加强板;
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和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均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相连,所述后减震器支座连接在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和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之间,且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上设有后减震器安装点。
进一步的,在所述后减震器支座的内侧或外侧设有第三支座加强板,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固连在一起,且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的前侧与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相连,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的后侧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后减震器安装点包括一并贯穿所述后减震器支座和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设置的后减震器安装孔;对应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孔,在所述后减震器支座或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上固连有凸焊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的顶端和/或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的顶端越过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之间的连接位置,而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底端相连的后地板纵梁;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的位置,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的底端越过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的连接位置,而连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纵梁上连接有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所述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对应于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设置,而位于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的侧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所述后减震器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后减震器支座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罩内板加强板、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和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且所述第一轮罩内板加强板、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一轮罩内板加强腔体,所述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所述第一轮罩内板加强腔体与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纵梁内形成有纵梁腔体,所述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的底端通过侧围地板连接板和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的底部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所述后地板纵梁和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的第二支座加强板下腔体,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的底部形成有位于所述后轮罩内板、所述后地板纵梁和侧围地板连接板之间的第二轮罩内板下加强腔体;部分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下腔体和所述第二轮罩内板下加强腔体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之间连接有轮罩加强连接板,且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所述轮罩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所述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腔体对应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通过设置在后减震器支座前后两侧的第一支座加强板和第二支座加强板,使得第一支座加强板、后减震器支座及第二支座加强板形成H型传力结构,以能够提高后减震器支座的结构强度及传力特性,从而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安全性能。
(2)通过设置的第三支座加强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后减震器支座的结构强度。
(3)后减震器安装点采用后减震器安装孔及凸焊螺母,有利于后减震器的安装。
(4)第一支座加强板的顶端和第二加强板的顶端越过后轮罩内板与后轮罩外板之间的连接位置,而连接在后轮罩外板上,能够增强第一支座加强板、第二支座加强板与后轮罩内板及后轮罩外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5)设置的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对应于第一支座加强板设置,并位于第一支座加强板的侧下方,可使得后地板承受的激励源沿后地板中梁连接板传递至后地板纵梁,并由后地板纵梁分别向第一支座加强板和第二支座加强板的方向传力,而具有较好的传力效果。
(6)形成的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及后减震器支座腔体,有利于提高结构强度及承力效果。
(7)通过第一轮罩内板加强腔体与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对应设置,以及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对应设置,如此形成腔体叠加的结构,而利于提高结构强度。
(8)设置后轮罩内板和后地板纵梁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支座加强板下腔体和第二轮罩内板下加强腔体之间,可有效规避使用过程中焊接区域应力集中问题,而能够提升侧围与地板连接刚度。
(9)通过设置的轮罩加强连接板和形成的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以及设置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与后减震器支座腔体对应设置,亦可增强后轮罩内板的结构强度及承力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传力路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座加强板的传力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轮罩内板;2、后轮罩外板;3、后减震器支座;4、第一支座加强板; 5、第二支座加强板;6、第三支座加强板;7、后地板纵梁;8、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9、侧围地板连接板;12、轮罩加强连接板;
100、焊接分缝;200、焊接边;201、第一轮罩内板加强板;202、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3、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301、后减震器安装孔;302、凸焊螺母;701、后地板纵梁主体;702、后地板纵梁盖板;703、纵梁腔体;704、后地板纵梁后段;
10、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20、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2001、第二支座加强板下腔体;30、后减震器支座腔体;40、第一轮罩内板加强腔体;50、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5001、第二轮罩内板下加强腔体;60、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该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主要通过设置在后减震器支座3前后两侧的且与之相连的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第二支座加强板5,使得第一支座加强板4、后减震器支座3及第二支座加强板5 形成H型传力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后减震器支座3的结构强度及传力特性,且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安全性能。
整体构成上,本实施例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主要包括具有相连的后轮罩内板1与后轮罩外板2的后轮罩主体,位于后轮罩内板1内侧的后减震器支座3,以及位于后减震器支座3前侧的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位于后减震器支座 3后侧的第二支座加强板5。其中,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第二支座加强板5均与后轮罩内板1相连,后减震器支座3连接在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第二支座加强板5之间,且于后减震器支座3上设有后减震器安装点。
具体来讲,本实施例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5所示,后轮罩内板1与后轮罩外板2焊接相连,后减震器支座3位于后轮罩内板1的内侧。而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第二支座加强板5分别位于后减震器支座3的前侧和后侧,且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第二支座加强板5均焊接连接于后轮罩内板1上,后减震器支座3连接在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第二支座加强板 5之间,由此可形成图2中示出的H型传力路径,从而能够提高后减震器支座 3的结构强度及传力特性。
在此需说明的是,上述中提及的前后方位,也即后减震器支座3的前侧和后侧,具体是指图1和图2中箭头所示出的方向。
为进一步提高后减震器支座3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在后减震器支座 3的内侧设有第三支座加强板6。具体的,如图3所示,该第三支座加强板6 与后减震器支座3固连在一起,且第三支座加强板6的前侧与第一支座加强板 4相连,第三支座加强板6的后侧与第二支座加强板5相连,由此,可增加后减震器支座3局部的板厚,特别是后减震器安装点区域的板厚,如此也能够提高后减震器安装点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点,由图1结合图3所示,其具体包括一并贯穿后减震器支座3和第三支座加强板6设置的后减震器安装孔301,对应于该后减震器安装孔301,在第三支座加强板6上固连有凸焊螺母302,以便于后减震器的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三支座加强板6除了上述中设置在后减震器支座3的内侧外,还可设置在后减震器支座3的外侧,如此,同样也能够提高后减震器支座3的结构强度。同理,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中对应于后减震器安装孔301设置的凸焊螺母302,其也可根据第三支座加强板6和后减震器支座3 两者的位置对应的设置在后减震器支座3上。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一支座加强板4的顶端和第二支座加强板5的顶端均越过后轮罩内板1与后轮罩外板2之间的连接位置,而与后轮罩外板2相连。其中,该连接位置具体为后轮罩内板1与后轮罩外板2的焊接分缝100。如此,可增强第一支座加强板4、第二支座加强板5 与后轮罩内板1及后轮罩外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除了第一支座加强板4的顶端和第二支座加强板5的顶端均越过焊接分缝100外,也可仅设置第一支座加强板4的顶端,或者仅设置第二支座加强板5的顶端越过此焊接分缝100。
另外,本实施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还包括与后轮罩内板1底端相连的后地板纵梁7,其中,该后地板纵梁7内形成有纵梁腔体703。具体结构上,该后地板纵梁7包括焊接于一起的后地板纵梁主体701和后地板纵梁后段704,以及后地板纵梁盖板702,且后地板纵梁主体701与后地板纵梁盖板702之间,或者后地板纵梁后段704与后地板纵梁盖板702之间形成上述的纵梁腔体703。
本实施例中,在后地板纵梁7上还连接有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8,该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8对应于第一支座加强板4设置,且位于第一支座加强板4的侧下方,由此可使得后地板承受的激励源沿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8传递至后地板纵梁7,并由后地板纵梁7分别向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第二支座加强板5的方向传递,从而可具有较好的传力效果。
上述的第一支座加强板4的底端连接在后轮罩内板1与后地板纵梁7相连的位置,第二支座加强板5的底端越过后轮罩内板1与后地板纵梁7之间的连接位置,而连接在后地板纵梁7上。其中,后轮罩内板1与后地板纵梁7之间的连接位置也即是后轮罩内板1与后地板纵梁7之间的焊接边200。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10,第二支座加强板5和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20,第一支座加强板4、后减震器支座3、第二支座加强板5 和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后减震器支座腔体30,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及承力效果。
本实施例中,后轮罩内板1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罩内板加强板201、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2和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且第一轮罩内板加强板201、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2和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第一轮罩内板加强腔体 40,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和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50。其中,第一轮罩内板加强腔体40与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10对应设置,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50与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20对应设置。由此使得在后轮罩内板1的前后分别形成双腔体承力结构,而能够大大地提高结构强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的底端通过侧围地板连接板9和后地板纵梁7相连。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20的底部形成有位于第二支座加强板5、后地板纵梁7 和后轮罩内板1之间的第二支座加强板下腔体2001,而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 50的底部形成有位于后轮罩内板1、后地板纵梁7和侧围地板连接板9之间的第二轮罩内板下加强腔体5001。
而部分后轮罩内板1和后地板纵梁7之间的连接位置,也即后轮罩内板1 和后地板纵梁7之间的焊接边200位于第二支座加强板5下腔体和第二轮罩内板下加强腔体5001之间。如此,可有效规避使用过程中焊接区域应力集中问题,而能够提升侧围与地板连接刚度。
此外,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后轮罩内板1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2和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之间连接有轮罩加强连接板12,且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2、轮罩加强连接板12、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和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60,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60与后减震器支座腔体30对应设置。
通过如上结构,使得后减震器安装点位置形成双腔体连接结构,由此,可在传力过程中可分解为向两侧双腔体传递,并能够规避现有后轮罩内板1承力结构弱的问题,同时,该结构也能够有效提升减震器安装点区域的动刚度,有利于降低路躁,而能够提升驾乘的舒适性能。
本实施例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不仅可提高后减震器支座3的结构强度及传力特性,而且能够规避承力过程中焊接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升后减震器安装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安全性能,并能够降低路躁,提升驾乘舒适性,而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相连的后轮罩内板(1)与后轮罩外板(2)的后轮罩主体,位于所述后轮罩内板(1)内侧的后减震器支座(3),以及位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前侧的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位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后侧的第二支座加强板(5);
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5)均与所述后轮罩内板(1)相连,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连接在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5)之间,且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上设有后减震器安装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的内侧或外侧设有第三支座加强板(6),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6)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固连在一起,且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6)的前侧与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相连,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6)的后侧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5)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减震器安装点包括一并贯穿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和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6)设置的后减震器安装孔(301);
对应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孔(301),在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或所述第三支座加强板(6)上固连有凸焊螺母(3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的顶端和/或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5)的顶端越过所述后轮罩内板(1)与所述后轮罩外板(2)之间的连接位置,而与所述后轮罩外板(2)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后轮罩内板(1)底端相连的后地板纵梁(7);
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后轮罩内板(1)与所述后地板纵梁(7)相连的位置,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5)的底端越过所述后轮罩内板(1)与所述后地板纵梁(7)之间的连接位置,而连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7)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纵梁(7)上连接有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8),所述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8)对应于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设置,而位于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的侧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和所述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10),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5)和所述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20),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4)、所述后减震器支座(3)、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5)和所述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后减震器支座腔体(3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内板(1)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罩内板加强板(201)、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2)和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且所述第一轮罩内板加强板(201)、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2)和所述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第一轮罩内板加强腔体(40),所述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和所述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50);
所述第一轮罩内板加强腔体(40)与所述第一支座加强板腔体(10)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50)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20)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纵梁(7)内形成有纵梁腔体(703),所述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的底端通过侧围地板连接板(9)和所述后地板纵梁(7)相连;
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腔体(20)的底部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5)、所述后地板纵梁(7)和所述后轮罩内板(1)之间的第二支座加强板下腔体(2001),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腔体(50)的底部形成有位于所述后轮罩内板(1)、所述后地板纵梁(7)和侧围地板连接板(9)之间的第二轮罩内板下加强腔体(5001);
部分所述后轮罩内板(1)和所述后地板纵梁(7)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支座加强板下腔体(2001)和所述第二轮罩内板下加强腔体(500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2)和所述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之间连接有轮罩加强连接板(12),且所述第二轮罩内板加强板(202)、所述轮罩加强连接板(12)、所述第三轮罩内板加强板(203)和所述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60);
所述轮罩加强连接板腔体(60)与所述后减震器支座腔体(30)对应设置。
CN202122637182.1U 2021-10-29 2021-10-29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Active CN216184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7182.1U CN216184307U (zh) 2021-10-29 2021-10-29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7182.1U CN216184307U (zh) 2021-10-29 2021-10-29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84307U true CN216184307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96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7182.1U Active CN216184307U (zh) 2021-10-29 2021-10-29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84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32961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01922879U (zh) 一种汽车车身后减振器座的安装结构
CN211943495U (zh) 一种新型钢制框式前副车架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1391455U (zh) 侧围内板总成、侧围结构及汽车框架结构
CN100408410C (zh) 牵引挂钩的安装部构造
CN112441126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8662065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JP45281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5097848U (zh) 后地板架体结构及车辆
CN220905131U (zh) 货车白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6468090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CN217835755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114802470B (zh) 车身后部总成及汽车
CN218112764U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2373513U (zh) 车辆后轮罩的加强组件以及车辆
CN215474288U (zh) 汽车顶盖及具有该汽车顶盖的飞行汽车
CN213008360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