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51356U - 加强支架及车体 - Google Patents
加强支架及车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51356U CN214451356U CN202022587458.5U CN202022587458U CN214451356U CN 214451356 U CN214451356 U CN 214451356U CN 202022587458 U CN202022587458 U CN 202022587458U CN 214451356 U CN214451356 U CN 2144513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rtical beam
- reinforcing
- fixed
- cross beam
- ver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包括固定于底板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固定于车轮罩的座椅锁钩件、固定于所述底板和/或所述车轮罩并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座椅锁钩件的第一竖梁、及固定于所述底板和/或所述车轮罩并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座椅锁钩件的第二横梁,通过所述加强支架,提高了用来安装减震器的所述车轮罩的刚度,避免因车轮罩刚度弱而导致振动放大引起的减震器异响,提高了乘车舒适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强支架及车体。
背景技术
减震器主要用于缓冲因地面对车辆冲击而造成对驾乘者的冲击振动,以改善驾乘人员舒适性的汽车配件。基本上每辆车均设置有减震器,通常固定于下车身车轮罩的外侧,而车轮罩的刚度不能满足减震器的要求,无法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增强车轮罩刚度的加强支架及防震效果佳的车体。
一种加强支架,安装于车体内,所述车体包括下车身件及减震器,所述下车身件包括底板及位于所述底板两侧的车轮罩,所述减震器安装于所述车轮罩的外侧,所述加强支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竖梁、第二竖梁及座椅锁钩件,所述第一横梁及所述第二横梁间隔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座椅锁钩件固定于所述车轮罩的内侧,所述第一竖梁固定于所述车轮罩和/或所述底板上并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所述第二竖梁固定于所述车轮罩和/或所述底板上并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梁及所述第二竖梁直接固定于所述车轮罩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支架包括容置区,所述容置区由所述第一竖梁、所述第二竖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合围而成,用以安装所述减震器的安装部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置区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梁和所述第二竖梁,或所述加强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支架还包括容置区,所述容置区由所述第一竖梁、所述第二竖梁、所述座椅锁钩件和所述加强梁合围而成,用以安装所述减震器的安装部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置区内。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置区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梁与所述第二竖梁相对倾斜,且所述第一竖梁与所述第二竖梁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座椅锁钩件向所述第一横梁或第二横梁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支架包括两组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竖梁、所述第二竖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所述第一竖梁、所述第二竖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连接形成封闭的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支架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或所述加强梁连接所述第一竖梁和所述第二竖梁。
一种车体,包括下车身件及减震器,所述下车身件包括车轮罩,所述减震器安装于所述车轮罩的外侧,所述车体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下车身件的内侧的加强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强支架有利于增强用来安装减震器的车轮罩的刚度,避免因车轮罩刚度弱而导致振动放大引起的减震器异响,提高了乘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体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车体未安装加强梁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车体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包括下车身件100、安装于所述下车身件100外侧的减震器200、及安装于所述下车身件100内侧的加强支架300。
所述下车身件100包括底板10及位于所述底板10两侧的车轮罩20。所述车轮罩20具有用以安装所述减震器200的安装部22,所述减震器200通过所述安装部22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的外侧。
请同时参考图2,所述加强支架300包括第一横梁30、第二横梁40、座椅锁钩件50、第一竖梁60及第二竖梁70。所述第一横梁30及所述第二横梁40间隔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座椅锁钩件50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上,所述第一竖梁60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和/或所述底板10上并连接所述第一横梁30及所述座椅锁钩件50,所述第二竖梁70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和/或所述底板上并连接所述第二横梁40及所述座椅锁钩件5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竖梁60与所述第二竖梁70相对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竖梁60与所述第二竖梁70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座椅锁钩件50向所述第一横梁30或所述第二横梁40方向逐渐增大,即所述第一竖梁60与第二竖梁70之间的距离越靠近所述底板10越大,如此有利于提供稳固的支撑。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竖梁60与所述第二竖梁70也可以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横梁30、所述第二横梁40、所述第一竖梁60与所述第一竖梁70可以采用开口梁或闭口梁。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竖梁60通过所述第一横梁30固定于所述底板10上、通过所述座椅锁钩件50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上;所述第二竖梁70通过所述第二横梁40固定于所述底板10上、通过所述座椅锁钩件50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上。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竖梁60和所述第二竖梁70直接固定于所述底板10和所述车轮罩20上,而所述第一横梁30通过所述第一竖梁60固定于所述底板10上,所述第二横梁40通过所述第二竖梁70固定于所述底板10上,所述座椅锁钩件50通过所述第一横梁60与所述第二竖梁70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上。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对所述第一横梁30、所述第二横梁40、所述第一竖梁60、所述第二竖梁70、及所述座椅锁钩件50的固定顺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将上述几个部件固定于所述下车身件100内即可。此外,上述几个部件可以通过螺栓锁固的方式固定,也可以通过铆接或焊接的方式等常规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在此也不做限定。
所述加强支架300固定于所述下车身件100内,所述座椅锁钩件50、所述第一竖梁60及第二竖梁70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轮罩20上,提高了车轮罩20的刚度,避免因刚度过弱导致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上的减震器200产生异响,提高了舒适性。
所述加强支架300还包括容置区90,所述容置区90由所述座椅锁钩件50、所述第一竖梁60及所述第二竖梁70合围而成,所述安装部22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置区90内。将用来安装所述减震器200的安装部22的投影设置于所述容置区90内,是因为由于所述第一竖梁60、所述第二竖梁70及所述座椅锁钩件50的支撑使得该区域刚度最佳,所述减震器200安装于此区域内,能够尽可能的降低因车轮罩20刚度弱而导致的振动放大从而产生所述减震器200异响的问题,提高车内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支架300包括两组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竖梁60、第二竖梁70及座椅锁钩件50,所述第一横梁30、第一竖梁60、座椅锁钩件50、第二竖梁70及第二横梁40固定并围成封闭的框架结构,提高了所述容置区90的稳定性,也起到了提高所述车轮罩20刚度的作用。
所述加强支架300还可以包括加强梁80,所述加强梁80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竖梁60与所述第二竖梁70上,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横梁30与所述第二横梁4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竖梁60和所述第二竖梁70上,还可以直接固定于所述车轮罩20上。所述座椅锁钩件50、第一竖梁60、第二竖梁70及加强梁80共同构成所述容置区90。通过所述加强梁80能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竖梁60与所述第二竖梁70的位置,保证其结构刚度,提高所述轮罩20的刚度。所述加强梁80可以采用开口梁或闭口梁。
作为一种更优的方案,所述减震器200的投影可位于所述容置区90内,如此,能进一步减小所述轮罩20因变形对减震器200的影响,避免异响,提高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轮罩20内侧固定所述第一竖梁60、第二竖梁70及座椅锁钩件50,并使得所述座椅锁钩件50与所述第一竖梁60及所述第二竖梁70固定连接,从而形成所述容置区90来提高所述车轮罩20的刚度,同时使得用来安装所述减震器200的所述安装部22位于所述容置区90内,从而避免因所述轮罩20刚度弱而导致振动放大而引起的所述减震器200异响问题,提高了乘车舒适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加强支架,安装于车体内,所述车体包括下车身件及减震器,所述下车身件包括底板及位于所述底板两侧的车轮罩,所述减震器安装于所述车轮罩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竖梁、第二竖梁及座椅锁钩件,所述第一横梁及所述第二横梁间隔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座椅锁钩件固定于所述车轮罩的内侧,所述第一竖梁固定于所述车轮罩和/或所述底板上并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所述第二竖梁固定于所述车轮罩和/或所述底板上并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梁及所述第二竖梁直接固定于所述车轮罩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包括容置区,所述容置区由所述第一竖梁、所述第二竖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合围而成,用以安装所述减震器的安装部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置区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梁和所述第二竖梁,或所述加强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还包括容置区,所述容置区由所述第一竖梁、所述第二竖梁、所述座椅锁钩件和所述加强梁合围而成,用以安装所述减震器的安装部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置区内。
6.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置区内。
7.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梁与所述第二竖梁相对倾斜,且所述第一竖梁与所述第二竖梁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座椅锁钩件向所述第一横梁或第二横梁方向逐渐增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包括两组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竖梁、所述第二竖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所述第一竖梁、所述第二竖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座椅锁钩件连接形成封闭的框架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或所述加强梁连接所述第一竖梁和所述第二竖梁。
10.一种车体,包括下车身件及减震器,所述下车身件包括车轮罩,所述减震器安装于所述车轮罩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固定于所述下车身件的内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87458.5U CN214451356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加强支架及车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87458.5U CN214451356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加强支架及车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51356U true CN214451356U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8182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87458.5U Active CN214451356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加强支架及车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51356U (zh) |
-
2020
- 2020-11-10 CN CN202022587458.5U patent/CN2144513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28219B (zh) | 前车身结构 | |
JP5949382B2 (ja) | 車両後部構造 | |
US9731766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5176460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
US10717469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 |
US8210582B2 (en) | Arrangement for reinforcing a motor vehicle bumper | |
KR20140024660A (ko) | 전방 차체 보강 구조 | |
CN111806570A (zh) | 车身的前部结构 | |
JP5251287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KR20170068326A (ko) | 전기 자동차용 배터리 조립 구조 | |
CN214451356U (zh) | 加强支架及车体 | |
JP2021075089A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JP4648733B2 (ja) | 車体構造 | |
CN112109810A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JP4894613B2 (ja) | 車両のバンパー取付構造 | |
CN215244213U (zh) | 减振器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8141767U (zh) | 车架和车辆 | |
CN214001840U (zh) |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 |
CN106627790B (zh) | 车辆地板及车辆 | |
CN209757267U (zh) |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 |
CN216034676U (zh) | 用于车辆的前舱结构和车辆 | |
CN216783215U (zh) | 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6184307U (zh) |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 |
CN217554016U (zh) | 减震器安装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5097385U (zh) | 流水槽结构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