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74400U - 座椅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74400U
CN204674400U CN201520289508.8U CN201520289508U CN204674400U CN 204674400 U CN204674400 U CN 204674400U CN 201520289508 U CN201520289508 U CN 201520289508U CN 204674400 U CN204674400 U CN 204674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rotation
mentioned
operating handle
l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8950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东定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74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74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96Central command actuator to selectively switch on or engage one of several special purpose circuits or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用于禁止操作手柄的追随动作的构造的大型化的座椅驱动装置。该座椅驱动装置具备与多个位置调整机构分别对应地配设的多个操作手柄、伴随着多个操作手柄中的任一个的操作而对相应的位置调整机构与旋转马达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多个离合机构、轴支于相互相同的旋转轴并分别可被驱动地连结于多个操作手柄的多个开关凸轮部件、轴支于与多个开关凸轮部件不同的旋转轴并具有向径向突出的被按压部以及隔着该被按压部的从周向两侧向径向突出的一对限制部的开关杆、以及包括伴随着开关杆的转动而以与转动方向对应的极性使旋转马达通电的开关的第一开关构造体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

Description

座椅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旋转马达使多个位置调整机构选择性地动作的座椅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座椅驱动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装置具备:多个操作手柄、分别可被驱动地与这些操作手柄连结的多个开关凸轮部件、以及以使旋转马达通电的方式使开关动作的开关杆。而且,若对多个操作手柄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则与该操作手柄对应的任一个开关凸轮部件转动并按压开关杆。由此,开关杆转动,从而开关动作为以与其转动方向对应的极性使旋转马达通电。
另外,该装置具备在多个开关凸轮部件中的任一个转动时,追随该开关凸轮部件转动而对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的转动进行限制的止动凸轮。因此,若对多个操作手柄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则相应的开关凸轮部件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止动凸轮限制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的转动。而且,分别可被驱动地与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连结的其他的操作手柄(以下,也称为“禁止追随动作”)变得无法操作。换句话说,最初的操作手柄的操作优先进行,从而其他的操作手柄变得无法操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7624号公报(第12-14图、第40-41图)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禁止操作手柄的追随动作,而需要具备止动凸轮,从而不得不使用于禁止追随动作的构造大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用于禁止操作手柄的追随动作的构造的大型化的座椅驱动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座椅驱动装置具备:旋转马达;多个操作部件,它们与多个位置调整机构分别对应地配设;多个离合机构,它们与上述多个位置调整机构分别对应地配设,并伴随着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的操作,而选择性地将相应的上述位置调整机构与上述旋转马达连接;具有开关凸轮部的多个开关凸轮部件,它们彼此轴支于相同的第一旋转轴,并分别可被驱动地与上述多个操作部件连结;开关杆,其轴支于与上述多个开关凸轮部件的上述第一旋转轴不同的第二旋转轴,并具有向径向突出的被按压部以及隔着该被按压部的从周向两侧向径向突出的一对限制部,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时,上述被按压部被相应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的上述开关凸轮部按压而转动,并且在该转动时,通过上述限制部在其他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的上述开关凸轮部的转动轨迹上对上述开关凸轮部的转动进行阻挡;以及开关,其伴随着上述开关杆的转动而以与转动方向对应的极性使上述旋转马达通电。
根据该结构,若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则相应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转动,从而其开关凸轮部对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进行按压。与此相伴,上述开关杆转动,从而上述开关以与其转动方向对应的极性使上述旋转马达通电。另外,若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则相应的上述离合机构将上述位置调整机构与上述旋转马达连接。因此,能够通过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的操作使相应的上述位置调整机构动作。
特别地,在上述开关杆转动时,其限制部在其他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的上述开关凸轮部的转动轨迹上对上述开关凸轮部的转动进行阻挡,从而其他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的转动被限制。因此,可被驱动地与其他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驱动连结的其他的操作手柄变得无法操作(追随动作禁止)。在该情况下,上述一对限制部设置于上述开关杆,从而能够抑制用于禁止追随动作的构造的大型化。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优选,包含上述开关的开关构造体构成为具有根据上述开关杆的转动方向被该开关杆选择性地按下的一对按钮,这些按钮中的任一个被按下,从而以相应的极性使上述旋转马达通电,上述两按钮沿以上述开关杆的上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并列设置,并被该开关杆朝向上述开关杆的径向外侧按下。
根据该结构,上述两按钮沿以上述开关杆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并列设置,并被该开关杆朝向径向外侧按下,从而上述开关构造体能够通过上述按钮高效率地承载该开关杆的按下力而不阻碍上述开关杆的转动。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优选,上述开关构造体由第一开关构造体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关构造体单独设置的第二开关构造体构成,其中第一开关构造体具有伴随着上述开关杆的一方向的转动而被该开关杆按下的上述两按钮的一方,第二开关构造体具有伴随着上述开关杆的另一方向的转动而被该开关杆按下的上述两按钮的另一方。
根据该结构,上述开关由彼此单独设置的上述第一开关构造体以及上述第二开关构造体的电路构成,从而能够与能够形成简易的电路构成的组合相应地提高通用性。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优选,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操作手柄把手,其具有卡合突部以及供该卡合突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入的卡合凹部的任一方并将其支承为能够在一直线上移动;以及操作手柄转动部,其具有上述卡合突部以及上述卡合凹部的任意另一方并将其支承为能够转动,伴随着上述操作手柄把手的操作而使上述卡合突部在上述卡合凹部内移动并且通过上述卡合突部以及上述卡合凹部之间的按压力进行转动,通过相应的上述离合机构使上述位置调整机构与上述旋转马达连接。
根据该结构,将使相应的上述离合机构动作的上述操作手柄转动部与上述操作手柄把手单独设置,并利用直线运动对该操作手柄把手进行操作,从而例如在相应的上述位置调整机构的调整为直线运动的情况下,能够以直感且更接近的状态对上述操作手柄把手进行操作。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优选,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操作手柄把手,其具有卡合突部以及供该卡合突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入的卡合凹部的任一方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转动轴;以及操作手柄转动部,其具有上述卡合突部以及上述卡合凹部的任意另一方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与上述第一转动轴不同的第二转动轴,伴随着上述操作手柄把手的操作而使上述卡合突部在上述卡合凹部内移动并且通过上述卡合突部以及上述卡合凹部之间的按压力进行转动,通过相应的上述离合机构使上述位置调整机构与上述旋转马达连接。
根据该结构,使相应的上述离合机构动作的上述操作手柄转动部与上述操作手柄把手单独设置,从而能够将该操作手柄把手配置于更加容易进行操作的位置,进而能够更加提高操作性。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优选,对上述操作手柄把手而言,其操作位置隔着上述第一转动轴配置于上述卡合突部或者上述卡合凹部的相反侧,上述第二转动轴配置为比上述第一转动轴更靠近上述卡合突部或者上述卡合凹部。
根据该结构,上述第二转动轴配置为比上述第一转动轴更靠近上述卡合突部或者上述卡合凹部,从而相对于上述操作手柄转动部的转动量能够更加缩小上述操作手柄把手的转动量。由此,能够更加缩小上述操作位置的上述操作手柄把手的操作量,进而能够抑制与周边部件的干涉。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优选,上述开关凸轮部具有能够按压上述被按压部的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的全部不进行操作时,在上述多个开关凸轮部件的全部,上述开关凸轮部的上述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与上述被按压部之间分别形成有以上述开关杆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的间隙。
根据该结构,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的全部不进行操作时,在上述开关凸轮部的上述两按压部与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之间分别形成有上述间隙,从而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时,相应的上述开关凸轮部的一方的上述按压部经由上述间隙大小的空转区间对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进行按压。由此,上述开关杆在其旋转轴的周围转动。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与和作为未操作的其他的上述操作部件对应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开关凸轮部)的另一方的上述按压部之间形成有上述间隙,从而能够抑制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对其他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的另一方的上述按压部进行按压而使其一体地转动。
另外,在上述开关杆转动时,上述被按压部经由与和其他的上述操作部件对应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开关凸轮部)的另一方的上述按压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大小的空转区间与该按压部抵接或者接近。因此,通过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能够限制其他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开关凸轮部)的转动。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优选,上述各离合机构是将相应的上述位置调整机构的输出轴与被上述旋转马达驱动而旋转的输入轴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联轴节。
根据该结构,上述各离合机构是将上述输出轴与上述输入轴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联轴节,因此能够集中地配置于上述输出轴等的周围,从而能够作为装置整体更加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抑制用于禁止操作手柄的追随动作的构造的大型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八向电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放大图。
图6a、图6b是图3的A向视图,图6a示出操作手柄的未操作状态,图6b示出操作手柄的操作状态。
图7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9a、图9b分别是图6a、图6b的放大图。
图10a、图10b是示出第一凸轮部件以及第二凸轮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电气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动作的图13的B向视图。
图15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动作的图13的B向视图。
符号说明
C...间隙;M1...升降机构(位置调整机构);M2...倾斜机构(位置调整机构);M3...斜倚机构(位置调整机构);M4...滑动机构(位置调整机构);11...旋转马达;11a...旋转轴;17a...支承轴部(第二旋转轴);22...蜗杆;23、24...蜗轮;53L、53T、53R、53S...操作手柄(操作部件);61L、61R、61S、61T...开关凸轮部件;64L、64R、64S、64T...开关凸轮部;70...开关杆;75...被按压部;76...限制部;86...第一开关构造体(开关构造体、开关);86b、87b...按钮;87...第二开关构造体(开关构造体、开关);101L...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3L...升降用卡合突部(卡合突部);103S...滑动用卡合突部(卡合突部);105L...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操作手柄把手);105S...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操作手柄把手);106L...轴承孔(第一旋转轴);106S...滑动用引导槽;107L...升降用卡合槽(卡合凹部);107S...滑动用卡合槽(卡合凹部);111...升降用支承轴部111(第一旋转轴),112...滑动用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座椅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地板上固定有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下导轨1,并且在两下导轨1上分别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有上导轨2。
在两条上导轨2分别立设有由板材构成的托架3。而且,在两个托架3上分别经由配设于前部的前连杆4以及配设于后部的后连杆5支承有形成乘客的落座部的座椅6。该座椅6构成为具备形成座面的椅垫7、以能够自由倾动(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椅垫7的后端部的椅背8、以及支承于该椅背8的上端部的头枕9。
而且,通过使两侧的下导轨1以及上导轨2相对移动而能够对座椅6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并且通过使两侧的前连杆4以及后连杆5升降而能够对座椅6的上下位置进行调整。另外,座椅6能够对椅垫7的前部相对于后部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并且能够对椅背8相对于椅垫7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由此,该座椅6的落座者例如能够根据其体格来对视线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椅垫7的一侧(朝向座椅的前方的右侧)的侧部安装有驱动装置10。如图2所示,该驱动装置10经由输入用扭矩线缆12可被驱动地与例如由有刷马达构成的旋转马达11的轴线沿座椅的大致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1a连结,该输入用扭矩线缆12与该旋转轴11a同轴。
详细而言,驱动装置10具备沿旋转轴11a的轴向被两分割的一对主体壳体16、17。主体壳体16、17的四角由四根与旋转轴11a的轴向平行地贯通的螺钉19紧固。
在旋转马达11侧的主体壳体16,与输入用扭矩线缆12(旋转轴11a)同心且突出地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保持部16a。在该保持部16a内嵌合有圆环状的轴承21,并且旋入有大致有底圆筒状的芯棒PL。而且,在轴承21轴支有配置为与输入用扭矩线缆12同轴的蜗杆22的基端部。蜗杆22在其基端部被连结为与插通于芯棒PL的输入用扭矩线缆12一体旋转。蜗杆22的前端部轴支于远离旋转马达11的一侧的主体壳体17。
在主体壳体16、17配设有位于蜗杆22的上侧以及下侧且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蜗轮23、24。蜗轮23、24在相对于蜗杆22相互不同的扭转的位置与蜗杆22啮合,从而设定为相互相等的1以上的减速比。
如图7以及图8一并表示的那样,一方的蜗轮23具有在蜗杆22的上侧与其啮合的齿轮部25,并且具有突出地设置于该齿轮部25的后侧以及前侧并轴支于主体壳体16、17的一对轴部26,还具有分别突出地设置于两轴部26的后侧以及前侧的一对嵌合部27。各嵌合部27的外形呈组合圆柱形状与从该圆柱形状以等角度间隔向径向延伸突出的三个圆弧柱形状的、大致三片叶片形状。另一方的蜗轮24也相同,蜗轮24的齿轮部25在蜗杆22的下侧与其啮合。
另外,如图2所示,升降用轴31L以及倾斜用轴31T在蜗轮23的后侧以及前侧以与该蜗轮23同轴的方式以及相互成为对称的姿势分别轴支于主体壳体16、17。升降用轴31L与作为对座椅6的上下位置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的升降机构M1连接,倾斜用轴31T与作为对椅垫7的前部相对于后部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的倾斜机构M2连接。
并且,斜倚用轴31R以及滑动用轴31S在蜗轮24的后侧以及前侧以与该蜗轮24同轴的方式以及相互成为对称的姿势分别轴支于主体壳体16、17。斜倚用轴31R与作为对椅背8相对于椅垫7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的斜倚机构M3连接,滑动用轴31S与作为对座椅6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的滑动机构M4连接。
因此,若升降用轴31L、倾斜用轴31T、斜倚用轴31R以及滑动用轴31S中的任一个转动,则相应的升降机构M1、倾斜机构M2、斜倚机构M3或者滑动机构M4动作,而对所需的座椅位置进行调整。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成为能够进行升降机构M1、倾斜机构M2、斜倚机构M3以及滑动机构M4的每一个的正方向以及反方向的座椅位置的调整的所谓的八向电动座椅。
此外,这些升降用轴31L、倾斜用轴31T、斜倚用轴31R以及滑动用轴31S除了它们的配置方式等之外相互具有相同构造,因此,以下以升降用轴31L为代表对其周边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升降用轴31L呈大致圆柱形状,从主体壳体16、17的轴承部向与蜗轮23对置的一侧延伸的前端部形成输出轴侧嵌合部32。另外,升降用轴31L具有突出地设置于与主体壳体16、17的轴承部邻接的轴向中间部的向外的凸缘33。
在蜗轮23的嵌合部27以及升降用轴31L的凸缘33之间夹设有筒部件35。筒部件35具有筒部36以及从该筒部36的与升降用轴31L对置的前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的凸缘状的按压片37。在筒部件35以与升降用轴31L一体旋转的方式并且以相对于该升降用轴31L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嵌入有输出轴侧嵌合部32,并且形成有能够与嵌合部27嵌合的嵌合孔38。筒部件35沿轴向向蜗轮23侧移动,从而使其嵌合孔38与嵌合部27嵌合为与该蜗轮23一体旋转。
换句话说,蜗轮23的旋转通过嵌合部27以及嵌合孔38伴随着筒部件35的移动而嵌合能够经由筒部件35向升降用轴31L传递,通过嵌合部27以及嵌合孔38的嵌合解除无法进行经由筒部件35的向升降用轴31L的传递。如已经叙述的那样,升降用轴31L转动从而升降机构M1动作。蜗轮23的嵌合部27、升降用轴31L的输出轴侧嵌合部32以及筒部件35构成对蜗轮23以及升降用轴31L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离合机构。
升降用轴31L的输出轴侧嵌合部32在按压片37的内周侧插通于夹设在筒部件35以及凸缘33之间的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压缩弹簧39。而且,筒部件35被压缩弹簧39向其嵌合孔38与蜗轮23的嵌合部27嵌合的一侧,即能够将蜗轮23的旋转向升降用轴31L传递的一侧始终施力。换言之,在蜗轮23的旋转无法向升降用轴31L传递的状态下,筒部件35克服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而向嵌合部27以及嵌合孔38的嵌合解除的一侧移动。
在蜗轮23以及倾斜用轴31T之间、蜗轮24以及斜倚用轴31R之间、以及蜗轮24以及滑动用轴31S之间均构成对它们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相同的离合机构。
各筒部件35的筒部36松动地插入支承于主体壳体16的中介部件40。即,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主体壳体16形成有在各邻接的筒部件35的按压片37以及蜗轮23(24)之间沿上下方向(与附图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半圆槽状的轴承槽16b。
另一方面,中介部件40具有轴支于轴承槽16b的大致优弧柱状的轴部41,并且具有将筒部件35的筒部36沿与其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横切的大致矩形框状的主体部42。而且,筒部36在形成于主体部42的大致圆形的插通孔42a松动地插通于中介部件40。因此,中介部件40能够绕轴承槽16b在一定范围内的转动而不被筒部36阻碍。该转动范围的周向沿着筒部件35的与轴向一致的移动方向。
而且,如图5中的左侧所示,在中介部件40的主体部42沿着筒部件35的按压片37扩展时,筒部件35被压缩弹簧39施力而使其嵌合孔38与蜗轮23(24)的嵌合部27嵌合。另一方面,如图5中的右侧所示,若中介部件40的主体部42以轴部41为中心向远离蜗轮23(24)的方向转动,则按压片37被主体部42按压的筒部件35克服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而沿轴向移动,从而使其嵌合孔38从蜗轮23(24)的嵌合部27脱离。
如图3以及图6a、图6b所示,在主体壳体17,与上述蜗杆22(旋转轴11a)的轴向平行且朝向主体壳体16的相反侧突出地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一对支承轴部17a、17b。另外,在主体壳体17,以与支承轴部17a同心的方式在其上侧以及下侧突出地设置有大致圆弧柱状的引导部17c、17d,并且以与支承轴部17b同心的方式在其上侧以及下侧突出地设置有大致圆弧柱状的引导部17e、17f。另外,在主体壳体17,以与蜗杆22同心的方式朝向主体壳体16的相反侧突出地设置有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第一旋转轴)17g。该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中心配置于两支承轴部17a、17b之间的中心。
并且,在主体壳体17,在支承轴部17a以及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之间的上侧以及下侧分别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轴承孔17h、17i。另外,在支承轴部17b以及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之间的上侧以及下侧也分别形成有相同的轴承孔17h、17i。而且,在上侧的两轴承孔17h分别轴支有一对第一凸轮部件51,在下侧的两轴承孔17i分别轴支有一对第二凸轮部件52。
如图10a所示,第一凸轮部件51具有轴支于轴承孔17h的大致圆柱状的大径轴部51a,并且具有从轴承孔17h向主体壳体17内突出的大致蛋形的凸轮部51b,还具有从轴承孔17h向主体壳体17的外侧突出并与轴承孔17h的外侧周缘部滑动接触的凸缘部51c。另外,第一凸轮部件51具有以与凸缘部5fc邻接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17的外侧的齿轮部51d,并且具有与该齿轮部51d邻接且相对于主体壳体17配置于外侧的圆柱部51e,还具有与该圆柱部51e相比被缩径的大致圆柱状的小径轴部51f。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升降用轴31L侧的第一凸轮部件51配置为能够以凸轮部51b与筒部件35的筒部36的外周面抵接或者接近并且与远离轴部41的一侧的中介部件40的前端部43抵接。换句话说,该第一凸轮部件51配置为凸轮部51b能够经由中介部件40对筒部件35的按压片37进行按压。而且,在凸轮部51b的长边方向与筒部件35等的轴向一致的旋转位置,即,使筒部件35最远离蜗轮23的旋转位置(以下,也称为第一凸轮部件51的“中立位置”)时,筒部件35克服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使嵌合孔38从蜗轮23的嵌合部27脱离。
另外,如图5中的左侧所示,对于第一凸轮部件51而言,若凸轮部51b的长边方向伴随着转动而从筒部件35等的轴向脱离,则以被压缩弹簧39施力的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与蜗轮23的嵌合部27嵌合的方式允许筒部件35的移动。另一方面,第一凸轮部件51伴随着向中立位置的转动通过凸轮部51b经由中介部件40对筒部件35的按压片37进行按压,从而使筒部件35克服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地移动,而使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从蜗轮23的嵌合部27脱离。此外,倾斜用轴31T侧的第一凸轮部件51的动作也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第二凸轮部件52具有轴支于轴承孔17i的大致圆柱状的大径轴部52a,并且具有从轴承孔17i向主体壳体17内突出的大致蛋形的凸轮部52b,还具有从轴承孔17i向主体壳体17的外侧突出并与轴承孔17i的外侧周缘部滑动接触的凸缘部52c。另外,第二凸轮部件52具有以与凸缘部52c邻接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17的外侧的圆柱部52d,并且具有以与该圆往部52d邻接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17的更靠外侧的齿轮部52e,还具有与圆柱部52d相比被缩径的大致圆柱状的小径轴部52f。换句话说,第一凸轮部件51以及第二凸轮部件52除了配置为它们的齿轮部51d、52e以及圆柱部51e、52d在轴向交错之外具有相互相同的形状。
而且,斜倚用轴31R侧的第二凸轮部件52配置为能够以凸轮部52b与筒部件35的筒部36的外周面抵接或者接近且与远离轴部41的一侧的中介部件40的前端部43抵接。换句话说,该第二凸轮部件52配置为能够以凸轮部52b经由中介部件40对筒部件35的按压片37进行按压。而且,在位于凸轮部52b的长边方向与筒部件35等的轴向一致的旋转位置,即,使筒部件35最远离蜗轮24的旋转位置(以下,也称为第二凸轮部件52的“中立位置”)时,筒部件35克服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而使嵌合孔38从蜗轮24的嵌合部27脱离。
另外,对于第二凸轮部件52而言,若凸轮部52b的长边方向伴随着转动而从筒部件35等的轴向脱离,则以被压缩弹簧39施力的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与蜗轮24的嵌合部27嵌合的方式允许筒部件35的移动。另一方面,第二凸轮部件52伴随着向中立位置的转动通过凸轮部52b经由中介部件40对筒部件35的按压片37进行按压,从而使筒部件35克服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地移动,而使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从蜗轮24的嵌合部27脱离。此外,滑动用轴31S侧的第二凸轮部件52的动作也相同。
如图3以及图6a、图6b所示,在支承轴部17a的基端部轴支有作为操作部件的升降用操作手柄53L。该升降用操作手柄53L具有与第一凸轮部件51的齿轮部51d啮合并且在第二凸轮部件52的圆柱部52d的位置空转的齿轮部54L。因此,例如若对升降用操作手柄53L进行转动操作,则第一凸轮部件51(凸轮部51b)通过齿轮部54L、51d之间的旋转传递而转动。由此,筒部件35以上述的方式沿轴向移动。
此外,在成为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内周侧的支承轴部17a的周围卷绕有扭曲弹簧55。该扭曲弹簧55的两端的钩部55a的根部与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止动部接触而被止转,钩部55a的前端部由引导部17c、17d定位。升降用操作手柄53L被扭曲弹簧55施力,从而被保持于向支承轴部17a的后方延伸的规定的初始位置。此时,与升降用操作手柄53L一体转动的第一凸轮部件51设定为配置于上述中立位置。而且,将升降用操作手柄53L保持于初始位置的扭曲弹簧55的作用力设定为比以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与蜗轮23的嵌合部27嵌合的方式使筒部件35移动的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大。
因此,通常,升降用操作手柄53L保持于初始位置,与此相伴,第一凸轮部件51配置于中立位置。换句话说,通常,被保持为无法进行经由筒部件35的蜗轮23以及升降用轴31L之间的旋转传递的状态。而且,若克服扭曲弹簧55的作用力对升降用操作手柄53L进行转动操作,则该第一凸轮部件51通过与此伴随的第一凸轮部件51的转动而从中立位置脱离,从而筒部件35通过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以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与蜗轮23的嵌合部27嵌合的方式移动。由此,蜗轮23的旋转能够经由筒部件35向升降用轴31L传递。
另外,在支承轴部17a的前端部轴支有作为操作部件的斜倚用操作手柄53R。该斜倚用操作手柄53R具有与第二凸轮部件52的齿轮部52e啮合并且在第一凸轮部件51的圆柱部51e的位置空转的齿轮部54R。因此,例如若对斜倚用操作手柄53R进行转动操作,则第二凸轮部件52(凸轮部52b)通过齿轮部54R、52e之间的旋转传递而转动。由此,筒部件35以上述的方式沿轴向移动。
此外,在成为斜倚用操作手柄53R的内周侧的支承轴部17a的周围卷绕有扭曲弹簧56。该扭曲弹簧56的两端的钩部56a的根部与斜倚用操作手柄53R的止动部接触而被止转,钩部56a的前端部由引导部17c、17d定位。斜倚用操作手柄53R被扭曲弹簧56施力,从而被保持于向支持轴部17a的上方延伸的规定的初始位置。此时,与斜倚用操作手柄53R一体旋转的第二凸轮部件52设定为配置于上述中立位置。而且,将斜倚用操作手柄53R保持于初始位置的扭曲弹簧56的作用力设定为比以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与蜗轮24的嵌合部27嵌合的方式使筒部件35移动的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大。
因此,通常,斜倚用操作手柄53R保持于初始位置,与此相伴,第二凸轮部件52配置于中立位置。换句话说,通常,被保持为无法进行经由筒部件35的蜗轮24以及斜倚用轴31R之间的旋转传递的状态。而且,若克服扭曲弹簧56的作用力对斜倚用操作手柄53R进行转动操作,则该第二凸轮部件52通过与此相伴的第二凸轮部件52的转动而从中立位置脱离,从而筒部件35通过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以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与蜗轮24的嵌合部27嵌合的方式移动。由此,蜗轮24的旋转能够经由筒部件35向斜倚用轴31R传递。
另一方面,在支承轴部17b的基端部轴支有作为操作部件的倾斜用操作手柄53T。该倾斜用操作手柄53T具有与第一凸轮部件51的齿轮部51d啮合并且在第二凸轮部件52的圆柱部52d的位置空转的齿轮部54T。该倾斜用操作手柄53T的动作与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动作相同。即,通常,被保持为无法进行经由筒部件35的蜗轮23以及倾斜用轴31T之间的旋转传递的状态。而且,若克服扭曲弹簧55的作用力对倾斜用操作手柄53T进行转动操作,则该第一凸轮部件51通过与此相伴的第一凸轮部件51的旋转而从中立位置脱离,从而筒部件35通过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以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与蜗轮23的嵌合部27嵌合的方式移动。由此,蜗轮23的旋转能够经由筒部件35向倾斜用轴31T传递。
另外,在支承轴部17b的前端部轴支有作为操作部件的滑动用操作手柄53S。该滑动用操作手柄53S具有与第二凸轮部件52的齿轮部52e啮合并且在第一凸轮部件51的圆柱部51e的位置空转的齿轮部54S。该滑动用操作手柄53S的动作与斜倚用操作手柄53R的动作相同。即,通常,被保持为无法进行经由筒部件35的蜗轮24以及滑动用轴31S之间的旋转传递的状态。而且,若克服扭曲弹簧56的作用力对滑动用操作手柄53S进行转动操作,则该第二凸轮部件52通过与此相伴的第二凸轮部件52的旋转而从中立位置脱离,从而筒部件35通过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以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与蜗轮24的嵌合部27嵌合的方式移动。由此,蜗轮24的旋转能够经由筒部件35向滑动用轴31S传递。
如图3所示,在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从基端朝向前端按顺序轴支有多个作为开关凸轮部件的大致圆环状的升降用开关凸轮部件61L、倾斜用开关凸轮部件61T、斜倚用开关凸轮部件61R以及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
升降用开关凸轮部件61L具有形成于与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齿轮部54L对置的一侧的外周部并与齿轮部54L啮合的齿轮部62L,并且具有形成于与倾斜用操作手柄53T的齿轮部54T对置的一侧的外周部并在齿轮部54T空转的圆弧部63L。因此,例如若对升降用操作手柄53L进行转动操作,则升降用开关凸轮部件61L的圆弧部63L在倾斜用操作手柄53T的齿轮部54T空转,并且通过齿轮部54L、62L之间的旋转传递而进行转动。
倾斜用开关凸轮部件61T具有形成于与倾斜用操作手柄53T的齿轮部54T对置的一侧的外周部并与齿轮部54T啮合的齿轮部62T,并且具有形成于与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齿轮部54L对置的一侧的外周部并在齿轮部54L空转的圆弧部63T。因此,例如若对倾斜用操作手柄53T进行转动操作,则倾斜用开关凸轮部件61T的圆弧部63T在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齿轮部54L空转,并且通过齿轮部54T、62T之间的旋转传递而进行转动。
斜倚用开关凸轮部件61R具有形成于与斜倚用操作手柄53R的齿轮部54R对置的一侧的外周部并与齿轮部54R啮合的齿轮部62R,并且具有形成于与滑动用操作手柄53S的齿轮部54S对置的一侧的外周部并在齿轮部54S空转的圆弧部63R。因此,例如若对斜倚用操作手柄53R进行转动操作,则斜倚用开关凸轮部件61R的圆弧部63R在滑动用操作手柄53S的齿轮部54S空转,并且通过齿轮部54R、62R之间的旋转传递而进行转动。
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具有形成于与滑动用操作手柄53S的齿轮部54S对置的一侧的外周部并与齿轮部54S啮合的齿轮部62S,并且具有形成于与斜倚用操作手柄53R的齿轮部54R对置的一侧的外周部并在齿轮部54R空转的圆弧部63S。因此,例如若对滑动用操作手柄53S进行转动操作,则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的圆弧部63S在斜倚用操作手柄53R的齿轮部54R空转,并且通过齿轮部54S、62S之间的旋转传递而进行转动。
此外,升降用开关凸轮部件61L、倾斜用开关凸轮部件61T、斜倚用开关凸轮部件61R以及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的每一个在夹持于齿轮部62L、62T、62R、62S以及圆弧部63L、63T、63R、63S之间的外周部的下部形成开关凸轮部64L、64T、64R、64S。如图9a所示,各开关凸轮部64L、64T、64R、64S的周向两端部分别形成向下呈大致爪状地突出的一对按压部65、66。
如图3所示,驱动装置10具备与主体壳体16、17一同形成其箱体的罩18。该罩18在从外侧覆盖主体壳体17的状态下通过与上述旋转轴11a的轴向平行地贯通的两根螺钉20分别紧固于两支承轴部17a、17b而紧固于主体壳体17。由此,操作手柄53L、53T、53R、53S沿轴向被定位。另外,此时,通过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前端嵌合于罩18,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沿轴向被定位。并且,第一凸轮部件51以及第二凸轮部件52分别通过将小径轴部51f、52f轴支于罩18而沿轴向被定位。
在罩18突出地设置有在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下侧具有与其轴线平行地延伸的轴线的开关用支承轴部(第二旋转轴)18a。如图9a一并表示的那样,在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支承有配置于开关凸轮部64L、64T、64R、64S的下侧的开关杆70。该开关杆70呈左右对称形状,并具有轴支于开关用支承轴部18a的大致圆筒状的轴承部71,并且具有从远离该轴承部71的罩18的一侧的端部向外延伸突出的凸缘72。在该凸缘72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大致扇柱状的开关按压部73。另外,在凸缘72的下端部且在开关按压部73的上方与轴承部71平行地朝向罩18突出地设置有大致圆弧柱状的止动片74。并且,在凸缘72形成有从隔着上端的两个角度位置朝向转动中心凹陷的大致U字状的切口72a。而且,开关杆70具有在夹持于两切口72a之间的上端的角度位置与凸缘72连接的大致四棱柱状的被按压部75,并且具有在与两切口72a邻接的两个角度位置分别与凸缘72连接的一对大致扇柱状的限制部76。被按压部75以及两限制部76相对于轴承部71位于外周侧,轴向的长度设定为与将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重叠的状态下的它们整体的轴向的长度相等。换句话说,被按压部75以及两限制部76以包括全部的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按压部65、66)的轴向的位置的方式沿着该方向延伸。
此外,在相对于止动片74等靠内周侧的轴承部71的周围卷绕有例如由扭曲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77。该复位弹簧77的两端的钩部77a的根部与止动片74接触而被止转,钩部77a的前端部由罩18的卡止壁(省略图示)定位。开关杆70被复位弹簧77施力,从而被按压部75被保持于向上方延伸的规定的初始转动位置(中立位置)。
此处,如图6a以及图9a所示,全部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未被操作,而配置于相应的规定的初始位置。此时,配置于初始转动位置的开关杆70的被按压部75配置为在全部的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的两按压部(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65、66的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周围的转动轨迹上对其转动进行阻挡。另外,被按压部75配置于夹持于全部的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的两按压部65、66之间的中央部,在与这些按压部65、66之间分别形成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的周向的间隙C。另一方面,开关杆70的两限制部76配置为在前端与全部的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的两按压部65、66的前端分别接近的状态下,敞开这些按压部65、66的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周围的转动轨迹。
而且,如以向图6b以及图9b的变化表示的那样,例如通过滑动用操作手柄53S的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操作使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开关凸轮部64S)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经由图示左侧的间隙C大小的空转区间通过相应的按压部65对开关杆70的被按压部75进行按压。由此,若开关杆70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被按压部75经由与在其转动方向先行的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开关凸轮部64R、64T、64L)的按压部66的间隙C大小的空转区间与按压部66抵接或者接近。换言之,在图9a的右侧存在间隙C,从而即使开关杆70伴随着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的图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而转动,其被按压部75也不会对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按压部66进行按压而使其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开关杆70的被按压部75伴随着与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按压部66抵接或者接近,而在该按压部66的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周围的转动轨迹上对其转动进行阻挡,从而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图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同时,开关杆70的在转动方向追随被按压部75的一方(图示左侧)的限制部76在与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开关凸轮部64R、64T、64L)的相应的限制部76邻接的按压部65的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周围的转动轨迹上对其转动进行阻挡。由此,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相反,若通过滑动用操作手柄53S的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操作使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开关凸轮部64S)向图9a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该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经由图示右侧的间隙C大小的空转区间通过相应的按压部66对开关杆70的被按压部75进行按压。由此,若开关杆70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则被按压部75经由与在其转动方向先行的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开关凸轮部64R、64T、64L)的按压部65的间隙C大小的空转区间与按压部65抵接或者接近。换言之,在图9a的左侧存在间隙C,从而即使开关杆70伴随着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的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而转动,其被按压部75也不会对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按压部65进行按压而使其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开关杆70的被按压部75伴随着与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按压部65抵接或者接近,而在该按压部65的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周围的转动轨迹上对其转动进行阻挡,从而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同时,开关杆70的在转动方向追随被按压部75的一方(图示右侧)的限制部76在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开关凸轮部64R、64T、64L)的与该限制部75邻接的按压部66的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周围的转动轨迹上对其转动进行阻挡。由此,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图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以上,在滑动用开关凸轮部件61S伴随着滑动用操作手柄53S的转动操作而转动的状态下,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R、61T、61L的转动在两方向因被按压部75以及限制部76的协同动作而被限制。这些动作在对其他的操作手柄53T、53R、53S进行转动操作的情况下也相同。即,在任一个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伴随着相应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转动操作而转动的状态下,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的转动被限制。而且,可被驱动地与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连结的其他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转动(摆动)也被限制。换言之,在任一个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转动操作过程中,其他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转动的可能性被降低。
如图3以及图6a、图6b所示,在开关杆70的下方配置有支承框架80。该支承框架80具有伴随着从下端部朝向上方而相互朝向相反的前后方向的一对支承片80a、80b而呈大致V字形状,在各支承片80a、80b的上端部与支承轴部17a、17b等的轴向平行且朝向罩18突出地设置有连结突部80c。支承框架80通过与连结突部80c等的轴向平行地贯通下端部的螺钉81紧固于罩18并且两连结突部80c的前端嵌合于罩18而支承于该罩18。
在两支承片80a、80b分别支承有在连结突部80c的下方构成开关构造体的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这些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分别具有沿两支承片80a、80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柱状的主体部86a、87a,并且具有能够从该主体部86a、87a的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向上方出没的按钮86b、87b。如图9a一并表示的那样,主体部86a、87a配置为敞开以上述开关按压部73的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的转动轨迹。另一方面,按钮86b、87b通常处于从主体部86a、87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并沿以开关按压部73的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的周向并列设置。而且,按钮86b、87b配置为通常在以开关按压部73的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的转动轨迹上对其转动进行阻挡。因此,如以向图9b的变化表示的那样,例如若开关杆70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与此相伴,第一开关构造体86的按钮86b被开关按压部73向下方(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按下。相反,若开关杆70在图9a中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与此相伴,第二开关构造体87的按钮87b被开关按压部73向下方(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按下。
如图11所示,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的各自包括由与直流电源的高电位+V电连接的接点CH1、CH2、与低电位GND电连接的接点CL1、CL2、以及与旋转马达11的相互不同的端子连接的可动端子MT1、MT2构成的电路。而且,两可动端子MT1、MT2与两按钮86b、87b分别连动,通常与低电位GND侧的接点CL1、CL2电连接。通过两按钮86b、87b分别被按下,从而两可动端子MT1、MT2与高电位+V侧的接点CH1、CH2电连接。因此,若开关杆70伴随着任一个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转动操作而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按钮86b被按下的第一开关构造体86的可动端子MT1与高电位+V侧的接点CH1电连接,从而以一个极性使旋转马达11通电。相反,若开关杆70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按钮87b被按下的第二开关构造体87的可动端子MT2与高电位+V侧的接点CH2电连接,从而以相反的极性使旋转马达11通电。
换句话说,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开关构造体)包括伴随着任一个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转动操作,而以与操作方向对应的极性使旋转马达11通电的开关。换言之,旋转马达11的通电所涉及的开关由与两极性分别对应且相互独立的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的电路构成。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升降用操作手柄53L、倾斜用操作手柄53T、斜倚用操作手柄53R以及滑动用操作手柄53S的各自除了向其转动操作所涉及的轴31L、31T、31R、31S传递旋转之外大体相同。因此,以下,以升降用操作手柄53L为代表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升降用操作手柄53L未被操作,因此处于蜗轮23的旋转无法向升降用轴31L传递的状态,从而旋转马达11与直流电源的连接经由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被阻挡。在该状态下,若对升降用操作手柄53L以克服扭曲弹簧55的作用力的方式向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则第一凸轮部件51通过齿轮部54L、51d的旋转传递而转动。由此,第一凸轮部件51从中立位置脱离,从而筒部件35以筒部件35的嵌合孔38通过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与蜗轮23的嵌合部21嵌合的方式移动。然后,蜗轮23的旋转能够经由筒部件35向滑动用轴31S传递。
另一方面,若对升降用操作手柄53L向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则升降用开关凸轮部件61L通过齿轮部54L、62L的转动传递而以与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操作方向对应的方式向逆时针方向或者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开关杆70被与升降用开关凸轮部件61L的旋转方向对应的开关凸轮部64L的任一个按压部65、66按压,从而在开关用支承轴部18a的周围向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通过开关用支承轴部18a的周围的开关杆70的转动,相应的按钮86b、87b被开关按压部73按压。由此,旋转马达11与直流电源以与被按压的按钮86b、87b(可动端子MT1、MT2)对应的极性连接,从而旋转马达11正转或者反转。换句话说,通过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操作方向决定被按压的按钮86b、87b,从而决定旋转马达11的旋转方向。
若旋转马达11旋转,则其旋转经由输入用扭矩线缆12、蜗杆22、蜗轮23以及筒部件35传递至升降用轴31L。而且,升降机构M1以通过升降用轴31L的旋转使座椅6与升降用轴31L的旋转方向对应地升降的方式动作。
然后,若释放升降用操作手柄53L的操作力,则该升降用操作手柄53L被扭曲弹簧55施力而向初始位置复位。与此相伴,第一凸轮部件51通过齿轮部54L、51d的旋转传递以克服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的方式转动,从而第一凸轮部件51向中立位置复位。如已经叙述的那样,使升降用操作手柄53L与第一凸轮部件51一起向初始位置复位的扭曲弹簧55的作用力比使筒部件35移动的压缩弹簧39的作用力大。由此,蜗轮23的旋转无法经由筒部件35向升降用轴31L传递。
另一方面,伴随着升降用操作手柄53L向初始位置的复位,升降用开关凸轮部件61L通过齿轮部54L、62L的旋转传递而转动,从而开关杆70与相应的按钮86b、87b一同向初始转动位置复位,进而旋转马达11与电源的连接被切断。由此,旋转马达11的旋转停止。
对其他的操作手柄53T、53R、53S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也相同。
特别地,在任一个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伴随着相应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转动操作而转动的状态下,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的转动因被按压部75以及限制部76的协同动作而被限制。而且,可被驱动地与其他的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连结的其他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变得无法操作(追随动作禁止)。在该情况下,两限制部76设置于开关杆70,从而能够抑制用于禁止追随动作的构造的大型化。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用于禁止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追随动作的构造的大型化,进而能够抑制作为驱动装置10整体的大型化。另外,能够与不需要现有例那样的止动凸轮相应地减少部件件数,进而能够减少成本。
(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的两按钮86b、87b沿以开关杆70的旋转轴(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的周向并列设置并被该开关杆70朝向径向外侧按下。因此,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不阻碍开关杆70的转动,而能够通过按钮86b、87b高效率地承载该开关杆70的按下力。
(3)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马达11的通电所涉及的开关由相互独立的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的电路构成,从而能够与能够形成简易的电路构成的组合相应地提高通用性。另外,将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以划分的方式集中地配置于开关杆70的周围,从而能够抑制作为驱动装置10整体的大型化。
(4)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一个旋转马达11使多个位置调整机构(M1~M4)选择性地动作,因此能够更加简化其电气构成。另外,多个筒部件35等(离合机构)的各自为将对相应的位置调整机构(M1~M4)的输出轴(升降用轴31L、倾斜用轴31T、斜倚用轴31R、滑动用轴31S)与蜗轮23、24连接的构造(所谓的联轴节)。因此,能够将多个筒部件35等(离合机构)的各自集中地配置于输出轴等的周围,从而能够使装置整体更加小型化。并且,能够与输出轴的根数(四根)相应地增加座椅的位置调整所涉及的功能数(位置调整机构的个数),因此能够更加缓和该功能数的制约。
(5)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操作手柄53L、53T、53R、53S从初始位置进行转动操作,从而能够对相应的离合机构进行连接,并且通过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以与操作方向对应的极性使旋转马达11通电。因此,能够以与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操作方向一致的方式使旋转马达11正转或者反转,从而能够设定为操作手柄53L、53T、53R、53S的操作方向与位置调整机构(M1~M4)的调整方向成为更加易懂的关系。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座椅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变更了升降用操作手柄以及滑动用操作手柄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支承轴部17a的基端部代替上述升降用操作手柄53L而轴支有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该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具有以支承轴部17a为中心的沿规定的径向(在图12中为左斜上方,即后方)延伸的延伸突出片102L,并且从该延伸突出片102L的前端与支承轴部17a平行地突出地设置有大致圆柱状的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
此外,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以上述升降用操作手柄53L为基准具有齿轮部54L。另外,在成为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的内周侧的支承轴部17a的周围卷绕有上述扭曲弹簧55。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以上述升降用操作手柄53L为基准被扭曲弹簧55施力,从而延伸突出片102L被保持于向支承轴部17a的后方延伸的规定的初始位置。此时,不言而喻设定为与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一体转动的第一凸轮部件51被配置于上述中立位置。
另一方面,在支承轴部17b的前端部代替上述滑动用操作手柄53S而轴支有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该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具有以沿支承轴部17b为中心的规定的径向(在图12中为上方)延伸的延伸突出片102S,并且从该延伸突出片102S的前端与支承轴部17b平行地突出地设置有大致圆柱状的滑动用卡合突部103S。
此外,该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以上述滑动用操作手柄53S为基准具有齿轮部54S。另外,在成为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的内周侧的支承轴部17b的周围卷绕有上述扭曲弹簧56。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以上述滑动用操作手柄53S为基准被扭曲弹簧56施力,从而延伸突出片102S被保持于向支承轴部17b的上方延伸的规定的初始位置。此时,不言而喻设定为与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一体转动的第二凸轮部件52被配置于上述中立位置。
以与主体壳体16、17一同形成其箱体的上述罩18为基准的罩110在从外侧覆盖主体壳体17的状态下,通过将上述两螺钉20分别紧固于两支承轴部17a、17b而紧固于主体壳体17。由此,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101S与上述操作手柄53T、53R一同沿轴向被定位。此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将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前端嵌合于罩110,而使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沿轴向被定位。另外,第一凸轮部件51以及第二凸轮部件52分别轴支于罩110,从而沿轴向被定位。
在罩110从将支承轴部17a的轴线以及开关凸轮用支承轴部17g的轴线彼此连结起来的直线的中间部与这些轴线平行地突出地设置有大致圆柱状的升降用支持轴部111。另外,罩110的上端形成附带凸缘且沿前后方向笔直地延伸的滑动用引导部112。
在罩110连结有能够转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状的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即,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以与升降用支承轴部111对置的方式形成有轴承孔106L,升降用支承轴部111在该轴承孔106L被插入·防脱,从而能够在该升降用支承轴部111的周围转动。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与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一同构成升降用操作手柄100L。
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前端部相对于罩110向前方突出。另一方面,在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后端形成有向后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升降用卡合槽107L。对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而言,在升降用卡合槽107L卡入有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的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从而能够在与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之间相互传递转动。例如,若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被操作,则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被升降用卡合槽107L的内壁面按压的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伴随着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轴承孔106L的周围的转动而在支承轴部17a的周围转动。
此外,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以及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转动中心相互不同,但使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在升降用卡合槽107L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吸收偏移。在该情况下,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转动中心相对于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的转动中心位于靠前方附近,从而例如能够以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前端部的更少的操作量使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充分地转动。另外,如已经叙述的那样,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被扭曲弹簧55施力而被保持于规定的初始位置,从而释放了操作力的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也以与此连动的方式被保持于规定的初始位置。
在罩110,大致三角形形状的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被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即,在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的下端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剖面大致L字状的滑动用引导槽106S,在该滑动用引导槽106S嵌入有滑动用引导部112,从而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与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一同构成滑动用操作手柄100S。
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的上端部相对于罩110向上方突出。而且,在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的上端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滑动用卡合槽107S。对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而言,在滑动用卡合槽107S卡入有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的滑动用卡合突部103S,从而例如将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的直线运动转换成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的转动运动。例如,若对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进行操作,则滑动用卡合突部103S被滑动用卡合槽107S的内壁面按压的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伴随着沿着滑动用引导部11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在支承轴部17b的周围转动。
此外,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以及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的运动方式相互不同,但使滑动用卡合突部103S在滑动用卡合槽107S内移动,从而能够吸收上下方向的偏移。如已经叙述的那样,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被扭曲弹簧56施力而被保持于规定的初始位置,从而释放了操作力的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也以与此连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滑动用引导部112上的规定的初始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例如使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前端部向上方移动时,即在使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在升降用支承轴部111的周围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被升降用卡合槽107L的内壁面按压的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在支承轴部17a的周围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
相反,在使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前端部向下方移动时,即在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在升降用支承轴部111的周围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以上述为基准,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在支承轴部17a的周围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反向)转动。
此时,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在升降用卡合槽107L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因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以及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两转动中心不同而引起的偏移被吸收。升降机构M1以与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的转动方向一致的方式动作的情况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为了消除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操作的不协调感觉,优选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操作方向与基于升降机构M1的座椅6的上下位置的调整方向一致。具体而言,优选设定为在使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前端部向上方移动时,升降机构M1使座椅6的上下位置向上方移动,相反在使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前端部向下方移动时,升降机构M1使座椅6的上下位置向下方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例如在使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向前方滑动时,滑动用卡合突部103S被滑动用卡合槽107S的内壁面向前方按压的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在支承轴部17b的周围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
相反,在使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向后方滑动时,以上述为基准,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在支承轴部11b的周围向图示逆时针方向(反向)转动。
此时,滑动用卡合突部103S在滑动用卡合槽107S内向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因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以及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的两运动方式不同而引起的上下方向的偏移被吸收。滑动机构M4以与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的转动方向一致的方式动作的情况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为了消除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的操作的不协调感觉,优选其操作方向与基于滑动机构M4的座椅6的前后位置的调整方向一致。具体而言,优选设定为在使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向前方移动时,滑动机构M4使座椅6的前后位置向前方移动,相反在使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向后方移动时,滑动机构M4使座椅6的前后位置向后方移动。
如以上详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机构M4,将使相应的筒部件35(离合机构)动作的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与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单独设置,通过前后方向的直线运动对该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进行操作。因此,能够以感官上更加接近调整为前后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滑动机构M4的状态对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进行操作。
(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升降机构M1,使相应的筒部件35(离合机构)动作的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与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单独设置,从而能够将该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配置于更加容易操作的位置,进而能够使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具体而言,能够在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前端对其进行操作,例如与在驱动装置的后方进行操作的情况相比,特别地能够减少骨架大的人、车内空间狭窄的小型车辆的乘客承受的狭窄感。上述的狭窄感例如因缩小与椅背8的距离而使自身的手臂与肩部成为妨碍,而导致成为缩小腕部的狭窄的姿势。
(3)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轴部17a(第二旋转轴)配置为相对于升降用支承轴部111等(第一旋转轴)更靠近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或者升降用卡合槽107L,从而能够相对于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的转动量更加缩小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转动量。由此,能够更加缩小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操作位置亦即前端的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操作量,进而能够抑制与周边部件的干涉。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变更。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操作手柄53L、53T、53R、53S也可以轴支为全部在相互不同的旋转轴周围转动。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全部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也可以相互配置于同轴。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与开关凸轮部件61L、61T、61R、61S一体化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即,也可以在相互配置于同轴的作为开关凸轮部件的操作手柄53L、53T、53R、53S设置开关凸轮部64L、64T、64R、64S(按压部65、66)。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升降用卡合槽107L只要能够吸收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的偏移,则也可以后方关闭。另外,升降用卡合槽107L也可以为沿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的板厚方向未贯通的凹部。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滑动用卡合槽107S只要能够吸收滑动用卡合突部103S的偏移,则也可以上方打开。另外,滑动用卡合槽107S也可以沿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的板厚方向贯通。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L以及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与升降用卡合突部103L以及升降用卡合槽107L的配置关系也可以相互相反。即,也可以在升降用操作手柄转动部形成升降用卡合槽,并且在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突出地设置升降用卡合突部。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101S以及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与滑动用卡合突部103S以及滑动用卡合槽107S的配置关系也可以相互相反。即,也可以在滑动用操作手柄转动部形成滑动用卡合槽,并且在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突出地设置滑动用卡合突部。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以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105S为基准通过上下方向的直线运动进行操作的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在该情况下,能够以感官上更加接近调整为上下方向的直线运动的升降机构M1的状态对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进行操作。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以升降用操作手柄把手105L为基准配置于更加容易操作的位置的滑动用操作手柄把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倾斜用操作手柄53T或者斜倚用操作手柄53R与操作手柄转动部以及操作手柄把手分离,相同地形成通过直线运动而进行操作的操作手柄把手、配置于更加容易操作的位置的操作手柄把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蜗杆22以及蜗轮23、24,而采用相互啮合的斜齿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两斜齿轮之间减速地传递旋转,等速地传递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中介部件40,而通过第一凸轮部件51以及第二凸轮部件52的凸轮部51b、52b直接按压筒部件35的按压片3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操作手柄53L、53T、53R、53S也可以不沿以其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由使第一开关构造体86以及第二开关构造体87一体化的一个部件构成的开关构造体。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与可动端子MT1、MT2连动的按钮86b、87b也可以不沿以开关用支承轴部18a为中心的周向并列设置。例如,也可以为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并伴随着开关杆70的转动而被向下方按下的按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蜗轮23、24的一方,而形成两个系统的输出(即,两个位置调整机构)。或者,也可以将能够与蜗轮23、24的一方连接的输出设为一个系统,而形成三个系统的输出(即,三个位置调整机构)。
接下来,以下将补充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他实施例获知的技术思想。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优选,上述开关凸轮部具有能够按压上述被按压部的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的全部不进行操作时,在上述多个开关凸轮部件的全部,上述开关凸轮部的上述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与上述被按压部之间分别形成有以上述开关杆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的间隙。
根据该结构,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的全部不进行操作时,在上述开关凸轮部的上述两按压部与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之间分别形成有上述间隙,从而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时,相应的上述开关凸轮部的一方的上述按压部经由上述间隙大小的空转区间对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进行按压。由此,上述开关杆在其旋转轴的周围转动。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与和作为未操作的其他的上述操作部件对应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开关凸轮部)的另一方的上述按压部之间形成有上述间隙,从而能够抑制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对其他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的另一方的上述按压部进行按压而使其一体地转动。
另外,在上述开关杆转动时,上述被按压部经由与和其他的上述操作部件对应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开关凸轮部)的另一方的上述按压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大小的空转区间与该按压部抵接或者接近。因此,通过上述开关杆的上述被按压部能够限制其他的上述开关凸轮部件(开关凸轮部)的转动。
针对上述座椅驱动装置,上述各离合机构是将相应的上述位置调整机构的输出轴与被上述旋转马达驱动而旋转的输入轴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联轴节。
根据该结构,上述各离合机构是将上述输出轴与上述输入轴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联轴节,因此能够集中地配置于上述输出轴等的周围,从而能够作为装置整体更加小型化。

Claims (5)

1.一种座椅驱动装置,具备:
旋转马达;
多个操作部件,它们与多个位置调整机构分别对应地配设;
多个离合机构,它们与所述多个位置调整机构分别对应地配设,并伴随着所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的操作,而选择性地将相应的所述位置调整机构与所述旋转马达连接;
具有开关凸轮部的多个开关凸轮部件,它们彼此轴支于相同的第一旋转轴,并分别可被驱动地与所述多个操作部件连结;
开关杆,其轴支于与所述多个开关凸轮部件的所述第一旋转轴不同的第二旋转轴,并具有向径向突出的被按压部以及隔着该被按压部的从周向两侧向径向突出的一对限制部,在对所述多个操作部件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时,所述被按压部被相应的所述开关凸轮部件的所述开关凸轮部按压而转动,并且在该转动时,通过所述限制部在其他的所述开关凸轮部件的所述开关凸轮部的转动轨迹上对所述开关凸轮部的转动进行阻挡;以及
开关,其伴随着所述开关杆的转动而以与转动方向对应的极性使上述旋转马达通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驱动装置,
包含所述开关的开关构造体构成为具有根据所述开关杆的转动方向被该开关杆选择性地按下的一对按钮,这些按钮中的任一个被按下,从而以相应的极性使所述旋转马达通电,
所述两按钮沿以所述开关杆的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并列设置,并被该开关杆朝向所述开关杆的径向外侧按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驱动装置,
所述开关构造体由第一开关构造体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关构造体单独设置的第二开关构造体构成,其中第一开关构造体具有伴随着所述开关杆的一方向的转动而被该开关杆按下的所述两按钮的一方,第二开关构造体具有伴随着所述开关杆的另一方向的转动而被该开关杆按下的所述两按钮的另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驱动装置,
所述开关凸轮部具有能够按压所述被按压部的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
在对所述多个操作部件的全部不进行操作时,在所述多个开关凸轮部件的全部,所述开关凸轮部的所述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与所述被按压部之间分别形成有以所述开关杆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驱动装置,
所述各离合机构是将对相应的所述位置调整机构的输出轴与被所述旋转马达驱动而旋转的输入轴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联轴节。
CN201520289508.8U 2014-05-07 2015-05-07 座椅驱动装置 Active CN2046744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5977 2014-05-07
JP2014-095977 2014-05-07
JP2014-209966 2014-10-14
JP2014209966A JP6398581B2 (ja) 2014-05-07 2014-10-14 シート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74400U true CN204674400U (zh) 2015-09-30

Family

ID=53782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89508.8U Active CN204674400U (zh) 2014-05-07 2015-05-07 座椅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21581A1 (zh)
JP (1) JP6398581B2 (zh)
CN (1) CN204674400U (zh)
DE (1) DE202015102340U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5133A (zh) * 2016-10-26 2018-05-0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驱动装置
CN110626223A (zh) * 2019-06-18 2019-12-31 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滑轨的离合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0469B2 (ja) * 2014-05-13 2018-05-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駆動装置
JP6680159B2 (ja) * 2016-09-16 2020-04-1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753320B2 (ja) * 2017-01-19 2020-09-0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駆動装置
CN113103933B (zh) * 2021-05-28 2022-03-04 延锋国际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折叠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3137U (ja) * 1984-07-12 1986-02-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イツチ操作装置
JPH0722830Y2 (ja) * 1988-06-24 1995-05-24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構造
JPH04339036A (ja) * 1991-05-13 1992-11-26 Mitsuba Electric Mfg Co Ltd 電動シートの制御方法
JPH05258644A (ja) * 1992-03-11 1993-10-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イッチ駆動装置
JPH07335061A (ja) * 1994-06-06 1995-12-22 Toko Denki Kk 自動開閉器の動作状態検出装置
DE19932047A1 (de) * 1999-07-09 2001-01-11 Bosch Gmbh Robert Antriebsvorrichtung zum Verstellen von zu einem Kraftfahrzeug gehörenden Einrichtungsteilen
JP2001273093A (ja) * 2000-03-23 2001-10-05 Aiwa Co Ltd 操作部機構
JP5692536B2 (ja) * 2011-10-24 2015-04-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駆動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5133A (zh) * 2016-10-26 2018-05-0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驱动装置
US10682926B2 (en) 2016-10-26 2020-06-16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Seat drive device
CN107985133B (zh) * 2016-10-26 2020-08-0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驱动装置
CN110626223A (zh) * 2019-06-18 2019-12-31 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滑轨的离合机构
CN110626223B (zh) * 2019-06-18 2024-04-26 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滑轨的离合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27153A (ja) 2015-12-17
US20150321581A1 (en) 2015-11-12
DE202015102340U1 (de) 2015-07-22
JP6398581B2 (ja) 2018-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74400U (zh) 座椅驱动装置
CN204845605U (zh) 座椅驱动装置
CN203698000U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5438200B (zh) 塞拉门开闭装置和塞拉门设备
CN204432668U (zh) 一种列车座椅调节机构
CN10422861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5667363A (zh) 能翻转的车用座椅框架组件
CN105189196A (zh) 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US20160121761A1 (en) Seat for vehicles
CN202528879U (zh) 一种带按钮能向后折叠的汽车座椅头枕
CN105705717A (zh) 使用驱动辊的自动窗打开和关闭设备以及包括其的窗
CN102578842B (zh) 抽屉面板的连接装置
CN205440060U (zh) 头枕装置
CN204870892U (zh) 安全带锁扣及汽车
CN104417401B (zh) 可折叠的车辆座椅
CN106004535A (zh) 一种汽车前排电动六向驾驶员座椅
CN212413208U (zh) 一种应用于内折柔性屏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终端
CN212564044U (zh) 应用于内折柔性屏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终端
CN205274471U (zh) 物料的搬运装置
KR20120004955U (ko) 시트쿠션 익스텐션 장치
KR101381576B1 (ko) 차량용 시트
CN206983794U (zh) 儿童安全座椅
CN208930823U (zh) 制袋机的折叠压平结构
CN103921700B (zh) 翻转式脚托
CN209141948U (zh) 车用座椅解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07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