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1317U -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 Google Patents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91317U
CN210391317U CN201921311734.6U CN201921311734U CN210391317U CN 210391317 U CN210391317 U CN 210391317U CN 201921311734 U CN201921311734 U CN 201921311734U CN 210391317 U CN210391317 U CN 210391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side wall
rear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1173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东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Punilangd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Punilangd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Punilangd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Punilangd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1173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91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91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9131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包括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C柱加强板和后柱;所述C柱加强板包括C柱前加强板和C柱后加强板;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上部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前端,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下部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外板的上部;所述C柱后加强板为沿X向设置且其前端连接于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后端中部位置附近,所述C柱后加强板向后延伸并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下部及后柱的前端;所述后柱的上部前端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后端,所述后柱的下部前端通过后轮罩加强件连接于后轮罩外板的后端;利于提高侧碰时的抗冲击性,利于对受到冲击力的传递、缓冲及利于结构保持,利于提高后侧围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侧围内板总成,尤其涉及一种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背景技术
后侧围结构还车身结构中的重点结构之一,是上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结构主要由侧围外板总成和后侧围内板总成合成,后侧围结构的重点是后侧围内板总成。就车身本体而言,后侧围结构连接着B柱结构、车身C柱、D柱结构等,对车身抗弯、抗扭矩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车身抗扭矩方面,是关键结构之一。随着人们对乘车安全性及舒适性的越来越重视,对车身后侧围的抗冲击及减振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MPV车型的后侧围结构,在发生侧碰时,与门槛区域及后部受力区域之间设置有传力通道,但存在受力的传递和分散不足问题,碰撞力直接作用在后侧围零件较弱的部位,且路面的激励通过减震器作用到轮罩区域后存在传递不足,导致后轮罩区域的零件较弱的部位如连接位置承受震动较明显,从而导致零件开裂或接头位置的焊点开裂,降低了零件的使用寿命,无法更好的满足最新的侧碰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该后侧围内板通过结构设计利于对受到的各方位冲击力的传递与缓冲,利于提高车身后侧围侧碰时的抗冲击性及利于侧碰时的结构保持,提高后侧围的使用寿命;同时利于减振及提高乘车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通过结构设计利于对受到的各方位冲击力的传递与缓冲,利于提高车身后侧围侧碰时的抗冲击性及利于侧碰时的结构保持,提高后侧围的使用寿命;同时利于减振及提高乘车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包括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C柱加强板和后柱;
所述C柱加强板包括C柱前加强板和C柱后加强板;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上部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前端(外侧),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下部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外板的上部(外侧);利于对受到的纵向冲击力的传递并利于提高结构的纵向抗冲击性;所述C柱后加强板为沿X向设置且其前端连接于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后端中部位置附近(外侧),所述C柱后加强板向后延伸并连接于后侧围内板的下部(外侧)及后柱的前端(外侧);利于对受到的横向冲击力的传递并利于提高结构的横向抗冲击性;此处的X向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所述后柱的上部前端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后端(内侧),所述后柱的下部前端外侧通过后轮罩加强件连接于后轮罩外板的后端(外侧);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于后轮罩内板的外侧;利于对通过减震器作用到轮罩区域后的冲击力的传递,降低对后轮罩区域的零件较弱部位如连接位置的震动和冲击,利于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所述后轮罩加强件与后轮罩外板及后柱的连接属于现有技术,如焊接,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所述后轮罩加强件沿X向水平设置并靠近后轮罩外板处向上设置有上短下长的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结构与后轮罩加强件的横向本体为一体成型,所述一体成型技术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利于提高后轮罩加强件沿前后方向的抗冲击性能,提高轮罩区域沿前后方向的抗冲击力;此处的X向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进一步,所述梯形结构外侧的中部位置附近沿Z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出部I,用于所述梯形结构的加强;所述凸出部I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相应部件的安装孔I;利于相应部件的安装,同时利于对后轮罩加强件的加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后轮罩加强件沿前后方向的抗冲击力;此处的Z向指的是车辆的上下方向;
进一步,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中部位置附近沿X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出部II,所述凸出部II的中部位置附近设置有翻边孔I;利于对后轮罩加强件的加强,进一步提高后轮罩加强件沿前后方向的抗冲击力,同时利于相应部件的安装;所述翻边孔I为水平方向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所述翻边孔I为水平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如狭长孔,所述翻边孔I的长边为前后设置,短边为上下设置;利于对受到的前后方向的冲击力的缓冲和吸收,提高轮罩区域的抗冲击性;所述翻边孔I的翻边设计利于对孔结构的加强;此处的X向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进一步,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下部靠近后轮罩外板侧设置有用于安装相应部件的安装孔II;所述安装孔II位于凸出部II上且位于翻边孔I的侧下方;所述安装孔II位于翻边孔I的靠前侧下方;利于在提高抗冲击性的同时,利于相应部件的对应安装及结构的合理布局;
进一步,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前端部分重叠,所述C柱前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内板配合形成用于安装相应安装件的三角通孔结构;利于相应部件的安装;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下部相对上部向后加宽并于中部位置附近沿纵向设置有多个类矩形结构的翻边孔II;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下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的宽度,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下部靠上位置(大致位于靠上的第一个翻边孔II的后侧)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技术如焊接,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翻边孔II为纵向设置的类矩形孔结构,也可为类椭圆形孔结构,根据需要设置即可,所述翻边孔II的长边为上下设置,短边为前后设置;利于C柱前加强板对受到的冲击力的缓冲和吸收,尤其是靠近轮罩区域的冲击力的传递、缓冲和吸收,利于提高结构的抗冲击性;所述翻边孔II的翻边设计利于对孔结构的加强;
进一步,所述C柱后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下部部分重叠;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位置附近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类椭圆形结构的翻边孔III;所述翻边孔III为横向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也可为类矩形孔结构,根据需要设置即可,所述翻边孔III的长边为前后设置,短边为上下设置;利于C柱后加强板对受到的横向冲击力的传递、缓冲和吸收,利于提高结构的抗冲击性及提高结构的稳固性;所述翻边孔III的翻边设计利于对孔结构的加强;
进一步,所述后柱从上到下向后倾斜形成向后的弧度,所述后柱的中部位置附近向后凸出形成开口向前的近V形结构;所述后柱与后轮罩外板、C柱后加强板及外轮罩加强件合围形成不规则通孔结构;进一步利于对受到的侧碰力的缓冲和吸收;
进一步,所述后侧围内板上部沿横向的中部外侧位置附近适形设置有用于与外部安装件对应安装后形成腔体进行隔振密封的减振密封件I;所述后侧围内板上对应所述减振密封件I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翻边孔IV并对应翻边孔IV后侧均设置有安装孔III;所述减振密封件I适形近似纵向设置;利于对后侧围内板与其外部安装件间配合安装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从而进一步减振;所述多个翻边孔IV为横向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也可为类矩形孔结构,所述翻边孔III的长边为前后设置,短边为上下设置;所述翻边孔IV的数量根据需要设置;利于外侧围内板上部受到冲击力时的缓冲、吸收与隔绝,提高减振效果;所述翻边孔IV的翻边设计利于对孔结构的加强;
进一步,所述后轮罩外板内侧的前端中部位置附近适形设置有用于与相应安装件对应安装后形成腔体进行隔振密封的减振密封件II;所述减振密封件I适形近横向设置;所述后轮罩外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减振密封件II的安装孔IV;利于对后轮罩外板与其内部安装件间配合安装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提高减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方位描述中,前、后对应于车辆行驶方向的前、后方位,上、下对应于车辆的上、下方位,外是指由车内指向车外的方位,内是指由车外指向车内的方位,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使用新型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通过C柱前加强板和C柱后加强板的结构设计及外轮罩加强件的设计,利于对受到的多方位冲击力的传递、缓冲与吸收,利于提高车身后侧围侧碰时的抗冲击性及利于提高侧碰时的结构稳固性,提高后侧围的使用寿命;同时根据不同位置的减振需求设置不同形状、结构和朝向的减振密封件,利于提高减振效果;且结构简单、布局合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外轮罩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C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外轮罩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C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包括后侧围内板1、后轮罩内板5、后轮罩外板4、C柱加强板和后柱6;
所述C柱加强板包括C柱前加强板2和C柱后加强板3;所述C柱前加强板2的上部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上前端(外侧),所述C柱前加强板2的下部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外板4的上部(外侧);利于对受到的纵向冲击力的传递并利于提高结构的纵向抗冲击性;所述C柱后加强板3为沿X向设置且其前端连接于所述C柱前加强板2的后端中部位置附近(外侧),所述C柱后加强板3向后延伸并连接于后侧围内板1的下部(外侧)及后柱6的前端(外侧);利于对受到的横向冲击力的传递并利于提高结构的横向抗冲击性;此处的X向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所述后柱6的上部前端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内侧),所述后柱6的下部前端外侧通过后轮罩加强件7连接于后轮罩外板4的后端(外侧);所述后轮罩外板4连接于后轮罩内板5的外侧;利于对通过减震器作用到轮罩区域后的冲击力的传递,降低对后轮罩区域的零件较弱部位如连接位置的震动和冲击,利于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所述后轮罩加强件7与后轮罩外板4及后柱的连接属于现有技术,如焊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轮罩加强件7沿X向水平横向设置并靠近后轮罩外板4处向上设置有上短下长的梯形结构71;所述梯形结构71与后轮罩加强件7的横向本体为一体成型,所述一体成型技术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利于提高后轮罩加强件7沿前后方向的抗冲击性能,提高轮罩区域沿前后方向的抗冲击力;此处的X向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梯形结构71外侧的中部位置附近沿Z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出部I,用于所述梯形结构的加强;所述凸出部I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相应部件的安装孔I73;利于相应部件的安装,同时利于对后轮罩加强件7的加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后轮罩加强件7沿前后方向的抗冲击力;此处的Z向指的是车辆的上下方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轮罩加强件7的中部位置附近沿X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出部II,所述凸出部II的中部位置附近设置有翻边孔I72;利于对后轮罩加强件7的加强,进一步提高后轮罩加强件7沿前后方向的抗冲击力,同时利于相应部件的安装;所述翻边孔I72为水平方向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所述翻边孔I72为水平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如狭长孔,所述翻边孔I72的长边为前后设置,短边为上下设置;利于对受到的前后方向的冲击力的缓冲和吸收,提高轮罩区域的抗冲击性;所述翻边孔I的翻边设计利于对孔结构的加强;此处的X向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轮罩加强件7的下部靠近后轮罩外板1侧设置有用于安装相应部件的安装孔II74;所述安装孔II74位于凸出部II上且位于翻边孔I72的侧下方;所述安装孔II74位于翻边孔I72的靠前侧下方;利于在提高抗冲击性的同时,利于相应部件的对应安装及结构的合理布局。
本实施例中,所述C柱前加强板2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前端部分重叠,所述C柱前加强板2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配合形成用于安装相应安装件的三角通孔结构;利于相应部件的安装;所述C柱前加强板2的下部相对上部向后加宽并于中部位置附近沿纵向设置有多个类矩形结构的翻边孔II21;所述C柱前加强板2的下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的宽度,所述C柱后加强板3的前端与所述C柱前加强板2的下部靠上位置(大致位于靠上的第一个翻边孔II21的后侧)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技术如焊接,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翻边孔II21为纵向设置的类矩形孔结构,也可为类椭圆形孔结构,根据需要设置即可,所述翻边孔II21的长边为上下设置,短边为前后设置;利于C柱前加强板2对受到的冲击力的缓冲和吸收,尤其是靠近轮罩区域的冲击力的传递、缓冲和吸收,利于提高结构的抗冲击性;所述翻边孔II的翻边设计利于对孔结构的加强。
本实施例中,所述C柱后加强板3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下部部分重叠;所述C柱后加强板3的中部位置附近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类椭圆形结构的翻边孔III31;所述翻边孔III31为横向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也可为类矩形孔结构,根据需要设置即可,所述翻边孔III31的长边为前后设置,短边为上下设置;利于C柱后加强板3对受到的横向冲击力的传递、缓冲和吸收,利于提高结构的抗冲击性及提高结构的稳固性;所述翻边孔III的翻边设计利于对孔结构的加强。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柱6从上到下向后倾斜形成向后的弧度,所述后柱6的中部位置附近向后凸出形成开口向前的近V形结构;所述后柱6与后轮罩外板4、C柱后加强板3及外轮罩加强件7合围形成不规则通孔结构;进一步利于对受到的侧碰力的缓冲和吸收。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内板1上部沿横向的中部外侧位置附近适形设置有用于与外部安装件对应安装后形成腔体进行隔振密封的减振密封件I11;所述后侧围内板1上对应所述减振密封件I11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翻边孔IV并对应翻边孔IV后侧均设置有安装孔III;所述减振密封件I11适形近似纵向设置;利于对后侧围内板1与其外部安装件间配合安装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从而进一步减振;所述多个翻边孔IV为横向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也可为类矩形孔结构,所述翻边孔III的长边为前后设置,短边为上下设置;所述翻边孔IV的数量根据需要设置;利于外侧围内板1上部受到冲击力时的缓冲、吸收与隔绝,提高减振效果;所述多个翻边孔IV和多个安装孔III未标出;所述翻边孔IV的翻边设计利于对孔结构的加强。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轮罩外板内侧的前端中部位置附近适形设置有用于与相应安装件对应安装后形成腔体进行隔振密封的减振密封件II;所述减振密封件I适形近横向设置;所述后轮罩外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减振密封件II的安装孔IV;利于对后轮罩外板与其内部安装件间配合安装后形成的腔体的隔振密封,提高减振效果;所述安装孔IV未标出。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C柱加强板和后柱;所述C柱加强板包括C柱前加强板和C柱后加强板;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上部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前端,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下部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外板的上部;所述C柱后加强板沿X向设置且其前端连接于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后端中部位置附近,所述C柱后加强板向后延伸并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下部及后柱的前端;所述后柱的上部前端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后端,所述后柱的下部前端通过后轮罩加强件连接于后轮罩外板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件沿X向水平设置并靠近后轮罩外板处向上设置有上短下长的梯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结构外侧的中部位置附近沿Z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出部I,用于所述梯形结构的加强;所述凸出部I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相应部件的安装孔I。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中部位置附近沿X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出部II,所述凸出部II的中部位置附近设置有翻边孔I;所述翻边孔I为水平方向设置的类椭圆形孔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下部靠近后轮罩外板侧设置有用于安装相应部件的安装孔II;所述安装孔II位于凸出部II上并位于翻边孔I的侧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前端部分重叠,所述C柱前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内板配合形成用于安装相应安装件的三角通孔结构;所述C柱前加强板的下部相对上部向后加宽并于下部的中部位置附近沿纵向设置有多个类矩形结构的翻边孔II。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后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下部部分重叠;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位置附近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类椭圆形结构的翻边孔III。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柱从上到下向后倾斜形成向后的弧度,所述后柱的中部位置附近向后凸出形成开口向前的近V形结构;所述后柱与后轮罩外板、C柱后加强板及外轮罩加强件合围形成不规则通孔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上部沿横向的中部外侧位置附近适形设置有用于与外部安装件对应安装后形成腔体进行隔振密封的减振密封件I;所述后侧围内板上对应所述减振密封件I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翻边孔IV并对应翻边孔IV后侧均设置有安装孔III。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外板内侧的前端中部位置附近适形设置有用于与相应安装件对应安装后形成腔体进行隔振密封的减振密封件II;所述后轮罩外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减振密封件II的安装孔IV。
CN201921311734.6U 2019-08-13 2019-08-13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91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11734.6U CN210391317U (zh) 2019-08-13 2019-08-13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11734.6U CN210391317U (zh) 2019-08-13 2019-08-13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91317U true CN210391317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59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11734.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91317U (zh) 2019-08-13 2019-08-13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913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90941A (zh) * 2020-12-30 2021-04-0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柱下接头结构
CN115180027A (zh) * 2022-08-15 2022-10-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90941A (zh) * 2020-12-30 2021-04-0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柱下接头结构
CN115180027A (zh) * 2022-08-15 2022-10-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2642B (zh) 车门后视镜的安装结构
US10889334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US20100171340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US20150008703A1 (en)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CN107009861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11055926B (zh) 汽车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JP2008284936A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210391317U (zh)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CN112298363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US10836435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210391331U (zh)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后侧围内板总成
CN208993783U (zh) 一种前地板加强板及汽车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1391455U (zh) 侧围内板总成、侧围结构及汽车框架结构
CN213262628U (zh) 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2195653U (zh)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CN210310566U (zh)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CN216994535U (zh) 一种车身侧围结构及汽车
CN220374635U (zh)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汽车
JP2009029366A (ja)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JP45281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9382602U (zh) 一种车身后侧围传力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