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23396B -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23396B
CN109823396B CN201711183301.2A CN201711183301A CN109823396B CN 109823396 B CN109823396 B CN 109823396B CN 201711183301 A CN201711183301 A CN 201711183301A CN 109823396 B CN109823396 B CN 1098233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longitudinal
cross beam
beams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833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23396A (zh
Inventor
覃鹏飞
陆毅初
陈仁泽
卢堃林
谢贵山
甘博
陈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8330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233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23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23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23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233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包括车尾纵梁、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的车尾框架组件和包括车后纵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车身后部框架组件,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车尾纵梁与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固定,后连接纵梁之间横向设置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固定于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上、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之间设有前后端与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固定的后座椅纵梁,车后部座椅固定于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后座椅纵梁上。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结构简单、提高乘坐舒适感和后地板区域的扭转刚度和抗冲击能力,避免应力集中,改善行驶平稳性,提高车身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框架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背景技术
车身结构由外覆盖件、梁、支柱和结构加强件构成,是承受路面底盘碰撞等载荷和传递载荷的基本系统。车身结构设计对车身的安全,耐久强度、弯曲和扭转刚度、白车身模态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车身结构设计不但影响车身的性能,也影响车身的重量和成本。
中型SUV车型一般为轴距在2700mm以上的5座或者7座车,传统的SUV为发动机前置前驱,在轴距达到2800mm时容易出现整车前后配重差异大,前重后轻尤为明显,影响车辆行驶的平衡性、稳定性、操控性;为了满足长轴距条件下的车身性能一般横梁和纵梁数量较多,车身重量重和成本高;传统前置后驱车型的车身底盘框架结构包括车身底盘前框架总成和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两者对接。而目前市场上的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都是包括左右设置的纵梁和水平排列延伸设置在左右两个所述纵梁之间的至少五个横梁,后地板铺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纵梁和五个所述横梁上,座椅和备胎等均通过其他部件固定在五个横梁上。这样传统车架结构的横梁之间连接和支撑件较少,在整车扭转时力传递只依赖纵梁的连接,在横梁和两条大纵梁之间相互传递,横梁与横梁之间的力传递均需要通过大纵梁进行中转输送,在测量行驶过程中,尤其是在转弯等情况下,整体大纵梁和横梁的受力均比较大,而且受力方向为不同方向,行车稳定性明显收到影响,尤其在扭转工况时纵梁和横梁的变形较大,更是严重影响车辆行驶稳定性,这种情况在后悬架为独立悬架的车型上尤为明显。而且由于力传递不及时且方向单一,因此整个白车身的底盘框架的强度和刚度不高,各部件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由于传统车架结构的横梁只延伸到纵梁侧面连接,横梁端部在横梁侧面位置处与纵梁焊接,横梁和纵梁接头处强度不高。在碰撞和较大角度的扭转的时候,横梁与纵梁的连接不牢固,强度和刚度不够。另外传统结构的副车架安装托盘直接安装在纵梁上,其并没有与横梁连接,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副车架安装托盘通过托盘加强板与纵梁连接,但是这样也很容易造成副车架安装托盘的安装点刚度不足,既影响到驾驶平稳性,又容易造成安装点疲劳开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后地板区域的扭转刚度和抗冲击能力,避免应力集中,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有效提高车身安全性能的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包括车尾框架组件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所述车尾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车尾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尾纵梁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所述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车后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后纵梁之间的由前至后平行横向排列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车尾纵梁前端部与对应的所述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右设置的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之间设置有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座椅纵梁,所述后座椅纵梁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纵梁上。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还可以是:
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后座椅边梁,两个所述后座椅边梁的前后端分别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上,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边梁上。
左右两侧的所述车尾纵梁中部均横向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后车架延伸梁,所述后车架延伸梁为上部开口的盒状体,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内侧端部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外侧端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围内板、所述后护板或后防撞梁固定连接。
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内侧端部底表面与所述车尾纵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内侧端部设置有延伸梁折弯边条,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外侧面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面接触处固定连接。
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外侧端部均设置有朝向上方、朝向前方和朝向后方折弯的延伸梁折弯边条,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外侧端部的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分别与所述侧围内板和所述后护板或后防撞梁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侧围内板和所述后护板或所述后防撞梁面接触处固定连接。
所述尾部横梁左右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尾梁折弯边条,所述尾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均面接触固定连接。
所述尾部横梁左右两端部通过尾梁固定梁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接触并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内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尾部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部设置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分别向外、向左右和向右延伸设置,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的向外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与车尾纵梁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中部和下部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均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底部的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均与所述车尾纵梁的上部表面面接触固定。
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后车架纵梁,所述后车架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中部和所述第二横梁中部上。
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尾部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备胎支撑梁,备胎支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备胎支撑梁上。
所述后连接纵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副车架安装托盘,至少所述第四横梁的左右两个外侧端部底表面与所述后连接纵梁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副车架安装托盘在所述第四横梁外侧端部和所述后连接纵梁的底表面连接处与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后连接纵梁三者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梁的外侧端部前后侧均与所述后连接纵梁内侧面面接触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包括车尾框架组件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所述车尾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车尾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尾纵梁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所述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车后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后纵梁之间的由前至后平行横向排列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车尾纵梁前端部与对应的所述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右设置的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之间设置有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座椅纵梁,所述后座椅纵梁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纵梁上。这样,车尾框架组件是支撑和保护车尾各部件的,其中的后护板或是后防撞梁是在汽车车尾位置与其他汽车或者物品碰撞过程中变形吸收冲撞力的,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是支撑和保护车身后部人员和座椅等部件的设置和安全的。而在左右两侧的所述车后纵梁之间设置车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是为了整体的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更加稳定,当汽车后车身受到碰撞的时候,所述车后纵梁受力后将受力传递至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并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传递至另一侧的所述车后纵梁上,这样有效传递了受力,避免应力集中,有效提高车身底盘总成的强度和刚度。另外,在所述车尾纵梁和所述车后纵梁之间通过所述后连接纵梁连接,这样各纵梁的长度相比传统的大纵梁而言减小了,这样成型和生产以及运输比较容易,安装和拆卸方便,部分损坏的情况下只更换损坏的那个纵梁即可,有效节约后期维护成本。而在左右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之间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在所述车尾纵梁之间设置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尾部横梁和车尾横梁均是支撑和固定所述后连接纵梁和所述车尾纵梁的,在汽车受到外力或者扭转的过程中将传递至所述后连接纵梁和所述车尾纵梁的力传递至各横梁后传递至另外一侧的所述后连接纵梁和所述车尾纵梁。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使得车体内底部平整。在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后座椅纵梁,首先除了左右两侧的所述后连接纵梁将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端部连接固定之外,在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中部增加了纵向的连接固定和支撑两者的所述后座椅纵梁,这样在一侧受力或者行驶过程中向左右转弯的时候,所述后连接纵梁的受力通过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传递至另一侧的所述后连接纵梁处,而同时传递至所述后座椅纵梁上,所述后座椅纵梁阻碍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变形,而且由于力传递形成了两个矩形的受力框架,因此各横梁和各纵梁的端部受力相反,有效抵消掉一大部分力,避免了在大扭矩和外力冲撞过程中各部件的应力集中,避免各横梁和纵梁变形,有效提高各纵梁和横梁之间的连接固定稳固性,提高了白车身扭转刚度,提高车身底盘框架的强度,进而提高了车身安全性,同时由于设置多个横梁和纵梁来支撑座椅等,因此乘客乘坐的舒适感更好,降低了震动和噪音。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后地板区域的扭转刚度和抗冲击能力,避免应力集中,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有效提高车身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图1中的B部放大图。
图3本发明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图1中的D部放大图。
图号说明
1…第一横梁 2…第二横梁 3…后车架纵梁
4…车后纵梁 5…第三横梁 6…第四横梁
7…尾部横梁 8…后座椅纵梁 9…车尾纵梁
10…车尾横梁 11…备胎支撑梁 12…后车架延伸梁
13…后护板 14…侧围内板 15…后连接纵梁
16…后座椅边梁 17…副车架安装托盘 18…尾梁固定梁
19…尾梁折弯边条 20…延伸梁折弯边条 21…横梁连接梁
22…横梁折弯边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请参考图1至图3中相关各图,包括车尾框架组件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所述车尾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车尾纵梁9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尾纵梁9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车尾横梁10和尾部横梁7,所述车尾横梁10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车后纵梁4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后纵梁4之间的由前至后平行横向排列的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所述车尾纵梁9前端部与对应的所述车后纵梁4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15可拆卸固定连接,左右设置的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15之间设置有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三横梁5和第四横梁6,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1、所述第二横梁2上、所述第三横梁5、所述第四横梁6和尾部横梁7上,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座椅纵8梁,所述后座椅纵8梁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横梁5和第四横梁6的中部固定连接,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5、第四横梁6和所述后座椅纵8梁上。这样,车尾框架组件是支撑和保护车尾各部件的,其中的后护板13或是后防撞梁是在汽车车尾位置与其他汽车或者物品碰撞过程中变形吸收冲撞力的,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是支撑和保护车身后部人员和座椅等部件的设置和安全的。而在左右两侧的所述车后纵梁4之间设置车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是为了整体的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更加稳定,当汽车后车身受到碰撞的时候,所述车后纵梁4受力后将受力传递至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并沿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传递至另一侧的所述车后纵梁4上,这样有效传递了受力,避免应力集中,有效提高车身底盘总成的强度和刚度。另外,在所述车尾纵梁9和所述车后纵梁4之间通过所述后连接纵梁15连接,这样各纵梁的长度相比传统的大纵梁而言减小了,这样成型和生产以及运输比较容易,安装和拆卸方便,部分损坏的情况下只更换损坏的那个纵梁即可,有效节约后期维护成本。而在左右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15之间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四横梁6和所述第三横梁5,在所述车尾纵梁9之间设置车尾横梁10和尾部横梁7,所述第三横梁5、所述第四横梁6、尾部横梁7和车尾横梁10均是支撑和固定所述后连接纵梁15和所述车尾纵梁9的,在汽车受到外力或者扭转的过程中将传递至所述后连接纵梁15和所述车尾纵梁9的力传递至各横梁后传递至另外一侧的所述后连接纵梁15和所述车尾纵梁9。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1、所述第二横梁2上、所述第三横梁5、所述第四横梁6和尾部横梁7上使得车体内底部平整。在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后座椅纵8梁,首先除了左右两侧的所述后连接纵梁15将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的端部连接固定之外,在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的中部增加了纵向的连接固定和支撑两者的所述后座椅纵8梁,这样在一侧受力或者行驶过程中向左右转弯的时候,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受力通过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传递至另一侧的所述后连接纵梁15处,而同时传递至所述后座椅纵8梁上,所述后座椅纵8梁阻碍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的变形,而且由于力传递形成了两个矩形的受力框架,因此各横梁和各纵梁的端部受力相反,有效抵消掉一大部分力,避免了在大扭矩和外力冲撞过程中各部件的应力集中,避免各横梁和纵梁变形,有效提高各纵梁和横梁之间的连接固定稳固性,提高了白车身扭转刚度,提高车身底盘框架的强度,进而提高了车身安全性,同时由于设置多个横梁和纵梁来支撑座椅等,因此乘客乘坐的舒适感更好,降低了震动和噪音。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后地板区域的扭转刚度和抗冲击能力,避免应力集中,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有效提高车身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请参考图1至图3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可以是: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之间还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后座椅边梁16,两个所述后座椅边梁16的前后端分别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上,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5、第四横梁6和所述后座椅边梁16上。这样,在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之间设置有至少三个纵梁,这三个纵梁中所述后座椅纵8梁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中部,而左右两侧设置的所述后座椅边梁16则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的左右两端部,而且车后部座椅可以固定在所述后座椅纵8梁和所述后座椅边梁16以及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上,车后部座椅固定点更加多,车后部座椅固定更加牢固。受力和扭转时,外力从所述后连接纵梁15传递至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再传递至所述后座椅边梁16上,所述后座椅边梁16产生反作用力阻碍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之间的形变,进而将应力进一步分散开,有效避免了应力集中,形成的矩形的边框内部抵消大部分的受力,保证车身变形小,形成安全性更高。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请参考图1至图3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可以是:左右两侧的所述车尾纵梁9中部均横向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后车架延伸梁12,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为上部开口的盒状体,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的内侧端部与所述车尾纵梁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的外侧端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围内板14、所述后护板13或后防撞梁固定连接。这样,由于设置有盒体状的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可以将所述车尾纵梁9和侧围内板14以及后护板13或者是后部设置的后防撞梁之间的空置区域利用起来设置固定和支撑侧围内板14和后护板13,在外力碰撞的过程中侧围内板14和后护板13或者后防撞梁受力,该受力通过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经由后护板12传递至所述车尾纵梁9上,然后再由车尾纵梁9传递至尾部横梁7上,冲撞力被迅速有效地分散开来,避免应力集中,提高该区域的抗变形能力和防撞性能。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底表面与所述车尾纵梁9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内侧端部设置有延伸梁折弯边条20,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20与所述车尾纵梁9外侧面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20与所述车尾纵梁9面接触处固定连接。这样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的内侧端部分别与所述车尾纵梁9的外侧面和底表面固定连接,在两个方向上的连接,使得连接面积增大,连接更加牢固,避免冲撞后变形和脱落。而且是面接触固定,固定面积大,有效避免应力集中。而且由于是在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内侧端部设置有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20,通过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20与所述车尾纵梁9外侧面的面接触固定实现所述车尾纵梁9和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之间的固定,方便且成本低。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底表面上横向延伸设置有加强筋。设置加强筋的目的是有效加强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的外侧端部均设置有朝向上方、朝向前方和朝向后方折弯的延伸梁折弯边条20,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外侧端部的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20分别与所述侧围内板14和所述后护板13或后防撞梁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20与所述侧围内板14和所述后护板13或所述后防撞梁面接触处固定连接。这样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的外侧端部也通过向各个方向折弯延伸的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20与侧围内板14和后护板13或后防撞梁面接触固定连接,有效增加固定面积,提高固定牢固性,避免应力集中,而且将所述后车架延伸梁12和侧围内板14和后护板13或后防撞梁固定连接在一起,给后护板13、侧围内板14和后防撞梁等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和支撑。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请参考图1至图3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尾部横梁7左右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尾梁折弯边条19,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与所述车尾纵梁9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均面接触固定连接。这样所述尾部横梁7通过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与所述车尾纵梁9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三个面均面接触固定,固定面积增大,提高固定牢固性,而且在力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路径和传递方向多方向,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尾部横梁7左右两端部通过尾梁固定梁18与所述车尾纵梁9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接触并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18内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尾部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尾梁固定梁18外端部设置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分别向外、向左右和向右延伸设置,所述尾梁固定梁18外端的向外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与车尾纵梁9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18外端中部和下部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均与所述车尾纵梁9的内侧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18底部的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均与所述车尾纵梁9的上部表面面接触固。这样所述尾梁固定梁18的向各个方向折弯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分别与所述车尾纵梁9的内侧面、底部表面和上部表面面接触且固定连接,固定更加牢固,避免应力集中,而且由于所述车尾纵梁9和尾部横梁7之间通过所述尾梁固定梁18连接固定,因此尾部横梁7的端部不需要设置朝向各方向折弯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结构更加简单、制造容易,运输更加节省空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尾部纵梁上端设置水平的翻边,所述尾梁折弯边条19与所述翻边面接触固定。这样几个方向均是面接触固定,固定面积大,固定老古董性更高,更加有利于避免应力集中。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请参考图1至图3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后车架纵梁3,所述后车架纵梁3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1中部和所述第二横梁2中部上。这样在汽车受到外力碰撞的过程中,所述车后纵梁4将受力传递至所述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所述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再将该力传递至所述后车架纵梁3上,至少两个所述后车架纵梁3、所述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形成至少两个矩形受力传递框架,而矩形受力传递框架在力传递的过程中有效抵消传递的力,降低变形和应急集中,提高该区域的扭转刚度和强度,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四横梁6和所述尾部横梁7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备胎支撑梁11,所述备胎支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备胎支撑梁11上。这样在汽车受到外力碰撞的过程中,所述后连接纵梁15将受力传递至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再将该力传递至所述备胎支撑梁11上,所述备胎支撑梁11、所述第三横梁5和所述第四横梁6以及所述后车架纵梁3形成至少三个矩形受力传递框架,而矩形受力传递框架在力传递的过程中有效抵消传递的力,降低变形和应急集中,提高该区域的扭转刚度和强度,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同时备胎支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备胎支撑梁11上,保证备胎的固定更加平稳,有效支撑备胎存放。
本发明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请参考图1至图3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连接纵梁1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副车架安装托盘17,至少所述第四横梁6的左右两个外侧端部底表面与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副车架安装托盘17在所述第四横梁6外侧端部和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底表面连接处与所述第四横梁6和所述后连接纵梁15三者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梁6的外侧端部前后侧均与所述后连接纵梁15内侧面面接触固定连接。这样,所述副车架安装托盘17底部与所述第四横梁6和所述后连接纵梁15三者固定连接,有效提高了所述副车架安装托盘17安装点的刚度和强度,保证驾驶平稳性和车身耐久可靠性。同时所述第四横梁6两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底表面和内侧面固定,三个面上的面接触固定方式,使得所述第四横梁6与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固定连接更加牢固。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四横梁6左右两端部通过横梁连接梁21与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表面面接触固定连接,这样两者之间的固定为多个角度的面接触固定,固定更加牢固。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横梁连接梁21的外侧端部底表面设置有向外折弯的横梁折弯边条22,该横梁折弯边条22与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横梁连接梁21的外侧端部中部设置向左右两侧折弯的横梁折弯边条22,该横梁折弯边条22与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内侧面面接触固定。所述横梁连接梁21的外侧端部上部设置向左右两侧折弯的横梁折弯边条22,该横梁折弯边条22与所述后连接纵梁15的上表面面接触固定。这样可以实现三个面的面接触固定,避免应力集中,并提高局部的扭转刚度和强度。
上述仅对本发明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发明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尾框架组件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所述车尾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车尾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尾纵梁前端之间的车尾横梁和后端之间的尾部横梁,所述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护板或后防撞梁,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车后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后纵梁之间的由前至后平行横向排列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车尾纵梁前端部与对应的所述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右设置的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之间设置有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座椅纵梁,所述后座椅纵梁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纵梁上;
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后座椅边梁,两个所述后座椅边梁的前后端分别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上,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边梁上;
所述后连接纵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副车架安装托盘,至少所述第四横梁的左右两个外侧端部底表面与所述后连接纵梁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副车架安装托盘在所述第四横梁外侧端部和所述后连接纵梁的底表面连接处与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后连接纵梁三者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梁的外侧端部前后侧均与所述后连接纵梁内侧面面接触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左右两侧的所述车尾纵梁中部均横向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后车架延伸梁,所述后车架延伸梁为上部开口的盒状体,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内侧端部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外侧端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围内板和所述后护板或后防撞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内侧端部底表面与所述车尾纵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内侧端部设置有延伸梁折弯边条,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外侧面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面接触处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外侧端部均设置有朝向上方、朝向前方和朝向后方折弯的延伸梁折弯边条,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外侧端部的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分别与所述侧围内板和所述后护板或后防撞梁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侧围内板和所述后护板或所述后防撞梁面接触处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横梁左右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尾梁折弯边条,所述尾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均面接触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横梁左右两端部通过尾梁固定梁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接触并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内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尾部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部设置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分别向外、向左右和向右延伸设置,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的向外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与车尾纵梁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中部和下部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均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底部的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均与所述车尾纵梁的上部表面面接触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后车架纵梁,所述后车架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中部和所述第二横梁中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尾部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备胎支撑梁,备胎支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备胎支撑梁上。
CN201711183301.2A 2017-11-23 2017-11-23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Active CN1098233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83301.2A CN109823396B (zh) 2017-11-23 2017-11-23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83301.2A CN109823396B (zh) 2017-11-23 2017-11-23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23396A CN109823396A (zh) 2019-05-31
CN109823396B true CN109823396B (zh) 2024-05-10

Family

ID=66858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83301.2A Active CN109823396B (zh) 2017-11-23 2017-11-23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233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2481B (zh) * 2022-04-22 2023-04-25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0060A (en) * 1997-10-21 2000-09-19 The Budd Company Rear suspension support assembly
CN2875910Y (zh) * 2004-09-21 2007-03-07 铃木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
CN1935582A (zh) * 2005-09-22 2007-03-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JP2010247583A (ja) * 2009-04-13 2010-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CN102616291A (zh) * 2011-01-27 2012-08-01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可拆装式平板车
CN203237188U (zh) * 2013-05-15 2013-10-1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防撞横梁结构
CN203844839U (zh) * 2014-05-19 2014-09-24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副车架
CN204197058U (zh) * 2014-09-30 2015-03-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地板总成骨架结构及车身
CN204236262U (zh) * 2014-09-29 2015-04-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车的第三座椅脚固定板
CN104999928A (zh) * 2015-07-29 2015-10-2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排座椅安装加强结构
CN105015623A (zh) * 2015-07-31 2015-11-04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白车身抗弯曲结构及其布置方式
CN105083383A (zh) * 2015-08-11 2015-11-25 郑州比克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车身纵梁结构
CN205044824U (zh) * 2015-10-19 2016-02-24 东风汽车公司 电动汽车后悬架弹簧座与车身连接加强结构
CN205131387U (zh) * 2015-11-20 2016-04-0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车体框架结构
JP2016088125A (ja) * 2014-10-30 2016-05-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05365745U (zh) * 2015-12-29 2016-07-0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车架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06155222U (zh) * 2016-08-11 2017-05-10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汽车座椅安装结构总成
CN206297612U (zh) * 2016-11-30 2017-07-04 保定长安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客车的模板车架
JP2017144946A (ja) * 2016-02-19 2017-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206537380U (zh) * 2017-03-07 2017-10-0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地板组件
CN107323536A (zh) * 2016-04-28 2017-11-0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及车身和车辆
CN207860260U (zh) * 2017-11-23 2018-09-1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0060A (en) * 1997-10-21 2000-09-19 The Budd Company Rear suspension support assembly
CN2875910Y (zh) * 2004-09-21 2007-03-07 铃木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
CN1935582A (zh) * 2005-09-22 2007-03-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JP2010247583A (ja) * 2009-04-13 2010-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CN102616291A (zh) * 2011-01-27 2012-08-01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可拆装式平板车
CN203237188U (zh) * 2013-05-15 2013-10-1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防撞横梁结构
CN203844839U (zh) * 2014-05-19 2014-09-24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副车架
CN204236262U (zh) * 2014-09-29 2015-04-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车的第三座椅脚固定板
CN204197058U (zh) * 2014-09-30 2015-03-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地板总成骨架结构及车身
JP2016088125A (ja) * 2014-10-30 2016-05-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4999928A (zh) * 2015-07-29 2015-10-2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排座椅安装加强结构
CN105015623A (zh) * 2015-07-31 2015-11-04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白车身抗弯曲结构及其布置方式
CN105083383A (zh) * 2015-08-11 2015-11-25 郑州比克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车身纵梁结构
CN205044824U (zh) * 2015-10-19 2016-02-24 东风汽车公司 电动汽车后悬架弹簧座与车身连接加强结构
CN205131387U (zh) * 2015-11-20 2016-04-0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车体框架结构
CN205365745U (zh) * 2015-12-29 2016-07-0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车架后部结构及汽车
JP2017144946A (ja) * 2016-02-19 2017-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07323536A (zh) * 2016-04-28 2017-11-0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及车身和车辆
CN206155222U (zh) * 2016-08-11 2017-05-10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汽车座椅安装结构总成
CN206297612U (zh) * 2016-11-30 2017-07-04 保定长安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客车的模板车架
CN206537380U (zh) * 2017-03-07 2017-10-0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地板组件
CN207860260U (zh) * 2017-11-23 2018-09-1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23396A (zh) 2019-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39B (zh) 前副车架结构
EP2990307B1 (en) Rear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424208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108349537B (zh) 前副车架结构
CN102039933B (zh) 副车架
CN102107679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6005015B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US8979104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US20060066090A1 (en) Vehicle chassis
US1095392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4923406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109823396B (zh)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KR20220086890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CN204775505U (zh) 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
CN101209716A (zh) 一种承载式车身
JP2008230421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07860260U (zh)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CN209479763U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KR101027922B1 (ko) 서스펜션 입력점부 차체 강성 구조
CN102107677A (zh) 上控制臂支架总成
CN109455226A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CN220948171U (zh) 车身底盘结构及车辆
JP7296061B1 (ja) バスの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20948173U (zh) 后副车架、底盘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