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98359U - 车架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98359U
CN217198359U CN202221232855.3U CN202221232855U CN217198359U CN 217198359 U CN217198359 U CN 217198359U CN 202221232855 U CN202221232855 U CN 202221232855U CN 217198359 U CN217198359 U CN 2171983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tructure
stabilizer bar
arch
web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285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3285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983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983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983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纵梁、横梁及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连接纵梁和横梁,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稳定杆安装座,且连接组件具有向稳定杆安装座的一侧凸起的拱形凸起部。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结构,针对稳定杆安装座的横梁和纵梁连接位置,采用了向稳定杆安装座方向凸出的连接组件,通过拱形凸起部增强连接组件的强度,进而借助纵梁和横梁的连接强度提升稳定杆安装座强度,从而提升前悬架稳定杆安装座位置整体强度,进而提高振动衰减的效果,降低振动传递对车内环境的影响,为整车打造舒适静谧空间提供结构支撑。

Description

车架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架结构及具有该种车架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前悬架稳定杆连接于前车架其中一横梁与纵梁的交接位置。稳定杆具有防止汽车横向侧翻和改善平顺性的作用,当车身侧倾时,两侧悬挂跳动不一致,横向稳定杆发生扭转,杆身弹力成为侧倾阻力,起到横向稳定的作用。如果横梁与纵梁的连接位置强度低,稳定杆在此处的支撑强度差,会造成振动衰减差,较大的振动经车架传递至车身,进而导致整车车内振动噪声舒适性降低,影响驾乘人员的乘车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稳定杆安装位置强度差而导致的车内噪声不舒适性的问题。
第一方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架结构,包括:纵梁、横梁及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稳定杆安装座,且所述连接组件具有向稳定杆安装座一侧凸起的拱形凸起部。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具有第一拱形腔的内侧连接板;所述内侧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的内侧,且借助所述纵梁使所述第一拱形腔获得部分闭合,所述内侧连接板的另一端借助于所述第一拱形腔包裹所述横梁的连接端,所述拱形凸起部凸起于所述内侧连接板上。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侧连接板在所述横梁左右方向所在立面上的投影呈直角三角形结构。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角三角形结构的第一直角边的长度L1≥100mm,所述第一直角边至少部分与所述横梁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角三角形结构的第二直角边的长度L2≥160mm,所述第二直角边至少部分与所述纵梁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侧连接板的第一拱形腔内还设有加强板。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纵梁外侧的外侧连接板,所述外侧连接板的下部位于所述纵梁的下方,所述外侧连接板的下部与所述内侧连接板的下部具有连接,所述内侧连接板与所述外侧连接板之间构成所述纵梁穿过的开口腔。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侧连接板具有向远离所述纵梁方向拱起的第二拱形腔,所述第二拱形腔借助所述纵梁及所述内侧连接板而构成闭合腔。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纵梁在靠近所述稳定杆安装座的位置具有向下拱起的弯曲段。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车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针对稳定杆安装座的横梁和纵梁连接位置,采用了向稳定杆安装座方向凸出的连接组件,通过拱形凸起部增强连接组件的强度,进而借助纵梁和横梁的连接强度提升稳定杆安装座强度,从而提升前悬架稳定杆安装座位置整体强度,进而提高振动衰减的效果,降低振动传递对车内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横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内侧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内侧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外侧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外侧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外侧连接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拱形凸起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纵梁;2、稳定杆安装座;3、连接组件;31、外侧连接板;311、外侧支撑板;312、外侧底板;313、外侧连接内板;32、内侧连接板;33、拱形凸起部;34、减重孔;35、连接螺栓;36、内侧加强板;37、开口腔;4、横梁;4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架结构进行说明。所述车架结构,包括纵梁1、横梁4及连接组件3;连接组件3连接纵梁1和横梁4,连接组件3用于连接稳定杆安装座2,且连接组件3具有向稳定杆安装座2一侧凸起的拱形凸起部33。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针对稳定杆安装座的横梁4和纵梁1连接位置,采用了向稳定杆安装座方向凸出的连接组件3,通过拱形凸起部33增强连接组件3的强度,进而借助纵梁1和横梁4的连接强度提升稳定杆安装座强度,从而提升前悬架稳定杆安装座位置整体强度,进而提高振动衰减的效果,降低振动传递对车内环境的影响,为整车打造舒适静谧空间提供结构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10,连接组件3包括具有第一拱形腔的内侧连接板32;内侧连接板32的一端连接于纵梁1的内侧,且借助纵梁1使第一拱形腔获得部分闭合,内侧连接板32的另一端借助于第一拱形腔包裹横梁4的连接端,拱形凸起部33凸起于内侧连接板32上。内侧连接板32的第一拱形腔及借助纵梁1构成第一拱形腔的部分闭合,都对减振吸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拱形结构也能够提升内侧连接板32自身的强度,进而提高纵梁1与横梁4连接的强度,为稳定杆的安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图1及图2所示,稳定杆的稳定杆安装座2连接在内侧连接板32的后侧,且固定于纵梁1和横梁4的交接位置,因此,纵梁1和横梁4连接的强度直接会影响到稳固杆的安装支撑强度。
参见图1及图2,拱形凸起部33设置在稳定杆安装座2的偏上方,对应在纵梁1的部位,借助纵梁1、拱形凸起部33构成封闭腔,还能够起到减振吸能的效果,衰减振动能量。
作为优化的设计,拱形凸起部33在纵梁1上沿前后方向拱起的拱高H与沿上下方向的弦长L构成的高宽比a1为0.13(参见图14所示),也可以偏大或偏小;其中,拱高H即拱形拱圈从拱顶到拱脚的高差,弦长L指的是拱形两个拱脚之间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6至图10,内侧连接板32的结构进一步的优化提升强度,具体是,内侧连接板32在横梁4左右方向所在立面上的投影呈直角三角形结构。通过直角三角形结构的内侧连接板32、闭合的拱形凸起部33,提高纵梁1与横梁4连接位置的强度,为稳定杆提供足够的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左右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内外方向为车辆的内外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直角三角形结构的第一直角边的长度L1≥100mm,第一直角边至少部分与横梁4连接。通过对内侧连接板32与横梁4连接长度的限制,提高内侧连接板32与横梁4连接的强度及可靠性,进而提高横梁4与纵梁1连接的可靠性,从而也能够保证稳定杆安装的支撑强度。
同理地,参见图2所示,对内侧连接板32与纵梁1连接长度进行了设计,具体为,直角三角形结构的第二直角边的长度L2≥160mm,第二直角边至少部分与纵梁1连接。
由于内侧连接板32具有拱形腔,参见图10所示,会导致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因此,为了提高内侧连接板32的强度,在内侧连接板32的第一拱形腔内还设有内侧加强板36。
可选地,参见图1至图8所示,内侧连接板32与纵梁1焊接,而与横梁4可通过连接螺栓35连接,同时横梁4上设置连接孔41,使得纵梁1与横梁4在连接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节性,从而能够规避装配误差,避免安装造成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而提高连接位置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8所示,连接组件3还包括连接于纵梁1外侧的外侧连接板31,外侧连接板31的下部位于纵梁1的下方,外侧连接板31的下部与内侧连接板32的下部具有连接,内侧连接板32与外侧连接板31之间构成纵梁1穿过的开口腔37。外侧连接板31对内侧连接板32的连接起到加强的作用,外侧连接板31与内侧连接板32共同提升纵梁1与横梁4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及图4所示,外侧连接板31具有向远离纵梁1方向拱起的第二拱形腔,第二拱形腔借助纵梁1及所述内侧连接板32而构成闭合腔。第二拱形腔与第一拱形腔同样具有吸能减振及提高自身强度的作用,从而利于稳定杆传递振动的有效衰减。
可选地,参见图6至图8、图11至图13,外侧连接板31可以包括外侧支撑板311、外侧连接内板313和外侧底板312,外侧支撑板311固定于外侧底板312上,围设在纵梁1外侧共同构成闭合腔,外侧连接内板313在闭合腔内,与纵梁1相贴,提高外侧连接板31的强度。
为了提高纵梁1的自身的强度,纵梁1在靠近稳定杆安装座的位置具有向下拱起的弯曲段,参见图3所示,其拱起的弯曲段的高宽比b1宜为0.08。其中,该弯曲段的高宽比为纵梁1上下方向的拱高与前后方向的弦长的比值。拱高即拱形拱圈从拱顶到拱脚的高差,弦长指的是拱形两个拱脚之间的长度。本实施例利用拱形纵梁、直角三角形的内侧连接板32以及闭合的拱形凸起进一步提升稳定杆安装位置的强度,从而提升该位置整体结构强度,降低振动传递灵敏度。其中,纵梁与内侧连接板相连,对内侧连接板上的拱形凸起部33起到封闭的效果,而使拱形凸起部33构成闭合的拱形凸起。
本实施例中,在横梁与纵梁的连接位置也是容易发生共振的薄弱环节,为了避免横梁与纵梁连接位置共振导致的形变风险,本实施例拱形凸起部33的高宽比a1为0.13,与纵梁1在此处的高宽比b1相差0.05。通过对纵梁、横梁的结构设计,使纵梁与连接组件具有不同的高宽比,规避纵梁和连接组件的固有频率或模态频率一致时发生共振的现象,最大化减少共振,有效起到规避共振频率,降低在纵梁与横梁连接位置产生共振风险。其中,共振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以最大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而发生共振现象的频率即为共振频率。
其中,在实现支撑强度提升的基础上,外侧连接板31和内侧连接板32上均可设置减重孔34,参见图5至图11所示,以利于整车的轻质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车架结构。由于前悬架稳定杆安装座位置整体强度的提升,能够降低振动传递对车内环境的影响,为整车打造舒适静谧的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1)、横梁(4)及连接组件(3);所述连接组件(3)连接所述纵梁(1)和所述横梁(4),所述连接组件(3)用于连接稳定杆安装座(2),且所述连接组件(3)具有向所述稳定杆安装座(2)一侧凸起的拱形凸起部(3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3)包括具有第一拱形腔的内侧连接板(32);所述内侧连接板(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1)的内侧,且借助所述纵梁(1)使所述第一拱形腔获得部分闭合,所述内侧连接板(32)的另一端借助于所述第一拱形腔包裹所述横梁(4)的连接端,所述拱形凸起部(33)凸起于所述内侧连接板(32)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连接板(32)在所述横梁(4)左右方向所在立面上的投影呈直角三角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三角形结构的第一直角边的长度L1≥100mm,所述第一直角边至少部分与所述横梁(4)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三角形结构的第二直角边的长度L2≥160mm,所述第二直角边至少部分与所述纵梁(1)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连接板(32)的第一拱形腔内还设有加强板。
7.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3)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纵梁(1)外侧的外侧连接板(31),所述外侧连接板(31)的下部位于所述纵梁(1)的下方,所述外侧连接板(31)的下部与所述内侧连接板(32)的下部相连接,所述内侧连接板(32)与所述外侧连接板(31)之间构成所述纵梁(1)穿过的开口腔(37)。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连接板(31)具有向远离所述纵梁(1)方向拱起的第二拱形腔,所述第二拱形腔借助所述纵梁(1)及所述内侧连接板(32)而构成闭合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在靠近所述稳定杆安装座(2)的位置具有向下拱起的弯曲段。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结构。
CN202221232855.3U 2022-05-18 2022-05-18 车架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71983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2855.3U CN217198359U (zh) 2022-05-18 2022-05-18 车架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2855.3U CN217198359U (zh) 2022-05-18 2022-05-18 车架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98359U true CN217198359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79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2855.3U Active CN217198359U (zh) 2022-05-18 2022-05-18 车架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983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9620B (zh) 车辆前部的下部车身构造
CN215043135U (zh) 前机舱加强构造
CN217198359U (zh) 车架结构及车辆
JP2871219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KR100821783B1 (ko)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CN210941959U (zh)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后驱副车架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KR100643961B1 (ko) 차량의 쇽업소버 장착브라켓의 보강구조
CN208149063U (zh) 一种重型汽车用变速器辅助支撑装置
CN117125143A (zh) 车架结构及车辆
CN217835755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8892610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6969250U (zh) 摆臂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16508587U (zh) 摆臂安装组件、副车架组件和车辆
CN218750162U (zh) 一种摆臂及车辆悬架和车辆
CN215752634U (zh) 一种用于提升前副车架模态的加强结构
CN220053940U (zh) 车身组件及车辆
CN216734482U (zh) 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4138729U (zh) 一种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CN216332289U (zh) 摆臂安装支架以及副车架和车辆
CN217918090U (zh) 一种后纵梁总成、底架及车辆
KR100757139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 플로어 사이드 멤버 마운팅 구조
CN220447598U (zh) 一种汽车前悬挂
CN216424001U (zh) 一种新能源车型减震器座加强结构
CN214492517U (zh) 减振动力总成的悬置支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