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539B - 前副车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前副车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539B
CN108349539B CN201680064343.1A CN201680064343A CN108349539B CN 108349539 B CN108349539 B CN 108349539B CN 201680064343 A CN201680064343 A CN 201680064343A CN 108349539 B CN108349539 B CN 108349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 frame
subframe
moun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43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9539A (zh
Inventor
小宫胜行
田中正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49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9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of X-shaped or fork-shaped construction, i.e. having members which form an X or fork as the frame is seen in plan vie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为了进行补强以使由横梁与在左右两侧向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延伸的纵梁构成的梯形的前副车架的该一侧不会变形成菱形形状,设有后横梁(74),其将被左右纵梁(6、6)所支承的支臂支承部(71、71)连结起来;设有斜梁(75),其将后横梁(74)的左右中间部与纵梁(6)的后侧车身安装部(M3)分别连结起来;设有支撑架(80),其将左右支臂支承部(71、71)与后侧车身安装部(M3)连结起来;设有中间连结部(91),其将支撑架(80)与斜梁(75)的中间部连结起来。

Description

前副车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布置在前纵梁(front side member)下方的前副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下述结构:在前副车架结构的前部下方,以俯视时呈三角形的方式设有该副车架、下支臂(横向推力杆)和拉杆,因此发动机安装在未布置上述下支臂和拉杆等的前副车架结构的后部。
另一方面,下述结构广为人知:前副车架后部利用连结在左右的支臂支承部上的横梁、在左右两侧向后方延伸的纵梁,以包围住发动机的方式构成向后方开口且俯视时呈四边形的框架结构。
像这样,在使前副车架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为向该一侧开口且俯视时呈四边形的框架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如果将发动机安装到该一侧,则对发动机的支承刚性和对下支臂的支承刚性可能下降,在该情况下,操作方向盘时的操作响应性就会变差等。
对此,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提出了一种副车架,将俯视时一对梁互相交叉而成的X字形支撑架(brace)3设在前副车架的后部来补强该后部。
另一方面,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对斜梁,其前后各端以越往后方就越向车宽外侧倾斜延伸的方式在左右两侧与横梁1d和纵梁1b结合,且俯视时呈越往后方彼此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就越长的形状。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发明第1020070355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24116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因为前副车架后部是后方开口且俯视时呈梯形等四边形的形状,又因为支撑架为了避免与发动机等互相干扰而不能在上下方向上较厚,容易挠曲,所以即使在该后部附加支撑架也有可能变形成俯视时呈菱形的形状,因此对于上述问题还存在进一步研讨的余地。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虽有副车架后部具有斜梁的记载,却没有公开关于具有该斜梁和支撑架来让二者互补的技术思想,也没有公开关于上述问题的内容。
于是,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副车架结构,能够补强前副车架以使前副车架的一侧不会变形成俯视时呈菱形的形状,其中,该一侧利用连结在左右的支臂支承部上的横梁、在左右两侧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侧延伸的纵梁,以包围住发动机的方式构成俯视时呈梯形的形状。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其为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在所述前副车架结构中设有从车室前表面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在该前纵梁的下方设有支承前悬架装置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结构的特征在于,设有横梁,其将被该前副车架的左右纵梁所支承的支臂支承部连结起来;设有斜梁,其将在该横梁上左右分离开的左右中间部与在所述纵梁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一侧车身安装部分别连结起来;设有支撑架,其将左右的所述支臂支承部与对角线上的所述一侧车身安装部连结起来;设有中间连结部,其将该支撑架与所述斜梁的中间部连结起来。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设置将支撑架和斜梁的中间部连结起来的中间连结部,能够使支撑架在较薄的情况下也不会在上下方向上挠曲,从而能够使支撑架有效地发挥作为支撑架的功能。而且,通过利用中间连结部将支撑架与斜梁彼此固定起来,使前副车架中利用左右的纵梁和横梁构成的俯视时呈梯形的后部因支撑架与斜梁的连结而形成三角形(桁架形)的集合结构,就能够防止该俯视时呈梯形的形状变形成平行四边形,从而能够实现前副车架后部的高刚性化。
需要说明的是,前后方向上的一侧车身安装部可以是位于所述纵梁后侧的后侧车身安装部,也可以是位于前侧的前侧车身安装部。
优选地,所述横梁、所述斜梁和所述纵梁被发动机安装支架连结起来。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对发动机的支承刚性,能够改善侧倾和牵引。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在其左右和所述一侧的端部具有支撑梁。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支撑架本身为桁架结构,所以能够使桁架结构增多而进一步实现高刚性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够补强前副车架以使前副车架的一侧不会变形成俯视时呈菱形的形状,其中,该一侧利用连结在左右的支臂支承部上的横梁、在左右两侧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侧延伸的纵梁,以包围住发动机的方式构成俯视时呈梯形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车辆的前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2是前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3是前副车架的仰视图。
图4是前副车架的左视图。
图5是前副车架的主视图。
图6是前副车架的后视图。
图7是前副车架的支撑架的结构说明图。
图8是前副车架的前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副车架前侧结构件的结构说明图。
图9B是副车架前侧结构件的结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下述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图7示出本实施例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特别是,图1示出从前方且左斜上方观察到的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前副车架的立体图,图7示出从下方观察到的支撑架和已拆下该支撑架的状态下的前副车架的分解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中,图2以外的图都省略了转向齿条55、动力转向致动器(动力转向电机)56和动力转向用小齿轮57的图示,图4省略了拉杆51和下支臂52的图示,图5和图6省略了保险杠加强件7a的图示,图7和后述的图8既省略了上述保险杠加强件7a、拉杆51、下支臂52的图示,又省略了横向稳定杆支承部62和横向稳定杆100的图示。在下述实施例中,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E表示车宽方向上的左方,箭头RI表示车宽方向上的右方,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
如图4所示,在汽车前部具有设在车室的前表面部的前围板1以及从该前围板1下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2、2(仅左侧有图示),如图1~图6所示,在该前纵梁2下方安装有用于麦弗逊滑柱式前悬架装置的前副车架5,其支承向车宽方向外侧大致水平延伸的下支臂52(横向推力杆)(参照图1和图2)和在该下支臂52的前方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延伸的拉杆51(参照图1和图2)等。
本实施例的前纵梁2具有侧视时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延伸的水平部2a和从水平部2a的后端部沿上述前围板1的下端部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上翘(kick-up)部2b(倾斜部),在该上翘部2b的后端部连接有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地板框架3(参照图4)。在上述前纵梁2的前端部设有溃缩盒4,溃缩盒4由金属筒状体等构成且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在溃缩盒4的前端面上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4a。
如图1~图7所示,上述前副车架5主要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6、6、向纵梁6的前方延伸的副溃缩盒7、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连结部件)、悬架横梁73、后横梁74、斜梁75和支撑架80。其中,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将纵梁6和副溃缩盒7在前后方向上连结起来而构成前副车架5前侧,悬架横梁73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左右一对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10连结起来,后横梁74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左右一对纵梁6、6连结起来,斜梁75在一对纵梁6、6之间且后横梁74的后方接合到上述梁6、6、74上。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前副车架5在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前部、纵梁6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以及纵梁6的后端这三处,分别接合有向上方突出的安装部M1、M2、M3(安装衬套、安装管34),将它们从前方往后方分别设定为第一安装部M1(前侧车身安装部)、第二安装部M2、第三安装部M3(后侧车身安装部)。
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部M1连结到车身侧的前纵梁2的水平部2a的前端,第二安装部M2连结到该水平部2a的后部,第三安装部M3连结到地板框架3的前端(与上翘部2b相连的部分)。
这样一来,前副车架5就通过前后方向上的单侧三处、左右两侧共计六处安装到车身上,从而布置在车身下侧。
副溃缩盒7与上述前纵梁2的前端的溃缩盒4同为冲击能量吸收部件,如图2~图4所示,在副溃缩盒7的前端部具有副保险杠加强件7a,副保险杠加强件7a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左右两侧的副溃缩盒7的前端部连结起来。
如图4所示,纵梁6架设在左右一对前纵梁2、地板框架3的下方,如图1~图4和图7所示,纵梁6呈圆管状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纵梁6具有纵梁前方部6a和纵梁后方部6b,纵梁前方部6a位于该纵梁6在前后方向上的第二安装部M2的前侧,纵梁后方部6b位于该第二安装部M2的后侧(省略图示)。
纵梁前方部6a和纵梁后方部6b均以侧视时向后下方倾斜的状态延伸(参照图4),纵梁前方部6a从前端向第二安装部M2以俯视时向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倾斜的状态延伸(参照图2和参照图3),纵梁后方部6b以俯视时左右两侧的纵梁后方部6b互相平行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参照图2和图3)。在该纵梁后方部6b的后端下部形成有由安装孔等构成的纵梁侧连结部92a(参照图7),该安装孔等用于利用螺栓和螺母N或紧固件等安装部件(省略图示)来安装支撑架80。
如图1~图5和图7所示,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具有副溃缩盒安装部12、前侧车身安装部13、拉杆支承部14和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其中,副溃缩盒安装部12是夹设在副溃缩盒7与纵梁6之间且供副溃缩盒7的后端支架(后端凸缘)7b从前方往后方安装上去的安装板。
换言之,如图8、图9A和图9B所示,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是由多张面板部件组装成立体形状而构成的,其具有副车架前侧结构件主体20、拉杆支承支架40和封闭截面构成面板151。
需要说明的是,图8是前副车架前侧的特别是副车架前侧结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8中的符号59表示散热器支承支架。图9A是从向左后方倾斜45度的方向观察到的左侧的副车架前侧结构件的立体图,图9B是副车架前侧结构件的仰视图。
副车架前侧结构件主体20由上表面部21、后表面部22、副溃缩盒安装部12和底面部23形成,上表面部21具有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后表面部22从该上表面部21的后端向下方以突片状弯折并延伸,副溃缩盒安装部12相当于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的前表面,且用于安装副溃缩盒7的后端支架7b(参照图8、图9A和图9B)。
如图9A所示,后表面部22相当于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的后表面,在后表面部22上形成有供纵梁6的前部插入的圆形开口部22a,在将纵梁6的前端插入该开口部22a的状态下就形成了将纵梁6的前端接合固定的纵梁接合面。
如图4、图5、图8所示,副溃缩盒安装部12相当于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的前表面,且形成为比副溃缩盒7的后端所具有的后端支架7b大一圈的正面看时呈近似四边形的安装板。
需要说明的是,使副溃缩盒7的后端所具有的后端支架7b与副溃缩盒安装部12相对,并且,如图4和如图5所示,副溃缩盒7由螺栓B和螺母(省略图示)等紧固而连结到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上。
而且如图4、图7、图8和图9A所示,副车架前侧结构件主体20在相当于后述的前侧车身安装部13的部位的上表面部21下方,具有副溃缩盒载荷传递部件30。副溃缩盒载荷传递部件30利用外侧面31、内侧面32(参照图7)和分隔壁33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的正交截面向下方开口的门型(近似U字形(日语中的“コ字形”),且架设在副溃缩盒安装部12的后表面和拉杆支承部14的前壁面41之间(参照图4、图7和图9A)。
如图1、图4、图7、图8和图9A所示,在副溃缩盒载荷传递部件30的外侧面31上形成有维修孔31a(作业用通孔),维修孔31a为在前后方向具有长轴的椭圆形。
分隔壁33相当于副溃缩盒载荷传递部件30的上表面,且形成为将在车宽方向上互相支承的外侧面31与内侧面32的上端沿车宽方向连结起来,分隔壁33在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的上表面部21的下方与该上表面部21相对且将前侧车身安装部13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下两侧。即,前侧车身安装部13没有底面而是向下方开口,由上表面部21和分隔壁33构成所谓的双层结构。
如图1~图5和图9A所示,在副车架前侧结构件10的前侧车身安装部13(所谓的“角部件”)上具有安装管34,而构成第一安装部M1。其中,安装管34沿上下方向连通上表面部21和分隔壁33的俯视时的中央部,并以从上表面部21向上方呈塔状延伸出去的方式立设。
而且,如图8所示,拉杆支承支架40利用沿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布置的前壁面41和后壁面42、将前壁面41和后壁面42的车宽方向内侧前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连起来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面43,而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开口的俯视时近似U字形,拉杆支承支架40夹设在副车架前侧结构件主体20的上表面部21与底面部23之间(参照图1、图4、图7、图9A和图9B)。
如图8和图9A所示,在该拉杆支承支架40的前壁面41和后壁面42上,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形成有拉杆支承孔41a,架设在上述一对拉杆支承孔41a、41a之间的螺栓B与紧固该螺栓B的螺母(省略图示)构成可旋转地支承拉杆51的基端部的拉杆支承轴44,具有该拉杆支承轴44的拉杆支承支架40形成为所述拉杆支承部14(参照图3和图9A)。
如图1~图3和图7所示,上述悬架横梁7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从车宽方向内表面接合到拉杆支承部14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面43上。
如图8所示,封闭截面构成面板151形成为前后方向上的正交截面向上方开口的帽状,如图7、图9A和图9B所示,在副车架前侧结构件主体20的上表面部21的后部,从下表面将封闭截面构成面板151接合上去,就构成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
如图3、图4、图7和图9A所示,在拉杆支承部14后方且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的下方构成有凹部A,凹部A向下方开口且用于设置转向齿条55等。
如图1~图6所示,沿拉杆支承部14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面43和悬架横梁73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稳定杆100。
具体而言,横向稳定杆100在悬架横梁73的后方附近沿车宽方向大致水平延伸,横向稳定杆100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以俯视时从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的下侧沿车宽方向跨过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的方式且越往后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状态延伸,从下侧跨过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的部分以从位于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下方的凹部A中横向通过的方式沿车宽方向水平延伸(参照图3和图4)。
需要说明的是,众所周知,横向稳定杆100是利用扭转刚性的阻力来抑制单轮的悬架伸缩时的侧倾角的装置。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上述横向稳定杆100在被用于固定该横向稳定杆100的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60固定住的状态下,通过紧固单元即螺栓B和螺母(省略图示)紧固到封闭截面状连结部15的下表面上。像这样,在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60固定住横向稳定杆100的状态下,横向稳定杆安装支架60就构成横向稳定杆支承部62,该横向稳定杆支承部62布置在该凹部A中。
如图1、图3、图4、图7和图8所示,在后横梁7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上的与纵梁6、6接合的接合部设有支臂支承部71,为了决定前轮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支臂支承部71以沿上下方向可旋转地支承下支臂52的方式支承下支臂52的基端部,下支臂52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即,左右的纵梁6、6通过后横梁74支承下支臂52。
如图1~图4、图6和图7所示,在前副车架5后方的左右两侧具有一对斜梁75,上述斜梁75、75呈俯视时彼此在车宽方向上的间距越往后方就越长的形状(日语中为“ハ字形”)。具体而言,斜梁75的前端接合在后横梁74的左右中间部上,该左右中间部是在后横梁74上相对于后横梁74的车宽方向上的中间部向左右分离开的部分,斜梁75以将该左右中间部与第三安装部M3分别连结起来的方式,越往后方就越朝车宽方向外侧呈直线状倾斜,且向后方以朝向末端逐渐扩张的状态延伸,第三安装部M3是该左右的纵梁6的后端车身安装部(参照图2、图3和图7)。在该斜梁75的前方下部形成有由安装孔等构成的斜梁侧连结部91a(参照图7),该安装孔等用于利用螺栓和螺母或紧固件等安装部件(省略图示)来安装支撑架80。
如图1~图6所示,支撑架80由后述的多个支撑梁(brace member)81、82、83构成,多个支撑梁81、82、83构成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面,左右一对纵梁后方部6b、6b与在其前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74构成俯视时后方开口的近似U字形的空间,支撑架80从纵梁后方部6b、6b、后横梁74的下侧以跨过该空间的方式布置。
具体而言,如图1~图3和图7所示,支撑架80由X字形梁体81(X字形梁)、左右一对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前后方向梁)和后端车宽方向延伸梁83(车宽方向梁)构成为一体。
X字形梁体81具有:一条对角线延伸梁81a,其将左侧的支臂支承部71与相对于该支臂支承部71俯视时位于对角线上的右侧的纵梁6的第三安装部M3(后侧车身安装部)直线状连结起来;另一条对角线延伸梁81a,其将右侧的支臂支承部71与相对于该支臂支承部71俯视时位于对角线上的左侧的纵梁6的第三安装部M3(后侧车身安装部)直线状连结起来。上述一对对角线延伸梁81a、81a构成为在中央交叉,俯视时呈X字形(参照图3和图7)。
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在支撑架80的左右两端沿前后方向延伸。即,设有左右一对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它们将在左右两侧各自对应的支臂支承部71的基端部71a(支臂支承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参照图3和图7)与纵梁6的后侧车身安装部(第三安装部M3)直线状连结起来。
像这样,支臂支承部71的基端部71a位于相对于后横梁74的在车宽方向上与纵梁6接合的接合部向车宽方向内侧错开的位置。在该支臂支承部71的基端部71a上形成有由安装孔等构成的后横梁侧连结部90a(参照图7),该安装孔等用于利用螺栓和螺母N或紧固件等安装部件(省略图示)来安装支撑架80。
支撑架80布置为:左右一对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相对于后方纵梁6所延伸的前后方向,越往前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参照图3)。
如图1~图3和图7所示,后端车宽方向延伸梁83在支撑架80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即,后端车宽方向延伸梁83以将左右的纵梁6、6的第三安装部M3直线状连结起来的方式延伸。
上述X字形梁体81、左右一对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和后端车宽方向延伸梁83互相接合为一体而构成支撑架面,因此在构成该支撑架面的面内,能够构成俯视时呈三角形(桁架形)的梁的集合体(参照图1~图3和图7)。
在支撑架80的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延伸梁82的前端(X字形梁体81的前端),形成有由安装孔等构成的支撑架前侧连结部90b(参照图7),该安装孔等用于安装螺栓和螺母N或紧固件等安装部件(省略图示)。
在支撑架80的左右两侧的对角线延伸梁81a的前部,形成有由安装孔等构成的支撑架中间连结部91b(参照图7),支撑架中间连结部91b可连结到斜梁75的前部,该安装孔等用于安装螺栓和螺母N或紧固件等安装部件(省略图示)。
在支撑架80的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延伸梁82的后端(换言之,即X字形梁体81的后端),形成有由安装孔等构成的支撑架后侧连结部92b(参照图7),支撑架后侧连结部92b可连结到纵梁6上,该安装孔等用于安装螺栓和螺母N或紧固件等安装部件(省略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支撑架80还可以例如不具有在其前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端车宽方向延伸梁,而是采用适当地增加了其他梁的结构。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上述支撑架80布置在副车架5的主体侧后部,即纵梁6、后横梁74和斜梁75的下侧,且利用前侧连结部90、中间连结部91和后侧连结部92从左右两侧安装到上述梁74、75、6上。
如图3和图7所示,前侧连结部90由后横梁侧连结部90a、支撑架前侧连结部90b和安装部件(图3中仅示出螺母N)构成,后横梁侧连结部90a和支撑架前侧连结部90b通过安装部件互相连结起来。
中间连结部91由斜梁侧连结部91a、支撑架中间连结部91b和安装部件(图3中仅示出螺母N)构成,斜梁侧连结部91a和支撑架中间连结部91b通过安装部件互相连结起来(参照图3和图7)。
后侧连结部92由纵梁侧连结部92a、支撑架后侧连结部92b和安装部件(图3中仅示出螺母N)构成,纵梁侧连结部92a和支撑架后侧连结部92b通过安装部件互相连结起来(参照图3和图7)。
本实施例的前副车架5利用左右的纵梁后方部6b、6b和后横梁74构成为俯视时向后方开口的近似U字形,在该俯视时向后方开口的近似U字形的内侧空间的上方,设有曲轴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纵置式发动机(省略图示)。因此,如图1~图7所示,在左右的纵梁后方部6b、6b和后横梁74之间的拐角部具有用于安装该纵置式发动机的发动机安装支架72。
发动机安装支架72分别与后横梁74、斜梁75、纵梁6通过焊接接合成一体。即,上述梁6、74、75通过发动机安装支架72互相连结起来。
如上述,本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结构如下:设有后横梁74,其将被前副车架5的左右纵梁6、6所支承的支臂支承部71、71连结起来(参照图1~图8);设有斜梁75,其将该后横梁74上向左右分离开的左右中间部与纵梁6、6后部的第三安装部M3(后侧车身安装部)分别连结起来(参照图1~图4、图6和图7);设有支撑架80,其将左右的支臂支承部71、71与对角线上的第三安装部M3连结起来;设有中间连结部91,其将该支撑架80与斜梁75的中间部连结起来(参照图3)。
根据上述构成,斜梁75在前副车架5后部的左右两侧,以从后横梁74上向左右分离开的左右中间部朝向纵梁6、6后部的第三安装部M3且越往后方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通过设置将斜梁75的中间部与支撑架80连结起来的中间连结部91,能够让支撑架80在较薄的情况下也不会在上下方向上挠曲,从而能够使支撑架80有效地发挥作为支撑架80的功能。
具体而言,在前副车架5前部的下方以俯视时呈三角形的方式设有纵梁6、下支臂52(横向推力杆)和拉杆51。另一方面,因为为了降低车辆重心而需要将发动机布置得尽可能低,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使发动机为曲轴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纵置式发动机(省略图示),并将发动机设在未设置上述下支臂52和拉杆51等的前副车架5的后部。
但前副车架5的后部是俯视时呈梯形的框架结构,其由与左右的支臂支承部71连结的后横梁74、在左右两侧向后方延伸的纵梁后方部6b、6b构成,如果把发动机安装到这种低刚性的后部,就可能难以确保行驶时的支承刚性。
尤其是,如果安装的是上述纵置式发动机,则踩下加速踏板时,会承受轮胎因发动机驱动而旋转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从而可能难以确保对发动机的支承刚性。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对发动机的支承刚性低,会给行驶时的方向盘操作的响应性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需要提高行驶时,尤其是转向时的车身的刚性,因此在将发动机布置到前副车架5的后部的结构中,如何确保对发动机的支承刚性也是一个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前副车架5的后部设有斜梁75,斜梁75将后横梁74上向左右分离开的左右中间部与纵梁后方部6b、6b的第三安装部M3分别连结起来,在中间连结部91处将斜梁75与支撑架80连起来,所以即使将发动机安装到该前副车架5的后部,也能够确保对发动机的支承刚性。
具体而言,假设前副车架5的后部不具有斜梁75而仅用支撑架80来对前副车架5的后部补强,那么因为支撑架80本身较薄,就可能上下振动而无法可靠地承受载荷。但像本实施例那样,因为既具有刚性高的斜梁75,又利用中间连结部91将斜梁75与支撑架80互相连结起来,所以斜梁75与支撑架80彼此的一体性提高,能够利用斜梁75补强支撑架80,并能够利用斜梁75与构成支撑架80的多个梁81(81a、81a)、82、83在前副车架5的后部构成俯视时的多个桁架结构。因此,利用斜梁75,既能够限制由左右纵梁6、6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74构成的俯视时的近似梯形在平面内向会垮掉的方向变形(例如变形成平行四边形等菱形),又能够抑制支撑架80在上下方向上的变形而提高支撑架80作为支撑架80所发挥的功能。
也就是说,能够利用斜梁75与支撑架80的共同作用来提高对前副车架5的后部的发动机的支承刚性。
通过用紧固件等将该支撑架80安装到底罩的上表面上,还能够让该支撑架80作为该底罩的补强部件发挥作用,省略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底罩是为了改善空气动力特性或在行驶时保护悬架不被水、泥、飞石等碰触,而在车辆地板下具有的用于覆盖前副车架5的罩。
像这样,通过设置支撑架80作为底罩的强度部件,既能够补强底罩,又能够使面板状的底罩变薄而实现车辆重量的轻量化。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后横梁74、斜梁75和纵梁6利用发动机安装支架72通过焊接连结成一体(参照图1、图2和图6)。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在左右两侧将发动机安装支架72与后横梁74、斜梁75和纵梁6连结起来,所以能够提高左右两侧所具有的发动机安装支架72对发动机的支承刚性。这样一来,在车宽方向中央处不必另外设置发动机支承结构,就能够将发动机布置在较低的位置来降低车辆重心,从而改善侧倾和牵引。而且因为后横梁74、斜梁75、纵梁6的一体性提高,所以不仅能够提高对发动机的支承刚性,而且能够提高对悬架的支承刚性。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支撑架80在其左右和后部具有支撑梁82、82、83(参照图1~图3和图7)。
根据上述构成,利用互相交叉的X字形梁体81、左右的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和后端车宽方向延伸梁83,支撑架80就形成为由多个桁架形构成的结构,所以能够使桁架结构增多而进一步实现高刚性化。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本实施例的支撑架80在左右两侧具有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上述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的后端接合到具有第三安装部M3的纵梁6后部上。即,在后侧连结部92,纵梁侧连结部92a与支撑架后侧连结部92b通过安装部件互相连结起来。而且,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以越往前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其前端与支臂支承部71的基端部71a接合(参照图3)。即,在前侧连结部90,后横梁侧连结部90a与支撑架前侧连结部90b通过安装部件互相连结起来。
即,前后方向延伸梁82、82以其前部相对于纵梁6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的方式倾斜布置。这样一来,支撑架80在左右两侧,既能够利用该前后方向延伸梁82、纵梁6和后横梁74构成桁架结构,又能够利用该前后方向延伸梁82、斜梁75和对角线延伸梁81a构成桁架结构,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高刚性化。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的对应关系如下,副车架对应于前副车架5,以下同样地,横梁对应于悬架横梁73,位于左右的支撑梁对应于前后方向延伸梁82,位于后侧的支撑梁对应于后端车宽方向延伸梁83,一侧车身安装部对应于第三安装部M3(后侧车身安装部),纵梁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对应于纵梁6的后部,一侧的端部对应于后侧,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构成。
例如,上述中间连结部91(91a、91b)可以互相固定起来,也可以使其中的至少一个为长孔,以可沿支撑架80的面方向滑动的方式将中间连结部91(91a、91b)互相连结起来。如果像这样以可滑动的方式将中间连结部91连结起来,虽然由桁架结构的增加所带来的提高刚性的效果会下降,但能够防止应力过度集中到中间连结部91,既能够实现中间连结部91的简单化和轻量化,又能够防止支撑架80在上下方向上挠曲,与仅将斜梁75与支撑架80并用的构成相比,能够有效地实现高刚性化。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对下述前副车架结构很有用,在该前副车架结构中:设有横梁,该横梁将被副车架的左右纵梁所支承的支臂支承部连结起来;设有斜梁,该斜梁将在该横梁上左右分离开的左右中间部与在所述纵梁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一侧车身安装部分别连结起来。
-符号说明-
5 前副车架(副车架)
6 纵梁
71 支臂支承部
72 发动机安装支架
74 后横梁(横梁)
75 斜梁
80 支撑架
82 前后方向延伸梁(位于左右的支撑梁)
83 后端车宽方向延伸梁(位于后侧的支撑梁)
91 中间连结部
M3 第三安装部(一侧车身安装部)

Claims (2)

1.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其为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在所述前副车架结构中设有从车室前表面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在该前纵梁的下方设有支承前悬架装置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结构的特征在于,
设有横梁,其将被该前副车架的左右纵梁所支承的支臂支承部连结起来;设有斜梁,其将在该横梁上左右分离开的左右中间部与在所述纵梁的后部的后侧车身安装部分别连结起来;设有支撑架,其将左右的所述支臂支承部与对角线上的所述后侧车身安装部连结起来;设有中间连结部,其将该支撑架与所述斜梁的中间部连结起来,
发动机配设于所述前副车架的后部,
所述横梁、所述斜梁和所述纵梁被发动机安装支架连结起来,
所述前副车架在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向后方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在其左右和后方侧的端部具有支撑梁,
所述中间连结部具有斜梁侧连结部和支撑架中间连结部,该斜梁侧连结部及该支撑架中间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为长孔,由此,所述中间连结部连结为能够滑动。
CN201680064343.1A 2015-11-11 2016-11-01 前副车架结构 Active CN108349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1131A JP6237748B2 (ja) 2015-11-11 2015-11-11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15-221131 2015-11-11
PCT/JP2016/082477 WO2017082125A1 (ja) 2015-11-11 2016-11-01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539A CN108349539A (zh) 2018-07-31
CN108349539B true CN108349539B (zh) 2020-08-21

Family

ID=58695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4343.1A Active CN108349539B (zh) 2015-11-11 2016-11-01 前副车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18643B2 (zh)
JP (1) JP6237748B2 (zh)
CN (1) CN108349539B (zh)
DE (1) DE112016005166T5 (zh)
WO (1) WO20170821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04465B4 (de) * 2015-04-04 2018-09-06 Audi Ag Zweispuriges Fahrzeug
JP6237747B2 (ja) * 2015-11-11 2017-11-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7351917B (zh) * 2017-07-21 2023-08-18 马瑞利汽车底盘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DE102017218276A1 (de) * 2017-10-12 2019-04-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chsträger eines Fahrzeugs mit einem Lagerteil für einen Querstabilisator
JP6624182B2 (ja) * 2017-11-16 2019-12-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950561B2 (ja) * 2018-02-15 2021-10-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WO2019163582A1 (ja) * 2018-02-20 2019-08-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7035825B2 (ja) * 2018-06-06 2022-03-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973328B2 (ja) * 2018-08-22 2021-11-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761012B2 (ja) * 2018-09-27 2020-09-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772230B2 (ja) * 2018-09-27 2020-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7025315B2 (ja) * 2018-09-27 2022-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DE102018009196B3 (de) * 2018-11-22 2019-11-21 Daimler Ag Vorbaustrukturanordnung für einen Kraftwagenrohbau
JP7274142B2 (ja) * 2019-03-29 2023-05-16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KR102660369B1 (ko) * 2019-04-11 2024-04-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전방 차체
JP7400238B2 (ja) * 2019-07-24 2023-12-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7298361B2 (ja) * 2019-07-24 2023-06-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7260500B2 (ja) * 2020-03-19 2023-04-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US11247726B2 (en) * 2020-03-25 2022-02-15 Volvo Car Corporation Sub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US11299210B2 (en) * 2020-05-29 2022-04-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tructural integration brace for front vehicle compartment
FR3118025B3 (fr) 2020-12-17 2022-12-09 Arc France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article creux en verre
CN112706668B (zh) * 2021-01-08 2022-06-21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
JP7397020B2 (ja) * 2021-03-15 2023-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9629A (en) * 1997-07-16 2000-08-29 Daimler Benz Aktiengesellschaft Subframe for motor vehicles
DE102006013548A1 (de) * 2006-03-24 2007-10-04 Audi Ag Als Fahrschemel ausgebildeter Hilfsrahmen für Kraftfahrzeuge sowie Fahrzeugkarosserie
CN201484493U (zh) * 2008-02-22 2010-05-26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汽车前轴的辅助车架
DE102009058400A1 (de) * 2009-12-15 2011-06-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CN104010922A (zh) * 2011-12-20 2014-08-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5325B2 (ja) * 2003-04-23 2008-12-10 三菱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車体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697005B2 (ja) * 2006-03-29 2011-06-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DE102007035510A1 (de) 2007-07-28 2009-01-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ilfsrahmen im Fahrwerksbereich eines zweispurigen Fahrzeugs
DE112008003307B4 (de) * 2007-12-07 2022-05-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odengruppenaufbau einer Autokarosserie
JP5982843B2 (ja) * 2012-02-06 2016-08-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DE102012204032A1 (de) 2012-03-14 2013-09-1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derradaufhängung an einem zweispurigen Fahrzeug
JP5958005B2 (ja) * 2012-03-26 2016-07-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49042B2 (ja) * 2012-03-28 2016-07-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DE102013013325A1 (de) * 2013-08-09 2015-02-12 Audi Ag Hilfsrahm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3016758A1 (de) * 2013-10-10 2015-04-16 Audi Ag Hilfsrahm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102951B2 (ja) * 2015-01-16 2017-03-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9629A (en) * 1997-07-16 2000-08-29 Daimler Benz Aktiengesellschaft Subframe for motor vehicles
DE102006013548A1 (de) * 2006-03-24 2007-10-04 Audi Ag Als Fahrschemel ausgebildeter Hilfsrahmen für Kraftfahrzeuge sowie Fahrzeugkarosserie
CN201484493U (zh) * 2008-02-22 2010-05-26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汽车前轴的辅助车架
DE102009058400A1 (de) * 2009-12-15 2011-06-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CN104010922A (zh) * 2011-12-20 2014-08-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18643B2 (en) 2018-11-06
WO2017082125A1 (ja) 2017-05-18
JP6237748B2 (ja) 2017-11-29
CN108349539A (zh) 2018-07-31
DE112016005166T5 (de) 2018-07-19
US20180257710A1 (en) 2018-09-13
JP2017087990A (ja) 2017-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39B (zh) 前副车架结构
CN108349537B (zh) 前副车架结构
JP5974475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10949515B (zh) 车体后部结构
CN108349538B (zh) 前副车架结构
CN110949512B (zh) 车体后部结构
US10953922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20130181485A1 (en) Rear-wheel drive,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modular subframe assembly and method
JP587067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870680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49043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49042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1095392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5949044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WO2020065864A1 (ja) 車体構造
CN110949514B (zh) 车体后部结构
KR101027922B1 (ko) 서스펜션 입력점부 차체 강성 구조
JP2020044998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07106345A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