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65571U - 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65571U
CN202865571U CN 201220227149 CN201220227149U CN202865571U CN 202865571 U CN202865571 U CN 202865571U CN 201220227149 CN201220227149 CN 201220227149 CN 201220227149 U CN201220227149 U CN 201220227149U CN 202865571 U CN202865571 U CN 202865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operating portion
mentioned
aforesaid operations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2714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合泰典
安藤孝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65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6557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6Devices for stopping drive when abnormal conditions occur, e.g. thread breakage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205/00Interface between the operator and the machine
    • D05D2205/32Safety devices; Securi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消除操作部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缝纫机控制器的操作部等而错误被操作的问题。缝纫机所装备的缝纫机控制器(3)具有:操作部(15),其根据用户操作在规定的操作方向上移动以输出与缝制有关的信号;锁定部(12b),其规定对操作部(15)在操作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位置;解锁部,其使用户能够进行以下操作,即、使锁定部(12b)的锁定解除,并且使操作部在与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解锁方向上移动;以及锁定弹簧(8),其在针对操作部(15)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发挥使操作部(15)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的作用力。

Description

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能够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的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根据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能够由用户用指尖进行操作的操作开关的指环形状的控制器。根据该控制器,在裁缝时用户能够一边用两手送布一边进行动作/停止的操作。为了防止用户将控制器套在手指上时控制器空转而紧紧地被套住,使指环部为弹性体。 
根据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在装载了无线式控制器的缝纫机中防止错误动作以保护用户的安全装置。根据该安全装置,在缝纫机主体上设置能够使来自无线式控制器的指令信号无效的无效/有效切换装置,在不想使缝纫机进行动作时,用户将无效/有效切换装置切换至无效侧。 
根据专利文献3,公开了以下一种缝纫机的安全控制装置:即使用户在动作/停止信号产生部件被设定在马达动作位置的状态下接通电源开关,也可以抑制马达的驱动以保护用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83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57183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75388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在缝制作业准备过程中,即使用户没有使缝纫机动作的意思,操作部也有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缝纫机控制器的操作部等)而错误地被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缝纫机控制器不按照用户的意思而错误地被操作,缝纫机突然 动作而使用户受惊。 
根据专利文献2,由于是用户对无效/有效切换装置进行操作的方式,因此在用户忘记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并不作为安全装置而发挥功能。另外,在用户将无效/有效切换装置置于无效侧并放置了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在下一次使用时用户有可能会误解为控制器或缝纫机发生了故障。 
根据专利文献3,可以得到在控制器被操作的状态下防止电源接通时的错误动作的效果。然而,在缝制作业准备过程中等,即使用户没有使缝纫机动作的意思,操作部也有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缝纫机控制器的操作部等)而错误地被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缝纫机控制器不按照用户的意思而突然动作,成为使用户受惊的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如下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即,有利于消除操作部即使在用户没有使缝纫机动作的意思下也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缝纫机控制器的操作部等)而错误地被操作的问题。 
(1)本实用新型的方式1所涉及的缝纫机控制器被用户操作以使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该缝纫机控制器的特征在于,具备:(i)基体;(ii)操作部,其以至少一部分从基体暴露的方式设置于基体上以使用户能够进行操作,根据用户操作在规定的操作方向上移动以直接或间接地输出与缝制有关的信号,并且能够在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上移动,该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是与操作方向不同的方向;(iii)锁定部,其设置于基体,规定对操作部向操作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位置;(iv)解锁部,其设置于基体,使用户能够进行以下操作,即、使锁定部的锁定解除,并且使操作部在与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解锁方向上移动;以及(v)锁定弹簧,其设置于基体,在针对操作部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发挥使操作部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的作用力。 
锁定部规定对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位置。因此,即使操作部在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缝纫机控制器的操作部等)而错误地被操作时,操作部也会被锁定在锁定 位置,因此操作部无法使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侧。因而,与现有技术不同,可以抑制缝纫机不按照用户的意思而突然动作的情况,从而可以抑制用户受惊。 
然而,当基于用户的积极意思、用户使操作部在与操作部的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解锁方向上移动时,操作部被解锁。在操作部已被解锁的状态下,当用户在操作方向上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被直接或间接地输出至缝纫机侧。 
当针对操作部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锁定弹簧使操作部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此时,操作部无法在操作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操作部在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缝纫机控制器的操作部等)而错误地被操作时,由于操作部恢复至锁定位置而被锁定,因此无法输出与缝制有关的信号。因而,与现有技术不同,可以抑制缝纫机不按照用户的意思而突然动作的情况,从而可以抑制用户受惊。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式2所涉及的缝纫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方式中,锁定弹簧具备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该第一作用力在针对操作部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使操作部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该第二作用力通过在与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操作部施力来使操作部自动恢复至进行用户操作之前的操作部的初始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针对操作部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利用锁定弹簧的第一作用力使操作部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另外,利用锁定弹簧的第二作用力,通过在与用户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操作部施力,能够使操作部自动恢复至进行用户操作之前的操作部的初始位置。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式3所涉及的缝纫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方式中,锁定弹簧具备:旋转弹簧部,其将线圈线材卷绕成线圈状而形成,并且相邻的线圈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在轴长方向上进行压缩;第一臂部,其从旋转弹簧部的一个端部延伸设置;以及第二臂部,其从旋转弹簧部的另一端部延伸设置,其中,旋转弹簧部发挥第一作用力,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发挥第二作用力。根据本方式,尽管锁定弹簧是单数部件,但是锁定弹簧的旋转弹簧部能够发挥第一作用力,锁定弹簧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能够发挥第二作用力,从而能够削减部件数、降低成本、减少空间。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式4所涉及的缝纫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方式中,基体上设置有可动杆和开关基座,该可动杆在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被操作时被操作部挤压,该开关基座具有通过检测可动杆的可动位置来将与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的操作量相应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侧的开关,设置有在操作部的操作被解除时使可动杆恢复至其初始位置的杆恢复弹簧。根据本方式,在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被操作时,可动杆被操作部挤压,可动杆能够与操作部的操作量相应地移动。开关通过检测可动杆的可动位置来将与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的操作量相应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侧。 
操作部不仅能够在操作方向上移动,还能够在与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解锁方向和锁定方向上移动。优选在使操作部恢复至其初始位置时,使可动杆也恢复至其初始位置。但是操作部在多个方向上移动,因此若利用同一弹簧使操作部和可动杆这两者恢复,则在使操作部在锁定方向上移动时,可动杆也在相同方向上连动,从而有可能对可动杆与开关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而使信号的输出受到影响。因此,与锁定弹簧分开地另外设置杆恢复弹簧,该杆恢复弹簧用于在操作部的操作被解除时,使可动杆独立于操作部的移动,使可动杆恢复至其初始位置。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式5所涉及的缝纫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方式中,具备:壳体,其形成用于容纳具有操作部的基体的容纳室,并且具有能够相对移动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并且能够被用户足踏;以及移动件,其形成于第一壳体部或第二壳体部,用于在基体被容纳于壳体的容纳室的状态下使基体的操作部在解锁方向上移动,利用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的相对移动使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移动,来将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侧。 
根据本方式,形成于第一壳体部或第二壳体部的移动件在基体被容纳于壳体的容纳室的状态下使基体的操作部在解锁方向上移动来进行解锁。因此,如果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相对移动,则能够使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移动,缝纫机控制器能够输出与缝制有关的信号。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的相对移动是指,只要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移动即可。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的相对移动既可以通过用户的手来进行,或者也可以由用户的足踏来进行。在后者的情况下,形成由用户的足踏来进行操作的足控器。 
(6)本实用新型的方式6所涉及的缝纫机具备缝纫机主体和被用户操 作以使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的缝纫机控制器,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缝纫机控制器具备:(i)基体;(ii)操作部,其以至少一部分从基体暴露的方式设置于基体上以使用户能够进行操作,根据用户操作在规定的操作方向上移动以直接或间接地输出与缝制有关的信号,并且能够在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上移动,该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是与操作方向不同的方向;(iii)锁定部,其设置于基体,规定对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位置;(iv)解锁部,其设置于基体,使以下的用户操作成为可能,即、使锁定部的锁定解除,并且使操作部在与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解锁方向上移动;以及(v)锁定弹簧,其设置于基体,发挥当针对操作部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使操作部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的作用力。根据本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可以得到与方式1所涉及的缝纫机控制器相同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如下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即,有利于消除操作部在即使用户没有使缝纫机动作的意思下也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缝纫机控制器的操作部等)而错误地被操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涉及到实施方式1,是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手控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手控器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4是表示操作部被锁定的手控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操作部被解锁的手控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操作部被锁定的手控器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操作部被解锁的手控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将手控器容纳到壳体内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手控器容纳到壳体内来作为脚控器使用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7:壳体(基体) 
7c:转动轴(解锁部) 
71:第一壳体 
72:第二壳体 
12:开关基座 
12a:转动轴 
12b:锁定销(锁定部) 
12c:基座 
14:可动杆 
14a:转动支点 
14b:转动孔 
15:操作部 
15a:转动孔(解锁部) 
15f:操作面 
15c:转动轴 
17:杆复位弹簧 
23:电阻(开关) 
3:手控器 
8:锁定弹簧 
80:旋转弹簧部 
81:第一臂部 
82:第二臂部 
84:间隙 
100:壳体 
101:第一壳体部 
102:第二壳体部 
104:容纳室 
107:定位部 
110:移动件 
111:凸轮面。 
具体实施方式
基体用于装载操作部、锁定部、解锁部、锁定弹簧,既可以是盒状,也可以不是盒状。操作部以至少一部分从基体暴露的方式设置于基体上以使用户能够进行操作。操作部根据用户操作在规定的操作方向上移动以直接或间接地输出与缝制有关的信号。直接输出信号是指利用操作部的移动来输出信号的方式。间接输出信号是指利用操作部的移动使其它部件移动而从开关输出信号的方式。锁定部规定对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位置。解锁部是指使以下的用户操作成为可能的部件:使锁定部的锁定解除,并且使操作部在与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解锁方向上移动。关于解锁部,例示了以下的结构:具有转动轴和转动孔,该转动轴能够使操作部在操作方向上转动,同时在与操作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滑动,该转动孔与转动轴嵌合。 
与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方向意味着与操作部的操作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意味着相对于操作部的操作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角度θ可以是20°~330°的范围内的任意值。具体地说,例示出了30°~180°、60°~150°、90°。锁定弹簧是指发挥当针对操作部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使操作部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的作用力的施力部件。能够例示出受扭螺旋弹簧、旋转弹簧、板簧等公知的弹簧。 
(实施方式1) 
图1表示实施方式1的概念。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使用状态。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有用户用手自由移动环状的刺绣框4的徒手刺绣功能的缝纫机中,设置有作为缝纫机控制器而发挥功能的手控器3。手控器3是用户用手操作的控制器,在将峰值速度、缝制宽度等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主体1的控制部,进行缝纫机的可变机构的调整操作时进行使用。为了顺畅地进行刺绣,期望在缝纫机主体1上安装扩展台2。缝纫机主体1具有机座部1c、纵臂部1d、横臂部1e、能够升降的压杆1f以及能够升降的针1h。 
如图1所示,手控器3相对于刺绣框4通过安装台6间接地与刺绣框4成一体。根据情况不同,手控器3也可以构成为与刺绣框4直接成一体。刺绣框4利用内轮和外轮夹持加工布(缝制物)。加工布以利用内轮和外轮延伸的状态被夹持,并被固定螺钉(省略图示)固定。因而,在进行刺绣时,当为了给送加工布而在扩展台2上用手保持刺绣框4来使其移动时,与刺绣框4相连接的手控器3同时向相同方向移动。根据情况不同,也可以在与刺绣框4相分离的状态下使用手控器3。 
如图1所示,手控器3与缝纫机主体1的控制器插口1a通过电气配线(连接线)5进行电连接。当用户用手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手控器3的操作部15进行按下操作时,与操作相应地,缝制的开始/停止以及缝制速度、缝制宽度的调整操作被信号化而从手控器3通过电气配线5向缝纫机主体1的控制部输出,由控制部的微计算机对缝纫机主体1进行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作为将手控器3与缝纫机主体1进行连接的连接线的电气配线5,但是也可以通过利用无线的传递手段将手控器3所输出的信号传递至缝纫机主体1。 
在未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手控器3的操作部15进行按下操作的状态下,如后所述,操作部15自动被锁定在锁定位置。在如这样操作部15被锁定的情况下,即使在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操作部15等)而错误地朝向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对操作部15进行按下操作时,由于操作部15被锁定在锁定位置,因此操作部15无法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移动,因而手控器3无法将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主体1。因而,与现有技术不同,可以抑制缝纫机不按照用户的意思而突然动作的情况,从而可以抑制用户受惊。 
图2表示作为基体的壳体7。如图2所示,壳体7具备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2。在第二壳体72上组装各种部件之后,使用安装螺钉19将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2合为一体,形成壳体7。 
根据图2可以了解,在壳体7内,除了操作部15以外,还装载有开关基座12、电阻基板16、可动杆14。操作部15具有转动轴15c、基座15e以及操作突起15h,其中,该转动轴15c具有形成转动支点的转动孔15a,该操作突起15h与基座15e形成为一体,具有由用户用指尖进行操作的操作面15f。开关基座12被固定于壳体7内,将与操作部15的操作量相应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主体1。开关基座12具备基座12c,该基座12c具有转动轴12a和锁定销12b(锁定部)。 
可动杆14被设置成能够在壳体7内与操作部15的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的操作连动地进行转动。开关基座12的转动轴12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在成为可动杆14的转动支点14a的转动孔14b中。由此可动杆14能够相对于开关基座12的转动轴12a向箭头C1、C2方向转动。另外,利用安装螺钉25将电阻基板16固定在开关基座12上。可动杆14相对于开关基座12始终被杆复位弹簧17的作用力向上(箭头U方向)施力,被保持在开关基座12的限制部(省略图示)发挥功能的停止位置。当如这样可动杆14始终被杆复位弹簧17的作用力向上(图2所示的箭头U方向)施力时,位于可动杆14的上侧的操作部15被朝向相同方向施力。在这种情况下,当向下(图2所示的箭头D方向)对可动杆14施加比杆复位弹簧17的作用力大的按压力时,可动杆14以转动支点14a为中心向下方(箭头D方向)转动。但是,当解除该力时,可动杆14和操作部15利用杆复位弹簧17的作用力向上方(箭头U方向)转动,恢复至原始位置。 
根据图2可以了解,装配了上述部件(可动杆14等)的开关基座12被安装螺钉18固定在第二壳体72上。另外,连接器10也被多个定位螺钉11固定在第二壳体72上。此时连接器10和电阻基板16通过电气配线24(参照图4)进行电连接。 
根据图2可以了解,形成操作部15的转动中心的转动孔15a(被卡合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铰接于装配了上述部件的第二壳体72的转动轴7c(卡合部)。由此,操作部15相对于壳体7能够向箭头C1方向(操作方向、下方向)、箭头C2方向(与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向)转动。并且,操作部15相对于壳体7能够沿横向(转动轴7c的轴长方向)、即图5所示 的箭头B1方向(解锁方向)、箭头B2方向(锁定方向)滑动。因而,第二壳体72的转动轴7c与操作部15的转动孔15a构成解锁部,该解锁部能够使操作部15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进行转动,并且使操作部15在与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交叉的方向(不同方向、箭头B1方向(解锁方向)、箭头B2方向(锁定方向))上滑动。 
如图2所示,锁定弹簧8具备旋转弹簧部80、从旋转弹簧部80的一个端部延伸设置的第一臂部81、从旋转弹簧部80的另一端部延伸设置的第二臂部82。如图3所示,第一臂部81与操作部15的部位15r抵接,第二臂部82与壳体7的部位7r抵接。由此,操作部15始终在箭头C2方向(与作为操作方向的箭头C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施力。这样,通过锁定弹簧8的第一臂部81和第二臂部82沿箭头C2方向朝向操作部15的初始位置F1(参照图3)对该操作部15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操作部15的基座15e的卡合部15w与壳体7的限制部7s抵接,因此操作部15被维持在初始位置F1(操作部15在箭头C2方向上最突出的位置)(参照图3)。此时,如前所述可动杆14始终被杆复位弹簧17的作用力朝向上方(箭头U方向)施力,因此可动杆14的上表面部14y与操作部15的基座15e的下表面的凸状的接触部15i接触(参照图3)。这样,利用锁定弹簧8的向上的作用力和杆复位弹簧17的向上的作用力,操作部15可靠地被维持在其初始位置F1(向箭头C1方向的操作量=0)。 
进一步添加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利用由的第一臂部81和第二臂部82引起的受扭螺旋弹簧效果(第二作用力),操作部15被向上(箭头C2方向、箭头U方向)施力。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锁定弹簧8的旋转弹簧部80是将线圈线材卷绕成线圈状而形成的,并且相邻的线圈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84(参照图4)。能够在轴长方向(箭头E1、E2方向)上对旋转弹簧部80进行压缩,以能够调整间隙84的间隙宽度。因此,如图4所示,利用锁定弹簧8的旋转弹簧部80的压缩弹簧效果(第一作用力),始终朝向第二壳体72侧向箭头E2方向(锁定方向)对操作部15的落座部15y施力。但是,根据图5可以了解,如果用户用手使操作部15在箭头B1方向(解锁方向)上移动,则该操作部15的落座部15y能够使旋转弹簧部80沿其轴长方向压缩变形并且在箭头E1方向(解锁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旋转弹簧部80的间隙84的间隙宽度变窄,旋转弹簧部80使压缩负荷(向箭头E2方向的作用力)蓄积。这一点是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点之一。 
换言之,锁定弹簧8在物理上为单数,但是兼有基于旋转弹簧部80的在其轴长方向(箭头E2方向)上的压缩弹簧效果以及基于第一臂部81和第二臂部82的受扭螺旋弹簧效果。利用这种压缩弹簧效果,能够改变锁定弹簧8的旋转弹簧部80的间隙84的间隙宽度,因此操作部15能够沿箭头E1方向(解锁方向)、箭头E2方向(锁定方向)滑动,能够分别移动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这一点是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点之一。箭头E1、E2方向意味着壳体7的厚度方向。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锁定弹簧8的旋转弹簧部80,在用户对操作部15的箭头C1方向的按下操作被解除时,锁定弹簧8的第一臂部81和第二臂部82在与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C2方向)上对操作部施力,从而能够发挥使操作部15自动恢复至用户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之前的操作部15的初始位置F1的第二作用力。并且,锁定弹簧8的旋转弹簧部80发挥使操作部15在箭头E2方向(锁定方向)上移动而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的第一作用力。这样,利用基于锁定弹簧8的第一臂部81和第二臂部82的第二作用力,在与用户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C2方向)上对操作部15施力,由此,能够使操作部15自动且容易地恢复至用户进行操作之前的操作部15的初始位置F1。 
这样,即使锁定弹簧8是单数部件,锁定弹簧8的第一臂部81和第二臂部82能够发挥使操作部15恢复至其初始位置F1的第二作用力,并且锁定弹簧8的旋转弹簧部80能够发挥使操作部15在锁定方向(箭头E2方向、箭头B2方向)上移动的第一作用力。这样,锁定弹簧8虽然为单数,但是能够兼用作两种弹簧,从而能够实现部件数的削减、成本降低、空间减少。此外,在图2中,设置于第二壳体72的安装台孔7a和安装台孔7b用于固定手控器3用的安装台6。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使用了电阻23,该电阻23能够作为用于感测用户的操作部15的按下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的操作量的开关而发挥功能。电阻23设置于电阻基板16上。电阻23具有电阻图案16a和将多个电阻串联地排列设置而得到的电阻图案16b。设置于可动杆14的触点零件13的触点13a将电阻图案16a、16b短接。在此,当用户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行按下操作时,操作部15的操作动作通过操作部15的接触部15i和上表面14u(参照图3)传递至可动杆14。进而,可动杆14以开关基座12的转动轴12a为转动中心向下方向(箭头D 方向)进行按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与操作部15的按下操作量相应地,与操作部15接触的可动杆14也向相同方向(箭头D方向)转动。由此,电阻图案16a、16b上的触点零件13的触点13a的短路位置发生变化。因此,使电阻基板16的电阻23中的内部电阻值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当用户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行按下操作时,基于操作部15的按下操作量,缝制的开始/停止以及缝制速度、缝制宽度的调整操作被信号化而通过电气配线5(参照图1)向缝纫机主体1的控制部输出,由缝纫机内置的微计算机执行控制。此外,并不限于使用电阻23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使用其它传感器来感测用户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操作部15的操作方向上的按下量。 
对上述的从锁定位置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的过程进一步添加说明。如图4和图6所示,在通常状态下、即在操作部15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未受到任何按下操作的状态下,如图4和图6所示,操作部15的基座15e侧的销接触部15u与开关基座12的锁定销12b(锁定部)以距离A接触。锁定销12b被固定在开关基座12上。在这种情况下,锁定销12b作为对操作部15的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部而发挥功能。因而,在操作部15被锁定销12b锁定时,即使用户用手早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行了按下操作,或者其它物体抵到了操作部15,操作部15也不会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做进一步转动。因而手控器3不对缝纫机主体1输出与缝制有关的信号,缝纫机不动作,即,操作部15成为被锁定在锁定位置的状态。 
然而,如图5和图7所示,如果用户用手使操作部15在箭头B1方向(解锁方向、锁定销12b的轴长方向)上滑动了距离A的长度以上的量,则操作部15的基座15e的下表面的销接触部15u与开关基座12的锁定销12b之间的接触(锁定)被解除。即,操作部15从锁定位置解锁。基于如这样操作部15被解锁的状态,用户能够用手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一步进行按下操作。因而,用户通过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一步进行按下操作,来向相同方向按下可动杆14,从而如前所述那样使电阻图案16a、16b上的触点零件13的触点13a的短路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如前所述,使电阻基板16的电阻23中的内部电阻值发生变化。当如这样由用户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被解锁的操作部15进行按下操作时,基于操作部15的按下操作量,缝制的开始/停止以及缝制速度、缝制宽度的调整操作被信号化而通过电气配线5(参照图 1)向缝纫机主体1的控制部输出,能够由缝纫机内置的微计算机使缝纫机进行动作。这一点是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点之一。 
此外,在用户向箭头C1方向按下操作部15之后,在用户使手指离开操作部15的情况下,利用锁定弹簧8的第一臂部81和第二臂部82的作用力,操作部15向与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C2方向)上升,之后利用锁定弹簧8的旋转弹簧部80在锁定方向(箭头E2方向)上的作用力,操作部15向锁定方向(箭头B2方向)移动,操作部15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操作部15被维持锁定状态(参照图4)。在如这样操作部15被锁定在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操作部15无法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操作部15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接触到操作部15等)而向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被错误地操作,由于操作部15被锁定在锁定位置,因此操作部15无法移动,因而,手控器3无法将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主体1。因而,与现有技术不同,可以抑制缝纫机不按照用户的意思而突然动作的情况,从而可以抑制用户受惊。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前所述,在手控器3中设置有可动杆14和开关基座12,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时该可动杆14被操作部15按下,该开关基座12具有电阻23(开关),该电阻23通过检测可动杆14的可动位置来将与操作部15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的操作量相应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侧。并且,设置有在操作部15的操作被解除时使可动杆14恢复至其初始位置F2的杆复位弹簧17。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时,可动杆14被操作部15按下,可动杆14能够与操作部15的操作量相应地移动。电阻23(开关)通过检测可动杆14的可动位置来将与操作部15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的操作量相应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主体1的控制部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操作部15不仅能够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移动,还能够在与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解锁方向(箭头B1方向、箭头E1方向)和锁定方向(箭头B2方向、箭头E2方向)上移动。因此,优选在使操作部15恢复至其初始位置F1(参照图4)时,使可动杆14也恢复至其初始位置F2(参照图4)。但是,如前所述,操作部15在与操作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也滑动移动。因此,若利用同一弹簧使操作部15和可动杆14这两者都恢复,则存在以下的问题:在使操作部15在锁定方向(箭头B2方向、 箭头E2方向)上移动时,可动杆14也在相同方向上连动。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对可动杆14的触点13a与电阻23之间的滑动的强弱产生影响。因此,与锁定弹簧8分开地另外设置杆恢复弹簧17,该杆恢复弹簧17用于在操作部15在操作方向上的操作被解除时,使可动杆14恢复至其初始位置F2。杆复位弹簧17是可动杆14专用的弹簧。锁定弹簧8是操作部15专用的弹簧。 
(实施方式2) 
图8和图9表示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作用效果,因此适用图1~图7。设置有容纳手控器3的盒状的壳体100。壳体100具有第一壳体部101和第二壳体部102。第一壳体部101具有底壁101a、侧面壁101b、侧面壁101c。第二壳体部101具有顶壁102a、侧面壁102b、侧面壁102c。壳体100呈盒状,形成可安装和拆卸地容纳手控器3的容纳室104。第一壳体部101和第二壳体部102的一个端部101e、102e上形成有使它们转动的铰接部105。第一壳体部101和第二壳体部102的另一端部101f、102f通过铰接部105相对地转动,从而能够打开(能够移动)。第一壳体部101形成下壳。第二壳体部102形成盖。如图9所示,第二壳体部102的顶壁102a上以朝向第一壳体部101的底壁101a的方式形成有移动件110。移动件110具有在壳体100被封闭的状态下相对于铅直线倾斜的凸轮面111、沿铅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面11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面113。 
根据图8可以了解,在使用时,以能够安装和拆卸的方式将手控器3容纳于壳体100的容纳室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利用第一壳体部101的定位部107将手控器3定位于壳体100的容纳室104中的状态下进行容纳。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定位部107的定位面107c与手控器3的侧面7s相抵,从而限制其位置。手控器3的操作部15突出到定位部107的上表面107u的上方。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操作部15的操作面15f与第二壳体部102的顶壁102a相面对。 
当封闭第一壳体部101和第二壳体部102来使容纳室104成为封闭空间时,根据图9可以了解,第二壳体部102的移动件110向箭头D5方向下降,移动件110使手控器3的操作部15向箭头B1方向(解锁方向)滑动,之后使手控器3的操作部15向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移动件110具有倾斜状的凸轮面111,因此当凸轮面111按下操作部 15时,能够使操作部15向箭头B1方向(解锁方向)自动移动。因此在手控器3中操作部15自动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方向(箭头B1方向)。在如这样操作部15被解锁的状态下,由于操作部15的侧面15s与移动件110的第一面112相面对,因此操作部15无法在箭头B2方向(锁定方向)上移动。并且,操作部15的上表面的操作面15f与移动件111的第二面113相面对,因此能够利用第二壳体部102在箭头C1方向(操作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行按下操作。在该状态下,如果用户用手或脚等在操作方向(箭头C1方向)上对第二壳体部102进行按下操作,则手控器3的操作部15连动地进行动作。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1中所述,缝制的开始/停止以及缝制速度、缝制宽度的调整操作被信号化而从手控器3通过电气配线或无线向缝纫机主体1输出。因而,由缝纫机内置的微计算机来执行控制。 
如果在使第二壳体部102与第一壳体部101相离的方向上移动、即如果打开第一壳体部101和第二壳体部102,则移动件110的凸轮面111与操作部15的操作面15f相离,因此操作部15向箭头B2方向(锁定方向)移动而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从而被锁定。此外,第一壳体部101与第二壳体部102的相对移动是指,只要第一壳体部101和第二壳体部102中的至少一者移动即可。 
在使用手控器3时,第一壳体部101与第二壳体部102的相对移动既可以通过用户的手来进行。或者也可以利用足踏等用户的脚来进行。在后者的情况下,形成由用户的脚进行踏下操作的脚控器3F。 
在使用具备上述构造的脚控器3F时,利用第二壳体部102的移动件110形成操作部15的锁定始终被解除的状态,从而也能够作为足踏式的脚控器来进行使用。因此,与用户拥有两种控制器的情况相比,如果拥有廉价的盒状的壳体100,则能够得到以下优点:能够以廉价的方式获得各自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缝制作业准备过程中等,即使在用户无意使缝纫机动作时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用户或第三者的身体、其它物体的接触等)对操作部15施加了力,由于操作部15被锁定,不会输出使缝纫机动作的信号,因此对用户来说安全。在用户使手离开操作部15时,操作部15自动恢复至被锁定的状态,因此不必对用户要求特别的操作,安全功能就能够可靠地运行。 
(其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5和可动杆14形成为分别的个体,但是根据用于检测可动杆14的可动位置的开关的构造,也可以使操作部15和可动杆14彼此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锁定弹簧8的作用力,因此也能够废弃杆复位弹簧17。设为用户用手指使操作部15在向箭头B1方向移动来解锁之后向箭头C1方向移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使操作部15向箭头C1方向稍微移动之后向箭头B1方向移动来解锁,之后向箭头C1方向移动。用户也可以用手指在箭头B1方向与箭头C1方向的合成方向上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定于上述说明且附图中表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Claims (6)

1.一种缝纫机控制器,该缝纫机控制器被用户操作以使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该缝纫机控制器具备: 
基体; 
操作部,其以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基体暴露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基体上以使用户能够进行操作,根据用户操作在规定的操作方向上移动以直接或间接地输出与缝制有关的信号,并且能够在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上移动,该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是与上述操作方向不同的方向; 
锁定部,其设置于上述基体,规定对上述操作部在上述操作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位置; 
解锁部,其设置于上述基体,使用户能够进行以下操作,即、使上述锁定部的锁定解除,并且使上述操作部在与上述操作方向方向不同的解锁方向上移动;以及 
锁定弹簧,其设置于上述基体,在针对上述操作部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发挥使上述操作部自动恢复至锁定位置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控制器, 
上述锁定弹簧具备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该第一作用力在针对上述操作部的用户操作被解除时使上述操作部自动恢复至上述锁定位置,该第二作用力通过在与上述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上述操作部施力来使上述操作部自动恢复至进行用户操作之前的上述操作部的初始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控制器, 
上述锁定弹簧具备:旋转弹簧部,其将线圈线材卷绕成线圈状而形成,并且在相邻的线圈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能够在轴长方向上进行压缩;第一臂部,其从上述旋转弹簧部的一个端部延伸设置;以及第二臂部,其从上述旋转弹簧部的另一端部延伸设置, 
其中,上述旋转弹簧部发挥上述第一作用力,上述第一臂部和上述第二臂部发挥第二作用力。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控制器, 
上述基体上设置有可动杆和开关基座,该可动杆在上述操作部在上述操作方向上被操作时被上述操作部挤压,该开关基座具有通过检测上述可动杆的可动位置来将与上述操作部在上述操作方向上的操作量相应的信 号输出至缝纫机侧的开关, 
设置有在上述操作部的操作被解除时使上述可动杆恢复至其初始位置的杆复位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控制器,其具备: 
壳体,其形成用于容纳具有上述操作部的上述基体的容纳室,并且具有能够相对移动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并且能够被用户足踏;以及移动件,其形成于上述第一壳体部或上述第二壳体部,在上述基体被容纳于上述壳体的上述容纳室的状态下使上述基体的上述操作部克服上述锁定弹簧的作用力而在解锁方向上移动, 
利用上述第一壳体部与上述第二壳体部的相对移动使上述操作部在上述操作方向上移动,将与缝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至缝纫机侧。 
6.一种缝纫机,具备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控制器。 
CN 201220227149 2011-05-20 2012-05-18 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6557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3187 2011-05-20
JP2011113187A JP5751446B2 (ja) 2011-05-20 2011-05-20 ミシン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ミシ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65571U true CN202865571U (zh) 2013-04-10

Family

ID=46125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2714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65571U (zh) 2011-05-20 2012-05-18 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24988B1 (zh)
JP (1) JP5751446B2 (zh)
CN (1) CN2028655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3863A (zh) * 2016-12-19 2018-06-2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1730B2 (ja) * 2016-12-13 2021-05-12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フットコントロー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5878A (en) * 1970-12-18 1972-05-30 Teledyne Inc Thread trimmer for blind stitch sewing machine
JPS5410489Y2 (zh) * 1973-06-08 1979-05-15
JPS5772520U (zh) * 1980-10-21 1982-05-04
JPS5810330U (ja) * 1981-07-15 1983-01-22 アイダ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運転ボタン
CH659094A5 (de) * 1982-11-24 1986-12-31 Gegauf Fritz Ag Naehmaschine.
JPS61177589U (zh) * 1985-04-26 1986-11-06
JPH05290670A (ja) * 1992-04-10 1993-11-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DE29907407U1 (de) 1999-04-27 1999-08-12 G. M. Pfaff AG, 67655 Kaiserslautern Tastschalter an einer Nähmaschine
JP2002028390A (ja) 2000-07-14 2002-01-29 Aisin Seiki Co Ltd ミシン用の操作スイッチ、ミシン
JP2004275388A (ja) 2003-03-14 2004-10-07 Aisin Seiki Co Ltd ミシンの安全制御装置
JP4571832B2 (ja) 2004-07-06 2010-10-27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ミシン
JP2010284364A (ja) * 2009-06-12 2010-12-24 Brother Ind Ltd 縫製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3863A (zh) * 2016-12-19 2018-06-2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4988A1 (en) 2012-11-21
JP2012239680A (ja) 2012-12-10
JP5751446B2 (ja) 2015-07-22
EP2524988B1 (en)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0967B (zh) 缝纫机
CN202865571U (zh) 缝纫机控制器以及缝纫机
US7958833B2 (en) Presser foot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and sewing machine provided therewith
CN203821074U (zh) 一种电脑直驱包缝机压脚移动安全装置
KR20060041797A (ko) 기능 스위치를 구비한 재봉기
CN100452269C (zh) 启动开关
CN212650474U (zh) 一种服装钉扣装置
CN212475930U (zh) 一种旋转触碰遇阻机构、动力集成模块及晾衣机
CN212280390U (zh) 一种用于高度可调节家具的多功能手控器
JPH0368717B2 (zh)
JP2003038872A (ja) 飾り縫いミシン
CN218101025U (zh) 一种双按压式防误触开关结构及肉类切片机
US4359954A (en) Skipped-stitch mechanism on a sewing machine
EP2784204B1 (en) Buttonhole sewing machine
US9464372B2 (en) Sewing machine
CN202337874U (zh) 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JP3178022B2 (ja) ミシン及び刺繍縫い用アタッチメント並びに刺繍縫い用アタッチメント付きミシン
CN211404382U (zh) 按键结构、线控器及空调
JP2009247777A (ja) ミシン
US4392442A (en) Sewing machine with a cyclic pattern stitching device
JP2578402Y2 (ja) 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JPS6232554Y2 (zh)
JPS6221271Y2 (zh)
JP2003117271A (ja) ミシン
CN116134996A (zh) 一种启停装置及园林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