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96958U -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96958U
CN214396958U CN202120321990.4U CN202120321990U CN214396958U CN 214396958 U CN214396958 U CN 214396958U CN 202120321990 U CN202120321990 U CN 202120321990U CN 214396958 U CN214396958 U CN 214396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de wall
assembly
inner plate
whee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219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建峰
白雪娟
彭松
索建军
赵鑫
景向策
李志强
冯长凯
崔朋肖
王明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219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96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96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969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整体结构上,其包括侧围外板,以及与侧围外板相连的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轮罩总成,且侧围内板后部总成中具有C柱加强板,C柱加强板的一部分与侧围外板上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贴合,并于C柱加强板上设有供后门门锁安装点外露的镂空部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能够提升后门门锁安装点强度,同时,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以及相应的模具数量和零部件间的焊点数量,从而可降低整车重量,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也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侧围后部结构的汽车车身,以及一种设有该汽车车身的汽车。
背景技术
后减震器支座总成及后轮罩总成是底盘与车身连接硬点,在整车行驶过程中,路面激励通过减震器传递到车身硬点(减震器支座及后轮罩处),再经由轮罩总成(包括轮罩内板、轮罩外板)传递到侧围内板总成。此时,侧围内板总成中刚度较弱的部位承受震动较明显,若侧围内板总成设计的不能满足刚度、强度、疲劳耐久性能目标,则会导致侧围内板总成的钣金件发生开裂,从而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异响,影响整车品质。
故侧围内板总成在设计时必须具备足够的刚度、强度和耐久性以承受轮罩内板、轮罩外板传递的载荷。现有的侧围内板总成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刚度低,极易产生以下问题:1、影响关门时的声品质;2、后门关闭瞬间,车门存在异响;3、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门会出现晃动和异响现象。且由于后门门锁安装点刚度不足,车辆在不断行驶过程中,安装点会出现可见变形,甚至出现钣金焊点开裂现象。
为了提升后门门锁安装点刚度,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加左后门锁扣加强板与周边件点焊连接的方式来解决安装点刚度不足问题,虽然安装点处性能得到提升,但是存在零件数量增加、模具数量增加、焊点数量增加、成本增加和车身重量增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侧围后部结构,以可提升后门门锁安装点强度,并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包括侧围外板,以及与所述侧围外板相连的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轮罩总成,且所述侧围内板后部总成中具有C柱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的一部分与所述侧围外板上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贴合,并于所述C柱加强板上设有供所述后门门锁安装点外露的镂空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轮罩总成具有轮罩外板和轮罩内板,且所述侧围外板、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轮罩外板搭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具有后侧窗内板,所述C柱加强板分别与所述轮罩外板和所述后侧窗内板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后侧窗内板和所述轮罩外板之间固连有第一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固连有第二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具有D柱内板,且于所述轮罩外板和所述D柱内板之间固连有第三连接板。
进一步的,于所述D柱内板上固连有D柱加强板,且所述第三连接板同时与所述D柱加强板和所述D柱内板搭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侧围内板后部总成还具有与所述D柱内板相连的后围连接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使得C柱加强板的一部分与侧围外板上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贴合,可提升后门门锁安装点强度,并且相比于通过增加左后门锁扣加强板与周边件点焊连接的方式来提升安装点刚度,可减少零部件数量,以及相应的模具数量和零部件间的焊点数量,从而能够降低整车重量,并可节约成本。
(2)将侧围外板、C柱加强板和轮罩外板搭接相连,可提升侧围后部总成在该区域的刚度及强度。
(3)通过C柱加强板分别与轮罩外板和后侧窗内板固连,可于轮罩外板和后侧窗内板之间形成力的传递通道,提升轮罩外板和后侧窗内板之间的刚度及强度。
(4)在后侧窗内板和轮罩外板之间固连设置第一连接板,可除了C柱加强板于轮罩外板和后侧窗内板之间固连而形成的力传递通道外,于轮罩外板和后侧窗内板之间形成另一力的传递通道,更进一步的提升轮罩外板和后侧窗内板之间的刚度及强度。
(5)C柱加强板和第一连接板之间固连有第二连接板,可于C柱加强板和第一连接板之间形成力的传递通道,增强C柱加强板和第一连接板的使用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整车刚度及强度。
(6)于轮罩外板和D柱内板之间固连设置第三连接板,可于轮罩外板和D柱内板之间形成力的传递通道,提升轮罩外板和D柱内板之间的刚度及强度,进而更进一步的提升轮罩外板和侧围内板后部总成之间的整体刚度及强度。
(7)第三连接板同时与D柱加强板和D柱内板搭接相连,可提升该区域的刚度及强度,从而利于整车刚度及强度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车身,所述汽车车身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具有上述的汽车车身。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及汽车,通过采用上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可提升后门门锁安装点强度,同时,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能够增强车身侧围后部结构整体的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进而提升整车的刚度及强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轮罩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C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轮罩总成;101、轮罩外板;102、轮罩内板;2、C柱加强板;200、镂空部位;
3、后侧窗内板;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D柱内板;7、第三连接板;8、D柱加强板;9、后围连接板;10、侧围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侧围后部结构,整体结构上,其包括侧围外板10,以及与侧围外板10相连的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轮罩总成1,且侧围内板后部总成中具有C柱加强板2,C柱加强板2的一部分与侧围外板10上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贴合,并于C柱加强板2上设有供后门门锁安装点外露的镂空部位200,以提升后门门锁安装点强度,并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
此处,可以作为理解的是,侧围内板后部总成设置在侧围外板10的内侧,C柱加强板2设置在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侧围外板10之间。而且,侧围外板10的设置,其与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轮罩总成1之间的配合,以及本实施例中未述及的侧围外板10、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轮罩总成1的具体构型等,均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常见结构部分,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正如上述的,本实施例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包括侧围外板10,以及与侧围外板10相连的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轮罩总成1,且侧围内板后部总成中具有C柱加强板2,C柱加强板2的一部分与侧围外板10上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贴合,并于C柱加强板2上设有供后门门锁安装点外露的镂空部位200。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C柱加强板2上设置的镂空部位200,可以作为理解的是,该镂空部位200的主要作用为避让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的安装孔,以避免影响后门门锁的正常使用。镂空部位200的形状构造即随形于安装点区域的安装孔的形状和大小,又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只需确保避开安装孔即可。
为提升侧围后部总成在该区域的刚度及强度,如图1及图2所示,轮罩总成1具有轮罩外板101和轮罩内板102,且侧围外板10、C柱加强板2和轮罩外板101搭接相连。并作为更进一步的设置,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具有后侧窗内板3,后侧窗内板3设置在C柱加强板2的内侧,C柱加强板2分别与轮罩外板101和后侧窗内板3固连,以于轮罩外板101和后侧窗内板3之间形成力的传递通道,提升轮罩外板101和后侧窗内板3之间的刚度及强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具体结构中,如图1及图2所示,后侧窗内板3和轮罩外板101之间固连有第一连接板4,且可作为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板4设置在后侧窗内板3和轮罩外板101的外侧,并设置在侧围外板10的内侧,以可达到除了C柱加强板2于轮罩外板101和后侧窗内板3之间固连而形成的力传递通道外,于轮罩外板101和后侧窗内板3之间形成另一力的传递通道,更进一步的提升轮罩外板101和后侧窗内板3之间的刚度及强度。
同时,为增强C柱加强板2和第一连接板4的使用效果,如图2所示,C柱加强板2和第一连接板4之间固连有第二连接板5,以于C柱加强板2和第一连接板4之间形成力的传递通道,进而可进一步提升整车刚度及强度。
仍结合图2所示的,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具有D柱内板6,且于轮罩外板101和D柱内板6之间固连有第三连接板7,可于轮罩外板101和D柱内板6之间形成力的传递通道,提升轮罩外板101和D柱内板6之间的刚度及强度,进而更进一步的提升轮罩外板101和侧围内板后部总成之间的整体刚度及强度。
作为优选的,如图1及图2所示,于D柱内板6上固连有D柱加强板8,且第三连接板7同时与D柱加强板8和D柱内板6搭接相连,提升该区域的刚度及强度。同时,侧围内板后部总成还具有与D柱内板6相连的后围连接板9,以确保侧围内板后部总成的总体稳定性能,从而利于整车刚度及强度的提升。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在使用时,当路面激励传递至轮罩总成1,再经由轮罩总成1传递至侧围内板后部总成时,由于C柱加强板2的一部分与侧围外板10上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贴合设置可提升该后门门锁安装点的强度及刚度,避免该安装点发生变形或者钣金焊点开裂现象。
同时,C柱加强板2、第一连接板4和第三连接板7,可构成轮罩总成1和侧围内板后部总成之间的三个力的传递通道,利于力于车身侧围后部结构上的传递及分解,降低路面激励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第二连接板5还可构成C柱加强板2和第一连接板4之间的力的传递通道,从而进一步利于整体结构的力的传递及分解,降低路面激励带来的影响。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通过优化C柱加强板2自身结构,使得C柱加强板2的一部分与侧围外板10上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贴合,可提升后门门锁安装点强度,并且相比于通过增加左后门锁扣加强板与周边件点焊连接的方式来提升安装点刚度,可减少零部件数量,以及相应的模具数量和零部件间的焊点数量,从而降低整车重量,节约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在该汽车车身上设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同时,本实施例也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具有如上所述的汽车车身。
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及汽车,通过采用上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可提升后门门锁安装点强度,同时,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能够增强车身侧围后部结构整体的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进而可提升整车的刚度及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围外板(10),以及与所述侧围外板(10)相连的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和轮罩总成(1),且所述侧围内板后部总成中具有C柱加强板(2),所述C柱加强板(2)的一部分与所述侧围外板(10)上的后门门锁安装点区域贴合,并于所述C柱加强板(2)上设有供所述后门门锁安装点外露的镂空部位(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总成(1)具有轮罩外板(101)和轮罩内板(102),且所述侧围外板(10)、所述C柱加强板(2)和所述轮罩外板(101)搭接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具有后侧窗内板(3),所述C柱加强板(2)分别与所述轮罩外板(101)和所述后侧窗内板(3)固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窗内板(3)和所述轮罩外板(101)之间固连有第一连接板(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加强板(2)和所述第一连接板(4)之间固连有第二连接板(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内板后部总成具有D柱内板(6),且于所述轮罩外板(101)和所述D柱内板(6)之间固连有第三连接板(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D柱内板(6)上固连有D柱加强板(8),且所述第三连接板(7)同时与所述D柱加强板(8)和所述D柱内板(6)搭接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内板后部总成还具有与所述D柱内板(6)相连的后围连接板(9)。
9.一种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车身。
CN202120321990.4U 2021-02-04 2021-02-04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Active CN214396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21990.4U CN214396958U (zh) 2021-02-04 2021-02-04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21990.4U CN214396958U (zh) 2021-02-04 2021-02-04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96958U true CN214396958U (zh) 2021-10-15

Family

ID=78020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21990.4U Active CN214396958U (zh) 2021-02-04 2021-02-04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969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5925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04155219A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2950847U (zh)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CN107487370B (zh) 车身侧围结构、c柱加强板和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KR20110058181A (ko) 차량 엔진룸 대쉬 패널의 보강구조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0391317U (zh)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CN211223612U (zh)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CN21006313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17554025U (zh) 仪表板管梁安装板及汽车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6734479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3109515U (zh) 侧围内板总成、白车身和车辆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5097848U (zh) 后地板架体结构及车辆
CN214296146U (zh) 车身后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477402U (zh) 侧围内板后段总成及汽车
CN217969657U (zh) 车身后纵梁、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7835789U (zh) 后轮罩内板总成及车辆
CN217649246U (zh)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5244213U (zh) 减振器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