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14543U - 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14543U
CN201514543U CN2009201469478U CN200920146947U CN201514543U CN 201514543 U CN201514543 U CN 201514543U CN 2009201469478 U CN2009201469478 U CN 2009201469478U CN 200920146947 U CN200920146947 U CN 200920146947U CN 201514543 U CN201514543 U CN 201514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tary body
gear
detection
delevoping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469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德田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14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1454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可根据规格改变检测突起的移动时序的结构中能够抑制配件数量的显影盒。显影盒(28)包括:框体(盒主体60、盖体70),用于收容显影剂;检测突起(84),能够与检测致动器抵接,且从框体向外部突出;旋转体(80),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框体上,在从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具有检测突起,并且具有齿轮齿部及缺齿部;和传递齿轮(67),向旋转体的齿轮齿部传递驱动力。检测突起(84)的与上述检测致动器的抵接部,构成为以旋转体(80)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

Description

显影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进行新品检测及规格检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一般在激光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其装置主体上可装卸地安装有收容调色剂的显影盒。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往公知有可以判断安装的显影盒是否为新品(新品检测)并且判断显影盒的规格(规格检测)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具体地说,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主体侧具有:自由摆动的臂状的检测致动器;对检测致动器向中立位置施力的弹簧;对检测致动器的摆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和根据来自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新品检测及规格检测的控制装置。此外在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显影盒上设置有:从预定的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1个或2个检测突起;以上述轴部为中心与检测突起一体地旋转的检测齿轮;以及与该检测齿轮啮合并且向显影辊传递驱动力的齿轮机构。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装置主体上安装显影盒时,检测突起推压检测致动器的一端,检测致动器摆动,该摆动由传感器检测。由该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作为第一次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接收到该第一次检测信号时,判断显影盒为新品。
此外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安装了显影盒后例如关闭前盖时,通过控制装置执行预热动作(空转动作)。在此,空转动作是指,为了搅拌显影盒内的调色剂而使盒内的搅拌板(agitator,搅拌器)旋转的动作。
并且在这种空转动作中,来自设置在装置主体侧的驱动源的传递力,经由齿轮机构传递到显影盒侧的搅拌器和检测齿轮。从而,搅拌器对调色剂的搅拌开始,并且检测突起旋转而进一步推压检测致动器的一端,并在预定位置从检测致动器脱离。其后,致动器通过弹簧的作用力返回到中立位置。此时,检测突起为2个的情况下,第二个检测突起再度推压检测致动器的一端,检测致动器摆动,该摆动由传感器检测。由该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作为第二次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接收到该第二次检测信号时,判断显影盒的规格为A类型(例如最大图像形成张数为6000张的类型)。另外,该控制装置没有接收到该第二次检测信号时,判断显影盒的规格为与A类型不同的B类型(例如最大图像形成张数为3000张的类型)。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67994号公报
而本申请的申请人开发了用与上述现有技术不同的方法进行规格检测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检测突起通过空转动作而从检测致动器退避的时序(检测致动器返回到原始位置的时序)根据规格而不同,其中检测突起在安装显影盒时推压检测致动器。具体地说,设置与检测突起一体地旋转的扣合齿轮、和与扣合齿轮同轴地旋转的旋转体,该扣合齿轮及旋转体在初始状态下可以相对旋转,但旋转体旋转了预定量时,旋转体的扣合部与扣合齿轮的被扣合部扣合,这些部件一体旋转,从而检测突起在空转动作开始后的预定时间后开始移动。由此,根据从空转动作开始到检测突起开始移动为止的时间差,可以进行规格检测。
但是,在该结构中,必须设置旋转体和扣合齿轮两个配件,因此存在配件数量增加、成本提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可以根据规格改变检测突起的移动时序的结构中能够抑制配件数量的显影盒。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用于收容显影剂;检测突起,能够与检测致动器抵接,且从上述框体向外部突出;旋转体,能够旋转地设置在上述框体上,在从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具有上述检测突起,并且具有齿轮齿部及缺齿部;和传递齿轮,向上述旋转体的齿轮齿部传递驱动力,上述检测突起的与上述检测致动器的抵接部,构成为以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检测突起的与检测致动器的抵接部构成为圆弧状,因此即使旋转体通过空转动作而旋转,在检测致动器与圆弧状的抵接部抵接的期间,检测致动器不会移动。其后,圆弧状的抵接部从检测致动器脱离时,抵接部对检测致动器的支撑被解除,检测致动器摆动而返回到初始位置。即,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一个配件(旋转体)的结构,详细地说改变检测突起的圆弧状的抵接部的长度,就可以自由地改变从空转动作开始到检测致动器返回为止的时间差,因此与通过两个配件改变时间差的结构相比,可以抑制配件数量。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一个配件(旋转体)的结构,就可以自由地改变从空转动作开始到检测致动器返回为止的时间差,因此与通过两个配件改变时间差的结构相比,可以抑制配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激光打印机的侧截面图。
图2(a)是表示显影盒的盖体拆下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b)是表示盖体的侧视图。
图3(a)是表示从左侧观察旋转体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b)是旋转体的右侧部位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从主体箱拆下显影盒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新品规格检测装置的各构成配件的透视图。
图6是说明旋转体的动作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显影盒安装到主体箱上时旋转体和检测臂的关系的说明图,(b)是表示空转动作开始时的状态的说明图,(c)是表示旋转体通过检测突起对检测臂的支撑被解除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a)是表示旋转体旋转前扣合突起和扣合槽的关系的截面图,图7(b)是表示旋转体旋转期间扣合突起和扣合槽的关系的截面图,图7(c)是表示旋转体旋转预定量后扣合突起和扣合槽的关系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改变了旋转体的检测突起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9(a)是表示由多个齿轮齿构成了与检测臂的抵接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9(b)是图9(a)的X部分的放大图,图9(c)是透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旋转体的作用的图,(a)是表示将显影盒安装到主体箱上时旋转体和检测臂的关系的说明图,(b)是表示空转动作开始时的状态的说明图,(c)是表示旋转体通过齿轮齿对检测臂的支撑被解除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简单说明激光打印机的整体构成,然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的具体情况。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以使用激光打印机1时的用户为基准的方向下进行说明。即,在图1中,将右侧称为“前侧”,左侧称为“里侧”,纸面垂直方向中的里侧称为“右侧”,纸面垂直方向中的前侧称为“左侧”。此外关于上下方向,将图中的上下方向直接称为“上下方向”。
<激光打印机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具有:用于向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一例的主体箱2内传送纸张3的供纸部4;和用于在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5等。
<供纸部的构成>
供纸部4为公知的结构,主要包括供纸盘6、纸张压板7及纸张传送机构9。并且在供纸部4中,供纸盘6内的纸张3在纸张压板7的作用下靠向上方,由纸张传送机构9传送到图像形成部5。
<图像形成部的构成>
图像形成部5具有扫描单元16、工艺盒17、定影部18等。
扫描单元16具有未图示的激光发光部、多棱镜、透镜、反射镜等。在扫描单元16中,激光束经过图中虚线所示的路径,以高速扫描而照射到感光鼓27的表面上。
工艺盒17可以通过适当打开主体箱2的前侧的前盖2A,相对于主体箱2进行装卸。该工艺盒17主要由显影盒28和鼓单元51构成。
显影盒28经由鼓单元51自由装卸地安装在主体箱2上,或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固定于主体箱2上的鼓单元51上。显影盒28主要包括显影辊31、层厚限制刮刀32、供给辊33及调色剂料斗34。
在该显影盒28中,作为调色剂料斗34内的显影剂的一例的调色剂由搅拌器34A搅拌后,由供给辊33供给到显影辊31,此时在供给辊33和显影辊31之间摩擦带电为带正电。供给到显影辊31上的调色剂伴随显影辊31的旋转而进入到层厚限制刮刀32和显影辊31之间,进而在摩擦带电的同时作为固定厚度的薄层而承载在显影辊31上。另外,关于显影盒28的详细结构在以后详细说明。
鼓单元51主要包括公知的感光鼓27、有栅格电极(scorotron)型带电器29及转印辊30。并且在该鼓单元51内,感光鼓27的表面通过有栅格电极型带电器29均匀带正电后,通过来自扫描单元16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而曝光。从而曝光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影。
接着,通过显影辊31的旋转,承载在显影辊31上的调色剂被供给到形成于感光鼓27表面上的静电潜影,在感光鼓27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其后,在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传送纸张3,从而将承载于感光鼓27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
定影部18为公知的结构,包括加热辊41和推压辊42。并且在定影部18中,转印到纸张3上的调色剂,在纸张3经过加热辊41和推压辊42之间的期间被热定影。另外,由定影部18热定影的纸张3由排纸辊45排出到排纸盘46上。
<显影盒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的显影盒28的详细结构。
如图2(a)及(b)所示,显影盒28除了具有上述显影辊31等之外,还具有作为框体的一例的盒主体60及盖体70。盖体70可装卸地安装在盒主体60的左侧面上,在盒主体60和盖体70之间,如图2(a)所示设置有:齿轮机构61,用于向显影辊31等传递驱动力;和旋转体80,经由传递齿轮67与齿轮机构61(详细地说为后述搅拌器驱动齿轮66)连接。在此,齿轮机构61、传递齿轮67及旋转体80可旋转地设置在盒主体60或盖体70上。
齿轮机构61包括:输入齿轮62,从设置于主体箱2侧的驱动装置110(参照图4)传递驱动力;与该输入齿轮62直接啮合的显影辊驱动齿轮63及供给辊驱动齿轮64;和搅拌器驱动齿轮66,经由中间齿轮65与输入齿轮62啮合。在此,显影辊驱动齿轮63、供给辊驱动齿轮64及搅拌器驱动齿轮66,分别是驱动图1所示的显影辊31、供给辊33及搅拌器34A的齿轮,分别与显影辊31、供给辊33及搅拌器34A的各轴的端部一体地设置。
如图3(a)所示,旋转体80包括:环状的中板部81;从中板部81的外周边部箱左右方向内侧(右侧、盒主体60侧)延伸的外筒部82;从中板部81的内周边部箱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内筒部83;和从中板部81的外周边部箱左右方向外侧(盖体70侧)延伸的检测突起84。在此,图3(a)为了方便而剖开了一部分进行图示。
在外筒部8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如图2所示,形成有与传递齿轮67啮合的齿轮齿部82A。并且,外筒部82的外周面中没有形成齿轮齿部82A的其他部分,成为与传递齿轮67不接触的缺齿部82B。
内筒部83如图3(a)所示,可旋转地与支撑轴部68的外周面扣合,该支撑轴部68从盒主体60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另外,支撑轴部68是形成为圆筒状的轴,其一部分形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可在径向上弯曲变形的爪部68A。并且,通过该爪部68A与旋转体80的中板部81扣合,可以抑制旋转体80从支撑轴部68脱离。
此外在内筒部83上形成有向从中板部81离开的方向脱离的一对狭缝83A,从而在这些狭缝83A之间形成有可向径向弯曲变形的扣合片83B。此外如图3(b)所示,在扣合片83B的前端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扣合突起83C。并且,该扣合突起83C与形成于盒主体60的支撑轴部68的根部的第一扣合槽68B及第二扣合槽68C扣合。从而在直到对旋转体80向圆周方向施加预定的力为止的期间,通过扣合突起83C和第一扣合槽68B(或第二扣合槽68C)的扣合,维持旋转体80的位置。
另外,第一扣合槽68B在显影盒28为新品状态时与扣合突起83C扣合,而第二扣合槽68C在旋转体80通过空转动作旋转了预定量时与扣合突起83C扣合,使旋转体80的缺齿部82B维持为与传递齿轮67相对的朝向。此外,以预定的比例形成齿轮齿部82A和缺齿部82B,以使扣合突起83C和扣合槽68B、68C的关系成为上述关系。
如图3(a)所示,检测突起84为大致C字状的形状,并被配置为:在旋转体80支撑在盒主体60的支撑轴部68上的状态下,其外周面84A可与后述的检测臂122抵接,并从盖体70的开口部71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具体地说,检测突起84包括:作为抵接部的一例的形成为C字状的半筒部84B;和从半筒部84B的圆周方向两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84C。并且,半筒部84B形成在从旋转体80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其外周面84A形成为以旋转体80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曲面状(圆弧状)。在此,半筒部84B通过凸缘部84C得到增强。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主体箱2内设置有驱动装置110、新品规格检测装置120。以下对此进行简单说明。
在主体箱2内的安装显影盒28的部分上设置有:向显影盒28的输入齿轮62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装置110;和可执行新品检测及规格检测的新品规格检测装置1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新品(未使用)的显影盒是还没有对输入齿轮62施加驱动力、没有驱动显影辊31的显影盒。此外,旧品(已使用)的显影盒是指已经对输入齿轮62施加驱动力、驱动了显影辊31的显影盒。
驱动装置110由未图示的多个齿轮和驱动电机构成。并且在显影盒28安装到主体箱2内时,驱动装置110侧的齿轮与输入齿轮62啮合,从而来自驱动电机的驱动力经由各齿轮传递到输入齿轮62。在驱动装置110中,与输入齿轮62啮合的齿轮例如与前盖2A的开闭连动,而相对于输入齿轮62进退。
新品规格检测装置120如图5所示,主要包括:光传感器121、作为检测致动器的一例的检测臂122及螺旋弹簧123、和控制装置124。
光传感器121是用于检测检测臂122的摆动的传感器,在由受光部121B接收到来自发光部121A的光时,向控制装置124输出预定的信号。
检测臂122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箱2上的筒状部122A、和从筒状部122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遮光臂122B及抵接臂122C,该检测臂122构成为能以筒状部122A为中心摆动。此外,在检测臂122的遮光臂122B的适当位置安装有螺旋弹簧123,从而检测臂122总是由螺旋弹簧123向中立位置施力。并且在该中立位置上,遮光臂122B的前端部122D配置在发光部121A和受光部121B之间。此外在该中立位置上,抵接臂122C的前端部122E配置在可与检测突起84抵接的位置上,该检测突起84从安装于主体箱2的显影盒28的外表面突出。
控制装置124具有以下功能:根据由光传感器121检测的检测臂122有无摆动,判断显影盒28是否为新品;以及根据从驱动装置110开始驱动到检测臂122返回到初始位置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判断显影盒28的规格。具体地说,该控制装置124根据来自用于检测前盖2A的关闭动作的传感器的关闭信号、或接通激光打印机1的电源时发出的信号,执行公知的空转动作。并且,该控制装置124根据由检测突起84推压检测臂122,来判断是否接收到从光传感器121输出的ON信号,从而进行是否为新品的判断。此外该控制装置124,在检测臂122为从初始姿势倾斜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从光传感器121持续输出的ON信号的接收时间(从空转动作开始,到检测臂122恢复为初始姿势、来自光传感器121的ON信号被切断为止的时间),进行规格判断(例如是最大图像形成张数为3000张的类型还是6000张的类型的判断)。
接下来说明将显影盒28安装到主体箱2时旋转体80的动作。
如图4所示将新品的显影盒28安装到主体箱2内时,如图6(a)所示,旋转体80的检测突起84与检测臂122的下端部(抵接臂122C的前端部122E)抵接。并且由检测突起84推压检测臂122,检测臂122的下端部与检测突起84(显影盒28)一起向里侧移动。
并且,检测臂122这样摆动时,从光传感器121向控制装置124输出ON信号,由该控制装置124判断为新品。其后,由控制装置124执行公知的空转动作时,如图6(b)所示,驱动装置110的驱动力经由输入齿轮62、中间齿轮65、搅拌器驱动齿轮66及传递齿轮67传递到旋转体80,旋转体80顺时针旋转。此时,旋转体80的检测突起84的外周面84A形成为以旋转体80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检测臂122在由检测突起84的外周面84A持续支撑的期间,不会返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将检测臂122维持为从初始位置倾斜的姿势,从而向控制装置124持续输出上述ON信号。
其后如图6(c)所示,大致C字状的检测突起84的开口部(在一对凸缘部84C之间形成的开口部)到达检测臂122的下端部时,由检测突起84对检测臂122的支撑被解除,检测臂122在螺旋弹簧123的作用下返回到中立位置。此时,旋转体80的齿轮齿部82A从传递齿轮67脱离,旋转体80的旋转停止。
并且,如上所述检测臂122返回到中立位置时,检测臂122的遮光臂122B返回到初始位置,来自发光部121A的光被遮住,光传感器121成为OFF状态,ON信号向控制装置124的发送中止。从而,计算出来自光传感器121的ON信号的接收时间,控制装置124根据该接收时间进行规格判断。另外该接收时间,例如根据规格将旋转体80的初始位置变更为图6(a)所示的位置和图6(b)所示的位置,从而可以根据规格变更由检测突起84支撑检测臂122的时间。
另外,在旋转体80如上所述旋转之前,如图7(a)所示,形成于旋转体80的内筒部83的扣合突起83C,与形成于盒主体60的支撑轴部68根部的第一扣合槽68B扣合。并且从传递齿轮67向旋转体80传递预定的驱动力后,扣合突起83C如图7(b)所示,向径向外侧变形,从第一扣合槽68B脱离,在支撑轴部68的外周面上滑动接触的同时移动。其后如图7(c)所示,扣合突起83C与第二扣合槽68C扣合。从而在图6(c)所示的位置上,旋转体80的旋转切实地停止,旋转体80被保持为使其缺齿部82B朝向传递齿轮67的姿势。
根据以上内容,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通过改变一个配件(旋转体80)的初始位置,就可以自由地改变从空转动作开始到检测臂122返回为止的时间差,因此与通过在两个配件间改变时间差的结构相比,可以抑制配件数量。
检测突起84的外周面84A形成为曲面状,因此旋转体80旋转时,外周面84A可以相对于检测臂122平滑地滑动,可以抑制异常声音的产生。
通过扣合突起83C与第二扣合槽68C扣合,在缺齿部82B朝向传递齿轮67的状态下保持旋转体80的姿势,因此可以抑制因旋转体80的齿轮齿部82A再度与传递齿轮67啮合而导致的旋转体80的误动作。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以下示例的各种方式利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规格改变旋转体80的初始位置,从而对来自光传感器121的ON信号的接收时间(检测臂122返回的时间)附加时间差,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根据规格分别使用具有圆周方向上的长度不同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检测突起841的旋转体840、和上述实施方式的旋转体80,从而也可以对来自光传感器121的ON信号的接收时间附加时间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抵接部利用了大致半圆筒面状的检测突起84的外周面84A,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如图9(a)、(b)所示,也可以通过在旋转体800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而配置为圆弧状(以旋转体800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多个齿轮齿810的各前端部811构成。具体地说,该旋转体800如图9(c)所示形成为圆筒状,其外周面的一半以上的部位由多个齿轮齿810构成,并且剩余的部位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齿部820。另外在图9(a)、(c)中,将多个齿轮齿810图示为连接了各前端部811的圆弧。此外在该结构中,配置于搅拌器驱动齿轮66和旋转体800之间的传递齿轮67配置在旋转体800的里侧(安装方向开头侧)。详细地说,以使传递齿轮67的和旋转体800的扣合部(啮合部)位于与检测臂122的下端部基本相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传递齿轮67。
并且,在该结构中,如图10(a)所示安装新品的显影盒时,通过旋转体800的齿轮齿810与检测臂122的下端部抵接,检测臂122摆动。从而执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新品判断。
其后,公知的空转动作开始时,如图10(b)所示,经由输入齿轮62、中间齿轮65、搅拌器驱动齿轮66及传递齿轮67,旋转体800顺时针旋转。此时,旋转体800的多个齿轮齿810的前端部811(参照图9(b))排列为以旋转体800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检测臂122在由各齿轮齿810持续支撑的期间,不会返回到初始位置。这样,检测臂122维持为从初始位置倾斜的姿势,从而对控制装置124持续输出上述ON信号。
其后,旋转体800的缺齿部820到达检测臂122的下端部时,齿轮齿810对检测臂122的支撑被解除,检测臂122在螺旋弹簧123的作用下返回到中立位置。此时,旋转体800的齿轮齿810从传递齿轮67脱离,旋转体800的旋转停止。这样,检测臂122返回到中立位置时,从光传感器121向控制装置124的ON信号的发送中止,通过控制装置124执行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规格判断。因此在该结构下也可以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体80上设置具有扣合突起83C的扣合片83B,在支撑轴部68上设置有扣合槽68B、68C,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之相反地在旋转体上设置扣合槽、在支撑轴部上设置扣合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激光打印机1,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复合机等。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各齿轮的数量、布局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递齿轮67和旋转体80啮合,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这两个部件之间设置预定数量的齿轮。此外旋转体80可以与中间齿轮65直接或经由预定数量的齿轮连接。

Claims (5)

1.一种显影盒,用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包括:框体,用于收容显影剂;
旋转体(80),能够旋转地设置在上述框体上,沿着旋转体的旋转轴线相邻设置有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侧的检测臂(122)抵接的检测突起(84)和齿轮部(82),并且上述齿轮部具有齿轮齿部(82A)及缺齿部(82B),上述检测突起从上述框体向外部突出;和
传递齿轮(67),与上述旋转体的齿轮齿部啮合,向上述旋转体的齿轮齿部传递驱动力,
上述检测突起的与上述检测臂的抵接面(84A),构成为以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C字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面形成为连续的曲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面由配置于上述旋转体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齿轮齿(810)的各前端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体具有将上述旋转体支撑为能够旋转的轴部(68),
在上述旋转体及上述轴部的一方,形成在上述轴部的径向上能够自由弯曲变形的扣合片(83B),并且在另一方形成与上述扣合片扣合的扣合槽(68C),
将上述旋转体及上述轴部构成为,在上述缺齿部与上述传递齿轮相对的状态下,上述扣合片和上述扣合槽扣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突起具有形成为C字状的空心筒部(84B)和从空心筒部的圆周方向两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84C)。
CN2009201469478U 2008-03-31 2009-03-30 显影盒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1454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0533A JP4706713B2 (ja) 2008-03-31 2008-03-31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090533 2008-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14543U true CN201514543U (zh) 2010-06-23

Family

ID=41306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46947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14543U (zh) 2008-03-31 2009-03-30 显影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06713B2 (zh)
CN (1) CN2015145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7903A (zh) * 2012-07-09 2015-04-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85053A (zh) * 2016-09-30 2018-04-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1492B2 (ja) * 2010-02-26 2012-11-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6776B2 (ja) * 2010-11-30 2013-06-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102331699B (zh) * 2011-09-23 2013-08-28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显影盒
JP2013231831A (ja) * 2012-04-27 2013-11-14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8687B2 (ja) 2012-07-09 2016-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49817B (zh) * 2013-03-22 2014-12-17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激光打印机用显影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5175A (ja) * 1988-02-12 1989-08-17 Nec Corp 消耗品カートリッジ
JPH0450954A (ja) * 1990-06-15 1992-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149563A (ja) * 1990-10-12 1992-05-22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3108174B2 (ja) * 1992-01-27 2000-1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384933B2 (ja) * 1996-06-14 2003-03-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8632B2 (ja) * 2005-02-28 2009-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720352B2 (ja) * 2005-08-08 2011-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4857739B2 (ja) * 2005-11-30 2012-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7903A (zh) * 2012-07-09 2015-04-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87903B (zh) * 2012-07-09 2019-07-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85053A (zh) * 2016-09-30 2018-04-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07885053B (zh) * 2016-09-30 2021-08-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06713B2 (ja) 2011-06-22
JP2009244564A (ja) 200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14543U (zh) 显影盒
CN201489283U (zh) 显影盒
CN201489284U (zh) 显影盒
CN101256383B (zh)
CN201402371Y (zh) 显影盒
CN101295157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5370399B2 (ja) 現像剤収容体およびリサイクル製品の製造方法
US7953330B2 (en) Cartridges, such as developer cartridges,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uch as a printer
CN10125637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WO2014010120A1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78776A (zh)
CN201207130Y (zh) 显影盒
JP2007264253A (ja)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201514542U (zh) 显影盒
JP5311215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1170839Y (zh) 显影盒
JP5803286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3167174U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3167171U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201508462U (zh) 显影盒
JP53835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回転伝達機構
JPH04318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167010U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3167173U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120399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