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07709U -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07709U
CN214607709U CN202023250215.9U CN202023250215U CN214607709U CN 214607709 U CN214607709 U CN 214607709U CN 202023250215 U CN202023250215 U CN 202023250215U CN 214607709 U CN214607709 U CN 214607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inforcing
connecting portion
cross
cross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5021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德斌
李维增
霍加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5021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07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07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077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车辆的横梁组件包括:横梁本体,横梁本体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第三本体,第二本体连接在第一本体和第三本体之间,第一本体的、第二本体和第三本体的上表面高度相同,在车辆的高度方向第二本体的厚度小于第一本体的厚度和/或第三本体的厚度;加强结构件,加强结构件连接在第一本体和第三本体之间且跨越第二本体。由此,通过横梁本体和加强结构件配合,能够保证地板与底盘间的间隙不变,在不影响车身内部尺寸的前提下增强横梁组件的刚度和强度,可以避免引起车内地板不平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并且,横梁本体的上表面高度相同,可以使力在横梁本体上的传递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具有该车辆的横梁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包括底盘和地板,底盘和地板连接,横梁设置在底盘的下表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会对车身产生较大的扭转力矩,由于车身需要良好的抗扭性能,所以在车辆高度方向,车辆的横梁需要具有足够的Z向截面高度,用来提高车辆的横梁组件的刚度和强度,以降低横梁组件疲劳破坏的风险,增加整车行驶的安全性。
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加地板与底盘距离,来增加横梁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截面高度,这样布置会减少车辆的内部尺寸,还会引起车内地板不平,影响了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并且,横梁各段的上表面高度不同,不利于力的传递,容易造成由于传力不均而导致横梁本体变形的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横梁组件,该车辆的横梁组件能够保证地板与底盘间的间隙不变,在不影响车身内部尺寸的前提下增强横梁组件的刚度和强度,可以避免引起车内地板不平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并且,横梁本体的上表面高度相同,可以使力在横梁本体上的传递更加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横梁组件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第三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之间,所述第一本体的上表面高度、所述第二本体的上表面高度和所述第三本体的上表面高度相同,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本体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三本体的厚度;加强结构件,所述加强结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之间且跨越所述第二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横梁组件,通过横梁本体和加强结构件配合,能够保证地板与底盘间的间隙不变,在不影响车身内部尺寸的前提下增强横梁组件的刚度和强度,可以避免引起车内地板不平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并且,横梁本体的上表面高度相同,可以使力在横梁本体上的传递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结构件包括:第一加强结构件和第二加强结构件,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的远离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的自由端与所述横梁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的自由端与所述横梁本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均在所述车辆的竖直方向延伸且倾斜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加强结构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的至少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翻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连接有第二翻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均设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横梁本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结构件设有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本体的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三本体的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过渡部,所述加强结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之间;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厚度、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横梁组件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横梁组件的仰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横梁组件的加强结构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
横梁组件100;
横梁本体10;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第三本体13;
加强结构件20;第一加强结构件21;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第二加强结构件22;第三连接部221;第四连接部222;
第一翻边30;第二翻边40;第三翻边50;
第一过渡部60;第二过渡部70;传动轴80;安装孔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100包括:横梁本体10和加强结构件20。横梁本体10包括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第三本体13,第二本体12连接在第一本体11和第三本体13之间,第一本体11的上表面高度、第二本体12的上表面高度和第三本体13的上表面高度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本体11上表面、第二本体12上表面和第三本体13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车辆的高度方向第二本体12的厚度小于第一本体11的厚度和/或第三本体13的厚度,优选地,第二本体12的厚度小于第一本体11的厚度和第三本体13的厚度。加强结构件20连接在第一本体11和第三本体13之间且跨越第二本体12,加强结构件20设置于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第三本体13的下方,也可以理解为,加强结构件20设置于横梁本体10的下方,加强结构件20可以提高横梁本体10的刚度和强度。
现有技术中,是通过增加地板与底盘间的距离来增加横梁本体的刚度和强度,这种技术方案会减少车身的内部尺寸,还会引起车内地板不平,影响了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在本申请中,通过加强结构件20与横梁本体10连接,横梁本体10的端部受到撞击力时,其中一部分撞击力可以通过横梁本体10自身传递,另一部分撞击力可以通过加强结构件20传递,能够形成两条传力路径,可以减少横梁本体10的第二本体12处的受力,从而可以避免横梁本体10变形,进而可以在不影响车身内部尺寸的前提下增强横梁组件100的刚度和强度,并且,能够保证地板与底盘间的间隙不变,可以避免减小车内空间,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引起车内地板不平的情况发生,同时,将第二本体12的厚度设置为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第三本体13中的最小值,可以便于车辆的传动轴80通过横梁本体10,可以减小传动轴80的离地间隙。另外,通过将第一本体11的上表面高度、第二本体12的上表面高度和第三本体13的上表面高度设置在相同高度上,能够使横梁本体10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传递力时,可以使力快速地从横梁本体10的一端传递至另一端,从而可以使力在横梁本体10上的传递更加均匀,进而可以提升横梁本体10的传力效果。
由此,通过横梁本体10和加强结构件20配合,能够保证地板与底盘间的间隙不变,在不影响车身内部尺寸的前提下增强横梁组件100的刚度和强度,可以避免引起车内地板不平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并且,横梁本体10的上表面高度相同,可以使力在横梁本体10上的传递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加强结构件20可以包括: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连接,第一加强结构件21的远离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自由端与横梁本体10连接,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远离第一加强结构件21的自由端与横梁本体1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连接方式可以选择焊接的连接方式,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也可以卡接在一起,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可以形成纵截面为U型结构的加强结构件20,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可以通过多个螺栓与横梁本体10连接在一起。优选地,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通过四个螺栓将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连接在横梁本体10上,这样设置能够将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可靠地连接在一起,也能够将加强结构件20稳固地安装在横梁本体10上,可以进一步提升横梁组件100刚度和强度,当横梁本体10的端部受到撞击力时,可以保证横梁组件100具有两条传力路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加强结构件2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第二加强结构件22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221和第四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212和第三连接部221连接,第一连接部211连接在横梁本体10和第二连接部212之间,第四连接部222连接在横梁本体10和第三连接部22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211和第四连接部222均设置有多个连接孔,通过螺栓与连接孔配合连接将加强结构件20安装在横梁本体10上,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可以设置为一体件,第二连接部212和第三连接部221可以设置为一体件,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第三连接部221和第四连接部222可以共同限定出一个安装槽,安装槽和横梁本体10可以共同限定出安装孔90,车辆的传动轴80可以穿过安装孔90。通过安装槽和横梁本体10限定出的安装孔90将车辆的传动轴80包裹,可以起到防止传动轴80脱落的作用,将横梁组件100与传动轴80防脱拉带的结构整合,可以降低传动轴系统的成本及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211、第四连接部222均在车辆的竖直方向延伸且倾斜布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211、第四连接部222在车辆的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同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211、第四连接部222均倾斜延伸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便于撞击力在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之间传递,从而可以使第一连接部211、第四连接部222的布置方式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加强结构件20的宽度方向,加强结构件20的宽度方向是指图3中的前后方向,第一加强结构件21的至少一侧和/或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至少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翻边30。也可以解释为,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或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其中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翻边30,也可以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翻边30,优选地,第一加强结构件21的两侧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两侧均可以设置有第一翻边30,加强结构件20和横梁本体10安装在一起后,第一翻边30适于与横梁本体10止抵,如此设置能够增加加强结构件20和横梁本体10的接触面积,可以使更多的撞击力从加强结构件20传递,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横梁本体10的刚度和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加强结构件21与第一翻边30之间和/或第二加强结构件22与第一翻边30之间可以连接有第二翻边40。其中,第二翻边40可以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加强结构件20与横梁本体10安装在一起后,第二翻边40可以与横梁本体10止抵,第二翻边40可以对横梁本体10起到加强连接、支撑的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加强结构件20与横梁本体10的连接处发生变形的风险,并且,第二翻边40还可以增加第一加强结构件21与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第一加强结构件21与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连接强度,也可以提高加强结构件20的安装稳定性,降低横梁本体10受力失效的风险。另外,也能够进一步增加加强结构件20和横梁本体10的接触面积,可以使更多的撞击力从加强结构件20传递,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横梁本体10的刚度和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均可以设置有第三翻边50,第三翻边50与横梁本体10连接。其中,加强结构件20与横梁本体10安装在一起后,第三翻边50可以对横梁本体10起到加强连接的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加强结构件20与横梁本体10的连接处发生变形的风险,并且,连接孔设置于第三翻边50上,每个第三翻边50上均设置有两个连接孔,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和横梁本体10进行连接,可以增加第一加强结构件21、第二加强结构件22与横梁本体1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横梁本体10和加强结构件20的连接强度,也可以提高横梁组件100的安装稳定性,更好地降低横梁本体10受力失效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件20可以设置有加强筋。其中,加强筋可以设置为多个,加强筋可以设置于加强结构件20的任意一个连接部上,也可以每个连接部均设置加强筋,通过加强筋可以使加强结构件20的刚度和强度提升,可以提高加强结构件20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可以降低加强结构件20变形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本体11的与第二本体12相对的端部可以设置有与第二本体12连接的第一过渡部60,第三本体13的与第二本体12相对的端部可以设置有与第二本体12连接的第二过渡部70,加强结构件20连接在第一过渡部60和第二过渡部70之间。在车辆的高度方向,第一过渡部60的厚度、第二过渡部70的厚度均大于第二本体12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渡部60、第二过渡部70与加强结构件20连接处的厚度范围可以设置在50mm-60mm之间,第二本体12的厚度范围可以设置在20mm-30mm之间,适当的厚度可以在不影响整车重量的前提下提高车辆的横梁组件100的刚度和强度,增加车身的抗扭性能,优选地,第一过渡部60、第二过渡部70的厚度均设置为57mm,第二本体12的厚度设置为24mm。通过设置第一过渡部60和第二过渡部70可以加强横梁本体10的刚度和强度,还可以在横梁本体10受力时,使力通过第一过渡部60和第二过渡部70分散缓冲传达至第二本体12,将第二本体12的厚度设置为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第三本体13中的最小值,可以便于车辆的传动轴80通过横梁本体10,可以减小传动轴80的离地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横梁组件100设置在车辆上,能够保证地板与底盘间的间隙不变,在不影响车身内部尺寸的前提下增强横梁组件100的刚度和强度,可以避免引起车内地板不平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并且,横梁本体10的上表面高度相同,可以使力在横梁本体10上的传递更加均匀。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梁本体(10),所述横梁本体(10)包括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第三本体(13),所述第二本体(12)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三本体(13)之间,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上表面高度、所述第二本体(12)的上表面高度和所述第三本体(13)的上表面高度相同,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本体(12)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本体(11)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三本体(13)的厚度;
加强结构件(20),所述加强结构件(20)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三本体(13)之间且跨越所述第二本体(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件包括: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第二加强结构件(22),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22)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21)的远离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自由端与所述横梁本体(10)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远离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21)的自由端与所述横梁本体(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21)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22)包括第三连接部(221)和第四连接部(222),所述第二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三连接部(22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1)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1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之间;
所述第四连接部(222)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10)和所述第三连接部(22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所述第四连接部(222)均在所述车辆的竖直方向延伸且倾斜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结构件(20)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21)的至少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22)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翻边(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21)与所述第一翻边(30)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22)与所述第一翻边(30)之间连接有第二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件(21)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件(22)均设有第三翻边(50),所述第三翻边(50)与所述横梁本体(1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件(20)设有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与所述第二本体(12)相对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本体(12)连接的第一过渡部(60),所述第三本体(13)的与所述第二本体(12)相对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本体(12)连接的第二过渡部(70),所述加强结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部(60)和所述第二过渡部(70)之间;
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过渡部(60)的厚度、所述第二过渡部(70)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本体(12)的厚度。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横梁组件(100)。
CN202023250215.9U 2020-12-29 2020-12-29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Active CN214607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50215.9U CN214607709U (zh) 2020-12-29 2020-12-29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50215.9U CN214607709U (zh) 2020-12-29 2020-12-29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07709U true CN214607709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33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50215.9U Active CN214607709U (zh) 2020-12-29 2020-12-29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077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74527A1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CN215794047U (zh) 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
CN214607709U (zh) 车辆的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CN106275109B (zh)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CN214451310U (zh) 一种车架横梁及车辆
CN212290036U (zh) 一种半挂车车架加强结构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0309809U (zh) 一种载重车用板簧固定装置
CN109823396B (zh)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CN100408410C (zh) 牵引挂钩的安装部构造
CN211223608U (zh) 车架及混凝土搅拌车
CN217864348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20924286U (zh) 自卸车车架和具有其的自卸车
CN219728349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20430285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20374349U (zh) 前座椅的后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9707104U (zh) 车架和车辆
CN213534845U (zh)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CN115257964B (zh) 一种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20615948U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215904598U (zh)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CN219989326U (zh) 一种混合动力牵引车车架
CN211568092U (zh) 一种后悬架安装横梁的加强结构
CN211731602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组件及汽车
CN214001826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