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40794A - 作業車輛 - Google Patents

作業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40794A
TW201740794A TW106110588A TW106110588A TW201740794A TW 201740794 A TW201740794 A TW 201740794A TW 106110588 A TW106110588 A TW 106110588A TW 106110588 A TW106110588 A TW 106110588A TW 201740794 A TW201740794 A TW 20174079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ing
seedling
frame
shaft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0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oji Otsuka
Makoto Inoue
Takeshi Okumura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71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819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711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1465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711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868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40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079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5/00Fertiliser distribu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9/00Special 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powder-spraying apparatus for purpos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為了提供一種作業車輛,於後方無須大空間且通過輕易的作業就能使安裝於第1作業部之後部的第2作業部從第1作業部朝後方分離,並且耐久性良好。插秧機(1)係具備:行走機體(2)、連結於行走機體(2)之後部的種植部(20)、安裝於種植部(20)的第1散佈裝置(85)以及第2散佈裝置(101),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透過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連結軸(161、162)作為支軸的平行連桿機構(126)而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地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後部。

Description

作業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作業車輛,更詳細而言,係關於具備在連結於行走機體之後部的第1作業部所安裝的第2作業部的作業車輛。
於農業作業中,係使用將各種作業機連結於行走機體,一邊行走一邊進行所期望之作業的插秧機等之作業車輛。插秧機,係具備連結於行走機體之後部的種植部,構成為一邊行走一邊將秧苗種植於水田。種植部係具有:用來載置苗墊的載苗台、用來從苗墊鏟取既定量的秧苗來種植於農場的種植裝置等。並且,藉由種植裝置的種植爪從苗墊鏟取既定量的秧苗,該秧苗被插入農場,藉此而將秧苗種植於農場。
於插秧機之中,已知有具備用來對農場散佈藥劑的散佈裝置,或用來對被載置於載苗台之苗墊散佈藥劑的散佈裝置者。此等之散佈裝置,會有被配置於載苗台的後方的情況。而且,如此之散佈裝置安裝於種植部的結構已被進行各種探討。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具有施肥裝置之插秧機,該具有施肥裝置之插秧機設有:動力供給用之進給箱、具備有用來從載苗台切出秧苗並種植的苗種植機構之種植箱、以及以與載苗台之苗載置面相對向的狀態配置之施肥裝置,從進給箱對種植箱及施肥裝置傳遞動力,且將種植箱可動力傳遞地安裝於施肥裝置,並且構成為使施肥裝置與種植箱可一體地在對應於作業狀態之設置位置與從載苗台分離之待機位置進行移動。
此外,於專利文獻2中係揭示具有施肥裝置之插秧機,該具有施肥裝置之插秧機,係將由儲料斗、及以透過連動桿進行曲柄連動的方式連結於苗種植裝置之種植機構的進給裝置所構成的施肥裝置主體,在與與載苗台之苗載置面相對向之側,可在施肥作業位置、與比此施肥作業位置更遠離秧苗載置面之下部的待機位置進行位置變更地連結於秧苗種植裝置的固定部,透過平行四連桿機構,將施肥裝置主體以可從施肥作業位置進行搖動後退且待機位置設定於苗載置面的下部後方側的方式連結於苗種植裝置的固定部,該平行四連桿機構係具備:與連動桿相同長度且以相對於連動桿始終成為平行的方式作姿勢設定之一對的搖動連桿構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5-26880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08-140440號公報
依據專利文獻1之構造,可將種植箱與施肥裝置一起從載苗台分離,載苗台的下方亦成為開放狀態,而容易進行載苗台之下端部的維修作業。
在此,於專利文獻1中之插秧機,係將右側端部之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使種植箱與施肥裝置一體地朝後方轉動。因而,為了使種植箱與施肥裝置從載苗台分離,於後方必須要有大空間。例如,在背對田界的情況或倉庫中等之空間受限制的狀況下,將種植箱與施肥裝置從載苗台分離是困難的。此外,當將種植箱與施肥裝置從載苗台分離時,種植箱與施肥裝置的重量會集中於1個轉動軸。因而,於專利文獻1中之插秧機,耐久性差,而必須有提高轉動軸之強度等的對策。
依據專利文獻2的構造,可在連動桿連結於苗種植裝置之種植機構與施肥裝置主體之進給裝置的狀態使施肥裝置主體進行搖動後退,而載苗台之上方側被大幅開放而容易取出殘秧苗,並且無須進行連結連桿之連結的解除操作。
在此,於專利文獻2中之插秧機,係藉由以朝左右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的平行四連桿機構,使施肥裝置主體朝後方且下方進行搖動。因而,當使施肥裝置主 體從載苗台分離時,為了避免施肥裝置主體急遽地移動,作業者必須一邊支承一邊搖動施肥裝置主體。此外,當使施肥裝置主體返回施肥作業位置時,作業者必須將施肥裝置主體以抬起的方式進行搖動,對作業者的負擔非常大。
本發明之目的,係為了提供一種作業車輛,於後方無須大空間且通過輕易的作業就能使安裝於第1作業部之後部的第2作業部從第1作業部朝後方分離,並且耐久性良好。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作業車輛係具備:行走機體、第1作業部、以及第2作業部,該第1作業部係連結於行走機體的後部;該第2作業部係安裝於第1作業部,第2作業部,係透過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的平行連桿機構,而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地被安裝於第1作業部的後部(第1構造)。
平行連桿機構,亦可設置於第1作業部的左右方向之任一方的後部(第2構造)。
第1作業部,亦可為具備載苗台、複數個種植裝置、以及種植框架的種植部,該載苗台係用來載置苗墊;該種植裝置係用來將秧苗種植於農場;該種植框架係用來支承載苗台與種植裝置,第2作業部,亦可為用來對載置於載苗台的苗墊或農 場散佈藥劑的散佈裝置,平行連桿機構之第1作業部側的端部,亦可被安裝於種植框架(第3構造)。
種植框架亦可具有:主框架及複數個種植傳動箱,該主框架係朝左右方向延伸;該種植傳動箱,係從主框架朝後方延伸,且於後端部配設種植裝置,平行連桿機構之第1作業部側的端部,亦可被安裝於種植傳動箱(第4構造)。
依據第1構造,可提供一種作業車輛,於後方無須大空間且通過輕易的作業就能使安裝於第1作業部之後部的第2作業部從第1作業部朝後方分離,並且耐久性良好。並且,即使為小空間,亦容易進行第1作業部之維修。
依據第2構造,當進行第1作業部之維修時,平行連桿機構不易造成妨礙,而容易進行維修。例如,無須避開平行連桿機構來左右移動,而進行第1作業部之維修。
依據第3構造,容易進行載苗台與種植裝置之維修。
依據第4構造,可以簡易的構造配置平行連桿機構,而容易進行載苗台與種植裝置之維修。
1‧‧‧插秧機(作業車輛)
2‧‧‧行走機體
20‧‧‧種植部(第1作業部)
21‧‧‧載苗台
22‧‧‧種植裝置
26‧‧‧種植框架
27‧‧‧主框架
28‧‧‧種植傳動箱
85‧‧‧第1散佈裝置(第2作業部)
98‧‧‧苗墊
101‧‧‧第2散佈裝置(第2作業部)
126‧‧‧平行連桿機構
161、162‧‧‧連結軸
[第1圖]係顯示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作業車輛的一例之插秧機的概略側視圖。
[第2圖]係第1圖之插秧機的概略俯視圖。
[第3圖]係用來說明朝插秧機之種植部的動力之傳遞路徑的圖。
[第4圖]係顯示種植部之載苗台的一例的概略背面圖。
[第5圖]係第4圖之載苗台的概略側視圖,第5圖A係載苗台的全體圖,第5圖B係支承板之附近的放大圖。
[第6圖]係顯示載苗台之苗墊緊壓具的一例的概略立體圖。
[第7圖]係顯示載苗台被折疊的狀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第8圖]係顯示苗墊緊壓具朝上方轉動的狀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第9圖]係顯示苗墊緊壓具朝下方轉動的狀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第10圖]係顯示插秧機之第1散佈裝置及第2散佈裝置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第11圖]係顯示第10圖之第1散佈裝置的散佈單元的一例的概略背面圖。
[第12圖]係顯示第10圖之第2散佈裝置的概略背面 圖。
[第13圖]係顯示插秧機之散佈動力傳遞機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第14圖]係顯示插秧機之平行連桿機構的一例的概略俯視圖。
[第15圖]係顯示平行連桿機構的支承框架之支承部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第16圖]係顯示平行連桿機構的緊固鎖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第17圖]係顯示平行連桿機構的連桿轉動鎖的一例的概略俯視圖。第17圖A係連桿臂之轉動被限制前的狀態。第17圖B係連桿臂之轉動被限制後的狀態。
[第18圖]係顯示使第1散佈裝置及第2散佈裝置朝後方移動的狀態的一例的概略俯視圖。
[第19圖]係顯示使第1散佈裝置及第2散佈裝置往後方移動之狀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一面參照附圖,一面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第1圖係顯示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作業車輛的一例之插秧機1的概略側視圖。第2圖係第1圖之插秧機1的概略俯視圖。另外,以下,為了便於說明,將第1圖中之左側設為行進前方向,將相對於行進前方向為正交且水平之第1圖中之內側設為右方向,將眼前側設 為左方向,將相對於行進前方向為正交且垂直之第1圖中之上側設為上方向,將下側設為下方向。此外,於第2圖中,主要顯示插秧機1之行走機體2。並且,於第2圖中,後述之第1散佈裝置85係以二點鏈線表示,後述之平行連桿機構126等之記載係省略。
如第1圖、第2圖所示般,插秧機1係具備:行走機體2、作為第1作業部之種植部20、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等。作業者係乘坐於行走機體2。種植部20係連結於行走機體2的後部。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被安裝於種植部20。接著,針對詳細內容雖如後述,但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透過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的平行連桿機構126,而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地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後部。
行走機體2,係於車體框架3的前部載置作為動力源之引擎4,且在引擎4的後方具備變速箱5。行走機體2,係於變速箱5的左右分別透過未圖示的前輪軸箱而具備前輪6。行走機體2,係於變速箱5的後方具備在左右支承後輪7的後輪軸箱8。亦即,行走機體2,係於前部的左右分別具備前輪6,於後部的左右分別具備後輪7,藉由前輪6及後輪7,機體被行走自如地支承。
行走機體2,係於引擎罩9內,具備引擎4、未圖示之控制部、未圖示之發電機、未圖示之散熱器、未圖示之冷卻風扇等。行走機體2,係於引擎罩9的左右兩 側具備安裝於車體框架3的預備載苗台10。於右側之預備載苗台10的下方,係具備支承於車體框架3的未圖示之電池。發電機,係以使引擎4作為動力來運作的方式連結於引擎4的輸出部。電池係與發電機連接。藉由發電機發電的電力係對電池充電。車體框架3,係藉由車體蓋11從上方覆蓋。行走機體2,係在引擎罩9的後部,具有朝上方突設的轉向握柄12。在轉向握柄12的後方係隔著既定的距離設置有駕駛座13。插秧機1所具備的各種裝置的動作係藉由控制部來控制。
引擎4的動力,係從輸出部透過未圖示之作為靜液式無段變速機的HST(Hydraulic Static Transmission)被傳遞至變速箱5。變速箱5,係於內部具備未圖示之主離合器、未圖示之變速裝置、未圖示之差動裝置等。左右的前輪6,係透過動力傳遞機構等與引擎4的輸出部連動連結,該動力傳遞機構,係由變速箱5之內部的變速裝置或差動裝置、前輪軸箱所內建的齒輪或軸等所構成。此外,左右的後輪7,係透過動力傳遞機構等與引擎4的輸出部連動連結,該動力傳遞機構,係由變速箱5之內部的變速裝置、變速箱5之從後部朝後方延伸的驅動軸14、後輪軸箱8所內建的齒輪或軸等所構成。並且,行走機體2,係被構成為藉由引擎4的動力,來驅動前輪6及後輪7,而可前進或後退。
此外,行走機體2,係於駕駛座13的後方具備施肥裝置15。施肥裝置15,係由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成 一列的複數個施肥單元所構成。各個施肥單元,係對應於後述之複數個種植裝置22之各者。施肥單元,係由料斗16、進給部17、以及排出裝置19等所構成。料斗16,係用來收容作為內容物之肥料等的藥劑。進給部17,係用來從料斗16取出既定量的藥劑。排出裝置19,係用來將從料斗16取出的藥劑透過撓性的管18來排出至農場。作為藥劑之排出口的管18的一端,係位於所對應之種植裝置22的附近。
另外,行走機體2,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行走機體2,係只要是連結作為第1作業部之種植部20,可一邊行走一邊藉由種植部20進行之秧苗的種植作業之構造即可。行走機體2,例如,亦可為不具備施肥裝置15的構造,或取代引擎4而具備作為動力源之電動馬達的構造。
種植部20,係具備用來載置苗墊的載苗台21、與將秧苗種植於農場的複數個種植裝置22等。種植部20,係透過由上連桿23及下連桿24等所構成的昇降連桿機構,來連結於行走機體2的後部。種植部20,係以行走機體2所具備的未圖示之油壓式之昇降裝置來進行昇降的方式構成。
在此,本實施形態之種植部20係為8行種植型。載苗台21,係由在左右方向上配設成一列的8個單位載苗台25a~25h所構成,且呈前高後低地傾斜。於載苗台21的下端部之後方,8個種植裝置22a~22h係在左 右方向上配置成一列。8個種植裝置22a~22h,係分別對應於8個單位載苗台25a~25h。種植部20,係相對於1個單位載苗台25具備1個種植裝置22的構造。另外,種植部20並不限定於8行種植型者。種植部20亦可為6行種植型等。
種植部20,係於載苗台21的下方,具有用來支承載苗台21與複數個種植裝置22等的種植框架26。種植框架26,係由主框架27、與4個種植傳動箱28a~28d等所構成。主框架27係朝左右方向延伸。4個種植傳動箱28a~28d,係分別從主框架27朝後方延伸。於各種植傳動箱28的後端部之左右分別配設種植裝置22。於主框架27之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係配設中央箱29。另外,針對詳細內容雖如後述,但於中央箱29係內建有未圖示之齒輪等的動力傳遞機構。來自引擎4的動力,係被傳遞至設置於中央箱29之在此未圖示的輸入驅動軸。此外,於種植傳動箱28的內部,係內建有在此未圖示之動力傳遞軸。此動力傳遞軸,係用來將被傳遞至中央箱29之來自引擎4的動力傳遞至配設於種植傳動箱28的2個種植裝置22。此外,種植部20,係於種植框架26的下方,具備於秧苗之種植時被接地的中央浮子30及左右一對側浮子31。
載苗台21,係透過下部導軌32及上部導軌33,被支承於主框架27及種植傳動箱28。並且,載苗台21,係以相對於種植傳動箱28進行左右來回移動的方式 構成。另外,位於左側之2個單位載苗台25a、25b,係以可以連結的狀態從種植部20卸下的方式構成。此外,針對詳細內容雖如後述,但載苗台21,亦具備縱向送進機構、或苗墊緊壓具、上部支承桿57、2個下部支承桿58等。縱向送進機構,係用來將所載置的苗墊從上方朝向下方搬送。苗墊緊壓具,係用來將苗墊壓附於載苗台21。被卸下的2個單位載苗台25a、25b,係藉由上部支承桿57與2個下部支承桿58所支承。
種植裝置22係旋轉式種植裝置。種植裝置22,係由旋轉箱34、2個種植箱35等所構成。旋轉箱34,係旋轉自如地支承於種植傳動箱28。2個種植箱35,係分別被旋轉自如地支承於旋轉箱34的兩端。於旋轉箱34的內部,係內建有與種植箱35連動連結的未圖示之齒輪等的動力傳遞機構。另一方面,種植箱35,係具有種植爪36與可沿著此種植爪36於軸方向進退地構成的未圖示之推桿等。
種植裝置22,係被構成為當旋轉箱34轉一圈時,種植箱35會相對於旋轉箱34反向地轉一圈。並且,種植裝置22,係被構成為種植爪36在載苗台21與農場之間進行來回運動,並且相對於種植傳動箱28之種植爪36的前端之軌跡成為朝上下方向呈長橢圓狀閉環狀之軌跡。此外,推桿,係被構成為:當種植爪36的前端伴隨著旋轉箱34的旋轉成為其來回運動之下降下限點的附近時朝向種植爪36的前端前進,當種植爪36從來回運動之 下降下限點上昇時從種植爪36的前端後退。
如此般構成的種植裝置22,係當種植爪36從載苗台21的上方朝向下方下降時,藉由種植爪36從被載置於載苗台21的苗墊鏟取秧苗。於種植爪36的前端之下降下限點的附近,種植爪36的前端係插入農場。此時,藉由推桿將所鏟取的秧苗朝向農場推出,而將秧苗種植於農場。其後,種植爪36係以從農場拔出的方式上昇。
接著,針對從引擎4朝種植部20之動力的傳遞路徑進行說明。第3圖係用來說明朝種植部20之動力的傳遞路徑的圖。另外,於第3圖中,位於最左側之種植傳動箱28a、位於最右側之種植傳動箱28d、配設於此等之種植傳動箱28a、28d的種植裝置22a、22b、22g、22h等之記載係省略。如上述般,引擎4之動力,係從輸出部透過HST來傳遞至變速箱5,在變速箱5變速,透過株間變速裝置37被傳遞至種植部20。另外,被傳遞至變速箱5的引擎4之動力,亦被分配並傳遞至左右的前輪軸、驅動軸14、其他的裝置等。
株間變速裝置37係配設於行走機體2的後部(參照第1圖)。來自變速箱5的動力係被傳遞至株間輸入軸38。被傳遞至株間輸入軸38的動力,係依序透過副株間變速機構39、主株間變速機構40、種植離合器41,被傳遞至株間輸出軸42。副株間變速機構39,係由可2階段變速的複數個齒輪或移位器(shifter)等所構成。主株間變速機構40,係由可3階段變速的複數個齒輪或移 位器等所構成。因而,株間變速裝置37,係可藉由副株間變速機構39與主株間變速機構40而將動力進行6階段變速的構造。另外,主株間變速機構40係包含偏心齒輪的構造。主株間變速機構40,係將動力進行2階段之等速及1階段之不等速的3階段變速的構造。此外,株間變速機構37,係被構成為亦可將被傳遞至株間輸入軸38的動力,於主株間變速機構40之上游側,透過施肥離合器43來傳遞至施肥輸出軸44。並且,上述之施肥裝置15係與施肥輸出軸44連動連結。
株間輸出軸42,係透過PTO軸45來連動連結於中央箱29之驅動輸入軸46。於中央箱29,係設置有從左右的側面突出並朝左右方向延伸的種植輸出軸47。於中央箱29的內部,係內建有由齒輪等所構成的動力傳遞機構。此動力傳遞機構,係將驅動輸入軸46的動力傳遞至種植輸出軸47。
此外,於中央箱29中,係與種植輸出軸47相同地,設置有從左右的側面突出並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橫向送進輸出軸48。中央箱29,係被被構成為亦可將被傳遞至驅動輸入軸46的動力,於種植輸出軸47之上游側,透過橫向送進變速機構49來傳遞至橫向送進輸出軸48。橫向送進變速機構49,係由可3階段變速的複數個齒輪或移位器等所構成。也就是說,中央箱29,係可將被傳遞至驅動輸入軸46的動力,分配至種植輸出軸47與橫向送進輸出軸48的構造。並且,上述之載苗台21,係以藉 由橫向送進軸48的旋轉,相對於種植傳動箱28左右來回移動的方式構成。
於種植輸出軸47,係分別透過安全離合器51來連動連結有分別內建於各種植傳動箱28的4個動力傳遞軸50。在此,種植輸出軸47,係以對應於4個動力傳遞軸50的方式被分割並且藉由未圖示之聯軸器被連結。
於動力傳遞軸50的後端部,係透過行制動離合器52來連動連結驅動軸53。驅動軸53,係從種植傳動箱28的後端部朝左右突出,並且固定有旋轉箱34。旋轉箱34,係內建複數個齒輪,並且具有朝側方突出的2個支承軸54。2個支承軸54,係分別透過內建於旋轉箱34的齒輪來與驅動軸53連動連結。於2個支承軸54係分別固定有種植箱35。
並且,於種植裝置22中,藉由從種植輸出軸47透過動力傳遞軸50被傳遞的動力而使驅動軸53進行旋轉,藉此,旋轉軸34進行旋轉,並且種植箱35相對於旋轉軸34進行逆向旋轉。接著,如上述般,種植爪36在載苗台21與農場之間來回運動,將秧苗種植於農場。
在此,於內建於種植傳動箱28b的動力傳遞軸50,係連動連結有散佈輸出軸55。散佈輸出軸55,係從種植傳動箱28b的後端部朝後方突出。於散佈輸出軸55的前端係固定有曲柄56。於曲柄56的輸出軸,係連結有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之輸入桿112的一端。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將動力傳遞至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 散佈裝置101。另外,散佈輸出軸55,係於從種植傳動箱28b突出的部分具有快速接頭116。並且,散佈輸出軸55,係被構成為藉由快速接頭116,而於動力傳遞軸50之側與輸入桿112之側無須使用工具等而可進行分割。此外,曲柄56的輸出軸,係與散佈輸出軸55平行,且在與散佈輸出軸55錯開的位置偏心地配置。也就是說,曲柄56之輸出軸,係在散佈輸出軸55的周圍進行偏心旋轉。
針對詳細內容雖如後述,但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具備輸入桿112、2個輸出桿113、114、以及計數器臂115等。輸入桿112的另一端係連結於計數器臂115。輸出桿113的一端,係連結於第1散佈裝置85的動力傳遞系統。輸出桿113的另一端係連結於計數器臂115。輸出桿114的一端,係連結於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傳遞系統。輸出桿114的另一端係連結於計數器臂115。計數器臂115,係以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搖動軸124作為支軸而朝前後方向搖動自如地支承。並且,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被構成為從種植部20(動力傳遞軸50)將動力傳遞至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
另外,從引擎4朝種植部20傳遞動力的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者。例如,用來傳遞動力的構造,亦可為取代動力傳遞軸50等之軸,而使用無端鏈條來傳遞動力的構造。此外,藉由散佈動力傳遞構造111之從種植部20朝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之動 力的傳遞,並不限定於從內建於種植傳動箱28b的動力傳遞軸50傳遞動力的構造者。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只要是從種植部20之動力傳遞系統傳遞動力的構造即可。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亦可為從內建於其他種植傳動箱28,例如種植傳動箱28c的動力傳遞軸50傳遞動力的構造。
接著,針對載苗台21進行說明。第4圖係顯示載苗台21的一例的概略背面圖。第5圖係第4圖之載苗台21的概略側視圖。第6圖係顯示苗墊緊壓具60的一例的概略立體圖。第7圖係顯示載苗台21被折疊的狀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第8圖係顯示苗墊緊壓具60朝上方轉動的狀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第9圖係顯示苗墊緊壓具60朝下方轉動的狀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另外,第5圖A係載苗台21的全體圖。第5圖B係支承板75的附近的放大圖。此外,第6圖,係從左側之斜上方觀察秧苗緊壓具60的立體圖。如上述般,載苗台21,係由在左右方向上配設成一列的8個單位載苗台25a~25h所構成,且呈前高後低地傾斜。位於左側的2個單位載苗台25a、25b,係以可以連結的狀態卸下的方式構成。
載苗台21,亦具備上部支承桿57、2個下部支承桿58、58、縱向送進機構59、以及3個苗墊緊壓具60a、60b、60c等。上部支承桿57,係位於載苗台21的上部側。上部支承桿57,係安裝於單位載苗台25d與單位載苗台25e之間。上部支承桿57係朝向上方延伸。2 個下部支承桿58、58,係位於載苗台21的下部側。下部支承桿58、58,係分別安裝於單位載苗台25c與單位載苗台25d之間及單位載苗台25e與單位載苗台25f之間。下部支承桿58、58係朝向上方延伸。
並且,載苗台21,係如第7圖所示般,可將位於左側的2個單位載苗台25a、25b卸下,使此單位載苗台25a、25b支承於上部支承桿57及2個下部支承桿58、58,來進行折疊。並且,載苗台21,係以可使左右方向之寬度縮窄的方式構成。此時,單位載苗台25a、25b,係位於單位載苗台25d、25e的上方。此外,上部支承桿57的前端部,係插通於形成於上部導軌33的未圖示之貫通孔。單位載苗台25a的左緣部與單位載苗台25b的右側部,係分別藉由設置於下部支承桿58的前端部之未圖示的鎖定機構來固定。因而,單位載苗台25a、25b,係藉由上部支承桿57與2個下部支承桿58、58以3點作支承,而不易鬆動且容易裝卸。
縱向送進機構59係於各單位載苗台25設置有2個。縱向送進機構59,係由從動輥61、驅動輥62、以及秧苗送進帶63等所構成。用來載置苗墊的載置部64,係具有從上下方向之大致中央起至下部,貫穿載置苗墊之載置面65與背面66之間的開口67。從動輥61與驅動輥62,係位於載置部64的背面66側。從動輥61,係以橫跨開口67的上部的方式配設。驅動輥62,係以橫跨開口67的下部的方式配設。苗送進帶63,係以外接於從 動輥61與驅動輥62的方式捲掛。於苗送進帶63的表面係形成有未圖示之多數個突起。苗送進帶63,係從載置部64的開口67突出於載置面65側。並且,縱向送進機構59,係被構成為藉由使驅動輥62間歇性地旋轉,而將苗墊朝向下方間歇性地搬送,該苗墊,係以藉由苗墊緊壓具60與苗送進帶63挾持的方式被保持著。
苗墊緊壓具60a,係對應於2個單位載苗台25a、25b。苗墊緊壓具60b,係對應於3個單位載苗台25c、25d、25e。苗墊緊壓具60c,係對應於3個單位載苗台25f、25g、25h。3個苗墊緊壓具60a、60b、60c係相同的構造。以下,例示第6圖所示之苗墊緊壓具60a來說明構造。針對苗墊緊壓具60b、60c的構造係適當省略說明。
苗墊緊壓具60,係具備複數個圓棒狀的縱向緊壓棒68、圓棒狀的上部連結棒69、圓棒狀的下部連結棒70、以及圓棒狀的苗撥開具71等。複數個縱向緊壓棒68,係具有既定的間隔地配置,並以沿著載置部64之載置面65的方式朝上下方向延伸。上部連結棒69係朝左右方向延伸。下部連結棒70係朝左右方向延伸。苗撥開具71係朝左右方向延伸。縱向緊壓棒68、上部連結棒69、下部連結棒70、及苗撥開具71,係由依作業者而可彎曲變形的圓棒狀構件所構成。苗墊緊壓具60,係相對於1個單位載苗台25而具有2個縱向緊壓棒68。也就是說,對應於2個單位載苗台25a、25b的苗墊緊壓具60a,係具 有4個縱向緊壓棒68。對應於3個單位載苗台25c、25d、25e的苗墊緊壓具60b,係具有6個縱向緊壓棒68。對應於3個單位載苗台25f、25g、25h的苗墊緊壓具60c,係具有6個縱向緊壓棒68。
縱向緊壓棒68的上方側端部,係在側面觀察時,以銳角狀朝向後方折彎。縱向緊壓棒68的下方側端部,係在側面觀察時,以大致直角狀朝向後方折彎。縱向緊壓棒68的上方側之端,係藉由熔接等被接合於上部連結棒69。縱向緊壓棒68的下方側之端,係藉由熔接等被接合於下部連結棒70。並且,於苗墊緊壓具60a中,4個縱向緊壓棒68藉由上部連結棒69與下部連結棒70而被連結。
上部連結棒69與下部連結棒70之左右的兩端部,係比位於左右兩端的縱向緊壓棒68更朝外方(側方)突出。上部連結棒69之左右的兩端部,係分別在側面觀察時以沿著縱向緊壓棒68之上端部的方式朝前方折彎。上部連結棒69之左右的兩端部,係進一步在背面觀察時以朝左右之外方延伸的方式折彎。並且,朝左右之外方延伸的上部連結棒69的兩端部,係分別具有圓環狀之凸緣72。此外,下部連結棒70之左右的兩端部,係分別具有圓環狀之凸緣73。
於圓棒狀之苗撥開具71的兩端部係固定有圓筒狀的軸環74。於圓筒狀之軸環74的一端,係形成有朝徑方向突出的圓環狀之凸緣。位於左右之兩端的縱向緊壓 棒68,係分別藉由熔接等而接合有朝上方且後方延伸的平板狀之支承板75。支承板75,係配設於縱向緊壓棒68的下方側。支承板75,係具有作為貫通孔的卡合孔76。卡合孔76,係由5個圓形之作為貫通孔的嵌合部77a、77b、77c、77d、77e、與4個作為貫通孔的通路部所形成。5個嵌合部77a、77b、77c、77d、77e,係在上下方向成列地配置。4個通路部,係分別跨鄰接的嵌合部77之間地延伸。並且,卡合孔76的周緣係形成為大致波形狀。嵌合部77的直徑,係對應於軸環74之直徑,且比通路部的寬度更大。通路部的寬度,係比苗撥開具71的直徑更大,比軸環74的直徑更小。
苗撥開具71係兩端部被支承於支承板75。更詳細而言,被安裝於苗撥開具71的圓筒狀之軸環74,係嵌合並支承於卡合孔76的嵌合部77。在此,針對詳細內容雖如後述,但苗撥開具71,係用來使藉由第1散佈裝置85進行之對苗墊的藥劑之散佈成為良好者。苗撥開具71,係位於第1散佈裝置85之散佈口的附近。此外,苗撥開具71,係被載置於載苗台21並以抵接於藉由縱向送進機構59朝向下方被搬送的苗墊之秧苗的株高中途部的方式構成。
另外,藉由變更軸環74嵌合的嵌合部77,而可變更從載苗台21之載置面65(苗送進帶63)至苗撥開具71的距離d1。卡合孔76,係由於具有5個嵌合部77a、77b、77c、77d、77e,因此可以5階段變更距離 d1。為了變更距離d1,使苗撥開具71彎曲使軸環74與嵌合部77的嵌合鬆脫,使軸環74嵌合於另一嵌合部77。此時,苗撥開具71的兩端部,係可無須從卡合孔76拔出地,通過形成於鄰接的嵌合部77間的通路部而移動至另一嵌合部77。因而,可容易地變更軸環74嵌合的嵌合部77,而便利性佳。
於苗墊緊壓具60中,上部連結棒69係裝卸自如地支承於形成於載苗台21的2個上部支承臂79。此外,下部連結棒70係裝卸自如地支承於形成於載苗台21的2個下部支承臂80。並且,苗墊緊壓具60,係被安裝於載苗台21。2個上部支承臂79,係分別配設於載苗台21的上方側且於單位載苗台25a的左緣部與單位載苗台25b的右緣部。上部支承臂79,係具有於上下方向成列地配置的3個圓形之作為貫通孔的嵌合部81a、81b、81c。接著,上部連結棒69,係其兩端被插入於上述支承臂79之任一個嵌合孔81而被轉動自如地支承。另外,藉由使上部連結棒69彎曲,而可將上部連結棒69的兩端從嵌合孔81拔出。而,可變更支承上部連結棒69的嵌合孔81。
另一方面,2個下部支承臂80,係分別配設於載苗台21的下方側且於單位載苗台25a的左緣部與單位載苗台25b的右緣部。下部支承臂80,係具有作為貫通孔之卡合孔82。卡合孔82,係由4個圓形之作為貫通孔的嵌合部83a、83b、83c、83d所形成。4個嵌合部 83a、83b、83c、83d,係於上下方向成列地配置。鄰接之嵌合部83係相互重疊。卡合孔82的周緣係形成為大致波形狀。下部連結棒70,係其兩端被插入下部支承臂80的卡合孔82。下部連結棒70,係以嵌合於任一嵌合部83的狀態被轉動自如地支承。另外,藉由使下部連結棒70彎曲,而可將下部連結棒70的兩端從卡合孔82拔出。而,可變更下部連結棒70之兩端嵌合的嵌合部83。
如此之構造的苗墊緊壓具60,係藉由變更用來支承上部連結棒69的嵌合孔81、與用來支承下部連結棒70的嵌合部83,而可變更從載苗台21之載置面65(苗送進帶63)起的距離d2。因而,載苗台21,係無關於載置於載苗台21之苗墊的厚度,皆可藉由苗墊緊壓具60與苗送進帶63來適當地挾持苗墊。並且,載苗台21係可將苗墊良好地搬送。
此外,苗墊緊壓具60,係如第8圖所示般,藉由將下部連結棒70的兩端從卡合孔82拔出,讓其能以被支承於上部支承臂79的部位、即上部連結棒69的兩端為支軸朝上方(前方)轉動。因而,可容易地解放載苗台21的載置面65。此外,苗墊緊壓具60,係如第9圖所示般,藉由將上部連結棒69的兩端從卡合孔81拔出,讓其能以被支承於下部支承臂80的部位、即下部連結棒70的兩端為支軸朝下方(後方)轉動。因而,可容易地解放載苗台21的載置面65。
也就是說,苗墊緊壓具60,係轉動自如地連 結於載苗台21,且構成為可切換成使苗墊壓附於載苗台21的保持狀態、與苗墊對載苗台21之壓附被解放的解放狀態。
因而,苗墊緊壓具60,係不會妨礙殘留的苗墊之去除或朝上方之拉起或載苗台21之維修,而便利性佳。此外,因應於作業的狀況,可對苗墊緊壓具60的轉動在上方與下方作選擇,因此,便利性佳。
在此,苗撥開具71,係被支承於安裝於縱向緊壓棒68的支承板75。當使苗墊緊壓具60朝上方或下方轉動時,苗撥開具71,係與苗墊緊壓具60成為一體地進行轉動。因而,無須與苗墊緊壓具60另行卸下苗撥開具71,而可容易地解放載苗台21的載置面65。因而,可容易地進行殘留的苗墊之去除或朝上方之拉起或載苗台21之維修。此外,由於可將苗墊緊壓具60與苗撥開具71同時地設定於作業位置,因此可防止操作遺漏,而便利性佳。
接著,針對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進行說明。第10圖係顯示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第11圖係顯示第10圖之第1散佈裝置85的散佈單元86的一例的概略背面圖。第12圖係顯示第10圖之第2散佈裝置101的概略背面圖。另外,於第10圖中,載苗台21之載置部64係以剖面表示,被載置於載苗台21的苗墊98、秧苗99、以及種植裝置22,係以二點鏈線表示。此 外,於第11圖中,後述之平行連桿機構126的前框架130,係以二點鏈線表示。
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透過後述之平行連桿機構126一體地安裝於種植部20的後部。第1散佈裝置85,係用來對載置於載苗台21的苗墊98從上方散佈藥劑。第1散佈裝置85,係被配置於載苗台21的後方。第2散佈裝置101係用來對農場散佈藥劑。第2散佈裝置101,係被配置於第1散佈裝置85的後方。
首先,針對第1散佈裝置85進行說明。第1散佈裝置85,係如第2圖所示般,具備4個散佈單元86a、86b、86c、86d。4個散佈單元86a、86b、86c、86d,係於左右方向成列地配置。1個散佈單元86係對應於2個單位載苗台25。例如,位於左側之散佈單元86a,係對應於位於左側的2個單位載苗台25a、25b。散佈單元86a,係在平面觀察時配置於單位載苗台25a與單位載苗台25b之間。另外,於第11圖中,係顯示位於左側之2個散佈單元86a、86b。4個散佈單元86a、86b、86c、86d係相同的構造。以下,例示位於左側之散佈單元86a來說明構造。針對其他的散佈單元86b、86c、86d的構造係適當省略說明。
散佈單元86係具備:料斗87、2個進給部88、88、2個導出管89、89、進給驅動軸90、以及連結臂91等。料斗87,係具有用來將上部之開口閉塞的蓋, 且為透明的樹脂製之容器。料斗87係於內部收容藥劑。料斗87的下部,係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之中央朝左右分成二股。在料斗87的左右分成二股的下部,係形成為分別朝向下方縮窄的漏斗狀。此外,料斗87的內部,係於分成二股的分歧部形成隔板92,隔成左右二室。
於2個進給部88、88的上部,係分別連接料斗87之被分成二股形成為漏斗狀的下端。於2個進給部88、88的下部,係分別連接導出管89、89的一端。於2個進給部88、88的內部,係可旋轉地收容有分別朝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圓柱狀的進給輥子93、93。大致圓柱狀的進給輥子93,係在外周面具有朝軸方向延伸的未圖示之複數個溝槽。2個進給輥子93、93,係位於與朝左右方向延伸之進給驅動軸90同軸上。2個進給輥子93、93,係分別被固定於進給驅動軸90。藉由使進給驅動軸90旋轉,而可使分別被收容於2個進給部88、88的2個進給輥子93、93同時進行旋轉。並且,進給部88的內部,係藉由進給輥子93,而分隔成連通於料斗87之上側的空間、與連通於導出管89之下側的空間。
被收容於料斗87的內部之藥劑,係被供給至藉由進給部88的內部之進給輥子93所分隔之上側的空間。並且,藥劑的一部分被收容於形成於進給輥子93的外周面之溝槽。藉由使進給輥子93進行旋轉,被收容於進給輥子93之溝槽的藥劑,係移動至連通於導出管89之下側的空間,而供給至導出管89。因而,被收容於料斗 87的藥劑,係藉由進給部88而僅以既定的量進給至導出管89。
藉由進給部88進給的藥劑之量,係可藉由改變進給輥子93之溝槽的大小或形狀、進給驅動軸90之旋轉速度來進行調節。另外,散佈單元86,係被構成為藉由使進給驅動軸90進行間歇性地旋轉,而間歇性地進給藥劑。
導出管89、89之另一端的散佈口94、94,係被配置於載苗台21的下部附近。散佈口94、94,係對向於載置苗墊98的載置面65。另外,位於左側之導出管89,係對應於單位載苗台25a。位於右側之導出管89,係對應於單位載苗台25b。接著,藉由2個進給部88、88被進給的藥劑,係從散佈口94、94被釋出,分別散佈至載置於單位載苗台25a與單位載苗台25b的苗墊98。
進給驅動軸90之右端側,係透過咬接離合器95,來連動連結於齒輪箱96。齒輪箱96,係內建有由齒輪等所構成的未圖示之動力傳遞機構。於齒輪箱96亦連動連結有中間驅動軸97。於中間驅動軸97,係透過在此未圖示之第1單向離合器來連動連結有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輸出桿113。因而,被傳遞至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動力,係透過中間驅動軸97與齒輪箱96被傳遞至進給驅動軸90。
連結臂91,係從一方之進給部88往另一方之進給部88延伸的棒狀構件。連結臂91,係裝卸自如地安 裝於形成於後述之平行連桿機構126的前框架130之上面的安裝凸緣168。因而,散佈單元86,係藉由解除咬接離合器95的嵌合,而可從平行連桿機構126的前框架130卸下。另外,齒輪箱96亦被安裝於前框架130。
在此,散佈單元86b,係與散佈單元86a左右對稱的構造。散佈單元86b係被配置於齒輪箱96的右側。散佈單元86a的進給驅動軸90與散佈單元86b的進給驅動軸90係被配設成同軸狀。此外,散佈單元86b之進給驅動軸90,係與散佈單元86a相同地,透過咬接離合器95,來連動連結於齒輪箱96。並且,被輸入至齒輪箱96的動力,係被分配至散佈單元86a與散佈單元86b。
此外,散佈單元86c,係與散佈單元86b左右對稱的構造。散佈單元86d,係與散佈單元86a左右對稱的構造。散佈單元86c與散佈單元86d,係和散佈單元86a與散佈單元86b相同地,於被連動連結於中間驅動軸97的另一齒輪箱96連動連結有各自的進給驅動軸。並且,被傳遞至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動力,係透過中間驅動軸97與另一齒輪箱96,被傳遞至散佈單元86c與散佈單元86d之各自的進給驅動軸。因而,被傳遞至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動力,係藉由中間驅動軸97與2個齒輪箱96,分配至4個散佈單元86a、86b、86c、86d。
在此,如上述般,藉由散佈單元86散佈藥劑的苗墊98所載置的載苗台21,係具備苗墊緊壓具60。於 苗墊緊壓具60,係安裝有苗撥開具71。苗撥開具71,係如第10圖所示般,位於散佈口94的附近。並且,苗撥開具71,係以藉由縱向送進機構59將載苗台21的載置面65上抵接於朝向下方被搬送的苗墊98之秧苗99的株高中途部的方式構成。因而,當苗墊98藉由縱向送進機構59朝下方被搬送時,秧苗99係抵接於苗撥開具71而朝前方側傾倒。於苗撥開具71的後方側形成苗墊98之苗床土壤部露出的空間100。並且,散佈單元86的散佈口94,係以藉由此苗撥開具71朝向所形成的空間100釋出藥劑的方式配置。藥劑,係不干擾秧苗99地散佈於苗墊98的苗床土壤部。因而,第1散佈裝置85,係可藉由苗撥開具71對苗墊98有效的藥劑之散佈。
另外,載苗台21,係相對於種植傳動箱28左右來回移動,但是,被安裝於苗墊緊壓具60的苗撥開具71與苗墊98,係與載苗台21成為一體地進行移動。因而,當載苗台21之左右來回移動時,苗墊98的秧苗99,係不會與苗撥開具71在左右方向摩擦,而可防止秧苗99的損傷。此外,不會產生秧苗99之朝左右方向的傾倒,而確實地形成空間100,可藉由第1散佈裝置85進行之有效的藥劑之散佈。
此外,苗撥開具71,係以可變更至載置面65的距離d1的方式被支承於支承板75。因而,無關於苗墊98之秧苗99的株高,而可於秧苗間形成適於第1散佈裝置85的藥劑之散佈的空間100,而便利性佳。此外,只 要秧苗99的全長為相同,則即使苗墊98(苗床土壤部)的厚度改變,亦可僅藉由變更苗墊緊壓具60的位置(至載置面65的距離d2)而形成空間100,因此,便利性佳。
另外,苗墊緊壓具60,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苗墊緊壓具60,係用來將苗墊98壓附於載苗台21者,只要被安裝於載苗台21,且構成為可切換成苗墊98壓附於載苗台21的保持狀態、與苗墊98對載苗台21之壓附被解放的解放狀態即可。例如,苗墊緊壓具60,即使為可以上部連結棒69的兩端、或僅下部連結棒70的兩端之任一方作為支軸進行轉動的構造亦無妨。此外,苗墊緊壓具60,即使為藉由螺栓等被裝卸自如地安裝於載苗台21的構造亦無妨。
此外,苗撥開具71,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苗撥開具71,係只要在用來對設置於載苗台21的苗墊98散佈藥劑的散佈單元86之散佈口94的附近,朝左右方向延伸,並抵接於苗墊98的秧苗99之株高中途部來使秧苗99傾倒,而於秧苗間形成空間100,並且被安裝於苗墊緊壓具60的構造即可。例如,苗撥開具71,亦可為由兩端部被支承於支承板75的複數個圓棒構件所構成。
接著,針對第2散佈裝置101進行說明。第2散佈裝置101係具備:料斗102、進給部103、散佈蓋104、以及進給驅動軸105等。料斗102,係具有用來將 上部之開口閉塞的蓋,且為透明的樹脂製之容器。料斗102係於內部收容藥劑。在料斗102的下部,係形成為朝向下方縮窄的漏斗狀。
於進給部103的上部係連接料斗102的下端。於進給部103的下部係連接散佈蓋104的左右方向之中央的上部。進給部103的內部,係與第1散佈裝置85之進給部88相同的構造。於進給部103的內部,係可旋轉地收容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圓柱狀的進給輥子106。大致圓柱狀的進給輥子106,係在外周面具有朝軸方向延伸的未圖示之複數個溝槽。進給輥子106,係位於與朝左右方向延伸之進給驅動軸105同軸上。進給輥子106係被固定於進給驅動軸105。藉由使進給驅動軸105進行旋轉,而可使被收容於進給部103的進給輥子106進行旋轉。並且,進給部103的內部,係藉由進給輥子106,而分隔成連通於料斗102之上側的空間、與連通於散佈蓋104的內部之下側的空間。
被收容於料斗102的內部之藥劑,係被供給至藉由進給部103的內部之進給輥子106所分隔之上側的空間。藥劑的一部分被收容於形成於進給輥子106的外周面之溝槽。藉由使進給輥子106進行旋轉,而被收容於進給輥子106之溝槽的藥劑,係移動至連通於散佈蓋104的內部之下側的空間,而供給至散佈蓋104的內部。因而,被收容於料斗102的藥劑,係藉由進給部103而僅以既定的量進給至散佈蓋104。
進給驅動軸105,係透過第2單向離合器122來連動連結於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輸出桿114。因而,被傳遞至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動力,係透過第2單向離合器122被傳遞至進給驅動軸105。
藉由進給部103進給的藥劑之量,係可藉由改變進給輥子106之溝槽的大小或形狀、進給驅動軸105之旋轉速度來進行調節。另外,第2散佈裝置101,係被構成為藉由使進給驅動軸105進行間歇性地旋轉,而間歇性地進給藥劑。
散佈蓋104,係於下面具有開口107,且朝左右方向延伸之中空的直方體狀之圍牆。散佈蓋104的內部,係在左右方向之中央的上部與進給部103的下端連通。散佈蓋104,係於內部具備2個引導板108、與進給風扇110。2個引導板108,係從中央朝左右各自延伸。進給風扇110係被固定於電動馬達的輸出軸。2個引導板108,係分別具有在左右方向具有既定的間隔所形成之複數個貫通孔109。藉由使2個引導板108,而於散佈蓋104的內部,形成從中央朝左右各自延伸的流路。進給風扇110,係配置於2個引導板108之間,且與進給部103的下端連通之連通部的下方。
並且,第2散佈裝置101,係將從進給部103被進給至散佈蓋104的內部之藥劑,朝藉由引導板108所形成的流路,藉由進給風扇110的旋轉而吹起。被吹起的藥劑,係在散佈蓋104的內部擴散。接著,藥劑,係通過 引導板108的貫通孔109或引導板108與散佈蓋104的內面之間隙等,從散佈蓋104的開口107釋出,而散佈至農場。因而,第2散佈裝置101,係被構成為可使藥劑朝左右分散來散佈至農場。
在此,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或第2散佈裝置101所散佈的藥劑,係固體粒子狀的藥劑,例如可設為肥料或除草劑等。
另外,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第1散佈裝置85,係只要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後部,用來對載置於載苗台21的苗墊98從上方散佈藥劑的構造即可。第2散佈裝置101,係只要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後部,用來對農場散佈藥劑的構造即可。例如,第1散佈裝置85或第2散佈裝置101,即使為用來散佈液狀之藥劑的散佈裝置亦無妨。
接著,針對用來將動力傳遞至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的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進行說明。第13圖係顯示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另外,於第13圖中,後述之第2單向離合器122,係以二點鏈線表示。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如上述般,具備輸入桿112、2個輸出桿113、114、以及計數器臂115等。並且,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被構成為從種植部20(動力傳遞軸50)將動力傳遞至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
輸入桿112,係其一端連接於種植部20之動 力傳遞系統。更詳細而言,被連動連結於種植部20的動力傳遞系統之一部分的動力傳遞軸50之散佈輸出軸55,係從種植傳動箱28b之後端部朝後方突出。於散佈輸出軸55的前端係固定曲柄56。於曲柄56的輸出軸係連結輸入桿112的一端。另外,散佈輸出軸55,係於從種植傳動箱28b突出的部分具有快速接頭116。並且,散佈輸出軸55,係被構成為可藉由快速接頭116,而將輸入桿112之側從動力傳遞軸50之側無須使用工具等地進行切離。
於種植傳動箱28b的後端部,係安裝於上面具有開口的樹脂製之保護蓋117。保護蓋117,係下部以左右方向為軸上下轉動自如地被支承於種植傳動箱28b的後端部。此外,保護蓋117,係於上部具有未圖示之卡止突起。卡止突起係與形成於種植傳動箱28b的後端部之未圖示的卡合部嵌合。種植傳動箱28b之卡合部與保護蓋117之卡止突起,係被構成為藉由保護蓋117以左右方向為軸朝下方轉動而脫離其嵌合。接著,散佈輸出軸55、快速接頭116、曲柄56、及輸入桿112的一端部,係藉由此保護蓋117所覆蓋。
輸出桿113之一端,係連結於第1散佈裝置85的動力傳遞系統。更詳細而言,輸出桿113之一端,係連接於側面觀察時大致三角形狀的平板之連接臂118。連接臂118,係轉動自如地支承於朝左右方向延伸的中間驅動軸97。中間驅動軸97,係透過齒輪箱96而連動連結於第1散佈裝置85之進給驅動軸90。於中間驅動軸97, 係安裝有第1單向離合器119。於第1單向離合器119,未圖示之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係第13圖中之左旋轉(逆時針旋轉)地作用。從第1單向離合器119延伸的抵接臂120,係抵接於連接臂118的緣部。另外,第1單向離合器119,係於第13圖中,當右旋轉(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成為與中間驅動軸97連接狀態。另一方面,第1單向離合器119,當左旋轉(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成為與中間驅動軸97切斷狀態。此外,連接臂118係與中間驅動軸97正交。
當連接臂118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第1單向離合器119,係以與中間驅動軸97連接狀態,反抗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而進行順時針旋轉地轉動。並且,中間驅動軸97係順時針旋轉地轉動。另一方面,當連接臂118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第1單向離合器119,係以與中間驅動軸97切斷狀態,藉由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而隨著連接臂118進行逆時針旋轉地轉動。
如以上所述般,輸出桿113之一端,係透過連接臂118或第1單向離合器119,來連動連結於作為第1散佈裝置85之動力傳遞系統的一部分之中間驅動軸97。
輸出桿114之一端,係連結於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傳遞系統。更詳細而言,輸出桿114之一端,係連接於以側面觀察時大致三角形狀的平板之連接臂121。連接臂121,係轉動自如地支承於第2散佈裝置101 的進給驅動軸105。於進給驅動軸105,係安裝有第2單向離合器122。於第2單向離合器122,未圖示之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係第13圖中之右旋轉(順時針旋轉)地作用。從第2單向離合器122延伸的抵接臂123,係抵接於連接臂121的緣部。另外,第2單向離合器122,係於第13圖中,當右旋轉(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成為與進給驅動軸105切斷狀態。另一方面,第2單向離合器122,當左旋轉(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成為與進給驅動軸105連接狀態。此外,連接臂121係與進給驅動軸105正交。
當連接臂121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第2單向離合器122,係以與進給驅動軸105連接狀態,反抗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而進行逆時針旋轉地轉動。並且,進給驅動軸105係逆時針旋轉地轉動。另一方面,當連接臂121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第2單向離合器122,係以與進給驅動軸105切斷狀態,藉由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而隨著連接臂121進行順時針旋轉地轉動。
如以上所述般,輸出桿114之一端,係透過連接臂121或第2單向離合器122,來連動連結於作為第2散佈裝置101之動力傳遞系統的一部分之進給驅動軸105。
平板之計數器臂115,係以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搖動軸124作為支軸而朝前後方向搖動自如地支承。搖動軸124,係被固定於後述之平行連桿機構126的連結托 架。計數器臂115,係相對於中間驅動軸97、第2散佈裝置101之進給驅動軸105、與搖動軸124之任一者皆為正交,該中間驅動軸97,係透過齒輪箱96被連動連結於第1散佈裝置85之進給驅動軸90。於計數器臂115,係連接有輸入桿112之另一端、輸出桿113之另一端、及輸出桿114之另一端。
計數器臂115,係被配置於第1散佈裝置85與第2散佈裝置101之間。並且,輸入桿112,係從曲柄56的輸出軸垂直地延伸而連接於計數器臂115。輸出桿113,係從計數器臂115朝前方延伸而連接於連接臂118。輸出桿114,係從計數器臂115朝後方延伸而連接於連接臂121。
另外,輸入桿112之另一端係連接於計數器臂115的下端部。輸出桿113之另一端及輸出桿114之另一端,係在比通過輸入桿112之另一端與搖動軸124的未圖示之假想線更上方與計數器臂115連接。
此外,輸出桿114之另一端,係在比輸出桿113之另一端更上方與計數器臂115連接。輸出桿114之另一端連接的計數器臂115的上部,相對於輸入桿112之另一端與輸出桿113之另一端連接的計數器臂115的下部,更朝右側(於第13圖中相對於紙面為內側)移位。輸出桿113係與中間驅動軸97正交。輸出桿114係與進給驅動軸105正交。並且,計數器臂115的上部,係位於與連接臂121大致同一垂直面上並未左右方向錯開。此 外,計數器臂115的下部,係位於與連接臂118大致同一垂直面上並未左右方向錯開。
如以上之構造的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藉由曲柄56進行旋轉,而使輸入桿112上下移動,並使2個輸出桿113、114前後移動。並且,透過連接臂118或第1單向離合器119被連動連結於輸出桿113的中間驅動軸97,係間歇性地旋轉,而動力被傳遞至第1散佈裝置85。此外,透過連接臂121或第2單向離合器122被連動連結於輸出桿114的進給驅動軸105,係間歇性地旋轉,而動力被傳遞至第2散佈裝置101。
更詳細而言,當輸入桿112朝上方移動時,計數器臂115係逆時針旋轉地朝前方搖動。輸出桿113被朝前方壓,而輸出桿114被朝前方拉。此時,連接臂118係逆時針旋轉地轉動。第1單向離合器119,係以與中間驅動軸97切斷狀態藉由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而隨著連接臂118進行逆時針旋轉地轉動。另一方面,當連接臂121逆時針旋轉地轉動時,第2單向離合器122,係以與進給驅動軸105連接狀態,反抗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而進行逆時針旋轉地轉動。並且,進給驅動軸105係逆時針旋轉地轉動。
此外,當輸入桿112朝下方移動時,計數器臂115係順時針旋轉地朝後方搖動。輸出桿113被朝後方拉,而輸出桿114被朝後方壓。此時,連接臂118係順時針旋轉地轉動。第1單向離合器119,係以與中間驅動軸 97連接狀態,反抗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而進行順時針旋轉地轉動。並且,中間驅動軸97係順時針旋轉地轉動。另一方面,連接臂121係順時針旋轉地轉動。第2單向離合器122,係以與進給驅動軸105切斷狀態藉由扭力螺旋彈簧的彈性力而隨著連接臂121進行順時針旋轉地轉動。
也就是說,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被構成為當輸入桿112朝上方移動時,僅對第2散佈裝置101傳遞動力,當輸入桿112朝下方移動時,僅對第1散佈裝置85傳遞動力。
在此,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可以由3個桿與1個臂所構成之簡易的構造,將來自種植部20之1個輸入分配至第1散佈裝置85與第2散佈裝置101的2個輸出,而生產性良好。
此外,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從種植部20對第1散佈裝置85或第2散佈裝置101之動力的斷接為容易。為了將動力進行斷接,只要使輸入桿112與2個輸出桿113、114之3個桿的連接斷接即可。例如,為了切斷對第1散佈裝置85的動力,只要將輸出桿113的連接切斷即可。為了切斷對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只要將輸出桿114的連接切斷即可。此外,為了切斷對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只要切斷輸入桿112的連接即可,可藉由快速接頭116而容易進行。
此外,2個輸出桿113、114,係由於朝前方 與後方對稱地延伸,因此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可均衡的動力傳遞,而謀求鬆動或振動的低減。
此外,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被構成為僅對第1散佈裝置85或第2散佈裝置101之動力傳遞系統的任一方,也就是說擇一地傳遞動力。因而,可防止第1散佈裝置85與第2散佈裝置101的驅動負荷同時地施加於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而耐久性提昇。並且,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可使第1散佈裝置85與第2散佈裝置101良好地驅動。
此外,輸出桿113,係當藉由計數器臂115被朝後方拉時,將動力傳遞至第1散佈裝置85的動力傳遞系統。輸出桿114,係當藉由計數器臂115被朝前方拉時,將動力傳遞至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傳遞系統。因而,由於是對2個輸出桿113、114作用拉扯力而非壓縮力,因此2個輸出桿113、114不易變形,而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耐久性提昇。
在此,第1散佈裝置85係藉由來自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動力而使4個進給輥子93進行驅動的構造。另一方面,第2散佈裝置101係藉由來自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動力而使1個進給輥子106進行驅動的構造。因而,施加於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的負荷,相較於對第2散佈裝置101傳遞動力之時,對第1散佈裝置85傳遞動力之時較大。此外,輸入桿112,當對第2散佈裝置101傳遞動力時,係藉由曲柄56而被朝上方壓,當對 第1散佈裝置85傳遞動力時,係藉由曲柄56而被朝下方拉。因而,作用於輸入桿112的力,係由於壓縮力小於拉扯力,因此輸入桿112不易變形,而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之耐久性提昇。
在此,計數器臂115,係具有可連接輸入桿112之另一端、2個輸出桿113、114之另一端、及另一輸出桿之另一端的安裝孔125。並且,從作為計數器臂115之搖動支軸的搖動軸124至安裝孔125的距離,係與從搖動軸124至輸入桿112之另一端或2個輸出桿113、114之另一端的距離不同。也就是說,計數器臂115,係被構成為可變更從搖動軸124至輸入桿112之另一端或2個輸出桿113、114之另一端的距離。因而,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可對分配至第1散佈裝置85或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容易地進行調節。進而,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亦可對其他裝置分配動力,而便利性佳。
此外,輸入桿112,係為了縮短長度,而其另一端被連接於計數器臂115的下端部。因而,輸入桿112不易彎曲變形,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耐久性提昇。
在此,於第1散佈裝置85的動力傳遞系統中,亦配設未圖示之第1調量裝置等。第1調量裝置,係用來變更相對於連接臂118的緣部之從第1單向離合器119延伸的抵接臂120之位置。相同地,於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傳遞系統中,亦配置未圖示之第2調量裝置等。第2調量裝置,係用來變更相對於連接臂121的緣部 之從第2單向離合器122延伸的抵接臂123之位置。第1調量裝置,係可調節相對於連接臂118的轉動量之第1單向離合器119的轉動量者,可調節朝第1散佈裝置85的動力。此外,藉由第2調量裝置,可調節相對於連接臂121的轉動量之第2單向離合器122的轉動量者,可調節朝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
另外,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係具有輸入桿112、輸出桿113、114、以及計數器臂115,該輸入桿112,係其一端被連接於種植部20的動力傳遞系統;該輸出桿113、114,係其等之一端被連接於複數個裝置之動力傳遞系統;該計數器臂115係被構成為搖動自如,輸入桿112之另一端,及複數個輸出桿113、114之另一端,係只要為被連接於計數器臂115的構造即可。例如,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即使為對3個動力傳遞系統分配動力的構造亦無妨。此外,計數器臂115,亦可為上部相對於下部左右方向不移位的構造。此外,計數器臂115,亦可為複數個臂從被搖動自如地支承於搖動軸124的筒狀構件之外周朝徑方向延伸,於各個臂連接輸入桿112或輸出桿113、114之另一端的構造。另外,與輸入桿112或輸出桿113、114之另一端的連接部,較佳係位於同一平面上,而不易產生進行搖動時之扭力。此外,計數器臂115,係可具有複數個安裝孔125,即使為無安裝孔125的構造亦無妨。此外,上述之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雖為使用第 1單向離合器119或第2單向離合器122來間歇性地傳遞動力的構造,但亦可為使用曲柄等來連續地傳遞動力的構造。
接著,針對用來使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連結於作為第1作業部之種植部20的後部的平行連桿機構126進行說明。第14圖係顯示平行連桿機構126的一例的概略俯視圖。第15圖係顯示支承框架133之支承部134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第16圖係顯示緊固鎖140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另外,於第14圖中,載苗台21、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以二點鏈線表示,種植裝置22或後述之防泥蓋138等之記載係省略。
平行連桿機構126,係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的平行連桿機構。平行連桿機構126,係具有開放式框架127、底座框架128、以及連桿臂129a、129b等。開放式框架127為圓筒狀,且朝左右方向延伸。底座框架128為四角筒狀,且朝左右方向延伸。2個連桿臂129a、129b為四角筒狀,且長度相等。2個連桿臂129a、129b之一端,且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之側的端,係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而可轉動地連結於開放式框架127。2個連桿臂129a、129b之另一端,且作為第1作業部之種植部20之側的端,係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而可轉動地連結於底座框架128。
前框架130、及後框架131,係透過3個連結框架132a、132b、132c被連結於開放式框架127。前框架130為四角筒狀,且朝左右方向延伸。後框架131為四角筒狀,且朝左右方向延伸。3個連結框架132a、132b、132c為平板狀,且朝前後方向延伸。
並且,在包含秧苗之種植作業時等地行走時,開放式框架127被卡止於種植部20。更詳細而言,開放式框架127,係被卡止於固定於種植傳動箱28的支承框架133等。於4個種植傳動箱28a、28b、28c、28d,係固定有分別從上面朝上方延伸之支承框架133a、133b、133c、133d。位於左側之2個支承框架133a、133b,係如第15圖、第16圖所示般,分別具有支承部134,該支承部134係在側面觀察時以朝後方傾斜之大致L字狀上端部的後部被切缺者。於支承部134之下方側的後部,係以左右方向為軸旋轉自如地安裝有硬質樹脂製的輥135。
四角筒狀之底座框架128係以橫跨的方式被固定於位於右側之2個支承框架133c、133d的上部。底座框架128的右端部係朝後方突出。該後端部,係具有與支承框架133a、133b所具有之支承部134相同的支承部134。於形成於底座框架128之右端部的支承部134之下方側的後部,係與另一支承部134相同地,以左右方向為軸旋轉自如地安裝有硬質樹脂製的輥135。此外,於底座框架128的右端部,係形成朝上方突出的限制突起170。 限制突起170,係當連桿臂129被轉動時,與連桿臂129抵接來限制其轉動量者。
圓筒狀之開放式框架127,係以載置於3個支承部134的方式被支承。此時,圓筒狀之開放式框架127,係抵接於支承部134的2個部位、及輥135。位於最左側之支承框架133a,係具有卡止鎖137。卡止鎖137,係與從開放式框架127朝上方突設的卡合凸緣136卡合,而使開放式框架127卡止於支承框架133a。卡止鎖137,係可藉由未圖示之彈簧的彈性力,使開放式框架127卡止於支承框架133a的支承部134。卡止鎖137係所謂的閂鎖。卡止鎖137亦被配設於底座框架128的右端部。
另外,卡止鎖137,係只要可使開放式框架127卡止於支承框架133a的支承部134即可。卡止鎖137的構造、配置、數量等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卡止鎖137,即使為不使用彈簧的彈性力,而僅藉由鉤等來使開放式框架127卡止於支承部134的構造亦無妨。
開放式框架127,係具有防泥蓋138(參照第10圖)、把持部139、緊固鎖140、2個連結托架141a、141b、以及2個遮蔽蓋142、142等。防泥蓋138係用來覆蓋種植裝置22的上方。把持部139,係平面觀察時為大致門型狀,且朝向後方突出。緊固鎖140,係將開放式框架127卡止於支承框架133b。於2個連結托架141a、141b係連結連桿臂129。此外,於開放式框架127,亦安 裝有未圖示之行制動裝置等,該行制動裝置,係用來操作被配設於種植傳動箱28之內部的行制動離合器52。
防泥蓋138,係用來遮蔽種植裝置22作動時之朝上方的濺泥。防泥蓋138,係如第10圖所示般,被配置於種植裝置22的上方,且透過托架143被支承於開放式框架127。另外,防泥蓋138的構造或配置並無特別限定。例如,防泥蓋138亦可被固定於支承框架133。然而,就種植裝置22之維修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係被安裝於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作業裝置101之側的開放式框架127等。
把持部139,係當將開放式框架127前後移動時被作業者所把持。把持部139,係被配設於開放式框架127之左右方向的中央之靠近左側,且為連結托架141a的附近。另外,把持部139的構造或配置並無特別限定。把持部139,例如亦可被配設於連結於開放式框架127的前框架130或後框架131。然而,就強度或操作性的觀點而言,把持部139,較佳係被配設於開放式框架127,較佳係被配設於連桿臂129的一端所連結的連結托架141的附近。
緊固鎖140,係藉由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力,使開放式框架127不鬆動而強固地卡止於支承框架133b。緊固鎖140,係被配設於支承框架133b的附近之開放式框架127。緊固鎖140,係由貫通軸144、握柄145、彈壓板146、導引板147、以及抵接部148等所構 成。貫通軸144為圓柱狀,用來於徑方向貫穿開放式框架127。握柄145為棒狀,且連結於貫通軸144的一端。彈壓板146係被安裝於貫通軸144的另一端。導引板147係被安裝於開放式框架127。抵接部148係被固定於開放式框架127。並且,緊固鎖140,係與被固定於支承框架133b的接收部149卡合,而使開放式框架127卡止於支承框架133b。
圓柱狀之貫通軸144係被插通於貫通孔,該貫通孔,係在側面觀察時相對於水平面大致45度傾斜的徑方向貫穿開放式框架127。貫通軸144,係可轉動地支承於開放式框架127。並且,圓柱狀之貫通軸144,係在側面觀察時,朝向前方並朝下方大致45度傾斜的狀態。貫通軸144的後端部,係位於比開放式框架127更上方,並連結握柄145。
握柄145,係具有其一端部被作業者所把持的手柄150。握柄145的另一端部,係以挾持貫通軸144的後端部的方式朝左右方向(於第16圖中相對於紙面為眼前側與內側)分歧成二股。並且,握柄145的另一端部,係以朝左右方向(貫通軸144的徑方向)延伸的握柄軸151作為支軸,而可轉動地連結於貫通軸144的後端部。
在此,於側面觀察時,握柄145的另一端部之前方側的緣部,係具有抵接面152、轉角面153、以及前端面154。抵接面152,係從通過握柄軸151與貫通軸144平行延伸的假想線L1和緣部的交點P朝向一端部之 側(手柄150之側)呈直線狀延伸。轉角面153,係從交點P朝向與一端部之側相反側呈圓弧狀延伸。前端面154,係與握柄145的另一端且為轉角面153連接。另外,抵接面152,係與握柄軸151及前端面154正交。此外,握柄軸151與轉角面153的距離d3、及握柄軸151與前端面154的距離d4,係小於握柄軸151與抵接面152的距離d5。
於貫通軸144之另一端部,係形成未圖示之螺紋部,並且其一部分被切缺。彈壓板146,係由彈簧鋼所形成,朝左右方向(於第16圖中相對於紙面為眼前側與內側)延伸的長方形狀之板彈簧。彈壓板146,係於左側端部具有未圖示之貫通孔,該貫通孔係對應於一部分被切缺的貫通軸144之另一端部的剖面形狀。彈壓板146,係貫通軸144之另一端部插通於貫通孔,且藉由2個螺帽挾持而被安裝於貫通軸144。另外,彈壓板146之貫通孔,係對應於一部分被切缺的貫通軸144之另一端部的剖面形狀。而,彈壓板146相對於貫通軸144的轉動被限制。
導引板147係被安裝於開放式框架127。導引板147係板狀構件被折彎地形成。導引板147,係具有插通貫通軸144之未圖示的貫通孔。導引板147,係具有形成此貫通孔之平坦的導引部155。導引部155,係與握柄145之抵接面152密合。導引部155,係介在於開放式框架127與握柄145之間。
抵接部148,係在側面觀察時為大致L字狀折彎板狀構件地形成。抵接部148,係具有朝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抵接部156、與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抵接部157。抵接部148係被固定於開放式框架127。抵接部148之垂直抵接部156,係位於開放式框架127的前側。水平抵接部157係位於開放式框架127的下側。另外,抵接部148,係位於貫通軸144的右側(於第16圖中相對於紙面為內側)的附近。
接收部149,係在側面觀察時以朝後方傾斜之大致U字狀折彎板狀構件地形成。接收部149,係被固定於支承框架133b之左側的側部。接收部149,係具有垂直接收部158、水平接收部159、以及彈簧接收部160。垂直接收部158係朝垂直方向延伸。抵接部148之垂直抵接部156,係從後方密合於垂直接收部158。水平接收部159係朝水平方向延伸。抵接部148之水平抵接部157,係從上方密合於水平接收部159。彈簧接收部160,係朝與貫通軸144正交的方向延伸。彈壓板146的右側端部,係從下方側抵接於彈簧接收部160。另外,彈壓板146,係以彎曲狀態右側端部與彈簧接收部160抵接。
如以上般之構造的緊固鎖140,係可藉由彈壓板146的彈性力,將開放式框架127卡止於支承框架133b。彈壓板146,係以彎曲狀態右側端部與彈簧接收部160抵接。因而,彈壓板146的彈性力係作用於安裝有彈壓板146的貫通軸144、握柄145、導引板147、及開放 式框架127。彈壓板146之彈性力的方向,係貫通軸144的軸方向,且為從連結有握柄145的一端之側朝向安裝有彈壓板146的另一端之側的方向。在此,貫通軸144係相對於水平面為大致45度傾斜。因而,彈壓板146的彈性力,係大致均等地分配至前後方向與上下方向。此外,彈壓板146為板彈簧,而可產生大彈性力。另外,緊固鎖140,係被構成為藉由用來挾持彈壓板146的2個螺帽來變更相對於貫通軸144之彈壓板146的位置,藉此而可調節彈壓板146的彈性力。
也就是說,被固定於開放式框架127的抵接部148之朝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抵接部156、與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抵接部157,係分別以大致相等的力,壓附並密合於被固定於支承框架133b的接收部149之朝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接收部158、與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接收部159。並且,前後方向的鬆動,係藉由朝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抵接部156與垂直接收部158之密合而被防止。此外,上下方向的鬆動,係藉由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抵接部157與水平接收部159之密合而被防止。因而,緊固鎖140,係藉由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力,使開放式框架127不鬆動而強固地卡止於支承框架133b。
另外,藉由以握柄軸151作為支軸使握柄145朝後方(於第16圖中為順時針旋轉)轉動,而解除藉由緊固鎖140之開放式框架127的卡止。利用圖示進行之說明雖省略,但以握柄軸151作為支軸使握柄145逆時針旋 轉地90度旋轉。並且,使導引板147之導引部155與握柄145之另一端部的緣部之前端面154對向。握柄軸151與前端面154的距離d4,係小於握柄軸151與抵接面152的距離d5。因而,於導引板147的導引部155與握柄145的前端面154之間產生間隙。貫通軸144,係僅此間隙的寬度範圍朝安裝有彈壓板146的另一端之側移動。接著,彈壓板146,係彎曲消失,且彈性力消失。
接著,以貫通軸144作為支軸使握柄145朝左側(於第16圖中為平邊側)或右側(於第16圖中為裡側)進行轉動。此時,與握柄145一起,貫通軸144、及彈壓板146亦進行轉動。彈壓板146,係從接收部149之彈簧接收部160卸下。接著,藉由緊固鎖140所致之開放式框架127的卡止被解除。
另外,緊固鎖140的構造,係只要藉由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力使開放式框架127卡止的構造即可。緊固鎖140的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緊固鎖140的構造,例如,亦可為於抵接部148之垂直抵接部156與接收部149之垂直接收部158之間、以及抵接部148之水平抵接部157與接收部149之水平接收部159之間介在作為緩衝構件之橡膠薄片等的構造。藉由成為如此之構造,而可更加減低開放式框架127的鬆動。
如以上般,開放式框架127,係以載置於支承部134的方式被支承,該支承部134,係分別形成於支承框架133a與支承框架133b與底座框架128。此外,開放 式框架127,係藉由分別設置於支承框架133a與底座框架128之右端部的卡止鎖137、與緊固鎖140,而被卡止於作為第1作業部的種植部20。
連結托架141a,係被配設於左右方向之中央的靠近左側,且支承框架133b的附近之開放式框架127。另一方面,連結托架141b,係被配設於左右方向之中央的靠近右側,且支承框架133c的附近之開放式框架127。各連桿臂129a、129b的一端係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連結軸161a、161b作為支軸可轉動地連結於連結托架141a、141b。連結托架141a、141b,係由在平面觀察時為大致5角形狀的2個板狀構件所構成。2個板狀構件,係以夾入開放式框架127的方式分別被固定於開放式框架127的上部與下部。並且,連結托架141a、141b,係以夾入連桿臂129a、129b之一端的方式被可轉動地支承。此外,連桿臂129a、129b的另一端係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連結軸162a、162b作為支軸可轉動地連結於底座框架128的上面。2個連結軸161a、161b間的距離,與2個連結軸162a、162b間的距離係相等。並且,2個連桿臂129a、129b,係在平面觀察時為平行地配置。
另外,於位於支承框架133b的附近之連結托架141a係固定有搖動軸124。搖動軸124,係將上述之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之計數器臂115朝前後方向搖動自如地支承。因而,當藉由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來對第1散佈裝置85與第2散佈裝置101傳遞動力時,由於會對連 結托架141a施加週期性的負荷,因此開放式框架127容易振動。在此,連結托架141a的附近,也就是說振動產生源之搖動軸124的附近,係藉由緊固鎖140,而開放式框架127被強固地卡止於支承框架133b。因而,可抑制起因於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之動作的開放式框架127的振動。
此外,於連結托架141a,係如第17圖所示,配設有用來限制連桿臂129a之轉動量的連桿轉動鎖163。在此,第17圖係顯示連桿轉動鎖163的一例的概略俯視圖。第17圖A係連桿臂129a之轉動被規定前的狀態。第17圖B係連桿臂129a之轉動被規定後的狀態。另外,於第17圖中,主要是記載連桿轉動鎖163,搖動軸124或連結框架132c等之記載係省略,遮蔽蓋142,係以二點鏈線記載。
連桿轉動鎖163,係由卡止銷165、與未圖示之彈簧等所構成。卡止銷165,係插通於形成於連結托架141a的圓形之貫通孔的保持孔164。未圖示之彈簧,係將卡止銷165彈壓於連桿臂129a。卡止銷165係圓柱構件被折彎成大致直角地形成。卡止銷165的一端係被插通於保持孔164。於連桿臂129a的端部係固定有平板狀的鎖定凸緣166。卡止銷165,係藉由彈簧以使被插通於保持孔164的一端抵接於鎖定凸緣166的上面的方式被彈壓。鎖定凸緣166,係具有圓形之貫通孔的卡止孔167。卡止孔167的直徑係比卡止銷165的直徑更大。並且,卡止孔 167,係被配置成當連桿臂129a以連結軸161a作為支軸進行轉動直至在平面觀察時與開放式框架127正交為止時,中心與保持孔164的中心一致。
如以上般之構造的連桿轉動鎖163,係當連桿臂129a以連結軸162a作為支軸進行轉動直至在平面觀察時與開放式框架127正交為止時,卡止銷165被插入卡止孔167。並且,連桿臂129a的轉動被限制。卡止孔167的位置,係因應於用來限制連桿臂129a的轉動量而適當設定。另外,連桿轉動鎖163,係只要用來限制連桿臂129a之轉動量的構造即可。連桿轉動鎖163的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連桿轉動鎖163,例如,亦可為鎖定凸緣166具有複數個卡止孔167的構造。藉由設為如此之構造,而可以複數段限制連桿臂129a的轉動,而便利性佳。
在開放式框架127的連結托架141a、141b的附近,係安裝有遮蔽蓋142、142,該遮蔽蓋142、142,係分別從上方覆蓋開放式框架127與連桿臂129的間隙。平行連桿機構126,係被構成為藉由此遮蔽蓋142,而防止開放式框架127與連桿臂129的連結部附近之露出,以避免作業者不經意觸碰到此連結部。
前框架130係與開放式框架127平行。前框架130,係被配置於開放式框架127的前方且上方。於前框架130的上面,係形成有4個安裝凸緣168(參照第11圖)。4個安裝凸緣168,係分別對應於第1散佈裝置85 的4個散佈單元86。並且,散佈單元86係分別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安裝凸緣168。此外,於前框架130的上面,亦安裝有第1散佈裝置85的2個齒輪箱96。因而,第1散佈裝置85,係被支承於前框架130。另外,前框架130,係只要用來支承第1散佈裝置85的構造即可。前框架130的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
後框架131係與開放式框架127平行。後框架131,係被配置於開放式框架127的後方。在後框架131的上面,係固定有朝後方延伸的複數個安裝板169。並且,於此安裝板169安裝有第2散佈裝置101。更詳細而言,於此安裝板169安裝有第2散佈裝置101的散佈蓋104(參照第10圖)。因而,第2散佈裝置101,係被支承於後框架131。另外,後框架131,係只要用來支承第2散佈裝置101的構造即可。後框架131的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
2個連結框架132a、132b係分別從開放式框架127朝前方、及後方延伸。於2個連結框架132a、132b的前端係分別被固定於前框架130。2個連結框架132a、132b的後端係分別被固定於後框架131。連結框架132a,係在平面觀察時位於支承框架133a、133b之間。連結框架132b,係在平面觀察時位於支承框架133c、133d之間。連結框架132c,係從開放式框架127朝後方延伸。連結框架132c的後端係被固定於後框架131。連結框架132c,係在平面觀察時位於連結托架141a的附 近。並且,開放式框架127與前框架130與後框架131,係藉由3個連結框架132a、132b、132c來連結。因而,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透過平行連桿機構126來一體地安裝於作為第1作業部之種植部20的後部,且被固定於種植框架26的種植傳動箱28之支承框架133。
另外,連結框架132,係只要可使開放式框架127與前框架130與後框架131連結即可。連結框架132的構造、配置、數量等並無特別限定。例如,連結框架132c,係被配置於平面觀察時為支承框架133b、133c之間,即使為與連結框架132a、132b相同地,從開放式框架127朝前方且上方,及後方延伸的構造亦無妨。此時,連結框架132c的前端,係被固定於前框架130,連結框架132c的後端,係被固定於後框架131。此外,連結框架132a、132b,係即使為連結於前框架130之側與連結於後框架131之側藉由不同的構件所形成的構造亦無妨。
如以上般之構造的平行連桿機構126,係如第18圖、第19圖所示般,可使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從作為第1作業部之種植部20往後方水平地移動。在此,第18圖,係顯示使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朝後方移動之狀態的一例的概略俯視圖。第19圖,係顯示使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朝後方移動之狀態的一例的概略側視圖。另外,於第18圖中,載苗台21、第1散佈裝置85、 及第2散佈裝置101、遮蔽蓋142,係以二點鏈線表示,種植裝置22或防泥蓋138等之記載係省略。此外,於第19圖中,種植裝置22係以二點鏈線表示。
為了使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從作為第1作業部的種植部20朝後方移動,首先,切斷從種植部20朝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的動力傳遞系統。使被安裝於種植傳動箱28b的後端部之保護蓋117朝下方轉動而打開。使散佈輸出軸55、快速接頭116、曲柄56、及輸入桿112的一端部等露出。藉由快速接頭116,將散佈輸出軸55的輸入桿112之側從動力傳遞軸50之側切離。
接著,將設置於支承框架133a的卡止鎖137、設置於底座框架128之右端部的卡止鎖137、及緊固鎖140所致之開放式框架127的卡止解除。並且,藉由把持把持部139,並將開放式框架127朝後方拉,開放式框架127,係從分別形成於支承框架133a與支承框架133b與底座框架128的支承部134拔出,而朝後方移動。此時,連結或支承於開放式框架127的裝置等,例如,第1散佈裝置85、第2散佈裝置101、散佈動力傳遞機構111、防泥蓋138等亦與開放式框架127一起朝後方移動。
接著,連桿轉動鎖163之卡止銷165被插入卡止孔167,連桿臂129a的轉動被限制,藉此而停止開放式框架127的移動。另外,連桿臂129b,係與形成於 底座框架128的右端部之限制突起170抵接。
如以上所述般,可使透過平行連桿機構126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開放式框架127朝後方移動。也就是說,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可從作為第1作業部的種植部20朝後方分離。並且,對種植部20的後部,尤其是載苗台21或種植裝置22的可達性(accessibility)提昇。因而,可容易地進行種植部20的後部之維修、例如殘留於載苗台21的苗墊98之去除或朝上方之拉起、載苗台21之維修、載苗台21之折疊作業、及種植裝置22之維修等。
此外,由於開放式框架127係水平地移動,因此作業者,無須從下方支承開放式框架127,或一邊抬起一邊移動開放式框架127。因而,可以簡單且較少的勞力移動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而減少對作業者的負擔。
此外,開放式框架127,無須相對於種植部20而繞著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進行轉動,而保持與種植部20平行的狀態來移動。並且,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不會朝後方移動達從種植部20朝後方分離的空間以上。因而,於後方無須大空間,而可使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從種植部20朝後方分離。例如,即使在倉庫中等之空間受限制的狀況下,亦可容易地進行種植部20的後部之維修。
此外,平行連桿機構126,係將用來支承第1 散佈裝置85與第2散佈裝置101的開放式框架127藉由2個連桿臂129a、129b連結於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底座框架128的構造。因而,平行連桿機構126,係第1散佈裝置85與第2散佈裝置101等的重量不會集中在1個部位,而耐久性良好。
此外,平行連桿機構126,係被設置於種植部20的右側之後部。更詳細而言,2個連桿臂129a、129b的種植部20之側的端,係可轉動地連結於底座框架128,該底座框架128,係透過支承框架133c、133d被安裝於位於右側的種植傳動箱28c、28d。也就是說,當使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從種植部20朝後方分離時,2個連桿臂129a、129b係位於種植部20的右側。因而,當進行種植部20的後部之維修時,平行連桿機構126(連桿臂129a、129b)不易造成妨礙,而容易進行維修。例如,無須避開平行連桿機構126(連桿臂129a、129b)來左右移動地進行種植部20的後部之維修。
此外,用來覆蓋種植裝置22之上方的防泥蓋138,係由於透過托架143被支承於開放式框架127,因此與開放式框架127一起從種植部20朝後方分離。因而,由於種植裝置22的上方被解放,因此容易進行種植裝置22之維修。
此外,平行連桿機構126,係藉由連桿轉動鎖163,來限制連桿臂129a的轉動量。因而,平行連桿機構 126,係可使第1散佈裝置85與第2散佈裝置101停在所期望的位置,而便利性佳。此外,平行連桿機構126,係可藉由限制突起170,而確實地防止連桿臂129b過剩地轉動。因而,可防止平行連桿機構126或被安裝於平行連桿機構126的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等之破損。
此外,用來覆蓋散佈輸出軸55、快速接頭116、曲柄56、及輸入桿112之一端部的保護蓋117,係樹脂製,其下部以左右方向作為軸轉動自如地支承於種植傳動箱28b。因而,可防止散佈輸出軸55之未分離導致之輸入桿112的破損。詳細而言,作業者藉由快速接頭116,無須將散佈輸出軸55的輸入桿112之側從動力傳遞軸50之側切離,而使開放式框架127朝後方移動的情況,輸入桿112係抵接於保護蓋117的上部。然而,由於保護蓋117為樹脂製,因此可防止輸入桿112的破損。此外,藉由輸入桿112抵接於保護蓋117的上部,而使種植傳動箱28b之卡合部與保護蓋117之卡止突起的嵌合脫離。接著,保護蓋117旋轉而種植傳動箱28b的後端部露出。藉由此種植傳動箱28b的後端部之露出,而可喚起作業者的注意。並且,可防止因開放式框架127之進一步的移動導致之輸入桿112的破損。
另外,為了使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返回後方移動前之使用狀態的位置,係藉由與上述之朝後方的移動時相反的程序來進行。將連桿轉動鎖163 之卡止銷165從卡止孔167拔出,使開放式框架127朝前方壓入。並且,將開放式框架127嵌入分別形成於支承框架133a與支承框架133b與底座框架128的支承部134。另外,開放式框架127,係藉由自重或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等重量稍微朝下方彎曲。因而,必須以抬起開放式框架127的方式嵌入支承部134。在此,於各個支承部134之下方側的後部,係安裝有轉動自如地支承的輥135。因而,可使開放式框架127在此輥135上移動而嵌入支承部134,而減輕作業者的負擔。
接著,藉由設置於支承框架133a的卡止鎖137、設置於基底框架128之右端部的卡止鎖137、及緊固鎖140來卡止開放式框架127。藉由快速接頭116,使散佈輸出軸55之輸入桿112之側與動力傳遞軸50之側連接。使保護蓋117朝上方旋轉而關閉。
另外,平行連桿機構126,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構造。平行連桿機構126,係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的平行連桿機構,且只要為將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地安裝於種植部20的後部的構造即可。例如,平行連桿機構126,係亦可為具備3個連桿臂129的平行連桿機構。平行連桿機構126,亦可為具備用來連繫連桿臂129a、129b間的補強臂的構造。
此外,平行連桿機構126的種植部20之側的端部,係只要被安裝於種植框架26即可。例如,支承框 架133亦可被固定於主框架27。然而,就生產性等的觀點而言,支承框架133,較佳係被固定於種植傳動箱28的構造,可以簡易的構造配置平行連桿機構126。
此外,平行連桿機構126,即使被設置於種植部20的後部之中央或左側亦無妨。例如,平行連桿機構126,亦可為上述之平行連桿機構126之左右對稱的構造,可得到相同的效果。另外,較佳係將平行連桿機構126設置於種植部20的左右方向之任一方的後部。當進行種植部20的後部之維修時,平行連桿機構126(連桿臂129a、129b)不易造成妨礙,而容易進行維修。此外,在載苗台21之左右方向的任一方構成為可折疊的情況,較佳係將平行連桿機構126設於與折疊的單位載苗台25相反側。藉由設為如此之構造,而容易進行載苗台21的折疊作業。
此外,平行連桿機構126,亦可以使2個連桿臂129a、129b一體地伸縮的方式構成。藉由設為如此之構造,而可減低當使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從種植部20朝後方分離時的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之朝左右方向的移動量。因而,即使為更狹窄的空間,亦容易進行種植部20的後部之維修。
另外,平行連桿機構126之各構件、各種裝置之配置,較佳係以位於左右方向之外方側的連結軸162b作為基準。藉由將連結軸162b作為基準,而於種植行數不同的種植部、例如8行種植型與6行種植型的種植 部中,可共用的零件項數增加而謀求成本之低減。
如以上般,本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係具備:行走機體2、連結於行走機體2之後部的作為第1作業部之種植部20、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作為第2作業部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係透過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連結軸161a、161b、162a、162b作為支軸的平行連桿機構126,而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地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後部。因而,可提供一種插秧機1,係於後方無須大空間且通過輕易的作業就能使安裝於種植部20之後部的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從種植部20朝後方分離,並且耐久性良好。並且,即使為小空間,亦容易進行種植部20之維修。
另外,本實施形態之第2作業部,係只要為被安裝於作為第1作業部之種植部20者即可,並不限定於上述之第1散佈裝置85及第2散佈裝置101者。第2作業部,例如,即使為第1散佈裝置85或第2散佈裝置101之任一方亦無妨。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作業車輛,並不限定於具備有連結於行走機體2之後部的種植部20、與被安裝於種植部20的散佈裝置85、101之插秧機1者,可適用於例如具備有被連結於曳引機的後部之旋轉耕耘裝置、與被安裝於旋轉 耕耘裝置的散佈裝置之作業車輛般地,具備有被連結於行走機體之後部的作業裝置、與被安裝於此作業裝置之另一作業裝置之各種的作業車輛。
21‧‧‧載苗台
26‧‧‧種植框架
27‧‧‧主框架
28a‧‧‧種植傳動箱
28b‧‧‧種植傳動箱
28c‧‧‧種植傳動箱
28d‧‧‧種植傳動箱
85‧‧‧第1散佈裝置(第2作業部)
101‧‧‧第2散佈裝置(第2作業部)
126‧‧‧平行連桿機構
127‧‧‧開放式框架
128‧‧‧底座框架
129a‧‧‧連桿臂
129b‧‧‧連桿臂
130‧‧‧前框架
131‧‧‧後框架
132a‧‧‧連結框架
132b‧‧‧連結框架
132c‧‧‧連結框架
133a‧‧‧支承框架
133b‧‧‧支承框架
133c‧‧‧支承框架
133d‧‧‧支承框架
134‧‧‧支承部
139‧‧‧把持部
140‧‧‧緊固鎖
142‧‧‧遮蔽蓋
161a‧‧‧連結軸
161b‧‧‧連結軸
162a‧‧‧連結軸
162b‧‧‧連結軸
170‧‧‧限制突起

Claims (4)

  1. 一種作業車輛,係具備:行走機體、第1作業部、以及第2作業部,該第1作業部係連結於前述行走機體的後部;該第2作業部係安裝於前述第1作業部,前述第2作業部,係透過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軸作為支軸的平行連桿機構,而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地被安裝於前述第1作業部的後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作業車輛,其中,前述平行連桿機構,係設置於前述第1作業部的左右方向之任一方的後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作業車輛,其中,前述第1作業部,係具備載苗台、複數個種植裝置、以及種植框架的種植部,該載苗台係用來載置苗墊;該種植裝置係用來將秧苗種植於農場;該種植框架係用來支承前述載苗台與前述種植裝置,前述第2作業部,係用來對載置於前述載苗台的前述秧苗墊或農場散佈藥劑的散佈裝置,前述平行連桿機構之前述第1作業部側的端部,係被安裝於前述種植框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作業車輛,其中,前述種植框架係具有:主框架及複數個種植傳動箱,該主框架係朝左右方向延伸;該種植傳動箱,係從前述主框架朝後方延伸,且於後端部配設前述種植裝置, 前述平行連桿機構之前述第1作業部側的端部,係被安裝於前述種植傳動箱。
TW106110588A 2016-03-31 2017-03-29 作業車輛 TW2017407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1193A JP6581939B2 (ja) 2016-03-31 2016-03-31 作業車両
JP2016071191A JP6514659B2 (ja) 2016-03-31 2016-03-31 田植機
JP2016071192A JP6486861B2 (ja) 2016-03-31 2016-03-31 田植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0794A true TW201740794A (zh) 2017-12-01

Family

ID=59964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0588A TW201740794A (zh) 2016-03-31 2017-03-29 作業車輛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740794A (zh)
WO (1) WO20171706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1472A (zh) * 2017-12-12 2019-06-21 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车举升倾倒垃圾筒数量的检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0425B2 (ja) * 2017-10-23 2021-02-17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
CN110199630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作业机
CN109328581B (zh) * 2018-10-30 2021-01-15 董保成 一种适用范围广的小麦和玉米精准施肥设备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6802U (zh) * 1989-06-27 1991-02-20
JPH0623202Y2 (ja) * 1989-12-29 1994-06-22 株式会社小川農具製作所 畔際残耕処理機
JP2826392B2 (ja) * 1991-06-26 1998-11-18 松山株式会社 播種装置
JPH08275610A (ja) * 1995-04-04 1996-10-22 Green Chiyuuzu:Kk 鋤理装置及び鋤理方法
JPH10165074A (ja) * 1996-12-11 1998-06-23 Kubota Corp 薬剤散布装置付き田植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1472A (zh) * 2017-12-12 2019-06-21 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车举升倾倒垃圾筒数量的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70659A1 (ja)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40794A (zh) 作業車輛
JP5839983B2 (ja) 作業機
KR102282594B1 (ko) 직파기 및 그 직파기를 사용한 직파 방법
JP6514659B2 (ja) 田植機
JP2000270639A (ja) 施肥装置付き水田作業機
JP6406826B2 (ja) 水田作業機
CN114731804B (zh) 水田作业车
JP2013021943A (ja) 湛水直播機
JP6581939B2 (ja) 作業車両
JP6486861B2 (ja) 田植機
JP6730875B2 (ja) 田植機
JP6653523B2 (ja) 農作業機
JP4965087B2 (ja) 直播機
JP2010124810A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2007215460A (ja) 湛水直播機
JP3998867B2 (ja) 田植機
CN104620739A (zh) 乘坐式插秧机或水田作业机
JP2005160405A (ja)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型作業機
JP7142603B2 (ja) 作業車
JP7123008B2 (ja) 水田作業機
KR102450180B1 (ko) 분립체 공급 장치
JP2013128429A (ja) 水田作業機
JP7138590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03310018A (ja) 田植機の施肥装置
JP2019126272A (ja) 苗植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