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48218U -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48218U
CN220948218U CN202322497627.XU CN202322497627U CN220948218U CN 220948218 U CN220948218 U CN 220948218U CN 202322497627 U CN202322497627 U CN 202322497627U CN 220948218 U CN220948218 U CN 220948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floor
plate portion
vehicle body
side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76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银超
张春雨
刘向征
杨万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76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48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48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482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身后地板包括:两个后纵梁,两个后纵梁前后延伸且左右间隔布置;后地板横梁,后地板横梁左右延伸且两端分别与两个后纵梁相连;后地板,后地板连接在两个后纵梁之间且位于后地板横梁的前侧;备胎池,备胎池连接在两个后纵梁之间且位于后地板横梁的后侧,其中,两个后纵梁、后地板横梁、后地板和备胎池一体成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地板,可以减少生产所需的零件、模具及焊点数量,降低车身后地板的工艺复杂性,进而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的整体重量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速率和整体质量,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提高车辆的生产速度和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身后地板结构大多采用很多冲压零件进行焊接和装配成一个整体,其中,现有技术中车身后地板结构主要由后地板左右纵梁、后地板横梁焊接形成,再与后地板本体焊接形成后地板总成,这种连接方式结构复杂,且零件数量多,进而造成了焊接质量检测点过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车身后地板,所述车身后地板可以减少生产所需的零件、模具及焊点数量,降低车身后地板的工艺复杂性,进而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的整体重量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速率,减少车身后地板受力开裂的风险,提高车身后地板的整体质量,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提高车辆的生产速度和市场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后地板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车身后地板,包括:两个后纵梁,两个所述后纵梁前后延伸且左右间隔布置;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横梁左右延伸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相连;后地板,所述后地板连接在两个所述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的前侧;备胎池,所述备胎池连接在两个所述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的后侧,其中,两个所述后纵梁、所述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备胎池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地板,通过设置两个后纵梁、后地板横梁、后地板和备胎池一体成型,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的工艺复杂性,提高地板车身结构的生产便利性;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车身后地板所需的零件、模具及焊点数量,进而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的整体重量和生产成本,减少车身后地板受力开裂的风险,提高车身后地板的整体质量,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生产速度,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提高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后纵梁、所述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备胎池一体冲压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纵梁的板材厚度为1mm-1.5mm;所述后地板、所述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备胎池中的至少一个的板材厚度为0.6mm-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纵梁包括内侧板部、外侧板部和底板部,所述内侧板部和所述外侧板部竖向设置且前后延伸,所述内侧板部与所述外侧板部左右间隔排布,所述底板部水平设置且连接在所述内侧板部的下端与所述外侧板部的下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底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内侧板部的上端沿或所述外侧板部的上端沿之间的间距为150mm-17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身后地板还包括:多个加强板,多个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纵梁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于所述后纵梁的后端,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上侧且连接在所述内侧板部与所述外侧板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底板部的上侧且连接在所述内侧板部与所述外侧板部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前后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后纵梁的前端,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后端延伸至所述后地板横梁的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地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的内侧板部相连,多个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内侧板部在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后地板横梁与所述内侧板部相连的端部左右正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身后地板还包括:后减震塔座支架,所述后减震塔座支架与所述后纵梁相连,所述后减震塔座支架包括: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水平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下侧并与所述底板部固定,所述第二支板上形成有减震塔座安装部,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相连且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支板位于所述外侧板部的外侧并与所述外侧板部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后地板横梁搭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车身后地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车身后地板,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的再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的另一角度的局部示意图;
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的再一角度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身后地板;
10、后纵梁;11、内侧板部;12、外侧板部;13、底板部;
20、后地板横梁;
30、后地板;
40、备胎池;
50、加强板;51、第一加强板;52、第二加强板;53、第三加强板;
60、后减震塔座支架;62、第二支板;61、第一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100,包括:两个后纵梁10、后地板横梁20、后地板30和备胎池40,两个后纵梁10前后延伸且左右间隔布置;后地板横梁20左右延伸且两端分别与两个后纵梁10相连;后地板30连接在两个后纵梁10之间且位于后地板横梁20的前侧;备胎池40连接在两个后纵梁10之间且位于后地板横梁20的后侧,其中,两个后纵梁10、后地板横梁20、后地板30和备胎池40一体成型。
具体地,后纵梁10是可以用于承托后备箱及后部安装件的重要部件;后地板横梁20可以用来保证车架的扭转刚度和承受纵向载荷,还可以支撑汽车上的主要部件;后地板30是乘客舱后部及往后的地板部分,可以用于安装后排座椅;备胎池40主要用于放置备胎。
其中,两个后纵梁10、后地板横梁20、后地板30和备胎池40一体成型,可以减少后纵梁10、后地板横梁20、后地板30和备胎池40之间的连接步骤,进而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100的工艺复杂性,提高地板车身结构的生产便利性;同时,还可以减少模具数量,减少开模成本和周期;另外还可以减少上述部件之间连接所需的零件及焊点数量,进而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100的整体重量和生产成本,减少车身后地板100受力开裂的风险,提高车身后地板100的整体质量,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生产速度,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提高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100,通过设置两个后纵梁10、后地板横梁20、后地板30和备胎池40一体成型,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100的工艺复杂性,提高地板车身结构的生产便利性;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车身后地板100所需的零件、模具及焊点数量,进而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100的整体重量和生产成本,减少车身后地板100受力开裂的风险,提高车身后地板100的整体质量,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生产速度,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提高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后纵梁10、后地板横梁20、后地板30和备胎池40一体冲压成型。其中,冲压成型是指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的加工成型方法。冲压成型工艺简单,制作方便,可以降低材料消耗,进而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100的制造成本;同时,冲压件重量轻,刚度好,在保证车身后地板100的强度的同时,降低车身后地板100的整体重量,进而可以降低车辆的载荷。进一步地,冲压件根据模具进行冲压,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较好的互换性,不需要进一步机械加工即可满足一般的装配和使用要求;另外,冲压件在冲压过程中,由于材料的表面不受破坏,故有较好的表面质量,外观光滑美观,这为安装、焊接等工艺提供了方便条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后纵梁10的板材厚度为1mm-1.5mm。例如,后纵梁10的板材厚度可以为1mm、1.1mm、1.2mm、1.3mm、1.4mm或者1.5mm。其中,后纵梁10为承托后备箱及后部安装件的重要部件,需要较高的强度,从而设置后纵梁10的板材厚度为1mm-1.5mm,可以保证后纵梁1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保证车身后地板100的整体性能。另外,后纵梁10的板材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后地板30、后地板横梁20和备胎池40中的至少一个的板材厚度为0.6mm-1mm。其中,后地板30、后地板横梁20和备胎池40可以根据其自身性能需求选用板材厚度,使其板材厚度在满足自身性能需求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整体成本和重量,进而可以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和载荷,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后地板30、后地板横梁20和备胎池40中的至少一个的板材厚度可以为0.6mm、0.7mm、0.8mm、0.9mm或者1mm。
进一步地,后纵梁10与后地板30、后地板横梁20和备胎池40的板材厚度不同,且两个后纵梁10、后地板横梁20、后地板30和备胎池40一体成型,进而车身后地板100可以基于性能要求选取可变料厚钣金进行冲压一体成型,这样可以增加车身后地板100的灵活性,使其满足多种车型架构,进而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后纵梁10包括内侧板部11、外侧板部12和底板部13,内侧板部11和外侧板部12竖向设置且前后延伸,内侧板部11与外侧板部12左右间隔排布,底板部13水平设置且连接在内侧板部11的下端与外侧板部12的下端之间。具体地,后纵梁10前后延伸,后纵梁10形成为上侧开口的凹槽,后纵梁10的截面形成为“U”形,这样,有利于后纵梁10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同时,后纵梁10形成的空腔可以用于传递并吸收振动能量,从而可以提升整车NVH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上下方向上,底板部13的上表面与内侧板部11的上端沿或外侧板部12的上端沿之间的间距为150mm-170mm。也就是说,在上下方向上,后纵梁10内部凹槽的深度范围为[150mm,170mm],这样,可以降低纵梁成型产生裂纹的可能性,保证车身后地板100的生产安全性。
例如,在上下方向上,底板部13的上表面与内侧板部11的上端沿或外侧板部12的上端沿之间的间距可以为150mm、160mm或者17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车身后地板100还包括:多个加强板50,多个加强板50与后纵梁10固定相连。例如,加强板50可以有两个、三个及以上,多个加强板50与后纵梁10固定连接,可以增加后纵梁10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提高车身后地板100的整体性能。
可选的,加强板50与车身后地板100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接等连接形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多个加强板50包括第一加强板51,第一加强板51设于后纵梁10的后端,第一加强板51设置于底板部13的上侧且连接在内侧板部11与外侧板部12之间。这样,第一加强板51可以增加后纵梁10左右方向上的支撑强度,可以有效降低后纵梁10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失稳的问题。
例如图1-图2所示,第一加强板51设于后纵梁10的凹槽内,第一加强板51分别与底板部13、内侧板部11和外侧板部12相连接,这样可以增加第一加强板51与后纵梁10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加强板51对后纵梁10的支撑强度,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后纵梁10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多个加强板50包括第二加强板52,第二加强板52连接在底板部13的上侧且连接在内侧板部11与外侧板部12之间,第二加强板52前后延伸,第二加强板52的前端延伸至后纵梁10的前端,第二加强板52的后端延伸至后地板横梁20的后侧。这样,可以增加后纵梁10的前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支撑强度,进而可以有效降低后纵梁10前部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失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后纵梁10与后副车架安装点的整体性能,增加后纵梁10与后副车架连接位置的局部刚度,进而可以提高后副车架与后纵梁10之间的装配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后纵梁10的承受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例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板51和第二加强板5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分段对后纵梁10进行支撑,这样在保证车身后地板100的结构强度同时,还可以降低车身后地板100的生产难度,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位置的强度需求选用不同结构的加强板50,进而增加车身后地板100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使其可以满足多种车型架构,从而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后地板横梁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后纵梁10的内侧板部11相连,多个加强板50包括第三加强板53,第三加强板53设置在内侧板部11在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表面,且第三加强板53与后地板横梁20和内侧板部11相连的端部左右正对。这样,可以增加内侧板部11的连贯性,进而可以增加内侧板部11的传力效果和支撑强度,从而可以保证后纵梁10较优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车身后地板100还包括:后减震塔座支架60,后减震塔座支架60与后纵梁10相连,后减震塔座支架60包括:第二支板62,第二支板62水平设置在底板部13的下侧并与底板部13固定,第二支板62上形成有减震塔座安装部;第一支板61,第一支板61与第二支板62相连且向上延伸,第一支板61位于外侧板部12的外侧并与外侧板部12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
具体地,后减震塔座支架60与后减震器相连,可以承受路面的冲击,后减震塔座支架60与后纵梁10相连,可以将经后减震器作用后的力通过后减震塔座支架60传递至后纵梁10上,进而可以减少后减震塔座支架60处的受力,提高后减震塔座支架60的动刚度,提高减震器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第二支板62与第一支板61相连形成为L形,第二支板62与第一支板61分别与后纵梁10的底板部13和外侧板部12相连,这样,可以增加后减震塔座支架60与后纵梁10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提高力的分散性,进一步减少后减震塔座支架60处的受力,提高后减震塔座支架60的动刚度,提高减震器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二支板62的背离第一支板61的一端延伸至与后地板横梁20搭接相连。因此,传递至后减震塔座支架60的力可以沿两个方向继续传递,其中一个传递路径为:沿第二支板62向后地板横梁20传递,另一个传递路径为:沿第一支板61向后纵梁10传递,进而可以将受力分散至整个车身后地板100上,大大提高后减震塔座支架60的动刚度,提升整车NVH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地板100,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后纵梁,两个所述后纵梁前后延伸且左右间隔布置;
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横梁左右延伸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相连;
后地板,所述后地板连接在两个所述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的前侧;
备胎池,所述备胎池连接在两个所述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的后侧,
其中,两个所述后纵梁、所述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备胎池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后纵梁、所述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备胎池一体冲压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的板材厚度为1mm-1.5mm;所述后地板、所述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备胎池中的至少一个的板材厚度为0.6mm-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包括内侧板部、外侧板部和底板部,所述内侧板部和所述外侧板部竖向设置且前后延伸,所述内侧板部与所述外侧板部左右间隔排布,所述底板部水平设置且连接在所述内侧板部的下端与所述外侧板部的下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底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内侧板部的上端沿或所述外侧板部的上端沿之间的间距为150mm-170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加强板,多个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纵梁固定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于所述后纵梁的后端,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上侧且连接在所述内侧板部与所述外侧板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底板部的上侧且连接在所述内侧板部与所述外侧板部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前后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后纵梁的前端,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后端延伸至所述后地板横梁的后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的内侧板部相连,
多个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内侧板部在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内侧板部相连的端部左右正对。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减震塔座支架,所述后减震塔座支架与所述后纵梁相连,所述后减震塔座支架包括:
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水平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下侧并与所述底板部固定,所述第二支板上形成有减震塔座安装部,
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相连且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支板位于所述外侧板部的外侧并与所述外侧板部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后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后地板横梁搭接相连。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地板。
CN202322497627.XU 2023-09-13 2023-09-13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20948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7627.XU CN220948218U (zh) 2023-09-13 2023-09-13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7627.XU CN220948218U (zh) 2023-09-13 2023-09-13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48218U true CN220948218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26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7627.XU Active CN220948218U (zh) 2023-09-13 2023-09-13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482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7140B (zh) 汽车车架
JPH11208508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10203284B (zh) 一种空心铸铝与铝型材焊接的副车架
CN214564778U (zh) 一种前排座椅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01833975U (zh) 汽车蓄电池支架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20948218U (zh)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7104352A (zh) 车身后地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793364U (zh) 一种汽车后座椅安装横梁
CN104787124A (zh) 一种轿车备胎盆支撑板及后地板梁架总成
CN102328691B (zh) 一种车架
CN217864347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729466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碰撞吸能铝合金副车架
CN220826530U (zh) 一种轻量化前下防护总成
CN110015343A (zh)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
CN219728347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8877390U (zh) 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19406624U (zh) 一种车身的前端框架
CN210592150U (zh) 一种氢能汽车的侧围板结构
CN219007935U (zh) 一种商用车用车架铸铝元宝梁支座
CN219948349U (zh) 车身组件及车辆
CN217705967U (zh) 一种微型汽车的悬架平台
CN218616870U (zh) 一种重型汽车车架用管状横梁
CN204845603U (zh) 汽车前座椅横梁及汽车
CN213921247U (zh) 一种铝型材中地板横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