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87903A -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87903A
CN104487903A CN201280074585.0A CN201280074585A CN104487903A CN 104487903 A CN104487903 A CN 104487903A CN 201280074585 A CN201280074585 A CN 201280074585A CN 104487903 A CN104487903 A CN 104487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etected
holding section
effector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45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87903B (zh
Inventor
森启城
小笠原达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87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79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87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79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7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 G03G21/189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mechanical or optical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protrusions, bar co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盒以及安装有该盒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具备容纳调色剂的显影框架(25)、由主体外壳(2)内的致动器(141)检测的被检测齿轮(96)、以及将来自主体外壳(2)的驱动力传递至被检测齿轮(96)的中间齿轮(94)的显影盒(19)中,在被检测齿轮(96),将受到来自中间齿轮(96)的驱动力的受动部(110)和由致动器(141)检测到的第二抵接部(114)设置在左右方向相同位置。

Description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盒,以及安装有该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公知具备感光体以及向感光体供给调色剂的显影盒的打印机。
在这种打印机中,具备用于判断所安装的显影盒的信息(例如,显影盒是否是新品)的检测构件。
例如,提出有下述方法:在以预定的驱动量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显影盒的旋转体设置与主体外壳内的检测臂抵接的抵接突起,在显影盒安装于主体外壳后使旋转体旋转,通过抵接突起使检测臂摆动,并且通过光传感器检测检测臂的摆动,基于其检测结果,判断显影盒的信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45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新品规格检测装置中,旋转体在设置于其左右方向内侧的齿轮齿部与传递齿轮啮合,而抵接突起设置为向与齿轮齿部相反的一侧的左右方向外侧延伸。
由此,旋转体在左右方向上大型化,难以使显影盒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盒以及安装有该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盒,用于容纳显影剂,包括:被检测部件,构成为以第一轴线为旋转中心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构成为由外部的第一检测构件进行检测;以及驱动传递部件,构成为将来自外部的驱动力传递到被检测部件。
被检测部件包括:受动部,构成为通过与驱动传递部件抵接来从驱动传递部件接受驱动力;以及第一被检测部。
第一被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受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轴线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第一检测部在第一轴线方向上配置在与受动部相同的位置。
因此,能够在第一轴线方向高效地配置第一被检测部和受动部。
其结果是,能够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实现盒的小型化。
(2)而且,也可以是,第一被检测部是受动部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被检测部件构成为从第一被检测部能够对驱动传递部件传递驱动的第一位置向第一被检测部被第一检测构件检测的第二位置旋转。
根据这种结构,当被检测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旋转时,第一被检测部在接受来自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力后被第一检测构件检测到。
因此,能够防止在接受来自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力之前,第一被检测部因第一检测构件的检测而受损。
其结果是,在第一被检测部能够切实地接受来自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力,并且能够利用接受驱动力后的第一被检测部来检测盒的信息。
(3)而且,也可以是,被检测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被检测部设置在第一方向上游侧的第二被检测部。在该情况下,第二被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受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轴线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第二检测部在第一轴线方向上配置在与受动部相同的位置。
因此,能够在第一轴线方向上高效地配置第二被检测部和受动部。
其结果是,即使是除了第一被检测部之外还具备第二被检测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实现盒的小型化。
(4)而且,也可以是,本发明的盒还包括:框体,构成为容纳显影剂;以及被覆部件,至少覆盖被检测部件。而且,也可以是,被检测部件具备第一卡合部,并构成为在第一被检测部被第一检测构件检测到之后,被检测部件配置在受动部离开驱动传递部件的第三位置。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框体和被覆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具备第一被卡合部,所述第一被卡合部构成为通过与处于第三位置的被检测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卡合而限制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旋转。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第一卡合部与第一被卡合部卡合,能够将被检测部件保持在驱动传递部件离开受动部的第三位置。
因此,能够以预定的驱动量驱动被检测部件至其配置于第三位置为止。
而且,在被检测部件配置于第三位置后,能够切实地解除驱动传递部件与被检测部件的驱动传递。
(5)而且,也可以是,第一卡合部构成为,在从驱动传递部件向受动部传递驱动力时弹性变形,并在从驱动传递部件向受动部的驱动传递被解除时复原。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被检测部件通过第一卡合部的复原力而配置在第三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来自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力使第一卡合部弹性变形,然后利用弹性变形后的第一卡合部的复原来解除从驱动传递部件向受动部的驱动传递。
因此,能够以将第一卡合部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这样简单的结构来切实地解除驱动传递部件与被检测部件的驱动传递。
(6)而且,也可以是,第一被卡合部具有构成为在与第一轴线交叉的方向上与第一卡合部相对的相对面。也可以是,相对面包括:第一被抵接面,在从驱动传递部件向受动部传递驱动力时与第一卡合部抵接;以及第二被抵接面,在从驱动传递部件向受动部的驱动传递被解除时与第一卡合部抵接。
而且,也可以是,第一卡合部在与第一轴线交叉的方向上从被检测部件突出,并构成为能够以使其与第一被卡合部接触的接触端部接近第一轴线的方式弹性变形。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第一被抵接面以随着从被检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接近第一轴线的方式倾斜,第二被抵接面以随着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远离第一轴线的方式倾斜。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来自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力而沿第一被抵接面的倾斜使第一卡合部弹性变形。
而且,通过使根据第二被抵接面的倾斜而弹性变形后的第一卡合部复原,能够利用第一卡合部按压第二被抵接面来解除从驱动传递部件向受动部的驱动传递。
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更切实地解除驱动传递部件与被检测部件的驱动传递。
(7)而且,也可以是,被检测部件具备第二卡合部,并构成为在受动部能够对驱动传递部件传递驱动之前,被检测部件配置在受动部离开驱动传递部件的第四位置。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框体具备第二被卡合部,所述第二被卡合部通过与处于第四位置的被检测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而限制被检测部件向第一方向的旋转。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第二卡合部与第二被卡合部卡合,在能够使受动部相对于驱动传递部件进行驱动传递之前,能够将被检测部件保持在第四位置。
因此,在能够使受动部相对于驱动传递部件进行驱动传递之前,能够向驱动传递部件传递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实施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检查。
其结果是,在能够使受动部相对于驱动传递部件进行驱动传递之后,能够切实地使驱动传递部件驱动。
(8)而且,也可以是,第一卡合部兼作为第二卡合部。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实现盒的结构的简化,并且能够将被检测部件保持在第三位置或第四位置。
(9)而且,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盒;感光体盒,具有以形成静电潜影的方式构成的感光体,该感光体盒构成为能够装卸盒;以及装置主体,构成为能够装卸感光体盒,并包括第一检测构件以及检测是否安装有感光体盒的第二检测构件。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装置主体在检测到是否安装有感光体盒后,向盒输入驱动力。
根据这种结构,在盒未安装在感光体盒,而错误地仅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的情况下,在向盒输入驱动力之前,能够检测到未安装感光体盒。
因此,能够防止向误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盒输入驱动力。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盒的误安装引起的盒和装置主体的损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盒,能够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由盒的误安装引起的盒和装置主体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鼓盒的左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鼓盒的右侧视图。
图4是从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左前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左前侧观察的立体图,示出卸下了齿轮罩的状态。
图6是图5所示的显影盒的仰视图。
图7是从图4所示的齿轮罩的右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左侧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显影盒的仰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显影盒的A-A剖面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显影盒的驱动检查时的被检测齿轮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图13是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一抵接部与致动器抵接且致动器配置于检测位置的状态。
图14是说明图13所示的状态下的被检测齿轮与中间齿轮的啮合的说明图。
图15是继图13之后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一抵接部从致动器向后侧离开而致动器配置于非检测位置的状态。
图16是继图15之后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一卡合部与齿轮罩的相对肋的第一滑动摩擦部接触的状态。
图17是继图16之后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二抵接部从前上侧与致动器接触的状态。
图18是继图17之后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一卡合部与齿轮罩的相对肋的弯曲部分接触的状态。
图19是继图18之后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二抵接部与致动器抵接且致动器配置于检测位置的状态。
图20是说明在图19所示的状态下被检测齿轮与中间齿轮的啮合的解除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影盒的驱动检查时的被检测齿轮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22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一抵接部与致动器抵接且致动器配置于检测位置的状态。
图23是继图22之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一抵接部从致动器向后侧离开且致动器配置于非检测位置的状态。
图24是继图23之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被检测齿轮的第二抵接部与致动器抵接且致动器配置于检测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
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搭载有显影盒19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具备大致箱形状的作为装置主体的一例的主体外壳2。
而且,打印机1在主体外壳2内具备用于供给纸张S的供纸部3和用于在所供给的纸张S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
而且,对于打印机1和处理盒15(后述),在提及方向的情况下,以各自沿水平方向载置时的方向为基准,具体地说,以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基准。
(1)主体外壳
在主体外壳2形成有用于装卸处理盒15(后述)的盒开口部5和用于导入纸张S的纸张开口部6。
盒开口部5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
纸张开口部6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贯通形成。
而且,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设置有顶罩7,在其前端部设置有纸张罩8。
顶罩7被设置成能够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向封闭盒开口部5的封闭位置和敞开盒开口部5的敞开位置摆动(移动)(参照图1虚线)。
纸张罩8被设置成能够以其下端部为支点向封闭纸张开口部6的第一位置和敞开纸张开口部6的第二位置摆动(移动)。
(2)供纸部
供纸部3具备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底部的纸张载置部9。
纸张载置部9经由纸张开口部6与主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
并且,在将纸张罩8配置于第二位置并敞开纸张开口部6的状态下,配置纸张S。更具体地说,纸张S配置为其前侧部分堆叠在纸张罩8的上表面,其后侧部分经由纸张开口部6而堆叠在纸张载置部9内。
而且,供纸部3包括:拾取辊11,其配置在纸张载置部9的后端部上侧;供纸辊12,其配置在拾取辊11的后侧;供纸垫13,其相对配置在供纸辊12的后下侧;以及供纸通路14,其从供纸垫13的后端部连续地向上方延伸。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具备处理盒15、扫描单元16和定影单元17。
(3-1)处理盒
处理盒1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在安装于主体外壳2时,其配置于供纸部3的后侧部分的上侧。
处理盒15包括:作为感光体盒的一例的鼓盒18,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以及作为盒的一例的显影盒19,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该鼓盒18装卸。
鼓盒18具备作为感光体的一例的感光鼓20、转印辊21和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
感光鼓20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圆筒形状,并设置于鼓盒18的后侧部分。感光鼓20具备沿其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以下,记作鼓轴S1),并能够以鼓轴S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
转印辊2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其以从后侧压接于感光鼓20的方式设置于鼓盒18的后侧部分。
详细地说,转印辊21以其中心轴线位于比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稍靠下侧的方式配置于感光鼓20的后侧。另外,转印辊21的下端缘配置于比感光鼓20的下端缘靠上侧。具体地说,连接转印辊21的中心轴线和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虚拟的直线(未图示)所形成的锐角的角度为大约3°。因此,转印辊21对感光鼓20压接的压力(转印压力)不受转印辊21的自重影响。
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
详细地说,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相对于转印辊21在感光鼓2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并配置成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转印辊21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带电线23(后述)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所形成的角的角度为大约120°。
而且,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具备带电线23和栅极24。
带电线23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拉伸设置,并且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
栅极24形成为朝向前上侧敞开的侧视大致U字形状,并且设置成从后下侧围绕带电线23。
显影盒19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并且具备作为框体的一例的显影框架25。
在显影框架25内前后排列地形成有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形成为其容积彼此大致相同,并且通过连通口28连通。
在调色剂容纳室26容纳调色剂(显影剂),在其前后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搅拌器29。即,搅拌器29配置得比感光鼓20靠下侧。
搅拌器29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以下,记作搅拌器轴S2),并能够以搅拌器轴S2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
在显影室27,在下壁72(后述)的上表面形成有供给辊槽30、显影辊相对面31和下膜粘贴面32。
供给辊槽30为沿着供给辊33(后述)的周面的大致半圆形状,其以朝向后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
显影辊相对面31为沿着显影辊34(后述)的周面的大致圆弧形状,其形成为从供给辊槽30的后端部连续地向后上侧延伸。
下膜粘贴面32以从显影辊相对面31的后端部连续地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即,下膜粘贴面32配置得比显影辊相对面31靠上侧。
而且,下膜粘贴面32相对于感光鼓20的下侧部分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在向上下方向投影时,配置成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重叠。
而且,在显影室27设置有供给辊33、显影辊34、层厚限制刮刀35以及下膜36。
供给辊3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以其下侧部分配置于供给辊槽30内的方式设置于显影室27的前侧部分。供给辊33具备沿其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以下,记作供给辊轴S3),并能够以供给辊轴S3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由此,供给辊33配置在调色剂容纳室26的后侧,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与调色剂容纳室26大致相同的高度(比调色剂容纳室26稍靠上侧)。
显影辊3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以其下侧部分的周面与显影辊相对面31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显影室27的后侧部分。显影辊34具备沿其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以下,记作显影辊轴S4),并能够以显影辊轴S4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
而且,显影辊34从后上侧与供给辊33接触,并以其上侧和后侧部分从显影室27露出的方式设置,并且从前下侧与供给辊20接触。即,显影辊34配置于供给辊33的后上侧,并且配置于感光鼓20的前下侧。并且,供给辊33的中心轴线、显影辊34的中心轴线和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位于沿着感光鼓20的径向的大致同一直线上。
而且,显影辊34相对于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在感光鼓20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配置成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带电线23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显影辊34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所形成的角的角度为大约120°。即,显影辊34、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和转印辊21各自在感光鼓20的周向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配置。
层厚限制刮刀35的上端部固定在显影室27的上壁的后端部,其下端部从前侧与显影辊34接触。
下膜36的后侧部分固定于下膜粘贴面32,其前端部在显影辊相对面31的上侧与显影辊34的周面接触。
(3-2)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16在处理盒15的前侧与感光鼓20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
扫描单元16基于图像数据向感光鼓20射出激光束L,使感光鼓20的周面曝光。
详细地说,激光束L从扫描单元16向后侧射出,使感光鼓20的前端部的周面曝光。即,感光鼓20曝光的曝光点(感光鼓20的前端部的周面)相对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设定于与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接触的压印点相反的一侧。
此时,显影盒19配置得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下侧,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配置得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上侧。
另外,在与扫描单元16和感光鼓20之间对应的主体外壳2的内侧面设置有对处理盒15的装卸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7。并且,在处理盒15从主体外壳2分离时,通过处理盒15由引导部37引导,从而安装于鼓盒18的显影盒19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
此时,设置于处理盒15的各种辊(转印辊21、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也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
(3-3)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7配置在鼓盒18的后侧部分的上侧。详细地说,定影单元17具备:加热辊38,其配置在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的上侧;以及加压辊39,其从后上侧压接于加热辊38。
即,加热辊38配置在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的栅极24的上端部(敞开侧端部)附近。
(4)图像形成动作
显影盒19的调色剂容纳室26的调色剂通过搅拌器29的旋转而经由连通口28供给到供给辊33,进而供给到显影辊34,在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之间通过摩擦带上正极性的电。
供给到显影辊34的调色剂随着显影辊34的旋转而被层厚限制刮刀35限制厚度,并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被承载于显影辊34的表面。
另一方面,感光鼓20的表面在通过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而同样地带电之后,通过扫描单元16而被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0的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影。接着,承载于显影辊34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0的周面上的静电潜影,从而在感光鼓20的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显影剂像)。
堆叠于纸张载置部9的纸张S通过拾取辊11的旋转而被送至供纸辊12和供纸垫13之间,并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逐张地整理好。此后,被整理好的纸张S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被传送至供纸通路14,并在预定的时刻逐张地供纸带图像形成部4(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
接着,纸张S在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被从下侧朝向上侧传送。此时,调色剂像被转印至纸张S,形成图像。
接着,纸张S在通过加热辊38和加压辊39之间时被加热和加压。此时,图像热定影在纸张S。
此后,纸张S被朝向排纸辊40传送,并由排纸辊40排出到在主体外壳2的上表面形成的排纸托盘41上。
由此,纸张S以下述方式在侧视大致C字状的传送通路传送:从纸张载置部9供纸,通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压印点),接着在通过加热辊38和加热辊39之间后,排出到排纸托盘41上。
2.鼓盒
如图2和图3所示,鼓盒具备鼓框架51。
另外,在以下的鼓盒18的说明中,在提及方向时,以配置感光鼓20的一侧为后侧,以配置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的一侧为上侧。即,关于鼓盒18的上下前后方向(图2~图12)和关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图1、图13~图20)稍有不同,鼓盒18以其后侧为打印机1的后上侧且其前侧为打印机1的前下侧的方式安装于打印机1。
鼓框架51具备左右一对侧壁52、下壁53、前壁54、后壁55和上壁56。
侧壁52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侧壁52一体地具备构成其后侧半部的后侧部分57和构成其前侧半部的前侧部分58。
后侧部分57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在右侧的侧壁52的后侧部分设置有线电极62和栅极电极63。
线电极62配置在后侧部分57的前上侧端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直线形状的触点64。线电极62与带电线23电连接。
栅极电极63配置在后侧部分57的后上侧端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较长的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栅极电极63与栅极24电连接。
前侧部分58形成为从后侧部分57的下侧的前端部连续地向前侧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
下壁5形成为沿前后左右延伸并架设在两侧壁52的下端部之间的大致平板形状。
前壁54形成为从下壁53的前端部连续地向上侧延伸并架设在两侧壁52的前端部之间的大致平板形状。
后壁55架设在两侧壁52的后端部之间。后壁55形成为从下壁53的后端部连续地向上侧延伸并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前侧弯曲的大致平板形状。在后壁55的内侧(前侧),上述的转印辊21被支撑成能够旋转。
上壁56设置于鼓框架51的上端部,形成为从后壁55的上端部向前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上壁56的内侧(下侧)支撑上述的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
并且,在鼓盒18中,由下壁53的后端部、后壁55、上壁56和两侧壁52的后侧部分57分隔出容纳感光鼓20的鼓容纳部59。
感光鼓20在鼓轴S1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被对应的侧壁52的后侧部分57支撑为能够旋转。另外,鼓轴S1的左右方向端部贯通侧壁52的后侧部分57并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
而且,在鼓盒18中,由下壁53、前壁54和两侧壁52的前侧部分58分隔出安装有显影盒19的盒安装部60。在盒安装部60形成有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61。
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61配置在鼓框架51的左端部的前下侧端部。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61在从下侧壁53的前端部到前壁54的下端部范围贯通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俯视大致矩形形状。
3.显影盒
如图4所示,显影盒19如上所述地具备显影框架25和配置在显影框架25的左侧的驱动单元70。另外,在显影框架25的右侧设置有用于向显影盒19供给电力的供电单元(未图示)。
另外,在以下的显影盒19的说明中,在提及方向时,以配置显影辊34的一侧为后侧,以配置层厚限制刮刀35的一侧为上侧。即,关于显影盒19的上下前后方向与关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稍有不同,显影盒19以其后侧为打印机1的后上侧且其前侧为打印机1的前下侧的方式安装于打印机1。
(1)显影框架
显影框架25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箱形状。详细地说,显影框架25具备左右一对侧壁71、下壁72、前壁73和上壁74。
一对侧壁71以隔着调色剂容纳室26的方式彼此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支撑驱动单元70的左侧的侧壁71详细说明,省略右侧的侧壁71的说明。而且,将左侧的侧壁71仅记作侧壁71。
侧壁7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在侧壁71形成有密封件容纳部75、搅拌器轴露出部76、中间齿轮支撑部77、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作为第二被卡合部的一例的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以及被卡合凸台80。
密封件容纳部75在侧壁71的后端部以与显影室27对应的方式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鼓出,形成为左端部封闭的大致筒形状。在密封件容纳部75的左壁贯通形成有:显影辊轴露出孔(未图示),其使显影辊轴S4的左端部露出;以及供给辊轴露出孔(未图示),其使供给辊轴S3的左端部露出。在供给辊轴露出孔(未图示)内设置有对供给辊轴S3的外周面和供给辊轴露出孔(未图示)的内周面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未图示)。
另外,在从密封件容纳部75向左侧露出的显影辊轴S4的左端部设置有齿轮嵌合部S41和套管嵌合部S42。
齿轮嵌合部S41形成为剖视大致D字形状。
套管嵌合部S42从齿轮嵌合部S41的左表面向左侧延伸,形成为直径比齿轮嵌合部S41小的大致圆柱形状。
而且,从密封件容纳部75向左侧露出的供给辊轴S3的左端部形成为剖视大致D字形状。
搅拌器轴露出部76在密封件容纳部75的前侧形成为侧视大致圆筒形状。
如图10所示,在搅拌器轴露出部76内形成有将侧壁71贯通的搅拌器轴插通孔88。而且,在搅拌器轴露出部76内,在侧壁71的左侧设置有搅拌器轴密封件89。
搅拌器轴插通孔88形成为具有与搅拌器轴S2的左右方向端部的外径相比直径大的内径的侧视大致圆形形状。并且,搅拌器轴S2的左端部经由搅拌器轴插通孔88而从侧壁71向左侧露出。
另外,从搅拌器轴插通孔88向左侧露出的搅拌器轴S2的左端部形成为剖视大致D字形状。而且,在从搅拌器轴插通孔88向左侧露出的搅拌器轴S2的左表面,以从其周缘部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侧视大致半圆形状的凹部S21。
搅拌器轴密封件89由海绵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圆环形状,其在搅拌器轴S2的剖视大致D字形状的部分的右侧外嵌(从搅拌器轴S2的径向外侧嵌合)于该搅拌器轴S2,并且嵌合在搅拌器轴露出部76内。
如图4所示,中间齿轮支撑部77在搅拌器轴露出部76的前上侧形成为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
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在中间齿轮支撑部77的前下侧形成为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侧视大致十字形的柱形状。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比中间齿轮支撑部77更向左侧突出。
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形成为在中间齿轮支撑部77和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之间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致棱柱形状。而且,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左表面随着朝向后上侧而向左侧倾斜。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左端部配置成比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的左端部靠右侧。
被卡合凸台80形成为在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下侧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致棱柱形状。被卡合凸台80的左端部配置成比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的左端部靠右侧。
而且,侧壁71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被卡定部68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螺纹连接部69。
被卡定部68在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的上侧和搅拌器轴露出部76的下侧(参照图6)各设置有一个。
上侧的被卡定部68形成为在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的上侧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并在其左端部向上侧弯曲的大致钩形状。
下侧的被卡定部68为在搅拌器轴露出部76的左端部从其下表面向下侧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参照图6、图9)。
螺纹连接部69在侧壁71的后上侧端部和后下侧端部各设置有一个。各螺纹连接部69形成为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在各螺纹连接部69以从其左表面向右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螺纹孔66。而且,在下侧的螺纹连接部69还形成有缩径部67。
缩径部67形成为在下侧的螺纹连接部69的左端部从螺纹孔66的周缘部向左侧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缩径部67的外径比下侧的螺纹连接部69中的比缩径部67靠右侧的部分的外径小。
下壁72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两侧壁71的下端部连续(参照图5)。
前壁73形成为从下壁72的前端部连续地向上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并且在其左右方向两端部与两侧壁71的前端部连续。
上壁74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并且从上侧与两侧壁71和前壁73的上端部相对配置。上壁74在其周缘部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于两侧壁71和前壁73的上端部。
(2)驱动单元
驱动单元70具备轴承部件81、齿轮系83(参照图5)、套管部件82和作为被覆部件的一例的齿轮罩84。
(2-1)轴承部件
轴承部件81在密封件容纳部75的左侧被支撑在显影框架25。轴承部件8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轴承部件81形成有显影辊轴插通孔85和供给辊轴插通孔86。而且,轴承部件81具备联轴器支撑部87。
显影辊轴插通孔85在轴承部件81的后端部贯通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显影辊轴插通孔85的内径形成为与显影辊轴S4的外径大致相同直径(直径稍大)。
供给辊轴插通孔86在显影辊轴插通孔85的前下侧贯通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供给辊轴插通孔86的内径形成为与供给辊轴S3的外径大致相同直径(直径稍大)。
联轴器支撑部87形成为,在显影辊轴插通孔85的前侧且供给辊轴插通孔86的上侧从轴承部件8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
(2-2)齿轮系
如图4和图5所示,齿轮系83具备显影联轴器91、显影齿轮92、供给齿轮93、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一例的中间齿轮94、搅拌器齿轮95、以及作为被检测部件的一例的被检测齿轮96。
显影联轴器9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显影联轴器91一体地具有大径齿轮部97、小径齿轮部98和联轴器部99。
大径齿轮部97设置于显影联轴器91的右端部,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形状。另外,在大径齿轮部97的径向中央形成有直径比联轴器支撑部87的外径大(大致相同直径)的贯通孔(未图示)。而且,在大直径齿轮部97的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齿轮齿。
小径齿轮部98形成为以围绕大径齿轮部97的贯通孔(未图示)的方式从大径齿轮部97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小径齿轮部98的外径比大径齿轮部97的外径小。小径齿轮部98的内径与大径齿轮部97的贯通孔(未图示)相比直径大。而且,小径齿轮部98的中心轴线与大径齿轮部97的中心轴线一致。在小径齿轮部98的外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齿轮齿。小径齿轮部98的齿数比大径齿轮部97的齿数少。
联轴器99配置在小径齿轮部98的径向内侧。联轴器99在大径齿轮部97的左表面从贯通孔(未图示)的周缘部连续地向左侧突出,形成为左端部封闭的大致圆筒形状。联轴器部99的外径比小径齿轮部98的内径小。联轴器部99的内径与大径齿轮部97的贯通孔(未图示)内径相同。而且,联轴器部99的中心轴线与大径齿轮部97的中心轴线一致。而且,在联轴器部99的左表面形成有结合凹部100。
结合凹部100以从显影联轴器91的左表面向右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为沿显影联轴器91的径向延伸的侧视大致长孔形状。设置于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联轴器46(参照图5)的结合凸部47(参照图5)以能够传递驱动的方式嵌合在结合凹部100。
显影齿轮92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显影齿轮92一体地具有齿轮部101和套管插入部102。
齿轮部101设置于显影齿轮92的右端部,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形状。另外,在齿轮部101的径向中央形成有能够接受显影辊轴S4的左端部的侧视大致D字形状的贯通孔(未图示)。在齿轮部101的外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齿轮齿。
套管插入部102形成为从齿轮部101的左端部连续地向左侧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套管插入部102的外径比齿轮部101的外径小。套管插入部102的中心轴线与齿轮部101的中心轴线一致。
供给齿轮93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形状。在供给齿轮93的径向中央贯通形成有能够接收供给辊轴S3的左端部的侧视大致D字形状的供给辊轴嵌合孔103。在供给齿轮93的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齿轮齿。
中间齿轮9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中间齿轮94一体地具有大径部104和小径部105。
大径部104设置于中间齿轮94的左端部,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形状。在大径部104的径向中央贯通形成有侧视大致圆形形状的嵌合孔106。大径部104的外径比联轴器部99的小径齿轮部98的外径小。在大径部104的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齿轮齿。大径部104的齿数比联轴器部99的小径齿轮部98的齿数少。
小径部105形成为在大径部104的右表面从嵌合孔106的周缘部向右侧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小径部105的外径比大径部104的外径小。小径部105与大径部104共用中心轴线。在小径部105的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齿轮齿。小径部105的齿数比大径部104的齿数少。
搅拌器齿轮95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形状。在搅拌器齿轮95的径向中央贯通形成有能够接收搅拌器轴S2的左端部的侧视大致D字形状的搅拌器轴嵌合孔107。在搅拌器齿轮95的周面遍及其整周范围地形成有齿轮齿。而且,在搅拌器齿轮95,在搅拌器轴嵌合孔107内设置有突起108。
突起108形成为在搅拌器轴嵌合孔107的左端部从其内周面向内侧(搅拌器轴嵌合孔107的径向内侧)突出的侧视大致半圆形状。突起108的外径比搅拌器轴S2的凹部S21的内径小。
被检测齿轮96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半圆板形状。详细地说,如图4和图11所示,被检测齿轮96具备轴部111、齿部112、作为第二被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一抵接部113、作为第一被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二抵接部114、第一卡合部115和第二卡合部116。
轴部111配置在被检测齿轮96的径向中央,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轴部111的内径比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的外径大(直径大致相同)。
齿部112形成被检测齿轮96的外形形状,并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半圆板形状。齿部112的左右方向长度比轴部111的左右方向长度短。在齿部112的周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齿轮齿。
第一抵接部113在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第一方向)与齿部112的上游侧端部的上游侧连续。即,第一抵接部113在左右方向位于与齿部112相同的位置。第一抵接部113形成为在从轴部111朝向径向外侧(被检测齿轮96的径向的外侧。以下,在被检测齿轮96的说明中相同。)延伸后、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弯曲的大致平板形状。第一抵接部113的左右方向长度比齿部112的左右方向长度长,比轴部111的左右方向长度短。
第二抵接部114在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与齿部112的下游侧端部的下游侧连续。即,第二抵接部114在左右方向位于与齿部112相同的位置。第二抵接部114形成为从轴部11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而且,在第二抵接部114的径向外侧端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齿轮齿,从而与齿部112的齿轮齿连续。由此,第二抵接部114与齿部112一起构成受动部110。而且,第二抵接部114的左右方向长度为与第一抵接部113的左右方向长度相同的长度。
第一卡合部115形成为从轴部111的左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相对于轴部111与齿部112相反的一侧)弯曲并突出的大致杆形状。详细地说,第一卡合部115设置于在向左右方向投影时其轴部111侧的端部与第一抵接部113重合的位置,并在从轴部111的左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稍突出后,与第一抵接部113呈大致直角地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弯曲并直线状地延伸,在其末端部(活动端部)进一步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弯曲。而且,在第一卡合部115的末端部设置有作为接触端部的一例的滑动摩擦部117。
滑动摩擦部117在第一卡合部115的末端部形成为朝向径向外侧鼓出的侧视大致圆弧形状。
第二卡合部116形成为从轴部111的右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弯曲并突出的大致杆形状。详细地说,第二卡合部116在第一抵接部113和第二抵接部114之间设置于与齿部112相反的一侧,在从轴部111的右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稍突出后,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弯曲并以与第二抵接部114大致平行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延伸,在其末端部(活动端部)进一步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弯曲。
(2-3)齿轮系的组装状态
如图4和图5所示,显影联轴器91被轴承部件81的联轴器支撑部87支撑为能够旋转。
显影齿轮92配置在轴承部件81的左侧,显影辊轴S4的齿轮嵌合部S41嵌合在显影齿轮92的齿轮部101的嵌合孔(未图示)内,显影辊轴S4的套管嵌合部S42嵌合在显影齿轮92的套管插入部102内,从而将显影齿轮9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从显影辊轴S4的径向外侧嵌合)于显影辊轴S4的左端部。显影齿轮92的齿轮部101从后下侧与显影联轴器91的大径齿轮部97啮合。
供给齿轮93配置在轴承部件81的左侧,供给辊轴S3的左端部嵌合在其供给辊轴嵌合孔103内,从而将供给齿轮93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供给辊轴S3的左端部。供给齿轮93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显影齿轮92的前下侧,并从后下侧与显影联轴器91的小径齿轮部98啮合。
中间齿轮94在其小径部10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框架25的中间齿轮支撑部77。中间齿轮94的大径部104从前侧与显影联轴器91的小径齿轮部98啮合。另外,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显影联轴器91的大径齿轮部97的前侧(参照图12)。
搅拌器齿轮95在显影框架25的左侧的侧壁71的左侧且显影联轴器91的右侧配置在密封件容纳部75的前侧且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的后侧。搅拌器齿轮95通过搅拌器轴S2的左端部嵌合在其搅拌器轴嵌合孔107内并且其突起108嵌合在搅拌器轴S2的凹部S21内,从而搅拌器齿轮95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搅拌器轴S2的左端部。搅拌器齿轮95从后下侧与搅拌器齿轮94的小径部105的右端部啮合(参照图6)。
被检测齿轮9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框架25的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即,被检测齿轮96能够以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的中心轴线(第一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被检测齿轮96在其第二抵接部114的齿轮齿从前下侧与搅拌器齿轮94的小径部105的左端部啮合(参照图12和图14)。
(2-4)套管部件
在套管部件具备套管部128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固定部129。
套管部128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左端部封闭的大致圆筒形状。套管部128的内径形成为与显影齿轮92的套管插入部102的外径大致相同直径(直径稍大)。
固定部129在套管部128的上侧和下侧各设置有一个。
上侧的固定部129形成为从套管部128的右端部连续地向上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上侧的固定部129形成有螺纹插通孔130。
螺纹插通孔130在上侧的固定部129的上端部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
下侧的固定部129形成为从套管部128的右端部连续地向下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下侧的固定部129形成有缩径部插通孔131。
缩径部插通孔131在下侧的固定部129的下端部形成为沿前后方向较长的侧视大致长孔形状。缩径部插通孔131的上下方向长度与下侧的螺纹连接部69的缩径部67的外径大致相同(直径稍大)。
并且,缩径部插通孔131外嵌(从缩径部67的径向外侧嵌合)在下侧的螺纹连接部69的缩径部67,并且套管部128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从套管插入部102的径向外侧嵌合)在显影齿轮92的套管插入部102。
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的固定部129的螺纹插通孔130在左右方向上与上侧的螺纹连接部69的螺纹孔66重合。
(2-5)齿轮罩
如图4和图7所示,齿轮罩84形成为右端部敞开而左端部封闭的大致箱形状。在齿轮罩84形成有套管露出开口121、联轴器套管122和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23。而且,齿轮罩84具备搅拌器齿轮限制部125、中间齿轮支撑部133和作为第一被卡合部的一例的相对肋134(参照图16)。
套管露出开口121在齿轮罩84的后端部以从其后端缘朝向前下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为朝向后上侧敞开的侧视大致C字状。套管露出开口121的内径比套管部件82的外径大。
联轴器套管122形成为在套管露出开口121的前上侧从齿轮罩84的左壁向左侧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联轴器套管122在其右端部与齿轮罩84的内侧(右侧)连通。
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23以在齿轮罩84的周壁的前下侧端部从其左右方向内侧端缘(右端缘)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左侧)切口的方式形成为主视大致矩形形状。
搅拌器齿轮限制部125配置在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23的后侧,形成为从齿轮罩84的左壁的内表面(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的大致棱柱形状。在搅拌器齿轮限制部125设置有限制突部127。
限制突部127为在搅拌器齿轮限制部125的上端部从搅拌器齿轮限制部125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
中间齿轮支撑部133配置在搅拌器齿轮限制部125的前上侧,形成为从齿轮罩84的左壁的内表面(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
如图16所示,相对肋134配置在搅拌器齿轮限制部125的前侧,其是从齿轮罩84的左壁的内表面(右表面)向右侧突出并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突条。另外,相对肋134的前表面为相对面。而且,相对肋134在上下方向中途弯曲(以下,称为弯曲部分E),并且一体地具备比弯曲部分E靠下侧的第一滑动摩擦部136和比弯曲部分E靠上侧的第二滑动摩擦部137。
第一滑动摩擦部136以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后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另外,第一滑动摩擦部136的前表面为第一被抵接面。而且,第一滑动摩擦部136的上端部(即弯曲部分E)与被检测齿轮96的轴部111的距离比第一滑动摩擦部136的下端部与被检测齿轮96的轴部111的距离短。即,第一滑动摩擦部136以随着朝向上侧而接近被检测齿轮96的轴部111的方式延伸。
第二滑动摩擦部137与第一滑动摩擦部136的上端部连续,并以随着朝向上侧而比第一滑动摩擦部136更向后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另外,第二滑动摩擦部137的前表面为第二被抵接面。而且,第二滑动摩擦部137的上端部与被检测齿轮96的轴部111的距离比第二滑动摩擦部137的下端部(即,弯曲部分E)与被检测齿轮96的轴部111的距离长。即,第二滑动摩擦部137以随着朝向上侧而远离被检测齿轮96的轴部111的方式延伸。
而且,如图7所示,齿轮罩84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卡定爪124。而且,在齿轮罩84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螺纹插通孔126。
卡定爪124在齿轮罩84的前上侧端部和下端部各设置有一个。
详细地说,上侧的卡定爪124设置于齿轮罩84的前上侧周壁的内侧(后下侧),形成为从齿轮罩84的左壁的内表面(右表面)向右侧突出并在其右端部向下侧弯曲的大致钩形状。
而且,下侧的卡定爪124形成为在搅拌器齿轮限制部125的下侧从齿轮罩84的下侧周壁的左右方向内侧端部(右端缘)向左右方向内侧(右侧)突出并在其右端部向上侧弯曲的大致钩形状。
螺纹插通孔126在齿轮罩84的后上侧端部和后下侧端部各设置有一个,贯通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
并且,如图8和图9所示,齿轮罩84覆盖齿轮系83,使得套管部件82的套管部128插通于套管露出开口121内,显影联轴器91的左端部插通于联轴器套管122内。
如图10所示,在该状态下,限制突部127相对配置在搅拌器齿轮95的下端部的左侧。而且,中间齿轮支撑部133插入到中间齿轮94的大径104的嵌合孔106。
而且,被检测齿轮96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的周端部经由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23而露出(参照图12)。
并且,对于齿轮罩84,通过上侧的卡定爪124卡定在显影框架25的上侧的被卡定部68,并且下侧的卡定爪124卡定在显影框架25的下侧的被卡定部68,从而齿轮罩84在其前端部卡定在显影框架25的左侧的侧壁71。
而且,对于齿轮罩84,通过一个螺钉132经由齿轮罩84的上侧的螺纹插通孔126和套管部件82的螺纹插通孔130而与显影框架25的上侧的螺纹连接部69螺纹连接,并且另一个螺钉132经由齿轮罩84的下侧的螺纹插通孔126与显影框架25的下侧的螺纹连接部69螺纹连接,从而齿轮罩84在其后端部螺纹固定在显影框架25的左侧的侧壁71。
(3)显影盒的驱动检查
在制造显影盒19时,在如上所述地组装齿轮系83时,实施显影盒19的驱动检查。
如图11所示,为了实施显影盒19的驱动检查,在解除了被检测齿轮96与中间齿轮94的啮合的状态下,向显影联轴器91输入驱动力。
详细地说,首先,使第二卡合部116从下侧抵接于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左端部,使得被检测齿轮96配置为齿部112在轴部111下侧。
由此,被检测齿轮96配置在作为第四位置的一例的驱动检查位置。在驱动检查位置,被检测齿轮96在其第二抵接部114相对于中间齿轮94向下侧离开的状态下,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接着,在向显影联轴器91输入驱动力时,在被检测齿轮96不旋转的状态下,经由齿轮系83向供给辊33、显影辊34和搅拌器29传递驱动力。
详细地说,向显影联轴器81输入的驱动力经由与显影联轴器91的大径齿轮部97啮合的显影齿轮92的齿轮部101输入到显影辊轴S4。由此,显影辊34旋转。
而且,向显影联轴器91输入的驱动力经由与显影联轴器91的小径齿轮部98啮合的供给齿轮93和中间齿轮94的大径部104而输入到供给辊轴S3和中间齿轮94。由此,供给辊33和中间齿轮94旋转。
接着,输入到中间齿轮94的驱动力经由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的搅拌器齿轮95而输入到搅拌器轴S2。由此,搅拌器29旋转。
此时,在驱动检查中的显影盒19中,在发现供给辊33、显影辊34或者搅拌器29未被正常驱动等不良情况时,该显影盒19不出货而进行修理或者废弃。
并且,在未发现不良情况而显影盒19的驱动检查结束的情况下,接下来,如图13所示,使被检测齿轮96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使第二卡合部116配置在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前侧,使其第二抵接部114从前下侧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
更详细地说,首先,使被检测齿轮96从驱动检查位置(参照图11)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样一来,被检测齿轮96的第二卡合部116在从下侧抵接在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状态下,以其末端部(活动端部)接近轴部111的方式弹性地弯曲(弹性变形)。
接着,当被检测齿轮96进一步旋转时,第二卡合部116从后侧向前侧通过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下侧,并通过其弹力复原,配置在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前侧。
此时,被检测齿轮96在第二抵接部114从前下侧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由此,被检测齿轮96以能够传递驱动的方式与显影联轴器91啮合,并且配置在第一位置。
此后,如上所述,在将套管部件82与齿轮罩84组合后,显影盒19的制造完成。
4.主体外壳
如图15所示,在主体外壳2内设置有作为第一检测构件的一例的致动器141。
致动器141在主体外壳2内的左端部配置在拾取辊11(参照图1)的前上侧。致动器141具备转动轴142、检测部143和作用部144。
转动轴142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
检测部143形成为从转动轴142的后上侧端部向后上侧延伸的大致杆形状。
作用部144形成为从转动轴142的下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大致扇形的平板形状。
致动器141在其转动轴1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主体外壳2内。
由此,致动器141能够转动到检测部143朝向后上侧立起的非检测位置(参照图15)和检测部143向后侧倾倒的检测位置(参照图13)。另外,致动器141始终由未图示的施力部件朝向非检测位置施力。
并且,在致动器141配置于非检测位置时,作用部144不会被主体外壳2内的传感器140(例如,光传感器等)检测到。
而且,在致动器141配置于检测位置时,作用部144被主体外壳2内的传感器140检测到。
而且,如图3中以虚线所示,在主体外壳2内设置有电源145、作为第二检测构件的一例的导通检测部146和CPU147。
电源145经由导通检测部146而与线电极62电连接。电源145向线电极62供给电力。
导通检测部146介设在电源145和线电极62之间,并将电源145与线电极62电连接。导通检测部146检测从电源145向线电极62流动的电流。
CPU147与上述的传感器140和导通检测部146电连接。
在后面详细说明地,CPU147基于导通检测部146中的从电源145向线电极62流动的电流的检测结果来判断鼓盒18相对于主体外壳2的安装或者脱离。而且,CPU147基于传感器140中的致动器141的转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显影盒19相对于主体外壳2的安装或脱离、以及显影盒19的使用或未使用。
5.显影盒相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
(1)显影盒相对于鼓盒的安装状态
如图12所示,在显影盒19安装在鼓盒18的盒安装部60的状态下,被检测齿轮60经由齿轮罩84的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123和鼓框架51的被检测齿轮露出开口61而从鼓框架51的前端部向前下侧露出。
(2)处理盒相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
为了将处理盒15安装到主体外壳2,首先,如图1所示,如上所述地将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在敞开位置。
接着,握持鼓盒18的前端部,并将处理盒15插入主体外壳2内,以使感光鼓20的鼓轴S1的左右方向端部嵌合到主体外壳2的引导部37。
接着,将处理盒15沿引导部37向后下侧压入,此后,使处理盒15以感光鼓20的鼓轴S1为支点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转动。
这样一来,在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前,伴随着处理盒15的转动,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侧栅极电极(未图示)从后侧抵接于栅极电极63,并且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侧线电极(未图示)从下侧抵接于线电极62。由此,主体侧栅极电极(未图示)与栅极电极63电连接,主体侧线电极(未图示)与线电极62电连接。
并且,当感光鼓20的鼓轴S1配置在引导部37的后端部内且鼓盒18的前端部以不与激光束L干涉的方式配置成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下侧时,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
此时,如图13所示,显影盒19的被检测齿轮96在齿轮系83中配置在最下侧。被检测齿轮96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的周端部从上侧抵接于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
由此,致动器141克服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向左侧视图逆时针方向转动,并配置到检测位置。
此后,使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在封闭位置。
而且,为了使处理盒15从主体外壳2脱离,与上述的安装动作相反地操作处理盒15和主体外壳2。
具体地说,在使顶盖7配置在敞开位置后,将处理盒15向前上侧拔出。
这样一来,显影盒19的被检测齿轮96从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向上侧离开,致动器141通过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转动,并配置到非检测位置(参照图15)。
6.新品检测动作
当使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在封闭位置时,与顶盖7的关闭动作连动地,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联轴器46的结合凸部47(参照图5)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在显影盒19的显影联轴器91。
此后,如图3中虚线所示,从主体外壳2的电源145经由主体侧线电极(未图示)向线电极62供给电力,并在导通检测部146实施对导电线23的通电确认。
接着,当在导通检测部146检测到从电源145向线电极62流动的电流时,CPU147判断鼓盒18安装于主体外壳2。
另外,在顶盖7配置于封闭位置后,在经过预定时间的期间在导通检测部146未检测到从电源145向线电极62流动的电流的情况下,CPU147判断鼓盒18未安装于主体外壳2。
而且,在顶盖7配置于封闭位置后,在经过预定时间的期间未检测到致动器141配置于检测位置的情况下,CPU147判断显影盒19未安装于主体外壳2。
接着,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前,当由导通检测部146检测到从电源145向线电极62流动的电流且由传感器140检测到致动器141配置于检测位置时,CPU147判断处理盒15(鼓盒18和显影盒19)已安装于主体外壳2。这样一来,从主体外壳2内的驱动源(未图示)经由主体联轴器46的结合凸部47而向显影联轴器91传递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的驱动力,开始预热动作。
这样一来,经由齿轮系83向被检测齿轮96传递驱动力,被检测齿轮96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如图15所示,被检测齿轮96的第一抵接部113从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向后侧离开。
这样一来,致动器141克服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转动,并配置到非检测位置。
接着,如图16所示,当被检测齿轮96进一步向右侧视图逆时针方向(即,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被检测齿轮96的第一卡合部115的滑动摩擦部117从前侧抵接在相对肋134的第一滑动摩擦部136的下端部。
接着,当被检测齿轮96进一步旋转时,第一卡合部115在其滑动摩擦部117沿第一滑动摩擦部136的前表面向上侧滑动,随着滑动,第一卡合部115以滑动摩擦部117接近轴部111的方式弹性地弯曲(弹性变形)。
而且,此时,如图17所示,第二抵接部114从前上侧与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抵接。
接着,当被检测齿轮96进一步旋转时,被检测齿轮96在其第二抵接部114将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向后下侧按压。
这样一来,致动器141克服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左侧视图逆时针方向转动,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
此时,如图18所示,被检测齿轮96配置在第二位置,第一卡合部115的滑动摩擦部117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在第一滑动摩擦部136的上端部与相对肋134的弯曲部分E相对。
而且,此时,被检测齿轮96在齿部112的旋转方向最上游侧端部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
接着,当被检测齿轮96进一步旋转时,第一卡合部115的滑动摩擦部117越过弯曲部分E,与第二滑动摩擦部137的下端部的前表面相对。
此时,第一卡合部115因其弹性力而复原,同时在其滑动摩擦部117从前侧按压第二滑动摩擦部137的前表面。
通过该第一卡合部115按压第二滑动摩擦部137时的反作用力,被检测齿轮96进一步旋转。
这样一来,如图19和图20所示,齿部112的旋转方向最上游侧端部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向前侧离开。
此时,第二卡合部116从下侧抵接在显影框架25的被卡合凸台80(参照图19),从而限制被检测齿轮96进一步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而且,第一卡合部115的滑动摩擦部117从上侧抵接在相对肋134的上端部(参照图20),从而也限制被检测齿轮96向左侧视图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的旋转。
由此,被检测齿轮96配置在第三位置,成为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
另外,此时,被检测齿轮96的第二抵接部114保持从上侧与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抵接的状态。
接着,主体外壳2内的CPU147在传感器140检测到致动器141依次移动到检测位置、非检测位置、检测位置时,判断为显影盒19为未使用(与显影盒19相关的信息)的状态。
而且,在使用中途的显影盒19安装到主体外壳2时,被检测齿轮96配置在第三位置,因此被检测齿轮96不旋转,被检测齿轮96的第二抵接部114从上侧持续抵接在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
由此,致动器141持续配置在检测位置。
在传感器140检测到致动器141在预定时间范围内持续配置在检测位置时,主体外壳2内的CPU147判断为所安装的显影盒19为使用中途(与显影盒19相关的信息)的状态。
7.作用效果
(1)如图4所示,根据该显影盒19,被检测齿轮96的第二抵接部114在左右方向配置于与齿部112相同的位置,并与齿部112一起构成受动部110。
由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高效地配置第二抵接部114和齿部112。
其结果是,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实现显影盒19的小型化。
(2)而且,如图13和图17所示,根据该显影盒19,当被检测齿轮96从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时,第二抵接部114在接受来自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的驱动力后,与致动器141抵接。
由此,在接受来自中间齿轮94的驱动力之前,能够防止因与致动器141的抵接而使第二抵接部114损伤。
其结果是,在第二抵接部114,能够切实地接受来自中间齿轮94的驱动力,并且能够利用接受驱动力后的该第二抵接部114来判断显影盒19的使用或者未使用。
(3)而且,如图4所示,根据该显影盒19,第一抵接部113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与齿部112相同的位置。
由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高效地配置第一抵接部113和受动部110(齿部112和第二抵接部114)。
其结果是,即使是在除了第二抵接部114之外被检测齿轮96还具备第一抵接部113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实现显影盒19的小型化。
(4)而且,如图20所示,根据该显影盒19,通过第一卡合部115与相对肋134的卡合,能够将被检测齿轮96保持在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与受动部110分离的(啮合解除后的)第三位置。
由此,能够以预定的驱动量驱动被检测齿轮96至其配置于第三位置为止。
而且,在被检测齿轮96配置于第三位置后,能够切实地解除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与被检测齿轮96的驱动传递。
(5)而且,如图18所示,根据该显影盒19,第一卡合部115在驱动力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传递至受动部110时弹性变形,然而,如图20所示,在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向受动部110的驱动传递解除时复原。
即,能够利用来自中间齿轮94的驱动力使第一卡合部115弹性变形,然后利用弹性变形后的第一卡合部115的复原力来解除从中间齿轮94向受动部110的驱动传递。
其结果是,能够以将第一卡合部115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这样简单的结构更切实地解除中间齿轮94与被检测齿轮96的驱动传递。
(6)而且,如图18所示,根据该显影盒19,能够利用来自中间齿轮94的驱动力来使第一卡合部115沿第一滑动摩擦部136的前表面的倾斜而弹性变形
而且,如图20所示,根据第二滑动接触部137的前表面的倾斜,使弹性变形后的第一卡合部115复原,从而能够以第一卡合部115按压第二滑动摩擦部137的前表面来解除从中间齿轮94向受动部110的驱动传递。
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更切实地解除中间齿轮94与被检测齿轮96的驱动传递。
(7)而且,如图11所示,根据该显影盒19,通过被检测齿轮96的第二卡合部116相对于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的抵接,能够在使第二抵接部114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之前,将被检测齿轮96保持在驱动检查位置。
因此,在使第二抵接部114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之前,能够将来自主体外壳2内的驱动源(未图示)的驱动力传递至中间齿轮94,从而能够实施显影盒19的驱动检查。
其结果是,在使第二抵接部114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后,能够切实地驱动显影盒19。
(8)而且,根据该打印机1,在检测鼓盒18是否安装后,向显影盒19输入驱动力。
因此,即使在显影盒19未安装在鼓盒18而错误地仅将显影盒19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情况下,在向显影盒19输入驱动力之前,也能够检测到未安装鼓盒18。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向误安装到主体外壳2的显影盒19输入驱动力,从而能够防止由显影盒19的误安装引起的显影盒19和主体外壳2的损伤。
8.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图24,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9。另外,在图21~图24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而且,图21以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9沿水平方向载置时的方向为基准,图22~图24以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9安装于主体外壳2时的方向为基准,图示出箭头方向。
(1)显影盒的结构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被检测齿轮96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15和第二卡合部116。并且,在显影盒19的驱动检查中,通过使第二卡合部116卡合在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79,从而将被检测齿轮96限制在驱动检查位置。而且,在显影盒19的新品检测动作结束时,通过使第一卡合部115与齿轮罩84的相对肋134卡合,从而限制了被检测齿轮96从第三位置的逆向旋转(向左侧视图绕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相对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1和图23所示,在被检测齿轮150设置作为第一卡合部的一例的卡合部151。而且,在显影框架25的左侧的侧壁71设置作为第一被卡合部的一例的相对肋161(参照图23)。
详细地说,被检测齿轮15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侧视大致扇形的平板形状。被检测齿轮150具备轴部152、作为受动部的一例的齿部153和卡合部151。
轴部152配置在被检测齿轮150的径向中央,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轴部152的内径比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的外径大(大致相同直径)。
齿部153形成被检测齿轮150的外形形状,并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并且具有大约200°的中心角的侧视大致扇形的平板形状。齿部153的左右方向长度比轴部152的左右方向长度短。在齿部153的周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齿轮齿。另外,齿部153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端部是第一被检测部的一例,齿部153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端部是第二被检测部的一例。
卡合部151形成为从轴部152的右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弯曲并突出的大致杆形状。详细地说,卡合部151相对于轴部152设置于与齿部153相反的一侧,在从轴部152的右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稍突出后,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弯曲并呈直线状地延伸,在其末端部(活动端部)进一步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弯曲。而且,在卡合部151的末端部设置有作为接触端部的一例的滑动摩擦部154。
滑动摩擦部154形成为在卡合部151的末端部朝向径向外侧鼓出的侧视大致圆弧形状。
而且,显影框架25在其左侧的侧壁71具备相对肋161(参照图23)和作为第二被卡合部的一例的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171(参照图21)。
如图23所示,相对肋161形成为在被检测齿轮150的下侧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另外,相对肋161的上面为相对面。
而且,相对肋161的前后方向中央与被检测齿轮150的轴部152的距离比相对肋161的前端部与被检测齿轮150的轴部152的距离短。即,相对肋161的前侧半部以随着朝向后侧而接近被检测齿轮150的轴部152的方式延伸。相对肋161的前侧半部的上表面为第一被抵接面。
而且,相对肋161的前后方向中央与被检测齿轮150的轴部152的距离比相对肋161的后端部与被检测齿轮150的轴部152的距离短。即,相对肋161的后侧半部以随着朝向后侧而远离被检测齿轮150的轴部152的方式延伸。相对肋161的后侧半部的上表面为第二被抵接面。
而且,在相对肋161的后端部设置有被卡合部162。
被卡合部162形成为从相对肋161的后端部朝向上侧突出的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
如图21所示,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171配置在中间齿轮支撑部77的前侧且被检测齿轮支撑部78的上侧,并且形成为从侧壁7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致棱柱形状。
(2)显影盒的驱动检查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为了实施显影盒19的驱动检查,被检测齿轮150配置为在齿部153相对于轴部152处于下侧的状态下使卡合部151从下侧抵接在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171。此时,被检测齿轮150配置在驱动检查位置(第四位置),齿部153相对于中间齿轮94向下侧离开。
此后,向显影联轴器91输入驱动力,在被检测齿轮150不旋转的状态下,使供给辊33、显影辊34和搅拌器29驱动。
此时,当在驱动检查中的显影盒19中发现供给辊33、显影辊34或者搅拌器29未被正常地驱动等不良情况时,该显影盒19不出货而进行修理或者废弃。
并且,在未发现不良情况且显影盒19的驱动检查结束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如图22所示,使被检测齿轮150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使卡合部151配置在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171的前侧,使齿部153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从前下侧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
(3)新品检测动作
在将处理盒15安装到主体外壳2并使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在封闭位置时,与顶盖7的关闭动作连动地,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联轴器46的结合凸部47(参照图5)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在显影盒19的显影联轴器91。
接着,如图22所示,当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前由传感器140检测到致动器141配置于检测位置时,从主体外壳2内的驱动源(未图示)经由主体联轴器46的结合凸部47而向显影联轴器91传递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的驱动力,开始预热动作。
这样一来,经由齿轮系83向被检测齿轮150传递驱动力,被检测齿轮150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如图23所示,齿轮153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端部从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向后侧离开。
这样一来,致动器141克服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转动,并配置到非检测位置。
接着,当被检测齿轮150进一步旋转时,卡合部151在其滑动摩擦部154沿相对肋161的前侧半部的上表面向后侧滑动,随着滑动,卡合部151以滑动摩擦部154接近轴部152的方式弹性地弯曲(弹性变形)。
接着,如图24中以虚线所示,当被检测齿轮150进一步旋转时,被检测齿轮150在齿部153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端部对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向后下侧按压。
这样一来,致动器141克服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左侧视图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
此时,被检测齿轮150配置在第二位置,卡合部151的滑动摩擦部154与相对肋161的后侧半部的上表面相对。
而且,被检测齿轮150在齿部153的旋转方向最上游侧端部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啮合。
接着,卡合部151由其弹性力(复原力)而复原,并且卡合部151按压相对肋161的后侧半部的上表面。这样一来,通过来自相对肋161的后侧半部的反作用力,被检测齿轮150进一步旋转。
这样一来,齿部153的旋转方向最上游侧端部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向前侧离开。
此时,如图24所示,通过卡合部151从前侧抵接在被卡合部162,限制被检测齿轮150进一步向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卡合部151的末端从上侧抵接在相对肋161的后半部分的上表面,限制被检测齿轮150向左侧视图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的旋转。
由此,被检测齿轮150配置在第三位置,成为与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
另外,此时,被检测齿轮150的齿部153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端部保持从上侧抵接于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的状态。
在传感器140检测到致动器141依次移动到检测位置、非检测位置、检测位置时,主体外壳2内的CPU147判断为所安装的显影盒19是未使用(与显影盒19相关的信息)的状态。
而且,在使用中途的显影盒19安装到主体外壳2时,被检测齿轮150配置在第三位置,因此被检测齿轮150不旋转,被检测齿轮150的齿部153的左侧视图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端部从上侧持续抵接在致动器141的检测部143。
由此,致动器141持续配置在检测位置。
这样一来,传感器140检测到致动器141在预定时间范围内持续配置在检测位置,因此主体外壳2内的CPU147判断为所安装的显影盒19处于使用中途(与显影盒19相关的信息)的状态。
(4)作用效果
如图24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卡合部151,将被检测齿轮150保持在第三位置或第四位置。
因此,能够实现显影盒19的结构的简化。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9.其他变形例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被检测齿轮96的齿部112和第二抵接部114形成有齿轮齿,不过也可以在被检测齿轮96的齿部112和第二抵接部114的至少外周面设置由橡胶等摩擦系数比较大的材料构成的阻力施加部件来代替齿轮齿。
在该情况下,在中间齿轮94的小径部105和搅拌器齿轮95,也至少在外周面设置由橡胶等摩擦系数比较大的材料构成的阻力施加部件来代替齿轮齿。
并且,通过阻力施加部件彼此的摩擦,从中间齿轮94向被检测齿轮96和搅拌器齿轮95传递驱动力。
在该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2)而且,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光传感器等非接触式的检测构件检测致动器141的摆动,但是致动器141的摆动例如也可以由机械开关等接触式的检测构件检测。
(3)而且,上述的打印机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单色打印机和彩色打印机。
而且,彩色打印机包括具备多个感光体和存储介质传送部件的直接式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或者具备多个感光体、中间转印体、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方式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
而且,安装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盒包括上述的处理盒15、鼓盒18和显影盒19。
进而,除了上述的鼓盒18与显影盒19分离的分离型处理盒之外,处理盒15还包括一体地具备鼓盒18与显影盒19的一体型处理盒。
进而,也可以在作为装置主体的一例的主体外壳2设置感光体,仅使显影盒19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
进而,显影盒19还包括将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装卸自如地安装到具有显影剂承载体的框体的结构。
而且,上述的感光鼓20是感光体或像承载体的一例,不过除了感光鼓20之外,感光体和像承载体还包括感光带。
而且,上述的显影辊34是显影剂承载体的一例,不过除了显影辊34之外,显影剂承载体还包括显影套筒、显影带、刷状的辊等。
而且,上述的供给辊33是供给部件的一例,不过除了供给辊33之外,供给部件还包括供给套筒、供给带、刷状的辊等。
而且,上述的搅拌器29是传送部件的一例,不过除了搅拌器29之外,传送部件还包括螺旋螺杆和传送带等。
而且,上述的转印辊21是转印部件的一例,不过除了转印辊21、转印带、转印刷、转印刮刀、覆膜式转印装置等接触式转印部件之外,转印部件还包括无栅极网电晕型等非接触式转印部件。
而且,上述的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是带电器的一例,不过除了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之外,带电器还包括无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具备锯齿状的放电部件的带电器等非接触式带电器、带电辊等接触式带电器。
而且,上述的扫描单元16是曝光部件的一例,不过除了扫描单元16之外,曝光部件还包括LED单元等。
进而,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安装有图像读取部等而构成为复合机。
标号说明
1:打印机;
2:主体外壳;
18:鼓盒;
19:显影盒;
20:感光鼓;
25:显影框架;
26:调色剂容纳部;
79: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
84:齿轮罩;
96:被检测齿轮;
110:受动部;
113:第一抵接部;
114:第二抵接部;
115:第一卡合部;
116:第二卡合部;
117:滑动摩擦部;
134:相对肋;
141:致动器;
146:导通检测部;
151:卡合部;
153:齿部;
154:滑动摩擦部;
161:相对肋;
162:被卡合部;
171:驱动检查用被卡合部。

Claims (9)

1.一种盒(19),用于容纳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包括:被检测部件(96、150),构成为以第一轴线为旋转中心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构成为由外部的第一检测构件进行检测;以及
驱动传递部件(94),构成为将来自外部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被检测部件,
所述被检测部件包括:受动部(110、153),构成为通过与所述驱动传递部件抵接来从所述驱动传递部件接受驱动力;以及
第一被检测部(114),
所述第一被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受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被检测部(114)是所述受动部(110)的一部分,
所述被检测部件构成为从所述第一被检测部能够对所述驱动传递部件传递驱动的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一被检测部被所述第一检测构件检测的第二位置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被检测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游侧的第二被检测部(113),
所述第二被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受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框体(25),构成为容纳显影剂;以及被覆部件(84),至少覆盖所述被检测部件,
所述被检测部件具备第一卡合部(115、151),并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被检测部被所述第一检测构件检测到之后,所述被检测部件配置在所述受动部离开所述驱动传递部件的第三位置,
所述框体和所述被覆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具备第一被卡合部(134、161),所述第一被卡合部构成为通过与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所述被检测部件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而限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构成为,在从所述驱动传递部件向所述受动部传递驱动力时弹性变形,并在从所述驱动传递部件向所述受动部的驱动传递被解除时复原,
所述被检测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复原力而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被卡合部具有构成为在与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对的相对面,
所述相对面包括:第一被抵接面,在从所述驱动传递部件向所述受动部传递驱动力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抵接;以及
第二被抵接面,在从所述驱动传递部件向所述受动部的驱动传递被解除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抵接,
所述第一卡合部在与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方向上从所述被检测部件突出,并构成为能够以使其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接触的接触端部(117、154)接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式弹性变形,
所述第一被抵接面以随着从所述被检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接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式倾斜,
所述第二被抵接面以随着从所述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式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部件具备第二卡合部(116、151),并构成为在所述受动部能够对所述驱动传递部件传递驱动之前,所述被检测部件配置在所述受动部离开所述驱动传递部件的第四位置,
所述框体具备第二被卡合部(79、171),所述第二被卡合部构成为通过与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所述被检测部件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而限制所述被检测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151)兼作为所述第二卡合部。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盒(19);
感光体盒(18),具有以形成有静电潜影的方式构成的感光体(20),该感光体盒构成为能够装卸所述盒;以及
装置主体,构成为能够装卸所述感光体盒,并包括所述第一检测构件(141)以及检测是否安装有所述感光体盒的第二检测构件(146),
所述装置主体在检测到是否安装有所述感光体盒后,向所述盒输入驱动力。
CN201280074585.0A 2012-07-09 2012-11-29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487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4133 2012-07-09
JP2012154133A JP5900200B2 (ja) 2012-07-09 2012-07-09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CT/JP2012/080825 WO2014010113A1 (ja) 2012-07-09 2012-11-29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7903A true CN104487903A (zh) 2015-04-01
CN104487903B CN104487903B (zh) 2019-07-09

Family

ID=49915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4585.0A Active CN104487903B (zh) 2012-07-09 2012-11-29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06502B2 (zh)
EP (1) EP2871532B1 (zh)
JP (1) JP5900200B2 (zh)
CN (1) CN104487903B (zh)
DE (1) DE112012006680B8 (zh)
WO (1) WO201401011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4988A (zh) * 2016-07-15 2016-09-21 深圳超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硒鼓的定位结构
CN106919027A (zh) * 2015-12-25 201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9124B2 (ja) 2010-03-31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115607B2 (ja) 2010-08-31 2013-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884436B2 (ja) 2011-11-24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998687B2 (ja) 2012-07-09 2016-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1912B2 (ja) * 2012-09-21 2016-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149467B2 (ja) * 2013-03-29 2017-06-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27779B2 (ja) 2013-06-28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02573B2 (ja) 2013-06-28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60866B2 (ja) 2013-09-20 2017-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4867B2 (ja) 2013-10-31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6938B2 (ja) * 2014-01-06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8B2 (ja) 2014-03-31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5583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221905B2 (ja) 2014-03-31 2017-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9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7B2 (ja) 2014-03-31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7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8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WO2017056129A1 (en) * 2015-09-29 2017-04-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artridge
ES2873894T3 (es) * 2015-09-29 2021-11-04 Brother Ind Ltd Cartucho de revelador
JP6729118B2 (ja) 2016-07-15 2020-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017875A (ja) * 2016-07-27 2018-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169536A (ja) * 2017-03-30 2018-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9174625A (ja) * 2018-03-28 2019-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209205B2 (ja) * 2018-03-30 2023-0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727794B (zh) * 2020-05-11 2021-05-11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粉匣防錯裝置及碳粉匣
CN113687581B (zh) * 2020-05-19 2023-11-10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粉匣及碳粉匣防错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8861A (ja) * 1995-03-06 1996-09-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WO2006079158A1 (en) * 2005-01-25 2006-08-03 Gcc Ip Pty Ltd Usage indicator for a cartridge
US20090269086A1 (en) * 2008-04-25 2009-10-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201514543U (zh) * 2008-03-31 2010-06-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JP2012013763A (ja) * 2010-06-29 2012-01-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9965A (ja) * 1990-03-28 1991-12-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カートリッジの未使用検出装置
JP3277115B2 (ja) 1996-03-18 2002-04-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
JP3457803B2 (ja) 1996-05-09 2003-10-20 株式会社クボタ 小型電動車
JP2000112240A (ja) 1998-09-30 2000-04-21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従動側駆動力伝達部材
JP2000131945A (ja) 1998-10-26 2000-05-12 Canon Inc 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107976A (ja) * 2001-09-28 2003-04-11 Ricoh Co Ltd 着脱ユニットの使用未使用判別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0571B2 (ja) 2003-08-07 2009-08-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0352B2 (ja) * 2005-08-08 2011-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4857739B2 (ja) * 2005-11-30 2012-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029066B2 (ja) * 2007-02-28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36037B2 (ja) * 2007-02-28 2011-02-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体
EP1950625B1 (en) 2007-02-28 2014-10-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JP4458122B2 (ja) * 2007-06-29 2010-04-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4840399B2 (ja) 2008-04-25 2011-1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28115A (ja) 2008-11-27 2010-06-10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93432B2 (ja) 2008-12-08 2011-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045712B2 (ja) * 2009-06-30 2012-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71492B2 (ja) 2010-02-26 2012-11-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310B2 (ja) 2010-03-24 2014-03-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115607B2 (ja) 2010-08-31 2013-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3167020U (ja) * 2011-01-20 2011-03-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998687B2 (ja) 2012-07-09 2016-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8861A (ja) * 1995-03-06 1996-09-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WO2006079158A1 (en) * 2005-01-25 2006-08-03 Gcc Ip Pty Ltd Usage indicator for a cartridge
CN201514543U (zh) * 2008-03-31 2010-06-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US20090269086A1 (en) * 2008-04-25 2009-10-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2012013763A (ja) * 2010-06-29 2012-01-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9027A (zh) * 2015-12-25 201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06919027B (zh) * 2015-12-25 2021-03-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US11067919B2 (en) 2015-12-25 2021-07-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siz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221567B2 (en) 2015-12-25 2022-01-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siz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650518B2 (en) 2015-12-25 2023-05-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siz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675289B2 (en) 2015-12-25 2023-06-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siz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954988A (zh) * 2016-07-15 2016-09-21 深圳超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硒鼓的定位结构
CN105954988B (zh) * 2016-07-15 2019-11-08 深圳超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硒鼓的定位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2006680B4 (de) 2022-07-07
CN104487903B (zh) 2019-07-09
EP2871532B1 (en) 2019-02-20
EP2871532A1 (en) 2015-05-13
US9606502B2 (en) 2017-03-28
JP5900200B2 (ja) 2016-04-06
EP2871532A4 (en) 2016-03-02
US20150117873A1 (en) 2015-04-30
WO2014010113A1 (ja) 2014-01-16
DE112012006680B8 (de) 2022-09-15
JP2014016482A (ja) 2014-01-30
DE112012006680T5 (de) 2015-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87903A (zh)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71490A (zh)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77B (zh)
CN104412173A (zh)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36365B (zh) 用于成像设备的盒
CN103135399B (zh) 用于新产品检测的设有可枢转构件的盒
CN102163029B (zh) 显影盒和成像设备
CN104428721A (zh) 显影盒
CN104765256A (zh) 显影盒
CN104428720B (zh) 显影盒
CN104704430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252119A (zh)
CN102968029A (zh) 显影剂用盒
CN103676595A (zh)
CN102759871A (zh)
CN10407666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17638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37183B (zh) 传送路径切换结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85422A (zh) 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CN205067967U (zh) 显影盒
US9098051B2 (en) Collec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4440013U (zh) 显影剂盒
EP2950161A1 (en) Cleaning device
CN104520774A (zh) 处理盒
CN104471489B (zh) 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