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34676U -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4676U
CN216034676U CN202122409270.6U CN202122409270U CN216034676U CN 216034676 U CN216034676 U CN 216034676U CN 202122409270 U CN202122409270 U CN 202122409270U CN 216034676 U CN216034676 U CN 2160346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ounting
shock absorber
cross arm
stabilizer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92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西姗
全毅
闫军飞
赵彦利
刘腾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92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346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46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46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所述前舱结构包括:减震器安装板,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包括:安装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立板上端的安装水平板,所述安装立板和所述安装水平板限定出适于容纳减震器的安装空间;减震器加强板,所述减震器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减震器安装板的外侧且包括:加强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加强立板上端的加强水平板,所述加强立板与所述安装立板搭接固定,所述加强水平板与所述安装水平板的至少部分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根据本申请的前舱结构提升了减震器的安装稳定性,减震器可以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减震器安装板上。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也更加凸显,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一大途径。同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国策。其中,纯电动汽车作为最环保的车型之一,得到大多数国家的青睐,世界范围内的各大主机厂也都在大力研发纯电动汽车技术。
各国均把汽车的车身的动刚度作为汽车舒适性能评价指标之一。而在前部中减震器处结构的动刚度和耐久指标就显得尤为关键。减震器处的动刚度不足会导致路噪严重、耐久不足会导致异响及安全等问题,进而直接导致汽车品牌的口碑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该前舱结构提升了减震器的安装稳定性,减震器可以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减震器安装板上。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前舱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包括:减震器安装板,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包括:安装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立板上端的安装水平板,所述安装立板和所述安装水平板限定出适于容纳减震器的安装空间;减震器加强板,所述减震器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减震器安装板的外侧且包括:加强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加强立板上端的加强水平板,所述加强立板与所述安装立板搭接固定,所述加强水平板与所述安装水平板的至少部分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
根据本申请的前舱结构,由于加强水平板与安装水平板的部分间隔开形成了第一空腔,因此提升了减震器的安装稳定性,减震器安装板与减震器加强板形成的减震器安装总成整体的强度得到了提升,减震器可以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减震器安装板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水平板包括:和凸起部,所述本体部的中间区域设置有适于避让所述减震器的避让孔,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避让孔的边沿且朝向上方凸起;所述加强水平板包括: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板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外侧的第二板部;其中所述第一板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凸起部正对,所述第二板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本体部正对,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板部搭接固定,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二板部间隔开以形成所述第一空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的距离在远离所述凸起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空腔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空腔沿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周向间隔开。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舱结构还包括:轮罩立板,所述轮罩立板与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和/或所述减震器加强板固定连接;横臂前安装板和横臂后安装板,所述横臂前安装板和所述横臂后安装板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所述横臂前安装板和所述横臂后安装板均与所述轮罩立板固定连接;横臂支撑板,所述横臂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轮罩立板上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横臂前安装板和所述横臂后安装板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横臂支撑板包括:横臂前支撑板和横臂后支撑板,所述横臂前支撑板的前端与所述横臂前安装板相连,所述横臂后支撑板的后端与所述横臂后安装板相连,所述横臂前支撑板的后端与所述横臂后支撑板的后端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舱结构还包括:前立柱和后立柱,所述前立柱的至少部分和所述横臂前安装板彼此正对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轮罩立板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后立柱的至少部分和所述横臂后安装板彼此正对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轮罩立板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立柱包括:前立柱上段部和前立柱下段部,所述前立柱上段部与所述轮罩立板搭接固定且与所述横臂前安装板正对,所述前立柱下段部与对应的前舱纵梁相连;所述后立柱包括:后立柱上段部和后立柱下段部,所述后立柱上段部与所述轮罩立板搭接固定且与所述横臂后安装板正对,所述后立柱下段部与对应的前舱纵梁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舱结构还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的所述前舱纵梁和右侧的所述前舱纵梁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舱结构还包括: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减震器加强板固定连接;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所述左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左端相连,所述左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前围板相连,所述右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右端相连,所述右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所述左连接杆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右连接杆的所述另一端紧邻。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稳定杆总成包括:稳定杆本体;稳定杆第一安装板和稳定杆第二安装板,所述稳定杆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稳定杆第二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稳定杆本体在长度方向上的同侧一端且与所述减震器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第一加强板、所述稳定杆第二加强板和所述减震器加强板之间围成第二空腔。
根据本申请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前舱结构,由于根据本申请的车辆设置有上述的前舱结构,因此该车辆的前舱的减震器安装更加稳定,提高了车身前舱的抗弯能力和Y向抵抗力。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减震器安装板和减震器加强板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减震器安装板和减震器加强板的仰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减震器安装板和减震器加强板的一个方向的仰视图(拆下减震器);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减震器安装板和减震器加强板的另一个方向的仰视图(拆下减震器);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稳定杆总成与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配合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稳定杆总成与减震器加强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前舱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舱结构100,
减震器安装板110,安装立板111,安装水平板112,本体部112a,凸起部112b,
减震器加强板120,加强立板121,加强水平板122,第一空腔101,
轮罩立板130,
横臂前安装板141,横臂后安装板142,
副车架150,
横臂支撑板160,横臂前支撑板161,横臂后支撑板162,
前立柱171,前立柱上段部171a,前立柱下段部171b,后立柱172,后立柱上段部172a,后立柱下段部172b,
前舱纵梁180,
稳定杆总成191,稳定杆本体191a,稳定杆第一安装板191b,稳定杆第二安装板191c,左连接杆192,右连接杆193,第二空腔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100。
根据本申请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100包括:减震器安装板110和减震器加强板120。
减震器安装板110用于固定安装减震器,减震器安装板110包括:安装立板111以及设置在安装立板111上端的安装水平板112,安装立板111沿上下方向延伸,安装水平板112沿水平方向延伸,安装立板111和安装水平板112限定出安装空间,在减震器固定在减震器安装板110上时,减震器收容在安装空间内。
减震器加强板120设置在减震器安装板110的外侧,减震器加强板120可以包覆减震器安装板110,减震器加强板120包括:加强立板121以及设置在加强立板121上端的加强水平板122,加强立板121与安装立板111搭接固定,加强水平板122与安装水平板112的至少部分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101。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加强水平板122的内周与安装水平板112的内周搭接固定,加强水平板122的外周与安装水平板112的外周搭接固定,加强水平板122的中间区域与安装水平板112的中间区域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101。
由于加强水平板122与安装水平板112的中间部分间隔开形成了第一空腔101,因此加强水平板122与安装水平板112之间不再全部贴合在一起,安装水平板112的中间部分支撑在加强水平板122的内周和外周之间,反过来加强水平板122的中间部分也支撑在安装水平板112的内周和外周,相较于仅仅是简单贴合在一起的强水平板122与安装水平板112,本申请的加强水平板122与安装水平板112之间设置空腔结构能够具有更高的强度。因此提升了减震器的安装稳定性,减震器安装板110与减震器加强板120形成的总成整体的强度得到了提升,减震器可以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减震器安装板110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前舱结构100,由于加强水平板122与安装水平板112的中间部分间隔开形成了第一空腔101,因此提升了减震器的安装稳定性,减震器安装板110与减震器加强板120形成的减震器安装总成整体的强度得到了提升,减震器可以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减震器安装板110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水平板112包括:本体部112a和凸起部112b,本体部112a的中间区域设置有适于避让减震器的避让孔,凸起部112b设置在避让孔的边沿且朝向上方凸起;加强水平板122包括: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板部和设置在第一板部外侧的第二板部,第一板部在上下方向上与凸起部112b正对,第二板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本体部112a正对,凸起部112b与第一板部搭接固定,本体部112a与第二板部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101。
进一步地,本体部112a与加强水平板122的第二板部之间的距离在远离凸起部112b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也就是说,第一空腔10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在远离凸起部112b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此第一空腔101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的截面的形状可以构造为三角形的形状,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于安装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板110和减震器加强板120构成的减震器安装总成的结构性能,提升了减震器安装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第一空腔101构造为多个,多个第一空腔101沿减震器加强板120的周向间隔开。由此,更进一步地提升了用于安装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板110和减震器加强板120构成的减震器安装总成的结构性能,提升了减震器安装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前舱结构100还包括轮罩立板130、横臂前安装板141、横臂后安装板142和横臂支撑板160。
轮罩立板13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轮罩立板130可以构造为轮罩的一部分,轮罩立板130与减震器安装板110和/或减震器加强板120固定连接。
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在前后方向间隔开,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均与轮罩立板130固定连接,横臂支撑板160设置在轮罩立板130上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相连。
因此,用于安装横臂的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可以在前后方向上相连,大大提升了前后方向上的动刚度。可以理解的是,横臂支撑板160在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搭接固定,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横臂支撑板160包括:横臂前支撑板161和横臂后支撑板162,横臂前支撑板161的前端与横臂前安装板141相连,横臂后支撑板162的后端与横臂后安装板142相连,横臂前支撑板161的后端与横臂后支撑板162的前端相连。也就是说,横臂支撑板160并非是一个一体成型的板,而是由横臂前支撑板161和横臂后支撑板162固定连接后共同形成,横臂前支撑板161的后端和横臂后支撑板162的前端之间可以搭接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前舱结构100还包括:前立柱171和后立柱172,前立柱171的至少部分和横臂前安装板141彼此正对且分别设置在轮罩立板130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也就是说,前立柱171的至少部分和横臂前安装板141在轮罩立板13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正对。
后立柱172的至少部分和横臂后安装板142彼此正对且分别设置在轮罩立板130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也就是说,后立柱172的至少部分和横臂后安装板142在轮罩立板13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正对。
由此,双立柱结构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减震器的耐用性能,同时也提升了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前立柱171包括依次相连的前立柱上段部171a和前立柱下段部171b,前立柱上段部171a和轮罩立板130搭接固定且与横臂前安装板141正对,前立柱下段部171b与对应的前舱纵梁180相连;后立柱172包括:后立柱上段部172a和后立柱下段部172b,后立柱上段部172a与轮罩立板130搭接固定且与横臂后安装板142正对,后立柱下段部172b与对应的前舱纵梁180相连。
当前立柱171和后立柱172设置在车辆的左侧时,则前立柱下段部171b和后立柱下段部172b与左侧的前舱纵梁相连,当前立柱171和后立柱172设置在车辆的右侧时,则前立柱下段部171b和后立柱下段部172b与右侧的前舱纵梁相连。
更进一步地,前舱结构100还包括副车架150,副车架150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的前舱纵梁180和右侧的前舱纵梁180相连。由此,副车架150可以将左侧的前立柱171和后立柱172与右侧的前立柱171和后立柱172连接在一起,提升了车身的抗弯能力和Y向抵抗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前舱结构100还包括稳定杆总成191、左连接杆192和右连接杆193。
稳定杆总成19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的减震器加强板120固定连接和右侧的减震器加强板120固定连接。由此,稳定杆总成191、左侧的减震器安装总成、左侧的前立柱171和后立柱172、左纵梁、副车架150、右侧的前立柱171和后立柱172以及右侧的减震器安装总成一起围成了闭环结构,由此环状结构利用副车架150的结构,有效的提高了车身前舱的抗弯能力和Y向抵抗力。
左连接杆192的一端与稳定杆总成191的左端相连,左连接杆192的另一端与前围板相连,右连接杆193的一端与稳定杆总成191的右端相连,右连接杆193的另一端与前围板相连,左连接杆192的所述另一端和右连接杆193的所述另一端紧邻。
由此,稳定杆总成191、左连接杆192和右连接杆193形成了三角形的支撑结构,通过三角形的支撑结构可以使得左右两侧的减震器安装总成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强度更高、结构更加稳固,进一步提升减震器安装稳定性、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的动刚度。
进一步地,稳定杆总成191包括稳定杆本体191a、稳定杆第一安装板191b和稳定杆第二安装板191c。(在专利的描述中可以把第二安装板191c当成是稳定杆总成的一部分)
稳定杆第一安装板191b和稳定杆第二安装板191c分别设置在稳定杆本体191a在长度方向上的同侧一端且与减震器加强板120固定连接,稳定杆第一安装板191b、稳定杆第二安装板191c和减震器加强板120之间围成第二空腔102。
具体地,稳定杆第一安装板191b连接在稳定杆本体191a的上侧面和减震器加强板120之间,稳定杆第一安装板191b的一端可以搭接固定在稳定杆本体191a的上侧面上,稳定杆第一安装板191b的另一端可以朝向上方延伸并搭接固定在减震器加强板120上;
稳定杆第二安装板191c连接在稳定杆本体191a的下侧面和减震器加强板120之间,稳定杆第二安装板191c的一端可以固定在稳定杆本体191a的下侧面上,稳定杆第二安装板191c的另一端可以向下延伸并搭接固定在减震器加强板120上。
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横臂前安装板141和横臂后安装板142的结构强度。
下面简单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前舱结构100,由于根据本申请的车辆设置有上述的前舱结构100,因此该车辆的前舱的减震器安装更加稳定,提高了车身前舱的抗弯能力和Y向抵抗力。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震器安装板,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包括:安装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立板上端的安装水平板,所述安装立板和所述安装水平板限定出适于容纳减震器的安装空间;
减震器加强板,所述减震器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减震器安装板的外侧且包括:加强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加强立板上端的加强水平板,所述加强立板与所述安装立板搭接固定,所述加强水平板与所述安装水平板的至少部分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水平板包括:本体部和凸起部,所述本体部的中间区域设置有适于避让所述减震器的避让孔,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避让孔的边沿且朝向上方凸起;
所述加强水平板包括: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板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外侧的第二板部;其中
所述第一板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凸起部正对,所述第二板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本体部正对,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板部搭接固定,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二板部间隔开以形成所述第一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的距离在远离所述凸起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空腔沿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周向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轮罩立板,所述轮罩立板与所述减震器安装板和/或所述减震器加强板固定连接;
横臂前安装板和横臂后安装板,所述横臂前安装板和所述横臂后安装板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所述横臂前安装板和所述横臂后安装板均与所述轮罩立板固定连接;
横臂支撑板,所述横臂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轮罩立板上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横臂前安装板和所述横臂后安装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臂支撑板包括:横臂前支撑板和横臂后支撑板,所述横臂前支撑板的前端与所述横臂前安装板相连,所述横臂后支撑板的后端与所述横臂后安装板相连,所述横臂前支撑板的后端与所述横臂后支撑板的后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立柱和后立柱,所述前立柱的至少部分和所述横臂前安装板彼此正对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轮罩立板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后立柱的至少部分和所述横臂后安装板彼此正对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轮罩立板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包括:前立柱上段部和前立柱下段部,所述前立柱上段部与所述轮罩立板搭接固定且与所述横臂前安装板正对,所述前立柱下段部与对应的前舱纵梁相连;
所述后立柱包括:后立柱上段部和后立柱下段部,所述后立柱上段部与所述轮罩立板搭接固定且与所述横臂后安装板正对,所述后立柱下段部与对应的前舱纵梁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的所述前舱纵梁和右侧的所述前舱纵梁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减震器加强板固定连接;
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所述左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左端相连,所述左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前围板相连,所述右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右端相连,所述右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所述左连接杆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右连接杆的所述另一端紧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总成包括:
稳定杆本体;
稳定杆第一安装板和稳定杆第二安装板,所述稳定杆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稳定杆第二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稳定杆本体在长度方向上的同侧一端且与所述减震器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第一加强板、所述稳定杆第二加强板和所述减震器加强板之间围成第二空腔。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舱结构。
CN202122409270.6U 2021-09-30 2021-09-30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60346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9270.6U CN216034676U (zh) 2021-09-30 2021-09-30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9270.6U CN216034676U (zh) 2021-09-30 2021-09-30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4676U true CN216034676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08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9270.6U Active CN216034676U (zh) 2021-09-30 2021-09-30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346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28219B (zh) 前车身结构
KR102660344B1 (ko) 차량의 차체 전방 구조체
KR100980714B1 (ko) 차량용 휠하우스 기구
CN212637677U (zh) 前车体机舱结构
KR102660343B1 (ko) 차량의 차체 전방 구조체
KR102322265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프레임
JP5754339B2 (ja) ストラット型サスペンション取り付け構造
CN216034676U (zh)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CN21850598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5944253U (zh) 一种新型轻量化重型汽车驾驶室顶盖总成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11244112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KR20110058181A (ko) 차량 엔진룸 대쉬 패널의 보강구조
CN214451356U (zh) 加强支架及车体
CN115476932A (zh) 用于悬架安装的车体结构
WO2019198751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496727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2109810A (zh) 车身后部结构
KR101027922B1 (ko) 서스펜션 입력점부 차체 강성 구조
KR102359713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
KR102429001B1 (ko)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보강유닛
CN215904598U (zh)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CN215244213U (zh) 减振器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554016U (zh) 减震器安装组件以及车辆
CN220535770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18

Address after: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after: BYD Co.,Ltd.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BYD Road,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3009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