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42851U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42851U
CN205142851U CN201520863273.9U CN201520863273U CN205142851U CN 205142851 U CN205142851 U CN 205142851U CN 201520863273 U CN201520863273 U CN 201520863273U CN 205142851 U CN205142851 U CN 2051428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y clutch
drive division
transmission shaft
power transmission
rev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632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428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428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ertiliz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能够高效地将驱动部的往返摆动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该水田作业机通过由传动轴(22)对摆动部件(61)在规定角度(A1)的范围内进行往返摆动驱动,经由连结部件(49)对驱动部(46)进行往返摆动驱动,并且具有连结位置变更单元(61a、62),沿传动轴(22)的回转方向自由变更摆动部件(61)相对于传动轴(22)的连结位置。通过驱动部(46)的往程摆动向规定方向(B1)回转驱动第一单向离合器(41),从而对驱动轴(37)向规定方向(B1)进行回转驱动。通过驱动部(46)的返程摆动向规定方向(B1)回转驱动第二单向离合器(42),从而对驱动轴(37)向规定方向(B1)进行回转驱动。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田作业机的送出部的驱动构造,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存储部和送出部,所述存储部存储颗粒状稻种、肥料或药剂、液体状肥料或药剂等(以上相当于农用资源),所述送出部不断送出存储部的农用资源。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水田作业机的一个例子,有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乘坐型插秧机。所述乘坐型插秧机具有向农田面提供颗粒状肥料的施肥装置(存储部和送出部)。
在专利文献1中,具有驱动送出部的驱动轴(专利文献1中图7和图14的21),此外,在该驱动轴具有第一单向离合器(专利文献1中图7和图14的38)和第二单向离合器(专利文献1中图14的42)。还具有驱动部(专利文献1中图7的40),所述驱动部通过动力的传递在规定范围内向上下方向进行往返摆动,所述驱动部与第一单向离合器相连接。
除了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还具有中继部件(专利文献1中图7和图14的44),横跨第一单向离合器和中继部件连接有连杆(专利文献1中图7和图14的45),且横跨第二单向离合器和中继部件连接有连杆(专利文献1中图7和图14的46)。
由此,如专利文献1中图7所示,当驱动部向上方摆动时,向纸面逆时针方向回转驱动第一单向离合器,通过第一单向离合器,向纸面逆时针方向回转驱动驱动轴。
与此同时,第一单向离合器的回转经由2个连杆和中继部件传递至第二单向离合器,从而向纸面顺时针方向回转驱动第二单向离合器。此时,第二单向离合器仅进行空转,不会通过第二单向离合器回转驱动驱动轴。
然后,当驱动部摆动至下方时,向纸面顺时针方向回转驱动第一单向离合器。此时,第一单向离合器仅进行空转,不会通过第一单向离合器回转驱动驱动轴。
与此同时,第一单向离合器的回转经由2个连杆和中继部件传递至第二单向离合器,从而向纸面逆时针方向回转驱动第二单向离合器,通过第二单向离合器向纸面逆时针方向回转驱动驱动轴。
综上所述,当采用专利文献1的构造时,就往返摆动的驱动部而言,通过在驱动轴具有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从而使驱动部的往程摆动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传递至驱动轴,通过第一单向离合器回转驱动驱动轴,并使驱动部的返程摆动经由第二单向离合器传递至驱动轴,通过第二单向离合器回转驱动驱动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2-95312号”(参照图6、图7、图13和图14)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就专利文献1的构造而言,驱动部的往程摆动直接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但与此相对,驱动部的返程摆动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连杆、中继部件以及连杆,即经由较多部件再传递至第二单向离合器。
由此,从传动效率的角度来看,将驱动部的返程摆动传递至第二单向离合器的传递系统还有待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田作业机,就该水田作业机而言,在将驱动部的往返摆动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从而对送出部的驱动轴进行回转驱动的情况下,无论是向第一单向离合器和还是向第二单向离合器,都能够高效地对驱动部的往返摆动进行传递。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传动轴,通过发动机的动力,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对所述传动轴进行往返回转驱动,在所述传动轴连结有摆动部件,横跨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的驱动部和所述摆动部件连接有连结部件,
通过所述传动轴在所述规定角度范围内对所述摆动部件进行往返摆动驱动,从而经由所述连结部件对所述驱动部进行往返摆动驱动,
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所述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沿所述传动轴的回转方向对所述摆动部件的相对于所述传动轴的连结位置自由地进行变更,
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存储部,存储农用资源;送出部,将所述存储部的农用资源不断送出;以及驱动轴,驱动所述送出部,
在所述驱动轴具有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横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臂部连接有第一连结部件,横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的臂部连接有第二连结部件,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往程摆动,向规定方向回转驱动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通过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驱动所述驱动轴,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返程摆动,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驱动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通过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驱动所述驱动轴。
根据该结构,当在驱动送出部的驱动轴具有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且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受到往返摆动驱动的驱动部时,驱动部与第一单向离合器的臂部通过第一连结部件直接连接,驱动部与第二单向离合器的臂部通过第二连结部件直接连接。
由此,根据该结构,当驱动部进行往程摆动时,驱动部的往程摆动经由第一连结部件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通过第一单向离合器向规定方向回转驱动驱动轴。与此同时,驱动部的往程摆动经由第二连结部件传递至第二单向离合器,向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第二单向离合器,然而,第二单向离合器相对于驱动轴进行空转。
相反,当驱动部进行返程摆动时,驱动部的返程摆动经由第二连结部件传递至第二单向离合器,通过第二单向离合器向规定方向回转驱动驱动轴。与此同时,驱动部的返程摆动经由第一连结部件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向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第一单向离合器,然而,第一单向离合器相对于驱动轴进行空转。
如上所述,根据该结构,驱动部的往程摆动和返程摆动均直接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无论是向第一单向离合器和还是向第二单向离合器,都能够高效地对驱动部的往程摆动和返程摆动进行传递。
根据该结构,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传动轴,通过发动机的动力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对所述传动轴进行往返回转驱动,传动轴连结有摆动部件,横跨驱动部和摆动部件连接有连结部件,通过传动轴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对摆动部件进行往返摆动驱动,由此,经由连结部件对驱动部进行往返摆动驱动。
此时,根据该结构,所述水田作业机还具有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所述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沿传动轴的回转方向对摆动部件的相对于传动轴的连结位置自由地进行变更。
由此,例如,即使在组装各个部件时产生了误差,也能够通过沿传动轴的回转方向变更摆动部件相对于传动轴的连结位置,从而将摆动部件的往返摆动的范围(轨迹)设定在恰当的位置,并相对于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将驱动部的往返摆动的范围(轨迹)设定在恰当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连结位置变更单元具有长孔和螺栓,所述长孔在所述摆动部件形成开口,所述螺栓穿通所述长孔,将所述摆动部件连结在所述传动轴。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具有第三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三单向离合器阻止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轴进行回转驱动,
其中,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轴进行回转驱动是通过以下结构导致的,
所述结构分别为: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返程摆动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进行回转驱动;以及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往程摆动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进行回转驱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送出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所述驱动部配置在右端的所述送出部的右端部或左端的所述送出部的左端部,
横跨所述送出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和配置有所述驱动部的右端的所述送出部的右端部或左端的所述送出部的左端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有所述传动轴,
在所述传动轴的位于所述驱动部侧的端部,具有所述摆动部件和所述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横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摆动部件连接有所述连结部件。
根据该结构,当使送出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时,在送出部的右端部(或左端部)具有驱动部,横跨送出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和送出部的右端部(或左端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有传动轴。
在上述构造中,根据该结构,在传动轴的位于驱动部侧的端部具有摆动部件和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摆动部件和连结位置变更单元位于送出部的右端部(或左端部)。
由此,当作业者对摆动部件和连结位置变更单元进行作业时,由于摆动部件和连结位置变更单元位于送出部的右端部(或左端部),因此易于进行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将由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回转驱动的动力输出轴沿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送出部的下侧,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后端部连结有臂部,
在所述传动轴的位于与所述驱动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连结有输入部件,横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臂部和所述输入部件连接有驱动部件,
通过回转驱动所述动力输出轴,对所述驱动部件进行往返上下驱动,通过所述驱动部件经由所述输入部件在所述规定角度范围内对所述传动轴进行往返回转驱动,
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传动轴位于所述输入部件的摆动范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高度位置。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当沿左右方向配置有送出部,且横跨送出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和送出部的右端部(左端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有传动轴时,在传动轴的位于与驱动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连结有输入部件,由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往返上下驱动的驱动部件配置在送出部的下侧,且与输入部件相连接。由此,通过驱动部件经由输入部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对传动轴进行往返回转驱动。
在上述构造中,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从侧面观察时在输入部件的摆动范围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高度位置具有传动轴,因此,例如,即使在组装各个部件时产生了误差,使得传动轴在上下方向上错位,也不易使传动轴从输入部件的摆动范围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向上侧偏离,也不易使传动轴从下端部的高度位置向下侧偏离。
由此,例如,即使在组装各个部件时产生了误差,使得传动轴在上下方向上错位,也能够使发动机的动力经由驱动部件和输入部件传递至传动轴,从而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对传动轴进行适当地往返回转驱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驱动部件具有套筒螺母部,所述套筒螺母部自由调节所述驱动部件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在机体具有上下朝向的左右两侧的支柱,支承框架连结在所述支柱的上部并沿左右方向配置,通过在所述支承框架连结所述送出部,从而使所述送出部沿左右方向配置,
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所述支承框架的下侧具有所述传动轴,在从后面观察时,沿所述支承框架具有所述传动轴。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当送出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时,在机体具有上下朝向的左右两侧的支柱,支承框架连结在支柱的上部并沿左右方向配置,通过在支承框架连结送出部,从而使送出部沿左右方向配置。
在以上构造中,根据该结构,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支承框架的下侧具有传动轴,在从后面观察时,沿支承框架具有传动轴,因此,能够相对于支承框架小型化地配置传动轴。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在连结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托架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有所述传动轴。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柱的方式连结有加强部件。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当上下朝向的左右两侧的支柱位于机体并支承送出部时,通过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支柱的方式连结加强部件,能够以足够的强度支承送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使所述输入部件从所述传动轴向后侧延伸,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柱的前侧部分的方式连结有所述加强部件。
如上所述,当上下朝向的左右两侧的支柱位于机体并支承送出部,且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支柱的方式连结有加强部件时,所述驱动部件位于加强部件的附近。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连接有驱动部件的输入部件从传动轴向后侧延伸,与此相对,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支柱的前侧部分的方式连结加强部件,从而使驱动部件与加强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因此,能够避免驱动部件干涉加强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具有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驱动部的支承部件,通过变更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从而变更所述驱动部的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摆动支点的位置,由此变更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往程摆动而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的回转角度、以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通过所述驱动部的返程摆动而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的回转角度,从而变更所述送出部的送出量,
沿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具有显示部,通过对照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显示部,能够读取所述送出部的送出量,
沿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自由变更所述显示部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具有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驱动部的支承部件,且变更支承部件的姿势从而变更驱动部的位于支承部件的摆动支点的位置,由此变更送出部的送出量,因此能够根据作业地的状态等将送出部的送出量设定成希望的值。
根据该结构,沿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具有显示部,通过对照支承部件和显示部,能够读取送出部的送出量。
此时,根据该结构,由于沿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自由变更显示部的位置,因此,例如,即使在组装各个部件时产生了误差,使得支承部件和显示部之间稍有错位,也能够通过沿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变更显示部的位置,从而修正支承部件和显示部之间的错位。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以绕支承点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远离所述支承点的部分具有所述驱动部的摆动支点,
在所述支承部件中的相对于所述支承点而言与所述驱动部的摆动支点相反侧的部分,连接有决定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的姿势设定部件,通过所述姿势设定部件绕所述支承点自由变更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
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言,所述支承点与所述姿势设定部件的连接部分之间的长度设定为所述支承点与所述驱动部的摆动支点之间的长度的1.0倍至2.0倍之间。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当具有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驱动部的支承部件,且变更支承部件的姿势从而变更驱动部的位于支承部件的摆动支点的位置时,以绕支承点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支承部件,在支承部件的远离支承点的部分具有驱动部的摆动支点,在支承部件的相对于支承点而言与驱动部的摆动支点相反侧的部分,连接有决定支承部件的姿势的姿势设定部件,通过姿势设定部件绕支承点变更支承部件的姿势。
在上述构造中,根据该结构,支承部件中的位于支承点与姿势设定部件的连接部分之间的长度被设定在该支承部件中的位于支承点与驱动部的摆动支点之间的长度的1.0倍至2.0倍之间,因此,支承部件不会过长,能够实现小型化。
通过如上所述地使支承部件小型化,也能够使沿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所具有的显示部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姿势设定部件为外周部具有螺纹部的操作轴,
通过对所述操作轴进行回转操作,从而沿所述操作轴变更所述操作轴的与所述支承部件的连接部分的位置,
在所述操作轴具有回转操作所述操作轴的手动操作用手柄。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施肥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机体框架和后部踏板的支承部件、供给量变更装置附近的侧视图。
图5是机体框架和后部踏板的支承部件、施肥装置附近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施肥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要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机体框架和后部踏板的支承部件、支柱和支承框架、供给量变更装置等的立体图。
图8是施肥装置和供给量变更装置附近的侧视图。
图9是供给量变更装置附近的主视图。
图10是供给量变更装置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11是供给量变更装置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2是供给量变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驱动杆和传动轴、传动轴的臂部和摆动部件附近的纵剖侧视图。
图14是传动轴的臂部和摆动部件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5是在将驱动轴的回转速度(送出部的送出量)设定在高速侧(多侧),且驱动部位于规定角度的一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的供给量变更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在将驱动轴的回转速度(送出部的送出量)设定在高速侧(多侧),且驱动部位于规定角度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的供给量变更装置的侧视图。
图17是在将驱动轴的回转速度(送出部的送出量)设定在低速测(少侧),且驱动部位于规定角度的一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的供给量变更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在将驱动轴的回转速度(送出部的送出量)设定在低速侧(少侧),且驱动部位于规定角度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的供给量变更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在将驱动轴的回转速度(送出部的送出量)在整体上设定成低速的状态(少的状态)(未使用第二单向离合器的状态),且驱动部位于规定角度的一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的供给量变更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在将驱动轴的回转速度(送出部的送出量)在整体上设定成低速的状态(少的状态)(未使用第二单向离合器的状态),且驱动部位于规定角度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的供给量变更装置的侧视图。
图21是刻度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存储部
13:送出部
17:发动机
20:支承框架
48:支承框架的托架
21:动力输出轴
21a:动力输出轴的臂部
22:传动轴
22a:传动轴的输入部件
23:驱动部件
23a:套筒螺母部
37:驱动轴
38:支柱
39:加强部件
41:第一单向离合器
41a:第一单向离合器的臂部
42:第二单向离合器
42a:第二单向离合器的臂部
43:第三单向离合器
46:驱动部
47:支承部件
49:连结部件
50:姿势设定部件、操作轴
50a:操作轴的螺纹部
51:第一连结部件
52:第二连结部件
54:手柄
58:显示部
61:摆动部件
61a:连结位置变更单元、长孔
62:连结位置变更单元、螺栓
A1:规定角度
A3:第一单向离合器的规定方向的回转角度
A4:第二单向离合器的规定方向的回转角度
B1:规定方向
M1:支承点与姿势设定部件的连接部分之间的长度
M2:支承点与驱动部的摆动支点之间的长度
P1:支承部件的支承点
P2:驱动部的摆动支点
Q1:传动轴的输入部件的摆动范围的上端部
Q2:传动轴的输入部件的摆动范围的下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1)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以下方式构成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在由左右两侧的前轮1和左右两侧的后轮2支承的机体的后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摆动的连杆机构3,经由连杆机构3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有6行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还具有对连杆机构3进行升降驱动的液压缸4。
下面,对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具有3个传动箱6、在传动箱6的后部以自由回转驱动的方式支承的一对回转箱7、在回转箱7的两端具有的一对插植臂8、触地浮板9以及载秧台10等。
如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17的动力从变速箱18所具有的行驶用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株距变速装置(未图示)、插植离合器(未图示),经由动力输出轴(PTO轴)21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由此,随着向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10,回转驱动回转箱7,插植臂8从载秧台10的下部交替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面。
(2)
下面,对施肥装置11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驾驶座椅31的后侧具有后部踏板33,后部踏板33比驾驶座椅31的前下方的地板部32略高。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左右两侧的机体框架28的后部连结有左右两侧的支承部件30,驾驶座椅31和后部踏板33支承在左右两侧的支承部件30。
如图1、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形的左右两侧的支柱38连结在左右两侧的支承部件30的上部的后部,并从后部踏板33的后侧向上侧延伸,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支柱38的前侧部分的方式连结有加强部件39。方管状的支承框架20连结在左右两侧的支柱38的上部,以位于驾驶座椅31的后侧且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上方的方式沿左右方向配置支承框架20。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4个送出部13连结在支承框架20的前面部,沿支承框架20并沿左右方向配置4个送出部13。存储颗粒状肥料(相当于农用资源)的料斗12(相当于存储部)连结在送出部13的上部,在施肥装置11的左端部具有鼓风机14。在触地浮板9连结有开沟器15,具有6个开沟器15,横跨送出部13和开沟器15连接有6根软管16。
如上所述,通过料斗12、送出部13、鼓风机14、开沟器15以及软管16等构成了施肥装置11。
如图1和图2所示,倒U字形的扶手34位于后部踏板33的右端部和左端部,横跨左右两侧的扶手34连结有前框架35和后框架36,料斗12位于前框架35和后框架36之间。
如图6所示,鼓风机14由电动马达25驱动,在鼓风机14连接有分歧部26,在分歧部26具有用于切换操作鼓风机14的吹送风的开关26a。如图6和图8所示,横跨分歧部26和送出部13的前部连接有供给导管27,送出部13的吸入部13a插入供给导管27。送出部13的前部的上部具有排出部13b和对排出部13b进行开闭的开关(未图示),横跨送出部13的排出部13b连接有从分歧部26延伸出的排出导管29。
图6所示的状态为通过分歧部26的开关26a封堵排出导管29的入口的状态,也为将鼓风机14的吹送风提供给供给导管27的作业状态(预先将送出部13的排出部13b的开关操作至关闭位置)。
在作业状态下,当鼓风机14的吹送风经由供给导管27提供给送出部13,通过送出部13将来自料斗12的规定量的肥料不断送出时,通过鼓风机14的吹送风,肥料经过软管16提供给开沟器15,经由开沟器15提供给农田面。
当插植作业结束后对残留在料斗12中的肥料进行回收时,在通过图6所示的分歧部26的开关26a封堵供给导管27的入口,且向排出导管29提供鼓风机14的吹送风的状态下,将送出部13的排出部13b的开关操作至打开位置,设定为排出状态。
由此,料斗12的肥料从送出部13的排出部13b排出至排出导管29,鼓风机14的吹送风被提供给排出导管29,从排出导管29流出的肥料被送至排出导管29的排出口29a,并从排出口29a排出。
(3)
下面,针对施肥装置11的传动系统,对从动力输出轴21到传动轴22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动力输出轴21从变速箱18沿机体框架28向后侧延伸,发动机17的动力从行驶用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和施肥离合器(未图示)传递至动力输出轴21。如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托架48以朝下的状态连结在支承框架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和右端部,传动轴22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横跨支承在托架48。
如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传动轴22的左端部(与驱动部46(参照下述(4))相反一侧的端部),以向后侧延伸的方式连结有臂部22a(相当于输入部件),在动力输出轴21的后端部连结有臂部21a。横跨动力输出轴21的臂部21a和传动轴22的臂部22a连接有连结杆23(相当于驱动部件),在从侧面观察时,驱动杆23位于送出部13的下侧(参照图4和图5)。
根据以上构造,通过回转驱动动力输出轴21,经由动力输出轴21的臂部21a对驱动杆23进行往返上下驱动,通过驱动杆23,经由传动轴22的臂部22a,在规定角度A1的范围内对传动轴22进行往返回转驱动。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横跨4个送出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和4个送出部13的驱动部46侧的右端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有传动轴22,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支承框架20的下侧具有传动轴22(参照图4和图5),在从后面观察时,沿支承框架20具有传动轴22(参照图3和图7)。
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下。如图5和图13所示,在设定有虚拟线L1,且从侧面观察时虚拟线L1从支承框架20的后面部20a向下侧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情况下,传动轴22的后侧部(图5的纸面左侧部)与虚拟线L1接触。或者,虚拟线L1沿上下方向穿过传动轴22的中心和后侧部(图5的纸面左侧部)之间。或者,在从上面观察时,传动轴22的跨直径的2/3以上的部分与支承框架20重叠。
如图3和图7所示,在从后面观察时,驱动杆23位于左右两侧的支柱38之间,如图4和图5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驱动杆23位于加强部件39的后侧(图4和图5的纸面左侧)(加强部件39位于驱动杆23的前侧(图4和图5的纸面右侧))。
在上述状态下,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使传动轴22的臂部22a从传动轴22向后侧(图4和图5的纸面左侧)延伸,并使加强部件39横跨连结在左右两侧的支柱38的前侧部分(图4和图5的纸面右侧部分),由此,使得驱动杆23和加强部件39在前后方向(图4和图5的纸面左右方向)上分离,从而不会使驱动杆23干涉加强部件39。
如图4、图5和图13所示,回转驱动动力输出轴21,通过动力输出轴21的臂部21a对驱动杆23进行往返上下驱动,由此,在规定角度A1的范围内向上下方向往返摆动驱动传动轴22的臂部22a。
此时,传动轴22存在于(位于)传动轴22的臂部22a的摆动范围的上端部Q1(传动轴22的臂部22a的前端部的上限位置)与传动轴22的臂部22a的摆动范围的下端部Q2(传动轴22的臂部22a的前端部的下限位置)之间的高度位置。
通过上述构造,如图4、图5和图13所示,例如,即使在组装各个部件时产生了误差,使得传动轴22(送出部13)在上下方向上错位,也不易使传动轴22从上端部Q1向上侧偏离,或使传动轴22从下端部Q2向下侧偏离。
此时,如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在驱动杆23具有套筒螺母部23a,通过套筒螺母部23a自由调节驱动杆23的长度。因此,即使传动轴22从上端部Q1向上侧偏离,或从下端部Q2向下侧偏离,也能够通过调节驱动杆23的长度,使传动轴22返回上端部Q1和下端部Q2之间的高度位置。
(4)
下面,针对施肥装置11的传动系统,对从传动轴22到供给量变更装置24和驱动轴37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施肥装置11的右端部(右端的送出部13的右端部)具有供给量变更装置24,传动轴22的右端部连接在供给量变更装置24。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支承框架20的多个部位连结有朝下的托架60,沿支承框架20的下侧和送出部13的后部的左右方向,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有截面呈六边形的驱动轴37,驱动轴37的右端部连接在供给量变更装置24。
如图3和图6所示,送出滚筒(未图示)内置于送出部13,所述送出滚筒随着回转不断送出规定量的肥料,连接于送出滚筒的输入齿轮13c位于送出部13的左侧的横侧面。
驱动齿轮37a以相对自由回转的方式安装在驱动轴37,驱动齿轮37a与送出部13的输入齿轮13c啮合。移位部件37b以一体回转且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在驱动轴37。移位部件37b在与驱动齿轮37a啮合的传动位置和与驱动齿轮37a分离的切断位置之间自由滑动,由驱动齿轮37a和移位部件37b构成了施肥装置11的分排离合器。
根据以上构造,如上述(3)、图4、图5和图6所示,通过回转驱动动力输出轴21,通过动力输出轴21的臂部21a对驱动杆23进行往返上下驱动,通过驱动杆23,经由传动轴22的臂部22a,在规定角度A1的范围内对传动轴22进行往返回转驱动,传动轴22的往返回转传递至供给量变更装置24。
如图6所示,通过供给量变更装置24变更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驱动轴37的动力从驱动齿轮37a传递至送出部13的输入齿轮13c,从而回转驱动送出滚筒,使肥料从送出部13不断送出。此时,通过使驱动轴37的移位部件37b与驱动齿轮37a分离(通过将分排离合器操作至切断状态),能够使要停止的送出部13(送出滚筒)停止。
如图6、图15和图16所示,就供给量变更装置24而言,当在规定角度A1的范围内往返回转驱动传动轴22时,传动轴22的往返回转传递至驱动部46,从而对驱动部46进行往返回摆动驱动。驱动部46的往程摆动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41传递至驱动轴37,从而对驱动轴37向规定方向B1进行回转驱动。驱动部46的返程摆动经由第二单向离合器42传递至驱动轴37,从而对驱动轴37向规定方向B1进行回转驱动。
此时,通过变更驱动部46的姿势从而变更从驱动部46到第一单向离合器4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往返摆动的传递状态,由此,来变更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
(5)
下面,对供给量变更装置24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图7、图8、图9、图10和图12所示,具有罩体部件40,罩体部件40由板状件弯折成门形构成,罩体部件40连结在支承框架20的右端部,罩体部件40的前部分和后部分敞开。如图4、图8、图9、图10和图12所示,绕罩体部件40的右壁部40a的内表面的横轴心P1(相当于支承点),以自由变更姿势的方式支承有支承部件47,绕支承部件47的下部的套管部47a的横轴心P2(相当于摆动支点),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有从侧面观察时呈菱形的驱动部46。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在传动轴22的右端部通过焊接方式连结有臂部22b,摆动部件61以相对自由回转的方式外嵌在传动轴22的右端部。
2个长孔61a(相当于连结位置变更单元)在摆动部件61形成开口,在传动轴22的臂部22b连结有2个内螺纹部22c,通过使螺栓62(相当于连结位置变更单元)穿通摆动部件61的长孔61a,并拧紧在传动轴22的臂部22b的内螺纹部22c,从而使摆动部件61连结在传动轴22。
由此,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摆动部件61的长孔61a的范围内,能够沿传动轴22的回转方向变更摆动部件61的相对于传动轴22的连结位置(以上,相当于在传动轴22的位于驱动部46侧的端部具有摆动部件61和连结位置变更单元61a的状态)。
如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5所示,在驱动部46具有套管部46a,横跨摆动部件61和驱动部46的套管部46a,通过销63连接有连结部件49。
如图6、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5所示,在驱动轴37的右端部安装有第一单向离合器41,在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右横侧安装有第二单向离合器42,在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右横侧安装有第三单向离合器43。第三单向离合器43的臂部43a连结在支承框架20的托架20b,第三单向离合器43不进行回转。
此时,第一单向离合器41、第二单向离合器42和第三单向离合器43具有允许驱动轴37向规定方向B1(参照图15)回转,并阻止驱动轴37向与规定方向B1相反的方向回转的功能。
如图6、图11、图12和图15所示,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臂部41a向斜前上方延伸,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臂部42a向斜前下方延伸。横跨驱动部46的套管部46b和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臂部41a的套管部41b,通过销64连接有平板的长板状的第一连结部件51。横跨驱动部46的套管部46c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臂部42a的套管部42b,通过销65连接有圆棒状的第二连结部件52。
此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驱动轴37与横轴心P2(支承部件47的套管部47a)平行。就驱动部46而言,套管部46b和套管部46c相互逆向(参照图10和图11),在从侧面观察时,以相互接近的状态位于驱动部46(参照图15)。(6)
下面,针对供给量变更装置24,对从传动轴22到驱动轴37的传动进行说明。
如图12、图15和上述(3)所述,当在规定角度A1的范围内对传动轴22进行往返回转驱动时(当在规定角度A1的范围内对传动轴22的臂部22b和摆动部件61进行摆动驱动时),在与规定角度A1相对应的规定角度A2的范围内对驱动部46进行摆动驱动。此时,规定角度A1为定值。
图15所示的状态如下,驱动部46位于规定角度A2的一侧的端部A21,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位于往返摆动的回转角度A3的一侧的端部A31,第二单向离合器42(臂部42a)位于往返摆动的回转角度A4的一侧的端部A41。
如从图15到图16所示,当驱动部46从规定角度A2的一侧的端部A21往程摆动至另一侧的端部A22时,驱动部46的往程摆动经由第一连结部件51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对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向规定方向B1仅进行回转角度A3的回转驱动,使第一单向离合器41从回转角度A3的一侧的端部A31到达另一侧的端部A32,通过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对驱动轴37向规定方向B1进行回转驱动。
与此同时,如从图15到图16所示,驱动部46的往程摆动经由第二连结部件52传递至第二单向离合器42(臂部42a),向与规定方向B1相反的方向对第二单向离合器42(臂部42a)仅进行回转角度A4的回转驱动,第二单向离合器从回转角度A4的一侧的端部A41到达另一侧的端部A42。
如上所述地向与规定方向B1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第二单向离合器42(臂部42a),但第二单向离合器42(臂部42a)相对于驱动轴37进行空转。
如从图16到图15所示,当驱动部46从规定角度A2的另一侧的端部A22返程摆动至一侧的端部A21时,驱动部46的返程摆动经由第二连结部件52传递至第二单向离合器42(臂部42a),对第二单向离合器42(臂部42a)向规定方向B1仅进行回转角度A4的回转驱动,使第二单向离合器42从回转角度A4的另一侧的端部A42到达一侧的端部A41,通过第二单向离合器42(臂部42a)对驱动轴37向规定方向B1进行回转驱动。
与此同时,如从图16到图15所示,驱动部46的返程摆动经由第一连结部件51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对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向与规定方向B1相反的方向仅进行回转角度A3的回转驱动,使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从回转角度A3的另一侧的端部A32到达一侧的端部A31。
如上所述地向与规定方向B1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但第一单向离合器41(臂部41a)相对于驱动轴37进行空转。
如上所述,驱动部46的往程摆动和返程摆动均直接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4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驱动部46的往程摆动和返程摆动均能够高效地传递至第一单向离合器4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
在驱动部46进行往返摆动的状态下,如图12、图15和图16所示,在驱动部46到达规定角度A2的另一侧的端部A22并开始向相反方向即一侧的端部A21进行返程摆动的情况下,当驱动部46开始返程摆动时,即使驱动轴37被第一单向离合器41连带回转,从而对驱动轴37向与规定方向B1相反的方向进行稍许回转驱动,该状态也会被第三单向离合器43所阻止。
与上述同样,如图12、图15和图16所示,在驱动部46到达规定角度A2的一侧的端部A21并开始向相反方向即另一侧的端部A22进行往程摆动的情况下,当驱动部46开始进行往程摆动时,即使驱动轴37被第二单向离合器42连带回转,从而对驱动轴37向与规定方向B1相反的方向进行稍许回转驱动,该状态也会被第三单向离合器43所阻止。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罩体部件40的右壁部40a的内表面连结有向外方开口的套管部40g,在罩体部件40的右壁部40a的外表面安装有钳部件55。在从前面观察时,具有曲柄状的手动手柄56,在从前面观察时手动手柄56具有呈倒L字形的把手部56a和端部具有六边形孔的套管部56b。
如图8和图9所示,通过将手动手柄56的套管部56b插入罩体部件40的套管部40g,并使手动手柄56的把手部56a被钳部件55把持,从而将手动手柄56安装在罩体部件40。
当在发动机17停止的状态下对驱动轴37进行回转驱动时,通过从罩体部件40取下手动手柄56,并在驱动轴37的右端部插上手动手柄56的套管部56b的六边形孔,从而使手动手柄56安装在驱动轴37,由此,能够通过手动手柄56对驱动轴37向规定方向B1进行回转驱动。
(7)
下面,对通过变更供给量变更装置24中的驱动部46的姿势,从而变更从驱动部46到第一单向离合器4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往返摆动的传递状态,由此,变更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在罩体部件40的右壁部40a的内表面连结有套管部40d,在罩体部件40的左壁部40b形成有开口部40e,在罩体部件40的上壁部40c形成有竖长的引导孔40f。
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在罩体部件40的上壁部40c,通过螺栓59连结有金属板制的刻度板58(相当于显示部)。以位于与罩体部件40的引导孔40f相同的位置的方式,在刻度板58形成竖长的引导孔58c,支承部件47的上端部的指标部47c进入刻度板58的引导孔58c(罩体部件40的引导孔40f)。
如图12和图15所示,具有套管部件44,在套管部件44具有横向的支承轴44a和环状的弹簧座44b。套管部件44的支承轴44a插入罩体部件40的套管部40d,防脱环45安装在套管部件44的支承轴44a的端部,套管部件44的支承轴44a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在罩体部件40的套管部40d。
此时,如图12和图15所示,套管部件44从罩体部件40的开口部40e插入罩体部件40的内部,套管部件44的支承轴44a插入罩体部件40的套管部40d。
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操作轴50(相当于姿势设定部件)在外周部具有螺纹部50a,操作轴50以绕自身的横轴心P3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在套管部件44,在操作轴50的后端部所具有的环部件50b和套管部件44的弹簧座44b之间,以压缩的状态安装有弹簧53。通过操作轴50的环部件50b和弹簧53之间的摩擦,较松地保持住操作轴50,使操作轴50不自由回转,通过在操作轴50的前端部所具有的手动操作用手柄54,能够抵抗弹簧53的摩擦力从而对操作轴50进行回转操作。
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在支承部件47的上部连结有套管部47b,螺纹部件57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在套管部47b。内表面形成有螺纹部的螺纹孔在螺纹部件57形成开口,在螺纹部件57的螺纹孔插入操作轴50的螺纹部50a,通过操作轴50和螺纹部件57决定了支承部件47的姿势。
如图15和图17所示,通过对操作轴50进行回转操作,沿操作轴50变更螺纹部件57的位于操作轴50的位置,由此,变更支承部件47的姿势,通过变更驱动部46的姿势(支承部件47的横轴心P2的位置),变更从驱动部46到第一单向离合器4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往返摆动的传递状态,由此,变更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以上,相当于绕支承点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支承部件,在支承部件中远离支承点的部分具有驱动部的摆动支点,在支承部件中的相对于支承点而言与驱动部的摆动支点相反侧的部分,连接有决定支承部件的姿势的姿势设定部件,通过姿势设定部件绕支承点自由变更支承部件的姿势)。
此时,如图15所示,就支承部件47而言,横轴心P1与螺纹部件57的中心之间的长度M1(相当于支承点与姿势设定部件的连接部分之间的长度)被设定在横轴心P1与横轴心P2之间的长度M2(相当于支承点与驱动部的摆动支点之间的长度)的1.0倍至2.0倍之间。
如图9、图12和图15所示,手柄54具有圆板状的基部54a、臂部54b以及把手部54c,基部54a连结在操作轴50的前端部,臂部54b从基部54a向半径方向的外方延伸,把手部54c绕臂部54b的横轴心P4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
如图9、图12和图15所示,通过把持手柄54的把手部54c,能够快速地回转操作操作轴50,从而大幅变更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通过把持手柄54的基部54a,能够容易地对操作轴50进行微小的回转操作,从而容易地对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进行细微调整。
(8)
下面,对通过上述(7)所述的构造变更驱动部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的状态进行说明。
图15和图16所示的状态如下,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被设定在高速侧(多侧),支承部件47的横轴心P2位于纸面左方,接近传动轴22、第一单向离合器4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
此时,通过以下所述的3个要素(8)-1、(8)-2、(8)-3,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回转角度A3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回转角度A4变大,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处于高速侧(多侧)。
(8)-1
“如图15和图16所示,由于驱动部46相对于连结部件49向横侧倾斜(连结部件49连接于驱动部46的点与横轴心P2之间的连线、与连结部件49所呈的角度较小),因此相对于摆动部件61的规定角度A1(定值),驱动部46的规定角度A2较大。”
(8)-2
“如图15和图16所示,由于第一连结部件51连接于驱动部46的点与横轴心P2之间的连线、与第一连结部件51呈大致正交的状态,且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臂部41a与第一连结部件51呈大致正交的状态,因此,相对于驱动部46的规定角度A2,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回转角度A3较大。”
(8)-3
“如图15和图16所示,由于第二连结部件52连接于驱动部46的点与横轴心P2之间的连线、与第二连结部件52呈大致正交的状态,且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臂部42a与第二连结部件52呈大致正交的状态,因此,相对于驱动部46的规定角度A2,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回转角度A4较大。”
图17和图18所示的状态如下,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被设定在低速侧(少侧)。支承部件47的横轴心P2位于纸面右方,远离传动轴22、第一单向离合器4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
此时,根据以下所示的3个要素(8)-4、(8)-5、(8)-6,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回转角度A3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回转角度A4变小,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处于低速侧(少侧)。
(8)-4
“如图17和图18所示,由于驱动部46相对于连结部件49呈立起状态(连结部件49连接于驱动部46的点与横轴心P2之间的连线、与连结部件49所呈的角度较大),因此,相对于摆动部件61的规定角度A1(定值),驱动部46的规定角度A2较小。”
(8)-5
“如图17和图18所示,由于第一连结部件51连接于驱动部46的点与横轴心P2之间的连线、与第一连结部件51所呈的角度比直角大,且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臂部41a与第一连结部件51之间的角度比直角大,因此,相对于驱动部46的规定角度A2,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回转角度A3较小。”
(8)-6
“如图17和图18所示,由于第二连结部件52连接于驱动部46的点与横轴心P2之间的连线、与第二连结部件52所呈的角度比直角大,因此,相对于驱动部46的规定角度A2,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回转角度A4较小。”
(9)
下面,对将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在整体上设定成高速的状态(多的状态),或将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在整体上设定成低速的状态(少的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在刻度板58的引导孔58c的一侧的横侧具有第一刻度部58a,在刻度板58的引导孔58c的另一侧的横侧具有第二刻度部58b。
由此,如上述(7)、(8)所述,通过变更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支承部件47的指标部47c沿刻度板58的引导孔58c(罩体部件40的引导孔40f)进行移动(相当于沿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具有显示部的状态)。
上述(7)、(8)所述的状态为第一状态,具体如下,横跨驱动部46、与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臂部41a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臂部42a,连接有第一连结部件51和第二连结部件52。该第一状态与刻度板58的第一刻度部58a相对应。由此,通过对照支承部件47的指标部47c和刻度板58的第一刻度部58a,能够读取送出部13的送出量。
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二连结部件52可从驱动部46上自由拆卸。由此,在第二连结部件52连接于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臂部42a的状态下,将第二连结部件52从驱动部46取下,将第二连结部件52的端部连接在托架48的开口部48a(参照图13和图15),第二单向离合器42通过第二连结部件52呈固定状态。此时,第二连结部件52也可以连接固定在罩体部件40的右壁部40a。
在图19和图20所示的状态下,由于使用第一单向离合器41,未使用第二单向离合器42,因此,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为使用了第一单向离合器4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状态(参照上述(7)、(8))的1/2。
该状态为第二状态,具体如下,保持第一连结部件51在驱动部46和第一单向离合器41之间的连接,并解除通过第二连结部件52对驱动部46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臂部42a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状态与图21所示的刻度板58的第二刻度部58b相对应。由此,通过对照支承部件47的指标部47c与刻度板58的第二刻度部58b,能够读取送出部13的送出量。
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二连结部件52连接在驱动部46以及解除所述连接(通过设定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能够将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在整体上变更为高速的状态(多的状态),或者将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在整体上变更为低速的状态(少的状态)。
如图8、图10、图12和图15所示,在刻度板58的右侧部和左侧部形成有朝下的弯折部58d,长孔58e在弯折部58d形成开口,刻度板58的弯折部58d(长孔58e)通过螺栓59连结在罩体部件40的右壁部40a和左壁部40b。由此,能够沿刻度板58的长孔58e(沿支承部件47(指标部47c)的姿势变更方向(图21的纸面上下方向))变更图21所示的刻度板58(第一刻度部58a和第二刻度部58b)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造,例如,即使组装各个部件时产生了误差,使得支承部件47(指标部47c)与刻度板58(第一刻度部58a和第二刻度部58b)之间产生稍许错位,也能够通过沿支承部件47(指标部47c)的姿势变更方向变更刻度板58(第一刻度部58a和第二刻度部58b)的位置,从而修正支承部件47(指标部47c)与刻度板58(第一刻度部58a和第二刻度部58b)之间的错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在施肥装置的右端部具有供给量变更装置的情况,也能够适用于在施肥装置的左端部具有供给量变更装置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将颗粒状的肥料提供给农田面的施肥装置,也能够适用于将液体状的肥料(相当于农用资源)提供给农田面的施肥装置(相当于农用资源供给装置)、将稻种(相当于农用资源)提供给农田面的直播装置(相当于农用资源供给装置)以及将颗粒状或液体状的药剂(相当于农用资源)提供给农田面的施药装置(相当于农用资源供给装置)。

Claims (13)

1.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传动轴,通过发动机的动力,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对所述传动轴进行往返回转驱动,在所述传动轴连结有摆动部件,横跨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的驱动部和所述摆动部件连接有连结部件,
通过所述传动轴在所述规定角度范围内对所述摆动部件进行往返摆动驱动,从而经由所述连结部件对所述驱动部进行往返摆动驱动,
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所述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沿所述传动轴的回转方向自由变更所述摆动部件相对于所述传动轴的连结位置,
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存储部,存储农用资源;送出部,将所述存储部的农用资源不断送出;以及驱动轴,驱动所述送出部,
在所述驱动轴具有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横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臂部连接有第一连结部件,横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的臂部连接有第二连结部件,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往程摆动,向规定方向回转驱动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通过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驱动所述驱动轴,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返程摆动,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驱动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通过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驱动所述驱动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位置变更单元具有长孔和螺栓,所述长孔在所述摆动部件形成开口,所述螺栓穿通所述长孔,将所述摆动部件连结在所述传动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三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三单向离合器阻止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轴进行回转驱动,
其中,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轴进行回转驱动是通过以下结构导致的,
所述结构分别为: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返程摆动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进行回转驱动;以及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往程摆动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进行回转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出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所述驱动部配置在右端的所述送出部的右端部或左端的所述送出部的左端部,
横跨所述送出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和配置有所述驱动部的右端的所述送出部的右端部或左端的所述送出部的左端部,沿左右方向配置有所述传动轴,
在所述传动轴的位于所述驱动部侧的端部,具有所述摆动部件和所述连结位置变更单元,横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摆动部件连接有所述连结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回转驱动的动力输出轴沿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送出部的下侧,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后端部连结有臂部,
在所述传动轴的位于与所述驱动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连结有输入部件,横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臂部和所述输入部件连接有驱动部件,
通过回转驱动所述动力输出轴,对所述驱动部件进行往返上下驱动,通过所述驱动部件经由所述输入部件在所述规定角度范围内对所述传动轴进行往返回转驱动,
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传动轴位于所述输入部件的摆动范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高度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件具有套筒螺母部,所述套筒螺母部自由调节所述驱动部件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机体具有上下朝向的左右两侧的支柱,支承框架连结在所述支柱的上部并沿左右方向配置,通过在所述支承框架连结所述送出部,从而使所述送出部沿左右方向配置,
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所述支承框架的下侧具有所述传动轴,在从后面观察时,沿所述支承框架具有所述传动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连结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托架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有所述传动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柱的方式连结有加强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输入部件从所述传动轴向后侧延伸,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柱的前侧部分的方式连结有所述加强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驱动部的支承部件,通过变更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从而变更所述驱动部的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摆动支点的位置,由此变更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往程摆动而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的回转角度以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通过所述驱动部的返程摆动而向所述规定方向回转的回转角度,从而变更所述送出部的送出量,
沿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具有显示部,通过对照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显示部,能够读取所述送出部的送出量,
沿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变更方向自由变更所述显示部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以绕支承点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远离所述支承点的部分具有所述驱动部的摆动支点,
在所述支承部件中的相对于所述支承点而言与所述驱动部的摆动支点相反侧的部分,连接有决定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的姿势设定部件,通过所述姿势设定部件绕所述支承点自由变更所述支承部件的姿势,
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言,所述支承点与所述姿势设定部件的连接部分之间的长度设定为所述支承点与所述驱动部的摆动支点之间的长度的1.0倍至2.0倍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姿势设定部件为外周部具有螺纹部的操作轴,
通过对所述操作轴进行回转操作,从而沿所述操作轴变更所述操作轴的与所述支承部件的连接部分的位置,
在所述操作轴具有回转操作所述操作轴的手动操作用手柄。
CN201520863273.9U 2014-12-01 2015-11-02 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2051428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3225A JP6238879B2 (ja) 2014-12-01 2014-12-01 水田作業機
JP2014-243225 2014-1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42851U true CN205142851U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78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63273.9U Active CN205142851U (zh) 2014-12-01 2015-11-02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38879B2 (zh)
CN (1) CN20514285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10789A (ja) 2017-12-21 2019-07-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圃場作業機
JP6917883B2 (ja) 2017-12-25 2021-08-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圃場作業機
KR20190112625A (ko) 2018-03-26 2019-10-07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분립체 공급 장치
JP7131373B2 (ja) 2018-12-26 2022-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線の溶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9612A (ja) * 1989-06-17 1991-01-28 Kubota Corp 粉粒体繰出し構造
JP3998867B2 (ja) * 1999-07-09 2007-10-31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2002101715A (ja) * 2000-09-27 2002-04-09 Kubota Corp 田植機の粉粒体供給装置
JP3433742B2 (ja) * 2001-10-25 2003-08-0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施肥装置付き苗移植機
JP4089365B2 (ja) * 2002-09-13 2008-05-2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粉粒体吐出機
KR101092292B1 (ko) * 2008-11-19 2011-12-13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이앙기
JP5854949B2 (ja) * 2012-08-06 2016-02-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用資材供給装置
JP5916639B2 (ja) * 2013-01-21 2016-05-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JP6277930B2 (ja) * 2014-09-30 2018-02-1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38879B2 (ja) 2017-11-29
JP2016103989A (ja) 2016-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42851U (zh) 水田作业机
ES2654684T3 (es) Sistema de mezclado de razón variable de múltiples productos agrícolas para el suministro a través de una abridora con orificios
JP5714822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1142872A5 (zh)
JP5847107B2 (ja) 水田作業機
JP5237855B2 (ja) 農用供給装置
JP5763482B2 (ja) 水田作業機
CN103081618B (zh) 无移位精密穴播机
CN102223784B (zh) 施肥装置
TW201740794A (zh) 作業車輛
ES2562577A1 (es) Implemento agrícola para incorporar en forma subterránea abono orgánico o composta en terrenos de cultivo
CN104641772A (zh) 肥料供给装置或农用物资供给装置
JP6406826B2 (ja) 水田作業機
CN110121987A (zh) 一种小麦播种机
JP2017175971A (ja) 粒状物繰出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を載設した農作業機
JP4724956B2 (ja) 施肥機
JP2540856B2 (ja)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型作業機
ES2562578B1 (es) Implemento agrícola para sembrar y descompactar el suelo en una pasada
JP2000152706A (ja) 田植機
JP5612315B2 (ja) 水田作業機
JP6730875B2 (ja) 田植機
US3247A (en) Improvement in seed-planters
KR102450180B1 (ko) 분립체 공급 장치
CN205142853U (zh) 乘坐型插秧机和乘坐型直播机
JP2016010321A (ja) 苗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