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37874U - 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37874U
CN202337874U CN2011204654139U CN201120465413U CN202337874U CN 202337874 U CN202337874 U CN 202337874U CN 2011204654139 U CN2011204654139 U CN 2011204654139U CN 201120465413 U CN201120465413 U CN 201120465413U CN 202337874 U CN202337874 U CN 202337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able parts
action bars
relay part
control device
extension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6541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井卓哉
森田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37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378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其能够通过使用一个拉伸弹簧,按照转动操作杆的方向而使负荷不同。利用拉伸弹簧(7)的拉伸,转动部件(6)的拉销(6b)经由中继部件(8)受到逆时针方向的转矩。中继部件(8)的切口部(8c)的前端侧与从动臂(10b)抵接,对于杆(10)产生逆时针方向的转矩。转动部件(6)的压销(6c)经由驱动臂(10a)受到顺时针方向的转矩。在中立状态下,在转动部件(6)两方向的转矩平衡。在转动操作操作杆(2)时的拉伸弹簧(7)产生的负荷,在运转侧经由中继部件(8)来直接赋予,在停止侧经由中继部件(8)及杆(10)来赋予。只要将杆(10)的驱动臂(10a)的长度设定为比从动臂(10b)长,就可以减轻停止侧的负荷。

Description

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以手动操作控制横编机的驱动状态的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设定编织程序而自动运转的横编机中,使用具备由设在正面两侧的托架以向近前侧突出的状态可旋转地被支承的操作杆的驱动控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驱动控制装置中,使操作杆转动而对编织动作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例如,当将操作杆从静止的中立状态向近前稍微转动后再恢复成中立状态时,成为以微低速进行一步运转的寸动的控制。当向近前大幅度转动操作杆后松开时,成为自动运转,即使操作杆恢复到中立状态,也成为以编织程序中所指定的速度进行连续运转的控制。当以大幅度转动后的状态保持操作杆时,成为以比所指定的速度低的速度进行连续运转的控制。以将操作杆转动到后方时则运转停止的方式来控制。
在操作杆上,为了赋予对于转动的负荷而设有包括两个拉伸弹簧的机构。专利文献1中,在设于操作杆的端部的机构中,采用运转用弹簧和运转用联杆部件及停止用弹簧和停止用联杆部件这两组。通过将拉伸弹簧分成两个,在例如转动到近前的运转用的控制时,增大运转用弹簧赋予的负荷,在与操作杆接触的程度下不会形成误操作。停止用弹簧赋予的负荷减少,由操作杆的操作可实现迅速停止。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02747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那样,当使用两个拉伸弹簧时,在支承操作杆的端部的托架及覆盖机构的罩中需要大的容纳空间,从而大型化且零件数也增加,外形的设计也受到制约。这样的问题只要能够将拉伸弹簧设为一个就可消除,但是,只设定为一个不能具有按照转动操作杆的方向而使负荷不同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用一个拉伸弹簧按照转动操作杆的方向而使负荷不同的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其具备由设于横编机的两侧的托架以向正面侧突出的状态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的操作杆,并且能够按照对于操作杆的转动操作,对编织动作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该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包括:
转动部件,其设于操作杆的轴线方向的一端部且与操作杆一起转动,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作用面上配置有沿周向空出间隔地向轴线方向突出的拉部和压部;
拉伸弹簧,其基端由托架支承,在操作杆的转动操作时赋予负荷;
中继部件,其在基端侧具有与拉伸弹簧的前端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在前端侧具有在预定的长度范围与转动部件的拉部进行卡合的长卡合部;
杆,其具备长度不同的驱动臂和从动臂且具有大致L字状的形状,驱动臂在转动部件的作用面上,相对于压部在作用面的周向上向从拉部离开的一侧延伸,从动臂以朝向中继部件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中间部分延伸的方式配置,在驱动臂和从动臂的连接部分设置有能够摆动地进行支承的支承轴,
在中继部件的中间部分具有杆的从动臂的至少前端部分能够进入的切口部,
经由对于操作杆的一方向的转动,转动部件的拉部向该一方向侧拉伸中继部件的长卡合部,并且中继部件由基端侧拉伸拉伸弹簧,
经由对于操作杆的另一方向的转动,转动部件的压部向周向的该另一方向侧按压杆的驱动臂,并且经由绕杆的支承轴的摆动,从动臂向接近于转动部件的方向位移,经由切口部使中继部件向转动部件侧移动,由基端侧拉伸拉伸弹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方向的转动被设定为能够切换操作速度不同的多个运转状态,
所述另一方向的转动被设定为能够进行向停止状态的操作,
所述杆的所述驱动臂的长度比所述从动臂的长度长。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部件上,
在所述基端侧与所述切口部之间设置有限制中继部件的移动范围的导向部,
还设置有在所述一方向的转动时,防止与所述压部的干涉的防干涉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果操作杆以向一方侧转动的方式被操作,则拉伸弹簧就经由中继部件被拉伸。如果操作杆以向另一侧转动的方式被操作,则拉伸弹簧就会通过中继部件的伴随杆的摆动的移动而被拉伸。即使一个拉伸弹簧产生的负荷相同,由于杆的驱动臂和从动臂的长度不同,所以通过杆介于转动臂和中继部件之间的另一侧的转动,也能够变成不同的负荷。由于不需要为了赋予不同的负荷而使用多组拉伸弹簧和中继部件,因此可以实现小型化、零件数的消减,对于托架、罩而言,也可以增大其外形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向停止状态操作时,经由驱动臂的长度比从动臂的长度长的杆而赋予拉伸弹簧的负荷,因此能够减小负荷。由于在切换运转状态的操作时,经由中继部件直接赋予拉伸弹簧的负荷,因此能够扩大可操作的角度范围,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多个运转状态的切换操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导向部限制中继部件的移动范围,并经由转动部件限制操作杆的转动范围。在一方向的转动时,即使压部在转动部件的作用面上向周向的一方向侧移动而接近于中继部件,由于设有防干涉部,所以也能够避免干涉,能够在导向部的限制内确保转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驱动控制装置1的构成的左侧视图。
图2是将图1的驱动控制装置1的构成简化而表示的正视图。
图3是图1的驱动控制装置1使用的主要零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驱动控制装置1使用的转动部件16的左侧视图及表示包含转动部件16的操作杆2的左端附近的构成的局部的正面剖面图。
图5是将图1的驱动控制装置1的动作状态简化而表示的左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驱动控制装置
2   操作杆
3、4托架
6   转动部件
6a  作用面
6b  拉销
6c  压销
7   拉伸弹簧
8   中继部件
8a  连接孔
8b  长孔
8c  切口部
8d  导向孔
8e  防干涉切口
9   传感器
10  杆
10a 驱动臂
10b 从动臂
11  支承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在图1~图5中,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驱动控制装置1进行说明。但是,就本实施例而言,在各图的说明中,对前面已经说明的部分,有时在该图中记载未表示的参照符号而提及。
(实施例)
图1及图2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驱动控制装置1的构成。驱动控制装置1具备以向横编机的正面侧突出的状态被可转动地支承的操作杆2,能够按照对于操作杆2的绕轴线2a的转动操作,对编织动作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操作杆2在轴线2a的方向的两端由托架3、4支承。一侧的托架3的侧面被用虚线表示的罩5覆盖。在托架3的侧面安装有装载于操作杆2的端部的转动部件6、产生负荷的拉伸弹簧7、在拉伸弹簧7和转动部件6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部件8及检测转动部件6的转动状态的传感器9。在罩5的表面还设有在紧急时等用于切断电源的停止按钮1a。由于拉伸弹簧7使用一个即可,因此可以实现用于支承横编机的正面侧的端部的托架3及覆盖侧面的罩5的小型化,也能够增大对于外形设计的自由度。
转动部件6具有设于操作杆2的轴线2a方向的一端部且垂直于轴线2a方向的作用面6a。在作用面6a上,沿周向空出间隔地配置有向轴线2a方向突出的拉销6b和压销6c。在转动部件6上朝向相对于作用面6a的背面侧突出有检测片6d。拉销6b及压销6c与转动部件6是分体的,且立设于作用面6a上,但也可以使用与这些销不同的突出部件。另外,也可以使用滚筒等旋转部件。另外,也可以将突出部分作为转动部件6的一部分而形成。
对于拉伸弹簧7,其基端挂住支承销3a并由托架3支承,在操作杆2转动操作时赋予负荷。中继部件8具有在基端侧作为与拉伸弹簧7的前端连接的连接部的连接孔8a、及在前端侧与转动部件6的拉销6b卡合的长孔8b。杆10具备长度不同的驱动臂10a和从动臂10b,且具有大致L字状的形状。驱动臂10a以在转动部件6的作用面6a上、相对于压销6c、在作用面6a的周向上、向从拉销6b脱离的一侧延伸的方式配置。从动臂10b以向中继部件8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中间部分延伸的方式配置。在驱动臂10a和从动臂10b的连接部分,设置有可摆动地支承的支承轴11。在中继部件8的中间部分具有杆10的从动臂10b的至少前端部分可进入的切口部8c,在基端侧和切口部8c之间,设置作为限制中继部件8的移动范围的导向部的导向孔8d。在导向孔8d内穿通有由托架3支承的导向销12。
中继部件8及杆10可以以金属板为原材料并以一定厚度形成。在穿通于中继部件8的导向孔8d的导向销12的顶部,装载有用于止脱的扣环15,在中继部件8的表面侧装载有平垫圈16,在背面侧也装载有平垫圈17。在穿通于中继部件8的长孔8b的拉销6b及用于支承杆10的支承轴11的顶部附近,也具有与对于导向销12的扣环15及平垫圈16、17一样的构成。
图3表示图1的驱动控制装置1使用的主要的零件即中继部件8、杆10及传感器9的构成。在中继部件8中,在将图1中操作杆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作为防止与压销6c的干涉的防干涉部,也设有防干涉切口8e。在杆10上,在驱动臂10a与从动臂10b之间设有使支承轴11穿通的轴孔10c。
另外,在中继部件8、杆10上设置的切口、孔,虽然为了与销等的凸部卡合而在厚度方向贯通,但是在增大中继部件8、杆10的厚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厚度方向的中途具有底部的凹部。但是,作为凹部的深度,需要可容纳进行卡合的凸部,也需要实施代替扣环15及平垫圈16、17的止脱。另外,为了与转动部件6卡合,也可以在中继部件8、杆10侧设置销等的凸部,在转动部件6侧设置凹部,只要将卡合的一方设为凸部,将另一方设为凹部即可。
传感器9包含寸动位置传感器9a、连续位置传感器9b及停止位置传感器9c和基板9d。寸动位置传感器9a、连续位置传感器9b及停止位置传感器9c配置于基板9d的表面上,以检测在中间部分插入了转动部件6的检测片6d的状态。
图4(a)表示图1的驱动控制装置1使用的转动部件6的左侧面构成,图4(b)表示包含驱动部件6的操作杆2的左端附近的构成。在转动部件6的作用面6a的背面侧,设置有向托架3的端面侧延伸的支承部6e,在托架3的端面与检测片6d的前端之间空出间隔。转动部件6通过使固定螺丝18拧合于螺丝孔6f而固定于操作杆2的端部。
图5简化表示图1的驱动控制装置1的动作状态。上方部分表示运转侧操作状态1A,中间部分表示中立状态1B,下方部分表示停止状态1C。在中立状态1B的拉伸弹簧7的前端位置7a,拉伸弹簧7成为最收缩的状态。
在中立状态1B,转动部件6的检测片6d处于寸动位置传感器9a及停止位置传感器9c都检测不到的中间位置。通过拉伸弹簧7的拉伸,转动部件6的拉销6b与中继部件8的长孔8b的前端侧抵接,对于转动部件6产生逆时针方向的转矩。另一方面,切口部8c的前端侧与从动臂10b抵接,对于杆10产生逆时针方向的转矩。驱动臂10a与转动部件6的压销6c抵接,对于转动部件6产生顺时针方向的转矩。在中立状态1B,对于转动部件6的两方向的转矩达到平衡。
当从中立状态1B向近前转动操作杆2时,转动部件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成为运转侧操作状态1A。对中继部件8而言,长孔8b由转动部件6的拉销6b拉伸,拉伸弹簧7也由连接孔8a拉伸,而赋予相对于操作的负荷。图中,表示由寸动位置传感器9a及连续位置传感器9b两方对转动部件6的检测片6d进行检测的位置。由于导向销12与导向孔8d的左端抵接,因此转动部件6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达到上限并被限制。直至达到该上限以前,由于仅由寸动位置传感器9a检测的位置也可以识别,因此在运转侧能够检测两个位置。就杆10而言,从动臂10b与中继部件8的切口部8c的基端侧抵接并向顺时针方向摆动,驱动臂10a从转动部件6的压销6c脱离。压销6c向中继部件8移动,但是由于设有防干涉切口8e,因此不会产生干涉。
当从中立状态1B向后方转动操作杆2时,转动部件6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成为停止状态1C。由于转动部件6的压销6c向以轴线2a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按压杆10的驱动臂10a,因此杆10以支承轴1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摆动。由于从动臂10b按压中继部件8的切口部8c的前端侧,因此中继部件8向与运转状态1A相同方向移动。拉销6b向与运转状态1A相反方向移动,但是在限于在中继部件8的长孔8b内的移动的范围中,不会与中继部件8的移动发生干涉。即,由于与拉销6b卡合的长孔8b成为长卡合部,因此在作为长卡合部的卡合长度的长孔8b的长度的范围内,拉销6b不会向拉伸弹簧7侧按压中继部件8。通过将杆10的驱动臂10a的长度设定得比从动臂10b的长度长,由此在中立状态1B下的拉伸弹簧7自前端位置7a的伸长量变小,在停止状态1C能够比运转侧操作状态1A更减轻对于操作杆2的转动的负荷。
如上所述,杆10在将操作杆2转动到运转侧的情况下不起作用,而在转动到停止侧的情况下起作用。但是,如果将从动臂10b设定得比杆10的驱动臂10a长,并将中继部件8与杆10的位置关系在图5的上下方向颠倒,则也可以成为,杆10在运转侧起作用,而杆10在停止侧不起作用。

Claims (3)

1.一种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其具备由设于横编机的两侧的托架以向正面侧突出的状态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的操作杆,并且能够按照对于操作杆的转动操作,对编织动作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该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包括:
转动部件,其设于操作杆的轴线方向的一端部且与操作杆一起转动,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作用面上配置有沿周向空出间隔地向轴线方向突出的拉部和压部;
拉伸弹簧,其基端由托架支承,在操作杆的转动操作时赋予负荷;
中继部件,其在基端侧具有与拉伸弹簧的前端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在前端侧具有在预定的长度范围与转动部件的拉部进行卡合的长卡合部;以及
杆,其具备长度不同的驱动臂和从动臂且具有大致L字状的形状,驱动臂在转动部件的作用面上,相对于压部在作用面的周向上向从拉部离开的一侧延伸,从动臂以朝向中继部件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中间部分延伸的方式配置,在驱动臂和从动臂的连接部分设置有能够摆动地进行支承的支承轴,
在中继部件的中间部分具有杆的从动臂的至少前端部分能够进入的切口部,
经由对于操作杆的一方向的转动,转动部件的拉部向该一方向侧拉伸中继部件的长卡合部,同时中继部件由基端侧拉伸拉伸弹簧,
经由对于操作杆的另一方向的转动,转动部件的压部向周向的该另一方向侧按压杆的驱动臂,同时经由绕杆的支承轴的摆动,从动臂向接近于转动部件的方向位移,经由切口部使中继部件向转动部件侧移动,由基端侧拉伸拉伸弹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的所述驱动臂的长度比所述从动臂的长度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部件上,
在所述基端侧与所述切口部之间设置有限制中继部件的移动范围的导向部,
还设置有在所述一方向的转动时,防止与所述压部的干涉的防干涉部。
CN2011204654139U 2010-12-03 2011-11-22 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378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0936 2010-12-03
JP2010270936A JP2012117186A (ja) 2010-12-03 2010-12-03 横編機の駆動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37874U true CN202337874U (zh) 2012-07-18

Family

ID=46486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65413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37874U (zh) 2010-12-03 2011-11-22 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17186A (zh)
CN (1) CN2023378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4189A (zh) * 2019-06-10 2020-12-1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物下拉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4189A (zh) * 2019-06-10 2020-12-1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物下拉装置
CN112064189B (zh) * 2019-06-10 2022-05-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物下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17186A (ja)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37874U (zh) 横编机的驱动控制装置
CN101026045A (zh) 键开关装置
CN101532221B (zh) 缝纫机的单针切换装置
CN102639292A (zh) 刀库及加工中心
US20130067965A1 (en) Yarn feeder for flat knitting machiines
JP2012178247A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03934861B (zh) 台式切割机
JP5415501B2 (ja) 横編機の給糸装置
KR20120044436A (ko) 직구동 조향식 팔레트 트럭용 전동 조향장치.
CN204780155U (zh) 缝纫机送布齿进给控制结构
CN101123149B (zh) 自动复位型开关
CN108458081B (zh) 一种可实现远距离分级传动控制的机械装置
JP2005179067A5 (zh)
CN206233528U (zh) 一种抹光机叶片角度的调整机构
JP7366697B2 (ja) 作業車両
CN103201420A (zh) 遮布包边缝纫装置
JP2014234075A (ja) 建設機械
CN204450030U (zh) 旋转c轴角度限位控制机构
CN206629109U (zh) 手机屏幕翻转机构
CN201971983U (zh) 全电脑横机的探针装置
JP6619209B2 (ja) シフト装置
ATE524818T1 (de) Lenkstockschalter
US3948509A (en) Control device for the lateral stop on the feed table of sheet feeds for feeding individual sheets
JP3282074B2 (ja) 携帯用リンク式ジャッキ
CN206767067U (zh) 自动翻转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