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3940U - 车身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53940U
CN220053940U CN202321330717.3U CN202321330717U CN220053940U CN 220053940 U CN220053940 U CN 220053940U CN 202321330717 U CN202321330717 U CN 202321330717U CN 220053940 U CN220053940 U CN 220053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sub
body assembly
side beam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3071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世才
殷双
龚凯
张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3071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53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53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53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组件及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包括第一边梁、第二边梁、副车架和加强件,第一边梁与第二边梁连接设置于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副车架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副车架连接部,副车架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边梁连接;加强件的一端与第二边梁端部连接,加强件的另一端与副车架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其中,加强件、副车架连接部、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的端部之间限定出闭合环。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通过设置加强件分别与第二梁和副车架连接部连接使加强件、副车架连接部、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之间形成闭合环,并通过环形结构的特性提高了车身组件的扭转刚度,降低了车身的异响,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Description

车身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是汽车的最核心框架结构,直接涉及乘员舒适性及行驶性能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车身具有足够的刚度保障乘员乘坐的舒适性。而车身扭转刚度是车身刚度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因此车身应有足够的扭转刚度,如果扭转刚度不足会导致车身形变大进而产生干涉异响问题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通过设置加强件分别与第二梁和副车架连接部连接使加强件、副车架连接部、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的端部之间形成闭合环,车身组件通过闭合环的环状结构的特性提高了车身组件的扭转刚度,降低了车身的异响,进而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车身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包括第一边梁、第二边梁、副车架和加强件,所述第一边梁与所述第二边梁连接设置于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边梁与所述第二边梁平行设置;所述副车架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副车架连接部,所述副车架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梁连接;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边梁端部连接,所述加强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其中,所述加强件、所述副车架连接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的端部之间限定出闭合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在车身宽度方向的同一侧设置了相互平行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同时,车身组件还在副车架宽度方向的一端设置了副车架连接部并使副车架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边梁连接,车身组件通过副车架连接部与第一边梁配合,提高了副车架与第一边梁的连接的稳定性。此外,车身组件还设置了加强件,车身组件通过将加强件的一端与第二边梁的端部连接,同时将加强件的另一端与副车架连接部的另一端实现了加强件的装配,当加强件装配到车身组件上后,加强件与副车架连接部、第一边梁的至少部分及第二边梁的端部共同限定出闭合环,闭合环通过自身的环形结构提高了车身组件的扭转刚度,减小了车身因形变产生异响等问题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件包括本体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于所述本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副车架连接部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正对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边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贴合且与所述第二边梁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本体和外周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本体设置于所述副车架连接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部固定;所述外周部环绕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周且所述外周部与所述本体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外周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本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连接部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车身组件还包括副车架悬置,所述副车架悬置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本体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二边梁的一侧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壁设置有贯通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部在朝向两端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多个减重凹槽或减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身组件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在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梁构造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两侧,所述第二边梁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边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副车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所述副车架连接部,两个所述副车架连接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边梁连接;所述加强件构造为两个,每个所述加强件分别与对应的副车架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边梁连接。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身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身组件,因此,车身组件通过加强件将副车架与第二边梁连接,加强了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减轻了车身产生的振动对副车架与第一边梁的连接处及其他结构的连接点位的影响,降低了车身的异响,进而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的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强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车身组件1;
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副车架13、副车架连接部131;
加强件14、本体部141、第一连接部142、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外周部1422、加强筋1423、第二连接部143、安装槽1431、安装孔1432、减重孔144;
横梁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汽车车身是汽车的最核心框架结构,直接涉及乘员舒适性及行驶性能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车身具有足够的刚度保障乘员乘坐的舒适性。而车身扭转刚度是车身刚度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因此车身应有足够的扭转刚度,如果扭转刚度不足会导致车身形变大进而产生干涉异响问题等。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1包括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副车架13和加强件14,第一边梁11与第二边梁12连接设置于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第一边梁11与第二边梁12平行设置;副车架13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副车架连接部131,副车架连接部131的一端与第一边梁11连接;加强件14的一端与第二边梁12端部连接,加强件14的另一端与副车架连接部131的另一端连接,其中,加强件14、副车架连接部131、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的端部之间限定出闭合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1在车身宽度方向的同一侧设置了相互平行的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同时,车身组件1还在副车架13宽度方向的一端设置了副车架连接部131并使副车架连接部131的一端与第一边梁11连接,连接点可以在第一边梁11中部且靠近车辆前方的位置,车身组件1通过副车架连接部131与第一边梁11配合,提高了副车架13与第一边梁11的连接的稳定性。此外,车身组件1还设置了加强件14,车身组件1通过将加强件14的一端与第二边梁12的端部连接,同时将加强件14的另一端与副车架连接部131的另一端实现了加强件14的装配,当加强件14装配到车身组件1上后,加强件14与副车架连接部131、第一边梁11及第二边梁12的端部共同限定出闭合环,闭合环通过自身的环形结构提高了车身组件1的扭转刚度。具体地,闭合环将加强件14、副车架连接部131、第一边梁11及第二边梁12的端部形成一个闭合的连接结构,当车身受力时,闭合环可以将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以及其他结构上受到的冲击力分散这闭合环的各个部分,减小冲击力对车身组件1的损坏,避免了车身组件1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闭合环的设计降低了了车身因形变产生异响等问题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加强件14包括本体部141、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第一连接部142在于本体部141的一端,第一连接部142与副车架连接部131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正对并连接;第二连接部143设置于本体部141的另一端,第二连接部143与第二边梁12的至少部分外表面贴合且与第二边梁12固定。
由于加强件14是用于加强车身组件1刚性的结构,因此,加强件14的构造会影响车身组件1的结构强度。加强件14设置了本体部141并在本体部141的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其中,第一连接部142用于与副车架连接部131在厚度方向的另一端正对并连接,正对可以理解为在副车架13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142与副车架连接部131的投影重叠,第一连接部142与副车架连接部131之间的位置设计提高了加强件14与副车架13的连接稳定性;第二连接部143用于与第二边梁12的至少部分外表面贴合固定。加强件14通过在自身上设计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提高了加强件14装配到车身组件1上的对应位置后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连接部142包括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和外周部1422,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设置于副车架连接部131厚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与副车架连接部131固定;外周部1422环绕于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的至少部分外周且外周部1422与本体部141的一端连接,外周部1422与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423。
由于加强件14通过第一连接部142与副车架连接部131的配合实现加强件14与副车架13的连接,因此,第一连接部142的构造会影响第一连接部142与副车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加强件14在第一连接部142上构造了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和外周部1422,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用于连接副车架连接部131并在设置于副车架连接部131厚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外周部1422环绕设置于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的外周,外周部1422与本体部141连接,同时,在外周部1422与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之间可以设置加强筋1423,加强筋1423能够加强外周部1422与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加强筋1423还提高了第一连接部142自身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连接部131内形成有安装腔,车身组件1还包括副车架13悬置,副车架13悬置收容于安装腔内且与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固定。由于副车架13装配到车身组件1上后在车辆运动时会受到车身传递的振动,因此,副车架连接部131的构造会影响副车架13与车身组件1的连接。副车架连接部131在自身内部限定出了安装腔,同时,安装腔内还设置了与第一连接部本体1421连接固定的副车架13悬置,副车架13悬置的设置能够降低车身传递的振动对副车架连接部131与第一连接部142的连接位置的影响,提高了车身组件1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连接部143背离第二边梁12的一侧形成有安装槽1431,安装槽1431的底壁设置有贯通第二连接部143的安装孔1432。由于加强件14通过第二连接部143与第二边梁12的端部连接,因此,第二连接部143的构造会影响加强件14与第二边梁12连接的稳定性。加强件14在第二连接部143远离第二边梁12的一侧设置了安装槽1431,同时,加强件14还在安装槽1431的底壁上设置了贯通第二连接部143的安装孔1432,通过安装孔1432及紧固件使第二连接部143与第二边梁12的端部连接,提高了加强件14与第二边梁12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安装槽1431能够收容至少部分的紧固件,避免紧固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发生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体部141在朝向两端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减小。由于加强件14是用于加强车身组件1刚性的结构,因此,加强件14的构造会影响车身组件1的结构强度。加强件14在由本体部141朝向两端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减小,能够保证加强件14自身的结构强度,确保加强件14两端受力时中间不会发生断裂,提高了车身组件1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体部141上形成有多个减重凹槽或减重孔144。由于加强件14自身具有一定重量,因此,加强件14在装配至车身组件1上后对车身组件1造成影响。加强件14在本体部141上设置了多个减重孔144,减重孔144的设计能够减少加强件14自身的重量,在确保加强件14自身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降低了车身组件1的重量,进而实现了轻量化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身组件1还包括横梁15,横梁15在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边梁11构造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横梁15的两侧,第二边梁12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边梁11连接。由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相互平行并设置在车身宽度方向的同一侧,因此,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的构造会影响车身组件1的结构强度。车身组件1将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分别构造为两个且相互对应地设置于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确保车身两侧的结构对称且稳定,同时,车身组件1还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了横梁15,车身组件1通过横梁15将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一边梁11连接,加强了两个第一边梁11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车身组件1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副车架13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副车架连接部131,两个副车架连接部131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边梁11连接;加强件14构造为两个,每个加强件14分别与对应的副车架连接部131和第二边梁12连接。
由于副车架13是沿车身的宽度方向装配至车身组件1上的,因此,副车架13的构造也会影响车身组件1的结构强度。车身组件1在副车架13位于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副车架连接部131,每个副车架连接部131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边梁11连接,车身组件1通过在副车架13的两端设置副车架连接部131与车身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边梁11连接,提高了副车架13与车身组件1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加强件14也可以构造为在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的两个,每个加强件14都与一个副车架连接部131及一个第二边梁12连接,以确保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对称性,提高了车身组件1的结构强度。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身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身组件1,因此,车身组件1通过加强件14将副车架13与第二边梁12连接,加强了副车架13与车身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减轻了车身产生的振动对副车架13与第一边梁11的连接处及其他结构的连接点位的影响,降低了车身的异响,进而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所述第一边梁与所述第二边梁连接设置于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边梁与所述第二边梁平行设置;
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副车架连接部,所述副车架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梁连接;
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边梁端部连接,所述加强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其中
所述加强件、所述副车架连接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的端部之间限定出闭合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本体部;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于所述本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副车架连接部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正对并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边梁的至少部分外表面贴合且与所述第二边梁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第一连接部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本体设置于所述副车架连接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部固定;
外周部,所述外周部环绕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周且所述外周部与所述本体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外周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本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副车架连接部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车身组件还包括:副车架悬置,所述副车架悬置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本体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二边梁的一侧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壁设置有贯通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在朝向两端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多个减重凹槽或减重孔。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横梁,所述横梁在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梁构造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两侧,所述第二边梁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边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所述副车架连接部,两个所述副车架连接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边梁连接;
所述加强件构造为两个,每个所述加强件分别与对应的副车架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边梁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组件。
CN202321330717.3U 2023-05-29 2023-05-29 车身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20053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0717.3U CN220053940U (zh) 2023-05-29 2023-05-29 车身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0717.3U CN220053940U (zh) 2023-05-29 2023-05-29 车身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53940U true CN220053940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53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30717.3U Active CN220053940U (zh) 2023-05-29 2023-05-29 车身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539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9861B (zh)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20053940U (zh) 车身组件及车辆
CN219339123U (zh) 车辆及其叉臂安装架组件
CN218536853U (zh) 一种汽车及纵梁组件
CN110588798A (zh) 后缓震座及汽车
CN211107411U (zh) 一种磁悬浮列车上裙板
CN11062643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KR20220086056A (ko) 전기 자동차의 차체 연결 구조
CN220220898U (zh) 副车架横梁、副车架和车辆
CN221585558U (zh) 车身以及车辆
CN218112763U (zh)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9584288U (zh) 副车架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821144U (zh) 一种减震叉
CN217945324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车身纵梁组件及车辆
CN219948347U (zh) 一种车辆的前塔包组件及车辆
CN217198359U (zh) 车架结构及车辆
CN221541743U (zh) 仪表板横梁支架以及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13007461U (zh) 车辆悬架控制臂总成和车辆
CN218751051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2765677U (zh) 汽车悬置支架和车辆
CN214492517U (zh) 减振动力总成的悬置支架和车辆
CN113799570B (zh) 一种高强度扭力梁安装架、下车体及白车身
CN210653337U (zh) 一种汽车用加强结构
CN219339563U (zh) 车身侧围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